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成功教学点滴(论文文献综述)
卢星彤[1](2021)在《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陆机的《文赋》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篇论述创作过程的专着,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设置为研究对象,试图将《文赋》之创作观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重在探究《文赋》的创作观对当下高中写作教学的价值。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高中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对当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了解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教师方面,主要有五个问题:缺少课标意识,教学目标含混不清;课程安排不规范;针对具体写作教学的环节的缺失;教师自身写作素养建构的不完善;课程评价模式单一化。在学生方面,主要是写作动机与兴趣的缺失,写作主体素养的缺乏,思维能力的缺失,文体意识的淡化以及写作技巧知识的匮乏。第二章,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理论价值。分别从写作主体修养、艺术想象构思、文章整体表达、文章文术文病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指导价值与意义。第三章,《文赋》创作观指导下的高中写作教学策略及其实践启示。其一,通过组织课外写作活动、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心向。其二,通过各种思维活动训练学生写作构思能力,做到文句有意蕴而不空泛。其三,构建教授文体知识,加强学生文体意识,做到规范之下的“自由写作”。其四,通过学习写作技巧,力求达到“文质彬彬”。笔者从《文赋》的创作论出发,旨在探究其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致力于优化现阶段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王小兰[2](2021)在《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 ——以部编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无疑是重中之重。不过,传统阅读教学以单篇阅读教学为主,采取教为主、学为辅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致少慢差费一直存在。传统阅读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界的有志之士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各种阅读方法在改革的浪潮中大量涌现。作为新型的阅读教学方法,群文阅读教学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打开了阅读教学全新的面貌,成为改革传统阅读教学的良方,得到学界的热烈拥护,短短十余年时间,便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不过,从现有文献来看,对群文阅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相当匮乏,而且就仅有的对初中阶段的研究来看,也主要是理论部分,鲜少涉及实践方面。基于此,笔者试以初中阶段古诗文教学内容为例,研究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及应用,以期对一线教师从中学切入对群文阅读进行实践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笔者试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1、选题的意义。笔者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论述了研究部编版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及其应用的意义。2、梳理了群文阅读在国内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主要从群文阅读的意义与价值、与其它阅读教学的比较、议题、选文、教学策略、课型、某一学段、实践(教学案例与反思)等八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群文阅读教学。在这一章里,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什么是群文阅读教学?为什么要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为什么要对初中古诗文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而不是别的文体。对于什么是群文阅读教学,笔者不仅探究了群文阅读的思想渊源,也对群文阅读的核心概念,如议题、选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等进行了阐释。对于为什么要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笔者从学生、教师、教材、课堂四个方面作了回答。对于为什么要对初中古诗文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而不是别的文体,笔者从日渐边缘化的古诗文、初中古诗文教学研究的必要两个方面作了回应。第二章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理论。该部分阐述了学习共同体、全语言教学、互文性、建构主义等四个群文阅读的基本理论,以及这四个基本理论给予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启示。学习共同体理论给予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启示:强调集体建构;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师生平等。全语言教学理论给予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启示:强调课程统整;强调文本多源性;强调学生的学习权;强调知识的获得是共同建构的;强调师生平等。互文性理论给予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启示:组文要有互文意识;群文解读要有互文意识;阅读过程应强调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给予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启示:以学生为中心;以完成意义建构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信息资料对“学”的支持;强调协作、交流。