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皂苷成分研究进展

柴胡皂苷成分研究进展

一、柴胡属植物皂苷成分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郑连军,付然,王庆洁,冯安琪,李丹琦[1](2022)在《柴胡皂苷类成分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柴胡为我国传统中药,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等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中记载包括柴胡在内的处方约有60多个,柴胡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为柴胡皂苷类化学成分。柴胡皂苷(Saikosaponins)为柴胡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其结构主要为五环三萜衍生物。近年来,柴胡中已分离得到100多个不同的三萜皂苷。就近年来柴胡皂苷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柴胡今后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基础。

黄冬芳,韦金玉,梁洁,黄光强,林婧,陈晓思,赵立春[2](2021)在《柴胡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柴胡是一种比较传统且广泛应用的中药材,具有促增阳气、疏肝保肝、驱恶解热等作用,能缓解感冒发热、月经紊乱等症状。柴胡化学成分较复杂,仅以一种或者两种化学成分作为质量指标,不能较全面地、科学地评价柴胡的质量。近些年,质量标志物是中医药领域研究和探讨的一个热点,因此在柴胡质量控制现况的基础上,结合对质量标志物的理解,从亲缘关系以及生源途径、化学成分特有性、传统功效、可入血成分、传统药性、化学成分的可测性、中药不同配伍环境、不同贮藏时间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柴胡进行质量标志物成分的预测分析,为柴胡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的依据,建立和完善质量标准。

刘达[3](2021)在《南柴胡化学成分及其抗乳腺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为伞形科(Umbelliferae)柴胡属(Bupleurum)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辽宁,黑龙江,河北和吉林等省,在我国的药用历史已有2000多年。南柴胡在临床上主要被用于治疗表证发热,肝郁气滞,气虚下陷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柴胡具有解热、抗炎、增强免疫、保肝、抗病毒及抗肿瘤等作用。目前,从南柴胡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包括三萜皂苷类、木脂素类、黄酮类、香豆素类、挥发油和聚乙炔类等。本文综述了柴胡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并对南柴胡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在本课题中,对南柴胡根部7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层萃取物,采用硅胶柱色谱、HP-20大孔树脂柱色谱、ODS柱色谱、HPLC等多种色谱学手段进行了系统的分离,共得到18个化合物;过理化常数测定,1H-NMR、13C-NMR、1H-1H COSY、HSQC、HMBC、MS、CD等多种波谱及光谱学手段,鉴定了全部化合物的结构,其中木脂素类化合物9个,皂苷类成分8个,氧脂素缩醛类化合物1个,这些化合物分别为:dextrobursehernin(1),bursehernin(2),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4-O-β-D-glucopyranoside(3),kaerophyllin(4),isokaerophyllin(5),chinensin(6),chinensinaphthol(7),7S,8S-4,7,9,9’-tetrahydroxy-3,2’-dimethoxy-4’-allyl-8,4’-oxyneolignan(8),7R,8S-4,7,9,9’-tetrahy-droxy-3,2’-dime-thoxy-4’-allyl-8,4’-oxyneolignan(9),solacetal C(10),2’-O-acetylsaikosaponin-b2(11),saikosaponin-a(12),saikosaponin-d(13),bupieurosideⅢ(14),prosaikogenin F(15),saikosaponin-b4(16),saikosaponin-b3(17),saikosaponin-b2(18),其中化合物11为新化合物。本文选取了SK-BR-3和MCF-7两种乳腺癌细胞系,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18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研究。测试结果表明,相比较木脂素类化合物和氧脂素缩醛类化合物,皂苷类化合物对SK-BR-3和MCF-7细胞展现出了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3对两种乳腺癌细胞显示了较好抗乳腺癌活性,IC50值分别为13.26μM和16.43μM。采用转录组学技术手段,对化合物13进行了抗乳腺癌(SK-BR-3)作用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13可能是通过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成的协同作用而达到抗乳腺癌的作用。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13抗乳腺癌作用与多种乳腺癌相关作用通路密切相关。

路领科[4](2021)在《不同种源柴胡生长特性及品质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柴胡作为一种常用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功效,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加,全国柴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我国市场上北柴胡来自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和甘肃省等产区,由于柴胡属种类较多,加之各产地种质和种植技术的推广交流,导致各产区种质混杂,对不同种质柴胡的生态适应性也缺乏系统了解。目前,与传统农作物相比,柴胡种植管理技术相对粗放,种植户缺乏对柴胡植株不同生育期特性了解和关键技术的应用,致使柴胡产量和质量难以提升。本文以河北涉县为基地,对5个不同种源的北柴胡进行引种试验,探究各种质柴胡在涉县环境下生长的适应程度,以及不同的管理措施对柴胡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各种源柴胡的种子长度、宽度、千粒重、种型指数、出苗率、根长、根粗、根重等指标进行测定,对柴胡种子性状进行多重比较和回归分析,y=13.937+46.607x1-118.613x2-5.012x3(F=5.433,R2=0.942 y表示千粒重,x1表示种子长度,x2表示种子宽度,x3表示种型指数)。并对根长、根粗、根重等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对不同种质柴胡越冬性生理指标研究表明,涉县柴胡、山西柴胡和甘肃柴胡对涉县的生态适应性较强,且山西柴胡种子饱满,发芽率高越冬死苗率低,但返青时间和速度低于涉县柴胡。通过综合分析表明,5个柴胡种源在涉县山区环境条件下,各柴胡表现由优到差的顺序依次为P3>P2>P1>P5>P4。2.对各种源柴胡(播种后第二年)进行打顶处理,通过对株高、有效叶片数、有效叶片最大叶面积、根系活力四项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对于非留种田而言,适时打顶处理,有效控制柴胡地上部对营养物质的消耗(开花消耗),促进叶面积扩大,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3.通过对不同施肥方式对柴胡生长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对柴胡叶绿素含量、光化学效率、净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单株产量5项指标具有一定影响,综合分析可知,追施复合肥和喷施叶面肥的效果差异性不显着,但喷施叶面肥效果略优于追施复合肥,施用有机肥对柴胡生长的影响效果缓慢。4.通过对不同追肥方式和不同采收时间的根部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皂苷含量和黄酮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适时追肥增加柴胡主要活性物质含量,追施有机肥效果最佳,追施复合肥和喷施叶面肥的效果相近。通过对柴胡不同采收期研究结果表明,柴胡采收在时间8月至10月间,各指标含量整体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大锋值一般出现在9月中旬,因此,从柴胡活性物质变化规律而言,柴胡采收时间为播种后第二年9月中旬。本文通过对柴胡整个生育期各项指标的分析,筛选出了适合在涉县范围内种植种源以山西种源为首选,于第二年5月份进行打顶处理,喷施叶面肥为最佳施肥方式,于9月中旬采挖的柴胡在质量和含量方面达到最佳水准,为涉县柴胡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基础。

