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肠道通透性、NO及内毒素的研究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肠道通透性、NO及内毒素的研究

一、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肠道通透性、NO和内毒素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1](2021)在《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与肠壁通透性及炎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肠壁通透性的改变及与炎症的相关性;(2)寻找预测和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合并感染的易感因子;(3)门脉高压对肠壁巨噬细胞及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1)收集2018年01月至2020年03月在我院住院确诊肝硬化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4例无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入选A组;27例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入选B组;30例门脉高压症合并感染的肝硬化患者入选C组。ELISA法测定外周血中炎症指标可溶性髓样细胞表达触发因子受体(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1,s TREM-1)、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oluble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s CD14)和肠通透性指标claudin3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的含量。(2)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15例(门脉高压症组);同阶段无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7例(非门脉高压症组)。肠镜下取乙状结肠黏膜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CD68、CD14、i NOS分子和大肠杆菌表达。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近似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者Kruskal-Wallis-H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血清I-FABP水平高于无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p<0.01);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血清s TREM-1水平高于无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p<0.05);非感染状态有或无合并门脉高压症的肝硬化患者血清s CD14、claudin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感染状态肝硬化患者血清s TREM-1水平与血清I-FABP水平成正相关(p<0.01),血清s CD14水平与血清claudin3水平成正相关(p<0.01)。(2)门脉高压症合并感染的肝硬化患者血清s TREM-1、s CD14、claudin3水平均高于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p<0.05);血清I-FABP在门脉高压症肝硬化患者有或无存在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高压症患者血清s TREM-1和s CD14水平均与血清claudin3水平成正相关(p<0.05),其中s CD14相关系数较高。(3)门脉高压症组的肠黏膜CD68阳性细胞率、i NOS阳性细胞率、CD14阳性细胞率、大肠杆菌腺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肠壁黏膜固有层可见大肠杆菌染色阳性(中度组1例(25%),重度组3例(60%))结论:(1)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肠壁通透性增加。(2)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出现感染时肠壁通透性进一步增加,且肠壁通透性改变与炎症因子呈正相关。(3)血清s CD14和s TREM-1可作为预测和评估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感染状态的指标。(4)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肠壁巨噬细胞增多,且随着门脉高压进展,肠黏膜固有层可见细菌移位。

王会敏[2](2021)在《利福昔明对SIBO阳性肝硬化患者胃肠道症状及内毒素、TLR4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肝硬化患者常发生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胃肠道是其最常累及的肝外器官,常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一系列症状,这与SIBO本身引起的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有着相似的临床表现。目前有较多研究[1-5]表明SIBO在肝性脑病、内毒素血症等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关SIBO是否参与肝硬化胃肠道症状的发生,研究较少。此外,SIBO引发的高内毒素血症中的成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TLR4的配体之一,两者结合后可诱发大量炎性因子的释放,加重肝硬化病情。在2000年[6]首次证明利福昔明具有治疗SIBO的功效,目前该药也被广泛用于防治肝硬化的相关并发症中,但其具体机制有待探讨。因此,本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应用利福昔明部分抑制SIBO的同时,观察能否通过调节LPS-TLR4这一靶点来延缓肝硬化病情的进展。目的探讨SIBO在乙肝肝硬化患者消化道症状中的作用;评估利福昔明干预后胃肠道症状的改善情况;观察利福昔明干预后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和TLR4表达的影响,探讨利福昔明应用于SIBO阳性肝硬化患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纳入的所有乙肝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SIBO的检测,并同时进行胃肠道症状积分的评估。对SIBO阳性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抗病毒、保肝降酶等常规治疗且病情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给予利福昔明(昔服申,意大利阿尔法韦氏曼制药公司,200 mg×12粒)治疗,每天2次,每次400 mg,疗程4周。疗程结束后再行胃肠道症状积分的评估及SIBO的检测。同时,对所有SIBO阳性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应用利福昔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内毒素、TLR4水平的测定,观察其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1.乙肝肝硬化组SIBO阳性发生率及胃肠道症状积分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46,Z=-3.85,P<0.05);与健康组相比,Child-Pugh A级的肝硬化患者SIBO发生率及胃肠道症状积分无统计学意义(χ2=0.94,Z=-1.59,P>0.05);Child-Pugh B级、C级的肝硬化患者SIBO阳性发生率及胃肠道症状积分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1.80、28.47,Z=-4.21、-4.13,P<0.05)。且在代偿期肝硬化(A级组)和失代偿期肝硬化(B及C级组)两组的比较中SIBO阳性的发生率及胃肠道的症状积分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21,t=-10.55,P<0.05)。