第三章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在第二章四个理论的支撑下,笔者设计了表达、作者、题材、内容四个不同议题的群文阅读教学,即:《诗经》中的表现手法——学习共同体理论下的《群文阅读:<诗经>二首》教学设计、通过“知人论世”达到“以意逆志”——全语言教学理论下的《群文阅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理想的国度——互文性理论下《群文阅读: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天道酬勤——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群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第四章群文阅读教学应用及反思。这一章是承接第三章来的,是对第三章四个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实践操作,以期向一线教师展示如何开展群文阅读,并分别反思四堂群文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最后笔者从亲身实践总结开展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经验。结语部分笔者对本论文进行了整体梳理,并分析群文阅读虽然具有强大的优势,但目前并不能完全取代单篇阅读教学,正确的做法是把单篇阅读教学和群文阅读教学结合起来。
黄颖[3](2021)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现象研究》文中指出教材选文进入师生视野之前,大多被加工处理。语文教师如何处理好节选文与原文之间关系,如何发挥节选文自身教学价值,如何通过节选文教学带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因此分析编者对节选原文进行了怎样的加工以及加工得怎么样,将有助于语文教师合理客观地认识节选文的加工现象,促进教师与编者之间的有效“对话”。同时,也将利于教师将节选文的加工处理部分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合理使用并通过节选文的教学真正带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本论文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节选文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加工修改方面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对节选文教学带来价值和意义。除绪论、结语,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针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节选文进行加工情况统计,主要从节选文加工方式、加工对象以及加工分布三大方面进行呈现。在节选文的加工方式中,分析增加、删减、替换三种加工方式占比情况以及三种加工方式组合情况。在节选文的加工对象中,分析段落、句子、字词和标点符号加工占比以及每种对象的具体加工情况。在节选文的加工分布中,分析年级、体裁、题材和年代分布情况。第二章,针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动因进行分析,主要从语言发展内因、教与学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语言发展内因方面,主要是基于规范表达的需要以及主流意识考虑。在教与学外因方面,主要是基于学生发展考虑以及教师教学要求。第三章,将节选文与课下注释标注的原文进行了细致比较,针对具体加工情况探究加工的合理之处以及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实现统编版教材节选文的加工合理化发展并促进教师和教材之间的有效“对话”。第四章,针对中学语文教材节选文提出教学原则以及策略建议。比如节选文教学原则应该注重整体性、差异性和适当性原则。针对节选文教学,除了立足节选文本身的教学目标,还应放眼整本书。另一方面,可以将节选文与原文进行比较式阅读,比如从遣词造句入手进行比较阅读或从标题细节入手进行比较阅读,进而培养学生语感。
张靖[4](2020)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 ——以贵州省纳雍县第二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维导图的是一种思维可视化工具,运用在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中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找到写作素材,梳理写作思路,结合写作的六要素,明确记叙文的写作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记叙文在写作上的难题。本文主要论述学生如何将思维导图与记叙文六要素结合,指导学生解决在记叙文写作中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润色、修改成文等方面的问题。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及其研究的价值分析,同时也对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应用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案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对思维导图进行了相关内容的介绍,包括其作者、起源和应用等,此外,对思维导图牵涉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同时对记叙文写作中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介绍、以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思维导图在语文记叙文写作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论述了思维导图与记叙文写作训练相结合的必要性。这部分对纳雍县第二中学教师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状况及思维导图在其中的应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当下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学生掌握记叙文文体的需要、教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中考作文文体选择的需要、提高考场写作效率的需要四个方面论述教学实践中思维导图与记叙文写作训练相结合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介绍了记叙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以及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论述了思维导图在记叙文写作中的运用过程。第五部分对记叙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进行了教学总结,并通过学生作业、作文月考成绩以及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三个方面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成效进行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语,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对本次研究中的收获进行了具体的梳理和总结。
