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物理)

日本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物理)

一、日本2000年全国高考统考试题(物理)(论文文献综述)

晏飘[1](2020)在《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文中指出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是考核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并已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但目前实用类文本阅读无论是从深度、广度来看,研究都还不够。本文以恢复高考以来贵州历年高考阅读试题为例,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依据、命题原则、文本材料、试卷题型、考查标准等进行详细的归纳整理并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针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解答和教师教学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应提出建议,冀此为一线教师和学生在该类文本的教学和解题方面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对贵州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进行研究。绪论部分对近年来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同时对研究意义进行陈述、对相关研究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正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梳理贵州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依据、命题原则,各个时期以及高考改革的各个阶段,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贵州高考语文卷选用情况。第二章主要从考查的能力层级、选文的来源、文本呈现方式以及试题的题目类型、分值变化等方面对贵州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根据近几年考试中学生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失分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对一线教师教学实用类文本提出可行的建议,以提高一线教师在实用类文本体裁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杜树阳[2](2020)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高考改革及动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特点日益明显,国家间竞争的范围和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其中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教育发展水平,为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而高等教育有序发展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考的推进和把握。日本高考自二战后逐渐探索出一条统一考试与自主招生考试相结合的道路,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日本高考是如何在历次改革中坚守基本内核的同时寻求革新的,其中在日本高考改革的背后有哪些改革动因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这些动因间有何种关系,以及该怎样正确认识这些改革动因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本研究选择高考模式为统一考试与自主招生考试相结合的日本为研究对象,并聚焦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高考改革动因,旨在阐明日本高考改革过程中具体内容的变化,考察大学在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具体实施状况,最后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高考改革特点和改革动因。本研究主要使用文献分析法,通过日本政府官方网站及日本文部科学省官网搜集日本高考改革的政策文件,并通过对案例大学官网中高考内容的查阅,分析日本高考改革内容及大学的实施,在此基础上,收集相关研究型文献对日本高考改革动因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通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高考改革内容及大学招生考试实施,日本高考改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考试机构的专业化;二是对考试公平与效率的不懈追求;三是统一考试与自主招生考试的优势互补;四是国公私立大学招生考试的互动式发展。通过对90年代以来日本高考改革动因的纵向考察和横向对比,发现日本高考改革是在作为基础作用的经济动因、内驱作用的教育动因、诱因条件的社会动因和保障作用的政治动因的“协调”推动下开展和实施的,各改革动因彼此平衡、互为依托。改革动因间的关系定位和作用方式深刻影响着高考改革的实施进程和成效,而其综合协调发展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改革合力,推动高考改革稳步开展和完善。因此,研究高考改革动因及动因间的关系和作用方式对理解日本高考改革的深层路径至关重要。

刘新国[3](2020)在《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推进国际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回顾我国的外语教育规划过程,尽管以自上而下的规划路径为主导,但社会调查和征求民意也是其中重要的规划活动;同时,外语教育规划也激发国人对外语教育的复杂的情感。然而,当前的研究很少探讨外语教育政策应如何回应公众意见和感受,提高公众的满意度。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公民的话语空间发生改变,公众意见表达异常活跃,社会舆情成为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以舆情为研究视角,探索外语教育政策的回应性。高考英语是我国重大的外语教育政策,外语教育规划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息息相关。本研究以高考英语的政策变迁为主线,并选取其中四个关键节点为经验案例,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本研究分析认为,政策回应性受制于制度语境、外部环境和由公众意见与媒介话语构成的社会舆情。为探究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一般关系,本研究提出三个具体研究问题:(1)高考英语舆情特征如何?(2)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如何?(3)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本研究在理论视角上,借鉴政治学、公共政策学、新闻传播学相关的舆情-政策关系分析理论,以话语制度主义作为一种综合的理论视角审视高考外语政策变迁过程,构建出政策回应性的分析框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融合量化分析方法对三种来源数据进行分析:(1)政策文本、历史研究文献和智库研究报告;(2)慧科新闻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3)新浪微博,其中数据采用第三方爬虫软件采集获得。