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索索力远程实时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伟[1](2021)在《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在特大型桥梁应变监测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我国交通运输业越来越发达,桥梁数目每年增长迅速,其中,特大型桥梁数目增长速度尤为突出,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特大型桥梁结构安全监测问题,传统中小型桥梁监测手段已无法满足当前桥梁结构监测的需要,因此,能够实现对这些特大型桥梁的健康监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能够实现范围广、距离远的空间连续监测,相比于传统监测手段,有明显优势,并且能实现对特大型桥梁的连续远距离监测,本文针对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特大型桥梁监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桥梁频移应变相关度,为桥梁锈蚀模拟实验、桥梁斜拉索索力监测模拟实验和桥体受潮汐涌动影响的光纤监测模拟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基本原理,简述了三种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推导了布里渊散射频移与应变和温度的关系式,论述了布里渊光时域反射技术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桥梁频移应变相关度。其次,依照桥梁混凝土结构部分、斜拉索部分和桥梁承台部分分别制作桥梁混凝土锈蚀监测模型、斜拉索索力监测模型和桥梁承台受潮汐涌动影响监测模型。在桥梁混凝土锈蚀监测模拟实验中,结合加速锈蚀试验,以布里渊光时域反射技术为核心,实时监测桥体模型在加速锈蚀环境下受锈蚀产物影响的桥体形变状态;在斜拉索索力监测模拟实验中,进行斜拉索光纤监测索力模拟试验,试验中通过增加砝码,使模型产生更大的形变量,以此来观察布里渊光纤频移;在潮汐涌动对桥梁承台影响监测模拟试验中,试验中通过模拟海水的潮汐涌动,来实时监测桥体受到的形变影响。最后,进行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桥梁混凝土锈蚀监测模拟实验虽然经加速锈蚀试验加快试验进程,但最后分析表明自然环境下锈蚀形变量相似,而且布里渊光时域反射技术能很好地监测桥梁混凝土结构锈蚀,精确度高;斜拉索索力监测模拟试验中,通过监测光纤频移变化量得到斜拉索索力,其监测精度较高,观察到布里渊光纤频移与拉力曲线呈线性关系,绘制布里渊光纤频移—斜拉索索力拟合曲线,提出布里渊光纤频移—斜拉索索力关系式;在潮汐涌动对桥梁承台影响监测模拟试验中,很好地监测到桥体受潮汐涌动影响产生的形变量,流速越大桥体受到的形变量就越大,布里渊光纤频移就越大,水面越高,桥体受水压影响越明显,产生的压力形变就越大。
吴雨佼[2](2021)在《细杆式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及其拉索索力监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斜拉索索力是衡量桥梁结构主体安全状态的一个重要参数,研制用于索力监测的高性能、高稳定度的振动传感器具有重要意义。光纤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振动传感器因体积小、重复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好、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优势,克服了传统振动传感器的局限,已成为了拉索索力监测的重要元件。目前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存在结构复杂、现场安装繁琐、与索体的接触范围较小或因外形设计原因与拉索难于完全紧密接触导致其振动变形跟随情况较差,在荷载作用较小时测量精度不满足等问题,为此本文研制了一种细杆式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通过理论分析、室内钢绞线拉索索力监测试验,证明了该传感器用于拉索索力监测的可行性;最后通过实际桥梁工程对其适用性能进行验证。主要研究的内容为:(1)研制了一种细杆式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首先提出其工作原理,即测得表面结构材料应变的变化就可得到结构的振动频率;再根据制作传感器的要点,设计了该传感器,最终采用长度300mm的钢绞线中心丝、碳纤维筋(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CFRP),共两种弹性材料直接对光纤光栅进行封装制成细杆式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2)开展细杆式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的试验研究。利用OP-V50光纤光栅加速度传感器同时进行钢绞线索力监测,验证了细杆式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用于索力监测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传感器测量精度的三个主要因素:传感器的横截面面积、弹性模量以及传感器的抱裹方式,分别进行了三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传感器横截面面积增大,其测量精度降低;相对于使用碳纤维筋为基体材料,若采用以钢绞线中心丝,可以提高测量精度;当拉索索力较小时,采用4个抱箍固定传感器或在传感器两末端垫起并使用2个抱箍固定传感器的抱裹方式,二者均可以准确测量钢绞线拉索的索力,且测量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当拉索索力较大时,后者可以提高测量精度。(3)验证细杆式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的实际工程适用性。将细杆式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应用于相思州大桥,对斜拉索的索力进行监测,测量精度在5%左右,在合理范围内,表明该传感器能够用于实际桥梁中拉索索力的监测,测量精度较高,是桥梁拉索结构长期安全监测的理想器件。
