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商品性在包装设计中的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魏丽娟[1](2021)在《浅析我国包装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包装设计的功能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我国的包装设计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之前的设计理念必将受到新观念、新思想的冲击和碰撞。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分别从人性化设计、绿色化设计和民族化设计角度对我国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做进一步的阐述。
石紫贤[2](2021)在《非遗推广下的浚县泥咕咕产品包装设计》文中指出
罗娇[3](2021)在《柯尔克孜族刺绣纹样的特征及创新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于鹏[4](2021)在《传统鱼纹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实践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大众审美需求的提高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需要以新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传统鱼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广大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对幸福生活孜孜追求的情感映射。传统鱼纹是中国传统鱼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其演变发展中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有着巨大的挖掘潜力和商业价值。基于此社会背景,本课题将针对中国传统鱼纹展开研究,并将创新图案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上。本课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鱼纹进行研究并完成设计实验。首先,从历史演变发展、传统鱼纹的艺术特征、传统鱼纹的寓意象征三个方向为切入点,对中国传统鱼纹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分析。其次,对以传统鱼纹为元素的文创产品进行研究,分析优秀案例并总结设计手法。最后提取具有代表性的鱼纹,从其艺术特征入手,结合与鱼相关的吉祥词汇为设计元素,以“鱼与余”为品牌进行系列文创产品的设计。通过视觉可视化设计、传统鱼纹的创新设计及“鱼与余”品牌文创产品的衍生设计,为开发文创产品提供新颖的设计路径,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国传统鱼纹及其文化内涵,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王新[5](2021)在《基于女性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个性化包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这个追逐情感与个性的时代,女性消费者的情感更为丰富,对商品包装的需求也不仅仅停留在基本功能上。包装作为商品的外衣,直接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层面的交流。女性消费者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大多数家庭中的购买决策权也归女性所属,这使得商品包装应更多的注重女性的内心情感需求。女性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情感需求均是不同的,目前女性消费者的需求朝着个性化、情感化的方向发展。简单说来,女性消费者情感层面的需求由个性引发,商品包装应体现自身个性,满足独特的需求。以女性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作为基础,是涉及到消费、心理、情感层面的研究,具有不确定性并伴随着众多感性的因素存在,因此对于女性的情感需求研究,不仅采用文献研究,还结合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并对实际的女性情感做出调查。在分析女性的情感需求中,结合“需求层次理论”,将其从低到高进行划分,并提出女性情感多样化,同一时期存在多种需求并存的现象。对女性情感需求深入探究,对情感与个性的特征分析,以此作为推动力,指引包装更好的体现个性。在包装的个性体现中,依据“0.2秒理论”,提出商品包装应该抓住与消费者的共处时间,从包装的造型结构、材料以及视觉要素中透露出独特性。在个性包装的情感因素表达中,根据“情感化理论”,满足女性感官的体验,对女性消费者五种感官逐一分析,找寻包装中能够与之对应的情感表达方式。此外,在女性消费者本能、行为和反思层面的情感划分中,提出包装在本能层面应满足视觉感官和视觉要素,行为层面应满足实用性与品质、便利性与互动,而在反思层面,则应满足女性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以及自身内涵品味的体现。包装设计的发展,仍旧离不开以人为本。包装的个性体现,也是紧密围绕着消费者这个主体。包装设计的方向,应跟随消费者个性与情感需求不断的变化。