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C并发症的防治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上[1](2021)在《基于自噬途径研究小柴胡汤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的干预作用》文中认为背景甲型流感病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病性的病毒,且具有高突变性,流感易苗易于失效且抗病毒药物治疗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以宿主因素为靶点的治疗手段成为抗流感病毒新兴疗法和未来趋势,而这一转变正是中医邪正关系的体现,也正是中医治疗的优势所在。细胞自噬是流感病毒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甲型流感病毒可以诱导自噬体的大量堆积并阻止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从而导致自噬流的不顺畅。而自噬流的不顺畅恰好与伤寒少阳枢机不利非常相似。因此,基于这个层面,针对少阳枢机不利,选用少阳方(如小柴胡汤),将可能促进有效自噬流的完成,从而截断病情的深入,防止肺炎的发生。小柴胡汤是《伤寒论》少阳病的主方,也是扶正祛邪的代表方,已有研究报道,小柴胡汤具有明显的抗流感病毒作用,同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降低炎性反应。而对于小柴胡汤调节自噬的作用却鲜为报道。因此,本研究从科学计量学、理论研究、网络药理学和实验研究四个方面对小柴胡汤治疗甲型流行性感冒的疗效、作用机制及配伍意义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用药靶点提供新的思路。目的1.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citespace)对流感研究现状及前沿热点进行分析并挖掘流感与自噬共同作用通路,预测未来研究趋势。2.通过溯源少阳本义,结合《伤寒论》原文,从少阳病病机演变、小柴胡汤方证、小柴胡汤中药药理学谱等方面阐述小柴胡汤治疗甲型流行性感冒的理论及临床依据。3.对小柴胡汤治疗流行性感冒的网络药理学研究,从“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的层面预测其主要作用机制,及体现药物配伍意义的主要通路。4.结合组方原则及网药结果,研究小柴胡汤及拆方对H1N1流感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其机制是否与自噬相关,并阐释其配伍意义。方法1.以“流行性感冒”为研究主题,运用citespace软件,检索Web of Science(Wo S)数据库的2005-2020年文献,将结果从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双图叠加等四个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2.筛选小柴胡汤有效成分并对应靶点基因,并检索流感疾病靶点。应用Cytoscape3.2.6软件构建小柴胡汤-流感-靶点-通路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预测主要作用机制及复方配伍意义主要通路。3.制备小柴胡汤及拆方的水提醇沉提取液、颗粒剂及含药血清三种制剂,分别对人A549、狗肾细胞(MDCK)两种细胞系进行细胞毒性测定和神经氨酸酶活性测定,筛选最优制备方案和最适细胞系。4.基于最适细胞系和小柴胡汤及拆方最适制备方案,运用免疫印迹法检测LC3-Ⅰ、LC3-Ⅱ、p62、m TOR及磷酸化、beclin蛋白表达表达,探讨小柴胡汤及拆方对流感病毒诱导自噬的调控及作用机制,并阐释并配伍意义。结果1.共纳入流感机制文献7223篇,关键词聚类主要分为流感致病性和发病机制研究;宿主免疫应答及炎性反应研究;抗流感药物及疫苗的研究。流行性感冒机制研究与细胞自噬研究领域共同的关键词为自噬、复制、感染、凋亡、NF-κB、天然免疫反应等。2.小柴胡汤成分靶点与流感疾病靶点共有51个靶点,其主要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豆甾醇、异鼠李素、β-谷甾醇、二甲氧基黄酮、人参皂苷Rh2、蓝堇碱、叶含长管贝壳杉素A九种,其核心基因为VEGFA、AKT1、IL6、TNF、MMP9、JUN、IL10、IL18等十个,其富集分析多与炎症反应、各种代谢相关。3.在MDCK细胞中,小柴胡汤及核心拆方水提液的抗病毒选择指数均为1左右;小鼠血清在体外(细胞)抗病毒实验中表现出极强的抗流感病毒活性,选择指数为128.2以上;小柴胡汤、柴-芩-参颗粒剂的抗病毒选择指数均为1左右,柴-芩颗粒剂的抗病毒选择指数为2,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力。此外,小柴胡汤及拆方颗粒剂对人A549细胞的存活率整体不高,尤其是柴-芩颗粒剂低浓度对A549细胞即显示一定毒性,存活率<85%。在神经氨酸酶抑制活性检测中显示,小柴胡汤及拆方颗粒剂对H1N1流感病毒没有抑制作用,无SI。4.病毒感染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C3-Ⅱ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小柴胡汤及拆方颗粒剂与病毒感染对照组相比,有下调LC3-Ⅱ蛋白表达的作用(P<0.01),尤以小柴胡汤组最为明显。与病毒感染组相比,小柴胡汤及拆方颗粒剂均有上调p62蛋白表达的作用,其中,柴-芩组最为明显(P<0.01),柴-芩-参组次之(P<0.05),小柴胡汤最次。小柴胡汤及拆方三组与病毒感染组相比,有上调p-m TOR蛋白水平表达的趋势(P>0.05),其中柴-芩组上调作用最为明显。小柴胡汤组与病毒感染组相比,下调beclin-1蛋白表达最为明显(P<0.05),柴-芩-参组下调作用最次,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科学计量学及理论研究表明,流感的发生发展以及严重程度与病毒和宿主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以宿主为靶点的治疗手段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转变,而这一转变正体现了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特色。细胞自噬是流感病毒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在中医看来,甲流病毒导致自噬流的不顺畅与伤寒少阳枢机不利非常相似,这也正与小柴胡汤方证相合。2.网络药理学结果可知,小柴胡汤可调节神经-免疫-炎症反应,治疗甲型流行性感冒,其主要机制与柴胡、黄芩、人参三味药相关。3.实验结果可知,从抑制甲型H1N1神经氨酸酶活性而言,仅柴胡-黄芩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体现了其祛邪之功。小柴胡汤无抑制NA活性作用,但在自噬调节上作用明显,且在下调LC3-Ⅱ/LC3-I表达及抑制Beclin-1蛋白水平方面更为突出,其机制可能与Beclin-1相关,而同样具有扶正祛邪之意的柴胡-黄芩-人参组却有差异,提示夏、姜、枣、草四味药可能在配伍中发挥着促进自噬降解的作用。此外,鉴于小柴胡汤本身不能抑制NA活性,说明小柴胡汤的作用靶点可能不直接作用于病毒,可能主要在宿主因素,与调节自噬、促进自噬代谢途径有关。因此,小柴胡汤对自噬的调节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拓展了小柴胡汤临床运用的新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小柴胡汤扶正祛邪的作用机制与药物君臣佐使配伍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李旺勇[2](2021)在《自制虚拟助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自制虚拟助手辅助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USILC)在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临床应用的效果和心得体会,总结相关经验,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60例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的患者资料,全部患者资料完整,符合本研究的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组,其中30例采用自制虚拟助手TUSILC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采用传统四孔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等临床资料,对临床疗效进行对比。