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临床杂志》紧急征订(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1](2017)在《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文献研究检索历年有关“轮状病毒性肠炎”(RVE)的文献,系统研究并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动态,中西医对病毒性肠炎的诊疗进展,尤其是中医药治疗的独特优势。2.临床研究进行五加减正气散(WJJZQS)治疗小儿寒湿型RVE的临床疗效评价,分析经典古方五加减正气散在治疗寒湿型RVE中的治疗优势。3.实验研究进行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作用于体外细胞染毒模型后其抗病毒机制的研究;并进一步检测其对IL-6、IL-1 β、TNF-α、IFN-β因子以及对TLR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调控作用,探讨五加减正气散抗轮状病毒的免疫学机制。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查阅国内外文献数据库,通过对RVE的相关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分别完成中医对RVE的研究进展综述(包括病名及沿革、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分型、中医治疗等),以及西医对RVE的研究进展综述(包括流行病学特征、RV的病原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等)。2.临床研究2.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中医诊断为寒湿型RVE的患儿,年龄6个月-3岁,病情属轻、中型,共计6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2.2治疗方法在常规饮食及生活调摄指导基础上,根据脱水情况对症应用ORS治疗外,治疗组应用《温病条辨》五加减正气散原方:藿香12g、苍术12g、陈皮10g、厚朴12g、大腹皮10g、茯苓18g、谷芽6g治疗。以上药物全部采用中药饮片,并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代煎,每剂浓缩制成100ml/袋的液体。6个月-1岁每日20ml,1-2岁每日25ml,2岁以上每日35ml。分早晚两次,连服3天。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颗粒,50mg/粒,按15mg/kg·d剂量应用,分3次口服,连续3天。2.3观察指标通过治疗前后腹泻、腹痛、发热、呕吐、精神状态等临床表现观察,进行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证候总积分、证候疗效、综合疗效、大便RV抗原转阴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比较,结合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检查评估,完成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小儿寒湿型RVE的临床疗效评价。3.实验研究3.1实验材料病毒株与细胞株:轮状病毒SA11株(RV SA11),恒河猴胚胎肾细胞(MA104)为RVSA11株敏感细胞。动物:SPF级Wistar大鼠36只,体质量160g-200g,雌雄各半。药物:五加减正气散原方(同上)、利巴韦林颗粒、藿香正气口服液等。3.2含药血清制备36只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7d后,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中成药组、西药组及WJJZQS大、中、小剂量组共6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给药量按成人日用量等效剂量换算后,分别给予0.9%生理盐水、蕾香正气液、利巴韦林颗粒液、五加减正气散大、中、小剂量灌胃。每日分2次,连续3天。末次灌胃1h后取血。3.3 WJJZQS含药血清对RV SA11的体外抗病毒作用采用细胞病变法(CPE)检测WJJZQS含药血清(大、中、小剂量组)对MA104的最大无毒浓度(TC0)和RVSA11对MA104细胞的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在TC0范围内,检测WJJZQS含药血清对RVSA11的体外抗病毒作用。3.4 WJJZQS含药血清对TLR/TRIF/IRF3信号通路及下游因子的调控作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IL-1 β、TNF-α、IFN-β的含量;RT-PCR法检测细胞中TLR3、TRIF、IRF3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TLR3、TRIF、IRF3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中医多以“泄泻”论治RVE。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药疗法应用广泛,且临床疗效确切,但缺乏有力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实验研究论证。西医在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虽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没有针对肠道病毒的特效药物,仅采取对症治疗。2.临床研究2.1病例基本情况治疗期间除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轻度皮疹)脱落1例,余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并坚持治疗至疗程结束,资料齐全。实际共收集病例59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2.2 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病情轻重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3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各症状积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除倦怠乏力、恶寒/发热积分差异不显着外(P>0.05),治疗组余症状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特别显着(P<0.01)。