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池污泥的危害及改善对策

集约池污泥的危害及改善对策

一、精养池塘淤泥的危害及改良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陶柄臣[1](2020)在《典型池塘工业化养殖污染现状与水质优化方案》文中认为在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之下,近年来,在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的大力推动下,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淡水渔业养殖模式“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在江苏省内得到了迅速推广与应用。为了形成一套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水质保障技术对策建议,达到最佳水产养殖环境生态效益,本文以南京市六合区淡水养殖池塘以及如东县海水养殖池塘为研究案例,调查内容包括加州鲈鱼养殖池,大黄鱼养殖池,黑鲷养殖池的成本,支出,收入的经济效益以及净化区的水体总磷、总氮、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水温、溶解氧、池底沉积物等。根据相关水产养殖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对水体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养殖效益上,六合区的淡水工业化生态养殖模式在养殖期间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亩产量和亩利润相较于传统池塘较高,在该种养殖模式下适合养殖加州鲈鱼;如东县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养殖大黄鱼以及黑鲷鱼预估经济效益是亏损的,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其养殖区域易受到台风影响产生减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在生态效益上,六合区淡水工业化生态池塘养殖区以及净化区的p H、氨氮2项水质指标较好,p H全部合格、氨氮全部合格,而总磷合格率为60%,总氮合格率6.6%、COD合格率6.6%,总磷、总氮、COD三项指标超标率较高,得到养殖区以及净化区的p H全部合格、无机氮、COD指标超标率较高,底泥中营养物质堆积程度较高,相较于监测初期淡水池塘养殖区的TN、TP、氨氮、COD下降了32.6%、75%、70%、57.5%,海水水池塘两个养殖水道的TN、TP、分别上升了30.6%、28.8%和116%、26%,氨氮、COD下降了77%、94%和40.7%、49.2%,说明六合区净水区起到了净水作用,如东县净水区净水技术需要针对性调整。同时分别比较了两地养殖区和净水区的每个点位的水质、底泥指标,发现在污染程度差异并不是特别明显,说明水体并未完全形成循环,两个示范点的池塘在整体的建设布局,净化区的净水手段以及日常的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最后通过示范点养殖区、净水区、水质监测指标等存在的问题,从满足养殖系统要求、强化水质提升措施、优化养殖系统管理的角度出发,从合理布局基础设施,提升净水区的技术,生产管理,抗灾措施及灾后自救等方面对本文中选取的两个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示范点提出了几条可行的技术对策建议措施,对于江苏省之后建设的淡水、海水工业化生态养殖模式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刘国锋,徐跑,吴霆,徐增洪,徐刚春[2](2018)在《中国水产养殖环境氮磷污染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但受土地、环境、技术和人工等资源的限制,目前已经到了发展的瓶颈期。本研究总结过去近40年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水环境氮磷污染负荷和环境效应,以及相应的养殖水体治理措施,提出了新型水产养殖模式的优势。未来水产养殖业在"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总目标下,必须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生产结构,通过持续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苗种、饲料、技术、装备、机制和生产模式等方面着手,提高水产养殖的技术水平,提升渔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产品品质,为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张相洋[3](2015)在《上犹县池塘养殖中细菌性出血病调查及防治思路》文中研究表明我们对上犹县境内的精养池塘发病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对14起细菌性出血病进行综合诊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就调查结果及防治对策叙述如下,以供同行参考。一、调查材料2011年-2014年每年4-10月,分别对上犹县的东山、梅水、水岩、寺下的精养池塘和垂钓池塘发病情况进行了抽