徐婧[3](2020)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测量拉索索力自校准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拉索类桥梁体系中,桥梁拉索是桥梁上部结构中重要且较为脆弱的结构构件。作为结构中重要的受力构件,在桥梁结构中,拉索索力影响着整个桥梁结构体系的内力分布和线形变化。在拉索体系中任何一根拉索索力的异常变化都会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和安全,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对桥梁拉索索力进行实时监测,准确测量其索力值,对桥梁安全施工和运营期间评估桥梁的健康状况都有很重大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拉索索力监测方法主要有压力表测量法、压力传感器测量法、振动法、磁通量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总存在测量数据误差较大、测量不便等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查阅大量关于桥梁拉索索力测量的相关文献,对前人的研究工作进行整理,分析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对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及振动法测量桥梁拉索索力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内容。(2)详细介绍了振动法和应变法测量桥梁拉索索力的基本原理,结合这两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提出索力自校准技术,并详细介绍了索力自校准技术的理论。(3)在恒温实验室对中心丝耦合光纤光栅的预应力钢绞线拉索进行分级张拉测量预应力钢绞线拉索的张拉力试验,并利用试验数据对索力自校准技术理论进行验证,通过对预应力钢绞线拉索试验数据的分析,发现在恒温实验室条件下,索力自校准技术测量结果与实际张拉索力值之间的误差仅在±5%以内。(4)通过对益阳胜天大桥拉索进行现场索力测量,进一步验证索力自校准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测量精度和准确性,试验测量结果表明:1)采用振动法和应变法这两种计算方法所得的索力值较为接近,因而通过自校准技术进行修正后的数值会更为接近桥梁拉索的真实受力。2)光纤光栅型索力传感器四个光纤光栅采用并联的方法互不影响,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现光纤光栅损坏,可以进行更换,实现可更换,可持续使用,进一步延长光纤光栅的耐久性。
庞晰中[4](2020)在《基于光纤光栅的东洲湘江大桥索力实时监测系统》文中认为拉索是斜拉桥的核心构件,其受力状态影响着桥梁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拉索索力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重要指标,在桥梁的施工过程和运营期间,通过监测系统监测索力能了解拉索的受力状态,可以及时掌握桥梁结构的健康状态,但由于现代斜拉桥多为密索体系,对所有斜拉索实时监测,则数据采集量大,数据处理工作量大,监测成本高。实际工程中往往只能监测部分有代表性的拉索索力,大部分的拉索不能通过传感器直接监测其受力情况,如何通过部分索力监测结果监控全桥拉索的工作状况,保证桥梁结构在施工和使用中的安全,是工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东洲湘江大桥斜拉索索力监测为背景,通过索力监测数据和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得出成桥阶段全桥拉索的索力,并对其健康状态进行分析评估,为运营阶段定期采集斜拉索索力提供参考数据,还为后期进行桥梁整体评估和拉索的管理养护维修提供了依据,提高了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根据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东洲湘江大桥索力监测系统,成功对东洲湘江大桥施工阶段与成桥阶段索力进行采集和监测。(2)运用MIDAS/Civil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将计算出的施工阶段全桥索力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对比分析,检验光纤光栅索力监测系统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此外,通过监测系统对成桥阶段传感器测点拉索进行健康状态评估,并针对其索力实时变化规律,分析成桥阶段索力的影响因素,检验系统监测成桥阶段索力的稳定性。(3)运用MIDAS/Civil软件分析东洲湘江大桥结构参数的敏感性,针对不同参数的变化引起不同程度的结构误差,进一步修正成桥阶段的有限元结构模型。通过桥梁静载试验测试数据与对应工况模拟结果的对比,检验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与实际桥梁的吻合情况,从而检验了模型索力对反映实际桥梁斜拉索受力情况的有效性。(4)通过有限元软件计算出温度对索力的影响情况,根据索力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计算出成桥阶段全桥拉索的索力,并检验成桥阶段全桥拉索的健康状态。
吴立鑫,孙玉国[5](2020)在《基于Lora的桥梁拉索索力远程监测系统设计》文中指出拉索是桥梁结构的重要构件,索力对桥梁健康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研制了一套基于Lora的桥梁拉索索力远程监测系统,还利用Lora无线通信技术设计了一套低功耗、低碰撞的星型无线网络结构,介绍了振动频率法测量索力原理,给出了监测系统整体架构和模块化设计,最后进行了索力监测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研制的索力远程监测系统功能完善、实时性强,为桥梁远程、长期监测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实施方法,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贺正龙[6](2019)在《钢绞线斜拉索索力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平行钢绞线由于在生产、安装、受力特性和经济性方面的优势,被越来越广泛使用于斜拉索中。相对于平行钢丝斜拉索而言,钢绞线斜拉索在索力精细测试和控制上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有必要对钢绞线斜拉索在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索力的控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本文以湖南省益阳市西流湾大桥为工程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平行钢绞线斜拉索施工方法及工艺进行详细介绍,考虑斜拉索安装时主梁同步施工所产生的永久荷载对索力的影响,对已有的斜拉索第一次张拉方法进行修正,使施工过程中斜拉索索力能够与实际情况符合,降低施工所带来的误差。(2)选取西流湾大桥部分斜拉索为研究对象,运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了每根斜拉索与索套管的耦合模型,通过调整参数来模拟HDPE套管与钢绞线斜拉索之间的接触情况,分析不同接触情况下索套管对斜拉索自振频率的影响。(3)对于成桥后的钢绞线斜拉索,由于外层HDPE套管已经安装到位,只能将加速度传感器捆绑在HDPE套管上来测量振动频率,无法直接测得内部钢绞线的振动频率来进行索力计算,且以往都是在主梁端进行测量,测试结果并不是很准确,故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测量方式,选取靠近斜拉索中间的断面来进行测量,通过现场采集HDPE套管的振动频率,和理论计算频率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对这种测量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4)考虑温度影响对已有的钢绞线斜拉索张拉计算公式进行修正,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主梁施工过程中悬臂长度对钢绞线斜拉索索力均匀性的影响,分析了挂篮上同步施工对索力均匀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修正方法。
