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赵菊红[1](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的颁布对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逐步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焦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不言而喻。当前,数学课程的改革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层面取得一定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注重教学情境创设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在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研究却尚为空白,所以本文基于新课标要求将两者结合,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教学情境创设为重点展开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线索方向,以便更好地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总体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意义、目的与方法,并对数学核心素养、情境教学与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概述,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该部分从教学情境的各维度出发,对小学数学部级优课中的案例进行四维分析,为确定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分析要素奠定基础;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统计情况进行内容分析,归纳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势;在优级部课的分析基础之上结合教师访谈挖掘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该部分基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与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探讨并提出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第四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创设模式。该部分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情境创设之间的密切关系,结合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从模式涵义、情境创设的目标、原则、教学分析、实施方法、评价和流程七大方面初步探寻一种可能模式。第五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该部分在情境创设模式的基础之上,具体从案例主题、数学教学分析、情境创设以及教学活动设计四大方面展开案例设计,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呈现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第六部分,结语。概述了本文的基本结论与前景展望。
郑飞[2](2021)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函数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下一代的生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们现在接受的教育决定了他们以后生活的走向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美国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在当今世界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STEM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在原有的STEM教育基础上加入了艺术元素从而形成STEAM教育。STEAM教育是一种学科交叉、基于问题的融合真实问题情境的教育,包含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五个元素,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已有研究已表明STEAM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效果。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中函数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函数自诞生以来就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密不可分,并一直服务于科学技术。德国数学家F·克莱因(C·F·Klein,1849-1925)曾提出以函数概念和思想统一数学教育的重要思想。由此可见,函数与STEAM教育中的各个元素有密切联系。本文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寻找函数与STEAM教育中各元素相联系的素材,并通过分析两个具体的教学设计总结得到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进行函数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做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部分函数内容的教学设计。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从知识点讲解、阅读与思考、数学活动、例习题编排四个方面梳理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里函数内容中的科学知识。结果发现这四部分内容当中都有科学知识的渗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科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函数与其他学科的联系。(2)数学教科书中函数内容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几乎都和物理学有关,很少有地理学、化学、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笔者进而又从函数思想和函数知识点这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了人教版初中生物、地理、化学、物理教科书,从中选取若干实例探讨这些学科中的函数内容,为后续的教学设计积累素材。(3)收集分析技术、工程、艺术实例,从这些例子中探讨函数与技术、工程、艺术的联系。通过这些例子我们能看到函数在技术、工程和艺术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本文提到的这些实例,也可以自己收集或开发一些新的例子帮助学生体会函数的广泛应用,促进学生对函数的深入理解。(4)在已有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上,做出STEAM教育理念下的部分函数内容的教学设计。本文选取“变量与函数”、“函数的图象”、“课题学习选择方案”、“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这四个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本论文对实际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论文通过详细的实例介绍了函数与科学、技术、工程和艺术的联系,这些内容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了函数与STEAM教育理念中各元素的联系,从而为函数与STEAM教育理念相融合的教学设计提供知识基础。在实践上,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采用本文提到的一些实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
