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师范生健美操编排能力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宋娟[1](2021)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艺术类项目。为了培养集“教、表、编、训”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复合型应用人才,自2001年起,各体育院校先后开设了体育舞蹈的本科教育课程,并借鉴了艺术院校的发展经验,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整体还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当下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与策略。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15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构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对随机抽样的三所体育院校教师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教师现存问题、审视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从而提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为下一阶段自身发展做出预判和规划,促进体育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对于体育舞蹈教师来说,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维度,三者也构成了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分三级,除上述三个一级指标外,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教师的修养、教学能力、带队训练能力、表演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知识、体育舞蹈专业技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构成了十四个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共有四十七个。(2)由权重得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A12教师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A41教师的文化修养、C25体育舞蹈舞伴间技术动作的配合、C34运动生物力学知识、B15教师示范能力、B52科研创新能力、B43剧目作品编排能力、B25具备训练和比赛的应变能力、C11教育学知识、B32舞蹈肢体表现力。这些指标是专家认为现阶段教师应该重点提升的专业素养。(3)运用本研究建构的评价体系对三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发现,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整体状况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能够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教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较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薄弱。(4)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结构比较复杂,呈现老中青教育经历各不相同的教师层次,来源构成分为六个方面:(1)开始体育舞蹈教育之初,从难美项目转项而来的教师;(2)本科经过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学习的教师;(3)通过艺术高考考上本科专业院校,高考前经过短期的专业训练,专业提高阶段主要是在大学四年的教师;(4)有过中专教育经历的教师;(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6)本科是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高水平选手教师。艺术学院毕业的教师艺术知识丰富,剧目作品编排能力较强,体育知识却有待提高;经历过单招的教师竞技套编排能力较强,艺术知识却较为薄弱。教师教育经历不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也参差不齐。(5)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育人理念处于中等水平;教师重视专业技术培养,忽略全面素质教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教师文化基础、教育学知识、体育学知识、音乐学知识、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年长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专业技术有待加强,年轻教师示范能力很强,但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竞技套路和组合动作编排能力很强,但剧目创编能力需要继续提升。(6)体育舞蹈显着特点是“男女配合”进行的“双人舞蹈”。在教学过程中,男女配合示范,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舞蹈动作的双人位置,包括男伴的引带和女伴的跟随状态,以及运动路线和轨迹,易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调研的15所体育院校中有4所院校是双人共同示范舞蹈动作,其它11所院校是教师单人走进课堂,教师不仅要示范男性步伐和身体动作,还要示范女性步伐和身体韵律。这种区别于其他项目特点的教学状况,也对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7)学校应该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个体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艺术学知识学习,激活剧目编排创新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自身示范能力不足;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积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建立项目特质意识,促进体育和艺术的融合。
邵雨薇[2](2021)在《云南省小学啦啦操特色学校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提出了体育强国梦,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盛强、民族振兴的梦想。而教练员作为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必要部分,承担着运动员竞技体育训练、技能提升以及科学管理等多方面的重任。2016年《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教练员培养的迫切需要,继续实施“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加强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北京体育大学、国家教练员学院等机构培训作用,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能力突出、业绩显着的教练员人才队伍;《竞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同时也提出加大教练员的培养力度,完善教练员培训度,提高教练员执教能力。教练员执教知识作为支撑教练员执教、提升其执教能力、创新执教理念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员竞技成绩的基础,在创新型竞技体育发展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2018年底体育总局科教司下发《全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指出我国要从教练员的职责分工、培训考核及监督管理方面规范其岗位培训。本研究以云南省小学啦啦操特色学校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云南省小学啦啦操特色学校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进行构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结合《全国体育教练员职务等级标准》、我国啦啦操专家相关意见、啦啦操国内外综述、啦啦操项目教学与训练的情况。