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速提取蒙汉文轮廓字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芝[1](2017)在《复刻字体在平面设计上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中国的汉字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着惊人的魅力,汉字文化的发展历经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洪流中从未间断过,其生命力的强大,见证中国文化的起起落落,可被称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并且汉字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中最基础的一环,在不断地通过汉字来表现中华民族的气节与民族文化特征,而其独特的审美情怀,是在汉字表达国人对于中华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人情世故等独特表述方式,这种审美的形式是相当具备中国特色的,可以说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相比而言中最有特色的地方。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组成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从宏观意义上来说,研究汉字与中外字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也是中外文化融合的证明。无论是从审美的角度研究来汉字设计中的复刻字体,还是以从古今中外的几个不同的学科门类中了解其中的相互性又是十分密切的。在简单梳理了历史上主流字体设计发展历史以及相应的设计风格,不仅是为了对中国汉字进行的一个纵向与横向的梳理,同时也是对整个字体发展历史与社会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纵横梳理能让我们清晰明了汉字输入输出的发展走向及,能培养正确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因为了解字体发展脉络的延伸,掌握汉字发源的源头。从中国汉字字体与国外字体发展历史两方面来观察汉字体发展史设计中出现的现象与问题也有其存在的原因,仔细分析每个字体现象的特点与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多借鉴优秀国外设计强国的优秀字库的经验来指导我国的字体设计研究,跳出这个环境看国内外的字体设计形势变化,便能看到我们的进步与差距。复刻字体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研究与应用,不应只放眼于传统的平面设计领域,对于其在数字化新媒体设计领域的表现也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不仅围绕在传统纸媒设计与汉字的应用,在新媒体设计中的应用也进行了一些相关探索。中国作为汉字使用频率最多的国家,却面临着国内优秀的字库缺失的现状,一些字体设计师从传承遗留下来的优秀古籍、刻本中吸收发展良好的字体进行复刻,不失为解决国内字体缺乏精良字库的方式之一。当然复刻字体的诞生与现代平面设计的结合还取决于设计师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看清这些问题,就理解了为什么当代平面设计中汉字的风格,以及其出现问题与现象的原因何在,这样综合全面的分析不仅能够系统的研究平面设计中的汉字风格,也是对整个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的一种梳理与延续。
李帅[2](2016)在《探究点阵汉字用于屏幕显示上的优化设计》文中指出点阵字是以像素点为单位、以位图图片为形式进行展示的计算机字体。其屏幕显示效果是所有计算机字体中最清晰的,因此是最适合屏幕阅读的字体。对于字母组成的语言来说,设计一套点阵字是比较容易的,但汉字字库的数量之庞大、文字写法之复杂,导致了研究开发点阵汉字需要耗费相当的人力和时间。目前,数字媒介迅速普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汉字的载体也由书籍、报刊杂志等传统纸媒逐渐转变为各种移动终端的电子屏幕。进入电子阅读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将有所改变,而与此同时,汉字的屏幕显示效果却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可以看出,探究点阵汉字用于屏幕显示上的优化设计是很有必要的。论文回顾了汉字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点阵汉字的特性及优劣势,根据前人的经验,归纳出优化点阵汉字屏幕显示效果的几种可行方法,并据此进行了设计实践:使用九宫格、第一中心线、第二中心线等辅助线帮助确立字体结构,将汉字笔画进行点阵处理,逐一设计完成简体字整字三千八百余个,最终对点阵汉字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进行了总结。汉字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有充满变数的未来,不断有新的汉字被发布和使用,汉字的形态和结构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更迭。在汉字简化的新趋势中,点阵汉字也许会成为引导方向之一。
