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以推动重型卡车增长

重组以推动重型卡车增长

一、重组为重型载货车增长加力(论文文献综述)

董加伟[1](2019)在《MY重型卡车制造公司采购管理》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重型卡车制造行业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重型卡车市场的年销量已居世界第一,面对这样庞大的重型卡车市场,国外巨头开始加力在华布局、国内重型卡车行业新进入者不断增加、老牌的重型卡车制造企业也在升级换代,市场竞争甚是激烈。采购管理是重型卡车制造企业的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企业能否可持续的发展以及能否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本文首先对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风险、采购成本控制等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框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然后过对流程再造理论、供应商管理早期介入理论的研究,制定本文研究技术路线。本文以MY公司作为重型卡车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其采购所需配件规格繁多、类型复杂、供应商体系庞大,在分析重型卡车制造业采购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法对MY公司集中采购情况、采购成本构成、供应链的构成、供应商管理、采购流程和组织结构等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MY公司采购管理存在采购订单的响应速度、采购成本、采购风险、采购信息化等方面均存在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从建立能够实现快速响应的采购组织、对内部与外部采购风险进行控制、用总成本的概念来管理采购成本、加强采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方案。采购管理优化方案实施的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显着提高MY公司的订单交付准时率、供应商配件合格率,采购成本降低,采购管理中的内外部风险得到控制,并提高了采购信息化管理水平。针对采购管理优化方案,本文从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完善供应商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MY公司采购管理优化的实施保障。完善采购管理优化效果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本刊讯[2](2018)在《中国质协发布2017年度质量技术奖励决定》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质量协会近日发布《关于2017年度质量技术奖励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航天伺服研制全过程预防差错技术方法体系及工程实践"等5项成果、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显示事业群"京东方集团化循环驱动质量管理模式构建与运营"等20项成果,分别授予质量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授予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基于SPC技术的全流程质量管控平台构建与应用"等21项成果质量技术奖优秀奖。

陈骁[3](2016)在《BH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投资型经济拉动方式在逐渐向消费型经济拉动方式转换。商用车企业普遍产能过剩,急需要企业重新深入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结合自身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快速进行战略转型,在行进中调整姿态,以便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论文中涉及的BH公司是一家商用车生产企业,主营产品是中型卡车,目前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方面还存在困惑。笔者首先通过调研问卷、一对一访谈、座谈会、内外部资料研读等方法收集数据了解BH公司战略管理的现状,通过剖析总结了该公司存在的发展战略定位不准确、战略实施缺乏资源投入规划和职能战略支撑等主要问题。其次,运用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对公司所面临的宏观环境、中观产业环境和标杆企业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分析了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然后,本文基于对BH公司内部资源能力的研究和其所面对的外部环境研究,运用GE矩阵、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等管理工具,为BH公司重新进行了发展战略的设计以解决当前战略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具体来说,明确了BH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未来5年的战略目标,关键战略举措,商业模式设计,竞争战略选择等。最后,文章提出BH公司战略实施中的策略和保障方案等,为实现BH公司的战略转型和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提供了保障。本文旨在通过研究BH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破解公司当前发展难题,实现公司快速健康发展,也希望为其他同类型的制造型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吴道稳[4](2015)在《中国内外资汽车企业效率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汽车产业历经60多年的发展,到2013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近4万亿元,2014全国汽车产销量已经分别达到2372.29万辆和2349.19万辆,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中国汽车产业从1983年开始走上对外开放和合作的道路,外资开始进入中国汽车产业,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汽车产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家也取消了对外资企业持股比例的限制,外资汽车企业开始新一轮扩张,到2013年外资汽车企业数量已经达到743家,总产值达10545万亿元。同时外资汽车企业以不到1/5的企业总数,获取了整个行业超过1/3的利润,与之相比内资汽车企业以4/5的企业总数,仅获得行业2/3的利润,这表明内资汽车企业在效率上与外资汽车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对于内资和外资汽车企业的效率差异国内很少有相关的定量分析研究,而对于导致内外资汽车企业之间效率差异的因素的相关研究则更少,因而对内外资汽车企业效率差异以及导致效率差异的原因进行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首先本文采用DEA方法及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了内外资汽车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内外资汽车企业在技术效率方面,从静态上来看,外资汽车企业在技术效率值要高出内资汽车企业;在动态上,内外资汽车企业都在不断提高,但外资汽车企业技术效率提高速度明显要快于内资汽车企业,内外资汽车企业在技术效率上差距正在不断扩大。(2)在规模效率上,内外资汽车企业整体上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而从规模效率动态变化上来看,内资汽车企业在2007-2013年间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平均值为1,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而外资汽车企业在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平均值为1.05,显示外资汽车企业在规模效率上是在不断提高的。(3)从技术进步指数上来看,内外资汽车企业技术进步指数都大于1,表明内外资汽车企业的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2007-2013年间,内资汽车企业纯技术进步指数平均值为1.041,而同期外资汽车企业的均值为1.233,这表明内资汽车企业在技术进步上与外资汽车企业存在差距。