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温盐联产三硅酸镁和无水硫酸钠的试验研究

高低温盐联产三硅酸镁和无水硫酸钠的试验研究

一、利用高低温盐联产三硅酸镁及无水硫酸钠的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凌,崔帅[1](2021)在《三硅酸镁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文中提出对目前三硅酸镁常用的制备方法中三硅酸镁含量的测量方法,及其在医药、新材料、吸附剂、添加剂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赵春燕[2](2018)在《多孔硅酸镁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合成硅酸镁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高效的吸附特性,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液的处理、油品的脱色和降酸价处理以及聚醚多元醇的精制处理等。在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反应物pH值、浓度及添加方式等参数与合成硅酸镁的结构与吸附性能密切相关。本论文采用沉淀法,以硫酸镁溶液和硅酸钠溶液为原料制备硅酸镁样品,研究酸调节硅酸钠溶液和碱调节硅酸钠溶液pH值以及煅烧温度对合成硅酸镁样品结构和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以硅酸钠和硫酸镁为原料制备出非晶态的硅酸镁。经不同温度煅烧活化的硅酸镁样品均是多孔材料,且其比表面积、孔容和外表面积随煅烧温度升高而降低,但对样品表面的化学组成和价态没有影响。其中,未煅烧样品的比表面积为362 m2·g-1。TPD分析表明高温煅烧有利于样品形成强度更高的酸碱吸附中心,且样品表面的总碱性位点和总酸性位数量均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随着煅烧温度升高,亚甲基蓝吸附量和植物油中油酸吸附率均降低。(2)用1mol·L-1 H2S04将硅酸钠溶液的pH值由11.80调至11.26,制备的硅酸镁样品呈非晶态,且具有多孔织构。随着硅酸钠溶液pH值减小,样品的比表面积先增大后减小,而pH值为11.39的硅酸钠溶液合成的样品的比表面积达到482 m2·g-1。此外,其酸碱活性中心强度基本不变,总碱性位点数量减少,而总酸性位点数量增加。所有样品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pH值为11.39的硅酸钠溶液合成的样品对亚甲基蓝吸附量达到145.74 mg·g-1,而pH值为11.76的硅酸钠溶液合成的样品对油酸的吸附率达到13.12%。(3)用NaOH将硅酸钠溶液的pH值由11.80调至13.47,合成的硅酸镁样品呈非晶态,是多孔材料。随着硅酸钠溶液pH值升高,样品的比表面积先增大后减少,而pH值为12.00的硅酸钠溶液合成的样品的比表面积达到433 m2·g-1。此外,其酸碱活性中心强度基本不变,总碱性位点数量增加,而总酸性位点数量减少。所有样品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pH值为12.00的硅酸钠溶液合成的样品对亚甲基蓝和油酸的吸附量相对较大,分别为116.83 mg·g-1和14.01%。

邸婧[3](2014)在《微细结构硅系吸附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的目的是制备微细结构的硅系吸附剂并研究其吸附有机物与金属离子的能力。本文以粒径为100-300目(约149-48μm)的硅胶微球、Na2SiO3和MgCl2·6H20或硅溶胶(30%)和MgCl2·6H2O为原料,分别研究了有机物修饰硅胶微球与硅酸镁的制备、其物理化学性质的表征以及该系列有机物修饰硅胶微球与硅酸镁分别应用于吸附Ni2+与亚甲基蓝溶液。在制备有机物修饰硅胶微球时,研究了有机物修饰硅胶微球的制备方法。本论文尝试以带有氨基的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带有环氧基的γ-(2,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带有乙烯基的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基础,修饰硅胶微球。再经过苯甲醛、氯化苄、胺类有机物、硬脂酸、月桂酸、苯乙烯、丙烯腈等有机物进一步修饰硅胶微球,得到目标产物。或以硅烷偶联剂(KH550、KH560、KH570)与苯甲醛、氯化苄、胺类有机物、硬脂酸、苯乙烯等有机物反应为基础,再将得到的有机产物与硅胶微球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其中苯乙烯包覆的硅胶微球进行了条件实验。以苯乙烯、丙烯腈包覆的硅胶微球还分别进行了磺化、偕胺肟化反应。应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等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以硅烷偶联剂KH570与苯乙烯修饰硅胶微球的反应中,硅胶与苯乙烯质量比为5:8时,聚合包覆的产物效果最好。在制备硅酸镁时,研究了硅酸镁的制备工艺,特别侧重研究了原料间不同物料比(nSi:nMg=3:1,2:1,1:1),不同滴加顺序、不同活化温度对样品孔结构与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以上三个反应条件,共制备出24个样品。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结果表明,原料物料比为n si:nMg=1:1、反滴制备成且在450 ℃煅烧活化的的硅酸镁(450-10)有着更加丰富的孔结构。选用上述硅系吸附剂-苯甲醛修饰硅胶微球(550-1)、氯化苄修饰硅胶微球(560-2)、丙烯腈偕胺肟化包覆硅胶微球(570-4)以及全部硅酸镁样品分别进行吸附实验。其中550-1、560-2、570-4进行水中Ni2+的吸附测试,以丁二酮肟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吸附后溶液的吸光度。结果表明,550-1、560-2、570-4对Ni2+的吸附,其中550-1具有最大的Ni2+吸附量(10.67 mg/g),三种硅胶微球吸附剂均在12小时达到吸附平衡。对硅酸镁进行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测试,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吸附后溶液的吸光度,并且与商品硅酸镁吸附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硅酸镁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在48小时达到平衡,其中原料物料比为nSi:nMg=1:1、反滴制备成且在450 ℃煅烧活化的的硅酸镁450-10与原料物料比为nsi:nMg=1:1、正滴制备成且在650 ℃煅烧活化的的硅酸镁650-6两个样品的吸附量最大且几乎相同,均为108.5 mg/g。而商品硅酸镁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最大为69 mg/g。说明合成出的硅酸镁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较好。

