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臁疮155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阙华发,曹烨民[1](2022)在《下肢慢性溃疡中医诊治与疗效评价专家共识》文中指出下肢慢性溃疡(臁疮)为周围血管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多伴有下肢静脉曲张史,多发于小腿处,溃疡经久难愈,或愈后每因损伤而复发,临床治疗较为棘手。中医药的各类内服、外治疗法治疗本病的优势独特,疗效显着。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周围血管病领域专家,形成下肢慢性溃疡中医诊治与疗效评价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袁益民[2](2021)在《中药汤剂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臁疮对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中药汤剂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臁疮对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2例臁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差异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湿润烧伤膏治疗,观察组接受中药汤剂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7,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后的创面愈合评分(16.72±1.38)分、治疗28 d后的创面愈合评分(9.25±1.01)分,与对照组治疗14 d和28 d的创面愈合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5、11.259,P<0.0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25.08±1.12)分、抑郁评分为(27.46±1.22)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36、21.057,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为(2.39±0.1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11,P<0.05)。结论臁疮患者接受中药汤剂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能够使创面快速愈合,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明显好转,临床治疗效果显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潘晶莹[3](2021)在《全蝎膏外用治疗臁疮病(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全蝎膏外用治疗臁疮病(湿热型)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全蝎膏的特点及药理作用。为难治性疾病-臁疮病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做出积极的探索。方法:将2019年07月到2020年10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创面修复与周围血管科(以下简称我科)诊断为臁疮病,中医辨证属湿热型的90例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9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中药组、西药组,各组30例。3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予以治疗(消毒、清创、包扎、抗感染、活血化瘀、改善循环);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全蝎膏外用包扎;西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治疗;治疗疗程4周。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注意休息、清淡饮食、戒烟戒酒,尽量保持情绪舒畅及避免剧烈运动。观察3组患者总有效率、治愈率、肉芽组织出现时间、疼痛程度、愈合时间、复发率、创面大小等情况。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臁疮病的诊疗效果。结果:(1)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6.66%。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西药组疗效差异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愈率比较对照组的治愈率为53.33%,中药组的治愈率为60%,西药组的治愈率为66.66%。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肉芽组织出现时间比较对照组的肉芽组织出现时间为(6.87±0.71)d,中药组的肉芽组织出现时间为(4.29±0.77)d,西药组的肉芽组织出现时间为(5.64±1.15)d。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西药组优于对照组。(4)疼痛程度比较治疗前统计学分析,三组VA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都显着低于治疗前,对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三组VAS评分对比有显着性差异,统计学分析,中药组、西药组没有明显差异,但和对照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5)愈合时间比较对照组的愈合时间为(21.44±2.34)d,中药组的愈合时间为(15.57±1.07)d,西药组的愈合时间为(15.14±1.44)d。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愈合时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西药组优于中药组优于对照组。(6)复发率比较患者随访6个月。对照组7例溃疡复发,复发率为43.75%;中药组3例溃疡复发,复发率为16.66%;西药组1例溃疡复发,复发率为5%。