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企业CAD技术运用对策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本寰[1](2020)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随着产业转型结构的升级,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方向快速发展。加工制造产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给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中职学校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进一步贴近现代企业岗位能力实际需求,培养满足企业岗位用人标准的新型高技能型人才。《机械制图》作为加工制造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核心地位。《机械制图》通过图样准确表达工程零件、机械设备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是表达设计意图和制造要求以及交流经验的重要技术手段,被称为工程界的语言。但是,由于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在教学实施中存在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脱离企业实际需要,忽视学生心智认知与实践经验,过分强调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忽视工程实践的训练操作,教师照本宣读、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空间想象力得不到有效激发、实践能力缺乏有效训练,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满足不了新时代智能制造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满足新时代智能制造对机械设计加工类人才能力的新需求,本文提出将三维CAD技术融入机械制图课程中的新型融合式教学方法。该方法是将原有基于二维设计思想的传统《机械制图》课程与三维CAD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进行有机融合重组及优化创新,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满足新时代智能制造需求的新型高技能型人才。本论文从中职学生的心智规律和经验水平入手,改变先从画法几何到三视图,由二维图形到三维立体图的传统学科教学模式,通过引入学生经验世界的生活案例,顺应中职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心理过程,同时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研究如何有效地将三维CAD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构建工作过程,帮助学生容易实现“由物得图”、“由图想物”的思维转换,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改变学生不愿思考、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逐步成长为满足企业需求的具备读图、制图能力的新型技能人才。
唐路明[2](2020)在《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当今我国当今公共交通运输的重点,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城市轨道车辆外形的设计水平,为造型设计师提供有力的设计工具,本文在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原则及要素、参数化CAD技术及交互式遗传算法(IGA)的理论基础上,以Rhinoceros软件和Corel Draw软件为开发平台,设计开发出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通过对现有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现状以及列车CAD技术的研究,结合设计师们在设计前期的草图绘制、模型构建及设计评价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城市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的设计需求,总结了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素。并将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划分为造型设计与色彩设计两部分,通过亲和图法(KJ法)归纳整理了相关设计要素,为系统的开发提供了设计角度的指导,同时探索了列车头部造型曲面的建模方法,为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指导。结合设计师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将系统分为二维生成工具和三维生成工具,为设计师提供不同角度的辅助路径。选用三维建模软件Rhinoceros和二维绘图软件Corel Draw作为开发平台。基于Rhino Common对Rhinocero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设计了列车车身整体造型设计、特征曲面造型设计、细节组件设计以及方案评价功能模块;基于VBA语言对Corel Draw软件进行二次开发,设计了三维模型快速生成、列车正面方案生成及列车侧面方案生成三种功能模块。开发的系统功能丰富,操作简单,人机界面良好。该系统极大程度减少了造型设计师的工作量,将重复繁杂的设计工作借助计算机来辅助完成,提高了产品设计效率,缩短了研发周期,基于设计师与智能技术的合理分工拓展了概念方案搜索的广度。
