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歉公司”生意兴隆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宋子昕[1](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陈艳香[2](2021)在《91生鲜超市的客户体验管理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商品经济、服务经济的日益成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需求层次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商品使用价值和功能利益,而是越来越注重购买与消费过程中的精神享受和社交愉悦。而91生鲜超市还是停留在最初阶段,未能随着消费者的需求的日益提升而做出相应的提升客户体验的调整,因此本文针对91生鲜超市的客户体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是以“91生鲜超市的客户体验管理优化策略研究”为题,首先设计提升91生鲜超市客户体验的调查问卷,其次通过对问卷效度和信度的分析证实问卷的切实可行性,再次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定量的方式分析影响91生鲜超市客户体验的原因,最后将基于Maklan&Klaus(2013)提出的客户体验的POMP模型(产品体验(product experience)、目标导向(outcome focus)、信任触点(moments-of-truth)和愉悦感受(peace-of-mind))作为理论基础来对91生鲜超市的客户体验策略进行研究,旨在全面分析和研究影响91生鲜超市的顾客体验的因素以及应对的策略,为91生鲜超市设计出一套全新的提升顾客体验方案。最后根据POMP模型设计的四个维度有关的改善客户体验的策略,其一是提升产品体验,主要策略有:保证产品种类的丰富和设立管理部门等;其二是提升目标导向体验,主要策略有:贯彻低价策略和迅速满足客户需求等;其三提升信任体验,主要策略有:加强员工的培训和企业文化的灌输,树立良好的门店形象等;其四是加强愉悦体验,主要策略有:建立良好的口碑,以及加强门店服务中的细节处理等等,为提升91生鲜超市客户体验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建议与策略。
皮常玲[3](2019)在《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与获得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宿是一种“有温度的住宿,有灵魂的生活体验”,它受到大众旅游新时代众多旅游消费者的青眛,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重要住宿产品,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民宿经营者是民宿的“灵魂”与“核心”,但学术界对其研究却相对滞后。民宿经营者的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和获得感均是经营者在民宿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变量,是影响民宿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和获得感开展系统的、深入的探究有助于抓住民宿业态发展的关键要素,为民宿企业经营管理和民宿业态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本研究的主旨在于揭示民宿经营者的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与获得感之间的关系机理,研究围绕“是什么——即研究变量概念内涵的界定,识别变量的本质属性”、“为什么——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量之间存在的中介作用与影响机理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和“怎么办——验证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中介作用的影响,探究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提升路径”等三个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具体的研究过程则按照“问题辨析-文献解析-理论探析-实证分析-策略研析”的逻辑思路进行建构。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问题辨析(第一章)--绪论与问题提出。在根据需求背景、供给背景、政策背景和理论背景的分析基础上,将民宿经营者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和研究民宿经营者的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和获得感等影响民宿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二,文献解析(第二章)--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搜集并阅读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与获得感等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寻找研究突破口和切入点。回顾并梳理相关基础理论,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理论探析(第三、四、五章)。主要分析核心变量的内涵与结构维度,通过对民宿经营者的深度访谈资料和网络辅助资料收集,对民宿经营者的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和获得感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探究民宿经营者的经营动机、职业价值观的内涵、结构维度;剖析情感劳动的行为过程、表现形式、产生动因、影响效果;研析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内涵与结构维度及其形成机理;第四,实证分析(第六章)。通过问卷调查获取662份有效样本数据,以此为基础测量民宿经营者的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和获得感,并检验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对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作用关系和影响机理;第五,策略研析(第七章)。在总结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获得感三个变量的内涵与维度、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对情感劳动和获得感影响作用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民宿经营者如何提供情感劳动和提升获得感的策略,为民宿经营者的管理和民宿业态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本研究的的主要结论包括:(1)职业价值观是民宿经营者的多动机表现:民宿经营者的经营动机可以划分为利益导向动机、生活方式动机和创业发展动机三个类型;经营动机是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的重要表征与反映。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由利益导向型价值观、生活方式型价值观和创业发展型价值观三个维度构成。