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芪多糖调节创伤应激小鼠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金旭[1](2020)在《黄芪多糖拮抗运输应激致雏鸡肝脏损伤的作用》文中指出运输是雏鸡破壳后经孵化场到养殖场的必经环节,运输应激会对雏鸡的生长及生产性能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畜禽养殖业的损失。肝脏作为体内主要的代谢器官,在运输应激中的反应较为明显。热休克蛋白可以在应激过程快速反应,起到保护作用。黄芪多糖(APS)是黄芪的提取物,有抗应激作用,但是其拮抗运输应激致雏鸡肝脏损伤,尤其是热休克蛋白反应的效果和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雏鸡为实验对象,采用模拟运输的方法,用APS滴口预处理,测定运输应激前后雏鸡的肝脏重量,肝脏结构和功能及热休克蛋白相关因子的表达等,结果表明:(1)运输应激能够导致雏鸡肝脏重量增加,肝脏细胞肿胀,排列紊乱,组织充血,中央静脉淤血。血清中肝功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显着升高;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含量增加;间接胆红素(IBIL)、白球比(A/G)下降;而APS预处理可以缓解肝细胞肿胀和充血淤血,调节相关表达异常的酶活性,保护肝脏功能,表明APS可以拮抗运输应激致雏鸡肝脏的损伤。(2)运输应激能够导致雏鸡肝脏中的热休克转录因子hsf1表达增加,hsf2和hsf3在2h和4h表达降低,在8h表达增加。APS预处理可以纠正运输应激导致的HSF表达紊乱,缓解肝脏损伤程度。(3)运输应激能够导致雏鸡肝脏中热休克蛋白(HSPs)中hsp10、hsp47、hsp60、hsp90和hsp110基因表达下降,hsp25在2h和4h表达升高,hsp70在2h表达升高,hsp27和hsp40在8h表达升高。hsp60和hsp70的蛋白水平和其基因表达水平基本一致。表明运输应激可以诱导热休克应答(HSR)发生。APS能够调控肝脏中热休克蛋白相关因子的表达,改善其紊乱的表达水平,使其表达趋于正常,恢复其保护功能,证明改善热休克蛋白表达紊乱是APS拮抗运输应激致肝脏损伤的机制之一。综上所述,运输应激可以导致雏鸡肝脏功能和结构损伤,热休克蛋白应答紊乱。APS具有拮抗肝损伤和纠正热休克蛋白应答紊乱的功效。这一研究从生产实践出发,为减轻雏鸡运输应激反应,减少养殖业的经济损失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开发前景。
许小英[2](2020)在《黄芪多糖纳米药物在脓毒症心肌损伤中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脓毒症心肌损伤是临床常见危重症的并发症,也是导致ICU患者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随着对脓毒症心肌损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可能共同参与其病理生理过程,其中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可能是该疾病的始动因素。NF-κB信号通路已成为公认的活化炎症因子的经典途径,作为激活NF-κB信号通路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成为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的参考靶点。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作为常见的传统中药,具有免疫调节、抗感染、抗氧化等药理作用,且可与TLR4结合发挥调节炎症因子释放的功能。但这种亲水性大分子物质很难穿透细胞膜,或只有很少部分可以通过细胞间隙被吸收。为解决黄芪多糖临床应用难题,本研究借助纳米技术制备成黄芪多糖纳米药物,对脓毒症心肌损伤进行干预,探索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应用于脓毒症心肌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目的通过构建黄芪多糖纳米药物,评价该纳米药物在体内、体外对脓毒症心肌损伤模型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探讨黄芪多糖纳米药物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小鼠的可能机制。方法1.构建黄芪多糖纳米药物并分析其特性根据离子交联原理制备黄芪多糖纳米药物(以下简称APS-CS/TPP纳米药物)。利用红外吸收光谱分析该纳米药物的特征吸收峰,明确黄芪多糖结合在壳聚糖纳米载体(以下简称CS/TPP)上,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该纳米药物的形貌特点。然后通过检测APS-CS/TPP纳米药物的粒径、Zeta电位及分散指数,表征其大小、分布及稳定性等物理特性。最后将APS-CS/TPP纳米药物与大鼠心肌细胞系(H9c2细胞)共培养,通过检测细胞增值率的变化,评价该药物的细胞相容性。2.APS-CS/TPP纳米药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H9c2损伤细胞的影响取H9c2细胞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对照组(LPS+PBS组)、黄芪多糖组(LPS+APS组)、壳聚糖纳米粒子组(LPS+CS/TPP组)和黄芪多糖纳米药物组(LPS+APS-CS/TPP组)。按照5×104个细胞/孔接种于培养板,培养4 h待贴壁后各组分别给予10μl PBS缓冲液、50μg/ml的黄芪多糖、CS/TPP和APS-CS/TPP纳米药物。孵育24 h后,再加入10μg/ml的LPS作用24 h。Control组只加入PBS缓冲液。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值率的变化,瑞士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然后通过DAPI和Mito tracker染色观察凋亡细胞核和线粒体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数量以及DCFH-DA探针法检测H9c2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3.APS-CS/TPP纳米药物对脓毒症心肌损伤小鼠的治疗效果将9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对照组(CLP+NS组)、黄芪多糖组(CLP+APS组)、壳聚糖纳米粒子组(CLP+CS/TPP组)和黄芪多糖纳米药物组(CLP+APS-CS/TPP组)。Control组打开腹腔后取出盲肠,复位后缝合。其余各组按照盲肠结扎穿孔(Caecal ligation perforation,CLP)方法建立脓毒症模型,并在CLP术前72 h、48 h和24 h与术后6 h、12 h和24 h分别灌胃给予0.5 ml生理盐水、200 mg/kg的黄芪多糖、CS/TPP和APS-CS/TPP纳米药物。在CLP术后6 h、12 h和24 h比较各组外周血中的细菌载量、WBC、C反应蛋白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I,cTnI)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各组心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4.探索APS-CS/TPP纳米药物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小鼠的机制APS-CS/TPP纳米药物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小鼠后,利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心肌组织细胞因子水平,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心肌组织tlr4、p38和Nf-κB的mRNA水平,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小鼠心肌组织TLR4、p38和NF-κB蛋白表达,探讨APS-CS/TPP纳米药物对小鼠心肌组织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的影响;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测定血清细胞因子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丝氨酸相关的蛋白酶-2(MBL-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s,MASP-2)、C4a、C3a和C5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细胞亚群比例,探索APS-CS/TPP纳米药物对脓毒症心肌损伤小鼠免疫水平的调节。结果1.成功构建APS-CS/TPP纳米药物且性质稳定根据最小的载体粒径和最高的纳米药物包封率,选择壳聚糖(Chitosan,CS)浓度为2 mg/ml、三聚磷酸钠(sodium tyipolyphosphate,TPP)浓度为1 mg/ml、黄芪多糖为1 mg/ml的条件制备APS-CS/TPP纳米药物。该药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在618.3 cm-1处出现特征吸收峰,证明APS-CS/TPP纳米药物制备成功。进一步用扫描电镜观察该纳米药物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10±5.09 nm;zeta电位为43.6±0.21 mV,带正电荷,且性质稳定。该纳米药物对H9c2细胞无明显细胞毒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2.APS-CS/TPP纳米药物具有抵抗LPS诱导H9c2细胞损伤的作用LPS诱导的H9c2细胞给予APS-CS/TPP纳米药物后,细胞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增长50%以上。较LPS+PBS组升高约2倍左右,有显着性差异(P=0.003)。LPS+APS-CS/TPP组H9c2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细胞形态也未出现明显变化,且细胞早期凋亡率为47.33%±10.33,较LPS+PBS组降低了30%左右,有显着性差异(P=0.000)。ROS水平也比LPS+PBS组降低了2倍左右,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3)。3.APS-CS/TPP纳米药物可保护CLP术后小鼠的心肌损伤CLP方法建立脓毒症心肌损伤小鼠模型,给予APS-CS/TPP纳米药物治疗后发现,CLP术后虽然外周血细菌载量呈时间依赖性升高,但术后12 h CLP+APS-CS/TPP组的细菌总数较CLP+NS组显着降低,24 h后较其降低两倍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外周血WBC和C反应蛋白在CLP+APS-CS/TPP组虽呈上升趋势,但明显低于CLP+NS组。