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三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曹顺庆,夏甜[1](2020)在《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三十年》文中认为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自成立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学会始终以扎实稳健的步伐向前发展,不仅形成以"跨文明研究""变异学"为核心的特色学科理论话语体系,而且在比较文学研究各领域,如歌德研究、文学人类学研究、符号学研究、比较诗学等百花齐放,取得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不仅对四川的比较文学研究贡献极大,而且对中国,甚至对世界的比较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三十而立",四川比较文学以三十年作为节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川比较文学正迈向新的起点。
李小刚[2](2020)在《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文中认为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是20世纪美国首屈一指的表现主义戏剧巨匠、民族戏剧的奠基人和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一名多产的剧作家,他在近40年的戏剧创作生涯中,撰写了50余部剧作、大量的戏剧理论和诗歌作品,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戏剧奖,并于1936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美国剧作家。他与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1911-1983)一起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三大剧作家;评论界称他们三人“共同将美国戏剧的重要性扩展到本国以外的天地,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当代剧作家提供了戏剧成就的标准。”[1]奥尼尔对于中国戏剧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他直接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20世纪30年代他对中国戏剧的影响集中体现为对洪深和曹禺两位大师戏剧创作的影响,80年代则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探索派”剧作家和导演的影响。因此,在当前中西跨文化戏剧交流语境下,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接受理论视角出发,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和影响的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和概括,重点探讨奥尼尔的《早餐之前》《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榆树下的欲望》《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以及《琼斯皇》《毛猿》《奇异的插曲》《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等表现主义剧作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以完整勾勒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升降起伏的接受轨迹曲线,展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接受、影响的全景式图景。全文分为五章,分别阐述奥尼尔其人其作、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等接受情况,以及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章从比较文学流传学的角度研究“放送者”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历程。奥尼尔作为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由于其爱尔兰裔美国人的身份,无法真正融入美国社会文化当中,永远是一个游走于美国社会边缘的“他者”、忧郁的悲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在创作中他充分吸收古代先贤哲思的营养,继承前辈的文学遗产和戏剧传统,在戏剧创作实践中充分运用表现主义戏剧手段来挖掘、表现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和意念,凸显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上的巨大张力。第二章从译介学角度出发,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进行研究。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20年代译介的序幕、30年代的第一次译介热潮及蓬勃发展阶段、40至70年代译介的低谷期、新时期以来奥剧译介第二次高潮及多元发展阶段。同时,本文对奥尼尔同一源语剧作、风格迥异的中译版本进行比照,以考察译者们所采用的殊异的翻译策略;阐明两次“奥尼尔热”期间,翻译界对于奥剧的翻译是以戏剧文学而非舞台演出为导向,其宗旨是仅将翻译的戏剧文本当作文学作品来赏读,而非当作剧场文本进行舞台演出。第三章主要阐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主要对奥剧研究形式的接受状况进行梳理总结。从历时角度考察,相似的是在3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奥尼尔热”期间,掀起了两次奥尼尔研究热潮;从共时角度考察,1980年代以来,随着“二度西潮”的兴起和国内、国际尤金·奥尼尔学界的交流与融合日趋频仍,奥尼尔戏剧研究逐步趋于精细化、纵深化、专题化和数据化;研究视角更加宽广,研究方法日趋丰富多元,并且呈现出向跨学科、跨文化视角转变的态势。学界从多角度、运用多方法对奥尼尔及其剧作进行深度开掘和现代阐发,标志着中国的奥尼尔戏剧研究进入一个更为宽广的领域。第四章集中阐释奥剧在中国的搬演情况,主要从演出概况、导演构思及舞台呈现三个维度出发,重点考察新时期以来奥剧如《榆树下的欲望》和《安娜·克里斯蒂》的话剧改编演出和戏曲移植性改编演出概况;同时观照奥尼尔其它经典剧作《早餐之前》《天边外》近年来在中国的演出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奥尼尔及其剧作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和舞台接受状况。第五章深入探讨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奥剧的译介、研究和舞台搬演呈现出的是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整体接受状况,那么在此接受的基础上,奥尼尔戏剧必然会对中国戏剧尤其是对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80年代是中国戏剧现代性转型再度勃兴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对“探索派”剧作家李龙云和李杰戏剧创作的影响,尤为集中地体现在李龙云的《荒原与人》和李杰的《古塔街》对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手段的创造性援用和创新性发展之上。