何琳[4](2013)在《高效生态养殖鱼塘环境特征及其产品品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进一步了解水产养殖系统内各项环境指标的变化规律,阐明其环境特征,更好地规划和管理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提升养殖效益,本试验就标准化水产养殖场的两种高效生态养殖鱼塘展开了连续两年的调查研究,对养殖水常规水质指标水温、pH、溶解氧(DO)、透明度(SD)、固体悬浮物(SS)、总氮(TN)、总磷(TP)、氨氮(TAN)、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活性磷(PO4-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叶绿素a(Chl. a)等及沉积物中总氮(TN)和总磷(TP)进行定期监测,并研究了养殖沉积物中7种磷形态即易交换态磷(Ex-P)、铝结合态磷(Al-P)、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c-P)、钙结合态磷(Ca-P)、原生碎屑磷(De-P)、有机磷(Or-P)的演变,为养殖系统中水质关键因子调控技术以及氮磷收支平衡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试验还对两种主要养殖品种(团头鲂和鲫鱼)肌肉成分进行了重金属(Cu、Pb、Cd、Cr、Hg和As)检测和营养成分(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分析,对该种高效生态养殖模式下,主要养殖品种的质量安全和营养价值进行了评判。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于两个养殖周期,即2011和2012年18月在上海郊区某养殖场进行,对团头鲂混养池塘和水源水(2011年:池塘A、池塘B、池塘C和水源D;2012年:池塘1、池塘2、池塘3、池塘4和水源5)进行常规水质指标的定期监测分析。试验发现:2011和2012年,养殖池塘和水源水的硬度均属中等软水。养殖池塘和水源水TN含量分别为3.87±1.12、3.76±1.22、4.29±1.40和2.87±0.86mg·L-(12011年),3.91±2.72、6.04±3.32、3.30±2.60、2.95±2.21和2.50±1.33mg·L-(12012年)。水源TN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限量要求;除个别数据外,池塘TN含量均高于水源水,且波动性较大,部分数据超出《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Ⅱ类),不过尚在《上海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类污染物一级标准)范围内。NO3-N在总无机态氮(TIN)中所占比例最高,且相对较为稳定; TAN占TIN比例波动性较大,养殖过程中有时可达TIN的70%,已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中TAN1mg·L-1的限定; NO2-N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但在养殖后期NO2-N占TIN比例升高趋势明显。2011年水源TP含量总体稳定并保持在较低水平0.17±0.06mg·L-1,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要求;2012年水源TP含量为0.48±0.26mg·L-1,高于2011年水源水TP含量,未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要求。池塘水TP含量则显着高于水源水,最高为水源水TP的29.10±20.84倍(2011年)和11.04±6.39倍(2012年)。池塘水中TP含量均已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和《淡水养殖池塘排放标准》Ⅱ类的要求。养殖池塘和水源水中CODMn分别为24.37±5.62、24.41±5.93、26.66±7.30和9.32±1.90mg·L-(12011年)和19.38±4.40、19.89±5.49、20.57±4.90、20.68±6.20和9.08±1.53mg·L-1(2012年)。水源水中CODMn已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要求。(2)2011年团头鲂混养池塘及水源沉积物中TP浓度分别是:0.69±0.04、0.70±0.07、0.68±0.09和0.79±0.13mg·g-1,池塘表层沉积物中TP含量变化不大,而水源沉积物TP变化波动性明显。池塘表层沉积物中总磷主要由Fe-P(18.03±6.01%)、Oc-P(22.82±5.34%)、Ca-P(27.48±8.15%)和Or-P(20.29±6.60%)组成, Ex-P(3.07±1.06%)、Al-P(7.62±3.11%),尤其De-P(0.69±0.35%)仅占很少部分。试验结果表明:该养殖池塘内源污染相对较轻,而水产养殖中人为投饵施肥等大量输入磷对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影响较大。(3)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鲫鱼(Carassius auratus)肌肉中Cu、Pb、Cd、Cr和Hg含量符合《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As含量符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分析表明养殖品种并未受到Cu、Pb、Cd、Cr、As和Hg的污染,属于清洁水平。团头鲂和鲫鱼对Cu、Pb、Cd、Cr、As和Hg都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其富集系数分别为459、14、17、263、1、24和755、3、8、185、6、23,其中两种鱼对Cu的富集能力最强,其次是对Cr。团头鲂对Pb、Cd、Cr和Hg的富集能力要强于鲫鱼,对Cu和As的富集能力弱于鲫鱼。(4)试验期内,除肌肉中脂肪含量变化较大外,其余一般营养成分(水分、灰分和粗蛋白)基本保持恒定,未表现出显着差异。团头鲂和鲫鱼肌肉样品中水解氨基酸含量分别为7.77±0.79和8.42±0.48g/100g(湿重),其中以谷氨酸(Glu)含量最高,胱氨酸(Cys)含量最少。两种鱼肉蛋白中必需氨基酸组成齐全,ΣEAA/ΣAA比值为34.62%38.77%和34.32%36.35%,ΣEAA/ΣNEAA比值为70.75%85.99%和70.71%76.18%,基本符合理想氨基酸模式。团头鲂和鲫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46.96和47.54,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都表明其第一限制氨基酸为甲硫氨酸和胱氨酸(Met+Cys),第二限制氨基酸为缬氨酸(Val)。团头鲂和鲫鱼肌肉样品中游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共16和18种,分别为0.98±0.10g/100g和1.10±0.11g/100g(湿重),其中牛磺酸(Tau)含量最高,分别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32.04%和22.64%。不同采样时间,鱼肉蛋白中水解和游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组成和含量均为无显着差异。

