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材料生产应注意放射性检测

墙体材料生产应注意放射性检测

一、墙材生产应注重放射性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霞[1](2020)在《D石材公司家装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石材产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规模。D石材有限公司位于"中国石材城"——南安水头镇,创办于2000年,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成为集进出口贸易和生产为一体的规范化石材企业。早在2014年公司就已提出“开拓大理石家装时代”的口号,追随近年来“石材进家装”的热潮,力图抢占家装市场的份额。然而,进入家装市场多年,公司在家装石材业务所占的市场份额仍不到1%,家装石材市场占公司营收份额也未超过10%。探索进入家装石材市场的方式和方法,在保障公司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合理创造一个适合家装市场的营销策略,是D石材公司目前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这也将是公司未来发展的突破口。本文通过对D石材有限公司实际情况的掌握,根据D公司目前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分析公司现行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运用营销策略的相关理论,提出适合市场变化以及公司未来发展的针对家装市场的营销策略。本文共分七个章节,首先是石材公司营销策略的研究背景、意义、目的、方法,阐述了整合营销理论、STP理论、SWOT分析模型等理论依据。其次,利用PEST分析公司目前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并针对性分析了D公司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通过SWOT分析法,用表格展示D公司可以选择调整自身营销策略的不同方向,为制定适合家装市场的营销策略提供借鉴。紧接着,分析了D石材有限公司的营销现状和存在问题,具体阐述D公司的基本情况、营销现状、营销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建立在以上分析的基础提出针对家装市场的营销策略,通过STP理论进行市场细分定位,从产品、价格、渠道、品牌、服务等几个方面对营销策略进行具体分析,详细描绘D公司家装市场营销策略的框架及内容,笔者着重在产品差异化、定价模式的简化、多渠道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完善,为确保营销策略顺利完成提出人才培养、团队激励、加强标准化管理模式、加强合作等保障措施,力求新的营销策略切实符合公司所需,解决D公司在家装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李丹[2](2020)在《磷建筑石膏预制构件在装配式住宅应用综合效益评价 ——以成都G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绿色生态建筑的推广,装配式建筑作为新兴的建造方式相比传统现浇建筑,其优势在于节约工期及劳动力、质量稳定、节能、节水、节材、减少湿作业及建筑垃圾等。论文以磷建筑石膏预制构件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为研究对象,对比PC(Precast Concrete)构件住宅和PG(Phosphorus construction gypsum)构件住宅的施工成本,对施工成本差异进行分析,并对PG构件在装配式住宅中应用的综合效益进行深入研究。论文通过对磷建筑石膏预制构件的特性和特点分析,以及PG构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总结出4方面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多功能效益、质量保证效益及安全效益4个分支。经过分析研究整理,各分支由若干子项构成,结合工程案例实际情况,再利用专家咨询法和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得各效益的评价指标及参数,经过筛选得到指标评价体系。然后运用熵权法及AHP法计算指标权重,构造基于AHP-熵权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数据整理及结果分析,得到了磷建筑石膏预制构件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的综合效益相关研究成果。论文获得如下研究成果:(1)PG构件的应用使得G项目的吊装安装人工费减少了7万余元,装饰装修人工费减少3万余元;构件成本费用减少了1.5万,装饰装修材料费减少了0.7万元;施工机具使用费节约了11.7万元;施工措施费节约了2.1万余元;施工间接费节约了0.9万余元。将磷建筑石膏预制构件应用在装配式住宅中可降低施工成本,PC构件住宅施工成本为1025.59元/m2,PG构件施工成本为972.2元/m2,成本降幅为5.2%。PG构件在装饰装修方面相比PC构件更具有优势。(2)论文根据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评价原则,结合PG构件在成都G项目中应用的实际情况,根据专家咨询法确立了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并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从经济效益、质量保证效益、多功能效益及安全效益4个方面建立PG构件预制装配式住宅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论文运用AHP法确定主观权重,运用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得到AHP-熵权法结合的组合赋权,建立了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3)对PG构件在成都G项目中应用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实证,通过AHP法和熵权法来确定综合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详细展示了该模型进行评价的整个过程,结果清楚地表明了PG构件在预制装配式住宅项目中应用的综合效益评价结果为较好。由此表明,磷建筑石膏预制构件在装配式住宅中应用是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刘晓仙[3](2020)在《山西古砖微结构及仿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历史文化、建筑风格载体的古建筑,正面临在建筑中的占比逐年递减的趋势,现存的古建筑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小部或大部残损,甚至有些需要易地保护,其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及国家的关注,相关学者也投入了诸多精力。针对古建筑的主要构件——古砖(古建筑烧结砖),研究其成分、微结构,追溯古砖制作技术并制作仿古砖进行质量对比分析,以期在古建筑修缮保护中做到古建筑外观上“修旧如旧”,成分、力学性能及微结构的相似,对于更好地传承建筑风格、延续历史载体、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均具重要意义。本文依托横向课题:山西省古建筑修缮材料及工艺研发(RH18200230),对山西省古砖原构件分类选样,采用XRF和XRD测试古砖成分,采用MIP和CT测试古砖微结构,追溯古砖的制作技术,对比评价仿古砖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微结构,确定古砖仿制技术。主要内容如下:(1)古砖成分采用XRF和XRD对山西明、清两代和晋北、晋中、晋东南和晋南四个区域古砖成分进行测试,对比分析各区域两代古砖之间的差异和各代全区域古砖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论朝代和区域,古砖的氧化物种类均一致且二氧化硅和氧化铝占比居前两位,除晋东南外,各区域两代含量差别不大;结合物相分析,对于不同区域的古砖对应的物相种类差别较大,但同区域不同朝代的物相种类差异较小。(2)古砖微结构采用MIP测试明、清两代和晋北、晋中、晋东南和晋南各区域古砖的孔结构,研究各区域两代古砖之间的差异和各代全区域古砖之间的差异。采用CT技术对古砖的缺陷进行检测,研究古砖缺陷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同朝代不同区域古砖的孔隙率,明代和清代古砖最高的区域分别是晋中和晋东南;同区域不同朝代的古砖孔隙率,除晋南外,各区域清代的古砖均比明代的高。对于古砖的分组孔隙率,各区域明代的古砖比各区域清代的古砖相似度高,同区域不同朝代有所不同。对于古砖的最可几孔径,除晋南外,明代各区域和清代各区域古砖均比较集中,且1μm至10μm范围内的孔分布较多,同代相差约1μm。在古砖缺陷上,明代晋北的古砖高于晋东南的,但两者的平均最大孔径接近。(3)古砖的仿制技术对于马蹄窑、梭式窑和隧道窑进行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马蹄窑、梭式窑,还是隧道窑,古砖仿制技术流程均主要包含制坯和烧制两大项,且对比中发现隧道窑在烧成时温度较低,烧制时短,燃料清洁、利用高效且闷窑时短。(4)仿古砖的性能对仿古砖进行物理力学性能及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物理性能方面,除了晋南梭式窑仿古砖外,晋南隧道窑仿古砖和晋北梭式窑仿古砖均良好;对比仿古砖与古砖的力学性能,仿古砖均与古砖相当,且晋南梭窑仿古砖较其它两窑的仿古砖低。对比古砖和仿古砖的微结构,晋南隧道窑仿古砖的微结构更接近清代晋南的古砖,晋北梭式窑仿古砖的微结构优于古砖。

