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孤岛油田套管损坏机理研究与防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刚[1](2021)在《基于光纤传感的油水井套管形变监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石油作为三大传统能源之一,其储量和开采能力已然成为21世纪大国竞争的重要筹码。钢制套管处于油水井的最外层,由于地质因素和开采因素的影响,地下力学系统复杂导致套管损坏时有发生。套损是施加在套管上的作用力超过其承载能力时发生的弯曲、断裂等现象,轻则降低出油效率,重则油井废弃,给生产带来沉重的损失。因此,通过一定的手段监测套管服役状态,尤其是形变量的实时采集,建立异常形变预警预报机制,为采取保护和补救措施提供数据支撑,确保管道的安全服役,保证我国的石油产量和生产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当前套管形变监/检测存在的定位不准确、方向不确定且受高温高压影响等缺陷,利用光纤传感技术的无源、分布式监测、耐高温高压、寿命长、精度高、不受电磁干扰、易于布设和维护等优点,以光纤作为传感单元,采取分布式和准分布式两种传感方案对比实施,通过对传感光缆的设计、力学分析以及温度和应变性能测试,并引入拉曼测温机制对应变监测进行温度补偿。经过测试得知光栅光缆的温度系数为9με/℃,分布式光缆的温度系数为19με/℃,拉曼测温的精度为0.8℃。传感光缆用于套管形变的大小和方向的监测,首先使用有限元软件仿真分析,其次模拟油田套管安装方式,搭建了形变测试模拟系统。试验结果表明两种传感器的应变监测趋势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匹配,光栅准分布式传感精度更高,4轴传感器的结构能够实现受力方向的初步判断,基于空间维度形状还原算法的套管曲率和弯曲角度也与套管形态基本一致。本课题成果在山西煤层气井进行了一次井筒剖面温度测试,测试结果与传统测井设备一致性较好,误差在设计范围内,为今后在油田现场开展套管形变监测积累了经验。
刘赛[2](2019)在《潍北油田注水井套损机理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潍北油田注水开发的深入,因自然及人工开采因素的影响,注水井套管因缩颈、破损等问题导致停注现象日趋增多,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潍北油田的正常开发,制约了油田的注水开发效果。因此弄清潍北油田注水井套损机理,优化注水井防治方案对提高潍北油田的开发效率、增加油气产量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针对潍北油田注水开发后有20余口注水井出现套管缩颈、套破等情况,本文依据潍北油田各停注井地质资料及停注原因,从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及套管腐蚀实验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从泥岩吸水蠕变、泥岩膨胀垂向变形、射孔影响、地层滑移四个方面建立套管管柱受非均匀地应力和内压共同作用时的套管管柱力学模型,根据套管的强度分析套管损坏机理;腐蚀实验通过旋转挂片腐蚀实验、应力腐蚀实验、软件评价三方面分析潍北油田各井的提取液资料,主要研究高矿化度的地层水、盐性物质、电化学腐蚀等因素对套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泥岩蠕变的注水井,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合理控制注水压力,注水压力应低于注水层的最小主应力,以延长套管的使用寿命。对于腐蚀严重的井,注入水要优选无腐蚀或者腐蚀较小的配方,依照单因素实验中p H、温度、HCO3-浓度、Cl-浓度、Mg2+浓度、Ca2+浓度对N80套管腐蚀的影响,合理优化注入水中的离子浓度。
邓宽海[3](2018)在《套管非均匀挤毁及修复工作力学研究》文中认为无论是API 5C3还是最新的ISO 10400挤毁模型都不适合用于计算套管在非均匀载荷下的挤毁强度。截止目前,国际上也没有公认的非均匀载荷下套管抗挤强度计算标准,且非均匀载荷下套管力学特性及失效机理尚不够清楚,使得套管抗挤强度难以准确计算及预测,钻井过程中岩盐蠕变、岩层错动、滑移、地层出砂及大型酸化压裂等产生的非均匀载荷极易引发井下套管发生变形及失效,导致国内外大部分油气田套管整形修复工作量不断攀升。为准确预测整形工具修复变形套管所需的机械动力,减少井下卡钻等复杂事故,提高套管修复效率,迫切需要开展变形套管修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为此,本文针对非均匀载荷下套管变形及挤毁失效的现状,采用理论分析、有限元模拟和室内实验三者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弹塑性理论、曲梁理论、Hertz接触理论及滑移线理论,对无水泥环和含水泥环套管非均匀挤毁变形规律、失效机理及其修复工作力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形成了变形套管修复的设计方法及系统评价整形工具修复无水泥环/水泥环变形套管效果的方法,为现场变形套管的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具体如下:(1)为满足非均匀载荷下套管的实际服役工况,本文基于弹性力学中的曲梁理论建立非均匀集中载荷下套管抗挤强度计算的力学模型,运用解超静定问题的位移法正则方程对该力学模型进行推导和求解,并用对应试验数据对其准确性及可靠性进行验证,该模型可用于预测套管在非均匀载荷下的抗挤强度。(2)基于弹塑性理论和Hertz接触理论及滑移线理论,建立计算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变形套管所需整形力的理论力学模型,分析修复过程中套管变形部位单边受均布压力的屈服极限载荷,给出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变形套管时整形区域应力场的计算模型,结合旋压滚珠整形器的结构特征及其修复力学特性确定整形力及钻压,并用对应有限元模拟结果及试验数据对其准确性及可靠性进行验证。(3)基于曲梁理论和厚壁筒理论,分别建立计算梨形胀管器修复变形套管所需整形力的理论力学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模拟结果和试验数据对力学模型进行优选和验证,分析单次整形量、摩擦系数、梨形胀管器的锥角和定径段长度对整形力的影响规律,结合梨形胀管器的结构特征及其修复力学特性确定整形力及钻压,形成一种变形套管轴向加载及周向变形的力学与动力学分析方法。