为更好的获取到女性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对当前包装所能体现出的情感表达,以情感词汇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以此设置调查研究,验证前期所提出的关于女性情感需求的理论。女性消费者情感层面的需求是具有模糊性的,将其转化为具象的内容,才能更清晰明确的促进包装设计展现个性。本文前四章节主要是理论层面的整合与分析,对于女性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做出详细叙述,提出消费时代的转变,女性的情感需求呈现多样性,并由自身个性所引发。由于个体的个性与情感推动,对包装中的个性元素进行分析,从包装设计中的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展开。之后,探究个性化包装对女性消费者感官情感的传递,以及对女性不同层面的情感需求的满足。第五章节通过各类途径搜集,筛选出合适的商品包装样本,并选取出表现情感的词汇,运用语义差异量表法,制定女性消费者问卷以此开展调查,经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女性情感需求,再转化成具象的情感词汇,由此,得出女性消费者对于商品包装的内心需求,以便为包装更好的体现个性做出参考。
徐梓文[6](2020)在《山海关文化符号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的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进行研究和探索。论文围绕毕设课题《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文创设计》完成,是对课题调研、设计过程的梳理,也是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内容归纳和总结。山海关——天下第一关,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迹保护地,山海关景区,山海关长城博物馆,老龙头景区,同为我国重要的国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文将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关隘旅游文创的开发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山海关关隘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进行系统总结,将其提炼萃取成可以应用在文创产品中的文化符号。本文共有五章内容,第一章主要对此次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以及旅游文创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第二章是对关隘旅游文创产品的研究,浅析了什么是关隘,以及什么是旅游文创产品,并对国内外关隘旅游文创进行了分析调研。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主要针对山海关文化符号的价值,在旅游文创产品中如何体现进行了讨论,从文创设计的学理基础、前期调研以及从建筑景观、历史人物符号梳理等角度进行研究。第四章,是山海关文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实践,包括对山海关旅游文创产品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以及山海关文化符号的实践应用——将文化符号进行实用性、商品性设计。第五章是对此次研究课题以及毕设作品《山海关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设计过程的思考与总结。
刘玮佳,杨宁[7](2020)在《冲泡型奶茶包装的设计策略》文中提出奶茶是与青年休闲文化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饮品,其中冲泡型奶茶因购买便利、价格实惠被目前众多的消费者所接受。但不同品牌的冲泡型奶茶之间包装同质化较为严重,少有创新。本文旨在通过对目前市场占有率高的冲泡型奶茶包装特点的深入分析,为冲泡型奶茶包装设计提出新的思路。首先防霉防潮、牢固抗冲击性的包装材料是被消费者接受的基础;二是色彩搭配和独特造型是捕捉消费者购买欲必不可少的要素;三是优秀的包装创意可以迅速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形成视觉上的引导效果。
张梓滢[8](2020)在《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成长过程的心理变化与对外界事物信息的提取息息相关,信息被提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儿童直接接触产品,这个信息摄取的过程就是儿童认知心理的培养过程。随着经济的进步,消费产业结构逐渐将儿童消费者作为目标对象而大力推崇儿童产品市场的发展,儿童食品行业也包括其中。对于食品行业来说,儿童群体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而包装作为食品最先接触的载体,除了应具有保护食物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具备促进食品销售、提高儿童认知心理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的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包装设计因极易忽视儿童认知心理问题而导致包装问题愈发凸出。因此,将认知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之中,使其能为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积极影响,同时对儿童食品包装设计领域研究产生一定的价值。