覃庆琼[5](2020)在《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研究》文中提出作文教学往往是许多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很多一线语文教师渴望学生写好作文,但很少语文老师能做到下水作文给学生作示范,自觉动笔写文章的语文老师更少,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文上往往是找来满分作文作示范,而学生对写作也缺乏激情,更多的是恐惧。这在重点学校是如此,在乡村学校更甚。学生也很少自觉写作,学生往往都是为作业、考试、升学才会写作,写作成了一种工具。为了学生更好地应付作业、考试、升学,作文教学更多地走向了作文指导模式化,考试前更多的指导可能是让学生多背诵几篇满分作文,以期得到更好的分数,这让写作进入了一种危险的境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但新课标在操作方面缺乏具体细致的指导,让很多一线语文教师无从下手。在当下,语文特级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付诸具体的教学实践,本文就是以她的作文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案例重点研究了“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课型和实施,以及对“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辩证地分析了“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成功基础、积极影响以及局限性,最后总结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希望通过王君作文教学的多方面的研究,以期能给一线语文教师以启示和帮助。文章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交代了研究的缘起、相关研究及其启示,明确了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主体部分。主要分四个方面。首先对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作了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分别界定了“青春语文”和“青春语文”作文教学。二是对“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课型的探究。它的课型主要分为四种:技巧型,积累型,情怀型,价值型。本部分主要以她的作文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案例重点探究了“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课型。三是对“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实施探究:一是关注师生式:1.变学生独写为师生共写;2.变应试写作为生命写作;3.变统一要求为分层激发。二是潜移默化式:1.变技巧灌输为情智促技;2.变课文示范为经典引领;3.变校园视角为社会视角;4.变读写一体为写作举纲。三是班建活动式:1.变学科技能为班建动力;2.变象牙写作为红尘写作;3.变纸质写作为网络点兵。本部分主要以她的作文教学案例实践为研究对象,结合案例重点研究了“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实施。最后是对“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首先探究“青春语文”作文教学成功的基础:一是研读课标,领悟课改精神;二是坚持阅读,开拓写作视野;三是精研文本,凸显读写结合;四是激情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五是班建动力,挖掘写作资源;六是反复修改,提高写作水平。接着是对“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辩证思考,探讨了“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本部分对这两方面分别进行了辩证的思考和分析,以期“青春语文”作文教学进一步发展。第三部分:结论。总结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希望通过王君作文教学的多方面的研究,以期能给一线语文教师以启示和帮助。
余云露[6](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柳柯[7](2020)在《初任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研究 ——基于三位小学英语教师的成长叙事》文中指出初任教师处于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起始阶段,其可塑性强,被称为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内在关键期”。因此,教师初任阶段的专业能力成长深刻地影响其今后的教师生涯发展,可见,对初任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不断革新,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也面临种种挑战,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尤其是初任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肩负起英语课程革新的使命。本文运用叙事研究法,在大量搜集文献的基础上,选取A、B、C三位小学初任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访谈和教学实录,对教学实践进行描写和重组,总结出A教师以教学设计、B教师以团队力量、C教师以教学反思为各自的成长点以此带动专业能力的全面成长。基于对三位教师教育事件的整理与分析,本文将专业能力成长的特质归纳为坚定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坚持不断的学习与反思、注重英语共同体的互助学习这四个方面;将专业能力成长的动因归因为自身成长的内在诉求、外部多方力量的帮扶与支持内外两个原因,提出通过加强英语学科专业理论学习、强化专业化的学科教学反思、构建强力的英语学习共同体、拓宽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渠道这四个方面的建议来促进小学初任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性成长。