(4)基于弹塑性理论,建立旋压滚珠整形器和梨形胀管器修复变形套管-水泥环-地层复合材料体系的三维有限元力学模型,模拟研究无水泥环变形套管和含水泥环变形套管的修复力学特性,分析修复过程中变形套管的应力应变规律及径向位移变化规律,计算修复变形套管所需的整形力及修复后变形套管的短轴位移(实际修复量)、长轴位移和套管回弹量,形成一种评价变形套管修复效果的有限元方法。(5)开展含水泥环套管和不含水泥环套管在非均匀集中载荷下的挤毁力学特性实验,测试研究套管在非均匀载荷下的强化特性、应力应变规律、径向位移变化规律及挤毁失效机理,分析水泥环对套管非均匀挤毁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为变形套管修复测试研究提供理论支撑。(6)采用自主研发的套管修复测试装置及方法,开展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含水泥环变形套管和不含水泥环变形套管的实验,测试研究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变形套管的力学特性,分析有/无水泥环及其损伤程度对修复变形套管所需的整形力和扭矩、修复过程中套管的变形规律及修复后整形工具损伤的影响规律,计算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无水泥环变形套管和含水泥环变形套管所需的整形力和扭矩、修复后变形套管的最终整形量和回弹量,评价整形前后旋压滚珠整形器和变形套管的力学特性,优化设计整形工具的结构参数,并利用实验数据验证套管修复的理论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形成一种评价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效果的实验方法。(7)开展梨形胀管器修复含水泥环变形套管和不含水泥环变形套管的实验,测试研究梨形胀管器修复变形套管的力学特性,分析水泥环对修复变形套管所需的整形力、修复过程中套管的变形规律及修复后整形工具损伤的影响规律,计算梨形胀管器修复无水泥环变形套管和含水泥环变形套管所需的整形力、修复后变形套管的最终整形量和回弹量,评价整形前后梨形胀管器和变形套管的力学特性,利用实验数据验证和优选套管修复的理论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形成一种评价梨形胀管器修复效果的实验方法。本文建立的非均匀集中载荷下套管抗挤强度预测模型,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试验数据的验证,可为复杂环境下套管强度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建立的旋压滚珠整形器和梨形胀管器修复变形套管所需整形力的理论及有限元力学模型,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实验数据的验证,可用于预测变形套管修复所需的整形力及钻压和整形后套管的变形规律,对实际变形套管修复的参数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最后,基于理论分析、有限元模拟及室内实验形成了系统评价整形工具修复变形套管效果的方法。
张蹦蹦[4](2018)在《油田套管在土层作用下的破坏机理》文中提出复杂地层套管损坏研究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某些油田,砂泥岩夹层的套管损坏的比例高达58.4%,大庆油田和吉林油田套管损坏多出现于砂泥岩层段;而蠕变地层套管损坏也是某些老区油田要面临的棘手问题。套管损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分别以砂泥岩夹层段和蠕变层段套管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归纳了国内外有关套管损坏的研究现状。(2)建立套管-水泥环-土层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研究砂泥岩夹层环境中套管的力学性能,分析研究夹层厚度、套管壁厚、注水压力值和套管椭圆度对套管应力影响。(3)研究水泥环性质对砂泥岩夹层段套管应力影响规律,分析研究了水泥环弹性模量、泊松比、厚度和椭圆度对套管应力的影响规律。(4)建立了套管-水泥环-土层二维平面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套管椭圆度和水泥环椭圆度共同影响下,蠕变层套管应力变化情况。
邵崇权[5](2016)在《套损井膨胀管补贴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油气勘探以及油气井增产作业等过程中,套管发生变形、磨损、腐蚀穿孔、挤毁等现象是一种非常普遍问题,并且随着国内油田普遍进入开发中后期,老油田区块由于开发时间长,油井出现套损井故障数量越来越多。油气井出现套管损坏会带来产量下降、产层污染、综合成本上升等严重后果。为了解决套损井问题,有的需要通过侧钻新的井眼以恢复正常生产,严重的甚至选择报废处理,这给油气行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本文开展了膨胀管补贴作业技术的研究工作,为油田在进行套损补贴方案设计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总结了套管损坏的类型和因素,并对膨胀管补贴作业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施工工艺进行了调研;本文借助有限元模拟对膨胀锥锥角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分析了所选择管材的膨胀压力、压力波动、膨胀出口处径缩、膨胀管后内径、膨胀管后壁厚和膨胀管轴向尺寸缩短随锥角变化的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膨胀锥角度为15。时为最优设计。对螺纹连接方式进行设计,选用负角偏梯形螺纹结构,对膨胀管螺纹进行了室内试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负角膨胀螺纹在膨胀率10%时,所需的膨胀压力为26MPa。对不同摩擦因子对应的膨胀压力等做了分析,确定0.15是该钢材的膨胀管的最佳摩擦因子。在膨胀锥优化设计的基础之上,对压力胀管腔总成进行了设计,并对上体机构连接进行了计算。同时对膨胀管管补贴装置进行了厂内试验和现场应用。本文研究证明膨胀管补贴作业技术能有效解决常规井套损的治理难题,有效的缩减修井作业时间,从而降低油田施工作业成本,为未来膨胀管补贴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指导和借鉴。