通过德尔菲法的专家问卷,完成了云南省小学啦啦操特色学校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体系的构建。构建出云南省小学啦啦操特色学校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体系中的7个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一级指标、22个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二级指标和119个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含职业素养(0.075)、专业技术水平能力(0.071)、教学训练能力(0.088)、管理能力(0.071)、赛事指挥能力(0.088)、创新能力(0.061)和自我发展能力(0.069)7个一级指标。2.云南省小学啦啦操特色学校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体系7个一级指标由22个二级指标构成:职业态度(0.068)、啦啦操运动知识(0.073)、对教练员工作的情感认知(0.062)、舞蹈啦啦操技术能力(0.088)、技巧啦啦操技术能力(0.084)、团队文化建设工作能力(0.077)、舞蹈啦啦操训练能力(0.088)、技巧啦啦操训练能力(0.071)、教学能力(0.076)、比赛训练能力(0.078)、啦啦操训练队管理能力(0.078)、啦啦操课外体育活动管理能力(0.076)、赛前备赛能力(0.083)、赛中指导能力(0.076)、赛后总结能力(0.083)、训练内容创新能力(0.071)、训练方法创新能力(0.074)、编排能力创新(0.088)、服装音乐创新能力(0.067)、专业技术能力(0.067)、教学科研发展能力(0.058)、人际交往能力(0.069)。3.通过对专家的积极性系数、回表率和权威程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都是显示有很高的可信性,说明已构建出的云南省小学啦啦操特色学校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构建体系科学可信。4.根据云南省小学啦啦操特色学校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体系确立了云南省小学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自评量表,并对标准化量表进行了测试,其结果呈正态分布,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体系标准较易于操作,实用性强。
刘嘉琪[3](2020)在《花球啦啦操技术能力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花球啦啦操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其整体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其运动竞赛成绩也会产生显着影响。当前,受国际花球啦啦操盛行的趋势影响,我国花球啦啦操运动的发展也非常迅猛,对花球啦啦操相关热点的研究也出现了井喷式增长,直接促进了我国花球啦啦操运动的发展。但通过对我国已有的关于花球啦啦操文献成果的梳理发现,有关花球啦啦操技术能力的研究总体偏少,研究视角较为狭窄,未形成系统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研究和探索空间。所以,本文以花球啦啦操技术能力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相似合并原则、竞技需要原则的基础上,尝试构建花球啦啦操技术能力体系。旨在为提升花球啦啦操竞技实力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从而促进我国花球啦啦操运动项目的发展。具体如下:(1)本研究通过专家访谈法最终确定了花球啦啦操技术能力体系是由5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构成。(2)通过文献资料法确定了影响花球啦啦操技术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其中主体因素主要有人体结构的力学特征、运动员的感知觉能力、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等;客体因素主要有花球啦啦操运动竞赛规则体系、花球啦啦操运动整体技术环境、花球啦啦操运动场地器材和设施等。(3)通过数理统计法研究得出,花球啦啦操技术能力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是:运动表现能力0.165、专业动作能力0.317、编排能0.1665、团队合作能力0.3138、外部包装能力0.0378。二级指标的权重占比较高的前5个分别是表演形式0.0995、团队动作完成规范准确0.0903、运动员表现自信与健康0.0842、时间把控0.078、动作与音乐合拍0.0768,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偏重。(4)通过实践检验的形式对花球啦啦操技术能力体系进行运行效果的检验,结果显示,花球啦啦操技术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的效果较好,具有较大实用价值。
刘甜甜[4](2020)在《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少儿拉丁舞选手作为拉丁舞体育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也是拉丁舞教育在艺术层面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随着国家对体育艺术教育关注程度的总体上升,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整体上有了很大改善。但受到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环境的影响,以及学校管理者对艺术表现力的不重视等方面原因,因此,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培养状况不容乐观。艺术表现力作为少儿拉丁舞选手比赛评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拉丁舞比赛质量和结果,也关系到少儿拉丁舞选手队伍的稳定建设和少儿拉丁舞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因此,关注且改善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逐渐成为不容忽视且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五种研究方法,对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训练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及对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与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从改进少儿拉丁舞艺术教学训练的客观要求、提高少儿拉丁舞选手竞技能力的现实需要和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三方面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阐明论文的研究意义;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类、总结,旨在为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研究提供有意义的理论依照;对本论文有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以作为本论文的逻辑起点。第二部分是对研究对象与方法进行阐述。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在已有的研究背景下,以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指标的设计与效度检验为基础,制定调查问卷的内容,并选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江西省、山东省、湖南省、福建省的300名少儿拉丁舞选手以及150名拉丁舞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第三部分是对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现实考察,通过问卷调查法与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别从教师与选手对拉丁舞艺术表现力的了解程度、重视程度以及训练比重、少儿拉丁舞艺术表现力训练内容与方法三个维度,调查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训练的现实境况,了解少儿拉丁舞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从而为后续的理论阐释和建构提供有力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水平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教师与选手对拉丁舞艺术表现力的了解不够,且不重视艺术表现力在拉丁舞中的运用;大多数教师认为简单的强调即是训练手段,长期的进行会引起选手的厌倦,仅仅在选手赛前或者平时出现问题时才会采用艺术表现力训练;一些教师训练内容安排不够科学合理,对艺术表现力训练方法了解不够透彻;总的来说,当下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总体培养现状不容乐观,亟待解决。