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企业管理学》教材建设中的使用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孙绵涛,李莎[1](2021)在《关于教材管理学体系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教材管理学是研究教材管理现象,揭示教材管理规律的科学。探讨教材管理学的体系是要回答"用一个什么样的逻辑结构来论述教材管理的现象和规律"这个问题。建构教材管理学的体系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一般管理与教材管理、教材管理共性和教材管理个性、教材管理措施与教材管理制度,以及教材管理与教材建设五对关系。处理好这五对关系,既有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观照,又有应然逻辑到实然逻辑再到应然逻辑的观照。由这种逻辑观照所建构的教材管理学体系由教材管理学导论、国家教材管理、学校教材管理三篇九章组成。这样的教材管理学体系力求做到处理好上述五对关系,并弥补已有教材管理学体系的不足。
周颖[2](2018)在《邵培仁学术理念国际化进路及传播思想》文中认为邵培仁的传播思想及学术理念发展和成就同中国内地传播学研究三十年行路历程相互契合,其传播思想与研究领域因遵循中国传播研究主题的流变而持续演进、转化和升华。文章对邵培仁教授传播思想进路做了四个阶段划分:1988—1998年为传播理论及学科交叉研究初探; 1998—2008年为媒介经营管理理论体系建构; 2008—2015年为传播交叉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学术寻根; 2015年至今从事面向未来、走向亚洲、放眼世界的传播理念探索。邵培仁的传播学研究特色表现为: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学科交叉,融会贯通;学术寻根,立足本土;立意高远,国际视野;严谨踏实,情致诗意;快乐学术,与人为善。丰硕的理论成就与独特的人格魅力大大推动了传播学科建设与发展。作为一位冷静而有良知的中国学者,他不仅致力推进传播学研究的学科进步;而且聚焦理论创新,积极促进传播学研究的视阈拓展,同时还汇聚思想群落,引领建立传播学研究的浙大学派;更加注重扩展学科建制,广泛拓展传播学研究机构。
李春青[3](2017)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材编写思路》文中研究指明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然而,对于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其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有一定困难的。文章通过分析管理学基础课程已有教材的局限性,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从结构、内容、体例、语言等方面探讨了管理学基础课程教材编写的思路。
宋振涛[4](2015)在《难忘《院刊》初办时》文中指出我退休前,曾先后担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宣传处处长、办公室主任,还任院党委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管过一段学院研究所工作,亲自参与了1985年《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院刊》的筹备和创办工作。欣闻学院为纪念院刊(学报)编印发行出版三十周年,将汇集有关院刊创办以来的文图资料,并交流、编辑,最后作数字化储存,以总结经验,推进当前学报工作的进一步提高发展,并为院史建设留存一份不容流失的史料。我认为这是极其重
赵利亭[5](2021)在《我国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基于传媒管理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伴随着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传媒行业发展提速、传播渠道大幅拓展,传统媒体相互之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仅在中央电视台内部,截至2012年共开设有37个电视频道,其中公共频道25个,付费频道12个,央视军事电视节目所在的CCTV-7军事·农业频道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管理被称为电视传媒的“第一生产力”,如何加强军事电视节目传媒管理,不断改善和提高节目质量,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保证职责和使命的圆满完成,是每个军事电视节目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为研究对象,充分借鉴传媒管理的相关理论,在充分吸收“企业核心竞争力”“传媒核心竞争力”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战略管理理论和品牌管理理论,分析军事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随后,借助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理论、基于熵的DEA模型,对军事电视节目中的龙头栏目《军事报道》进行个案分析,从而提出了建构军事电视节目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和改进建议。本文由八章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为第一部分,主要是提出论文研究的背景、对象和现状,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绘制了本文的技术路线图,并对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竞争环境和现状进行分析,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至六章为第二部分,主要是从传媒管理的视角出发,对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构成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将核心竞争力分为内容竞争力、品牌竞争力、效率竞争力三大部分,以《军事报道》栏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理论,提出基于熵的DEA模型,为军事电视节目核心竞争力构建奠定了基础。第七章和第八章为第三部分,其中第七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提出了构建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思考,包括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原则、对策和建议。