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旅游形象策划(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冬[1](2020)在《邯郸赵文化旅游形象游客感知与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不断推出,旅游产品市场日益细化,城市之间的旅游竞争也在逐步加剧,这为很多中小城市的传统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当前形势下,一个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推动地方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当地旅游市场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在同质化日益严重的文化旅游市场中冲出重围,塑造深刻与独特的旅游形象,就离不开对旅游形象感知的相关研究。本文以邯郸赵文化旅游为研究案例,以游客发布的网络评论为数据,采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来自四个旅游网站的游客评论文本。同时,采用内容分析法在Python语言平台下对所获数据展开研究,其中包括词云分析、TF-IDF关键词分析、LDA主题聚类分析,并结合人工语义内容分析及实地调研,分别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总体形象三个维度探究邯郸赵文化旅游感知形象,发现并分析邯郸赵文化旅游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最后提出五条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认知形象。游客旅游活动类型单一,感官体验不足;在旅游资源及特色要素的认知上还是以传统景点、文化内容为主,对于餐饮购等物方面提及较少;游客对于邯郸赵文化旅游比较突出的认知特点就是免费。2、情感形象。邯郸赵文化旅游相关景点对游客留下的总体感情形象基本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情感;正面情感与负面情感在各个景点的分部存在一定差异。3、总体形象。邯郸赵文化旅游感知形象是文化观光型,其中文化是以赵文化中的胡服骑射为核心,结合古赵的名人往事,以成语典故的形式被游客所感知。观光是指,以丛台公园中的武灵丛台为核心,结合学步桥、回车巷、赵苑旅游区和赵王城遗址公园的部分旅游资源为实物载体,以物理空间的形式被游客所感知。4、提升建议。本文针对邯郸赵文化旅游形象存在的问题提出五点建议,分别是加强文化宣传力度,提升文化影响力;以文化为核心,打造城市旅游品牌;加强旅游合作,拓宽旅游市场;丰富游客体验,增强多感官刺激;合理增设收费项目,满足各方利益诉求。
陈乐[2](2019)在《全域旅游视角的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以湛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国内游游客达到50亿人次,以旅游业成为民生产业、旅游成为人民幸福生活必需品为标志的大众旅游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集聚着最大承载量游客的城市,正凭借着其环境、文化、消费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广大游客感知全域旅游的热点。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粗放型规划的城市发展模式及滞后的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众旅游发展的需要。面对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如何整合城市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讲好城市故事、提升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和影响力、发展全域旅游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是当下较为热门的课题,也是本研究的主旨。本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从正在发展全域旅游的城市形象视角入手,对城市旅游形象综合评价、城市旅游吸引物、城市旅游环境、景城一体化的旅游公共服务、当地居民行为、旅游企业服务形象、政府行业管理形象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探讨城市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及相关评价,改进城市旅游营销策略,进一步构建和谐美好的旅游环境,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有助于做好全域旅游文章,打造全域化的旅游目的地。本研究基于全域旅游的视角,以湛江市为案例地,通过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和资料,采用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描述统计法、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开展游客关于城市旅游感知形象研究,从城市开展全域旅游的角度,分析提炼出旅游城市形象、旅游吸引物形象、旅游公共服务形象、城市环境形象、当地居民行为形象、旅游企业服务形象、政府行业管理形象这7个主要的形象指标,并通过2轮的专家征询,进一步划分了36个相关感知因子,形成了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模型,将“全域旅游”和“城市形象”有机结合,为构建城市全域旅游形象感知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针对湛江市在城市旅游形象建设中较为突出的智慧旅游滞后、旅游解说体系欠缺、旅游交通体系不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欠缺、城市接待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一是要抓好城市特色资源的旅游化开发;二是城市旅游软硬环境将对旅游者的感知有直接影响;三是景城一体是发展城市全域旅游的最佳路径;四是城市交通是深入感知城市旅游的先决条件。
张茜[3](2019)在《祖庵特色小镇旅游形象定位及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祖庵镇位于秦岭北麓,是西安市西南郊的一个历史文化遗存丰厚、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目前小镇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和传播策略。本文基于祖庵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根据祖庵镇资源现状,利用田野踏查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分析梳理祖庵镇的资源特色、旅游发展现状、旅游形象现状和传播现状等内容,为祖庵镇设定了以道教和生态为基础的旅游形象定位,并制定了科学高效的传播策略。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难点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梳理了祖庵镇的旅游资源,包括道教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仔细描述了祖庵镇旅游的发展现状、形象感知现状和传播现状,并指出其不足之处。