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肝组织中HBVDNA表达及基因芯片检测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肝组织中HBVDNA表达及基因芯片检测研究

一、慢乙肝患者血清及肝组织HBVDNA表达及基因芯片检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施梅姐[1](2020)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慢性乙型肝炎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中间环节,若不及时阻断,可进一步进展至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肝癌,甚至进展至终末期肝病危及生命。因此,阻断逆转肝纤维化、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防治目标之一。但肝纤维化的治疗当前仍然是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难点问题。目前,现代医学研究的各类特异性的抗纤维化药物制剂绝大多数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现代医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主要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即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一线抗病毒治疗药物,具有强力抗病毒作用和低耐药的特点,但其存在HBe Ag转换率低的缺点,并且即使抗病毒治疗后仍有相当部分的病人存在肝纤维化进展。因此,如何阻止肝纤维化进展、提高HBe Ag转换率是当前乙肝肝纤维化治疗的难点问题。而大量的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疗效而且无副作用,其疗效及优势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诸多研究者针对中医药抗乙肝肝纤维化展开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尽管临床上乙肝肝纤维化的辨证分型不统一,但是纵观近十年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文献资料,疏肝健脾活血法越来越得到众医家、学者的认可。本人所在科室在既往的临床实践中亦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抗病毒药治疗可明显改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抗肝纤维化疗效、提高HBe Ag转换率,但缺乏客观的临床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目的:本课题第一部分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基于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法及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配伍规律,以期为临床运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提供用药参考。第二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观察疏肝健脾活血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病理肝纤维化分期、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硬度值等指标变化的影响,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为临床运用用提供客观依据。第三部分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前面研究总结的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五味核心药物进行研究,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信号通路,以期为后续研究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以“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为检索库,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9月的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文献,建立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文献研究数据库,进一步采用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第二部分: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乙肝肝纤维化病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回顾性观察,其中对照组服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采用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收集疗程至少144周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病理肝纤维化分期、肝脏硬度值、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HBe Ag转换率等指标的不同影响,客观评价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抗纤维化疗效与抗病毒疗效。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筛选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检索Gene Cards、OMIM、Pharm Gkb三个数据库,收集整理乙肝肝纤维化相关的疾病靶点基因,然后运用Venn2.1在线工具绘制药物-疾病靶点的Venn图,获得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然后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3.8.1软件绘制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图以及筛选核心基因。最后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分析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关键靶点与信号通路。结果:第一部分:文献数据挖掘研究初步检索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相关文献257篇,根据标题初筛合格的文献97篇,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每一篇文献的内容进行人工筛选,剔除不合格文献后得到最终纳入合格文献48篇,涉及在乙肝肝纤维化治疗涉及处方48首、中药96味,总用药频次为537次,涉及中药种类17种。居前四位的药物种类分别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累计频率达88.3%。疏肝健脾活血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其次是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其中补虚药有黄芪、白术、白芍、鳖甲、当归、党参等;活血化瘀药有丹参、赤芍、郁金、川芎、桃仁等;理气药有柴胡、枳壳、陈皮、香附等。进一步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后得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核心药物包括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鳖甲、茯苓、赤芍、当归、枳壳、郁金等,居前五位的核心中药分别是: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其中理气药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最常见的配伍组合包括柴胡与白芍、丹参相伍,柴胡与白术、白芍相伍,柴胡与黄芪、丹参相伍等,柴胡与白芍是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最常见的药对。第二部分:临床研究初筛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初始治疗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898例,二次筛选后共纳入385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144周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其中完成治疗前后二次肝脏病理学评价患者共81例,完成治疗前后Fibro Scan检测的共83例,完成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共114例。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使两组具有可比性,结果纳入病理疗效分析44例,纳入血清肝纤维指标疗效分析102例,纳入肝脏硬度值疗效分析66例。在病理肝纤维化分期疗效评估方面,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的肝纤维化逆转率明显高于单用恩替卡韦组(95.5%vs 18.2%,P<0.001)。在肝纤维化进展方面,治疗组无一例发生肝纤维化进展,而对照组仍有50%的患者发生肝纤维化进展。在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疗效评估方面,对照组的透明质酸(HA)水平较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40.9 vs 46.6,P=0.744),而治疗组较治疗前下降(55.2 vs 41.4,P=0.003),且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在Fibro Scan肝脏硬度值疗效评估方面,两组患者的肝脏硬度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LSM值较治疗前下降的差值更大,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142)。为进一步观察疏肝健脾活血法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选取70例ALT<2ULN的HBe Ag阳性乙肝肝纤维化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均逐年上升,但治疗组的HBe Ag转换率增加趋势高于对照组,治疗组48周、96周、144周的HBe Ag转换率分别为17.1%、26.5%、28.6%,高于对照组的2.9%、12.9%、10.3%;其中两组在48周时的HBe Ag转换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6)。第三部分:网络药理学研究基于以上文献与临床研究共同发现的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五味核心药物为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收集这五味核心药物的有效化学成分及靶点,并进一步获取乙肝肝纤维化的疾病靶点。结果共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与乙肝肝纤维化疾病的交互靶点基因共有205个。PPI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关键靶点在于AKT1、TP53、CDK1、CCNA2、CCNB1、TOP2A、BIRC5、VEGFA、EGFR、CASP3等核心基因。GO分析发现6个最相关的生物过程,包括DNA转录、促进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促进DNA转录、炎症反应、抑制凋亡过程与促进细胞增殖;7个最相关的细胞成分,涉及细胞浆、细胞外间隙、细胞核、细胞膜的组成部分、胞外体、细胞质、细胞核仁等;9个最相关的分子功能,包括同源二聚体蛋白质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之转录因子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血红素结合、序列特异性DNA结合之RNA聚合酶Ⅱ核心启动子近端区、DNA结合、染色质结合、锌离子结合、ATP结合。KEGG分析发现最相关的前10条通路分别是HIF-1、PI3K-Akt、Toll样受体、NF-kappa B、细胞凋亡、p53、NOD样受体、MAPK、VEGF、Fox O信号通路。结论:文献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存在一定的配伍规律,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其次是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补虚药有黄芪、白术、白芍、鳖甲、当归、党参等;活血化瘀药有丹参、赤芍、郁金、川芎、桃仁等;理气药有柴胡、枳壳、陈皮、香附等。疏肝健脾活血法居前五位的核心中药分别是: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临床回顾性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中药治疗可协同提高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抗纤维化疗效与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但仍需下一步开展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的核心药物能通过多种细胞分子、多种生物过程、多条信号通路参与抗纤维化的过程,其主要作用于细胞浆、细胞外间隙、细胞核等多组分,通过调控HIF-1、PI3K-Akt、Toll样受体、NF-kappa B、细胞凋亡、p53、NOD样受体、MAPK、VEGF、Fox O等多条信号通路,参与同源二聚体蛋白质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染色质结合、ATP结合等分子功能,调控DNA转录、促进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参与炎症反应、抑制凋亡过程与促进细胞增殖等生物过程发挥抗纤维化的治疗作用。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下一步开展深入的实验研究进行验证。

