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红外技术的窑胴体温度实时在线监测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松葵[1](2021)在《基于红外扫描测温的回转窑壁厚监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转窑作为一种工业设备,广泛应用于建材、冶金以及化工等行业。以建材行业为例,在水泥的生产过程中,水泥熟料的煅烧是水泥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而水泥熟料煅烧使用的核心设备就是回转窑,回转窑的运转情况直接关系到水泥的质量和数量。在水泥熟料的煅烧过程中,如果回转窑的温度过高,热振荡过大,会导致窑壁内层耐火材料的脱落,严重时会引起红窑事故的发生甚至窑筒体断裂,从而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在回转窑生产过程中,通过全面扫描窑筒体表面温度,及时了解窑壁变化情况,是保证回转窑高效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目前,国内外主要通过红外扫描测温技术监控回转窑筒体表面温度,进而预估回转窑的状态。这种仅对回转窑筒体表面温度进行监控的方式使得对回转窑的状态监测不够全面,无法准确地避免红窑事故。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传统红外扫描测温系统横向监控筒体表面温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纵向壁厚状态监测方法:首先,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建立回转窑壁传热模型,通过回转窑壁特解传热模型,利用红外扫描测温系统监测回转窑的壁厚状态。其次,建立了回转窑二维剖面壁厚模型及三维动态仿真模型,用以承载壁厚监测结果。最后,在红外扫描测温系统的上位机监控软件中实现了该壁厚监测模型。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回转窑壁厚监测方法能有效监测回转窑的壁厚状态,达到了对回转窑纵向监控的目的。并且完善了红外扫描测温系统,使得对回转窑的监控更为全面,更大程度上地避免了红窑事故,从而避免了企业因红窑事故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聂合文[2](2020)在《窑筒体表面温度实时监测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窑筒体是各种窑炉作业的主体,其中主要在燃油类加热回转窑、冶金回转窑、陶粒砂回转窑、水泥回转窑以及化工类回转窑中较为常见。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物料的煅烧场所。为了防止热能的散失,窑筒体内部嵌入了一些耐火保温材料,其中以耐火砖较为常见。回转窑一旦开始运转后,在非紧急特殊情况下不会进行停窑。因此,窑筒体内部的耐火砖会长时间处于一个高温环境中,在高温环境下负责固定耐火砖的材料会慢慢失去作用,造成耐火砖脱落,进而在窑筒体外表面会表现出局部异常高温。如果在窑筒体的关键处大面积异常高温则会造成“红窑”,甚至发生窑筒体坍塌事故,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由此可见,实时监测窑筒体表面温度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在实验室研发的红外扫描测温设备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出一套窑筒体表面温度实时监测软件,该软件首先获取红外扫描测温设备采集的窑筒体表面热辐射强度信息,然后将其转换为温度信息,最后显示在软件界面供用户查看。软件主要由数据接收子系统、数据分析以及处理子系统、数据显示子系统、数据存储子系统四大子系统组成。设计数据子系统时,本课题采用了数据缓冲技术对数据进行缓冲,保证了数据处理的实时性;设计数据分析以及处理子系统时,本课题对窑炉筒体进行分区间处理,然后对各个区间的温度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各个区间的最高温,并结合精度较高的温度样本点定位算法,将各个区间的最高温度值及其在窑筒体表面的位置信息反馈给用户;设计数据显示子系统时,利用Open GL绘制了窑筒体表面的二维热图像以及窑筒体的三维模型,并设计了伪彩映射算法将温度信息以更符合人眼视觉特性的形式展现给用户;设计数据存储子系统时,本课题主要实现了对软件的配置数据以及历史数据的保存。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反馈,该软件能准确的获取窑筒体表面的温度信息,通过这些温度信息,用户能够判断窑筒体是否安全运作,降低了用户的劳动强度和窑筒体的运行成本,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谭伟[3](2019)在《红外扫描测温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回转窑作为建材、化工、冶金等众多领域的核心设备,其内部的煅烧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成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回转窑的表面温度能够实时反映内部温度分布情况以及窑壁厚度。