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地区便血患者直肠镜检查结果分析

呼和浩特地区便血患者直肠镜检查结果分析

一、呼市地区便血患者直肠镜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彪彪[1](2021)在《青年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结直肠癌患者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本文旨在研究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与老年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了解青年结直肠癌患者的发病特点与规律,分析影响青年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因素,为临床医生在青年患者早期诊断与治疗方面提供思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山西省人民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的青年(就诊年龄<45岁,136例)及老年(就诊年龄60-70岁,136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及术后病理资料,并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生存状况。临床病理特征采用SPSS 26软件包进行统计比较,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对入组患者进行电话或微信随访,统计两组患者的生存现状,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3月。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生存率,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青年患者136人,平均年龄41.76±5.29岁,老年患者258人,按1:1的比例从老年患者中随机抽取136人作为对照,平均年龄64±2.83岁。青年组病人癌症家族史比例较高(P=0.043),CA199阳性率较高(P=0.036),青年直肠癌病人MRF阳性率较高(P=0.047)。术后病理方面,青年组肿瘤体积较大(P<0.001),肿瘤发生在直肠的比例较高(P=0.049),N分期较晚(P=0.035),分化程度较低(P=0.019),脉管内瘤栓比例较大(P=0.033)。而性别、贫血、低蛋白血症、BMI、糖尿病、首发症状、癌性肠梗阻、CEA、直肠癌EMVI、治疗方式、病理分期、T分期、大体类型、组织学分型、器官侵犯、神经侵犯、癌结节、免疫组化方面无统计学意义。青年组与老年组患者两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并无统计学意义(69%vs61.8%,P=0.386)。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提示CA199阳性、术后病理分期、N分期、神经侵犯、脉管内瘤栓、首发症状中排便习惯改变是影响青年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后提示CA199阳性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阴性患者,HR=2.915(95%CI:1.353-6.281),病理分期Ⅳ期亦是造成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HR=9.865(95%CI:1.84-52.89)。结论: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与老年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不会造成总生存率的改变。提倡高危人群及有相关症状的年轻人群及早接受肠镜检查,早期诊断,减少误诊,积极治疗,提高预后。

胡妍[2](2021)在《体质辨识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风险中的价值初探 ——基于细胞和基因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它的发病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居于第3位,死亡率更是高居于第2位[1],也是占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日益趋于西方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出现明显上升的趋势,现在,它已经成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中发病率第2位、患病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2]。研究目的:研究建立在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辨识和对其粪便DNA的SDC2甲基化水平之上,期望通过早期获得一些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体质的分布情况、基因甲基化水平及其相关性,来帮助提高癌前病变的筛查效率,使医疗资源合理化分配,为早期筛查结直肠癌的风险评估提供新的方向。研究方法:依据《结直肠癌筛查高危因素量化问卷》[3]伺机筛选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于江苏省中医院拟行肠镜检查的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经肠镜及病理证实诊断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根据《中医体质分类判别标准》[4]对患者的体型体态、心理、生活习惯等一系列方面判定患者归属的中医体质,并对其在肠道准备前留取的粪便行脱落细胞DNA的SDC2甲基化水平检测,确定被测标本的阴性和阳性结果。运用SPSS24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肠镜下表现(包括息肉大小、单发与多发等情况)、病理类型与中医体质类型和粪便脱落细胞DNA的SDC2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基本资料:本研究共收集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122例,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47例,比例约为1.6:1,年龄60.37± 10.9岁。(2)体质类型分布为:湿热质有26人,占比21.3%,痰湿质25人,占比20.5%,阳虚质21人,占比17.2%,气虚质18人,占比14.8%。阴虚质7人,占比5.7%,气郁质8人,占比6.6%。血瘀质10人,占比8.2%。平和质6人,占比4.9%。特禀质1人,占比0.8%。(3)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为阳性的有41例,阴性患者有81例,总体灵敏度为33.6%。腺瘤性息肉>1cm的患者共有53例,其中SDC2基因检测为阳性的患者有30例,灵敏度为56.6%。多发的腺瘤性息肉患者较单发的腺瘤性息肉患者更易被SDC2基因检测为阳性。(4)湿热质、痰湿质的患者被SDC基因甲基化检测为真阳性的概率较大,而阳虚体质患者则易被SDC基因甲基化检测为假阴性的概率较大。研究结论:(1)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在男性中多发,50-70岁是高发年龄段。(2)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体质类型中,湿热质占比21.3%,痰湿质占比20.5%,推断该病的发生可能与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体质的人群关系较为密切。在肠癌早期筛查中,应尤其关注这三种体质的人群。(3)粪便脱落细胞SDC2基因甲基化对于多发的、>1cm的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灵敏度,它在早期筛查和诊断CRC中,拥有方便、安全的优点,减少侵入性检查带给患者的痛苦,依存性佳,可以大范围筛查CRC,达到早诊早治的目的,从而降低CR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4)对于湿热质、痰湿质的患者,早期肠癌筛查时可建议其行粪便脱落细胞的基因检测,而对于阳虚质及其他体质患者,则建议联合其他手段共同检测。

