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线应用协议——WAP(论文文献综述)
田壮[1](2017)在《基于WAP技术的手机银行系统的技术与实现》文中指出移动通信业务的飞速发展和货币电子化的必然结合,由此产生了手机银行这一崭新的银行业务,在同业竞争日益激烈前提下,各商业银行为获得竞争优势,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相继推出手机银行业务。计算机应用、因特网或者其它个人数字助理机、数字移动电话间的开放性全球通讯标准即为无线应用协议(WAP协议)。系列协议构成了WAP协议,其规范了无线通讯设备标准,能在收发电子邮件,互联网访问等告示WAP网站页面访问过程中运用。本论文的主题是以银行及电信运营商和移动用户之间业务发展、信息安全传输、WAP手机银行转帐功能、WAP安全机制整合为基础,研究分析WPKI安全机制、WAP2.0标准,通过该标准和手机新功能相结合,逐步实现WAP手机银行逐渐代替STK应用服务目标。论文在此基础上,进行和WAP手机银行的系统设计和实现。本论文以WAP技术为基础,以实现手机银行系统为目标,提出了基于WAP的手机银行业务流程,设计了基于SSL的客户端服务器端安全通讯过程,论文通过软件工程方法,进行了功能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安全性设计和系统的实现。
石启良[2](2013)在《WAP网关HTTP流量分流方案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互联网日益增长的流量对WAP(无线应用协议)网关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其中大部分流量并不是必须通过WAP网关代理。采用DPI(深度包检测)解析分流+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代理缓存的分流方案,利用DPI技术将流入WAP网关的流量进行解析,对其中的HTTP业务访问流量进行分流,通过HTTP代理方式和缓存技术提供业务服务。方案能有效减轻运营商在WAP网关扩容建设中面临的软件License(许可证)费用过高问题,提高服务质量与用户感知。
李晓红,庞超[3](2013)在《论无线网络技术中的安全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WAP协议,阐述了WAP安全体系,并说明了无线传输层安全协议的安全漏洞及原因,以进一步加强无线网络的安全性。
刘乾[4](2010)在《基于WAP的移动增值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因特网和移动通信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两种技术。两者融合产生的移动互联网及其应用,为信息产业带来了巨大商机,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通过移动设备访问因特网还只是人们的一个梦想。无线应用协议(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WAP)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无线应用协议的出现,大大加快了移动通信与因特网结合的步伐,同时基于无线应用协议的移动增值业务也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论文在简要介绍了无线应用协议设计思想、设计模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该协议的体系结构,并对WAP2.0协议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结合其它计算机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应用协议的移动增值服务系统解决方案,并据此方案实现了移动增值服务系统Axband PlatformⅡ。该系统具有界面友好、美观、使用方便、管理灵活、易扩展等特点。论文指出了系统的设计思想、设计规范、开发和运行环境以及总体结构,对此结构从移动终端、网络层、逻辑业务层、数据和内容服务层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WAP模块进行了说明。论文在最后介绍了一些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关键技术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评价。
劳文和[5](2007)在《无线应用协议(WAP)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如何利用现代最新的通信技术服务和应用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当中,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企业竞争力等,是工程技术人员面对的重要问题。本论文是以无线应用协议(WAP)为中心,主要是对WAP部分协议的理论和应用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其它通信和计算机技术,提出WAP在油田监控项目中实施和应用,为企业信息化发展和管理提供新的技术应用领域。本论文通过WAP基础知识介绍,引入WAP部分协议的研究分析,并通过分析部分协议的结构、实现方法等,深入了解协议的特性,以及WAP的具体承载层和企业应用分析,为工作中的实际应用铺垫理论基础。然后利用WAP远端控制计算机的实例,推进WAP在油田监控项目中的应用,分析WAP在油田监控项目的工作原理、系统模块以及WAP业务实现,最终实现无线WAP终端远程监控系统的运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效益。
