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管癌三切口根治术后低钾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戴杰[1](2021)在《食管癌根治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筛选出可控危险因素,为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早期识别及干预提供理论支持,为预防和降低食管癌根治术后谵妄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采用现况调查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6月,在吉林省长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胸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e,ICU)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下,行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100例。1.术后采用谵妄危险因素调查表收集相关资料及数据。收集患者术前资料,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既往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吸烟、饮酒、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等资料。收集术中情况调查数据,如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术中是否输血。收集术后数据,如术后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液中电解质水平、疼痛评分、低氧血症等。分析以上危险因素对术后谵妄的影响。2.术后谵妄的判定:根据躁动-镇静评分量表(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RASS)评估患者镇静程度。使用重症监护谵妄筛查量表(Intensive Care Delirium Screening Checklist,ICDSC)对谵妄进行确诊并划分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根据躁动-镇静评分量表镇静程度确定谵妄的类型。于患者转入ICU第二天开始对患者进行谵妄评估,每日两次,转出ICU后停止谵妄的评估。除直接观察指标外,利用公式计算病人的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kg/m2),使用Prince-henry疼痛评分工具(PHP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3.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谵妄的相关因素,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观察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谵妄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自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进行谵妄评估,筛查出48例谵妄患者,食管癌根治术后谵妄发生率为48.0%。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组与非POD组两组间在手术相关的因素:麻醉时间(z=2.346,P=0.019)、手术时间(t=2.332,P=0.022)、手术切口(χ2=10.240,P=0.006)、术中是否输血(P=0.049)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相关的因素:血红蛋白(t=6.602,P<0.0001)、白蛋白(t=4.632,P<0.0001)、钾离子(t=2.032,P=0.045)、钙离子(z=4.007,P<0.0001)、镁离子(z=2.306,P=0.021)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相关的因素:疼痛评分4分(χ2=47.657,P<0.0001)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相关的因素:低氧血症(χ2=16.188,P<0.0001)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OD组与非POD组在性别、年龄、BMI、既往史、吸烟、饮酒、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手术出血量、血液中钠离子、氯离子、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磷离子因素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红蛋白(P=0.0002,OR=0.91,95%CI:0.86~0.95)、疼痛评分4分(P<0.001,OR=0.02,95%CI:0.003~0.089)与食管癌根治术后谵妄的发生直接相关。结论:1.食管癌根治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有:⑴手术相关的因素: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中是否输血。⑵实验室检查相关的因素:血红蛋白、白蛋白、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⑶疼痛相关的因素:疼痛评分4分。⑷其他相关的因素:低氧血症。2.术后低血红蛋白、疼痛评分4分为食管癌根治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蒋璐剑[2](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程磊[3](2021)在《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目标导向管理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连续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c O2)监测目标导向的麻醉管理对老年胸腔镜食管癌根术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联合椎旁神经阻滞下行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76例,男48例,女28例,年龄65~80岁,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均使用双腔支气管插管进行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对照组仅通过常规监测进行麻醉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rSc O2监测的麻醉管理,维持rSc O2>65%或较基础值(rSc O2(ox))下降不超过20%?观察比较两组以下指标:1.记录术后7d内谵妄的发生情况、PA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2.术中药物的使用;3.入室清醒不吸氧(T1)、诱导后侧卧位双肺通气10min(T2)、侧卧位单肺通气30min(T3)和拔管后1min(T4)的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blood pressure,MAP)、乳酸(Lactic acid,Lac)、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 CO2)?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ASA分级、术前Hb、术前rSc O2、合并基础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输液量、OLV时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使用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麻黄碱和去氧肾上腺素使用比例较高(P<0.05);观察组在T3、T4时点MAP较高(P<0.05);在T3、T4时点Lac值较低(P<0.05);观察组POD发生率、呼吸系统并发症、PA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rSc02监测目标导向的麻醉管理维持脑组织氧供需平衡,可以减少POD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临床提供参考。