夏召弟[5](2021)在《藏柴胡与北柴胡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方法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前期藏柴胡的鉴别与药理活性研究发现,其与正品柴胡在多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因而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本论文旨在对近年来柴胡属药用资源概况和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并以北柴胡为参照药材,开展藏柴胡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方法的对比研究,以期为扩大藏柴胡临床应用、扩充柴胡药源提供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阐明其作为柴胡替代品的可靠性和可能性。方法:1藏柴胡与北柴胡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测定藏柴胡与北柴胡中总皂苷、总多糖和总黄酮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藏柴胡与北柴胡中皂苷类成分的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测定并分析在不同提取方法下,藏柴胡与北柴胡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应用近红外光谱(NIR)技术结合多种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建立藏柴胡和北柴胡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检测模型;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结合代谢组学技术鉴定并分析藏柴胡与北柴胡的差异代谢物。2藏柴胡与北柴胡质量控制方法的比较研究采用基原、性状、显微、薄层色谱、DNA、特征图谱等手段对藏柴胡进行综合定性鉴别研究,并结合2020版《中国药典》(Ch P)柴胡各项检测指标,拟定出藏柴胡的质量标准草案。结果:1藏柴胡与北柴胡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1)总皂苷含量比较结果:柴胡总皂苷含量在1.40%~5.95%之间,藏柴胡中总皂苷的平均含量为3.87%,北柴胡为2.55%,其中甘肃临夏栽培藏柴胡含量最高,山西万荣栽培北柴胡含量最低;总多糖含量比较结果:柴胡总多糖含量在2.54%~19.48%之间,藏柴胡中总多糖的平均含量为11.35%,北柴胡为7.34%,其中甘肃临夏栽培藏柴胡最高,甘肃临夏栽培北柴胡最低;总黄酮含量比较结果:在不同部位两种柴胡的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中,地上部分的含量远大于根部,含量在1.01%~1.94%之间,均值分别为1.49%和0.80%,其中甘肃临夏栽培藏柴胡最高,甘肃陇南栽培藏柴胡最低;地下部分在含量在0.29%~1.24%之间,均值分别为0.73%和0.68%,其中甘肃临夏藏柴胡和山西怀仁北柴胡含量相同为最高,甘肃渭源饮片最低。(2)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两种柴胡SSa+SSd含量在0.60%~2.20%之间,均明显超出Ch P2020含量测定项下的规定(>0.30%),SSa+SSd+SSc总含量在0.49%~2.38%之间,其中甘肃陇西藏柴胡含量最高,山西闻喜北柴胡含量最低。(3)近红外光谱研究结果:通过标准正交变量变换(SNV),藏柴胡和北柴胡在5600~10000 cm-1能够较好地区分,内部验证的准确率高达100%,外部验证准确率达到93.70%;建立的SSa、SSc和SSd的模型校正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0、0.9857和0.9822,预测均方差分别为0.0745、0.0237和0.1440,交叉验证均方差分别为0.1170、0.1220和0.1210,对验证集样本真实值与预测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均不显着(P>0.05)。(4)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藏柴胡和北柴胡挥发油得油率分别为0.73%,0.38%,共鉴定出86个化合物,其中藏柴胡46个,北柴胡50个,分别占各挥发油总量的80.64%,87.72%,共有化合物10个,分别占各挥发油总量的28.85%,50.43%。超声提取法提取藏柴胡和北柴胡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73%,0.26%,共鉴定出64个化合物,其中藏柴胡46个,北柴胡44个,分别占各挥发油总量的99.33%,78.83%,共有化合物26个,分别占各挥发油总量的57.26%,50.63%。(5)UPLC-MS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共鉴定出44个共有化合物,主成分分析可将藏柴胡与北柴胡基本区分开来,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偏最小二乘聚类判别分析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辨别分析也显示藏柴胡与北柴胡可明显区分;其次,共筛选指认出25个藏柴胡与北柴胡可能的差异代谢物(Marker),均为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另外,采用SPSS和Metabo Analyst 4.0对差异化合物进行显着性和相对含量差异性分析,发现两种柴胡药材在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且不同产地的代谢产物也存在较大差异。2藏柴胡与北柴胡质量控制方法的比较研究建立了藏柴胡性状、显微、薄层和DNA等定性鉴别方法,此外建立了藏柴胡的HPLC特征图谱;水分检查结果为1.0~4.2%,均值为3.0%,总灰分含量为6.8~11.7%,均值为9.2%,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为1.0~3.6%,均值为2.2%,浸出物含量为5.6~11.3%,均值为8.8%。结论:1藏柴胡与北柴胡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1)藏柴胡总皂苷含量明显高于北柴胡,今后可考虑将藏柴胡作为药典收载柴胡以外的替代品种进行深入研究;两种柴胡中总多糖的含量要远高于柴胡总皂苷含量,而且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含量差异悬殊,故应该广泛开展柴胡中多糖类成分的相关研究;同一产地或不同产地野生和栽培柴胡中总黄酮含量无较大差别,而不同部位柴胡中总黄酮含量有很大差别,其地上部分的含量均高于根部,因此应将柴胡地上部分和根部按照不同的药用价值分别入药,既可以扩大药材的药用范畴又可以节省柴胡植物资源。(2)实验收集的不同产地藏柴胡中柴胡皂苷类成分的含量均显着高于药典规定标准,也高于参照药材北柴胡含量,提示柴胡皂苷作为发挥临床疗效的主要活性物质,藏柴胡这一品种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作为柴胡属药用资源进行开发。(3)利用NIR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建立的藏柴胡与北柴胡近红外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方法操作简便,可用于快速同步对藏柴胡和北柴胡进行品种鉴定和含量检测。(4)柴胡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性质迥异,而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藏柴胡与北柴胡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引起这些差异的因素及对柴胡质量控制的评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的藏柴胡与北柴胡化学成分比较研究,从整体化学组成上比较了藏柴胡与北柴胡的差异,不仅为柴胡药材化学物质基础和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而且为扩大柴胡药源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理论依据。2藏柴胡与北柴胡质量控制方法的比较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对藏柴胡进行了系统鉴别研究,建立了藏柴胡的特征指纹图谱及3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藏柴胡的开发利用、临床用药及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定参考。

