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范会计行为 实现真实完整(论文文献综述)
陈国鑫[1](2020)在《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屡禁不止,许多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频频出现一些“爆雷”事件,这严重阻碍了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更妨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包括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等不仅涉及到各利益相关者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决策的有用性和正确性,还影响到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更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因此,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亟待改善。中外学者们对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公司层面或制度领域,很少从文化角度来进行研究。考虑到虽然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但是文化还能凭借其极强的渗透力反作用于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已将“文化自信”补充进了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三个自信”中,阐释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并围绕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作了相关发言,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文化自信观,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可,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乎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些均突出强调了文化在政治经济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然如此,会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在会计领域中所特有的反映同样也会对会计实践活动产生深刻地影响,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探讨也就可从会计文化的视角展开,基于此,本文将从文化角度来探讨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为主,实务分析为辅的方式就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梳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作基本理论概述。第三部分分别以Hofstede-Gary会计亚文化观以及国内学者的会计文化层次论为理论基础来对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作理论分析。其中会计亚文化观包括四个维度:专业导向与法律监管、统一性与灵活性、保守主义与乐观主义、保密与透明,通过探讨得知在不同社会环境下会计文化会略有差异进而导致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各有侧重。会计文化层次论也包含四个方面: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精神文化,主要讨论了不同层次的会计文化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以及不同层次的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第四部分则通过相关指标遴选出了三个较具代表性的案例来对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作实务分析,两个正面案例与一个反面案例旨在表明不同性质的会计文化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良好的会计文化有助于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而不良的会计文化则易引发会计信息失真。第五部分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属作者的原创性内容,大多数学者在探讨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时,多是仅就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而笔者则在上述理论与实务分析后证实了会计文化确实能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的基础上,选用了一些笔者认为较公平、公正、系统的评价指标设计出了一个会计文化视角下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并就如何利用该套指标进行了初步设计,力图拓宽当前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渠道,以期实现对会计信息质量更为全面地管控。第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结论作汇总说明并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之处,进而对未来的相关研究作展望。
曹越,孙丽[2](2019)在《产权保护导向的财务会计信任功能研究》文中提出财务会计信任功能的必要性源于会计本质与目标、会计职能与复式簿记方法的要求。经由"会计习惯→会计习俗→会计惯例→会计法律制度"演进路径形成的会计制度称为"正当会计行为规则"。财务会计信任功能的制度基础是建立以"正当会计行为规则"(演进理性主义)为基础、以"财产权利界定和保护规则的系统性与一致性"(工具理性主义)为特征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进一步,还从准则制定、国际趋同和会计法律制度体系优化维度分别讨论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财务会计信任功能的维护路径,并分析了中国财务会计信任功能维护路径的特殊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课题组,白景明,李明,徐玉德,韩晓明[3](2017)在《各国会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全的会计法律制度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现行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特别是现行《会计法》已部分不适应新形势下的现实发展需求。修订和完善我国会计法,使之符合现实需要,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会计工作的有序开展,是目前会计界急需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会计法律制度的内涵、目标及其功能定位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梳理和总结比较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下主要国家会计法律制度的特点,剖析了我国现行会计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建议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及时修订会计法,完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
阮梓坪[4](2014)在《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会计寻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上市公司一方面热衷于股权融资却不知给投资者回报;另一方面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这一千夫所指的现象与会计寻租紧密相关。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过程中的会计寻租行为,期望能为我国股票发行制度改革与会计制度创新,以及会计寻租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论文运用寻租理论和证券市场股权融资与会计的关系理论,并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基于现有会计寻租理论很不成熟的现实,按照寻租理论的核心思想,结合会计实务特点,清晰地界定了会计寻租的内涵及研究范畴,提出了会计寻租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和会计寻租研究四要素,构建了会计寻租的分析框架。其次,探讨了股权融资会计寻租的性质。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构建了股权融资会计寻租租金的计量模型;二是构建相关计量模型,分析了股权融资会计寻租的社会成本构成和福利效应。认为政府退出股权融资环节,股权融资市场化,是我国证券市场改革的必然趋势。第三,分析了股权融资会计寻租的主体及其协同效应。股权融资会计寻租的主体由控股股东、公司高管、相关中介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组成。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是股权融资寻租主体协同寻租的基础。如果是在制度范围内寻租,由于不至于遭到刑事处罚,寻租主体很容易协同;如果要进行违规性寻租,寻租主体是否协同则取决于处罚制度的严厉程度。