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腹周围癌109例诊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彭孝倩,刘璐,焦笑笑,周琳[1](2019)在《黄疸前期壶腹周围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黄疸前期壶腹周围癌(PAC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18例PACs的病例资料,根据入院时黄疸症状及血清TBil水平分为黄疸前期组(125例)与黄疸型组(393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5年生存率的差异并分析预后因素。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时,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时,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法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与黄疸型组相比,黄疸前期组患者表现为腹部胀痛的比例更高,持续时间更长,RBC、Alb、PA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 786,Z=-6. 023,t值分别为-2. 247、-4. 688、-3. 873,P值均<0. 05);黄疸前期组ALT、AST、GGT、ALP均明显低于黄疸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75. 647、-55. 567、-52. 583、-61. 501,P值均<0. 05)。B超、CT、MRI/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对于黄疸前期组的占位检出率分别为45. 0%、77. 7%、79. 2%、100%。病理学方面,黄疸前期组的肿瘤直径更大,各原发部位所占比例不同,T分期及胰腺侵犯阳性率更低(Z=-3. 063,χ2值分别为10. 641、3. 991、4. 708,P值均<0. 05)。黄疸前期组5年生存率高于黄疸型组(χ2=4. 582,P <0. 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脉管内癌栓、分化程度和辅助化疗是PACs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值均<0. 05)。结论黄疸前期PAC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长期生存率(≥5年)优于黄疸型,早期识别、诊断及治疗可提高PACs的生存率。
徐正荣[2](2019)在《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其外科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胰管结石是慢性胰腺炎的一种继发性病变,其诊断相对容易;而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背景下并发癌变的早期诊断困难。本系列研究首先对过去30年我国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病例报道文献进行总结;然后再对西南医院近十余年来胰管结石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建立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风险预测模型以及简化的诊断评分系统,并对其效能进行评价;总结胰管结石并发癌变患者的治疗经验及教训,再结合诊断评分系统探索其外科应对策略。一、我国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发病及诊治概况(19802010年)目的:总结过去30年我国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率、诊治及预后情况。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期刊数据库、普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等检索工具,检索19802010年我国大陆地区报道关于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文献资料,按照入选标准对最终纳入的15篇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患者共报道94例,男女比为2:1,平均年龄为46.8(2575)岁,胰管结石患者中合并胰腺癌的发生率为19.0%,酗酒仍可能是胰管结石以及合并胰腺癌最常见的病因。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时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通过影像学特征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等综合分析,可提高术前临床诊断准确率;通过ERCP或经皮胰腺穿刺取活检等有创的检查手段有助于术前确诊,但术前漏诊胰腺癌的发生率仍高达29.9%。胰头仍是胰管结石背景下并发胰腺癌最常见的发生部位(53.2%),但体尾部胰管结石同样可以并发癌变(25.5%);诊断癌变后按照胰腺癌治疗方案行根治性手术,术后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8%、20.3%、6.1%;中位生存时间为23.0(95%CI:16.030.0)个月。结论:胰管结石背景下合并胰腺癌往往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检测手段,早期诊断困难,术前漏诊率高;即便采取了根治性手术治疗,预后仍较差。二、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与评价目的:建立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诊断评分系统,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南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胰管结石患者的病案资料,根据术后病理诊断有无癌变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建立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风险预测模型,根据模型变量的β值建立诊断评分系统;并通过ROC曲线分析、Hosmer-Lemeshow检验和留一交叉验证(LOOCV)对模型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风险预测模型中,胰腺明显萎缩(OR=10.617,CI:2.83038.827,P<0.001)、胆总管变形(OR=12.189,CI:2.90251.191,P=0.001)、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OR=7.502,CI:2.19325.655,P=0.001)和胰管大结石(直径≥13mm)(OR=4.302,CI:1.30514.185,P=0.017)是胰管结石并发癌变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通过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926(0.885,0.968)(P<0.00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2=3.277,P>0.05;采用留一交叉验证法计算模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结果分别为71.43%、78.97%、78.24%、26.79%、96.25%、3.40、0.36。