姜远[6](2007)在《PUSH技术在WAP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结合,不仅使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能独立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还可以独立于信息的来源,WAP技术顺应这种潮流诞生,它提供一种与网络类型、运行商和终端设备都独立的移动增值业务。而应用于WAP中的推(PUSH)技术是一种基于C/S机制、由服务器主动将信息发往客户端的技术,它的优势在于信息的主动性和及时性。但是,PUSH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缺乏对SP及其业务的统一管理,致使用户接收大量的垃圾信息;缺乏对PUSH消息的有效监管,造成一些SP提供不健康的内容。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简单对象访问协议的WAP PUSH管理平台。论文首先讲述了WAP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重点研究WAP协议的总体框架和各部分组成,并在此基础上围绕PUSH访问协议和空中协议,采取业务指示和业务加载的方法对该系统进行了设计,进而在WAP模拟环境中实现了具体应用。改进后的WAP PUSH系统模型是在传统系统模型的PUSH发起者(PI)和PUSH代理网关(PPG)之间搭建了一个管理平台。当PI在Internet网上向WAP PUSH管理平台发送SOAP消息,平台接收到该消息后,对消息中的参数进行合法性判断、订购关系验证等一系列处理,并通过PUSH接入协议PAP向PPG发送PUSH请求。PPG接收到PUSH请求后在无线网域通过PUSH空中协议将消息PUSH到WAP客户端。从功能上看,WAP PUSH管理平台是一个专门管理PUSH业务的综合运营平台,它借助运营商的PAP通道,不仅能够实现点对点、群发消息等功能,还能将所有的PUSH业务集中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合理管理,实现用户鉴权、PUSH信息发送、信息过滤、计费管理等一系列完整的管理功能。最后经过测试,表明各模块均能按照先前设计中指定的要求实现,并能正确的执行相应的功能。
郭有明[7](2006)在《无线应用协议WAP在气象防灾减灾信息传播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介绍无线应用协议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的技术特点。WAP技术使得手机可以上网浏览获取大量因特网信息。WAP Push可以直译成WAP服务推送技术.WAP Push的信息传送由服务器发起,克服因特网浏览服务方式由用户发起的不足,使得手机用户也可以被动获取信息。移动气象公众服务系统设计主要是应用WAP和WAP Push技术开发气象信息WAP网站和开发天气预警信息推送服务,设计目标是普通公众的手机可以获取大量的气象信息和获取具有突发和不定时特点的气象预警信息。
陈波[8](2006)在《流媒体应用层组播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嵌入式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信息技术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与传统的互联网接入设备相比,嵌入式设备固有的处理能力不足、人机接口不够丰富等问题,导致不能很好地直接使用传统的互联网服务。而利用嵌入式设备作为服务的提供者时,其处理能力的不足也容易造成服务瓶颈。因此,嵌入式环境中的互联网应用必须根据设备的能力进行适应性的修改,才能使应用更好地适用于嵌入式设备。本文研究了嵌入式互联网应用的特性,从使用服务的角度分析设计了无线应用协议WAP,并从嵌入式设备作为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探讨了嵌入式互联网中的流媒体服务模型。文章首先对使用无线接入技术的移动互联网进行了讨论,从无线技术和嵌入式技术本身的固有缺陷两个角度阐述了移动互联网的特性,然后研究了专门针对移动互联网应用设计的无线应用协议,并设计、实现了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无连接模式WAP。接着,本文对目前在互联网上迅速发展的流媒体技术及其服务模型进行了讨论,并结合嵌入式环境的特点,分析了以远程监控为代表的嵌入式视频服务应用容易碰到的服务端瓶颈问题,比较了针对此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指出了应用层组播服务模型的优越性以及将其应用于嵌入式视频服务中的可行性。应用层组播主要有基于树的协议和基于gossip的协议两大类。论文对这两类协议的典型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提出了基于gossip协议的valepp应用层组播模型,并用模拟工具对模型进行了仿真测试,验证了它的正确性。目前已经成功在局域网环境中实现了模型的原型,以后的工作将把它实际应用到嵌入式互联网中去。
