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例恶性淋巴瘤p16基因异常的研究

165例恶性淋巴瘤p16基因异常的研究

一、165例恶性淋巴瘤中p16基因异常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文[1](2021)在《Skp2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其对伊马替尼敏感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临床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主要特征为骨髓造血生成大量未成熟的白细胞,其发病率高达新发成人白血病的20%。BCR-ABL融合基因目前被认为是CML发病的重要原因和基本特征,该融合基因表达可生成具备组成性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嵌合蛋白。在CML的临床治疗中,特异性BCR-ABL抑制剂,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可将患者生存率显着提高,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伊马替尼是(IM)一种通过阻断BCR-ABL蛋白的非活性构象的TKI,首次应用于CML的治疗,疗效显着,毒性较低。但仍有大量CML患者对伊马替尼不敏感或通过多种细胞机制产生耐药性。因此,在CML进展过程中筛选出有效的治疗靶点是非常迫切的,这将有助于提高CML在TKI药物治疗中的效果。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 associated protein 2,Skp2)是由人Skp2基因编码的E3泛素连接酶。Skp2是一种C-Myc直接靶基因,在细胞周期进程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多种恶性肿瘤中常发现有其表达上调。在血清缺乏的细胞中,Skp2过表达从而诱导细胞周期素A积累和p27磷酸化依赖性的降解从而促进细胞进入S期。Skp2还参与其他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泛素化,包括细胞周期蛋白E和转录因子E2F1。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Skp2与许多实体肿瘤的化疗耐药性有关。如Skp2通过p27-CDKs-E2F1途径正向调节有丝分裂阻滞缺陷蛋白2(mitotic arrest deficient 2,MAD2)的表达,通过抑制Skp2可以增强肺癌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但Skp2在CML中的发生和抗肿瘤耐药中的作用尚待明确。研究目的:比较CML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中Skp2的蛋白水平与m RNA水平。探究Skp2的异常表达在K562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在K562细胞中稳定敲减和过表达Skp2基因,检测细胞数量变化和细胞的增殖能力变化。在K562细胞中分别敲减和过表达c 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基因,检测Skp2的m RNA水平。检测抑制PI3K/Akt-CREB-Skp2轴后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变化。研究方法:1.收集24例新诊断的CML患者(研究组)和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对外周血样本进行白细胞分离。分别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两组样本中Skp2的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2.人CML细胞系K562在37℃,5%的CO2条件下用的RPMI 1640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培养。构建基于PLK0.1的sh RNA-Skp2质粒,在K562细胞中稳定敲减Skp2,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稳定表达sh RNA-ctrl、sh RNA-skp2-1或sh RNA-skp2-2的K562细胞中Skp2蛋白水平,验证敲减Skp2基因的效果。通过细胞计数分析,比较K562细胞在Skp2稳定敲减和未敲减情况下的细胞增殖率,对稳定表达sh RNA-ctrl、sh RNA-skp2-1或sh RNA-skp2-2的K562细胞用Ed U染色及Hoechst 33342染色法观察细胞核,检测Ed U阳性细胞与Hoechst 33342阳性细胞的比值。在K562细胞中转染Flag-Skp2质粒,对过表达Skp2的K562细胞行Western Blot分析,采用细胞计数分析法测定过表达Skp2的K562细胞的细胞数变化,并用Ed U染色及Hoechst33342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检测Ed U阳性细胞与Hoechst 33342阳性细胞之比。3.利用Jas PAR软件对编码Skp2基因的上游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在Skp2启动子中发现一个潜在保守的CREB结合区(BR)。染色质免疫沉淀(Ch IP)分析证实CREB基因和Skp2启动子中CREB结合区(BR)的基因片段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构建一系列含野生型CREB-BR(WT)PGL3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和缺失CREB-BR的突变型(MUT)PGL3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将K562细胞与含有野生型或突变型Skp2启动子区的PGL3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以及Flag或Flag-CREB质粒共转染K562细胞,转染后取细胞溶解物,使用荧光素酶测定其转录活性,用Western Blot法验证CREB的过表达效果,同时通过q RT-PCR测定Skp2的m RNA水平。K562细胞与含有sh RNA-CREB基因或sh RNA-ctrl基因共转染,转染后行Western Blot法证实基因敲减效果,荧光素酶分析转录活性。用q RT-PCR测定CREB基因敲减前后K562细胞中Skp2 m RNA水平变化。4.用伊马替尼(1μmol/L)处理稳定表达sh RNA-ctrl、sh RNA-Akt、sh RNA-CREB或sh RNA-Skp2的K562细胞24 h,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各组细胞活力,分别与sh RNA-ctrl组比较,通过三次实验得出相对细胞活力。用二甲基亚砜或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Ly294002(10μmol/L)预处理K562细胞4 h,伊马替尼(1μmol/L)处理24 h,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各组细胞活力,分别与对照组比较,通过三次实验得出相对细胞活力。用伊马替尼(1μmol/L)处理稳定表达sh RNA-ctrl、sh RNA-Akt、sh RNA-CREB或sh RNA-Skp2的K562细胞24 h,Western Blot分析caspase-3/7活性和PARP的裂解。K562细胞分别加用和不加Ly294002预处理再加用伊马替尼(1μmol/L)处理24 h,试剂盒检测caspase-3/7活性并用Western Blot分析PARP的裂解。研究结果:1.和健康对照组相比,Skp2在CML患者中异常表达。收集24例CML患者和7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白细胞,CML样本显示Skp2的m 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着上调。数据表明CML患者Skp2表达上调,Skp2蛋白水平与m RNA水平呈一致性改变。2.Skp2是K562细胞增殖的关键。在K562细胞中稳定敲减Skp2基因,与对照组细胞相比,敲减了Skp2的K562细胞的细胞数量显着减少。Ed U分析显示敲减Skp2的K562细胞增殖能力显着低于对照组细胞。3.Skp2过表达影响K562细胞的增殖。与敲减基因结果相反,通过过表达Skp2基因,K562细胞数量增加。与此相关,Skp2过表达导致K562细胞中Ed U阳性细胞百分比显着增加。4.Skp2通过CREB转录调控。利用Jas PAR软件对Skp2编码基因上游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在Skp2启动子中发现一个潜在的CREB结合区(BR)。染色质免疫沉淀(Ch IP)分析显示,CREB能和Skp2基因中CREB结合区(BR)的基因片段特异性。构建一系列包含野生型CREB-BR(WT)PGL3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和缺失CREB-BR的突变型(MUT)PGL3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将含有WT或MUT的Skp2启动子区以及Flag或Flag-CREB的质粒共转染K562细胞,野生型CREB-BR(WT)转录活性在过表达CREB后明显升高,但突变型质粒(MUT)和p GL3空载体转录活性未见明显升高。相反,野生型CREB-BR(WT)转录活性在稳定敲减CREB基因的K562细胞中降低,同样突变型构建体(MUT)和PGL3空载体均未显示转录活性的改变。5.CREB的稳定敲减导致K562细胞中Skp2 m RNA水平显着降低。鉴于CREB的转录活性是由其第133位丝氨酸磷酸化后被活化的,我们试图评估野生型的Flag-CREB和第133位丝氨酸被突变的Flag-CREB-Ser-133A对Skp2表达的影响。野生型的Flag-CREB能够上调Skp2的m RNA水平,但第133位丝氨酸被突变的Flag-CREB-Ser-133A对于Skp2的m RNA水平无明显的调控作用。以上结果提示,在K562细胞中Skp2的表达在转录水平受到CREB的调控。6.抑制PI3K/Akt-CREB-Skp2轴增加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用伊马替尼处理(1μmol/L)CREB或Skp2稳定敲减的K562细胞并观察其存活率,CREB或Skp2稳定敲减的K562细胞在伊马替尼处理后表现出细胞活力的急剧下降。7.CREB或Skp2的敲减导致伊马替尼处理的K562细胞中caspase-3/7活性的显着增加。caspase-3/7的活化是对伊马替尼治疗敏感性的响应,CREB或Skp2稳定敲减的K562细胞在伊马替尼处理后与对照组细胞药物处理后相比,caspase-3/7的活化及PARP的裂解更明显。8.PI3K/Akt信号通路在关联CREB的激活及Skp2的表达中起到特定的作用。在K562细胞中稳定敲减Akt或使用LY294002来抑制PI3K/Akt通路,结果导致伊马替尼处理的K562细胞活力显着下降,Skp2蛋白水平降低,caspase-3/7活化及PARP裂解明显增强,说明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更加敏感。结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初治CM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Skp2高表达,并且Skp2高表达对CML细胞增殖至关重要。从机制上讲,在K562细胞中Skp2受PI3K/Akt-CREB信号通路的转录调控。此外,稳定敲减Skp2的表达或阻断PI3K/Akt-CREB通路可显着提高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