李贻浩[6](2014)在《井下抽油泵吸入口套管腐蚀规律模拟研究》文中指出油田油水井的套管损坏通常简称为套损,是指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遭受外力作用和腐蚀,采油井及注入井的套管发生塑性变形、破裂或腐蚀减薄至穿孔破裂的一种现象。国内外的很多油水井都存在严重的套管损坏现象,并且有的非常严重,使得油田产量下降甚至直接导致油水井报废。随着江苏油田生产时间的不断延长,开发方案的不断调整,钻井施工,强化采油措施和修井作业的实施,导致了油水井套管状况逐渐变差、损坏。经统计分析:江苏油田套损井分布面广,涉及到25个油区,其中以真武、富民、安丰、周宋等区块尤其严重。截止到2010年底,已发现了312口套损井,其中油井238口,占总套损井数的76.6%;水井73口,占总套损井数23.03%,气井1口。并且套损井井数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最近5年平均年增长20口左右,套损井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造成油井含水率上升,注水井水驱动用程度低,注采井网失调,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为了提高原油产量,预防套管损坏,本论文调研和分析了江苏油田套损井现状及特点,建立了江苏油田套损井数据库管理系统;根据江苏油田井下泵吸入口处套管的腐蚀普遍比较严重的特点,分析了油井套管腐蚀环境,确定了腐蚀因素,并对套管腐蚀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并开发了一种井下抽油泵吸入口附近腐蚀模拟试验装置,并利用该仪器进行了室内模拟油田CO2腐蚀环境,采用失重试验方法,辅以SEM、EDS、XRD等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套管钢的腐蚀行为,为防腐措施的制定建立基础。同时本文特别研究了不同温度、二氧化碳分压条件下,腐蚀产物膜的表面形貌、结构、组成等以及对腐蚀速率的影响。考察井下不同腐蚀因素对泵吸入口套管腐蚀情况影响及腐蚀机理,得到井下抽油泵吸入口套管腐蚀规律。最后在套管材料的腐蚀行为、腐蚀机理的基础上,结合油田现有应用环境,提出了江苏油田井下抽油泵吸入口套管腐蚀的预防措施,如合理选材、缓蚀剂的应用、阴极保护技术等。为江苏油田井下抽油泵吸入口套管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科学手段,为油田的增产、套损井的产能的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提高了江苏油田的经济效益。
张孝[7](2012)在《热采井套管损坏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稠油热采工艺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采油工艺,在我国稠油油藏开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热采井的不断增多,热采井套管损坏现象逐渐增多,并且由于原因复杂多变,而无法得到很好的防治措施。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对影响热采井套管损坏的环境介质因素、工程技术因素和腐蚀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热采井套管损坏机理进行总结。通过建立井筒温度场的导热模型,对井筒传热进行研究。在对地层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对地层温度场进行分析。根据对热采井套管应力的分析和厚壁圆筒热应力计算理论,求解出在忽略外力影响下的热采井套管热应力计算公式。在地层中套管损坏主要是由于温度、地层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局部地应力集中所致。为了进一步了解地应力的分布与温度和地层压力之间的关系,本文对地应力分布规律和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建立温度和地层压力变化下水平地应力的计算公式。通过对公式的分析表明,随温度改变量和地层压力改变量的增大,水平地应力对套管的外载变大。为热采井套管所受地应力分析提供依据。
刘玉香,付继彤,卢兰华,刘雯[8](2010)在《疏松砂岩储层套管损坏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提出套管损坏直接影响油田的生产和经济效益。为了预防套管损坏并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对孤岛油田油水井套管损坏进行了统计,揭示疏松砂岩储层套管损坏的区域分布,套管损坏的类型和套管损坏位置。得出各类套管损坏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层出砂、射孔完井、注水和强化采油造成的套管损坏以及固井质量对延长油水井寿命的影响。
王晓页[9](2009)在《套变整形复位受力分析及修复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水井套管的损坏一直困扰着油田的高效开发,给油田生产带来许多不便,甚至影响正常生产。本文通过对大港油田港西区块的套损井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常用套管的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对套管的变形形态与地应力作用大小、应力范围之间的关系和非均匀地应力的求解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建立了大港油田常用套管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各种套管的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对套管的变形形态与地应力作用大小、范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符合大港油田实测数据的变形形态。(2)根据采集的油井数据分析得出大港油田港西地区套管变形的主要因素是泥页岩吸水蠕变及膨胀和油层出砂。(3)给出了通过破裂压力求取水平地应力的计算方法。为油田其他区块套损的相关计算提供了计算依据。(4)用ANSYS中的非线性弹簧单元模拟地应力的作用,并建立了套管受压损坏后的有限元模型,对套管的整形修复过程进行了分析模拟,得到了大港油田现有条件下可修复的套损套管范围。(5)建立套管修复后的力学模型,对套管再次受压变形损坏进行了预测,并与首次变形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6)给出了国内外目前常用的套管整形复位工具的工作特点及适用范围等。(7)针对港西地区具体油井套管损坏的数据,初步分析计算了用现有套管损坏整形复位工具进行修复的可行性。