李家焕[2](2020)在《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治疗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HBe Ag阳性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HBV DNA水平、HBe Ag水平、肝功能(ALT、AST)、肝硬度评分(LSM)、证候积分等因素,来评价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治疗HBe Ag阳性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状态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6人。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HBV DNA水平、HBe Ag水平、肝功能(ALT、AST)、肝硬度评分(LSM)、证候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予口服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照组予中药安慰剂治疗,1包/次,2次/天,疗程48周;记录两组用药前后HBV DNA水平、HBe Ag水平、肝功能(ALT、AST)、肝硬度评分(LSM)、证候积分指标变化。结果:(1)在HBV DNA载量方面对比:治疗组在降低HBV DNA载量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2)在HBe Ag水平方面对比:治疗组在降低HBe Ag水平的能力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3)肝功能(ALT、AST)方面对比: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ALT、AST在正常范围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肝硬度评分(LSM)方面对比:治疗组在降低LSM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5)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对比:治疗组在缓解患者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对接受治疗患者进行安全性研究分析,服药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明显降低患者HBV DNA载量、HBe Ag水平、肝硬度测定值(LSM),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栗昀[3](2020)在《复方叶下珠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发挥抗HBV相关HCC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肝癌是发病率和致死率都较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分别位于第三位和第五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每年约有70万人被确诊为肝癌。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有酒精性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等。其中,在欧美国家,酒精性脂肪肝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与欧美国家不同,在我国,HBV感染是导致肝癌的主要因素。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每年约有9000多万人被检测出HBVsAg 阳性,42万死于肝癌,其中,90%存在HBV感染史。虽然随着HBV疫苗的普及,感染HBV的概率大大降低,但是,由于我国感染人数基数较大,对于已感染HBV的患者来说,控制HBV感染所导致的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是肝癌,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索拉菲尼是唯一一个FDA批准的,可用于治疗肝癌的抗癌药物。但是,对于HBV感染所导致的肝癌,其治疗效果远远低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癌。并且,长期服用索拉菲尼也有可能导致耐药等副作用。对于HBV相关肝癌的患者而言,由于HBV的存在,其感染所导致的反复的慢性肝炎以及高滴度的HBV DNA仍然是肝癌复发的风险因素。HBV x基因是HBV4个开放编码框中最小的一个,在HBV相关HCC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以通过直接作用或者是表观遗传学改变激活多种信号通路以及致癌基因,或者是灭活抑癌基因,在HBV相关HCC中是独立的风险因子。Hedgehog信号通路在修复组织损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包括肝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组织中该信号通路特异性激活,其主要蛋白Gli高表达;抑制其表达能够延缓肿瘤细胞增值。铁死亡是最新发现的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模式。其主要是由于铁依赖的大量脂质活性氧产生损伤细胞所致。索拉菲尼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抑制了肝癌细胞发生铁死亡作用。铁离子积聚引发的芬顿反应是发生铁死亡的主要特征之一。在HBV感染患者中,体内铁代谢的异常表达说明HBV感染有可能涉及铁死亡发生过程。长链非编码RNA虽然不具有编码蛋白的功能,但其可以调节miRNA或者是通过其他作用影响蛋白质表达,进而改变细胞正常生理功能,促使细胞发生病变。长链非编码RNA可以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以及相关因子参与调节细胞表型改变。与蛋白或者是miRNA相比,靶向研究长链非编码RNA更具有优势以及前景。HBx作为致癌基因,可以调节多个长链非编码RNA参与到HBV相关HCC的发生过程中。并且,由于LncRNA具有组织特异性和时空特异性,以其为对象的生物学标志物以及药物干预靶点研究将对HBV相关HCC的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复方叶下珠是由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创制的,用于治疗肝癌,尤其是HBV相关HCC的中药复方,其专利申请号为:201610517509.2。在临床应用中,复方叶下珠能够降低HBV相关HCC患者血清中病毒学标志物(HBVsAg,HBVcAg和HBV DNA)以及延缓HBV肝硬化发展成为HCC,具有较好的抗HBV相关HCC效果。实验研究发现,复方叶下珠能够抑制HBx基因表达。但是,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次试验通过构建HBx过表达稳定细胞株HepG2-HBx,通过采用体内外实验,检测复方叶下珠对HepG2-HBx细胞增殖,迁移以及克隆的影响,评价复方叶下珠对HepG2-HBx细胞的抑制作用;同时检测HepG2-HBx细胞中HBx以及Hedgehog信号通路组成因子在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复方叶下珠抑制HepG2-HBx细胞作用机制。通过体内实验进一步明确复方叶下珠的抗HBV相关HCC作用并检测肿瘤组织中铁死亡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评价复方叶下珠对铁死亡的影响,探索HBV相关HCC,Hedgehog信号通路以及铁死亡的关系。与此同时,通过长链非编码RNA高通量测序,筛选复方叶下珠靶向LncRNA,并通过Real-time PCR初步筛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复方叶下珠的抗癌机制提供前期研究基础。研究目的通过复方叶下珠处理HepG2-HBx细胞,评价复方叶下珠对HepG2-HBx细胞增殖、迁移以及克隆的影响,并通过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体内评价复方叶下珠的抗HBV相关HCC的效果。检测复方叶下珠处理后的HepG2-HBx细胞以及裸鼠移植瘤肿瘤组织中Hedgehog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证明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激活是复方叶下珠发挥抗癌作用的机制之一。同时,检测肿瘤组织中铁离子染色和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探索HBV相关HCC与铁死亡的关系;通过LncRNA高通量测序,筛选复方叶下珠的靶向LncRNA,为后期进一步研究复方叶下珠的作用机制提供前期研究基础。研究方法1.评价复方叶下珠的抗HBV相关HCC的体外实验:构建过表达HBx基因的HepG2-HBx细胞稳定株,并用复方叶下珠进行不同浓度的处理,通过观察HepG2-HBx细胞增殖、迁移以及克隆实验,评价复方叶下珠对HBV相关HCC的抑制作用;并检测细胞中HBx和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因子:SHH,PTCH-1,SMO,GLI-1和GLI-2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通过激光共聚焦检测细胞中GLI-1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表达情况。2.评价复方叶下珠的抗HBV相关HCC的体内实验:将HepG2-HBx细胞接种到裸鼠皮下,并给予复方叶下珠进行治疗。通过测量裸鼠体重,肿瘤大小以及肿瘤抑制率等方法评价复方叶下珠对HBV相关HCC的抑制作用。并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HBx和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因子:SHH,PTCH-1,SMO,GLI-1和GLI-2 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以及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SHH,PTCH-1,SMO,GLI-1以及HBx进行分析,进一步证实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激活是复方叶下珠发挥抗HBV相关HCC的作用机制之一。3.复方叶下珠诱导铁死亡作用:利用普鲁士蓝染色技术,检测裸鼠移植瘤肿瘤组织中铁离子的浓度变化以及通过real-time PCR检测肿瘤组织中FTH mRNA和铁死亡关键基因CISD1,CISD2,CPX4和ACSL4的mRNA表达,初步评价诱导铁死亡是否为复方叶下珠发挥HBV相关HCC的作用机制之一。4.LincRNA高通量测序:通过对HepG2-HBx细胞以及复方叶下珠处理后的HepG2-HBx细胞进行LincRNA高通量测序筛选,筛选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LncRNA,并通过real-time PCR进行初步验证,为进一步研究复方叶下珠的作用机制提供思路。研究结果1.复方叶下珠能抑制HepG2-HBx细胞的增值、迁移以及克隆,与HepG2-HBx细胞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RNA水平,复方叶下珠能明显抑制HBx以及SHH、PTCH-1和GLI-1的表达,与HepG2-HBx细胞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方叶下珠对SMO以及GLI-2的表达没有影响:在蛋白水平,复方叶下珠能抑制HepG2-HBx细胞中HBx以及SHH、PTCH-1,GLI-1的表达,与HepG2-HBx细胞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RNA结果一致,复方叶下珠对SMO以及GLI-2在蛋白水平没有影响。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复方叶下珠能明显抑制GLI-1在细胞质中的表达,其抑制效果呈量效关系。2.复方叶下珠能抑制HepG2-HBx细胞移植瘤体积增长,降低肿瘤/体重比率,提高肿瘤抑制率;与HepG2-HBx细胞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与体外实验结果一致,复方叶下珠能抑制HBx以及SHH、PTCH-1,GLI-1在mRNA以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与HepG2-HBx细胞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复方叶下珠对SMO以及GLI-2在mRNA以及蛋白水平均没有抑制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过表达HBx能增加细胞质中SHH、PTCH-1、GLI-1和SMO的表达,而复方叶下珠在625mg/kg的条件下,能明显抑制细胞质中HBx以及SHH、PTCH-1、GLI-1的表达,与HepG2-HBx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复方叶下珠对SMO没有抑制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3.关于铁离子含量的变化,与HepG2-NC相比,HepG2-HBx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在环巴胺(cyclopamine)和复方叶下珠(625mg/kg)组,铁离子浓度明显增加,说明环巴胺和复方叶下珠可以提高肿瘤组织中铁离子含量。而对于FTH mRNA,HepG2-HBx组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环巴胺和复方叶下珠可以降低其表达(P<0.05)。与HepG2-NC相比,CISD1和GPx4在HepG2-HBx组表达降低,但GPx4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方叶下珠组(625mg/kg,300mg/kg)和环巴胺组能明显提高肿瘤组织中CISDlmRNA表达水平(P<0.01或P<0.00),而对GPx4没有明显作用。在HepG2-HBx组中,CISD2表达明显降低(P<0.05),并且环巴胺和复方叶下珠能明显提高其表达,尤其是复方叶下珠,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0)。