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例永久性尿路起搏器植入术

我国首例永久性尿路起搏器植入术

一、我国首例永久性泌尿起搏器植入术(论文文献综述)

魏家富,杨皓然,彭勇,何森,陈勇,赵振刚,蒙炜,周轩,梁玉佳,周文霞,魏薪,李茜,陈飞,朱中凯,张怡,何婧婧,陈茂,冯沅[1](2022)在《球扩式瓣膜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评价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的单组观察性研究, 入选2021年3至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的外科手术高风险或不适合常规外科手术的11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经评估后使用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人工瓣膜植入后立即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和峰值流速, 计算即刻器械成功率。即刻器械成功定义为:(1)器械成功进入血管入路、被输送、释放和植入, 输送系统成功撤出体外;(2)植入瓣膜达到预期的疗效, 即手术结束时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20 mmHg(1 mmHg=0.133 kPa)或主动脉瓣最大流速<3 m/s, 且无严重的人工主动脉瓣反流或瓣周漏。术后30 d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 随访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及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致残性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年龄(78.1±6.3)岁, 其中男性8例, 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患者10例。1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器械的输送、释放和植入, 输送系统成功撤出体外。术后即刻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为(7.55±4.08)mmHg, 峰值流速为(1.78±0.44)m/s, 与术前相比平均跨瓣压差以及峰值流速均下降(P均<0.05)。无严重的人工主动脉瓣反流或瓣周漏, 11例(11/11)患者均达到即刻器械成功。术后30 d, 11例患者中无死亡及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主动脉瓣平均压差为(9.45±5.07)mmHg, 峰值流速为(2.05±0.42)m/s, 均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 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 对于中国人群中传统手术高风险或不适合常规外科手术, 且为传统内科治疗无法逆转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使用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是一种可行的、相对安全的方法, 可进一步开展第2阶段的临床研究。

朱丽,徐冰晨,潘文志,金健好,侯桂华,葛均波[2](2022)在《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方式、术中使用器械及护理现状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中国现阶段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手术方式、术中器械使用情况以及护理现状,揭示目前中国各医院TAVR开展特点,为提高TAVR围术期护理以及行业发展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对国内开展TAVR手术的51家医院心导管室护士长进行问卷调查,共含5个条目、23个问题。分析中国TAVR手术方式、术中使用器械和护理现状。结果 (1)TAVR首次开展时间及医院数量:2010年2家,2012年1家,2013年1家,2015年1家,2016年11家,2017年13家,2018年15家,2019年7家;(2)2019年经股动脉TAVR手术量:32家(62.75%)医院<20例,7家(13.73%)医院20~<50例,6家(11.76%)医院50~100例,6家(11.76%)医院>100例;(3)大部分中心采用全身麻醉(90.20%),使用血管缝合器缝合(80.39%),外科医生手术台旁备台(74.51%),使用国产瓣膜完成TAVR。结论目前各医院TAVR开展数量较欧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采用多学科心脏团队配合的形式,形成了中国特色TAVR护理模式。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3](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认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李海沛[4](2020)在《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1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住院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62例患者。入选标准:(1)根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心脏超声、X线、CT)确诊为单纯主动脉瓣病变;(2)年龄≤75岁;(3)心功能分级(NYHA)≤III级;(4)50岁以上或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排除冠状动脉病变;(5)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主动脉根部病变及升主动脉异常;(2)心脏、胸壁及肺手术史、胸壁畸形,脊柱侧后凸等疾病;(3)心包疾病,心包粘连;(4)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重度肺动脉高压;(5)急性感染;(6)急症手术。采用SPSS20进行统计学处理。微创组31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6例,年龄23-74(57.23±10.21)岁;身体质量指数(BMI)25.23±3.16。单纯主动脉瓣反流(AR)11例,主动脉瓣狭窄(AS)并主动脉瓣反流(AR)20例。病因包括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1例,老年退行性瓣膜病16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BAV)4例。心功能分级(NYHA)II级14例,III级17例;左心室舒末径(LVEDD)54.52±7.93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5.81±8.06%,主动脉根部直径25.94±2.66mm,合并主动脉瓣狭窄(AS)的收缩期主动脉瓣跨瓣压差(AVG)62.41±17.32mmHg。传统组31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30-72(58.09±8.63)岁;身体质量指数(BMI)24.75±2.96。