铈掺杂氧化钛纳米薄​​膜的结构和性能

铈掺杂氧化钛纳米薄​​膜的结构和性能

一、铈离子掺杂的氧化钛纳米薄膜的结构及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孟祥坤[1](2020)在《掺杂型锂钛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离子交换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锂及其化合物以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其中锂电池行业最近几年作为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广泛关注,因此如何高效的获得锂资源成为锂应用发展的关键因素。锂主要以液态锂及矿石锂的形式存在,矿石锂开采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而液态锂资源则以其巨大的储备量优势,以及绿色高效的提锂技术成为提锂技术发展的研究热门。本文以液态提锂技术为背景制备出高效锂离子筛,并对其合成路径以及性能做了较深入的研究。首先,通过水热合成的方法成功制备了金属铈掺杂的Li4Ti5O12氧化物前驱体,然后通过酸浸制得锂离子筛。经TG-DTG、XRD、SEM及性能测试,考察了离子筛的晶相、形貌及选择稳定性。结果表明当金属铈分掺杂量为0.02时,锂离子筛具有最佳的选择性和吸附性。其中XRD结果表明,金属铈掺杂后出现了特征峰峰偏移,但是酸改前后保留了基本的尖晶石结构。锂离子筛峰饱和交换容量高达6.8496 mmol/g,并且经过5次循环实验后仍然保持了较高的交换容量,表明该离子筛具有较高的交换容量以及稳定性。其次,通过水热合成法添加F127制备了锂钛复合氧化物(Li4Ti5O12),经0.1mol/L盐酸浸渍酸改制备出锂离子筛。经TG-DTG、XRD、SEM及性能测试,考察了离子筛的晶相、形貌及选择稳定性。结果表明:在800℃下焙烧得到的离子筛不仅具有一个球形堆积的特殊形貌,而且具有尖晶石结构,且晶相较纯,颗粒大小均匀。盐酸浸渍后酸改率为88.60%,且酸改前后晶型及表面颗粒形貌保持不变;离子筛的饱和吸附容量为6.6480mmol/g,经过5次循环吸脱附试验后离子筛的饱和交换容量保持在6.6324mmol/g,在单一离子溶液中以及混合离子溶液中均表现出对Li+较高的吸附性能,说明IE-H1离子筛具有优良的稳定性及选择吸附性能。最后,以自制的氢氧化钛和乙酸锂为原料,掺入少量乙酸铈,用高温固相法焙烧得到掺杂型锂钛复合氧化物(LTCO),经0.1mol/L盐酸浸渍酸改制备出锂离子筛。通过对不同的煅烧温度的样品进行表征后,发现在750℃下焙烧得到的离子筛为尖晶石结构,特征峰强度高,且二氧化钛等杂质的含量最少。并且750℃下煅烧得到的样品表面形貌更加规整,孔隙发达。对750℃的样品进行选择性和循环吸附性能测试后发现,离子筛的饱和吸附容量为4.4374mmol/g小于用水热合成法制得的离子筛,在单一离子溶液中以及混合离子溶液中均表现出对Li+较高的选择,经过5次循环吸脱附试验后HTCO离子筛对锂离子的吸附性能为4.3652mmol/g。

黄佳敏[2](2019)在《S、Cr共掺杂锐钛矿TiO2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资源消耗大国,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大量废物,全靠大自然的降解是不现实的,且有些有机物几乎不可能自然降解,迫切需要大量的光催化剂加速其降解。如何提高二氧化钛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光催化性能是目前光催化领域的热门课题。本文为铬、硫掺杂锐钛矿相二氧化钛体相性质的研究。用Material Studio软件的CASTEP模块,系统地研究了Cr/S共掺杂锐钛矿型二氧化钛体系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在4at.%、8at.%、12at.%三种浓度下,Cr3+(同时引入一个负电荷)和S2-以置换形式掺杂二氧化钛,计算了各种浓度、掺杂元素及其比例和多种掺杂模型的二氧化钛能带结构和光学性质,并比较分析其对二氧化钛性质的影响。计算表明:(1)掺杂原子处于不同位置,二氧化钛的能带结构和光学性质不同。(2)随着铬原子浓度增大,禁带宽度减小,当浓度为12at.%时,杂质能级与导带连接,禁带急剧变窄,光吸收强度显着增大。随着硫浓度增大,杂质能级变化不大,禁带宽度缓慢减小,光吸收强度稍微增大。(3)随掺杂浓度提高,杂质能级的数量增多、杂质能级位置向导带(Cr掺杂时)或价带(S掺杂时)移动,甚至杂质能级与导带(Cr掺杂时)或价带(S掺杂时)重叠,从而导致带隙变小。在这方面,Cr掺杂比S掺杂较敏感。(4)(8at.%Cr+4at.%S)-TiO2是光吸收性能最佳的铬硫共掺杂成分,其光吸收限λ(光吸收阈值)大于850nm。通过能带结构图分析表明,禁带宽度对光吸收强度影响大,未与价带或导带重叠的杂质能级,尤其是位于禁带中间的杂质能级对光吸收强度影响很小,但可使光吸收限红移。本文的理论计算工作对理解和改进Cr/S共掺杂二氧化钛体系的光催化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新海,马瑾[3](2019)在《稀土掺杂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纳米二氧化钛(TiO2)催化剂由于其高效、价廉、无毒、稳定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环境友好型光催化材料,它在空气净化、环境治理、光解水制氢、废水处理等环保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对TiO2改性研究中发现,稀土金属掺杂是较为有效和经济的手段,稀土离子的掺入不仅可以提高对有机污染物吸附量,还可以延迟锐钛矿相向金红石相的转变,增强TiO2的光催化性能。目前,有关稀土掺杂TiO2的综合性报道较少。本文简单介绍了稀土掺杂纳米TiO2提高其光催化性能的机理,从单一稀土元素掺杂、稀土元素与其他元素共掺杂、稀土元素与稀土元素共掺杂纳米TiO2光催化剂3个方面阐述了稀土掺杂纳米TiO2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在最后指出了稀土掺杂纳米TiO2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程云朗[4](2019)在《水热法制备修饰改性低维二氧化钛材料》文中提出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社会发展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因此,以新能源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为代表的材料科学在科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低维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优异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活性成为材料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二氧化钛材料以其环境友好性和较低的成本,作为半导体材料同时能够在太阳能利用和光催化分解污染物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二氧化钛的主要劣势为禁带宽度过大导致对太阳光的吸收效率较低,以及电子空穴对容易在块材内部复合,利用率较低。本文主要研究使用水热法对二氧化钛材料进行加工生成低维的纳米片层和纳米管材料,拓展二氧化钛的比表面积并使其利于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并使用稀土离子,二维材料硫化钼等对其进行修饰改性,提高其光吸收范围。工作主要范围如下:使用水热法制备不同掺杂比例稀土铈离子掺杂的二氧化钛纳米管,利用HRTEM,XRD,XPS和UV-Vis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结构和性能的表征。电镜照片,X射线衍射,X射线电子能谱结果均证明样品中存在铈离子,从高分辨电镜照片中可以直接观察到氧化铈的晶格,XRD结果表明随着掺杂量的增加,衍射峰宽化,强度下降,晶粒尺寸减小,并出现了氧化铈的衍射峰,X射线电子能谱证明样品中Ti离子存在有Ti3+和Ti4+两种价态,并可能形成Ti-O-Ce的复合结构,且元素比接近掺杂比例。UV-Vis结果表明,掺杂后的样品的吸收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红移,达到可见光区域,其中Ce25%的样品吸收截止波长最大,根据公式计算对应的禁带宽度由未掺杂的3.32eV减小到2.48eV,证明掺杂铈元素可以有效的增强二氧化钛的光吸收范围光催化结果显示,掺杂比例0.5%的样品光催化效果最好,3h反应时间内降解率约为90%。在选择硫化钼作为复合修饰二氧化钛材料的研究过程中,学习了利用水热法制备稳定存在的金属相硫化钼二维材料的过程,并对所制得的硫化钼进行各项结构和性能的表征,发现金属相硫化钼材料具有很强的离子选择吸附性能。通过SEM可以观察到金属相硫化钼和常态的半导体相硫化钼的表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同,TEM结果表明,金属相硫化钼的晶面间距与半导体相有一定的不同,XRD结果表明,两种晶相有共同的主特征峰,但是半导体相的特征峰更多,而且在金属相的结果中观察到了水分子的衍射峰。XPS结果证明金属相硫化钼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硫离子过量,而拉曼光谱的结果能够有效区分金属相和半导体相硫化钼,二者有显着不同。