cTnI在CLP+APS-CS/TPP组明显降低,与CLP+NS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病理形态学观察心肌细胞在APS-CS/TPP纳米药物治疗后肿胀明显减轻,无明显出血,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CLP术后24 h病理损伤评分结果为1.78±0.48,较CLP+NS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APS-CS/TPP纳米药物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和免疫调节作用发挥保护脓毒症心肌损伤作用在CLP方法建立脓毒症心肌损伤小鼠模型中发现,与CLP+NS组相比,CLP+APS-CS/TPP组心肌组织中的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水平下降了2倍以上,抑炎细胞因子IL-2、IL-4、IL-5和IL-10水平显着上调。tlr4、p38和Nf-κB的mRNA水平明显降低,TLR4、p38和NF-κB蛋白表达也降低。应用APS-CS/TPP纳米药物后,与CLP+NS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CD4+T和CD8+T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但CD4+CD25+T细胞比例却显着下降。但APS-CS/TPP纳米药物对外周血中的细胞因子、MASP-2、C4a无明显调节作用,可显着降低血清中的C3a、C5a水平,且与CLP+NS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00,P=0.011)。结论1.成功制备出APS-CS/TPP纳米药物,此纳米粒径均匀,形貌规整,生物相容性良好。2.APS-CS/TPP纳米药物对LPS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效应。3.APS-CS/TPP纳米药物对CLP方法建立的脓毒症心肌损伤小鼠发挥抗感染作用。4.APS-CS/TPP纳米药物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以及调节免疫水平发挥保护脓毒症心肌损伤的效应。
杨晓宇[3](2019)在《“参杞颗粒”的制备及药效学初步评价》文中指出断奶仔猪因为其自身生理特性,生长发育快、对疾病的易感性高,伤寒苦困会导致其脾气虚弱,断奶、转圈应激会使其免疫力降低,断奶仔猪的“保育”即“保命”。针对断奶仔猪的生理特性,以“健脾益气、补肾益精”为指导原则,研究其对保育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筛选“健脾益气、补肾益精”中药组方,优化颗粒剂制备方法,进行质量标准初探,研究“参杞”颗粒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的影响,为推动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免疫功能与生长性能对18味中药进行筛选,得到以党参、枸杞组成组方。(2)分别通过单因素、Box-Behnken响应面法,以2种生药提取液中的多糖为参照,得到党参最佳试验结果为提取次数4次、提取时间40min、料液比1:47,党参多糖得率为23.67%;枸杞子最佳试验结果为提取次数4次、提取时间50min、料液比1:43,党参多糖得率为9.37%。(3)将提取的药液浓缩至密度1.20-1.22,进行湿法制粒。利用成型率筛选出辅料可溶性淀粉。乙醇体积分数固定为70%,以颗粒剂的粒度合格率、溶化性和吸湿率为评价指标综合评分,最佳颗粒制备工艺为用密度为1.20左右的药液与70%可溶性淀粉混合湿法制粒。(4)利用最佳工艺制备出颗粒剂并进行质量初步研究。对颗粒剂进行外观、粒度、水分、溶化性等检查。其所制备的中药颗粒呈黄棕色,成型率为94.56%;含水分为4.22%;溶化时间为4.08 min,溶液略有浑浊;休止角α约为30°左右,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约为76%。(5)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仔猪于26日龄断奶,30日龄时注射猪瘟兔化弱疫苗1头份/头,35日龄采血检测猪瘟抗体水平,随后选取临床健康、抗体水平相近的“杜×长×大”二元杂交断奶仔猪90头,按体重相近原则分为5组。Ⅰ组饲喂基础日粮, Ⅱ、Ⅲ、Ⅳ组在饲料中分别添加“参杞”颗粒0.5%、1.0%、2%(生药占猪体重比例为0.0625g/kg、0.125g/kg、0.25g/kg),Ⅴ组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35日龄开始试验,仔猪63日龄,保育结束。实验周期为28天。于35日龄、42日龄、49日龄、56日龄、63日龄时每组随机选取仔猪6头,前腔静脉采血6mL/头,用于免疫球蛋白IgG、IgA、IgM与猪瘟抗体水平的检测。Ⅲ、Ⅳ和Ⅴ组料重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Ⅱ、Ⅲ、Ⅳ组可显着提高仔猪血清中IgG、IgA及IgM的含量(P<0.05或P<0.01),且以连续饲喂2周以上效果最为明显;药物组可有效提高血清中猪瘟抗体水平(P<0.05或P<0.01)。以中剂量连续饲喂2周以上效果最为明显。本研究表明:该颗粒剂的制备工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质量标准有效、可控,筛选制粒工艺条件可行;可明显提高断奶仔猪猪瘟抗体水平、免疫球蛋白水平,从而提高仔猪的免疫力。以日粮中添加1%剂量连续饲喂2周以上效果最佳。
张槐[4](2019)在《复方芪术颗粒的研制及其免疫增强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数补气类中药在增强动物免疫力和恢复受免疫抑制动物的免疫力方面具有独特功效。本研究选用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黄芪和白术两味补气类药材,经过水提醇沉、制粒、干燥等工序制备成复方芪术颗粒(Compound Huangqi&Baizhu granules,CHBG),并进行了药物制剂学、毒理学以及药效学方面的研究,以期获得一种新的兽用免疫增强剂。现将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CHBG黄芪白术配比筛选为了获取疗效更优的CHBG,本文以雏鸡为试验动物,以黄芪与白术1:3~3:1不同比例配伍制备的颗粒为试验药物,同时设立疫苗免疫对照组,通过考察试验药物对新城疫(ND)疫苗抗体水平影响而筛选黄芪与白术的配伍比例。结果显示,当黄芪与白术比例为1:1时,雏鸡ND抗体水平较疫苗免疫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且其抗体水平在所有药物试验组中最高。结果表明,黄芪与白术比例为1:1时的颗粒剂具有较好的免疫增强作用,因此以此为基础制备CHBG。2.CHBG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为了制备质量稳定、可控的GHBG,本文采用薄层色谱(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确定黄芪、白术的药材质量;在此基础上采用Ca(OH)2的碱水提醇沉的方法获取黄芪白术提取物,然后加入辅料、采用湿法制粒、干燥的工艺制得CHBG,再通过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稳定性。结果显示:(1)在黄芪和白术各自TLC图谱中,样品药材和对照品药材在相同位置显示相同荧光斑点;且两味药材的HPLC特征图谱与对照品药材的相似度均达到0.90以上,说明选用药材合格;(2)制得黄芪、白术的混合粗多糖,试验三批次的多糖平均得率为7.58%,其多糖含量为73.83%。制得的CHBG成品,每1 g相当于原生药2 g;(3)CHBG以市售铝塑包装密封后,在温度40±2℃,相对湿度为75±5%的环境中加速试验6个月以及在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的环境中放置18个月后,其外观性状、鉴别、含量等质量指标均符合CHBG质量标准要求。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选用合格的药材,采用Ca(OH)2的碱水提醇沉、喷雾干燥、湿法制粒获得的CHBG质量稳定,有效期可达18个月。3.CHBG质量标准研究为使CHBG质量可控,借鉴药典方法和采用TLC、HPLC等方法,建立CHBG的质量标准。结果:参考中国兽药典建立了 CHBG的含量检测方法以及确定了 CHBG的外观性状、水分、粒度、溶化性、微生物限度等检查项目;采用TLC法建立了 CHBG定性鉴别多糖、黄芪甲苷、白术的方法;参考中国兽药典建立了 HLPC检查CHBG中单糖、双糖含量的方法,并规定了检出限度;同时,采用HLPC法对9批CHBG特征图谱进行了考察,建立了 CHBG的指纹图谱。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质量标准可用于CHBG的质量控制。4.CHBG安全性评价采用改良寇氏法和最大耐受药量试验法评价CHBG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改良寇氏法未能测定出CHBG对小鼠口服的LD50,但最大耐受药量试验法测得CHBG对小鼠口服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80 g/(kg·bw)。在最大耐受药量时,小鼠体质量和脏器指数无明显变化。实验结果表明:CHBG对实验小鼠是安全的。5.CHBG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研究为探讨CHBG对免疫缺陷动物的免疫调节作用,本文以小鼠为试验对象,采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制作免疫抑制模型,再分别设立空白组、Cy组、Cy+CHBG3.75组(注:给药剂量为3.75g/(kg.bw),本节下同)、Cy+CHBG7.5组、Cy+CHBG15.0组,并分别考察CHBG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碳粒廓清功能、脾淋巴细胞增殖、血清溶菌酶及TNF-α、IL-2、IL-4、IFN-γ等细胞因子的影响。同时设立空白组、黄芪多糖组、CHBG3.75组、CHBG7.5组、CHBG15.0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HBG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Cy处理可引起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下降,并能抑制脾淋巴细胞增殖,导致血清溶菌酶含量以及TNF-α、IL-2、IL-4、IFN-y等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其中脾脏指数、血清溶菌酶含量以及IFN-y等细胞因子水平比空白组显着下降(P<0.05),说明Cy处理引起了明显的免疫抑制。(2)与Cy组比较,CHBG15.0可显着提高脾脏指数、IFN-y的含量(P<0.05),极显着提高血清溶菌酶的含量(P<0.01);CHBG7.5可极显着提高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清溶菌酶的含量(P<0.01);CHBG3.75可显着恢复并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显着提高IL-4的含量(P<0.05),极显着提高脾脏指数、血清溶菌酶的含量(P<0.01)。CHBG各剂量组均可提高碳粒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但差异不显着(P>0.05);对TNF-α、IL-2的生成也无明显影响。(3)CHBG3 75可显着降低正常小鼠CD8+T细胞的数量(P<0.05),并显着提高CD4+/CD8+比值(P<0.05),且除CHBG15.0组的CD4+T细胞的数量和CD4+/CD8+的比值显着低于黄芪多糖组(P<0.05),CD8+T细胞的数量显着高于黄芪多糖组(P<0.05)外,CHBG3 75组和CHBG7.5组的CD4+、CD8+T细胞的数量以及CD4+/CD8+的比值均与黄芪多糖组的差异不显着(P>0.05)。