以四个独立风险预测因子进行危险评分赋值,总的分值范围为06分,建立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采用尤登指数法进行危险分层,将胰管结石患者划分为癌变低风险人群(13分)和癌变高风险人群(>3分),高风险人群的癌变实际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风险人群(P<0.001)。对诊断评分系统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符程度进行验证,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71.43%、89.74%、87.96%、42.86%、96.69%、6.96、0.32,说明基于该危险分层的评分系统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较好。结论:胰管结石并发癌变术前诊断困难,胰腺明显萎缩(实质厚度<7mm)、胆总管变形、胰管大结石(直径≥13mm)和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或CEA中至少一项)升高是胰管结石并发癌变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以此为基础建立的诊断评分系统能提高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诊断效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三、胰管结石并发胰腺导管上皮内瘤变的高危因素分析目的:分析胰管结石并发癌前病变(胰腺导管上皮内瘤变)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南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胰管结石患者的病案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有无并发胰腺导管上皮内瘤变(PanINs)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胰管结石患者中并发PanINs的高危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胰管结石并发PanINs的三个潜在危险因素:肿大的胰头、胆总管变形、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大的胰头(OR=3.250,CI:1.3717.706,P=0.007)是胰管结石并发PanINs风险唯一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尽管胰头肿大并未能纳入癌变诊断评分系统中,但它却是胰管结石并发癌前病变唯一的独立预测因子,在癌变早期防治中更加值得被重视。四、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外科应对策略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胰管结石并发癌变外科处理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外科应对策略。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南医院肝胆外科住院治疗的胰管结石并发癌变患者的病案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并对外科处理的经验及教训进行总结。结果:(1)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情况:胰管结石患者并发癌变的发生率为7.3%,癌变患者平均年龄为54.3±12.5岁,以Ⅰ型结石主,除了癌肿直接征象以外,胰腺明显萎缩、胆总管变形、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和胰管大结石这四个特征尤为常见。术前癌变漏诊率为39.4%(12例);采用诊断评分系统能提高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减少术前漏诊。手术中另有23.8%(5例)的患者漏诊癌变。术后迟发性癌变(11例)均发生在初次手术后2年以内,初次手术为胰管引流术以及初次手术中未取活检者均占到了54.5%。15例行手术切除的癌变患者术后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6.2%、6.7%、0,中位生存时间为12(95%CI:3.220.8)个月。(2)外科应对策略探讨:面对胰管结石患者时,完善全面的术前检查是减少癌变漏诊的前提,手术策略的核心是对有疑有癌肿占位、或胰头肿大、或评分为癌变高风险的患者推荐胰腺切除术作为首选术式,对于低风险患者可根据胰腺形态和结石特点选择行胰腺切除术、胰管引流术或二者联合的术式;术中常规取活检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确定最终术式;无癌变的患者术后至少2年内均建议门诊随访。结论: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防治关键在于提高癌变的术前诊断效率,减少术前和术中癌变的漏诊。通过术前评估是否存在癌肿占位或胰头肿大、是否为癌变高风险人群,采取个体化的手术策略,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五、胰腺切除术和胰管引流术治疗胰管结石的疗效与预后目的:通过比较两种手术治疗胰管结石的疗效和预后,评价癌变应对策略是否具有可行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在西南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胰管结石(不含并发癌变)患者的病案资料及随访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比较胰腺切除术和胰管引流术治疗胰管结石的疗效及预后。结果:纳入136例胰管结石患者,其中胰管引流组44例,胰腺切除组92例。两种术式治疗胰管结石安全有效;与引流组相比,切除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术后住院时间更长(均P<0.05),但术后残石率更低(P<0.05),并不增加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P>0.05);两组术后长期疼痛缓解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切除术在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外科应对策略中作为一种积极干预手段,在治疗胰管结石时与胰管引流术相比同样安全有效,其合理的应用并不会给评分系统误诊为癌变的胰管结石患者带来明显的手术负面影响。