第四部分为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发展困境,在整体把握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现实境况的基础上,从各个层面来解读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较弱的问题根源,主要包括:少儿选手专项体能素质偏弱;专项运动技能欠缺;心理抗压能力较差;成套动作编排缺乏艺术性和创新性;音乐艺术素养薄弱;比赛经验匮乏。第五部分是对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培养影响因素的阐述。将主要从基础素质练习训练因素、专项身体素质因素、肢体语言表现能力、心理素质、教练员执教能力、音乐艺术素养、综合文化修养和舞伴契合程度等因素对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培养的成因进行透视分析。其中,专项技术能力因素主要包括专业基础不牢和芭蕾形体训练不足;专项身体素质因素主要包括多个身体能力基础不佳。心理素质因素主要包括少儿选手对赛场意外状况处理不佳和自信心不足;教师能力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编排能力欠佳和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不足与编排更新过慢;舞伴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舞伴关系不和谐以及技术引领不到位;音乐素养因素主要包括对各舞种音乐理解不到位和对音乐节奏切分不佳;文化素养因素主要包括少儿选手相关舞种文化底蕴不足,对舞蹈风格掌握欠佳。第六部分是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提升的应然诉求,造成当下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较弱是制度、学校、社会与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之前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结合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表现形式,提出适合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培养的具体对策,从提升选手自身各项能力、改善舞伴关系与协同技术、提高少儿拉丁舞教师执教能力三个部分进行阐述。提升选手自身各项能力主要是重视少儿选手拉丁舞基本功和基础素质练习、加强少儿选手拉丁舞基本竞技能力的培养、培育少儿选手稳定的心理素质、培养少儿选手音乐舞蹈的艺术素养、了解拉丁舞文化内涵和基础理论知识、丰富少儿选手参赛经验;改善舞伴关系与协同技术主要是提高舞伴之间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提高少儿拉丁舞教练员执教能力主要是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个人修养。第七部分是对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建议需从制度、学校、社会与少儿拉丁舞教师四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学校营造良好的艺术表现力学习环境;关注拉丁舞艺术表现力前沿问题;推动拉丁舞教师跨专业艺术表现力培养合作与交流等,进而促进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发展。
胡培培[5](2020)在《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10月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够毕业;同时要求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早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教体艺[2002]13号)(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应该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因素,并且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要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当中。在《纲要》的指导下,昆明市普通高校对体育学习评价作出了改进,但仍不够全面和系统。健美操选项课作为大学体育课,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但在课程学习评价上还受传统评价思想的影响,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评价主体单一,所以,构建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对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调查发现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现状存在以下问题:评价内容过于强调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考核,忽略了学生情感、交往合作和意志因素的考查;评价方法简单,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忽略学生自评和互评,过于强调学习结果,缺乏对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2.结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及昆明市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的实际情况,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问卷咨询后,对昆明市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最终构建出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52个三级指标。6个一级指标包括:学生体能(0.216)、运动知识(0.132)、运动技能(0.216)、学习态度(0.175)、情意表现(0.132)和交往合作(0.129)。3.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的6个维度由15个二级指标构成,分别为:身体形态(0.0598)、身体机能(0.0585)、身体素质(0.0976)、健美操理论知识(0.0457)、体育保健知识(0.0421)、科学健身知识(0.0442)、基本技能(0.0821)、成套技能(0.1339)、课堂纪律(0.0656)、课中参与(0.0576)、课外体育锻炼(0.0518)、情感(0.0689)、意志品质(0.0631)、生生合作(0.07)、师生合作(0.059)。4.三级评价指标包含52项观测点,分别为身体形态2项、身体机能2项、身体素质6项、健美操理论知识4项、体育保健知识2项、科学健身知识3项、基本技能3项、成套技能5项、课堂纪律4项、课中参与3项、课外体育锻炼2项、情感6项、意志品质4项、生生合作4项、师生合作2项。5.根据三级评价指标的加权系数,最终构建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量表,量表中每个观测点都给出了参考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参考权重值,根据评价标准对评价内容进行评分。