范秋雯[3](2019)在《论浦安迪的“奇书文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浦安迪(Andrew Henry Plaks,1945-)是当代美国汉学界研究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卓有成就的汉学家之一。其汉学研究,离不开战后美国汉学给予的政策支持以及“中国中心观”等观念的影响,亦受惠于先师牟复礼(Frederick W.Mote,1922-2005)教授的方法论启发,由此形成了他格外重视中国学理传统和命脉的研究方法。在明清点评家的启发下,他坚持认为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承袭自史文传统,并受到神话空间化的影响,是一种有着特殊美学抱负的“奇书文体”。强调“奇书文体”起源于史文传统,有浦安迪意欲沟通中西叙事文学的努力,但在这一观念影响下,他未能看到变文、说书等说唱传统对明清小说的形塑作用,不免有偏执一端之嫌。浦安迪对“奇书文体”的研究主要从结构、修辞入手,他认为:“奇书文体”不仅在结构上具有统一性,而且采用“二元补衬”、“多项周旋”的独特原则安排情节布局和人物关系,从而对夏志清等学者发起挑战。就内容而言,浦安迪认为“奇书文体”运用“反讽”手段对作品中的说书语境、诗词曲歌以及主要人物作翻案文章,从而消解了英雄们的崇高价值。在寓意层面,浦安迪着重研究“大观园”及“四大奇书”。他指出前者寓指“总体视野”,是以“盛衰”、“出入”不可避免,共同构成“大观园”的总体景观;后者则重在颠覆“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浦安迪对“奇书文体”的研究,加强了这些作品共属一个美学体系的认知,但他对体系化的过度强调,不免导致其对文本内部差异及独特价值的忽视。总体而言,浦安迪对中国叙事学的研究虽有缺憾,但他对传统点评的重视,对西方理论的援引,都对国内治学者做出有益启示。
王宁[4](2018)在《比较文学在中国:历史的回顾及当代发展方向》文中指出虽然不少学者认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从西方引进的,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比较文学则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发展轨迹。它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研究方法的前历史(1906-1949),非学科的边缘化阶段(1949-1977)以及学科化和全面复兴(1978-)。在这方面,王国维和鲁迅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比较文学学者,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和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分别作为早期的开拓性着述为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兴起以及其后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到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比较文学在中国被放逐到了边缘。而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比较文学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再度从西方引进,在这方面,笔者亲身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变革,并从21世纪至今连续领衔主办了多次高规格的比较文学国际会议,尤其是延续了由钱锺书开创的中美比较文学双边会议机制:它致力于中美双边比较文学研究和对话以及现当代西方文论的研究,并借助这个平台努力在国际学界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这一切均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文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科的国际化进程。
徐新建[5](2018)在《“缪斯”与“东朗”:文学后面的文学》文中指出文学人类学关注文学的人类性与人类学的文学性。从文学人类学角度重释文学的存在及其意义,要关注的是什么使文学成为文学。缪斯是西方传统中由希腊神话传承至今的文艺女神,东朗是存活于中国西南苗族村寨的民间歌师。二者都与"文学"有关,但彼此的身份和命运却又相差甚远,缪斯通过历史过程中的不断变形流传久远,东朗却正在外部世界的围堵中身处濒危。缪斯与东朗代表了人类生命的"内传承",因有它才使人成人,使人成为有想象、能神思、会创作的文化生物。人类的文学性是人类生命的"内传承",也即文学后面的文学,是人类生命的"内传承"而不是其他决定了文学的产生和传承。
雷昌秀,张叉[6](2017)在《历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美双边比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中美比较文学界学者们交流、对话的盛会,迄今已成功举办七届,在国内外比较文学界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从历届研讨会的基本情况、历届研讨会的主题和议题、历届研讨会取得的成就、历届研讨会取得成就的原因以及研讨会未来展望五个方面着手,对历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了综述性的研究。
王宁[7](2016)在《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先驱——回忆王佐良先生二三事》文中研究说明从2015到2017这三年里,我们已经并将继续纪念中国比较文学史上三位奠基者的百年华诞:2015年,我们刚刚纪念了中国当代比较文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杨周翰先生(1915—2015)百年华诞,并讨论了他的比较文学理念和实践,紧接着2016年就迎来了另一位先驱者王佐良先生(1916—2016)的百年华诞。实际上,我们在纪念王佐良先生的活动中,大多强调他在外国文学,或更具体地说,在英国文学研究和翻译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却忽视了他
纪建勋[8](2014)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年度报告(2013)》文中认为本文从学术活动、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与比较文学、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文学人类学对比较文学研究的创新与拓展、比较诗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视阈下的翻译研究、跨学科研究等八个方面对2013年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体述评,力求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凸显问题意识以及学人对于问题的反思与破解。