经统计学分析,三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西药组复发率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7)伤口面积比较治疗前,统计学分析,三组伤口面积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伤口面积都显着小于治疗前,对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三组伤口面积对比有显着性差异,其中中药组、西药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但和对照组伤口面积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8)创面渗出评分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渗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渗出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药组、西药组患者的渗出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全蝎膏、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治疗臁疮病湿热型,可以有效提高总有效率、愈合率,减少疼痛程度、缩短愈合时间、降低复发率、缩小伤口面积,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其中全蝎膏在去腐生肌止痛方面疗效较好,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创面修复方面较好。
江鑫[4](2021)在《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治疗臁疮(湿热瘀阻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治疗臁疮(湿热瘀阻型)的临床疗效。2.通过动态监测治疗前、治疗后14d、治疗28d后血清中白介素-1(Inter leukin-1,IL-1)、白介素-6(Inter leukin-6,IL-6)水平,探讨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治疗臁疮(湿热瘀阻型)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使用中医药防治臁疮提供一些理论参考。方法:收集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外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臁疮患者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祛湿解毒活血汤内服联合生肌愈疡膏外用;对照组予羟苯磺酸钙胶囊口服联合磺胺嘧啶银乳膏外用。治疗14d为1疗程,观察周期为28d。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14d、治疗28d的创面面积、血清中IL-1、IL-6水平;记录治疗14d、治疗28d的溃疡创面愈合率、溃疡愈合速度;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的创面具体症状积分(创面肉芽、创面气味、创面渗出脓液、创面疼痛感)及创面症状总积分,并将这些观察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1、将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进行对比,治疗组90%,高于对照组83.33%,治疗组有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2、两组患者的溃疡创面面积以及IL-1、IL-6水平,在治疗14d、治疗28d均进行组间及组内分析,发现治疗14d、治28d后,两组溃疡面积、IL-1、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将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速度在治疗14d、治疗28d后进行组间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将两组患者的具体创面积分(创面肉芽、创面气味、渗出脓液、创面疼痛感)及总积分在治疗后进行组内及组间对比,其中两组患者的创面肉芽积分、创面气味积分、创面疼痛感积分以及创面总积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创面渗出脓液积分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渗出脓液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而治疗后,治疗组的脓液积分是高于对照组的(P<0.05)。结论:1、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治疗臁疮(湿热瘀阻型)疗效肯定,相比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磺胺嘧啶银治疗方案,疗效更为显着。体现了中医药在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方面的优势和特色,该方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2、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清中IL-1、IL-6的水平,得出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方案促进创面愈合,可能与通过调控血清中IL-1、IL-6的含量有关。但具体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贝[5](2020)在《静脉1号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湿瘀互结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静脉1号方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湿瘀互结型)的安全性及治疗疗效,拓宽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中医治疗思路,缩短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缓解周期,让湿瘀互结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有更好的治疗选择,为今后临床实践中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治疗提供可靠的谴方用药依据。为中医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住院部60例湿瘀互结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表法分组,获得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与静脉1号方口服,同时外用生肌玉红膏纱条。对照组给与马栗种子提取物片口服,同时外用生肌玉红膏纱条。两组均治疗8周,8周后观察溃疡疮面愈合情况、中医症候改善情况以及有无不良反应等,应用SPSS25.