熊赳[7](2019)在《大跨径高低塔斜拉桥施工控制及温度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现代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高低塔斜拉桥因其在适应性和美感上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应用。高低塔斜拉桥多采用悬臂浇筑法施工,其施工中间状态与成桥后的结构内力和几何线形密切相关,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际施工状态很难与合理施工状态完全一致,从而使得成桥线形和受力极易偏离于理想成桥状态。此外,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高低塔斜拉桥施工周期较长,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日照辐射与自然气温变化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高低塔斜拉桥施工控制及温度效应研究较为欠缺的现状,以清溪口渠江特大桥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大跨径高低塔斜拉桥的施工控制系统,并着重对其参数识别与状态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高低塔斜拉桥在典型施工阶段的温度效应,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介绍了高低塔斜拉桥的结构特点以及国内外较为知名的高低塔斜拉桥工程实例,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斜拉桥施工控制及温度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2)根据高低塔斜拉桥自身的设计和施工特点,并结合目前已建等高塔斜拉桥施工控制的经验,从计算模型、监测方案、技术及组织体系三个方面构建了大跨径高低塔斜拉桥的自适应施工控制系统。(3)通过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确定高低塔斜拉桥在施工控制中的主要设计参数为梁段自重和斜拉索弹性模量,然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对主要设计参数进行了修正,参数识别后的施工控制计算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主梁挠度实测值与理论值之差均在10mm以内。(4)利用已施工梁段的实测挠度数据,建立了Markov残差修正的灰色GM(1,1)模型,并对下一梁段在各个施工工况作用下的挠度进行了预测。结合灰色预测结果,提出了基于自适应控制原理的立模标高计算公式,通过实桥分析和验证表明,由Markov残差GM(1,1)模型预测得到的立模标高精度和可靠性均较高,能够满足施工控制的要求。(5)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分别计算了高低塔斜拉桥在最大双悬臂施工阶段和最大单悬臂施工阶段昼夜温差、主梁温度梯度、桥塔温度梯度、斜拉索与桥塔和主梁温差对主梁应力、挠度及斜拉索索力变化值的影响。同时针对温度效应计算结果,对高低塔斜拉桥的施工控制提出了一些指导性建议。
孙英宁[8](2019)在《基于STM32的斜拉桥索力无线实时检测系统及其应用软件开发》文中认为斜拉索是斜拉桥的主要受力构件,其索力分布将影响桥梁的受力状态。其索力变化不仅对全桥受力的合理性产生影响,而且影响主梁的线型以及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桥梁寿命、服务期限的长短等都与索力的大小直接相关,因此有必要通过索力测试以掌握结构体系中的索力状态水平,从而为结构的施工控制指导及运营监测评估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在现行成桥阶段的索力测试中,频率法因其成熟的理论及快捷、反复的操作程序,几乎成为唯一选择。本文基于该法进行索力实时测试系统开发研究,主要工作有:1、基于STM32单片微控制器设计了斜拉桥拉索索力测量系统,该系统利用单片微控制器自主进行斜拉索随机振动信号的采集、无线传输和频谱分析,从而得到斜拉索的索力;首先采用模块化设计,对微处理单元模块、加速度传感器模块、无线传输模块进行硬件选型、设计和组装,编制了相应的控制软件。然后针对安卓系统APP模式编制了快速傅里叶变换程序、WIFI客户端和界面设计软件。2、进行了索力测试系统的实验验证,首先使用该索力无线实时检测系统在桥梁实验室提供的振动试验台上进行了频率对比测试,并和传统动态测试系统进行比对,验证了该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然后在实验室中研究了环境因素对该系统的影响。最后在某斜拉桥上进行测试,与市场上较受欢迎的JMM268索力动测仪进行对比分析。3、该系统可以在桥梁索力的长期监控、结构振动的长期测试、桥梁突发事件的监测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快速可靠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赵文举[9](2020)在《基于智能轮胎与微波雷达的桥梁快速测试方法与系统开发》文中指出我国土木基础设施数量庞大造价昂贵,其安全服役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公路网上中小桥梁数量巨大但管养费用有限,导致部分桥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基于定期检测的结构技术状况评定是评价桥梁当前服役性能的主要手段,但它以人工为主,费时费力。因此,如何实现公路网上为数众多桥梁的快速测试与诊断,是国内外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冲击振动的独特优势,本文从结构输入、输出监测以及结构识别等三方面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轮胎和微波雷达的桥梁快速测试系统与方法,它通过车辆本身移动式连续激励桥梁,同时通过微波雷达非接触式测量桥梁动态位移,从而实现“边移动、边激振、边测量”的快速测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智能轮胎竖向车轮力反演。为精确识别作用于桥梁结构的移动荷载,本文考虑通过监测安装于轮胎的多传感器信息来反演竖向车桥耦合作用力。