杨丽萍[4](2017)在《重庆绿色公共建筑适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由于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年建筑量已超过20亿平方米,几乎达到了全世界年建筑量的40%。建筑业具有高投入、高能耗与高排放的特点,因而使其成为了引发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的主要行业。面对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能源危机的不断凸显,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而绿色公共建筑由于其能耗比重大与节能难度高等特点,一直以来被视为节能减排领域的重点和难点,而如何选用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也就成为了公共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点。绿色公共建筑技术的应用会受到自然气候与资源等地域特征的共同影响,而同一绿色公共建筑技术在不同地域的应用也具有差异性,因此按照标准设定的绿色公共建筑技术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地域。那么在公共建筑规划方案形成之初,基于地域性特征选用适宜的绿色公共建筑技术才能有助于公共建筑绿色设计目标的实现。重庆地区夏热冬冷、日照匮乏、空气潮湿,特殊的气候条件与复杂的山地地形极大地影响了高品质室内环境质量的营造,给绿色公共建筑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本次研究先对重庆地区绿色公共建筑技术的应用要点进行梳理,再通过充分的调研了解这些技术真实的应用现状,最后归纳、整理、分析得出重庆地区绿色公共建筑的适宜性技术,并结合建筑技术发展对未来重庆地区绿色公共建筑适宜性技术的可能趋势进行了展望。论文分为六个部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明确了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出国内外基于地域性的绿色公共建筑适宜技术的研究现状,从而确立了本次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梳理了重庆地区绿色公共建筑技术的应用要点,包括设计原则与控制指标体系,并对其技术发展的影响因素、实施难点与制约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找到重庆地区绿色公共建筑适宜技术选用的理论依据。第三章汇总了重庆地区绿色公共建筑技术应用现状的调研数据,针对选取的重庆地区48个典型绿色公共建筑星级项目样本案例,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控制五个方面进行了绿色公共建筑技术应用状况的分类统计和关联分析,整理出样本案例中各种绿色公共建筑技术的使用频率。还通过对50名重庆地区的绿色建筑咨询专家和技术设计师所进行的问卷调查,获得并归纳得出常规绿色公共建筑技术中在重庆地区难以实施和不相适应的部分技术。第四章针对样本案例的调查结果,将重庆地区应用频率较高具有适宜性的绿色公共建筑技术进行了可行性与应用要点的深入分析与总结,包括土地利用、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建筑与围护结构、能量综合利用、节水系统、非传统水源合理利用、节材设计、室内环境控制、BIM技术应用等,从而整理出重庆地区绿色公共建筑适宜技术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与可操作性的表格。进而结合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的绿色建筑示范楼论证这些适宜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第五章结合被动式绿色公共建筑新技术、绿色公共建筑能源利用新技术、装配式绿色公共建筑新技术三个方面的发展,对重庆地区绿色公共建筑适宜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从而拓展了深入研究开展的可能思路。第六章为本文结语部分,对本次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得出了本次研究的结论,提出了本次研究的局限,并对未来的深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次基于样本案例调研结果所分析得到的重庆地区绿色公共建筑适宜技术成果可为实际的绿色公共建筑技术选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并相应地产生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合理开发与有效应用的引导,同时为重庆市绿色公共建筑的健康发展产生一种良好的助推作用。

任洪国[5](2016)在《热宜居视角下严寒地区农村住宅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发展,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影响和制约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枷锁。目前,我国约有一半以上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地区每年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其中因农村住宅围护结构和采暖设施设计不合理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损害非常严重,尤其严寒地区农村,自然环境较恶劣,传统农宅能耗大,人居环境差等问题日益显。所以改善农村住宅建设现状对降低我国资源能源消耗改善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国家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基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住宅节能技术标准与专题研究》(2008-BAJ08B12),以改善严寒地区农村住宅人居环境为核心,热宜居视角下对住宅围护结构系统和采暖设施系统进行设计研究,旨在为寒地农村住宅建设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放眼于未来,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关键一步,但由于农村历史悠久,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较多,情况较复杂,所以开展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统筹国外发达国家近年来在建筑上应用的新技术,其特点可概括为:以节约能源为目标的节约能源技术;以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为核心的室内环境技术;以计算机、信息化为特征的能源节约技术以及对室内环境技术进行智能化控制的先进技术。我国的建筑技术起步晚,发展速度较缓慢,目前正处于解决能源节约问题的层面上,对于提高建筑物室内环境质量的研究还很少,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的建筑智能控制技术更是望尘莫及。本研究应用了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住宅耦合设计技术,研究技术较前沿,为我国建筑领域的信息化发展贡献力量。本文以严寒地区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实验检测和问卷调研等方法,确定了严寒地区农村供暖季影响人居环境的主要问题为室内热环境和空气质量。