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年期肥胖可使预期寿命缩短(论文文献综述)
张晋毓[1](2021)在《热量限制对老龄小鼠肝脏铁死亡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热量限制对老龄小鼠肝脏铁死亡及铁代谢相关蛋白的作用。方法:雄性C57BL/6J 18月龄小鼠24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n=8,即自由饮食组(AL组),热量限制组(CR组)和SIRT1抑制剂组(SI组)。将肝脏组织切片用HE染色和普鲁士蓝染色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细胞的病理学变化,普鲁士蓝染色400倍光镜下计数铁小粒;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活性氧(ROS)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铁蛋白(FTH),转铁蛋白(TRF),SIRT1蛋白的表达。结果:HE染色观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AL组肝细胞形态结构改变明显;CR组肝细胞结构正常;SI组肝细胞病理改变较AL组减轻。与AL组相比,CR组和SI组铁小粒数,TRF,ROS表达量显着减少(P<0.05);FTH,GSH表达量显着增多(P<0.05);CR组SIRT1蛋白表达量显着增高(P<0.05);SI组SIRT1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P<0.05)。与CR组相比,SI组铁小粒数,TRF和ROS表达量显着增多(P<0.05);FTH,SIRT1蛋白和GSH表达量显着减少(P<0.05)。结论:热量限制对老龄小鼠肝脏铁死亡具有抑制作用。
姚倩[2](2021)在《血清Fetuin-A、FGF21水平与Turner综合征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Turner综合征(Turner Syndrome,TS)患者代谢异常风险高于普通人群[2-5],目前机制不明。研究发现胎球蛋白A(Fetuin-A)[17-19]、成纤维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21)[23]可能参与人体的代谢异常的发生,但TS患者与Fetuin-A、FGF21的相关研究罕见报道[1]。本研究分析TS患者代谢状况及与血清Fetuin-A、FGF21水平的关系,探讨Fetuin-A、FGF21在TS患者代谢异常中的可能作用。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的TS患者71例,选择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TS组相匹配同期健康体检女童71例作为对照组。专人检查入组者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及性发育状况(以Tanner分期表示),采集空腹血清标本检测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空腹血糖(Fast Blood-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Fast Insulin,FIns)、Fetuin-A和FGF21等水平,计算腰臀比(Waist To Hip Rate,WHR)、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 R)、BMI、体质指数标准差分值(Body Mass Index-Standardized Deviation Score,BMI-SD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TS患者根据核型、青春期分期分组分析。应用IBM SPSS Statistic 26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连续变量比较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连续变量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独立样本率比较用方差分析或Fisher精确概率法;Pearson或Spearma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TS组WHR、WHt R、FIns、HOMA-IR水平及高TG血症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TS组Fetuin-A、FGF21均高于对照组[1.45(1.23,1.83)vs 1.25(1.10,1.56)mg/ml,207.4(101.23,344.13)vs 153.9(88.04,250.39)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TS组HOMA-IR与BMI-SDS、WHR、WHt R呈正相关。TG与WHR、WHt R呈正相关。HDL-c与WHR、WHt R呈负相关(P均<0.05)。4.TS组Fetuin-A与FBG、HOMA-IR呈正相关,与年龄、Tanner分期呈负相关。Tanner分期、HOMA-IR是Fetuin-A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5.TS组FGF21与WHt R、HOMA-IR、TG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HDL-c是FGF21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6.TS组中单体组、等臂组以及其他核型组BMI-SDS、WHR、WHt R、FBG、TC、TG、LDL-c、HDL-c、non-HDL、HOMA-IR、Fetuin-A、FGF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与TS非青春期组相比,TS青春期组HOMA-IR水平更高,Fetuin-A水平更低(P<0.05),而BMI-SDS、WHR、WHt R、FBG、TC、TG、LDL-c、HDL-c、non-HDL、FGF2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TS患者在儿童期已经出现不良的体成分构成、脂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且胰岛素抵抗与腹部脂肪增多密切相关。儿童期TS患者已出现FGF21抵抗,血清Fetuin-A升高和FGF21抵抗可能通过影响TS患者胰岛素敏感性而参与糖脂代谢;调节Fetuin-A、FGF21水平有望成为改善TS患者代谢异常的新靶点。
朱厚伟[3](2021)在《时空社会学视角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研究》文中指出
王燕[4](2020)在《男性代谢状况与骨密度的关系及小檗碱对肥胖雄性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组织结构破坏为特征,引起骨的强度下降和脆性增加从而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代谢性骨病。OP导致的骨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尤其是髋骨骨折是最为严重的骨折,其致残率及致死率极高。每年治疗OP花费巨大,给家庭、社会均带来沉重负担。所以探索OP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有效干预措施始终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在OP的众多影响因素中,肥胖与OP的相关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研究结论存在争议。既往的多项研究提示肥胖对OP是一种保护作用,但随着研究的增多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发现肥胖可能与低骨量及骨折风险升高有关。肥胖患者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及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这与人群预期寿命缩短相关。但不是所有的肥胖患者都具有相同的风险,相同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其代谢状况异质性很大。结合代谢状况及BMI可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重代谢正常(metabolically healthy normal weight,MHNW)组,正常体重代谢异常(metabolically unhealthy but normal weight MUNW)组,肥胖代谢正常(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e,MHO)组及肥胖代谢异常(metabolically unhealthy obese,MUO)组。已有研究证实根据代谢状况区分的不同肥胖亚型可以更精确的预测代谢性疾病的相关风险。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代谢因素与骨骼健康密切相关,但目前尚缺乏将代谢状况考虑其中的肥胖亚型分型与骨健康关系的研究。目前对于OP的研究更多见于女性,鉴于男性OP人群逐年增加的现状,男性的骨骼健康更需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代谢状态的肥胖人群与前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从而为男性OP的精准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目的: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北方男性人群的前臂BMD状况及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探索男性肥胖与骨健康的相关性,为男性OP的精准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09-2010年在济南市舜耕区和槐荫区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根据入组与排除标准,850名男性被纳入研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两种肥胖分组方法进行分析:一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标准分组为: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及肥胖组。二是根据BMI、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将人群分组为 MHNW 组、MUNW 组、MHO 组及MUO组。采用协方差分析对比各组间前臂骨密度差异。协因子包括年龄、身高及体重。偏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前臂BMD与临床相关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研究人群的基本资料WHO分组中年龄、身高、吸烟在三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超重和肥胖组的体重、BMI、腰围(waistcircumference,WC)、收缩压、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ti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胰岛素(insulin,INS)、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ti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空腹血糖(fastingblood glucose,FB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及HOMA-IR均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或0.01)。