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单纯疱疹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马楠,郑妍妍,王燕,李东景[1](2021)在《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儿炎性因子与神经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儿炎性因子与神经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西安市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74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儿分为对照组87例和研究组87例。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研究组采用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并检测治疗前后两组的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神经相关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及β-内啡肽(β-EP)]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退热、肢瘫恢复、惊厥控制、颅内高压控制、意识清醒、脑膜刺激征恢复的时间均显着更短,且住院时间也显着更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有效率和无效率显着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间IL-6、BDNF、NSE、MBP、β-EP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研究组血清IL-6、NSE、β-EP和MBP表达水平显着降低,BDNF水平显着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清IL-6、NSE、β-EP和MBP表达水平显着降低,BDNF水平显着提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给予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优于单一药物治疗,疗效确切,起效快,且能缩短住院时间。提示两者的协同效应可能是通过调节患儿机体炎性反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相关蛋白表达来缓解各临床症状及体征,安全可靠。

闫欢[2](2021)在《二代测序技术对病毒性脑炎诊断的Meta分析及观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二代测序技术对病毒性脑(膜)炎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目的:进行二代测序技术对病毒性脑(膜)炎诊断的荟萃分析,即Meta分析,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多中心数据样本,从而通过对二代测序技术诊断价值的评估,以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结局。方法:本文书写遵循诊断准确性研究的报告指南,即STARD-2015指南要求,评价二代测序技术与传统诊断学方法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意义,收集相关数据,严格控制纳入排除标准,对国内外有关于二代测序技术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检索。检索英文数据库有Pub Med、EMBase及The Cochrane Library;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检索要设置的时限是建库至2020年12月。英文依据PICOS策略原则分别进行对象“viral encephalitis”、干预措施“NGS”、对照措施“electroencephalogram、iconography、PCR”、结局“diagnose”、设计研究类型“diagnostic study”,进行组合完成检索;中文检索关键词“二代测序”、“病毒性脑炎”、“诊断”等。通过文献资料筛选获取检索相关文献、排除重复文献、进行初步排查、阅读摘要排除、精读全文几步,确定纳入研究的相关文献。对于文献的一般资料,包括作者、发表日期,诊断参数有真阳性值、假阳性值、真阴性值、假阴性值,进行了文献资料提取。通过QUADAS-2风险评估表标准要求,完成文献质量评估。将入选的统计学数据运用Stata14软件进行处理,完成诊断性研究的Meta分析,包含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诊断效能评价和发表偏倚评价。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篇文献,共涉及病毒性脑(膜)炎患者588例,在这其中有英文文献10例,中文文献3例。研究中有明确提及一致性概念的6例,阳性结果指出二代测序技术有诊断价值的12例,阴性结果1例,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所选的研究都明确研究了病毒性脑(膜)炎疾病,9个研究接受了参考标准检验,4个研究对参考标准未进行明确阐述,6个研究参考标准和检测手段双盲并不明确。总体上,在应用QUADAS-2风险评估表标准完成文献质量评估,在病例选择、待评价试验、金标准、病例流程和进展情况四方面完成相关问题、风险程度及临床适用性评价,文献总体质量良好。Meta分析结果显示:灵敏度的合并值0.69,95%CI:0.55-0.80,特异度的合并值0.53,95%CI:0.32-0.72;森林图表示,灵敏度的Q检验P<0.01,I2=79.49%,说明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异质性明显,特异度的Q检验P<0.01,I2=91.08,异质性明显,合并ROC曲线下面积(AUC)0.67,分析结果显示二代测序技术对病毒性脑炎诊断具备一定灵敏度、特异度,虽效能高,但存在异质性,分析原因,存在选择偏倚。分别将纳入文献逐一排除后重新分析,排除后曲线值无显着变化,说明纳入的13篇文献稳定性较好,结果可信。结论:1.通过对于纳入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总结发现二代测序技术对病毒性脑(膜)炎诊断具备一定灵敏度和特异度。2.纳入文献总结发现二代测序技术诊断病毒性脑(膜)炎具备一定优势。但研究仍处于早期,存在异质性,分析原因,存在选择偏倚。3、二代测序技术可以作为病毒性脑(膜)炎早期明确诊断、识别病原微生物、鉴别诊断的一种诊断方法,应用于临床。第二部分:二代测序技术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性研究目的:本部分拟在探讨二代测序技术对病毒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价值,与传统学ELISA法相比诊断优势,从而为临床精准高效诊断病毒性脑炎提供选择与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3月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内科、儿科等收住入院临床疑似诊断为病毒性脑(膜)炎的68位患者信息,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进行二代测序患者基因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分别对以下临床资料进行计数分析,显示性别,发热、头痛、精神行为异常、意识障碍、眼部活动障碍、共济运动异常、脑膜刺激征等症状学,影像学、脑电图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状电解质紊乱及临床结局抗病毒治疗是否有效,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智能减退两组进行比较,卡方检验X2=5.810,P值=0.016,P值<0.05,证明两组间高级智能减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二代测序组与传统诊断组进行计量资料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显示,二代测序技术诊断组脑脊液淋巴细胞计数57.7±35.4,传统方法诊断组脑脊液淋巴细胞计数32.6±35.1,两组P值=0.005,P值<0.05,证明两组间脑脊液淋巴细胞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显着。3.进行卡方检验,X2=6.076,P值=0.014,P<0.05,证明用二代测序技术诊断组和用传统方法诊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用二代测序方法在诊断阳性率(35.1%)上优于用传统诊断方法(9.7%)。4.本实验共入组68例(临床综合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其中使用二代测序方法的共37例,ELISA方法的有31例。(1)37例二代测序阳性为13例,明确病原微生物,其中:单纯疱疹病毒1型---2例,单纯疱疹病毒2型---1例,人类疱疹病毒6A感染---1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6例,EB病毒感染---2例,巨细胞病毒---1例。(2)31例未用二代测序的病例中,有2例用传统ELISA法测得人类巨细胞病毒Ig G抗体>4倍,有1例测得EB病毒壳抗原Ig G抗体>4倍。结论:1.临床表现、脑脊液细胞学、磁共振、脑电图对于病毒性脑(膜)炎诊断具有一定提示作用,但缺乏特异性。2.二代测序诊断方法在诊断阳性率上优于传统脑脊液ELISA方法。3.二代测序技术诊断阳性率还需进一步提高,特异度和灵敏度仍然有必要进一步提高,以减少临床误诊率。

