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金融理财业的发展与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蒋伟龙[1](2020)在《Y银行长沙分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财富也随着不断增长,人们对于自身财富的保值增值有了更迫切的需要。与此同时,经营个人理财所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商业银行收入构成中也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例,个人理财业务受到了各大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银行资管新规的发布,给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在居民个人理财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挖掘客户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实施更精准、更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营销中的关键问题。本文在阐述个人理财、4P营销理论、STP营销理论、4C营销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Y银行长沙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营销现状;其次论文深入分析了Y银行长沙分行在个人理财业务营销中面临诸如理财产品创新不足、对客户缺乏深入了解与分析、客户关系管理水平低下、网点硬件落后等问题。然后运用SWOT理论对Y银行长沙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营销环境进行了分析;最后,论文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方面提出了Y银行长沙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营销策略选择,并提出要从人才培养、科技支撑、机制配套等方面为营销策略的实施提供相应支撑与保障。论文研究为Y银行长沙分行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小敏[2](2020)在《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各个金融机构都开发了理财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也成了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自2014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央行基准利率持续下降,个人理财业务引发的风险事件逐渐增多,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风险管理能力还有待提升。本文以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为切入点,从H商业银行的发展业务及存在风险为主要研究内容,对H商业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文章主要从六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主要对国内外个人理财业务及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分析,国外关于个人理财业务及风险的研究方面主要从理论及模型构建入手,旨在计算个人理财风险与收益的资产组合方式及资产定价模型,国内研究个人理财业务及风险主要结合区域银行发展进行深度剖析,在同等主体下可以推广和应用;第二、三部分结合我国理财业务现状以及H商业银行的现状入手,从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操作风险、信息传递风险四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介绍了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风险识别。第四部分,介绍了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目前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特点,包括个人理财风险的识别日趋全面化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定量化,同时从制度和体系方面介绍了 H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况,并结合H商业银行的两种个人理财产品进行对比分析;第五部分,指出了 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六部分,提出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主要从优化个人理财风险管理体制、完善个人理财风险管理机制、畅通个人理财业务信息传导机制、注重人才培养、强化外部环境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解析。
申晴[3](2020)在《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法律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作为发展已久的一种银行服务,关系着银行业界的稳定与繁荣。最近几年,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越发成熟,监管机构更致力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开展。虽然新的理财法规能够在法律层面上,改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状态,最大限度解决诸如“刚性兑付”、“多层嵌套”等问题,但在监管法律上依然有着不容忽视的漏洞。文章就是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法律进行实证分析后提出相应建议。文章将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准确界定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理财产品的相关基础概念,以厘清理财业务的法律关系。接着指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以及创新模式,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市场全貌有所了解。然后分析金融监管的由来及定义,从而引申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法律的演进及定义,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法律有个总体印象,并且通过对银行监管法律价值目标的选择,来指出监管法律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则采用定量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是验证有关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法律的实施效果,通过对银保监会发布的,自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起,共207份对商业银行的行政处罚案例进行分析,期望透过该数据分析揭示监管机构适用法律法规的程度;实证分析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定量处理,如各大商业银行所受处罚数量、违法违规种类、高级管理人及主要负责人的处罚措施等,洞悉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法律漏洞。第三部分,则是通过对国外金融法规的解构和梳理,找出国外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成功监管经验。