结合代谢状况及BMI分组中,MHNW组与MUNW组相比,MUNW组的体重、BMI、WC、收缩压、舒张压、HDL-c、TG、INS、FBG 及 HOMA-IR 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而TC、LDL-c、年龄、身高和吸烟在组间无差异(P>0.05)。MHO组与MUO组相比,MUO组的体重、BMI、WC、收缩压、舒张压、TC、HDL-c、LDL-c、TG、INS、FBG 及 HOMA-IR 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年龄、身高和吸烟组间无差异(P>0.05)。2.不同分组后各组间前臂BMD比较(1)WHO分组中各组间前臂BMD比较WHO分组中超重及肥胖男性的前臂BMD均高于正常体重男性的前臂BMD(P<0.01)。校正年龄、身高、体重后,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在中青年组中,超重及肥胖男性的前臂BMD均高于正常体重男性的前臂BMD(P<0.01)。校正协因子后,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老年组超重男性的前臂BMD高于正常体重男性的前臂BMD(P<0.01),校正协因子后,超重组及正常体重组组间差异无意义(P>0.05)。肥胖组的前臂BMD高于正常体重男性的前臂BMD,但差异无显着(P>0.05)。(2)结合代谢状态及BMI分组后各组间前臂BMD比较MHO组的前臂BMD高于MHNW组、MUNW组及MUO组的前臂BMD(均P<0.01),MUO组的前臂BMD高于MHNW组及MUNW组的前臂BMD(P<0.05 或 0.01),MHNW 组及 MUNW 组间前臂 BMD 无差异(P>0.05)。校正年龄、身高、体重后,MHO组的前臂BMD仍高于MUO组的前臂BMD(P<0.01),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中MHO组的前臂BMD高于MHNW组及MUO组的前臂BMD(P<0.01或0.05)。校正年龄、身高及体重后,MHO组的前臂BMD仍高于MUO组的前臂BMD(P<0.01),与MHNW组的前臂BM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中MHO组的前臂BMD高于MHNW组及MUNW组的前臂BMD(均P<0.01),MUO组的前臂BMD高于MHNW组及MUNW组的前臂BMD(P<0.01或0.05)。校正年龄、身高、体重后,MHO组的前臂BMD高于MHNW组及MUNW组的前臂BMD(P<0.05),MUO组的前臂BMD与MHNW组及MUNW组的前臂BMD无统计学差异(P>0.05)。3、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合代谢状况及BMI分组的中青年组中对肥胖人群校正年龄、身高、体重的偏相关分析示前臂BMD与WC、LDL-c、INS及HOMA-IR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示,HOMA-IR与前臂BMD呈负相关。结论:1、仅根据BMI定义肥胖时(WHO标准),体重是预测中青年男性人群前臂骨密度的良好因子。2、当综合代谢状况及BMI对肥胖人群进行亚组分析时,不同代谢状况的肥胖人群骨健康状况是不同的:①在中青年人群中,肥胖代谢正常人群的前臂骨密度高于肥胖代谢异常人群的前臂骨密度。②在老年人群中,肥胖正常代谢人群的前臂骨密度高于体重正常人群的前臂骨密度。3、中青年肥胖人群中HOMA-IR是前臂骨密度的负性相关因子。研究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肥胖及OP(osteoporosis,OP)的相关性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荟萃分析显示超重及肥胖儿童的骨密度高于正常体重儿童的骨密度,但儿童期的超重及肥胖对成年期骨健康的影响并不明确。也有不同的研究指出超重及肥胖儿童的骨折风险高于正常体重儿童。本研究第一部分我们对成年男性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分析发现肥胖男性的骨密度高于正常体重人群的骨密度,校正体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骼健康不仅包括骨密度,还包括骨强度等其他指标,因此肥胖人群的骨健康状况有待进一步确认。在肥胖人群中肥胖代谢异常者占75%以上,本实验予以高脂饮食诱导了代谢异常的肥胖雄性SD大鼠并观察青少年期及成年期的骨骼健康状况。目前用于减重及改善肥胖患者代谢状况的临床药物未见明确有益于骨健康的报道。小檗碱(berberine,BBR)是黄连中提取的生物碱,具有降糖、调脂、止泻、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学作用。另外,有调查研究提示BBR能改善某些OP动物模型的骨骼健康状况。但BBR对代谢异常肥胖者骨代谢的影响,国内外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设计动物实验观察BBR是否可以影响代谢异常的肥胖雄性SD大鼠的骨健康状况。目的:1、观察代谢异常的肥胖雄性SD大鼠青少年期及成年期的骨代谢的变化,包括血钙(calcium,Ca)、磷(phosphorus,P)、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炎性指标、骨密度、骨微结构、骨生物力学等。2、观察BBR对代谢异常肥胖雄性SD大鼠骨代谢的影响。研究方法:4周龄雄性SD大鼠5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成普食组(ND组,n=20)和高脂组(HFD组,n=30),每周测体重。17周龄高脂组大鼠的体重及体脂率明显高于普食组,提示肥胖造模成功。然后再将高脂组的大鼠随机分为高脂+BBR组(HB组,n=10)(连续10周腹腔注射BBR 3mg/kg/d)和高脂组(HFD组,n=10)(腹腔注射等量二甲基亚砜)。动态观察肥胖雄性SD大鼠17周龄(青少年期)、27周龄(成年期)骨代谢的变化,同时观察BBR对肥胖雄性SD大鼠骨代谢的影响。大鼠在17周龄行体成分分析及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IPGTT)和腹腔胰岛素耐量实验(intraperitoneal insulin tolerance test,IPITT),HFD组大鼠血糖明显高于ND组大鼠,提示肥胖组大鼠合并代谢异常。两组各取10只大鼠禁食12小时后麻醉状态下取血,室温离心血清,检测各组Ca、P、骨形成标志物1型原胶原N端前肽(type 1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骨吸收标志物 1 型胶原 C末端(c-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CTX-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白介素 1 β(interleukin-1β,IL-1β),对左股骨行三点弯曲试验,对右股骨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检查。BBR 干预 10 周后,麻醉处死27周龄SD大鼠,取血清检测Ca、P、IL-1β、TNF-α、骨形成标志物PINP及骨吸收标志物CTX-1;三点弯曲实验评估股骨骨强度变化;microCT检查评估股骨骨微结构变化;HE染色观察胫骨骨小梁数目和脂肪细胞数目。结果:1、青少年期肥胖雄性SD大鼠体成分、IPGTT及IPITT实验结果(1)青少年期肥胖雄性SD大鼠体成分结果高脂喂养12周后,与ND组相比,HFD组体重、全身脂肪百分比均明显增加(P<0.01)。HFD组雄性SD大鼠的体重较ND组雄性SD大鼠体重增加21.2%。此实验提示高脂诱导的肥胖雄性SD大鼠造模成功。(2)青少年期肥胖雄性SD大鼠的IPGTT及IPITT实验结果青少年期肥胖雄性SD大鼠在IPGTT和IPITT实验中血糖水平显着高于ND组大鼠的血糖水平(P<0.01)。在IPITT实验中提示青少年期肥胖雄性SD大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显着低于ND组大鼠。该实验提示肥胖SD大鼠合并糖耐量异常且胰岛素敏感性下降。2、青少年期肥胖雄性SD大鼠的骨密度、骨微结构及骨生物力学结果与ND组比较,肥胖SD大鼠的全身骨密度、左股骨骨密度、脊柱骨密度均有所升高(均P<0.05)。校正体重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ND组相比,肥胖SD大鼠的小梁骨结构参数如骨小梁体积骨密度(Tb.vBMD)、骨小梁骨体积分数(Tb.BV/TV)及骨小梁数目(Tb.N)均明显下降(均P<0.05),骨小梁分离度(Tb.Sp)明显升高(P<0.05)。皮质骨体积骨密度(Ct.vBMD)、皮质骨骨体积分数(Ct.BV/TV)和皮质骨厚度(Ct.Th)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ND组相比,青少年期肥胖SD大鼠的骨生物力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BBR能改善成年期肥胖雄性SD大鼠的糖脂代谢状况。(1)BBR改善成年期肥胖雄性SD大鼠糖代谢状况腹腔注射BBR10周后,成年期肥胖雄性SD大鼠在IPGTT和IPITT实验中血糖水平显着高于ND组大鼠的血糖水平(均P<0.01),而HB组大鼠在IPGTT和IPITT实验中血糖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均P<0.05)。(2)BBR改善成年期肥胖雄性SD大鼠肝酯水平,并可以降低肥胖雄性SD大鼠骨髓脂肪含量肥胖SD大鼠肝脏的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均显着高于ND组大鼠(均P<0.01)。HB组肝脏的甘油三酯水平较肥胖组SD大鼠明显下降(P<0.01),胆固醇及游离胆固醇水平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HE染色结果提示,与ND组比较,成年期肥胖雄性SD大鼠的胫骨骨髓脂肪细胞数目明显增加(P<0.01);与肥胖大鼠比较,HB组大鼠的骨髓脂肪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4、BBR对肥胖雄性SD大鼠Ca、P、骨代谢标志物(P1NP和CTX-1)、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影响各组间血Ca、P水平无差异(均P>0.05)。青少年期及成年期肥胖大鼠与ND组比较P1NP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肥胖大鼠比较,HB组P1NP有所升高(P<0.05)。与ND大鼠比较,成年期肥胖组大鼠CTX-1有所升高(P<0.05)。HB组较肥胖组的CTX-1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青少年期及成年期肥胖大鼠的炎性因子IL-1β、TNF-α较ND组均有所升高(均P<0.05,P<0.01)。与肥胖大鼠相比,HB组IL-1β、TNF-α均有所降低(均P<0.01)。5、BBR改善成年期肥胖雄性SD大鼠骨生物力学损伤与ND组相比,成年期肥胖大鼠的最大负荷、最大断裂负荷、韧性、能量吸收和极限拉伸强度均降低(P<0.01或0.05)。与肥胖大鼠相比较,HB组最大负荷、最大断裂负荷、韧性及能量吸收均有所改善(P<0.01或0.05),极限拉伸强度、弹性模量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BBR可改善成年期肥胖雄性SD大鼠骨微结构损害与ND组相比,肥胖SD大鼠的骨小梁体积骨密度(Tb.vBMD)、骨小梁骨体积分数(Tb.BV/TV)、骨小梁厚度(Tb.Th)及骨小梁数目(Tb.N)显着降低(P<0.01),结构模式指数(SMI)和骨小梁分离度(Tb.Sp)显着增加(P<0.01)。与肥胖大鼠比较,HB组的骨小梁体积骨密度(Tb.vBMD)、骨小梁骨体积分数(Tb.BV/TV)、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分离度(Tb.Sp)及结构模式指数(SMI)均所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骨体积骨密度(Ct.vBMD)、皮质骨骨体积分数(Ct.BV/TV)和皮质骨厚度(Ct.Th)在三组大鼠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胫骨HE染色结果提示,与ND组比较,肥胖大鼠的骨小梁数目明显减少(P<0.01)。结论:1、高脂喂养12周的雄性SD大鼠体重及体脂明显增加。肥胖大鼠的炎性指标较对照组大鼠明显升高。肥胖雄性SD大鼠存在糖耐量异常且胰岛素敏感性下降。2、青少年期肥胖雄性SD大鼠已经出现小梁骨的损伤,但骨强度无明显变化。成年期肥胖大鼠的破骨细胞标志物明显升高,小梁骨骨损伤进一步加重,并出现了骨强度的下降。3、BBR可以改善肥胖雄性SD大鼠的糖代谢状况及胰岛素抵抗,改善炎性指标,降低肝脏甘油三酯水平及减少骨髓脂肪细胞数目。4、BBR可以升高P1NP,降低CTX-1,骨微结构及骨强度均有所改善,骨强度为着。