为了更准确概括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室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热宜居理念,包括室内温度和空气质量(换气量)两项指标,并确定了两项指标范围;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差,采暖设施热效率低等。其次,从影响热宜居指标角度分析,将农村住宅设计系统划分为围护结构和采暖设施两大子系统,并提出两子系统的基础设计方案。围护结构设计包括:屋顶、外墙、门窗、窗墙比、体形系数等的基础设计方案,屋顶设计方案,包括屋顶类型,屋面材料,保温材料及保温层厚度等设计;外墙设计方案,包括砌体材料选择,保温材料选择及保温层厚度等;门窗设计方案,包括门窗材质,保温措施等设计;此外,对农宅窗墙比设计,体形系数范围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在农宅围护结构上安置换气装置的方案。采暖设施设计包括:火炕、火墙、土暖气等的基础设计方案,火炕设计方案,包括火炕类型研究,炕面材料的选择及提高火炕热性能的研究;火墙设计方案,包括火墙类型的研究,墙体材料的选择及提高火墙热性能的研究;采暖设施系统其它部分的改进方案等;此外,研究了如何通过采暖设施系统将农宅换气方式进行改进,并得到具体方案;最后,由于农村住宅建筑设计系统各建设指标间关系较复杂,为了成功表述各指标间复杂关系,克服农宅建设过程各系统指标无法同时兼顾的难题,运用系统耦合方法对农宅系统各参数指标进行优化设计,确定建造方案。本文针对我国严寒地区农村住宅现状,提出热宜居理念,并以节能设计为基础,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核心,通过实践检测、问卷调查、举例分析等方法,提出热宜居视角下严寒地区农村住宅的设计方案,包括农村住宅围护结构设计方案,采暖设施设计方案以及计算机耦合设计方案等。为农村住宅设计领域研究提供新思路,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数据参考,为人居环境改善提供方法指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王婷[6](2016)在《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逐渐呈现高密度形态。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增,导致了资源能源枯竭、全球气候变化、城市环境恶化、人体机能弱化等问题,而城市高密度地区,建设与人口、用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尤其是寒冷气候条件下,城市高密度地区比城市其他区域面临更多的环境、能耗、气候、生态问题。在“生态”、“节能”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的当下,城市节能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寒冷气候区城市高密度地区资源能源消耗的研究,按照“问题探索——分析提炼——研究解决——实例应用”的逻辑方式,针对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城市高密度地区所存在的能耗问题,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的实施策略。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探索(第一、二章),首先是在分析城市发展面临严峻形势、高密度是城市未来发展诉求的基础上,抽象出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定义、内涵和基本特征;然后从城市层面探讨能耗和节能问题,对高密度发展的能耗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往研究,提出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研究的重要性,为后文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第二部分为分析提炼(第三章),着重分析探讨寒冷气候条件下城市高密度的能耗复杂性。首先是对城市高密度地区能耗现状的分析,总结了能耗“七宗罪”;其次是分析研究城市能耗、高密度布局及气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从而凝练寒冷气候区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的核心问题,为后文研究打下原理性基础。第三部分为研究解决(第四、五章),根据前文分析,提出构建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体系,从生态节能基底、生态节能形态、生态节能支撑和生态节能行为四大要点方向提出高密度城市生态节能设计的三层级八大要素系统,并针对寒冷气候条件进行权重赋值,以及提出切实可行的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第四部分为应用实例(第六章),叙述了天津市的高密度布局及城市节能概况,并基于LEAP模型进行天津市节能潜力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取高密度地区进行生态节能设计策略研究。

刘伟[7](2013)在《西藏高海拔地区台站生态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结合成都某部“雪域兵心工程”的科研目标和目前西藏高海拔地区台站生态化建设所面临的紧迫性课题,拟着重研究解决我国西藏高海拔地区台站生态化建设需求与现有的生态化理论和技术之间的对接问题。以西藏高海拔地区的导航台、雷达站、通信站等营区的生态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搜集、实地调研、现场测试、计算机模拟、理论体系构建、实例检验等方法,对西藏高海拔地区台站的建筑环境、太阳能利用、生态化建设技术策略以及生态化建设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首先,在相同的舒适室内热环境条件下,通过对移居人群在西藏高海拔地区(5300m)和中海拔地区(3550m)的单因素工效对比实验研究表明,打字正确率有显着性差异,样本工效受海拔高度因素的影响显着。对海拔5000米的西藏高海拔、低气压地区的建筑室内热环境和人体热舒适性特征的现场研究发现,该地区自然通风条件下被动式太阳房内人体热感觉(TS)中性温度为:19.42℃(ta;IcI=1.0clo),并得出了高海拔台站室内热舒适温度的范围:14.25~24.60℃(ta;Icl=1.0clo),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相似研究的结果,且符合TSV=0.0966tα-1.6452线性变化规律。对高海拔地区既有建筑室内热环境和热工性能进行了现场测试,发现高海拔地区室内热环境的首要特征是空气湿度相对于公认标准(ISO7730)明显偏低。现场测试了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等基本热工特征参数,发现高海拔地区墙体传热系数与室外空气相对湿度存在相关关系:K=5×10-6φ4-O.0009φ3+0.0593φ8-1.6327φ+16.795。通过对现有建筑的热工性能测试结果、太阳辐射强度的实地观测结果以及人体热舒适温度处于更宽范围的现场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西藏高海拔地区利用太阳能供暖是可行的。通过对西藏高海拔地区台站建筑的环境调查和监测,获得了台站环境影响评价的第一手基础数据,包括台站生活垃圾的人均日产生量(1.257kg/人.d)和组分以及台站人均日用水量(26.0L/人.d)、人均污水排放量和环境噪声等数据,并据此定量分析了台站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对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现场调研,台站建筑环境现状测试以及当地可再生能源——太阳能被动利用研究经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高海拔地区台站建筑的发展方向——生态建筑。构建了以太阳能被动利用为基础的高海拔地区台站生态化建设的技术策略体系。通过对现有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评价系统的分析,指出现有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评价系统不能简单化地用于高海拔地区台站生态化建设的评价。建立了高海拔地区台站生态化建设指标体系和评价数学模型。通过对实例评价的分析,结果显示这种评价方法对高海拔地区台站生态化建设的评价更为准确,解决了通常评价方法中存在的“主观赋权”问题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以上研究表明,在西藏高海拔地区,采取以太阳能被动利用技术为基础的生态化技术进行生态化台站建设是必要而可行的。同时,利用生态化技术解决西藏高海拔地区台站面临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对保障驻站人员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保护西藏高海拔地区特有的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为西藏高海拔地区台站生态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用技术。同时,也为该地区的其他建筑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助于推动生态建筑和环境保护理论的深入研究与进一步发展。