李想[3](2021)在《肠愈灌肠方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中IL-6、IL-10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采用肠愈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患者,与地塞米松、甲硝唑、思密达混合液保留灌肠做对比,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及评估两组疗法的临床疗效和治愈率,并检测患者血清中CRP及IL-6、IL-10的含量,为以后中西医综合治疗放射性直肠炎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对象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三科门诊及住院部的患者60例,年龄区间在42-77岁,均明确诊断为放射性直肠炎。按随机分配原则,分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mg、甲硝唑0.5g及思密达3g加0.9%生理盐水100ml混合均匀后加温至38-40℃保留灌肠,每晚一次;治疗组予以肠愈灌肠方加温水100ml保留灌肠,每晚一次;连续治疗8周,除此之外,两组均在指导下合理健康清淡饮食。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价、维也纳直肠镜评分等级、大便隐血试验等级、血清中CRP及IL-6、IL-10的含量并判定临床有效率。结果:1.治疗前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种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经计算P值均>0.05,两组差异不明显,故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2.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价、维也纳直肠镜评分等级、大便隐血试验等级、血清中CRP及IL-6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IL-10含量明显升高(P<0.05)。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中医症状评价、维也纳直肠镜评分的等级、大便隐血试验等级、血清中CRP及IL-6、IL-10含量及总有效率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评价及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副作用及不良反应。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愈灌肠方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疗效确切,且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优于地塞米松、甲硝唑、思密达混合液保留灌肠,临床值得推广。

田璐[4](2020)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肠息肉是指于肠腔粘膜表面突出的肉眼可见的各种隆起,凸向肠腔,还未确定病理性质的息肉样病变。据研究报告,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大概在1.4%至20.4%,是大肠癌的重要癌前病变[1],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一半以上的大肠癌是由于肠道腺瘤息肉的癌变所致,因此,大肠腺瘤息肉是最多见的大肠癌癌前状态,这一观点已被广泛认可。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呈上升的态势,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和膳食结构以及生活节奏都产生显着变化,根据2017年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当前,医学界对此病的认识虽然渐趋深入,不过治疗手法上较为单一,现在,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应用最为广泛且最为成熟的技术,但切除息肉未能改变患者机体内环境,因而复发率及恶变率仍居高不下,这使得结直肠息肉的预防更显重要。研究方法: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及临床经验的总结,列举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有关临床症状的发病危险因素以及中医证候观察表(附录二)。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山西省中医院(73例),山西省人民医院(134例),山西大医院(70例)及山西中医药大学院附属医院(20例),共297例行肠镜检查并经病理学证实为腺瘤性息肉的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在山西省中医院(89例),山西省人民医院(86例),山西大医院(41例)及山西中医药大学院附属医院(10例),共226例行肠镜检查并经病理学证实为非腺瘤性息肉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相关因素调查,对问卷中所调查的相关危险因素各自单独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各因素中存在统计学意义的,进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分析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与生活中危险因素的联系。同时,对上述297例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临床表现调查表,进行中医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等四诊信息的汇总,对各临床症状的频数和频率进行统计,进而对四诊资料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并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归类总山西地区结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研究结果:1.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女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风险是男性的53%;2.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在已经罹患结直肠息肉的人群中,其病理性质是否为腺瘤性,与年龄并无显着相关;3.家族遗传会增加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风险;4.既往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其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率是不吸烟人群的2.264倍,长期吸烟人群是不吸烟人群的2.369倍;5.纤维蔬菜的摄入,按照250g/日的标准设定,纤维蔬菜的摄入量越多,摄入频率越高,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风险越低,发病风险是摄入不足人群的32.7%;6.经常饥饱无度,饮食不规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风险是规律饮食人群的5.731倍。7.进食山西陈醋,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保护因素,进食陈醋越多,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率越低,偶尔食用,其腺瘤性息肉发病率,为很少或不食用的42.9%,经常食用,比例可进一步降至3.7%;8.山西地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区分,大肠湿热证型最多,湿象重于热象;第二、脾虚湿蕴证,第三、寒湿阻滞证,第四、气滞湿阻证,第五、瘀血内停证,还有少量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研究结论:1.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男性多于女性。2.已经罹患结直肠息肉的人群中,其病理性质是否为腺瘤性,与年龄并无显着相关。3.家族遗传会增加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风险。4.长期吸烟人群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率高于不吸烟人群。5.足量纤维蔬菜的摄入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保护因素。6.经常饥饱无度,饮食不规律,增加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风险。7.进食山西陈醋,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保护因素。8.山西地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区分,大肠湿热证型最多。

