一、非法律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王珺[1](2021)在《教学与考证结合的高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教材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高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教材存在不同层次需求雷同化,不同专业需求缺乏针对性,未能体现高职教育发展特点等缺陷,原因是高职院校对于《经济法》课程定位的认知错误,高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专业师资匮乏、课程建设边缘化。教学与考证相结合的高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教材设计思路是重新构建教材体系、编排教材章节、取舍教材内容,这就需要对高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课程进行准确定位、提升师资的专业水平、加强课程建设,逐步构建完整的高职经济法知识体系。
丁芳[2](2021)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探索》文中认为该文从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探索的必要性入手,阐述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模式的现状,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剖析。依托国家法律文秘资源库(经济法原理与实务资源库),阐述法律文秘资源库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待能够提高高校经济法教学效率,推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的改革。
司文超[3](2020)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法治素养是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素养不仅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密切相关,而且是大学生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全民法治素养的代表与缩影。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修养,能够为全民法治素养的提高积累经验、打下基础,这既是培育德法兼修、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课题,更是关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重要实践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不仅是理论探讨,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本文紧紧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践性,从实践出发,但不迷失在纷繁的调查分析数据中,而是加强理论思考,回到理论建设的路径上来。本文由绪论与正文五章构成。在绪论部分,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的贫乏状况。目前,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法治知识教育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思维层次,探讨还显得十分薄弱。要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真正得到提高,必须在思维意识层面发力。另外,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缺乏聚焦性,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更不多见。而且,法治素养培育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目前的研究大多涉及一个方面,这就束缚探讨不能深入。因而本文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用文献、案例、调查、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学科知识背景,努力做到研究可靠、理论深入、措施有效。第一章是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这部分属于理论研究,任何调查与实践的有效开展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本章的目的即是厘清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本章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拆分为要素、结构与属性三个部分。重点区分法治素养与近似概念之间的关系,以理清本研究中法治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将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中的要素进一步细化,并进而阐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主要特征。同时,从个体与社会两个角度,探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在维护正当权益、促进德法兼修、保障全面发展、推动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功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属于理论范畴,培育特征及功能则是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第二章对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状况及其培育现状进行分析。本章建立在对概念的准确把握之上,以界定概念的诸种要素为维度,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本章首先对调查研究的路径与过程进行说明,以便对调查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有更好的把握。本章基于《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2019)》连续6年调查数据以及国内25所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专题调查数据,试图以统计学与社会学方法进行分析,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真实貌态。接着,研究从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总体数据调查转入案例调查,选取有关省(区、市)和高校与法治素养培育密切相关的案例61个,展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通过对案例的归纳分析,获得诸多经验启示。第三章是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章从前一章的现象归纳转入问题分析,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本章还选取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10个典型案例,通过反面案例的分析寻找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应着力破解的难点:德法兼修、协同联动和供求匹配。本章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多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解读分析。本章基于问题来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关键因素和难点瓶颈,并通过模型来可视化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影响关系。第四章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首先从“融入、引领、创新、协调、联动”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理念进行阐释,以理念引导具体的培育措施。之后,提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五个主要目标,明确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之上,本章又归纳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述及的七个子体系既构成了大学生法治素培育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下一步的机制建设和途径拓展奠定基础。第五章是构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本章重新回到理论思考的路径,将本文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思考提升为一种长效机制。本章中,笔者以三个相统一的原则为出发点,将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具体化为五个方面。从法律课堂教学、法治社会实践、网络法治教育、校园法治文化、法治工作队伍以及法治教育合力等方面论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这几个途径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的进一步具化。本章的目的就是在前一章培育工作框架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举措更为丰富和具体。