柳长青[3](2009)在《基于Level Set方法的西夏字轮廓提取》文中指出随着国内外对西夏研究的不断深入,收藏于世界各地的大批西夏古籍文献通过影印方式陆续出版。如何将这些西夏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文本化则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利用平滑和细化算法对西夏影印文献进行了预处理,然后利用Level set方法对影印文献中的西夏字进行了轮廓提取。Level Set演化函数在空间方向上采用了四阶紧致差分逼近式离散,计算过程中加入了窄带算法及全局优化方法。实验表明,算法在不增加计算时间的基础上可以得到较精确的西夏字轮廓。
李培峰[4](2006)在《基于语义的多文种信息处理平台SMIPP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全球化的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日益频繁,以多文种信息处理平台为支撑环境的多文种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成为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热点。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量的飞速增长,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重点也已经从简单的文字输入、输出和存储转移到了各种面向内容和语义的信息处理技术上。所以,研究面向内容和语义的多文种信息处理平台和多文种代码体系不仅具有现实的意义,也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 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语义、面向信息处理的多文种信息处理平台的模型SMIPP。该模型不仅提供了一个多文种信息处理的环境,还提供了相应的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代码体系SemaCode、面向Ontology语义表达方式、面向信息处理应用的语料库、面向用户的输入和输出模型等。 为了满足SMIPP对信息表示的迫切需要,本文首先设计了一个面向信息处理的多文种代码体系SemaCode。SemaCode的七层结构(包括物理存储层、交换传输层、字符码位层、词码位层、属性层、语义层和应用接口层)不仅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兼容性。SemaCode在码位层提出了按文种和字符编码的理念,使得它更加适合信息处理的要求。在属性层引入的标签技术也使得SemaCode具有良好的可描述性和可计算性。SemaCode还首次在词码位层和语义层中提出了词编码的思想,并实现了一种以语义为轴心、以词为语义单位、能在语义层提供丰富的语义表达能力的代码体系。另外,为了兼容Unicode,SemaCode还提供了和Unicode以及现有的各种编码方案之间的转换方法。 其次,本文定义并设计了一种以词义为轴心,支持多文种的语言Ontology,它是SMIPP语义信息的主要来源。该Ontology收录了具有语义的四类词:名词、动词、副词和形容词,并以词义和文种为类结点、
杨开宇[5](2002)在《《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3卷分类索引》文中认为
车淑兰,刘跃平[6](2002)在《快速提取蒙汉文轮廓字的方法》文中指出讨论了一种快速提取蒙汉文轮廓字的方法 .该方法可对蒙汉文快速进行轮廓化处理 ,还可对提取的轮廓字平滑放大
衣晓飞[7](2001)在《集成电路芯片图象处理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集成电路芯片图象处理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边缘修复和图形识别技术,模板匹配与单元识别技术,图象拼接技术。 本文首先针对集成电路芯片图象具有规则图形结构等特点,设计了基于知识的感知组织与图形识别系统。该系统的设计遵循了智能性、开放性、层次性、专用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知识储备,其知识来源包括参数库、图形库、规则库,并引入部分人工辅助。系统中定义了一个模式语言描述,以线为基础来描述图形,并定义了图形的属性和运算,为该类图形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描述工具。系统的规则库包含了人类视觉感知规则和芯片版图图形的特定约束规则。 针对某些难以直接提取图形的集成电路芯片图象,为了提高图象识别的效率,本文设计实现了一种参数维纳滤波器用于模板匹配,提出了基于快速傅立叶变换的PWFM算法。该算法的匹配响应峰值尖锐,有效地抑制了无关点的匹配响应。该算法的优点是匹配点定位简易、准确,虚警少,稳健性强,适用于各类图象的匹配识别。在PWFM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分辨率的多图象、多模板的并行匹配策略。 本文提出了基于图象规则边缘结构的偏斜纠正算法SER,该算法巧妙地应用了小波变换,同时得到水平和垂直两方向上的边缘分量,求取两方向边缘投影的方差之和作为无偏斜度量。算法中采用二分法进行图象旋转,计算得到无偏斜度量具有最大值的角度,作为偏斜纠正的旋转角。该算法有效地解决了图象的偏斜纠正问题。 在对图象进行偏斜纠正以后,本文对图象重叠区域归纳出几条基本假设,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最小重叠区域作为模板,最大可能重叠区域作为搜索区域,应用参数维纳匹配滤波进行模板匹配,确定图象之间的平移参数tx和ty,完成了两幅图象的拼接。在两图象拼接算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多幅图象的四元组拼接方式。该拼接方式对有尺度差异的图象能够进行自动调节,具有定位准确,健壮性强的优点。 论文的最后总结全文,并指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本文的工作解决了集成电路芯片图象处理中的关键技术,将会推动集成电路逆向设计系统的开发,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快速提取蒙汉文轮廓字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快速提取蒙汉文轮廓字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复刻字体在平面设计上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字体演变历程对复刻字体的影响 |