因此,通过实时监测窑表面温度可以及时了解窑内的煅烧情况,从而预防红窑事故的发生,保证窑的生产安全以及产品质量。原有的软件系统存在扫描点定位不准、热像图辨识度不高、测温准确度不高等问题,且大多依托于PC平台,不能实现便携移动监测,难以满足用户新的应用需求,因此课题提出对红外扫描测温系统的软件进行设计与完善。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精度回转窑胴体红外双波段扫描测温方法及实验研究(61671094)”。本课题基于原有的红外扫描测温系统,进行软件系统新的需求设计以及算法改进。红外扫描测温系统的软件系统包括温度监测软件子系统和流媒体子系统,温度监测软件子系统包括数据接收、数据解析、伪彩色处理、扫描点定位分析、数据显示、数据存储等模块。流媒体子系统包括编码工具、流媒体转发服务器以及终端播放器。课题针对原有的伪彩色算法的色带较少的缺陷,将原有的彩虹编码伪彩色模型改进成等色差伪彩色模型,增加了色带,丰富了图像的伪彩色显示,更加有利于人眼分辨;由于原有的基于特征点校正的回转窑定位算法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因此将原有的定位算法改为基于等角度扫描算法,提高了回转窑表面各扫描点定位的准确度。同时本课题还增加了流媒体子系统,通过使用编码工具将实时温度热像图推送到流媒体服务器,终端播放器通过拉流实现移动观看的效果。课题设计的基于红外扫描测温系统的温度监测软件,已经成功应用于回转窑温度监测中,测试结果表明:软件显示的回转窑温度色彩丰富,图像分辨率高,扫描定位的平均精度达到了0.2m,同时流媒体功能的增加方便了用户的移动监控。
舒倩[4](2019)在《提高回转窑测温精度的补偿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回转窑是水泥、钢铁、玻璃和环保行业中的大型煅烧设备。温度作为回转窑的重要热工参数之一,生产过程中必须全面监控。目前通常采用红外线扫描方法全面测量回转窑表面的温度,但由于回转窑体积庞大、环境复杂,工作过程中受到环境温度、测温距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限制了测温精度。论文针对回转窑测温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一种有效的温度测量补偿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温度测量精度。本课题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精度回转窑胴体红外双波段扫描测温方法及实验研究(61671094)”和校企合作项目“基于红外辐射的回转窑表面温度监测系统”支持下开展的应用研究工作。当前对于红外测温精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有很多,但理论性太强,实用性不高,且针对回转窑这一应用场景下的红外温度补偿模型研究也存在很大的缺口。通过对回转窑工作环境的考察分析,发现此场景下影响红外扫描测温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环境因素(环境温度)和测量因素(扫描角度,距离)。针对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回转窑周围环境温度的不均匀分布情况,得到了环境温度随距离的衰减规律,然后以探测器接收辐射的组成为基础,修正了系统温度的计算公式,建立了基于非均匀温度场的动态温度补偿模型;针对测量因素的影响,利用标准黑体进行模拟实验找到测量距离对测温的影响,结合回转窑现场水平和竖直方向上所引起的角度、距离偏差,建立了基于多方位融合的温度补偿模型。最后,将两个因素的补偿模型进行融合构建基于多因素的回转窑表面温度补偿模型来提高温度测量的精度,保证回转窑实时、准确、高效地工作。本文在实验室和工厂两种环境下测试了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实验结果证明:在只考虑环境因素时,平均相对误差提高了5%,在只考虑测量因素时,平均相对误差提高了6%,融合后的模型相比较于只考虑单个因素的模型精度提高了3%。论文建立的红外测温补偿模型,有效地提高了回转窑表面的测温精度,对研究高精度红外扫描测温方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程亚军[5](2018)在《双波段红外扫描测温方法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精度回转窑胴体红外双波段扫描测温方法及实验研究(61671094)”。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回转窑现已在环保、建材、化工、冶金等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回转窑是煅烧熟料的核心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对其温度进行监测,以便及时了解回转窑内部的燃烧工艺,保障回转窑经济高效地运行。