单纯主动脉瓣反流(AR)12例,主动脉瓣狭窄(AS)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9例。病因包括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2例,退行性瓣膜病16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BAV)3例。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II级12例,III级19例;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舒末径(LVEDD)55.32±12.73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6.81±8.77%,主动脉根部直径25.19±3.62mm,合并主动脉瓣狭窄(AS)的收缩期主动脉瓣跨瓣压差(AVG)63.62±19.33 mmHg。结果:所有病例手术顺利,无围术期死亡,小切口无中转传统切口,两组患者均无二次开胸探查止血手术。微创组与传统组相比,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等方面无区别,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ICU时间、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天数缩短,术后24h引流量、术后输血比例减少,NRS疼痛评分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3个月随访,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心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瓣膜功能障碍及瓣周漏。结论:1.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可获得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相当的临床效果,安全有效。2.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在缩短手术切口、减少术后引流、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具有减轻创伤、加快康复、美容方面的优势。3.具备一定传统胸骨正中切口手术经验的医师和中心容易开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何小兰[5](2020)在《基于归因理论的“双心护理”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研究基于归因理论的“双心护理”是否能降低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负性情绪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之后的类似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收集资料、文献回顾和查阅指南,对首次行起搏器安置手术的患者制订改善其负性情绪的“双心护理”方法。2.对入院行首次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进行首次问卷调查和一般资料采集,了解其焦虑、抑郁情况及有无影响负性情绪发展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3.按照初次研究结果施行院内“双心护理”,在患者出院当天开始第二步量表调查;于病人出院结束治疗的三天后开始每七天一次的电话随访,院后三个月结束,并进行最后一次量表评估。4.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果]1.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都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第一次(出院时),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第二次(出院后三个月),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4.干预组:SAS、SDS量表得分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三个月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得分总体下降较明显,其中,出院时至出院后三个月这一阶段的变化比入院时至出院时这一阶段的变化更明显。对照组:SAS、SDS量表得分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三个月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量表得分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但是变化较轻微。5.出院时和出院后三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四个维度得分差异都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出院时,干预组得分最高项为社会功能维度条目1,对照组得分最高项为心理功能维度条目9;两组患者得分最低项均为心理功能维度条目2。其中,34个条目两组比较,除心理功能维度条目1、心理功能维度条目3、心理功能维度条目8、心理功能维度条目9、社会功能维度条目4、一般认识维度条目7这6个条目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28个条目得分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三个月,两组患者得分最高项均为社会功能维度条目1;两组得分最低项均为躯体功能维度条目8,所有条目得分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生活质量第一次和第二次得分自身前后对照比较。干预组第一次和第二次,总分及4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第一次和第二次,总得分、躯体功能维度得分、心理功能维度得分、社会功能维度得分、认识功能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 论]1.本课题中的起搏器植入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均高于国内常模。其中,焦虑程度总体为接近焦虑状态,抑郁程度总体为轻度抑郁状态。2.“双心护理”不但可以帮助起搏器植入患者降低负性情绪,还可以使其养成对疾病有利的生活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改善生活质量。3.本研究证实了“双心护理”是降低起搏器植入患者负性情绪和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且远期效果更优。