孙长坪[4](2019)在《改革开放40年湖南高职法学教育发展的历程与展望》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高职法学教育虽然受法学教育发展的影响,但更多地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发展。湖南高职法学教育伴随着高职教育萌生探索阶段、形成发展阶段、大规模发展阶段、内涵式发展阶段和特色化发展阶段五个阶段的发展而发展,在湖南法律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的法律教育方面发挥了自身的作用。展望未来,湖南高职法学教育应定位于高职各类专业法律类课程教育,参与和服务于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
廖羚玲[5](2019)在《市校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全面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内容,积极创建与地方政府政治、经济、产业、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模式,为当地政府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性强、创新创业能力高的实用性人才,为政府提供智库资源,发挥高校巨大作用。在市校合作办学模式下,对高职财经类专业在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中尤为重要。
冯建英[6](2016)在《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素养研究》文中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全社会的共识。应全民普法教育新形势的要求,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与法律专业大学生相比,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数量上占绝大多数,因此,其法律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法治社会的建设程度。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犯罪率上升的势头,对其法律素养的提高更为紧迫和必要。本研究采用以调查问卷为主的实证研究方法,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法制教育等理论知识,从理论层面研究了相关问题,明确了素养以及法律素养的内涵、法律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从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两个方面,分析了非法律专业大学生与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差异,明确非法律专业大学生在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应用能力三个层面应具备的法律素养。通过系统整理调查问卷,对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做了详实的呈现。从法律知识的现状来看,积极的一面表现在:了解法律的一般含义,对《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掌握较好,对各部分法有较为强烈学习的愿望;消极的一面表现在:对法律体系的构成、《宪法》的基本精神、各部门法了解不够。从法律意识的现状来看,积极的一面表现在:能够了解基本的法律观点及法律作用,抱有积极的法律情感和学习法律的意愿;消极的一面表现在: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不能准确区分,不习惯用法律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从法律应用能力的现状来看,积极的一面表现在:大部分同学愿意维护法律,能够理性地解决矛盾冲突,有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愿;消极的一面表现在:有少数的同学护法意识不强,不倾向于优先选择法律手段,认为自己的法律应用能力依然比较弱。进一步探究该现状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其中既有学校教育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还有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缺乏。文章最后重点探讨了提高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思考,针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学校教育、社会环境、自我教育三个方面出发,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重点发挥学校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主阵地作用,发挥课程设置、校园法律宣传活动对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渗透作用。其次,注重发挥社会环境对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外部保障作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尊重法律崇尚法律的氛围。再次,积极发挥自我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内部保障作用,提高其自身在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应用能力三个方面的自我教育,养成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邓旭[7](2015)在《论涉外卓越法律人才的知识构成》文中提出涉外法律人才具备何种知识构成,是确定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性问题,也是确定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途径的前提性问题。以知识构成而论,涉外卓越法律人才需要具备法律执业所需之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法律类知识和非法律类知识。涉外卓越法律人才的涉外知识之核心在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持续学习法律知识之能力。
吴金蓉[8](2014)在《关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提高非法学专业经济法的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出发,对经济法的课程设计与改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基本理念与对策,阐明了其中应该重点注意的问题。
孙鹏媛[9](2012)在《高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经济法》是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能,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实用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朱长根,曾素文[10](2011)在《基于课程评价的《经济法》教学内容重构》文中认为在新的评价体系下,如何重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这是一个重大的命题。对于经管类专业《经济法》的教学,理论知识教学应以"必需、够用"为标准;实践教学在案例的选取上务求"新""简";教学内容注重针对性与适用性。