研究中使用四种不同色素表征两种晶相的物理吸附能力,发现金属相硫化钼对阳离子色素有非常显着的吸附作用,但对阴离子色素作用不明显,半导体相硫化钼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但是由于半导体相硫化钼本身是疏水的,因此吸附量远小于金属相硫化钼。根据同课题组的同事进行理论计算模拟的结果,金属相硫化钼的亲水性来源于其对水分子,特别是氢氧根离子的吸收,因而表面会呈现负电性,可能成为对色素选择性吸附主要的解释。将金属相硫化钼保存在不同pH值溶液中测试其稳定性的实验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在强酸溶液中金属相硫化钼会快速相变,而在强碱溶液中会解离成溶于水的较小颗粒,可以用金属相硫化钼表面的氢氧根离子的存在来解释。通过水热法,制备了分别与金属相和半导体相硫化钼复合的二氧化钛纳米管材料,并通过SEM,XRD,XPS,Raman光谱和UV-Vis等手段对其进行结构和性能的表征,电镜照片中可以观察到二氧化钛纳米管和硫化钼片状结构的复合,XRD和XPS结果同样证明了这一点,TEM结果表明,两种材料复合较为紧密,证明在硫化钼生长过程中加入二氧化钛材料不会破坏其生长过程,其中金属相硫化钼的颗粒大小相对半导体相复合样品较小,高分辨电镜结果均显示出两种不同相硫化钼与二氧化钛的晶格结构,其中XPS结果表明,金属相硫化钼复合后Mo和S的结合能有所改变,证明两种材料的复合对金属相硫化钼的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而半导体相硫化钼没有太明显的变化,拉曼结果同样证明样品中存在二者的复合结构,紫外可见光谱则证明复合硫化钼的二氧化钛材料具备很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以罗丹明B为催化底物验证复合样品的光催化能力,结果表明,复合了半导体相硫化钼的二氧化钛样品大幅增强了暗吸附能力,复合了金属相硫化钼的样品增强了光催化能力,和原本不同相硫化钼的性质相反,推测可能是由于二氧化钛和半导体相硫化钼本身的异质结构不利于光生载流子的分离,而二氧化钛的亲水性帮助半导体相硫化钼与色素充分接触从而发挥了吸附能力;金属相硫化钼有利于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传输,因此提高了光催化效率。

王昱征[5](2015)在《Zn、Zn/Ce、Zn/Y及B掺杂TiO2纳米材料的抗菌性能及抗菌陶瓷的制备》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因在空气净化、抗菌、自清洁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而备受关注。在众多光催化材料中,TiO2因化学性质稳定、对生物体无毒及光催化活性高而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光催化剂。然而,在实际应用中,TiO2存在量子效率低和可见光利用率低等问题,极大的限制了其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针对TiO2存在的可见光利用率低等问题,本论文采用离子掺杂的方法,在可见光的激发下,提高TiO2光催化抗菌性能。以钛酸四丁酯(TBOT)和无水乙醇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Zn/Ce、Zn/Y共掺杂TiO2及B掺杂TiO2纳米材料。利用XRD、TEM、XPS、UV-Vis-DRS、PL及FT-IR等分析方法对TiO2进行物相组成、化学成分及光吸收性能等分析。在可见光激发下,采用抑菌环法和烧瓶振荡法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抗菌性能的研究。采用Zn/Ce-TiO2和2n/Y-TiO2最佳工艺参数制备抗菌陶瓷。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有:TiO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的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TiO2材料,其颗粒尺寸为纳米级;经过500~800 ℃焙烧,TiO2从锐钛型向金红石型转变,晶型转变温度为600 ℃;材料在紫外光区有较强的光吸收能力,而在可见光区,几乎无吸收。在可见光照射下,用该方法制备的TiO2纳米材料对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大肠杆菌(ATCC 25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均无抗菌作用。不同锌源掺杂TiO2纳米材料(Zn-TiO2)抗菌性能的研究。合成了 Zn(NO3)2-TiO2、Zn(Ac)2-TiO2、ZnC12-TiO2和ZnSO4-TiO2纳米材料,并考察掺杂量和焙烧温度对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锌离子掺杂量对Zn-TiO2的物相组成无显着影响。对于材料Zn(NO3)2-TiO2和 Zn(Ac)2-TiO2,TiO2 晶型转变温度为 700 ℃;材料ZnC12-TiO2 则在 500 ℃有少量金红石型TiO2生成。ZnS04-TiO2由锐钛矿型TiO2和ZnSO4组成;当焙烧温度升至 800℃,ZnS04-TiO2 转变为金红石型 TiO2、Zn2Ti3O8、Zn2TiO4及 ZnO;S 可能以 SO3形式挥发。Zn-TiO2的吸收边与TiO2相比,向可见光区移动。在相同的Zn2+掺杂量和焙烧温度下,Zn-TiO2纳米材料的抗菌性能由强到弱依次为:ZnSO4-TiO2>Zn(NO3)2-TiO2>Zn(Ac)2-TiO2>ZnCl2-TiO2;焙烧温度从 500 ℃到 800℃,材料的抗菌性能依次减弱;暗光条件下的抗菌性能弱于材料在可见光下的抗菌性能。锌/铈共掺杂TiO2纳米材料(Zn/Ce-TiO2)抗菌性能的研究。系统研究了锌/铈掺杂量、焙烧温度、光照时间、暗光条件及SO42-对Zn/Ce-TiO2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温度为700 ℃时,锌/铈离子的掺杂量对Zn/Ce-TiO2的物相组成影响不明显,主要以锐钛型TiO2、ZnTiO3、CeO2及少量金红石型TiO2组成;光吸收边随着锌/铈掺杂量的增加逐渐向可见光区移动;TiO2晶型转变温度为700 ℃C。SO42-的引入改变了 Zn/Ce-TiO2物相组成:焙烧温度为500~600 ℃时,Zn/Ce/S042--TiO2材料的物相为锐钛型TiO2、Ce(SO4)2、ZnSO4及少量Zn(OH)2;焙烧温度为700~800℃C时,材料的物相变为锐钛型TiO2、ZnS、ZnTiO3、CeO2及少量金红石型 TiO2。500℃时,Zn/Ce/S042--TiO2 光吸收强度显着提高。抗菌结果表明,Zn/Ce-TiO2的抗菌性能随Zn、Ce离子掺杂量的增加和焙烧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佳工艺参数为:在10 mL TBOT制备TiO2材料中,Zn、Ce离子掺杂量分别为0.002 mol和0.003 mol,焙烧温度为600 ℃,保温时间2 h。暗光条件下的抗菌性能弱于材料在可见光下的抗菌性能;SO42-的引入提高了Zn/Ce-TiO2在暗光条件下的抗菌性能。锌/钇共掺杂TiO2纳米材料(Zn/Y-TiO2)抗菌性能的研究。系统地研究锌/钇掺杂量、焙烧温度、光照时间及暗光条件对Zn/Y-TiO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温度为700℃时,锌钇离子的掺杂量对Zn/Y-TiO2的物相组成影响不明显,主要以锐钛型TiO2、Zn2Ti3O8及Y2Ti2O7组成;TiO2的晶型转变温度为800℃;光吸收边移至可见光区。随着锌/钇离子掺杂量的增加,Zn/Y-TiO2的抗菌性能增强,但存在最佳值。在不同的焙烧温度下,Zn/Y-TiO2的抗菌能性由强到弱依次为:7000℃>600℃>800 ℃C≈500 ℃。暗光条件下的抗菌性能弱于材料在可见光下的抗菌性能。硼掺杂TiO2纳米材料(B-TiO2)抗菌性能的研究。系统地研究硼掺杂量、焙烧温度及丙三醇的加入对B-TiO2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温度为500 ℃和600 ℃时,B-TiO2材料主要物相为锐钛型TiO2;700 ℃时,有少量金红石型TiO2生成;未发现B元素相关相。XPS分析指出,Ti以+4价态存在,但随着B掺杂量的增加,有少量的Ti3+生成;B元素主要以B取代部分的O发生取代掺杂、B原子掺杂TiO2晶格间隙及B203形式存在。丙三醇的加入有利于B-TiO2材料晶粒尺寸减小、比表面积增加和光吸收强度提高。在可见光的照射下,B-TiO2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但杀菌性能较弱;丙三醇的加入提高了 B-TiO2材料的杀菌性能。Zn/Ce-TiO2和Zn/Y-TiO2抗菌陶瓷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的研究。采用薄膜密着法,研究涂布器厚度、涂覆层数及焙烧温度对陶瓷抗菌性能的影响。镀膜后,陶瓷表面与对照陶瓷的表面无视觉上的差别;随着涂覆层数的增加,陶瓷表面Ti、Zn、Ce(或Y)的含量增加。抗菌结果表明,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当涂布器厚度为20μm,涂覆层数为2层,焙烧温度600 ℃时,所制得陶瓷的抗菌性能最佳。Ce-TiO2、Y-TiO2、Zn/Ce-TiO2、Zn/Y-TiO2 和 B-TiO2 多种纳米材料抗菌性能对比。抗菌结果得出,所制备的Ce-TiO2和Y-TiO2纳米材料几乎无抗菌性能。Zn/Ce-TiO2、Zn/Y-TiO2和B-TiO2纳米材料的抗菌性能由强到弱依次为·· Zn/Y-TiO2≈Zn/Ce-TiO2>B-TiO2。