李茂华[10](2008)在《套管损坏机理模型分析计算》文中认为油田生产中套管可以保护井壁,分隔油气层,分层开采油层,并可以采用注水开发措施,保持油井正常生产。套管在生产中的变形损坏会影响油田的正常生产。油田生产中采用强化采油措施造成地层岩体运动地应力发生变化,套管的工作环境变化地层应力产生较大变化,地应力作用于套管造成套管变形损坏。油田生产中套管损坏主要发生在岩盐层段。地层蠕变,构造运动和生产层段的压裂酸化措施会造成大量套管损坏。随着油田开发,套管损坏影响了油田的经济效益。因此,研究套管损坏机理对提出有效的施工方案有重要理论意义。岩层在油井生产中,其孔隙压力发生变化,改变了地层的应力状态,岩层发生变形产生非均匀地应力挤压套管,造成套管应力增加变形损坏。油井生产中,非均匀地应力作用于套管,造成套管应力增加产生变形。套管在无水泥环作用下,力学性质和水泥环作用下的力学性质变化较大。建立套管的平面应变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套管在均匀载荷下的应力应变大小和套管在非均匀载荷下的应力大小和变形特征,可以较好的分析套管的力学性质,提出增加套管强度的理论方法。本文应用套管损坏机理,结合岩石力学理论,对套管损坏井受力分析,并且建立套管的力学模型。计算分析表明油井长期开采会造成地层应力发生较大变化,套管受到水泥环外壁地应力的挤压和轴向地层压力作用产生较大应力造成套管变形损坏。在分析套管力学模型的理论上,建立套管和套管水泥环组合的有限元平面和空间模型。应用水泥环套管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套管和套管水泥环组合在外压作用下应力应变大小,提出有效的套管损坏防治方案,提高套管的抗挤强度。
二、孤岛油田套管损坏机理研究与防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孤岛油田套管损坏机理研究与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光纤传感的油水井套管形变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油田套损现状 |
1.3 套损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1.4 光纤传感研究现状 |
1.4.1 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技术 |
1.4.2 光纤布里渊传感技术 |
1.5 主要工作内容 |
第2章 光纤传感基本原理 |
2.1 引言 |
2.2 光纤基础 |
2.3 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技术 |
2.3.1 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原理 |
2.3.2 解调原理 |
2.4 光纤布里渊传感技术 |
2.4.1 光纤布里渊传感原理 |
2.4.2 解调原理 |
2.5 光纤拉曼温度传感技术 |
2.5.1 光纤拉曼温度传感原理 |
2.5.2 解调原理 |
2.6 小结 |
第3章 特种传感光缆的设计及温度测试 |
3.1 引言 |
3.2 传感光缆的设计及封装 |
3.3 传感光缆的温度性能 |
3.3.1 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的温度性能 |
3.3.2 光纤布里渊传感器的温度性能 |
3.4 温度补偿测试及应用 |
3.4.1 光纤拉曼温度传感器的性能 |
3.4.2 煤层气井温度剖面监测应用 |
3.4.3 温度补偿模拟试验 |
3.5 传感光缆重复性试验 |
3.6 小结 |
第4章 套管形变传感器的应变试验和分析 |
4.1 引言 |
4.2 传感光缆的应变性能 |
4.2.1 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的应变性能 |
4.2.2 光纤布里渊传感器的应变性能 |
4.3 下井工艺探究 |
4.4 套管形变建模及有限元分析 |
4.5 套管弯曲形变试验设计 |
4.5.1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式 |
4.5.2 试验结果分析 |
4.5.3 形状还原算法和结果 |
4.6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他科研成果 |
(2)潍北油田注水井套损机理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潍北油田注水井套损机理研究 |
2.1 潍北油田开发状况简介 |
2.1.1 构造特征 |
2.1.2 储层特征 |
2.1.3 流体性质 |
2.1.4 油藏类型 |
2.1.5 地质储量 |
2.1.6 开发现状 |
2.2 潍北油田注水井套损状况统计分析 |
2.3 注水井套管损坏机理分析 |
2.3.1 套管损坏挤压缩径机理 |
2.3.2 套管损坏错断机理 |
2.3.3 套管损坏弯曲变形机理 |
2.3.4 套管损坏腐蚀破坏机理 |
2.4 潍北油田注水井套损机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注水井套管损坏影响因素分析 |
3.1 泥岩吸水蠕变套管损坏的影响分析 |
3.1.1 泥岩蠕变本构模型及应力变化 |
3.1.2 套管挤压损坏力学分析 |
3.1.3 泥岩蠕变对套管受力的影响 |
3.2 泥岩膨胀垂向变形对套管损坏的影响分析 |
3.3 射孔对套管强度的影响 |
3.3.1 射孔相位角的影响 |
3.3.2 射孔孔数的影响 |
3.3.3 射孔孔径的影响 |
3.4 地层滑移对套管损坏的影响分析 |
3.4.1 岩层滑动类型和因素 |
3.4.2 断层对套管损坏的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套管腐蚀实验研究与分析 |
4.1 旋转挂片腐蚀实验研究与分析 |
4.1.1 挂片腐蚀实验设计 |
4.1.2 腐蚀速率的表示和计算 |
4.1.3 现场水样实验结果分析 |
4.1.4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4.1.5 套管腐蚀性因素关联分析 |
4.2 应力腐蚀实验研究与分析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应力腐蚀敏感性衡量指标 |
4.2.3 应力腐蚀实验结果分析 |
4.3 腐蚀缺陷对套管柱强度的影响 |
4.3.1 均匀腐蚀缺陷对套管抗力的影响规律 |
4.3.2 点状腐蚀缺陷对套管抗力的影响规律 |
4.3.3 裂缝腐蚀缺陷对套管抗力的影响规律 |
4.3.4 含腐蚀缺陷套管剩余强度综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潍北油田控制注水井套管损坏对策 |
5.1 控制套损套管设计方法 |
5.1.1 基于套管腐蚀分析的套管设计 |
5.1.2 基于泥岩蠕变套管设计 |
5.2 控制套损注水压力设计 |
5.2.1 以破裂压力确定的注水压力 |
5.2.2 不使标准层进水的合理注水压力 |