丁晓[3](2021)在《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我国儿童抗NMDAR脑炎的特点;分析影响儿童抗NMDAR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指导早期诊断、及时干预,改善患儿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173例抗NMDAR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总结临床特征。对其中146例患儿进行了至少6个月的随访,将随访患儿的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儿之间的临床差异;进而,将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变量引入logistics回归,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本研究纳入173例抗NMDAR脑炎患儿,其中,男/女为1:1.44;发病年龄在8月~15岁3月(平均7.8±3.6岁)。(2)本组患儿中,35.2%有前驱症状;13.3%的患儿在起病前20-60天有病毒性脑炎病史。(3)本组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精神行为异常(69/173例,39.9%)和惊厥发作(67/173例,38.7%);病程中累积症状以精神行为异常(147/173例,85.0%)、运动障碍最常见(141/173例,81.5%)。(4)本组所有患儿脑脊液抗NMDAR Ig G抗体均为阳性,但152例血清样本中,阳性129例,阴性23例;6例患儿合并血清抗MOG抗体阳性。(5)发病后我院首次脑电图异常率为79.1%,表现为弥漫性慢化、局灶性慢化和癫痫波发放;51.5%的患儿头颅MRI异常,以额叶病变最常见;住院期间没有患儿发现肿瘤,1例5+岁女性患儿在病后9个月随访时发现卵巢畸胎瘤。(6)本研究中有146例患儿至少规律随访至初始免疫治疗后6个月,其中138/146例(94.5%)的患儿采用甲强龙和IVIG联合治疗,首次免疫治疗后有23/146例(15.8%)患儿再次接受重复一线免疫治疗,15/146例(10.3%)患儿接受二线免疫治疗,其中的7/146例(4.8%)患儿同时接受了这两种治疗;本研究共有18/146例(12.3%)患儿接受了长期免疫抑制治疗(吗替麦考酚酯或硫唑嘌呤),其中11/146例(7.5%)患儿维持超过1年。(7)有146例患儿至少随访至初始免疫治疗后6-72个月(中位时间22个月,IQR:12-41个月),有13例患儿存在1次-3次复发,在随访至初始免疫治疗后6个月时,m RS≤2分者126/146例(86.3%),死亡4例,在最后一次随访时,138/146例(94.5%)患儿预后良好(m RS≤2分)。(8)病情高峰时m RS≥5分、头颅MRI RCMM-PMRIS评分增加、转入ICU监护是初始免疫治疗后6个月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中儿童抗NMDAR脑炎的平均发病年龄7.8±3.6岁,女孩多见且复发率高;最常见精神行为异常症状;可以合并其他神经元自身抗体阳性;免疫治疗后大多数预后良好;高峰m RS≥5分、头颅MRI RCMM-PMRIS评分增加、入住ICU预示初始免疫治疗后6个月时预后不良。