郭茂春[8](2020)在《高中语文“宿构”作文及教学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高考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通过考试来考查学生在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是对人才进行选拔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而语文考试中的最后一题作文题,则在这种人才选拔中被赋予了极高的分值与比重,占据着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因此,如何写好高考作文,是学生、教师、学者以及社会各个方面都密切关注的问题,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宿构”作文在高中生的写作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不但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较为寻常,并且在平时的月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中更为泛滥,学生写作常常呈现为千人一面的情况,文章中的陈词滥调也屡见不鲜。基于此,本文旨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及思考对“宿构”作文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应对高中生“宿构”作文的教学策略。论文的主体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提出本文的选题依据、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宿构”作文的界定。其中,包括“宿构”作文的内涵,“宿构”作文的分类,“宿构”作文的优越性和“宿构”作文的危害性。第三部分是对高中生写作情况调查及“宿构”作文的现象分析。本人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笔者实习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不同的角度对高中生的写作情况和“宿构”作文的现象进行了调查与反馈,并对“宿构”作文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提出应对“宿构”作文的教学策略。结合笔者的实践经历,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是从三个方向提出的教学策略:以“理”为方向的教学策略;以“教”为方向的教学策略;以“学”为方向的教学策略。
许芳杰[9](2019)在《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时代,教师教育研究正在发生着鲜明的实践转向。借鉴课程改革中一个颇有影响的隐喻:“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这个隐喻表明理论总是在实践中开显、生成并实现着自身。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正是对这一研究背景的关照。论文以教师专业意识的当场构造为根系,以现象学视域中意识的构成性思想为解释理论,以生活体验研究为方法,来展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建构,为提升教师的学习品质带来新的理论探索。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与结构形成了本研究理论建构的基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现场学习力,因为教师现场学习力是关于“教师之教”的现场学习力,发生并涌现于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造与连续充盈的过程中,是保持教师专业生命活力的动态能量。在现象学视域中,意识的当下化构造意味着意识总是当场激活、建构着意识对象,同时对象也在意识中构造并显现自身。教师专业意识的当场构造与连续充盈符合意识构造发生的意向性特征、结构序列与过程阶段。在此理解之上,导出了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双螺旋结构,这一隐喻直观显明了教师专业意识与教育现场的认识对象之间的意向性构成关系,即教师专业意识中的伴随情感、理论自觉的超越意识、对学科知识产生教育增益的追求、学习关系互惠意识、学习策略意识以及教育变革中的学习适应感等六个维度,与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教育对象、工作环境之间何以相互引发与缘构的关系。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源发与生成是对教师现场学习力产生过程的合一论证。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探寻教师专业意识在时间序列中发生的生活体验,获得教师专业意识从原初体验、萌生、发展到建立而产生出来的过程。这一部分采用生活体验研究的解释现象学方法论,从2016-2018年间,通过访谈与参与观察,对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等五个省市地区的三十多位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对其中部分教师进行了历时性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一百多份实证材料。通过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发现,教师专业意识的当场构造,历经原生回忆、想象、理论充盈与再造的阶段,得以产生出关于“教师之教”的现场学习力。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运作与显现回应的问题是教师现场学习力一旦产生出来,在教育现场中如何发挥作用。在教师现场学习力理论建构与产生过程的基础之上,从前述六个维度获得教师现场学习力能级差异状态的显现。具体表现为:停留于自然经验循环或缓慢增长的状态;经验积累下的反思状态;理论自觉地经验超越状态。在教师现场学习力呈现出来的积极或消极状态中,同时也显现出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困难及实现的可能性。研究发现,教师伴随情感的强度,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科的知识与意义,反思意识的深度以及超越经验认识的理论意识,对于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发挥着关键作用。历经这一研究过程,既获得了现场学习力理论体系的生成,同时其构成性的思想又伴随教师工作与生活面貌的展开而自如地呈现于其中,并表现出教师现场学习力之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意义,为实现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带来鲜活的生机。同时,以意识构成性的现象学视域,进入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其一以贯之的特征使得本研究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样态.总是努力尝试达到本然同一的状态。
丛冬兵[10](2019)在《语言学视角下高中生阅读向写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生阅读向写作转化的常规教学思路是从阅读中汲取对写作有指导和启发意义的内容,再以各种方式整合进作文。在重内容、轻形式的现代教育背景下,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问题层出不穷。在搜集、整理和分析大型考试的部分数据后,发现学生作文在词义、语言风格、逻辑、修辞和思维等方面反映出的语言问题比较突出和集中。通过从语言学视角对不同写作能力层次的十四个作文案例的解剖发现,无论语文素养高还是低,表达能力强还是弱,他们的作文都暴露出语法知识薄弱、思维不严密等问题。鉴于此,教师应该在学生阅读时积极介入,引导他们以有意注意的意识行为学习语言规则,将自发感受吸收为自觉学习。教师应先辅助学生分析汉语言的表达特点和基本规则,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现实阅读行为发生时学生既能学习内容也能关注语言原则的教学目标。借助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可以形成相对稳定而规范的语感,进而规范将来生活中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行为,形成符合基本规范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成功教学点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成功教学点滴(论文提纲范文)