通过结合CIS战略、学习型组织建设等方法,提出了打造军事节目品牌、切实加强品牌营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构筑节目人才高地、经营业务收入多元,努力开拓相关产业、栏目编排合理化,提高军事节目效率、完善经济运行统计、科学分析战略决策等建议。第八章是结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并对本文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给予一定展望。通过系统学习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在现代传媒环境下,运用传媒管理理论特别是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对央视军事电视节目进行管理再创新,不仅具有现实可能性,同时也具有现实紧迫性。央视军事电视节目进行传媒管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不仅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过程,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旧有管理体制,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企业的管理模式的过程。第二,央视军事电视节目作为央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递党和军队声音的主要平台,必须高度重视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推动军事电视节目长远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军事电视节目更好发挥媒体作用的关键。但同时,必须毫不动摇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政治导向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绝不能动摇。第三,央视军事电视节目成立时间较短,经营管理起步较晚,既能够在传媒管理上吸取行业先进经验,也能够避免行业的弯路,但地方传媒集团和传媒企业的经验教训,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央视军事电视节目,必须逐步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的传媒管理体系。第四,传媒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竞争力构建只是其中一项关键内容,未来应着眼于优化传媒管理效益,统筹考虑传媒人力资源管理、传媒技术管理、传媒经营管理等,这样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孙越[6](2012)在《中国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管理产生于体育运动实践的需求。经过近百年发展,体育管理形成了趋向完整的专业体系。在体育飞速发展的21世纪初叶,总结历史经验,理性认识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的问题,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体育管理专业发展史研究,将我国体育管理发展历程分为:体育管理伴生阶段、体育管理扩散阶段,体育管理萌芽阶段、体育管理呼吁建设阶段、体育管理形成与发展阶段。2.体育管理专业教育形成了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三个专业和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体现出与体育管理实践、地区人才需求相协调的特征。与国外相比,我国体育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尚不合理,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亟需改善,人才培养在不同地区和地域存在着或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问题。3.我国体育管理学术成果不断增多,研究主题集中于行政管理和宏观管理,但缺少对重大问题研究的学术精品。学术研究理论与方法不尽科学深入严细,学术组织较少,学术队伍结构不合理,高水平学术研究交流缺乏,学术活动不足。4.体育管理专业的影响因素分为历史因素(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和逻辑因素(理论体系、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其相应权重为:科学研究(24.03%)、体育(20.79%)、理论体系(20.27%)、经济(11.66%)、政治(8.79%)、专业教育(5.7%)、科学技术(3.23%)、文化(3.19%)、全球化(2.34%)。根据上述推论,本文提出建议:第一,重点加强体育管理科学研究工作,紧密结合我国体育事业,完善体育管理理论体系,深化体育管理分支学科研究,合理利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因素的有利影响,发展体育管理专业。第二,加强体育管理专业教育,科学设置专业,提高专业质量,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专业交叉优势,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第三,整合体育管理专业研究队伍,完善体育管理学术组织体系,加强体育管理学术交流,繁荣体育管理学术研究,进而不断改善和优化中国体育管理专业,为建设体育强国战略服务。
张健[7](2011)在《工程管理专业规划教材建设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工程管理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推出更多的质量一流的规划教材,对工程管理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出版工作进行了分析,针对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教材编者缺乏制度激励、部分规划教材时效性差等,提出了坚持出精品教材,健全教材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加强新编系列教材选题等建设目标.
