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个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石红宇[1](2021)在《大学生自我构念特征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效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研究显示,大学生更容易受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2020年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作为国家人才的希望与未来,身上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大使命,因此关注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身心健康,提升大学生群体防控疫情,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效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针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宣教及干预并没有考虑特定群体的特点,也没有考虑人群的个体心理特征差异,因此存在个体差异大,疫情防控应对效能不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构念类型、自尊的现状调查,探讨其与疫情防控应对效能的关联,为制定大学生群体性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干预策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目的:调查研究疫情期间大学生自我构念特征及现况,探讨其与疫情防控知识,获取信息途径以及决策倾向的相关性;调查疫情期间大学生自尊、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现状,分别探讨其与及疫情防控效能的相关性;探讨疫情期间大学生自我构念类型、自尊、社会支持及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为全面、系统、有针对性解决大学生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心理危机,制定群体性心理干预策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描述性研究中的横断面研究。调查时间为2020年5月30日至8月25日。调查工具有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构念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采用SPSS 26.0和STATA 16.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假设设检验水准α=0.05,且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本研究纳入全国25个省和5个城市的904例在读大学生;女生663人,占73.3%,男生241人,占26.7%;其中医学专业学生占61%,理科类专业占22.9%,文科类占16.1%;60.4%的研究对象获取信息途径是通过新媒体;51.5%的大学生决策倾向为共享;研究对象疫情防控基本知识水平较低,有22.8%的研究对象未达到及格水平;2、研究对象的自我构念中位数M 145,其中独立自构中位数M 75,依赖自构中位数M 70,整体多偏于独立型自构;自我构念水平与年龄、性别、专业以及居住地无统计学意义;获取信息途径与自我构念总分(r=0.083;p<0.05)和独立自构总分显着相关(r=0.122;p<0.001);知识水平与自我构念总分(r=0.089;p<0.01)和独立自构总分均显着相关(r=0.143;p<0.001);3、研究对象自尊水平与获取信息途径(r=0.154;p<0.001)、知识水平(r=0.157;p<0.001)均显着相关;自尊水平与自我构念总分(r=0.316;p<0.001)、独立自构总分(r=0.377;p<0.001)、依赖自构总分(r=0.191;p<0.001)均显着相关;4、研究对象疫情防控知识水平与社会支持总分不相关,与客观支持总分显着相关(r=0.168;p<0.001),与主观支持总分显着负相关(r=-0.086;p<0.01);自我构念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r=0.296;p<0.001)、客观支持总分(r=0.152;p<0.001)、主观支持总分(r=0.238;p<0.001),以及社会支持利用度(r=0.246;p<0.001)均显着相关;独立自构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r=0.233;p<0.001)、客观支持总分(r=0.137;p<0.001)、主观支持总分(r=0.165;p<0.001),以及社会支持利用度(r=0.215;p<0.001)均显着相关;依赖自构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r=0.315;p<0.001)、客观支持总分(r=0.147;p<0.001)、主观支持总分(r=0.273;p<0.001),以及社会支持利用度(r=0.238;p<0.001)均显着相关;5、研究对象生活满意度中位数M 20,女性生活满意度水平高于男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满意度与自我构念总分(r=0.374;p<0.001)、独立自构总分(r=0.330;p<0.001)、依赖自构总分(r=0.352;p<0.001)均显着相关;6、研究对象自尊水平与社会支持总分(r=0.216;p<0.001)、客观支持总分(r=0.161;p<0.001)、主观支持总分(r=0.137;p<0.001)均显着相关;自尊水平与生活满意度(r=0.369;p<0.001)显着相关;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总分(r=0.280;p<0.001)、客观支持总分(r=0.160;p<0.001)、主观支持总分(r=0.230;p<0.001)均显着相关。结论:1、参与调查大学生疫情防控知识水平偏低,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效能普遍不高,提示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宣教效能需要提升;2、研究对象自我构念特征与疫情防控应对效能显着相关,提示心理特征对于疫情防控知识的接受具有影响;3、自我构念与自尊水平、社会支持,以及生活满意度均显着相关;4、自尊水平、客观社会支持与疫情防控应对效能显着相关,提示自我构念特征可以通过自尊、社会支持影响疫情防控的效能;5、自尊水平、社会支持各维度与生活满意度显着相关;提示自我构念特征可能是潜在的核心因素,直接或通过自尊、社会支持间接影响疫情防控应对效能,提高生活满意度水平。
张文清[2](2021)在《农村受家暴妇女自杀意念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以江西省C村X个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自杀问题日益演变成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其危害和影响极大,不仅危害个体生命安全、对他人的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加重国家对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处理的负担。在我国,女性自杀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其中农村妇女的自杀率又高于城市妇女,因此对农村妇女的自杀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并进行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和实践十分重要。本研究选择江西C村一位有自杀意念的农村受家暴妇女作为研究对象,为其提供个案工作服务。在女性主义和危机干预模式的理论指导下,通过文献研究法、深入访谈法收集服务对象的基本资料,分析服务对象的现实处境,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来解决问题。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帮助农村受家暴妇女理清并深入认识问题,使其意识到问题并非总是不可解决的,许多问题的产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将问题外化解构,妇女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发现自身优势,从而寻找恰当的方式来解决家庭暴力问题,争取合法权益、避免遭到伤害。