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处理,客观评价静脉1号方治疗湿瘀互结型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结果经8周治疗后,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促进疮面愈合方面,静脉1号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总有效率为86.67%,经相关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促进疮面愈合方面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静脉1号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经相关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溃疡愈合所需时间上,治疗组溃疡疮面完全愈合所用时间为36.91±11.02,对照组溃疡疮面完全愈合所用时间为48.00±5.80,经相关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溃疡愈合所需时间上短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1号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湿瘀互结型)的临床优势优于马栗种子提取物片,静脉1号在促进疮面愈合、缩短疮面愈合时间、改善中医症候等方面优于马栗种子提取物片,且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指导临床实践,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程嘉宾[6](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臁疮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查阅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臁疮患者的病例资料,和电话随访的25例患者,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材料和方法:(1)按照病例筛选标准,对纳入组的60例臁疮患者进行详细的病例分析,并通过病历资料了解患者第一次清创后的创面情况,包括创面面积、深度、渗液性质、肉芽色泽。(2)对筛选患者在内治上以辨证口服中药、抗感染、改善静脉循环为治疗原则,外治上采用一效膏外敷,或一效膏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再一次记录患者出院时的创面情况,与第一次清创后的创面情况相对比,观察创面是否变化,并进行出院后的20天、40天、60天的定期随访。(3)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撰写论文。结果:60例臁疮患者出院时14例愈合,显效25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有效率93.3%,平均住院时间为15.35±3.38天,出院后,电话随访的25例患者第一次随访时有17例患者(包括出院时愈合)的创面愈合,7例患者的创面有不同程度的缩小,1例无效患者创面未见明显缩小;第二次随访时这8例未愈合的患者中有5例愈合,2例创面的面积有不同程度的缩小,1例无效患者选择了二次住院,第三次随访时剩余的2例患者的创面愈合;这24例患者的平均愈合天数16.75±15.46天,期间均无复发患者。结论:1.当臁疮证型为湿热下注型,内治上,采用四妙丸+芪血通络片+抗感染+威利坦或地奥司明片,外治上,当清创后的创面深度未达到肌肉层,采用一效膏外敷兼中药熏洗,当清创后的创面深度达到肌肉层,采用一效膏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兼中药熏洗,效果显着。2.当臁疮证型为气虚血瘀型,内治上,采用托里透脓汤+芪血通络片+抗感染+威利坦或地奥司明片,外治上,当清创后的创面深度未达到肌肉层,采用一效膏外敷兼中药熏洗,当清创后的创面深度达到肌肉层,采用一效膏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兼中药熏洗,效果显着。
程嘉宾,李大勇[7](2020)在《浅谈臁疮外治法》文中指出该文概述近年来臁疮外治法治疗的近况,包括中医药散剂、洗剂、油膏及西医外科手术等,认为中西医结合外治臁疮有丰富的经验及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邓志江,冯志[8](2020)在《中医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下肢静脉性溃疡(Venous Leg Ulcer, VLU)是慢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障碍、浅表静脉曲张和下肢静脉血栓发展至终末期的表现,中医称为"臁疮",俗称"老烂腿"。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VLU发病率为1.5%~3.0%,年龄超过80岁人群发病率达4%~5%,男性患病几率较女性要高[1]。VLU常见病变部位于为小腿中下段前内侧面,通常称为足靴区,其次是外
于洋,王景,郭伟光,张海丽,滕林,回雪颖[9](2020)在《中医药治疗臁疮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臁疮是临床较难治愈的疾病之一,危害患者的健康。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手术疗法,创口不易愈合导致病情反复。近几年中医药治疗臁疮取得显着的疗效,臁疮的中医病因病机为气血亏虚日久、气滞血瘀、经络痹阻、湿热下注、局部皮肤失于濡养、湿毒侵淫发而为病。中医药治疗主要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内治和外治疗法,尤以外治法多见疗效也最为显着。但因其病程较久疾病的难治愈性,多种治疗方法并用从而更能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文章综述了近10年中医药治疗臁疮取得的成果,以期为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林欣欣[10](2019)在《湿润烧伤膏治疗湿热瘀阻型臁疮术后疮面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治疗湿热瘀阻型臁疮术后疮面的临床疗效,为臁疮的治疗探索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消除因慢性溃疡给生活带来的不便。方法: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外五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臁疮患者予以早期清创,抗感染,改善静脉回流,及手术治疗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溃疡面外敷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对照组33例溃疡面用贝复新(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外涂治疗,观察用药后3、7、14、21、28天各组溃疡疮面色泽、疮面新生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及疮面愈合率,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分析湿润烧伤膏治疗臁疮溃疡的疗效。