黎赛,莫丽亚,刘灿,易苏武,阮洋,刘云花,郭宽鹏,刘彪,刘娜,李梨平[4](2021)在《核酸扩增技术应用于儿童肠道及疱疹病毒脑炎病原学诊断》文中提出目的探究疑似病毒性脑炎患儿肠道病毒(EV)、疱疹病毒(HHV)检测阳性率。方法收集湖南省儿童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365份疑似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血清、痰、大便、尿标本于-80 ℃冻存,采用一步法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EV,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检测HHV,分析这两类病毒在临床疑似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感染率。其中132例患儿确诊为EV脑炎或HHV脑炎,比较分析病毒在各种标本中的检出时间。结果 365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儿中20.5%(75/365)的患儿诊断为EV脑炎,15.6%(57/365)患儿诊断为HHV脑炎。75例EV脑炎患儿以埃可病毒6型(echo 6)感染为主,占52.0%(39/75);其次为EV71感染(30.7%,23/75),echo11(6.7%,5/75),柯萨奇病毒A组6型(CA6,4%,3/75)及echo30、echo9、echo4、柯萨奇病毒B组1型(CB1)、脊髓灰质炎病毒各1例(1.3%,1/75)。57例HHV脑炎主要以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最多见,占35.1% (20/57)。其次为巨细胞病毒(CMV,31.6%,18/57),EB病毒(12.3%,7/57),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10.5%,6/57),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8.8%,5/57),水痘带状疱疹病毒(1.8%,1/57)。患儿入院后病毒在脑脊液中的检出时间明显早于血清,脑脊液在发病后2~7 d可检出病毒,血清为7~26 d。结论采用一步法巢式RT-PCR技术及实时荧光qPCR技术检测脑脊液病毒核酸极大程度提高了不明原因脑炎患儿病原体的检出率。肠道病毒Echo 6、EV71、疱疹病毒HHV6、CMV是导致本院病毒性脑炎的最主要的病原体,临床可根据发病时间合理选择标本类型进行测定。

李想[5](2021)在《51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我国东北地区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局,以及对影响病情和治疗结局的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部分理论参考。方法:收集并记录2019年4月至2020年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治疗的AE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案等资料,按不同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分组比较,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收集到的51例患者中,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最多,占比41.2%(21例)。发病年龄范围为14岁11月~80岁,其中51~60岁阶段的患者数量最多,男性患者平均年龄较女性患者更高。男女比例为10:7。2、有51.0%(26例)在发病前有前驱症状,以头痛、发热为主。患者临床症状类型多样,首发症状以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认知功能下降为主,伴随症状中睡眠障碍、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占多数,初始病情严重程度在不同性别间无显着差异(P>0.05)。3、共有48例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31.3%(15例)有非特异性炎性改变。45例行脑电图检查,77.8%(35例)有轻至重度异常。可获取脑脊液压力的有33例,其中75.8%(25例)压力正常。行脑脊液生化检查的43例患者中,13.6%(6例)脑脊液常规化验在正常范围内,其余86.1%(37例)有一项或多项异常,表现为蛋白含量、细胞数、葡萄糖含量增高或氯化物降低。4、血清的抗体滴度总体上比脑脊液的抗体滴度高(P<0.05)。抗NMDAR患者血清和脑脊液的抗体滴度无显着差异(P>0.05);抗LGI1患者血清的抗体滴度比脑脊液的抗体滴度高(P<0.05)。脑脊液抗体滴度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脑脊液抗体滴度越高,病情越严重(P<0.05)。血清抗体滴度在病情良好组与病情严重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5、有23.5%(12例)确诊患者合并肿瘤,以畸胎瘤和子宫肌瘤为主。15.7%(8例)合并甲状腺疾病,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为主。共有76.5%(39例)有其他系统并发症,每名患者的平均并发症数量为1.5个。6、有46例接受一线免疫治疗,其中76.5%(39例)恢复良好,23.5%(12例)预后不佳。不同性别、不同治疗方法(单纯应用激素或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在治疗结局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局与初始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初始病情越严重,结局越不良(P<0.01)。结论:1、我国东北地区自身免疫性脑炎以抗NMDAR抗体脑炎为主,发病年龄范围广泛,男性患者发病年龄较女性患者年龄更高。2、AE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以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认知功能下降为主,超过半数者在发病前出现头痛、发热等前驱症状。3、抗LGI1患者的血清抗体滴度高于脑脊液,抗NMDAR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清抗体滴度无显着差异。脑脊液中的抗体滴度可能与初始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抗体滴度越高,病情可能越严重,血清抗体滴度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无显着关系。4、AE患者的病程长、程度重,但对免疫治疗反应普遍良好。不同性别、治疗方式对治疗结局无显着影响。初始病情严重程度与治疗结局间存在一定关系,初始病情越严重,治疗结局可能越差。