戈贤平,缪凌鸿[5](2011)在《我国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与体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鲂是我国的特产鱼类,为我国淡水养殖产量的主体,被称为大宗淡水鱼类,主要是起稳定市场供应、为国民提供充足的物美价廉的大宗水产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大宗淡水鱼类生产贸易现状,指出当前该产业在淡水养殖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阐述了产业体系经过3年的运转在遗传育种、病害防控、养殖与工程设施、营养与饲料、加工和产业经济6大方面所取得的科研进展和应用推广情况。针对当前制约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项因素,提出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具体建议。

朱方建[6](2011)在《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模式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索可持续的对虾池塘养殖模式,本课题进行了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水质变动和产出效果、二茬养殖试验以及虾鱼混养对抑制弧菌的作用研究,结论如下:1对虾池塘综合养殖的原理及应用现状本文通过查阅中外文献比较总结了对虾池塘综合养殖的原理、国内外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以及现实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以期对对虾池塘综合养殖研究提供一点理论依据。2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模式与对虾单养模式的池塘水质动态及产出效果对比研究在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模式的基础上,本实验于2010年3月6月对比研究了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主养对象的低盐度土池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鲫(Carassius aurat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模式与凡纳滨对虾单养模式的产出效果和水质动态。混养池塘和单养池塘各3口,均位于珠江三角洲,实验对养殖全过程进行跟进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温棚中间培育,混养组凡纳滨对虾平均养殖周期比单养组短10天,平均体重、成活率、单位面积产量比单养组分别高6.24%、26.25%、55.86%,对虾饲料的实际投饵系数比单养组低8%。混养组草鱼单位净产量1467.27(±115.82)kg·hm-2,杂食性鱼类鲫和滤食性鱼类鲢、鳙的总单位净产量447.78(±34.20)kg·hm-2。混养鱼类的成活率均在98%以上。混养池塘单位面积总投饵量虽然比单养组大,但水体NO2-N浓度和COD比单养组低,混养池塘水体的无机氮主要以毒性小的TAN、NO3-N形式存在,NO2-N波动小。混养池塘水体透明度比单养池塘稳定,但早晨溶解氧含量低于单养池塘,需加强人工增氧。3低盐度土池凡纳滨对虾-草鱼二茬混养试验本实验于2010年78月对比研究了以凡纳滨对虾为主养对象的低盐度土池混养草鱼、鲫、鲢和鳙二茬养殖模式与凡纳滨对虾单养模式的产出效果和水质动态。混养池塘和单养池塘各3口,混养塘在第一茬对虾收获以后,混养鱼类不起捕,利用原养殖用水再次放养虾苗;单养塘经过清塘消毒,并对养殖全过程进行跟进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混养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类、控制饲料投喂量,二茬混养和单养水质因子中的pH、DO、TAN、NO2-N、NO3-N、PO4-P和COD差异均不显着,混养组对虾成活率和单位产量分别比单养组高55.72%和5.26%。但由于过度控制草鱼饲料投喂量,导致草鱼抢食对虾饲料,混养组对虾生长比单养组平均养殖周期长41d,平均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分别比单养组低46.51%和4.38%,投饵系数比单养组高56.76%。草鱼的平均单位净产量2038.13(±193.55)kg·hm-2,成活率97.75%,投饵系数0.92;杂食性鱼类鲫的平均体重0.48kg,净产量163.88 kg·hm-2,成活率99%;滤食性鱼类鲢、鳙的总平均单位净产量827.06(±40.93)kg·hm-2。实验结果表明,虾塘混养鱼类二茬养殖可有效减少对虾疾病的发生,相对对虾单养模式可显着提高对虾成活率。但是混养鱼类也会与对虾争抢饲料,对总饲料成本有影响,因此在饲料投喂技术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4第二茬鱼虾混养与对虾单养池塘弧菌动态及其与水质因子相关性分析本实验于2010年78月对比研究了以凡纳滨对虾为主养对象的低盐度土池混养草鱼、鲫、鲢和鳙二茬养殖模式与对虾单养消毒模式中弧菌的数量变动,并就水中弧菌分布数量与水质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各池塘均利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单养塘定期使用消毒剂消毒水体,抗菌药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拌喂对虾饲料;混养塘养殖过程中未使用消毒产品,仅通过混养鱼类改善养殖环境。结果表明:通过定期的水体消毒可以有效的降低水体中弧菌大量滋生,避免养殖后期弧菌爆发性增殖;混养塘弧菌在养殖后期突然上升,最高达到4.75×103CFU/ml,显着高于单养组。但单养塘对虾发病导致成活率明显低于混养塘,仅有32.61%,混养塘对虾成活率达到87.37%,在本实验中,池塘水中弧菌与大多数水质因子相关性不显着。

