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格执行着装规定 维护部队良好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艾蔻[1](2021)在《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文中研究说明序章比起京城的繁华闹市,这里的傍晚有些过于安静。秋色渐浓,小径上梧桐树的落叶多了起来,不知从哪天开始,黑蚱蝉们集体收声,回旋在耳边此起彼伏的嘶鸣仿佛转移到了另一座星球。每天晚饭后,石华独自散步,沿着小区花园的石板路走上一个小时。多年来,石华始终保持着七十五厘米的步幅和每分钟一百一十六步的步速。没人能跟上她的步子。亲友们抱怨,
陈南[2](2021)在《教育生活中的身体呈现 ——中小学教师的身体社会学考察》文中研究指明
冯良宇[3](2021)在《新时代Z县政府形象塑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府是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机关,表达国家的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政府形象是指视觉形象、发展理念、行政作风及其所做出的行为表达、自然特点、精神风貌在社会公众眼中的体现和反映,体现着政府的公信力和其权威性,对于维护政府的权威地位、履行政府职能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总书记为中央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了时代发展观和实践的新指导要求,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指导思想,不断增强和提高学习贯彻新的发展观指导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方式的能力和素质,为其实现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根本保障。县级政府隶属于当时的我国各级政府基层的政权组织,其形象本身具有其特殊性,以小见大,县级政府的形象也本身就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形象。本文根据县级政府这一属性,提出“新时代Z县政府形象塑造路径研究”这一论题。选择笔者比较熟悉的Z县,从政府形象塑造相关理论入手,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企业CIS理论,提出政府形象设计理论,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出影响政府形象建设的相关因素,结合Z县实际情况设计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当地群众对政府形象的看法,分析Z县政府形象建设现状,发现其主要问题有:政府角色冲突、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形象与个体性相冲突、民众对政府认同感低。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有:行政组织构建不合理、政府决策机制改革滞后、政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政府与公众沟通不畅。同时简述了云南省牟定县在塑造法治政府形象和威海市处理“5.29”里口山区域火灾事件树立的高效阳光政府形象的优秀做法,结合新时代对政府形象提出的新要求,笔者提出“政府形象目标定位——政府发展理念定位——着手形象塑造”三步走的政府形象塑造方法,从政府视觉形象、执政行为、价值理念进行目标定位,将以人为本、服务为民、可持续发展作为政府形象塑造的价值理念,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绩效管理、增强信息公开、妥善处理危机、加强法制建设,塑造一个服务、务实、透明、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
蒋瑞坤[4](2021)在《茨瓦纳社会基督教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试图考察传教士在贝专纳兰(今博茨瓦纳共和国)的传教活动以及他们所引入西式教育在当地社会转型中发挥的作用,并在这些基础之上,对传统史学观念下的传教士与殖民地地方统治者两者之间的关系作出一定修正。自然地理特征决定了前殖民时代的茨瓦纳社会形态,塑造了当地以生存作为唯一导向的教育方针。19世纪初,西欧传教士进入了南部非洲,深受欧洲中心观念影响的他们尝试通过传播基督教和推广基础教育来改造当地社会,从而建立一个符合西欧标准的茨瓦纳社会。以生存作为价值导向的茨瓦纳人积极引入传教士的先进生产技术,新的农具和挖渠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枪支的引入则极大提升了茨瓦纳人的军事生存能力。但在文化领域,茨瓦纳人试图维持他们的固有宗教和习俗,抵制传教士的活动。作为回应,传教士将茨瓦纳语文字化,并试图通过推广识字教育这一更为温和的手段以促进传教事业的发展。识字教育的推广不可避免地将来自于西方社会的种种观念注入了茨瓦纳文化,并最终导致了茨瓦纳上层在自我认同上产生分化。在一系列文化,甚至政治军事冲突后,茨瓦纳社会由此转型。此外,本文试图重新挖掘原始资料,构建一个更加复杂的传教士与当地人的关系结构。这一结构修正了传统的对于传教士和当地人的认知,即传教士是殖民主义的先锋,当地人则被动应对了传教士带来的社会变化。事实上,传教士尽可能地保持中立,避免参与到政治活动,而酋长则积极他们接受并利用传教士带来的新技术,从而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传教士试图注入一整套新思想,但茨瓦纳人仅仅吸收了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一部分。
贾赛男[5](2021)在《“衣冠之治”:当代中国服饰政治初探》文中研究指明