见表1。2.SIBO阳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胃肠道症状积分(8.92±2.02)高于SIBO阴性患者(7.38±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P=0.02),见表2。3.24例SIBO阳性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利福昔明治疗后16例转阴,同时治疗后胃肠道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6.46±3.33 VS 8.92±2.02,t=3.62,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且治疗后SIBO转阴的患者胃肠道症状积分(n=16,3.63±0.96)较SIBO仍阳性的患者(n=8,6.13±3.44)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P=0.01),见表4。4.利福昔明治疗后内毒素水平为0.42±0.05较治疗前水平0.56±0.10明显降低,治疗前后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t=6.20,P=0.00),见表5。5.利福昔明治疗后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表面TLR4+细胞的GMF为26.13±3.13较治疗前22.92±2.72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4,P<0.05),见表5。结论1.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常易发生SIBO,且较易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2.口服利福昔明后能够部分抑制SIBO,同时消化道不适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提示SIBO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出现的胃肠道症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也为治疗肝硬化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提供了新的方向。3.利福昔明治疗后血清内毒素水平下降及TLR4表达下调,提示利福昔明可能通过抑制内毒素、下调TLR4来发挥作用。

周文玉[3](2020)在《感染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感染是加重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已达成共识,但是对感染引起出血的因素尚不明确。故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观察肝硬化合并感染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情况以及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清钠、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红色征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变化,探讨感染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为临床防治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07月01日至2019年07月31日我院消化内科病例资料完整的185例肝硬化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35例,女性患者50例。根据是否合并出血分为出血组(89例)、未出血组(96例);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73例)、未感染组(112例)。分别比较各组间年龄、性别、病因、出血、感染、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清钠、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红色征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出血组与未出血组中,除感染与红色征外(P<0.05),年龄、性别、病因、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清钠、总胆红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60.3%(44/73),感染合并出血者为64.4%(47/73),未感染合并出血者为37.5%(42/112)。感染组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降低/延长,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感染合并出血时更加明显(P<0.05)。感染组中Child-Pugh B+C级患者比例达53.4%(39/73),与未感染组21.4%(24/11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计数、血清钠、总胆红素、红色征在感染组与未感染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感染及红色征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感染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增加。2.感染可能进一步加重肝功能损害、降低血清白蛋白、延长凝血酶原时间,从而增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

邢乐康[4](2020)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与微生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以下简称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及微生态变化情况并与健康人群进行比较,探讨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与乙肝肝硬化发展的关系,阐述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与新鲜粪便,并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代偿期组28例,失代偿期组47例,同时收集20例健康人群外周血与新鲜粪便进行检测。采用酶法对肠道屏障功能的生化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和内毒素含量进行检测。对样本肠道细菌进行16srDNA序列Illumina Miseq测序,分析比较三组组内与组间肠道屏障功能与菌群结构差异,并对肠道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组与失代偿期组患者DAO,D-乳酸和内毒素含量较对照组均升高(2.49±2.13vs2.89±1.36vs2.14±1.01,10.35±3.12vs14.22±2.04vs8.11±3.44,5.12±1.38vs6.38±1.31vs4.22±2.10;P<0.05);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组与失代偿期组患者的肝功能水平指标ALT与AST均与DAO,D-乳酸和内毒素成正相关(r=0.416,r=0.360,r=0.602;r=0.592,r=0.435,r=0.363),而ALB与三者呈负相关(r=-0.428,r=-0.457,r=-0.525)(P<0.05);乙肝肝硬化患者Child-Pugh等级,BioClim评分和肠道屏障功能指标均呈正相关(r=0.425,r=0.561,r=0.438;r=0.314,r=0.507,r=0.510)(P<0.05)。厚壁菌门在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组中比例均显着低于对照组(64.27%vs58.73%vs70.98%;P>0.05),拟杆菌门则均高于对照组(24.53%vs29.22%vs19.48%;P>0.05),属水平拟杆菌属在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组与失代偿期组中均高于对照组(13.62%vs18.50%vs11.65%;P<0.05)。粪杆菌属在代偿期组数量高于对照组,而在失代偿期组低于对照组(11.73%vs9.91%vs10.13%;P>0.05)。