本文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结合案例对认知心理学的儿童食品包装进行要素分析和设计研究。全文共分六章,其中第三、四章乃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现状,拟定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选定论文研究的方法。第二章,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分析总结,归纳出认知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儿童认知心理特征及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引入认知心理理论的意义。第三章,对儿童食品包装设计案例与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首先,对儿童消费状态中的心理与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其次对现代食品包装设计的限制因素进行探讨。第四章,进行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儿童食品包装设计原则和策略的研究,对认知特征指引下有关包装的各类要素进行分析,论证儿童食品包装中设计元素表达同儿童进行认知、情感交流的重要性。第五章,对儿童食品包装设计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围绕生态化、智能化、互动化三项理念进行探讨。第六章是论文结论,对于本文进行总体性叙述。
宋哲琦[9](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指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徐畅[10](2020)在《南头古城实验:基于身体感知理论的空间认知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已处于列斐伏尔所述的资本全球化和城市化的空间生产运动中,建筑设计在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背景下逐渐趋于商品性、一致性,渐渐远离以人为本的实质。且工业与消费主义文化下视觉主导地位,导致人们将注意力放在视觉而远离身体,致使出现某种限制性和排他性。忽视身体,忽视感知,使建筑逐渐失去真实体验的同时,失去自身特征和个性。本文以身体感知理论为基础,以南头古城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以现象学的视角去检视空间场所与身体感知的关系,探索主体空间认知的基本方法,强调基于身体的感知、记忆与想象,构建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而为建筑设计实践回归身体奠定一个理论基础。本文分三部分:首先,是相关理论概述、整理,构建现象学的视角:通过对现象学及相关学者理论的初步认知,梳理其主要观点,感知的身体、知觉是认知世界的方式与媒介,借由现象学对存在和自我具身体验的强调,从感知的两个维度——场所及身体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以期对“空间认知”这一与建筑学相关命题奠定相应认识论的基础。其次,是在现象学的理论基础上梳理建筑空间的感知,运用建筑现象学及身体感知理论,结合典型案例,从场所和场所精神到身体和具体的空间知觉,从外部秩序到内在体验,从空间所处的环境背景到身体作为直接认知空间的方式,以沉浸式的实践的和具身体验的过程建立对空间的全面认知。最后,以现象学与建筑现象学的感知方式为视角,以南头古城为研究对象,尝试检视身体感知与空间场所的关系:从南头古城空间地理感知与记忆到空间主体的各感知体验(身体、事件、情感),从有关过去的历史记忆到现状日常生活的体验,再到未来的发展与展望等方面进行现象学理论的实验观察验证与具体经验的知识构建。最终,完成从哲学感知——建筑感知——现实感知的思想认知过程。总之,人用整个身体的存在去感知、体验和衡量空间,空间围绕身体进行,也是人们记忆和想象的所在,并在感知、记忆的互动中完整。感知的研究方法着重于真实的建筑现实与感受的个人之间的互动,在交互的空间中,每一个观众不只是观众,更是演员也是主角,通过完整的视声味各感知和想象,创造独特的空间感知,在感知中认识存在。
二、试论商品性在包装设计中的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商品性在包装设计中的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我国包装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包装设计的概念 |
2 包装设计的演变过程 |
2.1 原始包装 |
2.2 传统包装 |
2.3 现代包装 |
3我国包装设计发展的问题现状 |
3.1 认知的不足和理念的缺失 |
3.2 人才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 |
3.3 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
4 我国包装设计的发展前景 |
4.1“人性化”的包装设计 |
4.2“绿色化”的包装设计 |
4.3“民族化”的包装设计 |
5结论 |
(4)传统鱼纹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实践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传统鱼纹的概述 |
1.1 传统鱼纹的起源 |
1.2 传统鱼纹的演变及发展 |
1.2.1 传统鱼纹的产生期 |
1.2.2 传统鱼纹的发展期 |