尹聪[3](2020)在《BIM技术影响因素及扩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调查,2018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为235085亿元,约占2018年GDP总额900309.5亿元的26.1%,2019年建筑业生产总值达到248446亿元,比2018年增长了5.7%,建筑业从业人数5563.30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的7.17%。从以上数据可见,建筑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型产业,它在国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工业4.0概念的提出,全球科技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应运而生,BIM技术具有全流程智能控制、全流程协同工作等优点。我国建筑业属于传统产业,相比制造业存在技术水平低、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严重、施工效率低、产业链割裂等问题。引进BIM技术能够解决以上问题。但BIM技术在我国的扩散速度较慢,阻碍了BIM技术的应用普遍性,如果不采取具体措施将会影响建筑业的发展水平,甚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BIM扩散的影响因素和扩散过程意义重大。本文在研究BIM技术扩散影响因素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收集BIM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确定影响BIM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影响BIM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有:BIM技术的优越性、政府管理措施和BIM成熟度、企业内部环境以及BIM技术使用成本,其中BIM技术的优越性影响程度最大。本文接下来研究BIM技术扩散。通过对各种扩散模型的比较,选用了Bass模型,并通过基础Bass模型对BIM技术扩散过程进行研究。在进行参数估计时,先确定最大市场潜力值为107453,再选用类比法估计了创新系数和模仿系数。在使用类比法时分析了27项创新技术的创新系数和模仿系数,首先通过聚类分析将27项创新技术分为6类,并确定类似技术(将包含CAD技术类别中的创新技术作为BIM的类似技术),然后采用平方欧式距离确定权重,最后对类似技术的创新系数和模仿系数加权平均,所得创新系数p=0.0020,模仿系数q=0.3126。模仿系数远大于创新系数,这表明BIM技术在扩散时,受内部影响较大。将三个参数带入到Bass模型中,得到在扩散的第t*=16.06年时,BIM技术的扩散速度最快,届时累计企业采纳量为53383家。本文进一步对基础Bass模型进行改进,将模仿系数看作时间的指数函数,引入时间参数a。研究表明,BIM技术扩散速度受模仿系数函数变化的影响。
雷霆[4](2019)在《传统设计行业升级背景下的BIM正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时代迅速发展与进步,中国经济正稳步走向新常态。在此大背景下,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几乎全部来自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创新与深入应用。当下我国的传统行业面临着信息化升级与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而建筑业作为我国的传统行业之一,也必将迎来信息化转型升级时代。通过对建筑产业市场进行调查统计,尽管建筑产业总产值已经达到约21万亿元,但建筑产业的平均利润却微乎其微。主要原因在于当今建筑产业的实际现状仍为大而不强,业界的发展方式还较为粗放。同时,能源消耗过高、污染较严重、行业效率过低、质量安全事故多发等问题亦较为常见。因此目前我国建筑产业急需借助先进技术手段推陈出新,尽快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的产业变革与转型升级。本文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传统建筑设计行业的冲击研究入手,通过对BIM技术及国内外发展现状的理论分析,对以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为主导的传统建筑设计行业与BIM技术应用进行对比,提出在当前信息化发展大趋势下,应以BIM正向设计作为传统建筑设计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手段。详细论证了BIM正向设计在建筑设计各流程中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论文通过详细分析实际工程项目的正向设计流程,阐明BIM正向设计技术能够对传统建筑设计行业带来很高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同时,对建筑设计企业层面下的传统建筑设计行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困难与应对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传统建筑设计行业转型与升级的相关应对策略,并为其他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杨青云[5](2019)在《BIM建模标准架构研究》文中提出BIM技术的出现是对工程建设领域的又一次信息革命。