(1)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价值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高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
一、高中学生写作现状及分析 |
二、高中教师写作教学现状及分析 |
第二节 高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教授的问题 |
二、学生写作的问题 |
第二章 陆机《文赋》的创作观 |
第一节 《文赋》之写作主体修养 |
一、“玄览”:察览万物 |
二、“典坟”:阅读经典 |
第二节 《文赋》之艺术想象构思 |
一、“收视反听”:审视态度,专心致志 |
二、“精骛八极”:驰骋想象,心游万仞 |
三、“游鱼翰鸟”:抓准时机,倾漱言辞 |
四、“应感通塞”:回溯思路,重视灵感 |
第三节 《文赋》之文章整体表达 |
一、“选义考辞”:谋篇布局,注重本末 |
二、“体有万殊”:文体风格,认识周详 |
第四节 《文赋》之文章文术文病 |
一、“定立戒济”:掌握写作技巧,修饰文本作品 |
二、“应和悲雅艳”:学习语言表达,体会文章之美 |
第三章 《文赋》创作观指导下的高中写作教学策略及实践启示 |
第一节 重视写作主体素养生成 |
一、组织课外写作活动,激发写作动机 |
二、开展经典阅读活动,采取以读促写 |
附:教学案例(全部数据信息源于实际教学) |
第二节 重视训练写作构思能力 |
一、写作之前,心静神凝 |
二、构思之中,思维发散 |
三、写作过程,灵感激发 |
附:教学案例(全部数据信息源于实际教学) |
第三节 加强文体意识,重视文体训练 |
一、构建教授文体知识 |
二、进行文体写作训练 |
附:教学案例(全部数据信息源于教学实际) |
第四节 重视训练写作技巧 |
一、剪裁:锱铢必较,删减得当 |
二、警策:忌文繁理富,要突出中心 |
三、秀句:蕴玉山辉,怀珠川媚 |
附:导学案(全部数据信息源于实际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表(学生版) |
附录二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表(教师版) |
致谢 |
(2)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 ——以部编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行性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行性分析 |
第一章 群文阅读教学 |
第一节 群文阅读的思想渊源及核心概念 |
一、思想渊源 |
二、核心概念 |
第二节 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
一、学生方面的价值 |
二、教师方面的价值 |
三、教材方面的价值 |
四、课堂方面的价值 |
第三节 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
一、日渐边缘化的古诗文 |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研究的必要 |
第二章 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学习共同体理论 |
一、学习共同体理论 |
二、“学习共同体”理论给予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启示 |
第二节 全语言教学理论 |
一、全语言教学理论 |
二、“全语言教育”理论给予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启示 |
第三节 互文性理论 |
一、互文性理论 |
二、互文性理论给予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启示 |
第四节 建构主义理论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给予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启示 |
第三章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 |
一、古诗文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统计 |
第二节 通过“知人论世”达到“以意逆志”——全语言教学理论下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
第三节 理想的国度——互文性理论下《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
第四节 天道酬勤——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群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
第四章 群文阅读教学应用及反思 |
第二节 通过“知人论世”达到“以意逆志”——全语言教学理论下的《群文阅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实录及反思 |
第三节 理想的国度——互文性理论下《群文阅读:桃花源记》教学实录及反思 |
第四节 天道酬勤——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群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及反思 |
第五节 部编版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经验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概念界定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五 语料来源与格式 |
第一章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情况统计 |
第一节 节选文的加工方式 |
一 加工方式的基本类型 |
二 基本方式的组合 |
第二节 节选文的加工对象 |
一 加工对象的基本类型 |
二 基本对象的加工 |
第三节 节选文的加工分布 |
一 年级分布 |
二 体裁分布 |
三 题材分布 |
四 年代分布 |
第二章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动因分析 |
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内因 |
一 规范表达的需要 |
二 主流意识的考量 |
第二节 教与学的外因 |
一 学生发展的考虑 |
二 教师教学的要求 |
第三章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得失 |
第一节 合理之处 |
一 优化语言形式 |
二 修正思想内容 |
三 明确教学目标 |
第二节 不利影响 |
一 削弱原着艺术魅力 |
二 影响文章意脉结构 |
三 其他细节问题 |