即首先通过分析研究轮胎力学特性和分析模型以及轮胎各关键参数与竖向车轮力的复杂映射关系,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LSTM深度学习算法的竖向车轮力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前期模型训练,可实现在无明确函数关系映射情况下的竖向车轮力识别。最后基于所开发的高速轮胎试验机静止和高速实验,验证了所提议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基于长标距应变传感的智能轮胎竖向变形连续实时测量。考虑到实际工程中已有传感器难以实现轮胎各点竖向变形实时连续测量,以及结合长标距应变“宏微观”的独特优势,基于SWIFT轮胎模型假设,改进了一种适用于轮胎等弯曲结构的共轭梁法,将其竖向变形求解问题转化为求解共轭结构弯矩问题。基于改进的共轭梁法,提出了一种基于长标距传感的轮胎竖向变形监测方案,并结合桥梁冲击监测车静止实验、冲击实验以及高速试验机轮胎滚动实验,通过与传统图像、激光等监测方法对比验证了所提议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针对实际工程应用中长标距传感器的选取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为其具体实施提供参考方案。(3)微波雷达测变形原理与系统开发。基于微波技术和相位干涉法,首先简要阐述了微波雷达系统组成及其测变形原理。针对实际微波雷达设备系统的研发,进行了技术方案规划和主要技术指标计算。然后,详细分析了微波雷达各分级设计方案以及软硬件实施方案。最后,根据桥梁位移监测的需求,详细分析了微波雷达在实桥工程应用中俯仰角选取方案。并通过室内精度实验和实桥实验,验证了所研发微波雷达的精度和在实桥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基于微波雷达的桥梁挠度监测与模态参数识别。以扬州北澄子河大桥为依托,在验证微波雷达多目标同步监测的同时,进一步基于环境振动下多参考点法实现桥梁结构的模态参数识别。此外,以广州南沙大桥为依托,针对微波雷达在超大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详细方案,并针对其测试现场桥梁净通航高度低、微波雷达测试俯仰角太小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动)参考点的微波雷达测点位移反演方法,以及详细分析讨论了极限环境下抑制和消除微波雷达“多径效应”等问题,最后与传统监测方法对比,在验证微波雷达测试结果有效性的同时,凸显出其测试效率高、测试结果丰富等优势。(5)基于微波雷达的桥梁多拉索索力同步监测。结合微波雷达非接触、多目标、远距离、高精度的优势,开展了基于微波雷达的桥梁多拉索索力同步监测,详细分析了微波雷达在拉索索力测试中可能出现的各测试工况和问题,并针对多拉索位于同一测试距离单元出现的信号混叠问题,引入一种融合变分模态分解和时频分析的单通道信号盲源分离方法,从而可实现多拉索索力的同步监测。最后以“南京眼”斜拉步行桥为依托,验证了所提议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6)基于改进优化算法的桥梁结构柔度识别。在上述所提议快速测试中结构输入和输出已知后,可结合现有的结构分块冲击测试方法实现结构柔度识别。考虑到实际工程应用中微波雷达由于俯仰角的限制难以实现桥梁整体结构的同步测量,现有的结构分块冲击振动测试方案在具体实施时识别精度和计算效率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优化算法的结构柔度识别方法。在该方法中,结构划分为相互独立测试的子结构。然后将各子结构测试的数据集成进行整体结构柔度矩阵识别。在子结构集成方法中,本文采用基于最小势能原理和结构模态振型正交性判别子结构模态振型方向系数,并且引入量子遗传优化搜索算法,从而可实现高精度,快速识别。最后,通过实验数据成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文德[10](2018)在《巴东长江大桥健康监测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桥梁是跨越大江大河、峡谷及湖泊等自然障碍的关键构筑物之一。这些关键构筑物的建设很重要,运营维护同样重要。忽视运营维护所造成的垮塌等事故也屡见不鲜,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造成了严重的、恶劣的社会影响。对这些关键建筑物进行运营期间的长期自动监测和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巴东长江大桥作为一座跨越长江的特大型桥梁,为保障桥梁运营期的安全,对其进行长期健康监测是运营期的重要环节。本文根据巴东长江大桥具体工程项目,在总结和研究当前国内外桥梁健康监测以及评估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该桥的健康监测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本文首先介绍了桥梁健康监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了健康监测系统对大桥安全运营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巴东长江大桥合理的健康监测方案:以软件控制操作系统为平台,以数据管理为中心,采用传感器系统、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系统、安全评估与预警系统相结合的功能模式,健康监测系统具有实用性强、兼容性好、安全可靠等优点。(2)采用Midas/civil软件对巴东长江大桥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结构在移动、温度等不同荷载下的静力响应,通过分析发现主梁在除1/2L、1/4L等传统截面应力变化明显外,还在距离中跨跨中40.4m的位置出现较明显的应力变化。通过分析也发现,在索塔距离主梁垂直向上59m位置处,出现较明显的应力变化。在确定应力监测位置时,将该两处位置纳入应力监测范围。同时开展对巴东长江大桥的动力特性分析研究。(3)通过有限元分析,掌握了大桥的静动力特性,找到了结构的敏感位置,为传感器的合理优化布置提供了指导,并根据分析结果研究制定了该桥的健康监测项目,包括索塔变位、主梁挠度、拉索索力、结构应变与温度、伸缩缝位移、主梁动力特性等。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了监测指标的阈值,依据阈值选择传感器类型。在进行主梁动力传感器优化布置时,研究采用遗传算法作为计算传感器最优埋置点的基本算法,通过Matlab程序加以实现,并通过比较分析埋置10个、20个、30个动力传感器的优劣势,最终确定了主梁埋置20个动力传感器的方案。(4)结合国内外桥梁安全评估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建立在层次分析法和变权综合原理基础上的巴东长江大桥安全评估模型,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计算底层监测指标初始权重,并利用变权综合原理修正权重。为了使各监测数据序列在同一标准下评分,采用数学方法对各监测数据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提出采用静力评估与动力评估相结合的评估策略,并且根据建立的评估模型,开发健康监测评估算法程序。(5)根据监测系统要求,对健康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进行了研究设计,主要对数据的采集与传输运作流程进行了具体设计,并提出合理的数据采集存储策略。根据数据采集与使用特点,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解决了数据冗杂问题。最后,通过对用户界面系统的设计,完成对数据的展示。