2.4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差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差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5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显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6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两组显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大便RV抗原转阴率比较两组大便RV抗原转阴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8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1例,服药1天后出现轻度皮疹,病例脱落。未予特殊处理2天后皮疹渐退。余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治疗前后肝、肾功,心电图等均正常。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研究3.1 RV SA11毒力测定RV SA11 对 MA104 细胞的 TCID50 10-3 34/ml:3.2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WJJZQS含药血清(大、中、小剂量组)对MA104细胞的TC0均为20%;3.3含药血清对病毒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与同浓度空白血清组比较,除WJJZQS小剂量50%浓度组抑毒率差异不显着外(P>0.05),余各组抑毒率均优于空白血清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WJJZQS中剂量各浓度组抑毒率均明显优于空白血清组,差异特别显着(P<0.01)。与同浓度中成药组比较,除WJJZQS中剂量5%浓度组抑毒率明显优于中成药组外(P<0.05),余各组抑毒率与同浓度中成药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同浓度西药组比较,除WJJZQS小剂量各浓度组抑毒率明显低于西药组,差异显着外(P<0.05),余各组抑毒率与同浓度西药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内不同浓度多重比较结果,说明各组均能有效抑制RV合成,并呈现一定剂量依赖关系(P<0.05或0.01)。3.4含药血清抗病毒吸附试验除空白血清组在20%浓度抗病毒吸附率为4.04%外,其余各组含药血清的TC0范围内各浓度,对RV吸附的过程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3.5含药血清直接灭活病毒试验各组含药血清的TC。范围内各浓度,对RV均无直接灭活作用(P>0.05)。3.6 WJJZQS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IL-6、IL-1β、TNF-α、IFN-β表达的影响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IL-6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IL-6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与染毒组比较,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能明显下调IL-6的表达水平,差异特别显着(P<0.01);大剂量组亦可下调IL-6的高表达,且差异显着(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虽能使细胞IL-6的高表达降低,但与染毒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IL-1β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IL-1β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WJJZQS大、中剂量组下调IL-1β作用最强(P<0.01);其次为中成药、小剂量组(P<0.05);西药组对IL-1β表达无明显调控作用(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TNF-α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NF-α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WJJZQS小剂量组可明显下调TNF-α的高表达,差异显着(P<0.05);其余各组的调控作用则更强(依次为中成药组、西药组、WJJZQS中剂量、大剂量组),差异特别显着(P<0.01)。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IFN-β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IFN-β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升高。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上调IFN-β表达作用最强(P<0.01);WJJZQS大剂量组亦可上调IFN-β的表达(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对IFN-β表达无明显调控作用(P>0.05)。3.7 WJJZQS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 mRNA表达的影响病毒感染细胞后,TLR3mRNA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LR3mRNA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WJJZQS大、中剂量组可明显下调TLR3mRNA的过表达(P<0.01),WJJZQS小剂量组、中成药组、西药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TLR3mRNA表达的作用(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TRIFmRNA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RIFmRNA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以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下调作用尤为显着(P<0.01)。