第四部分运用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理论,从主体、受众、市场三方面剖析了影响形象定位的因素,进而确定“道教文化休闲旅游小镇”作为祖庵镇旅游形象的整体定位,同时也确定了祖庵镇的现实、媒体和感知形象定位,并以一致性、独特性(排他性)、兼容性、公众导向性、间接性、延展性与前瞻可操作性为指标,对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的合理性进行了检测,随后设计了祖庵镇旅游形象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第五部分从传播主体、受众、媒介、内容等角度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传播策略,为祖庵镇旅游形象的传播建言献策,以期打造旅游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的文化小镇,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李天旺[4](2019)在《盐城“四色文化旅游”海报设计探索与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旅游品牌形象是城市对外形象的一个集中展示,是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融合地方文化的旅游品牌形象不仅丰富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的内涵,也有助于形成城市特色的旅游品牌形象。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的建立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良好的城市旅游品牌形象,不仅解决当地的就业难题,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本文首先从城市旅游形象特征、定位和推广方式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其次,从城市文化旅游海报的设计元素、设计方法和主体选择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从四个角度进行城市文化旅游海报的设计;再次,论文归纳出城市文化旅游海报设计的五大原则;最后,论文以盐城文化旅游产业现状为背景,提出盐城四色文化(“新四军红色文化”、“独特的海盐文化”、“优美的湿地文化”、“蓝色的海洋文化”),作为实践创作盐城“四色文化旅游”海报的内涵,融合油画、插画、动漫、摄影表现技法,设计出独树一帜、具有地方特色的宣传海报。设计实践部分主要解说了自己作品的表现手法,因为成功的设计方案将对提升盐城文化旅游的社会知名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的目的是推动盐城地区文化旅游提档升级,形成自身的品牌价值,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创造创业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尤其在当下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到来的时代,为其他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的设计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
朱建波[5](2019)在《现代品牌化城市旅游视觉形象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对旅游的热情也日渐高涨,我国已经渐渐由一个旅游弱国成为了如今世界瞩目的旅游大国。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市场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旅游品牌的竞争,城市旅游品牌是旅游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城市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引而出并且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是城市旅游发展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因此,鲜明的、独特的城市旅游形象就成为该地是否具有旅游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建立优秀的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核心所在。如何定位并设计出个性鲜明、具有强烈感召力而又真实可信的旅游品牌形象,将是今后城市旅游业能否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了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研究并探索旅游品牌的发展之路,通过品牌形象战略来发展城市旅游业将会是至关重要的途径之一。本论文根据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对品牌战略理论的探索与了解,结合江山市地理环境及人文特征,从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对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建立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进行力所能及的探讨,并实际应用到江山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的塑造当中,从而使江山城市旅游业的品牌优势与发展战略能够通过视觉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突出体现城市的地方特色,创建鲜明独特的城市旅游品牌形象,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按照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展开讨论。
万丹[6](2014)在《柳州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休闲、消费的主要方式已经逐渐变成了旅游。旅游业作为中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正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柳州旅游业的发展这几年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同时,我们还应清晰的认识到,在国内和国际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柳州市的旅游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努力将城市鲜明的旅游形象打造成为城市旅游的金字招牌。与桂林、西安、深圳、上海、北京等旅游形象定位比较成功的城市相比,柳州市的旅游形象还不够鲜明,吸引力还不够,没有形成品牌效应,这大大影响了柳州成为广西乃至西南地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严重制约了柳州市旅游业的发展与壮大。本文以柳州市旅游形象定位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依据柳州市旅游局的相关资料,通过对当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展开系统研究;特别是本文从来访柳州的国内外旅游者角度对柳州市旅游形象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剖析,综合运用文献法、归纳法、统计法、分析法等方法,找出了目前柳州市旅游形象定位存在的不足,为柳州市旅游形象定位提供了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综合分析了柳州市旅游形象定位的资源依据、市场依据、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进而导出柳州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关键词,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筛选,最终提出适合柳州市的旅游形象定位口号;最后根据柳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其他城市先进成熟的旅游形象推广经验,重点阐述柳州市旅游形象的推广策略。通过深入细致研究,本文将柳州市旅游形象总体定位为:“风情之都”,并提出“风情之都、魅力柳州”的柳州市旅游形象定位口号,并试图帮助柳州市设计一个特色鲜明、品牌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旅游形象,为柳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柳州市的经济社会建设贡献智慧。