张丽玲[8](2011)在《应用型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应用型大学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中,应以"精品"理念为先导,根据课程的定位和目标,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整合教学内容与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金懋[9](2011)在《运输的生产理论研究 ——基于流量的分析框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新古典经济学生产流量概念与边际分析方法,推导出包含时间、流量、空间因素的生产理论分析框架。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出于理论抽象化考虑,以货币化的投入——产出生产函数作为基本研究范式,缺乏对时间、空间等具体约束条件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古典经济学在具体生产部门的运用。因此,有必要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作进一步研究,提高理论更广泛的适用性与解释力。已有文献研究表明,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不但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生产流量的概念,而且还引入了边际分析方法。生产流量概念与边际分析方法构成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硬核。本文以新古典经济学资本的时际分析框架为基础,引入空间因素构建了时间——流量——空间的生产理论分析框架。这一理论框架不但可以对具体的生产流量过程进行时空组织过程的描述,而且还为充分运用边际分析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哈耶克三角”是典型的新古典生产理论时际分析的代表。即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表示时间和(生产)流量。引入空间因素,将使哈耶克三角转变为生产流量的三维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可以分别表示时间——流量之间的关系,时间——空间之间的关系,即表示具体的生产计划安排,流量——空间之间的关系,即表示生产的组织协调。具体生产流量的时空组织分析可以通过对时间(t)——流量(q)——空间(l)三者之间进行边际分析:时间与流量的边际分析(dq/dt)具有物质(资本)生产和收益的涵义;流量与空间的边际分析(dq/dl=k)具有生产能力安排的涵义;时间与空间的边际分析(dl/dt=u)具有生产速度安排的涵义。实际的生产流量表示为aq/dt=k×u,即生产流量等于生产密度(能力)乘以生产速度。本文第二部分,以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的时间——流量——空间边际分析框架,应用于运输生产理论分析。新古典经济学是运输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运输生产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明显的时空组织特征。在具体分析运输生产时空组织行为时,时间与流量的边际分析(dq/dt)对应于运输的生产流量层;流量与空间的边际分析(dq/dl=k)对应于运输的设备设施层;时间与空间的边际分析(dldt=u)对应于运输的组织结构层。一般情形下,每个层次内均以层级组织结构形式存在,因为层级结构是实现运输生产时空联结最优组织方式。具体运输生产与组织的三层次分析可分为三点:第一,以时间与流量的边际分析(aq/dt)讨论有关生产流量层。时间与流量的边际分析具有物质资本循环的涵义。运输产品的价格本质上是由运输生产流量的边际收益所决定。从生产流量角度,单位时间内运输生产数量的增加将提高资本(货币)的使用效率。第二,以流量与空间的边际分析(dq/dl)讨论有关设备设施层。流量与空间的边际分析具有生产设备处理能力的涵义。具体对流量与空间进行边际分析可以说明:生产设备较高的供给水平将降低投入设备的边际收益,使一般的消费者获得较好的服务;相反,生产设备较低的供给水平将提高投入设备的边际收益。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运输生产将呈现出设备设施层的网络实体化趋势。第三,以时间与空间的边际分析(dl/dt)讨论有关组织结构层。时间与空间的边际分析具有提高生产决策速度的涵义。运输生产的组织者在给定生产设备的情况下,提高运输产出的关键在于生产信息的处理速度上。生产速度的提高将会促使组织结构形式的变化。运输生产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非连续性,所以需要不断的对运输生产进行必要的时空组织,以满足运输产品在空间节点和时间节点上流量的匹配。从工业生产发展角度看,工业革命以来运输生产在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工业生产呈现出运输的工业化、工业的工业化、工业的运输化的发展趋势。
周远成,谢先卷[10](2011)在《大成 通博 专精——大学编辑出版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策略》文中研究说明编辑出版人才,是一种大成、通博、专精的综合型特殊专业人才。在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出版时代,这类人才必须在综合性大学中培养。结合我国50所大学创办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如编辑人才培养目标、就业、用人单位不衔接以及培养模式等),除传统的媒体编辑外,还要提升、扩大并适应未来的策划编辑、网络编辑和编校管理人才,以及发行、数字出版人才等需要,建立编辑、出版、发行、管理、技术、研究有机结合的"重一顾三"动态培养模式体系,从而为培养高层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服务,以适应社会文化发展和出版市场需求。
二、谈《企业管理学》教材建设中的使用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企业管理学》教材建设中的使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邵培仁学术理念国际化进路及传播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传播学行路历程与邵培仁传播思想流变 |
(一) 第一阶段 (1988—1998年) :传播理论及学科交叉研究初探 |
(二) 第二阶段 (1998—2008年) :媒介经营管理理论体系建构 |
(三) 第三阶段 (2008—2015年) :传播交叉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学术寻根 |
(四) 第四阶段 (2015年—) :面向未来、走向亚洲、放眼世界的传播理念探索 |
二、邵培仁治学风格及学术特色 |
(一) 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
(二) 交叉互动, 融会贯通 |
(三) 学术寻根, 立足本土 |
(四) 立意高远, 国际视野 |
(五) 严谨踏实, 情致诗意 |
(六) 快乐学术, 与人为善 |
三、邵培仁学术成就及学科贡献 |
(一) 汇聚思想群落, 引领建立传播学研究的浙大学派 |