王静[6](2021)在《晋产北柴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选题依据:柴胡作为一种常见中草药,在疏肝解郁、解表退热等方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使用广泛,它内在品质的优劣影响着处方的疗效。近些年来野生柴胡的资源日渐匮乏,眼下迫切需要找出一种可以代替野生柴胡入药的药材,由人工栽培出来的北柴胡可以弥补野生柴胡数量减少造成的市场缺口,但人工栽培的柴胡有效成分的含量因受到产地、栽培技术等方面的影响而相差很大,使得市场是销售北柴胡质量参差不齐。这提示我们应重点关注柴胡的产地和品种引起的柴胡内在品质的差异问题。山西省的柴胡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二,北柴胡是主要的种植品种。因此通过比较山西种植北柴胡与其它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方式、不同产地柴胡的品质,确立优质产区,对提升柴胡商品的内在品质,从而对维护临床用药的安全和有效十分必要。另一方面,中国药典明确规定的柴胡的药用部位为根,但由于柴胡价格的持续高涨,市面上销售的柴胡药材商品和饮片中都在不同程度上掺杂了非药用部位,柴胡的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虽然在组成上有相似的地方,但含量上确有很大差别,非药用部位的过量添加,势必会对柴胡的品质造成影响,使柴胡的药效降低,因此找出不同部位之间有差异的成分,并对非药用部位掺杂的限量进行规定,对控制柴胡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建立一种可以同时反映柴胡中皂苷、黄酮、多炔类等主要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通过比较山西种植北柴胡与其它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方式、不同产地柴胡的图谱,找出其差异成分,试图阐明晋产北柴胡的特征成分;并通对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方式、不同产地和不同部位柴胡中柴胡皂苷类成分的含量进行对比,为全面评价山西产柴胡的质量提供依据。方法:1、对山西省栽培与野生柴胡品种进行资源调查,并收集山西省各个市带有芦头的种植北柴胡样品,为做对比,同时收集了其它品种的柴胡、野生柴胡以及其它省产柴胡。2、采用UHPLC-Q-TOF-MS技术对柴胡不同部位以及不同种植方式的柴胡分别进行成分指认,根据已报道的文献质谱数据和裂解规律来判断化学成分,并通过化学成分的峰面积进行比较,明确其差异成分。3、采用HPLC技术对柴胡的甲醇提取物进行检测,检测的时长为72分钟,检测波长为254nm,流动性为0.1%甲酸水(A)-0.1%甲酸乙腈(B),进行梯度洗脱,构建了可以同时测定柴胡中皂苷、黄酮、多炔等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并通过相似度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对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方式、不同产地和不同部位的柴胡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可以鉴别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方式、不同产地和不同部位的柴胡的标志峰。4、采用HPLC技术对收集到的柴胡进行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并对山西种植北柴胡与其它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方式、不同产地柴胡的皂苷含量进行对比,明确皂苷类成分在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方式、不同产地柴胡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对柴胡不同部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比较,以期找到判定非药用部位掺杂是否符合标准的范围。结果1、从种植基地收集到不同基原、不同栽培方式、不同产地的柴胡药材样本37份,其中一份来自河北省,其余36份来自山西省的8个市(运城市17份、晋城市2份、临汾市3份、长治市3份、晋中市2份、吕梁市4份、忻州市1份、大同市5份),共5个品种(北柴胡31份、南柴胡2份、藏柴胡1份、黑柴胡2份、黄柴胡1份),包括野生和种植两种栽培方式(种植柴胡30份,’野生柴胡7份)。2、通过UHPLC-Q-TOF-MS技术对柴胡不同部位进行检测,在柴胡根部鉴定出67种化合物,在柴胡的基生茎部位鉴定出了48种化合物,其中差异成分主要为皂苷类;通过对柴胡不同部位的峰面积进行比较发现柴胡根部有5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基生茎,这五种化合物全部为皂苷类;在柴胡基生茎中有7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柴胡根中,这些成分为黄酮类和苯丙素类,这些成分可以作为判定非药用部位是否有掺杂的指标;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不同农作物套种、是否喷施疫苗这三种不同种植方式北柴胡根部的化学成分进行差异比较,为选择柴胡合适的种植方式提供参考。3、建立了一种可以同时反映柴胡中皂苷、黄酮、多炔等主要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的HPLC检测方法,可以相对全面的表征柴胡中小分子化合物的特征。并通过比较不同种植方式、不同产地山西北柴胡的图谱,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与ROC曲线进行预测找出的差异成分,可能成为鉴别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方式、不同产地柴胡以及柴胡不同部位的指标成分。4、通过对收集到的37批柴胡的皂苷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发现,山西种植北柴胡在运城、大同和长治的皂苷含量相近且高于其它地区,而吕梁地区皂苷含量相对较低;除一批来自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庞泉沟山区的野生北柴胡外,其它批次的北柴胡中种植和野生品种的皂苷类成分含量相差不大;通过对比不同品种柴胡的皂苷含量发现,北柴胡和狭叶柴胡皂苷类成分含量接近,黑柴胡的皂苷类成分含量多于其它品种柴胡,而藏柴胡的皂苷类成分含量较低;在柴胡地下部分的不同部位中,根中的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基生茎中的皂苷类成分。结论: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方式、不同产地柴胡以及柴胡的不同部位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类柴胡之间差异明显。一方面我们应该全面考虑评价柴胡药材质量的指标,除特征成分和共有成分外,非共有成分对柴胡品质和药效的影响也应考虑;另一方面皂苷类成分作为柴胡中重要的活性成分,其含量的高低对优质柴胡的选择和对柴胡进行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姬海刚[7](2021)在《柴胡总皂苷提取纯化关键技术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柴胡(Bupleurum Chinense),为伞形科柴胡属植物。传统中药材,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柴胡主要的药效成分为皂苷类化合物,据文献记载秦岭柴胡中皂苷含量较高,开发利用秦岭柴胡中的皂苷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以秦岭柴胡为原料,对柴胡总皂苷的含量测定、提取工艺、纯化工艺进行研究,并对提取、纯化工艺进行放大优化,为实现工业化生产柴胡总皂苷的工艺提供参数。(1)柴胡总皂苷含量测定:以柴胡皂苷a为标品,用5%的香草醛-冰醋酸溶液显色,通过对不同标品浓度吸光度的测定,得到吸光度与浓度的相关方程A=36.164C-0.0143(R2=0.9992);对该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以及加样回收率实验,表明该方法在1h内吸光度稳定,加样平均回收率为96.06%,相对标准偏差(RSD)值分别为1.42%、1.45%、1.37%、1.15%,证明该测定方法简便可靠,可作为秦岭柴胡总皂苷含量的测定方法。(2)柴胡总皂苷提取工艺:以柴胡总皂苷得率为指标,采用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法,考察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和料液比对得率的影响。通过响应曲面法对总皂苷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柴胡总皂苷提取工艺模型显着,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9%、提取温度61℃、提取时间150 min、料液比1:20 g/mL,此工艺条件下柴胡总皂苷得率为3.12%。(3)柴胡总皂苷纯化工艺:从五种大孔吸附树脂中筛选出了 ADS-7树脂富集纯化柴胡总皂苷。考察了该树脂的吸附动力学行为以及不同温度下的吸附与解吸效果;并对树脂的动态纯化条件进行考察。结果显示:皂苷吸附于ADS-7型大孔吸附树脂趋近于拟一级动力学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吸附过程是放热的单分子层吸附;最佳动态纯化条件为:上样总皂苷浓度0.20 mg/mL,上样体积5.0 BV,上样流速1.0 BV/h,解吸溶媒为70%乙醇,解吸溶媒体积5.0 BV,解吸溶媒流速1.0 BV/h,在此条件下,经过两次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后产物中总皂苷含量为72.11%(4)柴胡总皂苷提取纯化工艺放大和优化:在上述最佳提取工艺下分别提取1 kg和2 kg柴胡,平均得率为3.04%(实验值3.12%);用2 kg ADS-7型大孔吸附树脂对粗提物在最佳纯化条件进行两次纯化,总皂苷含量为66.88%(实验值72.11%)。从工业化角度考虑,对粗提物的除杂方法进行了比较,得出甲醇除杂效率高,经甲醇除杂后总皂苷含量达到32.51%,然后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一次,总皂苷含量为64.93%。