随着BIM技术的普及和推广,BIM标准成为BIM技术继续深入应用的关键。BIM标准化研究工作与应用缺乏,阻碍了BIM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有关BIM模型在建立过程中的规范性要求,对BIM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现行的国内外BIM标准框架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在此基础上,对BIM建模标准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BIM建模标准架构,并结合案例对架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文献查阅和理论研究,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路线,总结BIM标准发展现状,对国际和国内的BIM标准架构、BIM标准种类进行研究,论证了BIM标准对BIM技术发展的重要性。(2)通过案例将BIM技与传统CAD技术对比,提出CAD在工程设计与施工阶段中的局限性,突出BIM建模技术优势,阐明BIM技术发展潜力,再分析BIM技术发展的障碍,论证了BIM建模标准对BIM技术发展的必要性。(3)结合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表现,对BIM建模标准的编制、应用、推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对传统行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建议,阐述了BIM建模标准的可行性,为后期对BIM建模标准的编制提供了可行性的理论支撑。(4)通过对国内已发布的BIM标准中进行归纳和分析,发现目前尚无完整的建模标准,且已有标准对BIM建模部分表述笼统,未细化,内容组成存在不一致性,本文总结BIM建模标准组成架构,并就细则进行了进一步细化。最后,通过工程实例,论证基于本文的BIM建模标准架构可行,具有一定适用性。本文通过对BIM建模标准架构研究,希望为BIM建模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贡献,以及对今后各级BIM建模标准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李瑶林[6](2019)在《基于UG的铝合金铸造工艺CAD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地不断发展,CAD技术开始在铸造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并且逐渐从二维CAD技术向三维CAD技术转换。然而,二维铸造工艺图纸因其尺寸表达清晰,易于检查等优点,在企业进行尺寸校验以及上下游企业对接过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当前国内主流的铸造工艺CAD系统往往只包含单一的三维工艺设计或者二维工艺设计功能,无法同时满足企业进行三维工艺设计以及获得二维铸造工艺图纸进行尺寸检查的全面需求。本文以UG软件为二次开发平台,设计并且开发了一套既包含三维工艺设计又提供二维铸造工艺图纸导出与标注功能的铝合金铸造工艺CAD系统。本文采用流程化与模块化的思想,以铝合金铸件铸造工艺设计理论知识作为依据,基于UG Open API二次开发库与MFC程序界面开发框架,搭建了铝合金铸造工艺CAD系统的主要框架。并且对铸造工艺CAD图元的动态添加、工艺参数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参数推荐、模块间信息传递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最终实现了一套铝合金铸造工艺CAD系统,该系统包含三维工艺设计与二维工艺设计两个子系统。其中三维工艺设计子系统主要包括提取铸件信息、分型面、不铸孔、加工余量与尺寸公差、冷铁系统、浇注系统设计、冒口设计等功能模块,二维工艺设计子系统主要包括添加图纸、生成铸造红蓝图、一般尺寸自动标注、铸造特殊符号标注等功能模块。最后,将研发的铝合金工艺设计CAD系统应用于实际某铝合金铸件的工艺设计过程中。应用效果表明,本系统中所有功能模块涵盖铸件从三维工艺设计到导出二维图纸并且进行尺寸标注以及最终获得铸造红蓝图的整个铸造工艺设计流程,可以同时满足企业进行三维工艺设计以及快速获得相应铸造二维工艺图纸的需求,提高铸造工艺系统设计的速度。
刘慧[7](2017)在《基于BIM技术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工作方式研究 ——基于Revit的住宅小区规划成果展示》文中研究说明“可持续设计”在强调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可持续性的同时,也强调了时间维度上的可持续性。相比“绿色设计”的概念,“可持续设计”更契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BIM技术具有信息集成度高,多专业协同便利等特点,与可持续设计中的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等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呼应。BIM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建筑项目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信息的可持续性这一角度出发,对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如何提高信息可持续性进行归纳总结,验证信息可持续性是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重要一环。