(4)在动态效率变化上,无论是在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变化还是综合技术效率上,内资汽车企业均落后于外资汽车企业,虽然内资汽车企业整体效率在不断提高,但提升的速度低于外资汽车企业,内外资汽车企业在效率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其次,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内外资汽车企业在企业规模、销量及市场占有率、自主创新能力及投入和零部件生产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1)内资汽车企业虽然在总资产规模和总产值方面超过外资汽车企业,但由于内资汽车企业数量众多、生产分散,从而导致内资汽车企业在资产规模和企业产值方面均不如外资汽车企业,这可能是导致内资汽车企业在规模效率上不如外资汽车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2)市场占有率方面,在乘用车整车市场上,外资汽车品牌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特别是在中高档汽车市场上更是如此,而内资汽车企业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档汽车市场,影响了内资汽车企业的效率,同时外资企业对低档汽车市场的重视将会导致自主品牌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3)在技术水平和研发投入方面,一方面虽然内资汽车企业在研发投入上不断增加,但无论是在研发投入总量上还是投入比例上,与国外汽车公司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在研发产出上,从专利申请量来看,已经和外资汽车企业齐平,但从专利申请结构上来看,与外资汽车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内资汽车企业申请专利多为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比较不高,而专利申请质量和集中度也有待提高。(4)在汽车零部件市场上,外资汽车企业主导了绝大部分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外资汽车企业通过对关键零部件控制,获取高额利润,压缩了内资汽车企业的利润空间,即使内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在选择零部件供应商时也以外资企业为主,因而在综合获得能力上远远不如外资汽车企业。最后本文给出提高内资汽车企业效率的相关建议,认为内资汽车企业应加快合并重组步伐,进行海外扩张,以提高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增加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同时政府运用政府采购政策,大力支持内资汽车企业的发展。

田永君[5](2012)在《汽车制动系统行业市场分析以及MS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已经驶上了蓬勃发展的高速之路。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逐年提高。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在性价比方面优于其他国家产品,但缺乏高附加值汽车零部件产品,特别是高端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基本上被外方所垄断,并且高端汽车零部件企业多为外资独资企业或控股企业。本文在分析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汽车制动系统中长期市场需求空间及规模,结合目标企业发展实际提出了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为企业在产品、市场、研发、产能建设、组织结构调整等方面的中长期战略部署提供依据。本文通过从实际出发,首先研究了国汽车工业发展分析及市场预测,然后根据本文的实际,提出了相关的理论依据,随后进行了国外汽车制动系统行业发展分析,国内汽车气压制动系统行业发展分析,国内汽车液压制动系统行业发展分析,汽车制动系统售后市场及出口市场分析,然后根据目标对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及SWOT分析,最后提出了适合该企业发展的战略发展规划以及确保中长期战略规划顺利实施的相关措施等。

李敏[6](2010)在《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吸取了演化经济学的思想,运用融合了复杂系统科学的现代经济学方法,来分析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问题。结合“耗散结构”、“竞争与协同”、“序参量”、“随机涨落”、“超循环模式”、“渐变与突变”、“混沌与分形”等理论,分析了汽车制造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并通过技术变迁、制度变迁及二者之间的协同,分析了系统演化的内外动力。总之,汽车制造业系统具有复杂性和演化性,是一个自组织与他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根据logistic方程建立了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阶段分析与混沌性分析。本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系统的整体特征、主要结构以及环境:在整体特征部分,对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模型进行了模拟分析及子系统构成分析,结果证明该系统符合logistic方程的S型演化特征,目前处于系统演化的起飞阶段;在主要结构部分,通过对产品结构分解,分析了S型演化特征的形成原因,指出该系统符合结构分形规律,同时,从产业组织结构角度分析了系统演化的主导力量和组织基础;在环境分析部分分别就自然环境、供需环境和相关产业方面进行了分析。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具有演化的阶段性特征,其S型演化过程符合状态分形规律,本文将其演化过程划分为系统形成阶段、系统封闭阶段、系统升级阶段、系统复杂化阶段和系统开放化阶段,分别分析了每一阶段的系统演化机制与动力,并总结出每一阶段的系统动力图,分析了每一阶段的主要正负反馈回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关系、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系统逐渐复杂化和开放化的趋势、演化过程中发生的“路径依赖”与“锁定”……并得出结论与启示: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在演化的每一阶段都会出现特有的问题,顺应系统演化规律的制度和技术变迁会为系统的演化起到促进作用,而静止的、片面的制度和技术安排只能阻碍系统的健康演化与可持续发展。最后,本文提出了优化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的产业政策,指出要树立政策制定的系统观、演化观,并在系统的开放性、可持续性、产业组织、产业结构、自主创新和管理模式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产业政策。

黄锦华[7](2010)在《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策略研究 ——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文中指出当前的中国已被普遍认为是新兴的“世界工厂”,许多产品上都出现了“中国制造”的标签,然而“在”中国制造并不意味着“由”中国制造。通过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研究不难发现,当本土企业仍严重依赖于国外投资者的技术时,“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是不真实的。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跨国汽车公司及全球零部件供应商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中国汽车企业受到不同时期政策及市场需求的影响,选择了合资与自主创新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显现的生命力也不同。因此,本文在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下,透过治理的视角,旨在回答不同发展模式下中国汽车企业应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产业升级的问题。作为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全球价值链涉及全球范围内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生产及分销,直至最终消费者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当全球价值链理论用于分析价值链上各个环节以及不同价值链之间产品和服务的流动时,它只是一种描述性的结构,为研究数据的产生提供一个启发性的框架;当它用于解释全球收入分配的决定因素以及确定缓解不平等趋势的政策杠杆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因此,全球价值链也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框架(Kaplinsky and Morris,2001),被广泛用于分析全球价值产业转移、利润分配、产业升级、产业集群、产业政策、扶贫就业等全球化下的热点问题。