完善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的内部控制是遏制协同寻租的关键。第四,分析了会计寻租的制度机制。从我国股权融资有关的会计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政府整体上表现出“从有意创租到无意创租”的规律。在会计制度制定民主化、会计信息使用市场化、司法救济等方面还要深化改革。第五,研究了股权融资会计寻租方法及其基本特征。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前,上市公司存在一条“大股东向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上市公司向大股东进行利益输送”的可以重复寻租的无法律风险通道。在股权分置改革时,案例分析显示,从最终租金获取程度来看,拥有信息优势的非流通股股东是最大的赢家,禁售股解禁会导致非流通股股东延伸会计寻租。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股权整体上处于全流通状态,实证研究表明:尽管股权融资制度环境有了质的变化,但股权融资会计寻租仍在进行,操纵往来账是主要手段(虽然不是唯一手段),且更加隐蔽;全流通时代机构投资者有与大股东一同寻租的动力;配股有消退的迹象;独立董事对于抑制寻租作用不大。因此完善关联交易制度,揭露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提高独立董事比例,实行优先股制度等措施有利于抑制上市公司会计寻租。根据会计的基本原理,基于对会计实务的研究,从净利润、净资产、净现金流和会计信息披露四个方面总结了股权融资违规性会计寻租的一般规律和15种比较隐秘的违规性寻租手段。具体的案例分析表明,违规性寻租上市采取的手段符合上述规律,且其社会成本巨大。因此,实行舞弊导向审计(或鉴证)模式,并加大上市公司高管和中介责任,完善退市制度,实行严刑峻法,才可有效遏制这种恶意寻租行为。
刘朋[5](2013)在《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问题变得越发突出,本世纪初期,安然、世界通讯、环球通讯和施乐等知名大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案被相继披露,使整个世界资本市场都笼罩在了财务报告舞弊的浓重阴影之中;近年来我国也发生了不少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事件,如银广夏、蓝田股份、中航油等等,都让人触目惊心。会计人员造假、财务报告舞弊引发了证券市场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使证券市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信用基础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受到了挑战,极大地影响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这一基本功能的发挥,从而对我国经济生活造成了重大的损害。因此为了保证会计人员的独立性,系统的、全面的、有针对性的研究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只有保证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客观、公平、公正、如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才能使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才能够发挥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优势,才能够使投资者重拾信心,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本文在分析总结以往企业会计独立性文献的基础上,系统的总结梳理了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基础理论和理论基础,以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的独立性、保障机制以及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依据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结合现代企业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方法,创新性的将企业会计行为主体区分为CFO与普通会计人员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不同会计行为主体在企业中的地位、权力、职责、影响因素等,得出了保障CFO与普通会计人员会计独立性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的结论,即对于保障CFO的独立性而言,职业道德建设比企业内部控制更为有效;但对于普通会计人员而言,企业内部控制比职业道德建设更为有效。针对上述的分析结果,本文又系统性的提出了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内部和外部保障措施,其中外部措施以构建我国会计诚信体系和建立健全外部审计等措施为主,内部措施则系统的提出了内控约束、利益导向与伦理制衡相结合的内部管理机制,为企业有效的提高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针对目前我国关于企业会计独立性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定性研究、尚不存在定量研究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情况,本文在综合分析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影响因素、特点、保障机制基础上,借鉴经济学投入-产出模型,对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创新性的进行了投入、产出层面的划分,通过构建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显示性指标、解释性指标以及引入企业会计行为主体效率值指标,探索性的构建了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力图通过该指标体系为企业客观的评价独立性风险提供一个有效的定量分析工具。本文在构建评价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综合使用因子分析法、DEA模型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应用,探索性的对被调查企业进行了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缺失的风险评估,为定量研究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做出了贡献。
王双云[6](2011)在《会计伦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席卷,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失控现象的频繁发生,经济世界错综复杂的财务关系中所暴露出来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基本道德原则丧失等问题使得会计伦理日益成为学界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经济人”、“道德人”的人性论为逻辑起点,结合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采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方法,使用分析与描述的手段,站在本土和全球的视角对我国社会主义会计伦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本文对我国会计领域伦理问题的表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吸收国内外会计伦理治理经验的基础上,从宏观上建构了会计伦理问题治理的理论框架,并进一步从会计道德风险控制、会计道德行为选择、会计道德教育创新和会计制度伦理建设等几个微观维度探讨了会计伦理问题的治理,以期对我国会计伦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全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论述了会计伦理问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第二章论述了会计伦理的理论基础,认为:会计人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会计人的塑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会计的本质是人的活动,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伦理学看,会计是一种伦理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的集合。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涉及伦理,会计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也有其伦理层面。会计和伦理道德密不可分。从经济学上看,会计伦理是一种产权制度,会计伦理这种产权制度的建立、实施、修订是要花费成本的。会计伦理是一种经济制度,我们制定会计伦理时,一定要认真地考量制定或修订会计伦理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其意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会计伦理也是一种有效的信息机制,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问题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的出现。会计伦理规范是利益相关者之间重复博弈的结果,从博弈论来看,只有经过多次博弈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从而达到一个理想的“纳什均衡”状态。第三章梳理了我国会计领域的伦理问题及成因。