以危机干预理论为指导,指出危机的产生具有紧迫性,是个体固有应对危机的方式已无法处理和解决问题时,需要对其进行紧急介入。家庭暴力的发生对农村妇女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原有应激能力已无法较好地帮助其走出危机,需要社会工作者对其进行紧急的危机干预,帮助受家暴妇女明确问题,为其提供支持、注入生活的新希望,从而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出路。本研究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受家暴妇女的自杀意念问题,在服务时将介入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受家暴妇女的问题进行干预。首先是危机来临期,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应对危机,鼓励服务对象发泄内心的苦闷情绪,理解服务对象的遭遇,安抚服务对象的情绪,收集服务对象详细的资料并制定计划。其次是积极转变期,帮助服务对象重建支持系统,认识原有应对问题方式的不合理性,并寻找新的因应方式来认识和解决问题,修正服务对象丈夫的认知和行为,协调夫妻关系共同解决家庭暴力问题。最后是巩固重塑期,协助服务对象检验新的应对方式的适用性,鼓励服务对象提升自我,重建对未来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在整个服务的过程中,服务对象的自杀意念强度明显降低,重新建立起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信心,也能利用新的因应方式去认识和处理问题,夫妻关系得到改善,家庭暴力问题得到缓解。
张忠宇,丛建伟[3](2020)在《个案管理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思考撤稿》文中认为个案管理是来自不同职业和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的团队为个案提供持续性"一揽子服务"方法。本文从个案管理的缘起、内涵出发,分析个案管理在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必要性以及实践路径。新时代背景下,以个案管理的模式介入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于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骆语辰[4](2020)在《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竞争激烈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德才兼备、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等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高水平人才。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提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德心共育教育理念等理论的指导下,在吸取前人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索育德获得品质和育心获得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积极效应,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采用“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调查问卷”做抽样调查,采取美国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21.0工具以及结构方程模型(SEM)建模软件AMOS18.0工具对本文所需的调研数据做统计分析,对“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心理危机组和对照组”等多变量关系,做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和路径分析。通过分析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Z077)中抽取2017、2018年部分高校所发生的严重心理危机致死学生资料做“心理解剖”分析,探索育德因素与育心因素在心理危机中的中介作用。研究高校大学生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长效应和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成长效应,以及在生活应激诱发心理危机过程中的交互预防干预心理危机的中介效应,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核心机制是其外部环境诱因和内在个体成因的交互作用。本文实证和个案所呈现的大学生所经受的压力和创伤等诱发因素,激活了其内在的思想信念空位等育德预警因素与性格优势缺失等育心预警因素,从而使其产生了心理危机倾向甚至心理危机结果。(2)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核心素养缺失是其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德预警因素和干预靶标。实证预测和个案分析证实,从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大学生拥有并实践人文情怀、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等核心素养,是其防止心理危机的育德保护因子;反之,这些育德因素的缺失则是其产生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3)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性格优势缺失是其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心预警因素和干预靶标。实证预测和个案分析证实,从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大学生习得并开发爱与被爱、责任心、自控力等性格优势,是其防止心理危机的育心保护因子;反之,这些育心因素的缺失则是其产生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4)防范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内因根据在于是其核心素养与性格优势的交互干预机制。经实证预测和个案证实,育德因素和育心因素相结合,如育德品质人文情怀与育心品质感恩之心的高度融合、育德品质珍爱生命与育心品质爱与被爱能力的息息相通、育德品质社会责任与育心品质责任心的共同担当、育德品质国家认同与育心品质理想信念的报国之行等,都是预防、控制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育德育心相结合的加工机制。(5)育德品质和育心品质的缺失是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拥有是防控心理危机的保护因子。因此,在大学生育德中培养此核心素养、在育心工作中培养此性格优势,可以有效地预控抑郁发作对心理危机的诱发。(6)大学生的性别、校别、年级等分类变量在育德品质核心素养与育心品质性格优势的交互作用共同预测和干预其心理危机中具有一定的调解作用。根据上述结论,本文也提出育德与育心防范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建议。目前对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核心素养与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里的详细指标仍需要进行深入性探讨,对具体工作的研究要做进一步探索研究,对丰富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有重要意义。