姚宝兴[7](2014)在《惠州城市旅游形象策划与提升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许多城市的重要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面对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将潜在旅游者转变为现实旅游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旅游形象的塑造和提升。中小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推动城市化进城,实现“旅游赶超发展模式”。惠州是一个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工业城市,产业发展已进入工业中后期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大力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产业。惠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目前其旅游收入占GDP10%左右。但是,在旅游业产业转型升级时期,惠州城市旅游形象塑造问题是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任务之一。本文选择以惠州城市旅游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综合企业识别系统理论、旅游目的地系统理论和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等相关理论对惠州城市旅游城市形象建设进行深入的探讨。首先,从惠州地理文脉、旅游资源概况、城市旅游形象现状出发,通过实地调研法、统计分析法对惠州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对惠州城市旅游形象进行总体定位和目标定位,并构建惠州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模式。最后,利用整合营销理论提出旅游形象提升的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惠州的游客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内,以休闲度假、放松心情、亲近大自然为主要目的,游客游后的总体印象较好,但旅游形象的传播主要依靠口碑效应。(2)惠州旅游形象总体应定位为:休闲旅游度假;目标定位为:港澳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的境外游客市场、以泛珠三角区域主要大城市作为国内其他省市游客市场和以深圳、东莞、广州组成的重点客源圈为省内游客市场。(3)惠州旅游形象的提升策略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旅游企业相配合,居民积极参与,利用整合营销传播以及打造休闲旅游品牌。
李阳[8](2013)在《基于实施策略的城市旅游形象运作机制建设 ——以邯郸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城市旅游形象作为城市旅游发展竞争的重要工具,被人们普遍重视起来。但是当前针对城市旅游形象运行的两大模式,都有其明显的缺陷,将城市旅游形象的实施部分忽略,使得各城市制定的旅游形象策略都沦为纸上模型,很难发挥它的实际效用。因此,作为城市旅游形象运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策略模型的建立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据此建立了基于实施策略的城市旅游形象运作模型,以期针对城市旅游形象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本文根据当前被广泛应用的旅游地形象策划的TDIS模式和旅游目的地形象CIS导入程序的内容,并对这两个模型进行评价,总结了当前在城市旅游形象运作过程中的优缺点。然后根据城市旅游发展的特点,阐述了城市旅游形象运作所包含的内容,并根据这些内容建立了基于实施策略的城市旅游形象总体运作模式和各项内容的具体操作模式。进而,对邯郸市的旅游形象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邯郸市的城市旅游形象要素和城市旅游形象总体评价的调查分析,总结在邯郸市旅游形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依据前文建立的模型结合邯郸的旅游规划目标和旅游形象规划目标,制定邯郸市的旅游形象实施模式。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感知内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城市精神、城市主题、城市行为、城市布局和城市景观五个方面。在建立城市旅游形象运作机制的实施策略时主要根据这五方面进行。(2)基于实施策略的城市旅游形象的运作主要包括其总体运作模式和城市旅游形象内容的具体操作模式两个,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实施可建设完善的城市旅游形象。(3)根据城市旅游形象的感知要素,对邯郸市的旅游形象进行调查,总结出邯郸市旅游形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城市旅游形象单薄、城市视觉形象缺乏特色和城市旅游形象实施滞后三大方面。(4)根据邯郸市的旅游规划战略目标,将其目标根据城市精神、城市主题、城市行为、城市布局和城市景观进行细分,建立针对邯郸市的旅游形象实施模式,并细数其针对旅游形象内容的具体实施过程。本文的创新之处:(1)城市旅游形象运作内容的构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旅游形象要素内容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城市旅游形象的运作内容。(2)构建城市旅游形象的运作机制。按照PDCA循环模式建立了城市旅游形象运作的循环模式,并依据5W2H分析法建设针对城市旅游形象运作内容的3W1H分析法,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具体操作提供依据。
程金龙[9](2011)在《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以郑、汴、洛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灵魂,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者的购买决策,是城市形成旅游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城市旅游营销手段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以时间、金钱和精力的付出换来异质的空间移动、场所使用、景观审美和文化体验。然而,旅游体验的异地性、停留时间的短暂性决定了旅游者活动地域范围的狭小性,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感知不可能面面俱到。科学揭示旅游者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和机理,是确定城市旅游形象提升战略的基础和技术前提。由此可见,城市旅游形象感知作为城市旅游发展和旅游者旅游体验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日益变得更加重要。