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免疫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免疫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耀国[1](2021)在《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归纳分析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评价成人ITP患者红外热像特点(目标区域的非均一水平与平均温度)与正常人红外热成像图差异,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旨在为成人ITP病情评估和指导精准化治疗提供新方法,为中医药诊治ITP提供可视化依据。方法1.收集2019年6月-2021年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ITP患者,采集所有样本的临床基本信息和中医四诊资料,分析成人ITP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2.应用北京悦天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HIR—2000A型红外热成像仪对ITP组、正常对照组进行红外热成像图像采集,然后使用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洪文学教授团队研发的图像识别处理软件进行图像信息处理,最后统计分析非均一性水平、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以及各中医证候之间红外热像图的差异性。结果1.一般情况: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TP组患者共45例(其中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患者为ITP A组,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患者为ITP B组),正常对照45例。ITP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30例,平均年龄为40.44±14.49岁,平均病程为24.07±20.94个月,中位数18.00个月。新诊断ITP患者为5例,持续性ITP患者为5例,慢性ITP患者为27例,重症ITP患者为2例,难治性ITP患者6例。血小板计数最高者为86×109/L,最低者为5×109/L,平均数为44.40×109/L,中位数为42.00×109/L。出血倾向评分0、1、2、3、4、5的患者分别为20、17、6、2、0、0例。出血事件共计25次,其中皮肤出血18次(72%),黏膜出血共7次(28%),无深部器官出血(无内脏、中枢神经系统等致命性出血)。本研究血小板计数与出血倾向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782,P<0.01)。2.中医证候:单一证候共计13例,占总病例数28.9%,按所占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血热妄行证、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与瘀血内阻证占比相同);两证结合共计29例,占总病例数64.44%,按所占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阻证+血热妄行证;三证结合为1例,占总病例数6.67%,为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阻证。单证频次:单证出现频次最高的为气不摄血证(34次,75.56%),其它依次为瘀血内阻证(24次,53.33%)、阴虚火旺(16次,35.56%)、血热妄行证(6次,13.33%)。脏腑辨证:脾病证候出现占比最高,其他依次为肝病证候、肺病证候、心病证候、肾病证候,各脏腑证型频数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病证候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其他脏腑辨证证候(x2=51.667,P<0.01)。3.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非均一性水平:ITP组红外热成像图在10个所测量的目标区域的非均一性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即ITP组较正常对照组的红外热成像图均一性差。ITP A组在9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上肢近端、双手掌、下肢近端、下肢远端、脊柱区)的非均一性水平大于ITPB组。正常对照组三焦区域红外热图非均一性排序为:上焦>中焦>下焦,ITP组目标区域红外热图非均一性排序为中焦>上焦>下焦(P<0.05)。ITP组3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非均一性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在上焦、中焦、下焦区域的非均一性水平与出血倾向评分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比较分析ITP组各证候间目标区域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发现,血热妄行证非均一性水平最高,在其中5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手掌、下肢远端)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瘀血内阻证非均一性水平最小,在其中3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内阻证有2个区域(下肢近端、脊柱区)的非均一性较其他证候水平最大(P>0.05),气不摄血证有3个区域(额头、脊柱区)的非均一性较其他证型水平最小(P>0.05),阴虚火旺证有1个区域(下肢远端)的非均一性水平最小(P>0.05)。比较分析ITP组各脏腑证候间目标区域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发现,肝病证候的ITP患者非均一性水平均较其他脏腑证候高,其中5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手掌)与部分证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病证候在下肢近端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高,与肝病证候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病证候在7个区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降低,其中5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上肢近端)与部分证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病证候在手掌区域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降低(P<0.05);肺病证候在上肢近端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升高(P<0.05);肾病证候在脊柱区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高(P<0.05)。4.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平均温度:ITP组红外热成像图在所测量的目标区域的平均温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在7个目标区域内(躯干、上焦、中焦、上肢近端、上肢远端、手掌、下肢远端)较正常对照组的非均一性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A组与ITPB组各区域平均温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三焦区域平均温度排序为:下焦>中焦>上焦;ITP组为:上焦>中焦>下焦,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ITP患者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本研究所测量的目标区域内各中医证候、脏腑证候的平均温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火热、气虚和瘀血是成人ITP患者的三个重要病理因素,脾的脏腑功能失常是ITP的关键中医病机。2.成人ITP患者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中医证候存在相关性,但本研究中所测量的目标区域内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中医证候不存在相关性。综上所述,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存在一定相关性,红外热成像技术未来或许能成为ITP的辅助检查和疗效评价工具之一。