结果:本课题共完成病例研究6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溃疡大小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与分析如下:(1)在疮面色泽方面,两组患者用药后第3天、第7天溃疡疮面色泽评分比较,P>0.05,表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用药后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溃疡疮面的色泽评分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用药14天之后,在改善臁疮溃疡色泽方面,治疗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在疮面新生肉芽组织方面,两组患者用药后第3天、第7天溃疡疮面的新生肉芽组织评分比较,P>0.05,表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用药后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溃疡疮面的新生肉芽组织评分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用药14天之后,在改善臁疮溃疡新生肉芽组织方面,治疗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3)在疮面愈合率方面,两组患者用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溃疡疮面的愈合率(%)比较,P>0.05,表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用药后第21天、第28天溃疡疮面的愈合率(%)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用药21天之后,在改善臁疮溃疡疮面愈合率方面,治疗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4)在溃疡愈合时间方面,经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在缩短臁疮溃疡愈合时间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湿热瘀阻型臁疮患者术后予以湿润烧伤膏换药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溃疡疮面色泽、促进肉芽生长、加快疮面愈合率、缩短愈合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在研究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臁疮155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臁疮15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下肢慢性溃疡中医诊治与疗效评价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诊断 |
2.1 诊断要点[3-7] |
2.1.1 临床表现 |
2.1.2 辅助检查 |
2.2 鉴别诊断 |
3 中医辨证[3-10] |
3.1 湿热毒蕴证 |
3.2 湿热瘀阻证 |
3.3 气虚血瘀证 |
3.4 脾虚湿盛证 |
4 治疗 |
4.1 治疗原则 |
4.2 中药辨证论治 |
4.2.1 湿热毒蕴证 |
4.2.2 湿热瘀阻证 |
4.2.3气虚血瘀证 |
4.2.4 脾虚湿盛证 |
4.3 中成药治疗 |
4.4 中医外治法 |
4.4.1 蚕食清创术 |
4.4.2 中药贴敷疗法 |
4.4.2. 1 祛腐类中药外敷 |
4.4.2. 2 生肌类中药外敷 |
4.4.3 缠缚疗法 |
4.4.4 中药熏洗疗法 |
4.4.5 中药溻渍疗法 |
4.4.6 艾灸疗法 |
4.4.7 砭镰法 |
5 疗效评价[7,27-28] |
5.1 主要指标 |
5.2 次要指标 |
5.2.1 创面愈合时间 |
5.2.2 创面愈合速度 |
5.2.3 中医证候积分 |
5.3 疗效评价标准 |
5.3.1 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
5.3.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6 预防与调护[3-7,62] |
(2)中药汤剂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臁疮对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
2.2 两组治疗前后创面愈合评分对比 |
2.3 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对比 |
2.4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
3 讨论 |
(3)全蝎膏外用治疗臁疮病(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诊断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1.6 试验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分组 |
2.2 治疗药物与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6 治疗结果及疗效分析 |
6.1 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比较 |
6.2 治愈率比较 |
6.3 肉芽组织出现时间 |
6.4 疼痛程度比较 |
6.5 愈合时间比较 |
6.6 复发率比较 |
6.7 伤口面积比较 |
6.8 创面渗出评分比较 |
讨论 |
1.中医学对臁疮的认识 |
1.1 病名的由来 |
1.2 臁疮病的病因病机 |
1.3 臁疮病的辨证论治 |
1.4 治疗方法 |
2.西医学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的认识 |
2.1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定义和病因 |
2.2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表现 |
2.3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西医治疗 |
3.全蝎膏的选择依据 |
4.PRF的治疗优势 |
5.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臁疮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治疗臁疮(湿热瘀阻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出标准 |
2.6 中止、剔除标准 |
2.7 治疗方法 |
2.8 观察指标 |
2.9 不良反应事件处理及评估 |
2.10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分析 |
3.2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分析 |