李红玉[2](2021)在《HLA-DPB1和EB病毒gp42蛋白的结合方式与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为了探索EB病毒与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的相关性,了解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现状,在已筛选出新疆地区人群与霍奇金淋巴瘤相关HLA-DPB1分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新疆地区健康人群HLA-DPB1亚型与霍奇金淋巴瘤HLA-DPB1亚型与EB病毒gp42的的结合方式、结合力的大小及差异。研究方法:1)我们使用慢病毒感染的方式,对T1细胞进行HLA-DPB1亚型的慢病毒感染,构建HLA-DPB1重组载体;2)使用免疫荧光标记的方法标记gp42蛋白,探索不同浓度下,gp42蛋白与HLA-DPB1重组载体的结合效率,获取最佳的gp42蛋白的结合浓度;3)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LA-DP+gp42+双阳性细胞,计算HLA-DPB1亚型与gp42蛋白亲和力大小及差异;4)我们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式模拟gp42蛋白和HLA-DPB1亚型的结合,获取两者的结合方式、结合形态及所形成复合物的基本属性;5)回顾性分析在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期间初次就诊于新疆肿瘤医院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05例,收集该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病理组织学检测,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EB病毒感染者与非EB病毒感染者之间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6)分别选取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5例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患者10例,检测两组患者的CD3、CD4、CD8、PD1、PDL-1、HLA-DPB1、LMP1、CD30等分子的表达,对比免疫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差异。研究结果:1)T1细胞进行慢病毒感染的最佳条件是选择B2助感染液、MOI=100、感染时间为72小时,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LV-DPB1-H组和LV-DPB1-HL组质粒载体;2)探索出gp42蛋白的最佳结合浓度,即gp42蛋白在80μg浓度时,HLA-DPB1与gp42的结合效率最高;3)HLA-DPB1的B链与gp42的A链通过氢键结合形成一个复合物,该复合物属亲水类蛋白,Resolution为3.25;4)LV-DPB1-HL组的HLA-DP+gp42+的双阳性率明显高与LV-DPB1-H组(29.467±2.108vs 15.867±0.9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收集了105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07<0.1)、年龄(P=0.000<0.1),Ann Arbor分期(P=0.088<0.1)、病理分型(P=0.000<0.1)是影响EB病毒阳性预后的因素;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的独立因素(P=0.000<0.05,HR:1.026,95%CI:1.014~1.042);6)通过对15例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及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的免疫功能及表达产物分析,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LMP1、CD30、PDL1的表达量均高于EB病毒阳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提示LMP1、CD30、PDL1与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发病机制存在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CD4+T细胞在病例组中的表达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T细胞在病例组中的表达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LA-DPB1的表达量在病例组vs对照组的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EB病毒的gp42蛋白可以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PB1在细胞表面相结合,在gp42蛋白的浓度达到80μg时,两个蛋白可以达到较高的结合效率,共同结合后可以在细胞内作用,导致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发生改变,共同参与到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过程中。在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组中,性别、部位、EBV-DNA复制、Ann Arbor分期、病理组织分型、初始治疗方案与EB病毒感染患者的预后无相关性,但年龄、血液EB病毒检测是影响EB病毒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且EB病毒感染后,霍奇金淋巴瘤的免疫功能及免疫产物较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均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也许可以通过降低gp42浓度,即降低EB病毒的感染率来降低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另一方面,根据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断裂氢键、阻止亲水性结合等方式阻止疾病的发生,这些数据可能为后期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方式及疫苗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顾挺[3](2020)在《唾液腺肿块型淋巴上皮病临床病理分析及恶变机制初探》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唾液腺肿块型淋巴上皮病(LEL)临床病理特点、探索恶变机制,寻找辅助诊断方法。方法:分析2005~2017年间唾液腺肿块型LEL疾病构成及临床病理特征;对2005~2013年间唾液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行临床病理及生存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检测MALT1基因易位、3号及18号染色体倍体异常。采用不同抗体和显色剂组合,评估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诊断肿块型LEL中的价值。结果:1.252例唾液腺肿块型LEL中,单纯BLEL 113例(113/252,44.8%),BLEL伴MALT淋巴瘤(BLEL/MALT,120例)和BLEL伴淋巴上皮癌(BLEL/LEC,19例)占55.2%。肿块最大径>2cm在恶性病变中占比高(P=0.001)。19例BLEL/LEC EB病毒阳性,且无罹患Sj?gren综合征(SS)患者。分子检测在诊断病变恶变中起重要作用。2.唾液腺中,伴BLEL者发生MALT淋巴瘤的风险是不伴者23倍。2例伴高级别转化的MALT淋巴瘤组织学特征为弥漫增生型(P=0.047)且具复发潜能(P=0.032)。3.唾液腺MALT淋巴瘤中,7.1%出现MALT1基因易位且好发男性(P=0.017);58.8%出现3号染色体三倍体且伴SS者少(P=0.038);10.0%出现18号染色体三倍体且与复发相关(P=0.007);8例(11.4%)同时出现两种分子异常且多为弥漫增生型(P=0.007)。4.先Ki-67+DAB显色、再AE1/AE3或CD20+AEC显色为理想双染组合。结论:唾液腺肿块型LEL中伴发恶变者较常见,直径>2cm提示恶变可能,恶性病变中以MALT淋巴瘤居多。伴BLEL者发生MALT淋巴瘤风险高。BLEL/LEC发生与SS无关,与EB病毒有关。弥漫增生型MALT淋巴瘤可向高级别转化且具复发潜能。唾液腺MALT淋巴瘤中,3号染色体三倍体是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18号染色体三倍体可作为复发预测指标,MALT1基因易位、3号及18号染色体三倍体这3个指标中,同时出现3号染色体三倍体与以上其他任一指标异常提示高级别转化风险。分子检测在诊断肿块型LEL恶变及恶变机制探讨中起重要作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对肿块型LEL具更佳的辅助诊断价值。

宫苗[4](2020)在《基于合金粒子协同信号扩增的淋巴瘤生物标志物电化学免疫传感新方法的设计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淋巴瘤生物标志物电化学免疫传器检测面临的检测复杂、灵敏度较低和多为单靶标分析等问题为切入点,选取双表达淋巴瘤的生物标志物C-myc和Bcl-2蛋白为目标物,拟从稳定的识别元件固定载体、信号标志物及二者的协同信号扩增着手,建立系列具有较高灵敏度、稳定性和选择性的单一和联合淋巴瘤生物标志物的电化学免疫传感新方法,为生物样本中痕量物质识别及定量检测提供高效、精密、准确的方法学基础,有效提高淋巴瘤检测的敏感性和检出率,为人群样本的筛查与检测提供新思路。方法论文设计采用吸附法、介体还原法制备系列协载合金。经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透射电镜(T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进行微观形貌表征、元素及活性基团分析;差分脉冲伏安法(DPV)进行电化学性能研究,遴选电行为优良的PB-Au Pd、TB-Au Pd、MB-Pt Pd和TMB-Pt Pd四种协载合金,并将其作为检测抗体标记物。分别以电沉积合金修饰电极(E-Au Pd/GCE)、碳基合金粒子修饰电极(CS-GO-Au Pd/GCE)、电聚合修饰电极(PEDOT-GO-MWCNTs/GCE)作为传感界面以固载捕获抗体,经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分别对淋巴瘤单一标志物C-myc蛋白、联合标志物C-myc和Bcl-2蛋白进行识别传感检测。通过FESEM对修饰电极进行微观形貌表征,循环伏安法(C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对传感器的构建过程进行电化学监测,DPV实现对目标物的灵敏检测,经方法学研究和可行性验证对三种传感器的分析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结果两种C-myc蛋白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定量检测范围分别是1 pg/m L~1ng/m L和0.5 pg/m L~1 ng/m L,检出限分别为0.5 pg/m L和0.25 pg/m L。同时检测联合标志物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C-myc和Bcl-2蛋白的线性范围分别是1 pg/m L~1ng/m L和5 pg/m L~1 ng/m L,检出限分别为0.5 pg/m L和2.5 pg/m L。经系统方法学研究和可行性验证证实三种传感体系有较好的稳定性、重现性和选择性,并分别应用于加标血液样品中的检测,回收率均在95.3%~107.7%之间,RSD<4.1%。结论论文将合金粒子同时应用于电极修饰和信号标签,基于双合金的协同扩增信号技术构建的新型C-myc蛋白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展示出与已报道的研究相媲美甚至更好的分析性能。优选介体还原法制备的不同协载合金粒子作为信号标签,基于作为酶模拟物的纳米合金无酶催化体系的信号放大策略实现检测信号的互不干扰和有效扩增,达到同时检测C-myc和Bcl-2蛋白的目的。在多种加标样品的目标物检测中有满意的回收率,证实所构建的系列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实际检测中有良好的应用潜能。在保证灵敏度的同时实现联合标志物的分析,有望作为辅助工具提高淋巴瘤诊断的特异性。

