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教育在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荣山伟[1](2020)在《依托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在急性心梗行PCI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分析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一般自我效能感、PHQ-9及GAD-7评分、戒烟情况、心脏康复依从性、6分钟步行距离、6分钟步行实验后自我疲劳感评分(Borg量表评分)、心肺功能水平、再梗死发生率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术的220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10)和对照组(n=11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院外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依托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具体内容包括:康复团队在全面综合评估患者的基础上,为其定制个体化的居家康复方案;多途径、多方式的开展患者居家健康教育;患者规律的门诊康复及复诊;依照居家康复方案科学规律的锻炼;进行饮食管理、体重管理,调节睡眠及心理,遵医嘱用药,戒烟戒酒等。干预时间为患者PCI术后起至术后1年。比较两组患者在出院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水平、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6分钟步行实验后自我疲劳感评分(Borg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干预1年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PHQ-9及GAD-7评分、戒烟情况、心脏康复的依从性、心肺功能、术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1.观察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所有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干预6个月、1年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体重指数控制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干预1年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32.08±6.32)高于对照组患者(26.06±7.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3.观察组患者干预1年的PHQ-9评分(4.89±1.46)与GAD-7评分(4.12±1.46)均较对照组PHQ-9评分(9.36±4.8)与GAD-7评分(9.36±4.8)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4.观察组患者1年后戒烟率(100%)高于对照组患者(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中吸烟患者的占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5.观察组患者在干预的1年内康复依从性(86.2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59.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6.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6分钟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干预6个月,其6分钟步行距离(347.66±5.78m)远于对照组患者的距离(275.13±3.47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年,其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432.60±95.00m)明显较对照组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360.15±120.15m)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1年的步行距离均较干预6个月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及干预1年步行实验距离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6个月,其6分钟步行实验后的Borg评分(9.33±2.64)低于对照组患者(11.28±2.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1年后,其6分钟步行实验后的Borg评分(3.14±1.05)明显轻于对照组(7.39±1.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6个月及干预1年两组患者步行实验后的Borg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1年后其6分钟步行实验后的Borg评分较干预6个月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其6分钟步行实验运动后的Borg评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8.观察组患者干预1年后的二氧化碳通气当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公斤摄氧量、MET值及左室射血分数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上述指标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9.干预1年内实验组患者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它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7.69%)明显低于对照组(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心功能改善、患者自我效能、心理弹性、康复依从性、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的提高均起到积极作用,有效减少了吸烟患者的数量,降低了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后的自我感觉劳累程度,再梗死及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出院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全程心脏康复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张钦钦[2](2020)在《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的认知水平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基于知信行模式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案,比较常规健康教育与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以期为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知识宣教和心脏康复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1.根据成组设计中两样本均数比较的样本含量估算,确定每组所需研究对象为45例,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自2019年2月至5月在河南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抽取的信封中的数字,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干预组。最终纳入对照组41例、干预组43例患者。2.两组患者在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本研究所需量表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生活质量水平、心理状态等,干预组采取以知信行模式为依据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方案进行指导,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及康复方案,观察两组患者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疾病知信行水平、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健康行为的改善效果。4.观察指标:量表评价指标: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得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得分、广泛性焦虑量表-7项(GAD-7)和健康问卷-9项(PHQ-9)量表得分;实验室数据指标: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值、LDL-C值、血压值、LVEF值;健康行为指标: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吸烟情况;5.采取EXCEL数据表格录入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所用统计方法有:统计描述,卡方检验(x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干预前年龄、民族、性别、居住地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个数及工作情况、家庭收入等一般人口学资料和既往病史、冠脉病变情况、置入支架个数等疾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110.473,P<0.05)。3.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SF-36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5.797,P<0.05)。干预组患者尤其在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心理健康这四个维度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4.干预前两组患者GAD-7、PHQ-9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量表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两组患者在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吸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吸烟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6个月血压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后1个月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长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3.852,P<0.05)。结论1.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效果良好,知信行模式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树立健康的信念和态度,降低疾病的危险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经过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患者的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血压情况控制良好,吸烟情况得到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轻,SF-36生活质量量表得分提高。3.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量表可以作为衡量患者术后健康教育、疾病认知、行为改善的评价指标。