周建春[7](2009)在《生态养殖技术对加州鲈生长及养殖环境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运用生物调控技术(种草、种菱藕、投放螺蛳河蚌、放养鱼蟹虾),通过水质监测和人工调控为加州鲈及混养品种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构建了一种合理的跨越不同生物间的食物链层次关系。为了提高加州鲈养殖整体效益,分别进行了以下三种生态养殖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加州鲈与河蟹池塘生态混养模式”的合理种苗放养量和生态调控措施为:加州鲈适宜放养当年大规格鱼种或一龄鱼种1000尾·667m-2左右,混养一龄幼蟹为500尾·667m-2,青虾放养11.5万尾·667m-2;螺蛳适宜投放量为200-300kg·667m-2;水草春季宜种苦草,种草量80g·667m-2,夏秋季宜移栽轮叶黑藻、小茨藻、伊乐藻等,栽草量10kg·667m-2,确保水草覆盖面积达到池塘总面积的30%以上。(2)“加州鲈与青虾、河蚌池塘生态混养模式”的合理种苗放养量和生态调控措施为:加州鲈适宜放养当年大规格鱼种或一龄鱼种1000-1200尾·667m-2左右,混养青虾11.5万尾·667m-2;三角帆蚌投放量为100-200只·667m-2;春季水温15℃左右栽种菱藕,菱盘用种量400kg·667m-2,平均栽种300穴·667m-2,母藕用种量250kg·667m-2,确保叶片覆盖池塘面积不超过池塘总面积的60%。(3)“自净式围栏内网箱养殖加州鲈模式”的合理种苗放养量和生态调控措施为:加州鲈适宜放养当年大规格鱼种或一龄鱼种3035尾·m-2;围栏内混养一龄幼蟹为400尾·667m-2;青虾春季放养0.51万尾·667m-2,秋季放养1.52万尾·667m-2;鲢鱼放养100尾·667m-2,鳙鱼放养30尾·667m-2;围栏内螺蛳适宜投放数量为200-300kg·667m-2;围栏内春季适宜种植苦草,用种量80-100g·667m-2;夏秋季适宜种植或移栽轮叶黑藻、小茨藻、伊乐藻等,用草量10kg·667m-2,确保水草覆盖面积达到池塘总面积的40%以上;围栏内边移栽水花生量50kg·667m-2,以利于净水抗风浪。本研究采用生态调控措施调节关键环境因子,改良养殖环境,避免了养殖自身污染的产生;又通过饵料资源的充分利用、高效转化,为加州鲈养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刘挨祥[8](2009)在《杭锦旗水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水产经营机制的改革和水产品流通机制的全面开放,杭锦旗渔业生产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稳定常规养殖品种,大力开发名、特、优、新养殖品种,使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水产品产量连年攀升,养殖鱼类品种不断增多。渔业生产的蓬勃发展,解决了群众的"吃鱼难"问题,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水产养殖也成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门路。杭锦旗水产业近年来发展很快,为经济振兴做出了贡献,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构筑杭锦旗水产业发展的框架,使其形成一个新的格局。

高银爱[9](2008)在《鳜池主要水质因子变动规律及氨对鳜的毒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探讨了鳜主养池在6-11月期间主要水质因子变动规律,并采用静水生物试验法测定了鳜鱼种对非离子态氨和酸碱度(pH)的耐受性,以期为水质管理提供指导。本研究结果表明,鳜主养池的主要水质因子pH、硬度、DO和COD等月变化不大,pH变幅为7.87-8.27,平均8.02;硬度平均为131.43mg/L,表明池水呈微碱性、中等软水,适合鳜鱼生长;DO变幅为3.31mg/L-4.48mg/L,平均为3.91mg/L;COD平均为8.82mg/L,变幅为7.04mg/L-11.05mg/L,属中等清洁水体;三N之和最低在6月份为0.061mg/L,最高在8月份为0.695mg/L,平均为0.416mg/L;各形态氮占总有效氮(三氮之和)的比例分别为NH4+-N 67.8%、NO2--N 9.1%和NO3--N 23.6%;PO43--P平均为0.02mg/L;8-10月的氮、磷浓度较高,氮磷比平均为19.8:1,表明鳜主养池中有效磷不足,可能导致水中氨态氮不能被有效地利用,形成氮的积累。溶解氧和氨氮昼夜变化明显,溶解氧变幅为2.37 mg╱L -11.27 mg/L,在下午15:00达到最大值,早晨6:00达最低值;NH4+-N的变幅为0.082 mg╱L -0.480mg/L,低值出现在下午15:00,高峰值出现在早晨3:00。池塘施用生石灰,对水质的改善作用明显。静水生物试验结果表明,非离子态氨对鳜鱼种24h、48h、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763 mg/L、0.663 mg/L和0.525mg╱L;安全浓度为0.0525 mg╱L;鳜鱼种对pH值96h的耐受范围为4.10-9.10。鳜池水体中氮磷比例失调,磷成为氨氮被有效利用的限制因子,因此适当追施磷肥对减少氨态氮的积累、促进物质转化有积极作用。定期施用生石灰,对水质的改善有良好作用。