柏晓斐[6](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文中研究说明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并未提出“军队形象”的概念,但其对八路军的形象给予了足够重视,为塑造八路军良好形象进行了持久努力。本研究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党史学、历史学为基础,借鉴或运用传播学、形象学、宣传学、图像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致力于解决中共为何形塑八路军、如何形塑八路军、最终达到了何种效果、产生了何种影响的系列问题。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积极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动因。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出征前线。同时,中共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其中发动广大的群众参加抗战则是最重要一环。但由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华北民众对中共及其军队存在误解,这使刚出征的八路军在动员、组织群众以及作战、生活方面都面临不少困难。这不仅关乎全面抗战路线的践行效果,更直接影响着八路军的生存与发展。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打破民众的既存认知,消除误解,就成为中共必须迫切开展的工作。而随着抗战的推进,出于对中共的戒备和敌视,国民党不断造谣八路军“游而不击”,并诬蔑八路军“袭击友军”“擅自行动”,“破坏抗战”。日伪也积极进行宣传战,诬称八路军不堪一击,欺压百姓,并附和国民党,造谣八路军不对日作战,袭击国民党军队。受国民党、日伪造谣和诬蔑的影响,民间舆论一度也质疑或批评八路军未尽力抗战,妨害抗战。这又要求中共形塑八路军的活动必须持久开展。军队形象的塑造,以军队形象的定位为前提。全面抗战初期,立足于全国对日抗战的要求,依据红军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敌强我弱之实际,中共中央尤其是毛泽东快速找准了八路军的形象定位。在政治上,保证并声明八路军仍旧是党领导的军队;同时指出八路军依旧是人的军队,将为人民而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作风纪律上,强调要保持红军的优良作风,即官兵一致、民主团结,战斗勇敢、主动灵活,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等等;同时仍旧要执行铁的纪律。在军事上,包含着两个互相依存并向前发展的方面:一是八路军将执行主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二是,基于前,在地位和责任上,八路军将逐渐从战略支队转变为起决定作用和直接打垮日军的力量。军队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源像和媒介传播,但源像是媒介传播的依据。这就要求八路军在日常中必须有能获得外界认可的表现。对此,中共依据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并使之逐渐发展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建设,巩固了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进一步严格了八路军的群众纪律,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进行了整军运动与有限度的正规化,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同时,面对国民党破坏团结的新情况,始终不放弃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从而夯实了八路军坚决抗战、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乐于同国民党合作等形象的根本,为中共通过不同媒介和方法展示八路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夯实八路军形象根本的同时,中共借助多种媒介和方法对八路军的形象信息进行传播扩散。文字方面,主要借助报刊或标语口号宣传八路军的战绩、战斗英雄、与民众良好的关系以及坚持和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对友军的帮助,并驳斥国民党的造谣等;语音方面,通过大量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阐释八路军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力争并取得了军民团结、有着严格的纪律,并直接驳斥国民党诬蔑等,还利用广播电台宣传八路军的战绩等;文艺方面,积极利用歌、剧、图画、照片和电影等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八路军英勇作战、爱护民众并赢得了民众支持、艰苦奋斗等等。同时,抗战时期诸多中外记者和观察家曾进入中共根据地观察和考察,中共借机向他们大力展示八路军,通过接受采访,进行座谈,作报告,带领到访者参观部队、医院和作战前线等方式宣传了八路军以有效的战略战术坚决作战并取得了巨大成绩,有着优良的作风和纪律达到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还积极维护同国民党合作等。军队形象最终作为认知主体对军队的评价和言说而存在。在中共形塑八路军之“行”与“言”的影响下,不同认知主体对八路军都持有认可态度。根据地民众认为八路军能打、有办法、不怕死,而且纪律严明,与民一家。日伪在事实上承认八路军的游击战登峰造极,并认为八路军是最坚决的抵抗者,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且纪律极严,获得了民众支持。外国记者和观察家也认为八路军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坚决抗战并乐于同国民党合作,还有着官兵一致、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等优秀品质。在国统区民间舆论的真实言说中,八路军同样也是积极抗战、战绩优良,且纪律严明,重视民众并获得了民众支持。良好的军队形象具有重要感召力,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产生了重要历史影响。首先使八路军获得了根据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为八路军发展壮大和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原因。其次扩大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影响,成为中共和八路军在根据地之外获得支持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共战时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的构建,也与中共形塑八路军有密切关系。