(二) 编纂学术专着, 致力推进传播学研究的学科进步 |
(三) 聚焦理论创新, 积极促进传播学研究的视阈拓展 |
(四) 扩展学科建制, 广泛拓展传播学研究机构 |
(3)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材编写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已有教材的局限性 |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思路 |
(一) 突出体系, 结构完整 |
(二) 内容安排有序, 注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
(三) 章节体例新颖,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四) 内容观点应适时更新 |
(五) 语言表达通俗易懂 |
三、结语 |
(5)我国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基于传媒管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2.1 宏观背景 |
1.2.2 产业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3.1 现实意义 |
1.3.2 理论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军事电视节目传媒管理的历史考察 |
1.5.1 萌芽阶段(1979-1996) |
1.5.2 起步时期(1996-2010) |
1.5.3 快速发展时期(2010-) |
1.6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6.1 传媒管理 |
1.6.2 企业核心竞争力 |
1.6.3 传媒核心竞争力 |
1.6.4 军事电视节目核心竞争力 |
1.6.5 军事电视节目核心竞争力理念溯源 |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论文技术路线图 |
1.7.1 研究思路 |
1.7.2 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图 |
1.8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竞争环境和现状分析 |
2.1 军事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 |
2.2 军事电视节目的作用分析 |
2.2.1 传递党和军队声音 |
2.2.2 引导社会舆论发展 |
2.2.3 塑造和传播军队形象 |
2.2.4 普及传播军事知识 |
2.2.5 增强全民国防意识 |
2.3 军事电视节目的竞争优劣势分析 |
2.3.1 军事电视节目的优势分析 |
2.3.2 军事电视节目的劣势分析 |
2.3.3 军事电视节目的机遇分析 |
2.3.4 军事电视节目的挑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现状 |
3.1 军事电视节目渠道建设现状总体分析 |
3.2 对《军事报道》栏目的实例分析 |
3.2.1 调研目的 |
3.2.2 调研形式 |
3.3 军事电视节目竞争形势分析 |
3.3.1 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
3.3.2 竞争中的有利因素 |
3.4 《军事报道》栏目现状及总体受众评价 |
3.4.1 栏目知名度和到达率 |
3.4.2 栏目收看频率及投入程度 |
3.4.3 观众对《军事报道》栏目的评价 |
3.5 《军事报道》栏目存在的不足 |
3.5.1 品牌建设不足,市场推广乏力 |
3.5.2 专业人才缺失,栏目创新不够 |
3.5.3 内容制作不足,节目资源浪费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内容竞争力分析 |
4.1 核心竞争力要素—收视率分析 |
4.1.1 《军事报道》栏目收视率分析 |
4.1.2 《军事报道》栏目收视水平分析 |
4.1.3 《军事报道》栏目收视率成长情况 |
4.2 核心竞争力要素—受众分析 |
4.2.1 受众构成细分分析 |
4.2.2 受众接触各类媒体分析 |
4.2.3 受众获取军事信息的途径分析 |
4.3 核心竞争力要素—内容分析 |
4.3.1 观众对军事类新闻节目的需求 |
4.3.2 观众对军事类新闻题材的偏好 |
4.3.3 观众最感兴趣的武器装备分析 |
4.4 核心竞争力要素—主持人分析 |
4.4.1 军事电视节目主持人关注度高 |
4.4.2 军事电视节目主持人老化明显 |
4.4.3 军事电视节目主持人个性缺失 |
4.4.4 观众呼唤专家型节目主持人 |
4.5 军事电视节目改进内容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
4.5.1 从小众军事节目走向大众传播 |
4.5.2 提升新闻评论比例和节目深度 |
4.5.3 突出栏目的军事特色和专业优势 |
4.5.4 调整节目内容构成加大信息供给 |
4.5.5 淡化宣传色彩改进语言语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品牌竞争力分析 |
5.1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品牌竞争力的总体框架 |
5.1.1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的产业结构模型 |
5.1.2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的内部结构模型 |
5.1.3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品牌竞争力选择分析 |
5.1.4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职能与产品品牌竞争力模型构建 |
5.1.5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品牌竞争力的全系统模型 |
5.2 军事电视节目改进品牌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
5.2.1 打造军事节目优质品牌 |
5.2.2 构建军事节目形象识别系统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效率竞争力分析 |
6.1 DEA的方法原理和模型的选择 |
6.1.1 基本DEA模型原理 |
6.1.2 交叉效率模型和超效率模型 |
6.1.3 两阶段多边届模型 |
6.2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的实例研究 |
6.2.1 样本描述及指标选取 |
6.2.2 实例分析 |
6.3 军事电视节目改进效率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
7.1 构建原则 |
7.1.1 政治性原则 |
7.1.2 服务性原则 |
7.1.3 “三贴近”原则 |
7.1.4 “创新性”原则 |
7.2 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实施 |