赵瑞峰[9](2005)在《基于WAP2.0协议的微浏览器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微浏览器是以无线方式接入Internet/Intranet,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网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嵌入移动终端,将网页内容解析和显示给用户。本论文在分析国内外的微浏览器研究与设计的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移动终端主频、计算能力都比较小,存储器容量、显示屏和输入设备大小也受到限制的特点,基于无线应用协议标准的规定,提出了一种紧密、清晰的微浏览器的设计和实现方案。 本论文介绍了无线应用协议技术产生的背景和其特征,并根据无线应用协议技术的组成结构和应用模型,提出了无线应用技术的总体设计方案。在总体设计方案中,本论文初步分析了无线应用协议网关平台的特点和功能,着重阐述了与微浏览器密切相关的无线应用环境,并指出了微浏览器与无线应用协议网关平台的关系和微浏览器在无线应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与功能。 在微浏览器的研究与设计方面,本论文提出一种能够嵌入移动终端的微浏览器的设计方案。在设计中按微浏览器的功能将整个设计划分为接口、执行、解析和显示四个部分,对每一个部分进行了概要设计和功能模块划分,并叙述了重要功能的详细设计和具体实现,把部分设计和整体设计相结合,同时每部分之间的关系也阐述得相当清晰。在实现微浏览器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尤其是利用了封装技术,使其更易于移植到移动终端内。 软件设计上,严格按照软件的设计规范,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的分析和设计思路,从根本上保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胡晓龙,陈森发,顾燕[10](2005)在《基于无线互联网WAP技术的工控信息网络集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促进企业控制网络和信息网络的集成、管控一体化为目标,研究了基于无线互联网技术的网络集成,给出了以WAP(无线应用协议)技术为主的实现方案 同时,采用扩展性很强的XML标记语言把自动化系统的数据交换扩展到Web层面.该方案有利于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厂级网络与Internet的整合,扩展了现场级以上的无线应用,符合企业网络系统开放性和无线化的发展趋势.最后,给出了江苏南京港的应用实例.*
二、无线应用协议——WAP(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线应用协议——WAP(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AP技术的手机银行系统的技术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手机银行的发展概况及相关技术介绍 |
2.1 手机银行的发展 |
2.2 我国WAP手机银行发展概况 |
2.3 手机银行相关技术介绍 |
2.3.1 普通短信SMS |
2.3.2 USSD手机银行 |
2.3.3 基于STK卡手机银行 |
2.3.4 无线应用协议(WAP)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1 手机银行客户端程序发布场景 |
3.1.2 手机银行客户端程序启动场景 |
3.1.3 自助注册功能场景 |
3.1.4 用户手机号绑定场景 |
3.1.5 客户端与服务端交互功能场景 |
3.1.6 银行网点地图查询场景 |
3.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总体设计与实现 |
4.1 开发架构设计与实现 |
4.1.1 开发架构选择的分析研究 |
4.1.2 混合开发模式客户端架构的实现 |
4.2 安全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
4.2.1 安全等级分析 |
4.2.2 服务端、客户端交互安全设计 |
4.2.3 客户端安全设计 |
4.2.4 安全设计的总结 |
4.3 前端体验设计与实现 |
4.3.1 静态资源缓存方案的设计 |
4.3.2 静态资源缓存方案的实现 |
第5章 系统测试及系统实施效果 |
5.1 智能终端版本手机银行的系统测试 |
5.1.1 测试环境 |
5.1.2 单元测试 |
5.1.3 功能测试 |
5.1.4 非功能性测试 |
5.2 智能终端版本手机银行的系统实施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WAP网关HTTP流量分流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WAP网关流量现状分析 |
2 DPI (深度包检测) 解析分流+HTTP代理缓存的方案 |
2.1 DPI解析分流 |
2.2 HTTP代理缓存 |
2.3 方案模型及业务流程 |
3 结束语 |
(3)论无线网络技术中的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无线网络技术及其应用 |
1.1 无线网络技术的特点 |
1.2 无线网络技术及应用 |
2 WAP协议及安全体系 |
2.1 WAP协议 |
2.2 WAP安全体系 |
3 WTLS攻击 |
4 结语 |
(4)基于WAP的移动增值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无线应用协议的研究背景 |