张磊,赵志刚[10](2006)在《自身污染和密度胁迫对鱼类的影响及对策》文中指出现行鱼类集约化养殖生产中,由于盲目增加放养密度,导致了精养鱼池的自身污染和密度胁迫。文章综述了自身污染及高密度胁迫对鱼类的影响,并解释了鱼类在高密度胁迫下,如何伴随能量的损耗而最终导致生产性能和抗病力下降的原因,进而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二、精养池塘淤泥的危害及改良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养池塘淤泥的危害及改良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池塘工业化养殖污染现状与水质优化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及应用原理
    1.3 池塘工业化养殖模式发展
        1.3.1 国外发展
        1.3.2 国内发展
    1.4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效益优势
        1.4.1 经济效益
        1.4.2 生态效益
    1.5 国内外养殖水净化处理方法
        1.5.1 单一生态型
        1.5.2 单一生物性
    1.6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现场采样和监测方法
    2.1 监测点位的确定
        2.1.1 养殖场地的确定
        2.1.2 养殖示范点的鱼塘基本情况
        2.1.3 示范点养殖品种代表性分析
    2.2 示范点养殖情况
    2.3 现场采样监测
        2.3.1 监测数据
        2.3.2 采样和处理方法
        2.3.3 采样频次
        2.3.4 监测指标
        2.3.5 水质分析标准
第三章 养殖效益与污染现状分析
    3.1 六合区养殖鱼塘效益分析
        3.1.1 鱼塘收获情况
        3.1.2 鱼塘效益
        3.1.3 增产增效评价分析
    3.2 六合区养殖鱼塘水质分析
        3.2.1 水体监测情况
        3.2.2 水体监测结果分析
        3.2.3 六合区养殖鱼塘评价因子的选定
        3.2.4 因子分析
        3.2.5 底泥监测分析
    3.3 六合区养殖鱼塘养殖效益与污染现状小结
    3.4 如东县养殖鱼塘效益分析
        3.4.1 鱼塘收获情况
        3.4.2 鱼塘效益
        3.4.3 增产增效评价分析
    3.5 如东县海水养殖池塘水质分析
        3.5.1 如东县海水养殖池塘评价因子的选定
        3.5.2 因子分析
        3.5.3 结果分析
        3.5.4 底泥监测分析
    3.6 如东县海水养殖池塘养殖效益与污染现状小结
第四章 改进与建议
    4.1 六合区养殖鱼塘存在问题
    4.2 改进建议
    4.3 如东县养殖鱼塘存在问题
    4.4 改进建议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2)中国水产养殖环境氮磷污染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2 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氮磷污染状况
    2.1 养殖种类对水环境的氮磷污染及影响
        2.1.1 鱼类
        2.1.2 虾类
        2.1.3 贝类
    2.2 水产养殖沉积物有机质的富集及环境效应
3 养殖水体环境污染的净化与养殖模式的转变
    3.1 养殖水体传统净化技术措施
        3.1.1 物理与化学措施
        3.1.2 生物措施
    3.2 新型水产养殖模式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
4 展望
    4.1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2 全产业链的技术更新与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3)上犹县池塘养殖中细菌性出血病调查及防治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查材料
二、生病池塘特征
    1. 池塘老化。
    2. 消毒不严。
    3. 水质酸败。
    4. 饲料单一。
    5. 气候异常。气候变化异常可能引起水质变化, 影响鱼类健康, 有可能导致暴发性出血病的突发因素。
    6. 死鱼有序。
三、症状特点
四、防治措施
    3. 每隔10-15天全池泼洒溴氯海因0.2-0.3mg/L一次。
五、防治建议
    1. 坚持双疗程治疗
    2. 外用和内服并重
    3. 减少受伤免感染
    4. 防虫和防病并举
    5. 加强防范少传播

(4)高效生态养殖鱼塘环境特征及其产品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高效生态养殖简介
    1.2 养殖系统中氮磷收支研究
        1.2.1 养殖系统中 N 和 P 的输入与输出
        1.2.2 养殖系统中 N 和 P 的形态与分布
        1.2.3 养殖系统中 N 和 P 的收支
        1.2.4 N 和 P 收支与养殖水环境的关系
    1.3 水产品品质研究
        1.3.1 水产品重金属安全
        1.3.2 水产品营养成分及风味状况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团头鲂混养鱼塘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规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养殖场基本情况
        2.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水质类型
        2.2.2 水质理化特征描述
        2.2.3 氮
        2.2.4 磷
        2.2.5 高锰酸盐指数