王芳[2](2021)在《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本项临床研究,评估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而为益元生血方的广泛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的62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甘肃省中医院血液科住院与门诊治疗、符合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式,将62例气不摄血型ITP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入试验组30例,对照组32例。研究期间,予试验组患者醋酸泼尼松片联合益元生血方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以2周为一个治疗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8周),通过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总有效率、激素副反应、中医证候积分及体力状况等指标来评价益元生血方治疗ITP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不良反应等指标来评估益元生血方的安全性。本研究所统计的数据均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计算分析,若计算结果出现P>0.05则说明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反之P<0.05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此次研究入组的62例气不摄血型ITP患者,研究过程中总共脱落了3例,对照组占2例,试验组占1例,最终共有59例患者完成了此项临床研究并进入医学统计,其中对照组最终有30例患者完成研究,试验组最终有29例患者完成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临床总有效率在治疗8周结束时,将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9.66%)与对照组患者(83.33%)进行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血小板计数治疗2周时,与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对比,试验组、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都明显上升(P<0.05),且试验组血小板计数的上升程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时,与治疗2周时的血小板计数对比,试验组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则有所下降(P<0.05),且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的下降程度与试验组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8周时,与治疗4周时的血小板计数对比,试验组的血小板计数无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则下降显着(P<0.05),且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的下降程度明显比试验组高(P<0.05)。(3)激素副反应治疗完成时,试验组患者的激素副反应发生率为24.14%,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为56.66%,对比得出试验组的激素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4)卡氏体力状况治疗8周时的评分结果与治疗前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体力状况评分得到改善(P<0.05),而试验组患者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8周时研究完成,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分别比较中医证候相关积分,治疗8周时,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主、次症积分都低于治疗前(P<0.05),但试验组患者的出血、自汗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别(P>0.05),而试验组紫斑、乏力、头晕、面色苍白、食少、便溏、气短等症状的积分皆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8周时的总积分情况如下,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且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6)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各出现1例肝功能轻度异常患者,对症治疗后已恢复正常。余患者肝、肾功能均波动于正常值范围水平内,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或事件、并发症。结论:(1)益元生血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气不摄血型的ITP患者,与单纯使用激素治疗比较,既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又可降低患者的激素副反应。(2)益元生血方能够较好地辅助醋酸泼尼松片维持血小板的计数,且远期疗效更好,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益元生血方在防治气不摄血型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方面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未发生不良事件,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徐安妮[3](2021)在《地塞米松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研究地塞米松(DXM)单药、DXM联合用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于2006年10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收治的77例ITP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根据2016年版ITP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确诊为ITP;接受含DXM的方案治疗,包括DXM单药或者联合用药;资料齐全。全部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DXM单药(A组)、38例,DXM联合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B组)、13例,DXM联合达那唑(Danazol)(C组)、13例,DXM联合氨磷汀(AMF)(D组)、13例,A组患者予静滴DXM 10-15mg/d,连续用药5-7天,后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片1mg/(kg·d),病情稳定后逐步减量;B组患者DXM的用法同A组,同时予静滴IVIg400mg/(kg·d),连用3-5天;C组患者DXM的用法同A组,同时予口服Danazol胶囊400mg/d,连续使用3-6个月;D组患者DXM的用法同A组,同时予静滴AMF 400mg/d,连用5天。结果:1、治疗后第3、7、14、30天,四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同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且B组、C组、D组均高于A组(P<0.05)。2、治疗后第3、7、14、30天,B组、C组、D组的血小板增加的幅度均高于A组(P<0.05)。3、治疗后第3、7、14、30天,四种方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A组28.9%、65.8%、68.4%、71.1%,B组65.8%、100%、100%、100%,C组61.5%、69.2%、69.2%、92.3%,D组61.5%、65.8%、84.6%、100%(P<0.05)。4、治疗第3、7天,B组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28.9%vs 76.9%,X2=9.204,P=0.002;65.8%vs 100%,X2=4.303,P=0.038)(P<0.05),而C组(28.9%vs 61.5%,X2=3.118,P=0.077;65.8%vs 69.2%,X2=0.052,P=0.820)、D组(28.9%vs 61.5%,X2=3.118,P=0.077;65.8%vs 76.9%,X2=0.16,P=0.689)分别与A组对比,数据分析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30天,B组(68.4%vs 100%,X2=3.757,P=0.052;71.1%vs 100%,X2=3.239,P=0.072)、C组(68.4%vs 69.2%,X2=0.003,P=0.957;71.1%vs 92.3%,X2=1.394,P=0.238)、D组(68.4%vs 84.6%,X2=0.592,P=0.442;71.1%vs 100%,X2=3.239,P=0.072)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与A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使用DXM单药治疗慢性ITP患者,治疗后第3、7、14、30天的总有效率分别为28.9%、65.8%、68.4%、71.1%。