5.3 潍北油田控制套损相关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套管非均匀挤毁及修复工作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研究的工程背景和目的及意义 |
1.1.1 油气井套损现状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油气井套管挤毁强度研究现状 |
1.2.1 均匀载荷下套管抗挤强度研究现状 |
1.2.2 非均匀载荷下套管抗挤强度的研究现状 |
1.2.3 磨损套管抗挤强度的研究现状 |
1.3 变形套管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套损原因及机理研究现状 |
1.3.2 变形套管检测技术 |
1.3.3 变形套管修复技术及研究现状 |
1.3.4 变形套管修复产生的二次损伤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理论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非均匀载荷下套管抗挤强度计算新模型研究 |
2.1 非均匀载荷的危害及案例分析 |
2.2 套管抗挤强度计算模型的建立 |
2.2.1 第一部分求解 |
2.2.2 第二部分求解 |
2.3 抗挤强度计算模型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非均匀载荷下套管抗挤力学特性测试 |
3.1 套管力学特性测试的总体方案 |
3.1.1 管材和设备 |
3.1.2 挤毁测试步骤 |
3.2 无水泥环套管非均匀抗挤力学特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
6.2.1 第一根P110SS套管非均匀挤毁测试结果及分析 |
6.2.2 无水泥环套管非均匀挤毁测试小结 |
3.3 含水泥环套管的非均匀抗挤力学特性测试结果 |
3.3.1 第二根含水泥环套管的测试结果 |
3.3.2 水泥环套管非均匀挤毁测试小结 |
3.4 非均匀挤毁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3.5 非均匀屈服挤毁理论值与试验数据的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修复套管所需整形力的理论研究 |
4.1 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套管所需整形力的理论研究 |
4.1.1 基于Hertz接触理论的套管应力分析 |
4.1.2 基于滑移线理论的套管应力分析 |
4.2 梨形胀管器修复套管所需整形力的理论研究 |
4.2.1 基于曲梁理论的模型建立 |
4.2.2 基于厚壁筒理论的模型建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
5.1 旋压滚珠整形器的工作原理 |
5.2 有限元建模基本参数的确定 |
5.2.1 水泥石的单轴三轴压缩试验 |
5.2.2 套管的单轴拉伸试验 |
5.3 126mm整形器修复水泥环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
5.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3.2 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5.3.3 围压下126mm整形器修复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结果 |
5.4 133mm整形器修复水泥环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
5.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4.2 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5.4.3 围压下133mm整形器修复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结果 |
5.5 126mm整形器修复无水泥环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
5.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5.2 无围压的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5.5.3 有围压的有限元模拟结果 |
5.6 129mm整形器修复无水泥环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
5.6.1 无围压的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5.6.2 有围压的有限元模拟结果 |
5.7 有限元模拟小结 |
5.8 有限元模拟值与理论计算值的对比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梨形胀管器修复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
6.1 梨形胀管器的工作原理 |
6.2 梨形胀管器修复水泥环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
6.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2.2 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6.3 梨形胀管器修复无水泥环变形套管的模拟结果 |
6.4 有限元模拟小结 |
6.5 有限元模拟值与理论计算值的对比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变形套管修复力学特性的测试研究 |
7.1 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力学特性测试研究 |
7.1.1 整形器的基本结构 |
7.1.2 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试验方案 |
7.1.3 无水泥环套管修复测试研究 |
7.1.4 水泥环套管修复测试研究 |
7.1.5 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7.1.6 试验小结 |
7.2 梨形胀管器修复力学特性测试研究 |
7.2.1 梨形胀管器基本结构 |
7.2.2 梨形胀管器修复试验方案 |
7.2.3 无水泥环套管修复试验结果 |
7.2.4 含水泥环套管修复试验结果 |
7.2.5 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7.2.6 试验小结 |