崔丽华[6](2015)在《PbO2-CeO2电极的电沉积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电沉积法掺杂Ce3+制备了PbO2-CeO2电极,并考察了Ce3+对二氧化铅电极性能及电结晶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镀液中Ce3+含量增高,镀层表面粗糙度明显降低,晶粒尺寸减小,当Ce3+含量为3mmol/L时,晶粒尺寸最小为16.2nm,镀层中铈含量为0.70%(At%),稳定性实验中电极的强化寿命为74h,是PbO2电极的2倍左右,极化曲线中析氧电位正移为1.77V,更有利于有机污染物的电催化降解。通过循环伏安(CV)、计时电流(CA)和交流阻抗(EIS)研究了Ce3+对二氧化铅电沉积过程的影响,发现掺杂Ce3+不会改变二氧化铅的电结晶方式,掺杂前后均符合扩散控制下的三维瞬时成核模型,但是随着Ce3+掺杂,循环伏安曲线中相同电流密度下电位正移,计时电流曲线中同一阶跃电位下峰值电流密度降低,达到峰值的时间延长,交流阻抗图谱中阻抗变大,说明Ce3+掺杂对二氧化铅电结晶过程起到阻碍作用。硝酸铅镀液中添加CeO2纳米颗粒电沉积制备了PbO2-CeO2复合电极,并考察了CeO2纳米颗粒对二氧化铅电极性能的影响。当镀液中CeO2纳米颗粒含量为50 mmol/L,电流密度为30 mA/cm2,搅拌速度为180rpm,镀液温度为30℃时,镀层中铈含量最高达8.79%(At%),是PbO2-CeO2电极镀层中铈含量的12倍左右,且复合电极的强化寿命达135h,是PbO2-CeO2电极的2倍左右,PbO2电极的4倍左右,循环伏安曲线中PbO2-CeO2复合电极的析氧电位最大,降解污染物时副反应发生的概率最低。PbO2-CeO2复合电极电催化降解孔雀石绿(MG)实验发现,当电流密度为30mA/cm2,MG初始浓度为30mg/L,pH值为5,电解质Na2SO4浓度为0.20mmol/L时,降解90min,MG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95.37%、69.36%,且降解过程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连续循环伏安曲线及重复降解实验表明PbO2-CeO2复合电极电催化氧化能力较好,抗毒化钝化能力较强,可重复利用性较高,稳定性较好。最佳工艺条件下三种电极分别降解MG实验对比,PbO2-CeO2复合电极的MG脱色率与COD去除率均最大,电流效率最高,能耗最低,表明PbO2-CeO2复合电极的电催化氧化能力最强,更适合有机污染物废水的处理。

尼亚琼,康华,李桂春[7](2015)在《纳米TiO2掺杂改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Ti O2是一种良好的光催化剂,具有稳定性好、光催化效率高及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但Ti O2是宽禁带导体,禁带宽度达到3.2e V,因此只有在紫外光下才具有活性,从而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目前Ti O2可见光催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金属掺杂、非金属掺杂等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Ti O2可见光催化,扩宽了Ti O2的光响应范围。本文介绍了有关Ti O2可见光催化的金属掺杂、非金属掺杂及金属—非金属共掺杂,对这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的综述。

宋明冬[8](2014)在《铈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的日益加剧,能源和环境问题受到了人们越来越高的重视,开发高效率,低能耗,适用范围广,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功能材料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在治理环境与节约能源方面具有诸多优点,如能耗低、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二次污染少等。TiO2与其他半导体光催化剂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光催化效率高、化学稳定性好、成本低、无毒,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解决环境与能源问题的热点研究材料。但是,TiO2带隙较宽(Eg=3.2eV),主要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太阳光的利用率达不到10%。因此,TiO2作为光催化剂的使用也受到了一定限制。针对以上缺点,本文制备了未掺杂及铈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探索了不同制备条件及光催化反应条件对它们光催化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如下:1.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以硝酸铈为铈源,采用溶胶-凝胶结合水热法制备了未掺杂及铈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光催化剂。以样品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为依据,考察了制备过程中前驱体配比,煅烧温度,煅烧时间,铈掺杂量对样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前驱体配比n=Ti(OC4H9)4:C2H5OH:HNO3:H2O=1:15:0.7:2、煅烧温度为450℃、煅烧时间为3h、铈掺杂量W (Ce3+/TiO2)=1.5%时,样品的光催化效率最高。2.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所得光催化剂进行晶格结构,晶相组成的测定;采用透射电镜(TEM)测定样品形貌并进行EDS元素分析;用红外可见光谱分析研究样品内部键-键结构;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吸光度。XRD结果表明所得样品在450℃煅烧下为锐钛矿,超过500℃时,锐钛矿与金红石相共存。掺杂样品中并未出现铈氧化物的衍射峰,且掺杂样品的衍射强度比未掺杂的强,说明铈掺杂有利于二氧化钛的结晶。TEM结果表明,所得样品为纳米管结构,管径为10nm左右,掺杂样品的管长明显较未掺杂的大。EDS分析表明铈离子掺杂进入了二氧化钛晶格中。3.对所得样品进行系列光催化实验,研究了光催化剂用量,降解物初始浓度,光催化时间对光催化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下,当光催化剂用量为20mg/25ml,亚甲基蓝初始浓度为20mg/L,光催化反应时间为2h时,样品的光催化效率最高,掺杂样品光催化降解率达到97.4%,比未掺杂样品提高了16.1%。

李苏宁[9](2014)在《刺激响应型智能防腐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智能防腐涂层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防腐涂层,它们能响应环境的变化,继而调整自身的性能参数,激发涂层的自修复功能,防止底材进一步腐蚀。本课题基于两类刺激响应型智能防腐涂层,即:光响应型改性二氧化钛涂层和含有pH响应型纳米容器的涂层,研究它们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性能并对金属表面腐蚀过程进行积极干预的作用机理。通过溶胶-凝胶法在316L不锈钢表面制备了不同铬离子掺杂浓度的纳米二氧化钛涂层。所得涂层均一致密,纳米晶粒尺寸可达10.57nm,且纳米晶由锐钛矿和金红石两相组成,Cr3+进入到锐钛矿相的晶格中,Cr6+则以Cr042-或Cr2O72-盐的形式附着在Ti02纳米颗粒表面。光照条件下,铬离子掺杂能够增强Ti02涂层的光电防腐性能,并且当掺杂浓度为1%时,涂层电极的开路电位以230mV的电位差低于316L不锈钢的自腐蚀电位,比纯Ti02涂层的光下开路电位低55mV。阐明Cr3+/Cr4+氧化反应的能级位置、锐钛矿相与金红石相的比例以及晶粒尺寸是影响Cr-TiO2涂层光电活性的关键因素。暗态条件下,Cr-TiO2涂层不但具有较好的物理阻隔功能,还能够为金属基体提供积极的防腐功能。SEM-EDX分析证实,所掺杂的铬离子能够从涂层的破损处释放出来,并在破损处形成一定的物理屏障抑制腐蚀进程,使得Cr-TiO2涂层具有一定的自修复功能。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不同铬离子掺杂浓度的纳米二氧化钛涂层。与溶胶-凝胶法相比,水热法所得涂层的致密程度大幅提高,晶粒尺寸减小至7.17nm。光下测试表明,该法制得的1%Cr-TiO2涂层具有最佳的光生阴极保护效果,其光下开路电位低于316L不锈钢的自腐蚀电位近200mV,但不及溶胶-凝胶法制得的1%Cr-TiO2涂层的保护效果。暗态条件下,两种方法相比,水热法制得的涂层能够为金属提供更佳的物理阻隔作用,5%Cr-TiO2涂层的腐蚀防护效率可达99.8%;同时,该涂层在制造人工缺陷后的阻抗测试中低频阻抗模值无明显下降,均稳定在1×105Ωcm2以上,高于溶胶-凝胶法所得涂层近一个数量级,显示出水热法所得涂层中掺杂的铬离子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其自修复功能。选取环境友好的铈元素作为掺杂离子,经溶胶-凝胶法制得不同掺杂浓度的Ce-TiO2涂层。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铈元素以Ce3+和Ce4+两种形态富集于Ti02晶粒表面。