傅军[8](2010)在《新型墙体抗裂抗渗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型墙体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墙体的开裂渗漏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不仅带来了建筑功能的下降和保温节能的失效,而且导致建筑物使用寿命的降低。为了更好地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解决新型墙体工程应用的抗裂抗渗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从产品生产、施工工艺、设计计算、构造措施、检测技术等多个环节,结合文献阅读和专家咨询,沿着“工程实践”主线,对新型墙体材料抗裂抗渗调研、不同龄期混凝土砖墙体收缩试验、框架填充墙干缩开裂数值模拟、新型墙体表层渗透性能现场测试、墙体表层裂缝图像处理几个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新型墙体材料在浙江地区工程中的工程应用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并采用样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调研表明:行业管理部门没有详细的技术实施导则、生产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及保证体系不完善,是引起质量缺陷的“源头”2)采用“半分离-整体式”计算模型和二层单跨框架填充墙结构模型,进行了干缩开裂过程的数值模拟,对不同柱刚度、开洞率、连接刚度下结构的变形、应力、裂缝规律做了详细的描述,对相关因素做了定量分析,包括自重和竖向荷载作用的影响、干缩带来的变形和裂缝问题等。3)采用均匀化(匀质化)代表单元RVE(representative volume element)对砌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主要进行了弹性阶段的一些有限元模拟试验,包括构建的单元在单轴受压、单轴受拉情况下的强度模拟、等效弹性常数的模拟、对单元进行累叠、整体结构算例等,用以验证RVE单元从单个扩充到整体时的合理性。4)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龄期混凝土砖块体和墙体的收缩变形规律,得出了墙体初期收缩率、应变状态的变化情况,拟合了初期应变与时间的关系,采用数值模拟进行了对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程限制措施建议。5)采用GWT透水测试仪以及相关的试验方法对烧结页岩砖墙、混凝土多孔砖墙的表层渗透性进行了现场测试,分析了不同材料、不同位置、不同试验措施等对渗透系数的影响,同时以测试成果为基础对墙体渗透性进行了评价。6)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于墙体浅层裂缝测量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进行图像分割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墙体裂缝图像进行提取,通过实例说明了获取数字化裂缝信息的可行性。7)结合上述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的总结,制定了一个基于抗裂抗渗性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工程应用技术导则。上述各个研究点对应于新型墙体抗裂工程应用的各个阶段和环节。新型墙体抗裂抗渗性能工程应用研究是一个复杂和渐进的过程,本文通过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后续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赵法忠[9](2010)在《打造节能机械装备,发展绿色烧结制品》文中研究表明1绿色烧结制品是最具可持续发展和最具生态学价值的建筑材料在多种情况下,人们一提起砖瓦,就想到"落后",眼前浮现出肮脏、尘土飞扬的场面,殊不知,经多年墙改政策的引导和强力推行,我国的砖瓦工业

赵法忠[10](2010)在《打造节能机械装备 发展绿色烧结制品》文中研究说明1绿色烧结制品是最具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价值的建筑材料之一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似乎一提起砖瓦就代表着"落后",想到的都是尘土飞扬的场面,殊不知,通过

二、墙材生产应注重放射性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墙材生产应注重放射性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D石材公司家装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技术线路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分析工具
    2.1 相关理论
        2.1.1 整合营销
        2.1.2 STP理论
    2.2 相关分析工具
        2.2.1 PEST分析
        2.2.2 “刺激-反应”模型
        2.2.3 SWOT分析
第3章 D石材公司家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经济环境分析
        3.1.2 政策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石材行业发展概述
        3.2.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3 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3.3 SWOT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D石材公司营销现状和存在问题
    4.1 D石材公司概况
        4.1.1 公司简介
        4.1.2 主要业务和产品
    4.2 D公司家装领域营销现状
        4.2.1 公司主要客户分析
        4.2.2 公司现行营销策略
    4.3 现行营销策略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3.1 产品用料及价格计算过于复杂
        4.3.2 公司网络营销系统尚不完善
        4.3.3 缺少品牌建设与售后服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D石材公司家装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
    5.1 STP营销战略分析
        5.1.1 D石材公司市场细分
        5.1.2 以中高端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5.1.3 明确市场定位
    5.2 产品差异化策略
        5.2.1 产品差异化
        5.2.2 推广核心产品
        5.2.3 产品个性定制
    5.3 打造绿色家装品牌策略
        5.3.1 增强石材绿色环保理念宣传
        5.3.2 打破石材辐射论谣言
        5.3.3 开启终端认知的品牌打造
    5.4 价格差异化策略
        5.4.1 实行差异化价格战略
        5.4.2 实行简化定价策略
        5.4.3 推行全包定价模式
    5.5 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发策略
        5.5.1 进行专卖店布局
        5.5.2 诚邀地区服务商
        5.5.3 加强线上渠道开发
        5.5.4 与装饰公司建立长期合作
    5.6 优化服务策略