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全球价值链理论从产业视角重点研究治理和升级问题。升级是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概念,即通过获取技术能力和市场联系,以使企业提高竞争力并转移到更高价值的活动。而治理则是价值链分析的核心概念,指经济活动的非市场协调,它强调价值链中权力关系及其形成和使用该权力的机构,是讨论升级策略的前提。在全球化的经济活动中,总有某些企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全球生产、物流和分销的组织过程,这些主导企业通过它们构建的治理结构制定各种重要决策,影响着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市场准入与活动范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装配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相应发生变化,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由此重新解构。发展中国家的汽车产业一方面因此获得了进入全球汽车生产体系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遇到阻碍价值链升级的困境。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由不同产业政策所驱动,并受全球化和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合资模式与自主创新模式。经济发展的内生模型认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FDI会为本土企业带来技术溢出,然而,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在嵌入由跨国汽车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后,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术能力,在全球市场上获取技术优势仍非常困难,面临着溢出拦截。自主创新企业构建了由自己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但在核心技术、营销、物流及风险资本等高级要素发展能力的培育上,仍需要得到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多只能以二级或三级供应商的身份嵌入全球价值链,其升级应以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变更为基础,从企业、协会和政府三个层面进行努力。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意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主要梳理了全球价值链治理及升级的相关研究,为全文的分析提供理论框架和基础。第三章探讨了汽车产业全球化生产格局的特征、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第四章首先回顾了中国汽车企业合资模式与自主创新模式的形成过程,然后用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对现阶段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第五、第六章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通过跨案例研究和文献研究,分别探讨了中国汽车企业及零部件企业的升级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中国汽车产业升级应重点把握汽车全球价值链的零部件供应与研发环节。从价值链的附加值构成比例中可看出汽车零部件环节在整个汽车价值链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产品研发是汽车工业技术结构的首要环节,在此基础上,汽车制造商才能对零部件进行统筹组装,考虑到研发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提升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因此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而从财务的角度看,汽车产业研发环节的投入产出比远远高于制造环节的投入产出比。因此,无论是通过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研发环节都是汽车产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掌控了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意味着能够拥有竞争优势,同时也代表了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高低。其次,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影响着知识的传递,进而影响升级。知识转移和升级主要受到全球价值链的结构、链上主导企业的战略等制度设置的影响,它们决定了知识流动和升级的速度与方向。企业获取能力的方式可以是通过自身的积累和提高;也可以是在全球价值链上通过出口进行学习以及FDI的溢出效应等方式获得升级。中国汽车产业升级需要重点提高技术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在汽车产业中,产品开发是联结技术和市场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产品开发(即整车开发),汽车企业才能吸收、改进和应用大量相关技术。也就是说,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技术扩散一定会发生,但技术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中国并非是必然、自动、线性和没有成本的。技术转移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最主要取决于中国汽车企业为提升本土技术能力所做的努力。最后,全球价值链升级并不一定遵循某种既定的路径,不同发展模式下的中国汽车企业所面临的升级困境与策略选择也不相同。事实上,无论是选择哪种发展模式都会遇到升级的阻碍或困境,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升级策略选择。在自主创新模式下,中国本土汽车企业能否在发展初期依靠本土市场所提供的空间来培育难以简单模仿复制、高进入壁垒的技术研发与创新等高级要素发展能力,成为其能否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全球价值链的核心要素,这不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内市场的“保护”策略。而在合资模式下,中国合资汽车企业在俘获型治理关系中的过程升级和产品升级得到印证,功能升级比较困难,但通过日益明晰的专业化生产与劳动分工,有可能发展成为某类产品生产的专业制造商,满足汽车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的需要。

张丽[8](2010)在《重庆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产业是重庆市的第一支柱产业,是重庆市最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国务院3号文件把重庆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按照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庆是国家汽车工业重点布局的城市之一。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是零部件产业,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对技术创新相关理论的学习,对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产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及经验借鉴,在对重庆市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人工神经网络(ANN)科学地、系统地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结合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2005-2009五年的相关数据分析,最终确定了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最后,在对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了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应该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对策措施,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制定政策的参考。本文基于对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从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定量、定性分析,首次采用AHP和ANN相结合的方式,希望能给以后的学者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借鉴,为重庆市汽车产业的技术升级提供参考。