第四部分,结合实证研究所揭示的相关监管问题,提出针对我国理财业务监管法律的有益建议,以其更好地完善理财业务监管法律。分析后可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理念有所偏差,各级监管机构、各分业监管机构之间尚无法有效协调协调;此外,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理财资金投资的监管尚处于制度层面,这为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增加操作难度。文章建议强化宏观审慎监管理念;同时建议完善沟通协调监管机制;以及进行穿透式监管;在法律层面,提升监管法律规的等级及让监管机构得到足够的授权;制定更详细的具体操作指引。在引入理财子公司等创新监管模式的同时,确保理财子公司合规经营,做到对理财子公司审慎监管;面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纠纷时,应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善用非诉讼解决方式,保障投资者获取赔偿的权利。在资管新规出台的情况下,对于保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持续发展,以及在国家监管层将维护金融安全、化解商业理财业务法律危机作为重点突破,都具有一定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意义。
孙馨彤[4](2020)在《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除传统竞争者外,支付宝、京东金融、美团等互联网公司也开始跨界金融业,凭借其雄厚的客户资源和科技实力,异军突起,竞争实力不容小觑。众多银行也开始进行改革,以谋求未来持续性发展。由于零售银行业务在改革过程中具有易执行、见效快的特点,众多商业银行将转型的重点放在了零售银行业务上。而在这其中,由于存贷差效益的进一步缩水,个人理财业务呈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个人理财业务又称财富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的活动。目前已经成为众多发达国家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本文重点对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主要针对业务目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分别从战略、产品、内部管理三方面进行说明,并结合实际与竞争的对手情况,进行了相应的对比研究。同时,对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战略管理、客户管理、渠道建设、风险控制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进一步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外部原因分析、内部原因分析,并通过宏观环境分析、企业内部分析、竞争环境分析对企业内外部环境情况进行了梳理,最后利用SWOT分析模型明确战略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选择了以金融科技为依托的差异化战略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战略、客户、渠道、风险四方面管理模式的改革,最终构造跨界生态系统,实现多方合作者的互利共赢,推动银行良性发展。以期为吉林银行在未来进行个人理财业务转型时提供参考。
姚晓倩[5](2020)在《资管新规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与发展 ——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了我国第一支理财产品,自此,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问题也逐渐突出,理财产品结构愈发复杂,并且多层嵌套、规避监管的产品越来越多,这不仅给投资者识别投资风险带来极大的困扰,也增加了监管当局金融监管的难度,给监管机构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为了规范资管市场,引导资管行业回归本源,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外汇管理局、银保监会、证监会共同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资管新规颁布后,商业银行资管业务受到了一定的约束,而理财业务作为资管业务中比重最大的业务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理财业务如何转型发展。本文通过对资产新规的梳理,总结了资管新规的出台背景和核心要点,结合2018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从产品存续情况、发行募集情况和投资资产分布情况三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2018年的理财产品存续余额总体保持平稳,新发行的封闭式理财产品平均期限增加,新发行的理财产品以低风险为主,理财资金主要配置方向为标准化资产。在此基础上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例,分析其理财业务发展现状与理财业务优势,并结合资管新规对其理财业务的影响发现邮储银行在产品创新和客户关系方面存在问题。接着提出邮储银行在资管新规约束下要对其产品、营销网络进行转型,加强投资者教育,并完善理财子公司建设。最后将邮储银行一般化,基于资管新规背景,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提供三个方向:产品长期化、净值化,经营模式多元化,资产配置标准化;并且提出转型建议:代客理财、支持实体经济,重构产品体系,加强风险管控。
樊俊娜[6](2020)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民众理财观念的提升和我国银行业前景的持续良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投资理财。民众的需要是理财市场爆发的驱动基础,商业银行较早推出的相关业务就是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业务丰富了金融产品的供给,满足了大众的资金配置需求,有力的推动了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不断对理财业务更新换代,使理财业务的范围更加广泛,适用性也更强。不同类型的理财业务增加了消费者对不同的理财需求的选择性,也为消费者提高财产收益提供了便利。虽然理财业务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且越来越规范化,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银行理财业务缺少规范化、理财业务中消费者适当性管理不足、信息披露制度未充分贯彻等,故此无法实现“卖者有责”和“买者自负”。尤其是在理财方式上,消费者倾向于办理银行具有较高收益的理财业务,在选择产品时更重视收益率,而淡化理财的风险,同时商业银行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利用格式条款转嫁风险等行为造成消费者权益受损。除此之外,我国对理财业务在立法、司法、行政管理等多方面还存在管理上的疏漏,导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混乱,产品参差不齐,理财业务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处于危机之中。2018年9月26日由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从理财业务的分类、规则、风险,监督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的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与产品性质相对应的制度,同时对银行业的监督和职责做出规定。但该管理办法其中条文多是对银行的审慎运行所做出的规定,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关的内容并未做出重点要求。