7.3 套管整形前后力学性能评价 |
7.3.1 C110套管整形前后力学性能评价 |
7.3.2 P110SS套管修复前后力学性能评价 |
7.4 旋压滚珠整形器与梨形胀管器修复效果的对比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理论与模拟值及试验数据的对比 |
8.1 旋压滚珠整形器的理论值与模拟值及试验数据的对比 |
8.1.1 理论值与模拟值的对比及分析 |
8.1.2 模拟值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及分析 |
8.1.3 理论值与模拟值及试验值的综合对比 |
8.2 梨形胀管器整形力理论及模拟值与试验数据的对比 |
8.2.1 理论值与模拟值的对比及分析 |
8.2.2 模拟值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及分析 |
8.2.3 理论值与模拟值及试验值的综合对比 |
第9章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油田套管在土层作用下的破坏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套管的概述及其损坏的定义 |
1.2 国内外套管损坏现状 |
1.2.1 国外套管损坏现状 |
1.2.2 国内套管损坏现状 |
1.3 套管损坏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套损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套损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套管损坏研究的基本理论 |
2.1 套管的类型 |
2.2 套管损坏的主要类型 |
2.2.1 套管变形损坏 |
2.2.2 套管破裂损坏 |
2.2.3 套管密闭性破坏 |
2.3 套管损坏的影响因素 |
2.3.1 地质因素 |
2.3.2 工程因素 |
2.4 套管的强度 |
2.4.1 套管的抗挤毁强度 |
2.4.2 套管的屈服强度 |
2.5 泥岩的相关知识 |
2.5.1 泥岩的力学性质受含水量的影响 |
2.5.2 泥岩的膨胀 |
2.5.3 泥岩的蠕变 |
2.6 地应力的计算 |
2.6.1 垂直地应力 |
2.6.2 水平地应力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砂泥岩夹层段套管损坏研究 |
3.1 砂泥岩夹层段套管受力分析 |
3.2 砂泥岩夹层套管力学模型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1 套管-水泥环-地层1/4几何模型 |
3.3.2 单元的选取和网格划分 |
3.3.3 相关力学参数 |
3.3.4 边界条件和荷载 |
3.3.5 有限元模型初步验证 |
3.4 不同泥岩夹层厚度下套管的应力值分析 |
3.4.1 计算结果 |
3.4.2 结果分析 |
3.5 套管壁厚T对套管应力影响分析 |
3.5.1 计算结果 |
3.5.2 结果分析 |
3.6 套管椭圆度对套管应力影响分析 |
3.6.1 计算结果 |
3.6.2 结果分析 |
3.7 内部压力对套管应力影响分析 |
3.7.1 计算结果 |
3.7.2 结果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环性质对套管应力影响分析 |
4.1 引言 |
4.2 计算模型及力学参数 |
4.3 水泥环弹性模量对套管应力影响分析 |
4.3.1 计算结果 |
4.3.2 结果分析 |
4.4 水泥环泊松比对套管应力影响分析 |
4.4.1 计算结果 |
4.4.2 结果分析 |
4.5 水泥环厚度对套管应力影响分析 |
4.5.1 计算结果 |
4.5.2 结果分析 |
4.6 水泥环椭圆度对套管应力影响分析 |
4.6.1 计算结果 |
4.6.2 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蠕变地层段套管应力分析 |
5.1 引言 |
5.2 力学模型及基本假设 |
5.2.1 力学模型 |
5.2.2 基本假设 |
5.2.3 两种计算模型 |
5.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4 两椭圆长轴互相平行时套管应力分析 |
5.4.1 计算结果 |
5.4.2 结果分析 |
5.5 两椭圆长轴互相垂直时套管应力分析 |
5.5.1 计算结果 |
5.5.2 结果分析 |
5.6 两种位置关系下套管应力大小比较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成果 |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5)套损井膨胀管补贴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套损井现状 |
1.2.2 常规套管修复技术 |
1.2.3 膨胀管补贴作业技术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膨胀管补贴基本原理和施工工艺 |
2.1 套管损坏的类型 |
2.1.1 套管变形 |
2.1.2 套管错断 |
2.1.3 套管穿孔 |
2.2 套管损坏的因素 |
2.2.1 地质因素 |
2.2.2 工程因素 |
2.2.3 腐蚀因素 |
2.2.4 高寒区冻层因素 |
2.3 膨胀管补贴基本原理 |
2.4 膨胀管补贴施工工艺 |
2.4.1 井眼准备 |
2.4.2 膨胀补贴 |
2.4.3 恢复通道 |
第3章 膨胀管结构优化设计 |
3.1 膨胀锥锥角的优化研究 |
3.1.1 锥角优化方法 |
3.1.2 物理模型 |
3.1.3 模型条件设置 |
3.1.4 数学模型 |
3.1.5 不同锥角影响分析 |
3.1.6 不同摩擦因子影响分析 |
3.1.7 小结 |
3.2 膨胀管连接螺纹设计 |
3.2.1 传统螺纹连接可膨胀性分析 |
3.2.2 螺纹设计 |
3.2.3 室内实验 |
3.3 膨胀管管补贴结构方案设计 |
3.3.1 提升机构设计 |
3.3.2 压力胀管腔总成设计 |
3.3.3 膨胀管管补贴装置厂内试验 |
第4章 膨胀管补贴作业技术现场应用 |
4.1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4.2 X6-1-117应用情况 |
4.2.1 施工井基本数据 |
4.2.2 套损情况描述及施工方案确定 |
4.2.3 施工工艺参数及施工结果 |
4.3 X4-1-331井应用情况 |
4.3.1 施工井油藏基本数据 |
4.3.2 井内套损情况和施工方案 |
4.3.3 施工工艺参数及结果 |
4.4 X6-11-626应用情况 |
4.4.1 施工井基本数据 |
4.4.2 井内套损情况和施工方案 |