两组数据组间采用t检验或?2检验比较。结果两组术中均无额外加孔或中转开腹手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术中疗效:观察组的手术时间(47.06±14.12)min长于对照组的(33.33±9.46)min,观察组的手术失血量(12.73±5.99)m L少于对照组的(17.90±7.68)m L(P<0.05)。两组术后恢复疗效:观察组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d)和术后住院时间(d)分别为(1.23±0.50)d和(2.60±0.81)d,均少于对照组的(1.57±0.56)d和(3.26±1.06)d(P均<0.05)。患者主观评分:观察组的患者对腹部切口满意度及术后1d的NRS疼痛评分分别为(4.47±0.57)分、(4.40±0.81)分,优于对照组的(3.60±0.62)分、(4.97±0.66)分(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2d的NRS疼痛评分为(3.16±0.87)分和(3.36±0.6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目前开展较为成熟的四孔法LC,新型改进的自制虚拟助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在患者恢复、切口满意度调查、减轻疼痛等方面体现着其独有的优势,自制虚拟助手设计巧妙,使用简单,操作灵活。内置入式牵引装置为单孔腹腔镜术中牵引暴露提供了全新的解决办法,有效地降低了术者操作的难度,节省了人力,为胆囊疾病治疗的术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但其目前只适用于相对简单情况的胆囊切除,对于复杂情况下尤其胆囊三角粘连严重时的胆囊切除仍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局限性。是否选择单孔手术还要术者根据术中具体情况来决定,预计手术难度大时,建议尽早加孔或中转开腹。
蒋璐剑[3](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赵海泉[4](2021)在《胆道术后T管分段拔除法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胆道术后T管分段拔除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三科2019年8月-2021年1月收治的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留置T管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病例60例,随机分为传统T管拔除组和分段T管拔除组,每组各30例。就两组患者拔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实验室指标(WBC、ALT、TBIL)、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用分段T管拔除法,其中2例出现胆漏,其余28例无异常,胆漏率6.67%;胆漏病例中有1例发生腹膜炎。对照组用常规T管拔除法,其中3例出现胆漏,其余27例无异常,胆漏率为10%;胆漏病例中有2例发生腹膜炎,1例再次手术。试验组住院天数2.37±1.30天,住院费用1374.66±943.45元;对照组住院天数2.53±1.78天,住院费用2531.15±7196.18元。试验组拔管后 WBC:7.19±2.56*10^9/L,TBIL:13.90±3.99umol/L,ALT:27.30±15.32IU/L;对照组拔管后 WBC:7.72±3.99*10^9/L,TBIL:14.10±5.79umol/L,ALT:27.17±14.21IU/L。以上各组数据组间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T管分段拔除法是安全可行的,能避免一些T管拔除后中远段窦道缺损的胆漏发生,降低胆漏率。2、T管分段拔除法可对部分胆漏起到早发现早治疗的作用。3、留在窦道中段的T管在发生胆漏后也能起到一部分引流作用,减少腹膜炎的发生和减轻腹膜炎的发展,降低再手术率,改善患者的预后。4、T管分段拔除法并不增加住院天数及费用,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实践研究。
房鸿飞,李奇为,曾吉林,聂鸿鹏,黄建昌,柏诚,施建彪,丁良福[5](2021)在《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特点及处理》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手术并发症特点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崇明分院行LC并发生手术并发症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7例;平均年龄(68±6)岁。原发病:急性胆囊炎6例,萎缩性胆囊炎2例,慢性胆囊炎3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观察LC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总结其处理及预防措施。结果本组同期LC术443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5%(11/443),其中术中出血3例,1例中转开腹压迫止血,2例再行腹腔镜电凝止血;胆总管损伤2例,行开腹修补并T管引流;胆漏4例,予抗感染及生长抑素治疗;结肠肝曲损伤、十二指肠损伤各1例,予中转开腹修补并置管冲洗、引流。并发症发生病因明确7例,其中与胆囊炎症严重相关者3例,萎缩性胆囊炎相关者2例,医源性者2例;原因不明者4例。所有患者均治愈顺利出院,治愈率100%。结论基层医院LC手术并发症仍较高,多为高龄患者,并发症发生与胆囊炎症密切相关。选择适当病例,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仔细解剖,必要时及时开腹,有利于预防手术并发症发生。
叶伟恒[6](2020)在《腹腔镜模块化胆总管探查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应用的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模块化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评估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的作者团队共收治了21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均成功同期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其中95例接受常规LCBDE为常规组,121例接受模块化LCBDE为实验组。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远期复发率等。统计数据并用SPSS 13.0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进行LCBDE,无中转开放。实验组的手术时间(120.12±46.11 min)明显短于常规组(158.36±44.5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2,P=0.000);实验组的术后引流量(73.71±78.16 ml)明显少于常规组(119.54±152.6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5,P=0.009);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中转开放、结石复发病例。