柏艳芳,李明天,詹舟茹,覃惠英[4](2020)在《上下联合保温对全腔镜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体温及复苏影响的研究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3种加温方式对全腔镜下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中体温及术后复苏各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全麻下行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身下组48例、身上组48例及联合组49例),分别使用身下型加温毯、身上型加温毯、联合身上身下型加温毯,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入室时、麻醉诱导时、手术开始时及开始后每30分钟、手术结束时各时间点的鼻咽体温,比较3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患者温度舒适感、寒战躁动次数、寒战评分及术后复苏相关指标情况。结果手术期间患者体温波动呈现"两降两升"过程,体温下降分别在麻醉诱导后及开胸转开腹时出现。联合组体温下降幅度低,上升速度快,从麻醉诱导开始后各时间点平均体温高于身上组及身下组(均P<0.05),低体温发生率为4.08%(2/49),低于身上组的22.92%(11/48)及身下组的18.75%(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7.397,P=0.025)。身下组在麻醉诱导时及手术结束时平均体温分别为(36.52±0.18)、(36.31±0.35)℃,高于身上组(36.44±0.15)、(36.13±0.32)℃(t值为2.393,3.723,P<0.05)。联合组温度舒适感得分为(7.81±0.52)分,高于另两组(F值为19.962,P<0.01),复苏期寒战次数、躁动次数、寒战评分低于其他2组(F值为8.186、6.705、4.051,均P<0.05),拔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分别为(15.90±2.97)、(31.47±4.42)min,均低于另两组(F值为69.094、114.549,均P<0.01)。结论在全腔镜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中联合加温可快速实现患者体温上升,以抵消患者术中体温下降阶段的热量丢失,有利于维持患者术中体温平稳,减少了术中低体温、术后寒战和躁动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温度舒适感,缩短了拔管时间及清醒时间,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复苏,从而减少术后低体温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
宋均鼎[5](2020)在《人工气胸在腔镜手术治疗食管癌临床疗效评估及影响预后相关性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人工气胸下腔镜手术治疗食管癌临床疗效及探究影响其预后相关性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胸心外科住院且完成胸腔镜联合微创McKeown手术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食管癌113例病例,依据手术中是否使用人工气胸的方式不同分为人工气胸组51例和传统腔镜手术组62例。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气变化;手术中操作情况;术后常见并发症及术后患者预后分析。最后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食管癌预后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确定手术中使用人工气胸的应用价值。结果:1.手术开始建立人工气胸后,患者CO2分压存在不同程度升高,人工气胸后O2分压存在不同程度下降,停止人工气胸后,可恢复至术前水平;同时人工气胸后血气pH值下降,与气胸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人工气胸后,可恢复至术前水平。2.人工气胸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腔镜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人工气胸组术中对于淋巴结清扫的数目明显多于传统腔镜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人工气胸组术中出血量与传统腔镜手术组相比明显减小(P=0.017)。3.人工气胸组患者肺部感染及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腔镜手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吻合口瘘发生率、乳糜胸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人工气胸组术后五日炎症因子TNF-α、IL-6指标(ng/ml)呈递减趋势;传统腔镜手术组术后五日炎症因子TNF-α、IL-6指标(ng/ml)亦呈递减趋势,同时间段传统腔镜手术组TNF-α、IL-6指标明显高于人工气胸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应激反应指标方面均高于正常水平,其中WBC呈逐日递减恢复正常水平趋势,FT3、FT4呈逐日递增恢复正常水平趋势,但两组术后同一时间段的WBC、FT3、FT4、CRP及皮质醇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术后规律放化疗是食管癌患者生存率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其中保护性因素为手术治疗后规律放疗和化疗(OR=0.420及0.211)。人工气胸组、传统腔镜手术组两组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5%和8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腔镜食管癌手术使用人工气胸是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可短手术时间、减小对喉返神经的损伤且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人工气胸技术使用具有降低炎症介质作用,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及减少手术后部分并发症发生率。总之人工气胸胸腔镜技术在治疗食管癌方面相对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合理选择使用。通过研究还得出了结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主要有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术后放化疗等方面。