2、使用DXM联合IVIg治疗慢性ITP患者,治疗后第3、7、14、30天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8%、100%、100%、100%。3、使用DXM联合Danazol治疗慢性ITP患者,治疗后第3、7、14、30天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1.5%、69.2%、69.2%、92.3%。4、使用DXM联合AMF治疗慢性ITP患者,治疗后第3、7、14、30天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1.5%、65.8%、84.6%、100%。5、DXM联合IVIg的优势在于可以迅速提高患者PLT水平,患者在治疗第3、7天的有效率明显高于DXM单药组,且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6、DXM联合Danazol或AMF的治疗方案在30天内对治疗效果方面的影响并不十分显着。7、DXM单药、DXM联合IVIg、DXM联合Danazol以及DXM联合AMF四种治疗方案均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PLT计数和PLT增幅。

陈丽娜[4](2020)在《ITP患儿血小板参数与骨髓象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血小板参数和骨髓象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2013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ITP患儿,将其中符合标准的117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时期同年龄段于我院儿科门诊体检的117名健康小儿作为对照组。将实验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指标与对照组相应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讨论其临床意义。对实验组45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各类巨核细胞占比等骨髓象参数与其治疗前PLT、MPV、PCT、PDW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实验组治疗前血小板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PLT、PCT均低于对照组(P<0.05);PDW高于对照组(P<0.05);MPV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比较:治疗后PLT、PCT高于治疗前(P<0.05);MPV低于治疗前(P<0.05);PDW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骨髓象巨核细胞系与治疗前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分析:PLT与产板型巨核细胞呈正相关(r=0.327,P=0.028);MPV与原始巨核细胞呈正相关(r=0.431,P=0.045);PDW与颗粒型巨核细胞呈正相关(r=0.528,P=0.014)。结论(1)ITP患儿PLT及PCT较正常下降,PDW较正常升高,治疗后PLT及PCT上升,MPV下降。PLT、PCT的升高及MPV降低均可以说明治疗有效。血小板参数可作为临床ITP明确诊断、评价疗效、评估预后的有效指标。(2)外周血中血小板参数PLT、MPV及PDW分别与骨髓中产板型、原始型及颗粒型巨核细胞呈正相关。可通过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评判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变化。(3)动态监测血小板参数对ITP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晋兆谦[5](2020)在《361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探讨过敏性紫癜中成人与儿童在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影像学及消化内镜检查、肾脏组织病理检查、治疗方面的差异,以及过敏性紫癜患者发生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高对成人和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认识,帮助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皮肤科、儿科、消化科、肾内科住院的过敏性紫癜患者病历资料。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31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病例。将其按照年龄分组:儿童组(年龄<18岁)和成人组(年龄≥18岁),对儿童组(253例)和成人组(108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按照是否有肾损害分组:肾损害组(141例)和无肾损害组(148例),单因素对比分析两组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的差异,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入选病例中儿童与成人患者之比为2.3:1,两组均男性占比较女性稍高,儿童组男性患者占57.7%,成人组男性患者占53.7%。发病季节以秋冬季最多见,儿童组以秋季占比最高为30.0%,成人组以冬季占比最高为37.0%。两组患者可能的诱因中都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31.2%儿童患者和23.1%成人患者在发病前有上感史。2.临床特征:皮疹为两组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82.2%儿童组患者和89.8%成人组患者以紫癜为首发症状。12.6%儿童组患者和8.3%成人组患者以消化道症状起病。以关节症状和泌尿系症状起病的患者较少见,特别的是1例儿童患者以阴囊肿痛起病。临床分型上,两组都以混合型最多见,39.5%儿童组和38.9%成人组病例为混合型。15.8%儿童组和7.4%成人组病例为单纯型,17.8%儿童组和12.0%成人组病例为腹型,15.8%儿童组和4.6%成人组病例为关节型,11.1%儿童组和37.0%成人组病例为肾型。53.4%儿童患者与35.2%成人患者出现了消化道症状。42.3%儿童患者及36.1%成人患者出现了关节症状。33.6%儿童患者及74.1%成人患者出现了肾脏损害。其中,消化道症状和肾脏损害在两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紫癜损伤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癜累及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受累患者中儿童较成人更易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损害患者中成人较儿童患者更易出现肾脏相关性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关节症状患者中,具体的关节症状表现(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肿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累部位上,成人较儿童更易出现膝关节受累,儿童较成人更易出现踝关节受累,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检查:儿童组较成人组患者WBC升高(儿童组45.8%,成人组34.3%)、PLT升高(儿童组52.2%,成人组13.0%)、IgA升高(儿童组32.5%、成人组19.4%)、ASO升高(儿童组20.7%、成人组9.7%)更常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较儿童组患者白蛋白降低(儿童组29.2%、成人组53.7%)、镜下血尿(儿童组27.3%、成人组61.6%)、蛋白尿(儿童组30.4%、成人组69.4%)、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儿童组15.5%、成人组32.