李彩榕[6](2020)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双腔起搏术后新发房颤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或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新检出心房颤动(房颤)的情况,并分析起搏器术后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146例。依据病因不同将患者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组58例,房室传导阻滞组88例。术前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行心脏彩超检查,记录心脏彩超结果(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术中采集起搏器参数(心房起搏的感知、阈值、阻抗,心室起搏的感知、阈值、阻抗)。分别于术后1、3、6、12、24、36个月时由专业人员进行起搏器程控检查。记录起搏器程控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心房起搏比例、心室起搏比例、是否发生房颤)。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的差异,并对影响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46例双腔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2.95±8.71)个月,在随访过程中新发房颤患者共38例,房颤发病率为26.0%。对146例患者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病因、高血压、糖尿病、心室起搏比例、左房内径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有显着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左房内径是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146例双腔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中,病窦组共58例患者,新发房颤患者21例,房颤发生率为36.2%;房室传导阻滞组共88例患者,新发房颤患者17例,房颤发生率为19.3%;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患病率、左室内径、射血分数、心房起搏阈值、心房感知、心房阻抗、心室起搏阈值、心室感知、心室阻抗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较于房室传导阻滞组患者,病窦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P<0.05)。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彩超结果、起搏器参数进行比较发现,病窦组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传导阻滞组(P=0.02),左房内径明显大于传导阻滞组(P=0.04),心房起搏比例明显高于传导阻滞组(P=0.00),心室起搏比例明显低于传导阻滞组(P=0.00)。结论:1.年龄、左房内径、高血压是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具有预测价值。起搏器参数(心房和心室的感知、阈值、阻抗等因素)并不影响起搏器术后房颤的发生。2.相较于房室传导阻滞组患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的新发房颤发生率较高。窦房结功能障碍,糖尿病、心房起搏比例高、左房内径大等因素可能对病窦组起搏器术后的新发房颤具有预测作用。

赵敏,周彤,刘进军[7](2020)在《围手术期个体化护理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围手术期护理模式对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15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焦虑抑郁情况、疾病知识掌握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均成功完成起搏治疗,术后症状改善明显;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焦虑抑郁评分、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满意度均优于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个体化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增强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提升护理满意度,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海[8](2020)在《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后远程随访管理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远程医疗对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管理的临床价值。方法:2018年1月至12月在苏北人民医院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或病窦综合征,并住院行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随访组和远程随访组,进行为期12个月的临床随访研究。常规随访组在术后第1月、6月、12月进行常规门诊随访,远程随访组患者除术后第1月、6月、12月的常规门诊随访外,在术后3月、9月进行手机APP随访,同时穿戴式动态心电图远程监测,非随访期间患者出现不适时可通过APP及时联系随访医生获取医疗帮助。随访过程中,远程随访组患者通过手机APP与医生进行沟通,医生给予相应的医疗建议。随访结束后统计随访情况及手机APP使用情况反馈,并比较两组的健康宣教效果、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焦虑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不良事件等情况。结果:此研究开始共入组271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随机分为远程随访组和常规随访组,其中远程随访组失访1例,常规随访组失访8例。研究结束时共262例完成此随访研究,远程随访组为129例,常规随访组为133例。门诊随访完成总计713次,预期门诊为608次,非预期门诊为105次。在预期门诊中,术后1月共计236次,其中远程随访组占49.2%(116/236),常规随访组占50.8%(120/236),术后6月共计204次,其中远程随访组占53.4%(109/204),常规随访组占46.6%(95/204),术后12月共计168次,其中远程随访组占58.9%(99/168),常规随访组占41.1%(69/168)。非预期门诊共计105次,远程随访组占34.3%(36/105),常规随访组占65.7%(69/105)。远程随访组中使用APP随访共计240次,术后3月为112次,9月为102次,非预期APP随访26次,其中62.9%(151/240)为建议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或安慰患者焦虑情绪,29.2%(70/240)为调整口服药物,7.9%(19/240)次为建议近期来门诊进一步就诊。90.7%的患者对于起搏器术后采取APP随访的模式表示很满意或较满意。两组健康教育效果评估在基线水平无明显差异(7.76±1.28 vs 7.84±1.16,P>0.05),在随访结束时具有显着差异(10.03±0.96 vs 9.64±0.94,P<0.05)。两组基线水平上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0.64±0.13 vs 0.63±0.11,P>0.05),在随访结束时评分具有显着差异(0.79±0.04vs 0.77±0.05,P<0.05)。在基线水平上两组的焦虑量表平均得分无明显差异(8.38±3.57 vs 8.44±3.28,P>0.05),随访结束时两组比具有显着差异(5.09±1.65 vs 5.58±2.05,P<0.05)。