光照条件下,0.5%Ce-TiO2涂层光生阴极保护效果最佳,其光下开路电位低于316L不锈钢自腐蚀电位225mV,光电防腐性能优于纯Ti02涂层,但弱于溶胶-凝胶法所得1%Cr-TiO2涂层。阐明Ce3+/Ce4+还原反应的能级位置是影响Ce-TiO2涂层光电活性的关键因素。暗态测试表明,一方面钟掺杂能够提高Ti02涂层的物理阻隔功能,且0.5%Ce-TiO2涂层的防护效率最高(96.2%);另一方面,在Ce-TiO2涂层表面制造人工缺陷后的测试中,代表不锈钢钝化膜保护性能的界面电阻仅由1×105Ω cm2减小至7×10。Ωcm2,降幅显着小于纯Ti02涂层,但仍大于Cr-TiO2涂层,表明铈离子能够抑制缺陷处的腐蚀进程,但其缓蚀性能不及铬离子。选取L-组氨酸作为绿色缓蚀剂,制备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作为纳米容器用以储存该小分子缓蚀剂,结合自组装纳米颗粒(SNAP)溶胶工艺,在Q235钢表面制备含有pH响应型纳米容器的SNAP涂层。该纳米容器的最大吸附装载能力可达39%,并且纳米容器中缓蚀剂的释放具有良好的pH响应性能,120min内在pH=10和pH=2的缓冲溶液中L-组氨酸的释放量分别是在pH=7的缓冲溶液中的3.3倍和2.9倍。含有此pH响应型纳米容器的SNAP涂层在0.5mol/L NaCl溶液中浸泡的48h内,稳定性优于缓蚀剂直接掺杂的SNAP涂层,涂层电阻值均保持在5×106Ω cm2以上,并且在涂层表面制造人工缺陷后,腐蚀进程并无扩展,低频阻抗模值趋于稳定(2×105Ω cm2),而纯SNAP涂层的低频阻抗模值降幅达一个数量级。

周平[10](2012)在《稀土镧、铈掺杂混晶二氧化钛纳米管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纳米TiO2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材料,由于化学性质无毒、稳定、难溶、价格低廉等,在光电转换、太阳能的储存与利用、光致变色以及光催化降解大气和水中的污染物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TiO2的晶型主要包括三种:锐钛矿型、金红石型和板钛矿型。板钛矿型没有光催化活性,用作光催化剂的主要是金红石型和锐钛矿型。由于锐钛矿的禁带宽度大于金红石,从而使锐钛矿所产生的空穴-电子对具有更正和更负的电位,故锐钛矿的催化活性高于金红石。但锐钛矿TiO2禁带宽约3.2eV,需用(近)紫外线光照射才能激发产生电子-空穴对,其电荷载流子的复合速率也很快,大约发生在皮秒和纳秒的时间尺度范围内,导致光催化活性不高,制约了其广泛的应用,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是提高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表明,混晶型TiO2纳米粉体具有比单一晶型的纳米粉体更优的光催化性能;相对于纳米粉体和薄膜而言,TiO2纳米管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将TiO2制备成混晶型纳米管是一种提高其光催化性能的新途径,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报道极少。本文利用溶胶-凝胶法,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煅烧,结合微波法制备掺杂稀土镧、铈的混晶TiO2纳米管,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对其进行表征,并对TiO2纳米管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以甲基橙为目标降解物,对比单独掺杂镧的混晶TiO2纳米管和未掺杂的TiO2纳米管以及相对应的纳米粉体进行光催化降解试验,研究其光催化性能,并对降解机理及稀土元素掺杂对TiO2混晶纳米管光催化性能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混晶型纳米管的制备及研究。采用溶胶-凝胶的方法,其中稀土镧和铈的掺杂量分别为0.5%,在不同的热处理温度下能制备出不同晶型组成的TiO2粉末。未掺杂稀土TiO2的晶型转变温度低于700℃,单掺杂稀土镧TiO2的晶型转变温度在800℃左右,掺杂稀土镧铈TiO2的晶型转变温度在900℃左右,与单一稀土镧掺杂的TiO2对比,稀土镧和铈的混合掺杂更大的抑制了锐钛矿相向金红石相的转变。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溶胶-凝胶法并经后续热处理制得的混晶TiO2纳米粉粒径在15-20nm左右,形态均匀。利用微波法所制备的TiO2纳米管外径为15nm,内径为10nm,形态较均匀;在15W紫外光源照射下,经75min光催化降解试验表明:TiO2纳米管比纳米粉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性能;掺杂稀土元素的TiO2纳米管光催化性能优于未掺杂的TiO2纳米管;当掺杂镧0.5%和掺杂铈0.5%时,煅烧温度在900℃时,锐钛矿含量为91.8%金红石含量为8.2%时,光催化活性最佳。稀土元素掺杂降低了TiO2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几率,使其光催化性能提高;TiO2制备成纳米管大大增加了比表面积,增大了催化活性,混晶效应进一步提高其光催化性能。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TiO2的光催化活性,让其在更多领域能够得到广泛且实质性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二、铈离子掺杂的氧化钛纳米薄膜的结构及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铈离子掺杂的氧化钛纳米薄膜的结构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掺杂型锂钛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离子交换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锂资源概述
        1.1.1 锂的性质
        1.1.2 世界锂资源分布
        1.1.3 锂的贸易发展
        1.1.4 中国锂资源的供应现状
    1.2 锂的消费
        1.2.1 锂的应用领域
        1.2.2 全球锂的应用发展
        1.2.3 中国锂资源的消费
    1.3 锂的提取技术
        1.3.1 金属矿产的提锂技术
        1.3.2 液态提锂技术
        1.3.2.1 煅烧法
        1.3.2.2 萃取法
        1.3.2.3 膜分离法
        1.3.2.4 吸附剂法
    1.4 离子交换吸附剂
        1.4.1 有机离子交换剂
        1.4.2 无机离子交换剂
        1.4.2.1 铝盐吸附法
        1.4.2.2 沉淀法
        1.4.2.3 层状吸附剂
        1.4.2.4 离子筛吸附剂
    1.5 离子筛氧化物
        1.5.1 离子筛氧化物的分类
        1.5.2 离子筛前驱体的合成方法
        1.5.2.1 高温固相法
        1.5.2.2 微波烧结法
        1.5.2.3 溶胶凝胶法
        1.5.2.4 溶剂热法
        1.5.2.5 模板法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溶剂热法制备离子筛及其性能研究
    2.1 实验药剂、仪器和测试方案
        2.1.1 实验药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测试方案
    2.2 实验内容
        2.2.1 离子筛前驱液的配制
        2.2.2 离子筛前驱体的制备
        2.2.3 离子筛的制备
        2.2.4 离子筛的饱和交换容量及选择性
        2.2.5 pH滴定曲线
        2.2.6 离子筛的动力学
        2.2.7 离子筛的循环稳定性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离子筛前驱体LTCO的物相形貌
        2.3.2 离子筛的制备及表征
        2.3.3 离子筛的饱和交换热容量及选择性
        2.3.4 pH滴定曲线
        2.3.5 离子筛吸附动力学
        2.3.6 离子筛的循环稳定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溶剂热软模板法制备锂离子筛及其性能研究
    3.1 实验试剂、仪器以及分析方法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分析方法
    3.2 实验部分
        3.2.1 离子筛前驱体的制备
        3.2.2 盐酸浓度对离子筛的影响
        3.2.3 温度、pH对离子交换的影响
        3.2.4 离子筛的选择性
        3.2.5 离子筛的循环稳定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离子筛前驱体的制备
        3.3.2 盐酸浓度对离子筛的影响
        3.3.3 溶液温度、pH对离子吸附容量的影响
        3.3.4 离子筛的选择性
        3.3.5 离子筛的循环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相法制备掺杂型锂钛复合氧化物