闫文浩,徐晓莉,王瑶,禚志红[6](2021)在《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后抗AMPA2受体抗体脑炎1例》文中提出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后抗AMPA2受体抗体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9岁,以发热后精神行为异常起病,病初外院辅助检查示:脑脊液糖定性(+),白细胞计数32×106/L,白蛋白(免疫比浊法)317.00 mg/L,免疫球蛋白IgG 45.80 mg/L。单纯疱疹病毒(+)。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双侧额颞顶部异常信号,考虑颅内感染。视频脑电图:背景为弥漫性慢波,稍多量多灶性棘波、尖波、棘慢波发放,左侧额、颞突出;监测到清醒期1次部分性发作可能。诊断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予抗感染及激素治疗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但仍有认知障碍、烦躁,不能进行语言交流。2年后复查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毒全套均未见异常;血清及脑脊液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谱:血清中抗NMDA、AMPA1/2、GABAB受体抗体及抗CASPR2、LGI1抗体均为阴性;脑脊液中抗AMPA2受体抗体弱阳性,最终确诊为抗AMPA2受体抗体脑炎。予激素治疗后,患儿认知好转,情绪较前稳定,语言交流较前好转。抗AMPA2受体抗体脑炎可见于儿童患者,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对于病毒性脑炎治疗效果差或病情反复、进展的患儿,应考虑到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可能。

董赞,杨可语,王婧,王锐,李昱晨,王洁[7](2021)在《18F-FDG PETCT在抗NMDA受体脑炎及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及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相似但治疗方法及预后不同,故早期鉴别至关重要。抗体检测及病原学检测存在延时、假阴性等不足,常规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鉴别价值有限。18F脱氧葡萄糖(FDG)标记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对于抗NMDA受体脑炎早期代谢异常敏感性高,存在特征性的枕叶低代谢和额颞叶高代谢。病毒性脑炎行18F-FDG PETCT检查研究病例数较少,不同病毒性脑炎的脑代谢表现不同,但均无特征性的枕叶代谢减退。本文现围绕NMDA受体脑炎及病毒性脑炎行18F-FDG PETCT检查时的脑代谢特点综述如下。