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5](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认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郑波[6](2020)在《热挤压3D打印构建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消化性能及抗肥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疾病谱的不断演变,由于过度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导致的肥胖症与日俱增,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而基于膳食干预理念设计具有个性化健康食品实现对肥胖的防御与治疗,已成为当今食品营养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本论文考察了目前国内外对肥胖症营养干预研究的现状,及热挤压3D打印技术个性化营养食品定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利用热挤压3D打印协同儿茶素分子相互作用调控大米主要营养成分大米淀粉的消化性能和营养功能,深入系统研究所构建的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3DP-REC)的抗酶解机理和抗肥胖机制,以期从新的视觉设计健康主食等淀粉类食品。研究具有前沿性和重要的科学意义,对热挤压3D打印技术应用于健康淀粉类食品的个性化定制及膳食干预防治肥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采用现代结构表征技术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阐明3DP-REC结构演变与抗消化性能的关系及其抗酶解机理。结果显示,热挤压3D打印可增加糊化大米淀粉的单螺旋结构、双螺旋结构、相对结晶度、纳米聚集体有序结构和表面短程有序结构,减少无定形结构,提高整体结构有序化程度;儿茶素分子的引入一方面通过疏水作用力进入直链淀粉螺旋空腔形成单螺旋复合物和V型结晶结构,及与淀粉分子发生氢键相互作用,导致形成新的双螺旋结构、纳米聚集体有序结构和局部排列致密结构等短程有序结构,进一步增加大米淀粉结构的有序化。结构有序化的提高即分子链排列更加致密能有效阻碍胰α-淀粉酶在淀粉分子中的迁移和结合,促进SDS和RS生成;另一方面3DP-REC无定形结构区域中儿茶素分子与淀粉分子形成结合力较弱的以π-π为主导、氢键为辅的相互作用,在消化环境中易发生解离,游离儿茶素与胰α-淀粉酶的Trp59位点发生结合,屏蔽淀粉与胰α-淀粉酶特异结合的正构活性位点,起到酶抑制剂的作用。可见,3DPREC的抗酶解机理为通过演变形成长程有序和短程有序结构及儿茶素解离成酶抑制剂,协同作用有效阻隔胰α-淀粉酶的降解,从而降低RDS含量,提高SDS和RS含量。结合脂质组学及肝脏转录组学等方法,从基因水平揭示不同儿茶素添加量(2.5%、5%和7.5%)的3DP-REC对高脂膳食肥胖受试鼠的抗肥胖作用机制。研究发现,3DPREC干预是通过调节肝脏糖脂代谢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促进肝脏糖原生成和胰岛素分泌,促进脂肪酸β-氧化、肝脏胆汁酸合成、抑制脂肪酸合成及胆固醇合成来显着降低机体血糖水平,及通过降低血清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甘油三酯、神经酰胺、磷脂酰甘油、鞘胺醇等脂质合成改善血脂水平,从而有效抑制脂质沉积,抵御由高脂膳食引起的肥胖。此外,3DP-REC干预还可下调促炎关键基因改善肝功能代谢紊乱、炎症状态、氧化应激和由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除血糖外其余的上述改善作用随3DP-REC中儿茶素含量增加而增强,3DP-7.5%REC的干预效果最佳,达到正常组水平。利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等方法进一步探究3DP-REC干预对高脂膳食肥胖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与抗肥胖的关系。结果显示,3DP-REC干预显着改善由高脂膳食引起的结肠组织损伤,通过促进胃肠道激素的表达及降低肠道中总胆汁酸水平能有效降低能量摄入和抑制脂质沉积,且干预效果存在对3DP-REC中儿茶素含量的依赖性;3DPREC干预还可促进肠道中如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尤其是通过促进产短链脂肪酸菌的生长繁殖显着提高肠道中丙酸和丁酸的含量,其中3DP-2.5%REC干预显着提高丁酸含量,3DP-5%REC干预显着提高丙酸含量;KEGG功能预测结果显示,3DP-REC干预可通过激活产热功能、调节蛋白质代谢通路等防止脂质沉积;对3DP-REC干预后差异菌群变化与机体生理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3DPREC进入结肠后通过有效抑制Romboutsia等有害菌的生长代谢,促进Veillonella、Butyricicoccus、Ruminococcaceae、Bifidobacterium等产丙酸和丁酸有益菌的繁殖,实现对机体由高脂膳食引起的血脂紊乱、肝功能代谢异常和氧化应激损伤的改善。基于上述结果初步建立了“REC膳食干预-肠道菌群结构-肥胖相关代谢生化指标”的相互影响关系。融合TSE能量代谢监测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阐明3DP-REC对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功能的影响及调节能量代谢和抗肥胖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3DP-REC干预可显着促进棕色脂肪及米色脂肪组织中脂质分解相关关键酶和基因的表达和加快脂质分解速率,为线粒体提供能量从而显着提高UCP1蛋白的表达,激活棕色脂肪的产热功能,提高机体的能量消耗,增加静息状态下的基础代谢,改善由高脂膳食引起的胰岛素抵抗继而有效抵御脂肪沉积,降低机体体重和体脂肪含量,最终达到抗肥胖的效果。而其中干预促进室温下机体产热的效果随3DP-REC中儿茶素的含量增加趋势更为明显。上述研究表明利用热挤压3D打印协同儿茶素复合作用可有效调控大米淀粉的抗消化性能,所构建的3DP-REC具有很好的抗肥胖作用及营养功能,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和提出的机理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可望为实现个性化营养健康淀粉类食品的创制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理论指导。
刘冰青[7](2020)在《孕期环境因素与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关联分析 ——基于出生队列的前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非编码重复DNA序列(TTAGGG)和端粒结合蛋白组成的功能性复合体,其作用是维持染色体末端区域的完整性。端粒长度随着细胞分裂不断变短,当其过短时会触发细胞凋亡。因此,端粒长度被认为是细胞衰老的生物标志物。目前流行病学研究证据还显示,较短的端粒长度与短寿、衰老相关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端粒长度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近期研究发现,生命早期端粒长度是成年期端粒长度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胎儿期可能是决定终身端粒长度的关键窗口,孕期暴露可能通过影响新生儿端粒长度从而对成年期疾病易感性和寿命产生长期影响。但是,目前针对端粒长度的研究主要在成年人群中开展,有关新生儿端粒长度的研究很少,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可能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拟在同济武汉出生队列的基础上,从孕妇和新生儿一般情况、孕期酚类化合物暴露和孕期重金属暴露三个方面,多维度探讨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影响因素。第一部分孕妇和新生儿的基本情况与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关联性研究目的:从孕产妇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殖因素、孕期生活习惯、孕期并发症、孕期营养补充和新生儿特征等方面,研究孕妇和新生儿一般情况对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基于一项前瞻性出生队列研究。该队列在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间,从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招募了762位孕妇和其所生新生儿。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查询病历记录获取孕妇的人口学特征、生殖因素、生活习惯、妊娠期并发症情况和分娩信息。在新生儿出生之后收集脐带血样本,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脐带血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研究采用方差分析检验不同分组的新生儿端粒长度间是否存在差异,多重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分析不同分组与对照组间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差异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相应危险因素与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关联性。结果:新生儿端粒相对长度的中位数为0.74(T/S值),四分位间距为0.56-0.9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月经初潮年龄?14岁的妇女,月经初潮年龄≤12岁的妇女所产新生儿端粒长度缩短7.13%(95%CI:-13.61%,-0.15%)。与孕期无被动吸烟史的妇女相比,被动吸烟妇女所产新生儿端粒长度缩短7.48%(95%CI:-13.01%,-1.59%)。与孕期夜间睡眠时长为7-9 h的妇女相比,睡眠时间≥9小时的妇女所产新生儿的相对端粒长度缩短7.19%(95%CI:-12.65%,-1.38%)。孕期补充叶酸与较长的新生儿端粒长度有关(Percent change:17.54%;95%CI:8.01%,27.91%)。而研究所涉及的其它孕妇和新生儿基本情况与新生儿端粒长度间无显着的关系。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早初潮与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关系在女婴中更为显着,而孕期被动吸烟和孕期叶酸补充情况与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关系在男婴中更为显着。结论:本研究发现早初潮、孕期被动吸烟以及夜间睡眠时间较长与较短的新生儿端粒长度有关,而孕期叶酸补充与较长的新生儿端粒长度有关。端粒作为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其长度主要决定于生命早期阶段。因此,孕期危险因素可通过影响新生儿端粒长度从而对成年期疾病风险产生影响,本研究为探索孕期暴露与终生疾病风险之间的潜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第二部分孕期尿酚类化合物浓度与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关联性研究目的:测定孕早、中、晚三期孕妇尿酚类化合物浓度,探讨孕期酚类化合物暴露与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关联性。方法:研究人群、新生儿脐带血样采集方式以及脐带血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的测量方法同第一部分。