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在基线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在随访结束时具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并发症、二次手术、再入院等方面发生率上无显着差异(P>0.05)。远程随访组和常规随访组中位数医疗干预延迟时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2.5(1.8,4.8)vs 12.0(7.0,60.0),P<0.05]。结论:1、利用手机应用程序、穿戴式动态心电图结合门诊对埋藏式起搏器术后患者进行远程医疗随访的模式是可行的,能提高患者起搏器相关知识和相关慢病知识,患者对此随访模式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及满意度。2、使用远程随访可实现对于术后患者个体化的有效管理,增加随访依从性,能早期识别并发症并及时处理。远程随访可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门诊就诊,增加患者相关慢病的服药依从性,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姜腾飞[9](2019)在《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1.调查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对延续性护理的需求现状以及影响因素2.探讨以患者护理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起搏器参数和遵医依从性的影响。方法第一阶段:在专家函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心脏起搏器随访群”中符合纳入标准的223名患者使用问卷星进行横断面调查,探寻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的需求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第二阶段: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4月—2018年10月在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单号病房入试验组,双号病房入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接受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分别在患者出院当天和干预3个月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起搏器参数和遵医依从性进行评价。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干预方案通过电话随访、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3种途径实施,评价工具包括: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起搏器参数和患者遵医依从性调查问卷。结果1.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总均分是4.38±0.09分;91.9%的患者希望由多学科团队为其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54.7%的患者希望每月提供1次延续性护理服务。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月收入和年龄是影响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的因素。2.干预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简表(SF-36)、起搏器参数和遵医依从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试验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各维度得分中,试验组在躯体功能引起的角色受限(RP)、总体健康评价(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原因引起的角色受限(RE)、心理健康(MH)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两组患者起搏器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试验组遵医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需求较高,对延续性护理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为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患者的需求,实施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2.以患者护理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遵医依从性、但是对起搏器参数没有影响。

张菀桐[10](2019)在《翁维良运用元姜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Bradycardiac arrhythmia,BA)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以阿托品及异丙肾上腺素为代表的西药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心率,但不适宜长期使用。起搏器植入作为治疗BA的有效策略,由于花费昂贵,需终生随访,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患者不适宜或拒绝接受此类治疗方案。因此,急需在中医药领域寻找新的有效方药,发挥中医药干预治疗BA的临床优势,为患者提供可替代的临床选择。翁维良在其师郭士魁芳香温通治疗BA的基础上开展临床探索,提出运用温阳、理气、活血的治疗思路,在前期的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疗效。因此总结翁维良治疗BA的临床经验,深入挖掘分析核心处方——元姜方,明确其临床应用的疗效特点及作用机制,将有利于发挥中医药在BA药物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具体研究方案见图文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翁维良全国名中医运用温阳、理气、活血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BA)的有效人群,明确受益人群特征,建立中医药干预治疗BA的疗效预测模型,挖掘翁维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核心处方(元姜方)药物组成,探索元姜方的可能作用靶点、通路,及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药物成分,为元姜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及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1.1翁维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资料收集选择2016.1-2018.6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翁维良门诊就诊的缓慢性心律失常(BA)患者197例开展病例观察研究,建立温阳理气活血法治疗BA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库,分析比较诊疗前后患者心率及相关临床特征变化,划分治疗有效/无效病例。