现实中我国会计领域的失信败德现象愈演愈烈:在观念层面上,极端个人主义已危险地渗入中国社会,而会计领域也不可避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本位主义甚嚣尘上;在规范层面,职业道德缺失,“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被打破,会计职业道德被突破、僭越的现象十分突出;在行为层面上,道德行为失范,会计不当行为、会计较恶行为、会计极恶行为不断上演,一部分会计人员失去理性,从行为失范直到触犯刑律。人性扭曲与利益诱惑、制度缺失与监督无力、成本低廉与执行乏力、教育薄弱与历史影响四者相互作用共同造成了会计伦理问题沉重的不道德状况。种种会计领域道德问题的产生,究其表面原因,是社会经济环境不佳,法律不全,执法不严,惩处不力,无法约束人们的各种不良行为;根本原因则是人们的道德标准下滑,真假、善恶、美丑、好坏、是非、忠奸等界限模糊,无法约束人们的不良心灵,进而导致会计不道德现象和行为。第四章总结了会计伦理问题治理的历史选择并提出了新的会计伦理问题治理理论框架。这是全文的重点。会计官吏犯罪的立法与惩治、会计伦理思想的重视与弘扬、会计道德规范的践行与信守是我国古代会计道德建设的突出特点,也是我国会计道德建设的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综观西方对会计道德问题的治理,就是会计法制不断完善、会计制度不断创新、会计道德不断进步的过程。在经历会计道德危机带来惨痛教训的同时,西方一直在探索治理会计道德危机之路。从会计准则的颁布到会计法制的推行,从加强监管到重视道德教育,我们看到了西方各国为治理会计危机,重建投资者的信心所作的种种努力。其实,会计伦理问题不能依靠单一的治理方法,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必须依赖理性法制的力量,但不能过分迷信法制;不要过分崇拜市场的力量,民间自律不见得是最佳选择;不能只重视制度安排,而忽视全方位的道德教育。我国会计领域伦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会计伦理问题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注重治本,注重预防,注重制度建设,多措并举,综合治理,着力完善治本之策。从社会伦理的宏观视野看,会计伦理问题治理的基本框架需要强化源头治理,加强教育,完善制度,深化改革,有步骤推进。具体而言,必须从会计伦理规范的层次化、会计伦理规范的法规化、会计伦理活动的制度化、会计伦理教育的专门化和会计伦理监督的社会化等方面进行构建。第五章探讨了会计制度伦理的建设。会计伦理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迫切需要会计制度伦理建设。会计制度伦理的创新,包括会计制度的伦理化和会计伦理的制度化两个方面。制度设计伦理是在设计和建立制度时对伦理的考虑,既包含制度建立的伦理观基础,又包含其是否具有道德合理性;制度运行伦理则是在制度运行或者实现时所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会计伦理制度化是一种以强制力为后盾的权威机构与将道德良心明文化、外部化、制度化相结合而构成的“制度化规范力量”。会计伦理制度化、规范化、明文化、法律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会计伦理制度化是当今特殊经济体制下的必然选择。第六章深入分析了会计道德风险控制和会计道德选择。从会计危机治理的角度看,会计道德风险的控制也是一种高层次的会计行业自律和内部控制策略。会计道德风险的管理包括道德风险识别、道德风险动因分析、道德风险管理对策等。作为社会的成员,每个会计从业人员都负有选择的使命和责任,放弃这种使命和责任,就是放弃作为人的资格,把自己降低到一般动物的水平。影响会计行为选择的因素有社会道德体系、会计道德体系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道德选择的心理机制,是会计道德选择得以进行并发挥作用的意识结构和心理基础。它是一种自觉、自主、自控的联结方式或运行方式。会计道德选择的实现是一个在一定自由的基础上,依据正确的选择尺度,选择正确的手段,达到选择的目的并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的过程。选择的前提、选择尺度和选择目的与手段,是会计道德选择具体实现中三个重要的环节。第七章探索了会计道德教育问题。从会计伦理问题治理的角度看,会计道德教育是会计治理理论框架中最为基础而目前又最为薄弱和被人忽视的环节和方面。充分发挥会计道德教育的作用,必须更新观念,在会计道德教育制度、会计道德教育环节、会计道德教育内容、会计道德教育方法等方面实现创新。同时,加强会计道德建设,防范和治理会计失信败德问题,必须“以人为本”,立足于会计从业人员这一主体,通过唤醒和培育会计人员的道德良心。企业的会计良心和会计师的职业良心构成了会计良心的双重性结构。会计良心具有二重性结构模式,与此相适应,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和建设会计良心。从会计道德教育的目的看,他律式的组织道德教育和自律式的自我道德教育的效果实现,是会计高尚道德人格的形成重要途径。自律与他律相补充,才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会计道德境界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雇佣型”境界、“尽职型”境界、“献身型”境界。用教育凝聚人心,用文化激励人心,只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有效的会计道德教育,才能使“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作假账”这一思想深入人心。
范伟红[7](2011)在《商事思维下公司财务会计制度重构》文中认为如果说公司法扞卫公司利害关系人的权利,那么财务会计则关照着我们的经济利益。公司法与财务会计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学科,但当今司法实践表明它们不再是泾渭分明的,谁也无法否认在财务会计的技术性表征后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上的关系,财务会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公司法是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体系的上位法,应当引领整体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并发挥调整会计市场秩序的核心作用。理论与实践证明经济越发展,公司会计越重要。如此重要的会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科学领域最受公众谴责与质疑的领域,纵然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商业语言”的财务会计制度从没有停止改革的步伐,《会计法》、《公司法》以及大量准则等各层次的制度供给从无到有,形式上看不可谓不齐全,但是会计造假依然骇人听闻,会计师是化妆师等恶劣的社会经济影响说明改革还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公司法中的财务会计问题原本是公司法理论与制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但实际却一直是一块“短板”,公司法专着和教材大多付之阙如,偶有涉及者也不过是对简单几个公司法条款的泛泛提及,到目前为止可查得的国内法学与会计学的博士论文,只有邱海洋博士写的关于公司分配的相关内容,而没有一篇系统写公司法层面上的财务会计制度建设的。没有深入系统地触及这一领域就不能全面揭示公司法中财务会计制度的内在特质。与此同时,财务会计的行业主管部门实质垄断了各层次的财务会计制度供给,除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部门规章外,《会计法》以及《公司法》关于财务会计的部分都是交给行业主管部门独家起草的,最后定稿也没有实质改动。《会计法》主要针对预算会计具有浓烈的行政法色彩,调整公司商事财务会计的《公司法》的相应制度内容实质上被架空,一方面是数量上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系统性和逻辑性欠缺,可操作性差,造成大量必要的规范内容的法律位阶由公司法下移到准则与制度等部门规章中去了,这样行业主管部门就拥有规章的绝对话语权,形成公司财务会计行为实质上的法律规制不足。毫无疑问,这么重要的领域,决不能完全交给会计行业与会计师“自治”。商法学者应当走向公司财务会计理论与制度改革的前台,代表利益相关者同财务会计控制人、会计行业及会计师展开充分博弈,探寻财务会计制度理论与实践的理性方向。造成公司法财务会计理论与制度研究匮乏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商法学与财务会计的学科融合还不够紧密,跨学科理论体系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公司财务会计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错综复杂的,在强制性与任意性治理规范之间缺乏直观的边界或分水岭,难以找到系统研究所必需的逻辑脉络与切入点。本文结构是从公司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入手,同时进行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纵横比较研究、提出在公司法中建立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并以资产保全原则为中心顺序展开资本制度、分配制度、监督制度等研究。第一部分分析了公司法统驭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济学领域的社会成本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社会学领域的关系性契约理论、法学领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西方新资本结构理论等,包括:资本结构的代理成本理论、资本结构的信号模型理论及资本结构的控制权理论等等。第二部分是制度的比较研究,首先分析了两大法系建立统一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路径和特征,“法典式”更追求安全,“准则式”更追求效率,指出大陆法系“法典式会计制度”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在执行中具有比较强的司法力度与较大的强制性,可在改良基础上借鉴。