李春丽[4](2013)在《新型硅镁胶的合成及其对放射性离子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氯化镁和泡花碱为原料,通过调节一系列不同的pH值,利用水热法制备了四种新型硅镁胶(MgO·SiO2、2MgO·3SiO2、MgO·2SiO2、MgO·3SiO2)。通过脱除水体中的亚甲基蓝,对四种硅镁胶进行了吸附性能的评价,25℃时,四种硅镁胶对亚甲基蓝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51.6、359.6、500.8和508.1mg·g-1,高于国内外其它类型的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说明本文合成的四种新型硅镁胶都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采用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IR)等现代大型仪器对四种新型硅镁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红外光谱中没有出现Mg(OH)2的吸收峰,说明硅镁胶中的Mg以MgO的形式存在;在460cm-1出现了Mg-O和Si-Mg-O的强吸收峰,证明Mg镶嵌插入Si-O四面体中;随着化学式中SiO2含量的增多,硅镁胶中蜂窝状的孔结构逐渐增多,颗粒变得更均匀,表面变得更粗糙;同一种硅镁胶经焙烧后的表面更粗糙且蜂窝状孔结构更发达。四种硅镁胶对模拟放射性核素Co2+的吸附实验表明:四种硅镁胶样品均在500℃焙烧后对Co2+的吸附量最大;25℃~45℃范围内,四种硅镁胶对Co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达到70~105.5mg·g-1、131~162.4mg·g-1、135.5~181.8mg·g-1和93.8~121.8mg·g-1;在25~45℃范围内,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在相同的条件下,硅镁胶对Co2+的吸附量远远高于国内外其它吸附剂对Co2+的吸附量。吸附脱附再生四次后,四种硅镁胶对Co2+均具有优良的再生性能。硅镁胶MgO·2SiO2对模拟放射性核素Ni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550℃焙烧后的样品对Ni2+有最大的吸附量,25℃~45℃范围内,MgO·2SiO2对Ni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07.5、124.1和118.2mg·g-1;在25~45℃范围内,Ni2+在MgO·2SiO2上的吸附过程均能用Langmuir吸附等温式来描述,均遵循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在相同的条件下,硅镁胶对Ni2+的吸附量远远高于国内外其它吸附剂对Ni2+的吸附量。解吸再生四次后,硅镁胶对Ni2+仍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硅镁胶MgO·2SiO2对模拟放射性核素Mn2+的吸附实验表明,500℃焙烧后样品对Mn2+有最大的吸附量,25℃~55℃范围内,MgO·2SiO2对Mn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69.1、95.5、86.5和124.3mg·g-1;在25~55℃范围内,Mn2+在MgO·2SiO2上的吸附过程均能用Langmuir吸附等温式来描述,均遵循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在相同的条件下,硅镁胶对Mn2+的吸附量远远高于国内外其它吸附剂对Mn2+的吸附量。解吸再生四次后,硅镁胶对Mn2+仍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上述研究表明,新型硅镁胶对模拟放射性核素(Co2+、Ni2+和Mn2+)均具有良好的吸附再生性能,可以用来处理放射性废水。有望达到既有效利用镁资源,又保护环境的双赢目的。

韩文军[5](2012)在《新型硅镁胶的合成与吸附性能》文中指出本文以泡花碱和镁盐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出三种新型硅镁胶(MSG-2.9、MSG-2.4、MSG-2.1),深入研究了水热合成的最佳条件。利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差热-热重分析(TG-DTA)、红外光谱分析(IR)、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现代分析手段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MSG-2.4对三种染料(亚甲基蓝、碱性品红、孔雀石绿)和两种金属离子(Co2+和Zn2+)的吸附性能,考察了不同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三种新型硅镁胶(MSG-2.9、MSG-2.4、MSG-2.1)热稳定性良好,以无定形状态存在,比表面积较大,分别为744m2·g-1、708m2·g-1、635m2·g-1,平均孔径分别为7.08nm、7.59nm、7.46nm,处于中孔范围。研究了MSG-2.4对水溶液中三种染料(亚甲基蓝、碱性品红、孔雀石绿)的吸附性能。对三种染料的吸附均遵循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吸附等温式描述。在15℃、25℃、35℃和45℃下,MSG-2.4对亚甲基蓝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026.5、1044.68、1071.44和1145.76mg·g-1;对碱性品红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057.5、1060.68、1063.49和1204.57mg·g-1;对孔雀石绿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758.03、1044.68、1186.36和1583.86mg·g-1。焙烧再生后,MSG-2.4仍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钴的同位素(60Co和58Co)为核电站废水放射性的主要元素,MSG-2.4对Co2+吸附过程遵循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可用Langmuir吸附等温式描述,在25℃、30℃、35℃和40℃下,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09.74、102.22、133.25和134.42mg·g-1;解吸法再生后,MSG-2.4仍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MSG-2.4吸附Zn2+的结果表明,对Zn2+吸附过程遵循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可用Langmuir吸附等温式描述,在25℃、30℃、35℃和40℃下,MSG-2.4对Zn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8.4、22.55、24.67和24.7mg·g-1。解吸法再生后,MSG-2.4仍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上述研究表明,利用泡花碱和镁盐合成的新型硅镁胶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对水体中污染物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和再生性能,可以重复利用。本研究既为卤水中镁盐的大规模使用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合成出一种可用于治理污染物的吸附材料,达到了“双向”治理的目的。