1.2有效人群特征挖掘及疗效预测模型建立运用卡方检验及交叉列联分析方法,明确温阳理气活血法治疗BA的有效人群特征,针对分析中得到的单因素显着变量开展交互作用分析,进而运用判别分析进行模型筛选,首次探索建立预测温阳理气活血法治疗BA患者属于有效/无效类概率模型。1.3有效人群核心处方挖掘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翁维良治疗BA有效病例医案进行用药频次统计及处方挖掘,确立温阳理气活血法核心处方的药物组成,命名为元姜方。1.4有效病例动态诊疗可视化分析针对翁维良治疗BA患者,开展长时诊疗随访,基于长时诊疗及随访数据,运用半定量分析方法总结影响疗效的因素,通过对医案药物-疗效相关性、患者服药情况及翁维良用药经验访谈的分析汇总,优化临床治疗方案。2.实验研究部分2.1元姜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取元姜方6味药物的成分及候选作用靶点,与BA疾病候选靶点进行映射,得到50个药物-疾病共有基因,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候选成分-缓慢性心律的候选靶点网络,分析药物成分与疾病作用靶点的相关性,通过ClueGO插件进行 G0 生物进程及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索元姜方的药物靶点、通路及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药物成分。2.2创新性优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首次运用颈内静脉滴注氢氧化钠浸润损伤窦房结区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窦房结区两种方法,优化建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大鼠模型,针对传统甲醛浸润模型损伤区域较大,死亡率高,对实验人员存在损伤的问题,通过精确窦房结定位、减少周围组织损伤,提高造模成功率,通过造模后心率监测、窦房结电生理评估、病理切片及分子生物学层面,评价模型的稳定性、成功率及创新优势。2.3元姜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大鼠机制探索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窦房结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元姜方组、阿托品组、心宝丸组,每组各12只,将各组大鼠造模及给药前后心率与正常组大鼠比较,采用S1S2超速抑制分级递增法测定窦房结区窦房传导时间、窦房结恢复时间的变化,并运用western blot及钙含量比色检测研究方法验证网络药理预测靶点及SSS病理过程的关键蛋白。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1.1翁维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疗效分析结果(1)诊疗前后,患者总心搏数(疗前76158.57±12405.13,疗后81276.63±12002.26)、平均心率(疗前55.12±9.25,疗后58.57±8.94)、最小心率(疗前 35.18±5.06,疗后 40.27±6.35),最长 RR 间期(疗前 2.3±0.84,疗后1.9±0.87),以及24小时内>2s停搏数量(疗前106.59±328.32,疗后33.84±129.5)有显着差异,p≤0.05,由于诊疗后的总心搏数,平均心率,最小心率的平均秩次大于诊疗前,提示经首诊治疗后心率有明显提高。诊疗后最长RR间期,以及24小时内>2s停搏数量的平均秩次小于诊疗前,提示经首诊治疗后RR间期缩短,停搏数减少。基于疗效分析结果,将197例接受翁维良温阳理气活血治疗的BA患者划分为有效人群(143例)及无效人群(54例)。(2)前期诊疗记录中,Hol ter结果提示最小心率<40次/min或有长间歇,且头晕、黑蒙等症状明显,医生已明确建议接受起搏器治疗的患者共有162例(162/197),心率≥40次/min,但头晕、黑蒙等症状频发患者共有35例(35/197)。针对162例就诊时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患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首诊治疗后,共有61例患者(61/162)Holter检测结果提示,最小心率>40/min,从客观指标评估,已不符合起搏器植入标准。1.2有效人群特征分析及疗效预测模型结果根据有效及无效人群划分,(1)针对心率变化情况进行组间秩和检验,结果提示有效患者最小心率(35.67±5.20)及最大心率(84.08±20.01)与无效人群最小心率(33.48±4.17)及最大心率(91.72±21.08)组间比较差异显着。(2)针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炎、房颤、房早、室早7个常见合并疾病进行卡方检验及交叉列联分析,结果提示BA合并出现以下疾病a.冠心病合并高血压,b.房颤合并早搏,c.高血压合并房早是影响疗效的因素。(3)针对不同类型BA特征分析,结果提示房室传导阻滞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判别分析建立预测温阳理气活血法治疗BA患者属于有效/无效类概率模型为:y=-0.2X1+0.07X2+0.16X3-0.65X1-1.12X5-0.71X6-0.75X7-0.91X8(X1=首诊服药时间,X2=平均心率,X3=最小心率,X4=冠心病,X5=房颤,X6=室早,X7=窦房传导阻滞,X8=房室传导阻滞)。1.3有效人群核心处方挖掘结果基于有效人群处方的挖掘结果提示,核心药物为高良姜、荜茇、郁金、延胡索、肉桂、干姜,将该处方命名为元姜方。其中高良姜、延胡索为君药,郁金、荜茇为臣药,肉桂、干姜为佐使药物。1.4有效病例动态诊疗可视化分析结果根据半定量分析,总结需要关注的疗效影响因素为:(1)逐步减少药味药量及减少用药频率,是更有利于诊疗起效后BA患者停药的两个方法;(2)60%典型医案中首先停用益气药物,对患者心率指标无明显影响;(3)针对BA患者,蜜麻黄的最小有效剂量多在3-6g。(4)苦参、黄连作为翁维良常用的佐使药物,虽药性偏寒,但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该药物无降低心率的作用,不影响处方整体疗效。2.实验研究结果2.1元姜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提示,元姜方主要通过作用于SCN5A、CAV1、KCNH2、CHRM、PRL等50个作用靶点,调节肾素分泌通路及cAMP信号通路。该药理作用的发挥主要与十八烯酸、β-荜澄茄油烯、丁香烯、香树烯、胡椒碱、黄连素等药物成分密切相关。元姜方中,荜茇20个药物成分中,共有14个成分为治疗BA的有效成分,共作用于7个疾病靶点,干姜11个药物成分中,共有6个成分为治疗BA的有效成分,共作用于24个疾病靶点,高良姜的25个药物成分中,共有13个成分为治疗BA的有效成分,共作用于48个疾病靶点,在肉桂的10个药物成分中,共有6个成分为治疗BA的有效成分,共作用于23个疾病靶点,在延胡索51个药物成分中,共有39个成分为治疗BA的有效成分,共作用于37个疾病靶点,在郁金的68个药物成分中,共有11个成分为治疗BA的有效成分,共作用于46个疾病靶点。2.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不同造模方法的评价结果(1)颈内静脉滴注氢氧化钠浸润损伤窦房结区(ISHG)造模组大鼠死亡率16.6%,缺血再灌注损伤窦房结区(IRIG)造模组大鼠死亡率为33.3%;甲醛损伤大鼠(FWCG)死亡率为80%,因术后呼吸机撤除,自主呼吸无法恢复而死亡。