在研究路径上从总体和特定节点两个方面探究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论文共分七章。前三章阐述了研究现状和基础概念与理论,论文第四章从总体上考察了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制度文化语境。高考英语政策主要体现在科目地位、命题方式、考试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稳定上升期、调整变化期和巩固发展期,政策的变化可视为对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社会舆情的积极回应。论文第五章分析了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本章从报纸媒体、社交媒体和学术期刊三种媒体描述高考英语舆情的时空分布特征、舆情主题和热点事件。舆情分析表明,在高考英语政策调整变化时期,公众舆论对待英语的态度比较复杂,一方面认可英语作为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工具性特征,另一方面要求弱化高考英语的科目地位、减少高考英语考试的社会功能比较强烈。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以来,社会舆论聚焦在一年两考和中外文化冲突方面,容易引发成社会热点事件。高考英语听力是最为频繁的高考突发性事件,地方政策回应方式不一,但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回应的重点是加强考试管理,稳妥推进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接下来的论文第六章通过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关键节点的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研究表明,尽管1999年以来国家高考制度改革政策突出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但是公众舆论的焦点在科目分值、计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1984年第一次高考改革后高考英语确立了和语文、数学同等的统考科目地位和分值权重,并在实际中得到强化。新世纪以来公众对英语热开始反思,弱化英语的呼声比较强烈,2006年江苏省通过对民意的积极回应和协商,首次降低了高考英语分值。2013年北京高考改革迎合社会舆论,提出降低高考英语分值的方案,但是公众意见中专业话语发挥了重要影响,维持了高考英语地位。2017年以来为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高考英语“一年两考”,虽然降低了高考英语听力事故的风险,但是测试技术的要求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成为“一年两考”的制约因素。论文第七章为启示和结论部分,将舆情的政策回应总结为四种模式,即主动咨询型、积极协商型、消极协商型和压力回应型,从三个方面提出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可能路径,即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合理运用舆情调查、做好舆论环境建设。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应用三个方面:首先在理论基础上,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建构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理论内涵,为外语教育规划探索符合现代治理理念的科学路径;其次是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将质性探究与媒介框架分析和政策叙事相结合,拓展了质性研究的内涵;最后是本研究的应用创新,政策回应性为当前的高考改革和外语教育规划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张迪[4](2020)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共课采取统一命题形式,毫无疑义。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到底采用统一命题还是自主命题却存在争议,这也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本文试图以教育学专业为背景,运用三种理论(政策变迁、考试命题、利益相关者理论),采用三种方法(文献法、访谈法、比较法),探求两种命题形式之利弊,为各招生单位答惑解疑。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文中所涉及的四大核心概念和三大理论基础进行界定与阐释。第二部分主要对教育学专业课命题所历经的自主命题时期、统一命题时期、命题多样化时期作纵向梳理。第三部分主要对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进行宏观透视。第四部分主要从命题依据与原则、命题内容、命题管理、命题评价四个层面对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展开微观剖析。第五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两种命题形式进行简要评析,并提出具体的五化建议。考试是选才的重要方式,命题是考试的必要前提。两种命题形式各有利弊:统一命题有助于维护三公(公平、公开、公正),节省三力(人力、物力、财力);自主命题有利于发挥三特(学校特色、学科特点、学术特征),激发三力(活力、动力、潜力)。采取何种命题形式均是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结果。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是大势所趋,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应有之义。未来的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课命题形式会兼取两者之利,克服两者之弊,做到考试公平、效率、质量的完美统一。

何洋[5](2020)在《2014-2018年黑龙江省高考生物学考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帮助黑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师更好地把握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和发展趋势,为高考复习提供思路和策略,本论文对2014-2018年黑龙江省高考生物学试题(全国卷Ⅱ)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通过分析这五年的试题结构及考查的知识点,详细总结了《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5个模块中的考点及考查形式,为黑龙江省高中生物学教师提出了教学及复习备考建议。对2014-2018年高考试题的结构进行了总结,对各年度试题中涉及各模块内容的试题数量及分值进行了统计,按模块分别从考查内容和考查能力两个方面对各年度试题中的考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年度试题均包含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选择题均为6道,共36分。非选择题包括4道必做题和2道选做题,前者共39分,后者共15分。在5个模块中,《分子与细胞》模块在2014、2016、2018年度试题中所占分值均为最高,分别占40分、36分和32分;2015、2017年度中所占分值最高的分别是《稳态与环境》和《遗传与进化》模块,分别占41分和30分;《生物技术实践》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两个模块在各年度均以选做题的形式呈现,且在各年度均各占15分。