以上试验结果表明:CHBG可明显恢复Cy所致小鼠免疫器官发育的抑制作用,能增强Con 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溶菌酶释放,诱导机体产生IFN-γ、提高血清中IL-4的含量,还可提高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6.CHBG对ND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为考察CHBG对ND疫苗免疫效果。以口服0.5、1.0、2.0、3.0、5.0 g/L的剂量在每次免疫后连续给药7 d,考察不同剂量CHBG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以整个免疫期连续给药、首免和二免后连续给药1周以及首免后给药1周的三种方案给药,考察CHBG的不同给药方案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1)当口服不同剂量CHBG时,与疫苗免疫对照组比较,在首免后的第1、2周,CHBG10(注:给药剂量为1.0 g/L饮水给药,本节下同)组的抗体水平显着升高(P<0.05),在二免后第1、2周时,抗体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与黄芪多糖组比较,CHBG各剂量组中除CHBG5.0组在35日龄时的ND抗体水平显着低于黄芪多糖组外(P<0.05),而其余各组与其差异均不显着(P>0.05)。(2)采取不同给药方案时,与免疫对照组比较,在几种方案中,以每次免疫ND疫苗后,饮水给予1.0 g/L剂量的CHBG,并连续给药7 d的方案较好,其在首免后第1、2周,雏鸡ND抗体水平可显着增加(P<0.05),在二免后第1、2周时,雏鸡ND抗体水平极显着增加(P<0.01);且用药成本低。综上所述,采用本试验方法制备的CHBG安全、稳定;同时建立了 CHBG质量标准,其检测方法简单、可行,可用于CHBG的质量控制。动物试验证实CHBG既可以恢复和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同时提供了 CHBG的临床使用方案,即每次免疫后以1.0 g/L剂量饮水连续给药7 d,有助于雏鸡ND抗体水平的提高,可为雏鸡提供更好的保护。
韩乾杰[5](2019)在《植物多糖对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采用从蒙古黄芪块茎以及人参(白参)根茎中分别提取得到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和人参多糖(Ginseng polysaccharide,Gps),研究2种植物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为植物多糖作为抗生素替代物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分为三个试验:试验一,采用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研究2种植物多糖对Lps刺激引起的免疫应激的调控作用。试验二,选择28日龄的断奶仔猪为试验对象,探究2种植物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三,在试验二的基础上,对部分仔猪采用Lps进行刺激,进一步探究2种植物多糖对仔猪免疫应激和和肠道健康的调节作用。试验一:在采用Lps刺激过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添加不同浓度的Aps和Gps处理,检测不同处理组的细胞形态、酶活指标、炎症因子和TLR4信号通路关键位点的基因表达量,初步探究Aps和Gps对Lps刺激引起的免疫应激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Lps刺激巨噬细胞使细胞形态受损,增殖减缓;细胞上清中LDH、ACP、AKP、IL-1β和TNF-α含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且与时间呈正相关;Lps组细胞的TLR4、MyD88和NF-κB的mRNA表达量相较于阴性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炎症巨噬细胞经植物多糖处理后有助于恢复细胞形态和增殖活力;不同浓度的Aps和Gps处理后,细胞上清中LDH、ACP、AKP、IL-1β和TNF-α含量均比Lps组显着降低(p<0.05),且1mg/ml的Aps效果最为显着;经Aps和Gps处理后,细胞的TLR4、MyD88和NF-κB的mRNA表达量相较于Lps组显着降低(p<0.05)。细胞试验结果表明,Aps和Gps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的活化缓解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减少免疫应激。试验二:采用180头28日龄的杜长大断奶仔猪,根据体重相近原则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其中处理1组为对照组(Con),饲喂基础日粮;处理2组为Aps组,饲喂基础日粮+800mg/kg黄芪多糖;处理3组为Gps组,饲喂基础日粮+800mg/kg人参多糖。试验期为28天,试验首末期进行个体称重,每日统计采食量和腹泻情况,计算日增重和料重比。在试验第14天和28天,每组选择6只猪,采集血样,进行血清指标分析;在试验第28天,每组选择6只猪进行屠宰,取结肠内容物,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FAs)和肠道菌群。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Aps和Gps均显着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p<0.05),显着降低料肉比和腹泻率(p<0.05)。饲粮中添加Aps能显着提高仔猪血清中IgA和IgM的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Aps和Gps均能显着提高结肠内容物乙酸、丁酸和异丁酸的含量(p<0.0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Aps和Gps可丰富结肠微生物区系,改变微生物组成,相比于对照组,Aps组的加氏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显着增加(p<0.05),Aps和Gps均显着提高毛螺旋菌、美拉那菌和硒单胞菌的比例(p<0.05)。试验结果说明,Aps和Gps能增强仔猪免疫功能,增加肠道内VFAs的含量,平衡肠道微生物菌群,从而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试验三在试验二的基础进行,在试验第29天,每组挑选12只仔猪,其中6只按25μg/kg体重注射Lps,另外6只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处理后的第1.5小时和3小时,分别采集血样,用于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处理后第4小时,将每组挑选的12头仔猪进行屠宰,取空肠肠道和空肠粘膜,测定肠道形态、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及免疫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量。试验结果表明,Aps和Gps对Lps刺激引起仔猪的免疫应激均具有缓解作用,能够显着降低(p<0.05)因Lps刺激引起的血清中ALB、BUN、ALT、AST、IL-1β和TNF-α的升高,同时提高(p<0.05)机体SOD、T-AOC和IgA含量。空肠形态的结果表明,Aps和Gps显着提高(p<0.05)空肠绒毛的高度,缓解Lps刺激对空肠绒毛的损伤。肠道屏障功能结果表明,Aps和Gps均能够缓解由Lps刺激造成的空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Claudin表达的下调,有助于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的结果表明,Lps刺激显着提高(p<0.05)空肠粘膜TLR4、MyD88和NF-κB蛋白表达量,而Aps和Gps能抑制由于Lps刺激引起的TLR4、MyD88和NF-κB蛋白表达量(p<0.01),并且降低了由Lps刺激引起的NF-κB p65的阳性率。试验结果说明,Aps和Gps能够降低肝脏损伤和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提高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屏障功能,通过调节肠道TLR4/NF-κB信号通路,缓解过度免疫应激。综上所述,Aps和Gps能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增强仔猪免疫功能;有利于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增加肠道内VFAs的含量;降低Lps刺激引起的机体肝脏损伤和炎症因子的分泌,提高仔猪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屏障功能;通过调节肠道TLR4/NF-κB信号通路,缓解机体过度免疫应激。
朱潇潇[6](2019)在《黄芪多糖延缓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血管内皮细胞衰老是血管衰老、心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中药材黄芪被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黄芪多糖是黄芪的主要提取物之一,最近的药理学研究显示,它具备多种生物学功能并具有一定的血管保护作用。方法:从大鼠主动脉提取并体外培养原代内皮细胞以备实验研究,使用CD31及vWF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低密度脂蛋白摄取、管形成、CCK8、Hoechst染色等技术鉴定内皮细胞并评价内皮细胞的功能活性。利用高糖诱导建立内皮细胞衰老模型,观察黄芪多糖对血管内皮细胞P16、P21等衰老指标、线粒体钠钙交换蛋白(NCLX)表达的影响,siRNA抑制NCLX表达后再次观察黄芪多糖对内皮细胞表达P16等衰老指标、IL-1等炎症指标的影响。siRNA抑制NCLX表达前后分别观察黄芪多糖对内皮细胞LC3B等自噬指标的影响,电镜观察自噬体。结果:1)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提取和原代培养成功,纯度高达94.65%。体外传至第10代仍有稳定的成管、增殖等功能,且未见传代后的内皮细胞中存在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显着阳性的细胞。2)黄芪多糖可以抑制高糖所诱导的主动脉内皮细胞中衰老相关蛋白P16、P21、P53的表达。3)黄芪多糖增强衰老内皮细胞中NCLX的表达。4)下调NCLX可抑制黄芪多糖的抗衰老作用并增加NLRP3、IL-1炎症因子的表达。5)黄芪多糖可促进细胞LC3BⅠ向LC3BⅡ转化,自噬相关蛋白Atg7聚集增多,使p62/SQSTM 1减少,形成自噬体。结论:本研究开发了 一种从大鼠主动脉中分离和培养高纯度的、具有良好功能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新方法,无需胶原酶消化,且体外培养至第10代细胞仍具有功能。黄芪多糖具有延缓血管内皮细胞衰老、抑制炎症的作用,且该作用可能依赖于NCLX的调节。黄芪多糖可通过LC3-p62-Atg7促进自噬体形成,保证自噬通量,这可能是其延缓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机制之一。