而对于ACSL4,在HepG2-HBx组和复方叶下珠组,没有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4.LncR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经过复方叶下珠处理后的HepG2-HBx细胞,与未处理的HepG2-HBx细胞相比,分别上调114个和下调65个LincRNA,通过real-time PCR 对 LncRNA MALAT1,LincRNA 0023,LncRNA GAS5,LncRNA ROR,LncBISPR,Lnc PSMB8-AS1,LncH19 以及 LncRP11-998D10.4 进行进一步验证,发现复方叶下珠对LncBISPR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具有量效关系,与HepG2-HBx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复方叶下珠在120mg/mL的药物浓度下,能明显提高Lnc PSMB8-AS1和Lnc RP11-998D10.4的表达,与HepG2-HBx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对于LncRNA MALAT1,在30mg/mL和60mg/mL的药物浓度下,复方叶下珠能明显降低其表达水平,而在120mg/mL的条件下,能促进其表达,与HepG2-HBx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于 LncRNA 0023,LncRNA GAS5,LncRNA ROR 和 LncH19,复方叶下珠无明显的抑制或者是促进作用。结论通过体内外实验证明:复方叶下珠能够抑制HepG2-HBx细胞增殖、迁移以及克隆;能够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降低肿瘤/体重比,提高肿瘤抑制率,说明复方叶下珠具有抗HBV相关HCC的作用。复方叶下珠可以抑制HBx表达,同时,也可以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中SHH,PTCH-1,GLI-1的表达,说明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激活是复方叶下珠发挥抗HBV相关HCC的作用机制之一。铁死亡是铁离子依赖性的,以脂毒性活性氧聚集为特性的非凋亡性细胞坏死形式。复方叶下珠能够提高肿瘤组织中铁离子浓度,降低FTH mRNA表达,提高CISD2 mRNA表达,有可能诱导肿瘤组织发生铁死亡,这也许是复方叶下珠发挥抗HBV相关HCC作用的另外一个机制。此外,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剂环巴胺能明显提高肿瘤组织中铁离子浓度以及抑制CISD1和GPX4 mRNA,说明Hedgehog信号通路能促进过氧化物反应,有可能参与调节铁死亡过程,因此,Hedgehog信号通路与铁死亡在HBV相关HCC以及HCC中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复方叶下珠能有效抑制LncBISPR的表达,并且呈量效关系,基因测序分析发现,复方叶下珠能对LncBLSPR的三个转录本有明显影响,但是,对于LncBISPR和这三个转录本在HCC以及HBV相关HCC中的作用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LncRNA MALAT1作为致癌基因,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复方叶下珠能抑制其表达,但是,复方叶下珠是否能通过降低其表达而抑制肿瘤增长尚不清楚。同时,LncPSMB8-AS1在HBV相关HCC中的作用以及是否能作为HBV相关HCC的治疗靶点,需要更多的体内外实验去证实。

武容[4](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逍遥散活性成分组合分析及其改善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医证型、网络药理学及高通量基因芯片技术,探讨逍遥散改善肝纤维化的有效化合物组合(LLAA方)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将雄性Wistar大鼠以50%四氯化碳(CCl4)溶液1 ml/kg每周2次腹腔注射造模,用药组从5周起开始给药;9周结束后取材,进行肝脏重量指数、组织病理学、血清肝功能检测、肝纤四项、肝组织羟脯氨酸(Hyp)、I型胶原表达以及?SMA表达检测。(2)使用转录组学方法获得肝郁脾虚证差异基因并转化为靶点蛋白,使用在线数据库获得肝纤维化与逍遥散的靶点蛋白;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逍遥散“病-证-方”网络,使用熵值法与加权求和法整合有关网络稳定性的4种拓扑参数生成网络贡献度分数;使用网络贡献度分数评价化合物组合并进行排序。(3)使用MTS法在L02、T6和Lx2细胞中筛选化合物及化合物组合并初步评估化合物组合LLAA方对T6和Lx2细胞I型胶原和?SMA表达的影响;将雄性Wistar大鼠以50%CCl4溶液(溶剂为橄榄油)1 ml/kg每周2次腹腔注射造模,用药组从5周起开始给药;9周结束后取材,进行组织病理学、肝组织Hyp、I型胶原表达以及?SMA表达检测。(4)以差异lnc RNA与m RNA以及lnc RNA相关转录因子作为生物网络背景分别进行逍遥散作用网络与LLAA方作用网络的构建进行富集分析;使用MCODE工具算法进行核心子网络提取与富集分析;进行核心子网络构成分析与化合物作用机制预测;在Lx2细胞以及大鼠肝组织中进行p-Fox O3a/Fox O3a、p-STAT3/STAT3、p-Akt/Akt、p-Smad3/Smad3比率以及c-Myc表达的测定。结果:(1)相比模型组,不同剂量逍遥散组的病理组织学数据出现改善,肝脏重量指数、血清ALT、AST、TBIL、HA、LN、PC-III、IV-C、肝组织?SMA、Collagen I表达及Hyp含量均下降(P<0.05),其中中剂量结果最佳。(2)筛选得到8个关键化合物;以网络贡献度分数评估255种潜在化合物组合,得到结果的排序。(3)LLAA方能够抑制T6和Lx2细胞活力,且有效浓度低于抑制L02细胞活力的浓度;LLAA方处理能够明显降低Lx2及T6细胞?SMA与Collagen I表达(P<0.05);与模型组相比,LLAA方与逍遥散中剂量处理能够改善脂肪变与胶原纤维沉积情况并明显降低其?SMA与Collagen I表达及Hyp含量(P<0.05),其中LLAA方结果最佳。(4)比较逍遥散作用网络与LLAA方作用网络,得到共有通路Jak-STAT与Fox O信号通路以及c-Myc靶点蛋白;LLAA方的核心子网络a主要与PI3K-Akt信号通路及Fox O信号通路相关,核心子网络b单独影响了Notch及Wnt两条信号通路,核心子网络c与d则共同影响Jak-STAT信号通路;在Lx2细胞以及大鼠肝组织中,与模型组相比,LLAA方处理降低p-Fox O3a/Fox O3a、p-STAT3/STAT3、p-Akt/Akt、p-Smad3/Smad3比率以及c-Myc表达(P<0.05)。结论:逍遥散与来自于逍遥散的LLAA方能够改善肝纤维化,且药效来自于4种化合物的协同作用;其中LLAA方药效更佳;LLAA方改善肝纤维化的效果可能与其下调Jak-STAT与PI3K-Akt-Fox O信号通路及c-Myc表达进而抑制HSC活化有关。该结果能够为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及其成分组方的药物开发提供依据。

张宝芳[5](2019)在《贵州地区高风险乙型肝炎孕妇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影响全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乙型病毒肝炎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引起的以肝功能损伤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全球有20亿人血清学显示其曾感染过HBV,其中有3.5亿多人发展成为慢性HBV携带者,部分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会死于乙型肝炎所致的肝硬化和肝癌,给病人、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我国育龄期妇女HBsAg流行率约为6.6%,估算每年仍有100万名新生儿出生后面临感染HBV的高风险。2016年发布的《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首次提出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对公共卫生威胁的全球性目标,而“HBV母婴零传播”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一环,因此,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建立“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项目”,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全国第6家签订完成该项目单位。本课题将回顾性分析研究贵州高风险乙型肝炎孕妇(HBsAg、HBeAg双阳性,H3V DNA≥106 IU/ml,或第一胎已被感染HBV或孕妇本人就为乙肝母婴传播感染者),分为孕期药物干预组及门诊非干预组与对照组(非乙型肝炎孕妇)及其出生的新生儿/婴幼儿,研究干预组孕期HBV病毒基因型及免疫功能变化与对抗病毒药物作用影响,其所生新生儿/婴幼儿在乙型肝炎疫苗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标准规范免疫接种后,HBV母婴传播感染率及产生抗-HBs滴度。针对母婴传播患者,通过二代测序分析,判断母婴病毒全基因序列同源性及发现有宫内传播优势的特异突变位点。为HBV母婴传播感染发生机制及防控提供临床真实研究数据。所有研究人群均通过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通过。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报告。目的:1.观察孕期使用抗病毒药物阻断对贵州地区不同基因型高风险乙型肝炎孕妇HBVDNA 及 HBVRNA 的影响。2.对贵州地区高风险乙型肝炎孕妇母婴传播阻断后母婴结局观察。3.探索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无创性产前诊断。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收集2016年05月-2018年05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及产科门诊,入选患者诊断符合2015年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的诊断标准,在孕12周前就诊查确诊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孕妇,均为HBsAg(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 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并在孕24周前B超检查提示胎儿发育正常,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梅毒螺旋体抗体(Treponema pallidum antibody,RPR)标志物阴性,无先兆流产史。排除标准:①丈夫有HBV感染;②孕前半年内有使用干扰素治疗CHB患者;③孕期伴有其他类型的肝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高血压、慢性肾病,肿瘤,精神类等慢性疾病史;④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⑤产前B超提示胎儿发育异常或畸形。根据孕24周-28周是否抗病毒阻断分为两组:干预组(T)91例,未干预组(NT)259例,同期我院产科门诊体检健康非乙型肝炎孕妇(Health control,HC,定义为HBsAg阴性,肝功正常,既往无肝炎病史)作为对照组(C)100例。按照乙肝孕妇抗病毒指南,干预组均以阻断为目的,自愿在24-28周开始接受服用替诺福韦或者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直至分娩。开展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调查并分别于孕12-24周,孕28-32周,孕36-40周采集血液样本,检测基因型,HBsAg、HBeAg、HBVDNA、HBVRNA,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碱性磷酸酶(ALP)及对照组,未干预组,干预组在用药前(孕12-24W)及干预组分娩前(36-40周)检测T淋巴细胞(CD3+,CD4+CD8+),NK 细胞(CD16+CD56)及 B 淋巴细胞(CD19)的变化。干预组均以阻断为目的,在孕24-28周开始口服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TDF)300 mg/d,购自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090);或替比夫定(LDT)600 mg/d,购自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028),抗病毒治疗直至分娩。数据采用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分类变量以率进行统计分析。第二部分,研究人群为第一部分孕妇[非干预组(NT)259例,干预组(1)91例,对照组100例(C))]及其所生婴幼儿(450例),干预组及未干预组孕妇所生新生儿/婴幼儿均采取国家标准乙型肝炎计划免疫主被动联合接种(出生6 h内肌肉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00U,及0、1、6个月每次肌肉注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10 μg),对照组只注射乙型肝炎疫苗(0、1、6个月每次肌肉注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10μg)。观察孕周及孕期不良反应,新生儿Apgar评分,及其幼儿7个月龄时定量检测血清乙型肝炎标志物(hepatitis B virus marker,HBVM)及 HBV DNA。HBV 母婴传播感染定义为乙型肝炎孕妇所生小孩出生后在7月龄后检测HBsAg阳性,或伴有HBV DNA阳性。数据统计:两两比较用LSD方法,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疗效分析采用协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符号秩和检验。第三部分,研究人群为第一部分孕妇(干预组91例及非干预组259例)及其所生婴幼儿(350例),HBV孕妇于孕16-24周采血10ml进行二代测序,预测胎儿是否发生宫内感染(由贵州省产前诊断中心完成),并已收集临床信息与血液样本。