《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的“伴性遗传”和“遗传的分子基础”、《稳态与环境》模块中的“通过激素的调节”、《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中的“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中的“基因工程”等考点在5年试题中出现的频次较高。对2014-2018年高考试题中的图表类试题涉及的图表类型进行了归纳,对不同类型图表试题在各年度试题中所占的数量和分值进行了总结,按模块对各年度试题中的图表类试题考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考试题中涉及的图表类型包括曲线图、直方图、过程示意图、结构模式图、遗传系谱图和表格。过程示意图和曲线图在5年试题中出现的频次较高,直方图和遗传谱系图出现的频次较低。图表类试题在2016年试题中所占分值最高,达到54分,在2015年最低,只占18分。在5年试题中,《分子与细胞》模块图表类试题出现的频次最高,涉及的考点数量也最多。按模块对2014-2018年高考试题中实验类试题的数量和分值进行了总结,按模块对各年度试题中的实验类试题考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5年的试题中,《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实验类考点出现的频次最高,其次是《生物技术实践》模块,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则没有实验类题目出现;《分子与细胞》和《生物技术实践》模块各有4个考点以实验类题目出现,《遗传与进化》和《稳态与环境》模块则分别只有1个考点。通过以上分析,为黑龙江省高中生物学教师提出如下教学及复习备考建议: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

向奇风[6](2020)在《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高中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改革目标的课程标准,表明在基础教育阶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实践变革的一个必然趋势,其中,落实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主要抓手就是学业评价,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了目前的普通高中学业评价体系,揭示其可能存在的弊端,并试图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学业评价体系,从而为学校核心素养教育的具体实践提出有效建议。研究的主要内容共有四个部分。首先,核心素养要为广大教育实践者和社会大众接受并认同,必须要说清楚核心素养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因此,本研究的第一部分聚焦于此,回答了这个问题,认为核心素养教育的理论依据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历史本意,阐明核心素养教育继承和发展了全面发展教育,承接细化了素质教育,揭示了核心素养已经融入到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考试评价之中。在第二部分,笔者对具有代表性的高中生学业评价现状进行了审视。第一,对学业水平考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学业水平考试的历史梳理,发现学业水平考试已带有常模色彩,在测评内容、测评时间具有全面、灵活等优势。但实践中的学业水平考试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业水平选择考功能异化、学业水平合格考流于形式。因此,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测试结果进行学业评价,所得结果既不可信也难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第二,对统一高考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前高考试卷在工作范畴、改革方向上指向了学科核心素养,并依据对全国II卷的文本分析和一线老师的调查访谈结果,评判高考试卷的价值为“落实了某些关键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忽视了必备品格的测评”。因此,基于高考成绩进行学业评价,所得结果比较片面,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完整发展。第三,对普通高校招生制度进行了研究。笔者从普通高校的视角,审视了学业评价结果运用于招生的表现,普通高校主要依据统一高考测试结果作为学业水平评价的标准,其价值取向和实际操作表现为分数公平至上。但研究发现,普通高校唯分招录学生时,会缺失某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片面发展,给普通高中的学业评价错误的导向。第三部分,笔者针对当前普通高中学业评价的问题进行了归因。研究认为学业水平考试形式化、评价功能异化的原因有二:一是学业水平考试自身专业性不足,二是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高考功能的选拔性和纸笔测试的局限性是统一高考偏重学科认知而弱化核心素养主要原因;对于高校招生专注分数不见品格的现状归因有三,即综合素质评价十分难为、分数公平的过度追求、招生权力的实质缺乏。第四部分则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以核心素养引领学业评价的四条建议。第一,通过保证底线、确立标准、赋权高校等方法抓住深化高校招生改革牛鼻子;第二,通过依据课程标准、提升试题质量、建设试题题库等方式科学设计学业评价;第三,树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业评价观和考试观,进而转变教育观念;第四,通过社会打造平台、家庭营造氛围促进家庭社会联动。

王玲[7](2020)在《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关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在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之间改变或不改变的途径,其核心关注点主要在于家庭所处的阶层位置以及家庭文化资本的存续。为此,目前学界对此议题的解释框架倾向于在“文化资本”与“学业成就”之间单向度的推演。其研究逻辑大致可以概括为“阶层地位→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学业成就”的关系链条,而一旦这一链条中的某些环节(特别是“阶层地位→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学校环境”这两个环节)被打破,将会制约文化资本的教育分层效应。研究发现,在对“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发生影响的过程中,文化资本是通过两条中介路径(认知性的能力与非认知性的惯习)影响学业成就,但这一解释模式的背后其实是由一种稳态的社会结构做支撑的。本文认为,中国现代化以来的教育模式是动态的。以动态的视角看待中国人的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我们看到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学生等一直处于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单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一个考察范围,我们便可以发现,中国高考方式改革所带来的相应制度不停地随之改变已成为常态。所以,要想研究动态中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首先还是要对日常现实中关于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关系问题的经验事实,包括国家政策、相关文件、典型案例进行关注、梳理和深度剖析。