(2)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涉及多个过程、具有多行为表现、受到多因素作用、会产生多元影响: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可以分为情感劳动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主客互动仪式中的互动准备、互动进程、互动结果三个互动仪式过程;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分为功能性情感劳动和社交性情感劳动两大类,包括围绕具体服务内容展开的,以及增加沟通联系、提升人际关系的情感表达行为等多种行为表现形式;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的产生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对顾客会产生“增进信任感”、“提升归属感”、“增强重购意愿”、“促进口碑宣传”等多元影响;(3)民宿经营者获得感具有多维度和双生形成机理:民宿经营获得感包含物质获得感、情感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三个维度;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形成机理存在“外在情境驱动型”的形成机理——“外生机理”和“内在需求自觉型”形成机理——“内生机理”的双生机理的相互作用。(4)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与获得感各维度存在显着的强弱差异,具体表现为生活方式型价值观是民宿经营者的主流价值观、民宿经营者在情感劳动中以深层表达行为为主、民宿经营者获得感以情感获得感居多。(5)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对情感劳动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利益导向型价值观对表面表达行为有正向影响,对自然表达行为和深层表达行为的正向影响不显着;生活方式型价值观对自然表达行为和深层表达行为有正向影响,对表面表达行为有负向影响;创业发展型价值观对自然表达行为和深层表达行为有正向影响,对表面表达行为的正向影响不显着。(6)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对获得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利益导向型价值观对民宿经营者的物质获得感、情感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均未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生活方式型价值观对物质获得感的影响不显着,对情感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有正向影响;创业发展型价值观对物质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有正向影响,对情感获得感的正向影响不显着。(7)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对获得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情感劳动的自然表达行为对物质获得感、情感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有正向影响;情感劳动的表面表达行为对物质获得感、情感获得感具有负向影响,对精神获得感影响的负向不显着;情感劳动的深层表达行为对物质获得感的正向影响不显着,对情感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有正向影响;(8)情感劳动在职业价值观对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职业价值观可以直接影响民宿经营者获得感,也可以通过影响情感劳动进而影响获得感。情感劳动的中介作用是通过情感劳动的自然表达行为、表面表达行为和深层表达行为三个维度对职业价值观与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作用过程起影响作用的。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相应地民宿经营管理建议。首先,经营者个人层面:1)反思并合理调整职业价值观;2)真诚付出,提倡以自然表达和深层表达行为提供情感劳动;3)不同阶段,采取正确、有效地情感劳动方式;4)摆正期望,全面提升多重获得感;5)女性经营者要平衡“业务”与“家务”的关系。其次,行业及政府层面:1)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鼓励和支持民宿发展;2)为民宿经营提供资金与金融支持;3)支持成立民宿行业协会。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第一,本研究对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和获得感进行了深入剖析,阐明了三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其维度,建立了三个核心概念的测度体系;第二,重点聚集于目前研究几近空白的民宿经营者获得感,比较系统、深入地探究了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内涵与结构维度、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拓展并丰富了“获得感”理论的相关研究;第三,本研究探索和验证了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对获得感的影响机制,拓展和深化了民宿经营者理论方面的相关研究;第四,本研究基于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和获得感等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建构了提升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策略体系,对民宿经营者的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聂志[4](2018)在《晚清贵阳方言研究 ——以法国传教士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为依据》文中认为西南官话“地跨九省区,人口两亿七”,是现代汉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次方言。贵州地处西南官话的十字路口,研究整个西南官话离不开贵州这个中心环节。贵阳作为贵州的中心600多年,贵阳方言一直是贵州方言的代表,因此,对贵阳方言的研究尤其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对贵阳方言的研究多停留在共时层面的描写,历时的研究少有人触及。本文根据晚清在黔法国传教士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对晚清贵阳方言进行描写,并进行必要的比较,重点在于探讨100多年来贵阳方言的发展变化。本文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首先简要介绍官话到贵阳方言的大致情况,接着介绍与本文有关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意义、材料、方法等,并论证童保禄记录的就是当时的贵阳方言。第二章讨论语音。归纳文献记录的音系,语音变化,并将该音系与同时期有关文献记录的南北官话音系进行对比,探讨其异同。将该音系与今贵阳方言音系对比,探讨100多年来语音的演变。第三章讨论词汇。总结提取的方言词汇特点,并进行历时比较,还对方言常用词和俗语进行研究。第四章讨论语法。探讨了构词法,重点是同义异序词,儿个方言词的用法,以及一些句法结构和疑问句型。第五章讨论语用。从广义的方言角度,分析童着的会话,探讨称谓与交际用语,以及语用的文白差异。第六章强调文献的学术价值。认为它对方言史及汉语史研究、汉语接触史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等方面都有价值,也指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