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清晰梳理国内外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脉络和内容,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述评,得出对本研究有益的启示点,进而界定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概念,确定以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得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其次,在实证归纳和演绎推理的基础上,力图廓清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通过深入揭示城市旅游形象感知过程中人—地、主—客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阐明城市旅游形象感知过程中普遍性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再次,以郑州、开封、洛阳三城市为实证研究区域,实施以问卷、访谈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查,并结合三城市问卷调查结果,对三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政策背景和三城市实际,探讨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个性措施和共性措施。最后,对本文的研究作结论性的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受旅游者因素、旅游地因素、信息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机理具有复杂性,其动力源自推力和拉力因素,其角度为时间-空间-心理维度,其模式、层次和特性显示出鲜明的社会心理学特征;(3)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取决于多层面的互动演化和升级。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概念及内涵的界定和郑、汴、洛典型案例区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城市旅游形象理论;(2)形成了对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机理的再认识;(3)深化了对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认识。论文共包括八章内容。第一章是引论,介绍论文写作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阐述实证案例区域选取的依据;说明论文中用到的数据的来源及本文写作的技术路线;阐明文章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技术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是旅游形象研究述评,在分别对国外、国内同领域研究进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内容作出述评,并对中外研究从概念界定、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成果指向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自己对同行已作出的相关研究的观点与看法及对本研究的启示。第三章是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界定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涵义,构建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的概念体系,陈述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的理论依据。第四章是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从旅游者、旅游地、信息、环境四个层面揭示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子,并分析这些影响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与态度的关联度。第五章是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意在揭示旅游者对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人—地、主—客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分为动力、维度、模式、层次、特性五方面内容。第六章是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从提升依据、提升原则、提升内容三个层面进行了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理论架构。第七章是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该章利用四五六章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理论分析的结果,结合郑、汴、洛城市旅游形象状况,从城市旅游形象的调查、对比、提升三个层面展开内容。第八章是结论及展望,描述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之处,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彭新月[10](2010)在《中国城市旅游形象研究报告》文中认为文章对中国城市旅游形象研究作了回顾和梳理,指出当前城市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与策划、城市旅游形象的营销与传播、城市旅游形象的操作和管理,并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两大问题:理论深度有待深化、研究方法过于简单。
二、城市旅游形象策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旅游形象策划(论文提纲范文)
(1)邯郸赵文化旅游形象游客感知与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内容分析法 |
1.4.3 实地调研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化旅游形象研究 |
2.1.1 文化旅游 |
2.1.2 旅游目的地形象 |
2.1.3 文化旅游形象 |
2.2 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
2.3 基于网络文本的旅游形象研究 |
2.4 旅游形象提升研究 |
2.4.1 CIS形象识别系统 |
2.4.2 感官营销 |
2.4.3 理论嫁接 |
第3章 邯郸赵文化旅游形象分析基础构建 |
3.1 赵文化认知基础构建 |
3.1.1 历史中的赵文化 |
3.1.2 成语典故里的赵文化 |
3.1.3 旅游视角下的赵文化 |
3.2 邯郸赵文化旅游形象分析数据构建 |
3.2.1 数据来源 |
3.2.2 网络爬虫技术 |
3.2.3 文本数据预处理 |
3.3 邯郸赵文化旅游形象分析技术构建 |
3.3.1 TF-IDF解释及算法 |
3.3.2 LDA主题模型介绍及算法 |
3.3.3 补充分析手段 |
第4章 邯郸赵文化旅游形象实证研究 |
4.1 案例地概况 |
4.2 邯郸赵文化旅游形象感知分析 |
4.2.1 认知形象分析 |
4.2.2 情感形象分析 |
4.2.3 总体形象分析 |
4.3 邯郸赵文化旅游问题分析 |
4.3.1 寻找关键问题 |
4.3.2 关键问题分析 |
第5章 邯郸赵文化旅游形象提升对策 |
5.1 加强文化宣传力度,提升文化影响力 |
5.2 以文化为核心,打造城市旅游品牌 |
5.3 加强旅游合作,拓宽旅游市场 |
5.4 丰富游客体验,增强多感官刺激 |
5.5 合理增设收费项目,满足各方利益诉求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附录一(数据采集地址) |
附录二(数据分析建模代码) |
附录三(部分调研照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全域旅游视角的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以湛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综述 |