刘慧琪[6](2020)在《体育学力视角下体育院校大众艺术体操课程学习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以来,中国便有“学力”一说,但将学力广泛运用在教育领域的是日本。在日本的教育界,学力被运用到学生及其学习评价的各个方面,并将学生的学力与学生的社会能力结合起来。学力在体育教学方面的运用,结合了学生通过体育学习所获得的能力与社会生存能力,主要分为四大能力:技术能力、社会能力、认识能力、感知能力。学力的概念引入我国体育教学界后,我国体育界学者将体育学力上升到了终身体育能力的层次,认为包括健美操、体操、舞蹈等在内的体育教学,应是学生获得终身体育实践、学习与教育能力的教育。此外,体育学力对我国各大体育学院艺术体操课程学习评价的影响深远,成为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获得知识、技能、实践与学习能力的重要考核标准。体育院校的教学目的在于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促进人们体育素养的提升,并培养出具备终身体育锻炼思想与习惯的人。但是,体育院校的传统学习评价体系仅仅关注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与体能,而忽略了评价学生的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这样非常不利于体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大众艺术体操作为体育项目的一种,学习大众艺术体操课程的学生同样被用这种单一且统一的学习评价方式进行评价,这样不利于这些学生形成终身锻炼艺术体操的习惯,也难以获得终身进行艺术体操锻炼的体育能力。从体育学力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评价模式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力。基于此,本文从体育学力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大众艺术体操课程中学生应当掌握以及实际掌握的艺术体操的综合能力,对现有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对新的评估体系进行分析,尤其是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对不同要素的占比予以了量化。经过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1、体育学力下课程学习评价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关性高,各项要素与整体教学目标呈正相关,每一个指标设计均为有效。大多数学生以及教师都认为这些指标存在的合理性,能够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比较大的影响。2、体育学力下课程学习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体育学力下课程学习评价通过对各一级指标进行优化,将每一项指标进行拆分分解,能够提高课程评价的可执行性,让学生与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产生共鸣,认可这些评价内容。3、新的大众艺术体操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对教学评价的重点由“以教为重”转为“以学为重”。
吴筱珍,吕夏萌[7](2019)在《基于目标导向的表演专业啦啦操课程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文中提出本文以啦啦操课程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解读啦啦操课程教学目标,厘清啦啦操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并从基于目标导向的分析学习任务,认清教学对象的起点水平,并将教学目标细分为子目标等方法中认清表演专业学生表演、创编、教学、评价这四大技能的起点水平较低。针对培养不同核心技能的子目标,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经过三年实践检验,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赵梦岩[8](2019)在《山东高校体育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习支教是我国教育发展新形势下产生的一种教育实习方式。实习支教工作的开展在在深层次上推进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教育资源非衡发展的问题。对体育实习支教的研究有利于发现体育实习支教存在的问题,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体育实习支教的质量,有助于使体育院系进行教师教育改革,同时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针对山东高校体育师范生实习支教准备阶段、体育师范生实习支教的过程和体育师范生实习支教后评价阶段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体育实习支教的基本情况为:体育师范生实习支教地区分布在乡村的比例最大;男生比例远远大于女生;各高校实习支教的时间不统一,多数高师院校实习支教安排在大三下半学期,少数高校实习支教安排在大四上半学期。体育实习支教前期准备工作的现状为:实习支教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和体育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高校实习支教前期培训现状较好,被调查的5所高校都有进行实习支教前的培训;多数实习支教学校都有进行前期培训,但也有少数实习支教学校没组织前期培训。体育师范生实习支教的教学与接受指导教师指导现状为:部分体育师范生在实习支教中授课专业不对口,可供教授的课堂体育内容较为单一,担任课程量较大;高校指导教师指导情况相对较好,实习支教学校指导教师指导情况不理想。体育实习支教的评价与总结的现状为:体育实习支教的评价内容较为集中,多为实习支教手册的填写;评价主体较为单一,体育师范生对自己实习支教收获比较满意。总的来说:实习支教是一种多方受益的教育实践方式。山东省体育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整体开展较好,但在实际开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体育实习支教的调查研究提出以下对策:体育院系应完善培训内容和评价模式,完善师范生培养方案;实习支教学校要落实培训工作,合理开发体育场地设施;全面推行实习支教双导师制,双方实时进行沟通;师范生要恪尽职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阚颖嫱[9](2018)在《健美操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化解途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体育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健美操是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在配合音乐的伴奏下,能够使身心愉悦的一项有氧运动。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也非常重视健美操的实践教学情况。但是人才培养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使得健美操专项学生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不能很好的完成本职工作。本文主要从目前出现的情况和之前体验方面入手,有条理的把国内外培养的方式有效结合起来,促进现代教育的质量,探究化解当前实践教学困境的途径与方法,为促进健美操专项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健美操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化解途径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系统分析了普通高校健美操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及成因,找到本研究的立足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探索出能够与社会竞争作斗争的高素质健美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通过研究得出:(1)实践教学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健美操实践的认识。(2)注重抓好健美操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来提高教育质量。(3)把健美操能力培养贯穿到实践教学中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4)用以赛促练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健美操专业学生运动技能。(5)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实践教学。(6)走校企合作之路,拓宽健美操实践教学的渠道。