李星,王孟皓,张艳,龚建平[3](2015)在《手术治疗乏特壶腹区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或姑息性手术术前患者病情差异及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和长期生存率的比较。方法:对73例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患者实施PD 32例(PD组)和姑息性手术41例(姑息性手术组),对这些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D组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者19例,发生率为59.4%,死亡率为6.2%(2/32),术中、术后均通过病理诊断证实为恶性肿瘤,其中14例胰腺导管腺癌,2例壶腹部癌,13例十二指肠癌,3例胆总管下端癌,术后患者平均IC U治疗时间为(1.06±0.25)d,平均总住院时间为(33.88±14.59)d。姑息性手术组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者9例,发生率为22.0%,无患者术后死亡,病理诊断39例胰腺导管腺癌,2例十二指肠癌,平均总住院时间为(25.20±10.34)d。姑息性手术组生存时间3.534.47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4.00±0.24)个月;PD组生存时间14.1017.53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15.82±0.88)个月。两组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姑息性手术相比,虽然术后并发症发生较多,但患者远期生存率明显提高,在严格手术指征下,是目前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唯一有效治疗方式。
聂霞林[4](2012)在《Vater壶腹癌的临床特征分析与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Vater壶腹癌的临床发病特征,研究Vater壶腹癌的特异性的发病因素,探讨Vater壶腹癌的危险因素,旨在为Vater壶腹癌的临床的治疗提供有力参考,提高患者的预后。方法:(1)采取整群抽样对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03年1月-2011年10月之间临床确诊的Vater壶腹癌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探讨Vater壶腹癌的临床特征。(2)采用随机抽样抽取同一时期一般病人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建立病例对照模型,探讨Vater壶腹癌的特异性的发病因素。(3)采用病例对照模型中的暴露与非暴露的频率,计算OR和优势比的区间估计(95%CI),对优势比进行假设检验,分析Vater壶腹癌的高危因素。结果:(1)通过对于临床确诊的192例Vater壶腹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发现Vater壶腹癌的发病男女比例为0.81:1,发病年龄为62.21±9.08岁,男女性别之间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Vater壶腹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间歇性腹痛,不同程度伴随有腹部不适、间断低热、腹泻、腰背痛、黑便等症状;Vater壶腹癌患者的血常规中主要有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功能损害,肝肾功能损害主要以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I)、直接胆红素(DBILI)、(?)司接胆红素(IBILI)、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等不同程度的升高为主;核蛋白学检查中主要改变以CA19-9、CEA、CA242、CA125、AFP等升高为主,可伴有血清蛋白电泳异常、电解质和凝血全套功能的损害;影像学检查首选B超检查,但是CT和MRI检查能更好的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性质,确诊需要ERCP活检;Vater壶腹癌以手术治疗为主,胰胆管十二指肠切除术与局部切除术在患者的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有显着差异(P<0.05),并发症的发生前者比后者高,术后并发症主要以胰漏为主。(2)通过专业的病案信息检索系统,整群抽取了192例Vater壶腹癌患者资料和200例一般患者的资料,建立病例对照模型,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籍贯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胆囊炎、胆石症、病毒性肝炎和肝功能损害、高胆红素血症与Vater壶腹癌发病存在关联(P<0.05),与吸烟、饮酒、胃部疾病、胰腺炎、肠炎和壶腹部良性肿瘤以及一级亲属恶性肿瘤病史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囊炎、病毒性肝炎、胆石症、肝功能轻度、中度、重度损害及高胆红素血症7个因素是Vater壶腹癌的危险因素,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液中PLT异常、肝肾功能指标中TBIL、TBA、GGT、ALP、AST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Vater壶腹癌患者男、女间年龄无统计学差异,主要的症状为无痛黄疸、间歇腹痛等,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全套等检查和核蛋白学检查各项指标可作为Vater壶腹癌的辅助诊断指标。B超是Vater壶腹部肿瘤检查的首选方法。CT和MRI可以进一步帮助手术,对于术前的确诊可行ERCP检查。主要治疗是以局部切除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两者各具特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胰漏是Vater壶腹癌手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2)单因素分析胆囊炎、胆结石、病毒性肝炎、肝功能损害和高胆红素血症是Vater壶腹癌的危险因素。(3)多因素分析显示胆囊炎、病毒性肝炎、胆石症、(轻度、中度和重度)肝功能损害以及高胆红素血症是Vater壶腹癌的危险因素。
后强,崔杰,刘毅[5](2011)在《壶腹周围癌45例诊治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壶腹周围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5例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壶腹周围癌患者以梗阻性黄疸和上腹部不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胰头部、壶腹部肿物及胆、胰管扩张;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显示直接、间接征象和特征性改变。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9例,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术3例,行胆囊空肠吻合术4例,胆总管空肠吻合术4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1例,胃空肠吻合术4例。结论:腹部非特异性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壶腹周围癌的早期诊断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壶腹周围癌最有效的方法。