在充分考虑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孕妇年龄和怀孕周数等特征分布平衡的基础上,从中挑选出一个包括128对母婴的样本测试集,其中经产后随访证实其中29例(均为第一部分未干预者)发生宫内感染,未发生宫内感染的母婴99对。通过孕妇血样中病毒DNA及胎儿游离DNA的提取和采取Illumina HiSeq 2000平台的测序分析,判断母婴病毒全基因序列同源性及发现有宫内传播优势的特异突变位点。统计学方法: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符号秩和检验。采用R软件3.2.3版本提供的“randomForest”工具包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结果:第一部分,对干预组91例e抗原阳性或和高载量病毒复制乙肝孕妇进行HBV基因分型:B型57例(57/91,62.63.18%),C型34例(34/91,37.36%),未发现其他基因类型。干预组用替诺福韦(TDF)和替比夫定(LDT)在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方面没有差异,包括肝功能检查[TDF 治疗前:ALT21.30(9.01-362.49),AST 25.19(13.62-345.53),TBIL8.16(3.79-57.55),ALP78.44(31.00-232.52),TBA3.70(0.83-45.23),治疗结束时:ALT 21.30(8.66-98.10),AST 24.65(14.91-101.92),TBIL 8.78(3.16-17.11)),ALP 148.05(53.98-470.61),TBA 3.07(0.92-74.83)];LDT 组治疗前:ALT22.56(6.65-117.00))AST23.02(16.37-62.00),TBIL7.81(5.48-18.27),ALP67.35(46.05-388.21),TBA3.24(1.06-42.58),治疗结束时:ALT 21.40(8.14-62.05),AST 24.10(11.79-160.64),TBIL 7.28(3.50-18.40),ALP 162.40(47.30-423.96),TBA 3.76(0.69-28.41)]。Log10(HBV DNA)和 Log10(HBV RNA)[TDF 组(治疗前:HBVDNA 4.84±2.01,HBVRNA6.35±1.10;治疗 4 周时:HBVDNA3.99±0.79,HBVRNA 6.05±0.94;治疗结束时:HBVDNA 3.06±0.66,HBVRNA 5.52±0.85;LDT 组(治疗前:HBVDNA5.08±1.99,HBVRNA6.47 ± 0.88;治疗 4 周时:HBVDNA4.45±1.18,HBVRNA6.51±0.82;治疗结束时:HBVDNA3.51±1.20,HBVRNA6.13±0.66)],与治疗前(孕12-24周)相比,替诺福韦与替比夫定在治疗结束时,Log10(HBVDNA)和Log10(HBV RNA)显着降低(P<0.05)。在排除其他变量的影响下,HBV基因型对HBVRNA载量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C基因组的患者HBVRNA在治疗结束时比B基因组的患者少下降了 0.54个单位(logl0),P值(0.01)<0.05。孕期CD3+及CD19细胞在各组中变化不大,而未干预组及干预组在用药前CD4+T细胞及CD8+T细胞较正常孕妇比较,其表达减低统计学有差异(P<0.05),干预组用药后较用药前CD4+T细胞及CD8+T细胞表达增加,但CD4+T细胞增加更为明显,表达有统计学差异(F=9.38,P<0.01),干预组用药后较正常对照组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NK细胞(CD16+CD56)在未干预组及干预组用药前较对照组下降,有统计学差异(F=8.72 P=0.014)。第二部分HBV母婴结局观察到未干预组婴幼儿有乙型肝炎感染,表现为HBsAg 阳性(29/259,11.19%),HBeAg 阳性(24/259,9.26%)及 HBV DNA 阳性(27/259,10.24%)。HBV母婴传播感染率为11.19%(29/259),进一步分析非干预组婴幼儿HBV感染与母亲HBV DNA载量的关系,当母亲HBV DNA ≥ 106 IU/ml,其母婴传播感染高达38.67%(29/75),本研究中母婴传播感染组其母亲HBV DNA均大于106 IU/ml,其中,HBeAg阳性15例,HBeAg阴性14例,针对二胎HBV孕妇(第一胎被感染HBV)中,未干预组有1例感染HBV。未干预原因主要由于孕妇就诊时间较晚,就诊时为孕38周,孕妇HBV DNA>106 IU/ml,HBeAg阳性。其余未干预组二胎孕妇病毒量均较低,其婴幼儿均未被感染。干预组其婴幼儿检测HBsAg,HBeAg及HBV DNA均阴性,HBV母婴传播感染率为零,HBV母婴阻断率为100%。而且有不同程度的乙型肝炎保护性抗体出现,其抗体滴度高于非干预组及对照组孕妇所生婴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5,P<0.001),与其孕妇既往感染HBV时间,孕周及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出生体重,喂养方式,性别等无统计学差别,但与孕期抗病毒治疗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第三部分,针对29对发生HBV母婴垂直感染母婴患者,通过二代测序技术,成功从孕妇血标本提取胎儿游离DNA和乙肝病毒DNA及其测序,分析乙肝病毒全基因序列显示,各母子对病毒全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9.4%至100%,19对母子(占比65.5%)病毒序列完全一致。按不同基因型分别与B2和C2野生型乙肝病毒株序列进行比较,母亲感染的B和C基因型突变株与野生株乙肝病毒均可通过宫内传播,未发现有宫内传播优势的特异突变位点。结论:1.贵州地区乙肝孕妇以B,C基因型为主,以阻断治疗为目的,在不同的基因型孕妇使用替诺福韦(TDF)或替比夫定(LDT)阻断治疗时,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在持续抗病毒治疗基础上,B基因型病毒更容易得到控制。孕中晚期使用TDF或LDT治疗除可以控制HBV病毒外,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还可调节孕妇机体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改善CD4+T细胞亚群重建,继而引起CD8+T细胞增多有关。2.本课题非干预组发生了 HBV母婴传播,发生率为11.19%,母婴传播感染者其母亲分娩前HBV DNA均大于≥ 106 IU/ml,其中,HBeAg阳性15例,HBeAg阴性14例。进一步分析非干预组婴幼儿HBV感染与母亲HBV DNA载量的关系,当母亲HBV DNA≥106IU/ml其母婴传播感染高达38.67%(29/75),提示高载量HBVDNA复制是发生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独立危险因素。3.二代测序技术用于监测HBV基因及其突变,产前无创性诊断HBV宫内传播,为设计精准的及个体化乙肝抗病毒抗病毒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可能是乙肝母婴传播的产前诊断重要评估技术。因此,针对乙型肝炎高风险孕妇,需产前HBV动态监测及药物干预与产后标准联合免疫阻断,才能从真正临床上实现乙型肝炎母婴零传播。

聂凡[6](2014)在《慢性HBV携带者肝细胞内HBcAg分布状态及补肾法的干预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众所周知,慢性HBV感染有四个阶段: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复制期和再活动期。很多学者认为,慢性HBV感染四阶段与肝细胞内HBcAg分布状态密切相关,而肝细胞内HHBcAg分布又与病情轻重、病毒载量、治疗应答相关联,并影响着慢乙肝的进程和转归。目前在临床上,人们依赖病理学家的知识和经验来判断HBcAg的表达和分布,然而,由于病理切片自身的问题和主观经验的限制,常常出现主观偏倚。而且,肝细胞内HBcAg分布临床意义的研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基本达成共识,但进一步深入探讨,存在学术分歧的地方仍然很多。分析其原因,一是如上评价方法的客观性尚有不足,二是研究者采用的评价方法并不统一,三是病例选择差异较大。此外,从中医理论看,肝细胞内HBcAg分布与前人的“伏邪”学说能否汇通和结合?中医补肾法为主是否有一定的疗效?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有4个目的:①从理论上探讨肝细胞内HBcAg分布状态引入中医伏气温病学说的可能性;②设计和验证一种较为客观的,定量的肝细胞内HBcAg分布的分层评价方法;③探讨肝细胞内HBcAg不同分布状态的临床意义(各病毒学、免疫学指标以及肝脏病理在HBcAg不同分布状态的表达情况);④探讨补肾法治疗对肝细胞内HBcAg不同分布状态及各病毒学、免疫学指标的影响。研究方法1.资料来源:来自导师领衔主持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证候规律及中医药治疗方案研究”[20]中42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2.切片成像与图像处理:从深圳市中医院获取免疫组化染色切片,在第三人民医院病理科进行切片拍照,判断HBcAg阳染情况,并进行图像编号、标示。应用Image-Pro-Plus图像处理软件,在HIS模式下,分别测出平均每个视野内的阳性细胞核个数、染色面积、平均光密度值,以及整个视野背景的平均光密度值。根据不同色度参数,可以得出阳性细胞浆HBcAg免疫组织化学阳性面积,亦可以分别计数HBcAg免疫组织化学阳性与阴性的细胞核。最后,分别获得]HBcAg胞浆阳性面积和胞核阳性个数的数据。3.肝细胞内HBcAg分层评价方法:通过胞浆、胞核阳染率的计算公式,统计所有病例胞浆、胞核阳染率,待统计完毕,根据胞浆、胞核阳染率数据分布特点,定量划分HBcAg表达的不同层级,并探讨HBcAg分布与一般情况及病理学、病毒学、免疫学指标的关系,从而判断其临床意义。4.血清学指标检测: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PCR ELISA全自动内标法(Roche公司COB AS AmpliprepTaqMan48系统),分别在治疗开始及第24周、52周各检测1次;血清乙肝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采用Abott Laboratories ARCHITECT i2000sr系统化学发光免疫法进行检测;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IL-2、IL-4、IL-10、IFN-γ、TNF-α,采用ELISA方法检测。5.“补肾法”疗效观察:“补肾法”是以补肾为主兼以健脾和清透的治疗方案。补肾健脾方由仙灵脾30g、菟丝子10g、杜仲15g、怀牛膝15g、枸杞子15g、黄芪15g、白术15g、茯苓15g、猪苓10g、枳壳10g、印度叶下珠15g、丹参20g、三七5g、郁金15g组成。补肾清透方由印度叶下珠30g、菟丝子10g、仙灵脾3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桃仁10g、甘草5g、虎杖15g。均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进行治疗组和对照组HBcAg分布情况及病毒学、免疫学、病理学指标的对照研究,以评价其疗效。研究结果1.肝细胞内HBcAg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1)429例患者HBcAg胞浆和胞核阳性分布:0-2.5%HBcAg胞浆阳性表达的患者病例数最多,随着胞浆阳性表达升高,病例数逐渐减少,高于40%的阳性表达以个例情况为主;0-2.5%胞核阳性表达的患者病例数最多,超过总体样本40%,2.5-5.0%阳性表达病例数明显降低。(2) HBcAg胞浆与胞核分层情况:HBcAg胞浆阳染显示,胞浆HBcAg阳染率<0.05%设为0级,基本代表胞浆HBcAg表达阴性;0.05%<胞浆阳染率<5%设为1级,5%<胞浆阳染率<10%设为2级,10%<胞浆阳染率<20%设为3级,胞浆HBcAg阳染率>20%以上者设为4级。HBcAg胞核阳染显示,胞核阳染率=0%设为0级,代表着细胞核HBcAg表达阴性;0%<胞核阳染率<2%设为1级,2%<胞核阳染率<10%设为2级,10%<胞核阳染率<20%设为3级,胞核阳染率>20%设为4级。(3)不同性别HBcAg分布表达:男性与女性无论在HBcAg胞浆还是胞核中表达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段HBcAg分布表达:HBcAg胞核的表达主要集中于25-47岁,胞浆则集中在26-47岁。(5)血清HBsAg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血清HBsAg滴度在0级HBcAg胞浆分布明显高于3级、4级(P值分别为<0.05,<0.01),1级、2级滴度表达皆高于4级(P值分别为<0.05,<0.05)。它在0级HBcAg胞核分布明显低于1、2、3、4级(P值分别为<0.05,<0.001,<0.001,<0.001),1级的表达明显低于2、3、4级(P值分别为<0.01,<0.05,<0.05)。(6)血清HBeAg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血清HBeAg滴度在1级、3级HBcAg胞浆分布明显高于4级,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5)。它在0级]HBcAg胞核分布明显低于1、2、3、4级(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1级中表达低于3级(P<0.05)。(7)血清HBV DNA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血清HBV DNA载量在HBcAg胞浆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它在0级HBcAg胞核分布明显低于1、2、3、4级(P值分别为<0.01,<0.001,<0.001,<0.001),1级低于2、3、4级(P值分别为<0.05,<0.01,<0.01)。(8)IL-2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IL-2在0级HBcAg胞浆分布明显高于1、2、3、4级(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1级高于2、4级(P值分别为<0.001,<0.01)。它在HBcAg胞核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9)IL-4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IL-4在0级HBcAg胞浆分布明显低于1、2、3级(P值分别为<0.05,<0.01,<0.001),1、2级皆低于3级,高于4级,有统计学意义(1级P值分别为<0.001,<0.01;2级P值分别为<0.01,<0.01),3级中表达高于4级(P<0.001)。它在2级HBcAg胞核分布明显高于1、3级(P值分别为<0.05,<0.05)。