李丹丹[7](2019)在《黄芪多糖联合二甲双胍对老年糖尿病小鼠模型肝、肾组织糖脂代谢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建立老年糖尿病小鼠模型,观察黄芪多糖联合二甲双胍对小鼠肝、肾组织的病理形态、糖脂代谢、超微结构变化的疗效,推断其降糖作用疗效,为老年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及并发症诊疗提供参考。方法:以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5月龄昆明种小鼠制作老年糖尿病小鼠模型。实验小鼠分为老年对照组(A组)、老年糖尿病模型组(B组)、二甲双胍治疗组(C组)、黄芪多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D组),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持续60天。测定各组小鼠空腹血糖、体重、摄食、饮水、血清空腹胰岛素含量的变化情况。抗胰岛素抗体免疫组化检测胰腺组织胰岛素分泌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胰腺、肝脏、肾脏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糖原染色显示肝、肾组织糖原蓄积情况;油红O染色判定肝脏组织脂类变化情况。此外,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肝、肾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黄芪多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增加老年糖尿病小鼠体重,降低小鼠摄食、饮水、空腹血糖水平(P<0.05);(2)黄芪多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升高老年糖尿病小鼠胰岛素含量(P<0.05),改善胰腺腺泡细胞水肿和促进胰岛形态的恢复;(3)黄芪多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缓解老年糖尿病小鼠肝细胞变性、水肿,减轻肝组织糖原含量和脂质沉积(P<0.05),改善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和内质网损伤;(4)黄芪多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抑制老年糖尿病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系膜基质增生和肾小管水肿、空泡形成,减少肾糖原含量,促进肾小球足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恢复。结论:1.黄芪多糖联合二甲双胍具有降低老年糖尿病小鼠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2.黄芪多糖联合二甲双胍可以改善老年糖尿病小鼠肝脏糖脂代谢,恢复肝细胞线粒体及内质网结构和功能。3.黄芪多糖联合二甲双胍可以保护老年糖尿病小鼠肾小球足细胞,减轻系膜及基质增生,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并调节糖原代谢。
熊永晅[8](2018)在《黄芪多糖对慢性应激小鼠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芪多糖作为从黄芪中提取的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临床上常被用于畜禽的抗氧化应激药物。在应激反应中,过量的一氧化氮与氧自由基结合产生过氧亚硝基阴离子,会破坏核酸分子,钝化膜脂蛋白和细胞内必要蛋白,引起细胞损伤及脂质过氧化,导致细胞死亡。一氧化氮合酶作为机体内催化精氨酸合成一氧化氮的最主要酶,对于调控机体内的一氧化氮合成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初步探讨黄芪多糖抗氧化应激过程中对一氧化氮合酶在各器官组织的表达调控作用,为深入理解黄芪多糖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本研究首先构建了慢性应激小鼠模型,并用黄芪多糖干预治疗,试剂盒检测血清中总超氧岐化酶活力、活性氧和丙二醛含量,验证黄芪多糖的抗氧化应激效果,同时利用Western-blot技术方法检测黄芪多糖抗应激作用中机体主要组织器官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分析应激损伤脏器血管内皮NOS的表达。慢性应激会造成小鼠采食量和体增重的显着下降(P<0.05),以及肝脏器官指数的显着下降(P<0.05)。黄芪多糖能够显着提高正常小鼠脾脏器官指数(P<0.05),改善慢性应激造成的小鼠采食量和体增重的减少,恢复肝脏器官指数。黄芪多糖可以恢复慢性应激造成的小鼠血清总超氧岐化酶的活力(P<0.05),降低血清活性氧和丙二醛含量(P<0.05),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黄芪多糖能够显着降低慢性应激小鼠心脏和肺脏组织iNOS的表达(P<0.05),极显着降低慢性应激小鼠肝脏组织iNOS、胸腺组织nNOS以及肺脏组织eNOS的表达(P<0.01);显着提高慢性应激小鼠胸腺组织iNOS和心脏组织eNOS的表达(P<0.05)。此外,黄芪多糖能够显着提高正常小鼠肝脏组织eNOS和肾脏iNOS的表达(P<0.05)。总之,黄芪多糖能够阻止慢性应激小鼠体内超氧化物与一氧化氮反应生成过氧化亚硝酸阴离子,抑制羟基氧自由基的产生,使机体内的活性氧含量保持在较低的水平,iNOS可能更多地参与应激反应的发展和进程,黄芪多糖的抗应激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机体内NOS的稳定性,以维护机体内一氧化氮的动态平衡。
赵秉江[9](2017)在《黄芪多糖促进皮肤伤口愈合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黄芪多糖是黄中药材黄芪的重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抵抗疾病、增强体质、改善心功能、抗氧化、抗病毒和抗癌症等多种功能。临床实践发现,黄芪可以促进创伤愈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黄芪多糖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及促进皮肤创面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黄芪多糖的提取、纯化和黄芪多糖软膏的制备。中药材黄芪通过脱脂、水提、醇沉、脱蛋白得到粗的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n,APS),粗黄芪多糖APS经过DEAE-Cellulose阴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00分子筛层析得到黄芪多糖APS2-1。采用紫外和红外光谱学分析鉴定黄芪多糖APS2-1的纯度和特征吸收峰。黄芪多糖软膏的配方为APS2-1﹕凡士林﹕SDS﹕水=2﹕60﹕2﹕65。第二部分:APS2-1促进小鼠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建立小鼠皮肤切除伤口实验动物模型,将小鼠分为APS2-1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APS2-1组小鼠皮肤创面给予0.5g黄芪多糖软膏,阴性对照组小鼠皮肤创面给予0.5g不含黄芪多糖的凡士林软膏(PBS:凡士林:SDS:水=2:60:2:65),阳性对照组小鼠皮肤创面给予0.5g京万红软膏。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3周。观察小鼠状态和体重、创面愈合情况、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创面组织中TGF-β1、FGF-2、EGF和Cyclin D1的表达变化。第三部分:APS2-1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MTT法测定APS2-1对成纤维细胞CCC-HSF-1增殖的影响,Transwell法检测APS2-1对成纤维细胞CCC-HSF-1迁移的影响,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APS2-1对成纤维细胞CCC-HSF-1细胞周期的影响,qRT-PCR法检测APS2-1对成纤维细胞CCC-HSF-1的Cyclin D1的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APS2-1对成纤维细胞CCC-HSF-1的信号通路调控蛋白NF-κB p65、IκBα和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 D1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黄芪多糖的提取、纯化和黄芪多糖软膏的制备。中药材黄芪通过脱脂、水提、醇沉、脱蛋白、透析和冻干得到粗黄芪多糖APS。粗黄芪多糖APS经过DEAE-Cellulose阴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后被分离成两个峰,其中APS-2为酸性多糖且含量更高。APS-2经过Sephadex G-100分子筛分离纯化后被分离成两个峰,其中APS2-1分子量更大且相对含量更高。APS2-1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在4000-400cm-1的波长范围内,于3390、2930、1640、1420、1160、1010、914、760 cm-1等处有明显的吸收峰。APS2-1紫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280nm和254nm未出现吸收峰,说明APS2-1中不含蛋白质、多肽、核酸成分。APS2-1促进小鼠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结果显示:给药第7、14、21天APS2-1组小鼠体重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小鼠,APS2-1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体重无显着差异。给药第7、14、21天APS2-1组小鼠创面愈合率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小鼠,APS2-1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创面愈合率无显着差异。APS2-1组小鼠皮肤创面组织病理学图片显示有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出现了一些纤维母细胞,并且有一些新的血管和新的皮肤形成。阴性对照组小鼠皮肤创面组织病理学图片显示创面组织中出现了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未观察到新的皮肤和新的血管形成。阳性对照组小鼠皮肤创面组织病理学图片显示创面组织有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有一些新的血管和新的皮肤形成。APS2-1组小鼠创面组织中细胞因子TGF-β1、FGF-2、EGF和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 D1的表达均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小鼠,APS2-1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中细胞因子TGF-β1、FGF-2、EGF和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 D1的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APS2-1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显示:倒置显微镜下成纤维细胞CCC-HSF-1呈现梭形、放射形、三角形、多角形,未贴壁的细胞呈现圆形。