陈晓晨[5](2020)在《PD-1和TIM-3在耗竭T细胞介导B系淋巴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淋巴瘤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血液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淋巴瘤异质性强,病理分型复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其中最常见的亚型,发病率约占所有淋巴瘤30%。R-CHOP方案作为标准一线方案应用临床,明显改善了DLBCL患者的疗效和生存,但复发难治(R/R)DLBCL仍然是临床面临的棘手问题。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治疗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CAR-T)的突破性进展,给R/R DLBCL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PD-1)是关键的免疫检查点分子之一。PD-1单抗治疗R/R霍奇金淋巴瘤的总反应率高达90%。然而,目前PD-1单抗治疗DLBCL的临床数据尚不多见,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此外,当前CAR-T治疗R/R DLBCL的临床试验也正在国内外广泛开展中。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3(TIM-3)是另一个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文献报道,PD-1单抗治疗后,患者效应T细胞诱导性表达TIM-3上调,这可能是PD-1单抗继发性耐药的机制之一。本课题关注于免疫治疗R/R DLBCL,拟探究T细胞表达PD-1水平对于DLBCL的临床意义;分析PD-1靶向阻断策略(PD-1单抗及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临床治疗R/R DLBCL患者的疗效、安全性、预测生物标记物及耐药机制;并进一步探索PD-1单抗和TIM-3单抗联合治疗B系淋巴瘤的疗效和免疫学机制,为未来相关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研究方法(1)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LBCL患者外周血(40例)和淋巴结(30例)T细胞亚群分布及其细胞表面PD-1表达情况;应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浆(40例)可溶性PD-1及PD-L1水平及动态演变。将患者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正常人群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对比,分析PD-1(膜表达和可溶性表达)以及可溶性PD-L1在DLBC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DLBCL患者进行临床特征(病理亚型,IPI评分)亚组分析和生存分析,以进一步探究PD-1/PD-L1对DLBCL患者临床特征和生存的影响。(2)应用PD-1靶向阻断策略(PD-1单抗及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治疗R/R DLBCL患者,观察疗效和毒副反应情况;并应用外显子基因捕获二代测序、寡核苷酸阵列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对患者淋巴结组织进行检测,以探寻PD-1靶向治疗相关的预测生物标记物;应用流式细胞仪监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表达PD-1和TIM-3的动态变化,以进一步探究PD-1靶向治疗耐药与耗竭T细胞可能的相关机制。(3)建立BALB/c小鼠A20细胞淋巴瘤皮下模型,观察肿瘤成瘤率及生长速度;分别应用阻断性PD-1单抗单药和PD-1单抗+TIM-3单抗联合方案治疗成瘤小鼠,观察各组治疗效果和生存情况;并应用CD8+磁珠分选、流式细胞仪、ELISA、CCK8等方法进一步探究PD-1+TIM-3单抗联合方案治疗的免疫学机制。研究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45.47±10.07%VS.61.91±10.52%,P=0.036),而CD8+T细胞比例则相应升高(43.99±9.32%VS.31.94±6.50%,P=0.045),且CD4+T细胞及CD8+T细胞表达PD-1水平均明显上调(CD4+PD-1+:16.30±4.58%VS.8.96±2.95%,P=0.017;CD8+PD-1+:18.12±5.43%VS.10.13±3.30,P=0.023)。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相比,DLBCL患者淋巴结CD3+T细胞比例明显下降(23.55±15.62%VS.56.65±10.36%,P=0.002);CD4+和CD8+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CD4+和CD8+T细胞表达PD-1水平均明显上调(CD4+PD-1+:45.95±11.61%VS.18.26±3.61%,P=0.001;CD8+PD-1+:55.11±13.45%VS.19.32±3.78%,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LBCL患者初诊时血浆可溶性PD-1明显上升(4.49±3.53ng/ml VS.0.47±0.36ng/ml,P=0.002),PD-L1水平也明显上升(1.21±1.03ng/ml VS.0.26±0.24ng/ml,P=0.039)。对DLBCL患者进行临床特征亚组分析显示PD-1(膜表达和可溶性表达)以及可溶性PD-L1水平和患者临床特征(病理亚型,IPI评分)相关;生存分析显示PD-1(膜表达和可溶性表达)以及可溶性PD-L1高表达组的OS和PFS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5);动态分析患者血浆可溶性PD-1及PD-L1水平显示,其与患者病情状态密切相关。(2)应用PD-1靶向阻断策略(PD-1单抗及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治疗R/R DLBCL,部分患者获得了明显疗效(PD-1单抗治疗ORR达33%;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治疗ORR达72%),总体耐受性好,毒副反应较轻;外显子基因捕获二代测序和寡核苷酸阵列芯片分析提示患者肿瘤染色体及基因突变程度高者对PD-1单抗治疗更加敏感(P<0.05);免疫组化提示肿瘤浸润T细胞数量或/和PD-L1表达高者,对PD-1单抗治疗反应更好(P<0.05)。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表达PD-1和TIM-3呈动态变化,随着PD-1单抗治疗的进行,T细胞PD-1表达下调,但TIM-3表达上调,且疗效不佳组患者T细胞表达TIM-3上调更加明显(CD4+TIM-3+:29.12±3.52%VS.20.10±2.71%,P=0.001;CD8+TIM-3+:30.12±3.65%VS.19.93±3.52%,P=0.001)。(3)成功建立BALB/c小鼠A20细胞淋巴瘤皮下模型;PD-1单抗+TIM-3单抗联合组疗效和生存明显优于PD-1单抗单药组和对照组;免疫学机制研究提示:PD-1单与PD-1单抗单药组和对照组相比,PD-1+TIM-3单抗联合组瘤体中CD8+T细胞浸润增加(30.12±2.15%VS.14.94±1.42%VS.4.99±0.95%,P=0.001),且其TIM-3表达明显下调(20.55±1.46%VS.60.14±2.98%VS.40.01±2.52%,P=0.001);体外T细胞功能学实验提示PD-1+TIM-3单抗联合组瘤体中CD8+T细胞增殖及杀伤能力明显强于PD-1单抗单药组和对照组(P<0.05);凋亡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PD-1+TIM-3单抗联合组血浆IL-2、IFN-γ及TNF-α动态水平也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1)DLBCL患者T细胞表达PD-1上调和血浆可溶性PD-1/PD-L1水平升高在DLBCL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上述指标与患者临床特征(病理亚型,IPI评分)及生存(OS/PFS)密切相关;患者血浆可溶性PD-1及PD-L1水平动态变化与其病情状态密切相关,可将其作为DLBCL病情监测的潜在生物标记物。(2)应用PD-1靶向阻断策略(PD-1单抗及PD-1基因敲减CD19 CAR-T细胞)治疗R/R DLBCL总体耐受性好,毒副反应较轻,但仅对部分患者有效;外显子基因捕获二代测序、寡核苷酸阵列芯片分析及免疫组化分析提示:患者肿瘤突变程度、肿瘤浸润T细胞数量和肿瘤微环境PD-L1表达等因素,与PD-1单抗疗效密切相关,提示上述指标有可能成为预测PD-1单抗疗效的潜在生物标记物;PD-1单抗治疗后,患者效应T细胞将诱导性上调TIM-3分子表达,这可能是PD-1单抗继发性耐药的机制之一。(3)BALB/c小鼠A20细胞淋巴瘤皮下模型中,PD-1单抗+TIM-3单抗联合组的疗效及生存明显优于PD-1单抗单药组和对照组,从而提示:PD-1单抗和TIM-3单抗联合应用能够发挥更强的抗肿瘤作用。免疫学机制研究进一步揭示:PD-1+TIM-3单抗联合可以抑制效应T细胞的TIM-3诱导性表达,并通过增强CD8+T细胞增殖及杀伤能力、抑制CD8+T细胞凋亡、上调多种因子表达(IL-2、IFN-γ及TNF-α)等机制,避免T细胞耗竭从而增强T细胞抗肿瘤效应。

刘英杰[6](2020)在《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BCL-2、BCL-6、C-MYC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BCL-2、BCL-6、C-MYC蛋白表达与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索儿童NHL的分子发病机制、特异性治疗及预后的因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儿科收治的66例NHL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BCL-2、BCL-6、C-MYC蛋白的检测。分析其与儿童NHL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预后之间的关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对数秩和检验(log Rank test),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资料66例儿童NHL中,男性45例(69.7%),女性21例(30.3%)。男女比例:2.3:1;中位发病年龄8岁;临床分期I-II期11例(16.7%),III-IV期54例(83.3%);B-NHL37例(56.1%),T-NHL9例(13.6%),LBL20例(30.3%)。2.BCL-2、BCL-6、C-MYC蛋白表达与儿童NHL临床特征的关系BCL-2在I-II期与III-IV期阳性表达率分别是30.0%、4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DH<500U/L组与LDH≥500U/L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33.3%、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6在I-II期组与III-IV期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54.5%、56.0%;在<500U/L组与≥500U/L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57.5%、5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MYC在I-II期组与III-IV期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00%、82.6%,在LDH<500U/L组与LDH≥500U/L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0%、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BCL-2、BCL-6、C-MYC蛋白表达与儿童NHL病理类型的关系BCL-2在B-NHL组与T-NHL组、LBL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1.7%、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B-NHL组与T-NHL组、LBL组与T-NHL组、B-NHL与LB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6在B-NHL组与T-NHL组、LBL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4.3%、22.