上述试验结果表明,先用甲醇除杂可以提高大孔吸附树脂的纯化效果,并明显比过两次大孔吸附树脂的工艺流程短,成本低,更适合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王晖[8](2020)在《控制抽茎及生殖生长对柴胡根部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中指出柴胡为常用大宗药材,栽培柴胡已经成为柴胡药材的重要来源。但柴胡栽培生产因亩产量低,生产发展严重受限。柴胡根部较小、其地上部生物量远大于根部,根冠比严重失调,导致生长第二年、第三年地上部郁蔽严重、植株大量死亡,同时单位面积种植密度难以提高,土地占用面积太大,因此种植效益偏低、制约了种植积极性。为提高栽培柴胡产量,生产上有在其进入抽茎、现蕾期时,割除植株部分茎叶的做法;研究人员也发现摘除花序可以提高柴胡根部生物量。但上述措施对柴胡地上部生长、特别是生殖生长的控制效果、以及提升产量和品质的分子机制等,目前尚缺乏深入系统研究。本研究以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优良主栽品种“中柴2号”为试材,结合生长发育动态分析、HPLC、GC-MS及转录组测序等手段,首次系统解析了以割茎和摘花为手段,研究控制抽茎和生殖生长对“中柴2号”根部生长及品质形成的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生长发育动态分析显示:“中柴2号”各时期地上部鲜重、干重均为根部的3倍以上;开花后,地上部干重最高达到根部干重的8.33倍;干重根冠比自抽茎后迅速下降,在花期达到最大降幅53.9%。柴胡根部横切面的盐酸-间苯三酚染色及HPLC、GC-MS结果显示:柴胡皂苷a、d含量自抽茎后显着增加;皮部是有效成分积累的主要部位,其皂苷a、d含量及挥发性物质种类在各时期均显着高于木质部;但木质部随着生长发育总面积占比不断增加,并伴有薄壁组织减少、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能力减弱、木质素积累增多等不利于品质形成的特征。上述结果表明,柴胡生长发育中后期是根部干物质积累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抽茎、开花导致根冠比失调加重、根部木质化加剧,对柴胡产量和品质形成构成了较大竞争和干扰。2、第一年割茎结果显示,处理后柴胡根鲜重由3.19±2.75 g增加至5.28±2.58 g,干重由1.55±1.26 g增加至1.63±0.62 g。第二年结果表明,处理后柴胡根鲜重由 4.99±1.52 g 增加至 8.94 ± 2.77 g,干重由 1.63±0.62 g 增加至 3.22±0.98 g。皂苷a、d含量增加,但无显着性差异;挥发性物质种类增加26种。转录组分析显示:割茎处理后,ABA路径(PYL4)、乙烯路径(ERF1)、茉莉酸路径响应基因(TIFY 10A)的表达显着变化,皂苷合成关键基因(β-AS、Galactinol synthase 1、Beta-fructofuranosidase、TPPJ、RHM1)及根生长相关基因(GAPDH、CYP735A)的表达显着上调。表明割茎处理有助于柴胡产量和品质形成,但可能导致ABA和乙烯水平的提高并诱发了伤害胁迫响应。3、第一年摘花结果显示,处理后柴胡根鲜重由2.61±0.99 g增加至7.08±2.53 g,干重由1.01±0.31 g增加至2.80±1.03 g。第二年结果表明,处理后柴胡根鲜重由 5.26±1.53 g 增加至 12.62 ± 3.93 g,干重由 1.92±0.53 g 增加至 4.66 ± 1.51 g。皂苷a、d含量分别平均增加25.61%和34.10%;根部薄壁组织显着增加;挥发性物质种类增加5种。转录组分析显示:摘花处理后,生长素路径(TIR、ARF)、油菜素内酯路径(cyclin D3)、细胞分裂素路径(ARR)、ABA(PYR/PYL、ABI5、ABI7、PP2C、SnRK2)路径、乙烯路径(ERF1)响应基因的表达显着变化,皂苷合成基因(AACT、HMGS、HMGR、DXS)及根生长相关基因(Endoglucanase、PL、CRF2、SAUR41、TIR1、MYB59、SCARECROW-like 28)的表达显着上调。表明摘花措施可能通过对激素路径和皂苷合成路径等多个关键酶的调控,显着促进了根部生长发育、生物量积累及有效成分合成。4、割茎处理后鲜重与干重年平均增幅分别为67.62±3.31%、58.96±11.71%;摘花处理后鲜重与干重年平均增幅分别为155.57±22.20%、159.20±24.10%。摘花处理皂苷a、d含量增幅分别约为割茎处理的4倍和1.7倍。从割茎、摘花两个组中选择 HRD3A、PTB3、26S、RAP2.2、UVR8、DSK2a、SERINC、GDI、SKP1、UBC9、ACT7等11个候选内参基因和一个常用内参基因β-tubulin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26S、PTB3和PTB3、SERINC分别为割茎处理组和摘花处理组中的最佳内参基因。荧光定量PCR对13个与生长、胁迫、皂苷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表明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本研究通过系统比较割茎和摘花措施对柴胡根部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提出:割茎处理由于同时削弱了柴胡地上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导致植株ABA和乙烯水平的上调及生长素水平的下调,并诱导植株产生了伤害胁迫响应,使根部产量、有效成分含量增幅受限。由于柴胡花序多且花期长,繁殖投入较大,因此针对柴胡生殖生长的摘花处理在产量和质量上的提升更为显着。摘花后植株ABA、乙烯水平下调,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水平及多个皂苷合成关键基因表达上调,根生物量积累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增幅为割茎处理的2~4倍,推测摘花措施延缓了植株的衰老进程,为根部产量和品质形成争取了更多时间。后续将进一步探究不同地上生长控制措施对柴胡生长发育进程的调控机制,并细化柴胡割茎、摘花操作方案,为相关根类药材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良好借鉴。

张改霞[9](2020)在《中国栽培柴胡种质调查与鉴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柴胡(Bupleuri Radix)是我国最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栽培,但在进入21世纪后才逐渐取代野生柴胡成为商品柴胡主流产品。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中,人们对野生柴胡的利用长期处于多基原物种混用的状态,而《中国药典》收录仅有柴胡Bupleurumchinense和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二个基原物种。由于柴胡属植物形态辨识不易,野生分布区广泛且多物种重叠,不同产区原就有不同的使用习惯,在栽培柴胡发展初期存在着大量近缘易混品被引种栽培的情况,并且在较短的栽培历史中难以剔除。究竟我国目前栽培柴胡的基原状况如何,尚未见较全面的收集与鉴定;同时,长期以来栽培柴胡均依照野生柴胡的分类标准进行鉴定,由于栽培措施导致栽培柴胡的形态特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及种内多样性的存在,致使栽培种质鉴定令人困惑,与其对应的鉴定方法体系未很好建立,为栽培柴胡的识别和利用带有诸多限制。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市场调研和产地调研明确中国栽培柴胡主产区分布、大致品种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对各主产区进行样品采集、试验田种植及观察比对,联合应用原植物及药材的形态学鉴别、显微鉴别、DNA条形码鉴定和叶绿体基因组分析等多维鉴定方法,相互验证并确认鉴定结论,系统全面梳理了中国主要栽培柴胡种质特征并进行准确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栽培柴胡资源调查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柴胡药材以栽培品为主,产于甘肃、山西、陕西及黑龙江,野生柴胡主要来自于内蒙古,物种基原标示不明确,均以柴胡之名流通。药用部位以根为主,也有少数柴胡地上部分在市场中出售。通过产地调研发现各主产区主流的种质均不相同,有的地区不止一个,总计有6种主要的栽培种质,且各地区之间存在相互引种的现象。通过对文献调研发现,同一种质类型存在不同鉴定意见,不同物种间有时存在着一致的鉴定序列。(2)栽培柴胡种质基原确定联合形态性状鉴定、显微分析、DNA条形码鉴定和叶绿体基因组分析等多维鉴定方法,首次系统全面的梳理了中国主要栽培柴胡种质并准确鉴定,明确了栽培柴胡中基原争议种质和易混淆种质的基原归属。其中,甘肃、陕西、山西三省主要栽培种质相互间存在形态差异,但基原均为北柴胡B.chinen,se为北柴胡种下的三种不同类型。黑龙江地区栽培种质主要为红柴胡B.scorzonerifolium,除大面积栽培以上两种《中国药典》收载的柴胡外,甘肃省还栽培有窄竹叶柴胡B.marginatum var.stenophyllum,河北地区和黑龙江地区种植有三岛柴胡B.falcatum。(3)栽培柴胡鉴定方法建立在准确鉴定各栽培柴胡的基础上,通过形态学鉴别研究,首次系统研究确定了栽培柴胡相对野生柴胡主要的变化特征,同时得出栽培柴胡种质间的主要区分特征,包括以往未有记载的柴胡形态区别特征7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栽培柴胡原植物及药材的鉴定检索表;从四个常用的通用DNA鉴定条形码(ITS,psbA-trnH,rbcL,matK)中筛选出适用于栽培柴胡鉴定的DNA条形码ITS用于栽培柴胡种质鉴定,验证形态学鉴定结果;进一步采用叶绿体基因组分析鉴定并确认形态鉴定和DNA条形码鉴定的结果,同时为开发适于栽培柴胡物种及不同产地种质鉴定更有效的分子标记,筛选出具有区分效果的SSR分子标记及叶绿体基因组DNA条形码用作栽培柴胡鉴定的补充分子标记或条形码。结合修订的栽培柴胡鉴定检索表、显微特征、标准的DNA鉴定条形码序列、叶绿体基因组及新的分子标记,建立的鉴定方法大大提高了鉴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栽培柴胡质量监控及评价工作的开展,对进一步开发栽培柴胡资源,安全有效地利用柴胡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也可为有类似问题的药材如山药、桑椹、枸杞子等物种基原鉴定和分类分析提供参考。