(10)IL-10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1L-10在0、1级HBcAg胞浆分布皆高于3、4级,(0级P值<0.001,<0.05;1级P值<0.001,<0.01)2级低于1级,高于3级(P值分别为<0.01,<0.01)。它在0级HBcAg胞核分布低于1、4级(P值分别为<0.01,<0.05)。(11)IFN-γ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IFN-γ在0级HBcAg胞浆分布明显低于1、2、3、4级,(P值分别为<0.01,<0.01,<0.01,<0.001)2级低于4级(P<0.05)。它在HBcAg胞核分布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TNF-α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细胞因子TNF-(α在0级HBcAg胞浆分布明显高于1、2、3、4级(P值分别为<0.05,<0.001,<0.01,<0.001),1级高于2、4级(P值分别为<0.001,<0.01),2级低于3级(P<0.05)。它在0级HBcAg胞浆分布低于2、3级(P值分别为<0.01,<0.01),1级也低于2、3级(P<0.05,<0.01)。(13)肝组织病理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423例患者炎症活动度分级与胞浆HBcAg的分布率呈正相关,GO组患者HBcAg的分布率明显低于G1、G2和G3组(P<0.01,<0.001和<0.01),G2组明显高于G1、G3组(均P<0.05),但达到G2后有下降趋势,值得进一步验证。胞核HBcAg的分布率也以G2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肝纤维化分期在HBcAg胞浆、胞核中的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补肾法”治疗后HBcAg表达、病理学、病毒学、免疫学指标变化(1) HBcAg胞浆、胞核阳染率变化:胞核阳染面积百分比均数下降了1.0006,但P=0.539>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而胞浆阳染率百分比均数上升了5.2241,P=0.002<0.01,治疗组治疗前后,以及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肝组织病理学表达: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改善(P>0.05),无统计学意义。(3) HBsAg滴度的变化:80例患者HBsAg(?)性滴度下降了21632.511U/ml,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93例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HBsAg阳性滴度下降了20689.3867IU/ml,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4) HBeAg滴度的变化:HBeAg日性表达水平下降了134.3548IU/ml, 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HBeAg阳性表达水平比对照组低115.0866IU/ml,P<0.05,有统计学意义。(5) HBV DNA载量变化:HBV DNA指数下降了0.5638log, P<0.05,说明DNA有所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HBVDNA指数下降了0.483log,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6)IL-2表达水平的变化:IL-2均数上升了22.5121pg/ml,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IL-2上升了21.3036pg/ml,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7)IL-4表达水平的变化:IL-4下降了42.5714pg/ml,P<0.001,有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IL-4下降了42.0477pg/ml, P<0.01,有统计学意义。(8)IL-10表达水平的变化:IL-10下降了1.7844pg/ml,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IL-10下降了0.962pg/ml,无统计学意义。(9) 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TNF-α下降了15.3377pg/ml,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TNF-α下降了13.3355pg/ml,P<0.05,有统计学意义。(10) IFN-γ表达水平的变化:IFN-γ上升了1.1039pg/ml,P>0.05,无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IL-2上升了1.6257pg/ml, 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建立在肝细胞内HBcAg胞浆、胞核阳染分布数据基础上的量化分层评价,为探讨病毒学、免疫学、病理学指标与肝细胞内HBcAg不同分布状态的关系提供了一种较为客观的方法。2.随着肝细胞内HBcAg分级的递增(胞浆、胞核阳染率的增高),HBsAg、BeAg、 HBV DNA、IL-10、TNF-α以在HBcAg胞核中的表达为主,免疫细胞因子IL-2、IL-4、 IFN-y则以在HBcAg胞浆中的表达为主。3.“补肾法”可以通过上调IL-2,下调IL-4、IL-10、TNF-α的表达水平,调整机体免疫状态,降低了血清HBsAg、HBeAg的滴度和HBV-DNA的载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HBV携带者的免疫耐受状态,阻止了病毒对肝细胞的继续侵蚀,包括HBVDNA载量的降低。4.根据肝细胞内HBcAg胞浆阳染率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胞核阳染率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的定量分析,以及补肾法治疗后HBcAg胞浆阳染率上升的表现,符合伏邪“由里出表”的临床特点,说明肝细胞内HBcAg分布状态可以作为伏邪部位引入中医伏气温病理论。

谷雷雷[7](2013)在《暴发性乙型肝炎宿主遗传因素与遗传性肝病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第一部分探索性筛选可能与暴发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暴发性乙型肝炎,FHB)发病相关的宿主遗传因素,并通过构建小鼠模型进行动物实验研究筛选出的相关基因在FHB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研究的第二部分通过对Ⅰa型糖原累积症(GSD-Ⅰa)和肝豆状核变性(WD)致病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对相应疾病提供确诊依据并寻找新的致病突变。方法:第一部分研究对10个不相关的FHB患者基因组DNA全外显子组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策略筛选可能影响蛋白功能的基因突变。在282名包括无症状自限性感染(ASL)、急性乙型肝炎(AHB)及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组成的对照组中用直接DNA测序验证候选FHB相关基因变异。分别转染野生型和突变型TLR2表达质粒到HEK293细胞中研究突变蛋白的功能变化。通过尾静脉高压注射HBV质粒到Tlr2基因缺陷小鼠和C57BL/6小鼠构建HBV转染小鼠模型。采集不同时间点的小鼠血清标本检测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及HBV DNA指标。第二部分研究对GSD-Ⅰa致病基因G6PC和WD致病基因ATP7B的基因进行直接DNA测序和突变分析。通过对100名健康人的基因组DNA直接测序验证发现的新突变。应用Rsa 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实验验证在GSD-Ⅰa患者中新发现的突变。结果:第一部分研究中筛选出位于11个基因上的12个改变蛋白功能的新发基因变异,分别是AOAH、APPL1、C5、CYLD、IL1RL1、ITSN2、NPC1、TLR2、TNFRSF17、UNG及XRCC5基因。有至少6个基因直接或间接参与NF-κB细胞信号通路。位于TLR2基因上的同一突变F679I存在于2个不相关FHB患者中,体外细胞实验证实此突变造成蛋白功能缺失,进一步的小鼠实验发现转染HBV质粒后Tlr2缺陷小鼠较C57BL/6背景鼠有更高的血清ALT水平。第二部分研究在1名GSD-Ⅰa患者中检测出1个新发终止密码框移突变p.*358Yext*43,在WD患者中检测出4个新发突变I116T、A982T、G1030D、W1353*,11名WD患者也依据基因突变分析明确了诊断。结论:本研究是国际上首次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出FHB发病相关宿主遗传变异。筛选出的变异基因超过一半与NF-κB细胞信号通路有联系,提示此信号通路在FHB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TLR2的体外细胞实验及小鼠体内实验也强有力地提示TLR2可能与病毒相互作用并参与到机体早期抗HBV感染防御过程中。通过基因突变分析不仅可以为遗传性肝病患者明确诊断,检测到的新发突变也增加了相应致病基因的突变谱。

王晓英[8](2013)在《慢乙肝患者HBVcccDNA与血清HBVDNA及其标志物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肝组织HBVcccDNA与血清HBV DNA及其标志物等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法检测10例CHB患者肝组织HBVcccDNA,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乙肝标志物,常规病理学染色分析病理学改变,对肝组织进行炎症活动度分级(G)及纤维化程度分期(S)。结果①10例CHB患者肝组织病理结果:G2S1:3例;G2S2:2例;G2S3:1例;G3S2:2例;G3S3:2例。②10例CHB患者肝组织均检测到HBVcccDNA,定量值为1.80x104拷贝/mL~8.50x109拷贝/mL。10例CHB患者血清HBVDNA:阳性8例,定量值为2.23xlO5拷贝/mL~3.08xlO8拷贝/mL;阴性2例(低于检测下限103拷贝/mL)。③肝组织HBVcccDNA定量值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及纤维化程度(S)无相关性(P>0.05)。④肝组织HBVcccDNA定量值与血清HBV DNA定量值成高度正相关(r=0.898,P<0.01)。⑤肝组织HBVcccDNA定量值与血清HBeAg滴度呈高度正相关性(r=0.821, P<0.01),与血清HBsAg滴度无相关性(r=-0.483, P>0.05)。⑥肝组织HBVcccDNA定量值与ALT、AST定量水平均无相关性。⑦血清HBV DNA与HBsAg、HBeAg、ALT及AST在统计学上,均无相关性(>0.05)。结论肝组织HBVcccDNA定量值与血清HBV DNA定量值和HBeAg滴度呈高度正相关,均能够直接反映CHB患者体内HBV的存在和复制状态;但其定量值的高低与肝组织病理结果、HBsAg滴度、ALT、AST水平均无相关。肝组织HBVcccDNA定量检测联合血清HBVDNA和HBeAg是判断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可靠指标。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血清HBVcccDNA与血清HBV DNA及其标志物等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法检测10例CHB患者血清HBVcccDNA,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乙肝标志物。结果①10例CHB患者血清中检测到HBVcccDNA有6例,定量值为4.68x103拷贝/mL~1.08x107拷贝/mL,未检测到者4例(低于检测下限103拷贝/mL)。②10例CHB患者血清HBV DNA阳性10例,定量值为3.51xlO5拷贝/mL~6.29xlO8拷贝/mL。③CHB血清HBVcccDNA定量值与血清HBV DNA定量值、血清HBeAg滴度、血清HBsAg滴度均没有显着性的相关性(r=0.049,P>0.05;r=0.302,>0.05;r=-0.248, P>0.05)。④血清HBVcccDNA定量值与ALT、AST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HBVcccDNA水平与血清HBVDNA水平、血清HBSAg和HBeAg的滴度以及ALT、AST均无相关。由此可见检测血清HBVcccDNA的定量并不能全面的反应血中HBV的复制和感染。所以不能成为血清HBVDNA及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替代指标。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在未进行抗病毒之前检测患者P-S区基因变异。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法检测P-S区基因变异。结果10例CHB患者血清均未检测到P-S区基因变异。结论本研究没有检测到慢乙肝患者在接受抗病毒之前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的原发性耐药,因此仍需要以后的研究实验进一步证实。