第四章 中学语文教材节选文教学原则及策略 |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材节选文教学原则 |
一 整体性原则 |
二 差异性原则 |
三 适当性原则 |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材节选文教学策略 |
一 立足节选文 |
二 放眼整本书 |
三 比较式阅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篇目 |
附录 B 原文与节选文对比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 ——以贵州省纳雍县第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及其研究状况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状况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案 |
第一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
第一节 思维导图简介 |
一、思维导图的起源 |
二、思维导图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及分析 |
三、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
第二节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
一、从理论上来分析 |
二、从具体实践角度分析 |
第二章 思维导图与记叙文写作训练相结合的必要性 |
第一节 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及思维导图的应用状况调查 |
一、问卷调查分析 |
二、学生作文抽样调查分析 |
第二节 思维导图与记叙文写作训练相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
一、学生掌握记叙文文体的需要 |
二、教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
三、中考作文文体选择的需要 |
四、学生提高考场写作效率和作文成绩的需要 |
第三章 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
第一节 思维导图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第二节 思维导图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审题立意 |
二、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选材 |
三、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谋篇布局 |
四、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润色 |
五、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作文修改 |
第四章 思维导图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总结及应用效果分析 |
第一节 思维导图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总结 |
第二节 思维导图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一、学生作业对比分析 |
二、学生月考作文得分对比分析 |
三、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纳雍县第二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及思维导图在其中的应用状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
纳雍县第二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及思维导图在其中的应用状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纳雍二中思维导图在初中记叙文写作中的运用反馈调查表 |
学生作文思维导图作业展示 |
学生月考作文均分统计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作文教学已沦为考试的工具 |
2.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探索生命写作 |
(二)相关研究及其启示 |
1.王君老师自己的教育研究成果 |
2.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
3.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反思 |
(三)研究方法 |
1.个案研究法 |
2.文献研究法 |
一、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概念界定 |
(一)“青春语文” |
(二)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 |
二、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课型 |
(一)技巧型 |
(二)积累型 |
(三)情怀型 |
(四)价值型 |
三、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实施 |
(一)关注师生式 |
1.变学生独写为师生共写 |
2.变应试写作为生命写作 |
3.变统一要求为分层激发 |
(二)潜移默化式 |
1.变技巧灌输为情智促技 |
2.变课文示范为经典引领 |
3.变校园视角为社会视角 |
4.变读写一体为写作举纲 |
(三)班建活动式 |
1.变学科技能为班建动力 |
2.变象牙写作为红尘写作 |
3.变纸质写作为网络点兵 |
四、对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 |
(一)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成功的基础 |
1.研读课标,领悟课改精神 |
2.坚持阅读,开拓写作视野 |
3.精研文本,凸显读写结合 |
4.激情生活,关注社会热点 |
5.班建动力,挖掘写作资源 |
6.反复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
(二)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
1.引领示范 |
2.以生为本 |
3.落实过程 |
4.加强教研 |
(三)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局限性 |
1.经验为主,理论不深 |
2.素养为纲,要求过高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
1.1.3 个人兴趣指向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1.1 理论意义 |
1.2.1.2 实践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小学教师 |
1.4.2 教师职业困惑 |
1.4.3 叙事研究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
2.4.1 访谈法 |
2.4.2 观察法 |
2.4.3 实物收集法 |
2.4.4 文献分析法 |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