3.3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分析 |
3.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脱落分析 |
3.5 两组患者安全性分析及随访调查 |
讨论 |
1 祛湿解毒活血汤分析 |
1.1 方药组成 |
1.2 单药分析 |
1.3 方解分析 |
2 生肌愈疡膏分析 |
2.1 生肌愈疡膏组成 |
2.2 生肌愈疡膏与“煨脓长肉”理论的关联性 |
2.3 生肌愈疡膏熬制方法 |
3 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治疗臁疮的疗效分析 |
4 磺胺嘧啶银乳膏作为对照组外用药的选择依据 |
5 羟苯磺酸钙胶囊作为对照组口服药的选择依据 |
6 将白介素-1、白介素-6 作为疗效观察指标的依据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5)静脉1号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湿瘀互结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臁疮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臁疮治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浅谈臁疮外治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内治 |
2 中医外治 |
2.1 中药熏洗 |
2.2 中药外敷 |
2.3 刺血疗法 |
3 西医治疗 |
3.1 大隐静脉曲张合并溃疡 |
3.2 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合并溃疡 |
3.3 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合并溃疡 |
4 中西医外治法联合治疗 |
5 臁疮的护理 |
6 小结 |
(8)中医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方法 |
2.1 分型辨证 |
2.2分期辨证 |
3 中医内治法 |
3.1 分型治法 |
3.2 分期治法 |
4 中医外治法 |
4.1 膏药外敷法 |
4.2 溻渍疗法 |
4.3 熏洗疗法 |
4.4 针刺疗法 |
5 讨论 |
(9)中医药治疗臁疮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祖国医学对“臁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古代医者对臁疮病因及病机的阐述 |
1.2 现代医家对臁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臁疮的辨证分型 |
3 中医药治疗臁疮 |
3.1 内治法 |
3.2 外治法 |
3.2.1 中药外敷 |
3.2.2 中药熏洗 |
3.2.3 缠缚疗法 |
3.2.4 其他外治法 |
4 讨论 |
(10)湿润烧伤膏治疗湿热瘀阻型臁疮术后疮面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项目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性观察指标 |
3.4 不良反应事件 |
4 临床总疗效评价标准 |
5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两组性别比较 |
1.2 两组年龄比较 |
1.3 两组病程比较 |
1.4 两组溃疡面积比较 |
2 各项观察指标结果及分析 |
2.1 两组不同时间节点疮面色泽评分比较 |
2.2 两组不同时间节点疮面新生肉芽组织评分比较 |
2.3 两组不同时间节点疮面愈合率比较 |
2.4 两组溃疡愈合时间比较 |
3 临床总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检验与不良反应事件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臁疮的认识 |
1.1 定义 |
1.2 臁疮的病因病机 |
1.3 臁疮的中医证型 |
2 现代医学对臁疮的认识 |
2.1 定义 |
2.2 病因病机 |
2.3 临床表现 |
3 祖国医学对促进臁疮愈合的相关研究 |
3.1 祖国医学对臁疮愈合机制的研究 |
3.2 中药外敷法对促进臁疮疮面愈合的研究 |
4 现代医学对促进臁疮愈合的相关研究 |
4.1 现代医学对臁疮愈合机制的研究 |
4.2 现代医学对促进臁疮愈合的治疗方法 |
5 湿润烧伤膏介绍 |
5.1 湿润烧伤膏促进臁疮疮面愈合的中医机理研究 |
5.2 湿润烧伤膏促进臁疮疮面愈合的现代医学机理研究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一般资料分析 |
6.2 安全性指标分析 |
6.3 疗效性观察指标结果及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臁疮155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下肢慢性溃疡中医诊治与疗效评价专家共识[J]. 阙华发,曹烨民.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
- [2]中药汤剂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臁疮对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探讨[J]. 袁益民. 世界复合医学, 2021(11)
- [3]全蝎膏外用治疗臁疮病(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潘晶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祛湿解毒活血汤联合生肌愈疡膏治疗臁疮(湿热瘀阻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江鑫.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静脉1号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湿瘀互结型)的临床研究[D]. 李贝.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臁疮患者的回顾性分析[D]. 程嘉宾.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浅谈臁疮外治法[J]. 程嘉宾,李大勇. 中国民间疗法, 2020(04)
- [8]中医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研究进展[J]. 邓志江,冯志.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02)
- [9]中医药治疗臁疮研究进展[J]. 于洋,王景,郭伟光,张海丽,滕林,回雪颖.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2)
- [10]湿润烧伤膏治疗湿热瘀阻型臁疮术后疮面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欣欣.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