1.2.3 传统鱼纹的兴盛期 |
1.2.4 传统鱼纹的普及期 |
第二章 传统鱼纹的艺术特征 |
2.1 传统鱼纹的构图形式及规律 |
2.1.1 传统鱼纹的构图形式 |
2.1.2 传统鱼纹的造型规律 |
2.2 传统鱼纹的美学特征 |
2.2.1 传统鱼纹点线面的形式之美 |
2.2.2 传统鱼纹均衡对称的造型之美 |
2.2.3 传统鱼纹抽象与具象的艺术之美 |
2.2.4 传统鱼纹对比强烈的色彩之美 |
2.2.5 传统鱼纹阴阳互补的哲学之美 |
2.2.6 传统鱼纹借物寄情的民俗之美 |
2.2.7 传统鱼纹谐音同源的人文之美 |
2.3 传统鱼纹人文内涵在产品中的寓意 |
2.3.1 神秘色彩的图腾崇拜 |
2.3.2 由繁至简的意向符号 |
2.3.3 丰富多样的吉祥寓意 |
第三章 传统鱼纹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3.1 传统鱼纹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范围 |
3.1.1 传统鱼纹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
3.1.2 传统鱼纹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
3.1.3 传统鱼样在吉祥物设计中的运用 |
3.2 中国传统鱼纹文创的发展概况 |
3.3 传统鱼纹文创产品的设计解析 |
3.3.1 半坡传统鱼纹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 |
3.3.2 传统几何鱼纹在餐具文创中的设计应用 |
3.3.3 传统鱼纹在手机壳文创中的应用 |
3.3.4 传统鱼纹在抱枕文创中的应用 |
3.3.5 传统鱼纹在马克杯文创中的应用 |
3.3.6 传统鱼拓艺术系列文创产品再设计 |
第四章 “鱼与余”系列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实践 |
4.1 文创产品设计理论基础 |
4.1.1 设计原则 |
4.1.2 设计方法 |
4.2 “鱼与余”文创产品品牌设计定位 |
4.2.1 灵感来源 |
4.2.2 文化定位 |
4.2.3 产品定位 |
4.2.4 色彩定位 |
4.2.5 品牌主题定位 |
4.3 “鱼与余”品牌系列文创产品设计实践 |
4.3.1 品牌LOGO设计 |
4.3.2 品牌形象设计 |
4.3.3 表情包设计 |
4.3.4 IP 延展设计—玩偶 |
4.3.5 玩偶衍生品—冰箱贴:材质橡胶 |
4.3.6 创意图形设计 |
4.3.7 新年大礼包设计 |
4.3.8 装饰画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专业能力展示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女性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个性化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2章 女性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与个性 |
2.1 她经济时代的女性消费者 |
2.2 女性消费者的心理 |
2.3 女性消费者的情感与“需求层次理论” |
2.4 女性消费者的情感与个性特征 |
2.5 情感与个性影响商品包装发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商品包装中的个性元素体现 |
3.1 商品包装与“0.2 秒理论” |
3.2 包装造型结构中的个性体现 |
3.3 包装材料中的个性体现 |
3.4 包装视觉要素中的个性体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个性包装设计中的情感因素表达 |
4.1 满足女性感官表达与“情感化理论” |
4.2 女性消费者本能层面的情感表达 |
4.3 女性消费者行为层面的情感表达 |
4.4 女性消费者反思层面的情感表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女性消费者情感需求的商品包装实验 |
5.1 实验的基本流程 |
5.2 情感需求的信息收集与调查 |
5.3 包装样本与情感词汇的选取 |
5.4 运用SD法收集包装的情感表达 |
5.5 运用因子分析提取包装的情感需求 |
5.6 实验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插图注释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附件 |
(6)山海关文化符号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价值和意义 |
1.3 旅游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 |
1.3.1 国外旅游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 |
1.3.2 国内旅游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 |
2 山海关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 |
2.1 关隘和旅游文创产品的概念 |
2.2 关隘文创产品设计的调研分析 |
2.2.1 国内关隘旅游文创产品设计调研 |
2.2.2 国外关隘旅游文创产品设计调研 |
3 山海关文化符号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
3.1 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学理基础 |
3.2 山海关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前期调研 |
3.3 山海关文化符号的提取及设计定位 |