    4.1 实验试剂、仪器以及分析方法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分析方法
    4.2 实验部分
        4.2.1 氢氧化钛的制备
        4.2.2 离子筛前驱体的制备
        4.2.3 离子筛的制备
        4.2.4 温度、pH对离子交换的影响
        4.2.5 离子筛的饱和交换容量及选择性
        4.2.6 pH滴定曲线
        4.2.7 离子交换动力学
        4.2.8 离子筛循环吸附性能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离子筛前驱体Li_4Ti_5Ce_(x=0.02)O_(12) 的形貌
        4.3.2 离子筛前驱体Li_4Ti_5Ce_(x=0.02)O_(12)的XRD
        4.3.3 不同煅烧温度下离子筛的饱和交换容量
        4.3.4 离子筛的制备
        4.3.4.1 盐酸浓度对离子筛吸附容量的影响
        4.3.4.2 酸改型后离子筛的XRD、SEM、BET
        4.3.5 温度、pH对离子交换的影响
        4.3.6 离子筛的饱和交换容量及选择性
        4.3.7 pH滴定曲线
        4.3.8 离子交换动力学
        4.3.9 离子筛循环吸附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2)S、Cr共掺杂锐钛矿TiO2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1.1.1 光催化剂的种类
        1.1.2 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1.2 二氧化钛光催化原理及研究热点
        1.2.1 二氧化钛光催化原理
        1.2.2 光催化剂研究热点
    1.3 二氧化钛掺杂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1.3.1 掺杂影响光催化性能的机理
        1.3.2 金属掺杂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1.3.3 非金属掺杂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1.3.4 共掺杂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1.4 掺杂二氧化钛第一性原理计算
        1.4.1 非金属掺杂
        1.4.2 金属掺杂
        1.4.3 非金属、金属共掺杂
    1.6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思路
        1.6.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6.2 课题研究的思路
第二章 计算方法
    2.1 模型的建立
        2.1.1 铬掺杂模型
        2.1.2 硫掺杂模型
        2.1.3 铬硫共掺模型
    2.2 计算参数的选择
        2.2.1 截断能的确定
        2.2.2 K点密度的确定
        2.2.3 计算结果的修正
第三章 铬掺杂对二氧化钛性质的影响
    3.1 8aT.%CR掺杂模型对二氧化钛性质的影响
        3.1.1 结构优化后的晶体结构参数
        3.1.2 掺杂模型对能带结构的影响
        3.1.3 掺杂模型对光吸收性能的影响
    3.2 掺杂浓度对二氧化钛性质的影响
        3.2.1 结构优化后模型的晶体结构参数
        3.2.2 掺杂浓度对能带结构的影响
        3.2.3 掺杂浓度对光吸收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掺杂对二氧化钛性质的影响
    4.1 掺杂浓度对二氧化钛性质的影响
        4.1.1 结构优化后模型的晶体结构参数
        4.1.2 掺杂浓度对二氧化钛能带结构的影响
        4.1.3 掺杂浓度对光吸收性能的影响
    4.2 掺杂模型对二氧化钛性质的影响
        4.2.1 结构优化后模型的晶体结构参数
        4.2.2 掺杂模型对二氧化钛能带结构的影响
        4.2.3 掺杂模型对二氧化钛光吸收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铬硫共掺对二氧化钛性质的影响
    5.1 8AT.%(CR+S)共掺模型对二氧化钛性质的影响
        5.1.1 结构优化后模型的晶体结构参数
        5.1.2 8at.%(Cr+S)共掺模型对能带结构的影响
        5.1.3 8at.% (Cr+S)共掺模型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5.2 12AT.%铬硫共掺对氧化钛性质的影响
        5.2.1 结构优化后模型的晶体结构参数
        5.2.2 12at.%不同的铬硫原子比共掺对氧化钛性质的影响
    5.3 铬硫共掺浓度对二氧化钛性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6.1 铬硫单掺杂模型的性质对比
    6.2 铬硫共掺的对比
    6.3 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的差异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硕士期间在学研究成果

(3)稀土掺杂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稀土掺杂提高纳米TiO2其光催化性能的机理
2 稀土元素单掺杂改性纳米TiO2的研究进展
    2.1 镧掺杂
    2.2 铈掺杂
    2.3 铕掺杂
    2.4 钆掺杂
    2.5 其它稀土元素单掺杂
3 稀土元素与其他元素共掺杂的研究进展
    3.1 非金属与稀土元素共掺杂的研究进展
    3.2 金属与稀土元素共掺杂的研究进展
4 稀土与稀土元素共掺杂的研究进展
5 结论

(4)水热法制备修饰改性低维二氧化钛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1.2.1 二氧化钛的结构和性质
        1.2.2 光催化降解
        1.2.3 太阳能电池
        1.2.4 光解水制氢
    1.3 影响二氧化钛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1.4 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
    1.5 二氧化钛修饰改性的主要方法
    1.6 硫化钼二维材料的结构、应用和制备方法
        1.6.1 硫化钼的结构和性质
        1.6.2 硫化钼的应用
        1.6.3 硫化钼的制备方法
    1.7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
    2.1 主要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2.2 测试和表征方法
        2.2.1 材料晶体结构分析
        2.2.2 表面形貌表征
        2.2.3 超细微结构表征
        2.2.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2.6 光催化性能测试
        2.2.7 拉曼光谱仪表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热法制备铈复合二氧化钛纳米管及其带隙调控
    3.1 引言
    3.2 样品制备和表征手段
        3.2.1 样品制备
        3.2.2 样品表征手段
    3.3 表征结果及讨论
        3.3.1 微结构和表面形貌表征
        3.3.2 晶格结构表征
        3.3.3 元素化学状态表征
        3.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表征
        3.3.5 光催化性能表征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金属相硫化钼的选择性吸附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
        4.2.1 样品制备
        4.2.2 样品表征手段
    4.3 表征结果及讨论
        4.3.1 表面形貌表征
        4.3.2 样品细微结构图像和分析
        4.3.3 样品结构表征
        4.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
        4.3.5 拉曼光谱表征
        4.3.6 物理吸附性能表征
        4.3.7 不同相硫化钼的比表面积测试
        4.3.8 样品在不同pH值下稳定性表征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硫化钼-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制备和表征手段
        5.2.1 样品制备
        5.2.2 样品表征手段
