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植物营养研究探索

四川植物营养研究探索

一、四川植物营养研究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黄鑫[1](2021)在《区域尺度马尾松生产力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及模拟预测》文中研究表明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CO2浓度急剧上升,气候变暖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碳库,在调节全球碳平衡、缓解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生产力是评估森林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会受到众多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了解森林生产力在多种时空尺度下对各种因素的响应规律对于森林碳循环研究及碳汇管理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人工林造林树种马尾松为研究对象,以“规律探索-实测验证-模型驱动-情景预测”为研究思路,基于大量研究文献构建了我国南方区域尺度的马尾松树干、树枝、树叶、树根、地上部分和乔木层生产力数据库和基于树木年代学的“年轮-气候”关系数据库,基于生产力数据库并结合全国1 km空间分辨率的土壤数据和气象插值数据探讨了马尾松生产力在经纬度和海拔上的空间分异规律与影响因素,并基于树木年轮学分析了马尾松径向生长的季节性气候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揭示了马尾松生产力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根据文献荟萃分析结果分别调查了马尾松生产力关键影响因素的野外典型样地,分析和验证了气温、降水、林分密度和林龄对马尾松生产力的影响;在利用文献数据库和野外实测数据对3-PG(Physiological Principles Predicting Growth)生产力模型进行了区域尺度的马尾松参数化的基础上,模拟了马尾松生产力对未来不同气候情景的响应,以期为马尾松林的科学经营与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区域尺度马尾松生产力数据库的荟萃分析表明,各器官的净初级生产力均表现出了较大的变化幅度,其中树干为0.29~8.71 t·hm-2·a-1、树枝为0.10~2.11t·hm-2·a-1、树叶为0.02~2.31 t·hm-2·a-1、树根为0.07~2.11 t·hm-2·a-1,地上部分(树干、树枝和树叶)为0.88~10.81 t·hm-2·a-1,乔木层为1.04~13.13 t·hm-2·a-1。马尾松器官生产力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树干(3.51 t·hm-2·a-1)>树根(0.81 t·hm-2·a-1)>树枝(0.69 t·hm-2·a-1)>树叶(0.34 t·hm-2·a-1)。马尾松各器官生产力均随着纬度的升高而表现出显着的降低趋势,而在经度和海拔上未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2)区域尺度马尾松生产力受到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和林分特征的共同影响,且这些因素对各器官生产力的作用机制和效应大小均有所不同。总体来看,年均温、年降水量、林龄、林分密度、土壤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表现出与马尾松生产力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7~8月平均高温与马尾松生产力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树叶生产力与林龄也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林分特征和气候条件对马尾松生产力的影响比土壤性质的影响更大。研究区内各土壤理化指标的空间变异规律比较复杂,仅土壤有效磷、p H和容重在纬度上表现出了微弱的变异趋势,而降水量的空间变异幅度也相对有限且基本能满足马尾松生长所需。值得注意的是,与马尾松生产力呈显着负相关的7~8月平均高温的空间变异幅度较小(27.94~33.45℃),说明整个研究区内的马尾松生长均会受到夏季高温的抑制;同时,由于年均温和12月低温随着纬度的降低而显着升高,分布在南亚热带地区的马尾松比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地区马尾松的生长季更长,因此表现出更高的生产力。可见温度是马尾松生产力在纬度上呈现分异现象的关键因素。(3)基于“年轮-气候”关系数据库的季节性气候对马尾松生长影响的分析表明,在马尾松生长当年及上一年间的各月气候变量中,当年的1~3月气温、6~8月气温和7~9月降水是影响马尾松生产力的关键气候因素。1~3月气温和7~9月降水在绝大多数样点表现出对马尾松生长的促进作用,而6~8月气温则表现为对马尾松生长的抑制作用。马尾松生长主要受当年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上一年气候条件对马尾松生长影响的“滞后效应”相对有限。研究样点的温度季节性变幅、温度年度变幅和最干季平均温度对马尾松“年轮-气候”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马尾松年轮宽度与6~8月气温表现出显着正相关、负相关和不显着关系的样地在经纬度和海拔上均不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因此,季节性气候对马尾松生长影响的分析同样反映出夏季高温对马尾松生产力的抑制效应遍布于整个树种分布区。(4)针对马尾松生产力关键影响因素(气温、降水、林分密度和林龄)的野外样地实测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降水量等级的不同气温梯度上,马尾松生产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广西凭祥马尾松林(年均温:22.30℃)>湖南会同马尾松林(年均温:17.50℃)>湖北恩施马尾松林(年均温:11.16℃),表明马尾松生产力随着样点年均温的升高而升高;在同一气温等级的不同降水梯度上,马尾松生产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湖南会同(年降水量:1349.71 mm)>江西千烟洲(年降水量:1617.34 mm)>湖北太子山(年降水量:1116.65 mm),可见中等年降水量的会同样点具有最高的生产力,而高年降水量的千烟洲样点和低年降水量的太子山样点的马尾松生产力均较低,且二者间差异不显着。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马尾松树高、胸径以及单株木的各器官生物量均显着减小,但林分生产力却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马尾松单株木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变大,中龄林和近熟林生产力无显着性差异,它们均低于过熟林的生产力。样地实测结果总体上与文献荟萃分析结果相吻合,反映了气候条件和林分特征对马尾松生产力的作用规律,也证实了气温对马尾松生产力在纬度上的空间异质性起着重要作用。但各种土壤理化指标在研究样点和不同深度的土层间没有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异趋势,对马尾松生产力的影响也与荟萃分析得到的结果有所区别,因此土壤性质对马尾松生产力的影响比较复杂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5)在基于文献资料数据库和野外样地实测数据对3-PG生产力模型进行区域尺度的马尾松参数化后,运用模型对所有典型样地马尾松的树干及树枝、树叶、树根、地上部分和乔木层总生产力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马尾松乔木层和地上部分生产力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较高,决定系数R2分别达到了0.77和0.70,相对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85和0.79 t·hm-2·a-1,说明3-PG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各样点的乔木层和地上部分生产力。但模型对树叶和树根生产力的模拟精度不高,这2个器官的生产力往往会被低估,而与之对应的是对树干和树枝生产力的过高估计。尽管模型对各样点马尾松乔木层和地上部分生产力的模拟效果较好,但树木的生物量分配模式受到气温、降水、光照和土壤条件等众多因素的复杂影响,而马尾松分布区内的生态环境复杂且变幅较大,因此在区域尺度上对模型的生物量分配参数进行统一设定来实现对多个样点马尾松各器官生产力的准确模拟会比较困难。(6)以1981~2010年的气候为基准,利用3-PG生产力模型模拟了各实测样点马尾松乔木层生产力对未来2081~2100年间大气CO2、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样点马尾松生产力对不同气候情景的响应规律总体上趋于一致,即马尾松生产力随气温的升高而降低,随CO2浓度和降水量的升高而升高,但降水量对马尾松生产力的影响很小。在未来CO2浓度、气温和降水共同变化的情景下,CO2浓度上升和降水量增加给马尾松生长带来的正效应大于气温上升带来的负效应,因此马尾松生产力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南亚热带地区广西凭祥样点的马尾松生产力受气温升高所引起的负效应影响较大,在典型浓度路径高排放情景(RCP 8.5)下的生产力模拟值低于基准气候下的生产力,这与其他4个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实测样点的马尾松生产力对该气候情景的正响应规律有所不同。

陈慧一[2](2021)在《基于TBL的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思想就是强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教学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中,以威莉斯提出的TBL教学模式最具有代表性,也是设计的比较完整的任务型教学模式。T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任务为主线的一种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要求。但其作为一种初创于语言教学领域的教学模式,在其他非语言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并不多,在中学生物学学科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法和数据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如下两个核心问题:TBL教学模式如何与概念教学相联系;基于TBL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应用效果如何,共分为五章来进行论述。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出“TBL”、“任务型教学”、“概念教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其教学流程。第二、确定教学实践内容,对教学实践内容涉及到的重要概念、次位概念与支撑次位概念的事实性知识进行概念层级梳理,并在“TBL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进行概念教学设计。第三、进行教学实践并收集数据,采用对照实验的方式,选择两个学习水平和成绩均较为接近的班级作为本次教育实验对象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结束后,收集纸笔测验成绩数据和问卷调查结果数据,将收集到的结果用Excel进行整理并用SPSS17.0进行分析,判断“TBL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如何。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和理论学习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TBL教学模式能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2)通过“TBL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实践,一定程度的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TBL教学模式”的适应性较强,满意度较高。(3)TBL教学模式可以适用于概念性知识、事实性知识较多的教学内容。