王娟[3](2020)在《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研究 ——基于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已走过了七十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共计颁布了1部精简纲要、1部标准草案、12部教学大纲及2部课程标准,其中几何课程的发展一直是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关注对象,虽然在我国针对几何的研究较多,但是专门针对于几何内容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变迁情况的研究却极少,且在已有研究中对于几何内容及其设置的变迁情况研究的系统性及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这种在研究方式及研究内容上的缺憾容易导致对已有经验的忽视与已有问题的轻视;此外,随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数学核心素养成为高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而几何内容相应的成为发展学生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为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需要及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对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以史为鉴,从几何课程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总结经验。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是数学学科内容在高中教育教学中具体落实的顶层设计,本研究主要从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视角,来分析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中几何内容在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内容要求、内容难度及课程实施建议等维度的设置上发生的变迁及其特点有哪些?(2)影响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发生变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对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改革的启示有哪些?本研究主要运用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计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中几何内容的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内容要求、内容难度及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几何内容在各个维度上设置的变迁特点。由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特点,总结出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总体变迁特点:(1)高中数学课程理念与目标的发展与完善,逐渐增强了高中数学课程顶层定位与几何具体培养目标的贯通与落实;(2)内容结构从纵向与横向发生了由量到质的转变与突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高中几何内容结构体系;(3)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部分在内容要求上经历了“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的发展过程,促进了个性化几何课程内容体系的构成与发展;(4)几何内容广度、深度及难度的变迁趋势,逐渐体现出新时代我国高中数学课程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夙愿与追求;(5)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高中几何课程的实施理念转向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与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基于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从促进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视角,得出几点启示:(1)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总体上应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传承与变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2)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内容的宏观安排,应与学科知识结构的发展规律、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教师的教学能力相适应;(3)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内容的微观要求,应以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4)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的实施,应逐步升级与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与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5)应建立健全课程标准的实施指导与监测制度,促进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的有效实施。
李平[4](2020)在《操作学习在培智学校低年级数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10以内数概念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数概念是培智低年级生活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目前培智课堂教学中不重视概念教学,较多的重视生活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科的概念性知识的形成与掌握。笔者在数概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对于数概念的内容认识不全面以及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至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得到良好的掌握。借此次实习机会对数概念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次实践教学的重点内容是,操作学习一般模式如何应用于数概念教学并评价其教学效果,并根据实践思考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本研究通过访谈和观察了解了该校目前低年级数概念教学现状,以操作学习作为理论基础,熟悉操作学习理论知识和探讨操作学习的一般模式,在分析学情、教材和确定研究合作者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以行动研究的基本范式,即计划、行动、反思和调整改进来完成三次实践教学。首先,将操作学习一般模式应用于“按物点数”的教学中,发现操作活动中存在操作时间分配不合理、所准备操作材料不够新颖等问题,并对已有问题采取了改进措施。其次,将操作学习一般模式应用到“按数取物”教学中,在教学完成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从反思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最后,将操作学习应用到“序数”教学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测验法收集资料,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证据支持。本研究将操作学习一般模式应用于培智课堂的数概念教学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从学生需求出发,选择生活化教学素材;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深入分析教材,进行多学科之间整合。