凌永赤,方天敏,赵荫农[6](2011)在《胰腺癌、壶腹周围癌60例诊治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胰腺癌及壶腹周围癌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胰腺癌和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切除率分别为14.8%(4/27)和65.3%(18/26),手术组死亡1例,死因为上消化道出血。术后并发症有:胰瘘(1例次)、胆瘘(2例次)、肠梗阻(2例次)、切口裂开(2例次)、上消化道出血(1例次)。未切除组死亡2例,死因均为多器官衰竭。结论早期诊断,提高手术技巧及改进手术方式,积极预防及处理术后并发症能改善胰腺癌及壶腹周围癌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邵成颂,陈炯,黄强,刘臣海[7](2011)在《无黄疸期壶腹周围癌的诊治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无黄疸期壶腹周围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无黄疸表现的壶腹周围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中23例有长期上腹部隐痛不适,7例合并上腹部饱胀,5例为胆道术后T管不能拔除,2例合并胆管炎。肿瘤指标未超过正常值三倍。MRCP提示胆胰管扩张的有21例,ERCP提示肿瘤有22例。结论壶腹周围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胆胰管扩张是其一个影像学特征,ERCP可提高早期诊断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其首选术式。
徐锋[8](2010)在《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在壶腹周围癌中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MS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检查(US)、内镜超声(EUS)在壶腹周围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根治性手术病理证实的92例壶腹周围癌的影像检查资料,其中MSCT76例,MRI 33例,US 80例,EUS 30例。结果:胰头癌18例,胆总管末端癌25例,壶腹癌38例,十二指肠癌11例。淋巴结转移37例。79例低位胆道梗阻,十二指肠癌的梗阻性黄疸发生率低于其他肿瘤有显着差异(x2=20.923,P=0.000)。胆总管扩张79例,直径8~25mm,平均16.10mm,不同肿瘤间胆总管扩张程度有统计学意义(x2=152.916,P=0.021)。胰管扩张68例,直径1-13mm,平均4.37mm,不同肿瘤间胰管扩张程度无统计学意义(x 2=25.677,P=0.188)。胆总管同胰管扩张程度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324)。“双管征”66例,胆总管扩张而胰管未扩张13例,胰管扩张而胆总管未扩张2例。“双管征”表现为平行或相交21例,分离33例,12例无法判断,不同肿瘤之间“双管征”分型有显着差异(x2=26.593,P=0.000)。79例胆道梗阻,位于胰上段23例,胰内段22例,壶腹段34例,不同肿瘤的梗阻水平有显着差异(x2=135.387,P=0.000)。管腔形态为截断型中断39例,漏斗型或鸟嘴型中断23例,鼠尾型中断17例,不同肿瘤的梗阻管腔形态有显着差异(x 2=23.005,P=0.001)。MSCT检出肿物82.9%(63/76),检出的病灶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强化,MS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31.0%、特异性97.9%、准确性72.4%。MRI检出肿物93.4%(31/33),增强扫描28例中26例见不同程度的强化。MR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13.3%、特异性94.4%、准确性57.6%。US检出肿物47.5%(38/80),US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8.6%、特异性95.6%、准确性57.5%。EUS检出肿物90.0% (27/30),EUS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16.7%、特异性72.2%、准确性50%。MSCT、MRI、EUS侵犯毗邻结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差异较大。结论:US对于检测胆道梗阻、胆总管扩张值得信赖,对于胰管扩张的检测受到一定的限制。MSCT或MRI应作为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检查方法,MPR、MRCP可清晰显示胆道系统病变情况。不同肿瘤的强化表现有所区别,MSCT多期扫描及MRI的LAVA动态扫描有利于检出病变。EUS是壶腹周围癌最灵敏的检查。梗阻水平及梗阻面管腔形态改变对于壶腹周围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截断型和鼠尾型中断时,局部发现肿物可确诊为癌。胆总管与胰管分离的“双管征”,对于胰头癌的鉴别诊断非常准确。影像检查对于肿瘤侵犯毗邻结构的诊断更多的是倾向性意见。对于淋巴结转移影像诊断仅具有提示意义。壶腹周围癌的影像诊断需要结合现代诊断学技术,综合应用各种检查方法。
梁萍[9](2009)在《壶腹癌的超声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壶腹癌的准确性以及其与胰头癌、胆管下段癌的鉴别。方法对2007-02~2009-01收治的壶腹周围癌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4例病例超声诊断平均准确率为87.04%。三组肿瘤最大直径的比例进行组间比较(χ2=13.41,P<0.05)肿瘤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头癌组、壶腹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外胆管扩张程度,壶腹癌组和胆总管下段癌组分别与胰头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管扩张程度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是壶腹癌最重要的诊断手段,对鉴别胰头癌和胆管下段癌有辅助作用。
范华君,姜晓静,佟福勋[10](2008)在《MSCT对壶腹周围癌的术前评估(附18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MSCT对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价值,运用结果进行术前评估。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8例确诊为壶腹周围癌CT增强扫描所见,并与手术或十二指肠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结果进行对照,以探讨MSCT对判断壶腹周围癌可切除性的价值。结果:CT检查结果:18例均发现肿瘤,增强扫描肿瘤本身呈不同程度增强。。结论:MS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能够使临床医生在术前获得更直观的印象,为不同患者制定其适合的治疗方案,提出手术中的注意事项,为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免去了不必要的痛苦。