杨帆[3](2021)在《基于概念教学发展初中生生命观念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概念教学发展初中生生命观念。本论文对生命观念和概念教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于生命观念部分外延维度建构了概念知识框架、并结合概念教学四步骤制定了教学设计框架。随后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及综合课程实践,通过终结性成绩分析、过程性评价、访谈分析及课堂观察等方面检验概念教学发展初中生生命观念的成效。主要贡献如下:对生命观念和概念教学的概念界定,结合对应的生命观念各个外延维度的概念知识框架,提出了依据概念教学策略发展初中生生命观念提升的教学课例,其中包含综合实践教学开发了超越课本中的“冬季生菜的培育项目”,和课堂教学中围绕“进化与适应观”、“遗传与变异观”、“物质与能量观”中的新课例。进一步探究发展学生生命观念的新路径,也为深入研究发展初中生生命观念和进行概念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新视角。概念教学应用在发展初中生生命观念的教学当中是可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提供真实的问题情景,基于概念框架提出指向核心概念的核心问题,分步骤将核心问题转变为重要问题,再根据本节教学内容转变为一般问题来推动学生于课堂中概念的生成和高阶思维的发展。以本单元指向的核心概念为纲领,呈现真实情境,自下向上从事实性知识开始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概念之间的关系,可有效驱动学生发展生命观念。应用基于生命观念的理念和概念教学的策略指导课程实践方案及实施教学过程后,制作了检测初中生生命观念提升的相关过程测评卷和终结性评测卷。在进行学生的学业水平检测当中注重营造真实的情境氛围,落实生命观念中让学生能运用习得的概念解决真实问题的要求。在学业水平的数据分析中表明,基于概念教学来发展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而对于学生生命观念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通过访谈分析和课堂观察发现,不同形式的概念教学能够有助于学生持续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进行研究结论的总结和反思,在基于概念教学发展初中学生生命观念的实践过程中,由于个人能力的局限以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教学案例样本量较小,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

吕彬[4](2021)在《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中植物与微生物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对该内容进行相应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内有很多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的研究,这些改进和创新让生物学实验变得更为多样化,更加能够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探究能力。科技创新大赛中,对于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视,部分学校也成为了参赛的主力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外科技创新实验也同样被很多仁人志士予以重视,并推出了相应的科创实验的网站,在网站上有部分大赛成果展示,以及相应的指导方案。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开发出,与现有必修教材相切合的实验指导手册,运用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教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编写,期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科学探究道路上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悟。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科学核心素养。本次研究为开发应用性研究,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首先,对高中生物学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论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文献梳理。其次,对高中生物学中常见的一些实验探究方法和实验探究技巧,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最后对于国外的科学探究实验的相应的理论和指导性资料进行了整合和翻译。第二部分为调查分析,对我所在的实习学校以及相应的我能联系到的学校进行了生物学创新实验的开展过程的研究分析。包括学生和老师在内,对于他们如何开展生物学实验,怎样进行生物学实验,以及生物学实验中哪些因素对于他们学习生物学的成长最为重要,进行问卷的调查和分析,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指导手册进行相应的修改与调整。第三部分是将编制好的实验指导手册的部分章节提供给相应的授课老师使用,同时通过访谈的方法收集相应的老师的使用指导意见。进一步对手册进行完善。通过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及方法,能够对学生生物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的问题引导假设等科学实验流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三、本手册运用于实践教学以及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都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实验的多维度思考,多角度分析以及实验设计分析能力等。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为将来有致力于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维的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周上铃[5](2021)在《柠檬园土壤养分、叶片营养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柠檬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大量活性物质,对人体有较好的保健功能。柠檬种植面积广泛,至2017年全球共种植柠檬108.45万hm2,产量高达1721.82万t。矿质元素的丰缺对柠檬果树生长发育、果实产量及品质有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在柠檬的成分提取检测以及功能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关于其树体营养诊断及果实品质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我国柠檬主产区土壤和树体营养现状以及养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柠檬科学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我国柠檬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试验于2019年在安岳和铜梁分别采集了93个土壤、柠檬叶片和柠檬果实样品,所采样的品种均为尤力克柠檬。土壤样品测定其p H,有机质、碱解氮(N)、有效磷(P)、速效钾(K)、交换钙(Ca)、交换镁(Mg)、有效铁(Fe)、有效锰(Mn)、有效锌(Zn)、有效铜(Cu)、有效硼(B)含量;叶片样品测定其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锰(Mn)、锌(Zn)、铜(Cu)、硼(B)含量;果实样品分析其单果重、果皮厚度、果形指数、出汁率、固酸比、可溶性固形物、TA、维生素C含量以及果皮亮度、色差等指标。主要结果如下:(1)安岳和铜梁两地柠檬园土壤酸碱差异明显。铜梁柠檬园土壤偏酸性,p H平均值为5.41,75.00%果园p H低于5.5;安岳柠檬果园土壤偏碱性,p H平均值为7.14,77.78%的果园p H高于6.5,较适宜柠檬生长。果园土壤养分分布不均衡,安岳大部分果园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钙、交换镁、有效铁、有效铜含量偏高或过量,铜梁柠檬园土壤碱解氮、有效磷、交换镁、有效铁、有效铜大部分偏高或过量,两地果园土壤有效锰和有效硼缺乏。(2)柠檬叶片多数营养元素含量较适宜。安岳柠檬叶片中元素N、K、Mg、Zn缺乏或偏低果园占比较大,P、Ca、S、Fe、Mn、Cu、B元素80%左右的果园均在适宜范围内。铜梁柠檬叶片中K、Zn、B较多为低量或缺乏,N、P、S、Fe、Cu元素80%以上果园都适宜,Ca、Mg、Mn元素约50%果园适宜。(3)通过概率分级法得出柠檬叶片N适宜范围为22.01-24.59 g·kg-1,K适宜范围为7.96-10.06 g·kg-1,Zn适宜范围为17.78-23.93 mg·kg-1,与重庆地方柑橘叶片标准相比,柠檬的叶片营养标准略低;(4)不同营养元素在柠檬不同组织中的含量有一定差异,总体趋势为叶片>果皮>果肉。部分元素不一致,P和Cu元素为果皮>叶片>果肉,K元素为果皮>果肉>叶片;Ca和Mn元素在果实不同部位的含量为果肉>果皮;(5)柠檬果实品质总体较佳,不同地区果实品质略有差异。安岳柠檬单果重158.02g,种子数15.89颗,果皮厚度6.34mm,果实纵横经分别为8.13cm和6.46cm,果形指数1.26,果实出汁率为32.55%,可溶性固形物8.21%,TA 5.96mg·100m L-1,维生素C 49.81 mg·100m L-1,固酸比为1.37,果皮亮度80.08,红色度和黄色度分别为-5.88和47.35;铜梁柠檬单果重185.91g,种子数19.65颗,果皮厚度7.00mm,果实纵横经分别为8.23cm和6.86cm,果形指数1.20,果实出汁率为29.48%,可溶性固形物7.39%,TA 5.80 mg·100m L-1,维生素C 42.92 mg·100m L-1,固酸比为1.27,果皮亮度76.56,红色度和黄色度分别为-3.83和46.77;(6)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土壤有效硼和有机质对柠檬果实品质影响最大,有效硼与出汁率极显着正相关,与TA和维生素C极显着负相关,此外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等对果实品质影响较大;叶片B对果实品质影响最大,与果实单果重、出汁率等极显着正相关,与果形指数、TA和维生素C、果皮亮度极显着负相关。(7)铜梁柠檬园应及时补施有机肥,同时喷施叶面硼肥、锌肥和钾肥,以控制柠檬单果重大小,提高柠檬果实出汁率。总体而言,安岳柠檬园土壤酸碱度适宜,而铜梁柠檬园土壤偏酸,应及时矫治。以柑橘营养诊断为标准,两地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较高,叶片营养较适宜,但N、K、Mg、Zn偏低,与柠檬叶片营养适宜值较低和果实对N、K等消耗较大有关。