卢双喜[6](2020)在《65岁及以上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影响≥65岁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预防和处理心律失常的发生,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同时预测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接受手术的219例≥65岁食管癌患者,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术前心功能不全、术前合并心律失常、术前PO2<60mmHg、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TNM分期、肿瘤部位等15个指标为自变量,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有无为因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预测模型,并绘制Nomogram图。结果患者术后新发心律失常71(32.42%)例,其中:房颤32例(45.07%)、窦性心动过速28例(39.44%)、窦性心动过缓10例(14.08%)、室性早搏1例(1.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心律失常、术前心功能不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TNM分期 P 值=0.021、0.007、<0.001、<0001、0.006。其他观察指标 P 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心律失常、术前心功能不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TNM 分期 P 值=0.031、0.011、0.043、0.016、0.024,OR值=2.443、8.764、1.006、1.064、1.632。Logistic 回归方程:P=eX/(1+eX),e 为自然对数的底,X=2.44+(0.893×术前合并心律失常)+(2.171×术前心功能不全)+(0.006×手术时间)+(0.062×淋巴结清扫数目)+(0.49×肿瘤TNM分期)。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诊断效能良好。结论患者术前合并心律失常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是未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2.443倍,术前合并有心功能不全、手术时间越长、淋巴结清扫数目越多、肿瘤分期越晚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性也越大。对于术前合并有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先控制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再手术,术中也应缩短手术时间、仔细操作,提高患者围术期安全性。
周开国[7](2020)在《食管癌术后纵隔引流管嵌入吻合口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纵隔引流管嵌入吻合口的影响因素,探讨能有效预防纵隔引流管嵌入吻合口的吻合方法。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到2019年0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03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6例,女性127例,共有26例术后纵隔引流管嵌入吻合口。利用单因素分析研究纵隔引流管嵌入吻合口的可能影响因素,再进一步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纵隔管嵌入吻合口的独立危险因素。(2)按照吻合方法将所纳入的病例进行筛选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吻合前行食管黏膜延长及吻合后行大网膜包埋吻合口完成吻合的食管癌手术病例为观察组,术中采用常规机械吻合的食管癌手术病例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纵隔引流管嵌入吻合口的发生率,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等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低(P=0.002)、术后呕吐(P=0.004)、术后重症肺部感染(P=0.040)、术后吻合口瘘(P=0.039)、置管部位(P=0.028),食管粘膜延长(P=0.041)和网膜未包埋(P=0.001)与纵隔引流管嵌入吻合口显着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呕吐(P=0.011,OR=2.877,95%CI=1.223~9.172)、血清白蛋白低(P=0.008,OR=2.904,95%CI=1.534~5.971)和网膜未包埋(P=0.001,OR=3.518,95%CI=1.523~5.148)是纵隔引流管嵌入吻合口的独立危险因素。(2)观察组203例吻合前行食管粘膜延长及吻合后行网膜包埋吻合口,术后平均住院(14.7±4.9)d,5例发生纵隔管嵌入吻合口,2例出现吻合口狭窄,3例出现吻合口出血。对照组175例常规机械吻合,术后平均住院日(17.1±7.6)d,12例发生纵隔管嵌入吻合口;均采用与观察组同样的治疗方法处理,2例出现吻合口狭窄,2例出现吻合口出血。观察组纵隔管嵌入吻合口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血清白蛋白水平低、术后呕吐和网膜未包埋吻合口是食管癌术后纵隔引流管嵌入吻合口的独立危险因素。食管癌手术过程中采取延长食管黏膜及大网膜包埋吻合口改进吻合技术,能有效预防食管癌术后纵隔引流管嵌入吻合口,明显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且不会增加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黄津[8](2020)在《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食管癌是我国第四大癌症,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吻合口瘘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其早期预测和及时管理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目的评估食管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吻合口瘘之间的关系,探讨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作为吻合口瘘发生的早期预警指标的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2018年12月符合标准的255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临床基本特征及围术期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按照术后有无吻合口瘘进行分组比较分析,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及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相关特征,根据受试者特征曲线确定术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最佳预测截断值。结果255例食管癌患者中,经左胸食管癌根治术(Sweet手术)141例,经右胸腹食管癌根治术(Lvor-Lewis手术)9例,经颈胸腹食管癌根治术(Mckeown手术)14例,经腔镜食管癌根治术(MIE手术)91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8例,发生率为7.0%(18/255),其中胸内吻合口瘘12例,颈部吻合口瘘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及其最低值是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是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8)。术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最佳截断值为131mg/L,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72.2%。结论术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吻合口瘘发生的显着危险因素,监测术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有助于早期预警吻合口瘘的发生。