        5.6.1 倾听客户需求
        5.6.2 规范服务流程
        5.6.3 创终身服务理念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家装市场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6.1 注重营销人才培养
        6.1.1 做好技术营销人才的储备及培训
        6.1.2 引进经验丰富的高级营销人才
        6.1.3 规范薪酬激励内容
    6.2 加强标准化管理模式
        6.2.1 优化生产流程
        6.2.2 注重管理细节
        6.2.3 落实问责制度
    6.3 加强行业合作
        6.3.1 加强同行业合作
        6.3.2 加强与竞品行业的合作
        6.3.3 拓展跨行业合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磷建筑石膏预制构件在装配式住宅应用综合效益评价 ——以成都G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装配式住宅预制构件的发展应用
        1.3.1 PC构件发展应用
        1.3.2 PG构件发展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介绍
    2.1 装配式住宅概念
        2.1.1 装配式住宅概念
        2.1.2 装配式住宅特点
    2.2 装配式住宅预制构件概念
        2.2.1 混凝土预制构件
        2.2.2 建筑石膏预制构件
    2.3 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成都G项目施工成本测算与分析
    3.1 成都G项目概况
        3.1.1 项目背景介绍
        3.1.2 项目主要特点
    3.2 成都G项目施工成本分析
        3.2.1 人工费差异分析
        3.2.2 材料费差异分析
        3.2.3 施工机具使用费差异分析
        3.2.4 施工措施费差异分析
        3.2.5 施工间接费差异分析
    3.3 成都G项目施工成本计算
        3.3.1 成都G项目施工成本测算的基本假设
        3.3.2 人工费差异计算
        3.3.3 材料费差异计算
        3.3.4 施工机具使用费差异计算
        3.3.5 施工措施费差异计算
        3.3.6 施工间接费差异计算
    3.4 施工成本差异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成都G项目综合效益分析
    4.1 指标选取的思路和方法
    4.2 成都G项目综合效益构成
        4.2.1 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4.2.2 质量保证效益指标分析
        4.2.3 多功能效益指标分析
        4.2.4 安全效益指标分析
    4.3 构建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4.4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理论方法研究
        4.4.1 基于熵权AHP 法确定指标权重
        4.4.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成都G项目综合效益评价
    5.1 AHP-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5.2 PG构件住宅项目中应用的综合效益结果分析
        5.2.1 PG构件住宅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5.2.2 改善意见及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装配式住宅应用磷建筑石膏预制构件的效益评价专家调查表
附录B AHP法确定指标权重专家调查表
附录C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专家调查表
附录D 成都G项目综合效益评价专家调查表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3)山西古砖微结构及仿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古建筑修复理论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古建筑修复理论研究
        1.2.2 国内古建筑修复理论研究
    1.3 古砖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成分研究
        1.3.2 微结构研究
    1.4 古砖仿制技术研究进展
        1.4.1 仿制工艺研究
        1.4.2 古砖成砖质量检测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本文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
    2.1 古砖成分及微结构试验试样甄选
    2.2 古砖成分及微结构试件设计
        2.2.1 古砖成分试验试件设计
        2.2.2 古砖微结构试验试件设计
    2.3 古砖成分及微结构试验方法
        2.3.1 古砖成分试验方法
        2.3.2 古砖微结构试验方法
第三章 古砖成分及微结构研究
    3.1 古砖成分研究
        3.1.1 古砖氧化物成分分析
        3.1.2 古砖物相成分分析
    3.2 古砖压汞试验研究
        3.2.1 古砖压汞试验原理
        3.2.2 古砖压汞试验结果分析
    3.3 古砖CT试验研究
        3.3.1 二值化处理
        3.3.2 缺陷率分析
        3.3.3 最大孔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古砖仿制技术的研究
    4.1 古砖仿制工艺
        4.1.1 土样分析
        4.1.2 砖坯制作
        4.1.3 窑种及烧制工艺
    4.2 成砖检测
        4.2.1 物理性能检测
        4.2.2 力学性能
    4.3 微结构研究
        4.3.1 压汞试验分析
        4.3.2 CT试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重庆绿色公共建筑适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绿色公共建筑发展概况
        1.1.2 重庆市绿色公共建筑发展概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绿色公共建筑技术应用要点
    2.1 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原则及控制指标体系
        2.1.1 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原则
        2.1.2 绿色公共建筑控制指标体系
    2.2 绿色公共建筑技术应用影响因素
        2.2.1 自然气候特征因素
        2.2.2 地域资源特征因素
        2.2.3 地域建筑文化特征因素
    2.3 绿色公共建筑技术应用实施难点
        2.3.1 山地生态平衡维护
        2.3.2 建筑室内热环境控制
        2.3.3 建筑室内光环境控制
        2.3.4 建筑材料特性影响
    2.4 绿色公共建筑技术应用制约因素
        2.4.1 市场主体缺乏行动力
        2.4.2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较高
        2.4.3 绿色建筑技术发展不成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绿色公共建筑技术应用现状
    3.1 实例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1 实例研究对象
        3.1.2 实例研究方法
    3.2 实例研究结果统计与分析
        3.2.1 节地与室外环境分析
        3.2.2 节能与能源利用分析
        3.2.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分析
        3.2.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分析
        3.2.5 室内环境质量分析