在0-48小时内生长缓慢属于潜伏期。48-96小时内增长速率很快呈现指数增长属于细胞增殖的对数期。96-144小时内细胞的生长速率又降低进入细胞生长的平台期。1.0mg/l、5.0mg/l和25.0mg/l的APS2-1作用24、48、72h均能促进CCC-HSF-1增殖,最佳的作用浓度为25.0mg/l,最佳的作用时间为48小时。25.0mg/l黄芪多糖APS2-1呈时间依赖性促进CCC-HSF-1迁移。25.0mg/l的APS2-1能促进CCC-HSF-1向分裂期转变。25.0mg/l的APS2-1能上调CCC-HSF-1的Cyclin D1 mRNA的转录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但下调信号通路调控蛋白NF-κB p65和IκBα的表达。结论:1.本研究建立了黄芪多糖提取和纯化的方法,并且建立了黄芪多糖紫外和红外光谱学鉴定的方法。2.APS2-1促进表皮和真皮增生、促进血管再生,加速小鼠皮肤创面愈合。3.APS2-1促进小鼠皮肤创面愈合的机制包括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细胞周期向分裂期转变、上调TGF-β1、FGF-2、EGF和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 D1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下调信号通路调控蛋白NF-κB p65和IκBα的表达。
明海霞[10](2016)在《黄芪多糖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抑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其中以非小细胞肺癌为多见,约占肺癌所有病例的80%-85%。近二十年,肺癌的发病率每年以11%左右的速度递增,以此预计,我国肺癌的患者将在2025年达到世界“第一”。由于肺癌具有很强的侵袭、转移能力,所以是恶性度较高的肿瘤之一,且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特性,致使早期诊断困难,大多数就诊时已是晚期,因此预后极差。在临床上,早期的手术治疗和晚期的化疗始终是肺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顺铂(DDP)是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常用铂类化疗药物,能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抗肿瘤效应。但由于不同个体对该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尤其是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包括抑制骨髓的造血系统,肾脏毒性、神经毒性、耳毒性、肝毒性以及多药耐药性(MDR)等特点,限制了该类药物的应用。如果能在化疗的同时配合中医、中药,进行全身性的调理,则可以降低化疗对机体的毒副作用,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这样即可降低化疗药物的给药剂量,又能减轻化疗药物的各种毒副作用,延缓MDR的产生,并可增强抗肿瘤疗效。近年研究证实,许多中药具有通过整体调节功能,增强免疫系统的作用,以促使肿瘤细胞死亡或诱导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转移等过程。甘肃道地药材黄芪是传统的扶正固本中药,归肺经,是补气药之一。黄芪多糖(APS)是其最重要的天然有效活性成分,是含量最多、免疫活性最强的一类物质,具有调节免疫、补益肺气、抗炎、增强巨噬细胞活性、抗肿瘤等多方面作用。因此,本研究根据中医扶正治疗的原则,初步探讨APS提高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转移的分子机制及对顺铂的增效减毒机制。本课题分体外(细胞)、体内(动物)实验两部分进行研究。(1)体外实验通过噻唑蓝比色法(MTT)观察了不同浓度的APS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LLC)生长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下检测不同浓度的APS对LLC细胞骨架、线粒体膜电位(MMP)及细胞内Ca2+浓度的动态变化。(2)动物实验部分主要通过LLC荷瘤小鼠模型,以低、中、高剂量APS及与减半剂量的DDP联合使用后对其进行干预,在计算抑瘤率的基础上,计算荷瘤小鼠的瘤质量、体质量、有效体质量等变化,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免疫组织化学(SP)、蛋白免疫印迹(WB)等方法研究其对瘤组织细胞生长、细胞因子及DDP所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影响;核因子-κ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肿瘤组织Caspase-9、Bcl-2、Bax、Fas L等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血清Ⅳ型胶原蛋白(Col4)和透明质酸(HA)含量等表达的影响。1.MTT显示:终浓度为50μg/ml400μg/ml的APS各时间点均可不同程度的抑制小鼠LLC的增殖(P<0.05),以APS 200μg/ml作用最显着。2.LSCM显示:(1)APS各剂量组中LLC的微管、微丝排列早期出现分布变化,晚期数量减少,断裂、塌陷,荧光着色变浅(P<0.05)。(2)APS各剂量组在24、48、72h的时间点上,均可以明显降低小鼠LLC的MMP、升高细胞内Ca2+浓度(P<0.05),两者均在24 h内变化最明显,即早期作用显着。这可能是其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的机制之一。3.中、高剂量APS及联合用药各组对Lewis肺癌小鼠均有显着的抑瘤作用(P<0.05),并可明显改善Lewis肺癌小鼠的体质量、有效体质量、瘤质量(P<0.05),以联合用药组作用更为显着。q值在0.851.15之间,提示APS与减半剂量的DDP联合使用,疗效具有相加效应。4.APS及联合用药各组可提高Lewis肺癌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6、IL-12、TNF-α的水平(P<0.05);提高实验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说明APS能增强DDP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对免疫器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5.Q-PCR和WB显示:(1)APS中、高剂量组肺癌移植瘤组织NF-κBp65、P53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但对p38MAPK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影响不明显。联合用药低、中剂量组降低NF-κBp65、P53及P38表达的作用弱于DDP组(P<0.05或P<0.01),但高剂量组作用与DDP组接近(P>0.05)。(2)APS高剂量组及联合用药各组中,肺癌移植瘤组织Bcl-2、Fas L明显下降,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联合用药低、中剂量组,对Bcl-2/Bax、Fas L的影响不及DDP组(P<0.05),而联合用药高剂量组与DDP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APS可能通过下调肿瘤组织中NF-κB、P5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下调Bcl-2、Fas L等抗凋亡基因的表达,上调Bax等促凋亡基因的表达,使Bcl-2/Bax比例降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这可能是APS发挥抑瘤、抗转移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6.SP提示:APS中、高剂量组肺癌移植瘤组织Caspases-9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或P<0.01);联合用药低、中剂量组的作用弱于DDP组(P<0.05或P<0.01),而高剂量组作用接近DDP组(P>0.05)。提示APS可能通过提高移植瘤组织中Caspases-9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7.APS各剂量组及联合用药组均可降低小鼠血清中Col4和HA含量,联合用药组作用更明显(P<0.05或P<0.01)。提示APS可能通过阻止肺癌移植瘤细胞与基质的黏附、减少基底膜降解,从而抑制小鼠肺癌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8.上述作用在APS与减半剂量的DDP联合使用时,可增强DDP化疗效果,从而降低DDP毒性,对DDP具有增效减毒作用。
二、黄芪多糖调节创伤应激小鼠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芪多糖调节创伤应激小鼠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芪多糖拮抗运输应激致雏鸡肝脏损伤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运输应激 |
1.1.1 运输应激的概述 |
1.1.2 运输应激的影响 |
1.2 运输应激对雏鸡的影响 |
1.2.1 雏鸡的运输应激反应 |
1.2.2 运输应激对雏鸡肝脏的影响 |
1.2.3 减轻雏鸡运输应激反应的方式 |
1.3 运输应激与热休克蛋白反应 |
1.3.1 热休克蛋白的概述 |
1.3.2 热休克蛋白的特点 |
1.3.3 热休克蛋白反应相关机制 |
1.3.4 热休克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1.3.5 运输应激与热休克蛋白反应的关系 |
1.4 黄芪多糖 |
1.4.1 黄芪多糖概述 |
1.4.2 黄芪多糖的作用 |
1.4.3 黄芪多糖与肝脏 |
1.4.4 黄芪多糖与热休克蛋白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药品与试剂 |
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整体设计方案 |
2.3.1 实验动物运输时间的确定及运输应激雏鸡模型的建立 |
2.3.2 实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2.3.3 组织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4 临床症状观察 |
2.5 雏鸡肝脏病理学观察 |
2.5.1 肝脏脏器系数的测定 |
2.5.2 肝脏病理解剖学观察 |
2.5.3 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 |
2.6 肝脏功能检测 |
2.7 肝脏组织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
2.7.1 肝脏组织总RNA的提取 |
2.7.2 反转录反应(cDNA) |