其次,分析了我国商事会计制度行业主管部门一统天下的传统与现实,根本的原因是公司法对财务会计规范的实质上的缺失,只有完善公司法上的商事会计制度建设,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公司商主体及其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第三部分提出在公司法上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新主张,认为公司法统驭财务会计制度体系应从概念框架入手,概念框架是财务会计“商业语言的音标与普通话”,国内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瓶颈和出路就在于此,尽管确定概念框架有着方方面面的困难和不准确,但是,会计谚语:近似的正确远胜过精确的错误。文章总结国内外概念框架制定的先进经验,探讨了以资产为核心的七个会计要素的概念标准。第四部分是公司资本制度研究,从法学与会计学视角分析了传统公司资本三原则的弊端。认为公司资本三原则既没有传统公司法理论所描述的那么神奇和保险,也不是当今一些公司法学者所认为的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态度是赞同公司信用的本质是资产信用而不是资本信用,主张资本三原则功能的有限性,坚持放开与规制相结合的折衷主义,构建以资产保全为中心的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以资本为中心的增资减资以及验资都应当转为以资产保全为标杆。公司法财务会计制度的目标是改变现行公司法盯在公司某个时点的资本上,而是规制公司持续经营期间资产交易的公允性、关联交易的公平性、转投资、对外担保、捐赠等程序的正当性。第五部分研究的是公司分配制度而不局限于利润分配制度,目的是从实质意义与宏观意义上分析公司分配。现行法律、法规与规章都没给出清晰的“公司分配”的概念,实践中把“公司分配”等同于“利润分配”,“利润”或“盈余”等分配对象的内涵设计究竟是资产负债表下的盈余还是收益表下的盈余没有厘定,外延设计是单纯收益盈余还是包括资本盈余与收益盈余的满计盈余没有依据。为此,文章重新界定了“公司分配”概念,发展完善并理清了利润分配顺序标准,修正了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定分红比例,创新性地提出了恢复提取法定公益金的公司法法理、规则及时代意义。第六部分研究的是公司法财务会计监督制度,文章分析了公司法财务会计监管的畸形状态与矫正路径,现实财务会计立法与实践过多赋予公司、行业主管部门与会计中介机构监督权,尤其是2005年公司法修订确定了全面的法定审计。文章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本质是监督辅助,真正享有监督权的是公司最相关的利益关系人股东、债权人及职工等,公司财务会计监督权安排应当建立在监督利益的基础上,从“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及其“成本效益”原则考虑,与自己利益不对称的监督是不现实的。实践证明全面法定审计也是颇难实行的。主张根据公司的社会化程度、负债比例的高低、行业性质及规模大小等确定是公司法法定审计还是自愿选择审计。公司商事会计不同于官厅会计,从终极意义上确定公司账簿设立、编报义务与责任主体是必要的。《会计法》确定内部会计监督主体没有区分预算主体与商主体两类不同的会计主体,所以两次修改都没有追寻到公司终极意义上的会计实际控制者。至于监督效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笔者认为忽视所有者和债权人等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不是作为经济法属性的《会计法》的责任,而是作为商法属性的《会计法》的过错,公司法应当确定公司会计内部监督主体间的制衡关系。从公司法的治理机制看,应然的财务会计内部监督主体应当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与监督有关的是利害关系人财务知情权制度,文章扩展了财务会计的知情权主体,不仅仅局限于股东,通过提出财务会计法律事实理论即财务知情权客体是包含简单与综合两种类型的财务会计层级事实,基于事实区分及保护商业秘密的原则,主张公司法应当权衡知情主体与公司的利益大小、财务会计事实性质以及涉商业秘密程度等,提供直接知情与专家代理知情两种不同的知情路径。对债权人来说,创新性地提出强制债并股理论与制度,符合条件的债权人股东可以通过股东身份享有知情权,不符合条件的普通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只能有权知悉综合性会计法律事实。同时,强化公司实际控制人对公司财务会计的披露义务与法律责任。
曾慧慧[8](2009)在《利益伦理视角下的会计行为规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的诞生,从古至今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其基础性的力量且日益重要。然而,在其发展历程中,始终伴随着不良会计行为的发生。近年来,我国会计舞弊案件频频发生,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等不良会计行为屡禁不止,给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单方面强调会计行为的伦理规范到强调利益导向,进而强调利益导向和伦理约束相结合,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会计行为规范的问题探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日趋深入化和系统化。然而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没有深入从利益伦理视角来研究规范会计行为。本文将从利益伦理的角度,重新定义了会计学科中的人首先是社会人,其次才具有经济人特性,是社会人基础上的经济人。会计行为的行为主体是广义的,包括所有会计行为实施者和对会计行为能够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单位和个人。这是一种全新的对会计行为规范研究的视角。利益伦理同时强调利益的“自明性”和“自限性”,其核心是利益,强调追求最大化的自身合法利益,是以不侵害他人合法利益为边限的。利益伦理视角下研究的会计行为最终的发展将是以守法、公正、诚信、以及敬业四个层级为具体表现,并由基础到高级逐级健康发展。立足我国会计行为的现状,从利益伦理视角研究并剖析出不良会计行为产生的内在原因主要是:尚未合理定位会计行为人的利益需求以及缺乏正确的利益伦理环境。本文用利益分析法深入分析我国会计行为的动因及其产生的效果之后,提出了横向健全法律法规外在硬约束和加强会计伦理、道德评价内在软约束,纵向建立会计监督体系和实施利益伦理教育,纵横结合,以期做到真正有效规范我国会计行为。
王艳[9](2006)在《论企业会计行为的优化》文中认为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尤其是会计信息资源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显得更为重要,生产会计信息的会计行为适当与否,将影响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财富的分配,因而人们更加关注会计行为,追求更加完美的会计行为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本文依据《会计法》,探讨优化企业会计行为的途径。
王东艳[10](2006)在《关于企业会计伦理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企业会计伦理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会计领域的不道德行为,希望从伦理的角度找到一套适用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人行为的伦理标准,以指导企业会计行为人在实践工作中的行为选择。并通过从信念上约束会计行为人不良的行为动机,以保证其行为结果——会计信息的质量。最近十几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国会计领域出现了普遍的会计造假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究其原因,虽有制度不完善,法律不健全的影响,但更重要的还是会计行为人的道德意识日渐淡薄、道德意志日渐薄弱,经不起金钱、名利的诱惑而丧失了最基本的会计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进而导致了这些不道德会计行为的发生。而在对企业会计行为人的伦理约束方面,我国目前尚缺乏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就具有了积极的实践意义。对此,文章以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方法和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为基础,从伦理的角度对企业的会计行为进行了的分析,探讨了企业会计行为过程中存在的伦理因素。研究了我国企业会计伦理缺失造成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状及其危害,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文章认为应通过加强会计伦理理论研究以便为会计伦理实践提供指导、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以便为会计伦理实践提供符合伦理行为的依据、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以便提高会计行为人的道德素质、优化会计环境以便于会计伦理建设等措施来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伦理建设。并重点研究了企业会计行为的伦理规范,尝试着构建了我国企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框架,包括企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一般原则和具体内容。目的是从伦理的角度为企业会计行为人的行为规范提供一定的伦理依据和标准,以防止企业会计行为人不道德会计行为的发生,提高会计行为结果——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规范会计行为 实现真实完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规范会计行为 实现真实完整(论文提纲范文)