郭仕琪[5](2020)在《自动弹力线套扎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临床上经保守治疗无效的痔应选择手术治疗,针对混合痔出血、脱出症状的手术方式有很多,术式的联合应用顺应了改善症状与保护肛门功能的微创趋势,术后并发症、复发率不容忽视,而目前尚无统一术式。自动弹力线套扎术与铜离子电化学治疗因其安全有效、创伤小,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将两者联合应用能够提高疗效、保持各自原有的固脱、止血的基础上取长补短、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扩大适应症范围。目的:本研究旨在客观评价自动弹力线套扎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疗法与痔上黏膜环切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混合痔(同时伴有出血、脱出症状)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势与不足,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的60个病例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诊断为混合痔(同时伴有出血、脱出症状)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麻醉方式均为腰麻,由同一医师行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自动弹力线套扎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疗法,对照组采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全面比较两组术式的疗效评分、术后症状评分、术后并发症评分、随访1个月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通过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全面客观评价两组手术方式。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内痔数量、外痔切口数量)的统计中无显着性差异(>0.05)。在临床疗效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前、术后第1、3、7、14、21天的便血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便血停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水肿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术后下坠急便感方面的评分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尿潴留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随访1个月的残痔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均未出现术后肛门功能异常和肛门狭窄。结论:自动弹力线套扎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疗法与痔上黏膜环切术在治疗同时伴有出血、脱出症状的混合痔时,其临床疗效相当,且在术后便血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便血停止时间、肛门下坠急便感方面有显着优势,较之单一微创术式,联合术式可以互为辅助,增强加固、止血作用,拓宽手术适应症的范围,减少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对肛门功能损伤程度较小,安全有效,操作便捷,可供临床医生尤其是青年医生选择。

陈一鸣[6](2020)在《大肠息肉复发与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统计分析临床病历资料,研究大肠息肉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筛查大肠息肉复发患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并通过分析大肠息肉复发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总结其分布特点,为中医诊治大肠息肉及复发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中对大肠息肉复发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搜索,拟定进行研究的相关因素;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病历资料,运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得出与大肠息肉复发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结果:1.在纳入研究的505例病例中发现大肠息肉复发的男性比女性多见,但大肠息肉复发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2.同型半胱氨酸数值越高的患者出现大肠息肉复发的可能性比同型半胱氨酸低值的患者高;而大便隐血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复发;3.直径≥0.5cm的大肠息肉,且在此基础上直径越大复发可能性越大;而息肉数目≥3个,数目越多复发可能性越大;4.大肠息肉的基底与息肉复发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与复发存在明显相关性的是无蒂息肉(X2=6.095,P=0.047);5.大肠息肉好发于乙状结肠,而大肠息肉复发与部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乙状结肠及降结肠的息肉更加容易复发;6.大肠息肉的病理性质以管状腺瘤及炎性为主,其中管状腺瘤与管状绒毛状腺瘤与复发存在相关性;7.在大肠息肉的切除方式中选择APC切除的息肉复发的风险性更高;8.大肠息肉复发的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是相关的,其中肠道湿热证以男性多见,气滞血瘀证以女性为主;9.大肠息肉复发与患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恶性肿瘤家族史、排便情况、吸烟史、NLR、CEA、PLR等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通过本研究初步发现男性、息肉直径≥0.5cm、数目多、基底为无蒂、部位在乙状结肠和(或)降结肠、病理性质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切除方式为APC等均为大肠息肉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符合上述因素越多的大肠息肉患者,越需要提高对复发的警惕性;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恶性肿瘤家族史、排便情况、吸烟史、NLR、CEA、PLR等均与大肠息肉复发无明显相关性。而在辨证论治时,需侧重对男性的肠道湿热证、女性的气滞血瘀证进行分析和治疗。