4.4.3 施工工艺参数及结果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井下抽油泵吸入口套管腐蚀规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 江苏油田套损及治理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套损井数据库的建立 |
2.1 数据库结构 |
2.2 数据库功能模块设计 |
2.3 数据库设计实现 |
2.4 小结 |
第3章 套损原因及机理研究 |
3.1 套管腐蚀环境分析 |
3.2 套管腐蚀机理研究 |
3.3 小结 |
第4章 腐蚀仪器的研制及试验 |
4.1 腐蚀仪器设计研究思路 |
4.2. 腐蚀仪器工作原理 |
4.3 主要技术指标 |
4.4 仪器组成与功能 |
4.5 主要技术特点 |
4.6 腐蚀试验及结果分析 |
4.7 小结 |
第5章 套管防腐措施 |
5.1 江苏油田套管内防腐措施 |
5.2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7)热采井套管损坏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热采井套管损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热采井套管损坏因素和机理分析 |
2.1 环境介质因素 |
2.1.1 围岩压力 |
2.1.2 岩石蠕变 |
2.1.3 现代地壳运动 |
2.1.4 岩层滑动 |
2.1.5 断层活动 |
2.1.6 油层出砂 |
2.1.7 油层压实作用 |
2.2 工程因素 |
2.2.1 套管柱强度 |
2.2.2 固井质量 |
2.2.3 射孔 |
2.2.4 套管材料和质量 |
2.2.5 井眼不规则 |
2.3 腐蚀对套管损坏的分析 |
2.4 热采井套管损坏机理研究 |
2.4.1 传统热采井套管损坏机理 |
2.4.2 热采井套管损坏机理新研究 |
第三章 热采井套管热应力计算 |
3.1 井筒传热计算 |
3.1.1 井筒传热过程理论分析 |
3.1.2 井筒传热过程计算的基本方程 |
3.1.3 井筒传热量和传热系数的计算 |
3.2 地层温度场分析 |
3.2.1 地层温度分布规律 |
3.2.2 地层温度场研究的基本假设 |
3.2.3 地层温度场分析 |
3.3 注汽热采井套管热应力 |
3.3.1 套管所受原始压力 |
3.3.2 套管热膨胀和热应力 |
3.3.3 注汽热采井套管热应力分析 |
第四章 热采井中地应力影响的分析 |
4.1 原始地应力确定方法研究 |
4.1.1 垂直地应力 |
4.1.2 水平地应力 |
4.1.3 水力压裂法测量水平地应力 |
4.2 温度和地层压力对地应力影响的模型 |
4.2.1 基本假设 |
4.2.2 地层压力和温度变化对地应力的影响 |
4.2.2.1 地应力受地层压力的影响 |
4.2.2.2 地应力受温度的影响 |
4.2.2.3 地层压力和温度变化对地应力的影响 |
4.2.3 地应力改变对套管外挤压力的影响 |
4.3 数学模型的分析 |
4.4 套管损坏的防治措施 |
4.4.1 钻完井阶段 |
4.4.2 热采阶段 |
4.4.3 修复阶段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8)疏松砂岩储层套管损坏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套管类型 |
1.1 井身结构 |
1.2 完井方式 |
2 孤岛油 (水) 井套管损坏特征 |
2.1 套管损坏形态 |
2.2 套管损坏数量及区域分布 |
2.3 套管损坏位置 |
(1) 单油层中套损位置分布特点 |
(2) 多油层中套损情况 |
3 套管损坏原因的分析 |
3.1 地层出砂 |
3.2 射孔完井因素 |
3.3 油田注水开发, 诱发了套管损坏 |
3.4 套管腐蚀降低了套管的强度 |
3.5 固井质量是延长油水井寿命的关键 |
4 结论 |
(9)套变整形复位受力分析及修复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背景和来源 |
1.2 国内外对套管损坏的研究概况 |
1.3 套管损坏的一般机理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港油田港西地区套管损坏的数据调研和分析 |
2.1 大港油田港西地区套管损坏数据汇总 |
2.2 大港油田港西地区的实际套管损坏的分析 |
2.3 大港油田港西地区套管损坏数据分析 |
2.3.1 泥页岩吸水膨胀造成套管损坏的原因 |
2.3.2 油层出砂造成套管损坏的原因 |
第三章 用油井套管破裂压力求取水平地应力的方法 |
3.1 理论依据 |
3.2 计算模型 |
3.2.1 水平主应力 |
3.2.2 上覆岩压力 |
3.2.3 岩石的抗拉强度 |
3.2.4 地层流体压力 |
3.3 实例计算 |
第四章 油井套管的极限变形与临界载荷 |
4.1 有限元法及ANSYS软件的简介 |
4.2 本文使用的有限元单元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使用的有限元单元简介 |
4.2.2 有限元单元的建立假设 |
4.3 套管的主要类型及材料属性 |
4.4 几何模型和物理模型 |
4.4.1 几何模型和有限元模型 |
4.4.2 套管材料的本构关系 |
4.5 五寸半套管的最大变形范围 |
4.5.1 小面积加载方式的计算结果 |
4.5.2 大面积加载方式的计算结果 |
4.6 七寸套管的最大变形范围 |
4.6.1 小面积加载方式的计算结果 |
4.6.2 大面积加载方式的计算结果 |
4.7 计算云图分析 |
4.8 小结 |
4.8.1 五寸半套管数据 |
4.8.2 七寸套管数据 |
第五章 套管整形复位计算及其模拟 |
5.1 计算所需条件及假设 |
5.1.1 有限元模型 |
5.1.2 套管材料的本构关系 |
5.1.3 计算说明 |
5.2 五寸半套管整形的复位位移计算 |
5.2.1 材料为J55套管的计算 |
5.2.2 材料为N80套管的计算 |
5.3 七寸套管整形所需的复位位移计算 |
5.3.1 材料为J55套管的计算 |
5.3.2 材料为N80套管的计算 |
5.4 小结 |
5.4.1 五寸半套管整形复位数据 |
5.4.2 七寸套管整形复位数据 |
第六章 套管复位后再次缩颈的预测 |
6.1 假设及其有限元模型 |
6.2 五寸半套管的计算 |
6.2.1 材料为J55的套管 |
6.2.2 材料为N80的套管 |
6.3 七寸套管的计算 |
6.3.1 材料为J55的套管 |
6.3.2 材料为N80的套管 |
6.4 小结 |
6.4.1 五寸半套管再次变形的计算数据 |
6.4.2 七寸套管再次变形的计算数据 |
6.4.3 五寸半套管和七寸套管首次变形和再次变形的对比 |
第七章 国内外套管整形复位工艺与工具的特点 |
7.1 机械整形 |
7.2 套管补贴工艺 |
7.3 化学修复工艺 |
7.4 套管复合整形装置 |
7.5 其他修复方法 |
第八章 港西地区套损井复位整形的可能性分析 |
8.1 港西地区具体井口的复位整形数据 |
8.2 港西地区井口复位整形计算结果分析 |