陈虹[6](2010)在《青海蛇纹石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新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青海地区蛇纹石为原料,经硫酸浸取使其中的氧化镁与二氧化硅分离,滤液经净化制得精制硫酸镁溶液,滤饼经碱浸制得水玻璃;利用精制硫酸镁溶液和水玻璃分别制取硅酸镁、氢氧化镁和白炭黑,并对其生产过程进行了经济效益估算和环保分析。论文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最佳酸浸工艺条件下,氧化镁的浸出率达到94%以上;在最佳碱浸工艺条件下,二氧化硅浸出率达到96%以上。由实验结果可知:青海蛇纹石的结构比皖南蛇纹石更加稳定,硫酸浸取更难,因此酸浸条件更加苛刻。(2)在由实验确定的制取三硅酸镁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产品主组分含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的要求,其中MgO含量为24.8%,SiO2含量为53.2%,SiO2与MgO质量计量比2.15;氧化镁回收率为84.1%。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六硅酸镁产品主组分含量符合六硅酸镁质量标准的要求,其中MgO含量为13.8%,SiO2含量为61.5%;氧化镁回收率为85.2%。(3)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氢氧化镁产品主组分含量符合HG/T3067-2000中Ⅰ型(主要用作阻燃材料)的要求,其中MgO含量为66.8%;镁回收率为75.9%。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氢氧化镁形貌近似球状粒子,为超细粒子。(4)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的白炭黑产品化学成分符合HG/T3061-1999中的要求,其中SiO2含量(干品)达到91%;SiO2的总回收率为88.4%。X-射线衍射等测试结果表明,白炭黑产品为无定形结构,形貌近似球状粒子,平均粒径1.28μm且粒径分布窄,为超细粒子。(5)经济效益估算结果表明,由青海蛇纹石生产硅酸镁、氢氧化镁和白炭黑的经济效益良好。由环保分析结果可知,生产过程基本无三废污染,是清洁生产工艺。

冯凌[7](2009)在《改性三硅酸镁多孔吸附剂的制备及其表征》文中指出由Na2O·nSiO2和Mg(NO3)2经沉淀法合成了三硅酸镁。采用XRD、IR、TG/DTA、BET、吡啶吸附和亚甲基蓝吸附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原料加入顺序、酸化和煅烧过程对样品的结晶度、表面官能团、表面织构、孔道结构、表面酸性和吸附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不同滴定顺序和不同活化方法制得的样品均为非晶态物质。滴定顺序对样品的表面织构有明显影响,各样品孔径均呈多峰分布,Mg(NO3)2溶液滴入Na2O·nSiO2溶液合成的样品为微孔材料,以3 nm以下微孔为主,比表面积达568.93 m2·g-1,水合硅酸镁含量较高。Na2O·nSiO2溶液滴入Mg(NO3)2溶液合成的样品为大孔材料,比表面积为179.40m2·g-1,水合硅酸镁含量降低。煅烧提高了样品的结晶度,扩充了样品孔道,中孔含量增加,表面织构趋于稳定,形成中孔材料。酸处理使Mg2+被H+取代,表面形成硅羟基基团,表面织构趋于发达,超微孔消失,材料以中孔为主,存在少量大孔。煅烧和酸化均可提高样品的表面总酸量和B酸量,L酸量减少。各样品的亚甲基蓝吸附量与表面织构规律并不完全相同,表明孔道结构并不是影响样品吸附性能的唯一因素,酸活性位点的种类、数量以及强弱对样品的吸附性能均有一定影响。

贺召平[8](2007)在《乙基麦芽酚废渣制取氧化镁》文中提出氧化镁(MgO)是镁化合物的核心,它产量大,应用面广,品种规格多,并且还是其他高纯镁化合物的原料。我国镁资源非常丰富,仅菱镁矿资源贮量约占世界总贮量的2/3,而且具有丰富的卤水资源,既是一个产镁大国,也是一个镁盐出口大国。但目前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抗衡,是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强国,主要是以出口低值镁矿和低档次的镁产品为主。同时,由于国内需要,又不得不从国外进口高品质的氧化镁及其它镁产品,这种长期廉价出卖资源的做法,极大的浪费了国内宝贵的矿产资源,不符合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政策。作为一种基本的无机化学物质,氧化镁具有极广泛的用途,可以用于耐热材料,高温绝缘材料,照明材料,分析剂,基准试剂等,还用于制药,橡胶和油脂工业。本文介绍了它的主要生产方法,基本性质,用途等等方面的知识。在作为香味剂的乙基麦芽酚生产过程中,每吨产品要产生约2~3吨含镁废渣,如果不加处理直接排放,一方面浪费了资源,另一方面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我国目前乙基麦芽酚产量已名列世界前茅,每年要排出数以千吨计的含镁废渣,因此,如何将其转化为有用的工业氧化镁产品,便废为宝,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就是针对这一目标进行选题的。本实验针对乙基麦芽酚生产中的副产物含镁废渣的成分,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找出了将废渣转化为工业氧化镁的合理工艺条件,得出废渣中溶剂蒸出在80℃,60min下完成;沉淀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120~180min,沉淀剂采用NH4HCO3+NH3·H2O,二者比例为1:0.6~0.7,(质量比);煅烧温度为800~900℃,时间为1h。根据此条件制备出了符合工业要求的氧化镁产品,进行了经济核算,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为合理利用工业废渣,治理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行的措施。