熊司琦[3](2020)在《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心脏病运动恐惧以及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并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因素。2.评价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对提高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并降低其心脏病运动恐惧水平、自我感受负担水平的有效性。研究方法1.于2019年5月至2019年7月选取天津市两所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一般资料调查表、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SMS)、心脏病运动恐惧量表(TSK-SV Heart)、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组成。使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性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2.于2019年8月至11月,选取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分为院内干预和院外干预,院内干预从入院第2天开始,分5次进行,每次15~30分钟;院外干预于患者出院后以电话及微信随访的形式进行,每周1次,共4次,每次10~20分钟。并分别于入院第2天、出院当天及出院后4周进行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指标为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SMS)、心脏病运动恐惧量表(TSK-SV Heart)和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对1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调查,其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74.71±8.66)分,得分指标为55.34%,处于较低水平状态;各维度的标化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情绪管理、日常生活管理、疾病医学管理。本研究中患者运动恐惧得分为(51.72±7.78)分,患者的心脏病运动恐惧水平较高;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为(31.84±6.75),处于中度负担水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状态”、“既往心绞痛情况”、“合并高血压情况”、“心功能分级”、“心脏病运动恐惧”及“自我感受负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显着。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文化程度”、“心脏病运动恐惧”、“自我感受负担”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共同预测自我管理行为的决定系数R2为48.9%。2.干预结束时,共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完成了住院期间和院后随访的全部资料收集,试验组38例,对照组37例。(1)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后,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干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在出院时、出院后4周试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以及疾病医学管理得分、情绪管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得分,出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院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前后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上升趋势,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出院时与入院时、出院后4周与出院时、出院后4周与入院时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2)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后,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病运动恐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干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在出院时、出院后4周试验组AMI患者的心脏病运动恐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前后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心脏病运动恐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患者的心脏病运动恐惧总分、恐惧、回避维度得分,出院时与入院时、出院后4周与出院时、出院后4周与入院时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功能障碍维度得分出院时与入院时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出院后4周与入院时、出院后4周与出院时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3)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后,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干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在出院时、出院后4周试验组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前后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出院后4周与出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在出院时与入院时、出院后4周与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其经济负担得分出院后4周与出院时、出院后4周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在出院时与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其情感负担得分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其身体负担得分出院时与入院时、出院后4周与出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出院后4周与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研究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各维度得分处于低水平状态、心脏病运动恐惧水平较高、自我感受负担处于中等水平;“BMI”、“文化程度”、“心脏病运动恐惧”、“自我感受负担”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2.基于BCW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3.基于BCW的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病运动恐惧水平。4.基于BCW的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水平。
邱孝丰[4](2019)在《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现状调查及护理内容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心肌梗死患者认知与需求-Ⅱ期心脏康复开展与管理-护士工作体验”三层面展开调查,充分了解患者对Ⅱ期心脏康复的认识和需求程度以及护理现状,并构建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框架,为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提高Ⅱ期心脏康复护理质量,从而改善Ⅱ期心脏康复认知现状及护理现况。研究方法1.心肌梗死患者Ⅱ期心脏康复认知与需求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监护室诊断为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180名,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Ⅱ期心脏康复的认知与需求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和Logistic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2.北京地区部分医院Ⅱ期心脏康复开展及管理现状调研。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北京地区10所三级医院Ⅱ期心脏康复现况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开展情况、康复团队组建情况、康复护理管理情况以及设施配备情况等,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同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7名心脏康复护士进行半结构访谈,以深入了解心脏康复护士工作体验。3.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框架构建。