3.3.1 山海关建筑文化符号的提取及设计定位 |
3.3.2 山海关历史、人物文化符号的提取及表现形式 |
4 山海关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创作实践 |
4.1 山海关旅游文创产品品牌的视觉形象识别设计 |
4.1.1 山海关旅游文创品牌的标志设计 |
4.1.2 山海关旅游文创品牌的标准色设计 |
4.2 山海关文化符号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4.2.1 表情包的设计及表现 |
4.2.2 建筑文化符号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 |
4.2.3 历史人物文化符号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冲泡型奶茶包装的设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冲泡型奶茶的包装结构与材料 |
1.1对冲泡型奶茶包装材料及结构的分析 |
1.2包装结构设计 |
2 冲泡型奶茶的色彩搭配和图形选择 |
2.1对色彩搭配和图形选择的分析 |
2.2色彩设计和图形选择 |
3 冲泡型奶茶的包装创意 |
3.1 设计创意定位 |
3.2设计原则及其表现形式 |
3.2.1 设计原则 |
3.2.2 表现形式 |
1)色彩系列化 |
2)造型系列化 |
3)构图系列化 |
4 结束语 |
(8)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 |
1.5.1 研究的特色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认知心理学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
2.1 认知心理学的概念界定与阐释 |
2.1.1 认知心理学基本概念 |
2.1.2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研究 |
2.2 儿童在认知心理上的个性表现 |
2.2.1 儿童在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表现 |
2.2.2 儿童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心理表现 |
2.3 认知心理特点引入食品包装的意义 |
2.3.1 食品包装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影响 |
2.3.2 认知心理对于食品包装设计的指导性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儿童食品包装案例与问题分析 |
3.1 消费市场主导下的儿童心理与行为 |
3.1.1 儿童心理分析 |
3.1.2 儿童行为分析 |
3.2 儿童食品包装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包装的视觉传达元素缺乏创新设计 |
3.2.2 包装的材料缺乏人性化、安全性考虑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认知心理的儿童食品包装设计原则与策略 |
4.1 儿童认知特征指导下的包装要素分析 |
4.1.1 儿童认知的独特特征 |
4.1.2 儿童对形象的认知 |
4.1.3 儿童对色彩的认知 |
4.1.4 儿童对图形的认知 |
4.1.5 儿童对造型的认知 |
4.2 认知条件下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原则 |
4.2.1 互动性原则 |
4.2.2 趣味化原则 |
4.2.3 识别性原则 |
4.2.4 寓教于乐原则 |
4.2.5 安全性原则 |
4.3 基于认知心理的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研究策略 |
4.3.1 造型的个性化设计 |
4.3.2 图形的直观化设计 |
4.3.3 色彩的多元化设计 |
4.3.4 排版的人性化设计 |
4.3.5 材料的“绿色化”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未来化发展趋势 |
5.1 绿色环保的生态化设计发展趋势 |
5.2 以人为本的智能化设计发展趋势 |
5.3 人文关怀的互动式设计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插图注释 |
附录 关于儿童食品包装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10)南头古城实验:基于身体感知理论的空间认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选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全球化背景下的建筑业态——社会背景 |
1.2.2 社会背景下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哲学背景 |
1.2.3 建筑理论所承载的体验、文化及情感等属性——建筑背景 |
1.2.4 建筑美学空间——建筑美学背景 |
1.2.5 建筑认知及设计方法论探索——建筑设计背景 |
1.2.6 当代建筑教育教学模式——建筑教学背景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向的特色与创新点 |
1.5 文献综述 |
1.5.1 基于身体感知的现象学理论综述 |
1.5.2 研究总体评价 |
1.6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6.1 研究对象 |
1.6.2 研究视角 |
1.6.3 研究内容 |
1.7 研究方法 |
1.7.1 文献研究的方法 |
1.7.2 学科交叉的方法 |
1.7.3 比较分析的方法 |