吴长水[9](2009)在《电控单体泵系统及实时控制软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控高压燃油直接喷射技术是柴油机提高柴油机动力性、实现低污染、低油耗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为满足愈加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和高速重载车辆功率提升的应用需求,开发各种形式的电控高压燃油喷射系统及提升其性能已成为柴油机应用研究领域的重点。本文结合厂校合作重大攻关项目——电控单体泵柴油机的研制与开发,对电控单体泵系统及其实时控制软件进行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建立单体泵燃油喷射系统的仿真分析模型,着重对电控单体泵燃油喷射系统的喷射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了喷射压力、喷油速率、喷射延迟等参数随运行工况变化的特性,并分析了柱塞/喷孔直径直径比、长度比等结构参数对燃油喷射系统喷油特性的影响。2.对电控单体泵燃油喷射系统的喷射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对喷射过程中影响延迟的运行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并且在试验的基础上对喷油延迟特性进行了方差分析,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的运行参数对燃油喷射系统喷射延迟的影响程度,以此实现喷射延迟脉谱和油量线性化脉谱的优化标定。3.引入并采用了先进的系统开发平台、开发工具和开发流程。在软件的设计过程中贯彻了可靠性设计的原则和实时多任务的思想,对实时控制软件进行了多任务模块化设计、系统失效恢复设计、抗干扰设计、冗余设计。并对实时控制软件进行了测试。4.在自主研发的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上进行了实时控制软件的测试,利用代码自动生成软件(TargetLink)对控制算法模型进行了模型在环仿真、软件在环仿真测试以考察代码的生成精度,以电控柴油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开发为背景,利用TargetLink自动代码生成工具,实现了模型程序代码至控制系统标准C代码的生成。5.对整个控制系统进行了柴油机的实机应用试验,完成了整个ECU电控系统、单体泵系统、柴油机系统的集成和匹配试验。

肖海滨[10](2008)在《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研究》文中指出2007年,重庆市的汽车产量突破了100万辆,如此巨大的产量背后是一个渐成规模、日益完善的汽车产业集群。但是,重庆市的汽车产业集群是如何形成的?其形成原因是什么?目前产业集群的运行状况如何?政府应该制定怎样的政策或战略进行引导?这些问题即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主要任务是分析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保持竞争优势的要素并为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波特提出的产业集群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这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系统完整地阐述了产业集群理论(包括产业集群的成因、发展、衰退)和支撑产业集群的钻石体系要素。本研究的框架正是基于波特的产业集群和钻石体系理论,通过对重庆汽车产业的形成、发展(其中包括迄今对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内企业发展历程的最为完整的梳理)以及重庆汽车产业集群的钻石体系要素具体化程度的研究,得出相关结论的。本文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过程中的相关概念定义以及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四章节则分别对重庆汽车产业集群的现状、发展历程和钻石体系要素以及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第五章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做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持续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发现重庆市汽车产业存在着比较突出的产业集群特征;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重庆的汽车产业经历了繁杂的重组、合并过程,这一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而且正是因为这一过程才使得重庆汽车产业初具集群规模;但是我们也发现,该集群的钻石体系要素并没有完全具体化,这需要集群内的企业以及重庆市相关政府机构,在规避产业集群风险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战略。

二、重组为重型载货车增长加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组为重型载货车增长加力(论文提纲范文)

(1)MY重型卡车制造公司采购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分析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采购与采购管理
        2.1.2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2 流程再造理论
        2.2.3 集中采购理论
        2.2.4 供应商早期介入理论
第三章 MY重型卡车制造公司采购管理现状与问题
    3.1 MY重型卡车制造公司基本情况
        3.1.1 公司概况
        3.1.2 重型卡车制造行业采购特点
    3.2 MY重型卡车制造公司采购管理现状描述
        3.2.1 公司集中采购情况
        3.2.2 采购成本构成
        3.2.3 公司供应链结构
        3.2.4 公司采购流程
        3.2.5 供应商管理现状
    3.3 MY重型卡车制造公司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采购订单响应速度存在的问题
        3.3.2 采购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3.3.3 采购风险存在的问题
        3.3.4 采购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MY重型卡车制造公司采购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采购订单响应速度过慢的原因分析
        4.1.1 采购需求不准确
        4.1.2 供应商交货不及时
        4.1.3 采购产品在途物流管控不到位
        4.1.4 供应商评价和管理制度不规范
    4.2 采购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没有编制科学完善的采购计划
        4.2.2 缺乏规范的采购询价机制
        4.2.3 采购岗位的建设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4.2.4 库存积压导致采购资金占用严重
    4.3 存在采购风险的原因分析
        4.3.1 来自于MY公司内部的采购风险
        4.3.2 来自于供应商方面的供应风险
        4.3.3 其他方面因素的风险
    4.4 采购信息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内部协同一体化程度不够
        4.4.2 外部信息化不够没有建立电子采购平台
        4.4.3 采购数据维护不及时
第五章 MY重型卡车制造公司采购管理的改进对策
    5.1 加快采购订单响应速度优化策略
        5.1.1 采购快速响应的组织管理
        5.1.2 流程优化提高采购订单需求准确程度
        5.1.3 提高产品件通用程度、模块化供货
        5.1.4 加强供应商管理
    5.2 应对采购风险的策略
        5.2.1 内部采购风险的管理
        5.2.2 外部采购风险的管理
        5.2.3 供应链风险的管理
    5.3 合理管理采购成本
        5.3.1 编制科学完善的采购计划
        5.3.2 规范采购询价机制
        5.3.3 健全采购岗位的建设与监督机制
