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机群的拼贴显示系统的软件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耿全如,李文昌,王立全,曾祥婷,彭智敏,张向飞,张璋,丛峰,关俊雷[1](2021)在《特提斯中西段古生代洋陆格局与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说明笔者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区域地质对比,将特提斯中西段的古生代构造域划分为Iapetus-Tornquist洋加里东造山带、Rheic洋华力西期造山带、乌拉尔-天山中亚造山带和古特提斯Pontides-高加索-Mashhad造山带,并提出4个初步认识:(1)Rodinia超大陆在新元古代裂解形成的原特提斯大洋在欧洲以Iapetus和Tornquist缝合带为代表,它们在约420 Ma闭合形成加里东造山带,与我国秦祁昆造山系相似;(2)Rheic洋类似于特提斯东段的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洋,为古生代的特提斯主大洋,而泥盆纪形成的古特提斯洋实际上为主洋盆衍生的分支洋盆之一,Rheic洋的各分支洋盆在320~310 Ma闭合,形成华力西造山带和Pangea超大陆;(3)南阿尔卑斯Plankogel带、土耳其北部Pontides带和伊朗北部Rasht-Mashhad为古特提斯缝合带,代表泥盆纪—二叠纪的洋盆,晚石炭世—早三叠世丝绸之路岩浆弧与我国羌塘中部的望果山火山弧相对应;(4)特提斯中西段的基梅里造山带和羌塘中部的印支期造山带为古特提斯增生型造山带的典型代表。
孙嘉琪[2](2021)在《基于乳腺癌风险监测的柔性温度传感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界范围内,乳腺癌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常被称为“粉红杀手”。而在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上升尤为明显,且20岁以后发病几率开始逐年增加,现代女性亟需重视对乳腺的健康管理。医学研究表明,温度信号作为反映乳房生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变化与乳腺癌及其他乳腺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近年来,基于温度信号的乳腺监测智能内衣研究尚处于探究和试验阶段,其中采用的质硬刚性传感器会影响穿着舒适性和测量可靠性,相关产品的开发仍需进一步向柔性化、智能化和日常化转变。本课题基于乳腺癌风险监测原理和需求,针对可应用于乳腺癌风险监测的柔性织物温度传感器进行设计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乳腺癌病理以及基于温度信号的乳腺癌风险监测原理进行研究和梳理,并对智能监测文胸以及柔性织物温度传感器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2)选用Pt(铂)纤维作为温敏材料,涤棉、纯棉、羊毛以及锦纶4种服用纱线作为基底纱线,结合不同组织结构,基于机织方法对织造参数进行设计,采用裸纤织入的方法制备得到8种含有面积约为1 cm×1 cm的传感区域的织物温度传感器,验证了机织法制备柔性温度传感器的可行性。(3)通过服用性能测试对比不同传感器试样的表面形貌、基础物理参数以及透气性、导热性和接触舒适性,并通过模拟条件下的感温性能测试,对试样的线性度、灵敏度、静态误差以及迟滞4个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8种传感器试样的电阻值与温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优度达0.99以上,非线性误差小于5%,温度系数在0.00327/℃~0.00364/℃之间,静态相对误差与迟滞分别在2%和7.5%以内。结合服用性能和感温性能测试结果,采用纯棉纱线和缎纹组织制备的织物温度传感器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纱线种类、组织结构、外层结构以及压力条件对织物温度传感器感温性能的影响。(4)基于相关设计理论和市场及专利调研分析,对多点监测织物温度传感器设计要素进行总结,从款式结构、组织结构、织造参数以及电路连接等方面进行设计探究,将多个传感单元集成在同一罩杯结构的织物基底上,并对制得的多点监测织物温度传感器进行性能测试,测得其电阻值与温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并建立了基于电阻值的温度预测模型。(5)根据乳腺癌风险监测需求设计和搭建了基于单片机的最小预警系统并进行仿真实验,验证预警系统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通过穿着实验将多点监测织物温度传感器应用于乳房温度的实时测量,从稳定性和准确性两方面探究其在乳腺癌风险监测应用中的可靠性,并结合主观评价实验,对其舒适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本课题对柔性织物温度传感器进行设计探究,通过织造的方式集成制备了柔软透气且具有良好穿戴舒适性的多点监测织物温度传感器,能够对乳房温度进行较为稳定准确的实时监测,探索了其在基于温度信号的乳腺癌风险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为乳腺癌风险监测相关产品的柔性化改良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蔡玲玉[3](2019)在《基于电影时空语言解读的空间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电影艺术与空间设计的共鸣是源于艺术本质的同质性,表层结构可见的是人文地理、视觉效果、空间变化的相似性,在深层结构可见的是意识同质性、叙事方式、时空语言、空间转场方式等存在隐喻性质的相似性。所以越来越多建筑师和理论家探讨建筑空间中的电影性的问题。结合电影与空间设计相关案例,从电影的核心结构解读电影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剖析电影与空间之间在时空结构、时空语言与形态生成之间的关系,寻找这两个门类交叉的语言转译程式。提取电影叙事方法与叙事媒介,在不同的时空结构、运动方式、剪辑方式等多种手法的综合背景下,对空间情境的投射、空间触媒的形成做到从概念到系统,从整体到局部的转译。不仅重塑了空间情境,还拔高了场所精神。设计具有电影性的空间,不仅提高对空间感知的敏感度,还引导我们正确的用身体获取空间体验,这样的实验性交叉研究不仅创造了新的形式语言,也形成一个全新的思维视角与思维模式,为以后对复杂空间的思辨和突破性研究作准备。