因此,在银行理财业务中我国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依然存在缺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问题概述。首先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概念和特征进行论述,接着提出理财业务中消费者保护的必要性和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内容,最后提出对理财业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包括立法保护不足,司法程序保护欠缺,行政监督管理缺失及消费者权益纠纷解决困难等。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立法上存在不足,没有对消费者权益做出详尽的规定;司法上忽视对消费者的倾斜保护;执法上,由于理财业务中消费者与银行发生纠纷的解决途径过于单一,导致此类纠纷实践中难以解决。此外,从产品角度看,银行理财产品自身设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且银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导致消费者不能及时了解产品信息。第三部分,是关于国外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实践及启示。重点介绍英、美、日三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实践,通过分析认为,以下几点对我国今后制度的完善具有启示作用:首先,建立完善的银行理财业务中的消费者法律保护体系;其次,设立专业的银行理财业务消费者保护机构;再次,建立健全的银行纠纷解决机制;最后,充分发挥金融行业组织自律的作用。第四部分,是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完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在立法方面,完善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明确消费者权利和商业银行相关义务;在司法方面,根据司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完善举证责任制度,如加强理财产品销售区录音录像监控等措施保障消费者权益;在执法方面,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经验,通过完善监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与理财产品消费者的多层次纠纷解决机制。
陈敏[7](2020)在《资管新规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研究》文中认为《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于2018年4月正式颁布,我国进入资管2.0强监管时代。资管新规明确提出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净值化管理,这是针对传统银行理财业务普遍存在的“资金池、刚性兑付、期限错配、监管套利”等问题而提出的监管要求。因此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迫在眉睫,让银行理财真正回归到“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本原。本文按照“发展现状-影响分析-转型建议”的整体框架结构展开研究。首先,我们通过梳理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目前存在产品结构单一、管理能力较弱以及业务流程中隐性担保的声誉风险等主要问题,揭示了银行理财“资金池业务”、“刚性兑付”在缓解单个产品风险的同时增加了银行存量风险,最终会导致系统性风险。因此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迫在眉睫。接着,我们解读了资管新规禁止期限错配、资金池、打破刚性兑付的监管新要求及其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通过2018年商业银行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资管新规发挥了很好的风险防控作用,较好的化解了银行风险,降低了系统性风险。同时我们发现,新规落地后净值化理财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连续下跌,净值化产品市场接受度低,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下降。因此在遵循新规要求基础上吸引市场客户,并有效降低系统性风险是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的关键,也才能使得商业银行理财资金获得稳定来源,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然后,我们建立以客户和政府为导向的价值网框架结构,构建以市场客户为核心的价值网模型,深度挖掘市场需求。通过聚类分析将客户细分为不同组别,并进行差异性检验确定每组别细化特征,以确保银行理财业务把控风险的同时获得稳定资金来源,实现理财业务转型中收益与风险相对平衡。我们进一步在考虑异方差稳健标准误基础上,构建Probit和Logit模型分析影响客户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因素。此外,我们构建OLS模型分析客户持有银行理财产品金额大小的影响因素,以保证在客户细分后准确掌握客户需求影响因素,实现产品风险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从而降低银行声誉风险、满足客户需求。意味着价值网模型核心基础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整体价值提升。最后,以价值网模型为基础,从产品本身、理财业务管理、理财业务流程等三方面提出了转型建议。一是产品本身转型。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源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净值化转型过程中采取分步骤实施,结合聚类分析中的五组客户推出针对性的特色产品,为避免在过渡期后集中提出面临明显的客户流失损害产品形象价值。二是产品管理转型。结合客户市场细分差异化分析建立以投研为核心的资产管理能力,以降低期限错配,强化久期管理。三是产品流程转型。应坚持客户为核心的销售理念,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新型综合服务。培养专业的销售人员,针对于不同组别设计不同的营销模式。
张善亮[8](2020)在《J银行L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差异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经济的高速发展,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城市商业银行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突围,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已成为业界探讨的重要议题。特别是2018年4月份发布的资管新规,明确提出统一监管标准、打破刚性兑付等要求,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J银行L分行是总行下属的一级分行,得益于总行层面的理财运作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个人理财业务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城商行总体基础较薄弱,再加上南京银行、兴业银行等外来银行的入驻,地方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大家的理财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也在催生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生新的变革,因此,探索J银行L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J银行L分行在地方市场虽然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理财产品还存在营销模式传统、产品丰富度不高、以及对产品利率优势依赖较大等问题,发展动力受到很大限制。