徐槐,刘朝奇,金锦莲,周海燕,吴娜威,吴发明[7](2019)在《葛洲坝地区2201例结肠镜检查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宜昌市葛洲坝地区结肠镜受检者结直肠病变情况。方法:对2015年6月~2018年7月在我院行结肠镜检查的2 201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 201例受检者中共检出肠道病变1 794例(81.51%),其中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炎合并息肉及结直肠癌的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结直肠炎的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腹痛、便秘、便血、腹泻及腹部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结直肠病变检出率较高,常见病变为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炎和结直肠癌。老年组结直肠癌的检出率显着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均P<0.05),且老年受检组中,男性结直肠癌检出率显着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洲坝地区有肠道相关临床症状患者的结直肠疾病检出率较高,中年及以上人群应重视结肠镜检查,以早期发现结直肠病变,尤其是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

吴亭[8](2019)在《滋肾固髓汤结合化疗在中期结直肠癌术后的短期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从体重、中医证候、Karnofsky评分及CD4+、CD8+综合探讨滋肾固髓汤结合mFOLFOX6化疗方案影响中期结直肠癌术后的短期临床疗效,评价滋肾固髓汤的安全性。方法:分析从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期间因中期结直肠癌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海南中医院(海南省中医院)住院并行根治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组(治疗组)68例和西医组(对照组)68例,最终完成研究的患者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65例。治疗组采用滋肾固髓汤结合m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m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使用体重变化评估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情况,评估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期后体重变化。使用中医证候评分评估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评估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期后中医证候评分,计算评价中医证候学疗效。使用Karnofsky评分评估患者行为体力状态,评估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期后Karnofsky评分。使用CD4+、CD8+评估患者免疫功能,测量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期后CD4+及CD8+的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长短和发病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体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而两组组间治疗2周期后体重相比,治疗组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2周期后与治疗前体重相比,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中医证候比较,中医证候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而两组组间治疗2周期后中医证候评分相比,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2周期后与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Karnofsk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而两组组间治疗2周期后Karnofsky评分相比,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2周期后与治疗前Karnofsky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而两组组间治疗2周期后CD4+、CD8+相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2周期后与治疗前CD4+及CD8+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滋肾固髓汤结合m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中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满意,且安全性较好。