崔艳英[5](2020)在《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文中指出心智表征是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从古至今尚没有解决的谜题。笛卡尔的接触力学没能解决“思维物质”和语言创造性问题,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了力学难题,但是对于“语言创造性”和“心智”无能为力。洪堡特提出“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说明语言创造性,但只是为心智换了一种说法,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乔姆斯基迎难而上,反对行为主义,发起一场认知革命,研究语言能力,研究心智表征问题。他的心智表征观主要由几个方面构成。这几方面问题通过七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心智表征研究可以追溯到经院哲学时期,其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一元论和二元论研究,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不能成为心智解读的理想路径。乔姆斯基的心智研究继承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通过语言维度研究心智。其次,他的理性主义心智,以“语言创造性”为切入点,追本溯源,找到历史依据,复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他的普遍语法假设可以在波尔·罗亚尔语法中找到原型;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非空穴来风,源于历史文献;他的生成理论源于洪堡特的“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第三,他对心智的研究主要是对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心智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是可以计算?方法论自然主义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可否用于心智表征研究?心智表征是否具有意向性?第四,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得意向性成为乔姆斯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尝试通过思维的计算表征维度对心智的意向性问题进行解读,但他的解读面临困境,这个困境是概念问题还是术语问题?如果是术语概念问题,那乔姆斯基理论是否要摒弃意向性?摈弃意向性似乎意味着乔姆斯基支持还原论?第五,心智还原论问题,是心智哲学避不开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处理心智表征还原问题?乔姆斯基像牛顿一样,怀疑物理主义,坚持自然主义方法论。他的普遍语法是语言能力问题,是心智表征问题。第六,普遍语法说明人类具有语言器官,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不受其他认知能力影响。然而,诸多证据说明模块独立不可行,模块互动是真谛。心智模块论具有系统性、互动性。最后,乔姆斯基理论不是终极理论,也有局限性。心智表征的意向性研究不适合自然主义路径研究,意向性自然化构成乔姆斯基理论的局限性。心智表征研究需要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借鉴视觉研究之成果,借鉴语言研究之思路。
梁桂芬[6](2020)在《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学生活动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在数学教学研究中已作为一个重要课题。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展,一方面小学课程结构和类型得到改善,教师教学观、课程观可以适时更新;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方法也得到改善,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得以更好地形成,对于现代教学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而活动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活动效果和活动目标的达成程度,因此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前提是学生活动设计。同时,学生活动设计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从实践教学出发,对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涵、课程目标、教学要求以及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第二学段所选取的活动内容具有综合性、现实性、思维性的特征。通过访问教师的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小学第二学段数学综合与实践学生活动设计的现状;通过整理和汇总调查问题的数据,分析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活动设计的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原因;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运用探究式学习理论和“从做中学”理论,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的学生活动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而第二学段里综合与实践的学生活动设计原则是:确保内容的关联性、体现能力的阶梯性、实现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另外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法主要从活动目标、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等三方面进行设计,基于以上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设计了《探索图形》和《节约用水》这两个综合实践的活动设计,并对其进行优化修正,这两个活动案例可以为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提供参考。
黄浩[7](2020)在《概念教学中数学抽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高一年级为例》文中提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普通高中数学课标》(2017版)提出的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就有“数学抽象”。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数学抽象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对学生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终身发展所必备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数学学科知识是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数学概念的形成经历了归纳,类比,想象等多种思维方式抽象得到的,而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大都以数学化的形式呈现,难免造成数学枯燥无味的假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将冰冷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火热的思考,重现数学概念抽象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最大化的发挥数学概念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作用,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将对概念教学与数学抽象能力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以寻求概念教学中培养数学抽象能力的教学策略。本研究以数学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学实践为背景,采取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及现状调查结论,归纳分析实施概念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并以平面向量概念为例应用该策略,以期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目的。研究内容具体分成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收集整理数学概念及数学抽象有关方面文献资料,分析数学概念与数学抽象之间的关系,探讨实施概念教学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并界定相关核心概念、确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为了了解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实际状况和学生数学抽象能力发展现状,对某校20名数学教师和153名高一学生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能力主观意识明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观念没有适时改进;缺乏主动性;学生在数学抽象能力情景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方面发展差异明显,抽象水平还有待提高,思维方式有待改进、表达能力有待加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意识不够等问题。第三,结合前人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心理及教学过程的研究将教学设计分为:概念的引入、形成,概念表述,概念的强化与应用四个阶段,并以现状调查结果为实践背景,归纳分析出基于数学抽象能力培养下实施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策略。最后,笔者以平面向量概念为例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以期支撑所提出教学策略实施的可行性。