朱明添[9](2012)在《叶下珠复方联用ADV治疗LRHB的疗效及抗病毒免疫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多年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反复筛选、不断优化,本研究采用叶下珠、黄芪、三七、甘草等数种中药组成了叶下珠复方,并拟将其开发为新一代的抗乙肝病毒的新药。在进行叶下珠复方的临床研究前,我们完成体外抗乙肝病毒(HBV),对HBV转基因小鼠免疫病理模型的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验证了其实验治疗的有效性。在体外抗HBV的研究中,我们选择了2.2.15细胞作为体外模型,HBsAg、HBeAg作为药物效果的筛选靶标,通过MTT法测定药物的细胞毒性浓度,并相应计算出治疗指数来评价药物疗效。结果显示,叶下珠复方在2.2.15细胞中对HBsAg分泌抑制的治疗指数为8.4.因此,叶下珠复方在体外能高效、低毒的抑制HBV的分泌HbsAg和HBeAg。叶下珠复方中、大剂量及ADV在Tg鼠血清HBsAg阴转率分别在给药后第10天、第21天、停药后3天进行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ADV具有减少HBV Tg鼠血清HBV-DNA载量的作用。但停药3天有反跳。叶下珠复方大、中剂量组均有降低HBV Tg鼠血清HBV-DNA载量的作用,尤其以大剂量组效果明显,虽然没有减少到ADV组水平,但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且在停药后无明显反跳现象,说明叶下珠复方作用持久、平稳。模型组Tg鼠肝脏病理改变类似于临床轻度肝炎表现,随着叶下珠复方剂量的增大,炎症得以缓解。大剂量组的肝板排列整齐,无纤维组织增生,但中央静脉周围轻度围管浸润。叶下珠复方中、大剂量和ADV均能减少肝组织中HbcAg表达,尤其大剂量组明显。叶下珠复方能够上调CD3+、CD4+、CD4+/CD8+,下调CD8+T细胞比值水平,具有正向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尤其以大剂量组效果明显。ADV也具有提高HBV转基因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如CD3+百分比),但作用相对叶下珠复方弱。运用大、中、小剂量叶下珠复方和ADV均能提高HBV转基因小鼠血清IL-2、TNF-γ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的差异。且运用大、中剂量叶下珠复方治疗后IL-2、TNF-Y水平已高于正常对照组。叶下珠中剂量组CD3+、TNF-γ与给药前后HBV-DNA载量的减少呈显着正相关,叶下珠复方大剂量组CD4+、CD8+、CD4+/CD8+的变化与给药前后HBV-DNA减少呈显着正相关。叶下珠复方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拉米夫定耐药肝炎(LRHB)52周,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均显着优于单纯使用ADV组,且差异显着(P<0.05或P<0.01)。治疗52周,叶下珠复方联用ADV完全应答率(CR)为25%,显着高于ADV组(10%),X2=9.07,P<0.01。叶下珠复方联合ADV组治疗52周,患者CD4+百分比和NK细胞均增加,CD3+百分比增加,而两组CD8+百分比减少,并与HBV-DNA载量的减少呈显着正相关。HBV特异型CD8+T细胞用于破坏感染肝细胞,能清除肝内HBV、从而减少细胞内HBV数目,说明叶下珠复方联合ADV能更好改善LRHB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及提高NK细胞的活性,提高抗病毒的疗效。同时能调节免疫功能,使免疫低下或免疫紊乱的调整到正常,显示出较好的抗HBV效果。

张小楠[10](2012)在《血浆miRNA表达谱与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疗效和乙肝病毒复制相关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引起的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它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HCC)而导致死亡。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3.5亿乙肝感染者,其中每年大约有120万患者由于急性或慢性乙肝感染而死亡。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幼龄感染者中90%可以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又有40%可以发展为肝硬化,而成人感染者中只有5%转为慢性乙肝,其中有5-20%会发展为肝硬化。干扰素α与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维、替比夫定等是HBV感染的主要治疗药物。由于干扰素疗法具有疗程较短(48周),复发率较低,抗原转换率较好的特点,在治疗慢性乙肝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又称长效干扰素,主要有PEG-IFNa2a,PEG-IFNα2b两种)由于体内半衰期达一周,在慢乙肝患者中获得了更高的e抗原血清转换和表面抗原血清转换(2.9%,PEG-IFNa2a)。然而,长效干扰素目前获得的e抗原血清转换率(PEG-IFNa2a32%, PEG-IFNa2b36%)、病毒核酸清除率仍远未令人满意,此外治疗容易引发如流感样症状、抑郁、性格改变等副作用,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因此,国内外研究者一直在探索如何在治疗前预测干扰素疗效,如Buster等通过分析病人治疗前临床参数(如ALT, HBVDNA,基因型等)与疗效的关系,制定了一个疗效预测指数,然而其预测灵敏度与特异性仍远未令人满意。小非编码RNA(约22个核苷酸),又称小RNA (microRNA, miRNA)是一类存在于各种组织中,广泛参与多种生理与病理过程的小分子RNA。miRNAs通过与靶mRNA3’非翻译末端核苷酸配对促进其降解或抑制翻译,参与了包括细胞发育、造血、凋亡和细胞增殖等几乎所有生命活动。已有研究发现miRNA在血液中能以游离状态存在,并可作为肝脏损伤和肿瘤疾病非常敏感的分子标记。为了探索慢性乙肝患者血浆miRNA表达谱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本研究对94例接受普通与长效干扰素治疗的慢乙肝患者治疗前血浆抽提miRNA,进行基因芯片检测,其中66例归入训练集,28例归入测试集。根据miRNA与干扰素初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 EVR)的相关性,通过OneR特征值排名方法获得最有预测意义的特征miRNA,通过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算法产生预测模型。为了获得最高的准确率,通过IFS曲线(incremental feature selection)与去一法(leave-one-out)交叉验证方法优化纳入模型的特征miRNA数量。结果显示,由11个miRNA(let-7a,miR-30a,miR-1290,miR-106b,miR-1224-5p,miR-939,miR-1281,miR-198,let-7f,miR-22和miR-638)组成的特征谱在训练集中获得74.2%的总体准确率,并在测试集中获得验证(准确率71.4%)。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miRNA预测谱与相关临床参数与疗效的相关性显示:miRNA谱是与疗效相关的独立因素(单因素回归分析OR=7.35,p=2.12E-05,多因素回归分析OR=6.62,p=2.00E-05),而ALT水平只有较低的相关性(单因素回归分析OR=1.47,p=0.002,多因素回归分析OR=1.37,p=0.029)。将miRNA谱与ALT水平结合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总体预测准确率可由73.4%提高到77.3%。为了评价血浆中miRNA水平与肝脏miRNA谱的关系,本研究进一步对94例病例中13份肝组织FFPE (formalin fixed paraffin embedded,福尔马林浸泡石蜡包埋)样本的miRNA谱进行基因芯片检测。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miRNA谱与肝脏谱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单个病例相关性r=0.26-0.57p=0.001-4.06×10-11,Pearson相关检验,11例总体相关性r=0.39,p<10-250)。如只考虑入选的11个miRNA,仍然能获得较显着的相关性(r=0.36,p=6.64×10-6)。这提示肝脏是血浆miRNA谱的主要来源,提示血浆miRNA谱可以间接反映肝miRNA的水平。鉴于上述工作发现血浆miRNA谱能用来预测慢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的初期病毒学应答,了解入选miRNA在乙肝病毒生活周期以及干扰素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本研究进一步通过体外实验评价了11种miRNA与HBV复制的关系。将miRNA类似物(mimic)或抑制剂(inhibitor)与HBV复制型质粒共转染Huh7细胞后发现,miR-939,miR-638与let-7f类似物能显着抑制HBV抗原表达。Southern Blot结果进一步证实病毒核心颗粒DNA合成也受到抑制。将miRNA与HBV RNA稳定性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共转染发现,miR-939,miR-638与let-7f不能直接靶向HBV RNA序列。此外,本研究还通过将miRNA与干扰素诱生、效应通路报告载体共转染实验,发现这些miRNA并未显着影响相关信号的转导。通过转染miR-939,miR-638与let-7f,检测细胞基因表达谱差异发现这三种miRNA能下调大量宿主基因,其中部分与肿瘤形成、炎症因子信号传导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miRNA谱,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优化获得一个由11个miRNA组成的可预测干扰素初期干扰素应答的模型,总体准确率达74.2%。进一步体外实验发现miR-939,miR-638与let-7f能抑制HBV复制,但并不靶向病毒RNA序列。我们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基于血浆miRNA的干扰素疗效预测试剂盒打下了基础,对入选miRNA的机制研究有助于了解感染慢性化过程中HBV与宿主相互调控的具体分子机制,有助于开发出新一代拮抗病毒复制药物提供分子靶标。

二、慢乙肝患者血清及肝组织HBVDNA表达及基因芯片检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乙肝患者血清及肝组织HBVDNA表达及基因芯片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西医研究进展
        一、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认识
        二、乙肝肝纤维化相关的信号通路研究现状
        三、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诊断技术
        四、乙肝肝纤维化的西医治疗现状
        五、展望与体会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研究
        二、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辨证分型
        三、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
        四、展望
    第三节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概况
        一、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
        二、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概况
    第四节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运用现状
        一、频数分析技术
        二、关联规则挖掘技术
        三、聚类分析技术
        四、复杂网络分析技术
        五、贝叶斯网络
        六、因子分析技术
    第五节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领域运用的研究进展
        一、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
        三、不足与展望
第二章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探讨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文献纳入标准
        (三)文献排除标准
        (四)文献检索策略
        (五)资料提取
        (六)数据预处理
        (七)统计方法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单味中药选用频数及频数分布
        (二)药物种类频数及频数分布
        (三)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核心药物
        (四)基于关联规则技术分析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常用药物配伍规律
    三、讨论
第三章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方案
    五、研究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抗纤维化疗效分析
        (三)疏肝健脾活血法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
        (四) 安全性分析
    六、讨论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一、研究概要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一)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的潜在有效成分及相关靶点
        (二)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筛选
        (三)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PPI网络的构建及核心基因的筛选
        (四)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四、讨论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四、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治疗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壮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论治
        1.5 慢性乙型肝炎壮医论治
        1.6 壮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1.6.1 壮药联合阿德福韦酯
        1.6.2 壮药联合恩替卡韦
        1.6.3 壮药联合拉米夫定
        1.6.4 根据西医适应证选择用药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
        2.1 流行病学
        2.2 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3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病例总数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案及流程