采用循证方法,基于PIPOH方法确定研究问题,全面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指南网站及专业协会网站中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和最佳实践证据总结,使用国际指南研究与评价协会制定的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AGREE Ⅱ)对指南进行评价,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提取与心肌梗死患者Ⅱ期心脏康复护理相关的内容形成初稿,经两轮Delphi专家咨询论证,最终形成心肌梗死患者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框架。研究结果1.心肌梗死患者Ⅱ期心脏康复认知需求调查。本研究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调查对象平均年龄(54.28±10.67)岁,80.10%为男性,12.9%的患者对Ⅱ期心脏康复有所了解,72.5%患者认为Ⅱ期心脏康复会给其带来益处,75.40%的患者能够认识到Ⅱ期心脏康复于自身的重要性,82.4%的患者希望了解更多关于Ⅱ期心脏康复的知识,63.2%的患者表示出院后愿意参加Ⅱ期心脏康复。文化程度、运动习惯以及回归工作需求是患者Ⅱ期心脏康复认和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2.北京地区部分医院Ⅱ期心脏康复护理现况调研。本研究共调查北京地区10所三级医院,其中4所医院开展了 Ⅱ期心脏康复项目,1所为心脏专科医院,3所为综合性医院,开展规模为5~10张床位,周开诊天数在1~5天不等,心脏专科医院设立了独立的心脏康复科,3所综合医院的Ⅱ期心脏康复隶属心内科管理,2所医院具备心脏康复应急预案,4所医院均缺乏相应的心脏康复护理实践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Ⅱ期心脏康复护士工作体验部分析出“护患关系和谐”、“担忧护理风险”和“工作待完善”三个主题,“工作待完善”主题下包含“护理评估不全面”、“缺乏护理内容规范”、“缺乏岗位规章制度”及“缺乏心脏康复培训”四个观点。3.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框架构建。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框架构建部分,共纳入指南11份,4份为中文,7份为英文,经文献分析,提取与Ⅱ期CR护理相关的推荐主题7个,分别是信息收集、患者评估、运动康复、协调沟通、健康教育、社会心理支持与延续护理;经两轮专家咨询,形成7个部分、22个类别、124条目的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框架。研究结论1.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对Ⅱ期心脏康复了解程度较低、了解途径单一、获得的院内心脏康复教育较少,参与心脏康复的需求较高,亟需通过加强健康宣教力度普及知识,提高患者认知水平。2.在调查的医院中开展Ⅱ期心脏康复的医院数量少,场地设备不完善,心脏康复护理工作内容不明确,护理管理制度尚欠缺,护理内容缺乏标准规范,实施心脏康复的护士对心脏康复内容了解不全面,难以满足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康复需求。3.科学合理地构建并论证了包含7个方面、22个类别、124条目的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框架,内容框架条目全面、结构合理、贴合临床、实用性强,为规范心肌梗死患者的Ⅱ期心脏康复护理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龚莉[5](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疲劳轨迹及其预测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对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AMI)患者在入院后第2天(急性入院期,T1)、出院后1个月(T2)、出院后2个月(T3)及出院后4个月(T4)的疲劳水平进行纵向研究,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Latent Class Growth Model,LCGM)拟合AMI患者疲劳发展轨迹的类型和特征。分析不同AMI患者疲劳轨迹的影响因素,探讨影响不同疲劳亚组患者的预测指标。研究方法:采用纵向随访的研究方法,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湖州市某三级综合医院心血管诊疗中心符合纳排标准的首发AMI住院患者206例。一般资料问卷、多维疲劳量表(MFI-20)、广泛性焦虑量表简版(GAD-2)、患者健康问卷简版(PHQ-2)及阿森斯睡眠量表(AIS)在患者入院后第2天发放,随后在出院后1、2、4个月再次发放患者MFI-20、GAD-2、PHQ-2及AIS进行随访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并录入数据,运用SPSS22.0软件与Mplus8.3软件,首先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AMI患者疲劳水平的总体发展趋势,再次以潜在类别增长模型拟合AMI患者的疲劳发展轨迹的潜在类别,采用信息指数如AIC、BIC、样本校正的BIC、熵值、BLRT及VLMR检验评价拟合结果,确定最佳的拟合模型;从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及生理心理指标中分析影响AMI患者疲劳轨迹的预测因素。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再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不同疲劳轨迹的预测因素。研究结果:(1)AMI患者在四个时间点的MFI-20量表总分平均值分别为57.87±13.90分,57.87±13.90分,41.52±12.33分,41.34±12.15分。在T1时评分最高,出院后的T2、T3、T4时的评分则逐渐降低。经潜类别增长模型分析,确定了三个潜类别模型的数据拟合结果最好,此时具有较低的BIC值为5538.453,熵值为0.939,BLRT及VLMR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截距和斜率将三种类型疲劳发展轨迹分别命名为明显改善组(C1)、缓慢缓解组(C2)、持续疲劳组(C3),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2%、62.8%及22.0%;(2)经单因素分析,一般人口学因素、疾病相关因素、生理心理因素均会对患者出院4个月内的疲劳水平造成影响,得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包括:性别、婚姻状况、共病个数、心功能分级、T1-T4焦虑得分、T1-T4抑郁得分、T1及T3-T4睡眠质量得分;(3)经过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比于持续疲劳组(C3)患者,患者疲劳类型发展成为明显改善组(C1)的预测因素包括:焦虑T1得分、抑郁T4得分及睡眠质量T4得分,其在明显改善组(C1)影响效果分别是持续疲劳组(C3)的0.064倍(OR=0.064,95%CI 0.013-0.324)、0.362倍(OR=0.362,95%CI 0.178-0.737)和0.366倍(OR=0.366,95%CI 0.145-0.926)。相比于持续疲劳组(C3),AMI患者疲劳类型发展成为缓慢缓解组(C2)的预测因素主要包括男性、共病个数<5个、心功能1级和睡眠质量T4得分,其在明显改善组(C1)影响效果分别是缓慢缓解组(C2)的8.400倍(OR=8.400,95%CI2.204-32.021)、11.021倍(OR=11.021,95%CI 2.793-43.493)、11.665倍(OR=11.665,95%CI1.726-78.856)及0.366倍(OR=0.366,95%CI 0.145-0.926)。研究结论:(1)AMI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其疲劳水平呈现非线性变化模式。AMI患者在出院后4个月内,其疲劳水平的变化存在3种不同的发展轨迹,即明显改善组(15.2%)、缓慢缓解组(62.8%)和持续疲劳组(22.0%);虽然大部分患者的疲劳能够实现良好的改善,但是仍有一小部分患者的疲劳水平在治疗和护理下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存在持续疲劳状态;(2)性别、婚姻状况、共病个数、心功能分级、T1-T4焦虑评分、T1-T4抑郁评分、T1与T3-T4睡眠质量评分等相关指标均会影响AMI患者疲劳的发展轨迹。性别、共病个数、心功能分级、焦虑T1得分、抑郁T4得分及睡眠质量T4得分对不同类型的疲劳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区分和预测作用,为今后早期识别和筛查疲劳的高危患者提供了参考依据。
佘纳[6](2021)在《基于HBM的微课健康教育在肩袖损伤修补术后患者康复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给患者提供可视化的康复动作指导,使患者更好的掌握康复锻炼方法及要点;(2)让患者明确肩袖损伤术后康复的重要意义,提高患者康复锻炼的健康信念和依从性,最终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研究方法:(1)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请骨科医生和康复师编写肩袖损伤术后康复微课的脚本,在此脚本的基础上使用相机拍摄,运用“爱剪辑”软件进行整理和编辑,最终完成肩袖损伤术后康复微课的制作;同时制定出以健康信念模式为导向的护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2)选取2020年7月~2021年2月,在浙江省湖州市某三甲医院骨科住院,准备行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收集和评估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疼痛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分(CMS)、肩袖损伤康复依从性评分和健康信念得分等。比较健康信念结合微课模式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同干预之后的效果差异。研究结果:(1)拟共有84名患者纳入研究,均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际最终为80名患者完成了随访,实际每组40名;男女比25:55;年龄39~76岁,年龄(57.84±8.21)岁。对照组男12人,女28人,年龄(59.28±7.77)岁;实验组男13人,女27人,年龄(56.4±8.48)岁。患者在身高、体重等普通特征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2)VAS:干预前,实验组(5.42±1.43)与对照组(5.55±1.44)差异不显着(P>0.05)。干预后,采集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间点疼痛评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此3个时间点数据均存在显着差异(F组别=5.835,P=0.018<0.05)。(3)CMS:干预前,实验组(52.90±8.70)与对照组(52.55±8.33)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间点测量患者CM,数据差异显着(F组别=4.633,P=0.034<0.05),实验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CM值显着优于对照组患者。(4)患者康复依从性评分:干预前,实验组(25.62±3.62)与对照组(25.87±3.87),无组间差异(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数据差异显着(F组别=4.989,P=0.028<0.05)。(5)健康信念各维度评分、总评分: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均无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在个人健康信念(F组别=4.221,P=0.043)、感到有实力(F组别=4.089,P=0.047)、感到有资源利用(F组别=4.390,P=0.039)、感到有威胁(F组别=4.547,P=0.036)评分上均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表明实验组干预措施可以确定提高患者的个人健康信念、有实力感觉和资源利用能力;同时还可以减少患者受到威胁的感觉。而在感到有控制力(F组别=1.510,P=0.233)、健康信念总评分(F组别=2.043,P=0.157)上,两组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在感到有控制力和健康信念总评分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措施的效果均无差异。研究结论:(1)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微课护理方式能够加快肩袖损伤修补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依从性,缓解疼痛。(2)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微课护理方式可以提高肩袖损伤修补术后患者资源利用能力、增强个人健康信念和实力感,减少威胁感。