王犇[9](2004)在《卤水-碳铵法制备特级轻质氧化镁的新工艺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化镁(MgO)是镁化合物的核心,因为它产量大,应用面广,品种规格多,并且还是其他高纯镁化合物的原料。我国是一个产镁大国,仅菱镁矿资源贮量约占世界总贮量的1/3,也是一个镁盐出口大国,但主要是以出口低值镁矿为主,这种只顾眼前利益,长期廉价出卖资源,不符合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政策。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有取之不尽的海水资源,又是世界上生产海盐最多的国家,每年约副产卤水2000万m3。卤水是浓缩了的海水,其中可溶性无机盐浓度是海水的40~50倍,其主要成分是镁,以卤水为原料生产镁产品,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卤水含杂质少,成分均匀,易处理,容易制备高纯镁制品。同时又减少了卤水中Mg2+给制盐工业带来的二次污染,是一举两得的事,但是长期以来未能引起重视,90%以上的卤水没有被利用,大量镁资源白白浪费了,实在可惜!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镁产品的用途日益广泛,特别是高新科技领域内的应用,就需要高品质的镁产品。我国的镁产品工业,生产工艺落后,生产成本高,能耗大,产品品种单一,无法同工业发达国家竞争,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本研究就是根据我国国情(有大量碳酸氢铵的生产)以卤水(或地下卤水)为原料,以碳酸氢铵和氨水为沉淀剂生产特级轻质氧化镁的新工艺研究。这种生产工艺技术在国外很少有报道,国内近年来虽有些试验研究,但大多停留在试验阶段,在山东省虽有些小厂用碳酸氢铵作沉淀剂(以期代替纯碱)生产轻质氧化镁,但工艺不合理,能耗高,经济效益差,大多处于开开停停的困境中。所以研究高附加值的特级轻质氧化镁及其新工艺技术,节能降耗,增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是本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所述的工艺是采用卤水、碳酸氢铵和氨水为原料,生产特级轻质氧化镁的方法。首先,将部分碳酸氢铵和氨水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并将该溶液逐滴加入到卤水中,并在一定温度下反应。反应后,分批添加固体碳酸氢铵,直到沉淀完全。然后经陈化、热解、过滤、洗涤、干燥、粉碎、煅烧等工序制成轻质氧化镁。通过对碳酸氢铵和氨水的消耗量,反应温度对视比容、回收率的影响等工艺条件的研究和探讨,找到其最佳工艺条件。从而达到节能降耗并生产出特级轻质氧化镁产品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工业放大试验,效果也非常理想。此方法的优点是工艺简单、易于操作控制、产品质量稳定、附加值高、经济效益显着。 尽管卤水杂质含量少,为确保产品质量,本研究对其进行了净化处理。加入少量次氯酸钠和与5042一等摩尔的氯化钙以去掉铁、锰、50扩等杂质。并按反应原理,实验中紧紧抓住碳酸氢钱的离解式反应中生成的HCO3.或放出的CO:的利用和循环利用这一关键,进行了实验条件的探索。通过试验找出了:氨水的用量与卤水(浓度一定)用量,以及碳酸氢按用量与氨水之间的用量比。选出了最佳的三者之间用量关系,为:卤水用量:氨水用量=卜0.221(质量比);氨水用量:碳酸氢馁用量=1:0.61(质量比)。 按此用量比,可使碳酸氢馁的耗量(生产一吨轻质氧化镁)由原来的4一6吨降低到2吨左右,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通过对反应温度、热解温度对轻质氧化镁的产率与视比容关系的试验,得出在反应温度较低时,尽管热解温度较高,轻质氧化镁的视比容和产率都较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视比容和产率也相应升高。综合考虑得到了较适宜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60士5℃;热解温度为:70士5℃;热解时间为1小时。 在小试、重复试验及放大试验的基础上,在山东潍坊地区天盛氧化镁厂进行了工业试生产,制备出特级轻质氧化镁产品,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操作环境。本工艺具有工艺简单,流程短,改善了操作环境,Mg2+回收率高等特点,特别适合中小规模生产,另外减少了原料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出高附加值的特级轻质氧化镁,达到了节能降耗,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李传亮,李旭娣[10](2000)在《利用高低温盐联产三硅酸镁及无水硫酸钠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将高低温盐加水溶解,除杂质后再与泡花碱等进行复分解反应,经分离、干燥制得医药级三硅酸镁,产品质量达到中药典( 二部) 标准;母液经冷冻法制取无水硫酸钠,产品质量达到GB6009 —92 一级品标准。

二、利用高低温盐联产三硅酸镁及无水硫酸钠的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高低温盐联产三硅酸镁及无水硫酸钠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硅酸镁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三硅酸镁的制备方法
    1.1 泡花碱-硫酸镁法
    1.2 高低温盐联产法
    1.3 菱苦土代替硫酸镁制备
2 三硅酸镁含量的检测
3 三硅酸镁应用
    3.1 抗酸剂
    3.2 吸附剂
    3.3 制备GMO干粉前驱物
    3.4 在MTS混合BP中的应用
    3.5 添加剂
    3.6 滤油粉

(2)多孔硅酸镁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硅酸盐材料的概述
    1.2 硅酸盐材料结构特征
        1.2.1 非晶态硅酸盐材料
        1.2.2 晶态硅酸盐材料
    1.3 合成硅酸镁材料
        1.3.1 硅酸镁的表面结构
        1.3.2 硅酸镁的合成方法
        1.3.2.1 沉淀法合成硅酸镁
        1.3.2.2 水热法合成硅酸镁
        1.3.3 合成硅酸镁的应用
        1.3.3.1 硅酸镁吸附剂对聚醚多元醇的精制
        1.3.3.2 硅酸镁吸附剂对油品的处理
        1.3.3.3 硅酸镁吸附剂对工业废液的处理
    1.4 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及表征手段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样品的制备
        2.3.1 多孔硅酸镁样品的制备
        2.3.2 煅烧活化样品的制备
    2.4 样品的表征方法
        2.4.1 样品组成分析
        2.4.1.1 MgO含量的测定
        2.4.1.2 SiO_2的测定
        2.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4.5 热重分析(TG)
        2.4.6 粒径分析
        2.4.7 扫描电镜分析(SEM)
        2.4.8 低温液氮吸附分析(BET)
        2.4.9 程序升温脱附(TPD)
    2.5 吸附实验
        2.5.1 亚甲基蓝的吸附
        2.5.1.1 亚甲基蓝标准曲线的绘制
        2.5.1.2 实验方法