2.7.3 内参基因β-actin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
2.7.4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 |
2.8 肝脏组织中热休克相关蛋白基因水平的测定 |
2.9 肝脏组织中蛋白表达水平的测定 |
2.9.1 肝脏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
2.9.2 Weatern Blotting |
2.10 试验数据的分析与统计 |
3 结果 |
3.1 运输应激后雏鸡临床症状表现 |
3.1.1 运输过程中雏鸡临床症状 |
3.1.2 雏鸡肝脏系数 |
3.2 APS缓解运输应激致雏鸡肝脏损伤的检测结果 |
3.2.1 肝脏病理解剖学观察结果 |
3.2.2 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
3.3 APS缓解运输应激致雏鸡肝功能损伤的检测结果 |
3.3.1 血清中ALT活性的检测结果 |
3.3.2 血清中AST活性的检测结果 |
3.3.3 血清中ALP活性的检测结果 |
3.3.4 血清中GGT含量的检测结果 |
3.3.5 血清中TBIL、DBIL、IBIL含量的检测结果 |
3.3.6 血清中TP、ALB、GLB、A/G含量的检测结果 |
3.4 APS缓解运输应激致雏鸡肝脏组织HSR紊乱的结果 |
3.4.1 APS缓解运输应激致雏鸡肝脏组织中hsf1 m RNA影响的结果 |
3.4.2 APS缓解运输应激致雏鸡肝脏组织中hsf2 m RNA影响的结果 |
3.4.3 APS缓解运输应激致雏鸡肝脏组织中hsf3 m RNA影响的结果 |
3.4.4 APS缓解运输应激致雏鸡肝脏组织中热休克蛋白家族m RNA影响的结果 |
3.5 APS缓解运输应激致雏鸡肝脏组织中hsp60和hsp70 蛋白水平影响的结果 |
3.5.1 APS缓解运输应激致雏鸡肝脏组织中hsp60 蛋白水平影响的结果 |
3.5.2 APS缓解运输应激致雏鸡肝脏组织中hsp70 蛋白水平影响的结果 |
4 讨论 |
4.1 运输应激导致的雏鸡临床表现 |
4.2 APS拮抗运输应激致雏鸡肝脏损伤的影响 |
4.3 APS拮抗运输应激对雏鸡肝脏HSF的影响 |
4.4 APS拮抗运输应激对雏鸡肝脏HSPs的影响 |
4.5 APS拮抗运输应激对生产实践的意义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黄芪多糖纳米药物在脓毒症心肌损伤中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黄芪多糖纳米药物的构建及特征 |
1.1 引言 |
1.2 材料 |
1.3 方法 |
1.3.1 APS-CS/TPP纳米药物的制备 |
1.3.2 APS-CS/TPP纳米药物的理化性质表征 |
1.3.3 细胞相容性评价 |
1.4 结果 |
1.4.1 不同条件对APS-CS/TPP纳米药物粒径及包封率的影响 |
1.4.2 APS-CS/TPP纳米药物物理特征 |
1.4.3 APS-CS/TPP纳米药物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
1.5 讨论 |
1.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APS-CS/TPP纳米药物在LPS诱导的H9c2 细胞损伤中的保护效应 |
2.0 引言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APS-CS/TPP纳米药物干预LPS诱导的H9c2 损伤细胞的方法 |
2.2.2 评价APS-CS/TPP纳米药物对LPS诱导的H9c2 损伤细胞的影响 |
2.2.3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APS-CS/TPP纳米药物提高LPS诱导的H9c2 损伤细胞的活力 |
2.3.2 APS-CS/TPP纳米药物抵抗LPS诱导的H9c2 损伤细胞的形态变化 |
2.3.3 APS-CS/TPP纳米药物减少LPS诱导的H9c2 损伤细胞的凋亡 |
2.3.4 APS-CS/TPP纳米药物降低LPS诱导的H9c2 损伤细胞的ROS水平 |
2.4 讨论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APS-CS/TPP纳米药物对脓毒症心肌损伤小鼠的治疗效应 |
3.1 引言 |
3.2 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建立脓毒症心肌损伤小鼠模型 |
3.3.2 APS-CS/TPP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小鼠方案 |
3.3.3 评价APS-CS/TPP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小鼠模型的效果 |
3.4 结果 |
3.4.1 CLP方法成功建立脓毒症心肌损伤小鼠模型 |
3.4.2 APS-CS/TPP对脓毒症心肌损伤小鼠具有保护效果 |
3.5 讨论 |
3.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APS-CS/TPP纳米药物对脓毒症心肌损伤小鼠心肌组织TLR-4/NF-κB通路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 |
4.3 方法 |
4.3.1 利用蛋白芯片检测心肌组织炎症因子 |
4.3.2 实时定量PCR检测tlr4、p38及Nf-κB的 mRNA水平 |
4.3.3 Western Blot检测TLR4、p38、磷酸化p38和NF-κB的蛋白表达 |
4.3.4 统计分析 |
4.4 结果 |
4.4.1 APS-CS/TPP纳米药物抑制促炎因子释放 |
4.4.2 APS-CS/TPP纳米药物降低tlr4,p38及Nf-κB的 mRNA水平 |
4.4.3 APS-CS/TPP纳米药物降低TLR4,p38,磷酸化p38和NF-κB的蛋白表达 |
4.5 讨论 |
4.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APS-CS/TPP纳米药物对脓毒症心肌损伤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 |
5.1 引言 |
5.2 材料 |
5.3 方法 |
5.3.1 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的比例 |
5.3.2 ELISA法测定血清C3a、C5a、C4a、MASP-2 水平 |
5.3.3 蛋白芯片技术测定血清炎症因子 |
5.3.4 统计分析 |
5.4 结果 |
5.4.1 APS-CS/TPP纳米药物可降低小鼠脾脏CD4+CD25+T细胞比例 |
5.4.2 APS-CS/TPP纳米药物下调血清中的C3a、C5a水平 |
5.4.3 APS-CS/TPP纳米药物对血清中的细胞因子无调节作用 |
5.5 讨论 |
5.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参杞颗粒”的制备及药效学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党参的研究进展 |
2 党参多糖的研究 |
3 枸杞子的研究进展 |
4 枸杞子多糖的研究 |
5 中药复方颗粒的研究现状 |
6 保育仔猪研究现状 |
7 黄芪多糖免疫增强作用概况 |
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中药组方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仪器 |
1.1.2 中药 |
1.1.3 试剂 |
1.1.4 实验动物 |
1.2 方法 |
1.2.1 单味药筛选 |
1.2.2 组方筛选 |
2 结果 |
2.1 单味药筛选结果 |
2.1.1 生长性能及死亡率测定结果 |
2.1.2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结果 |
2.2 组方筛选结果 |
2.2.1 生长性能及死亡率测定结果 |
2.2.2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结果 |
2.2.3 免疫球蛋白的测定结果 |
3 分析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参杞”颗粒的制备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仪器 |
1.1.2 中药 |
1.1.3 试剂 |
1.2 方法 |
1.2.1 多糖含量的测定 |
1.2.2 单因素试验 |
1.2.3 Box-benhnken响应面法实验 |
1.2.4 颗粒剂的制备工艺优化 |
2 结果 |
2.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测定结果 |
2.2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1 党参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2 枸杞子单因素实验结果 |
2.3 响应面优化提取工艺结果 |
2.3.1 党参响应面实验结果 |
2.3.2 枸杞子多糖响应面结果 |
2.4 颗粒剂制备工艺 |
2.4.1 辅料的选择 |
2.4.2 辅料比例选择 |
2.4.3 重复性实验 |
3 讨论与分析 |
3.1 关于响应面结果分析 |
3.2 关于制粒工艺结果分析 |
3.2.1 辅料的选择及载药量 |
3.2.2 辅料比例评分 |
3.2.3 润湿剂比例选择 |
4 小结 |
第四章 颗粒剂质量标准初探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和仪器 |
1.1.1 药物 |
1.1.2 仪器 |
1.1.3 试剂 |
1.2 方法 |
1.2.1 外观检查 |
1.2.2 粒度检查 |
1.2.3 水分检查 |
1.2.4 溶化性检查 |
1.2.5 颗粒中多糖含量测定 |
1.2.6 颗粒休止角(α)的测定 |
1.2.7 颗粒吸湿率测定 |
1.2.8 成品临界相对湿度测定 |
2 结果 |
2.1 外观检查结果 |
2.2 粒度检查结果 |
2.3 水分检查结果 |
2.4 溶化性检查结果 |
2.5 颗粒中多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
2.6 颗粒休止角(α)的测定结果 |
2.7 颗粒吸湿率测定结果 |
2.8 成品临界相对湿度测定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3.1 “参杞”颗粒剂质量研究 |
3.2 测定“参杞”颗粒剂中多糖含量 |
3.3 “参杞”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
4 小结 |
第五章 “参杞”颗粒对保育猪的部分药效学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药品与试剂 |
1.1.3 试验地点 |
1.1.4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1.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1.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 结果 |
2.1 “参杞”颗粒对保育仔猪生长性能影响 |
2.2 “参杞”颗粒对保育仔猪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2.2.1 “参杞”颗粒对保育仔猪免疫球蛋白IgG的影响 |
2.2.2 “参杞”颗粒对保育仔猪免疫球蛋白IgA的影响 |
2.2.3 “参杞”颗粒对保育仔猪免疫球蛋白IgM的影响 |
2.3 “参杞”颗粒对保育仔猪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 |
3 讨论与分析 |