    5.3 表征结果及讨论
        5.3.1 样品的形貌表征
        5.3.2 样品细微结构图像和分析
        5.3.3 样品的晶格结构分析
        5.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5.3.5 拉曼光谱分析
        5.3.6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分析
        5.3.7 半导体相硫化钼复合样品的光催化性能表征
        5.3.8 金属相硫化钼复合样品的光催化性能表征
        5.3.9 10%不同相复合样品的光催化性能验证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5)Zn、Zn/Ce、Zn/Y及B掺杂TiO2纳米材料的抗菌性能及抗菌陶瓷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抗菌材料的概念及分类
        1.2.2 国内外抗菌材料研究进展
    1.3 TiO_2光催化抗菌材料
        1.3.1 纳米TiO_2在抗菌领域的应用
        1.3.2 纳米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
        1.3.3 半导体光催化工作原理
        1.3.4 TiO_2光催化杀菌机理研究
    1.4 提高TiO_2光催化剂活性的方法
        1.4.1 改进TiO_2催化剂的制备技术
        1.4.2 复合半导体
        1.4.3 离子掺杂改性处理TiO_2催化剂
        1.4.4 超强酸化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2章 TiO_2纳米材料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设备及药品
    2.3 纳米材料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
        2.3.5 BET比表面积测定
    2.4 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2.4.1 菌悬液的制备
        2.4.2 抑菌环法
        2.4.3 烧瓶振荡法
    2.5 纳米TiO_2的制备与抗菌性能评价
        2.5.1 溶胶-凝胶法的发展史和基本原理
        2.5.2 纳米TiO_2表征
        2.5.3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锌掺杂TiO_2纳米抗菌材料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设备及药品
    3.3 纳米材料表征方法
        3.3.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3.3.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3.3 悬浊液中掺杂离子的释放量
    3.4 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3.5 掺杂量对锌掺杂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3.5.1 溶胶-凝胶法制备锌掺杂TiO_2纳米材料
        3.5.2 材料表征
        3.5.3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3.6 表面活性剂对Zn-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3.7 焙烧温度对Zn-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3.7.1 材料表征
        3.7.2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3.8 暗光对Zn-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锌/铈共掺杂纳米TiO_2抗菌材料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设备及药品
    4.3 纳米材料表征方法
        4.3.1 悬浊液中掺杂离子的释放量
    4.4 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4.5 掺杂量对锌/铈共掺杂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4.5.1 溶胶-凝胶法制备锌/铈共掺杂TiO_2纳米材料
        4.5.2 材料表征
        4.5.3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4.6 焙烧温度对Zn/Ce-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4.6.1 材料表征
        4.6.2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4.7 焙烧时间对Zn/Ce-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4.8 光照时间对Zn/Ce-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4.9 暗光对Zn/Ce-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4.10 SO_4~(2-)掺杂对Zn/Ce-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4.10.1 SO_4~(2-)掺杂量对Zn/Ce/SO_4~(2-)-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4.10.2 焙烧温度对Zn/Ce/SO_4~(2-)-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4.10.3 暗光对Zn/Ce/SO_4~(2-)-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4.11 本章小结
第5章 锌/钇共掺杂纳米TiO_2抗菌材料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设备及药品
    5.3 纳米材料表征方法
        5.3.1 光致发光谱(PL)
        5.3.2 悬浊液中掺杂离子的释放量
    5.4 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5.5 掺杂量对锌/钇共掺杂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5.5.1 溶胶-凝胶法制备锌/钇掺杂TiO_2纳米材料
        5.5.2 材料表征
        5.5.3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5.6 焙烧温度对Zn/Y-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5.6.1 材料表征
        5.6.2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5.7 焙烧时间对Zn/Y-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5.8 光照时间对Zn/Y-TiO_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5.9 暗光对Zn/Y-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硼掺杂纳米TiO_2抗菌材料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设备及药品
    6.3 纳米材料能表征方法
        6.3.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FESEM)
        6.3.2 悬浊液中掺杂离子的释放量
    6.4 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6.5 掺杂量对硼掺杂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6.5.1 溶胶-凝胶法制备硼掺杂TiO_2纳米材料
        6.5.2 材料表征
        6.5.3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6.6 焙烧温度对B-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6.6.1 材料表征
        6.6.2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6.7 丙三醇掺杂对B-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6.7.1 溶胶-凝胶法制备丙三醇掺杂B-TiO_2纳米材料
        6.7.2 样品表征
        6.7.3 抗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多种纳米材料抗菌性能对比与讨论