曾晓滢[8](2020)在《幼儿园《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内容效度研究 ——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文中指出质量提升作为21世纪学前教育领域的关键词,是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中,课程质量成为保障和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然而,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还面临着“质量话语”缺失的困境,突出表现在科学、可靠的课程质量评估标准的缺位,从而使得我国课程建设中多种多样的课程模式和实践的质量无法得到监测和保障,幼儿园课程质量提升无法得到有效指导。因此,科学研制一套针对中国幼儿园课程特点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课程质量评估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引领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本研究以开放的质量观作为指导思想,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进行内容效度研究。邀请63名各领域专家组成六个专家小组分别检验《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幼儿园课程发展维度”、“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六个部分评估内容的适切性,并提出修订意见或建议。经过两轮专家意见征询,专家基本认可该评估标准评估框架以及95%的评估指标具有适切性,该评估标准的内容效度较好。同时,通过两轮意见征询,研究者对评估内容进行了如下修订:修订6个子项目的名称;修订131条评估指标的内容;删除11条评估指标;调整12条评估指标的等级;增加24条评估指标;增加和完善对部分评估指标和概念的备注。通过本研究,一方面,全面提升了《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评估内容的适切性;另一方面,由于德尔菲法本身的缺点以及研究者时间、精力的限制等,还遗留了一些特殊的问题无法仅依靠专家意见就能得到解决,后续可再结合其他研究方法解决遗留的问题。同时,研究者还集中讨论了研究过程中专家普遍关注的两大问题:即《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与幼儿能力发展指标的关系和《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对幼儿园课程实践的作用。基于此,研究者对《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后续研制工作提出了建议,并表达了对《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问世后发挥引领质量发展作用的期许。
曹园园[9](2020)在《初二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数学教育不应该只向学生传播数学真理,更应该推动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的养成及潜能的开发。核心素养提出以后,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将目光锁定在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上。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的创造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更加显现了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进一步探讨中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文献检索、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及其任课教师展开了关于“初二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主要内容如下:一、梳理了相关文献资料,明确了逻辑推理的界定及分类。对关于逻辑推理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二、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他们对相关理论的理解程度、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视程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所实施的教学策略。指出:教师对于逻辑推理有一定的理解,但是有时过于表面化、片面化;教师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方法,但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仍有待提高。三、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测试卷测试,进而使用SPSS22.0这一工具统计数据,对学生的逻辑推理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指出:学生对于发展自身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视程度比较高;大部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生的几何推理能力不及代数推理能力;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优于合情推理能力,选言推理能力整体发展不佳;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其数学成绩具有显着相关性;不同数学成绩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存在显着差异性。四、根据结果分析,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一些建议: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大力发展教师的教学推理能力;传授一定量的逻辑知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同时发展学生的代数和几何推理能力。
杨燕[10](2020)在《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在我国语文教育界中一直存在着“重阅读、轻写作”的倾向。在语文教育研究者看来,写作一直都是“老大难”问题,“鲜有人问津”。虽然已有不少前沿的写作学理论,但是却没能够很好地下放到写作教学中来,写作教学理论与写作学理论之间存在断层,不能很好地服务彼此。因此,这就导致写作教学领域严重“营养不良”,存在诸多问题:写作知识亟需重构;写作教学学段设置不合理;传统的“文章体系”亟待变革。长此以往,我国的写作教学一直得不到显着改善,教师“不会教、不知道教什么、不敢教”,学生“不想写、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用王荣生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我国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笔者的研究是基于荣维东教授的“交际语境写作”这一新理论所进行的写作教学实践,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某一文体写作——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来,运用“交际语境写作理论”来指导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开展教学设计与实施。从而分析取得的效果,反思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的建议,以此找到一条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新思路。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绪论、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交际语境写作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三轮行动研究,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反思。