柠檬果实品质较好,相对而言铜梁柠檬品质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杨叶华[6](2020)在《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在培肥地力和替代化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中国果业的快速发展,为果园绿肥的种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对果园绿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肥种植对土壤及果树的影响上,但是关于不同区域果园适宜的绿肥品种、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及还田后养分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文首先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相关书籍的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收集整理了包含17种我国常见绿肥的3431个数据变量,整合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的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特征,评估了不同区域种植绿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以柑橘园为依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绿肥品种在西南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并通过田间试验或盆栽试验系探讨了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不同播期和免耕等因素对绿肥生长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绿肥不同利用模式下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旨在筛选出适宜柑橘园种植的绿肥品种,为柑橘园绿肥的高产高效种植和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研究表明: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及养分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黑麦草、沙打旺、柱花草和红三叶的生物学产量在42.553.2 t/hm2,显着高于其他绿肥种类;不同绿肥氮磷钾养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0、7.0和25.3 g/kg,其中以豆科绿肥含氮量最高,二月兰具有较高的磷和钾含量;沙打旺、黑麦草、红三叶草、苜蓿和柱花草等绿肥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可分别达250.0、50.0和191.7 kg/hm2以上。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受到不同区域气候环境条件的调控。种植豆科绿肥具有较高的化肥替代潜力,当前中国绿肥种植面积约448.6万hm2,相当于生产39.580.8万t氮肥;如果按照中国可种植绿肥的潜在面积4600万hm2估算,相当于生产405.3828.1万t的氮肥。在绿肥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绿肥的区域适应性及其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绿肥品种。(2)绿肥在柑橘园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的研究表明: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幼龄柑橘园行间的生长良好,地上部产量随生长期的延长逐渐提高,冬绿肥最高产量(28.683.6 t/hm2)出现在播种后的第160220 d之间,即春季盛花期或旺长期。其中光叶苕子、毛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和一年生黑麦草等绿肥苗期生长迅速,地上部鲜草最高产量均达到55 t/hm2以上,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均高于其他绿肥,还田后能为柑橘树提供大量养分,是适于柑橘园种植的优质高产的绿肥品种。但是黑麦草是直立型植物,第160 d时株高在大于90 cm以上,不适宜在幼龄柑橘园种植。(3)土壤含水量显着影响绿肥种子萌发和生长。土壤含水量在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5%100%之间绿肥种子发芽率最高,二者差异不显着;当低于田间持水量50%时则显着抑制种子发芽;土壤含水量越高,种子萌发越快。豆科和禾本科绿肥的地上部产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50%时产量最高;水分含量过低时氧化酶(POD、CAT、SOD)活性高,抑制绿肥生长。十字花科绿肥在田间持水量75%时生长最好,此时氧化酶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基本都处于最低状态。因此播种时保持较高的土壤墒情是保障绿肥种子快速萌发以及前期绿肥生长、及覆盖压草的必要条件。(4)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土壤肥力显着影响绿肥地上部产量,高肥力土壤的生物量和养分吸收量显着高于低肥力土壤;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低肥力土壤上表现出较低的生产性能,最高产量在0.4613.3 t/hm2之间;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适应范围广,在不同肥力土壤上均生长较好,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的产量分别为55.375.3 t/hm2和28.037.6 t/hm2,可作为立地条件差、肥力低下的果园的先锋绿肥品种推广应用。(5)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播期主要影响绿肥的产量,对其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小。播期在9月21日到10月11日之间,适当早播可提高绿肥的产量,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鲜草产量和养分累积量达最高,产量和有机碳、氮、磷、钾分别为21.438.2 t/hm2、15072881 kg/hm2、91.9205 kg/hm2、28.181.9 kg/hm2。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在10月21日左右播种仍有较高的产量,是适宜柑橘园晚播的绿肥品种。(6)轻简化播种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翻耕和免耕主要影响绿肥的前期生长,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对绿肥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小,到第190 d220 d差异不显着,此期间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也无显着性差异。供试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等可在柑橘园采用免耕直播的轻简化方式进行种植。(7)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表明:田间条件下不同处理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相似。绿肥腐解均分为快速腐解期(030 d)-中速腐解期(3060 d)-缓慢腐解期(60120d)三个时期,养分的释放速率均表现为钾>氮>碳>磷,绿肥翻压比覆盖利于腐解和养分释放,且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促进绿肥腐解和养分释放。冬季绿肥在每年的4月份翻压或覆盖,绿肥的快速腐解正好与柑橘春季的养分需求一致,能为柑橘提供大量的有效养分。综上所述,不同绿肥的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不同,但养分释放规律相似。豆科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和箭筈豌豆适应能力强,在西南柑橘园种植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松芳[7](2020)在《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青稞糌粑为中心的藏族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在地化观察与研究,对青稞糌粑文化的特征、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重点考察了在饮食生活中,藏民族如何运用相关青稞糌粑的内部知识体系,理解并调适人同所处特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尝试通过地方性知识及“生长于斯”的经验性的“深描”,完成关于青稞糌粑的食物民族志写作。同时,从糌粑文化的个案研究出发,探索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整体研究构架,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并试图与文化生态学、象征人类学等多种研究范式进行对话。藏区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围绕青稞糌粑的技艺、制度、信仰等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形态,藏族饮食文化的综合特点在于:单一的食材、极简的烹制和规模化的生产,朴素与实用的形态背后却隐含有人类精神中更多的文明指数,并拥有与之相应的一套文化意义体系。论文首先梳理了藏人对青稞生成环境的认知和糌粑原料的获取过程;描述糌粑的生产制作与食用方式以及饮食制度;围绕在不同空间展开的各种仪式中糌粑作为信仰食物所呈现出的象征意义;探讨了糌粑作为藏人主食具有的感官、记忆与自我认同功能;以及在现代性实践中的现状及可能的未来走向。论文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饮食文化中,食物原料的生产环境决定人们的生计方式和饮食形态,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是决定饮食文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整体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把握,应从“地理和人文的结合部”的角度去理解,方法论方面应注重饮食实践层面的综合考察。第二,作为生物性营养需要的糌粑和作为精神需求的糌粑之间相互转化,贯穿于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使藏人对糌粑有着习惯性的忠诚,成为维系统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纽带。第三,藏人与青稞糌粑的互动,和与其所处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之间相互调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对象征符号的运作,使食物的意义进入象征系统并成为破译文化的符码,在广泛的时空中扮演着连接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中介角色。不同文化赋予具有永恒功能的食物以不同的意义,生活在藏文化中的人们,在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和逻辑的象征体系之中,形成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认知。同时,借助于象征符号的能动性运作,人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调适终以和谐实现。第四,外来的饮食及其文化,扩大了藏族原有的饮食体系,丰富了本土糌粑为主食的饮食结构,而未替代糌粑酥油在藏族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糌粑酥油为核心的饮食文化系统,在整体的藏文化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体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边界。论文力求把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探讨,贯穿一条鲜明的人文思想主线,糌粑为主兼及其他的饮食结构、“医食同源”的藏人饮食保健养生思想、生命平等的生态法则、尚“善”的人文观念和“尊老”的传统。