曹雪[10](2019)在《北柴胡及其饮片质量评价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柴胡药材及饮片外观性状与内在指标的相关性,对柴胡药材及饮片质量进行评价,构建多指标、多组分、全面的质量标准及等级标准,为制定行业标准奠定基础。方法:1.收集道地产区、主产区、主流市场、集散地的柴胡药材及饮片样品并进行基源鉴定,参考《香港中药材标准》及《中国药典》2015年版等相关药材标准,针对样品的来源、性状、鉴别、检查、指纹图谱、浸出物、含量测定等项目开展研究,制定柴胡药材及饮片新的质量标准,评价柴胡药材及饮片的质量。2.借鉴现有药材及饮片等级标准,结合市场流通、临床应用及分等情况,依据实验测定的粗端直径、细端直径、中部围度、长度、色度等外观指标,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柴胡皂苷含量等内在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考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建立柴胡药材的等级评价标准。3.通过考察中药饮片的外观性状、挥发油、浸出物、柴胡皂苷a、d含量等指标,将北柴胡饮片的外观性状和内在指标量化,构建复合质量常数,形成具有明确数值范围的中药饮片商品规格等级,完善并建立北柴胡饮片等级标准。结果:1.收集48批药材及20批饮片,样品外观性状、水分、灰分检查、浸出物及有效成分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标准。但研究发现柴胡品种混乱,不同柴胡品种需进行薄层鉴别、指纹图谱以及基源鉴定。基于现有标准,优化了薄层鉴别的方法并建立了柴胡显微鉴别、挥发油、指纹图谱的方法。2.柴胡药材等级标准: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浸出物含量与药材色度L*、药材色度a*、药材色度b*和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的总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柴胡药材细端直径与柴胡药材色度b*呈显着正相关,柴胡药材总灰分与酸不溶性灰分、药材色度a*和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的总量呈显着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最终确定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含量、浸出物为评价柴胡质量的主要内在指标,柴胡药材色度a*、柴胡药材色度b*、细端直径作为主要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等级划分情况如下。一等柴胡药材:细端直径>2.32 cm,柴胡药材色度a*>12.83,柴胡药材色度b*>35.59,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的总量>4.24%,浸出物含量>36.38%。二等柴胡药材:细端直径1.962.32 cm,柴胡药材色度a*为9.7912.83,柴胡药材色度b*为28.7735.59,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的总量为1.05%4.24%,浸出物含量为17.71%36.38%。三等柴胡药材:细端直径<1.96 cm,柴胡药材色度a*<9.79,柴胡药材色度b*<28.77,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总量0.30%1.05%,浸出物含量11.00%17.28%。3.柴胡饮片等级标准:一级北柴胡饮片复合质量常数≥7.871,二级北柴胡饮片复合质量常数<7.871且≥5.602,三级北柴胡饮片复合质量常数<5.602。此方法没有明确的划分要求,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做适当更改。结论:1.研究表明目前柴胡市场品种十分混乱,有必要通过薄层鉴别、指纹图谱以及基源鉴定从而对柴胡进行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2.新建立的柴胡质量标准的内容补充了《中国药典》2015年版未规定项目的限度,建立柴胡药材及饮片的新的质量评价标准,为制定行业标准奠定基础。3.首次采用数理统计及复合质量常数方法对柴胡药材和饮片的等级划分制定标准,为规范药材和饮片市场的质量控制以及实现药材及饮片的优质优价奠定基础。

二、柴胡属植物皂苷成分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胡属植物皂苷成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柴胡皂苷类成分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柴胡皂苷
    1.1 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
        1.1.1 I型柴胡皂苷
        1.1.2 II型柴胡皂苷
        1.1.3 III型柴胡皂苷
        1.1.4 IV型柴胡皂苷
        1.1.5 其他
    1.2 乌苏烷型五环三萜类
2 生物活性
    2.1 解热镇痛
    2.2 抗炎作用
    2.3 保肝利胆作用
    2.4 抗抑郁作用
    2.5 抗肿瘤作用
    2.6 抗癫痫作用
3 结论

(2)柴胡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柴胡质量控制的现况
2 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
3 基于以下9个原则推测柴胡的质量标志物
    3.1 基于植物亲缘学以及生源途径的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3.2 基于化学成分特有性凭证的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3.3 基于传统功效的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3.4 基于传统药性的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3.5 基于化学成分的可测性的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3.6 基于不同配伍环境中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3.6.1 药对配伍
        3.6.2 复方配伍
    3.7 基于贮藏时间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的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3.8 基于可入血成分的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3.9 基于新的药效用途的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4 结语

(3)南柴胡化学成分及其抗乳腺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柴胡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1.2.1 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
        1.2.2 木脂素类化合物
        1.2.3 黄酮和色原酮类化合物
        1.2.4 香豆素类化合物
        1.2.5 聚炔类化合物
        1.2.6 多糖
        1.2.7 其他类化合物
    1.3 柴胡属植物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1.3.1 抗肿瘤活性
        1.3.2 抗炎作用
        1.3.3 免疫调节作用
        1.3.4 保肝作用
        1.3.5 抗抑郁作用
        1.3.6 解热镇痛作用
        1.3.7 抗病毒作用
        1.3.8 抗菌作用
        1.3.9 镇静、抗惊厥、抗癫痫作用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南柴胡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化合物的结构,编号及鉴定方法
    2.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提取分离实验部分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南柴胡成分的提取分离
    3.2 糖构型的确定
    3.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数据
第四章 生物活性测试
    4.1 实验方法
    4.2 实验原理
    4.3 实验材料