WJJZQS大剂量组也可显着下调TRIFmRNA的过表达(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调控作用不明显(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IRF3mRNA表达量虽较空白组升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含药血清干预后,虽各组IRF3mRNA表达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但下降幅度小于1.5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各组含药血清对IRF3mRNA的表达无明显调控作用。3.8 WJJZQS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蛋白表达的影响病毒感染细胞后,TLR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LR3蛋白表达量较染毒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WJJZQS大、中剂量组较染毒组显着降低(P<0.01),WJJZQS小剂量组、中成药组、西药组TLR3蛋白表达量亦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TRIF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RIF蛋白表达量较染毒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较染毒组显着降低(P<0.01),WJJZQS大剂量组TRIF蛋白表达量亦显着降低(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虽蛋白表达量减少,但差异不显着(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IRF3蛋白表达量虽较空白组升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含药血清干预后,虽各组IRF3蛋白表达量较染毒组不同程度降低,但经数据分析,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文献研究中医药在治疗RVE临床疗效确切,但缺乏有力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实验研究论证。2.临床研究WJJZQS可明显改善寒湿型RVE患儿腹泻、腹痛/肠鸣、恶心呕吐、脘腹闷胀、食欲不振症状积分,尤其是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倦怠乏力、恶寒/发热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当。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证候疗效(显效率)、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大便RV抗原转阴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WJJZQS治疗寒湿型RVE,安全有效,值得深入研究并临床推广应用。3.实验研究(1)WJJZQS具有的抗病毒作用,不是通过抗病毒吸附和对病毒的直接杀灭作用实现的,其抗病毒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病毒生物合成作用。(2)WJJZQS通过下调IL-6、IL-1β、TNF-α等致炎因子的过表达,上调抑炎因子IFN-β的表达,发挥辅助的抗病毒作用。(3)WJJZQS对特异性识别dsRNA病毒的TLR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TLR3、TRIF表达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但对IRF3的表达则无显着调控作用。
翟莉[2](2014)在《病证结合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临床研究通过观察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和组间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初步评价中医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选取65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先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再按2: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病证结合方与西药联合应用方案,对照组采用西药联合治疗方案,治疗2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后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疗效指标,病情整体评估指标,实验室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等。结果:临床观察显示,治疗2月后,两组在类风湿关节炎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主要症状体征、病情整体评价、实验室指标、关节功能分级及X线分期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在中医证候的主要症状改善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中医证候积分及次要症状改善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服药过程中,患者对中药组的耐受性优于西药组。结论:两组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均有较好效果,但治疗组对患者兼次症状的改善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用病证结合思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治疗思想,使治疗有的放矢,更加合理。