结论模块化LCBDE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有效地缩短了手术时间,呈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为今后开展此类手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李锦粱[7](2020)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预测列线图的构建与验证》文中提出目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技术现以非常成熟,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若遭遇困难手术致使中转开腹会无形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成本。通过收集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构建一种可以预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的列线图,并通过病人临床资料对该列线图进行验证。为外科医生提供指导并提高诊疗效率,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患者的中转开腹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11-2018.11于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773例,排除标准包括:(1)术中操作其他部位器官组织;(2)术中送检快速冰冻病理。按照3:1随机分为训练集580例与验证集193例。根据主观方式与客观方式对手术难度进行评估,将术者认为术中没有遇到技术困难的手术定义为标准手术,计算标准手术的平均时间并将其称为标准手术时间,将手术时间≥1.5倍标准手术时间或中转开腹的手术定义为有难度手术。训练集中128例为有难度手术并纳入手术困难组、剩余452例纳入手术简单组。记录两组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是否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实验室及影像学相关检查结果,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该模型于训练集与验证集中预测手术难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基于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使用R语言建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预测的列线图,于训练集及验证集中进行内、外部验证,记录两次验证的一致性指数(C-index),绘制校正曲线。结果:年龄偏大、1周内存在腹痛症状、纤维蛋白原升高、胆囊长径及壁厚增加、结石位于胆囊颈部、有上腹部手术史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训练集中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手术难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8,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建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预测的列线图,该列线图包含各独立危险因素的对应分数,通过总分评价患者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难度。该列线图训练集内部验证得到C-index为0.796,验证集外部验证得到C-index为0.809,内部验证与外部验证校正曲线显示模型一致性较好。结论:通过收集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患者的临床数据成功建立一种可以预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的列线图,该列线图可以对手术难度进行良好的预测。对于本列线图评分较高的患者,提前规划手术方案或将患者转至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降低中转开腹率。
王建超[8](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分析西医治疗、中西医治疗方案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凝血功能以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率的影响,为指导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搜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并且诊断为乙肝肝硬化患者,根据对中药暴露程度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西医组、中西医组。西医组,持续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不服用或服用抗纤维化中药每年少于1个月;中西医组,在持续口服NAs抗病毒治疗基础上,根据辨证加用强肝胶囊、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或大黄?虫丸的1种药物治疗,并且每年服用时间大于6个月。纳入、剔除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相关标准。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年、治疗3年、治疗5年的肝功能、肝纤维化、凝血功能以及HCC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共入组患者488例,西医组187例、中西医组301例。西医组、中西医组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抗病毒药使用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中西医组中药制剂累计服用最短时间为7个月,最长时间为60个月,中位服药时间为36个月。2.肝功能指标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TBIL、ALT、AST均显着降低(P<0.05),ALB显着升高(P<0.05),并且随着治疗周期延长肝功能改善愈显着;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肝功能均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西医组、中西医组患者ALT复常率在第1年、3年、5年分别为65.56%和83.79%、91.03%和93.05%、92.25%和94.76%,AST复常率在第1年、3年、5年分别为61.67%和78.62%、82.07%和86.87%、91.70%和93.04%;两组患者ALT、AST复常率比较,治疗第1年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第3年、5年比较无显着差异。3.肝纤维化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肝纤维化四项HA、PCIII、IV-C以及LN显着降低(P<0.01),并且随着治疗周期延长肝纤维化四项降低愈显着;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肝纤维化四项均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无创肝纤维化指标APRI、FIB4以及LSM在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并且随着治疗周期延长APRI、FIB4、LSM均降低;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APRI、LSM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FIB4仅在第1年时中西医组较西医组显着改善(P<0.05)。