对照组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肝硬化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组(1253.47±114.63vs1021.52±113.47vs912.43±67.84;3.73±0.64vs3.45±0.04vs3.29±0.19;P<0.05),对照组Simpson指数低于乙肝肝硬化两组(0.13±0.51vs0.22±0.17vs0.34±0.11;P>0.05)。对照组中厚壁菌门中的毛螺菌科Lachnoclostridium属和Ruminococcaceae科Ruminiclostridium5属,失代偿期组中厚壁菌门中的Veillonellaceae科Veillonella属对菌群差异起到重要作用(|LDA|≥2)。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屏障功能被破坏,且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而不断加重,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组与失代偿期患者DAO,D-乳酸和内毒素含量均显着增高,且与ALT和AST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以上指标对患者的预后评估可能具有临床价值。肠道微生态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在研究样本中占绝对优势,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加重,厚壁菌门丰度不断下降,拟杆菌门丰度不断上升。乙肝肝硬化患者拟杆菌属丰度上升,代偿期组患者粪杆菌属丰度有所上升,巨单胞菌属略有下降;失代偿期组粪杆菌属丰度有所下降,巨单胞菌属几乎消失。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降低,且乙肝肝硬化不同阶段肠道菌群有显着差异,随着病情进展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

易鑫宇[5](2019)在《养血柔肝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养血柔肝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养血柔肝法,共观察的时间为12周。通过观察患者的ALT、AST、TBiL、ALB、HA、PⅢNP、LN、Ⅳ-C、DPV、VPV、DSV、QPV、中医症候评分,评估养血柔肝法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结果:养血柔肝法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可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第12周治疗组ALT、AST、TBiL、HA、PⅢNP、LN、Ⅳ-C、DPV、VPV、DSV、QPV、中医症候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L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柔肝法联合西医综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可改善中医证候、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提高临床疗效。

谢翠燕[6](2019)在《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的致病因素分析及常见中医证型分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肝硬化病例的回顾性调查,统计肝硬化患者在临床上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得出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的致病因素,并通过研究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以此得出此疾病在临床上常见的中医证型。通过中医对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为治疗肝硬化疾病及预防肝硬化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一定的思路。方法患者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湖北省中医院住院治疗的142例肝硬化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肠道菌群失调,分为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组和肝硬化无肠道菌群失调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情况、白蛋白水平、肝功能分级、有无腹水以及有无侵入性操作个人史等临床资料,分析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的可能致病因素。以及对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收集基本人口资料、四诊信息和临床指标,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将结果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频数分析法,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等,探讨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得出临床上最常见的中医证型。结果1.肝硬化患者142例,未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有46例,占32.4%;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有96例,占67.6%。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组,男性69例,占71.88%;女性27例,占28.12%;男女间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2.采用SPSS20.0和SAS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显示:使用抗生素、白蛋白水平、肝功能分级、腹水、有侵入性操作个人史等是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致病因素,且将上述单因素纳入多因素Firth Logistic分析显示,腹水是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致病因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96例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进行频数分析研究,根据频数分析的结果显示,同时结合2011年《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及科室各专家意见,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的中医证型可分为六种: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以及瘀血阻络证,其中脾虚湿困证为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4.其中调查的96例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患者各中医证型总体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中医证型之间男女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同时结果显示各中医证型分布与肝功能分级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肝硬化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致病因素有抗生素的使用、白蛋白水平、肝功能分级、腹水及有侵入性操作个人史等,其中腹水的存在是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致病因素;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的中医证型分布有六种: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以及瘀血阻络证,其中脾虚湿困证为该病临床上最常见的中医证型。通过分析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的致病因素以及其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希望为临床医生预防肝硬化相关严重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使用中医病证结合的辨证思想治疗该病,为丰富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及规范中医临床治疗该病做出一定的贡献。

