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生外语教学听力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单萧帆[1](2021)在《意大利伦巴第大区高中汉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伦巴第大区是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开展最早,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大区。本文以两所高中为例,展示其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现状、特色和问题,并给出对策。各章节要点如下:绪论部分对世界各国和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80%的研究成果为硕士论文,主要集中在亚太国家,得出了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研究薄弱的结论。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伦巴第大区高中汉语教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强调了大区教育厅对推动高中汉语教学发展的重要性;接着对4所高中进行剖析,总结出大区高中汉语教学各俱特色,发展态势向好的结论;最后对大区高中汉语师资状况进行了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的阐释,依据全国现有80名国家体制内高中汉语教师中伦巴第大区占16名的论据,强调了大区高中汉语教学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和综合实力。第二章对曼佐尼高中和蒂托高中就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归纳出两所高中的办学特色:曼佐尼高中是意大利第一所将汉语教学列入其课程教学体系和将汉语纳入到毕业考试科目的高中,2020年学习汉语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汉语教师共8名;汉语课程设置科学完善,以通用教材《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和本土教材《说汉语写汉字》系列教材为主;与米大孔院合作紧密,第二课程活动丰富。蒂托高中汉语课程始于2014年,汉语教学紧密围绕HSK,无固定本土汉语教师,母语教师全部由米大孔院中方教师轮流担任,汉语教学呈现出实用性、阶段性、辅助性特点。第三章对两所高中做了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同时在采访米大孔院中方院长、教学负责人、本土汉语教师的基础上,加以梳理、归纳、分析,总结出五个方面的问题:即尚未建立汉语教学评估管理机制,汉语教学各自为政;大学与高中汉语教学缺乏连续性;汉语教师就业情况仍需改善;教师教学方法有待提高,汉语教材尚存不足;线上汉语教学存在诸多挑战。第四章给出相应对策:有效把握新机遇,从教育主管部门、校方、教师三个层面加强汉语教学建设;依托孔院资源优势,在精准培训、教学资源供给和师资补充方面加强合作;不断更新优化现有教材,规划编写统编高中汉语教材;打破大学与高中汉语教学脱节瓶颈,多方位多举措培养专业人才;提升教师网络教学意识与能力,有效利用中文联盟等线上教学资源。
牛晨曦[2](2021)在《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英语听力混合式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了要将培养学生听力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尤其注重在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该标准强调了听力教育的重要性,并为培养高中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其目的是促进高中英语听力教育的全面改善。本研究计划将元认知策略融入高中英语听力线上和线下教学,解决1)“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改进高中英语听力教学?2)混合式课程模式下,如何有效地将元认知策略融入到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3)混合式课程模式下,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听力能力的发展?三个问题。实验研究在汉中市某中学进行,在实验过程中,笔者使用元认知意识调查问卷、学生听力理解水平测试、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作为研究工具,根据研究和测试后收集的数据对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中融入元认知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听力学习过程中利用计划、监控等能力发挥出相应的听力技巧,能够有效改进和提升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但是由于高中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并没有足够的自我掌控能力,所以在教师将元认知意识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要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和把控,同时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发挥其作用。根据研究数据对比显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基于元认知意识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有助于高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发展。
朱玲[3](2020)在《焦虑对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听力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听说读写能力中,听力的作用最为基础,直接影响着学生整体语言水平的发展(金晓添,2019)。在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重点普遍为词汇语法课,课堂上缺乏有效的英语听力训练,当教师用英文提问时,大多数学生无法准确获取提问内容,只会低头沉默。长期下去,会让学生对英语听力缺乏自信心,丧失英语听力兴趣,容易在听力过程中出现过多的焦虑因素,更甚者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也普遍未意识到焦虑对听力能力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因此过研究了解学生当前的听力焦虑状况以及寻求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来缓解学生的听力焦虑是十分可行且必要的。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众多研究学者开始意识到了焦虑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本文以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和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对江西某高中高二学生的英语听力焦虑状况以及如何缓解学生听力焦虑以提高学生听力水平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探讨1)笔者所在学校高二学生的听力焦虑状况如何?2)听力焦虑对听力理解有何影响?3)学生产生听力焦虑的原因是什么?4)如何缓解学生的听力焦虑?笔者在江西某高中高二年级三个班级学生共182名学生发布高中生英语听力焦虑调查问卷,共计收回158份有效问卷。借助SPSS 26分析收集的数据,对所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解答分析。研究发现:1)学生普遍存在外语听力焦虑,焦虑存在于听力理解过程中。2)听力焦虑和听力理解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260且p值小于0.01,说明焦虑与听力之间存在低度负相关关系,即学生听力焦虑值越高,听力理解水平越差;听力焦虑值越低,听力理解水平越好。3)引起学生听力焦虑的因素多样,笔者主要从紧张和焦虑、缺乏自信、英语基础薄弱、学习态度四个维度来探讨听力焦虑的影响因素。缺乏自信心是学生听力焦虑的主要来源,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听力焦虑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笔者也随机抽选了不同焦虑程度学生以及同年级有过听力课教学经验的老师进行访谈,以期在访谈中寻找听力焦虑的影响因素以及探讨缓解焦虑的途径。