分别从信息的集成性、互用性和延续性,对比CAD技术与BIM技术特点以及与可持续建筑设计相结合的效果。通过观察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总结江西省现阶段高校在数字化技术和可持续性设计教学中的问题。本文以住宅小区规划及其成果展示为研究对象,分析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特点,结合Revit特性,探讨基于Revit的项目文本生成工作方式。基于Revit二次开发及可视化编程Dynamo,优化总平面施工图中的标注及指标运算。本文开发的“Drain Note”插件,解决了在Revit中排水标注自动计算排水坡度及坡长的问题。本文编制的Dynamo软件包,可实现技术指标的自动生成及更新。通过在某住宅小区规划实际项目上的应用,验证该工作方式切实可行,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为BIM制图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进一步减少设计过程中机械劳动提供了新方法。
刘建刚[8](2017)在《铅酸蓄电池生产设备开发方法分析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国内外铅酸蓄电池生产设备厂家的现状分析,得出生产铅酸蓄电池生产设备企业主要划分为:直接模仿生产阶段、专业化生产阶段、自动化生产线阶段三种,并对处在三种生产类型的企业进行了分别介绍。通过查阅分析相关机械设计方法的书籍和文献,得出做好铅酸蓄电池生产设备研发主要做到:做好科技情报工作和市场调研工作;考虑人身健康和设备设计的可靠性问题;采用绿色设计理念;应用人机工程学设计理念;采用CAD设计技术;做好技术储备和技术积累,规避侵权;做好机械设计人员和电气设计人员的分工协作,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得到经济合理的方案。开发设计了铅酸蓄电池用磨板耳机,通过市场现有的产品调研分析;方案构思;结构设计;预计生产速度,生产率;计算磨削力;夹紧气缸的选用;送进气缸的选用;核算送板平台强度;做运动位置仿真分析;后期设备生产调试等,做出一台满足用户需求的设备。
顾锋[9](2016)在《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制造业也越来越多的应用高精尖的科学技术。三维CAD技术的出现对于机械设计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三维CAD技术的相关概念;其次讲述当前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再次分析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三维CAD技术应用于机械设计的相关对策。
徐东云,吴秀翠,吴洋[10](2016)在《企业信息智能化与CAD技术在国内外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文中提出通过对当前企业信息智能化与CAD技术运营现状的特征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方向与对策,同时通过对PDM系统定义及功用简介,并结合PDM及其关联CAD软件在徐工集团的应用层次、技术历史介绍,预测了其发展趋势,验证了所提发展对策的正确性。另外也指出了徐工集团基于PROE软件的Windchill-PDM在应用中核心零部件在PDM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
二、江苏企业CAD技术运用对策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企业CAD技术运用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机械制图 |
二、三维CAD |
三、融合式教学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4MAT教学模式 |
第三章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作用与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作用 |
一、培养机械类人才技能的支撑作用 |
二、在课程体系中发挥桥梁的作用 |
第二节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一、教材选用缺乏针对性与适用性 |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 |
三、教学过程欠缺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化 |
四、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
五、教学评价忽视学生的差异发展 |
第四章 《机械制图》融入三维CAD教学的意义与可行性 |
第一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意义 |
一、助推教学模式创新 |
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
三、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
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 |
第二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可行性 |
一、三维CAD软件简洁、高效、易学 |
二、融入三维CAD技术符合学科知识逻辑性 |
三、融入三维CAD技术可实现知识结构转换 |