张忠宇,丛建伟[5](2020)在《个案管理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个案管理是来自不同职业和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的团队,为个案提供持续性"一揽子服务"的方法。当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迫切要求各高校建立健全一支能整合各方资源、分工协作的工作团队。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以个案管理的模式介入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深入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郭怡,蒋真好,张红梅[6](2020)在《大学生危机干预及心理服务体系构建的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众多研究指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复杂与严重。本文旨在梳理心理危机产生的后果以及干预的前沿理论,从发展性危机、存在性危机、情境性危机三个方面阐释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典型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预防为先、教育为本、匹配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核心的大学生心理服务体系框架,以期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并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借鉴和补充。
孙小悦[7](2019)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的重要保障。为正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转型新时期的发展方向,深刻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本研究采用自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查问卷”,对我国152名中小学、高职和大学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涵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工作内容、队伍建设、条件保障、效果评价、发展建议6个方面。调查结果发现: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起步-发展-成熟”并存的橄榄型结构,结构发展路径是从大学到高职再到中小学。学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必修课程,三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宣传形式和途径有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形式为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心理危机干预方法主要有心理辅导、心理教育和休学治疗等方法。2、心理健康教师以兼职为主,心理老师呈现年轻化、学历较高、持职业证书率较低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普遍较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场地面积偏小,高职处于中等水平,大学间有较大的差异性。3、学校对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工作、工作机制和条件保障的评价较低;专兼职教师在认可自己工作能力的同时,对工作条件保障、职业技能方面有强烈的需求;三类学校都需要更多形式来丰富心理健康工作内容。为此,本研究提出几点针对性建议,为有效助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往标准化方向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舒帷宸[8](2019)在《情绪调节理论视角下改善大学生手机游戏成瘾倾向的个案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游戏成瘾”是一种以对游戏产生精神依赖为表现的精神疾病,手机游戏成瘾的患者主要以手机游戏为依赖对象。手机网络游戏成瘾倾向是指手机网络游戏使用者接近成为成瘾状态的程度,这种程度存在高低之分。手机网络游戏成瘾倾向易催生一系列心理和社会问题。个案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基本方法之一,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强调对工作对象特性的适应,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通过促进人自主调整与环境和社会的关系,恢复或改善其社会生活能力和功能,解决其所面对的问题,进而增强并发展其社会适应能力。本研究探讨了将社会工作中个案工作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引入对手机游戏成瘾倾向的干预,试图在情绪调节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上述方式方法帮助案主改善成瘾倾向,并同时尝试帮助其实现更深层的心理康复,以期更好融入社会生活。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目标高校中符合条件的群体进行筛选,找出具有手机游戏成瘾倾向并自愿参与的对象后,通过参与观察、个案访谈及量表对其个人情况和成瘾倾向进行了解和测量。随后以情绪调节理论为指导,设计并实施具体的个案干预方案。干预以三个阶段进行:个案前期,即第一次和第二次干预,以建立专业关系为重点,在与案主建立共情的同时,逐步确定案主通过手机网络游戏获得的满足感,以及影响案主手机网络游戏成瘾倾向,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事件”,引导案主进行情境选择。个案中期,即第三次和第四次干预,以引导案主察觉情绪的产生、变化并逐步实现调节和表达为重点,帮助案主接纳情绪并找到更为健康合理的情绪宣泄和代偿途径,逐步适应并投入现实生活,改善成瘾倾向。引导案主摆脱自身的惯性认知,降低外界因素对自身的影响,引导案主强化情境修正,对自身注意力进行再分配,对自身处境进行再接纳和再认识。个案后期,即第五次和第六次干预,以巩固已有成果为重点,从情绪产生的反应关注调节阶段入手,社工引导案主做好情绪产生后的反应调节,实现反应调节和情境修正间的正反馈,处理好案主的离别情绪并结案。结案后研究者从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对工作进行总结,从介入的准备、实施和结果三方面进行和反思,并对改善大学生手机网络游戏成瘾倾向的认识、干预和预防三个层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赵翠霞[9](2019)在《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分析及体系设计》文中认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正朝着“服务模式”发展,将学校中的学生作为心理健康的服务对象,基于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其提供专业的、灵活的心理健康服务,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方向。研究将通过云南师范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分析,了解现行体系中心理健康服务的难点,基于需求调查及难点分析,构建新的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研究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云南师范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分析,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分析及访谈分析。研究1通过自编《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表》对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较强,对于学校心理中心和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了解度低;(2)学生认为目前心理健康服务开展频率普遍较少,尤其需要增加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专业性培训的开展频率;(3)学生需要保密良好、交互积极、有针对性的当面服务,来帮助自己解决自身发展的阶段性问题;(4)班级氛围和宿舍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需求,学校需要更加关注班级、宿舍良性氛围的构建。