        2.1 分组
        2.2 中药组治疗方案
        2.3 对照组治疗方案
        2.4 观察期限
        2.5 用药随访
    3 疗效评估指标
        3.1 一般资料 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等
        3.2 症状分级与积分判断标准
        3.3 实验室指标检验值范围
        3.4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3.5 安全性指标
    4 数据收集及统计
    5 基数资料比较
        5.1 一般资料
        5.2 实验室资料
        5.3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证候积分比较
第三部分 结果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 两组受试者不同时间点 HBV DNA 水平比较
    3 两组受试者治疗24、48wk HBeAg水平比较
    4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肝硬度测定值(LSM)检测情况
    5 两组受试者治疗0、24、48周时证候积分比较
    6 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S,U/L)
    7 安全性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慢性HBV感染者治疗困境
    2 中西结合治疗HBeAg阳性CHB的优势探讨
    3 从“毒虚致病”理论探讨CHB的中医治疗
    4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组方理论探讨
    5 白花香连解毒颗粒的前期研究
    6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治疗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的临床结果分析
    7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病毒性肝炎常见症状分级量化表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慢性肝病的壮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3)复方叶下珠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发挥抗HBV相关HCC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研究综述
    第一节 HBX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研究综述
    第二节 HEDGEHOG信号通路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长链非编码RNA在HBV相关HCC中的作用
    第四节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第二章 复方叶下珠通过抑制HBX激活HEDGEHOG信号通路防治HCC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HEPG2-HBX稳定细胞株的构建
        一、质粒构建
        二、病毒包装
    第二节 复方叶下珠通过抑制HBX激活HEDGEHOG信号通路防治HCC的体外实验
        (一) 试验材料
        (二) 试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第三节 复方叶下珠抑制HBX介导HEDGEHOG信号通路的抗肝癌作用的体内实验
        (一) 试验材料
        (二) 试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第四节 复方叶下珠对HEPG2-HBX细胞中LINRNA表达的影响
        (一) 试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4)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逍遥散活性成分组合分析及其改善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逍遥散对CCl_4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药物制备
        2.4 HPLC-MS法检测逍遥散提取物内指标成分
        2.5 动物模型制备
        2.6 肝脏重量指数检测
        2.7 血清肝功能、肝纤四项及肝组织Hyp含量检测
        2.8 组织病理学分析
        2.9 Western blot实验
        2.10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HPLC-MS法对逍遥散提取物中芍药苷、阿魏酸及甘草酸的定性分析
        3.2 逍遥散对CCl_4肝纤维化大鼠肝脏重量指数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3 逍遥散对CCl_4肝纤维化大鼠血清肝功能与肝纤四项含量的影响
        3.4 逍遥散对CCl_4 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aSMA、CollagenI表达及Hyp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转录组学的逍遥散改善肝纤维化潜在有效化合物组合预测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库与软件
        2.2 靶点采集
        2.3 外周血浆样本采集
        2.4 慢乙肝肝郁脾虚证的基因芯片检测
        2.5 逍遥散“病-证-方”网络构建
        2.6 逍遥散改善肝纤维化的潜在化合物及其组合预测
    3 结果
        3.1 靶点蛋白获取
        3.2 逍遥散“病-证-方”网络分析
        3.3 化合物在网络中的贡献度分析
        3.4 逍遥散中潜在的化合物组合预测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逍遥散改善肝纤维化的化合物组合验证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药物制备
        2.4 动物模型制备
        2.5 细胞培养
        2.6 细胞活力检测
        2.7 Western blot实验
        2.8 组织病理学分析
        2.9 组织Hyp检测
        2.10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逍遥散中化合物及化合物组合对三种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LLAA方对Lx2及T6 细胞aSMA与 Collagen Ⅰ表达的影响
        3.3 LLAA方对CCl_4大鼠肝组织aSMA、Collagen Ⅰ表达及Hyp含量的影响
        3.4 LLAA方对CCl_4大鼠肝组织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转录组学的LLAA方改善肝纤维化分子机制预测与验证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数据库与软件
        2.4 大鼠肝组织基因芯片检测
        2.5 网络构建与机制预测
        2.6 核心子网络提取
        2.7 细胞培养
        2.8 Western blot实验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鼠肝组织差异基因分析
        3.2 逍遥散作用网络与LLAA方作用网络的构建
        3.3 LLAA方的作用机制预测分析
        3.4 LLAA方作用网络的核心子网络分析
        3.5 LLAA方中化合物的作用机制预测分析
        3.6 LLAA方对Lx2 细胞与CCl_4大鼠肝组织Jak-STAT与PI3K-Akt-FoxO信号通路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综合讨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三 公开发表文章

(5)贵州地区高风险乙型肝炎孕妇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替诺福韦及替比夫定对贵州地区高风险乙肝孕妇孕期HBV病毒及免疫功能影响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人群
        1.2 治疗方案
        1.3 资料收集
        1.4 检测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孕妇基本资料
        2.2 干预组用TDF或LDT前肝功能及乙肝标志物及HBVDNA及HBVRNA,基因型对比
        2.3 自孕24-28周用替诺福韦或者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效果判断
        2.4 不同基因型的HBVDNA在不同治疗时间点的变化趋势
        2.5 不同基因型的HBVRNA在不同治疗时间点的变化趋势
        2.6 孕期免疫功能变化
    3.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对贵州地区高风险乙型肝炎孕妇母婴传播的临床结局观察
    前言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人群
        1.2 阻断措施
        1.3 资料收集
        1.4 诊断标准
        1.5 检测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分娩前干预组及非干预组HBV孕妇基本资料产后新生儿情况
        2.2 未干预组与干预组所分娩的婴幼儿HBV母婴传播感染比较
        2.3 未干预组与干预组,对照组所分娩的婴幼儿畸形率及产生乙肝保护性抗体(HBsAb)比较
    3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探索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无创性产前诊断
    前言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人群
        1.2 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胎儿游离DNA和乙肝病毒DNA的提取
        2.2 胎儿游离DNA和乙肝病毒DNA测序
        2.3 乙肝母婴传播产前预测模型
        2.4 母婴垂直传播的HBV基因型及基因序列测定及其同源性判断
    3. 讨论
    小结
总结及展望
    1. 本研究取得的成果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4.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乙肝病毒基因型及宿主基因多态性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博士在读期间主持课题
博士在读期间所获科研奖励
英文缩略语
致谢

(6)慢性HBV携带者肝细胞内HBcAg分布状态及补肾法的干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肝细胞内HBcAg分布研究在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中的价值与意义
        1.1.1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与肝细胞内HBcAg分布的相关性
        1.1.2 文献中较为一致以及冲突的观点
    1.2 补肾法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研究及与HBcAg分布的相关性
        1.2.1 慢性HBsAg携带者早期干预的必要性
        1.2.2 伏邪理论是阐明慢性HBV携带的重要假说
        1.2.3 补肾法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理论依据
        1.2.4 补肾法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应用研究
第二章 慢性HBV携带者肝细胞内HBcAg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资料来源
        2.1.2 病例选择
        2.1.3 肝组织穿刺
        2.1.4 肝脏病理学检查
        2.1.5 HBcAg免疫组化染色
        2.1.6 肝细胞内HBcAg表达的评价
        2.1.7 血清学指标检测
        2.1.8 统计学处理
    2.2 研究结果
        2.2.1 一般情况
        2.2.2 细胞内HBcAg分布与病毒学、免疫学指标的关系
        2.2.3 肝细胞内HBcAg分布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
    2.3 讨论
        2.3.1 一种新的肝细胞内HBcAg分布分层评价方法
        2.3.2 肝细胞内HBcAg分布与病毒学指标的关系
        2.3.3 肝细胞内HBcAg分布与免疫学指标的关系
        2.3.4 肝细胞内HBcAg分布与病理学分级、分期的关系
第三章 中药治疗慢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疗效评估
    3.1 资料与方法
        3.1.1 资料来源
        3.1.2 病例入选标准
        3.1.3 治疗方法
        3.1.4 疗效判定标准
        3.1.5 观察指标
        3.1.6 质量控制
        3.1.7 法规和伦理学
        3.1.8 统计学处理
    3.2 研究结果
        3.2.1 补肾法治疗前后肝细胞HBcAg分布的变化情况
        3.2.2 补肾法治疗前后病毒学指标变化情况
        3.2.3 补肾法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变化情况