针对这些症状,本文首先从J银行L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背景及战略意义入手,回顾了个人理财业务差异化战略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并对个人理财业务和战略管理相关的概念进行简要阐述。运用PEST分析,从地方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社会环境和现有的技术环境,分析了J银行L分行个人理财业务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运用五力模型阐述L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行业环境,由于个人理财业务同业竞争问题较为突出,本文着重分析了四家同业银行金融机构,然后从资源和能力两个方面分析内部环境,运用SWOT模型分析J银行L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在地方行业竞争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通过SWOT综合分析得出J银行L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战略制定方向。最后,运用差异化竞争理论从产品、品牌、服务和渠道四个差异化方向制定出J银行L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差异化战略的具体方案,从差异化组织构架、差异化薪酬激励、差异化控制体系三个具体方面来实现差异化战略,并提出―公司联动‖、―全员营销‖的大零售战略、完善的队伍建设体系和高效的个人理财业务系统是差异化战略执行的保障措施,以保障竞争战略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在文章的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查找不足,并展望未来。
杜融[9](2019)在《R银行通道类理财业务的创新研究》文中提出通道类理财业务在中国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其创新模式不断涌现,为中国金融业带来了活力,为中国银行业带来了利润也为融资人丰富了融资渠道。各家银行相继追捧,业务的规模急剧上升。但也因为该业务绕过监管,部分背离了金融创新的本质,对银行业务经营和我国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隐藏风险,因此监管层面对其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围剿和封杀。自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后,商业银行通道类理财业务的创新进入了新的周期,在吸取了原有的教训后,如何创新通道类理财业务使之更好的服务客户、正确的识别风险,严格的遵守监管原则是未来商业银行通道类理财业务创新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首先理清了通道类理财的概念,概述了国内外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相关理论,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该业务的研究情况,回顾了通道类理财业务十余年的创新变迁并分析了其创新的动因和影响。之后通过R银行通道类业务创新的案例出发,运用对比分析、案例分析及SWOT分析,找到R银行现有通道类理财创新所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针对相关问题给出对策和建议。R银行作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通道类理财创新走在前列的银行,分析其该业务创新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意见和建议对于R银行本身业务的发展乃至我国银行业关于该业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认为,商业银行通道类理财业务的金融创新应该清楚的认识创新的内在动机,回归创新的本源,同时关注产品的流畅、技术的共享、客户的体验,并将风险管控作为创新的基础,这是保证银行能够稳健经营、金融市场能够健康繁荣的必要之举。
刘思彤[10](2019)在《M商业银行公司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我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后,商业银行逐渐转变以存贷款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将公司理财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企业财富不断积聚,将投资方向转向银行理财,进一步激发了商业银行发展公司理财业务的积极性。但是,银行理财市场的外部监管越发严格,同业竞争愈发激烈,对商业银行公司理财产品的营销带来极大挑战。因此,本文研究M商业银行公司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对其营销策略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M商业银行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及统计分析法,对其公司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问题展开了研究,发现M银行公司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存在以下四大问题:第一,产品种类同质化;第二,定价机制不健全;第三,营销渠道较单一;第四,促销模式较局限。为改进M银行公司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第一,在产品策略方面,创新产品种类,去除多层嵌套,提升品牌信誉;第二,在定价策略方面,打破刚性兑付,禁止期限错配,转变盈利模式;第三,在渠道策略方面,设立理财子公司,优化业务流程,防控全面风险;第四,在促销策略方面,激发购买欲望,培育专业人才,实现精准营销。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改进M商业银行公司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打造M银行公司理财业务核心竞争力具有参考价值。
二、中国金融理财业的发展与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金融理财业的发展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Y银行长沙分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研究 |
1.2.2 资管新规背景下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研究 |
1.2.3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个人理财及理财产品 |
2.1.1 个人理财的概念界定 |
2.1.2 个人理财产品及分类 |
2.2 4P营销理论 |
2.3 STP市场细分理论 |
2.4 4C营销理论 |
2.5 IMC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
3 Y银行长沙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Y银行长沙分行简介 |
3.2 Y银行长沙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营销现状 |
3.2.1 个人理财业务的产品分析 |
3.2.2 个人理财业务的营销渠道分析 |
3.2.3 个人理财业务的客户结构分析 |
3.2.4 个人理财业务的营销方式分析 |
3.3 个人理财业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理财产品同质化 |
3.3.2 营销过程中对客户关系管理意识不足 |
3.3.3 客户信息及客户分层管理不完善 |