2.5.1 研究的伦理 |
2.5.2 研究的效度 |
2.5.3 研究的推广度 |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
5.1 内部影响因素 |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
5.2 外部影响因素 |
5.2.1 社会环境 |
5.2.2 学校因素 |
5.2.3 家庭因素 |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
附录7:图片汇集 |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初任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研究 ——基于三位小学英语教师的成长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小学英语新课标对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提出新要求 |
二、小学初任英语教师对专业能力成长的内在要求 |
三、个人的兴趣与实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师专业能力成长 |
二、初任教师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评述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初任英语教师A教育叙事:在教学设计中成长 |
第一节 关于A教师和A学校 |
第二节 回望历程:教学设计引领成长 |
一、第一份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
二、走进本源文化的英语情景剧设计 |
第三节 A教师专业能力成长背后的思考 |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英语教学设计理念 |
二、依托文本并超越文本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
第三章 小学初任英语教师B教育叙事:在团队力量中成长 |
第一节 关于B教师和B学校 |
第二节 回望历程:团队力量助推成长 |
一、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校本研讨 |
二、团队携手下的英语教研活动 |
第三节 B教师专业能力成长背后的思考 |
一、营造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 |
二、共建相互砥砺的英语教研团队 |
第四章 小学初任英语教师C教育叙事:在教学反思中成长 |
第一节 关于C教师和C学校 |
第二节 回望历程:教学反思加速成长 |
一、边教学边反思 |
二、边总结边反思 |
第三节 C教师专业能力成长背后的思考 |
一、坚持及时且持续性的反思 |
二、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成长进路 |
第五章 小学初任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探析 |
第一节 三位小学初任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共性样态 |
一、学科专业能力快速成长 |
二、沟通协作能力不断加强 |
第二节 小学初任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特质与动因分析 |
一、专业能力成长的特质 |
二、专业能力成长的动因 |
第三节 促进小学初任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可持续成长的建议 |
一、加强英语学科专业理论学习 |
二、强化专业化的学科教学反思 |
三、构建强力的英语学习共同体 |
四、拓宽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高中语文“宿构”作文及教学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 |
1.4.1 本文的理论基础 |
1.4.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案例研究法 |
1.5.4 行动研究法 |
2 “宿构”作文的界定 |
2.1 “宿构”作文的内涵 |
2.2 “宿构”作文的分类 |
2.2.1 论据材料的“宿构” |
2.2.2 结构层面的“宿构” |
2.2.3 语言形式的“宿构” |
2.3 “宿构”作文的优越性 |
2.3.1 使得作文具有文采 |
2.3.2 缩短写作文的时间 |
2.3.3 克服写作文的恐惧 |
2.4 “宿构”作文的危害性 |
2.4.1 真情实感的缺乏 |
2.4.2 体验不足的暴露 |
2.4.3 应考取巧的方法 |
3 高中生写作情况调查及“宿构”作文分析 |
3.1 “宿构”作文现状调查 |
3.1.1 调查方法 |
3.1.2 高中生写作基本情况的调查数据及分析 |
3.2 产生“宿构”作文的原因分析 |
3.2.1 “宿构”作文社会方面的误区 |
3.2.2 “宿构”作文学生写作的误区 |
3.2.3 “宿构”作文教师教学的误区 |
4 应对“宿构”作文的教学策略 |
4.1 以“理”为方向的教学策略 |
4.1.1 透彻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 |
4.1.2 正确认识高考作文与学生写作的概念 |
4.1.3 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对作文理念的更新 |
4.2 以“教”为方向的教学策略 |
4.2.1 教师转变写作教学的思维习惯 |
4.2.2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
4.2.3 优化学生作文评价环节 |
4.3 以“学”为方向的教学策略 |
4.3.1 丰富真实的情感体验 |
4.3.2 正确使用作文素材书 |
4.3.3 养成乐于动笔的习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成果 |
(9)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变革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
二、教师学习:一个复杂的问题域 |
三、实践转向: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境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首倡 |
二、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概念研究 |
三、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容研究 |
四、文献研究带来的启示 |
第五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与设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理论基础——现象学的启示 |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构成性反思 |
一、学习发生中知行学思的合一关系 |
二、认识过程中个别与普遍走向贯通 |
三、认识内在于实践的构成性反思 |
第二节 现象学意识构成性理论的启发 |
一、何为意识的构成性识度? |
二、意向性是意识构成的根本性质 |
三、意识从空乏到充盈的结构序列 |
四、意识主动发生与被动发生的阶段 |
第三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与结构 |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 |