4.凝血功能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PT、APTT、TT显着降低(P<0.05),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两组凝血功能显着改善。组间比较,治疗第1年、3年、5年中西医组PT、APTT、TT较西医组显着降低(P<0.05)。5.HCC发生率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第1年、3年、5年癌变率分别为3.74%(7/187)和3.74%(11/301)、22.46%(42/187)和13.95%(42/301)、31.02%(58/187)和23.59%(71/301),中西医组癌变率显着低于西医组(P<0.05)。代偿期患者,西医组、中西医组5年累积癌变率分别为25.86%(30/116)和16.94%(31/183),中西医组癌变率显着低于西医组(P<0.05)。失代偿期患者,西医组、中西医组5年累积癌变率分别为39.44%(28/71)和33.90%(40/118),西医组、中西医组患者癌变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作用,改善程度优于西医治疗;2.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的作用,改善程度优于西医治疗;3.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作用,改善程度优于西医治疗;4.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西医治疗比较,乙肝肝硬化患者5年累积HCC发生率显着降低;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更着重于降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HCC发生率。
陆思远[9](2020)在《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联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多家中文数据库,自建库来至2019年11月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所有文献资料,筛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最后保留89家单位89篇文献,共578例患者资料。使用Excel记录原始数据,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有258例可明确性别,男:女=1:1.5。有29例可明确具体年龄,平均(43.0±13.5)岁。有213例可明确原发病,67.14%为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有156例可明确术中情况,76.28%的患者术程顺利或难度不大;2.43家单位中,有二级单位15家、三级单位28家,迟发性胆漏发生率分别为0.073%和0.056%。迟发性胆漏总体发生率为0.060%,经年校正发生率与手术总数间存在相关性(rs=-0.794,P=0.000);3.有2.77%的患者可明确诱因,多为饮食相关因素;有65.74%的患者有腹痛症状,其余表现为黄疸0.69%、腹胀11.94%、腰背部疼痛0.17%、经引流管引流出胆汁0.69%、腹腔包裹性积液4.33%;4.胆漏平均诊断时间(7.89±6.21)天。60.1%的患者经B超+腹腔穿刺诊断,其次为ERCP及其联合方式22.5%、手术探查方式14.8%。有7例出现误诊,误诊率1.21%;5.有443例可明确胆漏类型,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43.57%、胆囊管漏19.64%、副肝管漏3.16%、右肝管漏9.93%、肝总管漏13.09%、胆总管漏10.61%;6.有354例可明确胆漏原因,迷走胆管损伤50.28%,肝外主胆道热损伤35.88%,胆囊管残端缺血坏死3.95%,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3.11%,结扎夹脱落、移位2.82%,肝外胆道变异3.95%;7.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类治疗(37.20%)、介入类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14.36%)、联合治疗(41.70%)(即以手术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间两者或三者联合);76.68%的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90.80%的胆囊管漏以手术类治疗和联合治疗为主;副肝管漏、右肝管漏、肝总管漏及胆总管漏以手术类治疗方式为主,分别为85.71%、63.64%、63.79%及55.32%;8.有418例患者已知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介入类治疗、联合治疗方式中住院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11.333,P=0.003),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12.00天、14.00天及12.60天,介入类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和手术类治疗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分别为P=0.002,P=0.033)。在手术类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开腹与腔镜手术方式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0.950,P=0.330);联合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手术联合介入的治疗方式与微创联合内镜的治疗方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3.602,P=0.058)。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分析中,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93.280,P=0.000),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均小于0.05),平均秩次分别为97.27、123.56、43.24;胆囊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22.065,P=0.000),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00),平均秩次分别为16.85、38.17;右肝管漏、肝总管漏中治疗方式间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2.359,P=0.125;H=2.932,P=0.231);胆总管漏中手术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5.461,P=0.019),平均秩次分别为14.68,8.32;9.有95例可明确漏口大小,平均(3.48±1.45)mm。胆漏类型与漏口大小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8.017,P=0.091),漏口大小与住院时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1.LC术后迟发性胆漏多发于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的中年人群;2.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低,总体为0.060%;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与LC手术总数具有负相关性;3.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原因以迷走胆管损伤及肝外主胆道热损伤为主,其余原因包括胆道缺血坏死、结扎夹脱落移位、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肝外胆道变异;4.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方式以手术类治疗、内镜治疗、微创治疗及以上方式联合治疗为主。