李芳芳[3](2010)在《滋肾涵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滋肾涵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围绝经期综合症患者,观察分析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分别测定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β-内啡肽(β-EP)、白介素-2(IL-2)、血清过氧化脂质(LPO)、骨钙素(BGP)、降钙素(CT)、甲状旁腺激素(PTH)比较其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临床研究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6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98.33%,Kupperman评分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患者血清FSH、LH水平较治疗前下降,E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β-EP、血清IL-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LPO水平明显下降(P<0.05);BGP、CT、PTH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滋肾涵肝汤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有较好治疗作用,能有效缓解潮热汗出、头晕耳鸣、失眠等围绝经期症状,其作用是从整体上纠正紊乱的内分泌及植物神经紊乱,改善失调的骨代谢,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方药。
孙冬梅[4](2008)在《从心论治中风病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在临床观察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从心论治中风病的观点,运用文献学方法对其进行理论研究。本文考察了心字的起源、含义及其演变,提出本文对心的认识。本文认为“心”的完整的含义包括:心之形(精)、心气和心神。通过对心脑相关的溯源,梳理了古今对心脑关系的认识,“思”的构成就代表了人们对心脑关系的最早认识。本文认为心脑在藏象学、经络学方面均有密切的联系;在中风病的发病及病情演变中,心脑的变化更是息息相关。从而为从心论治中风病提供了理论基础。进而,本文从文献学、发病学、症状学、中药方剂学、针灸学五个方面为从心论治中风病提供立论依据,并阐述了该观点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张轶,杜宇征[5](2018)在《针刺联合药物调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评价"风池+颈夹脊"配合"活血散风、调和肝脾"针刺法调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的优势性。方法:将90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30例,脱落3例)、针刺1组(30例,脱落2例)、针刺2组(30例,脱落1例)。药物组予单纯口服拜新同治疗,每日早7:00口服30 mg,连续6周;针刺1组在药物组治疗基础上予"活血散风、调和肝脾"针刺法,穴取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针刺2组在针刺1组治疗的基础上配用"风池+颈夹脊",行针时间为每日清晨8:0010:00,每日1次,每周5次,共6周。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6周后各时点的清晨血压水平、达标率和症状评分,随访3个月、6个月的清晨血压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2、4、6周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P<0.01);治疗2周后,3组患者清晨血压及清晨血压达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6周后,针刺2组清晨血压低于针刺1组,且针刺1组和针刺2组均低于药物组(均P<0.05);随访3、6个月,3组清晨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治疗2、4、6周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针刺1组和针刺2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药物组(均P<0.05),针刺1组和针刺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池穴+颈夹脊"配合"活血散风、调和肝脾"针刺法为主的综合疗法对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清晨血压具有明显效果,可改善患者头痛、眩晕、耳鸣等高血压相关症状,效果优于"活血散风、调和肝脾"针刺法。
龚勤,沈悦林,俞志华,汪光年,侯翠香[6](2013)在《浙江省学会科技期刊的实证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对浙江省学会科技期刊的不同类型进行实证剖析,总结了学会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和四种发展模式,并针对学会科技期刊发展中的存在问题提出了若干的对策和建议。
王晓戎,赵国胜,储成志,冯梅,盛红,佘建华,邓沂[7](2012)在《中医临床课程中开展标准化病人教学的体会》文中提出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又称模拟病人,是指那些经过系统培训后,能够恒定、逼真地表现患者真实临床情况的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经过培训后,SP能够发挥扮演病人、充当评估者和教师三种功能[1]。本课题组将SP用于中医学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将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8](2012)在《关于表彰康复医疗先进个人的决定》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关于开展康复医疗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中社康字【2011】第07号)、《关于举办"第八次全国医院管理高级论坛暨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创刊25周年庆典"的通知》(中社康工委字【2012】第08号)文件精神,经中国社会工作协会领导同意,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会和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决定在举
汪光年,沈悦林,俞志华,舒畅[9](2012)在《浙江省学会科技期刊基本状况及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在问卷调查和座谈调研的基础上,基本摸清了省学会科技期刊的基本状况,对不同类型的学会科技期刊的办刊经验和工作特色进行了实证剖析,总结了学会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和四种发展模式,并针对学会科技期刊发展中的存在问题提出了若干的对策和建议。