    3.3 绿色公共建筑技术应用样本案例分析总结
        3.3.1 注重应用的绿色公共建筑技术
        3.3.2 忽略应用的绿色公共建筑技术
        3.3.3 绿色公共建筑技术应用频率调研结果统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绿色公共建筑适宜技术分析
    4.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1.1 土地利用
        4.1.2 室外环境
        4.1.3 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4.1.4 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
    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2.1 建筑与围护结构
        4.2.2 能量综合利用
        4.2.3 供暖、通风与空调
        4.2.4 照明与电气
    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3.1 节水系统
        4.3.2 节水器具与设备
        4.3.3 非传统水源利用
    4.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4.4.1 节材设计
        4.4.2 材料选用
    4.5 室内环境质量
        4.5.1 室内声环境
        4.5.2 室内光环境与视野
        4.5.3 室内热湿环境
        4.5.4 室内空气质量
    4.6 提高与创新
        4.6.1 BIM技术
        4.6.2 智能化系统
        4.6.3 碳排放计算分析
    4.7 绿色公共建筑适宜技术总结
    4.8 后勤工程学院绿色建筑示范楼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实践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绿色公共建筑适宜技术发展趋势
    5.1 被动式绿色公共建筑新技术
        5.1.1 高性能墙材新技术
        5.1.2 高气密性门窗新材料
        5.1.3 遮阳系统新技术
    5.2 绿色公共建筑能源利用新技术
        5.2.1 生物质能源利用新技术
        5.2.2 空气源热泵新技术
    5.3 装配式绿色公共建筑新技术
        5.3.1 装配式建筑结构新形式
        5.3.2 装配式预制构件新技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6.2 研究局限及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重庆绿色公共建筑星级项目统计列表
附录B 重庆绿色公共建筑适宜技术研究调研问卷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5)热宜居视角下严寒地区农村住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严寒地区农宅室内热环境现状
        1.1.2 农宅盲目建设现象严重政府监管难
        1.1.3 国家的重视及对解决方法的迫切需求
    1.2 目的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严寒地区农宅热宜居指标研究
    2.1 热宜居理念及相关理论
        2.1.1 热宜居理念
        2.1.2 相关理论
        2.1.3 热宜居视角下农宅设计系统构成
    2.2 热宜居主要指标选取
        2.2.1 调研地点概况
        2.2.2 国家相关规定
        2.2.3 主要指标选取
    2.3 热宜居现状调查
        2.3.1 问卷调研
        2.3.2 室内温度实测
        2.3.3 室内空气质量测试
    2.4 热宜居主要指标确定与检验方法
        2.4.1 适宜温度的确定
        2.4.2 换气量的确定
        2.4.3 半物理平台的检验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严寒地区农宅围护结构系统设计研究
    3.1 围护结构现状
        3.1.1 屋顶现状
        3.1.2 外墙现状
        3.1.3 门、窗现状
        3.1.4 其他现状
    3.2 围护结构系统设计
        3.2.1 屋顶设计
        3.2.2 外墙设计
        3.2.3 外门及窗设计
        3.2.4 其他设计
    3.3 围护结构系统设计例析
        3.3.1 物理模型
        3.3.2 技术指标
        3.3.3 基于热宜居理念的行为学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严寒地区农宅采暖设施系统设计研究
    4.1 采暖设施现状调查
        4.1.1 火炕现状
        4.1.2 火墙现状
        4.1.3 土暖气现状
        4.1.4 其他现状
    4.2 采暖设施系统设计
        4.2.1 火炕设计
        4.2.2 火墙设计
        4.2.3 土暖气设计
        4.2.4 其他设计
    4.3 采暖设施系统物理模型建立及检验
        4.3.1 物理模型
        4.3.2 实测检验
        4.3.3 基于热宜居理念的行为学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严寒地区农宅设计系统耦合设计研究
    5.1 耦合设计背景
        5.1.1 耦合设计必要性
        5.1.2 耦合设计目的
        5.1.3 耦合设计机理
    5.2 基于热宜居视角的耦合体系构建
        5.2.1 耦合体系构建原则
        5.2.2 耦合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5.2.3 农宅建筑设计系统耦合关系分析
    5.3 系统耦合计算机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5.3.1 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
        5.3.2 系统耦合计算机模型的建立
        5.3.3 系统耦合计算机模型的设计应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城市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1.2.2 高密度是城市未来的发展诉求
        1.2.3 高密度发展的双刃剑:集约与高耗
        1.2.4 高密度城市生态节能研究的重要性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概念解析与研究综述
    2.1 研究概念解析
        2.1.1 寒冷气候区
        2.1.2 城市高密度地区
        2.1.3 城市能耗与城市节能
        2.1.4 城市生态节能设计
    2.2 城市高密度发展研究综述
        2.2.1 国外城市高密度发展研究
        2.2.2 国内城市高密度发展研究
    2.3 城市生态节能的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以往研究述评
    2.5 小结
第三章 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能耗复杂性分析
    3.1 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能耗现状
        3.1.1 能源需求与能源结构的矛盾
        3.1.2 空间结构低效与土地浪费
        3.1.3 交通特征及其能耗现状
        3.1.4 环境失衡的能耗问题
        3.1.5 伪生态绿色外衣的能耗代价
        3.1.6 物质环境能耗现状
        3.1.7 建筑能耗及建筑节能现状问题
    3.2 城市能源消耗与气候的关系
        3.2.1 城市能耗与气候的相互影响
        3.2.2 城市能量守恒
    3.3 高密度对城市能耗的影响
        3.3.1 高人口密度对城市能耗的影响
        3.3.2 高建筑密度对城市能耗影响
    3.4 气候与高密度建设
        3.4.1 高密度布局类型特征
        3.4.2 气候在城市中的影响尺度
        3.4.3 气候与高密度布局的相互影响
    3.5 城市能耗与气候、高密度布局复杂关系凝练