武亭立[7](2020)在《1980年代以来土耳其头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脱胎于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共和国,通过凯末尔改革完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建构,但伊斯兰教依旧渗透在国家的各个方面。在土耳其现代化进程中,世俗主义与伊斯兰主义的博弈贯穿其中,头巾问题是其突出表现。本文以1980年代以来的土耳其头巾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耳其社会中头巾问题个案的剖析,揭示头巾问题的实质及其影响。本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土耳其头巾问题的由来。在前伊斯兰教时代,女性戴头巾的习俗是由当时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决定的;伊斯兰教产生后,《古兰经》中关于女性戴头巾形成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教义,并贯穿伊斯兰帝国始终。凯末尔建立土耳其共和国,主张世俗化改革,鼓励女性摘掉头巾,向西方社会看齐;50年代多党制时期,政治领域的变革影响到女性戴头巾的多样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复兴的伊斯兰文化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女性的观念,追随伊斯兰教信仰的女性重新选择戴上头巾;伊斯兰政党登上土耳其政坛后,将头巾作为拉拢选民的工具,赋予头巾特定的政治意义。第二章主要论述关于1980年代以来土耳其头巾问题的发展历程。1980年军事政变后和厄扎尔时代奉行“土耳其——伊斯兰一体化意识形态”,促使伊斯兰主义全面复兴,世俗主义的宪法基础导致头巾禁令颁布;20世纪90年代,头巾问题继续发展,以坦苏·奇莱尔和“卡瓦克希”事件为典型个案;21世纪以来的头巾问题主要分析了蕾拉·萨欣诉土耳其案、政府官员妻子们佩戴头巾和正义与发展党关于头巾的法案,指出头巾问题仍然是土耳其政坛争论的焦点。头巾问题的发展伴随土耳其政治变革而不断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谓土耳其政治变化的“晴雨表”。第三章主要是针对1980年代以来土耳其头巾问题的多维评述。从女性权利的角度来看,女性戴与不戴头巾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都是自身意识觉醒的表现,向争取自身权利迈出了重要一步;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伊斯兰主义者和世俗主义者围绕头巾问题的争端均是为了实现政治利益,都将头巾作为自身争取利益权力的工具;就土耳其现代化进程而言,头巾问题既是土耳其加入欧盟的阻碍,又与民主化改革息息相关。1980年代以来头巾问题的变迁折射出土耳其民主化的进步,围绕头巾问题的政治和文化博弈又反映了土耳其民主化进程的曲折性。结语在对以上三章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后,指出土耳其头巾问题的变迁可以说是土耳其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与欧美诸国的头巾问题相比,土耳其头巾问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土耳其头巾问题牵涉诸多方面,围绕头巾问题的争论仍将是土耳其社会不可回避的话语。
陈哲磊[8](2019)在《苏州市吴中区公安警务辅助人员规范化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世界各地有许多地方都已成立了警辅队伍,协助警务管理。我国警辅体系的建立以及发展是有实际意义的。只是目前,警务辅助人员的管理水平广泛偏低,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缺乏对警务辅助体系的法律规定,使那些警务辅助人员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定位,也无法意识到自己要担负的责任。能够得到的保障标准不够一致,团队的管理不够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我国警务辅助人员管理的发展。为了进一步规范警务辅助体系,应当对于国内的有关警务辅助人员的法律体系进行改进,重点要以界定警务辅助人员的职责和权力为核心,明确警务辅助人员在法律的框架内享有的权利;在法律制度、财政供给等方面进行规范;搭建完善的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平台;改革创新警务辅助人员管理体系,为促进我国公安辅助事业在未来的稳定发展,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确保我国警务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有效性。本研究首先说明了研究背景,具体的意义、国内和国外相关的研究状况,论述了必要的相关概念,奠定了警务辅助人员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再结合自身国情分析警务辅助人员制度的必要性,对比以往以及国内外警务辅助人员制度的发展与变化。以苏州市吴中区警务辅助人员为研究群体,对该地区的警务辅助人员管理现状进行了论述,通过问卷调查深入分析,得出该地区警务辅助人员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警务辅助人员离职倾向高、工作效率低下、岗位职责混乱、民众配合程度低、对于低薪酬的抱怨等。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工作环境较差、职位的社会认同度低、相关法律规范制度的缺失、公安管理意识的欠缺等。本研究分别从建立完善警务辅助人员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改善警务辅助人员薪酬考核机制、优化工作环境、优化警务辅助人员招录与培训体系、重视建立警务辅助人员晋升渠道、建立警务辅助人员社会支持体系等六个方面出发,构建了提升吴中区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管理的对策体系,以期为我国警务辅助人员的管理工作贡献一定的力量。