        2.5.1.3 吸附动力学
        2.5.2 植物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吸附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沉淀法合成硅酸镁的表征及吸附性能
    3.1 沉淀法合成硅酸镁的表征
        3.1.1 沉淀法合成样品的XRD分析
        3.1.2 沉淀法合成样品的FT-IR分析
        3.1.3 沉淀法合成样品的XPS分析
        3.1.4 沉淀法合成样品的TG/DTG分析
        3.1.5 沉淀法合成样品的SEM分析
        3.1.6 沉淀法合成样品的粒径分布
        3.1.7 沉淀法合成样品的表面织构
        3.1.8 沉淀法合成样品的表面吸附能的分布特征
        3.1.9 沉淀法合成样品的表面酸碱性分析
    3.2 沉淀法合成样品的吸附性能
        3.2.1 沉淀法合成样品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
        3.2.1.1 吸附动力学分析
        3.2.1.2 煅烧温度对样品吸附性能的影响
        3.2.2 沉淀法合成样品对游离脂肪酸的吸附性能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强酸条件硅酸镁的合成表征及吸附性能
    4.1 强酸条件硅酸镁样品的表征
        4.1.1 硅酸钠溶液对酸的缓冲性能
        4.1.2 强酸条件硅酸镁样品MgO和SiO_2的含量分析
        4.1.3 强酸条件硅酸镁样品的XRD分析
        4.1.4 强酸条件硅酸镁样品的FT-IR分析
        4.1.5 强酸条件硅酸镁样品的XPS分析
        4.1.6 强酸条件硅酸镁样品的SEM分析
        4.1.7 强酸条件硅酸镁样品的粒径分布
        4.1.8 强酸条件硅酸镁样品的表面织构
        4.1.9 强酸条件硅酸镁样品的表面吸附能的分布特征
        4.1.10 强酸条件硅酸镁样品的表面酸碱性分析
    4.2 强酸条件硅酸镁样品的吸附性能
        4.2.1 强酸条件硅酸镁样品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
        4.2.1.1 强酸条件硅酸镁样品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4.2.1.2 不同强酸条件硅酸镁样品的亚甲基蓝吸附性能
        4.2.2 强酸条件硅酸镁样品对游离脂肪酸的吸附性能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强碱条件硅酸镁的合成表征及吸附性能
    5.1 强碱条件硅酸镁样品的表征
        5.1.1 硅酸钠溶液对碱的缓冲性能
        5.1.2 强碱条件硅酸镁样品MgO和SiO_2的含量分析
        5.1.3 强碱条件硅酸镁样品的XRD分析
        5.1.4 强碱条件硅酸镁样品的FT-IR分析
        5.1.5 强碱条件硅酸镁样品的XPS分析
        5.1.6 强碱条件硅酸镁样品的SEM分析
        5.1.7 强碱条件硅酸镁样品的粒径分布
        5.1.8 强碱条件硅酸镁样品的表面织构
        5.1.9 强碱条件硅酸镁样品表面吸附能的分布特征
        5.1.10 强碱条件硅酸镁样品的表面酸碱性分析
    5.2 强碱条件硅酸镁样品的吸附性能
        5.2.1 强碱条件硅酸镁样品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
        5.2.1.1 强碱条件硅酸镁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5.2.1.2 不同强碱条件硅酸镁样品的亚甲基蓝吸附性能
        5.2.2 强碱条件硅酸镁样品对游离脂肪酸的吸附性能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3)微细结构硅系吸附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吸附剂概述
    1.2 硅胶
        1.2.1 球形硅胶的优点
        1.2.2 硅胶的物理性质
        1.2.3 硅胶的化学性质
        1.2.4 硅胶的活化
        1.2.5 硅烷偶联剂
        1.2.5.1 硅烷偶联剂的起源
        1.2.5.2 硅烷偶联剂的概念
        1.2.5.3 硅烷偶联剂的作用机理
        1.2.5.4 硅烷偶联剂的种类
        1.2.6 键合硅胶
        1.2.6.1 键合硅胶的制备
    1.3 硅酸镁吸附剂
        1.3.1 硅酸镁的种类
        1.3.1.1 自然界中的硅酸镁
        1.3.1.2 合成的硅酸镁
        1.3.1.3 硅酸镁吸附剂的活化
    1.4 实验设计
        1.4.1 选题意义
        1.4.2 本研究的目的
        1.4.3 实验路线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硅胶微球的有机修饰与表征
        2.2.1 硅胶微球的活化
        2.2.2 以KH550为偶联剂修饰硅胶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2.2.2.1 氨基修饰硅胶微球
        2.2.2.2 苯甲醛修饰硅胶微球(硅胶微球550-1)的制备
        2.2.2.3 氯化苄修饰硅胶微球(硅胶微球550-2)的制备
        2.2.3 以KH560为偶联剂修饰硅胶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2.2.3.1 环氧基修饰硅胶微球的制备
        2.2.3.2 二乙胺修饰硅胶微球(硅胶微球560-1)的制备
        2.2.3.3 二乙醇胺修饰硅胶微球(硅胶微球560-2)的制备
        2.2.3.4 乙二胺修饰硅胶微球(硅胶微球560-3)的制备
        2.2.3.5 三甲胺盐酸盐修饰硅胶微球(硅胶微球560-4)的制备
        2.2.3.6 三乙胺盐酸盐修饰硅胶微球(硅胶微球560-5)的制备
        2.2.3.7 以硅烷偶联剂KH560为基础的有机修饰硅胶微球元素分析
        2.2.3.8 硬脂酸修饰硅胶微球(硅胶微球560-6)的制备
        2.2.4 月桂酸修饰硅胶微球(硅胶微球560-7)的制备
        2.2.5 KH570修饰硅胶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2.2.5.1 乙烯基修饰硅胶微球的制备
        2.2.5.2 聚苯乙烯修饰硅胶微球(硅胶微球570-1)的制备
        2.2.5.3 聚苯乙烯修饰硅胶微球的磺化(硅胶微球570-2)
        2.2.5.4 聚丙烯腈修饰硅胶微球(硅胶微球570-3)的制备
        2.2.5.5 聚丙烯腈修饰硅胶微球的偕胺肟化(硅胶微球570-4)
    2.3 硅酸镁吸附剂的合成
        2.3.1 硅酸镁吸附剂合成示意图