在教学实验阶段中,以访谈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听力焦虑测试、教学实验和两次听力水平测试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得出同伴因素、教师因素以及学校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焦虑。4)可从学生同伴,教师,学校三方面入手共同缓解学生的情感焦虑,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郝荣[5](2020)在《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多维度研究》文中提出二语习得于上世纪后半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外语学习焦虑作为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也得到重视,同时焦虑的研究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听说读写各方面技能形成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本研究以延安中学为例,调查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多维度焦虑状况,旨在了解高中学生英语学习不同方面的焦虑程度进而找到降低学生焦虑的策略和方法,最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语言技能的每一个维度焦虑程度而后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策略降低学生的焦虑保证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此次研究在情感过滤假说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选取了延安某高中学校高二年级128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英语学习听说焦虑量表及英语学习读写焦虑量表。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状况及产生焦虑的原因,在问卷调查后选择15名学生进行访谈。此次调查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1)高中生在英语学习听力、口语、阅读、写作4个维度上的焦虑状况如何?(2)高中生的英语学习焦虑在不同维度上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存在怎样的差异?经过整理分析所有数据,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对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发现高中生英语学习的总体焦虑呈中度水平,英语学习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均处于中度焦虑水平,焦虑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听力、阅读、口语、写作;(2)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讨论,结果发现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各维度间存在显着差异,具体来说,听力焦虑最高并且显着高于写作焦虑,写作焦虑最低并且明显低于其他3个维度。基于研究目的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对策降低高中学生各维度焦虑感,使学生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1)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2)改善评价方式,对学生以表扬激励为主;(3)注重文化知识的扩展,提高文化认同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娜斯佳(Anastasia Vorontsova)[6](2020)在《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现状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无论从哪个视角或方面进行讨论都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更决定其生活品质及生活方式。俄罗斯与中国的教育体系大相径庭,教学方法及采用的教学策略也有所不同,因此很多中国学者、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都对俄罗斯汉语教学及课程给予高度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包括教学法论、课程内容、教师及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将对中俄语文教学方法的拓展及教育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本研究从七个方面介绍远东地区的哈巴罗夫斯克开设汉语课程的五所高等院校,并对这些高等院校进行调查。具体来说,这七方面包括:一、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目标;二、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内容;三、俄罗斯的评价标;四、俄罗斯远东地区教学环境;五、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方法;六、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队伍;七、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包括在哈巴罗夫斯克市开设汉语课程的五所高等院校。虽然本调研的研究领域宽,研究方面广,但本文提供了真实且可信度极高的调查研究数据。截至目前,本研究是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市开设汉语课程的五所高等院校汉语教学最具拓展性的唯一研究。本文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价值。对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与不足、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的部分(包括:苏联和俄罗斯评价标准、苏联和俄罗斯教育体系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阶段总览)进行详细的介绍。第二部分,中俄学者的相关研究。论述了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第三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这部分介绍了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含义及要点,并且指出这些方面与汉语教学的关系及它们对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此外,第三部分的目标是从理论方面分析两要素对语言教学过程的影响(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习得)、俄罗斯汉语教学的状态,并分析俄罗斯汉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俄罗斯汉语教学目标、俄罗斯汉语教学内容、俄罗斯评价标准、俄罗斯汉语教学环境、俄罗斯汉语教学方法、俄罗斯汉语师资与俄罗斯汉语学习者)。该部分的理论对研究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的研究就是上述汉语教学的因素。因此,第三部分奠定了本研究汉语教学理论的基础。研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历史。本章介绍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历史、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阶段。其发展共有三阶段:第一阶段为汉语教学的发端,即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第二阶段为汉语教学的稳步发展,即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第三阶段为汉语教学的加速发展,即20世纪下半叶至今。这部分还归纳了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四个发展因素(地理因素、人口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此外提出了该地区的三个主要发展特点:一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曲折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形成的缓慢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过程的断续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代发展的稳定性);二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迟缓性;三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复杂性(包括两个方面: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复杂性与迟缓性的因果关系)。