马欣[7](2021)在《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的现状并探究包括人口学、疾病资料、心理(心脏康复意愿、健康行为能力、疾病感知)、社会(社会支持)方面因素对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的影响,为更好地开展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Ⅰ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及指导。方法:问卷调查方法:抽取2020年6月至7月新疆某三甲医院共407例心脏康复Ⅰ期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一般人口学和疾病资料、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及心脏康复意愿、健康行为能力、疾病感知、社会支持等资料。统计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构成比)表示;(2)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分析、皮尔森相关分析;(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统计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现状: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总分为3.70±0.74,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为心脏基础知识4.07±0.85、紧急与安全4.03±0.88、诊断与治疗3.90±1.04、压力与心理3.78±0.91、风险管理3.74±0.92、药物知识3.70±0.89、营养知识3.68±0.95、运动锻炼3.47±0.92、社会关注3.35±1.05、工作与职业3.17±1.20;需求排序上与医护人员稍有差别。选择获得信息的方式情况:与医护人员面对面交流占69.8%、QQ/微信等信息平台占45%、授课与讲座占35.1%、宣传手册图画占19.4%、可携带的视频或音频占16%。2.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单因素分析及相关分析: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总分在不同年龄、家族史、性别、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吸烟、饮酒情况及是否接受过专业康复指导上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感知总分、社会支持总分、健康行为能力总分、心脏康复意愿总分均与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总分呈正向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多因素分析:年龄(β=-0.105)、心功能分级(β=-0.093)、心脏康复意愿(β=0.264)、健康行为能力(β=0.262)、社会支持(β=0.137)、疾病感知(β=0.096)是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共同解释总变异的33.4%。4.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内容各项得分与医护人员心脏康复信息需求认知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与医护人员选择获取或传授信息的方式有差异,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被调查者的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得分各维度均>3分,认为所有信息都是重要的,但信息需求程度较其他研究结果为低,信息需求仍有待提高。需求程度前五位的是心脏基础知识、紧急与安全、诊断与治疗、压力与职业、风险管理。患者倾向于“与医护人员面对面交流沟通”、“微信/QQ等互联网平台”两种方式获取信息。2.老年及心功能越差的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低;而心脏康复意愿、健康行为能力(自我效能)、疾病感知水平以及社会支持越高/强,则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越高。相比较医护人员心脏康复信息需求而言,冠心病患者更想获取压力与心理方面信息。医务人员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特征及个人情况尽早提供信息支持,满足患者信息需求,达到个性化信息教育的目的。
孟佳[8](2020)在《基于IMB模型的社区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教育方案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 model,IMB模型)的心脏康复教育方案在社区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实验性研究。选取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档的77名居住在社区且发生心血管事件1年后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后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最终对照组41例,实验组36例。对照组参加系列心脏康复教育讲座,实验组则在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讲座后,采取基于IMB模型的心脏康复教育方案,即通过预调查,获取患者有关心脏康复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的基本资料,结合心脏康复指南要求,找出其薄弱环节,针对薄弱环节分别制定患者上述三个要素的个体化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其中结合研究对象参与和坚持心脏康复动机的强弱,利用动机性访谈技巧,确定不同的动机增强策略,从而制定个体化心脏康复教育方案,并在随后的一个月内伴随系列心脏康复教育讲座实施该教育方案。干预前、干预结束后3个月、6个月分别收集所有研究对象自我效能、运动依从性、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相关体适能(握力、2分钟踏步试验)的变化,在6个月后收集生化指标的变化。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一般资料和结果统计量用描述性统计指标分析,除运动依从性和生化指标达标率以构成比表示外,其余指标以(x±S,M±Q)表示,计量资料中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e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另以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三个时间点各指标的变化,检验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通过t检验或χ2检验或秩和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自我效能、运动依从性、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体适能(握力、2分钟踏步试验)、生化指标进行分析,两组在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社区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变化:实验组干预后第3个月的自我效能总分是(2.50±0.30)分,第6个月是(2.73±0.47)分;对照组第3个月的自我效能总分是(2.40±0.35)分,第6个月是(2.40±0.15)分,两组在干预后第3个月、6个月的自我效能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基线到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自我效能中等水平以上的患者由55.50%到83.30%;对照组则从基线的65.80%上升到7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社区冠心病患者运动依从性的变化:实验组干预后第3个月运动依从比例为77.80%,并延至6个月左右(75.00%);对照组第3个月的运动依从比例为56.10%,到6个月后该比例为46.30%,两组在干预后第3个月、6个月的运动依从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社区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变化:实验组干预后第3个月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是(87.00±5.66)分,第6个月是(91.22±6.61)分;对照组第3个月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是(83.56±7.49)分,第6个月是(87.34±8.80)分,两组在干预后第3个月、6个月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基线到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自我管理行为中等水平以上的患者由55.60%到97.20%;对照组则从基线的56.10%上升到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社区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实验组干预后第3个月的生活质量总分是(85.72±9.16)分,第6个月是(87.67±13.71)分;对照组第3个月的生活质量总分是(81.02±10.53)分,第6个月是(80.95±12.19)分,两组在干预后第3个月、6个月生活质量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社区冠心病患者体适能的变化:实验组干预后第3个月的握力是(20.83±6.96)kg,第6个月是(21.89±7.15)kg;对照组第3个月的握力是(24.80±10.87)kg,第6个月是(26.52±9.18)kg,两组在干预后第3个月、6个月的握力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的握力值低于对照组,但6个月时的上升幅度略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干预后第3个月的踏步次数是(80.00±20.00)次,第6个月是(95.58±27.61)次;对照组第3个月的踏步次数是(76.00±23.00)次,第6个月是(84.07±19.17)次,两组仅在干预后第6个月有统计学差异(P<0.05)。