    3.6 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核心问题凝练
    3.7 小结
第四章 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体系的构建
    4.1 体系建构的技术路线与构建步骤
        4.1.1 技术路线
        4.1.2 构建步骤
    4.2 体系建构的主要原则与理念
        4.2.1 体系建构的主要原则
        4.2.2 体系建构的主要理念
    4.3 体系影响要素系统的选取与细分
        4.3.1 相关体系的映射和借鉴
        4.3.2 影响要素系统的选取
        4.3.3 生态节能设计体系总表
    4.4 体系权重的确定
        4.4.1 权重设置方法
        4.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5 体系模型与操作法则
    4.6 小结
第五章 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基底
        5.1 能源利用的节能优化策略
        5.1.1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5.1.2 提高传统能源效率
        5.1.3 提高基础设施性能
    第二部分: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形态
        5.2 空间形态的最优节能设计策略
        5.2.1―3H‖开发生态节能值(域)控制方法
        5.2.2 土地功能混合利用
        5.2.3 高空地上地下空间整合
        5.2.4 城市综合体与巨构建筑
    第三部分: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支撑
        5.3 基于环境气候图的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分区
        5.3.1 城市高密度地区环境气候图
        5.3.2 基于环境气候图的城市高密度地区气象分区
        5.3.3 基于环境气候图的城市高密度地区建筑物评估
        5.4 街区及道路交通节能设计策略
        5.4.1 适宜的街区尺度和道路结构
        5.4.2 道路布局与节能规划设计
        5.4.3 道路峡谷节能利用
        5.4.4 多模式混合交通及交通能源节能策略
        5.4.5 冰雪路面节能化清理
        5.5 公共空间及生态绿化节能策略
        5.5.1 适宜的开放空间设计
        5.5.2 合理的生态绿化设计
        5.5.3 生态机动车停车场设计
        5.6 建筑群组的气候设计
        5.6.1 建筑群组影响下的选址策略
        5.6.2 建筑群体布局节能设计策略
        5.6.3 建筑及群组朝向节能设计策略
        5.7 建筑单体节能设计
        5.7.1 建筑形态与体形的节能设计策略
        5.7.2 建筑空间的气候节能设计策略
        5.7.3 外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策略
        5.7.4 建筑设备节能策略
    第四部分: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行为
        5.8 节能软实力非工程策略
        5.8.1 创建城市各节能领域联席会议
        5.8.2 完善城市节能政策和法规
        5.8.3 倡导人文活动及观念转变
        5.8.4 节能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第五部分:小结
第六章 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实例研究
    6.1 天津市概况及城市节能概述
        6.1.1 天津市气候特征
        6.1.2 天津市资源能源消耗
        6.1.3 天津市城市节能情况
        6.1.4 天津市城市节能潜力
    6.2 天津市高密度布局分析
        6.2.1 天津市总体布局
        6.2.2 城市高密度中心
        6.2.3 城市高密度街区
        6.2.4 城市高密度地块
    6.3 天津市城市高密度中心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6.3.1 最佳人口密度的调节
        6.3.2 生态节能开发强度值域
        6.3.3 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策略
    6.4 天津市城市高密度街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6.4.1 街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6.4.2 道路交通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6.4.3 公共空间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6.5 天津市城市高密度地块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6.5.1 建筑群组生态节能优化策略
        6.5.2 建筑单体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6.6 小结
第七章 论文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结论
        7.1.1 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的探索价值
        7.1.2 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的研究结论
    7.2 本文局限性及展望
        7.2.1 本文研究局限性
        7.2.2 展望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西藏高海拔地区台站生态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1.1.2 高原生理与工效对比实验
        1.1.3 西藏高海拔台站建筑环境现状
        1.1.4 课题的来源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1 本研究的意义
        1.2.2 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生态建筑与生态化技术
        1.3.2 室内热环境的研究现状
        1.3.3 太阳能建筑的研究现状
        1.3.4 生态建筑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3.5 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高海拔台站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性研究
    2.1 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理论基础
        2.1.1 热环境、热感觉、热舒适
        2.1.2 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
        2.1.3 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因素
        2.1.4 热舒适方程
        2.1.5 室内环境热舒适评价指标
        2.1.6 热舒适评价标准
        2.1.7 高海拔地区人体热舒适性地区差异性
    2.2 高海拔台站室内热环境现场研究
        2.2.1 研究目标和内容
        2.2.2 西藏高海拔台站既有建筑热环境现状
        2.2.3 台站既有建筑室内热环境分析
        2.2.4 室内热环境现场测试
    2.3 高海拔台站室内人体热舒适现场研究
        2.3.1 研究目的
        2.3.2 调查的时间地点描述
        2.3.3 数据采集方法
        2.3.4 样本特征
        2.3.5 调查方法及问卷设计
        2.3.6 调研结果分析
        2.3.7 热舒适温度、中性温度和可接受温度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海拔台站太阳能利用实例研究