(1)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会计文化的定义 |
二、会计信息的概念 |
第二节 基本理论概述 |
一、Hofstede-Gary的会计亚文化观 |
二、会计文化“四层次论” |
三、信息资源的定律 |
第三章 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Hofstede-Gary框架下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一、Hofstede的四维文化价值观 |
二、Hofstede-Gary框架下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三、Hofstede-Gary框架下我国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第二节 会计文化四层次论下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一、会计物质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二、会计制度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三、会计行为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四、会计精神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第四章 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案例企业选取依据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一、正面案例 |
二、反面案例 |
第三节 案例总结 |
第五章 会计文化视角下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 |
第一节 体系设计 |
一、会计物质文化(M) |
二、会计制度文化(I) |
三、会计行为文化(B) |
四、会计精神文化(S) |
第二节 体系说明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2)产权保护导向的财务会计信任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缘起 |
二、财务会计信任功能的必要性 |
(一) 会计的本质与目标 |
(二) 会计的职能与复式簿记方法 |
三、财务会计信任功能的制度基础 |
(一) 财务会计信任功能的制度基础:演进理性主义观点 |
(二) 财务会计信任功能的制度基础:工具理性主义观点 |
四、财务会计信任功能维护路径:演进理性主义与工具理性主义的融合 |
(一) 英美法系财务会计信任功能的维护路径 |
(二) 大陆法系财务会计信任功能的维护路径 |
(三) 中国财务会计信任功能维护路径的特殊性 |
(3)各国会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法律制度的功能及其目标定位 |
(一)会计法律制度的功能及环境适应性 |
(二)会计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定位 |
二、英美法系下主要国家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特征 |
(一)会计法律的立法目的在于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完整和公允表达,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引导作用,维护社会的会计秩序 |
(二)没有普适性《会计法》,企业会计与政府会计的立法管理相分离 |
(三)没有会计从业资格等级分类的相关规定,但要求在公司及政府机构中设立首席财务官(CFO) |
(四)与相关会计法律要求相配套的会计准则体系细致完备,具法定效力 |
(五)政府拥有大部分会计监管权限,独立监管模式已经形成 |
(六)会计职业团体依然拥有重要的专业权限和影响力 |
(七)注册会计师行业实际上是国家会计法律制度执行的监督主体 |
(八)明确责任主体的会计法律责任 |
三、大陆法系各主要国家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特征 |
(一)强调会计的“真实、公允”,确保税法及财政法律的严格执行 |
(二)对会计管理分类立法 |
(三)对会计从业资格进行严格的行政管理 |
(四)具有严格的立法程序和立法分工 |
(五)会计准则制定受制于司法或行政部门,会计职业界的作用有限 |
(六)法律制度分类科学,内容细致,不同法律间的相互补充有力 |
(七)会计法律责任体系完整,责任追究机制和司法保障体系严密 |
四、各国会计法律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一)会计立法目的明确 |
(二)对企业会计和政府会计的管理分开立法 |
(三)法律制度注重协调配套、体现国情、体系严密 |
(四)会计责任主体明确,法律责任中突出民事责任 |
(五)会计监管机构职责明确,注重会计司法体系建设 |
五、我国现行《会计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修订建议 |
(一)我国现行《会计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
1. 立法目的、法律适用范围以及对会计工作的定位需要重新梳理 |
2. 基本概念的定义或认定标准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 |
3. 会计法律责任界定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 |
(1)会计法律责任层次不明,归责不清,涵盖不全 |
(2)与《刑法》的法律责任衔接不够,削弱了《会计法》的威慑力 |
(3)行政责任的可操作性参差不齐 |
(4)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界限不清 |
(5)未规定民事法律责任,存在法律约束的缺口 |
(6)会计违法的处罚力度不够 |
4. 未明确会计规章的法律定位,完整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有待完善 |
5. 与其他相关法律之间存在冲突 |
(二)新形势下修订或完善我国会计法的几点建议 |
1. 进一步明确会计立法目的,维护社会会计秩序 |
2. 将企业会计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分开立法管理 |
3. 明确会计法律制度的体系构成 |
4. 优化政府监管资源,明确监管职责,提高监管效率 |
5. 细化会计法律责任设置,加大会计违法的处罚力度 |
6. 推动会计司法队伍建设,提高会计司法水平 |
(4)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会计寻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证券市场股权融资的财富转移效应分析 |
1.1.2 融资优序理论与我国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 |
1.1.3 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会计寻租的研究 |
1.3.2 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寻租行为研究 |
1.3.3 股权融资中的盈余管理研究 |
1.3.4 股权融资中的会计舞弊研究 |
1.3.5 股权融资中的审计意见购买与审计合谋研究 |
1.3.6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 |
2.1 寻租理论 |
2.1.1 租金、寻租与寻利 |
2.1.2 寻租的社会成本理论 |
2.1.3 寻租与经济增长以及社会福利之间关系 |
2.1.4 寻租的基本规律 |
2.1.5 治理寻租的对策 |
2.2 证券市场股权融资与会计的关系理论 |
2.2.1 证券市场与企业融资 |
2.2.2 股权融资与会计 |
2.3 本章小结 |
3 会计寻租的研究范畴探讨及分析框架构建 |
3.1 会计寻租的研究范畴探讨 |
3.1.1 会计寻租的内涵与研究范畴探讨 |
3.1.2 会计寻租的基本理论结构探讨 |
3.2 会计寻租分析框架构建 |
3.2.1 会计行为、会计行为主体、会计制度的内涵重构 |
3.2.2 会计寻租研究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
3.2.3 会计寻租的研究逻辑探讨 |
3.3 本章小结 |
4 股权融资会计寻租的性质分析 |
4.1 股权融资会计租金的来源及计量方法探讨 |
4.1.1 股票市场的经济租与寻租租金的来源及计量方法探讨 |
4.1.2 股票二级市场会计寻租租金的计量方法探讨 |
4.1.3 股权融资会计寻租租金的计量方法探讨 |
4.2 股权融资会计寻租的社会成本和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
4.2.1 股权融资资格的获得与会计寻租的关系分析 |
4.2.2 市场化条件下股权融资会计寻租的社会成本和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
4.2.3 政府干预条件下股权融资会计寻租的社会成本和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
4.2.4 股权融资后延伸寻租的社会成本和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股权融资会计寻租的主体及其协同寻租分析 |
5.1 股权融资会计寻租主体分析 |
5.1.1 股权融资的基本程序及其相关受益者分析 |
5.1.2 谁有能力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生产程序 |
5.1.3 寻租主体的确定 |
5.2 股权融资会计寻租主体的协同寻租分析 |
5.2.1 股权融资会计寻租主体协同的基础分析 |
5.2.2 上市公司内部寻租主体的协同分析 |
5.2.3 中介机构寻租主体的协同分析 |
5.2.4 政府寻租主体的协同分析 |
5.2.5 违规操作与证券监管的博弈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股权融资会计寻租的制度机制分析 |
6.1 会计制度制定规则与股权融资会计创租分析 |
6.1.1 会计制度制定权安排与会计创租分析 |
6.1.2 会计制度制定程序安排与会计创租分析 |
6.2 会计信息生产规则与股权融资会计创租分析 |
6.2.1 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判断标准分析 |