        5.3.4 注重库存管理
    5.4 应对采购信息化不足的对策
        5.4.1 促使采购部门与其它部门实现协同一体化
        5.4.2 实现采购管理向供应链管理转变
第六章 MY重型卡车制造公司采购管理改进效果分析
    6.1 MY重型卡车制造公司采购管理改进目标
    6.2 MY重型卡车制造公司采购管理改进的定量评价
        6.2.1 采购订单快速响应分析
        6.2.2 采购风险控制分析
        6.2.3 采购成本控制分析
        6.2.4 采购信息化分析
        6.2.5 MY重型卡车制造公司采购管理改进效果整体评价
    6.3 MY重型卡车制造公司采购管理改进中应注意的问题
        6.3.1 管理层转变战略采购观念
        6.3.2 树立以能为本的用人理念
        6.3.3 建立与供应商共赢体系
        6.3.4 完善采购管理优化效果评估反馈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BH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战略管理主要流派
        2.1.1 设计学派的起源及核心思想
        2.1.2 计划学派起源与代表思想
        2.1.3 定位学派的起源及核心思想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三章 BH公司战略管理现状
    3.1 BH公司概况
        3.1.1 BH公司简介
        3.1.2 BH公司组织机构
        3.1.3 BH公司人员情况
    3.2 BH公司战略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3.2.1 BH公司战略管理现状
        3.2.2 BH公司战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BH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4.1 宏观经济形势研究分析
    4.2 中观产业趋势研究分析
    4.3 BH公司的内部综合诊断分析
        4.3.1 战略管理诊断分析
        4.3.2 价值链诊断分析
        4.3.3 组织管理分析
        4.3.4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4.4 BH公司的SWOT分析
第五章 BH公司发展战略体系设计
    5.1 BH企业愿景与使命
        5.1.1 同行业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对标
        5.1.2 BH公司使命、愿景与价值观设计
    5.2 BH总体战略定位
    5.3 BH总体战略目标
        5.3.1 第1阶段—细分行业前10
        5.3.2 第2阶段—细分行业前8
        5.3.3 第3阶段—细分行业前6
    5.4 BH业务战略规划
        5.4.1 业务选择
        5.4.2 BH所在行业的竞争分析
        5.4.3 BH公司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5.5 BH公司职能战略
        5.5.1 研发职能战略
        5.5.2 人力资源职能战略
第六章 BH公司战略落地思路与方法
    6.1 战略实施的推进方法
    6.2 战略PDCA管控体系
    6.3 战略中的风险防控
第七章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或创新
    7.2 论文的局限性
    7.3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内外资汽车企业效率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2 效率测算相关理论综述
    2.1 效率的定义和分类
    2.2 效率的测算方法
        2.2.1 参数方法
        2.2.2 非参数方法
    2.3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介绍
        2.3.1 规模报酬不变模型
        2.3.2 规模报酬可变模型
        2.3.3 Malmquist指数模型
        2.3.4 数据包络模型研究进展
3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3.1.1 奠定基础阶段(1953-1983年)
        3.1.2 合资发展阶段(1983-2001年)
        3.1.3 快速发展阶段(2001-至今)
    3.2 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分析
        3.2.1 中国汽车产业规模
        3.2.2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
        3.2.3 中国汽车产业的产品结构
4 内外资汽车企业效率的计算分析
    4.1 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取
        4.1.1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的原则
        4.1.2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4.1.3 数据和评价单元的选取
    4.2 DEA计算结果分析
        4.2.1 DEA静态效率计算结果分析
        4.2.2 DEA动态效率分析
    4.3 小结
5 内外资汽车企业效率差异原因分析
    5.1 内外资汽车企业效率的影响因素
    5.2 内外资汽车企业资产和生产规模分析
    5.3 内外资汽车企业销量及市场占有率比较
    5.4 内外资汽车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比较
    5.5 零部件生产能力比较
    5.6 小结
6 政策建议
    6.1 加快产业内企业兼并重组步伐,扩大企业规模
    6.2 加快拓展海外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
    6.3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6.4 完善产业链条,提高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
    6.5 国家政策扶持内资汽车企业发展
    6.6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汽车制动系统行业市场分析以及MS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以及论文结构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全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企业市场理论研究
        2.1.1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2.1.2 售后服务营销理论
第三章 汽车制动系统行业市场研究
    3.1 国外汽车制动系统行业总体发展状况
        3.1.1 国外主要制动系统产品生产企业简析
        1. 德国威伯科(WABCO)
        2. 德国克诺尔(Knorr-Bremse)
        3. 德国大陆集团(Continental AG)
        4. 德国博世集团(BOSCH)
        3.1.2 国外汽车制动系统及关联产品技术发展趋势
        1. 全电路制动系统
        2. 缓速器
    3.2 国内汽车制动系统行业发展情况
        3.2.1 国内重型车气压制动系统行业发展分析
        3.2.2 竞争对手分析
        3.2.3 主要载货车企业发展分析
        3.2.4 国内汽车液压制动系统需求规模及预测
        3.2.5 国内主要液压制动系统生产企业配套关系
        3.2.6 竞争对手分析
    3.3 售后市场分析
        3.3.1 重型车气压制动系统
        3.3.2 液压制动系统售后市场
    3.4 出口市场分析
第四章 MS 公司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4.1 MS 公司简介
    4.2 MS 公司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4.2.1 企业运行现状分析
        4.2.2 MS 公司现状问题分析
第五章 MS 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5.1 企业未来发展的 SWOT 分析
        5.1.1 企业拥有的比较优势(S)
        5.1.2 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W)
        5.1.3 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O)
        5.1.4 需要应对的挑战(T)
    5.2 MS 公司发展战略的目标
        5.2.1 MS 公司发展的使命