1.2 无线应用协议的发展状况 |
1.3 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状况 |
1.3.1 国外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增值业务的发展状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无线应用协议概述 |
2.1 无线应用协议的设计思想 |
2.2 无线应用协议的设计模型 |
2.2.1 无线应用协议的应用模型 |
2.2.2 无线应用协议的安全模型 |
2.2.3 无线应用协议的网络结构 |
2.3 无线应用协议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具体应用 |
2.3.1 公共信息服务 |
2.3.2 商业应用 |
2.3.3 个人信息服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应用协议体系结构分析 |
3.1 无线应用协议体系结构 |
3.1.1 无线应用环境WAE |
3.1.2 无线会话协议WSP |
3.1.3 无线事务协议WTP |
3.1.4 无线传输层安全WTLS |
3.1.5 无线数据报协议WDP |
3.1.6 WAP 的无线承载 |
3.2 WAP 2.0 协议 |
3.2.1 WAP 2.0 协议概述 |
3.2.2 WAP 2.0 协议栈的特点 |
3.2.3 WAP 2.0 最新的标准和技术 |
3.2.4 WAP 2.0 增值业务和增强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AP 的移动增值服务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的设计思想 |
4.2 系统的设计规范 |
4.2.1 设计的基本原则 |
4.2.2 设计的开发原则 |
4.3 系统的总体结构 |
4.3.1 移动终端 |
4.3.2 网络层 |
4.3.3 业务逻辑层 |
4.3.4 数据和内容服务层 |
4.4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
4.4.1 Web 模块设计 |
4.4.2 WAP 模块设计 |
4.5 系统的开发和运行环境 |
4.5.1 开发环境 |
4.5.2 运行环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WAP 的移动增值服务系统实例——MMS |
5.1 多媒体信息服务(MMS)概述 |
5.1.1 多媒体信息服务(MMS)简介 |
5.1.2 彩信平台软件简介 |
5.1.3 多媒体信息服务(MMS)与WAP 协议关系 |
5.2 系统结构 |
5.2.1 彩信平台功能图 |
5.2.2 彩信平台系统组网拓扑图 |
5.3 彩信平台功能介绍 |
5.3.1 平台功能 |
5.3.2 维护系统功能 |
5.4 MMS 实现 |
5.4.1 平台服务器配置 |
5.4.2 性能描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WAP 的移动增值服务系统实现结果 |
6.1 WAP 模块的实现 |
6.1.1 手机终端信息的获取 |
6.1.2 用户浏览 |
6.1.3 计费与下载 |
6.2 关键技术的实现 |
6.2.1 定时删除文件 |
6.2.2 服务器进程监控 |
6.3 系统性能分析 |
6.3.1 性能的硬件平台 |
6.3.2 性能的软件平台 |
6.3.3 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测试 |
7.1 软件测试概述 |
7.2 软件测试的目的 |
7.3 软件测试的原则 |
7.4 测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无线应用协议(WAP)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WAP基础 |
1 认识WAP |
2 WAP的组成 |
3 WAP的体系结构 |
(1) WAP的协议模型 |
(2) WWW编程模型 |
(3) WAP程序设计模型 |
(4) WAP网络架构 |
(5) WAP的协议结构 |
第三章 WAP各层协议的分析 |
1 WSP协议的分析 |
(1) WSP传输 |
2 WAP中的WTP分析 |
(1) WTP的基本功能 |
(2) WTP传输层的作用 |
3 WTLS握手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
(1) 握手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
4 无线数据报协议(WDP)分析 |
(1) WDP体系结构概述 |
(2) WDP协议的一般描述 |
第四章 GPRS承载网络层的WAP分析 |
1 GPRS承载层的WAP分析 |
2 协议栈模型 |
3 网络结构 |
4 移动终端的接入过程 |
5 路由管理 |
第五章 WAP的企业应用分析 |
1 WAP应用的接入方式 |
(1) 互联网的接入方案 |
(2) 专线方式的接入方案 |
2 企业内部Intranet网络 |
3 WAP服务器的构建 |
4 WAP服务器的架设 |
5 WAP网页的建设 |
6 服务器端程序 |
第六章 WAP技术在油田综合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
1 企业需求信息 |
2 总体的油井传输架构: |
(1) 远端油井的监控信息的采集传输 |
(2) WAP业务的传输 |
(3) 端站到中心监控机房的汇聚及接入传输 |
3 油田综合监控系统工作原理 |