1.2.2 我国全域旅游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湛江市旅游发展及旅游形象建设 |
2.1 湛江市旅游发展概况 |
2.1.1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
2.1.2 打造滨海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 |
2.1.3 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基本完成 |
2.1.4 旅游经济带动作用显现 |
2.1.5 旅游产业体系规模初具 |
2.1.6 品牌带动战略初见成效 |
2.1.7 市场及区域合作取得成效 |
2.2 湛江市旅游形象建设 |
3 基于全域旅游的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模型构建 |
3.1 理论基础 |
3.1.1 全域旅游与旅游形象的关系 |
3.1.2 旅游业CIS战略理论 |
3.1.3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 感知模型构建 |
3.2.1 初始指标的拟定 |
3.2.2 第一轮专家征询结果 |
3.2.3 第二轮专家征询结果 |
3.2.4 最终感知模型 |
4 湛江市游客旅游形象感知的调查与分析 |
4.1 问卷设计与调查 |
4.2 旅游形象感知分析 |
4.2.1 旅游总体形象感知 |
4.2.2 旅游形象感知指标特征分析 |
4.2.3 旅游形象感知影响因素分析 |
4.3 湛江城市旅游形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3.1 智慧旅游建设滞后 |
4.3.2 旅游解说体系欠缺 |
4.3.3 旅游交通体系不完善 |
4.3.4 旅游接待设施落后 |
4.3.5 城市接待设施不发达 |
5 湛江市旅游形象提升对策 |
5.1 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智慧化水平,打造智旅城市 |
5.2 增强旅游交通便利性,实现“快旅慢游” |
5.3 完善旅游解说系统,增强认同感 |
5.4 建立旅游集散体系,形成旅游服务网络 |
5.5 夯实城市接待设施,构建景城一体格局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城市旅游感知指标体系 |
附录二:专家咨询调查表(第一轮) |
附录三:专家咨询调查表(第二轮) |
附录四: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3)祖庵特色小镇旅游形象定位及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
1.1.2 陕西省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
1.1.3 祖庵特色小镇建设步入正轨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难点及主要创新点 |
1.7.1 研究难点 |
1.7.2 创新点 |
2 祖庵镇基本情况及旅游资源梳理 |
2.1 重阳宫 |
2.2 重阳碑刻 |
2.3 成道宫 |
2.4 杨震祠堂 |
2.5 农业生态资源 |
3 祖庵镇旅游现状 |
3.1 调查问卷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
3.1.1 对祖庵镇居民调查的描述性分析 |
3.1.2 对祖庵镇游客调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1.3 对公众调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 祖庵镇旅游发展现状 |
3.2.1 祖庵镇交通情况 |
3.2.2 祖庵镇基础设施情况 |
3.2.3 祖庵镇政策情况 |
3.2.4 祖庵镇及周边旅游景区情况 |
3.3 祖庵旅游形象感知现状 |
3.3.1 祖庵镇居民对祖庵镇形象的感知 |
3.3.2 游客对祖庵镇旅游形象的感知 |
3.3.3 公众视野中的祖庵镇旅游形象 |
3.3.4 媒体视野中的祖庵镇城镇形象 |
3.4 祖庵镇旅游传播现状 |
3.4.1 传播主体:主体作用不明显,民间参与过少 |
3.4.2 传播内容:传播内容单一 |
3.4.3 传播媒介:媒介选择盲目,渠道较少 |
3.5 关于祖庵镇旅游现状调查的总结 |
4 祖庵特色小镇旅游形象定位 |
4.1 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基础 |
4.1.1 旅游者分析——受众 |
4.1.2 旅游地分析——类型和空间层次 |
4.1.3 旅游形象感知规律 |
4.2 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因素解析 |
4.2.1 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的主体因素 |
4.2.2 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的受众因素 |
4.2.3 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的市场因素 |
4.3 祖庵镇的旅游形象定位—道教文化休闲旅游小镇 |
4.3.1 祖庵镇旅游形象的现实形象定位 |
4.3.2 祖庵镇旅游形象的媒体形象定位 |
4.3.3 祖庵镇旅游形象的感知形象定位 |
4.4 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检测 |
4.5 祖庵镇旅游形象的符号设计 |
4.5.1 语言符号 |
4.5.2 视觉符号 |
4.5.3 听觉符号 |
4.5.4 嗅觉符号 |
5 祖庵特色小镇的传播策略 |
5.1 明确传播主体 |
5.1.1 公权力机构 |
5.1.2 当地居民 |
5.1.3 外来资本 |
5.2 了解传播对象的心理及行为方式 |
5.2.1 游客旅游体验中的心理因素 |
5.2.2 游客旅游体验中的行为方式 |
5.3 选择旅游形象传播的媒介 |
5.3.1 抓住媒介特征,准确选择媒介 |
5.3.2 根据自身需要,合理选择媒介 |
5.4 丰富传播内容以吸引游客 |
5.4.1 大型节事、事件、文化活动 |
5.4.2 文化场所、主题公园 |
5.4.3 精品旅游路线 |
5.4.4 文化表演 |
5.4.5 体验式旅游 |
5.4.6 文化产品 |
5.5 多种方式提升祖庵特色小镇的传播 |
5.5.1 突出执行细节,创造特色体验 |
5.5.2 重视媒介组合,加强内容配合 |
5.5.3 降低传播过程中的无效性和盲目性 |
5.5.4 保持危机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关于陕西省祖庵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问卷调研(居民) |
附录2 关于陕西省祖庵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问卷调研(游客) |
附录3 关于陕西省祖庵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问卷调查(公众) |
附录4 关于祖庵镇的节事、事件策划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盐城“四色文化旅游”海报设计探索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城市旅游形象的相关理论 |
1.1 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义 |
1.2 城市旅游形象的特征 |
1.3 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 |
1.4 城市旅游形象的推广 |
小结 |
第二章 城市文化旅游海报设计方法、元素及主体选择 |
2.1 构成元素 |
2.1.1 图形元素 |
2.1.2 文字元素 |
2.1.3 色彩元素 |
2.2 主体选择 |
2.3 城市文化旅游海报的发展趋势 |
小结 |
第三章 城市文化旅游海报设计原则 |
3.1 文化性原则 |
3.2 产业性原则 |
3.3 知名性原则 |
3.4 地域性原则 |
3.5 生态性原则 |
小结 |
第四章 盐城“四色文化旅游”海报设计实践 |
4.1 项目背景 |
4.2 盐城地区文化旅游特色分析 |
4.2.1 红色文化——铁军精神 |