魏亚梅,蔡亚男,刘世友,韩旭,韩占英,张艳波,李琦[8](2020)在《2018—2019年河北省病毒性脑炎流行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河北省病毒性脑炎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8—2019年河北省6家哨点医院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就诊病例信息,采集急性期血清和脑脊液标本,对所有血清标本检测8种常见病毒IgM抗体,对检测阴性病例的脑脊液标本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相应病原。结果 2018—2019年共检测病毒性脑炎病例798例,病原阳性的病例213例,检出率为26.69%。主要病原体是腮腺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病毒性脑炎全年均有发病,5—9月发病数占全年的56.34%(450/798)。腮腺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脑炎无明显的季节性,乙脑病毒和肠道病毒引起的脑炎多发生于夏秋季,风疹病毒引起的脑炎发生在2—7月。病毒性脑炎病原检出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儿童,其中6~10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乙脑病毒引起的脑炎20岁以上患者占51.61%。结论腮腺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是引起河北省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应加强病毒性脑炎的监测,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刘丽,王纪文,王翠锦,王英燕,贺影忠,周昀箐,杨波,陶悦,钟玉敏,苟雪静[9](2020)在《脑组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单纯疱疹病毒1型阳性的颅内血肿患儿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以脑血肿为突出表现的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临床特点及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对单纯疱疹病毒脑炎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诊治的1例以脑血肿为突出表现的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过程和临床治疗及预后,并检索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4岁,伴有低热、头痛、抽搐和呕吐,于当地医院行影像学检查后考虑患儿颅内占位,瘤内出血可能。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后行头颅CT检测显示颅内多发出血灶,伴血液系统疾病并发症可能,查血常规及凝血常规未发现异常,骨髓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脑脊液生化正常,常规白细胞8×106/L,脑脊液涂片、培养、二代测序均为阴性,脑脊液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查亦均为阴性,脑组织活检提示炎症可能。行脑组织mNGS提示单纯疱疹病毒1型双份标本阳性,明确为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给予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3周后,患儿病情好转,随访5个月,患儿四肢瘫痪,仅有眨眼及吞咽等活动。结论临床上不能排除脑炎的脑血肿等颅内出血,要考虑到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可能性;mNGS有助于明确中枢神经系统病原体的诊断。

樊利英[10](2020)在《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诊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性疾病,容易引起患儿脑组织出血坏死或变态反应性脑损害,对患儿的记忆功能、语言功能、智力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方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效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儿炎性因子与神经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价标准
    1.4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比较
    2.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神经相关蛋白表达比较
3 讨论

(2)二代测序技术对病毒性脑炎诊断的Meta分析及观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二代测序技术对病毒性脑(膜)炎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二代测序技术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性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二代测序技术对病毒性脑炎患者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收集资料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2 辅助检查
    2.3 免疫治疗
    2.4 随访和预后
    2.5 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3.2 治疗和随访
    3.3 抗NMDAR脑炎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脑脊液中抗NMDAR脑炎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5)51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
        2.2.2 病情评估
        2.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基本资料
        3.1.1 抗体类型分布
        3.1.2 年龄分布
        3.1.3 性别比例
    3.2 临床症状
    3.3 辅助检查
        3.3.1 头颅影像学检查
        3.3.2 脑电图检查
        3.3.3 脑脊液常规检查
        3.3.4 抗体检测
    3.4 合并症
        3.4.1 肿瘤
        3.4.2 甲状腺疾病
    3.5 系统并发症
    3.6 治疗与结局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病毒性脑炎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1.1 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发病机制
    1.2 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
2 辅助检查
    2.1 血常规
    2.2 脑电图检查
    2.2 影像学检查
    2.3 脑脊液检查
3 治疗
    3.1 一般治疗
    3.2 抗病毒治疗
    3.3 糖皮质激素治疗
    3.4 免疫治疗
    3.5 对症治疗
4 结论

四、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儿炎性因子与神经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J]. 马楠,郑妍妍,王燕,李东景.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1(02)
  • [2]二代测序技术对病毒性脑炎诊断的Meta分析及观察性研究[D]. 闫欢. 延安大学, 2021(09)
  • [3]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丁晓.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核酸扩增技术应用于儿童肠道及疱疹病毒脑炎病原学诊断[J]. 黎赛,莫丽亚,刘灿,易苏武,阮洋,刘云花,郭宽鹏,刘彪,刘娜,李梨平.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1(04)
  • [5]51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D]. 李想.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6]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后抗AMPA2受体抗体脑炎1例[J]. 闫文浩,徐晓莉,王瑶,禚志红.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03)
  • [7]18F-FDG PETCT在抗NMDA受体脑炎及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价值[J]. 董赞,杨可语,王婧,王锐,李昱晨,王洁.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1(01)
  • [8]2018—2019年河北省病毒性脑炎流行特征分析[J]. 魏亚梅,蔡亚男,刘世友,韩旭,韩占英,张艳波,李琦.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0(05)
  • [9]脑组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单纯疱疹病毒1型阳性的颅内血肿患儿1例并文献复习[J]. 刘丽,王纪文,王翠锦,王英燕,贺影忠,周昀箐,杨波,陶悦,钟玉敏,苟雪静.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16)
  • [10]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诊疗进展[J]. 樊利英.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09)

标签:;  ;  ;  ;  ;  

单纯疱疹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