    4.4 实验过程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6 转录组学验证
        4.6.1 转录组学简介
        4.6.2 主要数据分析软件及数据库
        4.6.3 实验试剂及仪器
        4.6.4 实验方法
        4.6.5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4)不同种源柴胡生长特性及品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柴胡概述
        1.1.1 柴胡生物学特征
        1.1.2 柴胡的分布及生态习性
        1.1.3 柴胡药用价值及化学成分
        1.1.4 柴胡的栽培技术研究
        1.1.5 越冬前后不同种源柴胡幼苗根系的生理指标变化研究
    1.2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3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整体设计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2.1.1 试验地点
        2.1.2 供试材料
    2.2 试验种植设计
    2.3 指标测定阶段的规划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不同柴胡种源间种子质量的差异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柴胡种子性状比较
        3.2.2 出苗率统计
        3.2.3 根长、根粗和根重的测定
        3.2.4 指标测定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种源种子性状的多重比较
        3.3.2 不同种源柴胡种子出苗率
        3.3.3 不同种源柴胡根长、根粗和根重的比较
        3.3.4 柴胡幼苗越冬性状分析
    3.4 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打顶对柴胡生长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2 试验设计
        4.2.1 株高测定
        4.2.2 有效叶片数统计
        4.2.3 有效叶片最大叶面积
        4.2.4 根系活力的测定
    4.3 试验结果
        4.3.1 平均株高的周期变化
        4.3.2 平均有效叶片数变化
        4.3.3 有效叶片最大叶面积的变化
        4.3.4 根系活力的对比
    4.4 小结
第5章 不同追肥方式对柴胡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5.1.1 试验材料与药品
        5.1.2 试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5.2.2 荧光参数的测定
        5.2.3 光合速率的测定
        5.2.4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5.2.5 产量的测定
    5.3 试验结果
        5.3.1 不同追肥方式对柴胡叶绿素的影响
        5.3.2 不同追肥方式对柴胡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5.3.3 不同追肥方式对柴胡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5.3.4 不同追肥方式对柴胡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3.5 不同追肥方式对柴胡单株产量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采收时间和追肥方式对柴胡品质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与仪器
        6.1.1 试验材料与药品
        6.1.2 试验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测定
        6.2.2 根系皂苷含量的测定
        6.2.3 根系黄酮含量的测定
    6.3 试验结果
        6.3.1 采收时间对醇溶性浸出物的影响
        6.3.2 采收时间对柴胡根皂苷含量的影响
        6.3.3 采收时间对柴胡根黄酮含量的影响
    6.4 小结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5)藏柴胡与北柴胡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柴胡属药用资源概况
        第一节 柴胡的本草考证
        第二节 北柴胡资源调查
        第三节 藏柴胡资源调查
    第二章 柴胡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柴胡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第二节 柴胡属药用植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三节 柴胡属药用植物品种鉴定研究进展
        第四节 柴胡属药材质量控制现状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一章 藏柴胡与北柴胡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藏柴胡与北柴胡总皂苷含量比较
        第二节 藏柴胡与北柴胡总多糖含量比较
        第三节 藏柴胡与北柴胡总黄酮含量比较
        第四节 藏柴胡与北柴胡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第五节 藏柴胡与北柴胡近红外光谱研究
        第六节 藏柴胡与北柴胡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第七节 藏柴胡与北柴胡化学成分的UPLC-MS代谢组学分析
    第二章 藏柴胡与北柴胡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第一节 基源鉴定
        第二节 性状鉴别
        第三节 显微鉴别
        第四节 理化鉴别
        第五节 DNA分子鉴别
        第六节 特征图谱鉴别
        第七节 检查项研究
        第八节 浸出物测定
        第九节 藏柴胡质量标准草案
第三部分 结语
    1 本文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北柴胡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登记表
    附录三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四 实验结果附图
致谢

(6)晋产北柴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图
        1.2.4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柴胡本草考证
        2.1.1 柴胡起源
        2.1.2 柴胡资源分布
        2.1.3 柴胡入药部位的探讨
    2.2 柴胡商品现状
        2.2.1 柴胡利用现状
        2.2.2 柴胡种植资源的现状
        2.2.3 柴胡商品存在的问题
    2.3 柴胡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3.1 皂苷类
        2.3.2 黄酮类
        2.3.3 多炔类
第三章 基于LC-MS方法的柴胡化学成分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仪器
        3.2.2 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3.2 色谱条件
        3.3.3 质谱条件
    3.4 实验结果
        3.4.1 UHPLC-MS图谱
        3.4.2 柴胡不同部位比较结果
        3.4.3 不同种植方式柴胡比较结果
    3.5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基于HPLC方法的柴胡指纹图谱研究
    4.1 基于HPLC法的柴胡指纹图谱研究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方法
        4.1.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 柴胡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4.2.1 不同产地柴胡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4.2.2 不同种植方式柴胡指纹图谱差异分析
        4.2.3 不同品种柴胡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4.2.4 不同部位柴胡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4.3 本章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五章 皂苷类成分含量测定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2.2 标准溶液的制备