在绪论部分中,主要说明研究缘起、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意义,并且通过对前人资料的整理从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和交际语境写作教学两方面去进行文献综述的梳理,最后介绍了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第二部分中,笔者分析了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从功能语言学和言语教学理论两方面去探讨的。在第三部分中,笔者实施了三轮行动研究,运用交际语境写作理论重新对记叙文教学进行教学设计、行动实施,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次的写作教学行动进行总结与反思。在第四部分中,笔者将从整体上对此次研究进行反思,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施的效果与价值,并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希望能够找到记叙文写作教学与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的有效结合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弊病,为一线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提供经验的参考。
二、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培养核心素养在当今社会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
1.1.2 目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
1.1.3 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
1.2 文献综述 |
1.2.1 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1.2.2 情境教学的相关研究 |
1.2.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 |
1.3 核心概念 |
1.3.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
1.3.2 情境教学 |
1.3.3 情境创设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理论基础 |
1.5.1 情境认知理论 |
1.5.2 弗赖登塔尔再创造理论 |
1.6 研究目的 |
1.7 研究设计 |
1.7.1 研究思路 |
1.7.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1.7.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7.4 研究工具 |
1.7.5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1.7.6 研究伦理 |
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 |
2.1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四维分析 |
2.1.1 维度一:教学情境类型多样性 |
2.1.2 维度二:教学情境作用多元化 |
2.1.3 维度三:教学情境呈现方式丰富性 |
2.1.4 维度四:教学情境主题的指向性 |
2.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内容分析 |
2.2.1 情境类型:以生活与活动情境为主,其他学科情境较少 |
2.2.2 情境作用:各环节均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2.2.3 情境呈现方式:多以图片呈现,缺少实验模拟 |
2.2.4 情境主题性:零散化情境较多,主题情境较少 |
2.2.5 情境片段次数:创设单个情境较多 |
2.2.6 情境工具:多媒体使用比例较大 |
2.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势 |
2.3.1 情境表征方式丰富多样,提升教学效果 |
2.3.2 情境类型创设典型,强调真实生活与活动情境 |
2.3.3 情境效用提升,注重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 |
2.3.4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教学方式 |
2.3.5 教学工具巧妙引用,优化课堂效率 |
2.4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
2.4.1 教师缺乏相关理论认知,脱离核心素养的要求 |
2.4.2 期望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部分素养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
2.4.3 情境创设缺乏连贯化,教学内容与任务断层 |
2.4.4 综合情境创设较少,缺乏跨学科综合应用 |
2.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分析 |
2.5.1 教学情境创设新理念难以突破原有观念的限制 |
2.5.2 部分教师的教学情境创设技能有所缺失 |
2.5.3 教学情境创设中学生的参与度有所忽视 |
2.5.4 教学资源有限,教师缺乏相关培训 |
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
3.1 强化教师情境教学理论素养,践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3.2 优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丰富情境素材的来源 |
3.3 结合教学内容与任务,创设连贯化的主题情境 |
3.4 注重跨学科综合应用,优化情境创设 |
3.5 灵活运用教学工具,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3.6 深挖情境创设的效用机制,瞄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
4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模式 |
4.1 模式的涵义 |
4.2 情境创设目标 |
4.3 情境创设原则 |
4.3.1 生活性原则 |
4.3.2 针对性原则 |
4.3.3 连贯性原则 |
4.3.4 主体性原则 |
4.3.5 整合性原则 |
4.4 情境创设教学分析 |
4.4.1 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
4.4.2 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
4.4.3 学生特征分析 |
4.4.4 学习内容分析 |
4.4.5 教学重难点分析 |
4.4.6 教学目标分析 |
4.4.7 教学资源分析 |
4.5 情境创设方法 |
4.6 情境创设评价 |
4.7 情境创设一般流程 |
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 |
5.1 案例主题 |
5.2 数学教学分析 |
5.2.1 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
5.2.2 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
5.2.3 学生特征分析 |
5.2.4 学习内容分析 |
5.2.5 教学重难点分析 |
5.2.6 教学目标分析 |
5.2.7 教学资源分析 |
5.3 情境创设 |
5.4 教学活动设计 |
6 总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2)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函数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复合型人才 |
1.1.2 STEAM教育能为个人未来生活做准备 |
1.1.3 函数的重要地位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STEAM教育研究现状 |
2.1.1 STEAM教育目标的探索 |
2.1.2 STEAM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
2.1.3 STEAM师资培养 |
2.1.4 函数教学研究 |
2.2 国内STEAM教育研究现状 |
第3章 STEAM教育理念下函数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3.1 STEAM教育理念下函数教学的理论基础 |
3.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2 概念界定 |
第4章 科学与函数 |
4.1 数学课程标准中与科学有关的论述 |
4.2 数学教科书中函数中的科学内容 |
4.2.1 知识点讲解中的科学内容 |
4.2.2 阅读与思考中的科学内容 |
4.2.3 数学活动中的科学内容 |
4.2.4 习题中的科学内容 |
4.2.5 小结 |
4.3 其他科学教科书中的函数内容 |
4.3.1 生物中的函数 |