研究2通过访谈调查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基于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整理后发现,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有(1)专业化服务需求;(2)服务吸引力需求;(3)情感化服务需求;(4)心理危机预防需求;(5)心理问题预防需求;(6)发展性问题辅导需求;(7)服务常态化需求;(8)家校沟通需求。其中最核心的是专业化服务需求,学生对于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人员数量的需求最高。研究第二部分是云南师范大学现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难点分析。分别对校级心理中心工作人员、院级心理工作分管领导和辅导员、心理委员和班委进行深度访谈,基于扎根理论对各级服务人员的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后发现,云南师范大学现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难点有:(1)专业化队伍和发展体系不完善;(2)领导与政策支持;(3)心理服务专业化水平不足;(4)医校合作机制不健全;(5)应急处突体系未构建;(6)对外发展与对外合作不足;(7)中心与学院沟通机制不健全;(8)预警机制不健全;(9)心理健康氛围营造不足;(10)专业化科研投入不足;(11)信息化管理不足;(12)心理委员、心理协助员体系不健全。其中最核心的难点是专业化队伍培养和发展体系不完善,领导与政策支持。对难点分析后找寻到3个突破点:(1)保证专业人员数量;(2)打开中心与其他院系和部门的合作通道;(3)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综合前两部分研究成果,研究第三部分尝试进行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设计。新的体系包括四个版块,第一版块,转变学校心理中心职能和角色,包括(1)建立学校心理中心人才储备站;(2)负责校级心理健康服务工作;(3)对外发展与对外合作。第二版块,加快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信息化管理,包括(1)心理网站设计;(2)学校心理中心微信公众号设计。第三版块,建立院级心理服务站负责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包括学院心理服务站和校医院心理服务站工作模式介绍。第四版块,成立学校应急处突部门。
周丽[10](2019)在《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研究 ——以Y中学为例》文中认为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在这一时期,虽然中学生在生理上已经具备了作为成人的大部分功能,但心理上却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懵懂状态。近年来,不同主体的调研数据均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并且存在心理问题者持续增多。目前,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中学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提倡学校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本研究以Y初级中学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学者俞国良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维度的划分,将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分为心理健康测评与档案管理系统、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系统、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系统以及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四个部分,通过对Y中学服务体系内部各组成系统进行调研,以了解中学现阶段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开展现状。笔者将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在Y中学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31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Y中学部分师生和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发现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在开展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例如:心理健康测评机制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性;心理健康档案未实现数据化管理;毕业班心理健康课时数不足;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对象未包括教职工;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的制度不健全以及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内部各系统间未形成合力等。通过对Y中学现存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监管不到位、应试教育思想依旧根深蒂固以及学校领导的管理能力有限,这些客观上都阻碍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可见,Y中学作为在同类学校中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较为领先的学校,依然存在诸多不足。由个性见共性,在本研究的最后,笔者以Y中学为参照,在此基础上从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保障机制、优化体系内部各组成系统、促进系统间合力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完善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同类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借鉴。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个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自我构念特征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效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问卷回收结果 |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3 研究对象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效能研究 |
3.4 研究对象的自我构念现状研究 |
3.5 研究对象的自尊水平现状研究 |
3.6 研究对象社会支持现状研究 |
3.7 研究对象的生活满意度现状研究 |
3.8 研究对象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效能的相关性研究 |
3.9 研究对象自我构念现状的相关性研究 |
3.10 研究对象自尊、社会支持以及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 |
第4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现状及疫情防控的应对效能现况 |
4.2 研究对象自我构念现状及与疫情防控效能的相关性研究 |
4.3 研究对象自尊水平及与疫情防控应对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
4.4 研究对象社会支持与疫情防控应对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
4.5 研究对象生活满意度及与疫情防控应对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
4.6 研究对象自我构念、自尊、社会支持及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二:自我构念量表 |