        5.2.3 HPLC测定条件
        5.2.4 方法学考察
    5.3 实验结果
        5.3.1 不同产地北柴胡皂苷含量测定结果
        5.3.2 不同种植方式北柴胡皂苷含量测定结果
        5.3.3 不同品种柴胡皂苷含量测定结果
        5.3.4 不同部位柴胡皂苷含量测定结果
    5.4 本章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柴胡总皂苷提取纯化关键技术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柴胡的形态特征
    1.2 柴胡成分的研究状况
    1.3 皂苷的提取
    1.4 皂苷的纯化
    1.5 皂苷的应用
    1.6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柴胡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2.3.2 标准曲线的结果
        2.3.3 精密度实验结果
        2.3.4 稳定性实验结果
        2.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2.3.6 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
    2.4 小结
3 柴胡总皂苷的提取工艺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3.3.2 Box-Behnken实验设计及方差分析
        3.3.3 模型的检验
        3.3.4 响应面图及等高线图分析
    3.4 小结
4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柴胡总皂苷的工艺
    4.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结果
        4.3.2 静态吸附与解吸动力学结果
        4.3.3 吸附等温曲线的结果
        4.3.4 上样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4.3.5 上样流速与体积的确定
        4.3.6 乙醇浓度对解吸的影响
        4.3.7 解吸流速对解吸效果的影响
        4.3.8 解吸液体积的确定
        4.3.9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结果
    4.4 小结
5 柴胡总皂苷提取纯化放大优化试验
    5.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提取试验结果
        5.3.2 纯化试验结果
        5.3.3 初步除杂结果
        5.3.4 优化后的试验结果
    5.4 成本核算
    5.5 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控制抽茎及生殖生长对柴胡根部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柴胡概述及功效演变研究
        1.1.1 柴胡属植物起源及概述
        1.1.2 柴胡药用功效的演变
    1.2 影响柴胡生长、品质形成的因素
        1.2.1 柴胡有效成分种类
        1.2.2 柴胡有效成分积累规律
        1.2.3 农艺措施对柴胡生长、品质的影响
        1.2.4 柴胡不同种质、品种间农艺性状及药用品质的差异
    1.3 植物地上-地下生长间的互作与调控
        1.3.1 植物地上-地下生长间的互作研究
        1.3.2 调控植物地上-地下生长的农艺措施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柴胡生长发育、生物量积累及根部皂苷含量、挥发性物质积累的动态研究
    2.1 柴胡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积累的研究
        2.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结果与讨论
    2.2 柴胡根部皂苷分布与含量变化的研究
        2.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与讨论
    2.3 柴胡根部挥发性物质种类变化的研究
        2.3.1 材料及仪器
        2.3.2 实验方法
        2.3.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抽茎对柴胡根部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3.1 控制抽茎对柴胡根部生长的影响
        3.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结果与讨论
    3.2 控制抽茎对柴胡根部有效成分的影响
        3.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与讨论
    3.3 控制抽茎调控柴胡根部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
        3.3.1 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生殖生长对柴胡根部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4.1 控制生殖生长对柴胡根部生长的影响
        4.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结果与讨论
    4.2 控制生殖生长对柴胡根部有效成分的影响
        4.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与讨论
    4.3 控制生殖生长调控柴胡根部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
        4.3.1 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抽茎与生殖生长对柴胡根部生长和品质的不同调控
    5.1 控制抽茎与控制生殖生长对柴胡根部生长的不同影响
        5.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1.3 结果与讨论
    5.2 控制抽茎与控制生殖生长对柴胡根部有效成分的不同影响
        5.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3 结果与讨论
    5.3 控制抽茎与生殖生长调控柴胡根部生长及品质的不同分子机制
        5.3.1 材料
        5.3.2 实验方法
        5.3.3 结果与讨论
    5.4 控制抽茎与生殖生长条件下柴胡根部最佳内参基因的筛选
        5.4.1 材料、试剂及仪器
        5.4.2 实验方法
        5.4.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章 附图
    第三章 附表
    第四章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9)中国栽培柴胡种质调查与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及术语简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柴胡药用物种的古今演变
        1.2.1 汉至隋唐时期药用柴胡物种复杂难辨
        1.2.2 宋代药用柴胡种类逐渐明晰,存在真假柴胡混用情况
        1.2.3 明清时期逐渐分类使用药用柴胡,混用现象更加凸显
        1.2.4 近现代植物分类学发展迅速,药用柴胡鉴定有据可循
    1.3 药用柴胡资源调查进展
        1.3.1 药用柴胡野生资源状况
        1.3.2 药用柴胡栽培资源状况
        1.3.3 栽培柴胡的质量状况
    1.4 柴胡属内分类学研究进展
    1.5 柴胡属鉴定研究现状
        1.5.1 传统鉴定
        1.5.2 分子鉴定
        1.5.3 化学指纹图谱鉴定
    1.6 叶绿体基因组在植物分类和鉴定中的作用
        1.6.1 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
        1.6.2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物种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
        1.6.3 筛选叶绿体基因组变异片段用于系统进化及物种鉴定研究
    1.7 论文总体思路
        1.7.1 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4 研究方案
        1.7.5 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栽培柴胡资源调查
    2.1 药材市场柴胡药材商品调查与分析
        2.1.1 方法
        2.1.2 结果与讨论
    2.2 中国栽培柴胡产地调查与分析
        2.2.1 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3 基于文献报道中柴胡争议物种的DNA鉴定序列调查分析
        2.3.1 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第三章 中国栽培柴胡种质传统鉴别研究