葛瑜婷[4](2019)在《杭州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发展与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关系到人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及社会的稳定和谐。城市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集预防、诊疗、康复于一身,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与居民生活对接的重要环节。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是实现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场所,对于引导一般诊疗下沉,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意义重大。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全国范围内大量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得以完成配置并投入使用,然而由于发展时间短、观念滞后、设施体系不健全,相关设施在实际配置与运营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优化。本文对杭州市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展开深入调研,旨在发现设施规划配置、设计引导及运营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助力提升杭州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同时为本地或其他国内城市的医疗卫生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论据支持。本文内容以实证研究为主,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即基于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确认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及方法,制定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为后续研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为研究综述,通过对国内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及研究情况和各国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配置案例进行梳理,为研究提供理论及现实案例支持。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的主体部分,包括基于市区设施整体供给及需求情况评价,以及基于具体街道空间特点和居民使用情况,分析设施在街道中设计引导要点两个部分,并综合两部分研究指出目前杭州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为建议和总结,即基于现存问题,围绕医疗资源配置、相关规范、宏观规划、设计引导、管理宣传等方面提出建议,对研究情况进行回溯,总结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梁劲芸[5](2018)在《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研究(1985~2015)》文中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当代艺术作为国际性艺术对话的重要方式,不断丰富着人们对当代生活和艺术的更新与认知。而不同地域的社会现实融合多元的文化理念影响着艺术新观念和表达形态的差异性。云南当代艺术的产生有着对传统艺术思想的质疑和革新;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推崇与参照;对艺术专制与体制权威的批判与对抗;也有着对本土历史文脉的扩充与传承。在20世纪80年代,云南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前卫精神和行动果效的年轻艺术家作为当代艺术的开拓者,用富有个性的创作及自费外出办展的行动同步汇入了中国’85美术运动,成为了这段历史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当时的“新具像”展览及成立的“西南艺术研究群体”以独到的艺术特质和活力成为国内地方性艺术群体的优秀代表。他们的艺术实践和社会影响力为当代艺术在云南的传播和持续发展奠定了现实条件和人脉基础。以此线索为开端展开对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深度考察,较为系统地论证和分析云南当代艺术创作群体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动态与作用显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是地方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选择与云南有着深度地缘关系的优秀艺术家为代表,基本以时间顺序为纵轴梳理了自1985年到2015年期间云南当代艺术整体的发展历程,以艺术家群体和个体在不同时期内的突出表现、创作成果及其作用为依据和主要内容,结合同时期发生的艺术现象横向考察和分析了艺术家群体与时代、地域、社会以及个体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开创性地呈现出50 一代直到80 一代的云南当代艺术家发展谱系。并尝试进一步地探讨地方当代艺术样本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社会文化变迁及其人文价值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全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85美术运动与云南当代艺术的开拓者,从’85美术运动之前的云南现代美术背景出发,着重论述“新具像”展览与“西南艺术研究群体”的史实与重要地位。对代表性艺术家及其创作,以及在这一时期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做出分析。特别对特定艺术群体的前卫艺术动态,以及具有突出作用的艺术家个体给予了肯定。第二章20世纪90年代的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及其动态,分析了云南当代艺术在承上启下的发展时期,本土艺术家群体开始自觉探索当代艺术的认知和语言。出现了运用其他媒介形式创作的优秀艺术家和“体制”内外的创作集群。第三章21世纪以来云南当代艺术的多元力量及生态,从昆明创库的建立及其对本土艺术生态的影响论证了当代艺术与都市文化、大众生活主动融合的态势。70一代和80一代的年轻艺术家登上艺术舞台,积极展开新思路的本土实验,形成了云南在新世纪以来更为多元的当代艺术生态和格局。以灵活多变的媒介、策略、思路进行创作且显有特点的艺术家代表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值得关注的问题。第四章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综合分析,依据上述的历史考察,结合艺术家问卷调查做出阶段性小结。分别从云南当代艺术家谱系分析;“群体”方式的演变;创作中的“地域性”反思;情感作用下的“生活美学”品质;基本特征与观念诉求;艺术家群体对“当代性”回应;以及艺术家群体的地位、作用及现存问题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综合论述并提出了原创性观点。通过几代优秀艺术家的持续努力,云南当代艺术发展三十年历经了三个重要阶段,现已逐步明确了自身定位,形成了初期的基本体系。