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B-NHL组与T-NHL组、B-NHL组与LB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HL组与LB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YC在B-NHL组与T-NHL组、LBL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是95.2%、66.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BCL-2、BCL-6、C-MYC蛋白表达与儿童NHL预后的关系BCL-2在CR组与未达CR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6.7%、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表达阳性与阴性NHL患儿5年EFS分别为61.4%,7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6在CR组与未达CR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4.3%、4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6蛋白阳性与阴性NHL患儿5年EFS分别为82.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在CR组与未达CR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5.7%、92.3%;C-MYC表达阳性与阴性NHL患儿5年EFS分别为75.0%、5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我院单中心研究资料显示儿童NHL中男性发病率较女性多;就诊时疾病分期多为III-IV期,病理类型以B-NHL为主,其次为LBL,T-NHL发病率最低。2.BCL-2蛋白表达与早期化疗反应相关,BCL-2蛋白表达阳性者,早期化疗反应差且LDH≥500U/L组BCL-2阳性率较高,提示BCL-2可以作为预测疗效和病情程度的因素之一。3.BCL-6在B-NHL的表达明显高于T-NHL及LBL,提示BCL-6对儿童B-NHL的病理诊断具有重要意义。BCL-6表达阳性的NHL患儿5年EFS(82.4%)更高,提示BCL-6可作为儿童NHL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马娟[7](2020)在《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的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特点,为患儿的诊治和评估预后提供经验。方法:1)病例资料及相关分析因素:搜集2014年12月3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疗的4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并对其电话随访其治疗后生存情况及无事件生存情况,掌握5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及5年累积生存率,以及根据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改善患儿预后,提高其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2)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21.0。采用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多因素生存分析用Cox回归,P<0.05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病例分型分别为淋巴母细胞瘤8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例、间变大B细胞淋巴瘤10例、伯基特淋巴瘤21例、未分型1例;2)男女比例为4.5:1,中位发病年龄为8.1(0.9-13.9)岁;3)5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为62.7%,5年累积生存率为87.8%;4)单因素及多因素的统计学分析乳酸脱氢酶的水平≥2倍的正常值水平、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增值抗原Ki67≥20%是预后不良因素,而一般基础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及肝脾、骨髓侵犯、巨大肿块、免疫相关分型对预后均无影响。结论:神经系统侵犯、乳酸脱氢酶水平≥2倍的正常值水平、增值抗原Ki67≥20%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燕玮[8](2020)在《靶向MMP9多肽抑制剂的设计及抗套细胞淋巴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套细胞淋巴瘤是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一种,通常预后较差。近年来,套细胞淋巴瘤的年发病率已上升至12人/10万人。虽然套细胞淋巴瘤早期也可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但随着疾病进展,复发及耐药情况发生率较高。同时大剂量的化疗增加了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套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尚不明确。目前需要对套细胞淋巴瘤这种棘手的肿瘤进行深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探寻潜在的治疗靶点,针对靶点设计新型抗肿瘤药物。蛋白-蛋白及肽-蛋白复合物广泛的存在于生物体内,并参与各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随着分子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相互作用的功能逐渐被揭示。基于复合物3D结构的分子对接方法是一种分子与靶蛋白结合取向预测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预测分子对其靶蛋白的亲和性,通过几何匹配及能量匹配模拟分子及其受体的识别过程。该技术不仅对于结构生物学十分重要,在药物设计方面也显示出了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套细胞淋巴瘤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MMP9为靶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方面:(1)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MMP9为套细胞淋巴瘤关键靶点,考察MMP9与套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性;(2)利用MOE软件分子对接方法,筛选设计及合成激活型MMP9靶向抑制肽;(3)考察MMP9靶向抑制肽对套细胞淋巴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拟为套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及设计新型靶向药物。研究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中的GSE32018和GSE9327数据集分析套细胞淋巴瘤组织与正常淋巴组织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应用GO分析和通路分析预测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及通路;应用STRING网站构建差异基因蛋白间相互作用网络,应用Cytoscape 3.5.1中Cytohubba及MCODE插件分析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预测与套细胞淋巴瘤密切相关的靶基因;将GSE32018和GSE9327数据集中的样本按靶基因表达强度分组后进行基因富集分析,预测靶蛋白涉及通路及功能。2、免疫组化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套细胞淋巴瘤及术中正常淋巴结组织中MMP9的表达。3、细胞模型构建通过在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系中转染MMP9 si RNA构建MMP9沉默细胞模型。4、q RT-PCR及Western blot q RT-PCR检测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系MMP9表达;Western blot分析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系及MMP9沉默后MMP9、E-cadherin、Vimentin、Cyclin D1、p-STAT3及STAT3蛋白表达变化。5、肽的设计PDB数据库中搜索靶蛋白晶体结构,导入MOE软件中,选择模板肽段,设置肽段及靶蛋白,根据氨基酸理化性质替换关键位置氨基酸,修饰模板肽段,优化肽段构象;利用MOE软件的分子对接模块,将模板肽及修饰后肽分别与靶蛋白进行分子对接,按照几何互补和能量互补的原则来筛选与靶蛋白结合最佳的肽段。6、肽特异性结合检测流式细胞仪及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套细胞淋巴瘤细胞与靶向抑制肽结合特异性。7、肽抑制MMP9活性检测ELISA实验检测加入MMP9靶向抑制肽后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培养基中MMP9含量;明胶酶谱实验检测加入MMP9靶向抑制肽后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培养基中MMP9活性。8、细胞增殖能力及侵袭转移能力检测采用CCK-8检测沉默MMP9后及加入MMP9靶向抑制肽后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Transwell分析检测沉默MMP9后及加入MMP9靶向抑制肽后套细胞淋巴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9、细胞周期及凋亡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加入靶向抑制肽后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变化。10、数据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SPSS Inc,Chicago,IL,USA),数据以三次独立实验平均值±标椎差(±SD)表示,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进行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免疫组化数据;Pearson’s卡方检验和Fisher’s检验用来比较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表达水平与生存之间关系应用单因素或多因素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计算。所有结果以p<0.05为有显着差异。x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MP9作为关键靶基因在套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1)GEO数据库中选取GSE32018和GSE9327,包括62例套细胞淋巴瘤标本及14例正常淋巴结标本。应用GEO数据库中GEO2R程序对比肿瘤及正常标本基因表达差异,筛选出84个差异表达基因,且与正常组织相比,MMP9在套细胞淋巴瘤组织中明显高表达(p<0.05)。(2)基因富集分析中GO分析提示84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信号传导”(ontology:BP),“细胞外泌体”(ontology:CC)及“蛋白结合”(ontology:MF)。