秦芳玲[8](2019)在《五种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子营养组成和生境胁迫响应蛋白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野生扁桃亚属植物因具有抗旱、抗寒、耐贫瘠和耐盐碱等抗逆性,是扁桃育种开发研究中获得良好抗性基因的原始材料。目前,从蛋白质组学水平上系统研究野生扁桃种质资源抗逆性鲜有报道。本文以我国典型生态分布区的长柄扁桃、蒙古扁桃、西康扁桃、榆叶梅和野扁桃等5种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的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种仁的粗脂肪、粗蛋白、膳食纤维、含糖量、矿质营养和维生素组成等指标,从营养学角度分析其营养组成成分和营养价值;从蛋白组学水平探索野生扁桃种子对自然生态环境中各种胁迫因素(简称为生境胁迫)的抗逆机制,以期获得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的抗逆性生物标志蛋白,为进一步开发野生扁桃植物及其宝贵抗逆性基因资源提供蛋白组学水平的研究依据。1.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的营养成分和潜能评价五种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的种仁均富含油脂(34.9751.22 g/100g)、蛋白质(19.4427.56 g/100g)和膳食纤维(9.0912.48g/100g)及一定量的总糖、还原性糖、各种矿质元素(磷、钾、钙、镁、锌、锰、铜和铁)与多种维生素(包括维生素E、维生素C、烟酸、烟酰胺和维生素B2);各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的一般水解氨基酸中谷氨酸、天冬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均较高,分别为5.787.76 mg/100g、2.263.67 mg/100g和1.722.53 mg/100g,说明上述扁桃亚属植物的种仁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开发潜能。2.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共有生境胁迫响应蛋白的种类与可能作用机制分析五种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的种仁中均含有的参与生境胁迫响应的蛋白为88种,按功能可分为:抗氧化酶类、参与代谢过程(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蛋白质水解和半胱氨酸代谢、转录调控、解毒等)的酶类和蛋白、参与信号转导的蛋白及应激蛋白(主要为热休克蛋白及伴侣分子)。上述蛋白主要通过参与细胞内的氧化还原过程和蛋白质折叠、维持细胞氧化还原稳态等方式对环境中的各种胁迫因素做出应激和防御反应,是扁桃亚属植物共有的抗逆性机制,反映出它们基因组成的共性和同源性。3.不同扁桃亚属植物种仁生境胁迫响应差异蛋白组学研究及抗逆性标志蛋白的筛选分别将长柄扁桃与其它四种扁桃亚属植物的种仁蛋白组进行差异蛋白组学研究,以分析不同地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中生境胁迫响应蛋白及其作用机制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长柄扁桃种仁与西康扁桃种仁中的生境胁迫响应差异蛋白数最多,达91种,而其它三种扁桃植物种仁与长柄扁桃种仁的生境胁迫响应差异蛋白数间则相接近,为3639个;在长柄扁桃与其它四种野生扁桃植物种仁的生境胁迫响应差异蛋白中,多数差异蛋白在长柄扁桃种仁中表现为表达下调;野生扁桃分布区域生态环境条件的不同可能是造成各扁桃种仁生境胁迫响应蛋白显着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生境胁迫响应差异蛋白的可能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抗氧化酶类的清除机制、热休克蛋白及其伴侣分子参与的蛋白质折叠过程、糖代谢与能量代谢为应激提供能量和合成原料、蛋白质水解和氨基酸代谢过程、蛋白质表达过程的调控、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稳态、解毒作用及对真菌和病毒的防御机制等。在各生境胁迫响应差异蛋白组中均表现为显着性表达差异的蛋白质为锌结合脱氢酶家族蛋白(AT5G16990)和硫氧还蛋白H型1(TRX1),这两种蛋白有望成为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质响应生境胁迫的标志性蛋白种类。

王琴[9](2019)在《苎麻种质资源评价及栽培模式对其饲用价值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抗生素和药物类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造成了优质饲料的缺乏以及动物体的抗药性和畜禽产品药物残留等问题。为了使养殖业健康发展,寻求新的优质饲料原料,并建立配套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尤为重要。苎麻嫩茎叶营养丰富,并具有抗氧化、抑菌、抗炎、抗癌等功效,可以作为优质饲料原料进行开发,不仅可以填补我国饲料缺口、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而且能增强畜禽的免疫力,减少抗生素类药物的添加,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长久以来,苎麻饲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饲喂效果方面,苎麻饲用高产优质栽培与收获技术和苎麻抑菌抗病机理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基于产量与品质筛选了苎麻优异饲用资源、分析了叶片醇提取物的酚类物质组分与抗氧化活性和抗炎特性,开展了苎麻施肥与收获高度试验,并利用转录组学探讨了刈割强度对苎麻根系分子机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苎麻饲用资源筛选及优异种质饲用价值评定根据粗蛋白质含量从134份苎麻种质资源中筛选出47份高蛋白种质资源,又根据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粗蛋白产量和磷含量对47份高蛋白种质资源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选出潜江线麻、芦竹青、鲁班蔸、都昌河麻、兴文小麻、临水苎麻、大竹红麻、大竹黄白麻和荔波大蔸麻9份优异苎麻饲用资源。以中饲苎1号为对照,对筛选的9份优异苎麻资源进行饲用价值评定。采用茎尖扦插水培生根扩繁,在温室培养6个月移栽至大田,大田生长1年后进行饲用产量与品质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都昌河麻、大竹红麻、荔波大蔸麻和大竹黄白麻4个品种的饲用产量与品质等综合表现优于中饲苎1号。2.苎麻叶酚类物质组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评价对10个苎麻品种(选出的9份优异苎麻饲用资源和中饲苎1号)的叶片醇提取物的酚类物质组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芦竹青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荔波大蔸麻和大竹红麻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低。各品种总酚含量在0.52-2.41 mg/g干重(DW)之间,总黄酮含量在0.43-2.50 mg/g干重(DW)之间。通过UPLC-MS法在苎麻叶中鉴定出15种酚类化合物,主要为绿原酸、芦丁、对香豆酰苹果酸、咖啡酰苹果酸、阿魏酰奎宁酸、金丝桃苷和异槲皮素。芦竹青的绿原酸、芦丁、对香豆酰苹果酸含量最高,分别为439.49μg/g DW、339.97μg/g DW和345.93μg/g DW。不同品种苎麻叶片醇提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且品种间存在显着差异,芦竹青和潜江线麻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强,荔波大蔸麻和大竹红麻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低,其他6个品种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居中。利用脂多糖(LPS)激发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制备炎症细胞模型,探讨了不同苎麻品种叶片醇提取物对细胞NO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苎麻叶片醇提取物对于LPS刺激状态下巨噬细胞NO的产生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苎麻叶片醇提取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3.施肥与收割高度对苎麻饲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4种施肥模式H:冬培1500 kg/hm2油菜饼肥+高化肥(N 300 kg/hm2,P 150 kg/hm2,K 300 kg/hm2);O:冬培1500 kg/hm2油菜饼肥;L:低化肥(N 150kg/hm2,P 75 kg/hm2,K 150 kg/hm2);CK:不施任何肥料和6个收获高度(30 cm、40 cm、50 cm、60 cm、70 cm和80 cm)的2因素裂区试验,对华苎5号(5年生)的饲用产量与品质进行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华苎5号最佳饲用收获高度为50-70 cm,冬培1500 kg/hm2油菜饼肥+高化肥(N 300 kg/hm2,P 150 kg/hm2,K 300 kg/hm2)施肥模式最优。4.利用转录组学研究刈割强度对苎麻根系分子机制的影响对30 cm(收获10次)和70 cm(收获8次)刈割收获1年后的苎麻萝卜根进行RNA提取,并利用Illumina HiSeq TM 2000平台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共得到44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282个,下调基因166个。这些差异基因主要来自bHLH、EFR、Zinc finger、MYB、NAC和WRKY等基因家族。分析了刈割收获1年后苎麻萝卜根的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增加刈割次数显着增加了苎麻根系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利用UPLC-ESI-QTOF-MS法在苎麻萝卜根中鉴定出绿原酸、原花青素二聚体、表儿茶素、原天竺葵素二聚体和原花青素三聚体等5种酚类物质,酚类物质的含量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多而升高。