(1) 工作模型 |
(2) 实现原理 |
4 油田综合监控系统功能块的实现 |
(1) 图像采集服务器端模块的功能及实现 |
(2) WAP服务器端模块的功能及实现 |
(3) WAP网站业务的实现 |
5 WAP实现的功能 |
(1) 基本功能—站点图像监控 |
(2) 故障处理 |
(3) 配置管理 |
(4) 性能管理 |
(5) 生产流程管理 |
(6) 系统安全性鉴权 |
(7) 扩展的其它管理功能 |
第七章 技术在油田综合监控系统的运行和效益 |
1 集中管理、减员增效 |
2 防止人为破坏,盗采国家和企业的石油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
第八章 WAP展望 |
1 WAP的影响 |
2 WAP的优点 |
3 WAP的局限性和缺点 |
4 WAP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PUSH技术在WAP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意义及背景 |
1.2 无线应用协议现状 |
1.3 推(PUSH)技术现状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无线应用协议技术分析 |
2.1 WAP应用模型 |
2.1.1 用户 |
2.1.2 原始服务器 |
2.1.3 WAP网关 |
2.2 WAP协议栈结构 |
2.3 WDP传输层协议 |
2.3.1 WTP事务层协议 |
2.3.2 WSP会话层协议 |
2.3.3 WAE应用层协议 |
2.4 WAP的信息应用实例 |
第3章 推技术研究 |
3.1 PUSH体系结构 |
3.1.1 PUSH框架 |
3.1.2 PAP访问协议 |
3.1.3 OTA空中协议 |
3.2 PUSH业务 |
3.2.1 PUSH业务指示SI |
3.2.1.1 SI业务简介 |
3.2.1.2 SI内容格式 |
3.2.2 PUSH业务加载SL |
3.2.2.1 SL内容简介 |
3.2.2.2 SL内容格式 |
3.3 PUSH技术的不足 |
第4章 PUSH业务的设计与实现 |
4.1 设计目标 |
4.1.1 PUSH管理平台的结构设计 |
4.1.2 PUSH管理平台的功能设计 |
4.2 PUSH管理平台的实现 |
4.2.1 消息处理 |
4.2.1.1 消息头的处理 |
4.2.1.2 消息体的处理 |
4.2.2 PUSH模块设计 |
4.2.2.1 Manager模块设计 |
4.2.2.2 SI模块设计 |
4.2.2.3 SL模块设计 |
4.3 PUSH业务具体实现 |
4.3.1 Manager应用实现 |
4.3.2 SI应用实现 |
4.3.3 SL应用实现 |
4.4 测试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流媒体应用层组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本文研究内容 |
1.4 文章的组织 |
第二章 无线应用协议 |
2.1 WAP 应用模型 |
2.1.1 用户 |
2.1.2 Web 服务器 |
2.1.3 WAP 网关 |
2.2 WAP 协议规范 |
2.2.1 WAE |
2.2.2 WSP |
2.2.3 WTP |
2.2.4 WTLS |
2.2.5 WDP |
2.2.6 Bearer |
2.3 无连接WAP 的设计与实现 |
2.3.1 BearerBox 模块 |
2.3.2 WDP 模块 |
2.3.3 WSP 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流媒体服务及应用层组播技术 |
3.1 流媒体技术框架 |
3.1.1 媒体压缩编码技术 |
3.1.2 应用层QOS 控制 |
3.1.3 流媒体同步 |
3.1.4 流媒体传输协议 |
3.2 流媒体服务模型 |
3.2.1 集中服务模型 |
3.2.2 CDN 技术 |
3.2.3 IP 组播 |
3.2.4 应用层组播 |
3.3 应用层组播技术 |
3.3.1 简介 |
3.3.2 应用层组播模型 |
3.4 典型的应用层组播模型 |
3.4.1 PeerCast 模型 |
3.4.2 Zig-Zag 模型 |
3.4.3 SplitStream 模型 |
3.4.4 基于gossip 协议的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ALEPP 应用层组播模型 |
4.1 VALEPP 组间关系网络 |
4.1.1 模型及表示 |
4.1.2 节点加入组网络 |
4.1.3 节点退出组网络 |
4.1.4 Indirection 机制 |
4.1.5 平衡机制 |
4.1.6 故障恢复 |
4.2 VALEPP 数据交换网络 |
4.2.1 模型及表示 |
4.2.2 管理数据伙伴 |
4.2.3 数据传输树的深度 |
4.2.4 高效的树状传输网络 |
4.2.5 数据交换网络故障恢复 |
4.3 数据交换网络内数据调度 |
4.4 基于N52 的算法模拟 |
4.4.1 N52 仿真环境介绍 |
4.4.2 算法实现 |
4.4.3 实验设计 |
4.4.4 N52 可视化实验管理工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VALEPP 流媒体应用层组播方案 |
5.1 方案简介 |
5.1.1 组成 |
5.1.2 流程 |
5.1.3 分层 |
5.2 软件的结构 |
5.2.1 框架和运行机制 |
5.2.2 软件结构 |
5.3 流媒体采集模块 |
5.4 数据缓存模块 |
5.5 应用层组播模块 |
5.5.1 SCAMP Message |
5.5.2 SCAMP Session |
5.5.3 SCAMPListenerSocket |