二、拉索索力远程实时测量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索索力远程实时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在特大型桥梁应变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梁监测手段发展现状 |
1.2.2 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开展工作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2 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理论 |
2.1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
2.1.1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概述 |
2.1.2 光纤传感器分类 |
2.2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原理 |
2.2.1 基于瑞利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
2.2.2 基于拉曼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
2.2.3 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
2.2.4 布里渊频移与温度或应变的关系 |
2.3 BOTDR技术 |
2.4 桥梁频移应变相关度 |
2.5 本章小结 |
3 桥梁锈蚀模拟实验 |
3.1 实验方案 |
3.2 光纤布设 |
3.3 模型加速锈蚀实验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3.4.1 对比不同直径模型光纤频移结果分析 |
3.4.2 对比不同电流强度光纤频移结果分析 |
3.4.3 模型裂缝宽度与光纤频移变化量 |
3.5 本章小结 |
4 桥梁斜拉索索力监测模拟实验 |
4.1 斜拉索索力力学分析 |
4.2 实验方案 |
4.3 斜拉索索力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桥体受潮汐涌动影响的光纤监测模拟实验 |
5.1 实验方案 |
5.1.1 模型制作 |
5.1.2 光纤安装方式 |
5.2 分布式光纤频移监测系统搭建 |
5.3 实验步骤 |
5.3.1 桥体桥梁模型横向光纤监测模拟实验 |
5.3.2 桥体桥梁模型纵向光纤监测模拟实验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模型横向光纤监测模拟实验频移变化 |
5.4.2 模型纵向光纤监测模拟实验频移变化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细杆式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及其拉索索力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拉索索力测试的常用方法分析 |
1.2.1 油压表读数法 |
1.2.2 压力传感器测定法 |
1.2.3 磁弹效应法 |
1.2.4 振动频率法 |
1.2.5 拉索伸长量法 |
1.2.6 三点弯曲法 |
1.2.7 几种常用方法的总结 |
1.3 振动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1.3.1 传统振动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
1.3.2 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1.3.3 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在桥梁索力监测中的应用与发展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细杆式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的设计 |
2.1 细杆式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的理论分析 |
2.1.1 光纤的结构和传感原理 |
2.1.2 光纤光栅传感特性 |
2.1.3 细杆式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2.1.4 基于振动频率法测索力的实用公式推导 |
2.2 细杆式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的研制 |
2.2.1 制作方案 |
2.2.2 制作材料 |
2.2.3 制作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细杆式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的试验研究 |
3.1 细杆式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的监测性能测试 |
3.2 细杆式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的索力监测试验 |
3.2.1 试验概况 |
3.2.2 横截面面积的影响 |
3.2.3 弹性模量的影响 |
3.2.4 抱裹方式的影响 |
3.3 试验结果误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细杆式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的工程应用 |
4.1 相思州大桥工程概况 |
4.2 相思州大桥斜拉索索力监测 |
4.2.1 索力监测设备 |
4.2.2 斜拉索振动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
4.3 索力识别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测量拉索索力自校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
1.2 桥梁拉索测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2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1.4 振动法测量索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拉索自振频率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2 拉索振动法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光纤光栅的基础理论 |
2.1 光纤光栅的耦合模理论 |
2.2 基于振动法测索力公式推导 |
2.2.1 振动法索力计算公式推导基本假定[63] |