邓艳艳[9](2014)在《死生契阔深情在,名师风雅万古长——从杨周翰先生致孙景尧先生书信看二人之交往》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我国杰出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和比较文学专家杨周翰先生致孙景尧先生的17通书信,简要梳理了两位优秀学者之间的交往过程,并说明这些信札不仅有助于了解杨周翰先生的学术进程,同时也可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历史书写的重要依据。
李琳[10](2015)在《理论建构与中国学术的国际化:王宁的文化理论与学术贡献述评》文中研究表明王宁教授是当今中国学术界最为杰出的西方文学理论家、文化学者和文化活动家。他的学术建树不仅体现在对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的引进中国和批判性研究,还体现在多年来他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不懈关注和在海外的推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王宁即涉足西方文学的翻译与研究,之后对西方文学理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一系列兴起于西方学界的理论思潮广泛涉猎,举
二、第三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2)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选题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时空的超越者——尤金·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 |
第一节 奥尼尔其人其作 |
一、美国戏剧之父的斑斓人生 |
(一)不幸的幸运儿 |
(二)严肃剧作家奥尼尔 |
二、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历程 |
(一)早期具有自然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悲剧(1913-1920) |
(二)中期探索性的表现主义悲剧(1920-1933) |
(三)后期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悲剧(1939-1943) |
第二节 奥尼尔的传承与创新 |
一、对西方传统与现代精神文化成果的汲取与传承 |
(一)对西方非理性哲学的接受 |
(二)对西方小说、诗歌等文学样式的学习借鉴 |
(三)对西方传统与现代戏剧创作经验的传承与吸收 |
二、在戏剧思想、艺术方面的创新与开拓 |
(一)对现代人精神与心理的表现 |
(二)在戏剧艺术上的实验与探索 |
第二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 |
第一节 译介及其文学性与舞台性之争 |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译介的中国之旅 |
一、肇始期及第一次译介高潮 |
(一)序幕(20年代):春雷乍现、蓄势待发 |
(二)第一次译介热潮(30年代):借势而起、蓬勃发展 |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
(一)缺席期(40年代):战争年代、译者缺位 |
(二)停滞期(“十七年”间及“文革”时期):译源受批、译介空白 |
三、第二次译介高潮及回落阶段(新时期至今) |
(一)第二次译介浪潮(80年代):译介集中、硕果迭出 |
(二)奥剧译介的回落阶段(90年代至今):文集问世、译介赓续 |
第三节 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中译版本 |
一、“译”随境变:《天边外》四大译本 |
(一)四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
(三)风格迥异的创造性叛逆 |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
二、“译”无止境:《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七大译本 |
(一)七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
(三)异彩纷呈的创造性叛逆 |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
三、“译”彩纷呈:《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三大译本 |
(一)三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
(三)各有千秋的创造性叛逆 |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
第三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研究 |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历时研究 |
一、发轫期及第一次研究热潮 |
(一)发轫期(20年代):蹒跚起步、简要评介 |
(二)第一次研究热潮(30年代):翻译助力、争锋激烈 |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
(一)沉寂期(40年代):偏离主流、遭受冷遇 |
(二)空白期(“十七年”间和“文革”时期):无人问津、研究停滞 |
三、第二次研究热潮及多元发展阶段(新时期至今) |
(一)1978—1990年:思想解放、研究复兴 |
(二)1991—2020年:视角多元、研究深化 |
(三)关于奥尼尔戏剧的博士论文研究 |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共时研究 |
一、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整体情况 |
二、近四十年国内研究热点 |
(一)作家作品研究 |
(二)创作特点及美学风格研究 |
(三)与其他剧作家的比较研究 |
(四)社会思想和宗教主张研究 |
(五)跨文化、跨学科视角下的研究 |
三、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流变 |
(一)永恒的经典、永远的热点 |
(二)永不过时的研究话题 |
(三)永远在路上的奥剧研究 |
第四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搬演 |
第一节 永无止境的《榆树下的欲望》 |
一、同株异葩、并蒂绚烂:《榆树下的欲望》话剧改编演出 |
(一)写实与写意的融合:沈亮版《榆树下的欲望》 |
(二)欲望的激情宣誓:任鸣版《榆树下的欲望》 |
二、一剧两戏、“戏”说欲望:《榆树下的欲望》戏曲移植搬演 |
(一)川剧移植搬演:徐棻的《欲海狂潮》 |
(二)曲剧移植搬演:孟华的《榆树孤宅》 |
第二节 一胞“两娣”的《安娜·克里斯蒂》 |
一、中西合璧的戏剧盛宴:乔治·怀特版《安娣》 |
二、甬剧《安娣》遇见奥尼尔:《安娜·克里斯蒂》之甬剧移植搬演 |
第三节 其它经典剧作在中国的演出 |
一、斯坦尼模式之奥剧呈现:张彤版《早餐之前》 |
二、奥尼尔的中国风景:王斑版《天边外》 |
第五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整体性影响 |