6.2.2 会计信息生产规则的公共领域与会计创租分析 |
6.2.3 会计信息生产规则变迁与股权融资会计创租分析 |
6.3 会计信息分配规则与股权融资会计创租分析 |
6.3.1 会计信息分配规则的基本框架 |
6.3.2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变迁与股权融资会计创租分析 |
6.4 会计信息的使用规则与股权融资会计创租分析 |
6.4.1 股权融资的财务标准变迁与股权融资会计创租分析 |
6.4.2 股票发行定价方法变迁与股权融资会计创租分析 |
6.5 证券市场会计行为监管规则与股权融资会计创租分析 |
6.5.1 证券市场会计行为监管规则的基本框架 |
6.5.2 会计行为监管规则变迁与股权融资会计创租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股权融资会计寻租方法及其基本特征研究 |
7.1 股改前股权融资会计寻租的基本特征分析 |
7.1.1 股改前主要证券法律和会计制度的特点 |
7.1.2 关联交易与会计寻租的资金运动基本特征分析 |
7.1.3 股改前股权融资会计寻租的租值域分析 |
7.2 股改中非流通股股东会计寻租的案例分析 |
7.2.1 四公司的股改方案、对价计算依据及简评 |
7.2.2 用紫江企业对价计算模型复核其他三个公司的方案 |
7.2.3 相对租金计算 |
7.2.4 股改案例研究结论 |
7.3 全流通条件下股权融资会计寻租的实证分析 |
7.3.1 研究设计 |
7.3.2 基于IPO样本的会计寻租实证分析 |
7.3.3 基于增发样本的会计寻租实证分析 |
7.3.4 基于配股样本的会计寻租实证分析 |
7.3.5 实证研究结论 |
7.4 全流通条件下股权融资违规性会计寻租方法及其基本特征研究 |
7.4.1 股权融资违规性会计寻租的基本特征探讨 |
7.4.2 股权融资违规性会计寻租的主要手段分析 |
7.4.3 股权融资违规性会计寻租的审计方法探讨 |
7.4.4 绿大地违规性会计寻租上市案例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结论与建议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着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课题 |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课题获奖情况 |
(5)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情况的评述 |
1.3 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意义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研究的框架及技术路线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相关概念界定 |
2.1 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界定 |
2.1.1 企业会计独立性的起源 |
2.1.2 企业会计独立性的涵义 |
2.1.3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内涵 |
2.2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特征及目标 |
2.2.1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特征 |
2.2.2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目标 |
2.3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影响因素 |
2.3.1 内部环境因素 |
2.3.2 外部环境因素 |
2.4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保障 |
2.4.1 会计法律规范的硬性约束 |
2.4.2 会计职业道德的软性约束 |
2.4.3 公司治理的制度约束 |
第3章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理论基础 |
3.1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经济学分析 |
3.1.1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契约理论分析 |
3.1.2 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角色理论分析 |
3.1.3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信号传递理论分析 |
3.1.4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博弈理论分析 |
3.2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法律分析 |
3.2.1 法律制度类型与会计独立性的关系 |
3.2.2 我国现行会计法律规范中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体现 |
第4章 CFO独立性分析 |
4.1 CFO的角色、地位与职责 |
4.1.1 CFO在公司中的治理关系与管理关系 |
4.1.2 CFO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 |
4.1.3 CFO在公司管理中的地位 |
4.1.4 CFO在公司治理及管理中的权力 |
4.1.5 CFO的治理责任与管理责任 |
4.2 企业内部控制与CFO独立性分析 |
4.2.1 CFO独立性缺失的内在成因分析 |
4.2.2 CFO的角色本质与企业内部控制关系分析 |
4.2.3 企业内部控制对CFO独立性的作用 |
4.3 会计职业道德与CFO的独立性分析 |
4.3.1 CFO的职业道德对CFO独立性的作用 |
4.3.2 CFO职业道德的影响因素 |
4.3.3 CFO不良行为的表现及道德伦理分析 |
4.3.4 保证CFO的独立性:职业道德建设比内部控制更有效 |
4.3.5 CFO职业道德建设分析 |
4.4 CFO独立性缺失的思考:内控约束、利益导向、伦理制衡相结合 |
第5章 普通会计人员独立性分析 |
5.1 会计人员独立性概述 |
5.1.1 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独立性基本理论 |
5.1.2 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3 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独立性缺失的原因 |
5.2 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人员独立性分析 |
5.2.1 会计人员的角色与道德行为选择 |
5.2.2 会计人员独立性缺失的具体表现 |
5.2.3 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人员独立性的影响 |
5.3 内部控制与会计人员独立性分析 |
5.3.1 内部控制对会计人员独立性的影响 |
5.3.2 保证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内部控制比职业道德更有效 |
5.3.3 提高会计人员独立性的措施 |
5.4 会计人员独立性缺失的思考: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
第6章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保障机制分析 |
6.1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外部保障机制分析 |
6.1.1 我国会计诚信体系的构建 |
6.1.2 建立健全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及其措施 |
6.2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内部保障机制分析 |
第7章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 |
7.1 会计独立性综合评价的理论框架 |
7.1.1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从内涵实质到评价 |
7.1.2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综合评价框架 |
7.2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7.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7.2.3 指标解释 |
7.3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 |
7.3.1 显示性指标的计算:均值化处理 |
7.3.2 解释性指标的计算:因子分析法 |
7.3.3 效率值的计算:DEA模型分析法 |
7.3.4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最终评价指标的计算:专家打分法 |
7.4 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7.4.1 显示性指标的调查结果和分析 |
7.4.2 解释性指标的调查结果和分析 |
7.4.3 效率值指标的调查结果和分析 |
7.4.4 会计独立性综合评分 |
第8章 本文的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本文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现状调查问卷 |
后记 |
(6)会计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第二节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简要评价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主要观点 |
三、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会计伦理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会计伦理的人性论基础 |
一、"经济人"假设 |
二、"道德人"假设 |
三、会计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有机统一 |