2.1 汉字的演变历程 |
2.1.1 汉字的起源 |
2.1.2 汉字契刻阶段的演变历程 |
2.1.3 汉字手写阶段的演变历程 |
2.1.4 汉字印刷阶段的演变历程 |
2.1.5 现代的简体 |
2.2 日本文字的演变历程 |
2.2.1 汉字的传入 |
2.2.2 汉字对日语假名产生的影响 |
2.2.3 日本汉字的现状 |
2.2.4 限制汉字的历程与简化字的推行 |
2.3 西文字体的演变历程 |
2.3.1 西文字母大写与小写的形成 |
2.3.2 Gothic(哥特体) |
2.3.3 Venetian(威尼斯式罗马正体) |
2.3.4 Italic(意大利斜体) |
2.3.5 Old Roman(旧罗马体) |
2.3.6 Script(手写体) |
2.3.7 Transitional(过渡型罗马体) |
2.3.8 Modernist(现代罗马体) |
2.3.9 现代罗马体之后 |
2.3.10 Slab(粗衬线体) |
2.3.11 Sans Serif(无衬线体) |
2.3.12 现代的西文字体 |
2.4 文字演变历程对复刻字体发展的影响 |
第三章 复刻字体的发展现状 |
3.1 复刻字体的定义 |
3.2 西方复刻字体的发展现状 |
3.3 日本复刻字体的发展现状 |
3.4 中国复刻字体的发展现状 |
3.4.1 应永会与他的浙江书刻体 |
3.4.2 方正公司与其复刻字体系列 |
3.4.3 厉向晨与他的文跃科技 |
第四章 复刻字体在传统纸媒设计上的应用 |
4.1 复刻字体在海报中的应用 |
4.2 复刻字体在报纸设计中的应用 |
4.2.1 简体汉字在中国传媒行业的应用 |
4.3 复刻字体在其它纸媒设计中的应用 |
4.3.1 复刻字体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 |
4.3.2 复刻字体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
第五章 复刻字体在新媒体设计上的应用 |
5.1 数字化环境中新媒体的发展 |
5.1.1 互动网络媒体 |
5.2 字体设计在新媒体平台上的重要性 |
5.3 新媒体为字体设计注入新理念 |
5.4 新媒体中字体呈现方式的变化 |
5.5 汉字字体在数字化传播媒介中的使用原则 |
第六章 数字化境遇中复刻字体的机遇与发展 |
6.1 复刻字体面临着机遇 |
6.1.1 非专业字体师制作计划的今后发展 |
6.1.2 提升中华地区字体质素底线 |
6.1.3 为字体厂商带来良性竞争 |
6.1.4 高阶市场更能稳住 |
6.2 复刻字体面临的发展 |
6.2.1 复刻字体中简体与繁体之间的转化 |
6.2.2 复刻字体中古今符号排版 |
第七章 总结 |
第八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图 |
(2)探究点阵汉字用于屏幕显示上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二章 汉字及其载体的发展概述 |
2.1 简述汉字字体及汉字载体的发展历程 |
2.2 数字技术影响下的汉字 |
2.2.1 数字化汉字字库的发展 |
2.2.2 电子显示屏种类及发展趋势分析 |
2.2.3 目前电子设备使用的屏幕显示字 |
小结 |
第三章 点阵汉字——低分辨率电子屏幕的主要显示用字 |
3.1 点阵汉字的特征 |
3.2 点阵汉字的优势和劣势 |
3.2.1 点阵汉字的优势 |
3.2.2 点阵汉字的劣势 |
小结 |
第四章 点阵汉字在屏幕显示上的优化策略 |
4.1 以汉字字形、结构为基础进行优化 |
4.2 借鉴“老四体”及民国时期字体设计 |
4.3 吸取西方无衬线字体的特征 |
4.4 点阵汉字设计和使用的注意事项 |
小结 |
第五章 点阵汉字字体设计实践 |
5.1 点阵汉字优化设计的方法 |
5.2 确立字体的整体字型 |
5.3 采用“第二中心线”法明确字体结构 |
5.4 设计整字 |
5.5 修改与质检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点阵汉字优化设计实践成果展示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Level Set方法的西夏字轮廓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西夏古籍文献预处理 |
3 Level Set轮廓提取算法 |
4 算例 |
5 结束语 |
(4)基于语义的多文种信息处理平台SMIPP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1.1.2 Internet加速了信息处理的国际化 |
1.1.3 多民族、多文种的中国需要多文种信息处理 |
1.1.4 多文种信息处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1.1.5 多文种信息处理平台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解决的问题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多文种信息处理技术概述 |
2.1 概述 |
2.2 国际化和本地化 |