        2.3.2 硅酸钠滴入六水合氯化镁中合成硅酸镁
        2.3.3 六水合氯化镁滴入硅酸钠中合成硅酸镁
        2.3.4 硅溶胶滴入六水合氯化镁中合成硅酸镁
        2.3.5 六水合氯化镁滴入硅溶胶中合成硅酸镁
        2.3.6 硅酸镁产物的煅烧
        2.3.7 硅酸镁产物的表征
第3章 硅系吸附剂的吸附研究
    3.1 改性硅胶微球550-1、560-2、570-4对Ni~(2+)的吸附
        3.1.1 Ni~(2+)标准曲线建立
        3.1.2 改性硅胶微球550-1、560-2、570-4吸附Ni~(2+)的静态动力学实验
    3.2 硅酸镁对亚甲基蓝的吸附
        3.2.1 亚甲基蓝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3.2.2 硅酸镁吸附亚甲基蓝溶液的静态动力学实验
        3.2.3 硅酸镁吸附亚甲基蓝溶液的静态平衡实验
    3.3 吸附实验结果
        3.3.1 550-1、560-2、570-4对Ni~(2+)吸附实验结果
        3.3.2 硅酸镁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实验结果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IR谱图

(4)新型硅镁胶的合成及其对放射性离子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镁资源的开发利用
        1.1.1 固体镁资源的开发利用
        1.1.2 液体镁资源的开发利用
    1.2 硅酸镁矿物
        1.2.1 海泡石
        1.2.2 蛭石
        1.2.3 膨润土
        1.2.4 凹凸棒石
        1.2.5 合成硅酸镁
    1.3 放射性废水的研究现状及处理方法
        1.3.1 钴离子
        1.3.2 镍离子
        1.3.3 锰离子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硅镁胶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1.3 硅镁胶的制备
        2.1.4 硅镁胶中 MgO 和 SiO_2含量测定
        2.1.5 硅镁胶的表征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硅镁胶中 MgO 和 SiO_2含量测定
        2.2.2 不同新型硅镁胶吸附性能的影响
        2.2.3 水热条件对合成硅镁胶的影响
        2.2.4 硅镁胶对环境 pH 值的影响
        2.2.5 硅镁胶的表征
    2.3 本章小结
3 硅镁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药品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焙烧温度的确定
        3.2.2 吸附时间的影响
        3.2.3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
        3.2.4 初始 pH 值的影响
        3.2.5 初始浓度的影响
        3.2.6 吸附温度的影响
        3.2.7 吸附等温线
        3.2.8 再生性能
    3.3 本章小结
4 硅镁胶对模拟放射性核素 Co~(2+)的吸附性能
    4.1 实验部分
        4.1.1 化学药品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焙烧温度的确定
        4.2.2 吸附时间的影响
        4.2.3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
        4.2.4 初始 pH 值的影响
        4.2.5 初始浓度的影响
        4.2.6 吸附温度的影响
        4.2.7 吸附等温线
        4.2.8 再生性能
    4.3 本章小结
5 硅镁胶对模拟放射性核素 Ni~(2+)的吸附性能
    5.1 实验部分
        5.1.1 化学药品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焙烧温度的确定
        5.2.2 吸附时间的影响
        5.2.3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
        5.2.4 初始 pH 值的影响
        5.2.5 初始浓度的影响
        5.2.6 吸附温度的影响
        5.2.7 吸附等温线
        5.2.8 吸附动力学
        5.2.9 再生性能
    5.3 本章小结
6 硅镁胶对模拟放射性核素 Mn~(2+)的吸附性能
    6.1 实验部分
        6.1.1 化学药品与仪器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焙烧温度的确定
        6.2.2 吸附时间的影响
        6.2.3 吸附用量的影响
        6.2.4 初始 pH 值的影响
        6.2.5 初始浓度的影响
        6.2.6 吸附温度的影响
        6.2.7 吸附等温线
        6.2.8 吸附动力学
        6.2.9 再生性能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新型硅镁胶的合成与吸附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卤水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2 硅酸镁
        1.2.1 天然硅酸镁
        1.2.2 合成硅酸镁
    1.3 硅胶
        1.3.1 硅胶
        1.3.2 改性硅胶
    1.4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1.5 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方法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2 新型硅镁胶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化学药品及仪器
        2.1.2 硅镁胶的合成
        2.1.3 硅镁胶的表征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水热条件对硅镁胶的影响
        2.2.2 硅镁胶中 MgO 和 SiO_2含量测定
        2.2.3 不同原料配比对硅镁胶的影响
        2.2.4 水热过程对硅镁胶的影响
        2.2.5 硅镁胶的表征
    2.3 本章小结
3 新型硅镁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
    3.1 实验部分
        3.1.1 染料