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并未盲目追随国内主流,而是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节奏。注重生命、内心、直觉、真实的表现性创作是云南当代艺术颇具继承性的一条主线。艺术家更多以边缘、质疑和深入生活本身的态度持守对艺术“当代性”的反思,创作面貌更多倾向于追求精神性表达,体现人文关怀和民主意识。并且不同程度地渗透出“乡愁乌托邦”情感作用下的“生活美学”品质,大部分作品突显出根植于地域生活方式和文化性情的自由、散漫、随心而为的诗意色彩。可见,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更是这一地方艺术史的创造者和见证人、是当代艺术的实施者和传播者、是当代文化的构建者和推动者。他们的创作与作为不仅鲜活地反映出云南现代化改革的发展进程,也对促进城市现代化、审美现代性、文化生活多元融合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当然,面对云南当代艺术的现存问题和整体发展还需持续观察并深入研究,对艺术家个案的分析和判断也需要专注地推进工作,从而使当代艺术以及这一领域的史论研究成果能进一步对人们理解生命和生活的真谛有所作为。
张永伟[6](2017)在《面向旋翼无人机集群的端到端视觉伺服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在军民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潜在的技术优势,近年来,无人机集群技术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在长时间、常态化的任务执行过程中,无人机集群离不开集群健康管理系统的支持。其中无人机自主降落充电桩的续航管理、无人机集群间感知和避碰是该健康管理系统中两个具有类似性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无人机自主降落和群间避障两个问题,采用基于单目图像的深度学习端到端控制开展研究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控制方法,实现了基于机载单目视觉的无人机自主降落。区别于基于位置的视觉伺服方法,该方法无需解算无人机与地面目标之间的三维空间相对位姿,而是根据相机成像模型和标志中心的图像像素坐标,计算像素坐标与目标状态期望坐标位置的偏差;在此基础上设计控制器,直接生成无人机降落的四维速度控制量。进一步,借助ROS框架,论文在机载处理器上同时实现了图像识别和伺服控制律,并实现了基于视觉伺服控制的无人机自主降落飞行试验。大量飞行试验表明,该方法有效减少了合作标志识别和解算的时间,提高了算法的实时性和稳定性,具有准确性高、稳定性好的优点。(2)设计和构建了深度学习“图像-控制量”的端到端数据库。利用实现的视觉伺服控制算法和高精度的VICON定位系统,设计基于ROS时间戳的数据同步机制、数据采集方案、数据标定策略等,构建了包含6万余张图像-动作匹配的数据库。数据库构建中无需后期对图像内容进行标注来产生标签数据,而是将速度控制量的标签数据直接包含在数据库采集和生成过程中。目前形成的数据库包含无人机自主降落和群间避碰两部分内容,涵盖不同方位、光照变化、阳光直射、复杂背景等各种环境状态,具有容量大、准确度高、代表性强的特性。(3)针对自主降落和群间避碰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一种从单目视觉输入到无人机运动控制输出的统一的端到端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和技术实现框架。基于构建的“图像-控制量”的端到端数据库和设计的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框架,首先分别完成自主降落和群间避碰深度学习模型的选择、训练、测试和实验验证;而后通过格式化设计数据库处理和模型训练的流程,实现了自主降落和群间避碰两个类似性问题的深度学习模型结构和参数的统一,并在统一的数据库下得到控制性能更优的训练效果。两种应用场景的大量飞行验证表明,设计的深度学习端到端控制方案具有稳定性好、适应性强、准确度高、鲁棒性强的优点。
苏楠[7](2017)在《青年亚文化视阈下的纯网综艺节目研究 ——以《奇葩说》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互联网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青年亚文化与新媒体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文化景观,催生出了新的娱乐形式——纯网综艺节目。《奇葩说》是目前所有纯网综艺节目中的领军代表,该节目密集地提取和呈现了当下青年人的流行元素,积极创新视听语言,节目形式和精神内核都最大程度地体现了青年亚文化的特征。美国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过,“在任何时期,青少年首先意味着各民族喧闹的和更为引人注目的部分。”青年亚文化在某种层面上反映了社会变化的本质,显示了社会革新的前兆,以风格化的反抗同主流文化不断碰撞、协商。本文聚焦于青年亚文化在纯网综艺节目内容生成过程中的表现与作用,以各种类型、各大平台的自制综艺为具体的研究对象,紧密结合青年亚文化的风格化、抵抗性、边缘性三大特性,对以《奇葩说》为代表的纯网综艺节目中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进行了系统再现与深入研究。纯网综艺节目作为当代青年亚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对媒介内容的创新、对传播场景的塑造,打破了传统影像资源“制作—播出”的僵化模式,将青年亚文化注入大众文化空间。网络自制内容以“颠覆”的姿态改变了视频行业的认知和原有格局。《奇葩说》作为纯网综艺节目的典型代表,具有很多突出特征:其刻意通过风格奇葩的参与人物、与众不同的辩题设置和极具风格的服道化场景,打造差异化特征;节目内容文本与后期制作强调调侃、戏谑的游戏化特征;其依附于互联网,打造了充满“客厅质感”的私人场域,呈现出虚拟特征。研究发现:首先,纯网综艺节目呈现出个性化、游戏化、虚拟化的风格特点,青年亚文化通过个性化的创作符号、夸张的娱乐内容、漂浮的颠覆快感,表达了深刻的社会洞察,体现出强大的批判精神;其次,边缘群体的抵抗性诉求,是纯网综艺节目的重要成因,这使得其在恶搞与狂欢的娱乐之余,拥有理性思辨的成分,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提供了绝佳的参考与指导,这就是纯网综艺节目青年亚文化生成与发展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最后,纯网综艺节目中的亚文化,面对消费主义与主流文化的强势收编,以风格化的亚文化资本为筹码,不断向大众文化前行扩张,使亚文化群体拥有了主导式的身份地位与话语权力。