    7.1 引言
    7.2 实验设备及药品
    7.3 纳米材料表征方法
    7.4 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7.5 Ce或Y掺杂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研究
        7.5.1 掺杂量对Ce-TiO_2和Y-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7.5.2 焙烧温度对Ce-TiO_2和Y-TiO_2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
        7.5.3 Zn/Ce-TiO_2、Zn/Y-TiO_2纳米材料中Zn/Ce和Zn/Y的协同抗菌作用
    7.6 抗菌材料的对比与讨论
        7.6.1 抗菌实验结果
        7.6.2 样品表征及讨论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离子掺杂TiO_2纳米材料制备抗菌陶瓷
    8.1 引言
    8.2 实验设备及药品
    8.3 抗菌陶瓷的制备及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8.3.1 陶瓷砖的预处理
        8.3.2 抗菌陶瓷的制备方法
        8.3.3 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8.4 抗菌陶瓷抗菌性能评价
        8.4.1 镀膜厚度对抗菌陶瓷的抗菌性能影响
        8.4.2 焙烧温度对抗菌陶瓷的抗菌性能影响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6)PbO2-CeO2电极的电沉积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二氧化铅电极的制备
        1.2.1 涂覆法
        1.2.2 热浸法
        1.2.3 溶胶凝胶法
        1.2.4 电沉积法
    1.3 二氧化铅电极的改性
        1.3.1 基体改性
        1.3.2 中间层改性
        1.3.3 表面活性层改性
    1.4 二氧化铅电沉积过程研究进展
        1.4.1 电结晶理论的发展概况
        1.4.2 电结晶理论模型及研究方法
        1.4.3 电结晶过程研究现状
    1.5 二氧化铅电极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1 降解芳香烃类有机废水
        1.5.2 降解染料类有机废水
        1.5.3 降解其他污染物有机废水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6.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6.2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电极制备及性能测试方法
        2.2.1 工艺流程
        2.2.2 基体预处理
        2.2.3 制备锡锑氧化物中间层
        2.2.4 PbO_2-CeO_2电极的制备
        2.2.5 电极表面形貌及物相组成测试
        2.2.6 电极稳定性测试
        2.2.7 电化学测试
    2.3 二氧化铅电沉积过程研究方法
        2.3.1 玻碳电极前处理
        2.3.2 电沉积过程
    2.4 电极的电催化性能测试方法
        2.4.1 PbO_2-CeO_2复合电极降解MG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2.4.2 电化学曲线
        2.4.3 相关计算公式
第三章 Ce~(3+)掺杂制备PbO_2-CeO_2电极及性能的研究
    3.1 镀液中铈离子含量对电极制备的影响
        3.1.1 铈离子含量对电极表面形貌的影响
        3.1.2 铈离子含量对电极结构的影响
        3.1.3 铈离子含量对电极中铈原子含量的影响
    3.2 PbO_2-CeO_2电极的稳定性实验
    3.3 PbO_2-CeO_2电极的析氧性能
    3.4 Ce~(3+)对二氧化铅电沉积过程的影响
        3.4.1 Ce~(3+)作用下的循环伏安
        3.4.2 Ce~(3+)作用下的二氧化铅电结晶过程
        3.4.3 Ce~(3+)作用下的阻抗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CeO_2纳米颗粒制备PbO_2-CeO_2复合电极及其性能的研究
    4.1 工艺参数对复合电极中铈含量的影响
        4.1.1 镀液中CeO_2纳米颗粒含量对复合电极中铈含量的影响
        4.1.2 电流密度对复合电极中铈含量的影响
        4.1.3 搅拌速度对复合电极中铈含量的影响
        4.1.4 镀液温度对复合电极中铈含量的影响
    4.2 不同电极的表面形貌及物相组成
        4.2.1 不同电极的表面形貌分析
        4.2.2 不同电极的物相组成分析
    4.3 不同电极的稳定性实验
    4.4 不同电极的析氧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bO_2-CeO_2电极的电催化性能研究
    5.1 PbO_2-CeO_2复合电极降解MG的最佳工艺条件
        5.1.1 电流密度的影响
        5.1.2 MG初始浓度的影响
        5.1.3 初始pH值的影响
        5.1.4 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5.2 最佳条件下降解MG的脱色率与COD去除率比较
    5.3 MG降解紫外图谱
    5.4 PbO_2-CeO_2复合电极在MG溶液中的连续循环伏安曲线
    5.5 PbO_2-CeO_2复合电极在MG降解中重复利用性能
    5.6 不同电极降解MG的实验
        5.6.1 不同电极在MG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
        5.6.2 不同电极降解MG中脱色率、COD去除率、电流效率、能耗比较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纳米TiO2掺杂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金属掺杂
    2.1 过渡金属离子掺杂
    2.2 稀土金属离子掺杂
    2.3 贵金属沉淀掺杂
3 非金属掺杂
4 金属—非金属掺杂
    4.1 双元素掺杂
    4.2 多元素掺杂
5 结语

(8)铈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二氧化钛光催化剂
        1.2.1 二氧化钛的性质
        1.2.2 二氧化钛的结构
        1.2.3 二氧化钛的制备
        1.2.4 二氧化钛的光催化原理
        1.2.5 二氧化钛的应用
    1.3 影响光催化效率的因素
        1.3.1 二氧化钛晶型和晶粒大小的影响
        1.3.2 PH 值的影响
        1.3.3 溶液浓度的影响
        1.3.4 催化剂热处理过程的影响
        1.3.5 光源和光照强度的影响
        1.3.6 催化剂添加量的影响
    1.4 提高光催化效率的途径
        1.4.1 金属离子掺杂
        1.4.2 非金属元素掺杂
        1.4.3 复合半导体
        1.4.4 光敏化作用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设计
    2.2 实验中用到的药品和仪器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二氧化钛和铈掺杂二氧化钛的制备过程
    2.4 正交实验确定制备二氧化钛的最佳药品配比
    2.5 正交实验确定制备铈掺杂二氧化钛的最佳实验条件
    2.6 不同制备条件对铈掺杂二氧化钛的影响
        2.6.1 铈掺杂量的影响
        2.6.2 煅烧温度的影响
        2.6.3 煅烧时间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氧化钛及铈掺杂二氧化钛的表征
    3.1 X 射线衍射分析
    3.2 透射电镜分析
    3.3 EDS 分析
    3.4 红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第四章 光催化过程及影响催化效率的因素
    4.1 光催化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分析方法
    4.3 光催化实验部分
        4.3.1 试验设备与药品
        4.3.2 对照试验
        4.3.3 紫外光下二氧化钛及铈掺杂二氧化钛的光催化实验
        4.3.4 日光灯下二氧化钛及铈掺杂二氧化钛的光催化试验
    4.4 影响光催化反应的因素
        4.4.1 反应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