王宇[10](2020)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时间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病区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胆总管切开取石(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T型管引流术的104例病人资料,分析不同拔管时间(3~4周、≥4周且≤6周、>6周)拔管前基本情况,拔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因素,找出最适宜的拔管时间和有可能减少带管时间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和防止并发症,尽可能减少T型管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方法 收集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病区行LC+LCBDE+T型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病人资料,并排除肝功能C级、终末期胆道结石的病人。按照拔除T型管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3~4周组(A组)、≥4周且≤6周组(B组)及>6周组(C组),同时整理各组病人的相关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若方差齐,差异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若方差不齐或非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R)]描述,差异检验则应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事后两两比较法。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构成比和率的差异检验采用R×C表的χ2检验,两两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Bonferroni校正法。检验水平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三组间不同拔除T型管时间的影响因素,根据实际分组情况,选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平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各组间不同统计量的比较,结合临床知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一共纳入104例病人,其中术后肝内胆管残余结石4例,将其排除后分为A组(14例)、B组(43例)、C组(43例)。三组统计量之间没有完全的正态分布,故计量资料应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三组间病人的一般情况中年龄和脂肪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11),其余各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得出:年龄:A、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1),A、B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校正=0.065,P校正=0.043);脂肪肝:A、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isher=0.010),A、B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Fisher=0.053,P校正=0.501)。三组间不同统计量之间的比较显示:术者、术后低蛋白血症、T型管总引流量、T型管夹闭时间以及总费用5个项目中,三组整体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7,P<0.001,P=0.006,P=0.023),其余各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得出:术者(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A、C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5,P校正<0.001),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isher=0.634);术后低蛋白血症:B、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校正=0.011),A、B两组间和A、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Fisher=0.391,PFisher=0.5 1 1);T型管总引流量:A、B两组间,A、C两组间及B、C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2,P校正<0.001,P校正=0.004);T型管夹闭时间:A、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2),A、B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校正=0.090,P校正=0.051);总费用:A、B两组间,A、C两组间及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校正=0.634,P校正=0.033,P校正=0.018)。进一步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其中年龄、T型管总引流量、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9,P<0.001),其余各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后3~4周拔除T型管是安全的,对于高龄、T型管引流量多、低蛋白血症的病人可适当延长至6周拔管。图[0]幅;表[6]个;参[111]篇。
二、LC并发症的防治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C并发症的防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噬途径研究小柴胡汤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的认识 |
1 流感病毒的致病机制:感染与免疫 |
2 流感病毒与细胞自噬 |
3 现代医学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
4 基于科学计量学(citespace)探讨甲型流感研究领域与自噬领域的共同机制 |
二、中医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的认识 |