    2.3 讨论
        2.3.1 养殖系统中的 N、P 收支
        2.3.2 养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2.3.3 氮、磷营养盐对养殖生产的影响
第三章 团头鲂高效养殖塘表层沉积物中总磷及磷赋存形态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与保存
        3.1.2 测定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源及混养鱼塘沉积物中磷含量的变化
        3.2.2 水源及混养鱼塘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
    3.3 讨论
        3.3.1 养殖生产对沉积物中磷的影响
        3.3.2 不同区域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差异
第四章 混养鱼塘中主养鱼肌肉重金属污染状况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与分析
        4.1.2 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养殖鱼体中重金属含量与评价
        4.2.2 重金属在水产品中积累程度
    4.3 讨论
        4.3.1 水产品对重金属富集能力对比
        4.3.2 国内外水产品中重金属安全限量比较
第五章 团头鲂和鲫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仪器与试剂
        5.1.3 实验方法
        5.1.4 营养价值评价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一般营养成分
        5.2.2 水解氨基酸分析
    5.3 讨论
        5.3.1 一般营养成分
        5.3.2 水解氨基酸
        5.3.3 游离氨基酸
        5.3.4 不同水产品肌肉部分营养成分比较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工作小结
        6.1.1 养殖水质变化规律
        6.1.2 养殖沉积物中磷形态变化
        6.1.3 养殖水产品重金属安全
        6.1.4 养殖水产品营养成分分析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5)我国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与体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大宗淡水鱼类生产与贸易概况
2 大宗淡水鱼产业的重要性
    2.1 大宗淡水鱼对保障粮食安全、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大宗淡水鱼满足了国民摄取水产动物蛋白的需要, 提高了国民的营养水平
    2.3 大宗淡水鱼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4 大宗淡水鱼养殖业在提供丰富食物蛋白的同时, 又在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研究进展
    3.1 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3.1.1 异育银鲫“中科3号”示范推广成效显着
        3.1.2 鲢新品种培育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3.1.3 成功培育出鲤鱼新品种——松浦镜鲤和福瑞鲤
    3.2 养殖模式构建与新设备研制
        3.2.1 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取得实效
        3.2.2 研制了池塘养殖新设备
    3.3 病害防控平台构建
        3.3.1 有效开展疫苗及配套技术的组装与集成
        3.3.2 胃瘤线虫的生活史研究获得突破
    3.4 营养饲料研究
        3.4.1 完善并验证了异育银鲫精确投喂模型
        3.4.2 建立了异育银鲫、鲤和团头鲂饲料原料消化率数据库
    3.5 水产品加工技术
        3.5.1 大力开发适用于大宗淡水鱼类加工、保鲜和贮藏的实用技术和产品
        3.5.2 建立大宗淡水鱼类加工贮藏推广技术档案和营养成分组成数据库
        3.5.3 积极支持企业加工项目建设, 提供科技支撑
    3.6 产业经济研究
        3.6.1 对产业经济数据进行深度开发利用, 并获得中央领导批示
        3.6.2 推出一批专题研究成果
4 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自然资源消耗较大, 制约水产业可持续发展
    4.2 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影响水域生态安全
    4.3 养殖病害频发, 引发较大经济损失和质量安全问题
    4.4 基础工程设施薄弱, 集约化程度亟待提高
    4.5 良种选育研究滞后, 种质混杂现象严重
5 发展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5.1 组建研发队伍, 创新技术体系
    5.2 加强科技攻关, 突破产业技术瓶颈
        5.2.1 研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池塘养殖新模式
        5.2.1.1 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究, 达到节水、减排的要求
        5.2.1.2 建立池塘生态环境检测和评估体系, 保护渔业生态环境
        5.2.1.3 利用多级生物进行生物修复, 实现池塘养殖可持续发展