2.2.2 振动法测索力实用公式 |
2.2.2.1 斜拉索的静力解 |
2.2.2.2 斜拉索的动力解[67] |
2.3 应变法测索力的实用公式 |
2.4 拉索自校准技术的实用公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索力测量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基本概况 |
3.2 测量设备 |
3.2.1 张拉设备 |
3.2.2 试验拉索 |
3.2.3 信号采集 |
3.2.4 信号处理及索力计算 |
3.3 试验振动数据 |
3.4 试验应变数据 |
3.5 索力自校准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验证 |
4.1 益阳胜天大桥 |
4.2 大桥拉索编号 |
4.3 大桥测试设备 |
4.3.1 光纤光栅型索力传感器 |
4.3.2 数据采集仪器 |
4.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4.4.1 振动法测量拉索索力 |
4.4.2 应变法测量拉索索力 |
4.4.3 拉索索力自校准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基于光纤光栅的东洲湘江大桥索力实时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索力监测的研究现状 |
1.2.1 索力监测的常用方法 |
1.2.2 光纤光栅传感器的优点 |
1.2.3 光纤光栅技术监测索力的发展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 |
2.1 光纤基本结构与传输原理 |
2.2 光纤光栅传感器监测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光纤光栅的东洲湘江大桥索力监测系统 |
3.1 东洲湘江大桥工程概况 |
3.1.1 工程概况 |
3.1.2 技术标准 |
3.1.3 东洲湘江大桥索力监测目的 |
3.1.4 光纤光栅索力监测系统建设流程 |
3.2 东洲湘江大桥索力监测系统 |
3.3 传感器模块 |
3.3.1 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安装 |
3.3.2 测点布置与选取 |
3.4 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 |
3.4.1 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 |
3.4.2 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的现场布置 |
3.5 数据处理与管理模块 |
3.6 数据分析与安全预警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东洲湘江大桥有限元模型 |
4.1 东洲湘江大桥有限元模型 |
4.1.1 材料特性与计算荷载 |
4.1.2 施工阶段划分 |
4.2 张拉施工阶段全桥索力监测结果分析 |
4.3 成桥阶段传感器测点索力监测结果分析 |
4.3.1 成桥阶段传感器测点索力变化规律 |
4.3.2 成桥阶段传感器测点拉索的健康状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东洲湘江大桥索力状态评估与分析 |
5.1 结构参数敏感性的分析 |
5.1.1 东洲湘江大桥主梁位移分析 |
5.1.2 东洲湘江大桥主梁应力分析 |
5.1.3 东洲湘江大桥斜拉索内力分析 |
5.2 桥梁静载试验分析有限元模型修正结果 |
5.2.1 桥梁静载试验 |
5.2.2 试验工况及加载车辆布置图 |
5.2.3 测点布置 |
5.2.4 试验测试模拟结果 |
5.3 成桥阶段群索索力分析 |
5.3.1 环境温度对索力的影响 |
5.3.2 成桥阶段群索索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基于Lora的桥梁拉索索力远程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监测系统测试原理分析 |
2 基于Lora的索力远程监测系统 |
2.1 监测系统整体架构 |
2.2 采集终端节点设计 |
(1)传感器模块设计 |
(2)信号调理模块设计 |
(3)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
2.3 基于Lora的无线传感网络拓扑结构概述 |
2.4 服务器端设计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频谱分析 |
3.2 监测结果分析 |
4 结论 |
(6)钢绞线斜拉索索力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斜拉桥的发展概况 |
1.1.1 国外斜拉桥的发展 |
1.1.2 国内斜拉桥的发展 |
1.2 斜拉索的结构种类 |
1.3 钢绞线斜拉索国内研究发展状况 |
1.4 斜拉索索力测试 |
1.4.1 国内外索力测试研究的发展概况 |
1.4.2 斜拉索索力测试方法综述 |
1.4.3 钢绞线斜拉索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钢绞线斜拉索初张拉索力的分析研究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平行钢绞线斜拉索初张拉方法的补充修正 |
2.2.1 前支点挂篮介绍 |
2.2.2 斜拉索初张拉方法的补充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外包HDPE套管对斜拉索振动频率的影响 |
3.1 西流湾大桥概况 |
3.1.1 总体布置 |
3.1.2 主梁 |
3.1.3 索塔 |
3.1.4 斜拉索 |
3.2 建模分析 |
3.3 模型差异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 |
3.3.1 模型建立 |
3.3.2 计算结果分析 |
3.4 斜拉索线密度对索力换算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直接测量索套管振动频率的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
4.1 振动频率法方法综述 |
4.1.1 振动频率法简介 |
4.1.2 振动频率法测量原理 |
4.1.3 振动频率法影响因素 |
4.2 西流湾大桥索套管频率测试及分析 |
4.2.1 测量方法 |
4.2.2 测量数据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钢绞线斜拉索索力均匀性分析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平行钢绞线斜拉索的施工工艺 |
5.3 平行钢绞线斜拉索的索力均匀性控制 |
5.3.1 控制索力均匀性的现有研究成果 |
5.3.2 单根钢绞线在张拉过程中的索力控制原理 |
5.4 钢绞线斜拉索初张拉方法的修正 |
5.5 悬臂长度对索力均匀性的影响 |
5.6 挂篮同步施工对索力均匀性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7)大跨径高低塔斜拉桥施工控制及温度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低塔斜拉桥结构特点及实例 |
1.2.1 高低塔斜拉桥结构特点 |