1 甲型流行性感冒的病因病机 |
2 甲型流行性感冒的辨证论治 |
三、伤寒少阳病的病因病机演变及特点 |
1 少阳之源 |
2 伤寒少阳病的病因病机、证治及演变 |
四、小柴胡汤治疗甲型流行性感冒的历史渊源 |
1 小柴胡汤方解 |
2 小柴胡汤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
3 小柴胡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五、小柴胡汤与细胞自噬 |
1 细胞自噬与流感致病的中医认识 |
2 小柴胡汤主要成分对细胞自噬的调控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小柴胡汤治疗甲型流行性感冒的潜在作用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不同方式制备的小柴胡汤对甲型H1N1 流感病毒感染MDCK细胞的抑制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小柴胡汤颗粒剂对H1N1 流感病毒感染人A549 细胞的抑制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小柴胡汤及拆方颗粒剂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MDCK细胞自噬流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小柴胡汤及拆方颗粒剂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MDCK细胞自噬作用机制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1 理论研究思路及结果讨论 |
2 不足与展望 |
3 创新点 |
附录 |
综述一 甲型H1N1 流行性感冒的溯源与防治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自制虚拟助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 |
附录B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
附录C 综述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
一、古代中医认识 |
二、当代医家认识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
一、概述 |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
三、诊断及分级 |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检索策略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 质量评价 |
5. 资料提取 |
6. 统计方法 |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文献分析 |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
第三节 讨论 |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
前言 |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模型验证 |
2. 模型简化 |
第三节 讨论 |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治疗方案 |
4. 数据收集 |
5.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评价 |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
4. 安全性分析 |
5. 随访 |
第三节 讨论 |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
参考文献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
个人简介 |
(4)胆道术后T管分段拔除法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T管拔除后胆漏的防治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特点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6)腹腔镜模块化胆总管探查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应用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手术器械 |
2.3 手术方法 |
2.4 术后处理 |
2.5 术后随访 |
2.6 观察指标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手术结果 |
3.3 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 |
4 讨论 |
4.1 模块化手术的概念 |
4.2 临床疗效 |
4.3 并发症 |
4.4 模块化手术优势 |
5 结论 |
6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献 |
致谢 |
(7)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预测列线图的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手术难度评估及分组 |
3 临床资料采集 |
4 分析方法 |
结果 |
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困难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
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困难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
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手术难度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
4 列线图构建及验证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8)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
1.1 肝硬化的基本概念 |
1.2 乙肝肝硬化流行病学 |
1.3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发病机制 |
1.4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分期 |
1.5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与肝细胞癌的关系 |
1.6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
2.1 古代中医家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
2.2 现代中医家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认识 |
2.3 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的辨证论治 |
2.4 乙肝肝硬化的中医药治疗 |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的发生 |
第二部分 :病历资料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剔除标准 |
1.4 肝细胞癌的诊断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随访观察指标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入组基本特征 |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者 ALT、AST 复常率比较 |