3.3.4 线上渠道的促销不足 |
4 Y银行长沙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营销环境分析 |
4.1 Y银行长沙分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的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基于SWOT的Y银行长沙分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4.2.1 个人理财业务营销中的竞争劣势 |
4.2.2 个人理财业务营销中的竞争劣势 |
4.2.3 个人理财业务营销中的机遇分析 |
4.2.4 个人理财业务营销中的竞争威胁 |
4.3 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 |
4.3.1 个人客户市场细分 |
4.3.2 目标市场选择 |
4.3.3 个人理财产品市场定位 |
5 Y银行长沙分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
5.1 产品策略 |
5.1.1 通过市场细分提供灵活多样的产品策略 |
5.1.2 制定合理的个人理财组合产品策略 |
5.2 价格策略:制定差异化的理财产品定价策略 |
5.3 渠道策略 |
5.3.1 对物理网点渠道进行智能化升级 |
5.3.2 丰富场景化营销渠道 |
5.4 促销策略 |
5.4.1 基于客户“画像”实施精准营销 |
5.4.2 应用在线社交工具实施互动营销 |
5.5 Y银行长沙分行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5.1 完善人才队伍提供人员保障 |
5.5.2 加大信息系统建设以提供技术保障 |
5.5.3 完善理财业务营销的机制以提供制度保障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基本概述 |
2.1 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及特征 |
2.1.1 个人理财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
2.1.2 个人理财的基本特征 |
2.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
2.2.1 国外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历程 |
2.2.2 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历程 |
2.2.3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问题案例 |
3 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 |
3.1 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况 |
3.2 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
3.2.1 市场风险 |
3.2.2 政策风险 |
3.2.3 操作风险 |
3.2.4 信息传递风险 |
4 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4.1 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特点 |
4.2 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概况 |
4.2.1 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相关制度 |
4.2.2 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
4.3 H商业银行两种个人理财产品风险对比分析 |
4.3.1 “Hui系列”产品的风险管理成效分析 |
4.3.2 “Risk”产品的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
5 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
5.1 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5.1.1 个人理财风险管理执行不到位 |
5.1.2 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 |
5.1.3 销售人员违规销售现象频发 |
5.1.4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形同虚设 |
5.2 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5.2.1 缺乏全面的风险控制理念 |
5.2.2 风险控制体制不健全 |
5.2.3 管控风险技术落后 |
5.2.4 信息和数据缺失 |
5.2.5 客户评估不到位 |
5.2.6 从业人员专业性不足 |
6 加强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
6.1 优化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机制 |
6.2 完善个人理财业务内部风险管理体制 |
6.2.1 “源头”风险管理体制 |
6.2.2 “末端”风险管理体制 |
6.3 畅通个人理财业务信息传导机制 |
6.4 注重人才培养,减少人为风险因素 |
6.5 注重外部环境建设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法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点 |
第四节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一章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法律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界定 |
一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相关概念 |
二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法律关系 |
第二节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期现状 |
一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现状 |
二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创新模式 |
第三节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法律的界定 |
一 金融监管法律的界定 |
二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法律的界定 |
三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法律的价值目标 |
第二章 相关的监管法律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法律实证研究概述 |
一 法律实证研究优势 |
二 方法选择 |
第二节 银保监会的相关行政处罚的数据处理 |
一 各商业银行所受处罚分布 |
二 商业银行所犯事由分布 |
三 针对责任人的行政处罚措施分布 |
第三节 对监管法律的相关问题的提出 |
一 监管理念贯彻不彻底 |
二 相关监管法律不完善 |
三 对理财资金投向监管不力 |
四 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不足 |
第三章 国外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法律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法律概述 |
一 国外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情况 |
二 各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法律经验 |
第二节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法律的经验借鉴 |
一 贯彻宏观审慎监管理念 |