第五部分,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研究。更准确地说,是对该地区汉语教学现状的研究。本部分介绍了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包括七个方面:研究过程、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学开展概况、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目标定位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教材选择与使用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环境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教学师资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现状。第六部分,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汉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哈巴罗夫斯克高等院校汉语教学的研究表明,主要问题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目标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汉语教学目标不清晰、汉语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学内容脱节、教学目标单一、汉语教学目标制定过低);二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队伍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汉语教学师资收入低、汉语教学师资从事汉语教学的时间短、汉语教学师资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经历少、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缺乏工具性动机);三是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问题有四点:俄罗斯评价标准缺乏客观性与汉语学习者对汉语教师公平度的判断缺乏明确性);四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课程内容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汉语课堂上只采用俄文版的汉语教材、汉语教材的听力材料不足、汉语教材不符合教学活动、汉语教材提供的中国文化知识不多);五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教学环境存在问题(问题有三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环境缺乏系统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环境缺乏能动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行为模式不利于良好的课堂气氛);六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的拼音及声调发音不标准、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汉语语法理解度低、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识字率低、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缺乏学习动机);七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问题有三点:教师的教法单一、不符合教学活动、缺乏现代化)。此外,本部分从本质上解释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第七部分,主要从两方面论述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在论述过程中,作者结合部分教学案例、问题调查结果、访谈结果并加以说明。该部分还介绍了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对策及建议。具有七个方面:一、提高高等汉语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及适切性(包括两个点:依据不同汉语水平层次设定梯次性教学目标与依据汉语不同需求设定不同功能的教学目标);二、优化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三、优化俄罗斯汉语教学的评价标准;四、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五、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六、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工作条件与提高汉语教师的动机;七、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的生活条件与学习效率。研究分析表明,为了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获得成效,应该采取对策改进把汉语教学作为第一语言及第二外语的整个过程。需要改进的方面有四个:改进学习汉语学生学习进度的对策、改进汉语教师课程设置的对策、改进办学机构设备的对策。此外,本章也给中国国家汉办提出了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改进建议。综上所述,本文的目的,既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明确该地区汉语教学的所处发展阶段,了解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基本情况,又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探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进的策略,为俄罗斯汉语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可供推广的研究成果。
周一娜[7](2020)在《基于TPACK理论框架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TPACK是教师使用技术进行有效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随着TPACK理论框架与教育信息化趋势的发展,不仅要求教师将技术知识融入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同时要求课堂通过TPACK理论框架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以提高教学效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当前高中英语听力课堂中存在着教学活动设置机械、教学方法运用单一、教学过程缺少反馈等现状。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将TPACK理论框架应用于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实践之中,并在新的听力教学模式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验。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基于TPACK理论框架下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吗?能提高学生的听力学习策略吗?能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吗?本研究梳理了国内外有关TPACK理论框架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验等研究方法对基于TPACK理论框架下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模式进行了建构。在实验中采用控制变量方法进行相关研究,设置实验组和控制组,以增强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研究分析了学生在实验前后对待英语听力的态度、听力策略使用能力以及该模式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并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了两个班级学生实验前后在听力事实细节题、推理判断题与总成绩的数据,以了解学生的听力水平是否得到提升。研究结果表明,基于TPACK理论框架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能够提高课堂参与度,提高听力学习策略使用能力与听力水平,并且大部分受试者对此听力教学模式表示认可。最后笔者为高中英语教师在听力教学方面提出四条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根据学情设计课程,注重内容呈现方式;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媒体资源创设情境,促进听力教学活动;合理运用辅助技术,强化听力学习策略。