赵冬冬[7](2019)在《腹水综合征肉鸡空肠菌群的变化及复方中药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肉鸡腹水综合征(Ascites Syndrome,AS)是死亡率较高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发病原因较多,如遗传、营养等方面,给养禽类行业造成了严重危害。AS发病机理包括肺动脉高压假说、肠道产氨假说、心-肺损伤假说等。研究表明,哺乳类动物腹水症的发生常伴随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CFA)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等代谢产物含量发生变化,参与了腹水形成。本试验旨在研究AS肉鸡空肠菌群变化及空肠内容物中SCFA浓度和空肠内容物、空肠组织及血清中LPS含量变化,以及复方中药对AS的防治作用。方法:将240羽8日龄罗斯肉鸡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空白组(正常饲喂),模型组(按多因素方法复制构建AS模型,饲养环境温度911℃,饲料中添加3%猪油和4%鱼粉,饮水中添加0.12%钠盐),复方中药组(饲喂同模型组,每天于饮水中添加2mL/kg复方中药),L-Arg组(饲喂同模型组,每天于饲料中添加1%L-Arg)。肉鸡连续饲喂至35日龄,采集血液、空肠内容物和空肠组织,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序分析菌群结构,气相色谱法检测SCFA浓度,ELISA法检测LPS含量。结果:1.空肠菌群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CE、Chao1、Shannon指数极显着减小(P<0.01),Simpson极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复方中药组ACE、Chao1、Shannon指数极显着增大(P<0.01),Simpson指数极显着减小(P<0.01),L-Arg组ACE极显着增大(P<0.01),其它各指数没有显着性差异。2.空肠菌群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丰度热图分析显示,各组组内四个重复相似性最高,各自聚为一类。空白组和复方中药组聚为一类,模型组和L-Arg组聚为一类。3.物种丰度差异性分析结果:门水平:Firmicutes(厚壁菌门)、Cyanobacteria(蓝细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是肠道中优势菌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厚壁菌门丰度极显着降低(P<0.01),变形菌门丰度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复方中药组和L-Arg组厚壁菌门丰度极显着或显着增加(P<0.01或P<0.05),变形菌门丰度极显着或显着下降(P<0.01或P<0.05)。纲水平:Bcilli(芽胞杆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和Clostridia(梭状芽胞杆菌纲)是肠道中优势菌纲。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芽胞杆菌纲丰度极显着下降(P<0.01),γ-变形菌纲丰度极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复方中药组和L-Arg组,芽胞杆菌纲丰度极显着增加(P<0.01),γ-变形菌纲丰度极显着下降(P<0.01)。目水平:Lactobacillales(乳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肠杆菌目)、Clostridiales(梭菌目)是肠道中优势菌目。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乳杆菌目丰度极显着下降(P<0.01),肠杆菌目丰度极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复方中药组和L-Arg组乳杆菌目丰度极显着增加(P<0.01),肠杆菌目丰度显着下降(P<0.05),复方中药组梭杆菌目、Streptomycetales丰度显着增加(P<0.05)。科水平:Lactobacillaceae(乳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肠杆菌科)、Ruminococcaeceae(瘤胃菌科)是肠道中优势菌科。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乳杆菌科、瘤胃菌科数量极显着或显着降低(P<0.01或P<0.05),肠杆菌科数量极显着或显着增加(P<0.01或P<0.05);与空白组相比,复方中药组肠杆菌科、Streptomycetaceae数量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复方中药组和L-Arg组,乳杆菌科、瘤胃菌科数量极显着或显着增加(P<0.01或P<0.05),肠杆菌科极显着降低(P<0.01)。属水平: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大肠埃希氏-志贺菌属)是肠道中优势菌属。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乳杆菌属极显着下降(P<0.01),大肠埃希氏-志贺菌属、Enterococcus(肠球菌属)极显着或显着升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相比,复方中药组和L-Arg组乳杆菌属丰度极显着增加(P<0.01),大肠埃希氏-志贺菌属、肠球菌属丰度显着降低(P<0.05);复方中药组Intetinibacter、Anaerotruncus、Faecalibacterium、uncultured-bacterium-f-Ruminococcaceae丰度显着增加(P<0.05)。4.SCFA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乙酸、丙酸、丁酸浓度均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复方中药组乙酸、丙酸、丁酸浓度显着增加(P<0.05),L-Arg组丁酸的浓度显着增加(P<0.05)。5.LPS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肉鸡血清、空肠组织、空肠内容物LPS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复方中药组和L-Arg组肉鸡血清、空肠内容物和组织LPS含量极显着或显着降低(P<0.01或P<0.05)。结论:1.腹水综合征肉鸡空肠菌群紊乱,丰度和多样性显着下降。变形菌门、大肠埃希氏-志贺菌属、肠球菌属等肠道中机会致病菌数量增加,空肠内容物、空肠组织和血清中LPS含量增加;厚壁菌门、乳酸菌属等肠道中有益菌数量在腹水综合征肉鸡空肠中减少,空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浓度减少。腹水综合征肉鸡空肠菌群紊乱,参与了肉鸡腹水综合征发病。2.黄芪、当归、丹参、茯苓、大腹皮、甘草等组成的复方中药和L-Arg能调节肉鸡空肠菌群,增加厚壁菌门、乳酸菌属等有益菌的数量,增加空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浓度,减少变形菌门、大肠埃希氏-志贺菌属等有害菌的数量,引起空肠内容物、空肠组织和血清中LPS含量减少,有效防治肉鸡腹水综合征。