传统的回转窑表面温度测量方法大多为单波段扫描测温方法,这种测温方法需要设定被测目标的发射率并且测温精度易受环境和距离干扰,因此课题提出使用双波段红外扫描测温方法。由于波段选择是双波段扫描测温系统设计的前提,课题首先进行了双波段选择分析研究。课题根据红外辐射基本定律,分析了回转窑表面辐射特性,选择了基于回转窑表面的测温波段。其次,课题对双波段扫描测温方法在回转窑表面的应用,进行了双波段测温系统的研究。课题依据现有光学器件的分光原理,设计了两种双波段测温系统结构,依据回转窑表面扫描测温的特点和选择的波段,课题详细设计了一种适合回转窑表面测温的红外双波段扫描测温系统方案。再次,课题建立模型对所选波段进行双波段扫描测温的可行性进行测试。课题利用PcModWin软件仿真分析了红外辐射大气透过率,根据双波段测温原理,分析了大气透过率对红外双波段测温的影响。课题依据单波段定标原理建立了双波段测温模型,然后考虑距离影响因素,修正了红外双波段测温模型。课题使用波段为3μm4.6μm和8μm14μm的红外测温仪搭建了双波段测温平台,并在回转窑生产现场进行测温实验。实验表明:使用本文选择的波段进行双波段测温比单波段测温精度提高了3.66%,考虑距离影响因素后的双波段测温方法的精度又提高了3.16%。课题研究了一种新的回转窑表面测温方法,对提高回转窑表面的测温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刘童,张倩,李国丽,王群京,徐勇[6](2017)在《红外回转窑燃烧胴体温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红外扫描系统对回转窑燃烧胴体温度进行实时监测的周期较长,所得温度场数据量很大,直接进行传输,效率较低且易出错。为此设计红外回转窑燃烧胴体温度监测系统,介绍系统的构成和原理;采用基于LZ77数据压缩算法的程序对回转窑温度场数据进行传输,并使解压后的数据与原始温度场数据保持一致;同时,设计并实现了工业窑炉燃烧过程的监测界面,包括燃烧过程中各种气体浓度、温度场数据等信息。实践证明:该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
酉昌辉[7](2017)在《基于红外辐射的回转窑表面温度监测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回转窑被广泛地应用于建材、化工、冶金、环保等众多领域,并在这些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相应企业生产的核心设备。回转窑的技术指标和工作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熟料的产量、质量和生产成本。由于回转窑表面温度可以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窑内状况,因此,通过监测窑表面温度情况可以及时了解窑内状况,防止窑故障的发生,保障回转窑安全、经济、高效地生产。本课题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精度回转窑胴体红外双波段扫描测温方法及实验研究(61671094)”和校企合作项目“基于红外辐射的回转窑表面温度监测系统”支持下开展的应用研究工作。课题主要在原有硬件扫描测温平台基础上,进行了温度分析和显示软件的设计与实现。基于红外辐射的回转窑表面温度监测软件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解析、温度数据的伪彩处理、回转窑扫描点定位、温度补偿算法、温度数据的图形化显示、数据库设计、历史温度数据回放与分析等模块。课题针对现有的回转窑扫描点定位不准的问题,将原有的等间距定位改为非等间距定位,有效提高了扫描点定位精度;由于红外辐射测温精度受距离的影响,课题提出了基于距离的温度补偿算法;采用MySQL数据库对历史温度数据进行一定周期的存储,并能随时调取和回放。课题设计的基于红外辐射的回转窑表面温度监测软件,已成功应用于水泥企业的回转窑生产现场,使用结果表明:课题设计的软件系统运行稳定,测温准确,定位精度高,界面友好,能够很好的满足厂家生产的需要。
鲁新月[8](2016)在《基于红外热图的水泥窑筒体热损失计算方法与软件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高能耗产业,在当前资源短缺、能源危机及政府管理部门大力倡导的情况下,节能减排成为水泥工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回转窑作为水泥生产的主要设备,能源消耗大,热量损失也大。其中,回转窑筒体热损失的研究较少,计算方法比较简单粗略,余热回收技术也相对薄弱。而回转窑设备自身技术改进的节能空间已日益减少,如何从管理操作上实现节能成为新思路。回转窑筒体热损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窑内的热工状况和操作参数的影响,研究水泥窑(水泥回转窑)筒体的散热模型与计算方法对水泥窑优化操作与节能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根据已采集的江西某水泥窑筒体实时红外热图,结合现场操作数据,对水泥窑筒体热损失进行了相关研究。