二 构建完善的监管法律 |
三 严格进行风险分类及信息披露 |
四 加强理财投资者的权益保护 |
第四章 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法律的建议 |
第一节 贯彻落实相关监管理念 |
一 宏观审慎监管理念需均衡分布 |
二 贯彻“穿透式”监管理念 |
第二节 完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法律 |
一 提升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法律的等级 |
二 做好与其他部门法的衔接 |
三 给予监管机构必要的法律授权 |
第三节 加强对理财资金投资监管 |
一 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信息披露 |
二 完善理财业务的风险评估与救济措施 |
三 完善理财子公司建设 |
第四节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
一 完善行业自律组织监管 |
二 完善非诉纠纷解决机制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2章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与问题 |
2.1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况 |
2.2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评价 |
2.3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2.4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原因分析 |
第3章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战略环境分析 |
3.1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外部环境 |
3.2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内部环境 |
3.3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环境 |
3.4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SWOT分析 |
第4章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制定及实施 |
4.1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的目标 |
4.2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的选择 |
4.3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的实施 |
4.4 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资管新规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与发展 ——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研究 |
1.2.2 资管新规下理财业务发展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2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资管新规的出台 |
2.1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阶段 |
2.1.1 萌芽阶段(2004 年以前) |
2.1.2 起步阶段(2004-2006 年) |
2.1.3 探索阶段(2007-2012 年) |
2.1.4 快速发展阶段(2013-2016 年) |
2.1.5 规范引导阶段(2017 年至今) |
2.2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 |
2.2.1 银行业理财产品存续情况 |
2.2.2 银行业理财产品发行募集情况 |
2.2.3 银行业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分布情况 |
2.3 资管新规的出台与主要内容 |
2.3.1 资管新规的出台背景 |
2.3.2 资管新规核心要点分析 |
3 邮储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优势 |
3.1 邮储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
3.2 邮储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的优势 |
3.2.1 网点优势 |
3.2.2 产品优势 |
3.2.3 资产质量 |
4 资管新规下邮储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发展 |
4.1 资管新规对邮储银行理财业务的主要影响 |
4.1.1 产品方面 |
4.1.2 资金运作方面 |
4.2 资管新规下邮储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
4.2.1 产品方面 |
4.2.2 保持客户关系方面 |
4.3 资管新规下邮储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 |
4.3.1 理财产品转型 |
4.3.2 销售网络转型 |
4.3.3 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
4.3.4 加强投资者教育 |
4.3.5 完善理财子公司建设 |
5 资管新规下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发展的建议 |
5.1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方向 |
5.1.1 产品向长期化、净值化转型 |
5.1.2 经营模式多元化 |
5.1.3 资产配置标准化 |
5.2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建议 |
5.2.1 代客理财、支持实体经济 |
5.2.2 重构产品体系 |
5.2.3 加强风险管控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6)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2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问题 |
2.1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及其消费者概述 |
2.1.1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概念 |
2.1.2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消费者保护的必要性 |
2.2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的主要内容 |
2.2.1 消费者对理财风险的知情权 |
2.2.2 消费者在交易中的信息安全权 |
2.2.3 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
2.2.4 消费者权益受损时的求偿权 |
2.3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理论依据 |
2.3.1 法理学的公平正义观和秩序价值理论 |
2.3.2 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1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
3.1.1 理财业务中消费者保护立法欠缺 |
3.1.2 理财业务中消费者司法保护不足 |
3.1.3 金融监管机构对理财业务管理上存在缺失 |
3.1.4 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纠纷解决能力较弱 |
3.2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问题的成因 |
3.2.1 理财业务法律规制不完善 |