当然我们也有理由认为,社会分层、家庭背景等因素依然非常重要,但此时其重要必须以改变中的其他因素为前提。那么,这个前提是什么呢?这就是中国自传统到现代社会以来,在通过教育选拔人才上的大一统模式。虽然作为这一模式本身,也是可以稳定的,但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教育平等的教育理念逐渐推进,必然导致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不断调整,而牵动了学校的相应配合和调整,但已处于市场化中的各个学校也会有自己的社会运营考量,以致于最终带动了备考的学生及家庭的教育策略上的调整。为此,我在研究框架中提出一个“政策—学校—家庭”的三边联动理论假设,以考察在此联动框架中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升学效果。若以这一理论假设为起点,本文倾向认为,中国教育获得的过程,不仅仅取决于家庭背景的阶层再生产,还与国家教育制度的规定、教育政策的调整以及随之而来学校的应对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对于这一框架的合理性认识又必须建立于中国的历史演变、国家特征、文化传统与考试所形成的特点之上。只有从此视角出发,才可能比较真实地揭示出中国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的基本方式。通过对三边联动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教育政策将设计与制定出学生的培养模式与人才选拔制度;(2)处于具体执行机构的各个层级的公立学校在接受国家政策指令下又需要在社会上赢得优质学校的声誉;(3)学生个人与家长应变则是一切以升学为主旨的调整,并由此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再回到政府相关部门,为下一步的教育理念做出新的制度安排。而这样的循环关系一方面表现出国家与社会都希望寻求一种接近教育公平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社会、市场尤其是家庭及其备考学生又会以博弈的方法寻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由此,我们从理论上可以认为:(1)政府的地区调控能力会降低文化资本在中国各地区原本可能发挥的作用;(2)应试教育会再一次降低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的优势,包括高等院校密集的城市不一定比普通中小城市在学习上更占优势。更有甚者,文化资本拥有量雄厚的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尚需要主管部门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使学生享受到进入优质大学的名额;(3)中国家长和学生几乎都明白的道理是,任由教育理念而调整的和学校规定的政策来实现个人的教育提升是不现实的,这是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的地方,因为在此三边关系中,学校教育、学校老师指令和学校布置作业始终是解决升学的法宝,但面对联动中的政府要求,其学校及家庭的做法也就是寻求到其形式上的合理性。对照这一框架而言,家庭文化资本的解释力度只限于在一个确定的区域或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比如同一所城市、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内部,而在以国家和省地市的比较中,这一解释框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中国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中所发生的不平等与各种乱象,是在大一统的国家与社会框架中因教育政策的改变与学校、家庭应对的博弈中产生的。其结构上的掣肘远比家庭与学校两者间复杂得多,但其宏观调控能力却不靠社会自身的调节,而在国家的决策之中。

文墨[8](2019)在《基于目标-评价-教学-反馈一致性的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何让物理教学更有效,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的能力满足高等学校招生的要求,则是当前备受关注的问题。目标-评价-教学-反馈一致性教学法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本次的研究:1.明确的本次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梳理了在目标、评价、教学、反馈四个环节中国内外的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界定了一些基本概念;2.根据目标-评价-教学-反馈一致性的观点,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形成了一套涵盖课前、课中、课后环节的具体教学实施策略;3.以万有引力与航天、电磁感应、分子动理论三个章节复习课为例,探讨如何按照目标-评价-教学-反馈的一致性设计教学,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讨论其主要的优势与不足;4.从三个角度测评教学实施后的效果:(1)利用S-P表测量学生热学模块的掌握情况和反馈效果(2)设计问卷调查学生在实施目标-评价-教学-反馈一致性教学一段时间后的学习和应考状态(3)按照班级对比和校际对比分析了一学年内学生物理成绩的变化情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进行了优化,形成了目标-评价-教学-反馈的一致性教学模式,着眼于具体实施教学的策略,并测评了实施效果,最终证实基于目标-评价-教学-反馈的一致性设计物理复习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希望可以为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参考。

林裕长[9](2019)在《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文中提出在数学高考“不分文理科”的时代背景下,考试形式和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为了落实数学精英人才培养等举措,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关于数学考试更是提出了“适当调整考试时间或题量,逐步减少选择题、填空题的题量”等全新的理念.为推动考试命题研究科学不断向前发展,考试题型要保持创新才能适应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高中数学“新题型”就是在此背景下被提出来的.本学位论文共分为5章,第1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形成了研究框架.第2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现状.第3章讨论高中数学“新题型”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案例分析.第4章对本论文提出的“新题型”进行测试,收集“新题型”的各方面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第5章对本学位论文进行归纳与总结,提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学位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参与测试232个学生当中,有将近80%的学生希望现有的数学考试题型能够有所改变,希望数学考试题型能够具有一定的创新,更加贴近实际生活;(2)本文提出的7种高中数学“新题型”比较新颖,受到学生的欢迎;(3)除了“数学作文题”以外,其它6种高中数学“新题型”可以较好考查出学生的数学水平;(4)高中数学“新题型”可以很好的融入传统的考试题型之中,使得数学考试题型更加丰富.