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儿童组46.6%、成人组90.0%)更常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织病理学检查:两组患者病理分级都以III级(儿童组56.3%、成人组64.9%),免疫病理都以IgA+IgM沉积型(儿童组68.8%、成人组54.1%)最常见,两组间肾脏组织病理分级及免疫荧光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治疗方案上,儿童组更多的选择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双嘧达莫、芦丁片、抗生素,成人组更多的选择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患者中紫癜多在入院后一周内基本消退,成人患者中入院后紫癜消退时间多大于1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肾脏损害危险因素:HSP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大于18岁、住院时间、紫癜消退所需时间、上呼吸道感染史、反复发作、紫癜损伤程度、关节症状、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性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18岁(OR=5.138)、住院时间(OR=1.094)、入院后紫癜消退所需时间(OR=3.137)、反复发作(OR=5.454)是HSP患者发生肾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过敏性紫癜常见于儿童患者,男性稍多见于女性,秋冬季节好发,上呼吸道感染是其最常见的可能诱因。2.皮疹是过敏性紫癜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过敏性紫癜临床分型中以混合型最常见,儿童更易伴随消化道症状,成人更易出现肾脏损害。3.儿童和成人过敏性紫癜患者在WBC、PLT、IgA、ASO、血清白蛋白、镜下血尿、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抗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实验室检查存在一定差异。4.伴肾脏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者肾脏活检中,几乎所有患者免疫荧光都可见IgA沉积,绝大部分可见C3沉积。病理分级以III级最常见,免疫病理以IgA+IgM沉积型最常见。对于持续性肾损害的成年患者有必要行肾脏病理活检。5.年龄大于18岁、住院时间、入院后紫癜消退时间大于1周、反复发作是过敏性紫癜患者发生肾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吴娟丽[6](2020)在《外感寒热对不同证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免疫指标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外感风寒、风热对不同证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临床特征及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方法:将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且年龄分布在1-80岁之间的门诊及住院的气虚证型、阴虚证型IT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四诊信息及临床特征和淋巴细胞亚群结果,针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47例ITP患者,其中男性63例占比42.9%,女性84例,占比57.1%;处在慢性期114例,占比77.6%,持续期和新发患者分别占13例和20例,分布占比8.8%和13.6%;气虚证患者78例,占比53.1%,阴虚证患者69例,占比46.9%;无外感ITP患者73例,占比49.7%,外感ITP患者74例,占比50.3%,其中外感风寒证患者38例,占比25.9%,外感风热证患者36例,占比24.5%。2.气虚证、阴虚证中外感与无外感ITP患者血免疫指标比较,CD3+、CD4+、CD8+、CD4+/CD8+表达均具差异(P<0.05),淋巴细胞亚群CD3+(%)在无外感组表达大于外感组,CD4+(%)在无外感组表达大于外感组,CD8+(%)在外感组表达大于无外感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在未外感组表达大于外感组。3.外感风寒阴虚证ITP患者和外感风热阴虚证ITP患者比较,CD3+、CD8+表达和B淋巴细胞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指标表达两种证型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4.各组间血小板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次研究病例中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与国内相关文献描述基本一致。2.外感风寒、风热对对气虚证、阴虚证ITP患者血小板计数有影响但与无外感ITP患者血小板计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3.外感风寒、风热对气虚证、阴虚证ITP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均有影响。

李艳艳[7](2020)在《温阳摄血方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温阳摄血方治疗CITP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补体、T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变化。方法:搜集2019-01至2020-02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四临床医学院血液科门诊的32例气虚失摄型CITP患者,通过随机信封内提示分成两组,试验组给予温阳摄血方,对照组给予归脾汤,本研究对患者及数据处理者采用盲法;免疫指标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用症状积分及血小板计数分析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四周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变化;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在性别、年龄上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临床症状:两组在症状积分方面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症状:紫斑、气短、头晕、便溏等在两组治疗前后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症状四肢逆冷、腰膝酸困两组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症状:自汗、饮食、睡眠方面组间及组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实验室指标: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组间及组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CD3+、NK细胞及IgM在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4+、CD8+、CD4+/CD8+、B淋巴细胞、补体、IgA、IgG、IgE治疗前后组间及组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温阳摄血方对改善气虚失摄型ITP患者的证状疗效显着,尤其在改善单一证状四肢逆冷及腰膝酸困方面疗效显着;2.温阳摄血方对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细胞、NK细胞及免疫球蛋白中IgM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李露[8](2019)在《升板膏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阴虚火旺夹瘀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升板膏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阴虚火旺夹瘀证)的疗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分为各含15人的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是升板膏联合泼尼松治疗,对照组是仅予以泼尼松治疗,各组治疗时间皆为2月,两组在疾病总有效率、血小板计数、中医症状积分等方面进行前后相互比较,与此同时并监测肝肾功能、空腹血糖变化、消化道反应等情况。结果:在疾病疗效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7%与73.3%,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在中医症状改善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与60%,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在血小板计数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在中医症状积分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在对肝肾功能、空腹血糖的影响方面,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在消化道反应方面,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升板膏与泼尼松联合治疗ITP,在其安全性的基础上,保证了其疗效的肯定性。