7.社区冠心病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干预后第6个月,实验组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分别是69.4%、63.9%、30.6%,对照组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分别是46.3%、65.9%、9.8%。两组除血糖外,血压、血脂达标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达标人数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采用基于IMB模型构建的心脏康复教育方案,从信息内容上结合了最新的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指南,从动机方面挖掘研究对象不同的动机强度和来源以提供不同的谈话策略和教育手段,同时强化研究对象的行为技巧和自我效能,从而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尤其是运动依从性,一系列的改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体适能,对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改善也发挥了作用。
陈齐[9](2020)在《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Ⅰ期心脏康复护理的循证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现阶段我国三级医院PCI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开展现状以及心内科护士的Ⅰ期康复护理态度和行为现况。在此基础上,系统检索国内外Ⅰ期心脏康复护理的相关证据,构建《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 ̄期心脏康复护理实践方案》。从而规范护士的临床护理工作,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方法1.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于2019年10~11月在全国范围内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我国10个省市共76所三级医院的管理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三级医院PCI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开展现况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通过便利抽样法抽取广东省17所综合性三级医院的245名心内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信效度良好的问卷对护士的Ⅰ期康复护理态度及行为现状进行调查。2.以澳大利亚“JBI循证护理实践模式”为理论框架,系统检索建库至2019年10月期间RANO、NICE、Cochrane Library、PubMed及中国医脉通等数据库中所有包含PCI术后Ⅰ期心脏康复护理的证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使用相关文献评价工具对初步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同时梳理和综合文献中的推荐意见,形成最佳证据总结。通过专家会议法筛选可在试点病房开展的条目,结合临床情景明确证据转化的阻碍因素,构建《PCI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护理实践方案》初稿。基于循证方案的最佳证据,制定相应的审查指标和审查方法,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试点病房完成证据应用前的基线审查和2轮证据临床应用。结果1.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效度分析中,结构效度KMO值为0.895,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3690.062(P<0.001),共抽取3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3.057%。最大方差旋转法分析后,各因子载荷值在0.589~0.909范围内。信度检验中,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是0.940,重测信度是0.816。2.本次问卷共发放252份,有效问卷245份,有效回收率为97.2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态度得分影响因素分别为护士的职称、编制以及兴趣程度(P<0.05);行为得分影响因素分别为护士的性别、是否参加过培训以及兴趣程度(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护士的性别(β=-0.231,P<0.001)、年龄(β=0.162,P<0.001)、工作年限(β=0.202,P<0.001)、职务(β=-0.239,P<0.001)、有无接受过CR培训(β=-0.182,P<0.001)以及兴趣程度(β=-0.157,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态度条目“Ⅰ期心脏康复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医疗费用”和“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早期心脏康复运动训练是安全的”两者与行为得分之间呈正相关,两组相关系数r和P值分别为:r=0.210,P=0.001;r=0.169,P=0.008。3.在调查的76所三级医院资料中,39所医院(51.32%)已开展心脏康复项目,其中38所医院(97.44%)开展了运动试验,以心肺运动试验(92.11%)为主;15所医院(42.86%)建设了心脏康复中心。28所医院制订了 Ⅰ期心脏康复护理方案,其中6所医院是根据循证的方法制定的;心脏康复随访形式以“电话/短信随访(88.24%)”为主。实施率较高的心脏康复内容分别为“患者评估(97.22%)、高血压管理(86.11%)和用药指导(86.11%)”;实施率较低的心脏康复内容分别为“性活动指导(16.67%)、职业回归指导(30.56%)和睡眠管理(58.33%)”。医院是否制订了 Ⅰ期心脏康复护理方案在“血脂管理、体重管理、营养咨询、戒烟、体力活动咨询、运动训练、糖尿病管理、心理咨询”8项内容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通过文献的筛选和评价,共纳入9部指南和6篇系统评价。AGREE Ⅱ指南质量评价结果显示,5部指南质量为A级,4部B级,指南的总体质量较好。标准化得分较高的两个领域分别为“范围和目的(95.57±6.65)%”和“清晰性(93.83±7.05)%”。来自Cochrane Library的3篇系统评价为高质量,其余3篇系统评价为低质量。循证小组对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和综合后,共遴选出39条护士职责范围内的推荐意见,主要涵盖心脏康复组织策略、护士培训、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5.专家对推荐意见进行FAME属性论证后,最终纳入15条最佳证据引入临床实践变革。临床适用性调研显示所引入的证据具有较高的适宜性、可行性、临床意义及有效性。专家认为实践变革的阻碍因素主要包括医护人员缺乏相关培训、科室缺乏相关评估或记录单以及患者参与心脏康复的依从性低。6.针对实践障碍制定了相关行动策略,经过2轮证据审查后,研究场所制订了相关的评估单或记录单,完善了 Ⅰ期康复护理流程;护士对14项审查指标的依从率显着提高,其中4项审查指标的依从率均有很大的提升,其余审查指标依从率均达到100%。证据应用后,患者PCI术后自我管理能力显着提高。结论1.我国三级医院PCI术后患者Ⅰ心脏康复开展现状仍然不规范,在心脏康复实施内容、人才培养、心脏康复中心建设及院外随访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2.不同特征的护士 Ⅰ期心脏康复护理态度和行为水平不同,提示制定相关的培训考核机制和规范化护理方案势在必行。3.经过严格的文献检索和质量评价,我国尚无基于循证并针对护士的PCI术后Ⅰ期康复护理规范。基于最佳证据和临床情景构建的循证实践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有效改善了护士的Ⅰ期护理态度和行为,改善了临床实践环境。
丁海杰[10](2020)在《互联网+双心照护模式在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互联网+双心照护模式对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为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其他病种实施互联网+双心照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将双心照护延续到社区、家庭,使其更具系统性及连贯性,为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康复期提供更优质的照护方式,进而改善其预后的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入住秦皇岛市第一医院CCU(2)病区符合纳入标准的65名患者为观察组,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18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5名患者为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当日及术后,通过对入院评估单和医疗记录查阅,获得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对照组:(1)冠心病的常规护理;(2)健康教育:每日及每周定时为病人进行健康宣讲及文字资料发放;(3)定期随访:出院后1个月、3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每次15min。观察组:(1)在冠心病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分层心理干预。(2)健康教育:利用双心照护公众号及APP有计划的进行健康教育。(3)定期随访:出院后1个月、3个月,通过微信视频访谈,访谈时间设定为15min。两组收集资料时间点均为:患者入院时、手术日、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统计记录两组患者SAS量表评分,SAQ量表评分,服药依从性量表评分,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Pro-BNP、TC及LDL-C数值。使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定性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及Z检验;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数据差异,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组内比较手术日较入院时SAS量表得分具有显着差异(P<0.05),出院时观察组SAS得分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2、出院1个月后两组患者在SAQ量表各个维度上标准化得分及服药依从性量表得分差异明显(P<0.05)。3、术后出院3个月两组患者MACE发生情况,有显着差异(P<0.05)。4、两组患者Pro-BNP、TC、LDL-C入院时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出院前两组Pro-BNP指标差异明显,出院后3个月两组TC、LDL-C指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互联网+双心照护模式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的焦虑状况。2、互联网+双心照护模式可增加医生、护士及患者三者之间的互动,提高患者康复期服药依从性,进而提升其生活质量。3、互联网+双心照护模式可促进患者心脏、心理双康复,对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有积极影响。4、互联网+双心照护模式对冠脉三支病变患者康复期Pro-BNP及血脂水平有改善作用。