5.5.4 SCAMPManager |
5.5.5 DataScheduler |
5.6 流媒体发布模块 |
5.6.1 RTSPListenerSocket |
5.6.2 RTSPSession |
5.6.3 BufferModule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不足和下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修改提纲 |
(9)基于WAP2.0协议的微浏览器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微浏览器在无线应用协议技术结构中的位置 |
1.2 微浏览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微浏览器的研究与设计主要内容 |
第二章 WAP技术总体方案分析 |
2.1 WAP2.0技术分析 |
2.1.1 WAP2.0模型 |
2.1.2 WAP2.0的主要结构组成 |
2.1.3 WAP2.0与新技术和标准的融合 |
2.2 WAP2.0协议栈 |
2.2.1 WAP2.0继承WAP1.X的协议层 |
2.2.2 WAP2.0支持IP的网络协议层 |
2.3 WAP2.0新增功能 |
2.4 移动终端WAP软件分析 |
2.5 无线应用环境WAE研究 |
2.5.1 WAE背景和技术发展方向 |
2.5.2 WAE组件 |
2.5.3 WAE的媒体类型 |
2.5.4 WAE的运行原理 |
2.5.5 WAE设计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浏览器的研究与设计 |
3.1 WML2.0及WML Script的特点 |
3.2 WML用户代理分析 |
3.3 WML用户代理的处理流程 |
3.3.1 处理流程分析 |
3.3.2 WML用户代理对象设计 |
3.4 微浏览器设计 |
3.4.1 微浏览器设计的要求 |
3.4.2 总体设计功能划分 |
3.4.3 微浏览器处理流程 |
3.5 各部分模块划分 |
3.5.1 解析(Parser)部分模块划分 |
3.5.2 Executive部分模块划分 |
3.5.3 Interface部分模块划分 |
3.5.4 View部分模块划分 |
3.5.5 各模块间的消息传递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浏览器重要功能具体实现 |
4.1 微浏览器实现概述 |
4.2 初始化部分功能实现 |
4.3 主运行部分功能实现 |
4.3.1 流程主控模块功能实现 |
4.3.2 主运行部分导航系统功能实现 |
4.3.3 主运行部分状态系统功能实现 |
4.3 屏显部分 |
4.4 微浏览器实现中的技术难点及其解决办法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基于无线互联网WAP技术的工控信息网络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Introduction) |
2 工控网络与信息网络的融合 (Fusion of industrial control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
2.1 工控网络现状与趋势 |
2.2 企业信息网络的功能 |
2.3 工控网络与信息网络的数据交换 |
3 无线技术与工控信息网络 (Wireless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
3.1 工控无线技术的引入与现状 |
3.2 无线WAP方式的自动化应用 |
3.3 WAP协议及其功能 |
4 无线WAP方式的实现 (Realization of wireless WAP mode) |
4.1 软硬件环境 |
4.2 数据交换 |
4.3 性能评价 |
5 应用举例——南京港 (Instance-Nanjing Port) |
6 结束语 (Conclusion) |
四、无线应用协议——WAP(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AP技术的手机银行系统的技术与实现[D]. 田壮. 北京工业大学, 2017(07)
- [2]WAP网关HTTP流量分流方案探讨[J]. 石启良. 电信快报, 2013(10)
- [3]论无线网络技术中的安全性[J]. 李晓红,庞超. 煤炭技术, 2013(04)
- [4]基于WAP的移动增值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刘乾.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5)
- [5]无线应用协议(WAP)研究与应用[D]. 劳文和.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6]PUSH技术在WAP中的应用研究[D]. 姜远. 西北大学, 2007(05)
- [7]无线应用协议WAP在气象防灾减灾信息传播中的应用[A]. 郭有明. 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开发应用论文集(二), 2006
- [8]流媒体应用层组播技术研究[D]. 陈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 [9]基于WAP2.0协议的微浏览器研究与设计[D]. 赵瑞峰. 山东大学, 2005(08)
- [10]基于无线互联网WAP技术的工控信息网络集成[J]. 胡晓龙,陈森发,顾燕. 信息与控制,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