        3.2.4 补肾法治疗前后病理学指标变化情况
    3.3 讨论
        3.3.1 中医药干预慢性HBV携带者的价值
        3.3.2 补肾法治疗慢性HBV感染的疗效评价
        3.3.3 补肾法组方的探讨
        3.3.4 课题有关问题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肝细胞内HBcAg分布的检测评价及其临床意义(综述)
    附录2:导致慢性HBsAg携带者肝脏病理学改变的相关因素(综述)
    附录3:本课题相关数据表格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7)暴发性乙型肝炎宿主遗传因素与遗传性肝病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1 暴发性乙型肝炎相关宿主遗传因素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
    1.1 引言
        1.1.1 影响HBV感染转归的宿主基因变异研究
        1.1.2 HBV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
        1.1.3 宿主基因变异研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3.1 FHB发病相关的候选基因筛选结果
        1.3.2 FHB发病相关候选基因功能与蛋白间相互作用分析结果
        1.3.3 TLR2蛋白直系同源物进行多序列比对(MSA)结果
        1.3.4 突变TLR2蛋白TIR结构域的空间构象预测结果
        1.3.5 突变TLR2体外实验结果
        1.3.6 FHB患者血浆HBV DNA基因型与突变分析结果
        1.3.7 构建HBV质粒转染Tlr2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实验结果
    1.4 讨论
        1.4.1 全外显子组测序在FHB发病相关基因筛选中的应用
        1.4.2 候选基因功能和相关细胞信号通路的发现
        1.4.3 TLR2基因突变(F6791)影响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1.4.4 相关HBV病毒突变在FHB发病中的作用
        1.4.5 Tlr2基因缺陷的小鼠转染HBV质粒后肝脏损伤情况
    1.5 结论
2 基因突变分析在单基因遗传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
    2.1 引言
        2.1.1 Ⅰa型糖原累积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Ⅰa,GSD-Ⅰa)
        2.1.2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3.1 GSD-Ⅰa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
        2.3.2 WD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
    2.4 讨论
        2.4.1 基因突变分析在GSD-Ⅰa诊断中的应用
        2.4.2 基因突变分析在WD诊断中的应用
    2.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8)慢乙肝患者HBVcccDNA与血清HBVDNA及其标志物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摘要
    ABSTRACT
第二部分
    摘要
    ABSTRACT
第三部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慢乙肝患者肝组织 HBVcccDNA 与血清 HBV DNA 及其标志物相关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结果
    结论
第二部分 慢乙肝患者血清 HBVcccDNA 与血清 HBV DNA 及其标志物相关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第三部分 慢乙肝患者乙肝病毒 P-S 区基因变异检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耐药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9)叶下珠复方联用ADV治疗LRHB的疗效及抗病毒免疫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药治疗慢乙肝进展
        1.1 对慢乙肝的传统病因、病机和证治的认识
        1.2 中医药抗病毒研究的进展
        1.3 对核苷类药物耐药后中医研究进展
        1.4 对慢性HBV携带者的中医抗病毒认识
    2 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2.1 叶下珠属植物资源的初步调查
        2.2 苦味叶下珠的生物学特征
        2.3 苦味叶下珠化学分析及药理作用
        2.4 基础抗病毒实验研究
        2.5 临床研究
        2.6 争议及其原因分析
        2.7 结语与展望
    3 核苷类药物治疗
        3.1 核苷类药物
        3.1.1 拉米夫定
        3.1.2 阿德福韦酯
        3.1.3 恩替卡韦
        3.1.4 替比夫定
        3.1.5 替诺福韦酯
        3.2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相关问题
    4 免疫调节治疗
        4.1 病毒清除要靠机体免疫
        4.2 病毒性肝炎的Th1/Th2免疫应答
        4.3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学分类及对策
        4.4 免疫治疗原则
        4.5 免疫治疗展望
    5 中药抗病毒免疫治疗进展
        5.1 CBV免疫功能和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
        5.2 中医药对CHB的免疫调控作用
        5.3 疏肝健脾补肾方药调节CHB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6 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及YMDD变异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6.1 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研究进展
        6.2 HBV的基因分析技术
        6.3 HBV YMDD变异检测方法的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下珠复方抗乙肝病毒的作用
        1.1 体外抗病毒作用
        1.1.1 材料和方法
        1.1.5 HBsAg. HBeAg的检测
        1.2 结果
    2 叶下珠复方对HBV转基因小鼠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1.2 药物组成及制备
        2.1.3 给药方法
        2.1.4 实验步骤
        2.1.5 实验内容
        2.2 结果
        2.2.1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鼠血清HBsAg阴转率的影响
        2.2.2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鼠血清HBV-DNA的影响
        2.2.3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2.2.4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小鼠肝组织HBcAg免疫组化实验结果
        2.2.5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小鼠脾淋巴细胞亚群实验的结果
        2.2.6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小鼠脾组织上清液细胞因子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鼠的抗病毒作用
        2.3.2 叶下珠复方对HBV转基因Tg鼠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2.3.3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鼠血清HBV DNA与脾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相关性的实验结果
    3 叶下珠复方治疗CBV的疗效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病例选择
        3.1.2 治疗措施和疗程
        3.1.3 观察指标
        3.1.4 疗效诊断
        3.1.5 统计学处理
        3.1.6 随机分配方法
        3.2 结果
        3.2.1 入组患者基线情况
        3.2.2 治疗前后血清HBV标志的变化
        3.2.3 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A/G、SB)复常情况
        3.2.4 疗效
        3.2.5 YMDD基因变异情况
        3.2.6 讨论
    4 叶下珠复方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性肝炎(LRHB)的疗效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病例选择
        4.1.2 治疗措施和疗程
        4.1.3 观察指标
        4.1.4 疗效判断
        4.1.5 统计学处理
        4.1.6 随机分配方法
        4.2 结果
        4.2.1 入院患者基线情况
        4.2.2 治疗前后血清HBV标志的变化
        4.2.3 治疗前后肝功能复常情况
        4.2.4 疗效
        4.2.5 3组疗前后T细胞亚群均值变化
        4.2.6 3组治疗前后NK细胞、IL-2均值比较
        4.2.7 3组治疗前后HBV-DNA与免疫功能相关性研究
        4.2.8 3各实验组治疗前后血清HBV-DNA与免疫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
        4.5 讨论
全文结论
主要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附录1 药物对HBV Tg鼠脾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变化图
附录2 药物对HBV Tg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病理图片
附录3 叶下珠复方联合ADV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性肝炎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图
致谢

(10)血浆miRNA表达谱与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疗效和乙肝病毒复制相关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血浆miRNA谱预测慢性乙肝患者干扰素疗效的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与干扰素疗效相关miRNA参与调控HBV复制的初步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
创新点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四、慢乙肝患者血清及肝组织HBVDNA表达及基因芯片检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D]. 施梅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治疗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李家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复方叶下珠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发挥抗HBV相关HCC作用的实验研究[D]. 栗昀.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逍遥散活性成分组合分析及其改善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 武容.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贵州地区高风险乙型肝炎孕妇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D]. 张宝芳. 苏州大学, 2019(04)
  • [6]慢性HBV携带者肝细胞内HBcAg分布状态及补肾法的干预效应[D]. 聂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7]暴发性乙型肝炎宿主遗传因素与遗传性肝病诊断研究[D]. 谷雷雷.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 [8]慢乙肝患者HBVcccDNA与血清HBVDNA及其标志物相关性研究[D]. 王晓英. 宁夏医科大学, 2013(03)
  • [9]叶下珠复方联用ADV治疗LRHB的疗效及抗病毒免疫机制的研究[D]. 朱明添.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10]血浆miRNA表达谱与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疗效和乙肝病毒复制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 张小楠. 复旦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肝组织中HBVDNA表达及基因芯片检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