张小飞[9](2019)在《基于消化道症状的结直肠癌预测模型建立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3位,死因排名在恶性肿瘤中排第5位。结直肠癌缺乏特异性症状,出现症状后病人及医生重视程度不够,加上病人对结直肠癌筛查及肠镜检查顺应性差,导致确诊时间延长,使生存时间下降。目的本文基于消化道症状建立结直肠癌预测模型,提高结直肠癌的筛查能力。应用结直肠癌预测模型,可能使出现消化道症状病人提高认识,尽早检查,明确诊断。方法从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偃师市人民医院行肠镜检查的病人中,筛选出临床病史资料完整病人共4866例作为建模组,比较结直肠癌组与非结直肠癌组在性别、年龄及消化道症状的差别,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各变量的回归系数给变量赋值,建立结直肠癌预测模型。从2019年1月至2019年4月行肠镜检查的病人中,筛选出临床病史资料完整病人461例验证模型。结果1.建模组,与非结直肠癌组相比,结直肠癌组患者在年龄分组、性别、便血、大便习惯性状改变、大便形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消化不良、消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结直肠癌预测模型包括九个变量:年龄、性别、便血、大便习惯性状改变、大便形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消化不良、消瘦,风险评分范围从1分-17分,随着风险评分增加,结直肠癌患病率有上升的趋势。3.风险评分<9分为低风险组,结直肠癌患病率为1.4%;风险评分≥9分为高风险组,结直肠癌患病率为13.0%,P<0.001。4.结肠镜检查用于高风险组人群,将发现81.4%的结直肠癌。5.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ROC曲线下面积为:0.758,P<0.001;较好的拟合度,Hosmer和Lemeshow检验P=0.449。结论基于消化道症状的结直肠癌预测模型,在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金水[10](2019)在《结肠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筛查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分析结肠息肉术后的形态类型、在结直肠中的部位与患者年龄等相关性因素分析。比较粪便潜血实验(免疫胶体金法、数值化免疫法、噗噗管检测法)和数值化免疫法联合粪便DNA检测法(FIT-DNA)在结直肠疾病筛选中的价值。2.比较粪便潜血实验(免疫胶体金法、数值化免疫法、噗噗管检测法)和数值化免疫法联合粪便DNA检测法(FIT-DNA)在结直肠疾病筛选中的价值。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安医大附属巢湖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病人接受结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共572例。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息肉类型、解剖部位及病理分型。并随机抽取300例患者采用问卷调查,获取受试者完整资料。采用SPSS 26.0进行卡方统计分析结肠息肉患者术后病理类型与患者年龄、性别、息肉部位、大小之间、生活及饮食习惯相关系进行研究。2.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消化内科、胃肠外科住院及门诊病人,以及安医大一附院、安医大二附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44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上述4种检测方法进行粪便检查。比较4中检测方法在诊断结直肠癌、识别结肠病变类别、诊断结直肠癌癌前病变、诊断高危腺瘤以及诊断肿瘤分期中的预测效能。结果:1.患者高危腺瘤与低危腺瘤检出率在结直肠各部位有显着差别(P<0.05)。高危腺瘤与低危腺瘤与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但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腺瘤大小与腺瘤病理类型存在明显差异,腺瘤异型性与腺瘤病理类型存在相关性(P<0.05)。随机抽取300例患者中高危腺瘤156枚,非高危腺瘤144例与年龄、体重指数(BMI)、饮食情况、吸烟和家族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率与饮酒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2.FIT-DNA检测法在鉴别结直肠癌时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以及对结直肠癌和高危腺瘤性疾病的阳性率比均高于其他三项;其对其他(炎症性和非特异性肠炎肠病)和正常大肠的假阳性率均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T-DNA检测法在诊断癌前病变、高危腺瘤以及结直肠癌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高于其他三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显示诊断效能分别为FIT-DNA、FIT、噗噗管筛查方法和免疫胶体金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于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数值化的值与疾病分期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性;但是在FIT-DNA检测中,没有相关性。结论:1.结肠息肉术后病理类型与患者年龄、息肉部位、大小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与人民日常饮食及生活习惯存在明显差异。2.FIT-DNA检测法在鉴别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高危腺瘤方面敏感度和阳性率均显着优于其他三种检测方法;对正常大肠和其他性质病变的假阳性率较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显示FIT-DNA检测法对结直肠癌前病变预测效能最大。FIT与结直肠癌肿瘤分期存在正相关性。

二、呼市地区便血患者直肠镜检查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市地区便血患者直肠镜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青年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青年与老年结直肠患者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2.2 青年与老年结直肠患者术后病理对比分析
    2.3 青年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分析
3 讨论
    3.1 青年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差异
    3.2 青年结直肠癌预后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年结直肠癌误诊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体质辨识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风险中的价值初探 ——基于细胞和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西医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研究现状
        1.1 西医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认识
        一、相关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
        二、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理分类
        三、转归及预后
        1.2 中医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认识
        一、病名命名
        二、病因病机
        1.3 结直肠癌及腺瘤性息肉的早期筛查
    2. 遗传学、DNA甲基化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1 DNA甲基化与结直肠癌及腺瘤性息肉
        一、血液DNA甲基化检测
        二、粪便DNA甲基化检测
        2.2 SDC2基因的甲基化检测
    3. 中医体质学说
        3.1 中医体质学溯源
        3.2 中医体质学与结直肠疾病的关系
        3.3 中医体质学与基因的关系
    4. 中西医防治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材料方法
        2.1 诊断依据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研究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息肉大小的关系
        3.2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资料的关系
        3.3 粪便脱落细胞基因SDC2甲基化水平与一般资料的关系
        3.4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SDC2基因甲基化水平及其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第三部分 讨论
    1.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相关
    2.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粪便脱落细胞SDC2基因甲基化水平相关
    3.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粪便脱落细胞SDC2基因甲基化水平的相关关系
    4. 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肠愈灌肠方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中IL-6、IL-10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放射性直肠炎的中医认识
        1.1 放射性直肠炎的病名溯源
        1.2 放射性直肠炎的病因病机
        1.3 放射性直肠炎的辨证分型
        1.4 中医治法
    2 现代医学对放射性直肠炎的认识
        2.1 对于放射性直肠炎发病的认识
        2.2 对于放射性直肠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治疗方法
        2.1 一般治疗
        2.2 分组治疗
    3 疗效性观测指标
        3.1 中医症状评价
        3.2 临床疗效评价
        3.3 维也纳直肠镜评分等级
        3.4 大便隐血实验情况
        3.5 血清中CRP的含量
        3.6 血清中IL-6、IL-10 的含量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等级治疗前后对比
        5.3 患者治疗前后维也纳直肠镜评分等级对比
        5.4 大便隐血实验比较
        5.5 两组血清CRP含量对比
        5.6 两组血清IL-6、IL-10 含量对比
        5.7 两组临床总有效疗率比较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对于IL-6、IL-10 的相关论述
    2.对于肠愈灌肠方的相关论述
    3.对于地塞米松、甲硝唑及思密达混合液的相关论述
    4.研究结果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对放射性直肠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4)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依据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研究方法
    1.7 设计相关调查问卷表
    1.8 统计方法
2.研究数据分析
    2.1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与性别、年龄关系
    2.2 单因素分析
    2.3 多因素分析
    2.4 297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四诊信息分布情况
    2.5 297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症状体征聚类分析结果
    2.6 297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四诊症状快速聚类结果
3.研究结果及讨论
    3.1 山西地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因素调查结论
    3.2 山西地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中医证型调查结论
    3.3 本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结直肠息肉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致谢