7.2.1 打造军事节目品牌,切实加强品牌营销 |
7.2.2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构筑节目人才高地 |
7.2.3 拓展经营业务收入,努力开拓相关产业 |
7.2.4 优化内部管理结构,减少管理运行层级 |
7.2.5 合理编排栏目构成,提高军事节目效率 |
7.2.6 完善管理数据统计,科学分析战略决策 |
7.2.7 建立节目内容联盟,健全反馈调整机制 |
第八章 结论 |
8.1 文章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国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现代体育渐入全球化进程 |
1.1.2 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两个基本点 |
1.1.3 中国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的需要 |
1.1.4 体育管理专业研究也要以史为鉴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1 基本概念 |
1.3.2 研究角度的选取 |
1.3.3 逻辑构架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管理学发展的相关研究 |
2.1.1 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
2.2 管理学专业的相关研究 |
2.3 管理学发展趋势的研究 |
2.4 体育科学发展的相关研究 |
2.5 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管理学专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
2.5.1 体育管理专业发展史研究综述 |
2.5.2 中国体育管理专业体系研究综述 |
2.5.3 国内外体育管理专业及教育实践比较研究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分析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历史研究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中国体育管理专业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
4.1.1 鸦片战争后的清朝末期(1840—1911年) |
1. 历史背景:西方体育的传入 |
2. 阶段特点:体育管理的产生 |
3. 中外比较 |
4. 体育管理专业影响因素的分析 |
4.1.2 民国初年与北洋军阀时期(1911-1928) |
1. 历史背景:西方体育对传统体育的冲击 |
2. 阶段特点:竞赛管理体制的形成 |
3. 中外比较 |
4. 体育管理专业影响因素的分析 |
4.1.3 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年) |
1.历史背景:土洋体育之争 |
2. 阶段特点:第一本体育管理学专着而世 |
3. 中外比较 |
4. 体育管理专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4 建国后30年(1949-1979) |
1. 历史背景:中国退出与重返国际奥委会 |
2. 阶段特点:举国体制形成 |
3. 中外比较 |
4. 体育管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 |
4.1.5 改革开放以来(1979-2011年) |
1. 历史背景:体育市场化转型、北京奥运会申办与举办 |
2. 阶段特点 |
3. 中外比较 |
4. 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6 本章小结 |
4.2 中国体育管理专业专业教育与学术研究分析 |
4.2.1 专业教育 |
1. 专业设置 |
2. 课程设置 |
3. 人才培养 |
4.2.2 学术研究 |
1. 学术成果 |
2. 学术队伍 |
3. 学术活动 |
4.2.3 本章小结 |
4.3 中国体育管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3.1 中国体育管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其权重 |
4.3.2 中国体育管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1. 体育管理科学研究因素 |
2. 体育实践因素 |
3. 体育管理理论体系因素 |
4. 体育管理专业教育因素 |
5. 相关科学技术因素 |
6. 政治因素 |
7. 经济因素 |
8. 文化因素 |
9. 全球化因素 |
4.3.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尚需加强研究的内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B 调查问卷 |
附件C 体育科学载文目录(2004-2011)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工程管理专业规划教材建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十一五”期间工程管理专业规划教材申报和出版简况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十二五”期间工程管理专业规划教材建设几点设想 |
4 结语 |
(8)应用型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精品”理念的建立 |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
三、教学内容及教材的建设 |
四、教师队伍建设 |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
(9)运输的生产理论研究 ——基于流量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象与理论之间的冲突 |
1.1.2 生产与生产组织的争议 |
1.2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1.3.1 基本概念 |
1.3.2 研究范围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基本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生产理论综述 |
2.1 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硬核 |
2.1.1 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的硬核 |
2.1.2 新古典经济学生产问题的评述 |
2.2 生产理论发展的演变与评述 |
2.2.1 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问题 |