程伟伟[8](2018)在《肺炎克雷伯杆菌生物学特性及诱导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目前被认为是全球慢性肝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肝细胞中脂质的积累,与各种各样的毒素,药物和疾病发生有关。但近年来肝脂肪变性最常见的是与高脂饮食,菌群紊乱和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相关,但其精确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是极其相似的,只有是否有长期的饮酒史才能区分二者。由于患有NAFLD的病人相对于健康人能产生更多的内源性乙醇,研究人员怀疑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并非偶然。基于此原因,我们猜测内源性乙醇可能就是引起NAFLD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NAFLD患者肠道细菌产生的内源性乙醇在其血液中的浓度几乎是检测不到的,为了解释这些相互矛盾的结果,我们通过从ABS/NASH患者体内分离出来的乙醇高产肺炎克雷伯菌株灌胃小鼠,诱导产生NAFLD,来解释内源性乙醇在NAFLD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初步探索了高脂饮食诱导下乙醇高产菌株刺激会促进脂肪肝的形成并进一步产生肝纤维化,并研究其粪便代谢产物的变化情况等。1.肺炎克雷伯乙醇高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1)通过对病人不同时期粪便进行16S rDNA的扩增子测序分析,发现其粪便中变形菌门中Klebsiella属细菌的丰度比健康对照组高约900倍,且宿主血液中乙醇含量的波动密切相。我们从粪便中分离得到85个耐酒精菌株,经鉴定主要包括Klebsiella pneumoniae,Providencia alcalifaciens,Escherichia coli等,并筛选出22株产乙醇能力在20mmol/L以上的菌株,结合粪便菌群的扩增子测序分析结果,挑选出两株乙醇高产肺炎克雷伯菌株W14和TH1,其可在含有2%葡萄糖的YPD培养基中培养8h,产乙醇能力高达47.73和43.47 mmol/L(有氧条件),22.7和25.2 mmol/L(厌氧条件),远高于肺炎克雷伯标准菌株ATCC2146(15.6 mmol/L,5.4 mmol/L)。(2)W14,TH1菌株经2%磷钨酸负染后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观察其形态为短杆状,有较厚的荚膜层,且可以利用乳糖发酵。W14和TH1生长速度较快,可在6h后进入稳定期,平均生长速度约是标准菌株ATCC2146的1.5倍,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生物膜大约在16h左右开始形成。(3)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差异蛋白与混合酸途径(2,3-丁二醇途径)密切相关。差异蛋白包括乙醇脱氢酶,乙酰乳酸脱羧酶,二乙酰还原酶和乙偶姻还原酶等关键酶的上调将可能会增加乙醇的产量,并且由于其生长速度很快,可能存在溢流代谢(overflow metabolism)现象,进一步解释了W14和TH1的产乙醇能力较高的原因。2.肺炎克雷伯诱导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建立及研究(1)通过葡萄糖溶液刺激W14,TH1菌株喂养的小鼠,在2小时开始检测到血液乙醇的存在,并在4小时达到峰值(W14 111.16mg/L,TH1 75.65mg/L)。组织病理学显示W14,TH1和乙醇灌胃小鼠的肝小叶结构紊乱,肝脂肪细胞变性,并且从4周到8周脂肪变性逐渐加重,部分颗粒变性及点状灶性坏死,汇管区及其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灌胃8周后,菌株灌胃(W14,TH1)和乙醇灌胃小鼠血清AST,ALT含量和肝脏MDA,TG含量都显着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其肝细胞损伤程度大,并且肝脏内的脂肪沉积含量较高,与组织病理学切片结果相一致。与乙醇灌胃的小鼠相比较,这些菌株诱导的FLD(脂肪肝)小鼠显示了相同的组织病理学表现,表明由菌株产生的内源性乙醇可能导致与长期乙醇摄入类似的肝脏疾病。(2)代谢组学研究发现有6种主要代谢物在菌株灌胃的小鼠粪便中持续升高了丰度,其中部分出现在乙醇喂养的小鼠中,这些代谢产物主要与乙醇代谢,脂肪代谢,氮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丁酸代谢,逆向内源性大麻素信号转导以及乙醇产生相关的关键途径上调有关。灌胃的Kpn菌株通过2,3-丁二醇发酵途径产生大量的内源性乙醇以及2,3-丁二醇,这些醇很难完全转化为乙醛和乙酸,或在肠-肝轴中通过非酶促代谢反应生成脂肪酸甘油酯,并导致随后的肝组织损伤及肝脂肪变性。3.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NAFLD发生相关基因的研究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发现,菌株灌胃(W14,TH1)和乙醇灌胃小鼠涉及脂肪酸代谢,乙醇代谢,免疫和炎症因子,癌症相关因子以及Oflr基因家族的基因上调,包括参与脂肪酸代谢的hsd,ugt和cyp基因家族。我们发现了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PPARα,视黄醇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等途径上调,增加游离脂肪酸的产生,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促进肝脏中的ROS的生成增多。同时,与乙醇分解代谢有关的基因上调,表明肝脏清除过量乙醇以抵抗其在体内的积累,这与AFLD疾病进展的结果相一致。4.高脂饮食协同诱导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粪便代谢组学的研究初探基于乙醇高产菌株诱导小鼠产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基础上,高脂饮食可能会导致菌群紊乱,进一步加重肝脏损伤,肝脏不能有效的分解菌群紊乱产生的肠源性化合物,导致其在体内积聚,从而诱发NAFLD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与对照组相比,W14组小鼠粪便中显着升高的代谢产物有24种,主要有短链脂肪酸,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并将这些升高的差异代谢产物通过KEGG富集分析,共找到16个代谢通路显着上调。合并现代饮食中含有大量的脂肪以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的异常代谢,以及肠道来源的内源性乙醇的积累会增加肝脏负担并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风险,因此调节肠道微环境恢复到正常状态,是未来研究的关键领域。

周莹[9](2018)在《芍丹承气汤灌肠治疗(湿热瘀结证)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重点探讨芍丹承气汤灌肠对(湿热瘀结证)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中医药辅助治疗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湿热瘀结证)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共87例,对照组44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为抗生素等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芍丹承气汤灌肠。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一周、第二周肝功能(ALT、AST、TBIL、ALB)、凝血功能指标(PT、PTA)、炎症指标(WBC、CRP、PCT)、肠道功能(大便次数)。观察并记录治疗过程中24小时尿量、腹膜炎症状体征缓解情况、腹水细菌培养及腹水常规生化结果;治疗前后记录患者体重及腹围改变情况,观察及询问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并记录。结果:(1)纳入试验统计的对照组41例,总有效率为85.37%,治疗组35例,总有效率94.29%,两组对比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芍丹承气汤灌肠可提高(湿热瘀结证)肝硬化SBP的疗效。(2)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24小时尿量情况,大便次数,腹膜炎症状体征消失所需时间,治疗结束后两组体重及腹围改变情况,以上结果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提示芍丹承气汤灌肠能改善(湿热瘀结证)肝硬化SBP患者腹膜炎症状及体征,改善肠道动力,促进有毒物质排除,并具有较好的利尿效果。(3)两组在治疗过程中肝脏功能及凝血功能均逐渐改善,治疗1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ALT、AST指标下降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ALT、AST、TBIL、PTA、PT与对照组相比改善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ALB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芍丹承气汤灌肠能改善(湿热瘀结证)肝硬化SBP患者肝脏功能及凝血功能。(4)两组在治疗过程中炎症反应有所改善,治疗1周后,治疗组炎症指标(WBC、CRP、PCT)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CRP、PCT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芍丹承气汤灌肠能减轻(湿热瘀结证)肝硬化SBP患者炎症反应。