谷伟[9](2019)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代美国文坛,乔纳森·弗兰岑是堪与唐·德里罗、E.L.多克特罗等前辈文坛巨匠相比肩的年轻一代小说家。作为悲剧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者,弗兰岑在创作中借助人物动荡的生存体验来折射宏观社会文化危机,培植穿透虚幻表象洞悉复杂现实的认知潜能。中后期代表作《纠正》《自由》与《纯洁》引爆了读者的抢购狂潮,获得批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三部小说在捕捉公众集体想象的同时,也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弗兰岑政治意识的锐度在减弱。这些批评声音所固守的是后现代主义立场,默认小说的能动性在于激进的形式实验,认为复归描摹家庭生活的现实主义就是向霸权投诚。而且,多数批评局限于单一小说文本,既无法立体呈现弗兰岑的创作全貌,亦使小说值得挖掘的文化政治维度无法获得充分讨论。据此,论文聚焦《纠正》《自由》与《纯洁》三部作品,细致分析弗兰岑对当代公共政治危机不同侧面的表征,挖掘其对重振公共领域的反思,勾勒弗兰岑中后期创作的主旨脉络,揭示其强烈的文化焦虑和时代关注,全面呈现其深层的文化政治意识,展现悲剧现实主义的核心理念。论文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野入手,在对小说进行贴合文本语境的具体阐释中,借鉴诸多当代理论家的思想锋芒,包括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认知图绘理论、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理论、劳伦·勃朗特的情感依恋思想、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技术哲思、哈特与奈格里的诸众理论等,透过理论洞见来赋予论文更为深入的剖析视角。论文全篇共分五个部分,包括绪论、主体三章与结语。第一章(绪论)勾勒了弗兰岑的创作生涯,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探究了各时期的学界评论重心,归纳了对悲剧现实主义小说文化政治维度的理解缺憾。在对悲剧现实主义进行认知图绘的基础上,绪论指出论文旨在捕捉弗兰岑文学创作的总体脉络,聚焦其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反思,随后概述了论文的结构框架。第二章从《纠正》对技术消费主义的批判入手,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超空间中公共政治的衰微困境与重振策略。本章重点讨论了生物精神病学诊疗机制的物质主义逻辑,指出其摧毁了主体的内在世界,进而破坏了认知定位能力与共同体视野。《纠正》中的兰伯特夫妇及其三个子女的生命都以不同方式被吸纳到技术消费主义的霸权宰制中。弗兰岑通过再现兰伯特一家摆脱技术消费幻象的挣扎历程,指出抵抗霸权需要重拾历史意识,恢复生命存在的故事时间深度;重塑认知定位,洞悉个体动荡苦难与集体福祉保障的瓦解密切相关;重构社群意识,构筑他者关爱的“情感空间”,形塑扞卫集体福祉的至善共同体。第三章从《自由》对美国政治势力的全谱分析入手,探究了新自由主义霸权下的公共政治危机。《自由》以帕蒂与沃尔特夫妇、好友理查德、儿子乔伊等人物的爱恨离合为主轴展开叙述。小说中诸多人物受到新自由主义霸权的深刻影响:或如沃尔特等自由主义者投身“士绅化”等基于身份政治的文化抗争,却因白人精英身份,落入多重结构困境;或如理查德等文化左派诉诸朋克亚文化的对抗实践,却囿于激进颠覆的边缘立场,日益孤立大众;或如帕蒂与儿子乔伊受到右翼势力的情感操控,执着依恋物欲自由观,无视日常生活的苦难。藉由再现人物的霸权抗争,弗兰岑指出重振公共政治需要重塑认知图绘,洞悉新自由主义摧毁集体福祉的扩张逻辑,把握多元资本权力关系的聚合点;重拾历史意识,回溯美国自由共识中的非理性威胁,顺势把握自由信仰的另类策略;重整扞卫共同性的诸众联盟,摒弃无效的激进边缘立场,藉由爱来构筑共同体意识,进而统合奇异多元的诸众力量。第四章从《纯洁》对生命权力的反思入手,探究了数字资本霸权的公共政治危机。小说藉由女孩碧普找寻生父的历程,逐步揭开碧普父母与以阿桑奇为原型的网络揭秘英雄安德烈亚斯·沃夫的复杂纠葛,再现了资本主义藉由数字技术重构意识感知与精细调控人口的生命宰制。此外,小说分别从伦理与心理机制溯源,揭示出数字网络生命宰制与资本权力扩张的伴生关系,探究了数字网络对公共领域的巨大破坏力:一方面透过建构虚拟安全幻象,数字网络摧毁了个体基于他者认同的社会人格身份,消解了复杂现实和深度交流;另一方面透过操控物性持存工业体系,数字网络宰制了传承世代经验象征符码的前个体储备,破坏了“个性化”进程,在摧毁主体独一心理结构的同时,消弭了多元包容的至善共同体。通过对碧普走出虚拟安全幻象的曲折探索,弗兰岑指出重振公共政治需要重塑历史意识,洞悉技术理性架空人类的启蒙辩证法逻辑,把握数字资本瓦解国家政治架构的趋势;重构认知定位,建立认知数字资本权力的微缩模型,揭示权力运作的对立框架来悬置权力机制;重建社群意识,推动大众透过思辨来洞悉数字资本宰制生命的危机,进而直面社会现实和人际交往,敞开创造新世界的行动潜能。第五章(结语)探究了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能动性,指出弗兰岑意图重塑卢卡奇论及的“总体性”意识。在《纠正》《自由》与《纯洁》中,弗兰岑从多维度把脉诊断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复杂症候,在不同时期聚焦了公共政治危机的不同重心,持续调整和完善认知图绘、历史意识与社群连接的行动策略,旨在总体把握资本系统的错综现实,寻求重振公共政治的良方。