4.2.2 白色文化——海盐盐晶 |
4.2.3 绿色文化——东方湿地 |
4.2.4 蓝色文化——蔚蓝大海 |
4.3 前期调研 |
4.4 盐城旅游形象定位 |
4.5 主题分析 |
4.6 设计思路 |
4.6.1 设计理念 |
4.6.2 四种文化融合 |
4.6.3 设计创意表达 |
4.6.4 延展设计 |
4.7 海报宣传推广与应用 |
4.7.1 纸质媒体 |
4.7.2 网络媒体 |
4.7.3 户外媒体 |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盐城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形象调查问卷 |
附录 B 盐城“四色文化旅游”海报作品展示 |
致谢 |
(5)现代品牌化城市旅游视觉形象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方法 |
1.4.1 实地调研法 |
1.4.2 文献分析法 |
1.4.3 比较分析法 |
1.5 课题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品牌化城市旅游视觉形象的概念及功能 |
2.1 品牌化城市旅游视觉形象的概念 |
2.1.1 品牌和品牌化概念原点 |
2.1.2 城市品牌概念原点 |
2.1.3 旅游品牌概念原点 |
2.1.4 城市旅游品牌概念原点 |
2.1.5 品牌视觉形象概念原点 |
2.1.6 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的形成 |
2.2 品牌化城市旅游视觉形象的功能 |
2.2.1 识别性功能 |
2.2.2 营销性功能 |
2.2.3 凝聚性功能 |
第三章 品牌化城市旅游视觉形象的建立 |
3.1 塑造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的意义 |
3.2 塑造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的原则 |
3.2.1 体现旅游品牌理念原则 |
3.2.2 凸显城市地域性原则 |
3.2.3 保持系统规范性原则 |
3.2.4 满足旅游审美需求原则 |
3.3 塑造品牌化城市旅游视觉形象的过程和方法 |
3.3.1 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背景分析 |
3.3.2 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定位 |
3.3.3 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
第四章 实践研究以中国江山市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为例 |
4.1 江山市旅游品牌形象基础分析 |
4.1.1 江山市地域性分析 |
4.1.2 江山市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
4.2 江山市旅游品牌形象的定位 |
4.3 江山市旅游品牌形象特色要素的提取 |
4.4 江山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系统设计方案 |
4.4.1 品牌标志设计 |
4.4.2 标准色彩设计 |
4.4.3 标准字体设计 |
4.4.4 辅助图形设计 |
4.4.5 景点标志设计 |
4.4.6 办公用品应用设计 |
4.4.7 网络媒体应用设计 |
4.4.8 导识系统应用设计 |
第五章 结论 |
5.1 论文结论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论文不足之处 |
第六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柳州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城市旅游形象的内涵、特征及相关理论 |
2.1 城市旅游形象的内涵 |
2.1.1 城市旅游形象的相关定义 |
2.1.2 本文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义 |
2.1.3 城市旅游形象的层次 |
2.2 城市旅游形象的特征 |
2.2.1 独特性 |
2.2.2 识别性 |
2.2.3 认同性 |
2.2.4 实用性 |
2.2.5 文化性 |
2.2.6 延展性 |
2.3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相关理论 |
2.3.1 人文地理学理论 |
2.3.2 自然地理学理论 |
2.3.3 顾客满意度理论 |
2.3.4 营销推广理论 |
2.3.5 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理论 |
2.3.6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理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柳州市旅游形象现状调查分析 |
3.1 柳州市旅游形象发展历程 |
3.1.1 柳州市历史旅游形象 |
3.1.2 柳州市现代旅游形象 |
3.2 柳州市旅游形象受众调查与分析 |
3.2.1 针对游客的受众调查分析 |
3.2.2 各界人士对柳州旅游形象的主要评价 |
3.3 柳州市旅游形象存在的问题 |
3.3.1 感知形象不突出 |
3.3.2 形象口号不响亮 |
3.3.3 旅游品牌不鲜明 |
3.4 小结 |
第四章 柳州市旅游形象的定位 |
4.1 柳州市旅游形象定位的依据 |
4.1.1 柳州市旅游形象定位的资源依据 |
4.1.2 柳州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市场依据 |
4.1.3 柳州市旅游形象定位的理论依据 |
4.1.4 柳州市旅游形象定位的政策依据 |
4.1.5 与广西旅游形象定位的关联度 |
4.2 柳州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导出 |
4.2.1 从旅游市场感应分析上定位 |
4.2.2 从柳州旅游竞争状况上定位 |
4.2.3 从柳州旅游发展规划上定位 |
4.3 柳州市旅游形象口号的提出 |
第五章 柳州市旅游形象推广策略 |
5.1 多方共参与扩大柳州旅游影响力 |
5.2 运用CIS理念提升柳州旅游形象 |
5.3 邀请旅游专家进行旅游形象推广 |
5.4 运用名人效应加大柳州旅游宣传 |
5.5 全力打造“新柳州天天游”活动 |
5.6 建立全国性的柳州旅游推广站 |
5.7 开展影视等新兴旅游宣传推广 |
5.8 开展“微时代”新媒体宣传推广 |
5.9 利用淘宝等购物网站进行营销 |
5.10 构建柳州旅游形象推广评价系统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6.2.1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6.2.2 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 |
6.2.3 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惠州城市旅游形象策划与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旅游形象研究现状 |
1.3.1 旅游形象概念的研究 |
1.3.2 旅游形象感知的研究 |
1.3.3 旅游形象传播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城市旅游的概念 |
2.1.2 城市形象的概念 |
2.1.3 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 |
2.2 基础理论 |
2.2.1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理论 |
2.2.2 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TDIS)理论 |
2.2.3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
第三章 惠州旅游形象的现状和受众调查分析 |
3.1 惠州旅游发展基本概况 |
3.1.1 惠州地理文脉分析 |
3.1.2 惠州旅游资源评价 |
3.2 惠州旅游形象现状 |
3.3 惠州旅游形象受众调查分析 |
3.3.1 问卷设计与调查 |
3.3.2 调查结果分析 |
3.3.3 问卷调查小结 |
第四章 惠州旅游形象定位与设计 |
4.1 惠州旅游形象定位 |