二、健康教育在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康教育在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依托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在急性心梗行PCI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心脏康复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意义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工具 |
4 干预措施 |
5 统计学方法 |
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7 伦理问题 |
结果 |
1 两组患者样本流失情况比较 |
2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 两组干预6个月与1年的各项危险因素水平的比较 |
4 两组患者心脏康复前后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 |
5 两组患者心脏康复前后的PHQ-9评分与GAD-7评分比较 |
6 两组患者戒烟情况比较 |
7 两组患者康复依从性比较 |
8 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比较 |
9 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后Borg量表评分比较 |
10 两组患者心肺功能的比较 |
11 两组患者再梗死及其它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讨论 |
1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危险因素水平的影响 |
2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一般自我效能的影响 |
3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PHQ-9及GAD-7 评分的影响 |
4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戒烟情况的影响 |
5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 |
6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的影响 |
7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 6 分钟步行实验后 Borg 量表评分 |
8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
9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 |
结论 |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1 研究的局限性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缩略词表 |
致谢 |
(2)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现状 |
1.1.2 心脏康复的现状 |
1.1.3 健康教育在冠心病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依据 |
1.3.1 操作性定义 |
1.3.2 知信行理论 |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1.1 样本量计算 |
2.1.2 研究对象 |
2.1.3 纳排标准 |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2.1 干预组 |
2.2.2 对照组 |
2.3 干预评价指标及资料收集方法 |
2.3.1 量表评价指标 |
2.3.2 实验室评价指标 |
2.3.3 健康行为评价指标 |
2.3.4 资料收集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4.1 研究设计阶段 |
2.4.2 研究实施阶段 |
2.4.3 调查结束 |
2.5 伦理原则 |
2.5.1 知情同意原则 |
2.5.2 不伤害原则 |
2.5.3 保密原则 |
2.6 统计学处理 |
2.7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资料比较 |
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的得分比较 |
3.2.1 干预前得分比较 |
3.2.2 干预后得分比较 |
3.2.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量表的得分比较 |
3.3.1 干预前得分比较 |
3.3.2 干预后得分比较 |
3.3.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 |
3.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得分比较 |
3.4.1 干预前得分比较 |
3.4.2 干预后得分比较 |
3.4.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 |
3.5 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的比较 |
3.5.1 组间比较 |
3.5.2 组内比较 |
3.6 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长度的比较 |
3.6.1 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 |
3.6.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3.7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患者血压情况改变的比较 |
3.8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抽烟人数情况改变的比较 |
4 讨论 |
4.1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生活质量 |
4.2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
4.3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PCI术后焦虑、抑郁的情绪 |
4.4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PCI术后健康状况 |
4.5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4.6 今后的研究方向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一般人口学资料 |
附录C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 |
附录D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 |
附录E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 |
附录F 患者健康问卷-9项量表(PHQ-9) |
附录G 患者疾病资料(医护人员填写) |
致谢 |
论文发表及课题基金申请情况 |
(3)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研究假设 |
5 理论及操作性定义 |
6 理论基础 |
7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
8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心脏病运动恐惧及自我感受负担的现状调查 |
研究方法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2.1 研究对象选择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样本量 |
3 研究工具 |
4 资料收集 |
5 统计分析方法 |
6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社会学资料 |
1.2 研究对象疾病相关资料 |
2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心脏病运动恐惧和自我感受负担现状 |
2.1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 |
2.2 AMI患者心脏病运动恐惧现状 |
2.3 AMI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 |
3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在一般资料中的差异 |
3.1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在人口学社会学资料中的差异 |
3.2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在疾病相关资料中的差异 |
4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心脏病运动恐惧、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性分析 |
5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
5.1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相关因素赋值方法 |
5.2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
讨论 |
1 AMI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
2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
3 AMI患者心脏病运动恐惧、自我感受负担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
4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 |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
研究方法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2.1 研究对象选择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样本量 |