第五章 《机械制图》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原则与方法 |
第一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原则 |
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
二、机械制图为主,三维CAD为辅 |
第二节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入三维CAD技术的方法 |
一、调整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
二、丰富教学手段——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直观演示法 |
四、转变教学思维——引入三维建模思维 |
五、创新教学评价——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
第六章 《机械制图》课程与三维 CAD 技术融合教学的实践 |
第一节 “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教学实践 |
一、教学准备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效果 |
四、教学反思 |
第二节 “球阀装配体测绘”教学实施 |
一、教学准备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效果 |
四、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问卷提纲 |
附录三 “组合体三视图画法”教学设计 |
附录四 “球阀装配体测绘”教学设计 |
附录五 “组合体三视图画法”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六 “球阀装配体测绘”教学效果访谈提纲 |
致谢 |
(2)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研究现状 |
2.1 国内外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发展现状 |
2.1.1 国外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发展 |
2.1.2 国内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发展 |
2.1.3 国内外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总结 |
2.2 参数化CAD系统概述 |
2.2.1 机车外形CAD技术 |
2.2.2 参数化技术概述 |
2.3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研究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方法 |
3.1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流程 |
3.2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要素 |
3.2.1 造型设计要素 |
3.2.2 色彩设计要素 |
3.3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原则 |
3.3.1 经济实用 |
3.3.2 外形美观 |
3.3.3 融合创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设计 |
4.1 系统开发软件的选择 |
4.1.1 三维建模软件的选择 |
4.1.2 二维绘图软件的选择 |
4.2 软件平台的二次开发方法 |
4.2.1 Rhinoceros二次开发方法 |
4.2.2 Corel Draw二次开发方法 |
4.3 系统总体规划 |
4.3.1 二维生成工具设计 |
4.3.2 三维生成工具设计 |
4.4 城市轨道车辆头部曲面造型编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开发 |
5.1 三维生成工具 |
5.1.1 编码设计 |
5.1.2 车身整体造型设计 |
5.1.3 方案曲线曲面细节处理 |
5.1.4 特征曲面造型设计 |
5.1.5 细节组件设计 |
5.2 二维生成工具 |
5.2.1 三维模型快速生成模块 |
5.2.2 列车正面方案生成模块 |
5.2.3 列车侧面方案生成模块 |
5.3 系统应用特点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局限性与展望 |
6.3.1 系统局限性 |
6.3.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BIM技术影响因素及扩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BIM技术应用研究 |
1.3.2 BIM技术扩散研究 |
1.3.3 Bass模型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BIM技术特征及应用分析 |
2.1 BIM技术特征 |
2.2 BIM在项目不同阶段的应用 |
第3章 BIM技术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
3.1 BIM技术扩散影响因素识别 |
3.2 问卷调查 |
3.2.1 问卷设计 |
3.2.2 调查方法与调查结果 |
3.2.3 调查情况分析 |
3.3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3.3.1 信度检验 |
3.3.2 效度检验 |
3.4 多元线性回归 |
3.4.1 影响因素主成分提取 |
3.4.2 主成分命名 |
3.4.3 回归模型设定 |
3.4.4 模型检验 |