2.2.1 国际化和本地化 |
2.2.2 国际化的内容 |
2.2.2.1 文字翻译 |
2.2.2.2 文化和语言特性 |
2.2.2.3 用户界面 |
2.2.2.4 文字输入和输出 |
2.2.2.5 字符和字形 |
2.2.2.6 字符编码方案和代码体系 |
2.2.3 国际化、本地化和多文种化 |
2.3 常用字符编码方案 |
2.3.1 基本概念 |
2.3.2 欧美拼音文字编码方案 |
2.3.2.1 ASCII |
2.3.2.2 ISO 646 |
2.3.2.3 ISO 8859 |
2.3.2.4 其它拼音字符的编码方案 |
2.3.3 亚洲像形文字编码方案 |
2.3.3.1 ISO 2022 |
2.3.3.2 日文编码方案 |
2.3.3.3 韩文编码方案 |
2.3.3.4 越南文字代码体系 |
2.3.3.5 中国文字代码体系 |
2.3.4 多文种编码方案 |
2.3.4.1 单文种编码方案的缺点 |
2.3.4.2 多文种编码方案及其目标 |
2.3.5 多文种编码方案:Unicode和ISO 10646 |
2.3.5.1 Unicode和ISO 10646的历史 |
2.3.5.2 Unicode和ISO 10646的关系 |
2.3.5.3 Unicode的宗旨 |
2.3.5.4 Unicode和ISO 10646的编码规范 |
2.3.5.5 BMP和USC-2 |
2.3.5.6 Unicode的转换格式 |
2.3.6 其它支持多文种的其它平台 |
2.4 多文种信息处理平台 |
2.4.1 多文种信息处理平台概念和内容 |
2.4.2 目前多文种信息处理平台存在的问题 |
2.4.3 基于语义的多文种信息处理平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语义的多文种代码体系SemaCode |
3.1 现有的多文种代码体系 |
3.1.1 文本处理的语义需求和MetaData |
3.1.2 Unicode代码体系 |
3.1.3 Unicode的缺陷 |
3.1.4 MetaCode结构 |
3.1.5 MetaCode的缺陷 |
3.2 以语义为轴心的多文种代码体系SemaCode |
3.2.1 文字语义表示的挑战 |
3.2.2 SemaCode的基本思想 |
3.2.3 SemaCode模型 |
3.3 SemaCode各层的内容 |
3.3.1 物理存储层(Physical Storage Layer) |
3.3.2 字符码位层(Character Code Point Layer) |
3.3.2.1 Unicode的兼容字符、变形字符、多码位字符和复杂字符 |
3.3.2.2 SemaCode码位层的基本思想 |
3.3.2.3 字符码位定义 |
3.3.3 词码位层(Phrase Code Point Layer) |
3.3.4 属性层(Property Layer) |
3.3.4.1 XML和Unicode语言标签存在的问题 |
3.3.4.2 SemaCode标签定义 |
3.3.4.3 字符属性 |
3.3.5 语义层(Semantic Layer) |
3.3.5.1 语义描述的方式 |
3.3.5.2 其它语义标签(Semantic Tags) |
3.3.5.3 属性标签和语义标签的混用 |
3.3.5.4 语义的扩展(Extension) |
3.3.5.5 字符的等价关系(Equivalencce) |
3.3.6 交换/传输层(Exchange/Transmission Layer) |
3.3.7 应用接口层(Application Interface Layer) |
3.4 SemaCode和Unicode等的比较和分析 |
3.4.1 字符码位层 |
3.4.2 属性的表示 |
3.4.3 等价关系 |
3.4.4 语义表示 |
3.4.5 SemaCode的缺点 |
3.5 SemaCode和Unicode的转换和兼容性分析 |
3.5.1 SemaCode和Unicode转换 |
3.5.2 SemaCode和其它代码的转换 |
3.5.3 用SemaCode直接表示其它编码方案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语义的多文种信息处理平台SMIPP模型 |
4.1 现有的多文种信息处理平台 |
4.1.1 Windows多文种环境(Windows Multilingual Environment) |
4.1.2 Linux国际化框架(Linux Internationalisation Architecture) |
4.1.3 NJStar Communicator |
4.1.4 中国少数民族多文种处理平台 |
4.1.4.1 “炎黄”中文平台 |
4.1.4.2 维、哈、柯、汉、英多文种处理平台 |
4.2 基于语义的多文种信息处理平台模型SMIPP |
4.2.1 多文种信息处理平台的设计目标 |
4.2.2 SMIPP模型 |
4.2.3 SMIPP模型的组成 |
4.2.3.1 应用程序/用户接口层 |
4.2.3.2 文字输入层和文字输出层 |
4.2.3.3 信息处理服务层 |
4.2.3.4 语料库层 |
4.2.3.5 SemaCode |
4.2.3.6 Ontology |
4.3 面向SMIPP的Ontology |
4.3.1 什么是Ontology |
4.3.2 Ontology在SMIPP中的意义和设计目标 |
4.3.3 Ontology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总体设计思想 |
4.3.4 面向SMIPP的Ontology的形式化定义 |
4.3.5 面向SMIPP的Ontology的结构和表示方法 |
4.3.5.1 Ontology的结构 |
4.3.5.2 Ontology的构建和表示方法 |
4.3.5.3 一个例子 |
4.3.6 面向SMIPP的Ontology的语义相似度计算 |
4.4 面向SMIPP的语料库 |
4.4.1 语料库研究的现状 |
4.4.2 面向SMIPP语料库的设计思想 |
4.4.3 Wiki的信息收集方法 |
4.4.4 信息网格技术 |
4.4.5 语料的收集方法 |
4.4.6 基于信息网格的语料库建设和发布模型 |