(5)自动弹力线套扎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外治法治疗痔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套扎疗法治疗痔的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终止研究标准
        1.7 随访要求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项目及检测时点
        2.4 统计分析
        2.5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疗效比较
        3.3 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
        3.4 术后两组便血评分比较
        3.5 两组术后便血停止时间比较
        3.6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3.7 两组水肿评分比较
        3.8 两组下坠急便感评分比较
        3.9 两组术后尿潴留情况比较
        3.10 两组术后肛门功能比较
        3.11 两组术后残痔情况比较
        3.12 两组术后肛门狭窄评分比较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疗效评价
        4.2 术中出血量情况
        4.3 便血及停止便血情况
        4.4 疼痛情况
        4.5 水肿情况
        4.6 下坠急便感
        4.7 尿潴留情况
        4.8 残痔情况
        4.9 肛门狭窄
        4.10 肛门功能
    5. 讨论
        5.1 中医对痔的认识
        5.2 西医对痔的认识
        5.3 RPH-4联合ECTCI对减少出血的优势
        5.4 RPH-4联合ECTCI对减轻术后并发症的优势
        5.5 联合术式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大肠息肉复发与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大肠息肉复发的现代研究
        1.1.1 大肠息肉的定义及特点
        1.1.2 大肠息肉的发生、复发与癌变
        1.1.3 大肠息肉的复发及相关因素
        1.1.4 大肠息肉复发的治疗与预防
    1.2 大肠息肉复发的中医药研究
        1.2.1 定义
        1.2.2 大肠息肉复发的病因病机
        1.2.3 大肠息肉复发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1.2.4 大肠息肉复发的中医证型
        1.2.5 大肠息肉复发的中医治疗与预防
    1.3 目前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辨病辩证分型标准
    2.3 纳排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研究设计
        2.4.1 拟定相关因素
        2.4.2 预统计
        2.4.3 主要研究的相关因素及赋值
        2.4.4 数据录入
    2.5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息肉情况
    3.3 单因素分析
        3.3.1 大肠息肉复发与性别的关系
        3.3.2 大肠息肉复发与年龄的关系
        3.3.3 大肠息肉复发与息肉数目关系
        3.3.4 大肠息肉复发与息肉直径的关系
        3.3.5 大肠息肉复发与息肉基底的关系
        3.3.6 大肠息肉复发与部位的关系
        3.3.7 大肠息肉复发与息肉病理性质的关系
        3.3.8 大肠息肉复发与切除方式的关系
        3.3.9 大肠息肉复发与既往疾病的关系
        3.3.10 大肠息肉复发与恶性肿瘤家族史的关系
        3.3.11 大肠息肉复发与排便情况的关系
        3.3.12 大肠息肉复发与吸烟情况的关系
        3.3.13 大肠息肉复发与检验结果的关系
    3.4 大肠息肉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3.5 大肠息肉复发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第四章 讨论
    4.1 大肠息肉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4.2 大肠息肉复发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葛洲坝地区2201例结肠镜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肠道准备
        1.2.2 肠道清洁效果评价
        1.2.3 结肠镜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结肠镜检查结果
    2.2 不同临床症状与肠道疾病的关系
    2.3 各年龄组结直肠癌检出率的比较
3 讨论