吕欣[10](2019)在《延边地区高中地理模拟题思维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到在“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分类理论——SOLO分类理论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结构发展,对思维结构的重视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同时也体现在试题的评价中。本文基于SOLO分类理论,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地理试题进行评价分析,以2010—2018年新课标全国II卷地理高考试题与2018年延边地区高中的地理统考模拟试题作为研究对象,将地理试题分为四个思维结构水平,分别是单点结构水平(U)、多点结构水平(M)、关联结构水平(R)、抽象扩展结构水平(E),分析不同年份的地理高考题的思维结构特点,并总结其规律;同时与2018年延边地区地理高考模拟题的思维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差异性,分析成因,提出对策,应用于地理教学、地理高考复习和地理高考模拟题命制当中,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地理思维结构的养成。通过对2010-2018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地理高考题与2018年延边地区地理高考模拟题的分析、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2010-2018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地理高考题对四种思维结构水平都有考察且波动变化明显,变化趋势侧重于关联结构水平(R)和抽象扩展结构水平(E)思维结构的体现。(2)2018年延边地区地理高考模拟题的思维结构基本一致,均以单点结构水平(U)和多点结构水平(M)思维结构为主。(3)2018年延边地区地理高考模拟题与2010-2018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地理高考题的思维结构总体变化趋势不一致。(4)2018年延边地区地理高考模拟题与2018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地理高考题的思维结构不一致。基于上述观点,对地理教学、地理高考复习和地理高考模拟题的命制提出相关建议:(1)针对地理教学:认真研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加强思维结构理论研究;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要求,明确思维结构水平,设计教学活动;重视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结构;注重考试评价的思维结构水平层次划分,促进学生思维结构的发展。(2)针对地理高考复习:地理高考复习的初期阶段,构建知识框架,侧重单点结构水平(U)和多点结构水平(M)的思维结构考察;地理高考复习的中期与后期阶段,促进学生能力养成,侧重关联结构水平(R)和抽象扩展结构水平(E)的思维结构考察,后期更注重考试训练。(3)针对地理高考模拟题的命制:设立高考思维结构理论的研究者,指导教师依据思维结构理论与地理高考试题思维结构的特点命制地理高考模拟试题。

二、日本2000年全国高考统考试题(物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2000年全国高考统考试题(物理)(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概念界定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命题依据及历史沿革
    第一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的命题依据
    第二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原则
    第三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卷选用情况
    第四节 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演变进程
第二章 高考语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第一节 考查能力层级的分析
    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内容和命题情况分析
    第三节 贵州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失分原因
    第四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及趋势
第三章 高考背景下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第一节 联结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内容
    第二节 分体裁进行阅读教学
    第三节 教师教学准备精细化
    第四节 学生知识储备及解题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高考改革及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五、分析框架
    六、研究方法及研究重难点
第一章 日本高考改革回顾
    一、教育民主化思潮下的“升学适应性考试”
    二、能力主义思潮下的“能研考试”
    三、学力主义思潮下的“全国共通第一次学力考试”
        (一)十年高考改革的探索
        (二)全国共通第一次学力考试的确立
    四、改革动因分析
        (一)经济动因
        (二)教育动因
        (三)社会动因
        (四)政治动因
第二章 始于1990年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改革
    一、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的确立
        (一)考试组织机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
        (二)国家统一考试:中心考试
        (三)各大学单独组织考试:多样化考试
    二、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的具体实施
        (一)选择三所大学为案例的原因
        (二)三所案例大学的主要招生考试方式及内容
    三、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的改革动因分析
        (一)经济动因
        (二)教育动因
        (三)社会动因
        (四)政治动因
第三章 始于2016年的“大学入学共通考试”改革
    一、大学入学共通考试的主要内容
        (一)考试实施方针
        (二)考试新设机构
        (三)考试新增内容
        (四)考试科目内容
    二、大学入学共通考试的具体实施
        (一)三所案例大学2021年招生考试方式变更内容
        (二)三所案例大学实施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分析
    三、大学入学共通考试的改革动因分析
        (一)经济动因
        (二)教育动因
        (三)社会动因
        (四)政治动因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高考改革特点与动因分析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高考改革的特点
        (一)考试机构的专业化
        (二)考试公平与效率的不懈追求
        (三)统一考试与自主招生的优势互补
        (四)国公私立大学招生考试的互动发展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高考改革的动因分析
        (一)经济动因——基础
        (二)教育动因——内驱
        (三)社会动因——诱因
        (四)政治动因——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语言政策和规划学科的兴起
        1.1.2 外语教育规划中的认同与冲突
        1.1.3 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与高考英语
        1.1.4 政务舆情回应的建设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舆情研究概况
        2.2.1 舆情的概念内涵
        2.2.2 基于引文空间分析的教育舆情研究概况
        2.2.3 高考舆情研究
        2.2.4 语言舆情研究