曹莹[10](2019)在《军队仪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军队仪式作为人类仪式活动的独特形式,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军队仪式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严格规范的仪式程序和仪式活动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官兵行为,对增强官兵荣誉感和军事职业认同感,塑造军队精神风貌,提高部队战斗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军队仪式具有的各项功能中,最为重要、突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军队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为:通过军队仪式能够有效激发官兵职业认同感、培养官兵血性和锐气、拓宽官兵多元化思维、规范官兵日常化行为。军队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官兵的心理需要驱动机制、情感催化机制和行为实现机制等途径实现。发挥军队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优化其实现路径,要设置情景让官兵走入仪式情境;要以情感人升华官兵的内心信念;让官兵养成过硬的信念品质以指导其日常行为。军队仪式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军队仪式制度本身不完善,存在对军队仪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不足,过分强调仪式形式的作用,忽视仪式的实质价值作用,军队仪式功能作用的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而,必须加强对军队仪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与开发、不断完善军队仪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建立健全有利于发挥军队仪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机制与制度。
二、严格执行着装规定 维护部队良好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格执行着装规定 维护部队良好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序章 |
一九八四·女卫生兵方队 |
一、意外出现了 |
二、集结!四百二十二名女兵 |
三、长达十五秒的静站 |
四、焦头烂额的教练员 |
五、夏日奇冰 |
六、皮靴啊裙子啊,焕然一新 |
七、你好,斜线 |
八、银杏树的果子 |
一九九九·女兵方队 |
一、长号在前 |
二、大场面 |
三、一起减肥吧 |
四、又见沙河机场 |
五、数以吨计的汗水啊 |
六、调步子的人 |
七、想去仪仗队看“火花” |
八、芳邻 |
九、南池子街口一朵小花 |
二〇〇九·三军女兵方队 |
一、阅兵史上最大的数字 |
二、第一场雪 |
三、良乡的日日夜夜 |
四、向女神致敬 |
五、最牛排面 |
六、同心同行 |
七、七排头不练了! |
八、在雨中 |
九、青春啊,各奔东西 |
二〇一五·白求恩医疗方队 |
一、恋爱中的宝贝 |
二、唯一的女兵方队 |
三、战争,女人从未走开 |
四、学兵的逆袭 |
五、从素描到油画,从油画到水墨丹青 |
六、女将校领队 |
七、太阳照常升起 |
八、管亚新,我找了你三十年 |
二〇一九·女兵方队 |
一、集结!五百零二名女兵 |
二、拥抱的力量 |
三、女兵堆里的男干部 |
四、医务室里欢乐多 |
五、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 |
六、中秋之夜 |
七、星光熠熠 |
八、执念 |
九、即将踏上征程 |
尾声 |
(3)新时代Z县政府形象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相关概念 |
1.新时代 |
2.政府形象 |
3.政府公信力 |
(2)理论基础 |
1.政府形象设计理论 |
2.政府职能理论 |
二、Z县政府形象塑造现状调研分析 |
(一)Z县情况概述 |
(二)Z县政府形象现状调查分析 |
三、Z县政府形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一)Z县政府形象存在的问题 |
1.政府角色冲突问题突出 |
2.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
3.政府形象与个体形象存在落差 |
4.政府公信力不足 |
(二)Z县政府形象存在问题的原因 |
1.行政组织构建不合理 |
2.政府决策机制改革滞后 |
3.政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4.政府与公众沟通不畅 |
四、国内其他城市政府形象塑造案例借鉴 |
(一)案例概况 |
1.牟定县法治政府形象塑造 |
2.威海“5.29”火灾事件中阳光政府形象塑造 |
(二)案例启示 |
五、Z县政府形象塑造路径 |
(一)政府形象塑造的目标定位 |
1.政府视觉形象目标定位 |
2.政府执政行为目标定位 |
3.政府价值理念目标定位 |
(二)政府形象塑造的价值理念 |
1.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
2.服务为民的价值理念 |
3.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 |
(三)政府形象塑造的建议 |
1.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政府形象 |
2.提高绩效管理,打造务实政府形象 |
3.增强信息公开,打造阳光政府形象 |
4.妥善处理危机,打造高效政府形象 |
5.加强法制建设,打造廉洁政府形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Z 县政府形象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4)茨瓦纳社会基督教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19世纪初博茨瓦纳的自然与社会 |
第一节 茨瓦纳人的社会状况 |
一 茨瓦纳地理 |
二 茨瓦纳政治 |
三 茨瓦纳经济 |
四 茨瓦纳文化 |
五 茨瓦纳战争 |
第二节 茨瓦纳人的教育 |
一 茨瓦纳的儿童教育 |
二 茨瓦纳的青年教育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伦敦传教会早期活动 |
第一节 伦敦传教会的早期历史 |
第二节 詹姆斯里德的活动 |
第三节 莫法特的传教活动 |
一 莫法特的“清洗”活动 |
二 圣经的翻译与库鲁曼的建立 |
三 传教士与欧洲人的纠纷 |
第四节 利文斯顿的传教活动 |
一 利文斯顿的早期传教活动 |
二 利文斯顿与赛希勒酋长 |
三 放弃事业的传教士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教会的短暂缺席及其后果 |
第一节 利文斯顿与布尔人的冲突 |
第二节 赛希勒的战争 |
第三节 基督教的本土化 |
第四节 黑尔曼斯堡使团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督教所导致的恩瓦托内战 |