        5.2.1.4 开发高效环保渔用配合饲料, 提高养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5.2.2 研究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病害防治新技术
        5.2.2.1 构建水产养殖病害预警体系, 增强综合防控能力
        5.2.2.2 开展药代动力学和新渔药研究, 消除质量安全的隐患
        5.2.2.3 开发用于鱼类抗应激的添加剂, 提高鱼体抗病能力
        5.2.2.4 建立全新池塘养殖管理体系, 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5.2.3 研究池塘水生态工程化控制集成技术
        5.2.3.1 开展不同类型水生态工程化控制设施系统研究与模式建立
        5.2.3.2 开展水生态工程化控制设施系统集成与示范研究
        5.2.3.3 开展池塘养殖水生态工程化控制系统关键设备研究
        5.2.4 研究与开发淡水鱼类产品加工新技术

(6)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模式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对虾池塘综合养殖的原理及其应用
        1.1.1 综合养殖的原理及特点
        1.1.2 综合养殖的应用
        1.1.2.1 对虾-滤食性鱼、贝类综合养殖
        1.1.2.2 对虾-肉食性鱼、蟹类综合养殖
        1.1.2.3 对虾-海参综合养殖
        1.1.2.4 对虾-大型藻类综合养殖
        1.1.2.5 虾池多元综合养殖
        1.1.3 对虾-草鱼混养模式
        1.1.3.1 围网混养草鱼
        1.1.3.2 直放混养草鱼
        1.1.4 综合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4.1 品种组成问题
        1.1.4.2 放养规格和时间问题
        1.1.4.3 饵料转化效率问题
        1.1.4.4 养殖模式的可移植性问题
        1.1.4.5 病害防治问题
        1.1.5 总结与展望
    1.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模式与对虾单养模式的池塘水质动态及产出效果对比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池塘
        2.1.2 实验材料
        2.1.3 养殖流程
        2.1.3.1 池塘的准备
        2.1.3.2 苗种放养
        2.1.3.3 养殖管理
        2.1.3.4 收获情况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4.1 水质理化因子的测定
        2.1.4.2 生长的测定
        2.1.5 数据计算及分析
    2.2 结果
        2.2.1 单位面积总投喂量及水体负荷
        2.2.2 水温、盐度、透明度、DO 及pH 的变动
        2.2.3 TAN、NO_2-N、NO_3-N、PO_4-P、COD 的变动
        2.2.4 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及发病情况
        2.2.5 鱼类的养成情况
    2.3 讨论与结论
        2.3.1 水质
        2.3.2 混养鱼类的作用
        2.3.3 混养鱼虾的生长情况
第三章 低盐度土池凡纳滨对虾-草鱼二茬混养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池塘
        3.1.2 实验材料
        3.1.3 养殖流程
        3.1.3.1 池塘的准备
        3.1.3.2 苗种放养
        3.1.3.3 养殖管理
        3.1.3.4 收获情况
        3.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1 水质理化因子的测定
        3.1.4.2 生长的测定
        3.1.5 数据计算及分析
    3.2 结果
        3.2.1 水温、盐度、透明度、水色、DO 及pH 的变动
        3.2.2 TAN、NO_2-N、NO_3-N、PO_4-P、COD 的变动
        3.2.3 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及发病情况
        3.2.4 鱼类养成情况
        3.2.5 养殖效益
    3.3 讨论与结论
        3.3.1 二茬养殖水质因子变动
        3.3.2 混养鱼虾的生长情况及投喂策略
        3.3.3 养殖效益分析
第四章 第二茬鱼虾混养与对虾单养池塘弧菌动态及其与水质因子相关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采样池塘及养殖品种
        4.1.2 弧菌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4.1.3 水质理化因子的测定
        4.1.4 数据计算及分析
    4.2 结果
        4.2.1 实验池塘水体中弧菌数量变动
        4.2.2 实验池塘理化因子的变动
        4.2.3 实验池塘水体中弧菌和理化因子间相关性
        4.2.4 养殖品种的成活率
    4.3 讨论与结论
        4.3.1 弧菌与水质因子间的关系
        4.3.2 混养鱼类和消毒产品对水体弧菌抑制作用及对对虾成活率的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生态养殖技术对加州鲈生长及养殖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加州鲈的生物学特征
        1.1 分类与分布
        1.2 形态结构
        1.3 食性
        1.4 生长