        2.2.5 英文文献中关于公众意见的研究
    2.3 舆情和政策的关系研究
        2.3.1 舆情与政策结果的关系
        2.3.2 舆情与政策过程的关系
    2.4 政策回应性研究
        2.4.1 政策回应性的理论研究
        2.4.2 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相关研究
    2.5 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研究
        2.5.1 新制度主义理论
        2.5.2 话语制度主义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引言
    3.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3.2.1 关键概念定义
        3.2.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3.3 研究方法阐述
        3.3.1 质性研究路径
        3.3.2 研究方法
    3.4 数据采集和处理
        3.4.1 数据资源库
        3.4.2 媒体数据采集
        3.4.3 数据下载
        3.4.4 数据处理
    3.5 类目建构
    3.6 研究伦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及制度语境
    4.1 引言
    4.2 英语科目地位变化
        4.2.1 稳定上升时期(1978-2001 年)
        4.2.2 调整变化期(2002-2013)
        4.2.3 巩固发展期(2014-)
    4.3 高考英语命题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4.3.1 命题依据的变化
        4.3.2 高考英语统一和分省命题变化
        4.3.3 高考英语听说测试政策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
    5.1 引言
    5.2 舆情的报纸媒体特征
        5.2.1 时空特征
        5.2.2 媒体分布特征
        5.2.3 新闻主题框架分析
        5.2.4 报纸媒体舆情热点事件
    5.3 舆情的社交媒体特征
        5.3.1 北京高考改革热门微博
        5.3.2 浙江加权赋分事件热门微博
    5.4 舆情的学术期刊话语
        5.4.1 《人民教育》关于第一次高考改革大讨论
        5.4.2 《外国语》高考外语改革论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
    6.1 引言
    6.2 第一次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2.1 改革前舆情
        6.2.2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2.3 政策回应性分析
        6.2.4 回应结果分析
    6.3 江苏新课程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3.1 改革背景
        6.3.2 舆情特征分析
        6.3.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3.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6.3.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6.4 北京高考综合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4.1 改革背景
        6.4.2 舆情特征分析
        6.4.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4.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6.4.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6.5 高考突发事件性舆情和政策回应
        6.5.1 高考外语听力的政策回应性
        6.5.2 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事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启示与结论
    7.1 引言
    7.2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模式
    7.3 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路径
        7.3.1 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
        7.3.2 合理运用舆情调查
        7.3.3 发挥舆论环境建设的作用
    7.4 研究总结
    7.5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北京高考改革方案(2013)的热门微博
附录2 关于北京高考英语改革方案(2013 年)的话语提炼

(4)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1. 关于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的研究
        2. 关于统一命题的研究
        3. 关于自主命题的研究
        4. 关于命题对比的研究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框架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阐释
    (一) 概念界定
        1. 教育学专业
        2.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3.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统一命题
        4.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自主命题
    (二) 理论基础的阐释
        1. 政策变迁理论
        2. 考试命题理论
        3. 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之发展轨迹
    (一) 教育学专业课自主命题时期(1977年-2006年)
    (二) 教育学专业课统一命题时期(2007年-2012年)
    (三)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多样化时期(2013年至今)
三、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之宏观透视
    (一) 教育学专业课统一命题的概况
        1. 时间维度
        2. 空间分布
    (二) 教育学专业课自主命题的概况
        1. 时间维度
        2. 空间分布
四、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之微观剖析
    (一) 命题依据与命题原则的比较
        1. 命题依据的对比
        2. 命题原则的对比
    (二) 命题内容的比较
        1. 命题内容结构的对比
        2. 命题题型结构的对比
        3. 命题题量结构的对比
        4. 命题难度结构的对比
        5. 命题能力结构的对比
    (三) 命题管理的比较
        1. 统一命题的命题管理
        2. 自主命题的命题管理
    (四) 命题评价的比较
        1. 国家层面的评价
        2. 学院层面的评价
        3. 考生层面的评价
五、对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之思考与建议
    (一) 对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的思考
        1. 公平之间
        2. 效率之争
        3. 质量之论
        4. 博弈之见
    (二) 对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的建议
        1. 命题理念日益现代化
        2. 命题形式日益规范化
        3. 命题内容日益科学化
        4. 命题管理日益制度化
        5. 命题评价日益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一: 关于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的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二: 关于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的访谈提纲(学生)