一、现场学习力的构成性识度:对词源的考察 |
二、教师专业意识的当下化构造与显现 |
第二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结构 |
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双螺旋结构 |
二、双螺旋结构之教师的专业意识 |
三、双螺旋结构之教育发生现场中的认识对象 |
四、双螺旋结构之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居间构成 |
第四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源发与生成 |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生活体验研究的展开线索 |
一、教师专业意识从空乏到充盈的结构序列 |
二、教师专业意识主动构成与被动构成的过程 |
第二节 生活体验之一: 孩童时期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原初体验 |
一、孩童受教的初体验 |
二、孩童施教行为的流露 |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原生回忆 |
第三节 生活体验之二: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萌生 |
一、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教学的觉察 |
二、基础教育中学科知识基础的获得 |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想象 |
第四节 生活体验之三: 专业教育阶段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发展 |
一、专业教育中教育教学认识的充实 |
二、专业教育中学科知识理解的深化 |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理论充盈 |
第五节 生活体验之四: 工作现场中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建立 |
一、工作现场中教育信念的重塑 |
二、工作现场中学科知识的增益 |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再造 |
第五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运作与显现 |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具体维度的行为表现 |
第二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能级显现的描述状态 |
一、来自于教师同事对教师学习者的评价 |
二、教师现场学习力不同能级状态的自陈报告 |
第三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能级描述状态的评析 |
一、教师现场学习力三种能级描述状态的评析 |
二、教师现场学习力养成的现实困难与提升可能 |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所荣获科研成果 |
(10)语言学视角下高中生阅读向写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高中生语言知识的欠缺 |
(二) 高中语文语言知识教学的现实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探本溯源 |
(二) 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育中的繁荣 |
(三) 修辞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视 |
(四) 提倡恢复语法教学的微弱呼声 |
(五) 阅读向写作转化研究的海量化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查阅法 |
(二) 访谈法 |
(三) 个案研究法 |
(四) 经验总结法 |
(五) 定性分析法 |
(六) 实验法 |
第一章 从语言学视角研究阅读和写作的理论指导 |
第一节 阅读向写作转化的理论现状 |
一、研究现状 |
二、学习现状 |
第二节 语言学视角切入的理论可行性 |
一、语言学视角研究的可行性 |
二、语言学视角下的规范表达 |
第三节 语言学的理论指导 |
第二章 阅读向写作转化的语言学问题与对策 |
第一节 不明词义带来的表达问题及对策 |
一、母语综合能力较弱的学生 |
二、母语综合能力一般的学生 |
第二节 语言风格的问题及对策 |
一、啰嗦烦冗 |
二、口头禅 |
三、文白夹杂 |
四、华而不实 |
第三节 逻辑问题及对策 |
一、绝对化 |
二、自相矛盾 |
三、逻辑混乱 |
第四节 修辞问题及对策 |
第五节 思维的具象化问题及对策 |
第三章 语言学视角下阅读向写作转化的个性化指导 |
第一节 个性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橄榄形结构底部学生的个性问题及原因分析 |
二、橄榄形结构中间学生的个性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三、橄榄形结构顶端学生的个性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二节 有效对策 |
一、分层教学 |
二、专项突破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语文成功教学点滴(论文参考文献)
- [1]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D]. 卢星彤.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 ——以部编版为例[D]. 王小兰.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3]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文的加工现象研究[D]. 黄颖.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 ——以贵州省纳雍县第二中学为例[D]. 张靖.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王君“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研究[D]. 覃庆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7]初任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研究 ——基于三位小学英语教师的成长叙事[D]. 柳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中语文“宿构”作文及教学对策研究[D]. 郭茂春.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9]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D]. 许芳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语言学视角下高中生阅读向写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丛冬兵. 苏州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