1.7.4 案例分析的方法 |
1.7.5 综合分析的方法 |
1.7.6 实地调研的方法 |
1.8 研究框架 |
第2章 场所与身体:现象学的感知理论 |
2.1 现象学概述 |
2.2 埃德蒙德·胡塞尔 |
2.3 场所感知理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 |
2.4 身体感知理论——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 |
2.4.1 知觉感知理论 |
2.4.1.1 感知基本概念 |
2.4.1.2 莫里斯·梅洛-庞蒂 |
2.4.2 身体中心——身体主体、身体确认、身体本能 |
2.4.2.1 身体——主体 |
2.4.2.2 扩展的身体 |
2.4.2.3 身体确认、身体本能(身体运动) |
2.4.3 感知规律 |
2.4.3.1 知觉首要 |
2.4.3.2 知觉与感觉 |
2.4.3.3 感知内化 |
2.4.3.4 可感知的感知 |
2.4.4 感知对象 |
2.4.5 感知方式与类型 |
2.5 小结 |
第3章 空间感知:建筑现象学的视角构建 |
3.1 空间感知理论 |
3.1.1 场所感知 |
3.1.1.1 场所、存在空间 |
3.1.1.2 场所结构——空间、特性 |
3.1.1.3 场所精神——方向性、认同感、特性 |
3.1.1.4 小结 |
3.1.2 身体空间感知 |
3.1.2.1 建筑七感——尤哈尼·帕拉斯玛 |
3.1.2.2 建筑的现象学感知——斯蒂文·霍尔 |
3.1.2.3 体验建筑——S·E·拉斯姆森 |
3.1.2.4 理解与感知建筑——彼得·卒姆托 |
3.2 建筑的感知与体验 |
3.2.1 体验建筑 |
3.2.2 视觉感知 |
3.2.3 听觉感知 |
3.2.4 触觉感知 |
3.2.5 嗅觉与味觉感知 |
3.2.6 联觉——多重感觉的体验 |
3.2.7 感知的其他品质——光影、时间、静寂、孤独记忆、想象 |
3.2.7.1 光与影 |
3.2.7.2 时间与静默 |
3.2.7.3 记忆与想象 |
3.3 小结 |
第4章 基于身体感知理论的空间认知——南头古城的案例解析 |
4.1 南头古城空间遗产价值觉醒(现实背景) |
4.2 感知视角下的记忆与想象审视(过去-现在-将来) |
4.3 南头古城地理空间感知与记忆 |
4.3.1 南头古城的空间地理环境 |
4.3.1.1 大的地理环境背景 |
4.3.1.2 南头古城地理区位 |
4.3.2 南头古城的空间格局(古——近——今) |
4.3.3 南头古城的肌理 |
4.3.4 南头古城的城——村——城中村 |
4.4 南头古城的身体感知(五感、记忆、活动、情感等) |
4.4.1 从感知到记忆(基于感知的记忆) |
4.4.2 物质感知 |
4.4.2.1 空间感知(建筑、场所、地点) |
4.4.2.2 肌理感知(材质、色彩) |
4.4.2.3 声景感知 |
4.4.2.4 气、味感知 |
4.4.2.5 综合感知 |
4.4.3 事件、活动 |
4.4.3.1 重要历史事件 |
4.4.3.2 公共(社会)生活事件 |
4.4.3.3 日常生活事件 |
4.4.4 情感(文化) |
4.4.4.1 原住民空间文化:传统宗族祠堂聚落文化、民俗信仰 |
4.4.4.2 租户文化/外来移民文化 |
4.4.4.3 外部体验者情感(文化) |
4.3.3.4 专家学者情感(文化) |
4.4.4.5 改造介入者情感(文化) |
4.5 结论与讨论:南头古城意义价值及想象(过去-现在-未来) |
4.5.1 现象学视角下的空间/遗产价值 |
4.5.1.1 历史价值 |
4.5.1.2 文化价值 |
4.5.1.3 艺术价值 |
4.5.1.4 科学价值 |
4.5.1.5 经济价值 |
4.5.2 部分空间、文化或记忆缺失(现状问题) |
4.5.2.1 缺失现状 |
4.5.2.2 缺失原因 |
4.5.3 基于感知与记忆的未来想象 |
4.5.3.1 南头古城的未来想象 |
4.5.3.2 通向未来的途径方法 |
4.6 小结 |
结论 |
(一)本文主要结论 |
(二)本文研究不足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知道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试论商品性在包装设计中的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我国包装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魏丽娟. 西部皮革, 2021(20)
- [2]非遗推广下的浚县泥咕咕产品包装设计[D]. 石紫贤. 湖南工业大学, 2021
- [3]柯尔克孜族刺绣纹样的特征及创新应用[D]. 罗娇. 江南大学, 2021
- [4]传统鱼纹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实践及应用[D]. 于鹏. 青岛大学, 2021
- [5]基于女性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个性化包装设计研究[D]. 王新. 齐鲁工业大学, 2021
- [6]山海关文化符号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的研究和应用[D]. 徐梓文.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4)
- [7]冲泡型奶茶包装的设计策略[J]. 刘玮佳,杨宁. 绿色包装, 2020(07)
- [8]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研究[D]. 张梓滢.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9]《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10]南头古城实验:基于身体感知理论的空间认知初探[D]. 徐畅. 深圳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