4.3.2 地理中的函数 |
4.3.3 化学中的函数 |
4.3.4 物理中的函数 |
4.4 小结 |
4.5 教学设计分析 |
第5章 技术、工程、艺术与函数 |
5.1 技术与函数 |
5.1.1 信息技术与函数教学 |
5.1.2 信息技术中的函数 |
5.2 工程与函数 |
5.3 艺术与函数 |
5.3.1 美与函数 |
5.3.2 音乐与函数 |
5.4 小结 |
5.5 教学设计分析 |
第6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函数内容教学设计 |
6.1 STEAM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流程 |
6.2 教学设计案例 |
6.2.1 案例一:变量与函数 |
6.2.2 案例二:函数的图象 |
6.2.3 案例三: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
6.2.4 案例四: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数学教科书中函数章节的习题 |
致谢 |
(3)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研究 ——基于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1.丰富与完善我国数学课程史研究的需要 |
2.开拓数学课程文化视野的需要 |
3.推进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
4.促进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体系建设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高中数学课程 |
2.几何内容 |
3.几何内容设置 |
4.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
5.变迁 |
(四)研究问题表述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关于我国高中数学课程变迁或发展历程的研究 |
(二)关于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文本的研究 |
(三)关于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的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1.历史文献法 |
2.比较研究法 |
3.计量分析法 |
四、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及特点 |
(一)关于理念与目标的变迁及特点 |
1.课程理念的变迁 |
2.目标要求的变迁 |
3.课程理念与目标要求的变迁特点 |
(二)关于内容结构的变迁及特点 |
1.文本整体结构体系的变迁 |
2.内容设置框架的变迁 |
3.内容结构的变迁 |
4.内容结构的变迁特点 |
(三)关于内容要求的变迁及特点 |
1.内容要求的变迁 |
2.内容要求的变迁特点 |
(四)关于内容难度的变迁及特点 |
1.内容广度的变迁 |
2.内容深度的变迁 |
3.内容难度的变迁 |
4.内容难度的变迁特点 |
(五)关于课程实施建议的变迁及特点 |
1.课程实施建议的变迁 |
2.课程实施建议的变迁特点 |
五、研究结论 |
(一)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特点 |
(二)影响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发生变迁的主要因素 |
(三)对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改革的启示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4)操作学习在培智学校低年级数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10以内数概念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数概念 |
2.操作学习 |
(四)文献综述 |
1.儿童数概念及其发展相关研究 |
2.数概念教学研究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访谈法 |
2.课堂观察法 |
3.测验法 |
三、理论基础 |
(一)操作学习发展概况 |
(二)操作学习理论基础 |
1.杜威“做中学” |
2.布鲁纳表征系统论 |
3.皮亚杰建构主义 |
(三)操作学习特征 |
1.动作表征性 |
2.亲历感知性 |
3.自主探究性 |
4.身心合一性 |
(四)操作学习原则 |
1.主体性原则 |
2.价值性原则 |
3.适宜性原则 |
4.过程性原则 |
四、培智学校低年级数概念教学现状分析 |
(一)低年级数概念教学现状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 |
1.培智学校以及低年级数学教师基本情况介绍 |
2.低年级数概念教学现状分析 |
3.低年级数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五、操作学习在数概念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合作者 |
2.研究工具 |
3.研究阶段 |
(二)操作学习模式教学设计 |
1.操作学习模式实施步骤 |
2.操作学习模式教学设计 |
(三)操作学习模式第一次实施过程 |
1.《穿珠子》设计意图 |
2.《穿珠子》教学设计 |
3.《穿珠子》教学过程 |
4.《穿珠子》教学成效分析 |
5.《穿珠子》教学反思 |
6.第一次教学改进 |
(四)操作学习模式第二次实施过程 |
1.《拿水果》设计意图 |
2.教学实施前改进 |
3.《拿水果》教学设计 |
4.《拿水果》教学过程 |
5.《拿水果》教学成效分析 |
6.《拿水果》教学反思 |
7.第二次教学改进 |
(五)操作学习模式第三次实施过程 |
1.《给小动物排队》设计意图 |
2.教学实施前改进 |
3.《给小动物排队》教学设计 |
4.《给小动物排队》教学过程 |
5.《给小动物排队》教学成效分析 |
(六)操作学习应用在实践教学中产生的影响 |
1.对学生发展影响 |
2.对教师发展影响 |
六、总结与反思 |
(一)总结 |
(二)反思 |
1.研究优点 |
2.研究不足 |
3.研究建议 |
4.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心智表征的思想渊源 |
1.1 心智表征研究的术语形成和哲学背景 |
1.2 心智表征的方法论 |
1.3 心智表征研究的问题和进路 |
1.4 小结 |
第二章 理性主义:乔姆斯基的内在论基础 |
2.1 语言创造性: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 |
2.2 深层表征形式与表层表征形式 |
2.3 杜·马赛斯的构式-语法理论 |
2.4 普遍语法——语言刻画与解读 |
2.5 语言习得机制与语言能力 |
2.6 小结 |
第三章 心智计算论: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 |
3.1 方法论自然主义:乔姆斯基心智研究的方法论 |
3.2 内在论:心智理论的范式 |
3.3 意向性:自然主义研究的天敌? |
3.4 计算与内容:心智表征的实质 |
3.5 自然主义能否最终解释意向性问题 |
3.6 小结 |
第四章 心智表征需要意向性理论吗 |
4.1 乔姆斯基对思维计算表证承诺了什么 |
4.2 思维计算表征理论存在什么问题 |
4.3 表征是不是具有意向性 |
4.4 意向性问题是术语概念问题所致? |
4.5 乔姆斯基需要意向性吗 |
4.6 小结 |
第五章 心智还原论:心智表征的终极方案? |
5.1 心身问题:心智哲学的永恒话题 |
5.2 牛顿革命的理解:物理主义批判的原石 |
5.3 心智模块论: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交融 |
5.4 两大主题反对物理主义的一致性 |
5.5 心智与意识的同一性 |
5.6 小结 |
第六章 心智模块论:语言是心智的一个模块? |
6.1 心智模块论——语言本能的结果? |
6.2 语言天才还是智障 |
6.3 模块论能不能解释心智表征问题 |
6.4 复杂系统论:模块理论的替代方法 |
6.5 小结 |
第七章 乔姆斯基范式:视域与局限 |
7.1 方法论自然主义:科学研究是否行得通 |
7.2 常识概念问题是不是方法论二元论问题 |
7.3 形而上学自然主义存在何种问题 |
7.4 方法论自然主义可否用于意向性研究 |
7.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I 乔姆斯基生平及其贡献 |
附录II 乔姆斯基着作与文章 |
附录III 诺姆·乔姆斯基研究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学生活动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背景及缘起 |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基本概念界定 |
1.3 理论依据 |
1.3.1 探究式学习理论 |
1.3.2 “从做中学”理论 |
第2章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的课程目标分析及活动内容的教材分析 |
2.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程目标分析及教学要求 |
2.1.1 综合与实践的课程目标分析 |
2.1.2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要求 |