冯志峰[5](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陈艾[6](2017)在《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文中指出习近平提出“治国必先治边,治边先稳藏”,凸显了藏区治理的重要性。区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国家治理的一般性,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有必要更为深入地寻求区域治理的规律性。藏区独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结构,致其治理应不同于整个国家,也不同于其他地区。笔者以甘孜藏区为例,采用文献分析及实证研究法,探讨藏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本文的主要发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般意义上,治理理论主张“政府退、社会进”,即所谓的“小政府、大社会”或“没有政府的治理”。考察甘孜藏区,这一主张应转化为“政府进”、“社会进”,而且更强调政府的强作为,因为甘孜藏区有其特定的治理背景和要素结构。“背景—要素—行动”分析框架的建构,试图揭示藏区治理的内在意涵,即历史与区位形塑独有的治理情境,治理的主客体因素的特殊性促成其采取相应的行动。对甘孜藏区治理的背景、要素、行动的探寻,可发现政府强作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松散治理等不可复制以及“多边联结带”的重要区位,共同组合成今天甘孜藏区治理中需要政府强作为的背景。对甘孜藏区治理背景的刻画,可以发现政府强作为的必要性。描述治理背景,内含着对治理历史的反思及区域地位的重新认知。历史上,中央王朝对康藏的松散型统治不可复制,“以夷制夷”致使土司甚至有能力与中央政府抗衡,在新时期,藏区治理需要多级政府合力强作为。曾经的边缘地区形塑了现今“多边联结带”的重要区位,凸显甘孜藏区治理的重要性,更需要政府的合力强作为。甘孜藏区是交通孔道,联结川滇青藏;它作为政治枢纽,内固川省,外拊藏疆;它亦是经济传输带,通过交易沟通东西南北;它更是多民族与多元交汇地。目前,脆弱性交织、风险大、矛盾性强造就了甘孜藏区治理难度大的总体情境,其治理需要政府强作为。与较发达地区相比,甘孜藏区呈现出脆弱性交织的特征,自然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存在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维度,并展现在个体、家庭、社区和社会层面。脆弱性来源于各种风险,既有农牧民的生计风险,也有区域性的社会稳定风险。民众贫弱及收入差距带来相对剥夺感,影响社会认同;分裂势力的渗透使得维稳任重道远。多重脆弱性交织、风险大,使得区域的矛盾性很强:矛盾突发多发,即内地没有的矛盾藏区有,内地有的矛盾藏区更突出;各种矛盾纠结在一起并容易发生性质变化。这些共同造成了难度极大的藏区治理。“政府+民众”是藏区治理独特的二元主体结构。多主体参与是治理理论的核心认知,内地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民众”的三元主体结构正在逐步形成。藏区理想的治理主体结构的建构,需要引入“外地主体”的概念,即藏区治理应是三个体系的合力,包括政府主导体系、本地社会支持体系、区域外社会支持体系。现实治理过程中,因社会组织缺位,企业极少,藏区治理的实际参与者只有政府和当地民众,政府包括中央、省政府等上级政府以及国家通过制度安排的对口支援政府。政府成为藏区治理最为重要的主体,较之于较发达地区,政府的角色更为多重,职责更重。民众的参与更多地存在于村庄的自组织治理中,力量有限。内容复杂是藏区治理客体结构的重要特征。宏观地看,在藏区的文化-社会-生态结构变迁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规范与社会行为的调适以及民众的心理、信念和行为的调适等,都需要政府“掌舵”,并加以引导和规范。在中观层面,甘孜藏区存在着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相互交织、贫困治理与社区治理相契合等,而环境治理、贫困治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都呈现出非政府强作为而难以有作为的特征。在村庄层面,社区资源匮乏,导致发展的“内应力不足”,村庄发展需要政府大量供给公共产品,增量社区资源。调研发现,甘孜藏区政府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切合其治理情境。总体上,政府关注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进一步改善社会关系。具体说来,政府大量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寓服务于管理,缓解社会矛盾;优化工作制度与工作方式,进一步改善政民关系;尊重和引导农牧民,增进诉求表达。这些治理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总之,我们强调,区域治理的规律性探索是治理研究的深化,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研究和实践应不断延伸的领域。区域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蕴含在历史与现实的共同考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观察中。既需要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突破,也需要在现实的研究与批判中逐渐升华;既需要在宏观场域下发现关联,也需要在相对微观环境中剖析机理。区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强调治理的区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等。藏族地区治理需与其特殊的治理背景、治理情境、治理结构相契合。
杨亚雄[7](2017)在《新疆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 ——以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布料商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丝绸之路上的阿图什市维吾尔人具有悠久的经商传统,他们有“新疆犹太人”之美誉,到月球上做生意的故事1代代相传。经商已经成为众多阿图什人最主要的生计活动。在阿图什市巨大的商业群体中,跨国经商群体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从事布料生意的跨国商人则是近3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行业群体。大肖鲁克村是阿图什跨国布料商人数量最集中、影响最大的区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肖鲁克跨国布料商人群体产生并迅速崛起,商人们的布料生意经历了产生、发展、辉煌和萎缩四个阶段。近几年,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受商人自身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大肖鲁克村的跨国布料商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意困境,以至于在过去的五年里,近一半商人结束了其在国外的布料生意而回国。继续坚守在国外市场的布料商人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利润空间缩小、布料市场疲软、竞争激烈、流动资金不足、货源不稳、国外安全和外贸环境变化频繁、家庭支出逐年增大、转行困难等方面。致使维吾尔人跨国布料生意陷于困境,既有商人自身方面的因素,也同商人所处的环境和所跨居国家实施的制度有关。商人们的生意困境将直接导致众多家庭日常生计之困境,还有可能给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日常治理带来压力。本文以生意困境为论题研究的切入点,以跨国布料商人的生意过程为研究维度,采用实证分析和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文化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生态经济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的视角,通过深入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对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贸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专题研究,尤其是对目前布料商人所面临的生意困境作了调查研究。最后,文章提出了解决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相应的对策。本文通过对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的研究,旨在为边境地区跨国商贸现状研究提供“抛砖引玉”之效,进而对边疆治理和跨国民族之和平跨居提供某些思考和启示。本文认为,跨国民族的跨国商贸实践是促进边疆通达和发展的积极力量,作为边疆人群安身立命的生计活动,跨国商贸的持续和发展是“边疆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推力。作为跨国主义在经济活动中的实践,以跨国族群的生计可持续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计,新疆维吾尔族商人所面临的跨国布料生意困境应该得到有关各方的关注和重视,各方合力,改善商人们目前的生意现状,以促进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安居乐业和边疆的通达、发展与繁荣。