(8)滋肾固髓汤结合化疗在中期结直肠癌术后的短期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结直肠癌的研究概况
        一、结直肠癌的概述
        二、结直肠癌的解剖基础及生理
        三、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
        四、结直肠癌的相关发病因素
        五、结直肠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
        六、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分类
        七、结直肠癌的临床表现
        八、结直肠癌的诊断及临床分期
    第二节 结直肠癌治疗概括
        一、结直肠癌的手术治疗
        (一) 结直肠癌的根治性手术
        (二) 结直肠癌姑息性手术和减症手术
        二、结直肠癌的化学治疗
        (一) 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
        (二) 铂类抗肿瘤药
        (三) 伊立替康
        (四) 雷替曲塞
        三、分子靶向药物
        四、结直肠癌化学治疗后常见不良反应
        (一) 骨髓抑制
        (二) 消化道反应
        (三) 神经系统毒性
        (四) 免疫系统毒性
        (五) 过敏反应
        (六) 肝肾功能损害
    第三节 结直肠癌的中医认识
        一、结直肠癌中医病名
        二、结直肠癌中医病因病机
        三、滋肾固髓汤的临床方解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剔除、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实验设计
        (二) 样本含量及来源
        (三) 随机分组
        (四) 治疗方法
        (五) 观察时间
        (六) 观察指标
        (七) 化疗不良反应评价
        (八) 统计学处理
    第二节 结果
        一、基线资料比较
        (一) 年龄、病程比较
        (二) 性别、发病部位情况比较
        二、两组患者体重变化比较
        三、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学比较
        (一)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二)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四、两组患者行为体力状态比较
        五、两组患者CD4~+及CD8~+比较
        六、化疗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第三节 讨论
        一、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
        二、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三、结直肠癌术后的化学治疗
        四、结直肠癌术后的中医病因病机
        五、滋肾固髓汤的组方原则及作用机理
        六、滋肾固髓汤结合m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中期结直肠癌术后临床疗效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基于消化道症状的结直肠癌预测模型建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结直肠癌筛查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结肠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筛查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缩略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第一部分 结肠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实验仪器
        1.5 肠道准备
        1.6 镜下手术方法
        1.7 标本处理
        1.8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受试者一般资料
        2.2 高危腺瘤发病几率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2.3 结肠息肉的危险级别和发病部位之间的关系
        2.4 结肠息肉的危险级别和腺瘤大小的关系
        2.5 结肠息肉的危险级别和性别的关系
        2.6 结肠息肉的病理类型和腺瘤危险级别的关系
        2.7 高危腺瘤与生活习惯及饮食关系分布情况
        2.8 结肠高危腺瘤与生活习惯及饮食关系
    3 讨论
第二部分 粪便潜血试验及粪便 DNA 检测与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中诊断的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实验仪器
        1.5 操作步骤
        1.5.1 免疫胶体金法
        1.5.2 噗噗管法
        1.5.3 数值化法
        1.5.4 数值化法联合DNA检测法
        1.6 结直肠镜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受试者一般资料
        2.2 不同检测方法对结直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2.3 不同检测方法对高危腺瘤的诊断价值
        2.4 不同检测方法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2.5 数值化法和FIT-DNA法在肿瘤分期中的比较
        2.6 不同检测方法对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价值比较
        2.7 不同检测方法对结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呼市地区便血患者直肠镜检查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年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D]. 孙彪彪.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体质辨识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风险中的价值初探 ——基于细胞和基因的研究[D]. 胡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肠愈灌肠方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中IL-6、IL-10水平的影响[D]. 李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型的研究[D]. 田璐.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5]自动弹力线套扎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D]. 郭仕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大肠息肉复发与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型分析[D]. 陈一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葛洲坝地区2201例结肠镜检查结果分析[J]. 徐槐,刘朝奇,金锦莲,周海燕,吴娜威,吴发明. 巴楚医学, 2019(04)
  • [8]滋肾固髓汤结合化疗在中期结直肠癌术后的短期临床观察[D]. 吴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基于消化道症状的结直肠癌预测模型建立的研究[D]. 张小飞. 新乡医学院, 2019(06)
  • [10]结肠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筛查的初步研究[D]. 金水.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呼和浩特地区便血患者直肠镜检查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