3.5 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3.5.1 影响因素研究结论 |
3.5.2 结果分析 |
第4章 基于Bass的 BIM技术扩散模型构建 |
4.1 Bass模型 |
4.1.1 模型简介 |
4.1.2 参数估计方法 |
4.2 基础Bass扩散模型构建 |
4.2.1 模型基本假设 |
4.2.2 基础模型构建 |
4.3 BIM技术最大市场潜力M估计 |
4.3.1 我国BIM技术行业现状 |
4.3.2 最大市场潜力M估计 |
4.4 基础模型估算 |
4.4.1 创新系数与模仿系数估计 |
4.4.2 BIM技术扩散分析 |
4.5 改进扩散模型构建 |
4.5.1 构建原理 |
4.5.2 改进模型基本假设 |
4.5.3 改进模型构建过程 |
4.5.4 改进模型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展望和不足 |
5.3.1 展望 |
5.3.2 不足 |
附录 BIM技术扩散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4)传统设计行业升级背景下的BIM正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 |
1.7 创新点 |
1.8 研究框架 |
第2章 BIM技术对传统设计行业的冲击 |
2.1 BIM技术概念及国内外应用现状 |
2.1.1 BIM技术的概念 |
2.1.2 BIM技术的来源及发展 |
2.1.3 BIM技术在国外的发展概述 |
2.1.4 BIM技术在国内的应用现状 |
2.2 以CAD技术为主导的传统建筑设计行业局限性分析 |
2.2.1 传统建筑设计行业劣势分析 |
2.2.2 传统建筑设计行业主导软件CAD的局限性分析 |
2.2.3 BIM技术与传统设计优缺点对比及分析 |
2.3 BIM正向设计的背景及现状 |
2.3.1 BIM正向设计的意义及特点 |
2.3.2 BIM正向设计应用背景 |
2.3.3 BIM正向设计应用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BIM正向设计各阶段的具体应用 |
3.1 设计前期阶段 |
3.1.1 BIM技术在设计前期阶段的应用点 |
3.1.2 BIM正向设计实施标准的确立 |
3.1.3 现状场地及地物模型的建立 |
3.1.4 场地设计与分析 |
3.2 方案设计阶段 |
3.2.1 概念的形成 |
3.2.2 体量模型的构件化 |
3.3 初步设计阶段 |
3.3.1 方案模型的细化设计 |
3.3.2 外部表现处理 |
3.3.3 性能模拟优化 |
3.4 施工图设计阶段 |
3.4.1 BIM技术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应用点 |
3.4.2 基于BIM技术的专项优化设计 |
3.5 BIM技术的扩展应用 |
3.5.1 施工模拟 |
3.5.2 移动终端对接与VR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BIM正向设计的传统设计行业升级策略 |
4.1 传统设计行业升级面临的实际问题 |
4.1.1 传统设计行业实施BIM技术面临的挑战 |
4.1.2 影响BIM正向设计转型的不利因素 |
4.2 建筑设计信息化升级大方向下传统设计行业应对策略 |
4.2.1 加强BIM宣传与普及力度 |
4.2.2 传统设计理念的转型 |
4.2.3 组织BIM专项人才培养 |
4.2.4 积极开展BIM实践项目 |
4.3 BIM设计协同机制的实施策略 |
4.3.1 BIM设计的协同模式 |
4.3.2 BIM设计的协同手段 |
4.4 企业级BIM设计实施策略 |
4.4.1 BIM目标的确立与实施 |
4.4.2 建立BIM标准 |
4.4.3 规范BIM协同方式 |
4.4.4 系统化的BIM人员构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济南西客站片区高铁围合南A-4地块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BIM正向设计应用 |
5.1 项目概况 |
5.2 方案前期准备阶段 |
5.3 场地初步规划与体量模型推敲 |
5.3.1 设计理念 |
5.3.2 场地整体布局 |
5.3.3 体量模型推敲 |
5.4 方案初设阶段 |
5.4.1 户型初步设计 |
5.4.2 细化建筑模型 |
5.4.3 建筑立面表达 |
5.5 施工图设计阶段 |
5.5.1 全专业模型深化 |
5.5.2 户型优化 |
5.5.3 车库论证 |
5.5.4 碰撞检测与管线综合 |
5.6 施工图后期阶段 |
5.6.1 施工模拟与工程量统计 |
5.6.2 模型渲染与VR漫游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5)BIM建模标准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际BIM标准发展现状 |
1.2.2 国内BIM标准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BIM概念及标准架构研究 |
2.1 BIM技术介绍 |
2.1.1 BIM技术概念 |
2.1.2 BIM模型特性 |
2.1.3 BIM模型应用工具 |
2.2 BIM标准架构研究 |
2.2.1 国际BIM标准架构研究 |
2.2.2 国内BIM标准架构研究 |
2.2.3 从NBIMS到 CBIMS |
2.2.4 BIM标准种类 |
2.2.5 BIM标准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BIM建模标准必要性研究 |
3.1 传统设计模式局限性研究 |
3.1.1 CAD技术现状 |
3.1.2 基于案例的CAD设计问题分析 |
3.1.3 当前建筑领域信息化瓶颈问题 |
3.2 BIM建模技术优越性研究 |
3.2.1 BIM协调与优化能力 |
3.2.2 信息集成能力 |
3.2.3 模拟与分析能力 |
3.2.4 协同设计 |
3.2.5 项目管理能力 |