李向玉[8](2015)在《生计、生态与秩序 ——近代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林业经济和社会变迁》文中指出自古以来,贵州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沟壑纵横,山多田少,属典型的经济不发达地区。民间更流传着“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谚语,艰苦的自然条件使苗侗民族只能靠山吃山,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发展经济。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气候温润多雨,河流密布,在明清之际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杉林。杉木被发现后随即而来的皇木征派,引发了以清水江流域为中心的大规模木材贸易。皇商、民商及外省失地农民相继涌入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从事杉木贸易与种植,在清朝中后期形成了木材贸易的高峰。木材作为大宗商品,笨重又耗力,陆路运输仅可作短途转运,不能成为首选的外运方式;而清水江、都柳江、(?)阳河及其流域,支流众多,形成了密集的水路网络,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适宜林木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和林农高超的林木种植、管护技术,也成为人工营林之后的林业经济发展重要条件。在前期人工营林的基础上,贵州东南部地区林农对当地土壤适合种植何类林木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经过林农不断的探索完善,林木种植时不再单一种植杉树;林农根据气候、土壤条件对种类繁多的经济林品种也加以选择,使各类林木适应当地具体情况灵活种植。近代以来,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的林木种植、贸易、林副产品规模在贵州省内均居首位,林业经济也促进了流域内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与文化密切相关,互相促进。民国以前,苗侗民族为无文字民族,沿习刻木以记事的传统;林业契约虽用汉字书写,但属典型的苗(侗)音汉字。在近代林业经济繁盛时期,文化的力量体现在对贸易中稍纵即逝的商机把握,交易的智慧更直接决定了获取财富的多寡。在人工营林过程中,民众对文字的重视内化为追求财富的一种方式,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逐渐兴起兴学育人的高潮。林农多为栽手或地主,维系林木、林地权属的只有一纸契约,契约遗失就意味着在纠纷争议时可能丧失山地林木。林农对起到权属证明作用的契约都仔细加以保管。自明至民国时期,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遗存了大量与林业经济相关的契约文书。民众的契约意识及订约习惯得以不断强化。教育在开启民智的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思维禁锢。在对内与对外之间,纠纷进一步复杂化;平衡与失和,滥诉与缠诉同时并存于纠纷解决过程之中。新旧制度交替之际,在林业经济影响之下的民族村寨内部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在区域治理方式及社会秩序方面。清朝前期,清政府对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延续明朝政策,实行土流并治,以土官为主,亦设流官;但土司的封闭割据和违法乱政严重影响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为此,政府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将以清水江流域为中心的林业经济区纳入到中央统一决策中去。改土归流过程中的用人不当和激进措施,引发了当地部分土司和苗民反抗。在武力镇压苗民起义及改土归流结束后,出于稳定西南诸省的长远战略考虑,贵州总督张广泗奏请疏浚清水江、都柳江河道。大规模的疏浚河道为杉木顺利外运拓宽了通道,同时改土归流的成功推行也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使清水江流域在经济、政治上与全国连为一体。随着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木材贸易的丰厚回报激发了民众挖土栽杉的积极性,人工造林蔚然成风。林业经济的发展也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外省人口的涌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极大的提高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但经济发展伴随而来的土地兼并,人多地少的矛盾在区域内更加突出,引发了咸同年间持续不断的苗民起义。近二十余年的苗民起义阻碍了木材贸易的发展,导致杉木大量积压,严重影响了山客、水客利益及底层民众的生活。苗民起义被镇压后,土司势力被基本摧毁殆尽,大量田土荒芜,民生凋敝。山客趁机购进山林,扩大林业的经营规模;清政府也通过实施屯军、招抚流亡苗人、保甲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恢复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经济。战争期间为军事需要修路架桥,也为林业经济的复苏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保障林业经济各方参与人的利益,在人工林发展初期当地民众就充分发挥地方性规约加以规范约束。注重村寨内部制约与文书格式的不断调整,遵从“官有律条,民有禁约”的原则加以防范和治理。由于人工营林的特殊性,只有通过连片种植、适时间伐或全伐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囿于土地规模及地形限制,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内,林木种植形式普遍采取家族共有的股份经营传统。在人工林兴起的初期和中期,林地家族共有,林木按份持有是常见的杉林所有权形式。林木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进而作为生计来源,就要遵从一定的秩序,防止交易纠纷发生,降低贸易的成本和风险。在林木种植时,栽手与地主根据地块大小及离河远近划分收益比例,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林木、林地转让时,凭中的选任与制约,加之村寨内部的特殊调节方式,均有效地规范了生产环节的内部秩序。契约文书与地方性知识相结合,通过文字的形式保障交易安全。水路、陆路运输林木都存在一定的运输风险,因此,在木植流失与田土损坏方面也有对应的调控措施。在林业经济的长久有序发展方面,民众将生态保护与生计方式的选择有机结合。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苗侗民众受自然环境制约,更出于生计的需要,非常重视生态保护。民众以栽杉种树为业,将以林木为主的生产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生活环境的外在因素与生计相结合,是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苗侗民众应对生态的生计策略。世居于此的苗侗民众充分利用特殊自然条件,砍伐原始林木,合理开发林业副产品,在原始林砍伐殆尽之际,又自发走上挖山栽杉的人工营林之路。围绕清水江流域杉木贸易形成的产、供、销木材贸易圈,使清水江流域由封闭型的自然经济融入到国家的经济、政治中心,将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连为一体。