致谢

(5)2014-2018年黑龙江省高考生物学考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考的历史沿革
    1.2 生物学在高考中的历史沿革
    1.3 国外大学入学考试中生物学试题研究现状
        1.3.1 美国生物学试题研究现状
        1.3.2 日本生物学试题研究现状
        1.3.3 韩国生物学试题研究现状
    1.4 全国高考生物学试题分析研究现状
        1.4.1 全国卷Ⅰ试题分析研究现状
        1.4.2 全国卷Ⅱ试题分析研究现状
        1.4.3 全国卷Ⅲ试题分析研究现状
        1.4.4 自主命题省(市)试题分析研究现状
    1.5 高考生物学试题分析的理论基础
        1.5.1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简介
        1.5.2 核心素养
        1.5.3 高考试题考查能力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7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试题结构及各模块相关考点分析
    2.1 试题结构分析
        2.1.1 试题结构
    2.2 各模块试题数量和分值
    2.3 各模块考点分析
        2.3.1 《分子与细胞》模块考点分析
        2.3.2 《遗传与进化》模块考点分析
        2.3.3 《稳态与环境》模块考点分析
        2.3.4 《生物技术实践》模块考点分析
        2.3.5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考点分析
第3章 图表类试题考点分析
    3.1 图表类试题总结
        3.1.1 图表类型
        3.1.2 各类图表试题数量和分值
    3.2 各模块各类图表试题考点分析
        3.2.1 《分子与细胞》模块各类图表试题考点分析
        3.2.2 《遗传与进化》模块各类图表试题考点分析
        3.2.3 《稳态与环境》模块各类图表试题考点分析
        3.2.4 《生物技术实践》模块各类图表试题考点分析
        3.2.5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各类图表试题考点分析
第4章 实验类试题考点分析
    4.1 实验类试题总结
        4.1.1 实验类试题类型
        4.1.2 各模块实验类试题数量和分值
    4.2 各模块实验类试题考点分析
        4.2.1 《分子与细胞》模块实验类试题考点分析
        4.2.2 《遗传与进化》模块实验类试题考点分析
        4.2.3 《稳态与环境》模块实验类试题考点分析
        4.2.4 《生物技术实践》模块实验类试题考点分析
第5章 教学及复习备考建议
    5.1 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5.2 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5.2.1 注重培养学生图表分析能力
        5.2.2 注重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
        5.2.3 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
        5.2.4 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5.2.5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5.2.6 注重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5.3 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高中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1.素养及核心素养
        2.评价、学业评价及高中生学业评价
    (三)文献综述
        1.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2.关于高中生学业评价的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四)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
        1.全面发展教育的历史本意
        2.对全面发展教育的继承
        3.对素质教育的承接细化
    (二)研究的逻辑起点与分析框架
        1.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领
        2.学业质量以核心素养为统领
        3.考试评价以核心素养为指导
二、高中生学业水平代表性评价现状的审视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学业水平考试的审视
        1.学业水平考试的范畴:标准兼常模参照的测试
        2.学业水平考试的问题:功能异化和流于形式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全国统一高考的审视
        1.高考试卷的方向要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2.高考试卷的实然评判:落实关键能力、偏废必备品格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普通高校招生的审视
        1.高校招生的操作:分数面前皆平等
        2.高校招生的评判:唯分招录少素养
三、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一)学业水平考试:在形式化中评价功能异化
        1.学业水平考试的专业性不足
        2.应试观念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二)全国统一高考:偏重学科中弱化核心素养
        1.高考功能的选拔性
        2.纸笔测试的局限性
    (三)普通高校招生:专注分数时无视人的品格
        1.综合素质评价十分“难为”
        2.分数公平的过度追求
        3.招生权力的实质缺乏
四、以发展核心素养引领学业评价改革的建议
    (一)抓住牛鼻子:深化高校招生改革
        1.保证公平优先而不失素养的底线
        2.确立发展核心素养的录取标准
        3.赋权以保证高校招生主体地位
        4.完善高考为主学考为辅的招生模式
    (二)把好考试关:科学地设计学业评价
        1.依据标准考察学生的核心素养
        2.提升试题质量考查学生核心素养
        3.建设考察学生核心素养的试题库
    (三)转变教育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1.树立“以人为本”的学业评价观
        2.树立发展核心素养的考试观念
    (四)营造环境支持:促进家庭社会联动
        1.社会打造核心素养教育的平台
        2.家庭支持核心素养教育的氛围
结语:研究结论与存在不足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致谢

(7)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理论定位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社会学的几种研究框架
    第二节 理论定位:三边联动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三章 以政策调整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高考的形成
    第二节 统考、扩招和自主招生
    第三节 地区间的平衡
第四章 以学校应变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重点学校制度
    第二节 就近入学制度
    第三节 学校考核、排名与生源
    第四节 民办学校与补习学校
第五章 以学生备考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夹缝中求生存的考生及家长
    第二节 “高考工厂”:以毛坦厂中学为例
    第三节 “追梦工厂”:以衡水中学为例
第六章 三边联动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理念与现实
    第二节 “文化资本”的解释限度
    第三节 “寒门贵子”的教育过程与阶层塑造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目标-评价-教学-反馈一致性的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教学