李添韵[8](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兴趣的评定与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编制《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兴趣评定量表》,为评定小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与兴趣提供标准化的测验工具。基于评定结果对英语兴趣和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干预,为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兴趣的培养提供解决方案。方法:1.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采用专家访谈法和结构化问卷,构建表的结构与内容。采用方便取样,抽取小学一线英语教师50人,其中男教师9人,女教师41人;3-4年级、5-6年级教师人数分别为24和26。抽取城市2所学校发放问卷500份进行学生自评,回收有效问卷432份,有效率为87%,其中男生242人,女生190人;4、5、6年级学生分别为46、47和339人。2.采用实验法,对四、六年级各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兴趣评定量》的测评,并结合教师反馈意见,选取了能力与兴趣水平较低的32名学生,四年级、六年级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人,以游戏法等多种训练方法混合训练模式,进行为期2个月的8次训练。结果:1.量表编制:(1)量表结构,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兴趣评定量由两个分量表(能力与兴趣)、8个维度(听力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听的兴趣、口头表达兴趣、阅读兴趣、书面表达兴趣)和24个项目构成。借鉴项目4个,自编项目20个,自编率为83.33%。(2)项目分析,量表的项目平均数在2.14-3.13之间,平均为2.74;项目标准差在0.912-1.167之间,平均为1.031;项目通俗性水平在0.506-0.875之间,平均为0.7;项目区分度在0.54-0.75之间,平均为0.66。(3)量表质量,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5,分量表的为0.76和0.70;总量表的?系数为0.94,分量表的为0.91和0.90;专家评定一致性系数S-CVI为0.96;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量表的RMSEA小于0.05,模型拟合指数CFI、TLI分别为0.965、0.956;总量表与学生期末英语成绩的效标关联效度为0.68,分量表的为0.68和0.59。2.干预实验:(1)干预前组别与年级的多变量方差分析,组别与年级交互效应的?值为0.96,组别与年级在多个因变量上无交互作用;组别主效应?值为1.00,组别在总量表和两个分量表上无显着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为等组;年级主效应?值为0.36,p(27)0.01,年级总量表和分量表上存在显着差异。(2)干预后组别与年级的多变量方差分析,组别与年级交互效应的?值为0.98,组别与年级在多个因变量上无交互作用;组别主效应?值为0.76,p(27)0.05,组别总量表和分量表上存在显着差异;年级主效应?值为0.73,p(27)0.05,年级总量表和分量表上存在显着差异。(3)干预前后差异量比较,组别与年级交互效应的?值为0.90,p(29)0.05,组别与年级在多个因变量上无交互作用;组别的?值为0.70,p(27)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三个因变量上均存在显着差异;年级的?值为0.95,p(29)0.05,四、六年级在多个因变量上无显着差异。结论:1.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兴趣评定量表具有相当的自主性。2.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兴趣评定量质量优良。3.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兴趣干预具有一定的提升效果。
朱秀丽[9](2020)在《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历来受到高中阶段师生的重视。但是,在词汇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重视词汇的音、形、义,而忽视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导致英语词汇的学习多停留在词汇的字面意思上,不了解词汇的文化蕴含,于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就会发生理解或语用的失误,甚至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本研究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出发点,以Schumann(1978)的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 Adaptation)理论和语言迁移理论为指导,试图探究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能否有助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本研究中,文化意识即跨文化意识,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词汇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个方面,所以笔者主要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怎样影响学生词汇文化知识的习得?(2)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怎样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本研究笔者选取莱芜凤城高中两个英语水平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的高一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对照班采用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班则采用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词汇教学方法进行词汇教学,实验时长三个月。实验首先通过两次词汇文化知识测试来检验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又采用“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来检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对收集到的前测、后测以及调查问卷的数据,用SPSS软件对两个班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有助于学生词汇文化知识的习得。