近代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苗侗民族以林业生产为主的生计方式与林业发展紧密相连,林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制约了林业发展。由原始林转向人工林、大量林业契约反映出苗侗民众对林业的认知由浅入深,完整地再现了苗侗民族取林、用林、靠林、爱林、护林的生活方式和生态保护意识。民族生计方式融入到林木的生产和对林业的保护之中,使林木的生长和地区的发展相结合,反映了苗侗民族的自然观和生态观。与此同时,以徽商为代表的皇商与各地商人群体不仅带来了资本、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也带动了偏处西南一隅的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开发。林业经济的兴起,深刻影响了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木材贸易的繁盛促使了清水江及都柳江沿岸早期市镇的形成。以林为主的生计方式和木材贸易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以清水江流域为中心的“契约型社会”建立。
曾晓文[9](2013)在《移民岁月》文中提出第一乐章,奏鸣曲第一部分:(呈示部),主部主题命运如噩运的风魔骤至,铜管乐器猝不及防地发出锐利声响,划破长空,席卷幸福的房屋和安宁的树木。刹那间天地摇动,世界陷入昏暗,主人公怆然倒地,随后挣扎着匍匐前行。外界的毁灭辐射到内心,命运不停地给灵魂注入毒素:惊惶焦躁,抑郁悲凄。宿命难拒,人生若梦,精神的磨折绵延不断。逃离,逃离似乎是不绝的音调,而忧伤毫无结果……
张润生[10](2012)在《茶浴阁》文中研究说明一沿着"茶浴阁"楼体边缘的星星霓虹灯开始闪烁,楼顶中间向下勾的一盏射灯投下的一束强光,恰好打在"茶浴阁"三个字上,使这一招牌明亮醒目,夺人眼球。李海林此时正站在茶浴阁二楼的一扇窗户前望着楼前的东大街,看街道上川流不息的小车,
二、“道歉公司”生意兴隆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歉公司”生意兴隆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
二、学术回顾 |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
一、沐浴的文明化 |
二、沐浴的知识化 |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
小结 |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
一、电力与通讯 |
二、毛巾与肥皂 |
三、燃料 |
四、自来水 |
五、铺底与房租 |
六、纳税与认捐 |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
小结 |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
小结 |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
小结 |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
一、晕堂 |
二、火灾与触电 |
三、建筑安全 |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
小结 |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91生鲜超市的客户体验管理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理论基础 |
1.3.1 POMP理论模型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客户体验的相关研究 |
1.4.2 客户体验策略相关研究 |
1.4.3 文献评述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91生鲜超市概况与行业环境分析 |
2.1 91生鲜超市概况 |
2.1.1 91生鲜超市概况 |
2.1.2 91生鲜超市客户体验概况 |
2.2 行业环境对客户体验的影响分析 |
2.2.1 行业现有的竞争对手 |
2.2.2 潜在的进入者 |
2.2.3 购买者议价 |
2.2.4 供应商议价 |
2.2.5 替代产品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91生鲜超市顾客体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1 问卷借鉴与完善 |
3.1.1 问卷来源 |
3.1.2 问卷信度分析 |
3.1.3 问卷效度分析 |
3.1.4 问卷调研实施 |
3.1.5 问卷基本统计信息 |
3.2 公司当前存在的顾客体验管理问题分析 |
3.2.1 给予顾客的产品体验不够丰富 |
3.2.2 缺乏以目标导向的客户体验 |
3.2.3 缺乏完美且频繁的信任瞬间 |
3.2.4 给予顾客的愉悦感受不够深刻 |
第4章 91生鲜超市顾客体验的提升策略 |
4.1 丰富产品体验,提升顾客体验 |
4.1.1 保证订货的准确性,保证单个产品的数量的充足 |
4.1.2 注重交叉产品的比较 |
4.1.3 保证产品种类的丰富 |
4.1.4 设立客户体验管理部门 |
4.2 深入结果聚焦,提升顾客体验 |
4.2.1 贯彻低价策略,降低顾客采购成本 |
4.2.2 关注且迅速更新顾客需求 |
4.2.3 了解顾客的购买经历 |
4.2.4 “走心”的理解,胜过千言万语 |
4.3 注重信任触点,提升顾客体验 |
4.3.1 丰富员工培训,使之与顾客灵活沟通 |
4.3.2 与顾客积极的互动 |
4.3.3 树立安全、声誉好的门店形象 |
4.3.4 提高员工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
4.3.5 补救措施的正确与及时的使用 |
4.4 促进愉悦感受,提升顾客体验 |
4.4.1 提升门店服务的专业度 |
4.4.2 简易顾客的购买流程 |
4.4.3 始终保持建立长久关系的初衷 |
4.4.4 注重细节处理,提高回头率 |
4.4.5 建立良好的口碑,提升熟知度 |
4.4.6 不断给出合适的建议 |
第5章 实施计划与保障 |
5.1 实施计划 |
5.2 实施保障 |
5.2.1 战略保障 |
5.2.2 技术保障 |
5.2.3 财务保障 |
5.2.4 人力资源保障 |
第6章 结语 |
6.1 基本结论 |
6.2 前景与展望 |
6.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关于91生鲜超市客户体验》调查问卷 |
(3)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与获得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民宿、民宿主人、民宿业主与民宿经营管理者 |
2.1.2 情感、情感劳动、职业情感与工作情感 |
2.1.3 获得感、幸福感与满意度 |
2.2 民宿经营者的相关研究 |
2.2.1 民宿的概念 |
2.2.2 民宿经营者的经营动机研究 |
2.2.3 民宿经营者其他相关研究 |
2.3 职业价值观相关研究 |
2.3.1 职业价值观的概念 |
2.3.2 职业价值观的结构与测量 |
2.3.3 职业价值观的作用结果 |
2.3.4 研究述评 |
2.4 情感劳动的相关研究 |
2.4.1 情感劳动的概念与内涵 |
2.4.2 情感劳动的特征 |
2.4.3 情感劳动的结构与测量 |
2.4.4 情感劳动的影响因素与作用结果 |
2.4.5 研究述评 |
2.5 获得感的相关研究 |
2.5.1 获得感的缘起 |
2.5.2 获得感的概念与内涵 |
2.5.3 获得感的特征 |
2.5.4 获得感的结构与测量 |
2.5.5 获得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
2.5.6 研究述评 |
2.6 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
2.6.1 职业价值观与经营动机 |
2.6.2 价值观与情感劳动 |
2.6.3 价值观与获得感 |
2.6.4 情感劳动与获得感 |
2.6.5 理论模型构建 |
2.7 相关的基础理论 |
2.7.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7.2 自我决定理论 |
2.7.3 互动仪式链理论 |
2.7.4 资源守恒理论 |
2.7.5 社会交换理论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研究 |