(2)升板膏与泼尼松联合治疗ITP可以明显升高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水平,且可达到稳定与控制病情的目标。(3)升板膏与泼尼松联合治疗ITP能起到协同效应,可保持疾病疗效,改善中医症状与体征,减少泼尼松对消化道的毒副反应,且对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影响,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王健铭[9](2019)在《脾脏体积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切除短期疗效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脾脏体积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脾切除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定义脾脏体积指数(spleen volume index)=最大宽度(cm)×厚度(cm)×长度(cm),收集从2013年4月到2017年10月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收住院并行脾切除术治疗的ITP患者67例,根据计算所得的脾脏体积指数,把患者分为正常组(<600cm3)与脾大组(>600 cm3)。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输血小板人数,副脾,术后住院天数,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人数,并发症,入院时血小板计数,术前最后一次血小板计数,术后第7日血小板计数,术后30天血小板计数,短期起效率(30天起效率)。结果:28例患者脾脏体积正常,39例患者脾脏增大,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术前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输血小板人数,副脾,术后住院天数,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人数,并发症,入院时血小板计数,术前最后一次血小板计数,术后第7日血小板计数,术后30天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大组短期起效率76.92%高于正常组短期起效率5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脾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ITP的治疗方法。2.脾脏体积是一项能有效预测ITP患者脾切除短期疗效的指标。

包琪琪[10](2019)在《裴氏升板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从裴氏升板方治疗血热妄行型ITP血小板计数、中西医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探讨裴氏升板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血热妄行型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予以激素治疗的一组命名为西药组,激素加裴氏升板方的一组命名为中西组。14d为一周期,共观察4个周期,通过观察两组ITP第0、7、14、28、42、56 d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出血积分、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来评价裴氏升板方的临床疗效,记录肝肾功等评价裴氏升板方是否安全。结果:西药组有2例脱落病例,故中西组和西药组分别有24、22例病例进入统计,试验结果显示:1.PLT:治疗前后,中西组及西药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以往,但中西组升高的更为明显,P<0.0000,说明裴氏升板方确能升高血热妄行型ITP血小板计数。2.出血积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出血积分均较前下降,中西组出血积分下降较西药组更为明显,两组经秩和检验比较,P=0.001,说明裴氏升板方可改善血热妄行型ITP患者的出血。3.中医临床症状: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均显示下降,P=0.042;中西组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两组比较,中西组中医临床症状缓解方面优于西药组,这仍然说明裴氏升板方能有效缓解血热妄行型ITP患者中医临床症状。4.安全性指标:在两组患者的治疗中,发生异常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粪常规和不良事件发生率,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裴氏升板方治疗血热妄行型ITP无肝肾功损害、胃肠道、心血管等明显副作用。结论:1.裴氏升板方能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治疗血热妄行型ITP确有疗效;2.裴氏升板方可明显降低ITP患者出血积分计数,减少出血,改善预后;3.裴氏升板方能明显改善ITP患者临床症状,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二、免疫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免疫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1 ITP的中医研究进展
        2 ITP的西医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技术医学应用研究概况
        1 红外热成像技术概述
        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
        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领域应用
        4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1 资料来源
        2 ITP病例选择标准
        3 正常对照选择标准
    二、ITP患者病例资料收集
        1 中医辨证标准
        2 脏腑辨证标准
        3 西医分期标准
        4 出血倾向评分标准
    三、研究方案
        1 临床病例资料收集
        2 实验方法
    四、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统计
        2 中医证候统计
        3 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五、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出血评分系统与出血风险及其严重程度分析
        3 IT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分析
        4 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六、结论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医临床调查量表
附录2 受试者一般情况量表
附录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倾向评分系统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入组的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病例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化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激素副反应判定标准~[12]
        2.7 统计学处理
        2.8 技术路线图
    二、结果分析
        1 入组一般资料分析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2 疗效观察指标分析
        2.1 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激素副反应比较
        2.4 两组患者中医主、次积分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主症、次症积分比较
        2.6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7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8 两组患者卡氏体力状况评分比较
        3 安全性指标分析
        4 病例脱落情况及处理
    三、讨论
        1 中医关于紫癜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沿袭
        2 现代医学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机理的研究
        3 益元生血方论述