在本研究的词汇教学实验中,笔者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文化渗透,使学生了解和熟悉词汇所蕴含的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重要节日、神话传说、社交礼仪、禁忌语、委婉语等社会文化各方面的知识,极大地增加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本研究证明了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调查问卷可知,文化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基础,随着文化知识的不断增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本研究进一步说明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必须导入渗透文化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够使学生真正习得英语词汇,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英语词汇的学习离不开它所代表的文化,并能为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黄银[10](2020)在《新旧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对比研究 ——以必修一为例》文中指出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统称为新课标)于2017年底正式颁布,标志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相比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统称为旧课标),新课标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根据新课标而修订编制的各种英语教材也于2019年9月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始使用,并逐步在全国进行推广。其中被使用最为广泛的教科书之一就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新标准)教材。根据旧课标编制的《英语》(新标准)的高中英语教材自2006年出版至今已使用十多年,其编写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对广大教师影响深远,这也导致许多教师在面对和使用新教材时存在不少疑惑和困难。因此通过分析比较新课标修订前后的教材,以了解新教材相较于旧教材发生的变化,并针对变化为教师提出可行性建议,帮助教师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选取新课标修订前后的《英语》(新标准)的高中英语必修一教材作为评价比较的对象,参照孙平华制订的教材评价标准与新课标,采用程晓堂的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版高中英语必修一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情况进行评价比较。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从宏观和微观上对新旧教材进行内部评价,旨在了解相比于旧教材,新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有何变化。宏观评价包括对两版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结构体系的比较分析。微观分析则包括对两版教材的主题语境、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篇类型、语言技能、学习策略的比较分析。(2)对新旧教材进行外部评价,主要是对使用新旧教材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谈,旨在了解相比于旧教材,新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是否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需求。(3)基于教材内容和结构上的变化以及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为教师如何适应新教材和教材编写者进一步优化教材提出可行性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相比于旧教材,新教材单元内部结构的各个板块之间是密切关联、逐步递进的,体现对学生“理解-发展-实践”的认知过程培养;主题语境更为全面,安排更为自然合理;语篇类型更为丰富,更贴近如今互联网迅猛发展时代下中学生的日常生活;语言知识的学习基于语篇,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用情境中学习语言知识;综合语言技能活动设计更加系统完整,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中国文化内容和世界其他国家文化内容在比重上有一定幅度的上升,而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比重则有所下降,但仍以目的语国家文化为主;要求学生重点关注的学习策略数量和种类更多。(2)相比于旧教材,新教材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需求,但同时师生也反映新教材词汇量大、阅读课文难度较大、活动多等问题。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笔者为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提出相关建议,希望为教师如何适应新教材和为教材编写者进一步优化教材提供信息参照,以促进英语教学。
二、中学生外语教学听力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生外语教学听力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意大利伦巴第大区高中汉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综述 |
1.世界各国高中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
2.意大利高中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
一、伦巴第大区高中汉语教学概况 |
(一)伦巴第大区高中汉语教学发展简史 |
1.第一阶段(2003--2009):汉语教学初始阶段 |
2.第二阶段(2009-2015):汉语教学持续发展阶段 |
3.第三阶段(2016 年至今):汉语教学蓬勃发展阶段 |
(二)伦巴第大区高中汉语教学现状案例分析 |
1.大区高中汉语教学简况 |
2.典型高中汉语教学案例举要 |
(三)伦巴第大区高中本土汉语教师师资简况 |
1.伦巴第大区高中汉语教师培训简史 |
2.伦巴第大区高中汉语教师参加全国考试简况 |
3.伦巴第大区高中合同教师状况 |
二、伦巴第大区高中汉语教学现状与分析 |
(一)伦巴第大区将汉语设置为必修课的高中汉语教学——以曼佐尼高中为例 |
1.汉语教学发展历程 |
2.汉语课程设置状况调查 |
3.汉语教材使用状况调查 |
4.考试制度与评价机制状况调查 |
5.汉语师资状况调查 |
6.促进汉语教学的举措 |
(二)伦巴第大区将汉语设置为选修课的高中汉语教学——以蒂托高中为例 |
1.汉语教学发展历程 |
2.汉语课程设置状况调查 |
3.汉语教材使用状况调查 |
4.考试制度与评价机制状况调查 |
5.汉语师资状况调查 |
6.促进汉语教学的举措 |
三、曼佐尼高中和蒂托高中汉语教学状况调查与分析 |
(一)两所高中汉语教学情况调查设计方式简述 |
1.问卷调查方式 |
2.教师访谈方式 |
(二)两所高中汉语教学情况统计与分析 |
1.学生学习情况 |
2.教材使用情况 |
3.教师情况 |
4.汉语课堂情况 |
5.教学方法 |
(三)伦巴第大区高中汉语教学的问题与挑战 |
1.尚未建立汉语教学评估管理机制,汉语教学各自为政 |
2.大学与高中汉语教学缺乏连续性 |
3.汉语教师问题情况仍需改善 |
4.教师教学方法有待提高,汉语教材尚存不足 |
5.线上汉语教学存在诸多挑战 |
四、伦巴第大区高中汉语教学的对策研究 |
(一)把握新机遇,从教育主管部门、校方、教师三个层面加强汉语教学建设 |
(二)依托孔院资源优势,在精准培训、教学资源供给和师资补充方面加强合作 |
1.对高中汉语教师做好精准培训工作 |
2.做好教学资源供给工作 |
3.适当补充高中汉语教师师资力量 |
(三)不断更新优化现有教材,规划编写统编高中汉语教材 |
(四)打破大学与高中汉语教学脱节瓶颈,多方位多举措培养专业人才 |
(五)提升教师网络教学意识与能力,有效利用中文联盟等线上教学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曼佐尼高中和蒂托高中汉语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
附录B 教师访谈内容 |
致谢 |
(2)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英语听力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
三、疫情背景下线上教学的发展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内容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 |
二、元认知策略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二、基于元认知策略的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
三、英语听力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 |
二、Swain的“输出假说”理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问卷与听力测试对象 |
二、访谈对象 |
三、课堂观察对象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英语听力理解水平测试 |
三、半结构式访谈 |
四、课堂观察 |
第四节 研究过程 |
第三章 元认知策略应用于高中英语听力线上线下课程的应用实践 |