        4.4.2 光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4.4.3 光催化反应时间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刺激响应型智能防腐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刺激响应型材料的研究概况
        1.1.1 智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1.1.2 剌激响应型材料的研究进展
        1.1.3 刺激响应型材料在金属腐蚀防护中的应用
    1.2 光响应型纳米二氧化钛涂层防腐体系
        1.2.1 TiO_2的结构与光响应性能
        1.2.2 TiO_2的光生阴极保护性能
        1.2.3 TiO_2的掺杂与改性方法
        1.2.4 TiO_2涂层的制备方法
    1.3 含有pH响应型纳米容器的涂层防腐体系
        1.3.1 纳米容器的概述
        1.3.2 pH响应型纳米容器
        1.3.3 纳米容器在自修复防腐涂层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2 光响应型铬离子掺杂的纳米二氧化钛涂层的制备及其防腐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表征手段
        2.2.1 实验材料
        2.2.2 表征手段
    2.3 铬掺杂纳米二氧化钛涂层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及其防腐性能研究
        2.3.1 制备工艺研究
        2.3.2 铬掺杂对于纳米二氧化钛涂层的形貌、结构以及光电性能的影响
        2.3.3 铬掺杂对于纳米二氧化钛涂层的光生阴极保护性能的影响
        2.3.4 铬掺杂对于纳米二氧化钛涂层的暗处防腐蚀性能的影响
    2.4 铬掺杂纳米二氧化钛涂层的水热法制备及其防腐性能研究
        2.4.1 制备工艺研究
        2.4.2 铬掺杂对于纳米二氧化钛涂层的形貌、结构以及光电性能的影响
        2.4.3 铬掺杂对于纳米二氧化钛涂层的光生阴极保护性能的影响
        2.4.4 铬掺杂对于纳米二氧化钛涂层的暗处防腐蚀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光响应型铈离子掺杂的纳米二氧化钛涂层的制备及其防腐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表征手段
        3.2.1 实验材料
        3.2.2 表征手段
    3.3 制备工艺研究
        3.3.1 制备过程
        3.3.2 制备工艺条件探索
    3.4 铈掺杂对于纳米二氧化钛涂层的形貌、结构以及光电性能的影响
        3.4.1 表面形貌
        3.4.2 厚度分析
        3.4.3 XRD分析
        3.4.4 XPS分析
        3.4.5 荧光发射光谱
        3.4.6 光电流测试
    3.5 铈掺杂对于纳米二氧化钛涂层的光生阴极保护性能的影响
        3.5.1 开路电位测试
        3.5.2 极化曲线分析
        3.5.3 交流阻抗谱分析
        3.5.4 光生阴极保护机理分析
    3.6 铈掺杂对于纳米二氧化钛涂层的暗处防腐蚀性能的影响
        3.6.1 极化曲线分析
        3.6.2 加速腐蚀实验
        3.6.3 SEM-EDX分析
        3.6.4 自修复功能机理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含有pH响应型纳米容器的SNAP涂层的制备及其防腐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表征手段
        4.2.1 实验材料
        4.2.2 表征手段
    4.3 纳米容器的制备
        4.3.1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HMSs)的制备
        4.3.2 缓蚀剂分子的吸附
    4.4 纳米容器的表征及其可控释放性的研究
        4.4.1 纳米容器的表征
        4.4.2 中空介孔SiO_2微球中L-组氨酸释放的pH响应性能考察
    4.5 含有pH响应型纳米容器的SNAP涂层的制备及表征
        4.5.1 制备过程
        4.5.2 表面形貌及厚度分析
    4.6 含有pH响应型纳米容器的SNAP涂层的耐蚀性能研究
        4.6.1 交流阻抗谱分析
        4.6.2 光学显微镜分析
        4.6.3 自修复功能机理研究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10)稀土镧、铈掺杂混晶二氧化钛纳米管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TiO_2的结构及性质
    1.3 稀土掺杂纳米 TiO_2的研究现状
    1.4 纳米管 TiO_2的制备方法
    1.5 纳米 TiO_2的应用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本文的研究目的
        1.6.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6.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镧铈混合掺杂混晶 TiO_2纳米粉体的制备及表征
    2.1 试剂与仪器
    2.2 稀土 La、Ce 共掺杂混晶 TiO_2纳米粉体的制备
        2.2.1 溶胶的制备
        2.2.2 制备干凝胶
        2.2.3 热处理
        2.2.4 研磨并过筛
    2.3 分析与表征
        2.3.1 SEM 结果分析
        2.3.2 TEM 结果分析
        2.3.3 结构分析
        2.3.4 热处理温度对 TiO_2颗粒尺寸的影响
        2.3.5 TiO_2纳米粉体的形成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镧、铈混合掺杂混晶 TiO_2纳米管的制备及表征
    3.1 试剂与仪器
    3.2 镧、铈掺杂混晶 TiO_2纳米管的制备
    3.3 分析与表征
        3.3.1 XRD 分析结果
        3.3.2 TEM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镧、铈混合掺杂混晶纳米 TiO_2的光催化性能
    4.1 引言
    4.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3 光催化自制反应装置
    4.4 实验方法
    4.5 结果分析
    4.6 不同稀土元素掺杂的混晶纳米 TiO_2的光催化机理
        4.6.1 稀土元素镧、铈混合掺杂对纳米 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4.6.2 纳米 TiO_2的晶型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铈离子掺杂的氧化钛纳米薄膜的结构及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掺杂型锂钛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离子交换性能的研究[D]. 孟祥坤.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2]S、Cr共掺杂锐钛矿TiO2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 黄佳敏.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3]稀土掺杂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王新海,马瑾. 化学工程师, 2019(08)
  • [4]水热法制备修饰改性低维二氧化钛材料[D]. 程云朗. 安徽大学, 2019(07)
  • [5]Zn、Zn/Ce、Zn/Y及B掺杂TiO2纳米材料的抗菌性能及抗菌陶瓷的制备[D]. 王昱征. 东北大学, 2015(07)
  • [6]PbO2-CeO2电极的电沉积制备与性能研究[D]. 崔丽华.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7)
  • [7]纳米TiO2掺杂改性研究进展[J]. 尼亚琼,康华,李桂春.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15(02)
  • [8]铈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 宋明冬. 吉林大学, 2014(09)
  • [9]刺激响应型智能防腐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李苏宁.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6)
  • [10]稀土镧、铈掺杂混晶二氧化钛纳米管光催化性能研究[D]. 周平. 重庆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铈掺杂氧化钛纳米薄​​膜的结构和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