同时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24条通路,例如“肿瘤通路”,“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Rap1信号传导通路”,“NF-κB信号传导通路”及“白细胞跨内皮迁移通路”。(3)通过STRING网站建立84个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其中包括52个节点及95条边。Cytohubba插件计算等级排名前十的基因包括VIM、MMP9、CDH1、CCND1、ITGB1、SPP1、CXCL12、IGF2、TNFSF11和FGF7基因,其中VIM、MMP9、CDH1及CCND1为关键基因(Degree≥10)。MCODE集簇分析中最有意义的集簇包括7个结节和17条边,并包括四个关键基因VIM、MMP9、CDH1和CCND1。在所有肿瘤相关基因中,MMP9在PPI网络中等级较高,同时MMP9的三维X射线晶体结构可以在PDB数据库中获取(ID:1L6J),因此选择MMP9为后续研究靶点。(4)按照MMP9表达情况将GSE32018和GSE9327数据集中62例套细胞淋巴瘤标本分为MMP9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应用GSEA软件中KEGG数据库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MMP9高表达组主要富集于9种信号通路,其中最有意义的为细胞粘附分子通路(NSE=1.74,p=0.008,FDR=0.065)。(5)进一步通过Oncomine分析发现MMP9表达在多种淋巴瘤组织中表达上调,包括Burkitt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细胞性淋巴瘤及霍奇金淋巴瘤。根据人类蛋白图谱数据库数据中的免疫组化结果提示相对于正常淋巴组织,MMP9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表达增高。2、MMP9在人套细胞淋巴瘤组织中高表达,对肿瘤细胞增殖及侵袭具有促进作用且与不良预后相关。(1)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MMP9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88例肿瘤样本中,MMP9高表达59例(67%);相反,在40例术中正常淋巴组织中仅有12个(30%)样本检测到MMP9高表达。MMP9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骨髓浸润和LDH水平显着相关(p=0.010,p=0.033,p<0.001);MMP9表达与套细胞淋巴瘤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没有相关性。(2)MMP9高表达患者预后较差。与MMP9低表达组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相比,MMP9高表达与较短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显着相关(p=0.012,p=0.030)。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MMP9是影响套细胞淋巴瘤患者OS的独立预后风险因素(p=0.027)。(3)抑制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系Jeko-1细胞MMP9表达后出现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表型逆转,E-cadherin表达上调,同时Vimentin表达下调;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同时也是套细胞淋巴瘤的分子标志的Cyclin D1及原癌基因STAT3在MMP9表达沉默的Jeko-1细胞中表达下调。(4)CCK-8实验结果显示Jeko-1细胞抑制MMP9表达后细胞增殖活性下降(p<0.01);Transwell实验证实抑制MMP9后Jeko-1细胞侵袭转移能力下降(p<0.05)。3、利用MOE软件设计筛选MMP9靶向抑制肽。(1)MMP9在体内通常以酶原形式存在,其前肽部分插入至活性位点裂隙,阻碍催化活性中心的锌离子与底物结合。被激活时前肽脱落,暴露出活性位点,激活MMP9功能。根据前肽的这一特性,选取前肽序列中包含97100位关键氨基酸PRCG的氨基酸序列TPRCGVPDL作为抑制MMP9激活的模板肽。根据氨基酸理化性质替换模板肽中四个关键位点氨基酸,设计不同氨基酸序列作为候选肽。(2)将候选肽及MMP9结构导入MOE软件中,利用分子对接模块将MMP9分别与各候选肽进行对接,根据S评分及相互作用分析筛选靶向抑制肽。肽M1、M2及M3可以与活性中心的锌离子结合,抑制酶催化活性。其中M3可以与Pro193、His405和Leu409三个氨基酸残基连接,并获得最低的S评分。因此,选择M1、M2及M3序列进行固相多肽合成,用于后续验证实验。4、MMP9靶向抑制肽M3具有较好的肿瘤亲和性及MMP9抑制性。(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四种肽均可与Jeko-1细胞特异性结合,且随着肽浓度增加,亲和性逐渐增强。(2)明胶酶谱实验结果验证随着模板肽(M0)及M3的浓度逐渐增加,MMP9分解明胶的能力逐渐下降,且M3对MMP9活性的影响强于M0。同时ELISA实验显示MMP9的表达量并未随着M3的增加而减少,说明M3仅抑制MMP9活性而不影响其表达量。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证实M3可以与Jeko-1细胞亲和。5、MMP9靶向抑制肽M3对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具有抑制作用。(1)CCK-8实验中随着M3浓度逐渐增加,Jeko-1细胞增殖逐渐下降,呈剂量依赖关系。对比对照组,用药48小时时差异最为显着(p<0.01)。(2)流式细胞仪检测提示加入50和100μM M3后Jeko-1细胞凋亡率为12.42±1.06%及20.31±0.69%;而加入MMP9抗体组凋亡率为25.87±1.53%。细胞周期分析结果提示培养48小时后随着M3浓度从0增加至50及100μM Jeko-1细胞PI指数从0.50±0.015下降至0.49±0.012及0.45±0.012。(3)侵袭实验中,50和100μM M3可显着抑制Jeko-1细胞侵袭能力(54.5%,p<0.01;63.6%,p<0.01);迁移实验中可显着抑制Jeko-1细胞迁移能力(27.3%,p<0.05;36.4%,p<0.01)。结论:1、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MMP9为套细胞淋巴瘤关键基因,影响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能力,选择MMP9为药物设计靶点。2、MMP9在套细胞淋巴瘤组织中高表达且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3、MMP9靶向抑制肽M3可抑制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有望成为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新型药物。

肖雨[9](2019)在《LncRNA-PVT1下调抑制伯基特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 coding RNA,lncRNA)PVT1下调对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细胞(Raji和Namalwa)增殖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为开发以PVT1为靶点的肿瘤治疗提供科学的研究证据。方法借助生物信息学工具找寻BL组织中异常表达的lncRNA-PVT1与miRNA,借助Starbase与Jefferson数据库分析PVT1与miRNA位点的结合,筛选出下一步研究所关注的miRNA(miR-29b);运用CCLE数据库中1457个肿瘤细胞株的seq-RNA数据分析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株PVT1和miR-29b的表达差异,同时分析两分子间的相关性。通过RNA干扰技术下调Raji细胞内PVT1后检测胞内miR-29b表达量的改变;采用双标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两者间可在结合位点结合。运用RNA干扰、RNA小分子模拟物等技术研究PVT1和miR-29b对BL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CCK8法用于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分析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变化。qRT-PCR和Western-Blot用于检测改变PVT1和miR-29b表达量后Raji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DK(CDK4)和CKI(CDKN1A/CDKN1B/CDKN2A)的基因及其蛋白的改变。通过Western-Blot检测Raji细胞在PVT1及miR-29b变化前后AKT/FOXO1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同时使用FOXO1抑制剂(AS1842856)处理BL细胞观察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的改变,并检测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数据库的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淋巴组织组相比,BL组中PVT1和miR-29b的表达量均有明显改变,具体为BL组中PVT1的表达量上调1.7倍(p<0.001),相反地,miR-29b则下调大于4倍(p=0.003)。对CCLE数据库所收集的44种不同组织来源肿瘤细胞株中PVT1与miR-29b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间有显着负相关(r2=-0.359,p=0.031),但MYC与miR-29b的表达量之间并没有发现明显相关关系(r2=-0.243,p=0.167)。采用Starbase和Jefferson数据库对PVT1和miR-29b结合位点分析的结果显示,PVT1 RNA的3`非翻译区(UTR)存在miR-29b的结合位点(chr8:128952169-128952190[+]);此外,在Raji细胞内下调PVT1的实验发现,伴随Raji细胞内PVT1表达量降低可诱导miR-29b表达量上升(p<0.05);双标荧光素报告基因实验进一步证实miR-29b可结合到PVT1的3`-UTR(p<0.05)。下调PVT1亦或升高miR-29b均显着抑制Raji和Namalwa细胞的增殖(p<0.05),而且增殖抑制效应被联合使用miR-29b抑制物削弱(p<0.05);在Raji和Namalwa细胞PVT1的下调和miR-29b的上调诱导了细胞周期G0/G1阻滞(p<0.05),该效应同样可被miR-29b抑制物的处理部分抵消。周期相关基因的mRNA与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下调PVT1或是上调miR-29b均导致CDKN1A/CDKN1B/CDKN2A表达量增加和CDK4表达量降低;同时,伴随着PVT1和miR-29b表达量的改变Raji细胞内AKT/FOXO1信号通路的活性也发生变化。AKT/FOXO1信号通路下游的FOXO1功能的研究表明,抑制FOXO1活性降低了BL细胞增殖能力和阻碍了细胞周期的进程,以G0/G1期改变为主,这与p-FOXO1(Ser319)含量的下降有关,同时,FOXO1的抑制导致了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KI和CDK表达水平的改变。结论1、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BL中存在lncRNA-PVT1的高表达和miR-29b的低表达,并且肿瘤细胞中PVT1与miR-29b的表达呈负相关;2、PVT1的下调和miR-29b上调抑制BL细胞(Raji和Namalwa)的增殖;3、PVT1可通过结合miR-29b而影响BL细胞(Raji和Namalwa)的增殖,且Raji细胞内该效应与AKT/FOXO1信号通路功能状态改变引起的FOXO1磷酸化异常有关,p-FOXO1减少可促进BL细胞内周期相关蛋白CDK家族中CDK4和CKI家族中CDKN1A/CDKN1B/CDKN2A表达改变,从而影响了细胞周期的进程。