3.1 研究数据获取方法 |
3.2 研究过程 |
3.2.1 资料收集 |
3.2.2 资料整理与分析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3.3.1 民宿经营者的类型划分 |
3.3.2 不同类型民宿经营者的经营动机及特征 |
3.3.3 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研究 |
4.1 研究视角与理论依据 |
4.2 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过程 |
4.3 研究结果 |
4.3.1 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过程分析 |
4.3.2 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表现形式 |
4.3.3 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产生的动因 |
4.3.4 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对顾客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
4.3.5 民宿经营者与顾客情感互动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研究 |
5.1 需求、获得与获得感的理性分析 |
5.2 民宿经营者的获得与获得感 |
5.3 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结构维度的理性分析 |
5.3.1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民宿经营者需求与获得感 |
5.3.2 积极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民宿经营者需求与获得感 |
5.3.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民宿经营者需求与获得感 |
5.3.4 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的民宿经营者需求与获得感 |
5.3.5 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结构维度的提出 |
5.4 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结构维度研究 |
5.4.1 研究设计 |
5.4.2 访谈资料分析 |
5.4.3 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结构维度研究结果与讨论 |
5.5 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形成机理 |
5.5.1 民宿经营者获得感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
5.5.2 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形成机理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对情感劳动和获得感的影响研究 |
6.1 研究思路 |
6.1.1 研究目的 |
6.1.2 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与获得感的逻辑关系 |
6.2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6.2.1 研究假设提出 |
6.2.2 理论模型构建 |
6.3 研究设计 |
6.3.1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
6.3.2 变量测量 |
6.3.3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
6.4 预调研 |
6.4.1 预调研基本情况 |
6.4.2 预调研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6.4.3 问卷修正与正式测量问卷形成 |
6.5 正式调研及数据分析 |
6.5.1 正式调研对象和样本容量 |
6.5.2 问卷发放、回收与处理 |
6.5.3 数据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总结、讨论与展望 |
7.1 研究发现、结论总结与讨论 |
7.1.1 职业价值观是民宿经营者的多动机表现 |
7.1.2 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有多过程、多行为表现、多因素作用和多元影响 |
7.1.3 民宿经营者获得感具有多维度和双生形成机理 |
7.1.4 民宿经营者的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和获得感在人口统计特征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 |
7.1.5 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与获得感各维度存在显着的强弱差异 |
7.1.6 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对情感劳动具有显着的影响 |
7.1.7 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对获得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
7.1.8 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对获得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
7.1.9 在职业价值观对民宿经营者获得感的作用过程中,情感劳动有部分中介作用 |
7.2 研究贡献与管理启示 |
7.2.1 研究贡献 |
7.2.2 研究启示与管理建议 |
7.3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
7.3.1 研究创新 |
7.3.2 研究不足 |
7.3.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预调研问卷 |
附录B 正式调研问卷 |
附录C 方差分析附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晚清贵阳方言研究 ——以法国传教士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为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官话与西南官话 |
一、官话 |
(一) 汉语共同语的源流 |
(二) 官话的含义 |
二、西南官话 |
(一) 方言及官话视野中的西南官话 |
(二) 西南官话概述 |
第二节 贵阳市及贵阳方言 |
一、贵阳市概况 |
二、贵阳的建制沿革 |
三、贵阳的语言变迁与贵阳方言的形成 |
第三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一) 对晚清西南官话文献的语言研究 |
(二) 对清末民国贵阳方言的记录和研究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 |
一、研究材料 |
(一) 主要研究材料: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 |
(二) 参考研究材料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五节 研究材料记录的方言性质 |
一、童着记录的是西南官话 |
(一) 语音方面 |
(二) 词汇方面 |
(三) 语法方面 |
二、童着记录的是一个西部省份的官话——贵州官话 |
三、童着记录的是贵州官话的代表——贵阳话 |
第二章 方言语音研究 |
第一节 童着的语音系统 |
一、声母系统及特点 |
(一) 声母系统 |
(二) 声母系统特点 |
二、韵母系统及特点 |
(一) 韵母系统 |
(二) 韵母系统特点 |
三、声调系统及特点 |
(一) 声调系统 |
(二) 调型及入声特点 |
四、声韵调配合表 |
第二节 童着的语音变化 |
一、语流音变 |
(一) 连读变调 |
(二) 连读变声和连读变韵 |
二、文白异读 |
(一) 异声同韵同调 |
(二) 同声异韵同调 |
(三) 同声多韵多调 |
(四) 异声异韵同调 |
三、别义异读 |