本研究在孕早、中、晚三期分别收集孕妇尿样,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量孕早、中、晚期尿中双酚A(Bisphenol A,BPA)、3种二苯甲酮(4-hydroxybenzophenone,4-OH-BP;Benzophenone-1,BP-1;Benzophenone-3,BP-3)、5种尼泊金(Methyl paraben,Me P;ethyl paraben,Et P;propyl paraben,Pr P;butyl paraben,Bu P;benzyl paraben,Bz P)及三氯生(Triclosan,TCS)的浓度。本研究采用Multiple informant model分析孕早、中、晚期尿酚类化合物浓度与新生儿端粒长度之间的关联性,并探索孕期酚类化合物暴露对新生儿端粒长度影响的敏感窗口。结果:孕三期样本中BPA、4-OH-BP、BP-1、BP-3、Me P、Et P、Pr P和TCS的检出率均高于60.3%(60.3%-97.5%),经尿比重校正后,上述酚类化合物在孕期所有样本中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1.52μg/L(0.35μg/L,4.20μg/L)、0.17μg/L(0.07μg/L,0.38μg/L)、0.27μg/L(0.11μg/L,0.66μg/L)、0.54μg/L(<LOD,1.63μg/L)、16.04μg/L(3.89μg/L,75.08μg/L)、0.49μg/L(0.22μg/L,1.70μg/L)、0.68μg/L(0.14μg/L,7.32μg/L)和0.42μg/L(<LOD,1.74μg/L),孕三期尿样中Bu P和Bz P的检出率均低于23.5%(9.7%-23.5%)。在调整了潜在混杂因素之后,孕早期尿BP-1和BP-3的浓度每增加10倍,新生儿相对端粒长度分别缩短3.81%(95%CI:-6.89%,-0.63%)和3.62%(95%CI:-6.39%,-0.76%);而孕晚期尿Me P浓度每增加10倍,新生儿端粒相对长度缩短3.54%(95%CI:-6.89%,-0.06%),其中孕期和尿Me P浓度间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在将孕期暴露视为三分类变量纳入分析后,与最低浓度组相比,孕早期BP-3的最高浓度组和TCS的中间浓度组中,新生儿端粒长度分别缩短8.19%(95%CI:-14.29%,-1.66%)和7.59%(95%CI:-13.63%,-1.12%)。在孕晚期,与最低浓度组相比,尿Me P的最高浓度组和Pr P的中间浓度组中,新生儿端粒相对长度分别缩短9.09%(95%CI:-15.12%,-2.64%)和8.96%(95%CI:-15.08%,-2.40%)。在男婴中,孕早期尿BP-1、BP-3浓度和孕中期尿TCS浓度与新生儿端粒长度之间呈反比例关系,但这些关系在女婴中不显着。结论:本研究发现孕期BP-1、BP-3、Me P、Pr P和TCS的暴露与较短的新生儿端粒长度有关,而孕期BPA、4-OH-BP和Et P暴露与新生儿端粒长度间的关系不显着。孕期暴露于上述酚类化合物将有可能通过影响新生儿端粒长度从而对后代的终生健康和寿命产生影响。第三部分孕期尿重金属浓度与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关联性研究目的:测定孕早、中、晚三期孕妇尿重金属浓度,探讨孕期重金属暴露与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关联性。方法:研究人群、新生儿脐带血样采集方式以及脐带血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的测量方法同第一部分,尿样收集方法同第二部分。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脐带血端粒相对长度,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孕三期尿中13种重金属(钒、锰、铁、钴、铜、锌、硒、铷、锶、砷、镉、铊、铅)浓度。本研究采用Multiple informant model分析孕早、中、晚期重金属暴露与新生儿端粒长度之间的关联性,并探索孕期重金属暴露对新生儿端粒长度影响的敏感窗口。结果:本研究中13种重金属在孕三期尿样中的检出率均高于95.9%(95.9%-100%),在经过尿比重校正后,孕三期所有样本中钒、锰、铁、钴、铜、锌、硒、铷、锶、砷、镉、铊和铅浓度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1.02μg/L(0.71μg/L,1.37μg/L)、1.32μg/L(0.71μg/L,2.79μg/L)、30.09μg/L(17.49μg/L,63.65μg/L)、0.45μg/L(0.27μg/L,0.79μg/L)、9.70μg/L(6.97μg/L,13.32μg/L)、213.58μg/L(140.64μg/L,326.30μg/L)、12.37μg/L(9.38μg/L,16.38μg/L)、1305.60μg/L(1018.35μg/L,1723.13μg/L)、153.10μg/L(102.06μg/L,219.28μg/L)、16.50μg/L(12.02μg/L,24.40μg/L)、0.50μg/L(0.34μg/L,0.76μg/L)、0.34μg/L(0.26μg/L,0.47μg/L)和2.31μg/L(1.65μg/L,3.49μg/L)。在调整了潜在混杂因素之后,孕早期尿镉浓度每增加10倍,新生儿相对端粒长度缩短9.43%(95%CI:-17.01%,-0.92%),然而孕期与尿镉浓度间不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将孕期尿重金属浓度视为三分类变量纳入分析发现,与最低浓度组相比,孕早期尿铜的高浓度组和孕晚期尿铷的中浓度组中新生儿端粒长度分别缩短了7.50%(95%CI:-13.58%,-0.90%)和8.24%(95%CI:-14.36%,-1.59%)。无论将其视为连续性变量还是三分类变量,在总人群中,孕期钒、锰、铁、钴、锌、硒、锶、砷和铊与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关系均不显着。按照新生儿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孕晚期铜、孕早期锶、孕早期砷、孕中期铊和孕早期铅暴露对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影响具有性别特异性。结论:本研究发现孕期铜、铷和镉暴露与较短的新生儿端粒长度有关,同时部分重金属暴露对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影响具有性别特异性。端粒作为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其长度主要决定于生命早期阶段。因此,减少孕期重金属暴露可能对促进后代的终生健康和延长预期寿命产生有利影响。
陈景楠[8](2020)在《n-3多不饱和脂肪酸延缓衰老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端粒保护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全球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为理解衰老成因,各种衰老理论应运而生,包括经典的氧化应激致衰学说和近年因诺贝尔奖成果而开始热门的端粒学说,但这些衰老理论依然在持续发展中,例如氧化应激致衰学说仍需要完善以解释其矛盾现象,而人们对端粒学说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促进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探索天然的延缓衰老营养成分。深海鱼油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防治衰老相关慢性病及其保护端粒长度的研究成果,提示n-3 PUFA可能成为新型延缓衰老的功能因子。但是现有研究大多基于流行病学层面,缺少细胞与整体动物水平的深入研究,同时也缺乏针对端粒衰老预测因子等新兴方向的探索性机制研究。本论文以氧化应激致衰学说和端粒学说两大衰老学说为切入点,系统研究了n-3 PUFA及其代表物质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延缓衰老作用,并探索了其可能的端粒保护机制,同时通过与n-6 PUFA对比研究了两者的功效差别。主要研究结果有:(1)基于腹腔注射D-半乳糖诱导的氧化应激衰老模型,通过灌胃富含n-3PUFA的鱼油、n-6 PUFA单体(花生四烯酸(AA))、n-3 PUFA单体(DHA)以及作为对照的玉米油,进行为期2个月的干预实验。结果表明:(1)鱼油和PUFA单体可分别提高衰老小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CAT)18%~46%和31%~65%活力,提高大脑SOD 5%~38%活力,并抑制大脑单胺氧化酶(MAO)56%~90%活力,表明PUFA能保护衰老小鼠抗氧化防御体系,调控体内氧化还原平衡;(2)鱼油和PUFA单体能降低衰老小鼠25%~79%的血浆F2-异前列腺素含量,抑制16%~62%的大脑脂质过氧化水平,表明PUFA可降低体内氧化应激损伤;(3)鱼油和PUFA单体均能通过抑制c-Myc介导的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蛋白表达而抑制40%~71%的端粒酶激活,这表明两者均具有抑癌的潜能。而n-3 PUFA还能分别降低衰老小鼠肝脏和睾丸13%~25%、25%~27%的端粒缩短,并下调衰老标志基因和抑癌基因(p53和p16)表达(p<0.05),表明n-3 PUFA具有延缓衰老、保护衰老-癌症平衡的潜能。(2)利用第四代端粒酶敲除(G4 Terc-/-)小鼠的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MEF)细胞端粒快速缩短的特点构建便捷可靠的复制性衰老细胞模型,同时以同代龄的野生型(WT)MEF细胞作为年轻细胞对照,以不同浓度DHA在体外干预72 h,结果表明:(1)25μM~100μM DHA均不影响年轻和衰老细胞的分裂增殖(p>0.05);(2)中浓度(50μM)DHA可降低衰老细胞5.5%的活细胞比例,诱导衰老细胞而非年轻细胞的凋亡,表明衰老细胞对DHA处理的敏感度高于年轻细胞;(3)高浓度(100μM)DHA可降低衰老细胞16%的端粒磨损,但各浓度DHA不影响年轻细胞的端粒长度(p>0.05),表明DHA能保护端粒较短的衰老细胞的端粒长度;(4)中浓度(50μM)和高浓度(100μM)DHA能抑制衰老细胞的衰老标志物β-半乳糖苷酶活性,还能分别降低衰老细胞28%和38%活性氧类(ROS)水平从而降低氧化应激。综上所述,DHA具有一定的体外延缓衰老能力,而其端粒长度保护作用可能与诱导衰老细胞凋亡、降低氧化应激有关。(3)利用G4 Terc-/-早衰小鼠模型缩小了端粒长度差异的种属局限,并排除了端粒酶激活诱导癌变的风险,从而有助于研究DHA的体内延缓衰老效果。以富含DHA的个性化饲料和空白饲料对G4 Terc-/-小鼠以及作为对照的同龄WT小鼠进行为期10个月的长期干预试验,结果表明:(1)DHA能促进G4 Terc-/-雄鼠体重增长,使其脂肪总质量增加3倍,从而抑制其体脂率下降,并将性腺白色脂肪的细胞形态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逆转了G4 Terc-/-雄鼠在衰老过程中出现的弓背消瘦表型;但DHA干预对于雌鼠无明显作用。(2)G4 Terc-/-小鼠体重下降的可能原因是其异常旺盛的分解代谢,DHA可通过增加G4 Terc-/-雄鼠的耗氧量来缓解其无氧呼吸、改善能量代谢;但DHA干预却增加了WT雄鼠耗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促进了能量消耗。以上结果表明,DHA能根据机体能量代谢状态发挥不同的能量代谢调节作用。(3)DHA的端粒保护作用存在脏器特异性,具体体现在:DHA干预可分别降低G4 Terc-/-雄鼠心脏、肝脏和睾丸22%、26%和14%端粒磨损,但对于骨髓和外周血的端粒缩短没有显着作用(p>0.05)。(4)DHA干预能降低G4 Terc-/-雄鼠的心脏脏器系数9%,提示了DHA对心肌肥大的潜在改善作用,但此作用与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或保护线粒体结构完整无关。(5)DHA干预虽然不影响B、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但具有缓解G4 Terc-/-雄鼠胸腺萎缩的趋势(p=0.08)。(6)DHA在干细胞数量维持、运动耐力和工作记忆提升方面无明显作用(p>0.05),表明骨髓和小肠等高增殖器官、肌肉、大脑可能不是DHA干预衰老过程的靶器官。(4)研究表明,衰老的Terc-/-小鼠存在分解-合成代谢失衡的问题,体现在糖代谢方面为糖酵解速率和三羧酸循环中的葡萄糖氧化增加[1],而在脂质代谢方面尚无系统研究。