2.2.2 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理论 |
2.2.3 生产理论的不同研究路径 |
2.3 生产与生产组织的理论认识 |
2.3.1 科斯的"生产的制度结构"提出 |
2.3.2 新制度经济学的生产组织研究 |
2.3.3 新制度经济学的生产理论研究 |
2.4 已有理论的评述及研究空间 |
2.4.1 生产流量研究的历史评述 |
2.4.2 生产流量与生产组织问题 |
2.4.3 生产流量继续研究的空间 |
2.5 本章小结 |
3 一般生产的时间-流量-空间分析框架 |
3.1 生产流量的经济学涵义 |
3.1.1 生产流量研究的意义 |
3.1.2 生产流量与真实生产 |
3.1.3 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假设 |
3.2 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分析 |
3.2.1 生产流量的基本形式 |
3.2.2 生产流量的理论分析 |
3.2.3 生产流量的具体分析 |
3.3 生产流量与边际分析 |
3.3.1 生产流量与边际递减 |
3.3.2 生产流量的边际检验 |
3.3.3 应用分析工具的说明 |
3.4 本章小结 |
4 运输生产的时间-流量-空间分析框架 |
4.1 运输经济理论研究概述 |
4.1.1 经济学研究与运输经济理论 |
4.1.2 组织、生产、市场视角的运输 |
4.1.3 运输经济理论研究的意义 |
4.2 运输生产分析框架综述 |
4.2.1 "运输"与"交通"的涵义辨析 |
4.2.2 "运输"与"交通"研究的界定 |
4.2.3 运输生产网络形态分层分析框架 |
4.2.4 "三维层面综合运输理论"框架 |
4.3 运输生产三层分析框架 |
4.4 本章小结 |
5 运输生产中生产流量层的基本分析 |
5.1 生产的边际分析与检验概述 |
5.1.1 生产边际分析的争议 |
5.1.2 生产边际检验的辨析 |
5.1.3 边际生产率理论溯源 |
5.2 基于时距图的运输生产流量边际分析 |
5.2.1 时距图的经济学涵义 |
5.2.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
5.2.3 数据分析与理论扩展 |
5.2.4 运输生产的流量分析应用 |
5.3 生产流量的一般性边际分析 |
5.3.1 劳动投入流量的边际分析 |
5.3.2 生产供给流量的边际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运输生产中设备设施层的基本分析 |
6.1 运输设备设施层的经济学涵义 |
6.2 设备设施层与空间产权配置 |
6.2.1 空间通过权利的配置 |
6.2.2 接入权利的博弈分析 |
6.2.3 载运空间的权利配置 |
6.3 "形式维度"与设备设施层 |
6.3.1 "形式维度"的研究分析框架 |
6.3.2 "形式维度"的有关文献综述 |
6.3.3 "形式维度"的时空组织特征 |
6.4 网络密度与流量的边际检验 |
6.4.1 网络结构变化的边际检验 |
6.4.2 四国铁路边际产出率分析 |
6.4.3 中国铁路边际产出率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运输生产中组织结构层的基本分析 |
7.1 运输过程与迂回生产 |
7.1.1 运输生产的连续性与速度性 |
7.1.2 迂回生产的连续性表达 |
7.1.3 迂回生产的连续性分析 |
7.1.4 运输生产的"运作维度" |
7.2 组织结构层的最小化 |
7.2.1 组织结构层决策速度 |
7.2.2 集中层级与分工形态 |
7.2.3 迂回生产与分散层级 |
7.3 组织结构层的演进趋势 |
7.3.1 运输与工业化发展趋势 |
7.3.2 运输与工业组织的形成 |
7.3.3 工业生产与物流业发展 |
7.3.4 组织结构层的基本认识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待研究的问题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一、作者简介 |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大成 通博 专精——大学编辑出版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现状 |
1.1 培养现状: |
(1) 编辑出版学专业分布比例。 |
(2) 专业课程设置门类。 |
(3) 编辑出版师资队伍: |
1.2 就业现状: |
1.3 用人现状: |
(1) 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 |
(2) 出版业用人分布: |
2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素养要求 |
2.1 编辑出版人才的素养: |
2.2 新型编辑出版人才: |
3 编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
3.1 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2 高校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策略: |
四、谈《企业管理学》教材建设中的使用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教材管理学体系的探讨[J]. 孙绵涛,李莎. 课程.教材.教法, 2021(03)
- [2]邵培仁学术理念国际化进路及传播思想[J]. 周颖.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3]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材编写思路[J]. 李春青. 西部素质教育, 2017(07)
- [4]难忘《院刊》初办时[J]. 宋振涛.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15(06)
- [5]我国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基于传媒管理视角[D]. 赵利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1)
- [6]中国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研究[D]. 孙越. 北京体育大学, 2012(10)
- [7]工程管理专业规划教材建设探析[J]. 张健.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
- [8]应用型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J]. 张丽玲. 高教论坛, 2011(05)
- [9]运输的生产理论研究 ——基于流量的分析框架[D]. 金懋.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10]大成 通博 专精——大学编辑出版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策略[J]. 周远成,谢先卷.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