唐薇[8](2015)在《景观设计中文化符号的设计与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景观设计的发展,文化符号的表达形式也需要由原始简单的传达手段变成日益丰富并具有更深层符号意义的复杂系统的表达,尤其是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在设计领域利用不同媒介和多种综合手法来传达信息正成为一种趋势。为了研究和开拓出更新颖和前沿的景观语言,以对景观设计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论资源和思考方法,在设计过程中,本文试图塑造文化符号的形式并利用符号语言来建构景观的表达系统。论文主要分六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梳理国内国外相关的文献和着作;第二章,介绍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符号学的基本概念和几个主要的理论体系,分别是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皮尔斯符号学体系,莫里斯语构、语义、语用符号学理论,并结合皮尔斯的符号学相关理论将景观中的文化符号归纳为图像型、指示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还有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学理论。这些理论基础为本文后面的章节起到指导意义;第三章,将符号学理论与景观之间进行交叉性研究,探讨符号学的经典理论可以实践于景观设计之中;第四章是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更深入一些,结合之前几章的研究成果,用语言符号学的观点去看待景观,将景观作为一种符号语言,有一套完整的词、句法规则和文本。并试图找到一套设计方法,并能运用到最后一个章节的实际设计项目中去;第五章则是对经典优秀实际案例进行符号学理论下的诠释和分析,运用和结合前两章的内容进行阐述;第六章是毕业设计部分,运用前五章的理论研究作为指导进行实际设计项目。
郑鸯[9](2005)在《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形二值图像压缩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般而言,图像或数据压缩是一种优化问题,其目的是在满足一定质量约束条件下,给出这些图像或数据最短的描述。分形图像压缩因为其非常高的压缩比成为了目前非常流行的技术之一。本论文的分形图像压缩算法基于分形自相似自仿射理论及核心理论——迭代函数系统(IFS)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对一幅原图像寻找一个有效的IFS,它由一组压缩仿射变换组成,而利用该IFS可以以任意大小重构出与原始图像十分相似的图像。 然而,IFS的求解属于NP-hard问题,在复杂的约束条件下,并要在庞大的搜索空间中寻求最优解,传统的搜索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本论文把擅长解决这类难题的遗传算法应用于分形图像压缩中,提出了一种较为有效的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形二值图像压缩方法。遗传算法,模拟自然界演化过程,通过保持一个潜在解的种群进行多个方向搜索。种群的进化繁殖遵从优胜劣汰,从而在可扩展的搜索空间中将搜索引向潜在的最优解。 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迭代函数系统和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然后具体阐述了基于遗传算法和迭代函数系统的二值图像压缩的基本思想和实现方法,包括染色体编码、染色体评估、选择策略选取、遗传算子设计、解码图像重构和算法实现。本文提出了可变长的染色体编码及可扩展的搜索空间等解决方案。同时,设计了多目标适应值函数,并设计了多种杂交算子与变异算子,使得算法的性能及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有较强的搜索能力,能找到近似最优的IFS解,其解码图像近似于原图像,并有较高的图像质量。 研究表明,遗传算法具有内在的并行性,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它具有大规模并行求解的可能性。本文根据现有的并行遗传算法的框架,实现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环境的简单分布式遗传算法,随即,本文又阐述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系统的并行遗传算法的设想。实现这一设想将是本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最后本文对全文做了总结,并讨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喻德旷[10](2005)在《心室三维可视化及心电仿真建模》文中研究指明心电正问题和逆问题一直成为心电图领域的一个难点问题,也制约着心电图学由经验学向实验学的发展。简单来说,心电图问题研究的就是关于心电源与心电场的关系问题,从心电源的分布与变化来分析心电场称为心电正问题,反过来,由心电场的分布、改变来分析推导心电源的研究称为心电逆问题。在临床上的心电图诊断就是一个心电逆问题,在心电图发展的早期,心电逆问题成为心电研究的主流。但心电问题离不开心电正问题的研究,随着实验技术与心电相关学科、领域(如心脏电生理、生物建模与仿真等)的发展,心电正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近年来大量的心电建模与仿真的进行把心电正问题的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心电建模与仿真成为心电正问题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心电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但由于心脏电活动的生物复杂性的特点,心电的建模与仿真仍是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 追溯心电建模与仿真的发展历程,早在心电图发现不久,就试图用偶极的物理模型来描述心脏的电活动,后来陆续有学者用多偶极子、聚偶极子来描述,这些模型我们称之为物理模型,由于这些模型对心电的描述都是近似的物理模型,未能反映出具体细胞与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问题,因此基于这些模型的解释也只是具有一定的定性分析作用,不能进行定量分析。基于细胞电生理的建模与仿真使定量分析成为可能。 基于细胞电生理的建模与仿真是在单个细胞电活动基础上,把兴奋的传播融入心脏结构来对心脏电活动进行模拟,这种仿真涉及了心脏电活动的本质,是从细胞水平对心脏电活动进行研究,能够解释心电中很多物理模型不能解释的
二、基于机群的拼贴显示系统的软件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机群的拼贴显示系统的软件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特提斯中西段古生代洋陆格局与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Iapetus-Tornquist洋-加里东造山带 |
2 Rheic洋-华力西造山带 |
2.1 Avalonia地块群 |
2.2 Rheic及其分支洋盆 |
2.3 Armorica地块群 |
3 乌拉尔-天山中亚造山带 |
4 古特提斯Pontides-高加索- Mashhad 造山带 |
4.1 南阿尔卑斯-Hellenide带古特提斯活动陆缘 |
4.2 土耳其北部Pontides古特提斯构造带 |
4.2.1 Karakaya增生杂岩带 |
4.2.2 Rhodope增生杂岩带 |
4.3 Scythian-高加索-土兰弧盆系 |
4.3.1 Scythian-土兰弧盆系 |
4.3.2 高加索弧盆系 |
4.4 伊朗北部Rasht- Mashhad古特提斯缝合带 |
4.4.1 Aghdarband蛇绿混杂岩带 |