2.7 分组方法 |
3 干预内容及方法 |
3.1 制定干预内容 |
3.2 干预方案 |
3.3 具体干预步骤 |
4 研究工具 |
5 资料的收集 |
6 质量控制 |
7 伦理原则 |
8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1.1 两组AMI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
1.2 两组AMI患者疾病相关资料 |
2 干预前两组AMI患者观测指标的同质性检验 |
2.1 干预前两组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比较 |
2.2 干预前两组AMI患者心脏病运动恐惧的比较 |
2.3 干预前两组AMI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比较 |
3 干预后两组AMI患者观测指标的效果分析 |
3.1 两组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效果 |
3.2 两组AMI患者心脏病运动恐惧的干预效果 |
3.3 两组AMI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干预效果 |
讨论 |
1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对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
2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对AMI患者心脏病运动恐惧的影响 |
3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对AMI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健康教育在AMI患者心脏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现状调查及护理内容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心肌梗死患者Ⅱ期心脏康复认知与需求调查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北京地区医院Ⅱ期心脏康复开展及管理现状调研 |
1. Ⅱ期心脏康复开展及管理现状调查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2 结果 |
2. Ⅱ期心脏康复护士工作体验的质性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构建 |
1. 初步拟定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框架 |
1.1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2. Delphi法论证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框架 |
2.1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疲劳轨迹及其预测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AMI患者疲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相关概念 |
1.2.2 AMI患者疲劳现状 |
1.2.3 AMI患者疲劳的预测因素 |
1.2.4 疲劳对AMI患者的影响 |
1.3 理论基础及应用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2.1 总体对象 |
2.2.2 样本对象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退出标准 |
2.2.6 样本量确定 |
2.2.7 随访时间点的设置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采集 |
2.4.1 质量控制 |
2.4.2 患者知情同意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AMI患者资料收集情况 |
3.1.1 纳入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1.2 失访人群基本特征分析 |
3.2 AMI患者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总体变化情况 |
3.3 AMI患者四个时间点疲劳得分情况分析 |
3.3.1 AMI患者四个时间点疲劳得分比较 |
3.3.2 AMI患者疲劳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3.3 AMI患者四个时间点疲劳差异性检验 |
3.4 AMI患者疲劳发展轨迹的潜类别增长分析 |
3.5 AMI患者疲劳三个潜在类别模型的验证 |
3.6 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轨迹的影响因素研究 |
3.6.1 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轨迹的单因素分析 |
3.6.2 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轨迹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AMI患者疲劳及焦虑、抑郁、睡眠质量的基本现状 |
4.1.1 AMI患者疲劳及生理心理因素总体水平 |
4.1.2 AMI患者疲劳水平的个体差异 |
4.2 AMI患者疲劳的发展趋势与轨迹 |
4.2.1 AMI患者的潜在亚群组 |
4.2.2 不同亚群组AMI患者疲劳的发展轨迹 |
4.3 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的预测因素 |
4.3.1 一般人口学资料对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的影响 |
4.3.2 疾病相关因素对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的影响 |
4.3.3 生理心理因素对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的影响 |
4.4 对临床护理的启示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肌梗死后疲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HBM的微课健康教育在肩袖损伤修补术后患者康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几个重要概念 |
1.3.1 肩袖损伤 |
1.3.2 肩袖损伤修补术 |
1.3.3 健康信念模式 (Health Believe Model, HBM) |
1.3.4 微课 |
1.3.5 术后康复 |
2 文献回顾 |
2.1 肩袖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危害 |
2.2 肩袖损伤的治疗方法及研究现状 |
2.3 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治疗的方法及现状 |
2.4 微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 |
2.5 健康信念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 |
2.6 健康信念与锻炼依从性的关系 |
2.7 健康信念模式应用依据 |
2.8 文献小结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研究对象 |
3.2.1 样本来源 |
3.2.2 纳入标准 |
3.2.3 排除标准 |
3.2.4 剔除标准 |
3.2.5 样本量估算 |
3.2.6 研究对象的分组 |
3.3 资料收集及结局指标的记录 |
3.3.1 资料收集评估工具 |
3.3.2 结局指标的记录 |
3.4 研究步骤 |
3.4.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3.4.2 确定干预方案 |
3.4.3 完成相关的知识培训 |
3.5 具体的干预措施 |
3.5.1 对照组的干预 |
3.5.2 实验组的干预 |
3.6 统计学方法 |
3.7 质量控制 |
3.7.1 研究开展前 |
3.7.2 研究进行中 |
3.7.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8 伦理原则 |
3.8.1 自愿原则 |
3.8.2 保密原则 |
3.9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 |
4.1 样本流失情况 |
4.2 干预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4.3 干预前、干预后 1 个月、3 个月两组患者疼痛 (VAS) 的比较 |
4.4 干预前、干预1 个月、3 个月两组患者(CMS)肩关节评分比较 |
4.5 干预前、干预后1 个月、3 个月两组患者康复依从性评分比较 |
4.6 干预前后 1 个月、干预后 3 个月健康信念维度评分比较 |
5 讨论 |
5.1 行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的一般资料 |
5.2 基于 HBM 的微课健康对肩袖损伤术后患者疼痛 (VAS) 的影响 |
5.3 基于HBM的微课健康教育对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影响 |
5.4 基于HBM的微课健康教育对患者术后康复依从性的影响 |
5.5 基于HBM的微课健康教育对肩袖损伤术后患者健康信念的影响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2.1 本研究创新点 |
6.2.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肩袖损伤术后患者康复治疗及护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冠心病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 |
2.2 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信息需求测量工具 |
2.3 国内外冠心病患者心脏康Ⅰ期复信息需求研究现状 |
2.4 国内外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信息需求影响因素 |
3 理论基础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 研究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样本计算 |
3 研究内容 |
(1)调查分析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Ⅰ期一般资料 |
(2)调查分析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现状 |
(3)调查分析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影响因素 |
(4)调查分析医护人员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认知 |
4 研究工具 |
4.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4.2 心脏康复信息需求量表(INCR) |
4.3 心脏康复量表(CRI):用于测量心血管病患者心脏康复的意愿 |
4.4 健康行为能力量表(SRAHP):用于测量健康行为方面自我效能 |
4.5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RSS) |
4.6 简短疾病知觉问卷(简称 BIPQ) |
5 问卷的收集 |
5.1 预调查 |
5.2 正式调查 |
6 伦理学原则 |
7 质量控制 |
7.1 收集资料阶段 |