通过分析G4 Terc-/-雄鼠的脂质代谢特征,发现:(1)G4 Terc-/-雄鼠肝脏脂质合成代谢中的脂肪酸合成酶(FAS)和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GPAT)m RNA表达均比WT雄鼠降低了一半,同时脂肪酸β-氧化的关键催化酶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MACD)m RNA表达却增加了80%,表明G4 Terc-/-雄鼠同时下调了脂质合成代谢与增强了β-氧化途径以促进脂质的分解代谢。(2)G4 Terc-/-雄鼠肝脏的m TORC1磷酸化比WT对照减少了一半,并且m TORC1的上游分子Akt和下游分子Lipin磷酸化也分别降低了30%和35%。因此,G4 Terc-/-雄鼠可能通过Akt-m TORC-Lipin1通路调控了其脂质代谢。研究表明,高糖饮食可通过纠正Terc-/-小鼠糖代谢而改善其衰老表型并延长寿命[1]。我们发现以富含DHA的个性化饲料进行长期干预也能显着改善G4 Terc-/-雄鼠的糖代谢,体现在通过抑制胰腺郎格罕氏岛萎缩,加快胰岛素注射后的血糖恢复速度,进而改善胰岛素过度敏感的低血糖状态。因此,DHA改善G4 Terc-/-雄鼠的糖脂代谢可能是其缓解端粒功能障碍引发的下游物质与能量代谢紊乱的重要途径。初步探究DHA调控G4 Terc-/-雄鼠脂代谢的机制,结果表明:(1)DHA可将GPAT m RNA表达恢复至WT雄鼠水平,却不影响FAS和MACD m RNA表达。因此,DHA主要通过促进G4 Terc-/-雄鼠肝脏甘油三酯合成过程中的甘油三磷酸途径,从而促进脂质合成代谢。(2)同时,DHA干预能分别增加WT和G4 Terc-/-雄鼠m TORC1 60%和3倍磷酸化水平,同时具有提高G4Terc-/-雄鼠肝脏Akt磷酸化水平的趋势,但对于肝脏Lipin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无显着影响。因此,DHA可能通过激活Akt-m TORC1通路调控G4 Terc-/-雄鼠的脂质代谢,但此作用不依赖于m TOR下游分子Lipin。综上所述,虽然n-3和n-6 PUFA均能降低氧化应激衰老模型小鼠的体内氧化应激并抑制端粒酶激活,但只有n-3 PUFA能保护端粒长度、下调衰老标志基因/抑癌基因,从而有助于维持衰老-癌症平衡;而在G4 Terc-/-原代细胞和早衰小鼠模型中,我们均发现了n-3 PUFA的非端粒酶依赖性的端粒保护作用:体外干预试验表明,DHA的端粒保护作用与其降低氧化应激、诱导衰老细胞凋亡有关;而长期体内干预试验表明,DHA对于部分器官的端粒保护作用、改善弓背消瘦的衰老表型可能与其调控能量与糖脂代谢有关。总体而言,n-3 PUFA营养干预具有较好的延缓衰老功效。本论文丰富了n-3 PUFA的功能研究领域,为n-3 PUFA作为延缓衰老功能因子的生物学基础提供科学依据,也将为改善和预防老年性疾病的提供实际的饮食指导。
刘昕[9](2019)在《胎儿和新生儿期大豆异黄酮暴露对F1小鼠生殖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大豆异黄酮(Soy isoflavones,ISO),包括染料木素、大豆苷元、黄豆黄素及其衍生物,由于其结构类似于17-β-雌二醇,可以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从而发挥模拟或拮抗内源性雌激素的效应。大豆配方婴儿奶粉(Soy based infant formula,SBIF)作为特殊需求婴儿的主要食物来源,富含ISO,这使得食用SBIF婴儿的ISO摄入量远高于母乳或牛奶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研究表明,ISO对雌激素敏感的靶器官可能会产生不良效应。因此,本文通过建立从妊娠期(Gestation Day,GD)0到出生后(Postnatal Day,PND)80天期间ISO暴露F1小鼠模型,评估了25mg/kg·b.w./day的染料木素(GEN)、20 mg/kg·b.w./day的大豆苷元(DAI)、50mg/kg·b.w./day的ISO提取物(SIEXT)和50 mg/kg·b.w./day纯品混合物(PCMIX)在婴幼儿期暴露对F1小鼠生殖系统发育的影响,并获得了以下结果。1.在GD 0PND 80期间,50 mg/kg·b.w./day的ISO暴露可加速F1雌性小鼠阴门的开启,延长动情周期,扰乱性激素平衡和卵巢卵泡的发育,增加小鼠卵巢基质中次级间质腺,上调卵巢中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 receptor beta,ERβ),黄体生成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or,LHR)和卵泡刺激素受体(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的mRNA表达,下调卵巢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alpha,ERα)的mRNA表达。同时,通过比较不同组ISO对小鼠生殖发育的影响,发现:ISO提取物发挥雌激素效应的综合作用强于几种单一ISO化合物的加和效应,表明除了染料木素等ISO有雌激素效应外,大豆基质有促进ISO发挥雌激素效应的作用。2.对F1雄性小鼠而言,在胎儿和新生儿期所选ISO剂量的暴露,对其出生体重、体重增长和性发育开启时间如睾丸下降时间和包皮分离时间等相关参数没有显着性影响;在肾上腺绝对重量和肝脏绝对重量上,不同时间点中组内表现不一,但在睾丸的绝对重量没有显着性影响,而在不同时间点不同组别间,F1雄性小鼠的睾丸相对重量,肾上腺相对重量和肝脏相对重量均无明显差异;在PND 21时,DAI组中,小鼠精子细胞分化稍有滞后,但在PND42、PND 80时,各组别均未再出现ISO显着性干扰F1雄性小鼠睾丸组织结构形成和精子细胞分化、成熟的现象。在胎儿和新生儿期所选ISO剂量的暴露,会抑制F1雄性小鼠幼年期及青春期睾酮的分泌,同时促进雌二醇的分泌,在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分泌方面影响性不大,而在成年期会出现抑制黄体生成素分泌的现象;上调睾丸中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ERα,FSHR和LHR的mRNA表达,特别是DAI和SIEXT组的小鼠。3.在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基于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检测ISO的分析方法后,对F1小鼠的血清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各组所选用的ISO种类和剂量在F1小鼠体内均有代谢;在F1雌性小鼠体内代谢18 h后血清中ISO浓度保持在238.0 nM2792.0 nM,各检测物的苷元原型占总ISO的5.0%42.5%;在F1雄性小鼠体内代谢18 h后血清中ISO浓度在628.0 nM9371.0 nM,各检测物的苷元原型占总ISO的12.0%38.0%。4.为了进一步评估ISO对雌性动物成年后肥胖状况下生殖系统的长期风险,本文还建立了一个雌性小鼠幼年暴露于染料木素后,成年诱导成肥胖动物的模型,并对其相应的生殖系统发育进行了评估。实验发现:在胎儿和新生儿期暴露于25mg/kg·b.w./day染料木素的小鼠,断奶后用高脂饮食诱导成肥胖小鼠后,其动情周期会进一步延长,性激素紊乱加重,同时卵泡的分化发育也受到了影响。此外,染料木素还明显上调了肥胖小鼠卵巢中ERβ的mRNA表达。而高脂饮食会影响小鼠卵巢中ERα,FSHR和LHR的mRNA表达。综上所述,胎儿期ISO暴露会增加雌性小鼠成年后患生殖疾病的风险,会影响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早期发育进程;在健康与疾病发展方面,婴幼儿期暴露于染料木素的雌性小鼠会增加成年后肥胖伴生的生殖系统患病风险。因此,我们建议要提升对SBIF婴儿喂养模式的长期风险评估等级,加强对用食用SBIF女婴生殖发育的远期健康监控。
魏琪[10](2019)在《昆虫黄素单加氧酶在杀虫剂解毒与糖脂代谢中的作用》文中提出黄素单加氧酶(Flavin-containing monooxygenases,FMOs)与细胞色素 P450s 酶类似,被认为是一类重要的I相解毒代谢酶,哺乳动物FMOs能参与对众多外源化合物(包括农药)的代谢作用,但昆虫FMOs是否同样具有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功能并介导害虫抗药性目前尚无研究报道,除此之外的其它生理功能也仍是未解之谜。最新的研究表明,哺乳动物FMO3的表达水平与胆固醇平衡、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相关,这也暗示了 FMOs可能参与糖脂代谢的调控,但其机制并不清楚。鉴于FMOs具有保守的功能结构域,而且黑腹果蝇仅有两个FMO基因(Dmfmo1和Dmfmo2),因此本研究以果蝇为试验对象来探讨昆虫FMOs在杀虫剂的解毒代谢及糖脂代谢中的作用,通过GAL4/UAS二元表达系统构建了 Dmfmos上调或下调表达的转基因果蝇系,分析了黄素单加氧酶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对杀虫剂敏感性和体内糖脂水平的影响,并试图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挖掘出FMOs的内源性底物,以期揭示FMOs调控糖脂代谢的内在机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一、黄素单加氧酶表达水平影响果蝇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作为一类重要的解毒代谢酶,哺乳动物FMOs家族主要参与对药物及其他异源物质的氧化代谢;相比而言,昆虫FMOs是否同样具有对外源物解毒代谢(尤其是杀虫剂等)的能力还待验证。基于黄素单加氧酶的代谢特点,本试验选取了五种含有特征胺结构的杀虫剂,利用诊断剂量法对Dmfmos沉默和过表达的果蝇品系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果蝇,Dmfmo1和Dmfmo2过表达果蝇对具有伯胺结构的杀螟丹的敏感性显着下降,其死亡率分别降低了 73.3%和66.7%,对具有仲胺结构的呋虫胺的死亡率也分别降低了 33.3%和26.7%,然而对于同样具有仲胺结构的噻虫胺,只有Dmfmo1过表达的果蝇可显着减低其死亡率(30%);对于同时具有仲胺和叔胺结构的烯啶虫胺,只有Dmfmo2过表达的果蝇可显着减低其死亡率(36.7%);对于只具有叔胺结构的啶虫脒而言,Dmfmo1和Dmfmo2过表达对啶虫脒敏感性均无显着影响。因此,作为I相代谢酶,DmFMOs具有对某些含胺结构杀虫剂的解毒代谢能力,但对不同胺结构的代谢能力又有所差异,并且两个DmFMOs的解毒代谢也不完全相同。本研究结果表明昆虫黄素单加氧酶也属解毒酶系,且Dmfmos上调表达可能介导害虫的抗药性。二、果蝇黄素单加氧酶的表达水平与糖脂代谢相关为了探索昆虫FMOs与糖脂代谢的关系,本研究在细胞水平与果蝇活体水平上,采用添加酶抑制剂、RNAi以及GAL4/UAS二元表达系统构建转基因果蝇等方法分析了 DmFMOs酶活性被抑制以及Dmfmos表达水平下调或过表达对果蝇糖脂代谢水平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本表达水平的变化。甲巯咪唑(Methimazole,MMI)是一种黄素单加氧酶的高亲和竞争性抑制剂,通常被用于FMOs的功能研究中。本试验通过向果蝇饲料与S2细胞培养基中添加MMI的方法,分析FMOs酶活性被抑制后糖脂代谢指标的变化。用含有30 mM甲巯咪唑的饲料饲喂果蝇两周和用含300 μM甲巯咪唑的细胞培养液孵育S2细胞48 h后,甘油三酯含量显着下降(活体试验下降18.1%,细胞试验下降30.6%),同时糖原含量显着上升(活体试验上升10.7%,细胞试验上升126.8%),MMI还能使S2细胞内平均脂滴面积显着下降约25%,这一表型与甘油三酯含量降低是一致的。在转录本水平上,Dmfmo1,s6k,dilp2,acc和dilp5的表达量均有显着变化。这些研究结果说明DmFMOs酶活性被抑制后,果蝇的糖脂代谢受到了显着的影响,也首次从侧面证明了黄素单加氧酶与糖脂代谢相关。为了进一步验证DmFMOs与糖脂代谢的这种联系,本研究利用RNA干扰技术使S2细胞的Dmfmos表达下调后再测定这些指标。将体外合成的dsDmfmos与细胞共孵育72 h后,相比于对照组(dsegfp),Dmfmo1和Dmfmo2的表达水平分别降低了 88.8%和82.9%。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dsDmfmo1和dsDmfmo2处理能够显着降低果蝇S2细胞的甘油三酯水平(分别下调20.9%与27.3%),同时显着提高糖原的含量(18.2%与22.2%);脂滴油红染色结果表明,下调Dmfmo1和Dmfmo2表达可分别降低脂滴含量21.3%和44.9%。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相比于对照组,Dmfmo1沉默能够显着引起fas,acc和ilp2表达水平的下降(17.5%~47.1%),同时显着上调hsl的表达量(81.0%);类似地,Dmfmo2基因沉默也能够显着降低fas和acc的表达量(32.5%和40.8%)以及显着提高ilp5和hsl(85.7%和48.7%)的表达量,以上结果说明Dmfmos表达水平对果蝇S2细胞的糖脂代谢有显着影响。