李晓东[10](2018)在《Bmi-1在胃癌表达的临床意义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世界范围内,恶性肿瘤是最重要的死亡原因。约40%的胃癌病例发生在中国。在我国,胃癌是常见癌症第2位和恶性肿瘤死因第3位。胃癌具有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等特点。尽管近年来胃癌的死亡率已有显着的下降,但胃癌的五年生存率依旧很低。因此,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的有效途径。目前,胃癌的手术、化疗、放疗、靶向等常规治疗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因此,为了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预后评估,寻找新的、具有更高灵敏性和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成为当前的关键问题。B细胞特异性莫洛尼小鼠白血病病毒结合位点-1(B-cell specific moloney leukemia virus insertion site 1,Bmi-1)是在哺乳动物中发现的第一个Pc G基因家族成员。人类Bmi-1基因定位在10号染色体短臂(10p11.23),包括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该基因全长约3.4kb,编码分子量为36.8 k Da的蛋白,由326个氨基酸组成。人类和小鼠Bmi-1基因编码的产物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Bmi-1蛋白的氨基端为RING指结构域,具有转录调节作用;中间为“螺旋–转角–螺旋–转角–螺旋–转角基序”结构,为DNA结合结构域,与转录抑制有关;羧基端为PEST序列,与细胞内快速降解有关;氨基端高度保守的RING指结构,与其他RING指蛋白形成异源二聚体,再与其他成分相互结合,抑制其靶基因的转录。Bmi-1蛋白还包含2个核定位信号。Bmi-1在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Micro RNA(miRNA)是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人类约有1/3的基因受miRNA调控,每个miRNA可有多个靶基因,而一个靶基因也可受控于多个miRNA,这种复杂的调节网络使miRNA和基因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MiRNA在调节基因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细胞增殖、凋亡、分化、代谢等,与肿瘤的形成亦有较大的关系。每个miRNA可有多个靶基因,而一个靶基因也可受控于多个miRNA,这种复杂的调节网络使miRNA和基因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MiRNA在调节基因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细胞增殖、凋亡、分化、代谢等,与肿瘤的形成亦有较大的关系。许多miRNA被报道于肿瘤细胞系及临床肿瘤组织样本异常表达,部分miRNA参与肿瘤发生的抑制作用,另一部分可诱导或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此外,还有一部分miRNA起着致癌和抑癌的双重作用。某些恶性肿瘤中,多种miRNA均可靶向作用调控Bmi-1 m RNA。如miR-15在卵巢癌中可直接下调Bmi-1的表达。Bmi-1作为一种癌基因或许能促进恶性肿瘤的发展。但Bmi-1在胃癌发生发展的具体作用尚不明确。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过程。本课题围绕Bmi-1在胃癌中的表达、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展开,首先针对Bmi-1在恶性肿瘤表达对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开展荟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以下实验研究:(1)Bmi-1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2)胃癌中miR-15a的表达水平及与Bmi-1表达的相关性;(3)miR-15a调控Bmi-1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Bmi-1在恶性肿瘤的表达对患者预后判断价值的荟萃分析目的:Bmi-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并可作为患者的一项预后标志物。在此,我们进行了荟萃分析,以评估Bmi-1在恶性肿瘤的表达对患者预后的作用。方法:通过搜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这个三个数据库中有关Bmi-1在肿瘤中表达与预后的临床实验(最后的搜索时间为2017年12月)。数据检索和入选文献质量评估由两位作者各自独立完成。Bmi-1阳性或高表达是根据文献提供的临界值定义。通过χ2检验(评估P值)和计算I2统计量,评估统计学异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篇文献,61项研究。共纳入来自十余个国家的8460例各种恶性肿瘤患者。研究质量的平均评分6.5分。亚组分析表明,Bmi-1高表达与各种肿瘤的不良预后显着相关(HR=1.80,95%CI:1.552.09,P<0.001)。在种族亚族分析中,Bmi-1高表达在中日韩患者中均是一项不良预后因素(HR=2.02,95%CI 1.742.35,P<0.001);而与高加索人种(HR=1.15,95%CI 0.801.67,P=0.448)或其他国家患者(HR=1.51,95%CI 0.693.32,P=0.305)的OS无显着相关性。Bmi-1高表达与多种肿瘤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较短相关,包括胃癌(HR=1.57,95%CI 1.311.89,P<0.001)、食管癌(HR=1.50,95%CI 1.072.08,P=0.019)、肺癌(HR=1.76,95%CI 1.292.41,P<0.001)、宫颈癌(HR=2.81,95%CI 2.283.46,P<0.001)、结直肠癌(HR=2.42,95%CI 1.833.21,P<0.001)及其它肿瘤(HR=2.09,95%CI 1.492.92,P<0.001)。而与头颈部鳞癌(HR=1.45,95%CI 0.902.34,P=0.128)、乳腺癌(HR=1.02,95%CI 0.641.61,P=0.936)和肝癌(HR=1.64,95%CI 0.664.05,P=0.238)患者的OS无显着相关性。在两项乳腺癌研究中,Bmi-1高表达提示预后较好。入选文献研究的异质性与出版时间(P=0.560)和肿瘤类型(P=0.334)无关,不存在显着的发表偏倚。结论:Bmi-1高表达与胃癌、食管癌、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肿瘤的不良预后有关,而与头颈部鳞癌、乳腺癌和肝癌患者的OS无显着相关性。总之,Bmi-1对恶性肿瘤预后判断的意义不一致,需通过较大样本进一步分析。第二部分Bmi-1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目的:Bmi-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异常,并可作为一种肿瘤预后标志物。然而,Bmi-1对恶性肿瘤预后判断的意义不一致,本研究拟通过352例胃癌及癌旁组织芯片进行验证。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在大样本高密度肿瘤组织芯片中检测Bmi-1在352名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合TCGA数据库的分析结果,应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分析了Bmi-1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352名胃癌患者的组织芯片中,Bmi-1蛋白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的细胞核及细胞质中。Bmi-1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配对癌旁正常胃组织(P<0.001)。TCGA数据库资料统计结果提示胃癌组织中Bmi-1 m RNA的表达水平也显着高于配对癌旁正常胃组织(P<0.001)。Bmi-1表达水平与其它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Bmi-1高表达、肿瘤体积较大(≥5cm)、病理分级程度较高(ⅢⅣ级)、肿瘤浸润较深(较晚的T分期)、淋巴结转移或转移较多(>70%或较晚的N分期)、远处转移(M1)、AJCC分期较晚均为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ⅠⅡ期胃癌患者的Bmi-1表达水平较ⅢⅣ期患者显着升高(P=0.021)。Ⅱ期胃癌患者的Bmi-1表达水平较Ⅲ期患者显着升高(P=0.035);Bmi-1蛋白高表达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着长于Bmi-1低表达的患者(43.5月vs.24.5月,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中Bmi-1高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着长于Bmi-1低表达患者(P=0.007)。结论:Bmi-1表达水平可作为胃癌一项独立预后因素,本研究中所用胃癌组织中Bmi-1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好。第三部分胃癌组织中异常表达的miRNA与Bmi-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目的:鉴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中Bmi-1表达对胃癌预后判断价值的不一致,我们试图寻找调控Bmi-1表达的上游miRNA,检测候选miRNA和Bmi-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初筛查找胃癌中可能表达异常的miRNA(包括miR-15a、miR-16和miR-200c)作为候选miRNA。获取21块胃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应用实时PCR检测了胃癌组织芯片中miR-15a的表达水平;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00例胃癌组织芯片中miR-15a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胃癌组织与组织芯片中Bmi-1蛋白表达水平。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差异性,进而确定本研究的靶miRNA为miR-15a。通过原位杂交实验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靶miRNA和Bmi-1在胃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miR-15a在胃癌组织的表达较配对癌旁正常组织显着降低(P=0.0239),而miR-16和miR-200c在胃癌组织和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无显着差异;胃癌组织中miR-15a的高表达对应Bmi-1蛋白的低表达;胃癌组织芯片之中,Bmi-1表达水平和miR-15a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P=0.034,R2=0.22,r=-0.48)。结论:胃癌组织中,Bmi-1表达水平和miR-15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第四部分miR-15a调控Bmi-1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作用机制目的:探讨miR-15a在胃癌细胞中对Bmi-1的调控机制,及Bmi-1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方法:选择两种胃癌细胞株,分别转染入miR-15a;构建了Bmi-1 3’UTR载体,在胃癌细胞株中验证Bmi-1是miR-15a的靶点。通过细胞增殖测定验证外源性Bmi-1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transwell方法验证外源性Bmi-1对胃癌细胞侵袭的影响。结果:1.胃癌细胞株中,证实miR-15a通过与Bmi-1 m RNA直接结合负性调控Bmi-1蛋白表达,Bmi-1是miR-15a的靶分子。胃癌细胞株AGS和SNU-5转染miR-15a后增殖速率显着下降(P<0.001);2.外源性miR-15a可通过下调胃癌细胞株中Bmi-1蛋白表达从而降低胃癌细胞侵袭能力。结论:在胃癌中,Bmi-1是miR-15a的靶点,受其负性调控。Bmi-1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这种促进作用可能涉及多种机制。低表达Bmi-1的胃癌细胞增殖较慢,而高表达的细胞则增殖较快,从而对化疗更敏感,化疗疗效更好。而化疗疗效好和预后较好相关。因此本课题中Bmi-1高表达患者生存时间较长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部分患者对化疗更敏感。