4.4.2 Mashhad和Rasht蛇绿混杂岩带 |
4.4.3 Takab 和Jandagh-Anarak 蛇绿混杂岩带 |
4.4.4 特提斯带内主要地块 |
5 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构造演化 |
5.1 原特提斯演化 |
5.2 Rheic与古特提斯演化 |
5.3 丝绸之路岩浆弧与增生造山带 |
6 结论 |
(2)基于乳腺癌风险监测的柔性温度传感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4 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乳腺癌相关医学理论 |
2.1.1 乳房结构与乳腺癌 |
2.1.2 乳腺热传递与温度信号 |
2.1.3 乳腺癌筛查手段 |
2.2 智能监测文胸 |
2.2.1 智能内衣模型 |
2.2.2 乳腺健康监测文胸 |
2.2.3 乳房生理参数监测技术 |
2.3 柔性织物传感器技术 |
2.3.1 柔性织物传感器分类 |
2.3.2 柔性织物传感器应用 |
2.3.3 柔性织物温度传感器研究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3 机织法制备柔性温度传感器 |
3.1 制备方法 |
3.2 材料选择及基本性能测试 |
3.2.1 材料选择 |
3.2.2 基本性能测试及分析 |
3.3 织造方案设计 |
3.3.1 织物组织结构 |
3.3.2 温度传感区域 |
3.3.3 上机织造参数 |
3.4 试样参数配伍及制备 |
3.4.1 试样参数配伍 |
3.4.2 试样制备 |
3.5 本章小结 |
4 不同织物温度传感器性能测试与分析 |
4.1 服用性能测试及分析 |
4.1.1 实验方案 |
4.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3 基于测试结果的织造参数优选 |
4.2 感温性能测试及分析 |
4.2.1 感温性能评价指标 |
4.2.2 模拟条件下电阻-温度特性测试 |
4.2.3 基于测试结果的织造参数优选 |
4.3 影响传感器感温性能的因素探究 |
4.3.1 实验方案 |
4.3.2 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多点监测温度传感器设计制备与性能测试 |
5.1 设计需求及要素分析 |
5.1.1 相关设计理论 |
5.1.2 市场及专利调研分析 |
5.1.3 多点监测温度传感器设计要素 |
5.2 结构设计与织造方案 |
5.2.1 尺寸获取与款式设计 |
5.2.2 结构设计与样板补正 |
5.2.3 织造参数设计 |
5.2.4 电路连接及缝制工艺设计 |
5.3 性能测试与分析 |
5.3.1 服用性能测试 |
5.3.2 感温性能测试 |
5.3.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多点监测温度传感器应用测试与评价 |
6.1 最小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及仿真实验 |
6.1.1 设计需求及工作原理 |
6.1.2 模块设计与连接 |
6.1.3 Proteus仿真实验 |
6.2 实时温度监测及性能评价 |
6.2.1 实验方案 |
6.2.2 分析与讨论 |
6.3 穿着舒适性主观评价 |
6.3.1 主观评价方法 |
6.3.2 主观评价实验 |
6.3.3 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与成果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不同织物温度传感器性能测试结果(部分) |
附录2 感温性能影响因素测试结果(部分) |
附录3 市场调研及专利调研 |
附录4 多点织物温度传感器性能测试结果 |
附录5 单片机程序设计 |
附录6 多点织物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果(部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电影时空语言解读的空间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重难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重难点与方法 |
第一章 基本概念 |
第一节 电影与空间的概念 |
一、电影的语境 |
二、空间的语境 |
三、电影的空间结构 |
四、电影的时空结构 |
第二节 、电影与空间的关联 |
一、电影与空间的时空属性 |
二、电影与空间的美学属性 |
三、电影对空间的塑造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影与空间的本体论 |
第一节 从电影的艺术特征看与空间的关系 |
一、动态视觉变化 |
二、解剖式的运动图像 |
第二节 从电影的核心结构解读空间的模式语言 |
一、身体在空间中的运动 |
二、电影的表现手法与空间塑造 |
第三节 、电影与空间的转译 |
一、屈米拉维莱特公园解构与重组 |
二、密斯·凡德罗“流动空间”与透明性 |
三、路易斯·康的空间构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影与空间的时空结构和形态生成 |
第一节 空间的叙事与时空结构 |
一、空间叙事 |
二、时空结构 |
第二节 空间情境的记忆投射与重塑 |
一、彼得.卒姆托与情境的“真实性” |
二、感知和记忆是记录情感的电影胶片 |
第三节 空间触媒的形成与记忆的维度 |
一、现象学和知觉体验的实现 |
二、“超现实”的物质实体的消解 |
三、材料与情境叙述感、场所感的再生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影与空间的时空语言和形态生成 |
第一节 时空语言的表达 |
一、从空间视觉语言 |
二、从电影的视觉语言 |
三、以空间运动的视角 |
第二节 电影与空间中的符号隐喻 |
一、电影的表现手法与隐喻关系 |
二、电影与空间中的隐喻符号 |
三、德勒兹的影像生成法则 |
四、电影语言转化成建筑造型的实验 |
五、现象的瞬间 |
第三节 电影的数字化投射 |
一、VR创造新的影视语言 |
二、无人机与空中摄影在电影拍摄中的重要意义 |
三、全息光影的光影的应用 |
第四节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基于电影研究的景观形态生成的实验设计 |
第一节 景观体验装置设计 |
一、从概念到形式 |
二、空间隐喻与主题营造 |
三、表达与展示 |
第二节 电影时空转换语境下的塔楼概念设计 |
一、从概念到形式 |
二、场地性质与空间氛围 |
三、表达与展示 |
结论 |
第一节 跨学科研究的现状与成果 |
第二节 电影与空间设计在时空语言上的联系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杭州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发展与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对象、范围、方法与框架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 |
1.2.3 研究方法 |
1.2.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理论 |
2.1.1 国外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理论发展 |
2.1.2 国内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发展与相关研究 |