1.2.2 国内外高低塔斜拉桥实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斜拉桥施工控制研究现状 |
1.3.2 斜拉桥温度效应研究现状 |
1.3.3 目前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低塔斜拉桥施工控制系统的建立 |
2.1 依托工程 |
2.1.1 工程概况 |
2.1.2 施工流程 |
2.2 施工控制计算模型 |
2.2.1 构件模拟 |
2.2.2 材料定义 |
2.2.3 边界条件模拟 |
2.3 施工控制监测方案 |
2.3.1 结构参数监测 |
2.3.2 几何变位监测 |
2.3.3 应力监测 |
2.3.4 索力监测 |
2.3.5 温度监测 |
2.4 施工控制体系 |
2.4.1 技术体系 |
2.4.2 组织体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低塔斜拉桥施工控制中的参数识别与状态预测 |
3.1 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
3.1.1 梁段自重误差分析 |
3.1.2 混凝土弹性模量误差分析 |
3.1.3 斜拉索弹性模量误差分析 |
3.2 最小二乘法在斜拉桥参数修正中的应用 |
3.2.1 最小二乘法基本原理 |
3.2.2 最小二乘法在主要设计参数修正中的实际应用 |
3.3 灰色系统理论在斜拉桥状态预测中的应用 |
3.3.1 灰色系统理论基础 |
3.3.2 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
3.3.3 灰色预测模型在斜拉桥线形控制中的实际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低塔斜拉桥施工阶段温度效应分析 |
4.1 温度效应计算原理 |
4.1.1 温度荷载分类及特点 |
4.1.2 斜拉桥各构件温度场的确定 |
4.1.3 计算温度效应的有限元法 |
4.2 最大双悬臂施工阶段温度效应分析 |
4.2.1 昼夜温差效应 |
4.2.2 主梁温度梯度效应 |
4.2.3 桥塔温度梯度效应 |
4.2.4 斜拉索与桥塔、主梁温差效应 |
4.3 最大单悬臂施工阶段温度效应分析 |
4.3.1 昼夜温差效应 |
4.3.2 主梁温度梯度效应 |
4.3.3 桥塔温度梯度效应 |
4.3.4 斜拉索与桥塔、主梁温差效应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基于STM32的斜拉桥索力无线实时检测系统及其应用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频率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新型测量索力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基于单片微控制器的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工作内容 |
第二章 斜拉桥索力检测理论基础 |
2.1 数字信号处理理论 |
2.1.1 抗混叠滤波 |
2.1.2 模数转换 |
2.1.3 信号采样基本理论 |
2.2 斜拉索固有频率的测量原理 |
2.3 从实测固有频率计算索力的基本原理 |
2.4 斜拉索各种参数对频率法实测索力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索力无线测试系统开发 |
3.1 索力测试系统需求分析 |
3.2 索力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3.2.1 微处理单元 |
3.2.2 加速度传感器模块 |
3.2.3 无线传输模块 |
3.2.4 索力测试系统硬件编程 |
3.3 索力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3.3.1 软件开发工具 |
3.3.2 安卓系统APP模式下的索力测试系统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索力测试系统的实验验证 |
4.1 实验室验证与分析 |
4.1.1 实验室验证方案 |
4.1.2 实验结果分析 |
4.2 环境因素对斜拉桥索力无线实时测试系统的影响 |
4.2.1 电磁干扰的影响 |
4.2.2 遮挡物的影响 |
4.2.3 天气状况的影响 |
4.2.4 移动端距离的影响 |
4.3 某实际斜拉桥的实验验证与分析 |
4.3.1 英德市北江三桥概述 |
4.3.2 测量方案描述 |
4.3.3 测量结果分析 |
4.4 本文所开发系统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工作与研究成果 |
5.2 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基于智能轮胎与微波雷达的桥梁快速测试方法与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桥梁快速测试 |
1.3 竖向车轮力测量相关研究 |
1.4 微波雷达测变形相关研究 |
1.5 桥梁结构模态分析理论相关研究 |
1.6 本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目标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智能轮胎竖向车轮力识别 |
2.1 引言 |
2.2 轮胎力学特性与分析模型 |
2.1.1 轮胎力学特性 |
2.1.2 轮胎力学分析模型 |
2.3 研究框架 |
2.4 轮胎参数与竖向车轮力的映射关系 |
2.4.1 竖向变形与竖向车轮力的映射关系 |
2.4.2 轮胎转速与竖向车轮力的映射关系 |
2.4.3 轮胎胎压与竖向车轮力的映射关系 |
2.4.4 运动状态下轮胎多参数耦合与竖向车轮力映射关系 |
2.5 基于LSTM深度学习算法的竖向车轮力识别 |
2.6 实验验证 |
2.6.1 实验设计与测试方案 |
2.6.2 轮胎稳态实验结果分析 |
2.6.3 轮胎非稳态实验结果分析 |
2.6.4 讨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长标距应变传感的智能轮胎竖向变形连续测量 |
3.1 引言 |
3.2 长标距应变传感与实验制备 |
3.3 理论推导 |
3.3.1 适用于理论推导的轮胎简化模型及研究框架 |
3.3.2 适用于轮胎简化模型的改进共轭梁法 |
3.4 智能桥梁冲击车轮胎静态实验 |
3.4.1 实验制备与方案设计 |
3.4.2 静态实验结果分析 |
3.4.3 轮胎静态冲击试验结果分析 |
3.5 轮胎运动实验与讨论分析 |
3.5.1 轮胎高速实验 |
3.5.2 传感器优化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波雷达测变形原理与系统开发 |
4.1 引言 |
4.2 微波雷达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
4.2.1 微波雷达系统组成 |
4.2.2 微波雷达测变形原理 |
4.3 技术方案与主要技术指标研究 |
4.3.1 技术方案 |
4.3.2 主要技术指标计算 |
4.4 微波雷达分机设计方案 |
4.4.1 收发天线 |
4.4.2 发射机 |
4.4.3 接收机 |
4.4.4 信号处理机 |
4.4.5 辅助单元与显控单元 |
4.4.6 微波雷达整机结构方案 |
4.5 实验验证分析 |
4.5.1 雷达视线位移与被测目标竖向位移换算角度影响分析 |