附录三:自尊量表(SES) |
附录四: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
附录五: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农村受家暴妇女自杀意念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以江西省C村X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农村受家暴妇女 |
2.1.2 自杀意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女性主义理论 |
2.2.2 危机干预理论 |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
2.3.1 农村受家暴妇女研究 |
2.3.2 农村妇女自杀问题研究 |
2.3.3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受家暴妇女自杀问题研究 |
2.3.4 文献述评 |
3 个案评估与方案设计 |
3.1 个案评估 |
3.1.1 个案基本情况 |
3.1.2 个案问题分析 |
3.1.3 个案需求评估 |
3.2 个案介入方案 |
4 阶段性介入过程及成效 |
4.1 危机来临期:共同正面应对 |
4.1.1 压力下极度的委屈与崩溃 |
4.1.2 日益缺失的支持系统 |
4.1.3 共同成长下的直面问题 |
4.2 积极转变期:探寻问题的新出路 |
4.2.1 重建支持系统 |
4.2.2 调整因应方式 |
4.2.3 修正丈夫认知 |
4.2.4 协调夫妻关系 |
4.3 巩固重塑期:勇敢地面对未来 |
4.3.1 巩固改变,提升自我 |
4.3.2 重建信心,迎接未来 |
4.4 个案介入评估 |
4.4.1 过程评估 |
4.4.2 结果评估 |
5 总结、反思与建议 |
5.1 总结与反思 |
5.1.1 实务总结 |
5.1.2 介入模式及技巧反思 |
5.1.3 理论视角适用性反思 |
5.2 创新与不足 |
5.3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 |
致谢 |
(3)个案管理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思考撤稿(论文提纲范文)
一、个案管理理念应用在危机干预机制中的必要性 |
(一)危机学生的多重需要。 |
1. 疾病治疗需要。 |
2. 心理支持需要。 |
3. 学习支持需要。 |
4. 社会支持需要。 |
(二)多元化资源整合的需要。 |
1. 学校支持体系的优势与局限性。 |
2. 医疗支持体系的优势与局限性。 |
3. 家庭支持体系的优势与局限性。 |
(三)我国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纵深发展的需要。 |
二、个案管理内涵和在学校工作中定位 |
(一)以个案管理者为核心的团队角色构成。 |
1. 个案管理者。 |
2. 危机评估者。 |
3. 社会支持者。 |
4. 专业工作者。 |
(二)以学生为对象的个案管理实施路径。 |
1. 个案的筛选。 |
2. 个案的初评。 |
3. 计划的制定。 |
4. 计划的执行。 |
5. 个案管理的结案。 |
三、个案管理展望 |
(4)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育德防范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
1.2.2 育心防控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
1.2.3 应激诱发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
1.2.4 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1.4.1 理论创新 |
1.4.2 方法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大学生心理危机 |
2.1.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念 |
2.1.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
2.1.3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 |
2.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2.2.1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 |
2.2.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
2.2.3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
2.3 性格优势 |
2.3.1 性格优势的概念 |
2.3.2 性格优势的分类体系 |
2.3.3 性格优势测量工具 |
2.4 其他相关理论 |
2.4.1 德心共育的教育理念 |
2.4.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4.3 马克思主义内外因论 |
第三章 研究对象 |
3.1 研究对象 |
3.1.1 资料来源 |
3.1.2 随机抽样 |
3.2 研究工具 |
3.2.1 调查工具 |
3.2.2 分析工具 |
3.3 假设检验 |
3.3.1 理论假设 |
3.3.2 实证检验 |
第四章 实证量化分析 |
4.1 实证调查:人口学和社会学基本资料分析 |
4.1.1 学校分布:抽样27 所高校34518 名学生 |
4.1.2 性别分布:抽样学生中男生44.4%和女生55.6% |
4.1.3 年龄分布:抽样学生中年龄16-27 岁均龄19.65 岁 |
4.1.4 学校分布:抽样学校中包括三类省属高校 |
4.2 目标样本:重度抑郁与自杀倾向抽样资料分析 |
4.2.1 重度抑郁:总样中偏重抑郁445 人和严重抑郁96 人 |
4.2.2 自杀倾向:总样中红色预警259 人和橙色预警832 人 |
4.2.3 交互筛查:总样中红色预警259 人和橙色预警832 人 |
4.2.4 研究组自杀危机259 人,对照组无自杀危机263 人 |
4.3 育德因素:学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
4.3.1 抽样比对:学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
4.3.2 性别比对:男女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
4.3.3 学校比对:核心素养缺失诱发抑郁并危机Logistics预测 |
4.4 育心因素:学生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
4.4.1 抽样比对:性格优势缺失诱发自杀倾向危机Logistics预测 |
4.4.2 性别比对:性格优势和心理资本缺失诱发危机Logistics预测 |
4.4.3 学校比对:各校学生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
4.5 综合因素:学生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
4.5.1 抽样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
4.5.2 性别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
4.5.3 学校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
4.6 实证归纳:学生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预测心理危机归纳 |
4.6.1 育德归纳: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缺失项归纳分析 |
4.6.2 育心归纳:心理危机学生的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
4.7 验证模型:学生育德和育心因素双向调节抑郁并危机的结构方程模型 |
4.7.1 总样控制模型:无育德育心介入的抑郁发作诱发心理危机预测模型 |
4.7.2 总样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
4.7.3 省本高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
4.7.4 高职院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
4.7.5 民办高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
4.8 线性建模验证:育德品质和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方程 |