第一节 元认知策略应用于高中英语听力线上课程的应用实践 |
一、线上英语听力课堂的实施 |
二、元认知策略在线上听力课堂的应用实践 |
第二节 元认知策略应用于高中英语听力线下课程的应用实践 |
一、线下英语听力课堂的实施 |
二、元认知策略在线下听力课堂的应用实践 |
第四章 元认知策略应用于高中英语听力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的对比 |
第一节 教师行为对比 |
第二节 学生元认知意识培养效果的对比 |
一、计划环节的对比 |
二、监控环节的对比 |
三、评估环节的对比 |
第三节 教学效果对比 |
一、学生听力技能发展的对比 |
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变化 |
第五章 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英语听力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
第一节 高中英语听力混合式课程设计方案 |
一、前端分析 |
二、活动与资源设计 |
三、教学评价设计 |
第二节 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英语听力混合式课程设计实践 |
一、前端分析 |
二、活动与资源设计 |
三、设计与实施 |
结论 |
第一节 主要发现 |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
二、融入元认知策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
三、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
第二节 本研究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英语听力元认知意识调查研究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焦虑对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听力能力的重要性 |
1.1.2 基于学生听力水平现状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焦虑定义 |
2.1.2 外语焦虑 |
2.1.3 外语听力焦虑 |
2.1.4 听力理解 |
2.2 理论基础 |
2.2.1 情感过滤假说 |
2.2.2 人本主义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内外学者对于焦虑的相关研究 |
2.3.2 国内外学者对于影响学生英语听力理解因素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分析 |
3.3 测试工具 |
3.3.0 英语听力水平测试 |
3.3.1 听力焦虑调查问卷分析 |
3.3.2 访谈问卷分析 |
3.4 数据收集 |
第4章 数据分析 |
4.1 学生听力焦虑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1.1 焦虑和听力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1.2 学生听力焦虑影响因素分析 |
4.1.3 听力焦虑调查问卷研究结果总结 |
4.2 访谈结果展示与分析 |
4.2.1 学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
4.2.2 教师访谈问题结果展示与分析 |
第5章 教学实验 |
5.1 实验过程 |
5.2 结果分析 |
5.3 总结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发现与基本结论 |
6.2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英语听力焦虑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访谈问题 |
附录三 教师访谈问题 |
附录四 两次听力测试材料 |
致谢 |
(5)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多维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焦虑的概述 |
2.1.1 焦虑的定义 |
2.1.2 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 |
2.1.3 外语学习焦虑的分类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外语学习焦虑研究 |
2.2.2 外语学习听力焦虑研究 |
2.2.3 外语学习口语焦虑研究 |
2.2.4 外语学习焦虑阅读研究 |
2.2.5 外语学习焦虑写作研究 |
第三章 理论依据 |
3.1 情感过滤假说 |
3.2 人本主义心理学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工具 |
4.3.1 调查问卷 |
4.3.2 访谈纲要 |
4.4 研究过程 |
4.4.1 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
4.4.2 学生的访谈 |
第五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 数据的分析 |
5.1.1 不同维度英语学习焦虑的程度 |
5.1.2 不同维度英语学习焦虑的差异 |
5.2 讨论 |
5.2.1 各维度焦虑程度分析 |
5.2.2 听力焦虑与写作焦虑程度的差异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发现 |
6.2 建议 |
6.2.1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降低英语学习焦虑 |
6.2.2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降低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焦虑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半结构访谈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六、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
(一)概念界定 |
(二)相关说明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一、参考文献基本情况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俄罗斯汉语教学机构 |
(二)俄罗斯汉语教学师资的情况 |
(三)俄罗斯汉语学习者的情况 |
(四)俄罗斯汉语教材的情况 |
(五)俄罗斯汉语教学方法 |
(六)俄罗斯远东汉语教学历史 |
(七)俄罗斯远东汉语教学内容的情况 |
(八)俄罗斯远东汉语教学师资的情况 |
(九)俄罗斯远东汉语学习者的情况 |
三、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一)研究不够充分 |
(二)研究缺乏整体性 |
(三)研究不够深入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与汉语教学 |
(一)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
(二)跨文化交际的理论要点 |
(三)跨文化交际理论对俄罗斯汉语教学的启示 |
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汉语教学 |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含义 |
(二)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的理论要点 |
(三)第二外语习得理论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
三、从所述理论对俄罗斯汉语教学现状进行解构分析 |
(一)俄罗斯汉语教学目标 |
(二)俄罗斯汉语教学内容 |
(三)俄罗斯远评价标准 |
(四)俄罗斯汉语教学环境 |
(五)俄罗斯汉语教学方法 |
(六)俄罗斯汉语教学师资 |
(七)俄罗斯汉语学习者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历史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历史阶段 |
(一)第一个阶段:汉语教学的发端(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 |
(二)第二个阶段:汉语教学的稳步发展(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
(三)第三个阶段:汉语教学的加速发展(20世纪下半叶至今) |
二、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内在因素 |
(一)地理因素 |
(二)政治因素 |
(三)人口因素 |
(四)经济因素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迟缓性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复杂性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曲折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的概况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状的研究过程 |