4.1.1 惠州旅游形象总体定位 |
4.1.2 惠州旅游形象目标定位 |
4.2 惠州旅游形象设计 |
4.2.1 人——地感知形象设计 |
4.2.2 人——人感知形象设计 |
第五章 惠州旅游形象的提升策略 |
5.1 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形象提升的主导作用 |
5.2 充分运用整合营销传播,实现传播最大化 |
5.3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休闲旅游品牌 |
5.4 高度重视旅游企业对形象提升的影响作用 |
5.5 充分调动市民加入旅游形象提升的行列 |
第六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8)基于实施策略的城市旅游形象运作机制建设 ——以邯郸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技术分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 |
2.1 城市旅游形象理论 |
2.2 实施理论 |
2.2.1 PDCA循环理论 |
2.2.2 5W2H分析法 |
2.2.3 执行力理论 |
第3章 城市旅游形象的发展现状 |
3.1 城市旅游形象的当前运作模式 |
3.1.1 旅游地形象策划的TDIS模式 |
3.1.2 旅游目的地形象CIS导入程序 |
3.2 当前城市旅游形象运作机制的评价 |
3.2.1 当前城市旅游形象运作机制的优点 |
3.2.2 当前城市旅游形象运作机制的缺陷 |
第4章 基于实施策略的城市旅游形象模式构建 |
4.1 城市旅游形象的运作内容 |
4.2 基于实施策略的城市旅游形象总体运作模式 |
4.3 基于实施策略的城市旅游形象内容具体操作模式 |
4.3.1 城市精神 |
4.3.2 城市主题 |
4.3.3 城市行为 |
4.3.4 城市布局 |
4.3.5 城市景观 |
4.4 城市旅游形象的类型差异 |
第5章 邯郸市旅游形象发展现状 |
5.1 研究对象概况 |
5.1.1 邯郸市概况 |
5.1.2 邯郸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
5.2 城市旅游形象的实证研究 |
5.2.1 调查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
5.2.2 城市旅游形象要素分析 |
5.2.3 城市旅游形象总体评价分析 |
5.3 邯郸市旅游形象建设存在的问题 |
5.3.1 城市旅游形象单薄 |
5.3.2 城市视觉形象缺乏特色 |
5.3.3 城市旅游形象实施滞后 |
第6章 基于实施策略的邯郸旅游形象运作机制建设 |
6.1 邯郸旅游规划的战略目标 |
6.1.1 邯郸旅游规划的总体目标 |
6.1.2 邯郸旅游形象规划的总体目标 |
6.1.3 邯郸市旅游形象目标细化 |
6.2 邯郸市旅游形象实施机制建设 |
6.2.1 邯郸市旅游形象实施模式 |
6.2.2 邯郸的城市旅游形象内容具体实施过程 |
第7章 总结 |
7.1 结论 |
7.2 创新与不足之处 |
7.2.1 创新之处 |
7.2.2 不足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以郑、汴、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经济背景: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旅游形象消费方式 |
1.1.2 产业背景:旅游产业发展的形象制胜趋势 |
1.1.3 实践背景:日益涌现的多元化形象宣传与促销 |
1.1.4 学科背景:走向互动的人文地理学与其它社会科学 |
1.1.5 时代背景:中原城市群旅游联动发展和河南旅游转型战略 |
1.1.6 个人背景:循序渐进的个人城市旅游形象研究体验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2.3 方法论意义 |
1.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3.1 选取依据 |
1.3.2 城市概况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目标 |
1.4.3 技术路线 |
1.4.4 研究方法 |
1.4.5 所用技术 |
1.4.6 数据资料来源 |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框架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研究述评 |
2.1 研究的文献来源与历史回顾 |
2.1.1 国外研究的文献来源与历史回顾 |
2.1.2 国内研究的文献来源与历史回顾 |
2.2 国外研究的主要内容 |
2.2.1 旅游形象的概念研究 |
2.2.2 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 |
2.2.3 旅游形象的形成研究 |
2.2.4 旅游形象的演变研究 |
2.2.5 旅游形象的营销研究 |
2.2.6 旅游形象的测量研究 |
2.3 国内研究的的主要内容 |
2.3.1 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研究 |
2.3.2 城市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 |
2.3.3 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研究 |
2.3.4 城市旅游形象的测量研究 |
2.3.5 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研究 |
2.3.6 城市旅游形象的营销研究 |
2.3.7 城市旅游形象的变化研究 |
2.4 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2.4.1 国内外研究的主要特点 |
2.4.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对比 |
2.4.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
2.5 郑汴洛旅游形象研究述评 |
2.5.1 郑州的旅游形象研究 |
2.5.2 开封的旅游形象研究 |
2.5.3 洛阳的旅游形象研究 |
2.6 对本研究的启示 |
2.6.1 拓宽研究内容和研究视野 |
2.6.2 扩大研究视角,注重学科联合 |
2.6.3 创新研究方法,定性定量并重 |
2.6.4 借鉴国外经验,注重动态分析 |
2.6.5 扩展研究尺度,加强对比分析 |
2.6.6 人地结合,探讨形象感知规律 |
第3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3.1 基本概念 |
3.1.1 形象的概念 |
3.1.2 感知的概念 |
3.1.3 旅游形象的概念 |
3.1.4 城市形象的概念 |
3.1.5 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 |
3.2 核心概念 |
3.2.1 与旅游形象构成有关的概念 |
3.2.2 与旅游形象生成有关的概念 |
3.2.3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概念与内涵 |
3.3 理论基础 |
3.3.1 地理学理论 |
3.3.2 社会学理论 |
3.3.3 心理学理论 |
第4章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 |
4.1 旅游者因素 |
4.1.1 旅游者个体层面的因素 |
4.1.2 旅游者群体层面的因素 |
4.2 旅游地因素 |
4.2.1 旅游地自身的状况 |
4.2.2 旅游地之间的竞争 |
4.2.3 客源地与目的地间的距离 |
4.3 信息因素 |
4.3.1 个人信息 |
4.3.2 人际信息 |
4.3.3 商业信息 |
4.4 环境因素 |
4.4.1 自然环境因素 |
4.4.2 社会环境因素 |
第5章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 |
5.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动力 |
5.1.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动力系统 |
5.1.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驱动力量 |