3.1 “参杞”颗粒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参杞”颗粒对保育猪体液免疫的影响 |
3.2.1 “参杞”颗粒对保育猪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3.3.2 “参杞”颗粒对保育猪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复方芪术颗粒的研制及其免疫增强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免疫增强剂研究概述 |
1. 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
2. 中兽药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
3. 黄芪、白术免疫增强作用研究进展 |
4. 导致动物免疫抑制的因素 |
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复方芪术颗粒中黄芪与白术配比筛选 |
1. 材料 |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
2. 方法 |
2.1 试验药品制备 |
2.2 试验分组及指标测定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处方依据 |
4.2 黄芪、白术的配比选择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复方芪术颗粒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
1. 材料 |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
2. 方法 |
2.1 CHBG的研制 |
2.2 CHBG的稳定性研究 |
3. 结果 |
3.1 CHBG的制备 |
3.2 CHBG的稳定性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CHBG的制备工艺 |
4.2 CHBG的稳定性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复方芪术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材料 |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
2. 方法 |
2.1 颗粒剂的鉴别方法 |
2.2 颗粒剂单糖和双糖检查方法 |
2.3 颗粒剂制剂通则项目检查方法 |
2.4 颗粒剂HPLC指纹图谱研究方法 |
2.5 颗粒剂总多糖含量检测方法 |
3. 结果 |
3.1 颗粒剂鉴别结果 |
3.2 颗粒剂单糖和双糖检查结果 |
3.3 颗粒剂制剂通则项目检查结果 |
3.4 颗粒剂HPLC指纹图谱研究结果 |
3.5 总多糖含量检测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复方芪术颗粒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
1. 材料 |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具 |
1.3 试验动物及其生活环境情况 |
2. 方法 |
2.1 预实验 |
2.2 最大耐受药量试验 |
2.3 小鼠体质量和脏器指数的变化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预实验结果 |
3.2 最大耐受药量试验 |
3.3 小鼠体质量和脏器指数的变化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复方芪术颗粒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
1. 材料 |
1.1 主要药品、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CHBG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及碳粒廓清功能的影响 |
2.2 CHBG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CHBG对小鼠血清溶菌酶及部分细胞因子的影响 |
2.4 CHBG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CHBG对小鼠脾脏、胸腺指数的影响 |
3.2 CHBG对小鼠碳粒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的影响 |
3.3 CHBG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3.4 CHBG对小鼠血清中IFN-γ含量的影响 |
3.5 CHBG对小鼠血清中TNF-α含量的影响 |
3.6 CHBG对小鼠血清中IL-2含量的影响 |
3.7 CHBG对小鼠血清中IL-4含量的影响 |
3.8 CHBG对小鼠溶菌酶含量的影响 |
3.9 CHBG对小鼠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 |
4. 讨论 |
4.1 CHBG对小鼠免疫器官的促进作用 |
4.2 CHBG对小鼠免疫细胞增殖以及免疫细胞功能的促进作用 |
4.3 CHBG诱导细胞因子释放的促进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复方芪术颗粒对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
1. 材料 |
1.1 主要药品、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口服不同剂量CHBG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
2.2 不同给药方案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口服不同剂量的CHBG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
3.2 不同给药方案对雏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与创新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5)植物多糖对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2 多糖的简介 |
2.1 多糖的来源及种类 |
2.2 植物多糖的介绍 |
3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
3.1 植物多糖的特性 |
3.2 植物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
3.3 植物多糖在动物机体上的应用 |
4 研究目的 |
5 研究内容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植物多糖对腹腔巨噬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植物多糖对LPS刺激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 |
2.2 植物多糖对LPS刺激巨噬细胞生物酶活性的影响 |
2.3 植物多糖对LPS刺激巨噬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
2.4 植物多糖对LPS刺激巨噬细胞TLR4 信号通路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章 植物多糖对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植物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植物多糖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2.3 植物多糖对结肠内容物中VFAS的影响 |
2.4 植物多糖对断奶仔猪结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植物多糖对LPS刺激仔猪免疫功能、肠道屏障功能和TL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植物多糖对LPS刺激后仔猪血清指标的影响 |
2.2 植物多糖对LPS刺激后断奶仔猪空肠形态影响 |
2.3 植物多糖对断奶仔猪空肠粘膜TLR4 信号通路的影响 |
3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 Ⅱ 试验所需引物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黄芪多糖延缓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无胶原酶消化的新方法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黄芪多糖通过NCLX抑制高糖诱导的主动脉内皮细胞衰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高糖环境下黄芪多糖增强主动脉内皮细胞的自噬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黄芪多糖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黄芪多糖联合二甲双胍对老年糖尿病小鼠模型肝、肾组织糖脂代谢及超微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主要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动物分组及模型构建 |
2.3 模型动物的分组和干预 |
2.4 溶液的配制 |
2.5 生理指标检测 |
2.6 生物样本的收集 |
2.7 血清空腹胰岛素含量测定 |
2.8 胰腺组织抗胰岛素抗体免疫组化检测 |
2.9 胰腺、肝脏、肾脏组织病理形态观察 |
2.10 肝脏、肾脏组织糖原含量观察 |
2.11 肝脏组织脂滴沉积情况观察 |
2.12 肝脏、肾脏组织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2.13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老年糖尿病小鼠模型的构建 |
3.2 各组小鼠的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分析 |
3.3 血清空腹胰岛素含量分析 |
3.4 胰腺组织抗胰岛素抗体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
3.5 胰腺、肝、肾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分析 |
3.6 肝、肾组织糖原含量结果分析 |
3.7 肝组织脂滴沉积结果分析 |
3.8 肝、肾组织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黄芪多糖对老年糖尿病小鼠血糖及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
4.2 黄芪多糖对老年糖尿病小鼠肝脏糖脂代谢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4.3 黄芪多糖对老年糖尿病小鼠肾组织糖原代谢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意义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黄芪多糖对慢性应激小鼠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黄芪多糖的抗应激作用 |