第三节 童着音系与晚清南北官话文献音系比较 |
一、与南京官话文献音系比较 |
(一) 声母的比较 |
(二) 韵母的比较 |
(三) 声调的比较 |
二、与北京官话文献音系比较 |
(一) 声母的比较 |
(二) 韵母的比较 |
(三) 声调的比较 |
第四节 从童着看100多年来贵阳方言语音的发展演变 |
一、声母的发展演变 |
(一) 声母的共同特点 |
(二) 声母的演变情况 |
二、韵母的发展演变 |
(一) 韵母的共同特点 |
(二) 韵母的演变情况 |
(三) 撮口韵有无及演变的讨论 |
三、声调的发展演变 |
(一) 入声的消失 |
(二) 从声调发展情况推测晚清贵阳方言调型 |
第三章 方言词汇研究 |
第一节 童着贵阳方言词汇总貌及特点 |
一、收词说明 |
二、词汇总貌 |
三、方言词汇特点 |
(一) 反映了晚清贵阳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 |
(二) 反映了方言词汇形式灵活多变 |
第二节 方言词汇的历时考察 |
一、与《蜀语》方言词汇比较 |
(一) 音义基本一致的方言词 |
(二) 音义差别较大的方言词 |
二、与今贵阳方言词汇比较 |
(一) 音义基本一致的方言词 |
(二) 音义有变的方言词 |
三、一个多世纪以来贵阳方言词汇的变化 |
第三节 方言常用词研究 |
一、关于常用词研究 |
二、亲属称谓词研究 |
(一) 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
(二) 历时对比 |
三、“做”类泛义动词研究 |
(一) “做”类泛义动词的使用研究 |
(二) 历时考察 |
第四节 俗语研究 |
一、俗语及其种类、特征 |
二、方言俗语的源流 |
(一) 当地人民群众的创造 |
(二) 来源于古代史书典籍 |
(三) 来源于民间俗文学 |
三、童着方言俗语研究 |
(一) 俗成语 |
(二) 谚语 |
(三) 狭义俗语 |
第四章 方言语法研究 |
第一节 构词与构形 |
一、重叠式构词 |
二、附加式构词 |
(一) 子 |
(二) 儿 |
(三) 头 |
(四) 老 |
(五) 肝 |
(六) 客 |
(七) 得 |
三、同义异序词 |
(一) 同义异序词的界定 |
(二) 同义异序词的分类与结构 |
(三) 同义异序词的源流 |
(四) 同义异序词的发展演变 |
四、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
(一) 从式 |
(二) BA式 |
(三) AABB式 |
(四) ABAC式 |
第二节 几个方言词的用法 |
一、“到”、“倒”与“起” |
(一) “到”的用法 |
(二) “倒”的用法 |
(三) “起”的用法 |
二、“过”的用法 |
(一) “过V” |
(二) “V过” |
三、“着”的用法 |
(一) 作为动词、助词、语气词的“着” |
(二) 作为介词的“着” |
第三节 几种句法结构 |
一、否定结构 |
(一) 莫、莫得、莫有 |
(二) 没、没有、无有 |
(三) 不得、不消 |
二、“得”字结构 |
(一) 得V/不得V |
(二) V得/V不得 |
(三) V得C/V得不C |
(四) V得C(0) /V不C(0) |
三、其余几种句法结构 |
(一) 兜人V |
(二) “A/V得狠”和“A/V狠” |
(三) 不当A/V |
第四节 疑问句 |
一、是非问句 |
二、特指问句 |
三、正反问句 |
(一) 句尾否定词正反问句 |
(二) 其他正反问句 |
第五章 方言语用研究 |
第一节 会话研究 |
一、会话特点 |
(一) 紧扣主题 |
(二) 形式灵活 |
二、会话分析 |
(一) 话轮转换与控制 |
(二) 会话结构 |
(三) 话题转移 |
三、会话体现的语用原则 |
(一) 合作原则 |
(二) 礼貌原则 |
第二节 交际用语研究 |
一、取名与禁忌 |
二、泛亲属称谓语 |
三、问候与道别语 |
四、祝颂语 |
五、感谢与道歉语 |
六、敬称与谦称 |
(一) 敬称 |
(二) 谦称 |
七、委婉语 |
八、詈骂语 |
(一) 诅咒类詈骂语 |
(二) 禁忌类詈骂语 |
(三) 歧视类詈骂语 |
(四) 违背伦理观念的詈骂语 |
第三节 语用的文白差异 |
第六章 童着的学术价值 |
第一节 方言史及汉语史价值 |
第二节 近现代汉语接触史研究价值 |
一、国名及相关名词 |
二、“洋”类词语 |
三、其他类词语 |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学借鉴价值 |
一、体现的语言教学 |
(一) 语言要素教学 |
(二) 会话教学 |
(三) 俗语教学 |
(四) 文化教学 |
二、契合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 |
(一) 针对性原则 |
(二) 实用性原则 |
(三) 趣味性原则 |
(四) 科学性原则 |
第四节 其他价值及历史局限性 |
一、其他价值 |
二、历史局限性 |
(一) 汉语及方言方面 |
(二) 教材教学方面 |
(三) 其他方面 |
第五节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科研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后记 |
(5)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
(一)现实问题聚焦 |
(二)问题研究意义 |
(三)问题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
后记 |
(6)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康藏治理研究的总体状况 |
二、历史上的羁縻统治与土司制度的研究 |
三、目前民族地区及藏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研究 |
四、简要述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论文结构 |
四、研究对象(个案简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治理理论:理论渊源及基本范式 |
一、治理:发展的共同话语 |
二、公民社会:治理的前提条件 |
第二节 治理的公民社会基础及其反思 |
一、真的可以“没有政府的治理”? |
二、“进”与“退”:简要的国家-社会关系之思考 |
三、“进”与“退”:藏区社会组织条件缺失 |
第三节 “背景—要素—行动”分析框架的建构 |
第三章 治理反思及多边联结带:历史与区位 |
第一节 松散:历史上治理政策之弊 |
一、王朝的松散管理不可复制 |
二、“以夷制夷”:政治二元性,土司等足以与中央王朝抗衡 |
三、强硬统治反而不利,需张弛有度 |
四、强作为:维护主权、地区稳定 |
五、强作为:发展之基 |
第二节 多重边缘形塑多边联结带 |
一、“中心—边缘”说到“多边联结带”的学理解说 |
二、交通孔道:连接川滇青藏 |
三、政治枢纽:内固川省,外拊藏疆 |
四、经济传输带:通过交易,沟通东西南北 |
五、民族交汇地:文化结点连结多元文化 |
第四章 难度大:甘孜藏区治理环境的特殊性 |
第一节 多重脆弱性交织:治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
第二节 风险大:脆弱性的源头 |
一、生计风险:民众贫弱及收入差距带来相对剥夺感 |
二、社会稳定方面极具风险:维稳任重道远 |
第三节 治理难度大,需要政府主导 |
一、治理难度大的具体表现:曾经的门难进、脸难看及其转变 |
二、治理中的矛盾性强,需要政府创造性地利用冲突 |
第五章 二元结构:治理主体结构的特殊性 |
第一节 参与是“治理诸要素及其关联”的核心 |
一、治理结构:诸要素及其关联 |
二、各学科关于治理中“参与”的解说 |
第二节 治理主体二元结构:政府不得已而强作为 |
一、应然:“外地主体”也应该参与其中 |
二、实然:谁在参与社会治理,藏区与其他地区差异显着 |
三、谁以什么样的地位和方式参与治理 |
第六章 内容复杂:治理客体的特殊性 |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中的各种调适,政府“掌舵” |
第二节 非政府强作为便难有作为:环境与社会治理的交织 |
第三节 非政府强作为便难有作为:贫困治理与社区治理相契合 |
一、大面积慢性贫困的治理,需要政府强作为 |
二、村庄贫困治理“契合”村庄社区治理 |
三、资源有限,导致“内应力不足” |
第七章 政府作用力凸显:努力改善社会关系 |
第一节 公共服务改善民生 |
一、公共产品供给关照农牧民生产生活 |
二、努力托底:关照最贫弱的群体 |
第二节 政府行为:寓服务于管理 |
一、融为一体:异地迁入人口管理与服务 |
二、双法共用:大调解中心及其服务 |
三、深入仔细:网格化管理 |
第三节 工作制度设置及方式进一步改善政民关系 |
一、群众工作全覆盖:七项任务 |
二、干部找群众:挂帮包、干部驻村包村 |
三、门好进、脸好看:便民服务中心及其服务 |
四、倾听民声:诉求表达与反复协商 |
第四节 尊重、引导农牧民 |
一、尊重农牧民意愿 |