3.3 BIM建模标准必要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BIM建模标准可行性研究 |
4.1 BIM建模标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
4.1.1 BIM建模标准编制面临的挑战 |
4.1.2 BIM建模标准应用影响因素分析 |
4.1.3 BIM建模标准推广障碍因素分析 |
4.1.4 BIM技术运用障碍的解决策略 |
4.2 BIM对传统设计行业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BIM建模标准架构研究及编制 |
5.1 BIM建模标准架构研究 |
5.2 BIM建模标准架构编制 |
5.2.1 建模设定要求 |
5.2.2 建模平台搭建 |
5.2.3 建模人员组织架构 |
5.2.4 模型构件和构件库 |
5.2.5 建模深度 |
5.2.6 项目协同平台 |
5.2.7 模型碰撞核查 |
5.2.8 模型交付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BIM建模标准案例应用 |
6.1 项目概况 |
6.2 案例的BIM建模标准编制 |
6.2.1 BIM建模平台 |
6.2.2 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 |
6.2.3 建模规定 |
6.2.4 模型构件命名和构件库建立 |
6.2.5 建模精度 |
6.2.6 交付格式 |
6.3 案例的BIM建模实施情况 |
6.3.1 项目整体建模流程。 |
6.3.2 施工图阶段建模时间和管控要点 |
6.3.3 模型成果举例展示 |
6.3.4 设计冲突举例分析及优化建议 |
6.4 BIM建模标准案例应用总结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各专业建模深度 |
(6)基于UG的铝合金铸造工艺CAD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铸造工艺CAD的发展趋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系统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 |
2.1 前言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3 系统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铝合金铸造工艺CAD系统实现 |
3.1 前言 |
3.2 主要工艺参数模块 |
3.3 三维浇注系统设计模块 |
3.4 三维冒口及冷铁设计模块 |
3.5 二维铸造工艺设计CAD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4 铝合金铸造工艺CAD系统应用及效果分析 |
4.1 前言 |
4.2 三维铸造工艺CAD子系统应用 |
4.3 二维铸造工艺CAD子系统应用 |
4.4 主要功能模块应用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软件着作权 |
(7)基于BIM技术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工作方式研究 ——基于Revit的住宅小区规划成果展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可持续建筑设计相关 |
1.2.2 建筑信息模型(BIM)相关 |
1.2.3 可持续建筑设计与建筑信息模型(BIM)相结合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BIM技术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工作方式 |
2.1 BIM技术信息可持续性 |
2.1.1 信息集成性 |
2.1.2 信息互用性 |
2.1.3 信息延续性 |
2.2 基于CAD技术与基于BIM技术的工作方式比较研究 |
2.2.1 信息集成对比 |
2.2.2 信息互用对比 |
2.2.3 信息延续对比 |
2.2.4 教育应用对比 |
2.3 BIM技术与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相结合的必要性 |
第3章 基于Revit的项目文本生成工作方式原理 |
3.1 住宅小区规划项目特点 |
3.1.1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特点 |
3.1.2 住宅小区规划文本特点 |
3.2 项目文本生成实现平台——Revit |
3.2.1 Revit场地设计及总平面绘制 |
3.2.2 Revit图纸——布图空间 |
3.2.3 Revit族——自定义构件 |
3.2.4 Revit可见性——颜色线型自定义 |
3.2.5 Revit明细表——指标生成 |
3.2.6 Revit样板——自定义建筑样板 |
3.2.7 Revit二次开发——批处理定制化表达 |
3.3 基于CAD技术与基于BIM技术的文本生成比较 |
第4章 基于Revit的项目文本生成工作方式应用实例 |
4.1 住宅小区规划项目实例简介 |
4.2 住宅小区规划项目文本生成 |
4.2.1 设置建模环境 |
4.2.2 建立基础模型 |
4.2.3 绘制常规分析 |
4.2.4 指标自动生成 |
4.2.5 其他分析展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技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代码展示及问卷调研 |
附录A Drain Note插件关键代码 |
附录B CAD技术与BIM技术在住宅小区项目中的应用对比 |
附录C 高等院校——BIM技术及可持续分析设计应用现状调研 |
附表D 设计人员——BIM技术及可持续分析设计应用现状调研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铅酸蓄电池生产设备开发方法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铅酸蓄电池生产设备现状 |