    2.2 教学模式
    2.3 目标
        2.3.1 概念界定
        2.3.2 知识维度目标
        2.3.3 认知过程维度目标
        2.3.4 教学目标分类表
    2.4 评价
        2.4.1 概念界定
        2.4.2 藤田广一S-P表
        2.4.3 常模参照测验
        2.4.4 问卷调查法
    2.5 反馈
        2.5.1 概念界定
        2.5.2 代表观点
        2.5.3 基本流程
        2.5.4 优势与不足
    2.6 目标-评价-教学-反馈的一致性
3 针对目标-评价-教学-反馈一致性的教学实施策略
    3.1 整体设计思路
    3.2 步骤一: 教学目标的确定
        3.2.1 确定依据
        3.2.2 实际操作方法
    3.3 步骤二:评价方式和标准的确定
        3.3.1 确定依据
        3.3.2 实际操作方法
    3.4 步骤三:设计课堂教学任务
        3.4.1 教学方式设计要素
        3.4.2 实际操作方法
    3.5 步骤四:问题反馈与再次组织教学
        3.5.1 反馈方式
        3.5.2 再次组织教学
4 教学案例研究
    4.1 万有引力与航天复习教学
        4.1.1 确定教学目标
        4.1.2 确定评价方式
        4.1.3 设计课堂教学
        4.1.4 问题反馈与再次组织教学
        4.1.5 校内教研评析
    4.2 电磁感应复习教学
        4.2.1 确定教学目标
        4.2.2 确定评价方式
        4.2.3 设计课堂教学
        4.2.4 问题反馈与再次组织教学
    4.3 分子动理论复习教学
        4.3.1 确定教学目标
        4.3.2 确定评价方式
        4.3.3 设计课堂教学
        4.3.4 问题反馈与再次组织教学
        4.3.5 教研评析与学生座谈
5 目标-评价-教学-反馈一致性教学实施效果测评
    5.1 测验、反馈与再教学效果测评
        5.1.1 设计思路
        5.1.2 第一次小测
        5.1.3 第二次小测
    5.2 学生的评价
        5.2.1 问卷设计思路
        5.2.2 数据统计
        5.2.3 相关性分析
        5.2.4 调查结论
    5.3 教学成绩对比
        5.3.1 班级对比
        5.3.2 校际对比
6 总结与建议
    6.1 总结
    6.2 建议
附录Ⅰ 高三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Ⅱ 电磁感应作业反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
        1.3.1 改善高中数学现有题型的不足
        1.3.2 促进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统计分析法
    1.5 理论基础
        1.5.1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1.5.2 弗里德曼的解题理论
        1.5.3 教育考试与评价理论
    1.6 概念界定
        1.6.1 数学试题
        1.6.2 数学“新题型”
        1.6.3 数学试题设计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综述
    2.2 高中数学“新题型”设计的研究综述
    2.3 高中数学“新题型”测试的研究综述
第3章 高中数学“新题型”的设计
    3.1 高中数学“新题型”设计的时代背景
        3.1.1 高中数学考试题型演变的过程
        3.1.2 高中数学考试题型存在的问题
    3.2 高中数学“新题型”设计的基础理念
        3.2.1 试题设计的原则
        3.2.2 试题设计的技术
    3.3 高中数学“新题型”设计的参考借鉴
        3.3.1 借鉴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成果
        3.3.2 借鉴自主招生数学科考试的题型
        3.3.3 借鉴国内外人才选聘考试的题型
        3.3.4 借鉴国外相关数学科考试的题型
    3.4 高中数学“新题型”设计的案例分析
        3.4.1 选择论述题
        3.4.2 多空填空题
        3.4.3 纠错说理题
        3.4.4 推理分析题
        3.4.5 名词解释题
        3.4.6 策略开放题
        3.4.7 数学作文题
第4章 高中数学“新题型”的测试
    4.1 “新题型”测试的前期工作
        4.1.1 “新题型”测试的标准制定
        4.1.2 “新题型”测试的对象选择
    4.2 “新题型”测试的数据分析
        4.2.1 “新题型”测试的难度分析
        4.2.2 “新题型”测试的区分度分析
    4.3 “新题型”测试的相关评价
        4.3.1 “新题型”测试的看法分析
        4.3.2 “新题型”测试的样例分析
        4.3.3 “新题型”测试的适应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延边地区高中地理模拟题思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范围和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理论依据
    2.1 SOLO分类理论
    2.2 地理试题编制理论
    2.3 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2.4 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基本策略理论
第三章 新课标全国Ⅱ卷地理高考题与2018年延边地区地理高考模拟题的思维结构分析
    3.1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地理高考题思维结构分析
    3.2 地理高考试题的思维结构水平具体案例分析
    3.3 新课标全国Ⅱ卷地理高考试题的思维结构分析
    3.4 2018年延边地区地理高考模拟试题的思维结构分析
    3.5 新课标全国Ⅱ卷地理高考题与延边地区地理高考模拟题思维结构特点
第四章 新课标全国Ⅱ卷地理高考题与2018年延边地区地理高考模拟题的思维结构对比
    4.1 2018年延边地区地理高考模拟题与新课标全国Ⅱ卷地理高考题思维结构的平均值对比
    4.2 2018年延边地区地理高考模拟题与2018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地理高考题思维结构的对比
    4.3 新课标全国Ⅱ卷地理高考题与延边地区地理高考模拟题思维结构对比结果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日本2000年全国高考统考试题(物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D]. 晏飘.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高考改革及动因研究[D]. 杜树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D]. 刘新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4]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的比较研究[D]. 张迪.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2014-2018年黑龙江省高考生物学考点分析[D]. 何洋.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高中生学业评价研究[D]. 向奇风. 西南大学, 2020(01)
  • [7]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D]. 王玲. 南京大学, 2020(09)
  • [8]基于目标-评价-教学-反馈一致性的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实践研究[D]. 文墨.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高中数学“新题型”的研究[D]. 林裕长.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延边地区高中地理模拟题思维结构研究[D]. 吕欣. 延边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日本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物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