2.1.3 国内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的特点与局限性 |
2.2 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体系对比 |
2.2.1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体系类型 |
2.2.2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体系 |
第三章 杭州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总体配置情况 |
3.1 杭州医疗卫生事业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
3.1.1 杭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
3.1.2 杭州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
3.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配置研究 |
3.2.1 现有设施数量、规模与分布特点 |
3.2.2 基于人口数量的配置均等性分析 |
3.2.3 基于人口结构的需求差异 |
3.3 民营类设施分布研究 |
3.3.1 民营类设施类型与分布 |
3.3.2 民营类设施选址的热点地段分析 |
3.4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配置依据研究 |
3.4.1 对比国家标准 |
3.4.2 对比其他地方标准 |
3.5 章节小结 |
第四章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在街道中的配置及使用特点——以城西为例 |
4.1 研究范围 |
4.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
4.2.1 设施总体评价 |
4.2.2 设施的使用及运营情况调查 |
4.2.3 基于步行的设施可达性研究 |
4.2.4 设施与住区的空间位置关系分析 |
4.3 民营类设施 |
4.3.1 设施类型、规模与功能布局 |
4.3.2 设施在街道中的分布特点 |
4.4 存在问题 |
第五章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配置原则、发展趋势及优化建议 |
5.1 配置原则 |
5.2 发展趋势 |
5.3 优化建议 |
5.3.1 坚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
5.3.2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
5.3.3 引导设施配置与辖区人口需求相适应 |
5.3.4 促进街道层面设计引导与弹性发展 |
5.3.5 改变传统管理与宣传模式 |
第六章 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建议 |
6.1 创新点 |
6.2 不足之处 |
6.3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5)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研究(1985~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写作的缘起及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
(一) 理解研究对象的重要前提 |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选择 |
(三) 关于时间跨度的说明 |
三、国内外研究概述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基本内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基本内容 |
五、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85美术运动与云南当代艺术的开拓者 |
第一节 '85美术运动时期的云南艺术家群体研究 |
一、云南在'85美术运动之前的现代美术动态 |
二、“新具像”展览及“西南艺术研究群体” |
三、云南当代艺术的开拓者及其创作 |
第二节 '85美术运动时期云南艺术家群体分析 |
一、'85美术运动对云南艺术家群体的影响 |
二、云南艺术家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探讨 |
三、毛旭辉在群体中的重要作用 |
第二章 20世纪90年代的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及其动态 |
第一节 云南当代艺术承上启下时期的重要动态 |
一、云南在90年代的当代艺术语境与重要动态 |
二、张晓刚的艺术图式与云南地域的内在关联 |
三、云南行为艺术的开端及重要代表 |
第二节 云南当代艺术在“体制”内外的力量 |
一、云南当代艺术在“体制”内外的影响 |
二、云南“体制内”的当代艺术家及其创作 |
三、驻守云南的“体制外”艺术力量 |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云南当代艺术的多元力量及生态 |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的文化环境与云南艺术生态构建 |
一、新世纪以来的文化环境与云南当代艺术的现实格局 |
二、创库的建立及其重要地位 |
三、叶永青在“画里画外”的个人才能及贡献 |
第二节 云南当代艺术的本土实验与年轻力量 |
一、从“江湖”出发的艺术实验及“群体”方式 |
二、推动云南当代艺术实验的年轻艺术家代表 |
三、云南本土的多元媒介创作及其艺术家代表 |
第三节 其他艺术家群体与云南当代艺术生态之维 |
一、丽江的本土艺术生态与当代艺术驻地状况 |
二、生活在大理的艺术“新移民” |
三、驻北京的云南籍艺术家群体 |
第四章 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综合分析 |
第一节 云南当代艺术家现阶段谱系分析 |
一、云南当代艺术家谱系构成及阶段性发展分析 |
二、云南当代艺术“群体”方式的演变 |
第二节 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地域情感与创作特征 |
一、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创作中的“地域性”反思 |
二、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乡愁乌托邦”情感及“生活美学” |
三、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基本特征与观念诉求 |
第三节 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作用与现存问题 |
一、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对“当代性”的回应 |
二、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地位与积极作用 |