王晨[9](2020)在《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食管癌根治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9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的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传统开胸手术组包括左开胸食管癌根治术(Sweet)194例,经上腹右开胸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术(Ivor-Lewis)105例,经颈右开胸上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McKeown)29例;微创组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TLE)62例。计数资料及等级变量采用χ2检验,P值小于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对相应参数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吻合口部位、手术时间、伴高血压、恶性肿瘤肿瘤部位、手术方式、伴糖尿病及术后血清白蛋白含量与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发生相关,两组参数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P值小于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不是独立因素,手术时间、高血压、术后白蛋白含量、糖尿病是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手术方式、吻合口部位与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间及术后白蛋白含量是食管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重要原因。
赵秉莳[10](2020)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管状胃颈部吻合术与开胸食管癌根治术近期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胸腔镜食管癌管状胃机械吻合术与开胸食管癌管状胃机械吻合术临床资料的对比,研究两组之间手术相关数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从而探讨胸腔镜在食管癌根治-管状胃机械吻合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248例行“食管癌根治术+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的完整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100例病例为实验组,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术”的148例病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二者术中、术后情况及术后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釆用χ2检验分析。P<0.05(α=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纳入排除标准后,有248例完整病例列入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其中男性203例,占比81.9%,女性45例,占比18.1%;患者平均年龄61.40岁,50至65岁的患者居多,占比53.2%;开胸患者比例居多,占比59.7%;术后住院天数16.65±3.713天;肿瘤位于胸中段的患者居多,占比66.5%。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患者中以肺部感染居多,占比15.7%,吻合口瘘患者占比4.4%,围手术期死亡3例,占比1.2%。胸腔镜组与开胸组两组相比,在性别、年龄、吸烟史、既往病史、瘤体位置、肿瘤分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胸腔镜组明显高于开胸组,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清扫胸内淋巴结数目胸腔镜组高于开胸组,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人血白蛋白水平胸腔镜组高于开胸组,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住院天数胸腔镜组小于开胸组,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胸腔镜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开胸组,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与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有相同的手术安全性,并且在术中清扫胸内淋巴结数目、术后平均人血白蛋白水平、术后住院时间要优于开胸食管癌根治术;2.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与开胸食管癌根治术相比不会增加术后吻合口瘘及心律失常的风险,并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二、食管癌三切口根治术后低钾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癌三切口根治术后低钾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食管癌根治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食管癌根治术后谵妄的研究进展 |
2.1 术后谵妄的定义 |
2.2 术后谵妄国外研究现状 |
2.3 术后谵妄国内研究现状 |
2.4 术后谵妄的发病机制 |
2.4.1 神经系统炎症 |
2.4.2 神经递质学说 |
2.4.3 生物节律学说 |
2.5 谵妄的诊断工具 |
2.5.1 CAM意识模糊评估量表 |
2.5.2 ICU 患者意识模糊评估法( CAM-ICU ) |
2.5.3 重症谵妄筛查量表(ICDSC) |
2.6 术后谵妄的分型 |
2.7 术后谵妄的认识及评估现状 |
2.8 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 |
2.8.1 个体因素 |
2.8.2 手术治疗因素 |
2.8.3 环境因素 |
2.9 术后谵妄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
2.10 术后谵妄的药物干预措施 |
2.10.1 抗精神病药物 |
2.10.2 镇痛、镇静药物 |
2.11 小结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抽样方法 |
3.4 纳入、排除标准 |
3.5 研究小组及调查方法 |
3.6 谵妄诊断标准 |
3.7 观察指标及方法 |
3.8 研究工具及资料收集 |
3.8.1 本研究使用工具包括 |
3.8.2 资料收集 |
3.9 统计学方法 |
3.10 质量控制 |
3.10.1 伦理原则 |
3.10.2 资料收集前准备 |
3.10.3 研究阶段 |
3.10.4 资料录入与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
4.2 食管癌根治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
4.2.1 POD 组与非POD 组一般计量资料 |
4.2.2 POD 组与非POD 组一般计数资料 |
4.3 术后谵妄亚型发生情况 |
4.4 食管癌根治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4.5 术后谵妄发生时间及类型 |
第5章 讨论 |
5.1 术后谵妄发生率及分型情况 |
5.2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的讨论 |
5.2.1 性别与POD |
5.2.2 年龄与POD |
5.2.3 BMI与 POD |
5.2.4 吸烟、饮酒与POD |
5.2.5 手术切口与POD |
5.2.6 麻醉时间与POD |
5.2.7 手术时间与POD |
5.2.8 术中出血、输血与POD |
5.2.9 疼痛与POD |
5.2.10 血红蛋白与POD |
5.2.11 白蛋白与POD |
5.2.12 电解质紊乱与POD |
5.2.13 低氧血症与POD |
5.3 麻醉方法的选择 |
5.4 本研究的创新性 |
5.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6 展望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2)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
一、古代中医认识 |
二、当代医家认识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
一、概述 |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