在细胞水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开展了果蝇体内Dmfmos表达水平对糖脂代谢影响的研究。与对照相比,Dmfmo1过表达雌、雄虫基因分别上调表达了 2847%和4650%,其沉默品系分别下调了 87.3%和96.4%;Dmfmo2过表达雌、雄虫基因分别上调表达了 343%和482%,其沉默品系分别下调了 63.1%和89.1%。与前述S2细胞试验一样,Dmfmo1和Dmfmo2的表达下调能显着降低果蝇体内甘油三酯的含量,增加糖原的含量,同时自由脂肪酸的水平也明显下降;而Dmfmo1与Dmfmo2的上调表达则显着提高了果蝇体内自由脂肪酸的水平,Dmfmo1表达上调果蝇中甘油三酯的水平也显着上升,但未观察到Dmfmo2上调表达对甘油三酯水平的影响;同样地,Dmfmos的表达水平改变对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Dmfmo1沉默使fas,acc和ilp2的表达量下降了12.0%~36.1%;而ilp5,akh,bmm,lip3和srebp则显着上调了 31.3%~113.6%;类似地,Dmfmo2沉默使fas,acc和ilp3的表达量降低了 40.1%~60.1%,而ilp5,bmm和lip3则显着上调了 48.6%~198.1%。综上所述,Dmfmos的表达水平与果蝇体内糖脂代谢相关,这与细胞水平上的试验结论是一致的。三、果蝇黄素单加氧酶的内源性代谢底物分析前述研究已经证明了果蝇黄素单加氧酶与糖脂代谢有密切关系,但DmFMOs是如何参与这一生理过程以及通过代谢哪种底物来影响糖脂代谢仍然未知。针对这些问题,本试验对Dmfmos沉默和过表达的果蝇成虫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试图通过比较基因上调与下调表达果蝇体内代谢组的变化来挖掘其潜在的代谢底物,从而揭示FMOs影响糖脂代谢的机理。首先,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Dmfmos上、下调表达果蝇与对照果蝇之间的代谢特征有显着差异,结合单变量分析差异倍数和q-值进行了差异离子的筛选。相比于对照组,Dmfmos表达下调果蝇中变化显着的化合物主要为磷脂酰类化合物,其中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酰肌醇含量显着增加,分别增加45.08倍与131.1倍,而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的含量则显着减少,另外甘油三酯的水平也有显着下降。Dmfmos过表达果蝇中变化差异显着的化合物主要涉及脂类代谢(如磷脂酰化合物等)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一种季铵化合物——芥子碱在Dmfmo1和Dmfmo2沉默果蝇体内分别增加了 19.60倍与15.26倍,而在FMOs过表达果蝇中则分别降低了 11.93倍和33.67倍,这些结果暗示果蝇FMOs可能具有对芥子碱类季铵化合物的代谢能力,但是否属于FMOs的内源性底物仍需进一步的代谢验证。综上所述,代谢组学分析不仅描述了 Dmfmos沉默和过表达果蝇的代谢特征,还为探寻昆虫FMOs的内源性底物提供了新的线索。四、果蝇黄素单加氧酶的表达水平与其寿命和羽化有关本试验针对Dmfmos沉默和过表达果蝇品系进行了一系列生长发育相关指标的测定:在寿命方面,相比于对照组,下调Dmfmo1和Dmfmo2都能够减少果蝇寿命(p<0.0001),Dmfmo1影响更为显着;反之,两个基因过表达可延长果蝇寿命(p<0.0001),而Dmfmo2的影响更为显着。在体重方面,过表达组中年果蝇平均体重介于0.74 mg~0.77 mg,与对照组相比(0.79 mg)有显着差异,而沉默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在呼吸代谢速率和取食量方面,两个基因上、下调与对照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另外,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相比于Dmfmo2沉默和对照组,Dmfmo1基因沉默会导致果蝇羽化缺陷,显着减少子代果蝇的数量。综上所述,黄素单加氧酶的表达量与果蝇寿命相关,且DmFMO1可能影响果蝇的正常羽化。
二、成年期肥胖可使预期寿命缩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年期肥胖可使预期寿命缩短(论文提纲范文)
(1)热量限制对老龄小鼠肝脏铁死亡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3 病理学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 |
1.4 ROS和GSH含量检测 |
1.5 Western blot法检测 |
2 结果 |
2.1 病理学染色观察 |
2.2 肝组织ROS和GSH含量检测结果 |
2.3 Western blot全自动蛋白质印记定量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热量限制对衰老相关疾病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血清Fetuin-A、FGF21水平与Turner综合征代谢指标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材料和方法 |
2.1.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试剂 |
2.1.3 主要仪器和耗材 |
2.2.方法 |
2.2.1 病史采集 |
2.2.2 人体测量 |
2.2.3 性征检查 |
2.2.4 标本采集 |
2.2.5 FBG、血脂检测 |
2.2.6 胰岛素检测 |
2.2.7 Fetuin-A检测 |
2.2.8 FGF21 检测 |
2.2.9 基础数据初步处理 |
2.2.10 结果的判读标准 |
2.3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一般性描述 |
3.1.1 TS组和对照组临床资料 |
3.1.2 TS组和对照组Fetuin-A、FGF21 水平 |
3.1.3 不同核型TS患者代谢指标、Fetuin-A和 FGF21 的比较 |
3.1.4 不同青春期状态TS患者代谢指标、Fetuin-A和 FGF21 水平的比较 |
3.2.TS组糖脂代谢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TS组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2.2 TS组糖脂代谢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3.TS组 Fetuin-A影响因素分析 |
3.3.1 TS组 Fetuin-A的相关性分析 |
3.3.2 TS组 Fetuin-A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4.TS组FGF21 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TS组FGF21 的相关性分析 |
3.4.2 TS组FGF21 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Fetuin-A 与糖脂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男性代谢状况与骨密度的关系及小檗碱对肥胖雄性大鼠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中国北方男性代谢状况与前臂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课题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小檗碱对肥胖雄性SD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课题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交流 |
外文论文1 |
外文论文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6)热挤压3D打印构建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消化性能及抗肥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肥胖概述 |
1.1.1 肥胖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危害 |
1.1.2 肥胖与能量代谢 |
1.1.3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 |
1.1.4 肥胖与血脂代谢 |
1.1.5 肥胖与肠道微生物 |
1.1.6 肥胖对其他生理功能的影响 |
1.2 肥胖的预防及营养干预 |
1.2.1 肥胖的治疗与预防 |
1.2.2 碳水化合物及其营养功能 |
1.2.3 淀粉的消化性能与营养功能 |
1.3 淀粉消化性能调控 |
1.3.1 淀粉酶与淀粉消化性能 |
1.3.2 淀粉多尺度结构与消化性能 |
1.3.3 淀粉多尺度结构修饰对其消化性能的调控 |
1.3.4 热挤压3D打印技术调控淀粉的多尺度结构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目标 |
1.4.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热挤压3D打印协同儿茶素复合调控大米淀粉消化性能的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主要实验材料 |
2.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制备 |
2.3.2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消化性能的测定 |
2.3.3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螺旋结构的测定 |
2.3.4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表面短程有序结构的测定 |
2.3.5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结晶结构的测定 |
2.3.6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表面分形及糊体系亚微观结构的测定 |
2.3.7 分子对接技术 |
2.3.8 分子动力学模拟 |
2.3.9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消化性能 |
2.4.2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螺旋结构 |
2.4.3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表面分子短程有序化结构 |
2.4.4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结晶结构 |
2.4.5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分形结构 |
2.4.6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糊体系的亚微观结构 |
2.4.7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消化性能与多尺度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
2.4.8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与胰α-淀粉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2.4.9 热挤压3D打印协同儿茶素复合调控大米淀粉消化性能的分子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高脂膳食肥胖大鼠脂代谢及肝脏转录组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2.1 主要实验试剂 |
3.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动物实验方案及饮食设计 |
3.3.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3.3.3 组织切片观察 |
3.3.4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3.3.5 血清脂质组学测定 |