2.4 两组患者肝纤维化四项比较 |
2.5 两组患者无创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
2.6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 |
2.7 两组患者5年累积癌变率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肝功能 |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肝纤维化 |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 |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降低肝细胞癌发生率 |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降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发生率 |
2 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乙肝肝硬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资料收集与方法 |
2.3 研究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及原发病 |
3.2 发生率 |
3.3 诱因及临床表现 |
3.4 胆漏类型 |
3.5 胆漏原因 |
3.6 诊断时间 |
3.7 术中情况 |
3.8 诊断方式及误诊 |
3.9 治疗方式与预后 |
3.9.1 治疗方式分类 |
3.9.2 迟发性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 |
3.9.3 不同治疗方式与预后 |
3.9.3.1 主要治疗方式间与预后 |
3.9.3.2 不同胆漏类型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预后 |
3.9.4 漏口大小与预后 |
3.10 并发症 |
第4章 讨论 |
4.1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 |
4.1.1 年龄特点 |
4.1.2 性别特点 |
4.1.3 临床表现 |
4.1.4 发生率 |
4.2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原因 |
4.3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诊断 |
4.4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 |
4.5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预防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时间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定义 |
1.2.1 病例纳入标准 |
1.2.2 一般资料 |
1.2.3 相关定义 |
1.3 围手术期管理及术后拔除T型管过程 |
1.3.1 术前常规准备 |
1.3.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手术过程 |
1.3.3 T型管拔除过程 |
1.4 研究过程 |
1.5 结果 |
1.5.1 病人分配情况 |
1.5.2 病人一般情况的比较 |
1.5.3 三组间不同统计量的比较 |
1.5.4 三组间不同拔管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
1.6 讨论 |
1.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案的临床进展 |
2.1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危害 |
2.2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方法 |
2.3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非手术治疗方案 |
2.4 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
2.5 腹腔镜的临床应用 |
2.5.1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
2.5.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取石术 |
2.5.3 单孔腹腔镜的应用 |
2.6 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
2.6.1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内镜逆行下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
2.6.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内镜逆行下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 |
2.6.3 Spy Glass系统 |
2.7 胆道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
2.7.1 经皮经肝胆道镜 |
2.7.2 经口胆道镜 |
2.7.3 经鼻胆道镜 |
2.8 三镜联合技术 |
2.9 塑料支架置入术 |
2.10 其他手术治疗方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LC并发症的防治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噬途径研究小柴胡汤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的干预作用[D]. 王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自制虚拟助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应用效果分析[D]. 李旺勇.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胆道术后T管分段拔除法的临床价值[D]. 赵海泉.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特点及处理[J]. 房鸿飞,李奇为,曾吉林,聂鸿鹏,黄建昌,柏诚,施建彪,丁良福.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1(01)
- [6]腹腔镜模块化胆总管探查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应用的分析研究[D]. 叶伟恒. 暨南大学, 2020(03)
- [7]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预测列线图的构建与验证[D]. 李锦粱. 青岛大学, 2020
- [8]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后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影响[D]. 王建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D]. 陆思远. 吉林大学, 2020(08)
- [10]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时间及影响因素[D]. 王宇.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论文; 腹腔镜手术论文; 流行性感冒论文; 小柴胡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