4.4.7 面向SMIPP语料库的收集和整理 |
4.4.8 语料的可信度计算和分析 |
4.4.8.1 可信度定义 |
4.4.8.2 基于算法的语料可信度 |
4.4.8.3 基于用户的语料可信度 |
4.5 SMIPP和现有平台的对比 |
4.5.1 SMIPP的优势 |
4.5.2 SMIPP的不足 |
4.5.3 SMIPP和现有平台对比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MIPP的输入和输出模型及其分析 |
5.1 文字输入/输出技术概述 |
5.2.1 文字输入/输出概述 |
5.2.2 文字输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
5.2.3 文字输出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
5.2 SMIPP输入和输出模型 |
5.2.1 基本思想 |
5.2.2 SMIPP的输入模型 |
5.2.3 语言模型的个性化 |
5.2.4 语言模型的普适性 |
5.2.5 新词的收集 |
5.2.6 SMIPP的输出模型 |
5.3 文字内码自动识别技术 |
5.3.1 文字内码自动识别概述 |
5.3.2 现有的文字内码识别方法 |
5.3.3 文字内码自动识别算法 |
5.3.4 字符串内码编码方案和文种自动识别算法 |
5.3.4.1 算法设计思想 |
5.3.4.2 算法的准备 |
5.3.4.3 单个字符串的编码方案和文种自动识别算法 |
5.3.5 实验和算法分析 |
5.4 双向文字处理技术 |
5.4.1 双向文字概述 |
5.4.1.1 阿拉伯和希伯来文字 |
5.4.1.2 蒙古文字 |
5.4.1.3 双向文字 |
5.4.1.4 双向文字存在的问题 |
5.4.2 现有的双向文字解决方法 |
5.4.1.5 常用双向文字解决方法 |
5.4.1.6 显/隐式的双向文字识别算法 |
5.4.3 SMIPP的双向文字处理算法SBidi(SMIPP Bidirectional Algorithm) |
5.4.4 测试和例子 |
5.5 语义信息的获取 |
5.6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本文的贡献和创新 |
6.3 下一步的工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的科研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致谢 |
中文详细摘要 |
(7)集成电路芯片图象处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集成电路分析的研究状况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 相关研究领域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彩色图象预处理 |
§2.1 颜色视觉基础 |
§2.2 颜色一致性问题 |
§2.3 基于HSI空间的RETINEX颜色一致性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知识的感知组织与图形识别 |
§3.1 视觉信息处理 |
§3.2 感知组织与图形识别系统设计 |
§3.3 图形库中的图形描述 |
§3.4 规则库中的规则描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层次感知边缘组织 |
§4.1 边缘组织问题的提出 |
§4.2 相关研究现状 |
§4.3 图象的边缘检测 |
§4.4 多层次感知边缘组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参数维纳滤波的模板匹配 |
§5.1 模板匹配问题分析 |
§5.2 相关匹配滤波和维纳(WIENER)滤波过程 |
§5.3 基于参数维纳匹配滤波器的模板匹配算法及实现 |
§5.4 模板匹配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小波域的模板匹配 |
§5.6 多模板、多图象的并行匹配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图象拼接 |
§6.1 图象拼接问题分析 |
§6.2 图象偏斜纠正 |
§6.3 两幅图象的拼接 |
§6.4 多幅图象拼接 |
§6.5 图象拼接的后处理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图表索引 |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快速提取蒙汉文轮廓字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刻字体在平面设计上的研究与应用[D]. 张雪芝.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3)
- [2]探究点阵汉字用于屏幕显示上的优化设计[D]. 李帅. 东南大学, 2016(03)
- [3]基于Level Set方法的西夏字轮廓提取[J]. 柳长青. 中文信息学报, 2009(04)
- [4]基于语义的多文种信息处理平台SMIPP的研究[D]. 李培峰. 苏州大学, 2006(12)
- [5]《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3卷分类索引[J]. 杨开宇.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6)
- [6]快速提取蒙汉文轮廓字的方法[J]. 车淑兰,刘跃平.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
- [7]集成电路芯片图象处理技术的研究[D]. 衣晓飞.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