尤伟杰[10](2011)在《《武警医学》期刊学术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综合分析《武警医学》期刊的学术水平及外部环境因素,探索适合期刊发展的战略模式,使《武警医学》能够充分反映武警部队医学优势学科水平,代表武警部队医学科技的发展方向。方法:首先对武警部队卫勤系统的职能体系和《武警医学》的宗旨、任务进行介绍,之后运用引文分析法、数值统计法、文献计量法,分析了《武警医学》期刊的学术水平及外部环境因素。(1)将武警部队1999~2008年发表在《武警医学》以外的中文医学文献的被引用指标与《武警医学》文献数据作一对比,明确两者的影响力和被关注度是否一致;(2)分析武警部队1999~2008年发表在《武警医学》以外的中文医学文献中高被引论文的学科、机构分布,以初步明确武警部队医学优势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机构,选择高被引论文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医疗机构制作学科h指数雷达图,分析其学科结构;(3)对《武警医学》1999~2008年发文中高被引论文的学科、机构分布进行统计,并与武警部队医学优势学科、机构进行对比,明确《武警医学》发文水平与武警部队医学优势学科的吻合程度,以及外流的高质量论文的基本情况;(4)对《武警医学》2004~2008年发表的全部论文中高被引论文的栏目分布进行分析,评价各栏目运作绩效,明确特色栏目;(5)通过电话访谈的形式,对武警部队10个医疗机构共30名医务人员,就《武警医学》期刊在学术水平、服务部队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6)分析目前国内、外期刊业发展和竞争态势,以及军队医学期刊的现状。通过以上方法,明确《武警医学》期刊存在的内部优势、劣势及外部机会、威胁,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研究并提出期刊的发展策略。结果:(1)1999~2008年武警部队发表医学文献26894篇,其中《武警医学》发文4336篇,发文数在刊载武警部队医学论文的期刊中居首位,占16.12%,说明该刊在武警部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认可度;(2)1999~2008年武警部队发表的医学论文数呈逐年增长态势;《武警医学》发文自2005年后总体呈下降走势,与期刊近年来不断提高论着、述评等大篇幅、高水平论文的发文比重,降低个案、经验交流等短篇文章的比例有关;(3)1999~2008年武警部队发表在《武警医学》以外的医学文献共22558篇,平均被引频次为2.98次,1999~2008年《武警医学》发文4336篇,平均被引频次为2.47次;(4)《武警医学》在武警部队各医疗机构的影响力并不均衡,表现在有些单位倾向于在《武警医学》发表高水平论文,而有些单位高水平论文则倾向于投到其他专业期刊;(5)武警部队发表在《武警医学》以外期刊的高被引医学论文共1993篇,刊载高被引论文数最多的前31种期刊总发文678篇,占总数的34%(678/1993),其中专业性期刊26种,综合性期刊仅5种;(6)武警部队发表在《武警医学》以外的医学论文中,高被引论文数最多的前十个学科依次为:药理学、基础医学、骨科、心血管内科、中药药理、医院管理、护理、放射影像诊断、消化内科及肿瘤研究等;发文数最多的前十个单位依次是:武警总医院、武警医学院、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武警广东总队医院、武警上海总队医院、武警湖北总队医院、武警安徽总队医院、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武警浙江总队医院、武警江苏总队医院;(7)《武警医学》发表高被引论文数最多的前十个学科与武警部队医学优势学科分布不完全相符,有些学科存在差异;两者发文量最多的前十个单位基本相符;(8)《武警医学》救援医学、卫勤保障、专家论坛等特色栏目产生高被引论文的能力较强,表明期刊具有明显的军事医学特色;依靠专家学者办刊,提高了学术质量;(9)电话访谈结果表明,《武警医学》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为“论着中基础研究性论文太多,临床研究文章偏少,不容易看懂”,占36.7%;“临床经验类文章内容雷同,学术水平一般”,占33.3%;“救援医学类文章刊登间隔时间较长,年刊登期数较少”,占16.7%;“护理类文章重复前人工作的较多,创新性不强”,占13.3%;“没有在线编辑审稿系统,作者投稿、查稿不方便”,占10%;“编校质量还需提高,时有错别字”,占6.7%。综合以上分析,明确期刊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即:优势:(1)在武警部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丰富的作者资源;(2)定位准确,品牌效应明显;(3)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编、审团队;(4)期刊质量管理制度健全;(5)为独立法人机构,实力雄厚;(6)论文结构实现了优化。劣势:(1)吸引创新性论文的能力还不够强;(2)营销力量薄弱;(3)地域局限性强;(4)理论性研究论文多、实用性较强的文章偏少;(5)尚未建立互动性网络平台。机会:(1)“建设现代武警卫勤”的总体思路给《武警医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科技期刊仍然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3)国家发展精品科技期刊的政策导向明确。威胁:(1)医学期刊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威胁;(2)武警部队医院编制调整带来的影响;(3)专业性期刊较综合性期刊竞争优势明显。结论:《武警医学》是我国军事医学领域内的重要学术期刊,在武警部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具有鲜明的武警医学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和办刊理念。运用SWOT分析,研究并提出期刊的发展策略框架为:●着眼武警卫生建设“十二五”规划,拓展为卫生事业服务功能;●立足武警医学优势学科,吸引科技创新论文;●兼顾理论性和实用性,提高服务基层能力;●建立长效机制,打造期刊特色品牌;●实施技术提升战略,加快期刊网络平台建设;●破除地域限制,“走出”武警部队争取更多市场份额;●与军队医学期刊合作,参与市场竞争;●争取国家精品科技期刊政策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向世界发展,扩大国际影响。
二、《中医临床杂志》紧急征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临床杂志》紧急征订(论文提纲范文)
(1)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西医学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