第二节 会计的伦理学基础 |
一、会计的本质 |
二、会计的伦理本质 |
三、会计伦理的行为主体 |
第三节 会计伦理的经济学特征 |
一、会计伦理的制度经济学特征 |
二、会计伦理的信息经济学特征 |
三、会计伦理的博弈论特征 |
第三章 我国会计领域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我国会计领域的伦理问题的表征 |
一、观念层面:极端个人主义盛行 |
二、规范层面,职业道德缺失 |
三、行为层面:道德行为失范 |
第二节 成因剖析 |
一、人性假设与利益诱惑 |
二、制度缺失与监督无力 |
三、成本低廉与执行乏力 |
四、教育薄弱与历史影响 |
第四章 会计伦理问题治理的历史选择与理论框架 |
第一节 会计伦理问题治理的历史演进 |
一、我国传统社会会计道德建设的经验 |
二、西方会计道德失序治理历程回眸 |
第二节 会计伦理问题治理的历史启示 |
一、不能依靠单一的治理方法,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
二、必须依赖理性法制的力量,但不能过分迷信法制 |
三、不要过分崇拜市场的力量,民间自律不见得是最佳选择 |
四、不能只重视制度安排,而忽视全方位的道德教育 |
第三节 会计伦理问题治理的理论框架 |
二、会计伦理规范的法律化 |
三、会计伦理活动的制度化 |
四、会计伦理教育的专门化 |
五、会计伦理监督的社会化 |
第五章 会计制度伦理建设 |
第一节 会计制度的学理分析 |
一、制度的文化阐释 |
二、会计制度的层次分析 |
三、会计制度与会计伦理的关系 |
四、完善我国会计制度的建议 |
第二节 制度伦理界说 |
一、制度伦理及其建构原则 |
二、制度伦理的路径选择 |
第三节 会计制度伦理的创新 |
一、会计制度的伦理化 |
二、会计伦理的制度化 |
第六章 会计道德风险的控制与行为选择 |
第一节 会计道德风险的学理阐释 |
一、风险管理的一般原理 |
二、道德风险及其特征 |
三、会计道德风险 |
第二节 会计道德风险的管理 |
一、会计道德风险识别 |
二、会计道德风险动因分析 |
三、会计道德风险管理对策 |
第三节 会计道德的行为选择 |
一、会计道德行为及其特征 |
二、影响会计行为选择的因素 |
三、会计道德选择及其形式 |
四、会计道德选择的心理机制 |
五、会计道德行为选择的实现 |
第七章 会计道德教育的探索 |
第一节 会计道德教育创新 |
一、会计道德教育及其作用 |
二、会计道德教育的观念更新 |
三、会计道德教育的环节创新 |
四、会计道德教育的内容延展 |
五、会计道德教育的方法拓新 |
六、会计道德教育的制度创新 |
第二节 会计道德良心的培育 |
一、会计道德良心的作用 |
二、会计道德良心的结构 |
三、会计道德良心的培育 |
第三节 会计道德人格的锻造与提升 |
一、会计道德人格的提升 |
二、道德自律与道德品格 |
三、会计道德人格的形成 |
四、会计道德境界升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商事思维下公司财务会计制度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一) 公司利益相关者运动对公司法财务与会计制度的影响 |
(二) 私法公法化趋势中公司法对财务会计治理强化规制的必要性 |
(三) 市场及政府失灵视角下公司财务与会计制度层次结构的改革方向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公司治理理论 |
(二) 财务治理理论 |
(三) 会计治理论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主要的创新 |
(一) 理论方面创新有 |
(二) 制度方面创新有 |
第一章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公司财务会计的基本属性 |
一、公司财务与会计的基本关系 |
二、财务会计的特征 |
(一) 财务会计的特征 |
(二) 财务会计制度的法律属性 |
三、财务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 |
第二节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一般理论 |
一、公司财务制度、会计制度的界定 |
二、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产生的动因 |
三、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功能定位 |
四、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体系建构的原则 |
第三节 公司法中财务会计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不完全契约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交易费用理论 |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
五、公司治理理论 |
六、社会责任理论 |
第四节 商事思维下公司法财务会计制度的立法原则 |
一、防阻公司财务会计治理私人强制的原则 |
二、真实性原则 |
三、利益均衡原则 |
四、安全与效率原则 |
第二章 公司法中的财务会计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动态比较研究 |
一、大陆法系国家财务会计规制 |
(一) 大陆法系国家财务会计规制的共同基础:《萨瓦里法典》 |
(二) 法国“法典式会计制度” |
(三) 德国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 |
二、英美法系的财务会计法律制度体系 |
(一) 英国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 |
(二) 美国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 |
(三) 英美法系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特点 |
三、比较启示 |
第二节 我国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结构的反思与重构 |
一、新中国公司财务会计法制发展的阶段划分 |
(一) 米勒(TerhardG.Mueller)的分类 |
(二) 美国会计学会(AAA)的分类 |
(三) 阿伦(Pau1 H.Aron)的分类 |
二、我国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发展的特征 |
三、公司财务会计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公司法与会计法对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作用 |
一、《会计法》的统率作用带有浓厚的行政法色彩 |
二、主管部门对公司财务会计立法与执法的实质垄断 |
三、公司法中财务会计制度的目标 |
(一) 廓清公司法财务会计制度的边界 |
(二) 确立公司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
(三) 公司法控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弹性 |
四、公司法财务会计的制度构成 |
(一) 财务会计基本概念框架 |
(二) 公司法中的分配制度 |
(三) 公司法资本结构制度 |
(四) 公司财务会计监督制度 |
(五) 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
第三章 公司法中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
第一节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公司法属性 |
一、财务会计目标与公司法目标的同源性分析 |
(一)财务目标与公司法目标的同源性分析 |
(二)会计的目标与公司法目标的同源性分析 |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公司法属性 |
三、公司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
第二节 公司法中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 |
一、基本假设 |
二、财务会计目标 |
三、公司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 |
四、财务会计对象要素 |
五、财务会计报告 |
第三节 公司法中应然的财务会计对象要素构成 |
一、财务会计要素的本质特性 |
二、公司法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的定义立场 |
三、公司法中应然的财务会计对象要素构成 |
(一) 资产 |
(二) 负债 |
(三) 公司剩余权益 |
(四) 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 |
(五) 全面收益要素 |
(六) 现金流入、现金流出要素 |
第四章 财务安全视野下公司法资本制度的反思 |
第一节 资本学术用语的逻辑厘定 |
一、资本概念的经济、会计与法律解读 |
(一) 资本的经济学释义 |
(二) 资本的会计含义 |
(三) 资本的法律视角 |
二、公司资产与公司法人财产 |
三、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 |
四、资本与资产 |
五、注册资本的法定权重理论 |
第二节 传统公司资本三原则与公司法财务会计制度 |
一、资本确定原则的财务意义 |
(一) 资本确定原则的商业价值 |
二、资本维持原则的财务意义 |
(一) 资本维持原则的由来 |
(二) 资本维持原则的经济视角 |
(三) 资本维持原则的会计检讨 |
三、资本不变原则的财务意义 |
第三节 公司验资制度的粗疏与完善 |
一、验资制度的立法初衷与制度沿革 |
二、强制验资与强制评估的理论与实务 |
(一) 验资制度程序性质 |
(二) 强制验资制度现状 |
三、验资制度的改革建议 |
第四节 公司法减资制度的财务会计检讨与重构 |
一、减资的会计实质与经济意义 |
二、减资规则的国际比较 |
三、公司法减资规则的重构 |
第五章 公司法分配制度的检讨与重构 |
第一节 公司法分配制度的若干理论问题 |
一、“公司分配”的界定 |
二、股利分配的方式 |
三、公司法对公司分配规范的利益衡量 |
(一)横向分配关系的利益衡量:强调公平 |
(二) 纵向分配关系的利益衡量:效率优先 |
四、公司分配制度的财务原则 |
第二节 《现行公司法》分配用语的规范 |
一、《公司法》涉利润分配概念与《会计法》及《会计准则》概念体系的差异 |