三、云南当代艺术发展的现存问题辨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面向旋翼无人机集群的端到端视觉伺服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人机视觉自主降落的研究现状 |
1.2.2 无人机视觉自主避障的研究现状 |
1.2.3 深度学习在决策控制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工作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3.3 主要贡献 |
第二章 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实现无人机定点自主降落 |
2.1 引言 |
2.2 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系统建模分析 |
2.2.1 系统坐标系定义 |
2.2.2 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基本原理 |
2.3 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系统算法设计 |
2.3.1 无人机自主降落整体设计 |
2.3.2 地面标志视觉识别算法 |
2.3.3 视觉伺服速度控制实现无人机自主降落 |
2.4 无人机定点自主降落实验验证 |
2.4.1 无人机自主降落实验平台设计 |
2.4.2 基于图像视觉伺服的无人机自主降落实验 |
2.4.3 视觉伺服自主降落实验程序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人机视觉自主降落和群间避碰数据库设计与构建 |
3.1 引言 |
3.2 VICON定位系统 |
3.2.1 实验室VICON系统 |
3.2.2 VICON应用于无人机系统 |
3.3 深度学习端到端数据库建立 |
3.3.1 数据采集消息同步机制 |
3.3.2 视觉自主降落端到端数据库建立 |
3.3.3 视觉群间避碰端到端数据库建立 |
3.3.4 端到端数据库的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端到端的视觉控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无人机自主降落的深度学习端到端视觉控制 |
4.2.1 卷积神经网络 |
4.2.2 自主降落数据库预处理 |
4.2.3 LeNet模型应用于自主降落 |
4.2.4 CaffeNet模型应用于自主降落 |
4.3 无人机群间避碰的深度学习端到端视觉控制 |
4.3.1 CaffeNet模型训练 |
4.3.2 CaffeNet模型测试 |
4.3.3 CaffeNet模型可视化 |
4.3.4 CaffeNet模型在线应用测试 |
4.4 无人机自主降落和群间避碰的统一深度学习模型 |
4.4.1 CaffeNet模型训练 |
4.4.2 CaffeNet模型测试 |
4.4.3 CaffeNet模型在线应用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工作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青年亚文化视阈下的纯网综艺节目研究 ——以《奇葩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已有的相关研究综述 |
1.2.1 青年亚文化及其与传媒关系的研究综述 |
1.2.2 与纯网综艺节目相关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主要研究方法 |
2.青年亚文化视阈下的纯网综艺节目 |
2.1 纯网综艺节目概念界定 |
2.2 基于网络电视与视频的发展历程 |
2.2.1 视频网站的兴起——UGC模式阶段 |
2.2.2 电视综艺节目的版权购进——PGC模式阶段 |
2.2.3 纯网综艺等爆炸式增长——IPGC模式阶段 |
2.3 典型的纯网综艺节目——《奇葩说》概述 |
2.4.纯网综艺节目的技术特征 |
2.4.1 基于大数据的分众传播特征 |
2.4.2 碎片化、非线性的传播特征 |
2.4.3 基于“关系”、“场景”要素的交互传播特征 |
3. 青年亚文化在纯网综艺节目中的风格呈现——以《奇葩说》为例 |
3.1 基于符号的风格呈现 |
3.2 纯网综艺节目的风格镜像 |
3.2.1 个性化风格 |
3.2.2 游戏化风格 |
3.2.3.虚拟化风格 |
3.3 纯网综艺节目的风格手段 |
3.3.1.拼贴 |
3.3.2.同构 |
3.3.3.表意实践 |
4.纯网综艺节目中青年亚文化的成因与建构 |
4.1 抵抗诉求的仪式化表达 |
4.1.1 通过“去中心化”实现地位的重构 |
4.1.2 通过“怜悯心理”实现话语权的争夺 |
4.2 边缘群体的主体式建构 |
4.2.1 同性恋群体的自我表达 |
4.2.2 中性化群体的泛普化 |
5.对纯网综艺节目中青年亚文化发展的反思 |
5.1 青年亚文化的被收编与反收编 |
5.1.1 商业收编中的亚文化:弱化、坚持与反噬 |
5.1.2 文化收编中的亚文化:招安与突围 |
5.2 纯网综艺节目中青年亚文化的发展之道 |
5.2.1 建设优质化内容,谨防“三俗”倾向 |
5.2.2 开辟类型化道路,拒绝“画地为牢” |
6.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8)景观设计中文化符号的设计与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文献梳理 |
二、国外研究文献梳理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框架 |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的梳理 |
第一节 文化符号之解 |
一、文化溯源 |
二、何谓文化符号 |
三、文化符号的分类 |
四、文化符号几个特性 |
第二节 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梳理 |
一、索绪尔“语言符号学”研究 |
二、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莫里斯对于“符号类型”的研究 |
三、苏珊朗格“艺术符号”的研究 |
四、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理论 |
第三节 建筑符号学中研究的“失去的意义”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 |
第一节 文化符号的分类——皮尔士“三分法” |
第二节 图像型的文化符号 |
一、形式上的相似性 |
二、点线面构成的意义 |
第三节 指示型的文化符号 |
一、具有功能性 |
二、由功能延伸到意义 |
第四节 象征型的文化符号 |
一、社会的约定俗成 |
二、结合语境表达意义 |
第五节 通过物质的载体表达符号意义 |
一、寓意的表达 |
二、动态的捕捉 |
三、抽象的感知 |
四、感官的体验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立文化符号的设计方法 |
第一节 读懂“文化符号”的文本 |
一、有关“文本”的解释 |
二、文本的形式是多样的 |
三、景观中的“词、句、文本” |
第二节 形式的转译表达 |
一、直接与间接的表达 |
二、一种复杂化的表意 |
三、避免陷入典型化刻板经验 |
四、一种探索:个人风格化的符号语言运用 |
第三节 修辞化手法的运用 |
一、隐喻和文本之间的对应 |
二、通过象征手法延伸想象的空间 |
三、留白的巧妙使用——探索有限中的无限 |
四、其他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符号学理论下相关案例的研究 |