(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07%;治疗组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芍丹承气汤灌肠可减少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6)安全性及随访: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药物灌肠所带来的严重不良反应,说明芍丹承气汤灌肠是安全可靠的。随访3月内,对照组有4例再次并发SBP,对照组没有一例再次并发SBP,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芍丹承气汤灌肠辅助治疗(湿热瘀结证)肝硬化SBP可以降低短期内再次并发SBP的风险。结论:芍丹承气汤灌肠治疗(湿热瘀结证)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脏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反应及肠道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率,降低短期内再次并发SBP的风险,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董敏,张小强,乔亚琴,于舒芃,于晓辉,熊婉媛[10](2018)在《肝硬化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肝硬化是由于长期反复的肝细胞慢性炎症、肝纤维化,最后发展为以假小叶形成为主的肝脏病理性改变。肝硬化形成后由于肝细胞的解毒功能、合成功能、分泌功能、血流动力学等功能障碍,导致远隔肝脏的相应脏器发生形态学、病理生理学及血流动力学等改变,形成一系列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门脉高压性胃病、肠道微生态紊乱等,而肠道微生态紊乱虽然没有显而易见的形态学改变,但其紊乱会引起肠道的继发感染、内毒素血症等,且加重肝性脑病、自发性

二、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肠道通透性、NO和内毒素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肠道通透性、NO和内毒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与肠壁通透性及炎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硬化患者肠壁通透性与炎症相关性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肝硬化门脉高压对肠壁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与肠道屏障、炎症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2)利福昔明对SIBO阳性肝硬化患者胃肠道症状及内毒素、TLR4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利福昔明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A 英文缩写词汇表
附录 B 胃肠道症状积分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3)感染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与微生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肠-肝轴
    1.2 肠道屏障功能
        1.2.1 肠道四大屏障功能
        1.2.2 病理条件下的肠道屏障
        1.2.3 肠道屏障功能的诊断方法
    1.3 肠道微生态
        1.3.1 肠道微生态的作用
        1.3.2 肠道微生态的检测方法
    1.4 肠道微生态与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1.4.1 乙肝肝硬化患与胆汁酸代谢
        1.4.2 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的改变
    1.5 新兴机体微生态学研究进展
第二章 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肠道屏障功能指标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乙肝肝硬化不同阶段患者组与健康人群组一般资料对比情况
        2.2.2 乙肝肝硬化不同阶段患者组与健康人群组肠道屏障功能指标对比情况
        2.2.3 肝功能水平指标与肠道屏障功能指标相关性比较分析情况
        2.2.4 乙肝肝硬化患者预后与肠道屏障功能指标的关系分析情况
    2.3 讨论
第三章 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2 生物信息学相关分析
        3.2.1 数据预处理
        3.2.2 OTU聚类与分类学分析
        3.2.3 样本多样性分析(α多样性分析)
        3.2.4 样本间比较分析(β多样性分析)
        3.2.5 差异分析
    3.3 结果
        3.3.1 OTU分类
        3.3.2 肠道菌群组成分析结果
        3.3.3 样本多样性分析结果
        3.3.4 组间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3.3.5 肠道微生态组间差异分析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对照表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5)养血柔肝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研究
        1.1 中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名认识
        1.2 中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1.3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中医治疗
    2 西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研究
        2.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生机制
        2.2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
        2.3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或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治疗措施
        3.2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价
        4.1 综合疗效评价
        4.2 中医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及疗效判定
        6.2 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结果比较
        6.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6.4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6.5 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7 讨论
        7.1 养血柔肝方的立法依据
        7.2 养血柔肝方的方药分析
        7.3 疗效分析
    8 结论
    9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的致病因素分析及常见中医证型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诊断标准
    1.1 肝硬化西医诊断标准及分期标准
    1.2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标准
    1.3 肝硬化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肠道菌群失调情况
    3.2 肠道菌群失调的致病因素
    3.3 肝硬化肠道菌群失调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
4.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发病机制的认识..