1.1 病名及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2.1 感受外邪 |
1.2.2 饮食所伤 |
1.2.3 情志不畅 |
1.2.4 病后体虚 |
1.2.5 肾命火衰 |
1.3 治法方药 |
1.4 辨证分型 |
1.4.1 辨证要点 |
1.4.2 疾病分型 |
1.5 中医治疗 |
1.5.1 经典治疗 |
1.5.2 现代中医治疗 |
1.6 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 |
2. 西医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特征 |
2.2 轮状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
2.3 发病机制 |
2.4 临床表现及诊断 |
2.5 常用治疗方法 |
2.5.1 液体疗法 |
2.5.2 抗病毒及免疫疗法 |
2.5.3 微生态制剂 |
2.5.4 肠黏膜保护剂 |
2.5.5 RV疫苗 |
2.5.6 补锌治疗 |
第二部分 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2.3 中医证候量化标准 |
1.2.4 中医证候轻重判定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3. 疗效判定标准 |
3.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3.2 症状量化判定标准 |
3.3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5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
3.6 医学伦理控制 |
3.7 统计学处理方法 |
4. 结果 |
4.1 病例基本情况 |
4.2 一般资料比较 |
4.2.1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
4.2.2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
4.2.3 两组病情轻重比较 |
4.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
4.3.1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4.3.2 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 |
4.3.3 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 |
4.3.4 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 |
4.3.5 大便RV抗原转阴率比较 |
4.3.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5. 讨论 |
5.1 五加减正气散出处及组方依据 |
5.1.1 原方出处及方义 |
5.1.2 药物分析 |
5.2 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小儿RVE的理论依据 |
5.2.1 基于“温病理论”辨治RVE的思路 |
5.2.2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RVE发病的关系 |
5.3 利巴韦林在病毒性肠炎中的临床应用 |
5.3.1 药物概述 |
5.3.2 利巴韦林在治疗中的应用 |
5.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五加减正气散抗体外轮状病毒的作用机制探讨 |
实验一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抗体外轮状病毒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病毒株与细胞株 |
1.2 动物 |
1.3 药物 |
1.4 试剂 |
1.5 主要仪器及实验室 |
2. 实验方法 |
2.1 血清制备 |
2.1.1 分组 |
2.1.2 给药 |
2.1.3 取血 |
2.2 MA104细胞的复苏及传代 |
2.3 病毒活化 |
2.4 病毒毒力测定 |
2.5 含药血清体外抗病毒试验 |
2.5.1 含药血清的前处理 |
2.5.2 制备96孔板内单层细胞 |
2.5.3 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试验 |
2.5.4 含药血清对病毒生物合成抑制作用的测定 |
2.5.5 含药血清抗病毒吸附试验 |
2.5.6 含药血清直接灭活病毒试验 |
2.6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RV SA11毒力测定 |
3.2 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 |
3.3 含药血清对病毒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 |
3.4 含药血清抗病毒吸附试验 |
3.5 含药血清直接灭活病毒试验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IL-6、IL-1β、TNF-α及IFN-β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检测原理 |
2.2 实验步骤 |
2.3 数据统计 |
3. 实验结果 |
3.1 WJJZQS对染毒细胞IL-6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
3.2 WJJZQS对染毒细胞IL-1β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
3.3 WJJZQS对染毒细胞TNF-α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
3.4 WJJZQS对染毒细胞IFN-β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三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 mRNA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总RNA的提取 |
2.2 反转录 |
2.2.1 去除基因组DNA反应 |
2.2.2 逆转录反应 |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3.1 实时荧光检测PCR引物 |
2.3.2 进行Realtime PCR反应 |
2.4 计算 |
3. 实验结果 |
3.1 WJJZQS对染毒细胞TLR3 mRNA表达的影响 |
3.2 WJJZQS对染毒细胞TRIF mRNA表达的影响 |
3.3 WJJZQS对染毒细胞IRF3 mRNA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Toll样受体(TLRs)家族 |