第一节 马肯兹的传教活动 |
一 马肯兹来到非洲 |
二 马肯兹在绍雄的事业 |
三 绍雄的教育 |
第二节 恩瓦托王国的内战 |
一 恩瓦托的历史 |
二 第一次内战,父子相争 |
三 第二次内战,叔侄相争 |
四 第三次内战,兄弟相争 |
第三节 莫法特机构与茨瓦纳教育 |
一 莫法特机构的建立 |
二 恩瓦托的教育发展 |
第四节 基督徒卡马 |
本章小结 |
结语 |
第一节 对传教士性质的重新定位 |
一 传教士的政治影响力 |
二 传教士的社会影响力 |
第二节 对地方统治者性质的重新定位 |
一 地方统治者与传教士的合作 |
二 传统统治者与传教士的冲突 |
三 基督教统治者与传教士的冲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0.1.1 选题缘由 |
0.1.2 研究意义 |
0.2 学术史回顾 |
0.2.1 军队形象塑造研究 |
0.2.2 八路军形象塑造及与八路军形象塑造问题相关的研究 |
0.2.3 已有研究评价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0.3.1 主要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0.4.1 创新之处 |
0.4.2 不足 |
0.5 概念界定 |
第1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缘起与动因 |
1.1 践行全面抗战路线与八路军立足、发展的必然要求 |
1.1.1 中国走向全面抗战与红军改编出征 |
1.1.2 全面的全民族抗战:中共与八路军的抗战路线 |
1.1.3 华北民众对中共军队的既存认知及其影响 |
1.2 应对多方对八路军诋毁、造谣或质疑的客观要求 |
1.2.1 国民党的舆论诋毁与造谣 |
1.2.2 日伪的舆论攻击与造谣 |
1.2.3 民间舆论的误解与质疑 |
第2章 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 |
2.1 政治形象定位 |
2.1.1 党领导的军队 |
2.1.2 人民的军队 |
2.2 作风纪律形象定位 |
2.2.1 作风优良 |
2.2.2 纪律严明 |
2.3 军事形象定位 |
2.3.1 敌我军事实力的审度 |
2.3.2 游击战争:灵活的战略战术与从战略支队到起决定作用 |
第3章 夯实形象根本:积极作战、加强军队建设与维护国共合作 |
3.1 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 |
3.1.1 配合友军作战与展开战略部署 |
3.1.2 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与创建根据地 |
3.1.3 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 |
3.1.4 在严重困难中坚持敌后抗战 |
3.1.5 反攻与夺取抗战胜利 |
3.2 加强军队建设 |
3.2.1 八路军的思想政治建设 |
3.2.2 八路军的作风纪律建设 |
3.2.3 开展整军运动与八路军的正规化建设 |
3.3 积极维护国共合作 |
3.3.1 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维护 |
3.3.2 国民党计划闪击延安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再次维护 |
第4章 多样“发声”与“展示”:积极宣传八路军 |
4.1 文字宣传 |
4.1.1 党报党刊的出版、发行 |
4.1.2 标语口号的运用 |
4.2 语音宣传 |
4.2.1 讲与说: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 |
4.2.2 广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与军事宣传 |
4.3 形象宣传 |
4.3.1 歌、剧的创作及其表演 |
4.3.2 图画:年画、壁画等宣传画的运用 |
4.3.3 图像:电影、照片的拍摄与传播 |
第5章 人际宣传的典范运用:“他者”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5.1 1937-1939 年外国记者和观察家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5.2 1940年陈嘉庚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5.3 1944年中外记者参观团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5.4 美军延安观察组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5.5 国民党将领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第6章 来自“他者”的肯定: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 |
6.1 根据地民众言说中的八路军 |
6.1.1 军事形象:能打、有办法、不怕死 |
6.1.2 政治、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一家亲 |
6.2 日伪言说中的八路军 |
6.2.1 军事形象:登峰造极的游击战 |
6.2.2 政治形象:最坚决的抵抗者、政治信仰坚定 |
6.2.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极严、军民协力 |
6.3 外国记者和观察者言说中的八路军 |
6.3.1 军事形象: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 |
6.3.2 政治形象:坚定的抗战者、真诚的合作者 |
6.3.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团结、艰苦奋斗 |
6.4 国统区舆论对八路军的真实言说 |
6.4.1 政治、军事形象:积极抗战、乐于同国民党合作 |
6.4.2 作风纪律形象:官兵一致、纪律严明、军民关系融洽 |
第7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历史影响 |
7.1 获得根据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
7.1.1 参军 |
7.1.2 支前、拥军、劳军 |
7.1.3 掩护、救护八路军 |
7.1.4 收集、传递情报,掩护物资 |
7.2 扩大影响与获得国内外社会各界支持 |
7.2.1 中外记者和观察家对中共、八路军的宣传与支持 |
7.2.2 少数国民党将领对中共和八路军的协助 |