张凌[10](2017)在《高职院校体育表演专业学生体育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理论变革等,社会对体育表演专业的学生的要求已不仅限于运动技术技能的熟练掌握,而是对其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技术技能本位的教学模式,已很难满足于新时代对该方面人才的需求了。为了更好迎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院校对体表专业学生的培养,既要重视运动技术技能的训练,也要关注教学能力的提升,科学、有效地打造合格的教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根据体育舞蹈运动的特征以及体表专业学生的个性,重点培养他们教学能力。教师应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有序的组织课堂教学,融洽课堂氛围,并最大可能的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找到主体地位。本研究采用教学实验法为主要方法,通过对高等院校24名从事体表专业体育舞蹈方向教学的专家进行调查后,筛选出教学操作所需的语言表达、组织、讲解示范、纠错操作4种基本能力,并围绕着4种基本教学能力设计出对应相关的培养模式后,选取江西旅游商贸学院体育学院2014级和2015级体表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的学生做为研究实验对象,并将2014级的学生做为实验组,2015级学生做为对照组,分别给予实验组教学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和对照组给予技术技能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为期1学期共16周的实验。在实验前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技术技能和教学能力进行测试。在对比实验组前后数据可知:(1)运用教学能力本位教学不仅可以提高体育表演专业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教学能力,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2)以教学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不仅对学生体育舞蹈技术技能的常态化学习与训练不会有不良的制约作用,而且还会促进实验组学生进一步改进并完善各项技术技能。(3)运用教学能力本位教学使得学生自主构思设计的教学流程、自主组织的教学比赛和分组练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激发了学生主动加入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对于整个组的教学组织实践能力等到提高。(4)教学能力本位授课模式对提高学生教学讲解示范实践能力效果显着。(5)教学能力本位授课模式“一一匹配”的学习与演练方式提高了学生现场纠错操作能力,强化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动机。(6)教学本位授课模式的“口试理论”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现场语言表现能力且作用突出。针对研究所得结果,提出以下3条建议:(1)体表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必须列入课程计划。(2)授课方式应该是教学能力本位与技术技能本位并重。(3)学生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与社会市场相结合。鉴于实验取得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吸取传统教育的精华,摒弃传统教育中不合时宜的教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学生和迎合市场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式。
二、培养师范生健美操编排能力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师范生健美操编排能力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院校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办学理念给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
1.1.2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
1.1.3 我国体育舞蹈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需求 |
1.1.4 推动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教师专业素养的缘起 |
2.2 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内容研究 |
2.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
2.4 教师专业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
2.5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
2.6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研究 |
2.7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
2.8 研究述评 |
3 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3.2.2 教师教育理论 |
3.3 小结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扎根理论 |
4.2.4 德尔菲法 |
4.2.5 数理统计法 |
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
5.1 构建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
5.1.1 系统性原则 |
5.1.2 科学性原则 |
5.1.3 针对性原则 |
5.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1 工具NVivo简介 |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5.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形成 |
5.3.1 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
5.3.2 指标筛选的流程和方法 |
5.3.3 专家的选择与权威程度 |
5.3.4 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
5.3.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5.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
5.4.1 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2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3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最终确立 |
5.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
5.5.1 层次分析法判断指标权重 |
5.5.2 计算权重 |
5.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结果特征分析 |
5.6.1 一级维度分析 |
5.6.2 二级维度要素分析 |
5.6.3 三级维度要素分析 |
5.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
5.7.1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对应分值 |
5.7.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
5.7.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分标准的适用性 |
5.8 小结 |
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分析 |
6.1 部分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 |
6.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
6.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6.3.1 学校层面 |
6.3.2 教师个体本位 |
6.4 小结 |
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
7.1 学校层面 |
7.1.1 加强与艺术院校交流和合作 |
7.1.2 尝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
7.1.3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
7.1.4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的作用 |
7.1.5 降低学历要求,引进高水平选手任教 |
7.1.6 健全教师评审和考核制度,多视角进行评价 |
7.1.7 重视教师培养,促进老带新教师融合成长 |
7.2 个体层面 |
7.2.1 教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 |
7.2.2 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