利用水泥窑红外热图采集系统采集了近一个月的水泥窑筒体表面红外热图。结合图像灰度值与温度的映射关系模型,对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筒体表面温度场。将筒体轴向温度、水泥窑红外热图及实物图进行对比,确定了研究对象(煅烧区)的范围。针对水泥窑实际生产情况,运用传热学相关理论分析水泥窑筒体散热机制,从对流和辐射两个方面构建筒体散热的计算模型。结合现场数据,选取合适的模型参数以计算水泥窑筒体表面热损失,计算结果可显示每天不同时刻热损失的变化情况。基于上述热损失的计算模型,利用LabVIEW开发了一套水泥窑筒体热损失在线计算软件。利用现有热像仪采集的红外热图,对不同时刻、不同工况下水泥窑筒体热损失情况进行可视化监测与分析,且无需额外硬件投入。对此软件计算出的热损失进行了相关分析。首先对其进行经济性分析得出单天水泥窑筒体热损失带来的经济损失约为3700元。再利用统计学方法k-means聚类算法分析水泥窑的窑头喂煤量、生料喂料量、窑转速与筒体热损失的关系,分析结果可为水泥厂管理人员对水泥窑工作性能及工人操作水平的评估作参考,为水泥窑的经济运行及能耗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最终达到节能管理的目的。
丁立伟,邹甲,刘杰[9](2011)在《回转窑胴体红外扫描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回转窑窑内温度检测的准确与否,是控制回转窑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结合工程设计实践,采用法国KILNSCAN型光机式高速红外测温扫描仪的回转窑胴体温度非接触式工业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回转窑胴体表面温度、窑体转速的实时监测,实现窑内煅烧带的温度、长度、位置的监测,为燃烧的温度控制提供准确的信息。
高彦[10](2006)在《窑筒体温度图像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回转窑是水泥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艺设备,而窑衬又是回转窑生产中优质、高产、低消耗和安全运转的关键因素。窑简体温度可综合反映窑内状况,因此,需要监测窑筒体温度。 窑筒体温度是一个多变量函数T=f(x,y,τ,e,o)(T为窑筒体表面温度,x为窑筒体轴向坐标,y为窑筒体径向坐标,τ为运转时间,e为周围环境温度,o为其它因素)即筒体温度具有分布特性。且旋转的回转窑其转速是变化的;因此窑筒体温度用瞬时值单一显示方式难以反映窑内大量信息,该设计采用了红外测温技术、同步扫描技术、单片微机及计算机数据分析和图形显示技术相结合的方案,研制成功了窑筒体温度图像在线监测系统。本系统通过红外测温仪对窑筒体温度进行连续在线检测,将检测到的数据,送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数字和图形的形式准确、迅速、直观地给出了窑皮均匀与否、结圈的大小、窑皮或窑衬脱落位置、热斑的范围等诸多的窑内重要信息。 在对回转窑运行情况及窑内外温度分布分析基础上,并结合对窑筒体温度监测的国内外现状分析,提出了窑筒体温度监测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功能要求。在对窑筒体温度红外在线监测功能及原理的分析、设计的基础上,着重对红外扫描控制软硬件进行了研究,提出并实施了红外测温仪实时跟踪、准确定位的控制理论与技术;探讨了温度数据的多种预处理方法,提高了系统监测精度、可靠性。通过试验对系统控制检测精度进行了考证与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控制策略与技术使系统达到了稳定跟踪、准确定位、灵敏报警的目的。
二、基于红外技术的窑胴体温度实时在线监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红外技术的窑胴体温度实时在线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红外扫描测温的回转窑壁厚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回转窑测温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 |
1.3 回转窑传热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回转窑表面红外测温技术 |
2.1 红外测温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 |
2.2 回转窑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 用于回转窑表面温度监测的红外扫描测温系统 |
2.3.1 红外扫描仪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2 上位机监控软件功能介绍 |
2.3.3 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回转窑壁厚监测方法研究 |