4.2 TLR3信号通路在RV感染中的作用 |
4.3 WJJZQS对TLR3、TRIF、IRF3 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 |
5. 小结 |
实验四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制备蛋白样品 |
2.2 BCA法测蛋白浓度 |
2.3 样品处理 |
2.4 蛋白检测 |
2.5 配置SDS-PAGE |
2.6 上样 |
2.7 电泳 |
2.8 转膜 |
2.9 免疫反应 |
2.10 化学发光 |
2.11 凝胶图像分析及数据统计 |
3. 实验结果 |
3.1 WJJZQS对染毒细胞TLR3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 WJJZQS对染毒细胞TRIF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WJJZQS对染毒细胞IRF3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缩略语索引 |
附录2 临床调查表 |
附录3 症状积分评估表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科研课题 |
附件 |
(2)病证结合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试验设计 |
(一) 研究目的 |
(二) 试验方法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四)选择标准 |
(五) 观察项目 |
(六) 疗效评定标准 |
(七) 统计方法 |
二、临床资料 |
(一) 治疗前组间一般情况比较 |
(二) 治疗前组间证型分布比较 |
(三) 疗前组间疾病活动程度比较 |
(四) 治疗前组间中医证候各指标比较 |
(五) 治疗前组间主要症状体征比较 |
(六) 治疗前组间病情整体评价比较 |
(七) 治疗前组间实验室指标比较 |
(八) 治疗前组间关节功能分级及X线分期比较 |
三、治疗后疗效分析 |
(一) 治疗后组间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比较 |
(二) 治疗后组间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三)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各指标比较 |
(四) 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体征比较 |
(五) 治疗后两组整体评价比较 |
(六) 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
(七) 治疗后两组关节功能分级及X线分期比较 |
(八)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一、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认识 |
二、病因病机探讨 |
(一) 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类风湿关节炎的特点 |
三、类风湿关节炎辨病辨证方药分析 |
(一) 辨病方用药分析 |
(二) 辨证方用药分析 |
四、病证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体会 |
(一)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二) 辨病位用药 |
(三) 关于长期用药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3)滋肾涵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三) 一般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一) 治疗方法及药物组成 |
(二) 效应评价指标 |
(三)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四) 疗效评价 |
(五) 统计方法 |
三、结果 |
(一)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
(二) 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 |
(三) 临床疗效小结 |
讨论 |
一、本病病因病机 |
二、治法浅析 |
(一) 滋阴补肾 |
(二) 养血柔肝 |
(三) 宁心安神 |
三、方药分析 |
(一) 组方配伍及方义 |
(二) 现代药理研究 |
四、临床结果研究分析 |
(一) 疗效评价 |
(二) 作用机理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4)从心论治中风病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心与脑 |
一、心与脑的溯源 |
(一) 心字的起源与含义 |
(二) 古人对心的认识 |
(三) 脑字的起源 |
(四) 古人对脑的认识 |
(五) 心脑相关的溯源 |
二、心与脑的关系 |
(一) 中医学的认识 |
(二) 西医学的认识 |
三、中风病中心脑的关系 |
(一) 心脏实体变化与脑卒中的关系 |
(二) 心功能减退与脑卒中的关系 |
(三) 脑心综合征中心脑的关系 |
第二部分 从心论治中风病 |
一、从心论治中风病的立论依据 |
(一) 文献学依据 |
(二) 发病学依据 |
(三) 症状学依据 |
(四) 中药、方剂学依据 |
(五) 针灸学依据 |
二、从心论治中风病的理论及临床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临床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古籍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科研课题 |
详细摘要 |
(5)针刺联合药物调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中止和剔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药物组 |
2.2 针刺1组 |
2.3 针刺2组 |
3 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
3.2 安全性评价 |
3.3 统计学处理 |
3.4 治疗结果 |
(1)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清晨血压达标率比较 |
(2)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清晨血压比较 |
(3)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
(4)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6)浙江省学会科技期刊的实证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学会科技期刊的发展模式与趋势 |