        5.2.2 MS 公司发展的愿景
    5.3 MS 公司目标市场定位以及战略类型选择
        5.3.1 MS 公司战略定位
        5.3.2 MS 公司规划战略选择
        5.3.3 重点产品发展规划
第六章 MS 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6.1 调整产品结构,形成合理的产品布局
    6.2 推进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运营机制
    6.3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和引进高端人才的力度
    6.4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完善营销网络的建设
    6.5 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有关产业演化理论的评介
        1.1.2 有关汽车制造业演化的实证研究
        1.1.3 吉林省汽车制造业演化简况
    1.2 本论文的方法论基础——融合复杂系统科学的现代经济学方法..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创新之处
        1.4.1 理论创新
        1.4.2 实证创新
    1.5 不足及需要改进之处
第2章 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的理论基础
    2.1 汽车制造业系统的基本特性
        2.1.1 汽车制造业系统的复杂性
        2.1.2 汽车制造业系统的演化性
    2.2 汽车制造业系统的内在演化机制与动力
        2.2.1 汽车制造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
        2.2.2 汽车制造业系统的演化动力
    2.3 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的Logistic 方程模型
        2.3.1 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模型的建立
        2.3.2 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模型的演化阶段分析
        2.3.3 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模型的混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的概述
    3.1 系统的整体特征
        3.1.1 整体状态变量及成长速度分析
        3.1.2 子系统构成分析
    3.2 系统内的主要结构
        3.2.1 产品结构及主要产品分析
        3.2.2 产业组织及主导企业分析
    3.3 系统外的环境影响
        3.3.1 自然环境
        3.3.2 供需环境
        3.3.3 相关产业部门环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的演化分析
    4.1 系统形成阶段的演化
        4.1.1 系统结构的形成
        4.1.2 内外作用下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
        4.1.3 制度先导下的系统初始演化
    4.2 系统封闭阶段的演化
        4.2.1 系统的封闭演化
        4.2.2 封闭系统的摸索与自我演化
        4.2.3 制度阻碍技术变迁下的系统封闭演化
    4.3 系统升级阶段的演化
        4.3.1 系统的升级
        4.3.2 他组织向自组织的过度
        4.3.3 技术与制度协同变迁下的系统升级演化
    4.4 系统复杂化阶段的演化
        4.4.1 系统的复杂化
        4.4.2 系统内结构的完善
        4.4.3 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下的系统演化
    4.5 系统开放化阶段的演化
        4.5.1 系统的开放化
        4.5.2 系统内外协同与竞争关系的增强
        4.5.3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下的路径突破演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优化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的产业政策分析
    5.1 树立产业政策制定的系统观、演化观
        5.1.1 以系统演化观来看待产业政策制定的边界
        5.1.2 产业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到对象的系统性
        5.1.3 产业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到对象的演化性
    5.2 制定优化产业系统演化的产业政策
        5.2.1 提高系统的开放性
        5.2.2 构建系统的可持续性
        5.2.3 创新系统内的产业组织
        5.2.4 完善系统内的产品结构
        5.2.5 鼓励汽车技术自主创新
        5.2.6 改进产业管理模式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7)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策略研究 ——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基本概念
        一、汽车产业
        二、汽车产业价值链
        三、汽车产业价值链治理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分析框架
        二、理论拓展
        三、升级策略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治理研究
        一、治理的含义
        二、治理产生的原因
        三、治理的模式
        四、治理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五、简要评述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治理研究的理论溯源
        一、经济学领域的解释
        二、资源能力学说的观点
        三、其他相关的学说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升级研究
        一、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
        二、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升级的关系
    第四节 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研究
        一、现有研究状况
        二、简要评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下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汽车产业全球化的主要趋势
        一、全球汽车产量的高速增长
        二、核心市场依然重要
        三、生产的区域整合日益增强
        四、国家与本土因素的影响继续存在
    第二节 汽车产业的全球价值链
        一、一种嵌套结构
        二、汽车产业中的全球价值链
    第三节 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治理:解决企业间关系的难题
        一、主要汽车生产国治理模式的变革
        二、美国汽车产业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变革
    第四节 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的重构
        一、全球汽车产业中装配商与供应商关系变化的表现
        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重构
        三、零部件产业中的跟踪设计与跟踪采购
        四、日益重要的全球供应网络
        五、跟踪采购的局限性
        六、全球价值链重构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1949年之前的"零起点"
        二、1949-1978年的中央计划经济时期
        三、1978-1994年的初步增长阶段
        四、1994-2004年的集中生产阶段
        五、2004年以后的高速增长阶段
    第三节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判断
        一、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分析