池永宽[10](2019)在《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连片区之一,具有分布面积广、地貌类型多、发育序列全等特点,世界罕见。石漠化是该区域最严重最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南方8省的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草畜工程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快速修复喀斯特石漠化受损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地理学、岩溶学、生态学、草学、畜牧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理论与多元分析原理,针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在2012-2019年以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总体结构的贵州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和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核心研究示范区,综合运用野外试验与监测、实验室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法等系统化研究技术方法,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及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式构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推广研究,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通过镇压、覆膜、碎草覆盖以及不同覆土水平对牧草出苗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紫花苜蓿等4种牧草出苗率均在中度覆土覆膜处理方式时出苗最短、出苗率最高,变异系数最稳定,其次是镇压和碎草覆盖处理,无处理措施表现最差。牧草出苗时间随覆土厚度增加而增加,中度覆膜覆土出苗率最高保水保墒的效果最好,是最佳牧草种植方式之一。通过对不同石漠化等级“花椒+紫花苜蓿”和“刺梨+多年生黑麦草”等15种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恢复效果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林草配置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改善作用,随着年限的增长,其不同配置模式改善效果也有差异,但基本上呈趋于良好的态势。中-强度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速率要好于潜在-轻度区。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基本优于纯林地,化学性质变化不明显。两个试验区的15种林草模式中均存在部分养分指标低于国家土壤养分标准值,需要针对性补充所缺乏营养元素。通过对紫花苜蓿等退化草地进行施肥改良试验,结果显示:除对照组外,3个退化草地类型施肥改良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改良后的土壤在钾:氮肥施肥比为60:60kg/hm2时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显着改善(P<0.05)。各施肥处理的土壤氮、钾含量普遍高于未施肥的对照组,且所有施肥处理磷含量普遍偏低。(2)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草地分别施硫酸铵、硝酸铵和不施肥(对照)的试验结果显示: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硫的含量显着高于施硝酸铵肥组与对照组(P<0.01),但硝酸铵施肥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硒含量极明显低于硝酸铵施肥草地与对照草地(P<0.01),而硝酸铵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牧草硒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采食施硫酸铵肥牧草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中硒、铜、铁、血红蛋白(Hb)等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容量(PCV)、血清铜蓝蛋白含量(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液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极显着低于硝酸铵组和对照组(P<0.01)。草地施用硫酸铵肥会影响牧草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家畜微量元素的生理代谢和血液生理生化参数。牧草中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低的草地更适合施用硝酸铵肥。在正常草地(对照组)与锌缺乏草地(试验组)开展贵州半细毛羊放牧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草地的土壤和牧草中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其它元素没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元素无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中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和中性粒细胞(E)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Hb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生化参数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SOD、GSH-PX和CAT的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液MDA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草地缺锌对家畜血液生理生化参数和机体抗氧化酶有显着影响,引起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和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补锌对缺锌草地和家畜十分必要,是维持喀斯特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关岭黄牛和贵州黑山羊、威宁黄牛和贵州半细毛羊开展不同日粮能蛋平衡对体重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比较分析,试验后较试验前各处理均显着增重(P<0.05),但净增重差异不十分显着(P>0.05)。但从增重效果上看,表现出中能量中蛋白日粮增重绝对值最高,低能量高蛋白效果次之,高能量低蛋白效果最差的特点。牛羊采食“高蛋白低能量”日粮饲料时,日粮中的蛋白质难以较好的被牛羊利用,造成蛋白质营养浪费。适中蛋白-能量的饲料组合则是最佳能蛋平衡饲喂方式。对喀斯特地域特色家畜品种贵州半细毛羊与西南地区系列半细毛肉质横向比较。结果显示:贵州半细毛羊的氨基酸总量为18.34%,在西南系列半细毛羊中含量最高。在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CS)中均是贵州半细毛羊肉质最优。通过西南系列半细毛羊的肉质常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等综合比较,评价出贵州半细毛羊是优质的羊肉资源。通过综合常规营养和氨基酸含量等主要肉质评判指标得出,喀斯特地区的特色黄牛的肉质品质要好于西门塔尔牛。(3)模式构建与技术研发以适宜性与限制性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理论为支撑,确定典型模式的构建边界条件,并结合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逆境特色林草建植与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和毕节撒拉溪石漠化草地高效生产与标准化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通过对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喀斯特地区牧草发芽实验装置及方法、石漠化地区牧草标准化建植等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区应根据其干热河谷的特点,在保持水土恢复环境的前提下,研发暖季牧草高产等关键技术;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区根据其立地条件,研发冷季型牧草高效生产技术等急需关键技术。(4)示范应用与推广自2012年10月以来,在核心示范区累积建设各项示范面积约5000 hm2,牛羊健康养殖等示范2300头/只。运用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喀斯特高原峡谷(花江)和高原山地(撒拉溪)石漠化治理示范模式的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8省“花江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7.38×104 km2、45.89×104 km2、54.69×104 km2、39.28×104 km2、27.14×104 km2;“撒拉溪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0.33×104 km2、43.47×104 km2、50.72×104 km2、45.92×104 km2、33.26×104 km2。

二、四川植物营养研究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植物营养研究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尺度马尾松生产力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及模拟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生产力的研究概述
        1.2.2 森林生产力的计量方法
        1.2.3 马尾松生产力影响因素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对象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点
    2.3 地质地貌
    2.4 土壤条件
        2.4.1 北亚热带黄棕壤
        2.4.2 中亚热带红壤
        2.4.3 南亚热带砖红壤性红壤
    2.5 马尾松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3 基于生物量累积的马尾松生产力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3.1 引言
    3.2 生物量和生产力数据库建立
    3.3 生产力影响因素
        3.3.1 林分特征
        3.3.2 气候条件
        3.3.3 土壤性质
    3.4 数据统计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数据库林分特征统计
        3.5.2 马尾松NPP统计特征
        3.5.3 马尾松NPP的空间分异
        3.5.4 马尾松NPP影响因素分析
        3.5.5 马尾松分布区环境条件的空间变异
    3.6 讨论
        3.6.1 马尾松NPP的影响因素
        3.6.2 纬度对马尾松NPP的影响
        3.6.3 不确定性分析
    3.7 小结
4 基于树木年代学的马尾松生产力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异
    4.1 引言
    4.2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4.2.1 马尾松“年轮-气候”关系的数据库建立
        4.2.2 数据库基本信息
        4.2.3 关键气候要素的识别及其空间分异
        4.2.4 样地气候特征比较
        4.2.5 敏感性分析
        4.2.6 统计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数据库年表统计特征
        4.3.2 马尾松生长对气温和降水的敏感性对比