7.2.3 教师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
7.3 小结 |
8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建议 |
8.3 研究的局限性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调查问卷 |
附录3 资料图片 |
附录4 |
(2)云南省小学啦啦操特色学校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啦啦操项目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教练员 |
1.1.2 教练员的执教能力是队伍的比赛成绩的关键影响因素 |
1.2 研究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选题意义 |
1.3.2 实际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特色学校的概念界定 |
2.1.2 教练员的概念界定 |
2.1.3 执教能力的概念界定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内研究动态 |
2.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与任务 |
3.1.1 研究假设 |
3.1.2 研究任务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访谈法 |
3.3.3 问卷调查法 |
3.3.4 德尔菲法 |
3.3.5 数理统计法 |
3.3.6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章 云南省小学啦啦操特色学校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体系构建的构建 |
4.1 执教能力体系的构建依据 |
4.1.1 系统论、课程教学论原理是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
4.1.2 啦啦操竞赛评分标准是体系构建的指导依据 |
4.1.3 《体育教练员职务等级标准》 |
4.1.4 云南省啦啦操特色学校的认定提供政策依据 |
4.2 执教能力体系构建原则 |
4.2.1 科学性原则 |
4.2.2 系统性原则 |
4.2.3 全面性原则 |
4.2.4 动态性原则 |
4.2.5 适应性原则 |
4.2.6 实用性原则 |
4.3 云南省小学啦啦操特色学校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体系的构建过程 |
4.3.1 教练员执教能力体系的初始框架 |
4.3.2 教练员执教能力指标的含义 |
4.3.3 执教能力体系指标的筛选过程 |
4.3.4 执教能力体系的最终构建 |
4.4 云南省小学啦啦操特色学校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体系权重赋值及量表建立 |
4.4.1 云南省小学啦啦操特色学校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体系指标的权重系数的建立 |
4.4.2 云南省小学啦啦操特色学校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各项指标的分析及权重分布 |
4.4.3 云南省小学啦啦操特色学校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体系的量表建立 |
4.4.4 云南省小学啦啦操特色学校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体系量表的应用 |
4.5 云南省小学啦啦操特色学校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体系的初步验证 |
4.5.1 专家积极性系数和专家回表率 |
4.5.2 专家权威程度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专家访谈题纲 |
附录二:教练员访谈提纲 |
附录三: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四: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五:云南省小学啦啦操特色学校名 |
附录六:教练员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花球啦啦操技术能力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梳理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内外有关花球啦啦操的研究情况 |
1.3.3 国内外有关运动技术能力的研究情况 |
1.3.4 个人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德尔菲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构建花球啦啦操技术能力体系的理论支撑 |
3.1.1 花球啦啦操技术能力体系构建的依据 |
3.1.2 花球啦啦操技术能力体系构建的原则 |
3.1.3 花球啦啦操技术能力的影响因素 |
3.2 花球啦啦操技术能力体系的构建流程 |
3.2.1 初选指标的建立 |
3.2.2 指标的筛选 |
3.2.3 指标的权重 |
3.2.4 指标的具体释意 |
3.2.5 确定指标的计量方法 |
3.3 花球啦啦操技术能力指标体系的检验 |
3.3.1 理论检验 |
3.3.2 实践检验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改进少儿拉丁舞艺术教学训练的客观要求 |
1.1.2 提高少儿拉丁舞选手竞技能力的现实需要 |
1.1.3 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3.1 少儿与拉丁舞 |
1.3.2 艺术表现力 |
1.3.3 拉丁舞艺术表现力 |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外有关艺术表现力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外有关拉丁舞艺术表现力的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关于难美项群艺术表现力方面的研究现状 |
1.4.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录像观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少儿拉丁舞艺术表现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 少儿拉丁舞艺术表现力的内涵 |
3.1.2 少儿拉丁舞艺术表现力的构成要素 |
3.1.3 少儿拉丁舞艺术表现力的美学特征 |
3.1.4 艺术表现力在少儿拉丁舞中的价值意蕴 |
3.2 少儿拉丁舞艺术表现力的表现形式 |
3.2.1 形式表现力 |
3.2.2 动作表现力 |
3.2.3 音乐表现力 |
3.2.4 服饰表现力 |
3.2.5 力度表现力 |
3.2.6 姿态表现力 |
3.2.7 线条表现力 |
3.3 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训练现状调查 |
3.3.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
3.3.2 教师与选手对艺术表现力的了解情况 |
3.3.3 拉丁舞艺术表现力常用训练方法 |
3.3.4 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
3.4 影响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因素探析 |
3.4.1 基础素质练习训练时间短 |
3.4.2 专项身体素质 |
3.4.3 肢体语言表现能力 |
3.4.4 .心理素质因素 |
3.4.5 教练员执教能力 |
3.4.6 音乐艺术素养因素 |
3.4.7 综合文化修养因素 |
3.4.8 舞伴契合程度因素 |
3.5 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培养途径 |
3.5.1 重视拉丁舞基本功和基础素质练习 |
3.5.2 加强拉丁舞基本竞技能力的培养 |
3.5.3 培育少儿选手稳定的心理素质 |
3.5.4 提高少儿拉丁舞教练员执教能力 |
3.5.5 提高舞伴之间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 |
3.5.6 培养少儿选手音乐舞蹈的艺术素养 |
3.5.7 了解拉丁舞文化内涵和基础理论知识 |
3.5.8 通过参赛不断积累比赛经验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5)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有关部门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的重视 |
1.1.2 高等学校体育学习评价改革发展的需要 |
1.1.3 促进高校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评价 |
2.1.2 学习评价 |
2.1.3 体育学习评价 |
2.1.4 健美操 |
2.1.5 公共体育选项课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学习评价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与任务 |