造模7天后仅有1只大鼠存活。(2)造模14天后,IRIG大鼠心率为290.3±37.83次/min,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为 302.7±41.84ms,窦房传导时间(SACT)23.00±5.41ms,ISHG 大鼠心率为328.8±40.09次/min,窦房结恢复时间为264.00±59.22ms,窦房传导时间 24.1±5.34ms;(3)造模后,两组大鼠窦房结区域均出现组织边界模糊,排列紊乱,细胞出现空泡样改变伴坏死;(4)造模后,两组大鼠窦房结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窦房结通道蛋白HCN4和SCN5A表达均下降。2.3元姜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大鼠机制探索结果(1)元姜方对模型大鼠心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运用缺血再灌注损伤窦房结区(IRIG)造模大鼠,元姜方给药治疗14天后,心率组间比较结果:与正常组(Control)比较,模型组(Model)心率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Model)比较,阿托品组(Atropine)、心宝丸组(XB)、元姜方组(YJ)大鼠心率均显着提高(p<0.01);与心宝丸组(XB)比较,阿托品组(Atropine)、元姜方组(YJ)大鼠心率均显着提高(p<0.05)。结果提示,经过14天的治疗,元姜方可显着提高大鼠心率,疗效优于阳性对照药心宝丸组。(2)元姜方对造模大鼠窦房结电生理的影响结果元姜方给药治疗14天后,SNRT组间比较:与正常组(Control)比较,模型组(Model)、心宝丸组(XB)、阿托品组大鼠SNRT显着延长(p<0.01);与模型组(Model)比较,各组大鼠SNRT均显着缩短(p<0.05);与心宝丸组(XB)比较,阿托品组(Atropine)、元姜方组(YJ)大鼠SNRT均显着缩短(p<0.01)。SACT组间比较:与正常组(Control)比较,各组大鼠SACT显着延长(p<0.01);与模型组(Model)比较,各组大鼠SACT均显着缩短(p<0.01);与心宝丸组(XB)比较,阿托品组(Atropine)、元姜方组(YJ)SACT均显着缩短(p<0.01)。(3)元姜方对SSS模型大鼠窦房结区蛋白表达及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结果给药14天后,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Model)、阿托品组(Atropine)、心宝丸组(XB)、元姜方组(YJ)大鼠窦房结区HCN4蛋白表达显着降低,与Model组比较,元姜方可提高大鼠窦房结区HCN4蛋白表达;与正常组大鼠相比,Model大鼠窦房结区SCN5A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元姜方可上调大鼠窦房结区SCN5A蛋白表达;与正常组大鼠相比,Model大鼠、Atropine、XB、元姜方组大鼠窦房结区CHRM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与Model组比较,元姜方可降低大鼠窦房结区CHRM2蛋白表达;与正常组大鼠相比,Model、Atropine、XB、元姜方组大鼠窦房结区CHR蛋白表达显着降低,给药后各组CHR蛋白表达均有所上升。给药14天后,窦房结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组间比较:与正常组(Control)比较,模型组(Model)、阿托品组(Atropine)、元姜方组(YJ)大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显着降低(p<0.05)。结论1.翁维良名老中医运用温阳、活血、理气大法治疗BA疗效明显,治疗有效率72.58%,经首诊治疗后,即有41.36%应植入起搏器治疗患者最小心率提高至40次/min以上,已无起搏器植入指征。针对有效及无效人群的特征分析提示,最小心率偏低、最大心率偏高、房室传导阻滞为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单纯伴有一种合并疾病并未显着影响疗效,但同时合并冠心病、高血压、房颤、早搏疾病,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患者疗效欠佳。创新性运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疗效预测模型,可为今后临床中药治疗BA的受益人群特征提供参考,为中医药治疗BA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2.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数据统计方法,利用真实诊疗数据对翁维良治疗BA有效处方进行挖掘,确定了以温阳、理气、活血为治疗法则的元姜方(高良姜、荜茇、郁金、延胡索、肉桂、干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翁维良对BA病机的认识及辨治思路。3.运用半定量分析方法对个体长时诊疗方案的分析,通过逐条总结每个患者的诊疗经验及规律,最终通过个案规律汇总,可有效挖掘名老中医临床诊疗规律,并提供临床辅助决策,为中医动态治疗方案分析提供新思路,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提供循证基础。4.首次运用氢氧化钠浸润损伤窦房结区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窦房结区,建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大鼠模型,可通过物理及化学损伤窦房结区,破坏了细胞膜的完整性,影响其细胞内Ca2+水平及离子通道活性,造成了窦房结自律性的降低,造成起搏电流减低,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减缓心率。该方法优化了传统SSS甲醛损伤窦房结区定位不准确、损伤范围较大、大鼠死亡率高、对实验人员存在危害的缺点,为BA新药筛选和药物作用研究提供模型基础。5.元姜方可有效提高心率,通过缩短窦房传导时间及窦房结恢复时间改善SSS模型大鼠窦房结区电生理水平。元姜方可能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及窦房结区域供血,提高肾上腺素及甲状腺素等神经体液激素水平,上调CRH蛋白表达,下调CHRM2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从而提高SCN5A及HCN4心肌离子通道的兴奋性,触发病理状态下右移或延长的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从而提高心率。

二、我国首例永久性泌尿起搏器植入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首例永久性泌尿起搏器植入术(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方式、术中使用器械及护理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TAVR开始时间及医院数量
    2.2 2019年经股动脉TAVR手术量
    2.3 TAVR术中情况
    2.4 TAVR术后情况
    2.5 TAVR术中的器械使用情况
3 讨论
    3.1 主动脉瓣病变的流行病学及TAVR适应证的变迁
    3.2 中国TAVR的开展现状
    3.3 建立TAVR心脏团队
    3.4 TAVR相关护理工作贯穿手术和围术期
        3.4.1 TAVR的术前护理
        3.4.2 TAVR的术中护理
        3.4.3 TAVR的术后护理