2.2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的教材分析 |
2.2.1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的基本特征 |
2.2.2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的活动类型 |
2.2.3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的梳理 |
第3章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学生活动设计的现状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及方法 |
3.3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4 调查数据的处理 |
3.5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活动设计的现状分析 |
3.5.1 中山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认知现状 |
3.5.2 小学第二学段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开展频次、设计的依据与活动的来源 |
3.5.3 第二学段数学综合与实践学生活动侧重学科本身,并以结果为主。 |
3.5.4 第二学段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际教学现状及需求情况分析 |
3.6 调查结论 |
第4章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学生活动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 |
4.1 学生活动的设计原则 |
4.1.1 确保内容的关联性 |
4.1.2 体现能力训练的阶梯性 |
4.1.3 实现实施方式的生动性 |
4.2 学生活动的设计方法 |
4.2.1 活动目标的设计 |
4.2.2 活动方式的设计 |
4.2.3 活动过程的设计 |
4.3 学生活动设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案例一 |
5.2 案例二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学生活动的设计研究 |
致谢 |
(7)概念教学中数学抽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高一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
1.1.2 数学学科的特点 |
1.1.3 课程标准对数学抽象素养的要求 |
1.1.4 对数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数学抽象的研究 |
2.2 关于数学概念的研究 |
2.3 关于实施数学概念教学原则的研究 |
2.4 关于概念教学中学生数学抽象能力培养策略方面的研究 |
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1 数学抽象 |
3.1.2 数学抽象能力 |
3.1.3 数学概念 |
3.1.4 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
3.2 理论依据 |
3.2.1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
3.2.2 建构主义理论 |
3.2.3 杜宾斯基APOS理论 |
4 数学概念的学习心理及教学过程分析 |
4.1 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分析 |
4.1.1 数学概念学习认知模式 |
4.1.2 数学概念学习形式及过程 |
4.2 数学概念教学模式分析 |
4.2.1 概念形成教学模式 |
4.2.2 概念同化教学模式 |
4.2.3 APOS概念教学模式 |
4.3 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分析 |
5 现状调查及结果 |
5.1 调查设计 |
5.1.1 调查目的 |
5.1.2 调查、访谈对象 |
5.1.3 调查工具 |
5.2 调查分析与结果 |
5.2.1 问卷分析及结果 |
5.2.2 测试卷分析及结果 |
5.2.3 访谈结果 |
5.3 调查结论 |
6 基于数学抽象能力培养的概念教学策略 |
6.1 在概念引入、形成过程中积累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 |
6.1.1 在抽象与概括问题情景中引入、形成概念 |
6.1.2 在操作实验过程中引入、形成概念 |
6.1.3 利用相关概念引入、形成新概念 |
6.1.4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入、形成概念 |
6.1.5 通过类比引入、形成概念 |
6.1.6 在归纳探究过程中引入、形成概念 |
6.2 在概念表述过程中学会抽象与具体的相互转化 |
6.2.1 注重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达 |
6.2.2 注重分析数学语言特点和句法表达 |
6.2.3 注重数学语言的来源探索 |
6.2.4 注重数学语言的转换、互译训练 |
6.2.5 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词汇的理解 |
6.2.6 加强数学阅读指导 |
6.3 在概念强化过程中养成抽象思维方式 |
6.3.1 正反例强化训练 |
6.3.2 问题驱动强化概念理解 |
6.3.3 变式练习中多维度、多测面强化概念 |
6.4 在概念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性思考问题的习惯 |
6.4.1 综合训练,提炼思想方法 |
6.4.2 设置典型实际问题,强化应用意识 |
6.4.3 梳理概念体系,促进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
7 概念教学策略应用案例及分析 |
7.1 教学实施一 |
7.2 教学实施二 |
7.3 两种教学实施过程的分析 |
8 结论及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数学抽象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数学抽象能力测试卷(学生卷) |
附录4 测试卷评分标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成果 |
致谢 |
(8)幼儿园《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内容效度研究 ——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质量提升是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
二、课程质量成为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要义 |
三、课程质量评估标准的科学研制有助于引领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的研究 |
二、关于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 |
三、关于研制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 |
四、关于内容效度的研究 |
五、已有研究的启示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幼儿园课程 |
二、幼儿园课程质量 |
三、评估指标 |
四、内容效度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研制过程及指导思想 |
第一节 《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研制过程简介 |
一、《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简介 |
二、《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的前期研制过程 |
第二节 《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研制的指导思想 |
一、开放的质量观 |
二、开放的质量观下对质量标准研制的思考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一、专家组的确立 |
二、专家咨询的轮数 |
三、资料收集过程 |
四、研究质量的控制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课程质量评估标准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结果与修订 |
一、项目和子项目划分框架的意见征询结果与修订 |
二、具体评估指标的意见征询结果与修订 |
第二节 课程质量评估标准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结果与修订 |
一、项目和子项目划分框架的意见征询结果与修订 |
二、具体评估指标的意见征询结果与修订 |
第三节 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后的研究结果 |
一、《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的内容效度 |