三、诊断及分级 |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检索策略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 质量评价 |
5. 资料提取 |
6. 统计方法 |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文献分析 |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
第三节 讨论 |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
前言 |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模型验证 |
2. 模型简化 |
第三节 讨论 |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治疗方案 |
4. 数据收集 |
5.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评价 |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
4. 安全性分析 |
5. 随访 |
第三节 讨论 |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
参考文献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
个人简介 |
(3)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目标导向管理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B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
附录C 中文修订版谵妄评分量表(CAM-CR) |
附录D 个人简历及已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E 综述 脑氧饱和度监测方法及其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5)人工气胸在腔镜手术治疗食管癌临床疗效评估及影响预后相关性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入组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麻醉方法 |
2.2 手术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术后并发症定义 |
2.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临床资料 |
2 人工气胸建立后对患者血气指标影响 |
3 人工气胸组与传统腔镜手术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
4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比较 |
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
6 两组患者术后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比较 |
7 两组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
8 两组患者累积生存率比较 |
9 影响人工气胸组预后的相关性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65岁及以上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围术期准备 |
2.3.1 术前观察指标 |
2.3.2 术中观察指标 |
2.3.3 术后观察及处理 |
2.4 资料的搜集整理 |
2.5 主要手术步骤 |
2.5.1 食管癌根治术(Ivor-Lewis、二切口) |
2.5.2 食管癌根治术(McKeown、三切口) |
2.5.3 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MIE) |
2.6 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处理 |
第三章 统计学处理 |
第四章 结果 |
第五章 讨论 |
5.1 术前合并心功能不全 |
5.2 术前合并心律失常 |
5.3 肿瘤TNM分期和淋巴结清扫数目 |
5.4 手术时间 |
5.5 本研究的不足及缺陷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综述 纵隔引流管在食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7)食管癌术后纵隔引流管嵌入吻合口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和入组标准 |
2.2 手术方法 |
2.3 纵隔管嵌入吻合口的诊断及分组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纵隔引流管嵌入吻合口的临床特点 |
3.2 潜在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
3.3 改良吻合技术的统计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纵隔管嵌入吻合口与吻合口瘘的关系及临床特点 |
4.2 纵隔引流管嵌入吻合口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影响 |
4.2.2 术后呕吐的影响 |
4.2.3 网膜包埋的影响 |
4.3 改良吻合技术预防纵隔管嵌入吻合口的研究分析 |
4.3.1 食管的解剖特点及粘膜延长对吻合口的影响 |
4.3.2 改良吻合技术的预防效果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癌手术治疗中各类引流管及营养管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手术方式 |
2.4 吻合口瘘的定义及临床诊断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胸腔镜食管癌根治管状胃颈部吻合术与开胸食管癌根治术近期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四、食管癌三切口根治术后低钾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管癌根治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D]. 戴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2]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目标导向管理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D]. 程磊.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上下联合保温对全腔镜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体温及复苏影响的研究实践[J]. 柏艳芳,李明天,詹舟茹,覃惠英.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0(33)
- [5]人工气胸在腔镜手术治疗食管癌临床疗效评估及影响预后相关性因素分析[D]. 宋均鼎. 青岛大学, 2020(01)
- [6]65岁及以上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D]. 卢双喜. 扬州大学, 2020(04)
- [7]食管癌术后纵隔引流管嵌入吻合口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方法的研究[D]. 周开国. 苏州大学, 2020(02)
- [8]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临床研究[D]. 黄津.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9]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危险因素分析[D]. 王晨.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10]胸腔镜食管癌根治管状胃颈部吻合术与开胸食管癌根治术近期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D]. 赵秉莳.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