7.3 回击质疑与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之构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1980年代以来土耳其头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依据 |
0.2 概念界定 |
0.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0.3.1 国外研究概况 |
0.3.2 国内研究概况 |
0.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0.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土耳其头巾问题的历史缘起 |
1.1 伊斯兰教对女性佩戴头巾的规定 |
1.2 凯末尔世俗主义对佩戴头巾的规定 |
1.2.1 共和国时期对佩戴头巾的规定 |
1.2.2 1950年后头巾问题的出现 |
1.3 伊斯兰复兴运动对头巾问题的影响 |
1.3.1 伊斯兰文化复兴与女性佩戴头巾 |
1.3.2 伊斯兰政党与女性佩戴头巾 |
2 1980年代以来土耳其头巾问题的发展过程 |
2.1 军人政府与头巾禁令的出现 |
2.1.1 军人政府对佩戴头巾的限制 |
2.1.2 厄扎尔时代头巾禁令颁布 |
2.2 20世纪90年代关于头巾问题的争端 |
2.2.1 坦苏·奇莱尔总理与头巾问题 |
2.2.2 1999年大选与“卡瓦克希”事件 |
2.3 21世纪头巾问题的浮沉 |
2.3.1 欧洲人权法院与萨欣诉土耳其案 |
2.3.2 政府官员与头巾问题 |
2.3.3 正义与发展党关于头巾问题的斗争 |
3 1980年代以来土耳其头巾问题的多维评述 |
3.1 头巾作为女权斗争的武器 |
3.1.1 女性对头巾禁令的不同回应 |
3.1.2 头巾与女性身份的悖论 |
3.2 头巾问题体现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 |
3.2.1 伊斯兰主义与世俗主义的斗争 |
3.2.2 “黑土耳其人”与“白土耳其人”的争论 |
3.3 头巾问题折射土耳其民主化进程 |
3.3.1 头巾事件与民主化改革 |
3.3.2 头巾问题与土耳其加入欧盟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苏州市吴中区公安警务辅助人员规范化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辅警和辅警的种类 |
2.1.1 辅警 |
2.1.2 辅警的种类 |
2.2 辅警管理的基本模式 |
2.2.1 自备经费制辅警管理模式 |
2.2.2 合同制辅警管理模式 |
2.2.3 保安制辅警管理模式 |
2.2.4 政府雇员制辅警管理模式 |
2.3 辅助警务人员职责、权限的法律分析 |
2.3.1 辅助警务人员与公安机关之间的法律关系 |
2.3.2 辅助警务人员没有独立执法权的影响 |
2.3.3 警务辅助人员的从事的工作范围 |
2.4 规范化管理 |
2.4.1 规范化管理法概念与特征 |
2.4.2 规范化管理的作用 |
2.5 辅助警务人员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
2.5.1 现行的辅助警务人员制度缺乏统一的法律依据 |
2.5.2 辅助警务人员名称缺乏统一性 |
2.5.3 辅助警务人员的职责、权限不明确 |
第三章 吴中区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规范化管理的现状分析 |
3.1 吴中区警务辅助人员基本情况简介 |
3.1.1 人员数量和岗位结构 |
3.1.2 性别和年龄结构 |
3.1.3 学历和工作年限结构 |
3.2 吴中区辅警队伍规范化管理模式 |
3.3 吴中区辅警人员的规范化管理的内容 |
3.3.1 吴中区辅警支队的组织架构 |
3.3.2 纪律和权力管理规范 |
3.3.3 辅警队员的招录和辞退管理 |
3.3.4 辅警队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
3.3.5 辅警队伍的奖惩机制 |
3.3.6 培训及考核管理规范 |
3.3.7 职业保障及责任管理规范 |
3.4 吴中区警务辅助人员规范化管理的创新及市局调度下的举措成果 |
3.4.1 推行“六联”工作法,推动了社区资源的整合作用 |
3.4.2 搭建信息采集平台,提高警务实战能力和水平 |
3.4.3 保持沟通渠道通畅,倾听群众诉求需要 |
3.5 创新建立社巡合一及警务现代化评价指标 |
3.6 吴中区辅警规范化管理的成效总结 |
3.6.1 缓解警力资源不足 |
3.6.2 节约政府的行政投入 |
3.6.3 快速出击和群防群治作用 |
3.6.4 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
第四章 吴中区警务辅助人员规范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吴中区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规范化管理的调查与分析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实施 |
4.1.2 样本基本描述 |
4.1.3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
4.2 吴中区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规范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1 人员稳定性较弱,流动率较高 |
4.2.2 工作时间长负荷大,影响工作效率提高 |
4.2.3 职责较为混乱,人员作风不佳 |
4.2.4 民众配合程度低,开展工作受阻 |
4.2.5 普遍认为薪酬水平偏低 |
4.3 吴中区警务辅助人员规范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工作环境较差,职业安全较难保障 |
4.3.2 职位的社会认同度较低 |
4.3.3 相关法律规范制度缺失 |
4.3.4 公安机关管理意识不强 |
第五章 国内外警务辅助人员规范化管理的经验做法与借鉴 |
5.1 国内警务辅助人员规范化管理先进经验 |
5.1.1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警务辅助人员管理的经验借鉴 |
5.1.2 中国大陆若干省市警务辅助人员管理的经验借鉴 |
5.2 国外警务辅助人员规范化管理先进经验 |
5.2.1 英国警务辅助人员管理的经验借鉴 |
5.2.2 美国警务辅助人员管理的经验借鉴 |