3.1 回转窑壁厚监测方法 |
3.2 回转窑导热规律研究 |
3.2.1 三种热传递方式 |
3.2.2 回转窑热传递分析 |
3.2.3 温度场 |
3.3 回转窑窑壁导热模型研究 |
3.3.1 通用导热模型 |
3.3.2 导热单值性条件 |
3.3.3 回转窑窑壁导热模型的建立 |
3.4 回转窑壁厚监测 |
3.4.1 三层回转窑窑壁的壁厚监测 |
3.4.2 两层回转窑窑壁的壁厚监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回转窑壁厚监测模型研究及图形化显示 |
4.1 基于红外扫描测温的回转窑壁厚监测 |
4.2 二维剖面壁厚模型 |
4.2.1 剖面位置温度信息的定位 |
4.2.2 二维剖面壁厚模型的建立 |
4.3 三维动态仿真模型 |
4.3.1 三维动态仿真模型的建立 |
4.3.2 三维仿真模型与二维剖面壁厚模型的交互 |
4.4 模型在上位机监控软件中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研究与应用 |
5.1 实验方案 |
5.1.1 实验环境 |
5.1.2 数据采集方案 |
5.1.3 数据处理流程 |
5.2 实验结果分析与应用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2)窑筒体表面温度实时监测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窑筒体表面温度监测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窑筒体表面温度监测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1 红外测温技术概述 |
2.1.1 红外测温技术原理分析 |
2.1.2 红外测温技术与传统测温方法对比分析 |
2.2 窑筒体表面温度采集设备红外扫描仪构成及原理分析 |
2.3 软件需求分析 |
2.4 软件功能分析 |
2.5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5.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2.5.2 软件架构与功能模块的设计及说明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窑筒体多区间高温显示及其三维重建的实现 |
3.1 温度样本点定位方法概述 |
3.1.1 传统温度样本点定位方法研究 |
3.1.2 基于等角度定位方法 |
3.2 多区间高温显示方法研究 |
3.3 窑筒体表面温度场的三维热图像重建 |
3.3.1 窑筒体空间三维模型的建立 |
3.3.2 窑筒体表面温度场三维模型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测试与性能评价 |
4.1 软件测试方案的制定 |
4.2 测试平台搭建 |
4.2.1 实验室测试平台搭建 |
4.2.2 现场测试环境介绍 |
4.3 软件功能测试及性能评价 |
4.3.1 软件功能测试 |
4.3.2 软件性能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后期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工程头文件目录 |
附录B 工程源文件目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3)红外扫描测温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回转窑概述 |
1.3 红外扫描测温系统概述 |
1.4 回转窑红外扫描测温发展状况 |
1.4.1 国内发展状况 |
1.4.2 国外发展状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1 红外扫描测温系统结构 |
2.2 软件需求分析 |
2.3 软件功能分析 |
2.4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4.1 控制显示子系统设计及说明 |
2.4.2 流媒体子系统软件设计及说明 |
2.4.3 软件设计开发环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软件核心算法研究 |
3.1 伪彩色映射算法研究 |
3.1.1 伪彩色映射的意义 |
3.1.2 传统伪彩色映射算法介绍 |
3.1.3 基于等色差的伪彩色映射算法 |
3.2 回转窑定位算法的研究 |
3.2.1 定位算法的意义 |
3.2.2 传统定位算法的介绍 |
3.2.3 基于等角度的定位算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分段补偿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1 设计流程 |
4.1.2 分段补偿界面设计 |
4.2 流媒体系统设计与实现 |
4.2.1 技术方案 |
4.2.2 数据库设计 |
4.2.3 流媒体服务器配置与实现 |