    3.5 TAVR术中使用器械特点分析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4)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手术方式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手术时间
    2.机械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3.术后24小时引流量、输血率
    4.切口长度、疼痛NRS计分
    5.随访
讨论
    1.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选择
    2.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术前评估
    3.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切口的临床疗效比较
    4.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5)基于归因理论的“双心护理”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1.研究背景
    2.理论框架
    3.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研究类型
    2.研究对象
    3.研究工具
    4.研究方案
    5.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结果
    1.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3.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双心护理”干预的必要性
    2.“双心护理”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焦虑抑郁情况的影响
    3.“双心护理”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负性情绪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影响及双心护理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双腔起搏术后新发房颤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历

(7)围手术期个体化护理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护理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伦理道德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2 2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2.3 2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指标比较
    2.4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8)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后远程随访管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技术路线
    3.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心脏起搏器
        1.1 构成元件和类别
        1.2 植入技术的发展历程
        1.3 临床应用情况
    2 延续性护理
        2.1 定义
        2.2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的必要性
        2.3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的开展情况
    3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和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问卷的构建方法
        1.3 预实验
        1.4 问卷信效度检验
        1.5 研究工具
        1.6 资料收集的方法
        1.7 统计分析
        1.8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2.2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对延续性护理实施内容的需求情况
        2.3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对延续性护理服务实施形式的需求情况
        2.4 不同人口学资料影响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得分比较
    3 讨论
        3.1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3.2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实施内容的需求情况
        3.3 组建多学科团队,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护理
        3.4 影响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的因素分析
    4 局限性和展望
第二部分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制定延续性护理方案
        1.4 预实验
        1.5 实施延续性护理
        1.6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7 统计分析方法
        1.8 质量控制
        1.9 伦理学问题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比较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起搏器参数比较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遵医依从性比较
        2.5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
        2.6 干预后两组患者起搏器参数比较
        2.7 干预后两组患者遵医依从性比较
    3 讨论
        3.1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基本情况
        3.2 以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3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提高患者的遵医依从性
        3.4 延续性护理对心脏起搏器电子性能的影响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性
    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10)翁维良运用元姜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缓慢性心律失常诊疗现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一、起搏器治疗现状
    二、药物治疗现状