        4.3.3 马尾松年轮宽度与月均温的关系
        4.3.4 马尾松年轮宽度与月降水量的关系
        4.3.5 基于关键气候要素的样地空间分异
        4.3.6 关键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异
        4.3.7 影响马尾松“年轮-气候”关系的样地气候特征识别
    4.4 讨论
        4.4.1 马尾松生长对气温和降水响应的敏感性
        4.4.2 影响马尾松生长的关键气候要素
        4.4.3 影响马尾松“年轮-气候”关系的样地气候特征
        4.4.4 滞后效应
        4.4.5 创新与不足
    4.5 小结
5 基于样地实测的马尾松生产力梯度变异及影响因素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样地设置与选择
        5.2.2 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5.2.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方法
        5.2.4 气候变量
        5.2.5 数理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马尾松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在气温梯度的变化
        5.3.2 马尾松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在降水梯度的变化
        5.3.3 马尾松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在密度梯度的变化
        5.3.4 马尾松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在林龄梯度的变化
        5.3.5 马尾松生产力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5.4 讨论
        5.4.1 气候条件对马尾松生产力的影响
        5.4.2 林分特征对马尾松生产力的影响
        5.4.3 马尾松生产力影响因素的对比验证
    5.5 小结
6 基于3-PG模型的马尾松生产力模拟预测
    6.1 引言
    6.2 研究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区概况
        6.2.2 3-PG模型原理
        6.2.3 模型参数
        6.2.4 模拟精度评价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模型拟合及验证
        6.3.2 马尾松NPP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
    6.4 讨论
        6.4.1 区域尺度马尾松NPP的模拟
        6.4.2 马尾松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6.5 小结
7 主要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区域尺度马尾松生物量数据库
    附录 Ⅱ.基于树木年代学的马尾松“年轮-气候”关系数据库
    附录 Ⅲ.马尾松“年轮-气候”关系数据库5 个随机子集的敏感性分析结果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成果与学术研究
致谢

(2)基于TBL的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研究法
        1.5.3 教育实验研究法
        1.5.4 数据分析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生物学概念与概念教学
        2.1.1 生物学概念
        2.1.2 生物学概念教学
    2.2 TBL教学模式
        2.2.1 TBL教学模式的定义
        2.2.2 TBL教学模式的特征
        2.2.3 TBL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2.3 TBL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概念教学环节
3 “TBL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概念教学内容梳理
    3.1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概念梳理
    3.2 “TBL教学模式”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
        3.2.1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教学设计
        3.2.2 “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的教学设计
        3.2.3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的教学设计
        3.2.4 “多细胞生物体”的教学设计
4 TBL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实践研究
    4.1 实验假设
    4.2 实验设计
    4.3 实验过程
        4.3.1 实验前测
        4.3.2 实验实施
        4.3.3 实验后测
    4.4 实验结果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基于概念教学发展初中生生命观念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顺应时代趋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1.1.2 立足学科基础,发展学生生物核心素养
        1.1.3 生命观念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标志
    1.2 研究综述
        1.2.1 生命观念研究综述
        1.2.2 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践研究法
        1.4.3 课堂观察法
        1.4.4 访谈分析法
        1.4.5 统计分析法
    1.5 研究意义
2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理论
        2.1.2 认知—结构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生命教育
        2.2.2 生命观念
        2.2.3 生物学概念
3 发展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对策
    3.1 概念知识框架
    3.2 教学设计框架
    3.3 教学案例
        3.3.1 课堂概念教学中发展学生生命观念
        3.3.2 综合实践概念教学课程中发展学生生命观念
4 发展学生生命观念的实践与结果
    4.1 教学实践过程
    4.2 实践结果分析
        4.2.1 综合实践——教学效果的过程性评价
        4.2.2 课堂教学——学业水平的终结性评价
5 研究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果和结论
    5.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访谈调查问题
附录6 综合实践课程图片记录
附录7 课堂教学中的照片实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4)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1.1.1 新课程改革对于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1.1.2 生物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性
        1.1.3 生物学实验创新改进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设计
2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高中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生物学实验探究的文献综述
        2.2.1 “生物学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2 “开放式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3 “研究性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4 “创新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3 理论综述
        2.3.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文献研究
        2.3.2 建构主义理论的文献研究
        2.3.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文献研究
        2.3.4 多元智能理论的文献研究
        2.3.5 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文献研究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研究法
        3.1.2 行动研究法
        3.1.3 问卷调查法
        3.1.4 访谈法
        3.1.5 统计分析法
    3.2 研究过程
4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编写步骤
    4.1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设计理念
    4.2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原则和方法
        4.2.1 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4.2.2 背景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4.2.3 作出假设的原则
        4.2.4 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4.2.5 实验笔记记录的原则和方法
        4.2.6 科技创新实验论文撰写的一般步骤
5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5.1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应用现状调查
        5.1.1 调查的目的
        5.1.2 调查的对象
        5.1.3 调查的结果分析
    5.2 前期测评
        5.2.1 测评的目的
        5.2.2 测评的对象
        5.2.3 测评的结果分析
    5.3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5.3.1 实践研究的目的
        5.3.2 实践研究的对象
        5.3.3 实践研究的过程
        5.3.4 实践研究的结果分析
    5.4 后期测评
        5.4.1 测评的目的
        5.4.2 测评的对象
        5.4.3 测评的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7 实施建议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附录1: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学生科研探究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设计思维测评