3.1.1 研究假设 |
3.1.2 研究任务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德尔菲法 |
3.3.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3.5 数理统计法 |
3.3.6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现状分析 |
4.1 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开课基本情况调查 |
4.2 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现状 |
4.2.1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评价的认识 |
4.2.2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评价体系的满意度 |
4.2.3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内容 |
4.2.4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方法 |
4.2.5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主体 |
第5章 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
5.1.1 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 |
5.1.2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 |
5.1.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
5.1.4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
5.2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2.1 全面性原则 |
5.2.2 科学性原则 |
5.2.3 针对性原则 |
5.2.4 方向性原则 |
5.2.5 客观性原则 |
5.2.6 可行性原则 |
5.3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确立 |
5.3.1 形成学习评价指标的初始框架 |
5.3.2 评价指标的含义 |
5.3.3 咨询专家的遴选 |
5.3.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过程 |
5.3.5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5.4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及量表建立 |
5.4.1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建立 |
5.4.2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各评价指标合成权重值 |
5.4.3 昆明市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量表建立 |
5.4.4 评价指标体系初步验证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体育学力视角下体育院校大众艺术体操课程学习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创新点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研究 |
1.日本学力相关研究 |
2.体育学力的研究 |
3.体育领域课程学习评价研究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1.学力研究 |
2.体育学力研究 |
3.艺术体操课程学习评价研究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专家访谈法 |
3.问卷调查法 |
4.数理统计法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当前体育院校大众艺术体操课程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
1.评价模式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
2.评价内容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
3.评价方法重“量”轻“质”明显 |
4.评价结果难以及时反馈到教学活动中 |
(二)体育学力下当前艺术体操专业学习应具备技能要素分析 |
1.应具备体育学力显性要素 |
2.应具备体育学力隐性要素 |
(三)体育学力下艺术体操课程学习评价的体系构建 |
1.体育学力下艺术体操课程学习评价指标参考依据 |
2.体育学力下艺术体操课程学习评价的目标 |
3.体育学力下艺术体操课程学习评价的原则 |
4.体育学力下艺术体操课程评价内容与评价表 |
5.体育学力下艺术体操课程的评价方式 |
(四)体育学力下艺术体操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实证分析 |
1.数据收集 |
2.描述性分析 |
3.实证分析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目标导向的表演专业啦啦操课程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问卷调查法 |
1.2.3 访谈法 |
1.2.4 数理分析法 |
2 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要求 |
2.1 确定教学目标 |
2.2 基于目标导向的学习任务分析 |
2.2.1 教学对象的起点水平 |
2.2.2 细化的教学子目标 |
3 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步骤、方法与技术 |
3.1 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
3.2 创编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
3.2.1 教学过程中穿插创编细节 |
3.2.2 专门的编排实践课 |
3.3 表演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
4 评价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
5 运用目标导向教学法时需注意的问题 |
6 小结 |
(8)山东高校体育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政策依据 |
1.1.2 现实依据 |
1.1.2.1 实习支教的提出符合在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基本国情 |
1.1.2.2 实习支教是建设教育改革实验区的途径之一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师范生 |
2.1.2 实习支教 |
2.2 关于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研究 |
2.2.1 师范生实习支教理论基础的研究 |
2.2.2 师范生实习支教意义的研究 |
2.2.3 师范生实习支教现状的研究 |
2.2.4 师范生实习支教对策研究 |
2.3 关于体育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研究 |
2.3.1 体育实习支教意义的研究 |
2.3.2 体育实习支教现状的研究 |
2.3.3 体育实习支教对策与建议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习支教前期准备工作现状的调查 |
4.1.1 体育师范生实习支教基本情况的调查 |
4.1.1.1 体育师范生实习支教地区分布现状的调查 |
4.1.1.2 体育师范生实习支教性别比例的调查 |
4.1.2 实习支教学校体育场地和师资现状的调查 |
4.1.2.1 实习支教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现状的调查 |
4.1.2.2 实习支教学校体育师资现状的调查 |
4.1.3 实习支教前期培训现状的调查 |
4.1.3.1 实习支教前高校培训现状的调查 |
4.1.3.2 实习支教前实习支教学校培训现状的调查 |
4.2 体育师范生实习支教教学与指导现状的调查 |
4.2.1 实习支教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
4.2.2 实习支教工作量现状的调查 |
4.2.3 指导教师指导现状的调查 |
4.2.3.1 高校指导教师指导现状的调查 |
4.2.3.2 实习支教学校指导教师指导现状的调查 |
4.3 实习支教评价与总结现状的调查 |
4.3.1 实习支教评价现状的调查 |
4.3.2 师范生实习支教后自我评价现状的调查 |
4.3.3 实习支教学校后勤保障工作现状的调查 |
4.4 体育实习支教实施成效的调查与分析 |
4.4.1 体育实习支教提高了体育师范生体育教学能力 |
4.4.2 体育实习支教提升了农村体育教育质量 |