(一)半结构式观察 |
(二)调查对象及选取 |
(二)调查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 |
(四)调查的信度与效度 |
(五)问卷调查的过程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的情况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目标的情况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的情况 |
(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情况 |
(五)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的情况 |
(六)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学师资的情况 |
(七)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的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
(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 |
(五)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
(六)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
(七)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存在的问题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目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五)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六)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七)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提高高等汉语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及适切性 |
(一)依据不同汉语水平层次设定梯次性教学目标 |
(二)依据汉语不同需求设定不同功能的教学目标 |
二、优化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 |
(一)提高汉语教材的系统化 |
(二)提高汉语教材的有效度 |
三、优化俄罗斯汉语教学的评价标准 |
(一)改善俄罗斯的“五分评价标准” |
(二)提高俄罗斯汉语教学评价的客观性 |
四、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 |
(一)改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环境的管理 |
(二)促进汉语教学环境外在因素 |
五、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的适切性 |
(一)修订2019年新的《普通高等教育的联邦州教育标准》教学方法的部分 |
(二)优化高等院校的配备与教师管理 |
(三)促进汉语活动教学及教法 |
(四)提高汉语教师的工作有效率 |
六、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工作条件与提高汉语教师的动机 |
(一)提高汉语教师福利 |
(二)优化汉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
(三)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的动机 |
七、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的生活条件与学习效率 |
(一)提高汉语学习者的物质生活状况 |
(二)改善生活与学习环境 |
(三)提高学习效率 |
(四)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的动机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时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基于TPACK理论框架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TPACK理论框架 |
2.1.1 TPACK理论框架起源与发展 |
2.1.2 TPACK 理论框架内涵与特征 |
2.2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
2.2.1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
2.2.2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英语听力的要求 |
2.3 TPACK理论框架与英语听力教学的关系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问卷调查 |
3.3.2 访谈 |
3.3.3 实验 |
3.4 研究过程 |
3.4.1 基于TPACK理论框架下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建构 |
3.4.2 实验步骤 |
3.4.3 教学设计 |
3.5 数据收集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研究数据分析 |
4.1.1 问卷数据分析 |
4.1.2 访谈数据分析 |
4.1.3 测试数据分析 |
4.2 研究结果 |
4.2.1 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
4.2.2 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学习策略 |
4.2.3 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局限 |
5.3 对于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建议 |
5.3.1 根据学情设计课程,注重内容呈现方式 |
5.3.2 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
5.3.3 媒体资源创设情境,促进听力教学活动 |
5.3.4 合理运用辅助技术,提升听力学习策略 |
5.4 对于将来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实验前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实验后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实验前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实验后访谈提纲 |
附录五 高中英语听力测试试题(前测) |
附录六 高中英语听力测试试题(后测) |
附录七 学生听力测试成绩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8)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兴趣的评定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素养 |
2.1.1 概念界定 |
2.1.2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
2.1.3 核心素养的结构 |
2.2 英语语言能力的研究 |
2.2.1 概念界定 |
2.2.2 英语语言能力的结构 |
2.2.3 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相关研究 |
2.2.4 英语语言能力的测量研究 |
2.2.5 英语语言能力的干预研究 |
2.3 英语语言兴趣 |
2.3.1 概念界定 |
2.3.2 英语语言兴趣的结构 |
2.3.3 英语听说读写兴趣的相关研究 |
2.3.4 英语语言兴趣的测量研究 |
2.3.5 英语语言兴趣的干预研究 |
2.4 英语语言能力与兴趣的研究 |
2.4.1 测量研究 |
2.4.2 干预研究 |
2.5 兴趣与能力的相关研究 |
2.6 以往研究的不足 |
2.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7.1 研究目的 |
2.7.2 研究意义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分析法 |
3.2.2 访谈法 |
3.2.3 专家判定法 |
3.2.4 测量法 |
3.2.5 实验法 |
3.3 研究工具 |
3.3.1 统计工具 |
3.3.2 测量工具 |
3.3.3 效标工具 |
4 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兴趣评定量表的编制 |
4.1 量表编制思路与技术路线 |
4.2 编制量表的原则 |
4.3 确立量表结构与形式 |
4.4 量表项目的编写 |
4.4.1 项目编写过程 |