    附录4:科研能力小问卷:
    附录5:高中生物植物与微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
10 致谢

(5)柠檬园土壤养分、叶片营养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柠檬简介
        1.1.1 柠檬生长习性
        1.1.2 主栽品种简介
        1.1.3 柠檬的营养成分与功效
    1.2 柠檬产业发展及现状
        1.2.1 全球柠檬产业发展及现状
        1.2.2 中国柠檬产业发展及现状
        1.2.3 安岳柠檬产业发展及现状
        1.2.4 铜梁柠檬产业发展及现状
    1.3 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1 大量元素
        1.3.2 中量元素
        1.3.3 微量元素
    1.4 果树营养诊断技术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3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第3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样品采集和前处理
    3.2 测定方法
        3.2.1 土壤养分的测定方法
        3.2.2 叶片元素和果实营养的测定方法
        3.2.3 果实品质的测定方法
    3.3 分级标准
        3.3.1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3.3.2 叶片营养分级标准
        3.3.3 果实品质分级标准
    3.4 实验数据处理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安岳
        4.1.1 安岳柠檬果园土壤酸碱性质分析
        4.1.2 安岳柠檬果园土壤养分分析
        4.1.3 安岳柠檬叶片矿质营养含量分析
        4.1.4 安岳柠檬果实品质分析
        4.1.5 安岳柠檬果实矿质营养分析
        4.1.6 柠檬叶片营养元素分级标准试分
    4.2 铜梁
        4.2.1 铜梁柠檬果园土壤养分分析
        4.2.2 铜梁柠檬叶片矿质营养分析
        4.2.3 铜梁柠檬果实品质分析
    4.3 相关性分析
        4.3.1 柠檬土壤养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4.3.2 柠檬叶片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4.3.3 柠檬土壤养分与叶片营养的相关性分析
        4.3.4 柠檬土壤养分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4.3.5 柠檬叶片营养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柠檬园土壤酸碱性
        5.1.2 柠檬园土壤养分和叶片矿质营养现状
        5.1.3 柠檬果实中矿质营养的分配
        5.1.4 柠檬果实品质现状
        5.1.5 矿质营养、果实品质间的相关性
        5.1.6 柠檬果园的需肥建议
    5.2 结论
    5.3 不足与展望
        5.3.1 不足
        5.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A

(6)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果园绿肥种植及利用概况
        1.1.1 果园绿肥发展概况
        1.1.2 果园绿肥的种植模式和品种选择
        1.1.3 果园绿肥的利用方式
    1.2 绿肥在果园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1.2.1 果园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1.2.2 果园种植绿肥的水土保持效果
        1.2.3 果园种植绿肥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4 果园种植绿肥的生态环境效应
    1.3 影响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因素
        1.3.1 气候和土壤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2 绿肥品种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3 肥水管理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4 栽培措施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
    3.1 材料与方法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差异
        3.3.2 不同绿肥种类养分含量和累积量特征
        3.3.3 不同区域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差异
        3.3.4 不同地区种植豆科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潜力评估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绿肥品种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规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特征
        4.3.2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含量
        4.3.3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累积量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种植发芽的影响
        5.3.2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5.3.3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农艺性状的影响
        5.3.4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SOD、POD、CAT和 MDA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 数据分析
    6.3 结果分析
        6.3.1 土壤肥力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6.3.2 土壤肥力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试验设计
        7.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7.2 数据分析
    7.3 结果分析
        7.3.1 不同播期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7.3.2 不同播期对绿肥养分含量及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果园免耕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地概况
        8.1.2 试验设计
        8.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8.2 数据分析
    8.3 结果分析
        8.3.1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8.3.2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8.4 讨论
    8.5 小结
第9章 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材料
        9.1.2 试验设计
        9.1.3 测定方法
    9.2 数据分析
    9.3 结果分析
        9.3.1 绿肥腐解特征
        9.3.2 绿肥养分释放特征
    9.4 讨论
    9.5 小结
第10章 结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本文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3章数据来源)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7)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人类学的饮食研究
        (二)藏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三)青稞糌粑文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一)田野调查
        (二)民族志书写
        (三)文献研究
        (四)创新点
        (五)论文框架结构
第一章 作为糌粑原料的青稞
    第一节 青稞生成环境
        一 青稞(???)之名
        二 相关青稞生成环境的地方性知识
        三 世人眼中的青稞生成环境
        四 青稞的生成条件基础
    第二节 青稞种子的由来
        一 从词源看青稞的由来
        二 从传说故事看青稞的由来
        三 从民间歌谣看青稞的由来
        四 从考古成果看青稞的由来
        五 从遗传学看青稞的由来
        六 其他关于青稞的起源
    第三节 青作衍生的文化事象
        一 青作农耕
        二 秋收与储藏
        三 青作农耕工具
        四 青作农耕仪式
    第三节 青稞的社会生命
        一 维系藏文化的纽带
        二 可持续粮食系统与生态饮食
        三 西藏文明的基石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作为藏人传统主食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糌粑的制作消费
        一 “硪塔”(?)——炒与磨
        二 糌粑种类
        三 糌粑的食用
        四 糌粑“配菜”:汤与酱
    第二节 糌粑“伴侣”
        一 酥油奶渣酸奶
        二 茶与酒
        三 蕨麻与糖
        四 盐、辣椒及其他副食品
    第三节 共食
        一 时间与空间
        二 “好吃”还是“好想”
    第四节 相关糌粑饮食器具及其特点
        一 器具分类
        二 象征特点
    第五节 糌粑食俗礼仪与禁忌
        一 饮食与礼仪
        二 饮食禁忌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作为藏人信仰食物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藏人宇宙观中的神与食
        一 藏人三界宇宙观
        二 宇宙观中的人神鬼
        三 祭品及其象征
    第二节 献给神的食物
        一 “桑什糌”(?)
        二 “切”(?)
        三 “朵玛”(?)
        四 “协玛”(?)
        五“夏卓”(?)
    第三节 超度镇鬼驱秽的食物
        一 “苏”(?)
        二 “栗”(?)
        三 “朵”(?)
    第四节 取悦“鲁”的食物
        一“鲁卓”(?)
        二 “鲁朵”(?)
        三 “塔鲁”(?)
    第五节 加持食物
        一 尼其(?)
        二 “撮则”(?)