        二、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判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发展模式下中国汽车企业的升级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多案例分析
    第一节 理论回顾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回顾
        二、分析框架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择标准及数量
        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与研究发现
        一、案例企业的基本情况
        二、案例企业的价值链治理与升级实践
        三、不同发展模式下汽车企业的升级困境与策略选择
    第四节 引申讨论
        一、理论启示
        二、实践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球价值链治理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升级研究
    第一节 汽车全球价值链治理与中国零部件企业升级
        一、汽车企业的配套体系与价值链治理模式
        二、汽车零部件特性与价值链治理模式
        三、不同治理模式下升级的政策支持
    第二节 基于治理模式变更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升级策略
        一、零部件企业能力的提高
        二、行业协会的辅助作用
        三、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证调研名单
附录二 课题调研(访谈)设计
附录三 典型中高级轿车(2.5-4.0L)零部件分类表
附录四 中国主要汽车总成和零部件生产企业数量及产量统计
附录五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重庆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2.2 本文的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零部件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相关研究
        1.3.2 创新能力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重点、难点问题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研究及理论
    2.1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概念
        2.1.2 技术创新的概念
        2.1.3 产业创新与产业技术创新
        2.1.4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2.2 技术创新理论
        2.2.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2.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2.3 纳尔逊和温特的演化经济理论
        2.2.4 新熊彼特主义的技术创新理论
    2.3 产业技术创新理论
        2.3.1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
        2.3.2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变革
        2.3.3 产业技术创新扩散
        2.3.4 产业集群创新理论
    2.4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研究
3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3.1 国外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3.1.1 美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3.1.2 日本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3.1.3 德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3.1.4 韩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3.2 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3.2.1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
        3.2.2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现状
        3.2.3 兄弟省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及技术创新现状
    3.3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经验借鉴
        3.3.1 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扶持产业创新发展的保障
        3.3.2 创新平台的搭建是产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支撑
        3.3.3 建立产业联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3.3.4 企业坚持自主创新是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
        3.3.5 产业集群将有力地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4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4.1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产业规模
    4.2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产业结构
    4.3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产业布局
5 建立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5.1 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5.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5.3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5.3.1 层次分析法(AHP)
        5.3.2 人工神经网络(ANN)
        5.3.3 层次分析法与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的集成
    5.4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5.4.1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5.4.2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确定指标的权重
        5.4.3 最终权重的确定及评价
6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及成因分析
    6.1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6.2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的成因分析
        6.2.1 技术创新基础能力落后于汽车整车产业
        6.2.2 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6.2.3 技术创新产出较低
        6.2.4 缺乏核心技术产品,技术水平低
        6.2.5 产业集群水平低,效果不明显
        6.2.6 人才流失严重,高级专业人才匮乏
7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确定
    7.1 我国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
    7.2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发展的重点领域
        7.2.1 AMT、DCT 自动变速器
        7.2.2 齿轮
        7.2.3 电动汽车电池
8 提升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8.1 政府层面
        8.1.1 加强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
        8.1.2 继续加大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投入