    3.1 栽培柴胡植物形态特征鉴别研究
        3.1.1 材料和仪器
        3.1.2 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2 栽培柴胡药材形态鉴别研究
        3.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3.2.2 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3 栽培柴胡果实显微鉴别研究
        3.3.1 材料、试剂及仪器
        3.3.2 方法
        3.3.3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中国栽培柴胡种质DNA条形码鉴定
    4.1 栽培柴胡种质鉴定DNA条形码筛选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2 ITS条形码鉴定栽培柴胡种质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中国栽培柴胡种质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及鉴定研究
    5.1 栽培柴胡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特征分析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2 栽培柴胡种质叶绿体基因组鉴定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3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栽培柴胡鉴定分子标记的开发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5.4.1 栽培柴胡叶绿体基因组比较
        5.4.2 叶绿体基因组在栽培柴胡鉴定中的应用价值
        5.4.3 ITS与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存在不一致的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多种方法联合应用确认中国栽培柴胡种质基原
    6.2 明确栽培柴胡基原争议种质的物种归属
    6.3 明确栽培柴胡易混淆种质的基原归属
    6.4 适用于现有栽培柴胡的鉴定检索表制定
    6.5 栽培柴胡种质鉴定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章 附表S3-1
    第三章 附图S3-1~S3-12
    第五章 附表S5-1~S5-12
    第五章 附图S5-1~S5-9
    第六章 附表S6-1
致谢
个人简介

(10)北柴胡及其饮片质量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柴胡的本草考证
    2 柴胡属植物性状鉴别的研究进展
    3 北柴胡理化成分的研究进展
    4 柴胡属植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4.1 抗肿瘤作用
        4.2 抗炎活性
        4.3 解热作用
    5 柴胡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5.1 气相色谱
        5.2 高效液相色谱
        5.2.1 柴胡皂苷含量测定
        5.2.2 柴胡HPLC指纹图谱
    6 柴胡商品等级
第一章 柴胡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
    1 仪器与试剂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与试药
    2 实验部分
        2.1 柴胡药材的样品收集
        2.2 鉴别
        2.2.1 基源鉴定
        2.2.2 性状鉴别
        2.2.3 显微鉴别
        2.2.4 薄层色谱鉴别
        2.3 检查项研究
        2.3.1 水分
        2.3.2 总灰分
        2.3.3 酸不溶性灰分
        2.3.4 浸出物
        2.4 含量测定
        2.4.1 研究方法
        2.4.2 供试品测定
        2.4.3 结果与讨论
        2.5 指纹图谱
        2.5.1 HPLC色谱条件的优化实验
        2.5.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考察
        2.5.3 方法学考察
        2.5.4 指纹图谱的建立
        2.5.5 柴胡伪品指纹图谱
        2.5.6 柴胡药材指纹图谱
        2.5.7 结果与讨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薄层色谱
        3.2 指纹图谱
        3.3 其他
第二章 柴胡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研究
    1 柴胡饮片的样品收集
    2 实验方法
        2.1 含量测定
        2.2 柴胡药材性状参数的测定
        2.3 柴胡内芯、外皮色度测定
        2.4 样品制备及色度测量
        2.5 柴胡药材等级评价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含量测定结果
        3.2 柴胡药材的性状参数测定
        3.3 柴胡药材色度测定结果
        3.4 内在指标含量测定结果
        3.5 相关性分析
        3.6 主成分分析
        3.7 聚类分析
        3.8 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柴胡饮片的质量评价研究
    1 仪器与试剂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与试药
    2 实验部分
        2.1 柴胡饮片样品收集
        2.2 实验药材
        2.3 鉴别
        2.3.1 显微鉴别
        2.3.2 薄层色谱鉴别
        2.3.3 检查项研究
        2.3.4 浸出物测定
        2.3.5 含量测定
        2.3.6 指纹图谱
第四章 基于复合质量常数的北柴胡饮片等级评价研究
    1 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1.2 药材
    2 方法与结果
        2.1 复合质量常数A~+
        2.2 含量测定
        2.2.1 含量测定方法
        2.2.2 含量测定结果
        2.3 北柴胡饮片形态参数的测定
        2.4 北柴胡浸出物的测定
        2.5 北柴胡挥发油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制备
        3.2 北柴胡饮片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
        3.3 北柴胡饮片复合质量常数
        3.4 北柴胡饮片等级划分
    4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四、柴胡属植物皂苷成分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柴胡皂苷类成分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郑连军,付然,王庆洁,冯安琪,李丹琦. 辽宁化工, 2022(01)
  • [2]柴胡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J]. 黄冬芳,韦金玉,梁洁,黄光强,林婧,陈晓思,赵立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10)
  • [3]南柴胡化学成分及其抗乳腺癌活性研究[D]. 刘达.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
  • [4]不同种源柴胡生长特性及品质的比较研究[D]. 路领科.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5]藏柴胡与北柴胡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方法的比较研究[D]. 夏召弟.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1(09)
  • [6]晋产北柴胡质量评价研究[D]. 王静. 山西大学, 2021
  • [7]柴胡总皂苷提取纯化关键技术优化[D]. 姬海刚.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8]控制抽茎及生殖生长对柴胡根部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 王晖.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9]中国栽培柴胡种质调查与鉴定研究[D]. 张改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2)
  • [10]北柴胡及其饮片质量评价的研究[D]. 曹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柴胡皂苷成分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