8.2.1 不太可能修复的套损油井 |
8.2.2 能修复的套损油井 |
8.2.3 介于能修复和不能修复二者之间的套损油井 |
8.3 港西地区套损井复位整形的计算结果与实际修复作业对比 |
8.4 港西地区套损井复位整形的建议 |
8.4.1 不太可能修复井的建议 |
8.4.2 能修复井的建议 |
8.4.3 介于不能修复和能修复井的建议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北京化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10)套管损坏机理模型分析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套管损坏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套管损坏情况和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套管损坏情况 |
1.2.2 国内外套管研究现状 |
1.2.3 套管受力计算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套管损坏影响因素分析 |
2.1 套管损坏的地质因素影响分析 |
2.1.1 围岩应力对套管损坏的影响 |
2.1.2 泥岩吸水膨胀和蠕变对套管损坏的影响 |
2.1.3 岩层滑动对套管损坏的影响 |
2.1.4 断层活动对套管损坏的影响 |
2.1.5 地震活动对套管损坏的影响 |
2.1.6 油层出砂对套管损坏的影响 |
2.1.7 油层压实对套管损坏的影响 |
2.1.8 岩盐蠕变和塑性流动对套管损坏的影响 |
2.2 套管损坏的工程因素影响分析 |
2.2.1 套管质量对套管损坏的影响 |
2.2.2 固井质量对套管损坏的影响 |
2.2.3 射孔对套管损坏的影响 |
2.2.4 注水作业对套管损坏的影响 |
2.2.5 压裂和酸化对套管损坏的影响 |
2.2.6 井眼不规则的影响 |
2.3 套管腐蚀对套管损坏的影响 |
2.4 套管损坏形态分析 |
2.4.1 套管变形分析 |
2.4.2 套管破裂分析 |
2.4.3 套管错断分析 |
2.4.4 套管腐蚀穿孔 |
2.4.5 套管密封性破坏 |
2.5 套管强度分析 |
2.5.1 套管强度设计 |
2.5.2 套管强度计算分析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岩石力学和套管力学模型分析 |
3.1 岩石力学分析 |
3.1.1 岩石变形分析 |
3.1.2 岩石的强度分析 |
3.1.3 盐岩力学模型分析 |
3.1.4 泥岩蠕变分析 |
3.2 地应力计算方法分析 |
3.2.1 地应力的计算方法 |
3.2.2 垂向地应力的计算方法 |
3.2.3 水平地应力的计算方法 |
3.3 套管力学模型分析 |
3.3.1 套管挤压受力模型分析 |
3.3.2 套管双轴应力强度计算分析 |
3.3.3 套管三轴应力模型计算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水泥环套管有限元平面模型分析计算 |
4.1 套管平面力学模型分析 |
4.1.1 无水泥环影响的完好套管力学模型 |
4.1.2 非均匀载荷下无水泥环套管力学模型分析 |
4.1.3 套管水泥环力学模型分析 |
4.2 套管有限元平面模型分析 |
4.2.1 单元应力和应变分析 |
4.2.2 单元刚度矩阵分析 |
4.2.3 总刚集成分析 |
4.2.4 载荷移置分析 |
4.2.5 约束处理分析 |
4.2.6 求解线性方程组分析 |
4.3 无水泥环套管有限元平面模型计算分析 |
4.3.1 均匀载荷下套管有限元模型的计算分析 |
4.3.2 非均匀载荷下套管模型的计算分析 |
4.4 水泥环性质对套管抗挤强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计算 |
4.4.1 水泥环套管的力学模型分析 |
4.4.2 均匀载荷作用下水泥环对套管影响的计算分析 |
4.4.3 非均匀载荷作用下水泥环对套管影响的计算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环套管有限元空间模型分析计算 |
5.1 地层出砂对射孔套管抗挤强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计算 |
5.1.1 射孔套管的力学模型分析 |
5.1.2 地层出砂套管力学模型分析 |
5.1.3 地层出砂射孔套管有限元模型分析 |
5.1.4 均匀载荷下出砂对射孔套管抗挤强度影响的分析 |
5.1.5 非均匀载荷下出砂对射孔套管抗挤强度影响的计算分析 |
5.2 油气井射孔水泥环套管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 |
5.2.1 数学模型 |
5.2.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5.2.3 计算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孤岛油田套管损坏机理研究与防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光纤传感的油水井套管形变监测技术研究[D]. 王刚.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2]潍北油田注水井套损机理及对策研究[D]. 刘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3]套管非均匀挤毁及修复工作力学研究[D]. 邓宽海.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4]油田套管在土层作用下的破坏机理[D]. 张蹦蹦.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5]套损井膨胀管补贴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D]. 邵崇权.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5)
- [6]井下抽油泵吸入口套管腐蚀规律模拟研究[D]. 李贻浩. 长江大学, 2014(02)
- [7]热采井套管损坏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分析[D]. 张孝. 西安石油大学, 2012(06)
- [8]疏松砂岩储层套管损坏特征及成因分析[J]. 刘玉香,付继彤,卢兰华,刘雯.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0(03)
- [9]套变整形复位受力分析及修复对策研究[D]. 王晓页. 北京化工大学, 2009(S1)
- [10]套管损坏机理模型分析计算[D]. 李茂华. 中国石油大学,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