二、非法律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法律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教学与考证结合的高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教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教材的缺陷 |
(一)不同层次需求的雷同化 |
(二)不同专业需求缺乏针对性 |
(三)未能体现高职教育发展的特点 |
二、高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教材存在缺陷的原因 |
(一)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定位的认知错误 |
(二)高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师资匮乏 |
(三)高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建设边缘化 |
三、教学与考证相结合的高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教材设计思路 |
(一)高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教材体系的构建 |
(二)高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教材章节的编排 |
(三)高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教材内容的取舍 |
四、高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教材设计的完善举措 |
(一)对高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课程进行准确定位 |
(二)提升高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师资的专业水平 |
(三)加强高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的课程建设 |
(2)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对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探索的必要性 |
1.1 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模式的现状 |
1.2 对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必要性 |
1.2.1 就业目标的转换滞后、不明确 |
1.2.2 我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这是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
1.2.3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的教学需求 |
2 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
2.1 教学内容不统一、随意性较大 |
2.2 忽视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实训教学 |
2.3 经济法教学评价方法仅重视结果性评价 |
3 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
3.1 明确就业目标 |
3.2 教学内容应统一确定,凸显实务性 |
3.3 建立与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实训教学 |
3.4 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
3.4.1 经法资源库在课前准备的应用 |
3.4.2 经法资源库在课中教学中的应用 |
3.4.3 经法资源库在课后互动中的应用 |
4 结语 |
(3)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缘起、价值 |
一、现实需要 |
二、理论诉求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趋势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 |
一、法治素养与相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 |
二、法治素养概念的考察 |
三、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特征 |
一、基础性与先导性 |
二、知识性与实践性 |
三、统一性与差异性 |
四、历史性与时代性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功能 |
一、维护正当权益 |
二、促进德法兼修 |
三、保障全面发展 |
四、推动法治建设 |
第二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现状研究的路径与过程 |
一、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
二、调查抽样方案 |
三、问卷施测过程 |
四、调查样本分布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状况 |
一、法治知识学习状况 |
二、法治思维运用状况 |
三、法治行为表现状况 |
四、法治精神涵养状况 |
五、法治信仰树立状况 |
六、法治能力塑造状况 |
七、法治有关评价状况 |
八、法治期盼有关状况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 |
一、法治课堂教学 |
二、法治社会实践 |
三、法治文化涵养 |
四、法治队伍建设 |
五、治理体系建设 |
第三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与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 |
一、基础课教学改革亟待深化 |
二、网上线下协同还不够有力 |
三、大学生法治观念还未树立 |
四、大学生知行存在脱节现象 |
五、大学生违法犯罪时有发生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难点 |
一、培育对象上难在德法兼修 |
二、培育主体上难在协同联动 |
三、培育内容上难在供求匹配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考量 |
二、影响因素的选用与关系判断 |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第四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 |
一、融入 |
二、引领 |
三、创新 |
四、协调 |
五、联动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
一、内容更加完善 |
二、标准更加健全 |
三、运行更加科学 |
四、保障更加有力 |
五、成效更加显着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一、学科教学体系 |
二、法律武装体系 |
三、日常教育体系 |
四、队伍建设体系 |
五、治理服务体系 |
六、评估督导体系 |
七、实施保障体系 |
第五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 |
一、顶层设计机制 |
二、协同推进机制 |
三、资源共享机制 |
四、合作交流机制 |
五、监测评价机制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途径 |
一、提高法律课堂教学质量 |
二、强化法治社会实践教育 |
三、建强网络法治教育阵地 |
四、繁荣高校校园法治文化 |
五、完善法治工作队伍保障 |
六、形成法治教育强大合力 |
附录 |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指标体系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4)改革开放40年湖南高职法学教育发展的历程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湖南高职法学教育发展的历程 |
(一)萌生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 |
(二)形成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
(三)大规模发展阶段(2000~2005年) |
(四)内涵式发展阶段(2005~2011年) |
(五)特色化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