    4.2 祖国医学对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病因病机的认识..
    4.3 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的致病因素分析
    4.4 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分析
    4.5 中药组方特点分析
    4.6 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的中医治疗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肝硬化与肠道菌群失调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腹水综合征肉鸡空肠菌群的变化及复方中药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文献综述
    1 肉鸡腹水综合征发病因素
        1.1 环境因素
        1.2 遗传因素
        1.3 营养因素
        1.4 饲料发霉因素
    2 肉鸡腹水综合征的发病机理
        2.1 肠道产氨假说
        2.2 肺动脉高压假说
        2.3 心-肺功能受损假说
    3 肠道菌群和腹水症
        3.1 肠道菌群
        3.2 肠道菌群与腹水的产生
    4 肉鸡腹水综合征的防治
试验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复方中药汤剂制备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主要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模型复制
        2.2 样品采集
        2.3 空肠内容物菌群检测
        2.4 肉鸡空肠短链脂肪酸检测
        2.5 肉鸡血清、空肠内容物、空肠组织LPS检测
        2.6 数据统计
    3 试验结果
        3.1 临床症状
        3.2 各组肉鸡空肠菌群的分析
        3.3 各组肉鸡空肠内容物SCFA含量
        3.4 各组肉鸡空肠组织、空肠内容物和血清LPS分析
讨论
    1 肉鸡腹水综合征模型的复制
    2 肠道菌群变化与腹水症的形成
    3 复方中药对肠道菌群的作用
    4 精氨酸对肠道菌群的作用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致谢

(8)肺炎克雷伯杆菌生物学特性及诱导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非酒精性脂肪肝
        1.1.2 肺炎克雷伯杆菌
        1.1.3 NAFLD的常见致病机制
        1.1.3.1 脂肪组织炎症
        1.1.3.2 胰岛素抵抗
        1.1.3.3 脂毒性
        1.1.3.4 线粒体功能障碍
        1.1.3.5 氧化应激
        1.1.3.6 内质网(ER)应激
        1.1.3.7 肠通透性和内毒素血症
        1.1.3.8 内源性乙醇
        1.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4.1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1.1.4.2 肠道菌群与饮食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图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肺炎克雷伯乙醇高产菌株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1.1 粪便样品
        2.2.1.2 菌种与培养基
        2.2.1.3 主要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2.3.1 16SrDNA扩增子分析
        2.2.3.2 耐酒精菌株的分离鉴定及产酒能力的筛选
        2.2.3.3 乙醇高产肺炎克雷伯菌株的生长曲线绘制
        2.2.3.4 透射电镜观察菌株形态
        2.2.3.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的形成
        2.2.3.6 乙醇高产肺炎克雷伯菌株全蛋白分析
        2.2.4 数据的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肠道菌群与血液乙醇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2.3.2 耐酒精菌株的分离鉴定及产酒能力的筛选
        2.3.3 生长曲线的绘制
        2.3.4 透射电镜观察细菌形态
        2.3.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成
        2.3.6 比较蛋白组学研究Kpn-W14,TH1的产乙醇通路
    2.4 小结
第三章 肺炎克雷伯诱导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建立及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1.1 菌种
        3.2.1.2 实验动物
        3.2.1.3 培养基
        3.2.1.4 主要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3.1 动物和样品收集
        3.2.3.2 小鼠血液内源性乙醇的测定
        3.2.3.3 AST和ALT含量的测定
        3.2.3.4 肝脏HE染色
        3.2.3.5 油红O染色
        3.2.3.6 DAO和D-LA的测定
        3.2.3.7 肝脏MDA和TG的测定
        3.2.3.8 粪便菌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3.2.3.9 GC-MS粪便代谢组学的研究
        3.2.4 数据的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小鼠血液内源性乙醇的测定
        3.3.2 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
        3.3.3 血清中AST和ALT的含量变化
        3.3.4 肠道通透性的变化
        3.3.5 肝脏MDA和TG的变化
        3.3.6 粪便菌群微生物的变化
        3.3.7 粪便代谢产物的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非酒精性脂肪发生相关基因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1.1 肝脏样本
        4.2.1.2 主要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3.1 提取组织RNA
        4.2.3.2 总RNA的纯化
        4.2.3.3 cDNA第一链和第二链一步法合成
        4.2.3.4 荧光标记cRNA合成
        4.2.3.5 cRNA纯化
        4.2.3.6 cRNA浓度测定
        4.2.3.7 荧光分子浓度及掺入率计算
        4.2.3.8 cRNA样品片段化和芯片杂交
        4.2.3.9 芯片洗涤
        4.2.3.10 芯片扫描
        4.2.3.11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样品总RNA质量控制结果
        4.3.2 基因表达谱芯片扫描及数据标准化
        4.3.3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4.3.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4.3.5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pathway(参与的信号通路)分析