二、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或股权 |
(一) 所有者权益的构成 |
(二) 净资产与股权价值 |
三、资本公积与盈余公积的异质性理论 |
(一) 资本公积的功能 |
(二) 盈余公积的功能 |
四、异质性理论对《公司法》公积金概念体系的检讨 |
第三节 我国《公司法》分配制度的展开与批判 |
一、《公司法》中“公司分配”概念界定 |
(一) 《公司法》在分配制度体系中的立法定位 |
(二) “分配”界定的功能 |
(三) 我国界定“公司分配”的现实选择 |
二、公司分配的价值选择 |
三、资本公积弥补亏损重在顺序而不是禁止 |
(一) 资本公积补亏的会计含义 |
(二) 资本公积补亏与盈余公积补亏的区别 |
四、公司利润分配顺序的理顺 |
(一) 法律意义上与会计意义上的利润分配与标准 |
(二) 利润分配的标准 |
(三) 利润分配的顺序 |
五、《公司法》中利润分配法定比例的质疑 |
第四节 恢复提取法定公益金公司法法理与规则 |
一、公司利润分配理论与制度的不足与修正 |
二、新公益金制度规则的内涵 |
三、新公益金制度规则的价值 |
(一) 用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
(二) 用于债权人利益保护与激励 |
(三) 用于消费者权益赔偿 |
第六章 公司法财务会计监督制度透视与完善 |
第一节 公司法财务会计监督本质 |
一、公司法财务会计监督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财务会计监督本质 |
(二) 财务会计监督:利益相关者不安抗辩权的承载方式 |
二、公司财务会计监督体系的畸形分析 |
(一) 畸形状态描述 |
(二) 畸形成因分析 |
三、公司财务会计监管权畸形治理路径 |
(一) 公司法应然的内部财务会计监督主体 |
(二) 强化利益相关者监督制度 |
(三) 创新政府商事会计监管体制 |
第二节 公司账簿理论与制度再造 |
一、公司账簿的界定 |
二、公司账簿规制的法理基础 |
三、我国公司账簿立法模式检讨 |
四、公司账簿制度的完善建议 |
五、公司账簿政府监管制度再造 |
第三节 公司法定审计 |
一、法定审计与强制审计 |
二、法定审计制度的法理基础:“两个代理成本”降低 |
(一)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的代理成本 |
(二) 利害关系人监督公司的代理成本 |
三、公司财务会计监管辅助:法定审计永恒的定位 |
四、公司法法定审计的现实考量 |
(一) 《公司法》法定审计的立法本意 |
(二) 《公司法》法定审计的现实理解 |
第四节 利害关系人财务知情权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
一、财务知情权客体的追问 |
(一) 财务知情权客体的追问 |
(二) 财务会计法律事实理论 |
二、股东财务会计知情权制度重构的原则 |
三、现行股东财务知情权制度检视与反思 |
(一) 现行股东财务知情权制度的检视 |
(二) 股东财务知情权制度的法经济学反思 |
(三) 完善制度的建议 |
四、公司债权人知情权的创新思考 |
(一) 债权人保护综述 |
(二) 公司法强制债并股理论提出 |
(三) 强制债并股的理论与债权人知情权保护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利益伦理视角下的会计行为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不良会计行为频发 |
1.1.2 “斯密难题”与会计学 |
1.1.3 选题背景 |
1.2 文献回顾与观点综述 |
1.2.1 利益伦理相关文献回顾 |
1.2.2 利益导向因素会计行为相关文献回顾 |
1.2.3 会计伦理因素相关文献回顾 |
1.2.4 利益导向和伦理制衡相结合的相关文献回顾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利益伦理理论认知 |
2.1.1 利益伦理的要义 |
2.1.2 利益伦理与传统伦理的比较 |
2.1.3 利益伦理的核心 |
2.2 会计行为研究的基础理论 |
2.2.1 会计行为与行为会计的关系 |
2.2.2 会计行为学的理论基础 |
2.2.3 会计行为特征及会计行为动机 |
2.3 利益分析法 |
第3章 利益伦理对会计行为的影响分析 |
3.1 “利益”需求自明性影响因素 |
3.1.1 会计信息的外部需求者的利益需求 |
3.1.2 会计信息内部提供者的利益需求 |
3.2 会计利益伦理自限性影响因素 |
3.2.1 理性经济人的有限理性 |
3.2.2 利己和利他行为动机的统一 |
3.2.3 综合利益的最大化 |
3.2.4 利益伦理自限性 |
3.3 “利益伦理”视角下的会计行为 |
3.3.1 守法是会计行为的最低利益伦理层次 |
3.3.2 公正是会计行为的利益伦理基本层次 |
3.3.3 诚信是会计行为的利益伦理核心层次 |
3.3.4 敬业、乐业是会计行为的利益伦理最高层次 |
第4章 我国不良会计行为现状和内在原因 |
4.1 我国不良会计行为现状 |
4.1.1 企业经营管理层的不良会计行为 |
4.1.2 会计人员的不良会计行为 |
4.1.3 注册会计师的不良会计行为 |
4.2 我国不良会计行为现状的内在原因分析 |
4.2.1 尚未合理定位会计行为人的利益需求 |
4.2.2 缺乏具有时代性的良好利益伦理环境 |
第5章 利益伦理视角下会计行为规范对策 |
5.1 利益伦理视角下会计行为横向规范对策 |
5.1.1 健全完善会计法律法规、管理制度 |
5.1.2 建立会计伦理道德体系,明确道德评价指标 |
5.2 利益伦理视角下会计行为纵向规范对策 |
5.2.1 构建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 |
5.2.2 加强会计行为主体利益伦理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关于企业会计伦理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的背景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际上关于会计伦理的研究 |
1.3.2 国内对会计伦理问题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企业会计伦理问题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功利主义伦理思想 |
2.1.1 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涵义 |
2.1.2 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方法的逻辑线索 |
2.1.3 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方法作为会计伦理学理论基础的原因 |
2.2 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 |
2.2.1 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的涵义 |
2.2.2 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的主要内容 |
2.2.3 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作为会计伦理学理论基础的原因 |
3. 企业会计行为的伦理分析 |
3.1 现代企业会计的伦理属性 |
3.1.1 会计职业的伦理属性分析 |
3.1.2 现代企业会计的伦理特征 |
3.2 企业会计行为的伦理分析 |
3.2.1 会计行为的特征分析 |
3.2.2 会计行为的动机分析 |
4. 企业会计伦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我国企业会计伦理缺失的后果及危害 |
4.2 我国企业会计伦理缺失的原因分析 |
4.2.1 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
4.2.2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不健全 |
4.2.3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跟不上形式的发展 |
4.2.4 会计环境有待优化 |
5. 完善企业会计伦理建设 |
5.1 加强会计伦理理论研究 |
5.2 建立健全企业会计行为规范 |
5.2.1 企业会计行为规范的类别及其关系 |
5.2.2 企业会计行为的伦理规范 |
5.3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
5.3.1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迫切性 |
5.3.2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
5.3.3 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与途经 |
5.4 优化会计职业道德环境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规范会计行为 实现真实完整(论文参考文献)
- [1]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D]. 陈国鑫.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2]产权保护导向的财务会计信任功能研究[J]. 曹越,孙丽. 财贸研究, 2019(01)
- [3]各国会计法律制度研究[J].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课题组,白景明,李明,徐玉德,韩晓明. 财政科学, 2017(04)
- [4]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会计寻租研究[D]. 阮梓坪.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6)
- [5]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刘朋. 天津财经大学, 2013(07)
- [6]会计伦理问题研究[D]. 王双云.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1)
- [7]商事思维下公司财务会计制度重构[D]. 范伟红. 西南政法大学, 2011(08)
- [8]利益伦理视角下的会计行为规范研究[D]. 曾慧慧. 湖南大学, 2009(01)
- [9]论企业会计行为的优化[J]. 王艳. 甘肃农业, 2006(04)
- [10]关于企业会计伦理问题的研究[D]. 王东艳.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