5.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维度 |
5.2.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空间维度 |
5.2.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时间维度 |
5.2.3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心理维度 |
5.3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模式 |
5.3.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对象 |
5.3.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倾向 |
5.3.3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视角 |
5.3.4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效应 |
5.4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层次 |
5.4.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主题层次 |
5.4.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尺度层次 |
5.4.3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感官层次 |
5.4.4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审美层次 |
5.5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特性 |
5.5.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时间特性 |
5.5.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空间特性 |
5.5.3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心理特性 |
5.5.4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行为特性 |
第6章 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 |
6.1 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依据 |
6.1.1 旅游者层面的形象感知差距 |
6.1.2 旅游地层面的形象制约因素 |
6.2 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原则 |
6.2.1 从形态角度,硬件形象与软件形象提升并重 |
6.2.2 从结构角度,整体形象与局部形象提升并重 |
6.2.3 从时间角度,历史、现实与未来形象提升并重 |
6.2.4 从对象角度,内部形象与外部形象提升并重 |
6.2.5 从效果角度,期望形象与实际形象提升并重 |
6.3 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内容 |
6.3.1 要素层面的提升 |
6.3.2 整体层面的提升 |
第7章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 |
7.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调查 |
7.1.1 郑汴洛旅游概况 |
7.1.2 调查内容与过程 |
7.1.3 样本特征的概述 |
7.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对比 |
7.2.1 要素形象感知的对比 |
7.2.2 总体形象感知的对比 |
7.3 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策略 |
7.3.1 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个性策略 |
7.3.2 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共性策略 |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1.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受旅游者、旅游地、信息、环境因素的制约 |
8.1.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心理学特征 |
8.1.3 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取决于多层面的互动演化和升级 |
8.2 本文创新之处 |
8.2.1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城市旅游形象理论 |
8.2.2 形成了对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机理的再认识 |
8.2.3 深化了对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认识 |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8.3.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8.3.2 有待深入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郑汴洛城市旅游形象感知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展的科研工作 |
(10)中国城市旅游形象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历史回顾 |
二、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主要内容 |
1. 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与策划。 |
2. 城市旅游形象的营销与传播。 |
3. 城市旅游形象的操作与管理。 |
三、中国城市旅游形象研究中较少涉及的方面 |
1. 城市旅游形象间的对比研究。 |
2. 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旅游形象间的关系。 |
四、城市旅游形象策划(论文参考文献)
- [1]邯郸赵文化旅游形象游客感知与提升对策研究[D]. 张立冬.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2]全域旅游视角的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以湛江为例[D]. 陈乐.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3]祖庵特色小镇旅游形象定位及传播策略研究[D]. 张茜.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4)
- [4]盐城“四色文化旅游”海报设计探索与研究[D]. 李天旺. 东南大学, 2019(06)
- [5]现代品牌化城市旅游视觉形象系统设计研究[D]. 朱建波.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6]柳州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D]. 万丹. 广西大学, 2014(08)
- [7]惠州城市旅游形象策划与提升研究[D]. 姚宝兴. 广西大学, 2014(02)
- [8]基于实施策略的城市旅游形象运作机制建设 ——以邯郸市为例[D]. 李阳.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3)
- [9]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以郑、汴、洛为例[D]. 程金龙. 河南大学, 2011(10)
- [10]中国城市旅游形象研究报告[J]. 彭新月. 经济师,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