第一节 运用数学的转译符号表现哲思文化——詹克斯宇宙花园 |
一、符号文本:哲学和图形 |
二、拓扑分形的多样化符号形式 |
三、符号的修辞手法:隐喻的大量使用 |
第二节 用解构的符号生成模式表达先锋思想——拉·维莱特公园FOLIE |
一、符号文本:康定斯基的点线面理论和解构主义 |
二、解构与建构的复杂化符号形式 |
三、符号的修辞手法:强调和隐喻 |
第三节 通过启发联想的直译符号表达多国文化 ——丹麦苏帕奇琳街区复兴项目 |
一、符号文本:多国文化的剪辑拼贴 |
二、引借和拼贴的表意形式 |
三、符号的修辞手法:联想、强调和夸张 |
第四节 运用图形拼贴的符号方式表现市井文化和历史生活——成都宽窄巷子 |
一、符号文本: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
二、图片化的直译形式 |
三、符号的修辞手法:象征和隐喻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研究与探索 |
第一节 场地研究 |
一、南通四大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
二、四大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符号的提取 |
第二节 设计三部曲之初级表现——文化符号的直接生成 |
一、形态的来源——直接提取文化符号的图形文本 |
二、功能性的体现——直观的导向作用 |
第三节 设计三部曲之进阶研究——文化符号的艺术处理 |
一、形态的推进——空间的思维导图法 |
二、结构的延伸——启发多义性的联想 |
第四节 设计三部曲之终极探索——文化符号的抽象表现 |
一、形态的解构转译——空间里的复杂游戏 |
二、放置点的内在联系 |
三、文化符号的意义升华 |
第五节 南通传统历史街区的文化符号表达与设计探索效果呈现 |
一、效果图展示 |
二、设计小结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总结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形二值图像压缩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分形简介 |
1.2.1 分形几何学与图像压缩 |
1.2.2 分形图像压缩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形图像压缩算法理论基础 |
2.1 迭代函数系统IFS基本理论 |
2.1.1 迭代函数系统概述 |
2.1.2 分形图像压缩的数学基础 |
2.1.2.1 分形图像研究空间 |
2.1.2.2 迭代函数系统IFS |
2.1.2.3 二维压缩仿射变换 |
2.2 遗传算法基本理论 |
2.2.1 遗传算法的基本特征 |
2.2.2 设计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 |
2.2.3 分布式并行遗传算法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第3章 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形图像压缩算法 |
3.1 整体构想 |
3.2 二值图像的数学模型 |
3.3 染色体编码 |
3.4 染色体评估 |
3.4.1 相似性 |
3.4.2 压缩性 |
3.4.3 收缩性 |
3.4.4 适应值函数 |
3.5 选择的策略 |
3.6 遗传算子 |
3.6.1 IFS杂交算子 |
3.6.2 变异算子 |
3.6.2.1 IFS变异算子 |
3.6.2.2 仿射变异算子 |
3.6.2.3 自我复制变异算子 |
3.7 特定的修正算子 |
3.8 解码图像重构 |
3.9 算法实现 |
3.9.1 类的描述 |
3.9.2 主要算法流程 |
3.10 小结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1 主要参数设置 |
4.2 实验结果 |
4.3 结果讨论 |
第5章 异构分布式并行分形图像压缩算法研究 |
5.1 Java RMI |
5.1.1 基本模型 |
5.1.2 RMI的类框架 |
5.2 Java多线程API |
5.3 简单模型算法实现步骤 |
5.4 复杂模型算法 |
5.4.1 问题的提出 |
5.4.2 解决的方案 |
5.4.3 预想中该算法的优点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心室三维可视化及心电仿真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论 |
1. 心电正问题与生物复杂性问题 |
2. 心电建模与仿真 |
3. 基于全心脏电生理模型的心电建模与仿真 |
4. 本文的主要工作、课题的意义及安排 |
第二章 心室电活动仿真中的科学计算可视化 |
1. 科学计算可视化 |
2. 心室电活动仿真中的三维可视化及实现 |
第三章 心室传导系统构建 |
1. 心室传导系统 |
2. 心脏传导系统的分形描述 |
3. 心室传导系统的分形实现 |
第四章 心肌细胞电生理数学模型及求解 |
1. 心肌细胞电生理 |
2. 动作电位的数学描述及计算机求解 |
3. 本模型中的动作电位方程 |
第五章 心室电活动仿真 |
1. 心内膜到心外膜的分层 |
2. 融合动作电位的心室三维模型的构建 |
3. 兴奋的传递与缝隙连接 |
4. 心室兴奋等电位图 |
5. 讨论 |
第六章 后续工作展望 |
博士期间完成的工作 |
致谢 |
第一军医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四、基于机群的拼贴显示系统的软件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特提斯中西段古生代洋陆格局与构造演化[J]. 耿全如,李文昌,王立全,曾祥婷,彭智敏,张向飞,张璋,丛峰,关俊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21(02)
- [2]基于乳腺癌风险监测的柔性温度传感器设计研究[D]. 孙嘉琪. 东华大学, 2021(09)
- [3]基于电影时空语言解读的空间设计方法研究[D]. 蔡玲玉.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4]杭州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发展与分布研究[D]. 葛瑜婷. 浙江大学, 2019(02)
- [5]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研究(1985~2015)[D]. 梁劲芸.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6]面向旋翼无人机集群的端到端视觉伺服控制研究[D]. 张永伟.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7]青年亚文化视阈下的纯网综艺节目研究 ——以《奇葩说》为例[D]. 苏楠. 暨南大学, 2017(02)
- [8]景观设计中文化符号的设计与表达研究[D]. 唐薇. 南京艺术学院, 2015(05)
- [9]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形二值图像压缩研究与实现[D]. 郑鸯.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4)
- [10]心室三维可视化及心电仿真建模[D]. 喻德旷. 第一军医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