4.2.4 Web后台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4.2.5 终端播放器的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测试与性能评价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1.1 测试环境介绍 |
5.1.2 测试设备 |
5.1.3 测试平台搭建 |
5.2 软件系统功能测试 |
5.2.1 分段补偿功能模块测试 |
5.2.2 流媒体推流及鉴权功能模块测试 |
5.2.3 信息管理模块测试 |
5.2.4 流媒体实时监控功能测试 |
5.3 流媒体系统实时性测试 |
5.4 伪彩色算法测试 |
5.5 定位准确性测试 |
5.6 软件稳定性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4)提高回转窑测温精度的补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回转窑表面温度监测系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基于红外扫描的回转窑表面温度监测的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基于红外扫描的回转窑表面温度监测系统 |
2.1 红外扫描测温原理 |
2.2 基于红外扫描的回转窑表面温度监测系统 |
2.2.1 红外扫描系统功能介绍 |
2.2.2 温度监测软件功能介绍 |
2.3 影响测温精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针对环境因素的温度补偿方法研究 |
3.1 环境温度对于环境反射辐射的影响分析 |
3.2 环境温度对于大气透射率的影响分析 |
3.2.1 大气透射率 |
3.2.2 回转窑周围的温度场分布 |
3.2.3 环境温度对透射率的影响 |
3.3 基于非均匀温度场的动态温度补偿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针对测量因素的温度补偿方法研究 |
4.1 传统的基于测量因素的温度补偿方法 |
4.1.1 欠补偿 |
4.1.2 过补偿 |
4.2 针对角度和距离影响的温度补偿分析 |
4.2.1 水平方向 |
4.2.2 竖直方向 |
4.3 基于多方位融合的温度补偿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研究与验证 |
5.1 基于多因素的温度补偿模型 |
5.2 实验环境和实验方案 |
5.2.1 实验环境 |
5.2.2 实验方案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不同温度下大气中的饱和水蒸气含量 |
附录B 波长3-5μm的水蒸气光谱透过率 |
附录C 波长3-5μm的二氧化碳光谱透过率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5)双波段红外扫描测温方法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回转窑测温的意义 |
1.2 回转窑测温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双波段测温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目标红外辐射测温基本原理 |
2.1 红外辐射基本理论 |
2.1.1 红外辐射度量学基本概念 |
2.1.2 热辐射基本定律 |
2.2 目标红外辐射测温原理 |
2.2.1 全辐射法测温原理 |
2.2.2 单波段红外辐射测温原理 |
2.2.3 双波段红外辐射测温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回转窑的双波段扫描测温方案设计 |
3.1 传统双波段测温波段选择分析 |
3.2 回转窑测温波段选择 |
3.3 双波段扫描测温系统方案设计 |
3.3.1 扫描测温系统的工作原理 |
3.3.2 双波段扫描测温方案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波段测温模型的建立 |
4.1 传统双比色测温原理 |
4.2 双波段扫描测温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回转窑扫描测温原理 |
4.2.2 距离对双波段测温精度的影响 |
4.3 双波段测温模型的建立 |
4.3.1 红外单波段黑体定标原理 |
4.3.2 红外双波段测温模型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波段扫描测温方法的实验与分析 |
5.1 实验测试平台介绍 |
5.2 曲线拟合原理 |
5.3 实验验证与分析 |
5.3.1 单波段测温定标实验 |
5.3.2 双波段测温实验验证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6)红外回转窑燃烧胴体温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构成和原理 |
1.1 系统总体构成和功能 |
1.2 回转窑燃烧胴体温度监测系统 |
1.2.1 系统构成 |
1.2.2 系统原理 |
1.3 温度伪彩色图的构成原理 |