二、165例恶性淋巴瘤中p16基因异常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65例恶性淋巴瘤中p16基因异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Skp2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其对伊马替尼敏感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Skp-2 在恶性肿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2)HLA-DPB1和EB病毒gp42蛋白的结合方式与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状况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的收集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HLA-DPB1与EB病毒gp42 蛋白的结合方式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方法与步骤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地区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免疫分子检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实验试剂与耗材
        1.3 主要实验方法与步骤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EB病毒与霍奇金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唾液腺肿块型淋巴上皮病临床病理分析及恶变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唾液腺肿块型淋巴上皮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唾液腺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生存分析及相关分子遗传学检测
    实验一 唾液腺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及生存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 唾液腺MALT淋巴瘤中的MALT1 基因易位及3、8 号染色体倍体改变检测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在肿块型淋巴上皮病诊断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特色和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4)基于合金粒子协同信号扩增的淋巴瘤生物标志物电化学免疫传感新方法的设计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况
    3 研究目的
    4 研究内容
        4.1 合金粒子协载媒介体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性能研究
        4.2 基于合金粒子实现信号双重协同扩增的C-myc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4.3 基于碳基合金粒子协同协载合金粒子实现多重信号扩增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C-myc蛋白
        4.4 基于两种协载合金粒子标记的无酶电催化免疫传感器同时检测双表达淋巴瘤联合标志物
    5 研究特色
        5.1 采用介体还原法制备协载合金粒子具有一定创新性
        5.2 应用合金粒子的不同信号放大策略为特色
    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合金粒子协载媒介体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性能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和仪器
        2.2 基于吸附法制备的协载合金粒子
        2.3 基于介体还原法制备的协载合金粒子
        2.4 电化学检测
    3 结果讨论
        3.1 基于吸附法制备的协载合金粒子
        3.2 基于介体还原法法制备的协载合金粒子
    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合金粒子实现信号双重协同扩增的C-myc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和仪器
        2.2 TB-AuPd的制备
        2.3 系列修饰电极的制备
        2.4 信号探针的制备
        2.5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2.6 样品的制备
        2.7 电化学检测
    3 结果和讨论
        3.1 电极表面修饰材料的微观形态
        3.2 免疫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
        3.3 免疫传感器的特性研究
        3.4 不同实验参数的优化
        3.5 C-myc的电化学检测
        3.6 人血液样品中C-myc的测定
    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碳基合金粒子协同协载合金粒子实现多重信号扩增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C-myc蛋白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和仪器
        2.2 PB-AuPd的制备
        2.3 CS-GO-AuPd的制备
        2.4 系列修饰电极的构建
        2.5 信号探针的制备
        2.6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2.7 样品的制备
        2.8 电化学检测
    3 结果和讨论
        3.1 电极表面修饰材料的微观形态
        3.2 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
        3.3 传感器的特性研究
        3.4 不同实验参数的优化
        3.5 C-myc的电化学检测
        3.6 人血液样品中C-myc的测定
    4 结论
第五章 基于两种协载合金粒子标记的无酶电催化免疫传感器同时检测双表达淋巴瘤联合标志物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和仪器
        2.2 MB-PtPd的制备
        2.3 TMB-PtPd的制备
        2.4 电聚合修饰电极的构建
        2.5 信号探针的制备
        2.6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2.7 样品的制备
        2.8 电化学检测
    3 结果和讨论
        3.1 电极表面修饰材料的微观形态
        3.2 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
        3.3 传感器的特性研究
        3.4 不同实验参数的优化
        3.5 C-myc和 Bcl-2 的电化学检测
        3.6 人血液样品中C-myc和 Bcl-2 蛋白的测定
    4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淋巴瘤生物标志物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 淋巴瘤
        1.1 简介
        1.2 常用诊断及预后工具
    2 淋巴瘤生物标志物
        2.1 核酸类
        2.2 蛋白类
        2.3 循环肿瘤细胞类
    3 淋巴瘤生物标志物常规检测方法
        3.1 核酸类标志物
        3.2 蛋白类标志物
        3.3 循环肿瘤细胞
    4 淋巴瘤生物标志物电化学传感方法
        4.1 单靶标
        4.2 双靶标
        4.3 多靶标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基本情况
    教育经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课程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负责的课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5)PD-1和TIM-3在耗竭T细胞介导B系淋巴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外周血和淋巴结中T细胞PD-1表达以及血浆中可溶性PD-1和PD-L1水平动态变化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研究
    一、外周血和淋巴结中T细胞PD-1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血浆中可溶性PD-1和PD-L1水平动态变化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PD-1阻断策略临床应用于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及其预后生物标记物和耐药机制研究
    一、PD-1单抗临床应用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及其预后生物标记物和耐药机制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二、PD-1基因敲减的CAR-CD19T细胞临床应用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及耐药机制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小鼠模型中PD-1及TIM-3单抗联合干预的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
    一、小鼠模型中PD-1及TIM-3单抗联合干预的疗效观察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二、小鼠模型中PD-1及TIM-3单抗联合干预的机制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淋巴瘤免疫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BCL-2、BCL-6、C-MYC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治疗方法
        2.3 评估指标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导师评阅表