4.8.1 预测变量排序: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
4.8.2 回归系数估计: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
4.8.3 残差正态分布: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
4.8.4 模型建构汇总: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
第五章 个案质性分析 |
5.1 学生育德因素缺失诱发心理危机案例 |
5.1.1 缺失“珍爱生命”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
5.1.2 缺失“乐学善学”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
5.1.3 缺失“欣赏美好”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
5.2 学生育心因素缺失诱发心理危机案例 |
5.2.1 缺失“爱与被爱”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
5.2.2 缺失“希望乐观”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
5.2.3 缺失“自控判断”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
5.3 育德与育心工作盲区导致心理危机案例 |
5.3.1 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灰色地带” |
5.3.2 家庭环境因素诱发学生心理危机 |
5.3.3 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导致的心理危机 |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
6.1 外部诱因和内部成因交互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核心机制 |
6.2 大学生多项核心素养的缺失,是其自身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德预警因素 |
6.3 大学生多项性格优势的缺失,是其自身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心预警因素 |
6.4 大学生核心素养与性格优势的缺失交互作用预警其心理危机的产生 |
6.5 性别、学校、年级等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调节因素 |
6.6 建议:培育育德育心品质以预防干预其心理危机的育德育心工作策略 |
第七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个案管理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个案管理理念应用在危机干预机制中的必要性 |
(一)危机学生的多重需要 |
(二)多种资源整合的需要 |
(三)我国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纵深发展的需要 |
二、个案管理内涵和在学校工作中的定位 |
(一)以个案管理者为核心的团队角色构成 |
(二)以学生为对象的个案管理实施路径 |
三、个案管理展望 |
(6)大学生危机干预及心理服务体系构建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 |
(一)心理危机的界定及后果 |
(二)心理危机干预常见理论模式 |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典型因素 |
(一)发展性危机 |
(二)存在性危机 |
(三)情境性危机 |
三、预防为先、匹配发展的危机干预及心理服务体系构建 |
(一)加强多维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观教育 |
(二)强化合理应对心理危机方式的指导 |
(三)加大心理危机源的关注和积极控制 |
(四)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
(五)结合实际调整危机预警和干预流程 |
(六)建设高素质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
(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战略意义 |
1.1.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化 |
1.1.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 |
1.2 基本概念 |
1.2.1 心理健康 |
1.2.2 心理健康教育 |
1.2.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
1.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 |
1.3.1 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理论 |
1.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原理 |
1.3.3 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借鉴 |
1.4 研究综述 |
1.4.1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 |
1.4.2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保障 |
1.4.3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 |
1.4.4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
1.5 问题提出 |
1.6 研究设计 |
1.6.1 研究对象 |
1.6.2 研究工具 |
1.6.3 施测过程 |
1.6.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 |
2.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 |
2.1.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
2.1.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 |
2.1.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 |
2.1.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设置 |
2.1.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体系 |
2.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情况 |
2.2.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情况 |
2.2.2 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情况 |
2.2.3 心理咨询服务情况 |
2.2.4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情况 |
2.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情况 |
2.3.1 心理健康教师基本情况 |
2.3.2 心理健康教师学历情况 |
2.3.3 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背景情况 |
2.3.4 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情况 |
2.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保障情况 |
2.4.1 学校心理健康师生比情况 |
2.4.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情况 |
2.4.3 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场地情况 |
2.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评价 |
2.5.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价 |