4.5.2 郑州刘江黄河公路大桥实验验证 |
4.5.3 微波雷达室内精度实验验证 |
4.5.4 桥梁变形现场实验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微波雷达的桥梁变形监测与模态参数识别 |
5.1 引言 |
5.2 工程实例一:扬州北澄子河大桥 |
5.2.1 桥梁概况及测试方案 |
5.2.2 研究框架 |
5.2.3 结构变形监测 |
5.2.4 结构模态参数识别 |
5.3 工程实例二:广州南沙大桥 |
5.3.1 桥梁概况 |
5.3.2 索塔现场测试与结果分析 |
5.3.3 桥梁 L/2 截面现场测试与结果分析 |
5.3.4 桥梁3L/8 截面现场测试与结果分析 |
5.3.5 桥梁跑车实验与结果分析 |
5.3.6 环境振动下吊杆群各吊杆测试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微波雷达的桥梁多拉索时变索力同步监测 |
6.1 引言 |
6.2 基于微波雷达的桥梁多拉索时变索力同步监测方法 |
6.2.1 研究方案与框架 |
6.2.2 基于微波雷达的拉索时变索力监测方法 |
6.2.3 融合VMD与时频分析的信号盲源分离方法推导 |
6.3 “南京眼”斜拉步行桥实验 |
6.3.1 桥梁概况与实验布置 |
6.3.2 Case1 实验结果分析 |
6.3.3 Case2 实验结果分析 |
6.3.4 Case3 实验结果分析 |
6.3.5 Case4 实验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改进优化算法的桥梁结构柔度识别 |
7.1 引言 |
7.2 基于智能轮胎与微波雷达的桥梁结构柔度识别理论 |
7.2.1 研究框架 |
7.2.2 理论推导 |
7.3 基于IQGA的桥梁结构柔度识别方法 |
7.3.1 研究框架 |
7.3.2 改进的量子遗传算法判别方法 |
7.4 实例 |
7.4.1 实验室钢梁——混凝土组合桥面板试验结构 |
7.4.2 三跨连续刚构桥数值验证 |
7.5 结论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成果与创新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巴东长江大桥健康监测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桥梁健康监测的组成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和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巴东长江大桥有限元分析 |
2.1 巴东长江大桥简介 |
2.2 巴东长江大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 巴东长江大桥有限元分析 |
2.3.1 移动荷载作用下计算分析 |
2.3.2 温度效应作用下计算分析 |
2.3.3 荷载组合效应下结构受力分析 |
2.3.4 动力特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传感器布置研究 |
3.1 监测参数的确定 |
3.2 传感器的选择 |
3.2.1 监测指标阈值的确定 |
3.2.2 传感器的选用 |
3.3 静力传感器布置研究 |
3.3.1 应变传感器布置 |
3.3.2 索力传感器布置 |
3.3.3 温度传感器布置 |
3.3.4 GPS系统布置 |
3.3.5 伸缩缝位移传感器布置 |
3.4 动力传感器优化布置研究 |
3.4.1 优化准则常用方法 |
3.4.2 优化布点常用计算方法 |
3.4.3 本文遗传算法计算过程 |
3.4.4 优化测点计算 |
3.5 其他传感器系统布置 |
3.5.1 交通视频监测系统 |
3.5.2 车辆动态称重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设计研究 |
4.1 概述 |
4.2 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 |
4.2.1 系统总体设计 |
4.2.2 数据采集层 |
4.2.3 数据汇聚与传输层 |
4.3 数据分析处理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安全评估及预警系统设计研究 |
5.1 概述 |
5.2 层次分析法及变权综合原理 |
5.2.1 层次分析法 |
5.2.2 变权综合原理 |
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安全评估方法研究 |
5.3.1 评估体系的建立 |
5.3.2 变权综合原理举例说明 |
5.4 评估系统的实现 |
5.5 预警系统设计 |
5.5.1 预警阈值的设定 |
5.5.2 预警层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数据管理及用户界面系统设计 |
6.1 数据管理系统 |
6.1.1 数据库结构模块 |
6.1.2 数据库设计 |
6.2 数据使用用户 |
6.3 用户界面系统 |
6.3.1 系统登录界面 |
6.3.2 监测子项目设置 |
6.3.3 监测实时数据显示界面 |
6.3.4 数据查询界面 |
6.3.5 预警界面及评估报告下载界面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Matlab遗传算法主要程序 |
附录二 测点数据评价流程控制模块部分代码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拉索索力远程实时测量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在特大型桥梁应变监测研究[D]. 孙晓伟.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2]细杆式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及其拉索索力监测中的应用[D]. 吴雨佼.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3]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测量拉索索力自校准技术的研究[D]. 徐婧.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4]基于光纤光栅的东洲湘江大桥索力实时监测系统[D]. 庞晰中.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5]基于Lora的桥梁拉索索力远程监测系统设计[J]. 吴立鑫,孙玉国. 软件, 2020(01)
- [6]钢绞线斜拉索索力控制研究[D]. 贺正龙.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7]大跨径高低塔斜拉桥施工控制及温度效应分析[D]. 熊赳.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8]基于STM32的斜拉桥索力无线实时检测系统及其应用软件开发[D]. 孙英宁.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基于智能轮胎与微波雷达的桥梁快速测试方法与系统开发[D]. 赵文举. 东南大学, 2020(01)
- [10]巴东长江大桥健康监测系统设计研究[D]. 文德.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