3.2.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设计不合理 |
3.2.3 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
3.2.4 消费者权益纠纷解决机制单一 |
4 国外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实践和启示 |
4.1 国外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实践 |
4.1.1 英国的立法实践 |
4.1.2 美国的立法实践 |
4.1.3 日本的立法实践 |
4.2 国外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启示 |
4.2.1 建立完善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 |
4.2.2 设立专门的理财业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 |
4.2.3 建立健全的银行纠纷解决机制 |
4.2.4 充分发挥金融行业组织自律的作用 |
5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完善 |
5.1 完善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 |
5.1.1 明确消费者权利和义务 |
5.1.2 明确商业银行义务和职责 |
5.1.3 明确消费者权益纠纷解决途径 |
5.2 健全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的司法保护 |
5.2.1 完善“小额诉讼”制度 |
5.2.2 完善金融诉讼中举证责任制度 |
5.2.3 完善集体诉讼制度 |
5.3 加强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行政监督 |
5.3.1 建立专门的监管制度 |
5.3.2 贯彻落实信息披露制度 |
5.4 建立多层次的消费者权益纠纷解决机制 |
5.4.1 强化银行协会的纠纷解决职责 |
5.4.2 建立银行业内部纠纷解决机构 |
5.4.3 设立专业的第三方纠纷解决机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资管新规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理财业务概念研究 |
1.2.2 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及风险防控研究 |
1.2.3 新规政策对银行理财业务影响研究 |
1.2.4 市场需求与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框架结构 |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2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
2.1 理财业务市场需求与发展规模不平衡 |
2.1.1 理财业务市场需求较大 |
2.1.2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规模在萎缩 |
2.2 理财业务流程中隐性担保的声誉风险 |
2.3 理财业务管理能力薄弱 |
2.4 理财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 |
2.5 资金池业务、刚性兑付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
3 资管新规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影响分析 |
3.1 资管新规出台背景及指引方向 |
3.1.1 背景介绍 |
3.1.2 政策指引方向 |
3.2 资管新规前后主要内容对比及影响 |
3.2.1 理财产品收益表现的巨大变化 |
3.2.2 银行理财发行量持续同比负增长 |
3.2.3 保本理财逐步退场将被结构性存款所替代 |
3.2.4 净值型理财产品发售数量明显增长 |
3.2.5 不同投资者理财存续余额变化 |
4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价值网模型的应用 |
4.1 价值网模型的应用 |
4.1.1 合理性分析 |
4.1.2 价值网框架结构 |
4.1.3 客户为核心的动态价值网模型构建 |
4.2 市场客户细分 |
4.2.1 细分市场方法介绍 |
4.2.2 聚类结果分析 |
4.2.3 差异性检验 |
4.3 客户持有银行理财产品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变量选择 |
4.3.2 模型构建 |
4.3.3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5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建议 |
5.1 产品本身转型 |
5.2 理财业务管理转型 |
5.3 理财业务流程转型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J银行L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差异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技术线路图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差异化战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差异化战略的相关研究 |
2.1.2 个人理财相关问题研究概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三章 J银行L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战略环境分析 |
3.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PEST)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外部行业环境分析(五力模型分析) |
3.2.1 行业内竞争者 |
3.2.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4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5 替代品的威胁 |
3.2.6 综合分析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J银行L分行个人理财业务概况 |
3.3.2 内部资源分析 |
3.3.3 核心能力分析 |
第四章 J银行L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差异化战略的制定 |
4.1 J银行L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差异化战略SWOT分析 |
4.1.1 S(优势) |
4.1.2 W(劣势) |
4.1.3 O(机会) |
4.1.4 T(威胁) |
4.1.5 SWOT综合分析 |
4.2 J银行L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差异化战略的制定 |
4.2.1 产品差异化战略 |
4.2.2 品牌差异化战略 |
4.2.3 服务差异化战略 |
4.2.4 渠道差异化战略 |
第五章 J银行L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对策及保障措施 |
5.1 J银行L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对策 |
5.1.1 差异化组织构架 |
5.1.2 差异化薪酬激励 |
5.1.3 差异化控制体系 |
5.2 J银行L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差异化战略的保障措施 |
5.2.1 ―公司联动‖、―全员营销‖的大零售战略 |
5.2.2 完善的队伍建设体系 |
5.2.3 高效的个人理财业务系统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R银行通道类理财业务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工作 |
1.3.1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回顾 |