二、湖南高职法学教育发展的展望 |
(一)定位高职各专业法律课程教育,做好各专业法律课程建设与教研教改 |
(二)积极关注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深入开展职业教育法治建设研究 |
(三)积极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新情况,开展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
(5)市校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
(一)经济法课程理论性较强,知识抽象,内容枯燥,难以读懂 |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缺乏职业性和就业指导性 |
(三)传统的市校合作办学模式流于形式 |
(四)经济法课程教学方式传统、单一、陈旧,与现代信息化职业岗位性相脱节 |
(五)师资力量不足,缺乏高质量和高水平教师,教师结构设置不合理 |
二、市校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
(一)开设相关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提高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为经济法的学习、了解与掌握奠定基础 |
(二)创新传统经济法与现代经济法相结合,调整知识结构,把经济法内容与区域特点相结合 |
(三)加深市校合作办学,采用“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四方联动,产学研可持续发展 |
(四)优化财经类专业教师结构 |
(五)盘活教学方法,多种模式整和构建现代经济法教学新模式 |
1. 运用信息化时代新观念对传统经济法课程教学进行创新 |
2.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通俗易懂的 |
3. 教学要与项目教学法[2]相结合 |
4. 优化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 |
(6)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素养概述 |
第一节 素养与法律素养 |
一、素养的内涵 |
二、法律素养的内涵 |
三、法律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二节 非法律专业与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差异 |
一、培养目标不同 |
二、培养模式不同 |
第三节 非法律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法律素养 |
一、法律知识层面 |
二、法律意识层面 |
三、法律应用能力层面 |
第二章 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法律知识的现状 |
一、了解法律含义,对其构成体系了解不够 |
二、对宪法的权利掌握较好,对其精神了解不够 |
三、对部门法有学习愿望,对各部门了解不够 |
第二节 法律意识的现状 |
一、肯定法律重要性,对行为是否合法不能准确区分 |
二、有学习法律的意愿,不习惯用法律思维 |
第三节 法律应用能力的现状 |
一、多数同学愿意维护法律,少数同学护法意识不强 |
二、能够理性解决矛盾冲突,并不优先选择法律手段 |
三、有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愿,但法律应用能力较弱 |
第三章 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素养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
第一节 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素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教育的制约 |
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
三、自我教育的缺乏 |
第二节 提高法律素养的原则 |
一、方向性原则 |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三、针对性原则 |
四、创新性原则 |
第三节 提高法律素养的途径 |
一、重点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
二、注重发挥社会环境的外部保障作用 |
三、积极发挥自我教育的内部保障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关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
(二) 教学方法不完善, 侧重实践, 忽视理论 |
(三) 考核方式有待合理化 |
二、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
(一)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
(二) 强调理论传授与案例教学并重 |
(三)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采用多种方式 |
(9)高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的现状 |
(一) 教师方面。 |
(二) 学生方面。 |
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法律意识单薄, 学生兴趣不高。 |
(二) 教材品种繁多, 教学内容空泛。 |
(三) 教学方法陈旧, 使用过于单一。 |
(四) 考核环节简单, 难以引起重视。 |
三、高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 |
(一)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二) 转变观念, 精选教材。 |
(三)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
(四) 增强考核方式的有效性。 |
(10)基于课程评价的《经济法》教学内容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
(一) 不同专业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同 |
(二) 教材的编写、选择上缺乏科学性 |
(三) 教学计划安排缺乏合理性 |
二、教学内容的重构 |
(一) 关于教材的选择与编写 |
(二)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
1. 理论知识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标准。 |
2. 实践教学在案例的选取上务求“新”“简”。 |
3.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
三、结语 |
四、非法律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教学与考证结合的高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教材设计[J]. 王珺.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03)
- [2]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探索[J]. 丁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19)
- [3]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D]. 司文超. 武汉大学, 2020(03)
- [4]改革开放40年湖南高职法学教育发展的历程与展望[J]. 孙长坪. 教育科学论坛, 2019(36)
- [5]市校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 廖羚玲. 现代职业教育, 2019(18)
- [6]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素养研究[D]. 冯建英.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
- [7]论涉外卓越法律人才的知识构成[J]. 邓旭. 法学教育研究, 2015(02)
- [8]关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 吴金蓉. 才智, 2014(33)
- [9]高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的思考[J]. 孙鹏媛.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05)
- [10]基于课程评价的《经济法》教学内容重构[J]. 朱长根,曾素文. 职教论坛, 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