5.2.3 法国警务辅助人员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六章 苏州市吴中区警务辅助人员规范化管理的优化建议 |
6.1 建立完善国家相关法律制度,提供规范化管理依据 |
6.2 优化警务辅助人员的薪酬水平、考核机制和工作环境 |
6.2.1 优化警务辅助人员的薪酬水平 |
6.2.2 优化考核机制 |
6.2.3 优化警务辅助人员的工作环境 |
6.3 优化警务辅助人员的招录、培训体系 |
6.3.1 完善招录机制 |
6.3.2 加强上岗前的职业培训 |
6.4 重视建立警务辅助人员的晋升渠道、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 |
6.4.1 建立警务辅助人员的晋升渠道 |
6.4.2 重视警务辅助人员培训 |
6.4.3 职业生涯规划 |
6.5 建立警务辅助人员的社会支持体系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附录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创作生涯与作品简介 |
1.2 国内外弗兰岑研究综述 |
1.3 弗兰岑的悲剧现实主义文学观 |
1.4 研究思路 |
1.5 结构框架 |
第二章 《纠正》:技术消费主义霸权的救赎 |
2.1 深度模式消亡与认知定位困境 |
2.1.1 生物精神病学的物质主义逻辑 |
2.1.2 心理时间的外在空间化:精神分裂感 |
2.1.3 生物精神病学诊疗的技术消费资本逻辑 |
2.1.4 晚期资本主义超空间的认知困境 |
2.2 主体死亡与共同体意识崩解 |
2.2.1 主体之死的原因:心灵维度的抹杀 |
2.2.2 临床抑郁症的羞耻感机制溯源 |
2.2.3 技术消费主义的霸权宰制 |
2.3 对技术消费主义霸权的抵抗 |
2.3.1 恢复生命存在的故事时间 |
2.3.2 重塑认知图绘 |
2.3.3 铸就共同体的“情感空间” |
2.4 小结 |
第三章 《自由》:左翼自由派公共政治的重塑 |
3.1 自由主义共识的溃败 |
3.1.1 自由主义与身份政治的联盟历程 |
3.1.2 士绅化进程:自由派多元文化抗争的伦理与现实冲突 |
3.1.3 边缘与底层的夹击:自由派多元文化抗争的龃龉困境 |
3.2 文化左派边缘抵抗策略的溃败 |
3.2.1 颠覆性与真实性的文化实践 |
3.2.2 颠覆性与真实性的内爆崩解 |
3.2.3 后现代主义文化左派的现实危机 |
3.3 右翼新自由主义社会霸权的宰制 |
3.3.1 情感结构与自由观的文化变迁 |
3.3.2 新自由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吸纳 |
3.3.3 新自由主义对消极自由观的吸纳 |
3.3.4 情感依恋:情感结构宰制的深层运作 |
3.4 左翼自由派的公共政治重塑 |
3.4.1 形塑多元资本权力的伦理认知图绘 |
3.4.2 重构自由共识的历史维度 |
3.4.3 激活扞卫共同性的诸众联盟 |
3.5 小结 |
第四章 《纯洁》:数字时代生命权力的抵抗 |
4.1 数字时代生命权力的新趋势 |
4.1.1 生命权力在身体规训界面的拓张 |
4.1.2 生命权力在群体调节界面的拓张 |
4.2 公共领域衰微的溯源 |
4.2.1 公共领域衰微的外在伦理溯源 |
4.2.2 公共领域衰微的深层心理机制 |
4.3 数字网络霸权的救赎 |
4.3.1 开启对数字网络技术的历时反思 |
4.3.2 建构对数字资本权力的认知模型 |
4.3.3 再创爱的平等共同体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总体性”意识的重构 |
5.2 文化政治策略的能动探索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10)军队仪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2 军队仪式: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
2.1 军队仪式的内涵 |
2.2 军队仪式的特点 |
2.3 军队仪式的类型 |
3 军队仪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用与实现机制 |
3.1 军队仪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用 |
3.2 军队仪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机制 |
4 有效发挥仪式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
4.1 军队仪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面临的困境 |
4.2 影响军队仪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原因 |
4.3 有效发挥仪式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严格执行着装规定 维护部队良好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J]. 艾蔻. 芳草, 2021(04)
- [2]教育生活中的身体呈现 ——中小学教师的身体社会学考察[D]. 陈南.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新时代Z县政府形象塑造研究[D]. 冯良宇. 延安大学, 2021(12)
- [4]茨瓦纳社会基督教化研究[D]. 蒋瑞坤.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衣冠之治”:当代中国服饰政治初探[D]. 贾赛男.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D]. 柏晓斐. 湘潭大学, 2020(12)
- [7]1980年代以来土耳其头巾问题研究[D]. 武亭立. 辽宁大学, 2020(01)
- [8]苏州市吴中区公安警务辅助人员规范化管理优化研究[D]. 陈哲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5)
- [9]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D]. 谷伟.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
- [10]军队仪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 曹莹. 浙江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