1.2 一氧化氮合酶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2 实验动物 |
2.1.3 实验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的分组及处理 |
2.2.2 血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检测 |
2.2.3 Western blot检测 |
2.2.4 组织免疫荧光检测 |
2.2.5 数据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应激模型的建立 |
3.2 黄芪多糖对慢性应激小鼠的表观治疗效果 |
3.3 黄芪多糖对慢性应激小鼠血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 |
3.4 黄芪多糖对慢性应激小鼠组织器官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
3.5 黄芪多糖对慢性应激小鼠肝脏血管中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黄芪多糖的抗氧化应激作用 |
4.2 黄芪多糖对慢性应激小鼠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
4.3 一氧化氮合酶的组织分布在黄芪多糖抗应激中的作用 |
5 结论 |
6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黄芪多糖促进皮肤伤口愈合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黄芪多糖的提取和纯化及黄芪多糖软膏的制备 |
1.1 前言 |
1.2 材料 |
1.3 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第二部分:黄芪多糖APS2-1 促进小鼠皮肤创面愈合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3 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部分:黄芪多糖APS2-1 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3 方法 |
3.4 结果 |
3.5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附录 1:黄芪鉴定合格证 |
附录 2:单笼饲养 |
附录 3:京万红软膏说明书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黄芪多糖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抑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肺癌的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调查 |
2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作用机理 |
2.1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
2.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2.3 降低血液粘滞度 |
2.4 改变肿瘤细胞的连接 |
2.5 抑制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
2.6 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运动 |
2.7 阻断肿瘤血管和淋巴管生成 |
2.8 调控肿瘤微环境 |
3 中药抗肿瘤的增效增敏减毒作用 |
4 小鼠Lewis肺癌模型的建立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APS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 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概述 |
2 APS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
2.1 APS保护免疫器官作用 |
2.2 APS影响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
2.3 APS对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2.4 APS对粘膜免疫的影响 |
3 APS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3.1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
3.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3.3 抑制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线粒体膜电位和Ca~(2+)在细胞凋亡中的研究进展 |
1 线粒体膜电位 |
1.1 线粒体膜电位的形成 |
1.2 MMP的检测 |
2 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2.1 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
2.2 MMP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
3 Ca~(2+)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
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4.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细胞骨架研究中的应用 |
4.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细胞凋亡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APS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的细胞毒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不同浓度APS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 APS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APS对小鼠LLC的细胞骨架、MMP和 [Ca~(2+)]i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LSCM下观察APS对小鼠LLC细胞骨架的影响 |
3.2 APS对小鼠LLC 24h~72h MMP的影响 |
3.3 APS对小鼠LLC 24h~72h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APS对Lewis肺癌小鼠细胞因子及DDP所致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检测指标 |
1.4 检测方法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
3.2 APS对Lewis肺癌小鼠体质量和有效体质量的影响 |
3.3 APS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
3.4 APS对Lewis肺癌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
3.5 APS对Lewis肺癌小鼠DDP所致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APS联合DDP对Lewis肺癌组织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检测指标 |
1.4 检测方法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NF-κBp65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
3.2 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P5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
3.3 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P38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APS联合DDP对小鼠Lewis肺癌组织细胞凋亡和侵袭力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检测指标 |
1.4 检测方法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APS对Lewis肺癌移植瘤组织中Bcl-2、Bax、Fas L的影响 |
3.2 APS对Lewis肺癌移植瘤组织Caspase-9 表达的影响 |
3.3 APS对Lewis肺癌小鼠血清Col4和HA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黄芪多糖调节创伤应激小鼠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芪多糖拮抗运输应激致雏鸡肝脏损伤的作用[D]. 孙金旭.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2]黄芪多糖纳米药物在脓毒症心肌损伤中的保护作用研究[D]. 许小英. 兰州大学, 2020(01)
- [3]“参杞颗粒”的制备及药效学初步评价[D]. 杨晓宇.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4]复方芪术颗粒的研制及其免疫增强作用研究[D]. 张槐. 扬州大学, 2019
- [5]植物多糖对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D]. 韩乾杰.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6]黄芪多糖延缓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 朱潇潇.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7]黄芪多糖联合二甲双胍对老年糖尿病小鼠模型肝、肾组织糖脂代谢及超微结构的影响[D]. 李丹丹.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黄芪多糖对慢性应激小鼠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D]. 熊永晅.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黄芪多糖促进皮肤伤口愈合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 赵秉江. 兰州大学, 2017(03)
- [10]黄芪多糖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抑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明海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