2.5.2 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的效果评价 |
2.5.3 心理咨询服务的效果评价 |
2.5.4 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的效果评价 |
2.5.5 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和条件保障评价 |
2.5.6 心理健康教师工作能力评价 |
第3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建议的调查结果 |
3.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 |
3.2 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的发展 |
3.3 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的发展 |
3.4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发展 |
3.5 心理健康工作条件保障的发展 |
3.6 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 |
第4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
4.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
4.1.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 |
4.1.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
4.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分析 |
4.2.1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开展情况 |
4.2.2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开展情况分析 |
4.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分析 |
4.3.1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现状 |
4.3.2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现状分析 |
4.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保障情况分析 |
4.4.1 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保障情况 |
4.4.2 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保障情况分析 |
4.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与建议分析 |
4.5.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评价与发展建议情况 |
4.5.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评价与发展建议分析 |
第5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对策 |
5.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
5.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
5.3 针对性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完善心理辅导机制 |
5.4 加强心理危机干预辅导,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机制 |
5.5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保障,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力 |
5.6 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情绪调节理论视角下改善大学生手机游戏成瘾倾向的个案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研究综述 |
(一)相关概念内涵 |
(二)情绪调节理论 |
(三)相关研究回顾 |
(四)文献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参与观察法 |
(三)访谈法 |
三、研究工具 |
第三章 个案介入前准备 |
一、问卷筛查 |
二、案主基本情况的了解 |
三、案主情况评估 |
(一)案主手机网络游戏成瘾倾向及情绪调节情况评估 |
(二)案主学习环境评估 |
(三)案主社会环境评估 |
(四)评估小结 |
四、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
第四章 个案社会工作的开展 |
一、目标和计划的制订 |
二、介入过程 |
(一)介入前沟通 |
(二)个案初期 |
(三)个案中期 |
(四)个案后期 |
三、介入评估 |
(一)过程评估 |
(二)结果评估 |
第五章 总结、反思与建议 |
一、总结 |
二、反思 |
(一)对介入准备的反思 |
(二)对介入过程的反思 |
(三)对介入成效的反思 |
三、建议 |
(一)重视手机网络游戏成瘾倾向问题 |
(二)善用情绪调节理论 |
(三)优化青少年成长社会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分析及体系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文献综述 |
1.2.1 概念界定 |
1.2.2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研究 |
1.3 问题提出 |
1.3.1 心理健康服务与已有研究的不足 |
1.3.2 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
1.4 研究流程 |
第2章 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工具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结果 |
2.4.1 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总体情况 |
2.4.2 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各模块需求情况 |
2.4.3 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检验 |
2.5 讨论 |
2.5.1 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总体情况 |
2.5.2 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对云师大心理健康服务的评价 |
2.5.3 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态度 |
2.5.4 云南师范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
2.6 研究结论 |
第3章 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访谈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资料收集 |
3.4 研究资料整理 |
3.4.1 开放式编码 |
3.4.2 主轴编码 |
3.4.3 选择性编码 |
3.5 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模型构建 |
第4章 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服务难点分析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资料收集 |
4.4 研究资料整理 |
4.4.1 心理委员访谈资料整理 |
4.4.2 二级心理工作站(二级学院、校医院)人员访谈资料整理 |
4.4.3 学校心理中心工作人员访谈资料整理 |
4.5 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服务难点模型建构 |
第5章 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设计 |
5.1 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服务总体系 |