1.1 从单个编辑部向杂志社转型 |
1.2 从“单枪匹马”向集群创新发展 |
1.3 从一般期刊走向精品期刊、品牌期刊 |
1.4 从传统的纸质出版走向刊网互动出版 |
2 学会科技期刊的实证剖析 |
2.1 集中管理,独立经营,走集团化发展道路———《科学24小时》杂志社 |
2.2 依托行业,成立理事会,发挥交流平台作用———《浙江建筑》 |
2.3 主业编辑出版,副业交流活动,取得双赢———《包装世界》 |
2.4 编辑出版网络化,发行工作市场化———《能源工程》 |
2.5 学科特性与区域特色共荣,学术交流与推广应用兼顾———浙江省农科院期刊中心 |
2.6 编辑出版与学会工作紧密结合———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社 |
3 对学会科技期刊发展的几点建议 |
3.1 把学会科技期刊打造成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阵地 |
3.2 启动“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
3.3 建立学会科技期刊管理部门,增加对期刊的科技投入 |
3.4 出台期刊管理指导性意见,规范学会科技期刊的管理 |
(7)中医临床课程中开展标准化病人教学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学专业临床课程适于开展标准化病人教学 |
2 选择好教学案例是开展标准化病人教学的重要基础 |
3 精心设计剧本是成功开展标准化病人教学的关键 |
4 稳定的标准化病人队伍是确保标准化病人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
5 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是提高标准化病人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
(10)《武警医学》期刊学术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问题的提出 |
研究及应用现状 |
研究内容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 《武警医学》期刊学术水平评价 |
1.1 《武警医学》期刊基本情况 |
1.2 《武警医学》期刊学术水平文献计量学评价 |
1.2.1 文献统计分析的要求和本文运用到的分析方法 |
1.2.2 数据选取原则及统计方法 |
1.2.3 计量结果和分析 |
1.3 《武警医学》期刊读、作者调查 |
1.3.1 调查方法 |
1.3.2 调查结果 |
1.3.3 结果分析 |
2 《武警医学》期刊发展策略的SWOT 分析 |
2.1 SWOT 分析方法的步骤 |
2.1.1 分析环境因素 |
2.1.2 构造SWOT 矩阵 |
2.1.3 制定行动计划 |
2.2 《武警医学》期刊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
2.2.1 国际环境 |
2.2.2 国内环境 |
2.2.3 军队医学期刊发展现状 |
2.3 《武警医学》期刊SWOT 分析结果 |
2.3.1 优势 |
2.3.2 劣势 |
2.3.3 机会 |
2.3.4 威胁 |
2.3.5 SWOT 矩阵配对策略 |
2.4 《武警医学》期刊发展策略选择 |
2.4.1 着眼未来战略 |
2.4.2 核心竞争力战略 |
2.4.3 市场渗透战略 |
2.4.4 特色品牌战略 |
3 《武警医学》期刊学术发展策略框架 |
3.1 立足武警部队,着眼未来发展 |
3.1.1 着眼“十二五”规划,突出军事医学特色 |
3.1.2 兼顾理论性和实用性,提高服务基层水平 |
3.1.3 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推动医学科技创新 |
3.2 完善运行模式,加强内涵建设 |
3.2.1 立足武警医学优势学科,吸引科技创新论文 |
3.2.2 实施技术提升战略,加快期刊网络平台建设 |
3.2.3 面向世界发展,扩大国际影响 |
3.3 创新管理体制,赢得发展契机 |
3.3.1 争取国家精品科技期刊政策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
3.3.2 破除地域限制,“走出”武警部队争取更多市场份额 |
3.3.3 与军队医学期刊合作,参与市场竞争 |
3.4 建立长效机制,打造特色品牌 |
3.4.1 充分发挥情报学方法在特色栏目运作中的作用 |
3.4.2 拓宽稿源渠道,保持救援医学栏目旺盛的生命力 |
3.4.3 立足前沿领域,提高专家论坛组稿水平 |
4 主要结论及讨论 |
4.1 主要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中医临床杂志》紧急征订(论文参考文献)
- [1]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D]. 王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8)
- [2]病证结合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翟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3]滋肾涵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李芳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3)
- [4]从心论治中风病的理论研究[D]. 孙冬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2)
- [5]针刺联合药物调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的疗效观察[J]. 张轶,杜宇征. 中国针灸, 2018(04)
- [6]浙江省学会科技期刊的实证与对策研究[J]. 龚勤,沈悦林,俞志华,汪光年,侯翠香.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05)
- [7]中医临床课程中开展标准化病人教学的体会[J]. 王晓戎,赵国胜,储成志,冯梅,盛红,佘建华,邓沂.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4)
- [8]关于表彰康复医疗先进个人的决定[A].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 《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5周年庆典及表彰活动纪念文集, 2012
- [9]浙江省学会科技期刊基本状况及发展模式研究[A]. 汪光年,沈悦林,俞志华,舒畅. 学会创新发展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2012
- [10]《武警医学》期刊学术发展策略研究[D]. 尤伟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