二、修订后的《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框架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
第一节 讨论 |
一、使用德尔菲法进行内容效度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二、《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与幼儿能力发展指标的关系讨论 |
三、《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对幼儿园课程实践的作用:标准规范与自主发展的关系讨论 |
第二节 建议 |
一、对《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后续研制工作的建议 |
二、对《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问世后发挥引领质量发展作用的期许 |
第六章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反思 |
第一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创新 |
二、研究对象创新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专着类 |
二、期刊及网络文献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四、英文文献类 |
附录 |
附录1 :《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部分示例) |
附录2 :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问卷(部分示例) |
附录3 :针对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的反馈(部分示例) |
附录4 :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问卷(部分示例) |
在读期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情况 |
后记 |
(9)初二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逻辑推理的内涵及分类 |
2.1.1 逻辑推理的内涵 |
2.1.2 逻辑推理的分类 |
2.2 文献综述 |
2.2.1 逻辑推理能力的评价框架 |
2.2.2 逻辑推理能力的“飞跃期”研究 |
2.2.3 逻辑推理能力的差异性研究 |
2.2.4 逻辑推理能力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2.2.5 研究评述 |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过程 |
3.2.1 选择调查对象 |
3.2.2 确定访谈提纲 |
3.2.3 编制调查问卷 |
3.2.4 设计测试卷 |
3.2.5 确定研究问题 |
3.2.6 实施研究方案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对教师访谈的分析 |
4.1.1 关于对逻辑推理内涵的理解 |
4.1.2 关于对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视程度 |
4.1.3 关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 |
4.1.4 访谈结果与分析 |
4.2 对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 |
4.2.1 关于对逻辑推理内涵的理解 |
4.2.2 关于对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视程度 |
4.2.3 问卷结果与分析 |
4.3 对测试卷的分析 |
4.3.1 总体情况分析 |
4.3.2 各维度得分情况分析 |
4.3.3 逻辑推理能力与数学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3.4 差异性分析 |
4.3.5 测试卷结果与分析 |
5 主要结论及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1.1 关于教师访谈 |
5.1.2 关于调查问卷 |
5.1.3 关于测试卷 |
5.2 建议 |
5.2.1 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 |
5.2.2 大力发展教师的教学推理能力 |
5.2.3 传授一定量的逻辑知识 |
5.2.4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
5.2.5 重视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
5.2.6 同时发展学生的代数和几何推理能力 |
6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二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卷 |
附录B 教师访谈转录 |
致谢 |
(10)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问题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交际语境写作 |
1.3.2 记叙文写作 |
1.3.3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的研究 |
1.4.2 关于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的研究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 功能语言学 |
2.2 言语教学理论 |
3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三轮行动研究 |
3.1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 |
3.1.1 尝试解决的问题 |
3.1.2 设计理念与思路 |
3.1.3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 |
3.1.4 第一轮行动研究教学效果 |
3.1.5 第一轮行动研究问题反思及改进 |
3.2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 |
3.2.1 尝试解决的问题 |
3.2.2 设计理念与思路 |
3.2.3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 |
3.2.4 第二轮行动研究教学效果 |
3.2.5 第二轮行动研究问题反思及改进 |
3.3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 |
3.3.1 尝试解决的问题 |
3.3.2 设计理念与思路 |
3.3.3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实施 |
3.3.4 第三轮行动研究教学效果 |
3.3.5 第三轮行动研究问题反思 |
4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的结论与反思 |
4.1 研究结论 |
4.1.1 教学价值 |
4.1.2 实践策略 |
4.2 研究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 赵菊红.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函数教学设计研究[D]. 郑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研究 ——基于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视角[D]. 王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操作学习在培智学校低年级数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10以内数概念教学为例[D]. 李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 崔艳英. 山西大学, 2020(12)
- [6]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学生活动的设计研究[D]. 梁桂芬.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概念教学中数学抽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高一年级为例[D]. 黄浩.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8]幼儿园《课程促进质量测评量表》内容效度研究 ——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D]. 曾晓滢.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9]初二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调查研究[D]. 曹园园.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D]. 杨燕.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