3.3.6 肝脏组织中基因的表达量测定 |
3.3.7 肝脏转录组测序 |
3.3.8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肥胖受试鼠体重的影响 |
3.4.2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血糖的影响 |
3.4.3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血脂的影响 |
3.4.4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3.4.5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3.4.6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组织切片的影响 |
3.4.7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血清脂质代谢的影响 |
3.4.8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肝脏组织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4.9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肝脏转录组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高脂膳食肥胖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4.2.1 主要实验试剂 |
4.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组织切片观察 |
4.3.2 肠道中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
4.3.3 胃肠激素水平测定 |
4.3.4 肠道中总胆汁酸水平测定 |
4.3.5 粪便脂质组学测定 |
4.3.6 肠道微生物检测 |
4.3.7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结肠组织的影响 |
4.4.2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4.4.3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
4.4.4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肠道胆汁酸及肠道脂代谢影响 |
4.4.5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4.4.6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生理生化指标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肥胖小鼠能量代谢及棕色脂肪调节作用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5.2.1 主要实验试剂 |
5.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动物实验方案及饲养 |
5.3.2 受试鼠活体脂肪和肌肉含量分析及代谢水平、能量支出监测 |
5.3.3 受试鼠低温造模、体温及体表温度测定 |
5.3.4 胰岛素耐量试验 |
5.3.5 取材及处理方法 |
5.3.6 血清中生化指标测定 |
5.3.7 脂肪组织形态学观察 |
5.3.8 脂肪组织基因表达量测定 |
5.3.9 免疫印迹试验 |
5.3.10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体重及体脂比的影响 |
5.4.2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胰岛素耐受性的影响 |
5.4.3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血脂和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
5.4.4 室温环境下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
5.4.5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体温的影响 |
5.4.6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脂肪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5.4.7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i BAT和 ing WAT中产热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5.4.8 室温环境下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iBAT中脂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孕期环境因素与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关联分析 ——基于出生队列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孕妇和新生儿的基本情况与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关联性研究 |
前言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第二部分 孕期尿酚类化合物浓度与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关联性研究 |
前言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第三部分 孕期尿重金属浓度与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关联性研究 |
前言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端粒长度:疾病与健康起源的重要标志物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工作小结 |
致谢 |
(8)n-3多不饱和脂肪酸延缓衰老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端粒保护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衰老概述 |
1.1.1 引言 |
1.1.2 衰老学说:人为何而衰老 |
1.1.3 延缓衰老策略 |
1.2 多不饱和脂肪酸概述 |
1.2.1 多不饱和脂肪酸分类与代谢 |
1.2.2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生理学功能 |
1.2.3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衰老的联系 |
1.3 研究目的、内容、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n-3 PUFA对 D-半乳糖致衰模型小鼠氧化应激状态与端粒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2.3.2 PUFA对衰老小鼠肝脏氧化还原酶系活力的影响 |
2.3.3 PUFA对衰老小鼠大脑氧化还原酶系的影响 |
2.3.4 PUFA对衰老小鼠体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
2.3.5 PUFA对衰老小鼠端粒长度的影响 |
2.3.6 PUFA对衰老小鼠睾丸端粒酶活性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3.7 PUFA对衰老小鼠衰老-癌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HA对端粒酶缺陷引起的复制性细胞衰老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DHA对年轻/衰老MEF细胞活力与增殖的影响 |
3.3.2 DHA对年轻/衰老MEF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3 DHA干预对年轻/衰老细胞衰老标志物表达的影响 |
3.3.4 DHA干预对年轻/衰老细胞端粒长度的影响 |
3.3.5 DHA干预对复制性衰老细胞活性氧类水平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HA对端粒酶缺陷型早衰小鼠衰老表型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Terc~(-/-)小鼠基因型鉴定结果 |
4.3.2 饲料脂肪酸组成的相对定量与过氧化值的测定 |
4.3.3 DHA改善端粒酶缺陷型小鼠的能量代谢 |
4.3.4 DHA对端粒酶缺陷型小鼠线粒体合成的影响 |
4.3.5 DHA对端粒酶缺陷型小鼠端粒长度的影响 |
4.3.6 DHA对端粒酶缺陷型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
4.3.7 DHA对端粒酶缺陷型小鼠干细胞的影响 |
4.3.8 DHA对端粒酶缺陷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HA调控端粒酶缺陷型早衰小鼠糖脂代谢及其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与仪器 |
5.2.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DHA对端粒酶缺陷型小鼠糖代谢的影响 |
5.3.2 DHA对端粒酶缺陷型小鼠糖类合成代谢的影响 |
5.3.3 DHA对端粒酶缺陷型小鼠脂代谢的影响 |
5.3.4 DHA调控端粒酶缺陷型小鼠m TOR信号介导的脂质代谢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9)胎儿和新生儿期大豆异黄酮暴露对F1小鼠生殖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大豆异黄酮 |
1.1.1 大豆与大豆异黄酮 |
1.1.2 ISO 的生物效应 |
1.1.3 ISO的食物来源与人群摄入量 |
1.1.4 ISO的代谢 |
1.2 环境因素对婴幼儿生殖发育干扰的理论依据 |
1.2.1 关于“健康与疾病发育的起源”假说 |
1.2.2 婴幼儿生殖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 |
1.3 肥胖与生殖 |
1.4 课题来源、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胎儿和新生儿期ISO暴露对F1雌性小鼠卵巢发育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1 主要仪器 |
2.2.2 药品与试剂 |
2.2.3 实验动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验设计 |
2.3.2 对小鼠阴道开启及动情周期评估 |
2.3.3 样品的收集和处理 |
2.3.4 卵巢形态学观察 |
2.3.5 性激素水平的分析 |
2.3.6 总RNA的提取与实时荧光定量RT-PCR |
2.3.7 统计学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ISO对F1雌性小鼠出生及体重等的影响 |
2.4.2 ISO对F1雌性小鼠阴门开启和动情周期的影响 |
2.4.3 ISO对F1雌性小鼠器官重量的影响 |
2.4.4 ISO对F1雌性小鼠卵巢形态的影响 |
2.4.5 ISO对F1雌性小鼠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
2.4.6 ISO对F1雌性小鼠卵巢中性激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胎儿和新生儿期ISO暴露对F1雄性小鼠睾丸发育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1 主要仪器 |
3.2.2 药品与试剂 |
3.2.3 实验动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设计 |
3.3.2 样品的收集和处理 |
3.3.3 睾丸形态学观察 |
3.3.4 性激素水平分析 |
3.3.5 总RNA的提取与实时荧光定量RT-PCR |