二、将政府的工作嵌入村庄自组织之中 |
三、努力整合农牧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新疆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 ——以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布料商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介绍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田野概况 |
第一节 南疆商都 |
一、历史沿革 |
二、自然气候 |
三、人口与民族构成 |
四、阿图什市维吾尔族生计概况 |
五、经济、教育、宗教、语言文字 |
第二节 田野点介绍 |
一、无花果之乡 |
二、具体田野点 |
三、具体田野经历 |
第二章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历史 |
一、穆萨巴依家族及其跨国商贸史 |
二、阿图什市维吾尔族跨国商贸史 |
三、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史 |
第二节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现状 |
一、数量及分布 |
二、现状 |
第三章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贸群体产生的动因 |
第一节 自然生态环境及其变化 |
一、阿图什市自然生态环境现况 |
二、自然生态环境与传统生计类型 |
第二节 社会环境的变迁 |
一、市场经济 |
二、现代化 |
第三节 其他原因 |
一、个人价值的追求 |
二、他者的影响 |
第四节 个案调查 |
第四章 跨国经商:过程和困境 |
第一节 跨国生计过程 |
一、分工 |
二、学徒 |
三、“Dukan”(店面) |
四、进货 |
五、接货 |
六、销货 |
七、回归 |
第二节 布料生意困境 |
一、“Payda”(利润) |
二、市场 |
三、商人与家庭 |
第五章 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致因分析 |
第一节 跨国商人 |
一、商人的竞争力 |
二、历史与未来 |
三、父权 |
四、债务贸易 |
五、胡大与商人 |
六、经验与教条 |
七、生意与生计 |
第二节 环境因素 |
一、全球经贸 |
二、吉尔吉斯斯坦 |
三、俄罗斯经济 |
四、商业竞争 |
五、巴扎的所有者 |
六、客户的变化 |
七、进货之恼 |
第三节 制度因素 |
一、吉尔吉斯斯坦经济政策 |
二、签证 |
三、劳动卡 |
四、结汇之困 |
五、交易货币 |
第四节 个案调查 |
第六章 改善大肖鲁克村跨国布料商人生意的路径 |
第一节 国家与跨国布料商贸 |
一、关税问题 |
二、安全问题 |
三、结汇问题 |
第二节 当地政府部门的努力 |
一、对跨国布料商贸群体的认识 |
二、对跨国布料商贸群体的服务 |
三、阿图什市政府的努力 |
第三节 生计资本的积累 |
一、语言与技术 |
二、交流与交往 |
三、青春与机遇 |
四、财务习惯 |
五、尝试转行 |
六、学会“tetqiqat”(调研) |
七、回归家庭 |
结论与思考 |
一、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的结论 |
二、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的思考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生计、生态与秩序 ——近代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林业经济和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问题及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史料整理方面 |
(二)、学术研究方面 |
(三)、相关研究启示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内容 |
(一)、篇章结构 |
(二)、研究不足及学术创新 |
五、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一章 近代林业经济的发展和规模 |
第一节 林业经济依托的河系流域 |
一、清水江流域 |
二、都柳江流域 |
三、(?)阳河流域 |
第二节 人工营林的新发展 |
一、对土壤的新认识 |
二、对气候的新认识 |
三、管护技术提高 |
四、政府支持推动 |
第三节 林业经济规模 |
一、林木种植规模 |
二、林木贸易规模 |
三、林副产品规模 |
四、林副产品加工 |
五、林木商品税收 |
第二章 社会秩序稳定与林木采伐 |
第一节 晚清前后的区域和社会 |
一、区域治理的方式 |
二、河道疏浚 |
三、林木采伐与种植 |
第二节 咸同苗民起义后的林业经济 |
一、林业规模经营范围扩大 |
二、修整道路便利林木运输 |
第三节 当江制度弱化与瓦解 |
一、当江制度的弱化 |
二、徽商与清水江木材贸易 |
第三章 林业经济与秩序 |
第一节 林木种植秩序 |
一、林地、林木所有权 |
二、地主与栽手的权利义务 |
三、地主与栽手的分成比例 |
第二节 林业交易秩序 |
一、凭中的制约作用 |
二、村寨内部的纠纷调节机制 |
三、契约文书内容对纠纷的防范 |
第三节 林木运输秩序 |
一、林木运输方式 |
二、林木运输风险 |
第四节 林业经济的纠纷解决 |
一、民众契约意识及订约习惯 |
二、林业纠纷的内部解决 |
三、林业纠纷的外部化解 |
第四章 林业经济与生态 |
第一节 林业生产中的生态观 |
一、林木种植中的生态 |
二、林木保护 |
第二节 林业生计与生态 |
一、契约反映的林业生产 |
二、林木销售价格 |
三、林木种植与生态保护 |
第三节 林木采伐禁忌 |
一、采伐时间选择 |
二、采伐对象选择 |
三、林木采伐禁忌 |
四、林木放排禁忌 |
第四节 林木保护中的生态观 |
一、封山育林 |
二、防火防盗 |
第五章 林业经济影响下的区域社会变迁 |
第一节 文化教育及社会公益的发展 |
一、书院、科考与办学经费 |
二、义渡、补路与修井 |
第二节 多民族融合的村落社会 |
一、外来人口大量涌入 |
二、祠堂兴建与族谱编修 |
三、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民族融合 |
第三节 清水江流域婚姻家庭变迁 |
一、苗侗妇女人身权利变革 |
二、文书所见的婚姻继承纠纷 |
三、分关文书反映家庭财产变化趋势 |
第四节 风水观念与墓地纷争 |
一、风水观念影响下的林木蓄积 |
二、墓地纷争的防范与化解 |
第五节 早期市镇形成及发展 |
一、清水江及都柳江沿岸经济 |
二、在码头基础上形成早期市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茶浴阁(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编辑点评 |
四、“道歉公司”生意兴隆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91生鲜超市的客户体验管理优化策略研究[D]. 陈艳香.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3]民宿经营者职业价值观、情感劳动与获得感研究[D]. 皮常玲. 华侨大学, 2019(01)
- [4]晚清贵阳方言研究 ——以法国传教士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为依据[D]. 聂志. 厦门大学, 2018(06)
- [5]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6]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D]. 陈艾.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7]新疆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生意困境研究 ——以阿图什市大肖鲁克村布料商人为例[D]. 杨亚雄. 兰州大学, 2017(03)
- [8]生计、生态与秩序 ——近代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林业经济和社会变迁[D]. 李向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6)
- [9]移民岁月[J]. 曾晓文. 百花洲, 2013(02)
- [10]茶浴阁[J]. 张润生. 延河,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