2 LZ77压缩算法 |
2.1 LZ77压缩算法原理 |
2.2 压缩和解压缩算法的实现 |
3 燃烧过程多光谱分析仪信息综合平台 |
4 实际应用分析 |
5 结束语 |
(7)基于红外辐射的回转窑表面温度监测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回转窑概述 |
1.2.1 回转窑结构 |
1.2.2 回转窑应用 |
1.2.3 回转窑故障检测 |
1.3 红外测温技术发展概述 |
1.4 回转窑温度红外检测发展状况 |
1.4.1 国内发展状况 |
1.4.2 国外发展状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1 红外测温系统构成 |
2.2 软件需求分析 |
2.3 软件功能分析 |
2.4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4.1 软件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及说明 |
2.4.2 软件设计开发环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温度监测软件核心算法研究与实现 |
3.1 回转窑定位算法研究与实现 |
3.1.1 回转窑定位意义 |
3.1.2 传统横向定位算法介绍 |
3.1.3 回转窑纵向定位 |
3.1.4 回转窑横向定位 |
3.2 红外测温温度补偿算法研究与实现 |
3.2.1 红外测温理论基础 |
3.2.2 红外测温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
3.2.3 红外测温温度补偿算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存储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1 数据存储方式选择 |
4.1.2 数据库选择 |
4.1.3 QT连接MySQL环境搭建 |
4.1.4 历史温度数据存储 |
4.1.5 回转窑位置信息存储 |
4.2 历史温度数据回放与分析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4.2.1 子系统各功能分析 |
4.2.2 子系统界面设计与实现 |
4.2.3 二维热像图回放设计与实现 |
4.2.4 三维热像图回放设计与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测试与性能评价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1.1 测试环境介绍 |
5.1.2 测试设备 |
5.1.3 测试平台搭建 |
5.2 软件模块功能测试 |
5.2.1 数据库模块测试 |
5.2.2 历史数据回放模块测试 |
5.3 定位准确性测试 |
5.4 测温准确性测试 |
5.5 软件稳定性测试 |
5.6 软件兼容性测试 |
5.7 软件总体功能测试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8)基于红外热图的水泥窑筒体热损失计算方法与软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筒体温度检测技术 |
1.2.2 筒体热损失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水泥窑筒体红外热图的采集及预处理 |
2.1 红外热成像技术简介 |
2.2 水泥窑红外热图采集系统 |
2.3 筒体温度场的提取 |
2.3.1 红外热图处理过程 |
2.3.2 水泥窑筒体轴向温度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泥窑筒体热损失计算方法及参数选择 |
3.1 筒体散热模型的建立 |
3.1.1 对流换热 |
3.1.2 辐射换热 |
3.2 模型参数的选择 |
3.3 热损失计算 |
3.3.1 热损失计算流程 |
3.3.2 计算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泥窑热损失计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
4.1 软件开发平台 |
4.2 功能模块 |
4.3 界面设计及编程实现 |
4.4 系统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应用实例 |
5.1 筒体热损失引起的经济损耗估算 |
5.2 水泥窑操作模式对热损失的影响分析 |
5.2.1 操作参数的降维与归一化 |
5.2.2 基于k-means的聚类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空气物理特性表 |
(9)回转窑胴体红外扫描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回转窑窑胴体温度的检测方案 |
2 窑胴体红外扫描系统 |
3 KILN SCAN型光机式高速红外测温扫描仪 |
4 回转窑胴体红外扫描装置现场运行试验 |
4.1 轴向温度展开图 |
4.2 综合显示图 |
5 结 语 |