    三、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温阳活血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概况
    一、中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meta分析
    二、郭士魁及翁维良名老中医温阳活血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发展概述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一、温阳活血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例观察及诊疗预后模型建立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2.1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2.2 温阳活血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2.3 治疗有效及无效患者特征分析
        2.4 基于判别分析建立预测新的个体属于有效/无效类概率模型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二、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的核心处方挖掘研究
        1. 研究对象与处方挖掘方法
        2. 结果
        2.1 翁维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中药使用频次统计
        2.2 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核心方(元姜方)组成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三、缓慢性心律失常动态治疗方案可视化分析策略探索
        1. 研究对象与个案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个案分析示例
        2.2 基于半定量分析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诊疗规律探索
        3. 讨论
        参考文献
    临床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一、元姜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分子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元姜方药物成分作用候选靶点
        2.2 缓慢性心律失常疾病-候选靶点图
        2.3 元姜方药物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影响结果
        2.4 元姜方与疾病相互关系的GO生物进程分析及KEGG通路研究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大鼠模型建立方法创新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造模成功率结果统计
        2.2 造模前后心率变化结果
        2.3 窦房结电生理指标检测结果
        2.4 大鼠窦房结区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2.5 窦房结细胞内钙离子检测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三、元姜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疗效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元姜方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大鼠死亡率的影响
        2.2 元姜方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大鼠心率的影响
        2.3 元姜方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大鼠窦房结电生理的影响
        2.4 元姜方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大鼠窦房结区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2.5 元姜方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大鼠窦房结细胞内钙离子检测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部分小结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四、我国首例永久性泌尿起搏器植入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球扩式瓣膜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初步研究[J]. 魏家富,杨皓然,彭勇,何森,陈勇,赵振刚,蒙炜,周轩,梁玉佳,周文霞,魏薪,李茜,陈飞,朱中凯,张怡,何婧婧,陈茂,冯沅.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02)
  • [2]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方式、术中使用器械及护理现状调查分析[J]. 朱丽,徐冰晨,潘文志,金健好,侯桂华,葛均波.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2(02)
  •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4]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D]. 李海沛. 青岛大学, 2020(01)
  • [5]基于归因理论的“双心护理”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D]. 何小兰.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双腔起搏术后新发房颤相关因素分析[D]. 李彩榕.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7]围手术期个体化护理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影响[J]. 赵敏,周彤,刘进军. 淮海医药, 2020(03)
  • [8]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后远程随访管理的初步研究[D]. 李海.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9]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D]. 姜腾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翁维良运用元姜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D]. 张菀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1)

标签:;  ;  ;  ;  ;  

我国首例永久性尿路起搏器植入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