        4.3.6 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
    4.4 小结
第五章 高脂饮食协同诱导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粪便代谢组学的研究初探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1.1 菌种
        5.2.1.2 实验动物
        5.2.1.3 高脂饲料
        5.2.1.4 培养基
        5.2.1.5 主要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3.1 动物实验和样品收集
        5.2.3.2 肝脏HE染色
        5.2.3.3 Sirusred染色
        5.2.3.4 AST和ALT含量的测定
        5.2.3.5 DAO和D-LA的测定
        5.2.3.6 肝脏MDA和TG的测定
        5.2.3.7 GC-MS粪便代谢组学的研究
        5.2.4 数据的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切片分析
        5.3.2 血清中AST和ALT的含量及其肠道通透性的变化
        5.3.3 肝脏脂质过氧化物(MDA)及其甘油三脂含量(TG)的变化
        5.3.4 小鼠粪便代谢组学分析
        5.3.4.1 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5.3.4.2 主成分分析(PCA)
        5.3.4.3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5.3.4.4 OPLS-DA置换检验
        5.3.4.5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和火山图分析
        5.3.4.6 粪便差异代谢产物的KEGG富集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芍丹承气汤灌肠治疗(湿热瘀结证)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2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治疗现状
    1.3 改善肠道功能对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影响
        1.3.1 肝肠轴的提出
        1.3.2 肠道功能的相关概念
        1.3.3 肠道功能与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关系
        1.3.4 改善肠道功能的治疗方法
    1.4 中医对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认识
        1.4.1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辨病及病因病机
        1.4.2 中医治疗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1.4.3 下法的提出
        1.4.4 下法相关方药的研究进展
2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诊断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剔除标准
        2.2.4 脱落标准
        2.2.5 疗效评估标准
    2.3 试验分组及治疗措施
    2.4 技术路线图
    2.5 检测指标
        2.5.1 肝脏功能检测指标
        2.5.2 肠道功能检测
        2.5.3 炎症指标检测
    2.6 统计学方法
3 临床结果
    3.1 纳入研究患者肝硬化病因分布情况
    3.2 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比较
    3.3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比较
    3.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
    3.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
    3.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大便次数比较
    3.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比较
    3.8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9 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3.10 安全性及随访
4 讨论
    4.1 芍丹承气汤的药物组成、功效和方解
    4.2 中药灌肠在肝病领域的临床应用
    4.3 芍丹承气汤辨证灌肠治疗(湿热瘀结证)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5 存在问题及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肝硬化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常肠道微生态
二、肝硬化与肠道微生态紊乱
三、肝硬化肠道微生态紊乱与并发症的关系
四、肝硬化肠道微生态紊乱的治疗

四、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肠道通透性、NO和内毒素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与肠壁通透性及炎症的相关性研究[D]. 张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利福昔明对SIBO阳性肝硬化患者胃肠道症状及内毒素、TLR4表达的影响[D]. 王会敏.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3]感染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D]. 周文玉.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4]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与微生态的研究[D]. 邢乐康. 兰州大学, 2020(01)
  • [5]养血柔肝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D]. 易鑫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肝硬化合并肠道菌群失调的致病因素分析及常见中医证型分布[D]. 谢翠燕.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腹水综合征肉鸡空肠菌群的变化及复方中药的作用机制[D]. 赵冬冬.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8]肺炎克雷伯杆菌生物学特性及诱导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研究[D]. 程伟伟.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芍丹承气汤灌肠治疗(湿热瘀结证)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观察[D]. 周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肝硬化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研究进展[J]. 董敏,张小强,乔亚琴,于舒芃,于晓辉,熊婉媛. 肝脏, 2018(05)

标签:;  ;  ;  ;  ;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肠道通透性、NO及内毒素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