    3.1 太阳能采暖建筑实例的技术分析
        3.1.1 被动式设计
        3.1.2 被动调控策略分析
    3.2 实例太阳能建筑的设计与计算
        3.2.1 建筑基本参数与构造作法
        3.2.2 SLR法稳态计算
    3.3 新建实例太阳房的热环境模拟分析
        3.3.1 新建实例太阳房的热环境模拟
        3.3.2 基于Ecotect对新建太阳房的模拟分析
        3.3.3 基于Ecotect对新建太阳房的热工模拟计算
    3.4 新建太阳房室内外热环境实证研究
        3.4.1 实验方法
        3.4.2 新建实例太阳房测试结果与分析
    3.5 新建太阳房墙体传热系数现场测试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藏高海拔台站生态化建设技术策略研究
    4.1 西藏高海拔地区台站生态化建设技术策略的构建
        4.1.1 技术策略构建原则
        4.1.2 技术策略框架
    4.2 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策略
        4.2.1 节水
        4.2.2 节地
        4.2.3 污水处理
        4.2.4 固体废物处置
        4.2.5 废气污染治理
        4.2.6 噪声污染防治
        4.2.7 本节小结
    4.3 室内环境质量营造的技术策略
        4.3.1 安全防护
        4.3.2 室内环境品质的营造
        4.3.3 本节小结
    4.4 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利用的技术策略
        4.4.1 西藏高海拔地区建筑节能
        4.4.2 西藏高海拔地区新能源利用
        4.4.3 本节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西藏高海拔台站生态化建设评价方法研究
    5.1 台站生态化建设评价的目的
    5.2 台站生态化建设评价模型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5.2.2 评价模型确定
    5.3 台站生态化建设的综合评价法
        5.3.1 确定指标权数
        5.3.2 综合评价
        5.3.3 实例验证
    5.4 动态时变专家评价法
        5.4.1 评价主体的心理分析
        5.4.2 动态时变评价的理论背景
        5.4.3 动态时变评价的理论依据
        5.4.4 动态时变评价方法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工作
附录1 室内热湿环境调查表
附录2

(8)新型墙体抗裂抗渗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新型墙体的发展与应用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2 基于抗裂抗渗性能的新型墙体块材应用调查
    2.1 前言
    2.2 生产企业现状调查
    2.3 企业生产质量控制分析
    2.4 技术部门调研分析
    2.5 管理部门调研分析
    2.6 试验研究及工程实地调研分析
    2.7 基于抗裂抗渗的技术措施总结
    2.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框架填充墙干缩开裂过程数值模拟与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有限元模拟基础
    3.3 有限元计算方法验证
    3.4 参数与求解策略
    3.5 干缩作用过程模拟
    3.6 开裂过程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3.7 工程实例比对
    3.8 裂缝宽度评价和工程措施建议
    3.9 讨论
    3.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RVE单元在砌体结构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单元构建原理
    4.3 单元和参数设定
    4.4 有限元计算
    4.5 算例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不同龄期混凝土砖墙体收缩变形的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准备
    5.3 块材性能试验
    5.4 单片墙收缩试验
    5.5 墙体收缩效应近似估算
    5.6 混凝土砖墙体收缩作用数值模拟
    5.7 工程限制措施建议
    5.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新型墙体渗透性能现场评价的表层渗透试验方法
    6.1 引言
    6.2 GWT测试原理
    6.3 试验概况
    6.4 试验方案
    6.5 试验过程
    6.6 试验结果
    6.7 讨论
    6.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墙体浅层裂缝检测的数字化图像处理方法
    7.1 引言
    7.2 墙体裂缝检测流程
    7.3 基于神经网络的图像分割
    7.4 裂缝宽度的评价
    7.5 Matlab算法实现
    7.6 实验和分析
    7.7 讨论
    7.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8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主要结论
    8.3 主要创新点
    8.4 建议与展望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9)打造节能机械装备,发展绿色烧结制品(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烧结制品是最具可持续发展和最具生态学价值的建筑材料
2 当前国内烧结砖瓦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烧结砖瓦制品生产现状
    2.2 烧结砖瓦制品生产工艺技术发展趋势
3 选用适合生产实际需要的烧结装备

(10)打造节能机械装备 发展绿色烧结制品(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烧结制品是最具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价值的建筑材料之一
2 当前我国烧结砖瓦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我国烧结砖瓦制品生产现状
    2.2 烧结砖瓦制品生产工艺技术发展趋势
3 选用适合生产实际需要的烧结装备

四、墙材生产应注重放射性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D石材公司家装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D]. 陈丽霞. 华侨大学, 2020(11)
  • [2]磷建筑石膏预制构件在装配式住宅应用综合效益评价 ——以成都G项目为例[D]. 李丹.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山西古砖微结构及仿制技术研究[D]. 刘晓仙.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重庆绿色公共建筑适宜技术研究[D]. 杨丽萍.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5]热宜居视角下严寒地区农村住宅设计研究[D]. 任洪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6]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研究[D]. 王婷. 天津大学, 2016(07)
  • [7]西藏高海拔地区台站生态化建设研究[D]. 刘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 [8]新型墙体抗裂抗渗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D]. 傅军. 浙江大学, 2010(01)
  • [9]打造节能机械装备,发展绿色烧结制品[J]. 赵法忠. 砖瓦世界, 2010(08)
  • [10]打造节能机械装备 发展绿色烧结制品[J]. 赵法忠. 砖瓦世界, 2010(04)

标签:;  ;  ;  ;  ;  

墙体材料生产应注意放射性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