(8)靶向MMP9多肽抑制剂的设计及抗套细胞淋巴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套细胞淋巴瘤关键基因MMP9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GEO数据库分析
        2.2 注释、可视化集成发现(TheDatabaseforAnnotation,Visualization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数据库分析
        2.3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的建立及分析
        2.4 GSEA分析
    3 结果
        3.1 明确套细胞淋巴瘤与正常淋巴结组织的DEGs,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
        3.2 MMP9为套细胞淋巴瘤关键作用基因
        3.3 MMP9 表达水平与KEGG基因集的相关性
        3.4 MMP9与淋巴瘤关系
    4 讨论
第二部分:MMP9高表达促进套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细胞来源
        2.1.2 患者和组织样本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道德声明
        2.2.2 Western blot相关试剂配制
        2.2.3 细胞培养及转染
        2.2.4 实时定量荧光PCR
        2.2.5 Western Blot
        2.2.6 CCK-8细胞活性检测
        2.2.7 Transwell实验
        2.2.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9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评分
        2.2.10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3.2 MMP9在套细胞淋巴瘤组织中高表达
        3.3 根据ROC曲线选择MMP9 表达的最佳cut-off值
        3.4 MMP9表达与套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5 套细胞淋巴瘤中MMP9表达的预后意义
        3.6 抑制MMP9 表达使Jeko-1 细胞增殖减弱,侵袭转移能力下降
    4 讨论
第三部分:MMP9靶向抑制肽的设计、筛选及合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MOE软件中进行受体优化
        2.2 选择模板肽及设计候选肽
        2.3 MOE中进行肽优化
        2.4 MOE中分子对接模块进行肽与受体对接
        2.5 多肽合成
    3 结果
        3.1 候选肽M3的对接结果优于模板肽M0
        3.2 合成模板肽M0及候选肽M1、M2及M3
    4 讨论
第四部分 :MMP9靶向抑制肽M3可抑制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细胞来源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主要药品与试剂配制
        2.2.2 流式细胞仪检测肽与Jeko-1细胞结合特异性
        2.2.3 明胶酶谱实验
        2.2.4 MMP9 ELISA检测
        2.2.5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2.2.6 CCK-8细胞活性检测方法同论文二
        2.2.7 Transwell实验方法同论文二
        2.2.8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与凋亡
        2.2.9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MMP9 靶向抑制肽M3 可与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并抑制MMP9活性
        3.1.1 流式细胞术鉴定四种荧光合成肽与Jeko-1的结合特异性
        3.1.2 靶向抑制肽M3可特异性抑制MMP9活性
        3.2 MMP9靶向抑制肽M3可抑制套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迁移
    4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LncRNA-PVT1下调抑制伯基特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长链非编码RNA与肿瘤
    1.2 lncRNA-PVT1 与肿瘤
        1.2.1 lncRNA-PVT1 异常表达的遗传学基础
        1.2.2 lncRNA-PVT1 与肿瘤细胞的增殖
    1.3 FOXO1 影响CDKS和 CKIS蛋白表达
    1.4 PI3K/AKT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促进BL的发生
    1.5 miRNA及其与lncRNA间的关系
    1.6 lncRNA-PVT1 调控miRNA的功能
    1.7 生物信息学技术是lncRNA功能研究的重要手段
    1.8 miR-29b与肿瘤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技术路线图
    2.2 实验使用的网络数据库和分析程序
    2.3 细胞来源及储存方法
    2.4 试剂及配置方法
    2.5 实验仪器
    2.6 实验方法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lncRNA-PVT1 结合的miRNA的筛选
        3.1.1 BL组织和正常淋巴结组织中lncRNA-PVT1 差异表达
        3.1.2 BL组织和正常淋巴结组织中let-7 家族和miR-29 家族差异表达
        3.1.3 PVT1与let-7 家族及miR-29 家族的结合位点分析
        3.1.4 PVT1及miR-29b在 BL组织与细胞的表达情况
        3.1.5 肿瘤细胞株中PVT1或MYC与 miR-29b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3.1.6 Raji细胞中敲减PVT1后miR-29b表达量的改变情况
    3.2 PVT1和miR-29b结合验证
        3.2.1 含PVT1的3`-UTR野生型和突变型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构建
        3.2.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PVT1的3`-UTR结合miR-29b
    3.3 PVT1和miR-29b表达改变对BL细胞增殖的影响
        3.3.1 转染PVT1 siRNA和 miR-29b的模拟物及抑制物对Raji细胞PVT1和miR-29b表达量的影响
        3.3.2 PVT1和miR-29b表达变化对BL细胞增殖的影响
        3.3.3 PVT1和miR-29b表达变化对BL细胞周期的影响
    3.4 转染PVT1 siRNA和 miR-29b的模拟物对Raji细胞周期蛋白的影响
        3.4.1 下调PVT1对Raji细胞内CDK与 CKI的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4.2 转染PVT1 siRNA和 miR-29b的模拟物对Raji细胞周期蛋白水平的影响
    3.5 PVT1和miR-29b变化对AKT/FOXO1 信号通路的影响
    3.6 FOXO1在BL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3.6.1 生物信息学分析FOXO1 在肿瘤中的作用
        3.6.2 FOXO1 抑制剂降低Raji细胞内p-FOXO1 的表达水平
        3.6.3 FOXO1 抑制剂降低BL细胞的增殖能力
        3.6.4 FOXO1 抑制剂阻滞BL细胞周期的进展
        3.6.5 FOXO1 抑制剂对Raji细胞周期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1 PVT1 基因转录时产生的转录本
附录2 重组质粒的测序数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Bmi-1在胃癌表达的临床意义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胃癌的流行病学
    2.Bmi-1与肿瘤的关系
    3.Micro RNA与肿瘤
    4.miR-15a与恶性肿瘤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Bmi-1在恶性肿瘤的表达对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一项荟萃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Bmi-1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胃癌组织中异常表达的mi RNA与 Bmi-1 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mi R-15a参与Bmi-1 调控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作用机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Bmi-1的生物学功能与在肿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本研究所获的基金资助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 高密度胃癌组织芯片临床病理资料
附录二 缩略词表
致谢

四、165例恶性淋巴瘤中p16基因异常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Skp2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其对伊马替尼敏感调控机制的研究[D]. 陈晓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HLA-DPB1和EB病毒gp42蛋白的结合方式与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的相关性研究[D]. 李红玉.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3]唾液腺肿块型淋巴上皮病临床病理分析及恶变机制初探[D]. 顾挺.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基于合金粒子协同信号扩增的淋巴瘤生物标志物电化学免疫传感新方法的设计和研究[D]. 宫苗. 东南大学, 2020(01)
  • [5]PD-1和TIM-3在耗竭T细胞介导B系淋巴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D]. 陈晓晨. 苏州大学, 2020(06)
  • [6]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BCL-2、BCL-6、C-MYC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刘英杰.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马娟.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靶向MMP9多肽抑制剂的设计及抗套细胞淋巴瘤活性研究[D]. 燕玮.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9]LncRNA-PVT1下调抑制伯基特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D]. 肖雨. 暨南大学, 2019(02)
  • [10]Bmi-1在胃癌表达的临床意义及调控机制研究[D]. 李晓东. 苏州大学, 2018

标签:;  ;  ;  ;  ;  

165例恶性淋巴瘤p16基因异常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