        三 “希喇”(?)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自我与他者论述中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青稞与大米:食物的隐喻
        一 作为藏人的青稞
        二 作为他者的大米
    第二节 野蛮与文明:一个非问题的问题
        一 饮食行为
        二 饮食观念
        三 烹饪方式
    第三节 糌粑共同体:关于族群认同
        一 “共食”:文化上的共同感受
        二 “味道”:共同的饮食记忆
        三 食物:自我的转喻——隐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作为现代性实践中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藏人当下饮食结构中的青稞糌粑
        一 主食变辅食
        二 主食变保健养生品
        三 主食变奢侈食品
    第二节 “公家”话语体系中的青稞糌粑
        一 实施工程:补助粮食、易地育人
        二 营养餐计划:不吃糌粑的中小学生
        三 “问鼎和羹”:饮食是最大的民生
        四 兼业模式:农牧生业+打工
    第三节 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青稞糌粑
        一 青稞糌粑从羊皮袋到塑料袋
        二 现代餐饮中的青稞糌粑
        三 吃与不吃:饮食安全与健康
        四 青稞糌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一 “两青”相遇:生物自然选择与人类文化共同的创造
    二 “章葛”糌粑:藏族饮食文化的调适机制
    三 “郭纳糌萨”:糌粑个案对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五种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子营养组成和生境胁迫响应蛋白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1.1.1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条件
        1.1.2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的营养学研究
        1.1.3 蛋白质和氨基酸组成
    1.2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1.2.1 蛋白质组学概述
        1.2.2 基于质谱的蛋白组学研究方法
    1.3 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3.1 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和耐受机制
        1.3.2 植物对逆境胁迫响应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的营养组成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扁桃材料来源
        2.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3 扁桃种仁营养组分的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2.3.2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中的矿质元素分析
        2.3.3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中的维生素组成分析
        2.3.4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蛋白质的水解氨基酸组成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的提取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野生扁桃种子
        3.2.2 试剂与材料
        3.2.3 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的提取方法
        3.2.4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3.2.5 聚丙烯凝胶电泳(SDS-PAGE)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的提取方法比较
        3.3.2 5种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的提取物比较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子生境胁迫共有蛋白组的响应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野生扁桃种子
        4.2.2 试剂与材料
        4.2.3 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的提取
        4.2.4 蛋白样品的变性和酶切
        4.2.5 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的质谱分析
        4.2.6 数据库检索和数据分析
        4.2.7 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组定量分析数据的质控分析
        4.3.2 野生扁桃种仁共有蛋白组的鉴定与功能分类
        4.3.3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共有蛋白的生物信息功能分析
        4.3.4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共有蛋白的生境胁迫响应蛋白组学及可能机制分析
        4.3.5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共有蛋白中的贮藏蛋白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响应生境胁迫的差异蛋白组学及机制分析
    5.1 引言
    5.2 野生扁桃种仁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蒙古扁桃与长柄扁桃种仁中响应生境胁迫的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5.3.2 野扁桃与长柄扁桃种仁中响应生境胁迫的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5.3.3 榆叶梅与长柄扁桃种仁蛋白的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5.3.4 西康扁桃与长柄扁桃种仁蛋白的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5.3.5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子生境胁迫差异蛋白的比较
        5.3.6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蛋白中特异性蛋白的分析
    5.4 讨论与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附录
致谢
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9)苎麻种质资源评价及栽培模式对其饲用价值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苎麻起源及用途
        1.1 苎麻是优质的纤维作物
        1.2 苎麻是重要的水土保持作物
        1.3 苎麻对土壤的修复作用
        1.4 苎麻副产物可以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
        1.5 苎麻是重要的植物蛋白饲料来源
        1.6 苎麻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2 栽培措施对饲用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1 施肥对饲用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2 收获高度与次数对饲用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3 施肥与刈割互作对饲用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3 苎麻饲用研究进展
        3.1 苎麻饲用品种选育
        3.2 苎麻饲用栽培技术
        3.3 苎麻饲用产量
        3.4 苎麻饲用品质
        3.5 苎麻饲喂动物效果研究
    4 苎麻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4.1 苎麻酚类物质的研究概况
        4.2 抗氧化活性
        4.3 抗炎、抗癌及其他活性
    5 苎麻转录组研究进展
    6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6.1 主要研究内容
        6.2 目的意义
        6.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苎麻种质资源筛选及优异种质饲用价值评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幼苗培养
        1.3 筛选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10个品种产量与品质比较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质资源的粗蛋白质含量
        2.2 47份优异种质资源主成分分析结果
        2.3 10个品种产量性状比较
        2.4 10个品种的品质性状比较
        2.5 产量与品质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2.6 产量与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饲用资源筛选试验
        3.2 10品种饲用产量和品质比较试验
第三章 苎麻叶酚类物质组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样品粗提液制备
        1.3 总酚和总黄酮的测定
        1.4 UPLC和 UPLC-MS分析测定酚类化合物
        1.5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1.6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试验
        1.7 抗炎活性的测定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析
        2.2 酚类化合物的鉴定和定量
        2.3 抗氧化活性
        2.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2.5 相关性分析
        2.6 主成分分析
        2.7 抗炎活性分析
    3 讨论
        3.1 苎麻叶酚类物质的组成和含量
        3.2 苎麻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3.3 苎麻叶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及抗炎活性
    4 小结
第四章 施肥与收割高度对苎麻饲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模式与收获高度对苎麻饲用产量的影响
        2.2 施肥模式与收获高度对苎麻叶茎比的影响
        2.3 施肥模式与收获高度对苎麻粗蛋白产量的影响
        2.4 施肥模式与收获高度对苎麻NDF、ADF和 RFV的影响
        2.5 施肥模式与收获高度对苎麻粗灰分的影响
        2.6 施肥模式与收获高度对苎麻钙含量、磷含量和钙磷比的影响
        2.7 相关性分析
        2.8 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施肥与苎麻饲用产量、品质
        3.2 收获高度与苎麻饲用产量、品质
第五章 基于转录组学研究苎麻根系响应刈割强度的分子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可溶性糖的测定
        1.3 酚类物质的测定
        1.4 RNA的提取及c DNA文库构建、测序和组装
        1.5 功能注释
        1.6 差异表达及富集分析
        1.7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收获高度对苎麻地上部生长量的影响
        2.2 收获高度对苎麻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3 收获高度对苎麻根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2.4 苎麻根转录组数据组装
        2.5 功能注释与分类
        2.6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 讨论
        3.1 刈割强度对苎麻根系可溶性糖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3.2 响应不同刈割强度的转录因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1.1 人工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2 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3 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2.4 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及优化
    3.1 牧草高效控苗建植
    3.2 林草配置模式与土壤性质
    3.3 施肥与草地改良
第四章 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及策略
    4.1 草地施肥对牧草-家畜的影响
    4.2 草地微量元素与特色家畜健康养殖
    4.3 日粮能蛋平衡配置与家畜育肥
    4.4 特色家畜品质评价与比较
    4.5 地域特色饲用资源发掘
第五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构建及技术
    5.1 模式构建
    5.2 技术研发与集成
第六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应用及推广
    6.1 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
    6.2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四川植物营养研究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尺度马尾松生产力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及模拟预测[D]. 黄鑫.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基于TBL的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D]. 陈慧一.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概念教学发展初中生生命观念的实践研究[D]. 杨帆.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 吕彬.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柠檬园土壤养分、叶片营养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研究[D]. 周上铃. 西南大学, 2021(01)
  • [6]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D]. 杨叶华. 西南大学, 2020(01)
  • [7]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D]. 松芳.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9)
  • [8]五种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子营养组成和生境胁迫响应蛋白组学研究[D]. 秦芳玲. 西北大学, 2019(01)
  • [9]苎麻种质资源评价及栽培模式对其饲用价值影响研究[D]. 王琴.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10]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D]. 池永宽.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标签:;  ;  ;  ;  ;  

四川植物营养研究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