4.4.3 体育实习支教推动了体育院系进行教学改进 |
4.5 体育师范生实习支教存在问题的分析 |
4.5.1 体育院系培训与评价有待完善,部分理论课程设置不合理 |
4.5.2 实习支教学校培训流于形式,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足 |
4.5.3 双指导教师缺乏有效沟通,指导效果不理想 |
4.5.4 师范生理论与实践难结合,教师角色转变较慢 |
4.6 解决实习支教存在问题的对策 |
4.6.1 体育院系应完善培训内容和评价模式,完善师范生培养方案 |
4.6.2 实习支教学校要落实培训工作,合理开发体育场地设施 |
4.6.3 全面推行实习支教双导师制,双方实时进行沟通 |
4.6.4 师范生要恪尽职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附录1 专家问卷效度调查表 |
附录2 山东高校体育师范生实习支教调查问卷 |
附录3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健美操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化解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健美操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
2.3.1 相关概念界定 |
2.3.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观察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健美操实践教学的构成分析 |
4.2 健美操实践教学的特点 |
4.3 健美操实践教学的现状 |
4.3.1 健美操专项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知情况 |
4.3.2 健美操专项学生实践实习的参与情况 |
4.3.3 健美操专项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情况 |
4.3.4 健美操实践教学保障机制运行的情况 |
4.4 健美操实践教学面临的的现实困境及存在困境的成因 |
4.4.1 健美操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
4.4.2 健美操实践教学中存在困境的成因 |
4.5 健美操实践教学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
4.5.1 健美操实践教学面临的机遇 |
4.5.2 健美操实践教学面临的挑战 |
4.6 健美操实践教学困境化解的途径与方法 |
4.6.1 实践教学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健美操实践的认识 |
4.6.2 注重抓好健美操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来提高教育质量 |
4.6.3 把健美操能力培养贯穿到实践教学中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
4.6.4 用以赛促练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健美操专业学生运动技能 |
4.6.5 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实践教学 |
4.6.6 走校企校合作之路,拓宽健美操实践教学的渠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高职院校体育表演专业学生体育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依据 |
1.1.1 体表专业体育舞蹈方向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
1.1.2 毕业生的教学能力未能迎合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 |
1.1.3 教学能力是体表专业学生专业成长的重要主线 |
1.1.4 学生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在于高校的培养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能力概念的界定 |
2.1.2 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 |
2.1.3 体育舞蹈教学能力 |
2.1.4 体育表演专业 |
2.2 研究现状述评 |
2.2.1 体育舞蹈教学能力现状的研究 |
2.2.2 体育舞蹈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 |
2.2.3 体育舞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 |
2.2.4 体育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
2.3 前人研究的缺陷与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调查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3.2.7 现场评价法 |
4 实验控制与实施 |
4.1 实验条件控制 |
4.1.1 实验教学条件的控制 |
4.1.2 单盲教学实验模式 |
4.1.3 确保测量的科学性 |
4.1.4 教学能力前测差异性分析 |
4.1.5 实验前技术水平差异性检验 |
4.2 实验教学操作过程控制 |
4.2.1 实验组的教学能力本位教学模式 |
4.2.2 对照组的教学模式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后综合教学能力和技术技能能力比较 |
5.2 实验前、后技术技能能力比较 |
5.3 各项实验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
5.3.1 实验前后学生教学能力比较 |
5.3.2 实验后学生教学组织实践能力比较 |
5.3.3 实验后教学讲解示范实践能力比较 |
5.3.4 实验后教学现场纠错操作能力比较 |
5.3.5 实验后教学现场语言表达能力比较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教学能力本位教学能充分展示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 |
6.1.2 教学实验对学生的体育舞蹈技术技能的掌握并无影响 |
6.1.3 教学实验对提高学生教学组织实践能力效果显着 |
6.1.4 教学实验对提高学生教学讲解示范实践能力效果显着 |
6.1.5 教学实验对提高学生教学现场纠错操作能力效果显着 |
6.1.6 教学实验对提高学生教学现场语言表达能力效果显着 |
6.2 建议 |
6.2.1 体育表演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必须列入课程计划 |
6.2.2 授课方式应该是教学能力本位与技术技能本位并重 |
6.2.3 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要与社会市场相结合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四、培养师范生健美操编排能力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宋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云南省小学啦啦操特色学校啦啦操教练员执教能力体系构建研究[D]. 邵雨薇.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花球啦啦操技术能力体系的构建研究[D]. 刘嘉琪.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少儿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研究[D]. 刘甜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胡培培.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体育学力视角下体育院校大众艺术体操课程学习评价研究[D]. 刘慧琪.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7]基于目标导向的表演专业啦啦操课程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J]. 吴筱珍,吕夏萌.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8]山东高校体育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赵梦岩.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9]健美操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化解途径研究[D]. 阚颖嫱. 吉林体育学院, 2018(11)
- [10]高职院校体育表演专业学生体育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D]. 张凌.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