4.4.2 项目的来源 |
4.5 项目筛查与结构探索 |
4.5.1 研究对象 |
4.5.2 研究过程 |
4.5.3 项目分析 |
4.5.4 量表结构探索 |
4.6 正式量表结果分析 |
4.6.1 正式量表结构 |
4.6.2 项目分析 |
4.6.3 信度分析 |
4.6.4 效度检验 |
4.6.5 干涉变量的比较 |
4.7 讨论 |
4.7.1 量表编制理念 |
4.7.2 量表内容和结构 |
4.7.3 量表项目编制讨论 |
4.7.4 量表的特点 |
4.7.5 量表其他结果讨论 |
4.7.6 本研究的创新 |
4.8 结论 |
5 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兴趣的干预研究 |
5.1 研究对象 |
5.2 实验设计 |
5.2.1 实验目的 |
5.2.2 研究假设 |
5.2.3 实验类型与变量 |
5.2.4 干预方案 |
5.2.5 干预程序 |
5.2.6 研究工具 |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3.1 干预前组别与年级的差异比较 |
5.3.2 干预后组别与年级的差异比较 |
5.3.3 干预后组别与年级前后测差异量的比较 |
5.3.4 课程活动学生满意度分析 |
5.4 讨论 |
5.4.1 干预效果分析 |
5.4.2 干预方案的模式探索 |
5.5 本研究的创新 |
5.6 结论 |
6 总讨论 |
6.1 量表与干预研究的相关讨论 |
6.2 研究的贡献 |
6.3 研究对教学的建议 |
6.4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7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致谢 |
(9)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的结构 |
1.4 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文化意识 |
2.1.2 跨文化交际能力 |
2.1.3 英语词汇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文化适应理论 |
2.2.2 语言迁移理论 |
2.3 外语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研究综述 |
2.3.1 外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
2.3.2 文化教学研究综述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词汇教学实施 |
3.1 词汇教学及文化导入的原则 |
3.2 词汇教学中导入的文化知识 |
3.3 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
3.4 词汇教学案例(见附录V) |
3.5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4 研究工具 |
4.5 研究程序 |
4.6 数据统计和分析 |
4.7 小结 |
第五章 结果分析和讨论 |
5.1 学生测试分析 |
5.2 调查问卷分析 |
5.3 访谈分析讨论 |
5.4 讨论 |
5.4.1 实验前测结果讨论 |
5.4.2 实验后测结果讨论 |
5.4.3 问卷结果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6.2 对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
6.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的展望 |
6.3.1 研究的局限性 |
6.3.2 对未来的展望 |
6.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英语词汇文化知识测试卷(前测) |
附录Ⅱ 英语词汇文化知识测试卷(后测) |
附录Ⅲ 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Ⅳ 访谈提纲 |
附录Ⅴ 词汇教学案例 |
致谢 |
(10)新旧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对比研究 ——以必修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概念界定 |
(一)教材 |
(二)教材评价 |
二 国内外关于教材评价的研究综述 |
(一)关于教材评价目的的研究 |
(二)关于教材评价标准的研究 |
(三)关于教材评价方法的研究 |
(四)关于对具体英语教材评价的研究 |
(五)总结与反思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一)文献阅读法 |
(二)内容分析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三 研究步骤 |
第三章 对新旧外研版教材的内部评价 |
一 对新旧外研版教材宏观下的内部评价 |
(一)新旧外研版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 |
(二)新旧外研版教材的结构编排 |
二 对新旧外研版教材微观下的内部评价 |
(一)新旧外研版教材的主题语境 |
(二)新旧外研版教材的语篇类型 |
(三)新旧外研版教材的语言知识 |
(四)新旧外研版教材的语言技能 |
(五)新旧外研版教材的文化知识 |
(六)新旧外研版教材的学习策略 |
第四章 对新旧外研版教材的外部评价 |
一 基于学生问卷对新旧教材的评价 |
(一)学生对新旧教材的总体评价 |
(二)学生对新旧教材的主题语境评价 |
(三)学生对新旧教材的语篇类型评价 |
(四)学生对新旧教材的语言知识评价 |
(五)学生对新旧教材的语言技能评价 |
(六)学生对新旧教材的文化知识评价 |
(七)学生对新旧教材的学习策略评价 |
二 基于教师问卷对新旧教材的评价 |
(一)教师对新旧教材的总体评价 |
(二)教师对新旧教材的主题语境评价 |
(三)教师对新旧教材的语篇类型评价 |
(四)教师对新旧教材的语言知识评价 |
(五)教师对新旧教材的语言技能评价 |
(六)教师对新旧教材的文化知识评价 |
(七)教师对新旧教材的学习策略评价 |
三 基于教师访谈对新旧教材的评价 |
(一)教师对新旧教材的总体评价 |
(二)教师对新旧教材语篇选择的评价 |
(三)教师对新旧教材活动设计的评价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 新教材结构和内容上的变化 |
(一)新教材结构上的变化 |
(二)新教材内容上的变化 |
二 教师和学生对新教材的评价 |
(一)学生对新教材的评价 |
(二)教师对新教材的评价 |
三 新教材使用建议 |
(一)进行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整体教学 |
(二)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
(三)引导学生在语用情境中学习语言知识 |
(四)注重听说结合、以读促写 |
(五)培养学生“看”的技能 |
(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
(七)学会分析和评价教材 |
四 新教材修订建议 |
(一)增加相关语音指导 |
(二)提供相关词汇活动 |
(三)补充与教材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 研究不足 |
二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中学生外语教学听力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意大利伦巴第大区高中汉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单萧帆.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英语听力混合式教学研究[D]. 牛晨曦.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焦虑对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研究[D]. 朱玲. 西南大学, 2020(05)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多维度研究[D]. 郝荣. 延安大学, 2020(12)
- [6]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现状研究[D]. 娜斯佳(Anastasia Vorontsova).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7]基于TPACK理论框架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D]. 周一娜. 吉林师范大学, 2020(07)
- [8]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兴趣的评定与干预研究[D]. 李添韵.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D]. 朱秀丽.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新旧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对比研究 ——以必修一为例[D]. 黄银.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