一、奥尼尔的影响与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 |
二、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
第二节 奥尼尔与李龙云 |
一、李龙云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
二、奥尼尔对李龙云的影响 |
(一)表现主义式氛围 |
(二)自然象征的运用 |
(三)强烈的内心独白 |
(四)梦幻化的效应 |
(五)爱欲的悲剧性 |
三、李龙云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
(二)对希望的坚持 |
(三)抒情性与诗性 |
第三节 奥尼尔与李杰 |
一、李杰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
二、奥尼尔对李杰的影响 |
(一)物象的象征性 |
(二)梦幻性段落 |
(三)内心独白的介入 |
(四)生命的悲剧性 |
三、李杰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
(二)多角色命运 |
(三)物象的文化象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奥尼尔生平年表 |
附录 B 奥尼尔剧作年表 |
附录 C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演出资料汇编(1929—2019) |
附录 D 中国奥尼尔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论浦安迪的“奇书文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 |
第二节 研究资料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与论文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时代与师承:浦安迪学术理路之形成 |
第一节 二战后美国汉学的转型与发展 |
一、转型期:太平洋战后的初步奠定 |
二、挫折期:麦卡锡主义阴影下的艰难发展 |
三、发展期:《国防教育法案》下的复兴 |
四、繁荣期:70年代后的快速发展 |
第二节 牟复礼的治学影响 |
一、汉学重镇的建立 |
二、和谐宇宙观的启发 |
三、对中国学统的重视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神话、史文、奇书:章回小说发展之脉络研究 |
第一节 “奇书文体”与史文传统 |
一、史文传统 |
二、对“通俗文学”观的补充 |
第二节 神话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
一、神话的空间化原型 |
二、“空间化”下的“时间化”蕴含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整一与交迭:“奇书文体”之结构研究 |
第一节 外部结构的统一性 |
一、规整的叙事外形 |
二、对“统一性”的反思 |
第二节 内部纹理:“二元补衬”与“多项周旋” |
一、概念界定 |
二、阴阳交迭的结构设计 |
三、五行生克的人物建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反讽、寓意:“奇书文体”之修辞研究 |
第一节 “奇书文体”中的“反讽” |
一、“反讽”的演变 |
二、“反讽”在“奇书文体”中的呈现 |
第二节 “奇书文体”中的寓意 |
一、《红楼梦》的寓意 |
二、“四大奇书”的寓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1 :《红楼梦》中的“二元补衬”与“多项周旋”图表 |
附录2 :浦安迪年谱简编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缪斯”与“东朗”:文学后面的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文学是否已死? |
西学东渐后的汉语“文学” |
“东朗”能否称为作家? |
是什么使文学成为文学? |
小结 |
(8)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年度报告(2013)(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活动凸显愈益国际化的发展态势 |
二、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理论与实践 |
三、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
四、文学人类学对比较文学研究的创新与拓展 |
五、比较诗学:世界性与民族性 |
六、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
七、比较文学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
八、跨学科研究:以宗教与文学为线索 |
(10)理论建构与中国学术的国际化:王宁的文化理论与学术贡献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精神分析学的批判性阐释者 |
二、中国比较文学国际化的先锋 |
三、后现代主义研究在中国的先驱者 |
四、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始作俑者 |
五、国际全球化研究的“中国声音” |
六、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中国倡导者 |
七、走向世界文学的重新绘图 |
八、继续新的探索与理论建构 |
四、第三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三十年[J]. 曹顺庆,夏甜.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0(02)
- [2]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D]. 李小刚.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论浦安迪的“奇书文体”研究[D]. 范秋雯.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比较文学在中国:历史的回顾及当代发展方向[J]. 王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5]“缪斯”与“东朗”:文学后面的文学[J]. 徐新建. 文艺理论研究, 2018(01)
- [6]历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研究[A]. 雷昌秀,张叉. 外国语文论丛(第7辑), 2017
- [7]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先驱——回忆王佐良先生二三事[J]. 王宁. 外国文学, 2016(06)
- [8]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年度报告(2013)[J]. 纪建勋. 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 2014(02)
- [9]死生契阔深情在,名师风雅万古长——从杨周翰先生致孙景尧先生书信看二人之交往[J]. 邓艳艳. 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 2014(02)
- [10]理论建构与中国学术的国际化:王宁的文化理论与学术贡献述评[J]. 李琳. 当代作家评论,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