        3.1.2 实验仪器及化学药品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吸附时间的影响
        3.2.2 初始 pH 值的影响
        3.2.3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
        3.2.4 吸附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3.2.5 初始浓度的影响
        3.2.6 吸附等温线
        3.2.7 吸附动力学
        3.2.8 再生性能
    3.3 本章小结
4 新型硅镁胶对碱性品红和孔雀石绿的吸附性能
    4.1 实验部分
        4.1.1 染料
        4.1.2 实验仪器及化学药品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吸附时间的影响
        4.2.2 初始 pH 值的影响
        4.2.3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
        4.2.4 吸附温度的影响
        4.2.5 初始浓度的影响
        4.2.6 吸附等温线
        4.2.7 吸附动力学
        4.2.8 再生性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新型硅镁胶对 Co~(2+)和 Zn~(2+)的吸附性能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仪器及化学药品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吸附时间的影响
        5.2.2 吸附温度的影响
        5.2.3 初始 pH 值的影响
        5.2.4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
        5.2.5 初始浓度的影响
        5.2.6 吸附等温线
        5.2.7 吸附动力学
        5.2.8 再生性能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6)青海蛇纹石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插图清单
插表清单
第一章 前言
    1.1 青海蛇纹石概况
    1.2 硅酸镁应用及生产现状
        1.2.1 硅酸镁性质及应用
        1.2.2 硅酸镁生产方法简介
    1.3 氢氧化镁应用及生产现状
        1.3.1 氢氧化镁性质及应用
        1.3.2 氢氧化镁生产方法简介
    1.4 白炭黑应用及生产现状
        1.4.1 白炭黑性质及应用
        1.4.2 白炭黑生产方法简介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蛇纹石酸浸、酸浸液的净化及酸浸滤饼碱浸
    2.1 实验原理
        2.1.1 蛇纹石酸浸
        2.1.2 酸浸液净化
        2.1.3 酸浸滤饼碱浸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蛇纹石的酸浸
        2.3.2 酸浸液的净化
        2.3.3 酸浸滤饼碱浸
    2.4 小结
第三章 硅酸镁制备工艺研究
    3.1 实验原理
        3.1.1 三硅酸镁制备原理
        3.1.2 六硅酸镁制备原理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三硅酸镁制备条件的考察
        3.3.2 六硅酸镁制备条件的考察
        3.3.3 产品质量分析
        3.3.4 经济效益估算
        3.3.5 环保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氢氧化镁制备工艺研究
    4.1 实验原理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氢氧化镁制备条件的考察
        4.3.2 产品质量分析
        4.3.3 经济效益估算
        4.3.4 环保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白炭黑制备工艺研究
    5.1 实验原理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4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白炭黑制备条件的考察
        5.3.2 产品质量分析
        5.3.3 经济效益估算
        5.3.4 环保分析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7)改性三硅酸镁多孔吸附剂的制备及其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常用的脱色吸附剂的结构与吸附机理
        1.1.1 活性白土
        1.1.2 三硅酸镁
        1.1.3 凹凸棒土
        1.1.4 活性炭
        1.1.5 沸石
        1.1.6 酸化稻壳灰
        1.1.7 双氧水
        1.1.8 水凝胶
        1.1.9 酸碱液
        1.1.10 糠醇萃取
        1.1.11 影响吸附脱色的因素
    1.2 海泡石类吸附剂
        1.2.1 三硅酸镁
        1.2.1.1 三硅酸镁的性质
        1.2.1.2 三硅酸镁的合成方法
        1.2.1.3 三硅酸镁的应用
        1.2.2 凹凸棒土
        1.2.2.1 凹凸棒土的性质
        1.2.2.2 凹凸棒土的结构
        1.2.2.3 凹凸棒土的改性方法
        1.2.2.4 凹凸棒土的应用
    1.3 吸附机理
        1.3.1 吸附机理
        1.3.2 染料的吸附机理
    1.4 氮气吸附研究的理论基础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1.5.1 选题依据
        1.5.2 创新点
        1.5.3 主要研究内容
        1.5.4 主要研究方案
第二章 三硅酸镁的制备方法及其研究方法
    2.1 实验依据
        2.1.1 制备方法的选择
        2.1.2 活化方法的选择
    2.2 药品
    2.3 样品的制备
        2.3.1 三硅酸镁样品的制备
        2.3.2 煅烧活化样品的制备
        2.3.3 酸活化样品的制备
    2.4 样品表征
        2.4.1 晶相分析(XRD)
        2.4.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3 差热热重分析(TG/DTA)
        2.4.4 pH分析
        2.4.5 扫描电镜分析(SEM)
        2.4.6 低温氮气吸附分析(BET)
        2.4.7 酸活性位点的表征