(10)窑筒体温度图像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泥工业的发展 |
1.2 回转窑在水泥工业中的应用 |
1.2.1 水泥回转窑的结构 |
1.2.2 水泥回转窑的应用概况 |
1.3 红外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1.4 窑筒体温度红外检测的目的和意义 |
1.5 窑筒体温度红外检测发展状况 |
1.5.1 国外发展状况 |
1.5.2 国内发展状况 |
1.5.3 国内外监测方法综述 |
1.6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 |
2.1 系统设计要求 |
2.2 系统功能分析 |
2.3 系统模块组成及说明 |
2.3.1 系统模块组成 |
2.3.2 系统模块主要模块说明 |
2.4 系统原理设计 |
第三章 红外测温子系统 |
3.1 红外测温原理 |
3.2 红外测温仪选型 |
3.2.1 确定红外测温仪测温范围 |
3.2.2 确定目标尺寸 |
3.2.3 确定距离系数(光学分辨率) |
3.2.4 确定波长范围 |
3.2.5 确定响应时间 |
3.2.6 确定信号处理能力 |
3.2.7 环境条件考虑 |
3.2.8 测温仪的标定 |
3.3 红外测温仪通信协议 |
第四章 数据采集与扫描驱动子系统 |
4.1 PC104总线简介 |
4.2 数据采集与扫描驱动系统的硬件设计 |
4.2.1 数据采集卡的设计 |
4.2.2 同步扫描系统的设计 |
4.2.3 数据采集和扫描驱动系统接线图 |
4.3 数据采集与扫描驱动系统的软件设计 |
4.4 同步扫描控制算法研究 |
4.4.1 等角度算法 |
4.4.2 等间距算法 |
4.5 回转窑内壁温度的算法研究 |
4.5.1 窑内壁温度计算模型的建立 |
4.5.2 窑内壁温度计算的程序设计 |
第五章 温度图像监测系统监视软件 |
5.1 系统工作原理 |
5.2 系统界面设计及功能分析 |
5.2.1 系统菜单功能 |
5.2.2 系统软件设计及功能分析 |
5.2.3 系统历史图形图表设计及功能分析 |
5.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4 监测系统图像分析 |
5.4.1 二维热像图设计方法及分析 |
5.4.2 三维热像图设计方法及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
6.1 采集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
6.1.1 采集信号处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6.1.2 采集信号处理的内容 |
6.1.3 采集信号处理的方法 |
6.2 对几种综合滤波方法的探讨 |
6.3 结论 |
第七章 系统在线监测与性能评价 |
7.1 概述 |
7.2 系统现场应用 |
7.2.1 系统安装 |
7.2.2 系统设置 |
7.2.3 系统应用误差分析实验检测温度数据 |
7.3 系统性能评价 |
第八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学术论文撰写及录用声明 |
四、基于红外技术的窑胴体温度实时在线监测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红外扫描测温的回转窑壁厚监测方法研究[D]. 李松葵.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2]窑筒体表面温度实时监测软件的设计与开发[D]. 聂合文.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3]红外扫描测温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D]. 谭伟.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1)
- [4]提高回转窑测温精度的补偿方法研究[D]. 舒倩. 重庆邮电大学, 2019
- [5]双波段红外扫描测温方法及实验研究[D]. 程亚军.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6]红外回转窑燃烧胴体温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刘童,张倩,李国丽,王群京,徐勇.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2017(07)
- [7]基于红外辐射的回转窑表面温度监测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酉昌辉. 重庆邮电大学, 2017(04)
- [8]基于红外热图的水泥窑筒体热损失计算方法与软件实现[D]. 鲁新月. 湖南大学, 2016(03)
- [9]回转窑胴体红外扫描系统的设计[J]. 丁立伟,邹甲,刘杰. 轻金属, 2011(S1)
- [10]窑筒体温度图像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D]. 高彦. 西北工业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