2.1 通道类理财业务的定义 |
2.2 通道类理财业务的特征 |
2.3 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以及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 |
2.3.1 金融创新相关理论 |
2.3.2 金融创新风险相关理论 |
2.4 关于通道类理财业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国内研究现状 |
2.4.2 国外研究现状 |
2.5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通道类理财业务的回顾与分析 |
3.1 通道类理财业务历史创新模式回顾 |
3.1.1 通道类理财业务的起源 |
3.1.2 通道类理财业务的模式变迁 |
3.2 通道类理财业务创新分析 |
3.2.1 创新动因分析 |
3.2.2 创新的影响分析 |
3.3 通道类理财业务现状 |
第四章 R银行通道类理财的创新现状 |
4.1 R银行简介 |
4.2 R银行及通道类理财业务发展的情况 |
4.3 R银行通道类理财创新介绍 |
4.3.1 链融的定义 |
4.3.2 链融业务模式简介 |
4.3.3 目前开展情况 |
第五章 R银行通道类理财业务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
5.1 对比分析 |
5.1.1 链融创新动因对比分析 |
5.1.2 链融创新模式对比分析 |
5.2 问卷调查分析 |
5.2.1 问卷调查研究的目的 |
5.2.2 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
5.2.3 问卷调查实施 |
5.2.4 数据结果分析 |
5.3 R银行链融的SWOT分析 |
5.3.1 链融的优势(strengths) |
5.3.2 链融的劣势(weaknesses) |
5.3.3 开展链融的机遇(opportunities) |
5.3.4 链融面临的挑战(threats) |
5.4 R银行通道类理财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
5.4.1 创新的动因扭曲 |
5.4.2 创新的力度还不足 |
5.4.3 产品的体验度有待加强 |
5.4.4 产品创新的市场操作性有待提高 |
5.4.5 新的风险点暴露 |
第六章 针对R银行通道类理财创新问题的优化对策 |
6.1 升级创新机制 |
6.1.1 提升创新高度、正确对待创新动机 |
6.1.2 改进银行内部创新架构、优化创新研发机制 |
6.1.3 强化产品创新的力度 |
6.1.4 平台共享、交叉合作 |
6.2 升级创新服务 |
6.3 升级创新风险管理 |
6.3.1 完善基础资产管理 |
6.3.2 完善风险隔断机制 |
6.3.3 建立与监管机构的联系制度 |
第七章 对我国银行业通道类理财创新的建议 |
7.1 认识创新的内在动机、提升对创新理解的高度 |
7.2 回归本源、规范通道类理财业务的发展 |
7.3 完善过程管理、增强交易结构韧性 |
7.4 健全内部创新制度、提高自我约束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M商业银行公司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与研究机会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商业银行公司理财产品营销理论基础 |
2.1 公司理财产品概述 |
2.1.1 商业银行公司理财业务概念 |
2.1.2 商业银行公司理财产品体系 |
2.1.3 商业银行公司理财产品特征 |
2.2 4P营销组合理论 |
2.3 STP营销组合理论 |
2.4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
2.5 顾客价值理论 |
第三章 M商业银行公司理财产品营销策略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M商业银行公司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现状 |
3.1.1 M商业银行公司理财产品营销基本情况 |
3.1.2 M商业银行公司理财营销业务产品策略现状 |
3.1.3 M商业银行公司理财营销业务定价策略现状 |
3.1.4 M商业银行公司理财营销业务渠道策略现状 |
3.1.5 M商业银行公司理财营销业务促销策略现状 |
3.2 M商业银行公司理财产品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3.2.1 产品种类同质化,营销定位不精准 |
3.2.2 定价机制不健全,信息披露不充分 |
3.2.3 渠道业务待拓展,服务流程不规范 |
3.2.4 促销模式较局限,风险控制待提升 |
3.3 M商业银行公司理财产品营销策略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产品策略问题的原因 |
3.3.2 定价策略问题的原因 |
3.3.3 渠道策略问题的原因 |
3.3.4 促销策略问题的原因 |
第四章 改进M商业银行公司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的建议 |
4.1 基于产品策略的改进建议 |
4.1.1 丰富产品种类,产品创新差异化 |
4.1.2 去除多层嵌套,资产配置多元化 |
4.1.3 回归财富管理,品牌树立特色化 |
4.2 基于定价策略的改进建议 |
4.2.1 打破刚性兑付,完善定价体系 |
4.2.2 禁止期限错配,严格审批机制 |
4.2.3 关注顾客价值,转变盈利模式 |
4.3 基于渠道策略的改进建议 |
4.3.1 打通渠道市场,设立理财公司 |
4.3.2 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理念 |
4.3.3 升级业务系统,防控全面风险 |
4.4 基于促销策略的改进建议 |
4.4.1 明确市场定位,激发购买欲望 |
4.4.2 选择细分市场,实现精准营销 |
4.4.3 培育专业人才,提升营销水平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附件 |
四、中国金融理财业的发展与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Y银行长沙分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蒋伟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2]H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张小敏. 贵州财经大学, 2020(05)
- [3]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法律的实证研究[D]. 申晴. 郑州大学, 2020(02)
- [4]吉林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孙馨彤. 吉林大学, 2020(08)
- [5]资管新规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与发展 ——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例[D]. 姚晓倩.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6]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 樊俊娜.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7]资管新规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研究[D]. 陈敏.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8]J银行L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差异化战略研究[D]. 张善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9]R银行通道类理财业务的创新研究[D]. 杜融.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10]M商业银行公司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刘思彤.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