二、壶腹周围癌109例诊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壶腹周围癌109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黄疸前期壶腹周围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随访与观察指标 |
1.4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特征比较 |
2.2 实验室检查比较 |
2.3 影像学检查比较 |
2.4病理特征比较 |
2.5 治疗比较 |
2.6 预后分析 |
3 讨论 |
(2)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其外科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我国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发病及诊治概况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与评价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PDS并发胰腺导管上皮内瘤变的高危因素分析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外科应对策略 |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结语 |
第六章 胰腺切除术和胰管引流术治疗PDS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
6.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6.2 结果 |
6.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发病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手术治疗乏特壶腹区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Vater壶腹癌的临床特征分析与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Vater壶腹癌的临床特征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的收集 |
1.2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Vater壶腹癌患者的一般情况 |
2.2 Vater壶腹癌的既往病史分布情况 |
2.3 Vater壶腹癌的临床表现 |
2.4 Vater壶腹癌的实验室检查情况 |
2.5 Vater壶腹癌的影像学检查情况 |
2.6 Vater壶腹癌的治疗情况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Vater壶腹癌的高危因素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的来源 |
1.2 调查内容 |
1.3 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2.2 研究对象的其他一般情况的均衡性比较 |
2.3 Vater壶腹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4 Vater壶腹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2.5 除病因以外的与Vater壶腹癌发病相关的异常指标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5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6)胰腺癌、壶腹周围癌60例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1 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
3.2 有关术前退黄的问题 |
3.3 如何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7)无黄疸期壶腹周围癌的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式 |
1.3 结果 |
2 讨论 |
2.1 无黄疸期壶腹周围癌的诊断 |
2.2 重视内镜的作用 |
2.3 壶腹周围癌的手术方式 |
(8)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在壶腹周围癌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表索引 |
图索引 |
中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扫描方法 |
三、图像分析 |
四、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临床资料 |
二、影像表现 |
三、不同检查方法 |
讨论 |
结论 |
附图及说明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壶腹癌的超声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检查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 |
2.2 超声诊断 |
3 讨论 |
四、壶腹周围癌109例诊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黄疸前期壶腹周围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 彭孝倩,刘璐,焦笑笑,周琳.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12)
- [2]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其外科应对策略研究[D]. 徐正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3]手术治疗乏特壶腹区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估[J]. 李星,王孟皓,张艳,龚建平.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5(03)
- [4]Vater壶腹癌的临床特征分析与危险因素研究[D]. 聂霞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5]壶腹周围癌45例诊治的临床分析[J]. 后强,崔杰,刘毅. 中国临床医学, 2011(03)
- [6]胰腺癌、壶腹周围癌60例诊治体会[J]. 凌永赤,方天敏,赵荫农. 广西医学, 2011(04)
- [7]无黄疸期壶腹周围癌的诊治体会[J]. 邵成颂,陈炯,黄强,刘臣海.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1(02)
- [8]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在壶腹周围癌中的诊断价值[D]. 徐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0(03)
- [9]壶腹癌的超声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探讨[J]. 梁萍.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9(06)
- [10]MSCT对壶腹周围癌的术前评估(附18例报告)[J]. 范华君,姜晓静,佟福勋.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