3.3.6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ISO对F1雄性小鼠出生及体重等的影响 |
3.4.2 ISO对F1雄性小鼠器官重量的影响 |
3.4.3 ISO对F1雄性小鼠睾丸形态的影响 |
3.4.4 ISO对F1雄性小鼠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
3.4.5 ISO对F1雄性小鼠睾丸中性激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技术检测F1小鼠血清中ISO的含量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2.1 主要仪器 |
4.2.2 药品与试剂 |
4.2.3 溶液配制 |
4.2.4 实验动物 |
4.3 实验方法 |
4.3.1 建立用LC-MS-MS法检测ISO的定量分析方法 |
4.3.2 样品处理 |
4.3.3 基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
4.3.4 定量限的确定 |
4.3.5 精密度和准确度 |
4.3.6 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确立LC-MS-MS同时检测多种ISO的条件 |
4.4.2 标准曲线和定量限的确定 |
4.4.3 萃取剂的优化 |
4.4.4 对检测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的确定 |
4.4.5 不同时期F1雌性小鼠血清中ISO的含量 |
4.4.6 不同时期F1雄性小鼠血清中ISO的含量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胎儿和新生儿期染料木素暴露对高脂饮食诱导的F1肥胖雌性小鼠卵巢发育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5.2.1 主要仪器 |
5.2.2 药品与试剂 |
5.2.3 .实验动物 |
5.3 实验方法 |
5.3.1 动物实验设计 |
5.3.2 对F1雌性小鼠动情周期的评估 |
5.3.3 样品的收集与处理 |
5.3.4 血清中染料木素浓度的检测 |
5.3.5 卵巢形态学观察 |
5.3.6 对F1雌性小鼠性激素和血脂的分析 |
5.3.7 总RNA的提取与实时荧光定量RT-PCR |
5.3.8 统计学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染料木素对F1肥胖雌性小鼠体重和器官重量的影响 |
5.4.2 F1肥胖雌性小鼠体内染料木素的含量 |
5.4.3 染料木素对F1肥胖雌性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5.4.4 染料木素对F1肥胖雌性小鼠动情周期和卵巢形态的影响 |
5.4.5 染料木素对F1肥胖雌性小鼠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
5.4.6 染料木素对F1肥胖雌性小鼠卵巢中性激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昆虫黄素单加氧酶在杀虫剂解毒与糖脂代谢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哺乳动物黄素单加氧酶 |
1.1.1 基因家族及表达模式 |
1.1.2 FMOs的催化机制研究 |
1.2 FMOs代谢的底物谱 |
1.2.1 哺乳动物黄素单加氧酶对外源物的代谢 |
1.2.2 脊椎动物FMOs对杀虫剂的代谢 |
1.2.3 FMOs的内源性代谢底物 |
1.3 昆虫黄素单加氧酶 |
1.3.1 昆虫FMOs研究概况 |
1.3.2 FMOs与害虫抗药性 |
1.4 FMOs与人类疾病 |
1.4.1 由FMO3基因突变引起的代谢异常 |
1.4.2 FMOs的表达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形成有关 |
1.5 昆虫糖脂代谢研究概况 |
1.5.1 昆虫糖脂代谢的研究模型 |
1.5.2 利用果蝇模型研究糖脂代谢相关疾病 |
1.6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与意义 |
第二章 利用GAL4/UAS系统调控Dmfmos的表达水平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果蝇 |
2.1.2 总RNA提取 |
2.1.3 果蝇黄素单加氧酶的基因克隆 |
2.1.4 Dmfmos过表达质粒的构建 |
2.1.5 转基因果蝇品系的筛选与纯化 |
2.1.6 果蝇成虫的组织解剖 |
2.1.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1.8 GAL4/UAS二元表达系统的应用 |
2.1.9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Dmfmos的基因克隆 |
2.2.2 Dmfmos过表达质粒的构建 |
2.2.3 UAS-Dmfmos ~(OE)品系果蝇的纯化 |
2.2.4 果蝇成虫Dmfmos的组织表达特征 |
2.2.5 Dmfmos沉默和过表达效率检测 |
2.3 讨论 |
第三章 Dmfmos转基因果蝇品系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果蝇 |
3.1.2 供试杀虫剂 |
3.1.3 杀虫剂室内毒力生物测定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果蝇Dmfmos的表达水平对杀螟丹毒力的影响 |
3.2.2 果蝇Dmfmos的表达水平对噻虫胺毒力的影响 |
3.2.3 果蝇Dmfmos的表达水平对呋虫胺毒力的影响 |
3.2.4 果蝇Dmfmos的表达水平对啶虫脒毒力的影响 |
3.2.5 果蝇Dmfmos的表达水平对烯啶虫胺毒力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FMOs酶抑制剂对黑腹果蝇糖脂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果蝇和细胞系 |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4.1.3 果蝇寿命测定 |
4.1.4 甲巯咪唑对果蝇S2细胞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
4.1.5 糖脂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测定 |
4.1.6 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
4.1.7 果蝇S2细胞的脂滴染色 |
4.1.8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甲巯咪唑对果蝇寿命和S2细胞存活的影响 |
4.2.2 FMOs酶抑制剂对果蝇糖脂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3 FMOs酶抑制剂对果蝇S2细胞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 |
4.2.4 FMOs酶抑制剂对果蝇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5 FMOs酶抑制剂对果蝇S2细胞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6 FMOs酶抑制剂对果蝇S2细胞脂滴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Dmfmos表达水平对果蝇糖脂代谢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果蝇和细胞系 |
5.1.2 双链RNA的合成与纯化 |
5.1.3 果蝇S2细胞的RNA干扰试验 |
5.1.4 糖脂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测定 |
5.1.5 果蝇S2细胞脂滴染色 |
5.1.6 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
5.1.7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Dmfmos双链RNA的合成 |
5.2.2 果蝇S2细胞Dmfmos的沉默效率检测 |
5.2.3 Dmfmos沉默对果蝇S2细胞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 |
5.2.4 Dmfmos沉默对果蝇S2细胞脂滴的影响 |
5.2.5 Dmfmos沉默对果蝇S2细胞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
5.2.6 Dmfmos沉默和过表达对果蝇糖脂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
5.2.7 Dmfmos沉默和过表达对果蝇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5.3 讨论 |
第六章 Dmfmos沉默和过表达果蝇的代谢组学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昆虫 |
6.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6.1.3 代谢物的提取方法 |
6.1.4 液相和质谱的参数描述 |
6.1.5 信息分析流程 |
6.1.6 峰提取及鉴定 |
6.1.7 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质控分析 |
6.2.2 统计分析 |
6.2.3 差异离子筛选和聚类分析 |
6.2.4 Dmfmos沉默品系果蝇的差异化合物鉴定 |
6.2.5 Dmfmos过表达品系果蝇的差异化合物鉴定 |
6.3 讨论 |
第七章 Dmfmos沉默和过表达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供试果蝇 |
7.1.2 寿命测定 |
7.1.3 体重测定 |
7.1.4 呼吸代谢速率测定 |
7.1.5 羽化率测定 |
7.1.6 取食量测定 |
7.1.7 数据分析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Dmfmos沉默和过表达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7.2.2 Dmfmos沉默和过表达对中年果蝇体重的影响 |
7.2.3 Dmfmos沉默和过表达对中年果蝇呼吸代谢速率的影响 |
7.2.4 Dmfmos沉默和过表达对中年果蝇取食量的影响 |
7.2.5 Dmfmo1沉默对果蝇羽化的影响 |
7.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成年期肥胖可使预期寿命缩短(论文参考文献)
- [1]热量限制对老龄小鼠肝脏铁死亡抑制作用的研究[D]. 张晋毓.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2]血清Fetuin-A、FGF21水平与Turner综合征代谢指标的相关性[D]. 姚倩.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时空社会学视角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研究[D]. 朱厚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男性代谢状况与骨密度的关系及小檗碱对肥胖雄性大鼠骨代谢的影响[D]. 王燕. 山东大学, 2020(04)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6]热挤压3D打印构建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消化性能及抗肥胖机理研究[D]. 郑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7]孕期环境因素与新生儿端粒长度的关联分析 ——基于出生队列的前瞻性研究[D]. 刘冰青.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8]n-3多不饱和脂肪酸延缓衰老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端粒保护作用机制[D]. 陈景楠. 浙江大学, 2020(01)
- [9]胎儿和新生儿期大豆异黄酮暴露对F1小鼠生殖发育的影响[D]. 刘昕. 南昌大学, 2019(01)
- [10]昆虫黄素单加氧酶在杀虫剂解毒与糖脂代谢中的作用[D]. 魏琪.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