        2.4.7.1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2.4.7.2 吸附实验
        2.4.8 亚甲基蓝的吸附
        2.4.8.1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2.4.8.2 吸附实验
        2.4.9 密度函数理论分析
第三章 制备方法对样品的影响
    3.1 XRD晶相分析
    3.2 红外图谱分析
    3.3 pH分析
    3.4 形貌分析
    3.5 热重分析
    3.6 表面织构
    3.7 表面吸附能分布特征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活化方法对样品的影响
    4.1 XRD晶相分析
    4.2 红外光谱分析
    4.3 表面织构
    4.4 表面吸附能分布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硅酸镁的吸附性能
    5.1 表面酸活性位点特征分析
    5.2 亚甲基蓝吸附特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8)乙基麦芽酚废渣制取氧化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氧化镁概述
        1.1.1 国内外氧化镁生产及消费概况
        1.1.2 氧化镁简介
    1.2 轻质氧化镁生产方法
        1.2.1 苦卤纯碱法
        1.2.2 菱镁矿碳铵法
        1.2.3 白云石碳化法
        1.2.4 卤水碳化法
        1.2.5 卤水—碳酸氢铵—氨水法
    1.3 氧化镁的测定
        1.3.1 酸溶法
        1.3.2 二甲苯胺蓝Ⅱ光度法
    1.4 氧化镁的尺寸效应
    1.5 本课题的应用背景
        1.5.1 乙基麦芽酚及其生产
        1.5.2 乙基麦芽酚废渣的综合利用
        1.5.3 含镁废渣的成分
        1.5.4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5.5 本课题的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理及基本过程
    2.2 主要实验设备
    2.3 原料及产品分析
        2.3.1 仪器设备与试剂
        2.3.2 分析方法
第3章 含镁废渣制备氧化镁工艺及工艺条件优化
    3.1 实验方法及步骤
    3.2 工艺条件探讨及优化
        3.2.1 溶剂的蒸出
        3.2.2 废渣的水解
        3.2.3 沉淀反应
        3.2.4 过滤及洗涤
        3.2.5 干燥
        3.2.6 煅烧
        3.2.7 几个问题的讨论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4.1 工艺条件汇总
    4.2 产品质量
    4.3 工艺流程
    4.4 经济效益分析
    4.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卤水-碳铵法制备特级轻质氧化镁的新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概况
    2.2 苦卤的组成与性质
        2.2.1 苦卤的组成
        2.2.2 苦卤的性质
        2.2.3 山东盐场地下卤水水质比较
        2.2.4 氧化镁及发展前景
        2.2.5 轻质氧化镁的生产方法简介
第三章 实验原理
    3.1 反应原理的探讨
    3.2 工艺流程示意图
    3.3 实验装置图
    3.4 实验原料,试剂及设备
        3.4.1 原料
        3.4.2 化学分析试剂
        3.4.3 仪器与设备
    3.5 分析方法
        3.5.1 卤水成分分析方法
        3.5.2 轻质氧化镁成品的分析
第四章 实验方法、工艺条件的选择与讨论
    4.1 实验方法
        4.1.1 原料
        4.1.2 沉淀剂
        4.1.3 实验步骤
        4.1.4 卤水的前处理
    4.2 工艺条件的探讨及选择
        4.2.1 反应温度和时间的分析
        4.2.2 沉淀剂的用量分析
        4.2.3 卤水与氨水,碳酸氢铵用量对产量产率的关系
        4.2.4 反应温度,热解温度与MgO产率与视比容的关系
        4.2.5 过滤,洗涤和煅烧
    4.3 放大试验及成品的检测
        4.3.1 放大试验的条件
        4.3.2 实验步骤
        4.3.3 试样轻质氧化镁的分析结果及与国标的比较
第五章 工业试生产
    5.1 山东潍坊天盛氧化镁厂的情况介绍
    5.2 工业试生产
        5.2.1 原料及卤水净化
        5.2.2 碱式碳酸镁的制备
        5.2.3 产品的过滤、洗涤、粉碎、烘干、烘烤处理
        5.2.4 工业试生产流程图
        5.2.5 产品的质量及收率
    5.3 X-射线衍射图
    5.4 电镜
    5.5 经济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利用高低温盐联产三硅酸镁及无水硫酸钠的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硅酸镁的制备方法及应用[J]. 冯凌,崔帅. 云南化工, 2021(10)
  • [2]多孔硅酸镁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D]. 赵春燕.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1)
  • [3]微细结构硅系吸附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 邸婧. 辽宁大学, 2014(07)
  • [4]新型硅镁胶的合成及其对放射性离子吸附性能研究[D]. 李春丽.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5]新型硅镁胶的合成与吸附性能[D]. 韩文军.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2)
  • [6]青海蛇纹石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新工艺研究[D]. 陈虹.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7]改性三硅酸镁多孔吸附剂的制备及其表征[D]. 冯凌. 北京化工大学, 2009(S1)
  • [8]乙基麦芽酚废渣制取氧化镁[D]. 贺召平. 湘潭大学, 2007(05)
  • [9]卤水-碳铵法制备特级轻质氧化镁的新工艺技术研究[D]. 王犇. 郑州大学, 2004(04)
  • [10]利用高低温盐联产三硅酸镁及无水硫酸钠的试验研究[J]. 李传亮,李旭娣. 海湖盐与化工, 2000(01)

标签:;  ;  ;  ;  ;  

高低温盐联产三硅酸镁和无水硫酸钠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