5.2 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设计 |
5.2.1 转变学校心理中心角色和职能 |
5.2.2 加快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信息化管理 |
5.2.3 建立院级心理服务站负责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
5.2.4 成立学校应急处突部门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研究 ——以Y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
(二)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已引起社会关注 |
(三) 学校正在向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转变 |
(四) 建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已成为时代趋势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述评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不足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心理健康 |
(二) 心理健康服务 |
(三)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系统论对建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启示 |
(二) 协同论对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启示 |
(三) 人本主义理论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 |
第二章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历程 |
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沿革 |
(一) 调查、呼吁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 |
(二) 尝试、起步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 |
(三) 探索、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世纪末期 |
(四) 推进、繁荣期——20世纪末期至今 |
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政策演变 |
(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 |
(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文件的出台 |
(三) 现阶段出台的心理健康服务文件 |
三、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模式转化 |
(一) 医学模式 |
(二) 教育模式 |
(三) 服务模式 |
第三章 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以Y中学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对象 |
(三) 调查工具 |
(四) 调查实施 |
二、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调查 |
(一) 心理健康测评与档案管理系统 |
(二) 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系统 |
(三) 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系统 |
(四) 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 |
第四章 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
一、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
(一) 测评机制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性 |
(二) 心理档案尚未实现数据化管理 |
(三) 课程的课时数与授课内容缺乏保障 |
(四) 辅导与咨询的对象及途径定位不准确 |
(五) 危机预警及干预制度不完善 |
(六) 心理健康服务内部系统未形成合力 |
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所存不足的原因分析 |
(一) 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监管不到位 |
(二) 应试教育思想依旧根深蒂固 |
(三) 校领导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有限 |
第五章 对完善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
一、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保障机制 |
(一) 建立三级组织保障机制 |
(二) 建立双重经费保障机制 |
(三) 建立师资队伍人员保障机制 |
二、优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内部各系统 |
(一) 健全心理健康测评与档案管理制度 |
(二) 改进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
(三) 拓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对象及途径 |
(四) 加强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中的网络化建设 |
三、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系统间形成合力 |
(一) 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间组建数据链 |
(二) 心理测评与心理危机预警形成网络化 |
(三) 心理健康课程与团体心理辅导互为补充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个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自我构念特征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效能的相关性研究[D]. 石红宇. 吉林大学, 2021(01)
- [2]农村受家暴妇女自杀意念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以江西省C村X个案为例[D]. 张文清.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3]个案管理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思考撤稿[J]. 张忠宇,丛建伟. 绥化学院学报, 2020(09)
- [4]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D]. 骆语辰.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5]个案管理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思考[J]. 张忠宇,丛建伟. 高校辅导员, 2020(01)
- [6]大学生危机干预及心理服务体系构建的探究[J]. 郭怡,蒋真好,张红梅.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D]. 孙小悦.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4)
- [8]情绪调节理论视角下改善大学生手机游戏成瘾倾向的个案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舒帷宸.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9]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分析及体系设计[D]. 赵翠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研究 ——以Y中学为例[D]. 周丽. 扬州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