7.2 数据录入阶段 |
8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 冠心病患者人口学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 |
2 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现状 |
3 冠心病患者心理社会因素调查结果 |
4 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5 心脏康复Ⅰ期冠心病患者与医护人员信息需求认知差异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及疾病相关特征 |
2 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 |
3 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 |
4 冠心病患者与医护人员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差异性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局限性 |
3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血管病患者心脏康复信息需求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8)基于IMB模型的社区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教育方案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注释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冠心病的流行趋势 |
1.1.2 冠心病的治疗与康复 |
1.1.3 心脏康复开展现状 |
1.1.4 社区心脏康复教育的必要性 |
1.2 研究现状 |
1.2.1 社区心脏康复教育研究现状 |
1.2.2 社区心脏康复教育研究现状的述评 |
1.2.3 IMB模型 |
1.3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剔除标准 |
2.2.4 样本量 |
2.2.5 分组方法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前准备 |
2.3.2 干预方法 |
2.4 评价指标及工具 |
2.4.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2.4.2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 |
2.4.3 运动依从性 |
2.4.4 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 |
2.4.5 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 |
2.4.6 体适能 |
2.4.7 生化指标 |
2.5 资料收集 |
2.6 资料整理与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原则 |
2.9 研究流程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1.1 研究对象的流失情况 |
3.1.2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 |
3.1.3 研究对象的疾病相关资料 |
3.2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指标的均衡性检验 |
3.3 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的比较 |
3.3.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自我效能的比较 |
3.3.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自我效能不同水平的比较 |
3.4 干预后两组患者运动依从性的比较 |
3.5 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比较 |
3.5.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自我管理行为总分的比较 |
3.5.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的组间比较 |
3.5.3 实验组不同时间点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的比较 |
3.5.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自我管理行为不同水平的比较 |
3.6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
3.6.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生活质量总分的比较 |
3.6.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生活质量各维度的组间比较 |
3.6.3 实验组不同时间点生活质量各维度的比较 |
3.7 干预后两组患者体适能的比较 |
3.8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化指标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干预对CHD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
4.2 干预对CHD患者运动依从性的影响 |
4.3 干预对CHD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
4.4 干预对CH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4.5 干预对CHD患者体适能的影响 |
4.6 干预对CHD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4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Ⅰ期心脏康复护理的循证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护士的Ⅰ期心脏康复态度及行为现状调查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研究内容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3章 三级医院Ⅰ期心脏康复开展现状调查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 研究内容 |
3.3 统计学方法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Ⅰ期心脏康复相关文献的质量评价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4.3 统计学方法 |
4.4 结果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证据的综合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识别临床实践与指南的差距 |
6.1 研究方法 |
6.2 研究步骤 |
6.3 研究结果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7章 方案的评价 |
7.1 研究方法 |
7.2 统计学方法 |
7.3 研究结果 |
7.4 讨论 |
7.5 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文献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早期康复 |
综述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心内科护士对PCI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态度及行为调查表 |
附录二 三级医院Ⅰ期心脏康复开展现况调查表 |
附录三 PCI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护理指南咨询表 |
附录四 患者心脏康复初始评估表 |
附录五 患者戒烟意愿的评估方法 |
附录六 运动康复七步法 |
附录七 每日运动登记本 |
附录八 心脏康复操记录单 |
附录九 心脏康复随访表 |
附录十 教育流程表 |
附录十一 证据分级系统 |
附录十二 临床审查记录单 |
附录十三 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AGREE Ⅱ) |
附录十四 AMSTAR Ⅱ质量评价工具条目 |
附录十五 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版) |
附录十六 Brog自觉劳累分级评分表 |
附录十七 代谢当量与活动对应表 |
附录十八 冠脉支架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定量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互联网+双心照护模式在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双心照护在冠心病患者康复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研究问卷 |
四、健康教育在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依托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在急性心梗行PCI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D]. 荣山伟. 青岛大学, 2020(01)
- [2]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D]. 张钦钦. 河南大学, 2020(02)
- [3]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熊司琦.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现状调查及护理内容构建研究[D]. 邱孝丰.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 [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疲劳轨迹及其预测因素研究[D]. 龚莉.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1)
- [6]基于HBM的微课健康教育在肩袖损伤修补术后患者康复的应用研究[D]. 佘纳.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7]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Ⅰ期信息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马欣.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8]基于IMB模型的社区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教育方案的效果研究[D]. 孟佳. 河北大学, 2020(08)
- [9]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Ⅰ期心脏康复护理的循证实践[D]. 陈齐. 长江大学, 2020(04)
- [10]互联网+双心照护模式在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研究[D]. 丁海杰.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