        4 临床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第二部分 综述 浅谈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一、中医对紫癜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
    二、西医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认识
    三、总结与展望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地塞米松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地塞米松在ITP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4)ITP患儿血小板参数与骨髓象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
        2.1 一般资料采集
        2.2 标本采集
        2.3 实验数据采集
        2.4 病情分级及疗效评定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信息比较
    2 实验组临床特点分析
        2.1 临床特征描述
        2.2 实验组治疗前血小板参数与对照组比较
        2.3 实验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比较
        2.4 实验组治疗前血小板参数相关性分析
        2.5 治疗方案
        2.6 疗效分析
    3 完善骨髓穿刺检查患儿临床特点分析
        3.1 基本信息描述
        3.2 临床特点描述
        3.3 骨髓巨核细胞系特点及其与治疗前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4 治疗及疗效
    4 实验组完善骨髓穿刺检查患儿与未完善骨髓穿刺检查患儿临床特点比较
        4.1 基本信息
        4.2 治疗方案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361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以紫癜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概述(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外感寒热对不同证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免疫指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样本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研究步骤和方法
    3.伦理审查
    4.技术路线图
    5.质量控制
    6.统计方法和样本量估算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温阳摄血方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样本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研究步骤和方法
    3.流程图
    4.质量控制
    5.统计方法
    6.伦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件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升板膏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阴虚火旺夹瘀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英汉对照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4 治疗方法
    5 观察内容
    6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 西医临床疗效比较
    3 中医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4 血小板数值比较
    5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6 安全性指标观察比较
    7 空腹血糖数值变化比较
    8 消化道反应比较
    9 不良事件说明与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西医学对 ITP 的认识
    2.西医学对 ITP 的治疗
    3.中医学对 ITP 的认识
    4.导师对 ITP 的认识
    5.升板膏立方依据以及药理研究
    6.临床疗效分析
    7.存在不足与未来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脱落或剔除患者例数说明
附录 C 临床观察表
附录 D 不良事件记录表有无
附录 E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 F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9)脾脏体积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切除短期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1.2 手术适应证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分析(
    2.2 患者其余指标分析
    2.3 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指标分析
    2.4 短期疗效分析
3 讨论
    3.1 脾脏体积分组
    3.2 短期疗效
    3.3 副脾
    3.4 术前术后血小板变化
    3.5 并发症
    3.6 不足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10)裴氏升板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与处理
    2 试验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处理
    3 主要技术路线图
    4.结果
        4.1 入组情况
        4.2 基线资料
        4.3 疗效性指标观测结果
        4.4 安全性指标观测结果
        4.5 不良事件
讨论
    1 裴正学教授治疗ITP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进展
    西医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四、免疫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D]. 陈耀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D]. 王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地塞米松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D]. 徐安妮.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ITP患儿血小板参数与骨髓象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D]. 陈丽娜.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361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回顾性分析[D]. 晋兆谦.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6]外感寒热对不同证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免疫指标影响的研究[D]. 吴娟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温阳摄血方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研究[D]. 李艳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升板膏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阴虚火旺夹瘀证)临床疗效观察[D]. 李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脾脏体积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切除短期疗效的影响[D]. 王健铭.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10]裴氏升板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D]. 包琪琪.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免疫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