1.2.1 直接模仿生产阶段 |
1.2.2 专业化生产阶段 |
1.2.3 自动化生产线阶段 |
1.3 铅酸蓄电池生产环境恶劣 |
1.4 对人身心安全是铅酸蓄电池生产设备研发的第一要务 |
1.5 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铅酸蓄电池生产设备开发方法分析 |
2.1 做好科技情报工作和市场调研工作 |
2.1.1 做好科技情报收集工作 |
2.1.2 做好市场调查工作 |
2.2 优化设计应用分析 |
2.2.1 优化设计概论 |
2.2.2 传统优化设计方法 |
2.2.3 现代优化设计理论方法 |
2.2.4 现代优化设计展望 |
2.3 保障人身心健康,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
2.3.1 重点从设计层面考虑人的身心健康 |
2.3.2 保障设备设计的可靠性 |
2.4 采用绿色设计理念 |
2.5 应用人机工程学设计理念 |
2.6 采用CAD设计技术 |
2.6.1 机械设备设计比其他设计问题更适合采用CAD技术 |
2.6.2 在设计中应用CAD技术的好处 |
2.6.3 便于在网络上建立CAD/CAM集成化系统 |
2.6.4 使用CAD软件实现智能化设计在机械设计中的优点 |
2.6.5 在企业中应用CAD技术的风险与预防 |
2.7 合理仿研,规避侵权 |
2.7.1 要清楚仿研利弊得失,制定必要的策略 |
2.7.2 仿研方式方法 |
2.7.3 正确的定位仿研工作 |
2.8 做好机电设计分工协作与方案评审,行成经济合理的方案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铅酸蓄电池生产设备设计应用举例 |
3.1 铅酸蓄电设备开发流程 |
3.2 市场现有的产品调研分析 |
3.3 方案构思 |
3.4 结构设计 |
3.4.1 预计生产速度,生产率 |
3.4.2 计算磨削力 |
3.4.3 夹紧气缸的选用 |
3.4.4 送进气缸的选用 |
3.4.5 计算放板平台的受力 |
3.4.6 放板平台的强度核算 |
3.5 主要公差配合要求 |
3.6 配做护罩 |
3.7 电器控制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应用PROE设计软件仿真分析 |
4.1 应用PROE设计软件做设备的位置运动仿真分析 |
4.2 进行位置运动干涉分析 |
4.3 进行人机工程仿真 |
4.4 设备生产调试等后续工作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三维CAD技术概述 |
2 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的意义 |
3 当前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4 完善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应用的对策 |
5 结论 |
(10)企业信息智能化与CAD技术在国内外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企业信息智能化与CAD技术应用现状 |
2 当前企业信息智能化与CAD技术存在的问题 |
3 发展方向及对策 |
3.1 PDM定义 |
3.2 PDM功用 |
4 PDM及其关联CAD软件在徐工集团的应用层次、技术历史及发展趋势 |
4.1 PDM系统主要应用层次 |
(1)部门级PDM系统。 |
(2)企业级PDM系统。 |
(3)分布式PDM系统。 |
4.2 PDM及其关联CAD软件在徐工集团的技术历史 |
4.3 PDM系统发展趋势预测 |
4.4 PDM系统发展方向的验证 |
5 Windchill-PDM系统在徐工集团的应用情况 |
6 Windchill-PDM在徐工传动应用中的不足及亟需解决的问题 |
四、江苏企业CAD技术运用对策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研究[D]. 王本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2]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唐路明.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3]BIM技术影响因素及扩散研究[D]. 尹聪.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4]传统设计行业升级背景下的BIM正向设计研究[D]. 雷霆.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5]BIM建模标准架构研究[D]. 杨青云. 南昌大学, 2019(02)
- [6]基于UG的铝合金铸造工艺CAD系统研究[D]. 李瑶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 [7]基于BIM技术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工作方式研究 ——基于Revit的住宅小区规划成果展示[D]. 刘慧. 南昌大学, 2017(02)
- [8]铅酸蓄电池生产设备开发方法分析与应用[D]. 刘建刚.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9]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 顾锋. 山东工业技术, 2016(20)
- [10]企业信息智能化与CAD技术在国内外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 徐东云,吴秀翠,吴洋. 建筑机械,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