        8.1.3 改善零部件产业融资环境
        8.1.4 推进产学研合作走向深入
        8.1.5 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8.2 企业层面
        8.2.1 增加研发资源的投入力度
        8.2.2 实施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并举的创新战略
        8.2.3 促进创新投入、产出协同发展
        8.2.4 集中优势,重点开发关键技术领域
        8.2.5 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9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

(9)电控单体泵系统及实时控制软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电控柴油机管理系统研发现状综述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概要
    2.1 引言
    2.2 单体泵电控系统总体描述
    2.3 单体泵工作原理
    2.4 单体泵电控系统信号处理
        2.4.1 输入信号处理
        2.4.2 输出信号处理
        2.4.3 通讯接口
    2.5 系统主要性能参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控单体泵工作特性仿真
    3.1 引言
    3.2 电控单体泵喷射特性分析
        3.2.1 影响燃油系统喷射特性的因素
        3.2.2 喷油特性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简析
    3.3 系统仿真模型数学方程
        3.3.1 流体控制方程
        3.3.2 流动损失方程
        3.3.3 阻尼模型方程
        3.3.4 电磁场耦合方程
        3.3.5 电磁阀杆运动方程
        3.3.6 喷油率方程
    3.4 单体泵燃油喷射系统仿真模型
        3.4.1 凸轮模块
        3.4.2 柱塞模块
        3.4.3 喷油器模块
        3.4.4 高压油管模块
        3.4.5 高速电磁阀模块
    3.5 仿真结果及试验对比
        3.5.1 喷射压力仿真结果
        3.5.2 喷油速率仿真结果
        3.5.3 喷射延迟仿真结果
        3.5.4 柱塞/喷孔直径比对喷射特性的影响
        3.5.5 长度比对喷射特性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控单体泵喷射特性试验及喷射调度控制
    4.1 引言
    4.2 喷射延迟特性试验
        4.2.1 试验装置
        4.2.2 电液延迟量的定义
        4.2.3 延迟特性的试验及分析
    4.3 喷射延迟脉谱标定方案改进
        4.3.1 断油停喷延迟相关性分析
        4.3.2 方差计算结果及分析
        4.3.3 喷射延迟脉谱标定方案改进
    4.4 油量线性化脉谱标定
    4.5 喷油量控制
    4.6 喷射正时控制
    4.7 喷射调度控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体泵电控实时软件设计及实机应用
    5.1 引言
    5.2 实时控制软件开发平台及流程
        5.2.1 开发工具及平台
        5.2.2 单体泵电控系统开发流程
    5.3 软件的可靠性设计原则
        5.3.1 模块化设计
        5.3.2 故障/安全设计
        5.3.3 规范化设计
        5.3.4 冗余设计
    5.4 实时控制软件的可靠性设计
        5.4.1 实时控制软件的多任务模块化设计
        5.4.2 系统失效恢复设计
        5.4.3 抗干扰设计
        5.4.4 冗余设计
    5.5 上层软件设计
        5.5.1 正常运行工况
        5.5.2 运行保护工况
        5.5.3 自适应运行工况
    5.6 底层软件设计
        5.6.1 系统初始化流程
        5.6.2 主要传感器信号的处理
        5.6.3 判缸
        5.6.4 转速计算
        5.6.5 喷油脉宽输出处理
    5.7 基于硬件在环的实时控制软件测试
        5.7.1 硬件在环仿真系统原理
        5.7.2 仿真ECU 的硬件设计
        5.7.3 控制软件的自动代码生成
        5.7.4 模型在环仿真(MIL)测试
        5.7.5 软件在环仿真(SIL)测试
        5.7.6 系统的耐久性测试
        5.7.7 测试及代码运行结果
    5.8 电控柴油机的实机应用试验
        5.8.1 试验设备
        5.8.2 试验结果
        5.8.3 试验小结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10)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1.1 产业集群的概念
        1.1.2 产业集群的分类
        1.1.3 汽车的概念
        1.1.4 汽车的分类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产业集群理论
        2.2.1 钻石体系理论
        2.2.2 产业集群理论
3 重庆汽车产业集群现状、形成及机理
    3.1 重庆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
    3.2 重庆汽车产业集群运行概况
    3.3 重庆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机理
        3.3.1 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3.3.2 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形成的初始动因
    3.4 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的钻石体系要素
        3.4.1 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生产要素状况
        3.4.2 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市场需求
        3.4.3 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相关支持产业
4 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选择
    4.1 世界主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概况及其模式
        4.1.1 世界主要汽车产业集群
        4.1.2 世界主要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4.2 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重组为重型载货车增长加力(论文参考文献)

  • [1]MY重型卡车制造公司采购管理[D]. 董加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2]中国质协发布2017年度质量技术奖励决定[J]. 本刊讯. 中国质量, 2018(03)
  • [3]BH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D]. 陈骁. 西北大学, 2016(05)
  • [4]中国内外资汽车企业效率的比较研究[D]. 吴道稳. 安徽大学, 2015(11)
  • [5]汽车制动系统行业市场分析以及MS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田永君. 天津大学, 2012(05)
  • [6]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研究[D]. 李敏. 吉林大学, 2010(08)
  • [7]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策略研究 ——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D]. 黄锦华. 武汉大学, 2010(05)
  • [8]重庆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问题研究[D]. 张丽. 重庆大学, 2010(04)
  • [9]电控单体泵系统及实时控制软件研究[D]. 吴长水.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9)
  • [10]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研究[D]. 肖海滨. 重庆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重组以推动重型卡车增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