        1.5 繁殖
    2 加州鲈养殖生产及技术模式应用概况
    3 加州鲈养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环境的影响
        3.1 养殖自身污染问题
        3.2 养殖生态问题
        3.3 养殖病害问题
        3.4 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4 加州鲈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方向
        4.1 种草净水技术
        4.2 饵料多级利用技术
        4.3 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5 加州鲈生态养殖技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1 加州鲈的营养价值
        5.2 生态养殖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5.3 生态养殖技术的特点和功能
        5.4 加州鲈生态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验一加州鲈与河蟹池塘生态混养技术对加州鲈生长及养殖环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加州鲈与青虾、河蚌池塘生态混养技术对加州鲈生长及养殖环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实验三自净式围栏内网箱养殖加州鲈技术对加州鲈生长及养殖环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实验四 加州鲈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及渔药使用 对养殖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杭锦旗水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杭锦旗水产业的现状
    1.1 水面利用率逐年提高
    1.2 鲜鱼产量连创新水平
    1.3 渔业收入增加
    1.4 鱼种的自给和饲料生产能力增强
    1.5 渔业生产组织机构逐步健全
2 杭锦旗水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养殖环境问题
    2.2 产业结构问题
    2.3 养殖鱼类病害频繁发生
    2.4 产品质量问题
3 发展杭锦旗水产业的潜力
    3.1 可养鱼水面尚待进一步开发
    3.2 精养结构尚待调整
    3.3 休闲渔业前景广阔
    3.4 各苏木、乡、镇发展水产业的积极性很高
4 杭锦旗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行业管理, 保护渔业环境, 确保养殖品种的品质
    4.2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竞争实力
    4.3 投喂优质配合饲料
    4.4 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
    4.5 推广使用生物水质改良剂
    4.6 加强基础建设,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4.7 转换经营机制, 大力搞好市场建设
    4.8 推广科学养殖, 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9)鳜池主要水质因子变动规律及氨对鳜的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鳜鱼生物学特性
        1.1 种类与形态特征
        1.2 生活习性
        1.3 食性
        1.4 生长特性
        1.5 繁殖习性
    2 主要水质因子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2.1 溶解氧
        2.2 pH对鱼类的影响
        2.3 亚硝酸盐
        2.4 透明度与有机物耗氧量
        2.5 非离子态氨对鱼类的危害性
        2.5.1 非离子态氨的成因
        2.5.2 鱼类氨氮中毒作用机理
        2.5.3 影响氨态氮对鱼类的毒性的因素
        2.5.4 鱼类氨氮急性中毒症状
        2.5.5 鱼类对氨的耐受力
        2.5.6 鱼池中氨的变化规律
    3 池塘水质管理措施
        3.1 使用良好的水源
        3.2 池塘的清整和消毒
        3.2.1 清除底泥
        3.2.2 保持合理的水深
        3.3 保持充足溶解氧
        3.4 降氨措施及毒性利用
        3.4.1 生物净化法
        3.4.2 移植或接种水生植物吸收法
        3.4.3 控制池水呈弱碱性
        3.4.4 控制浮游动物数量
        3.4.5 利用沸石粉、麦饭石等的吸附作用
        3.4.6 微生态制剂去除法
        3.4.7 合理施肥,适时补充磷肥,以磷带氮
    4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鳜鱼主养池主要水质因子变动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池
        1.2 试验内容及方法
        1.2.1 鳜主养池主要水质因子的测定
        1.2.2 池塘DO、NH_4~+-N昼夜变化的测定
        1.2.3 生石灰对鳜鱼池水质改良效果的检测
    2 结果
        2.1 鳜鱼主养池水质状况
        2.2 溶解氧与氨态氮的昼夜变化
        2.3 生石灰施用前后水质变化
    3 分析与与讨论
        3.1 鳜主养池主要水质因子变动规律
        3.2 溶解氧与氨氮的昼夜变化规律
        3.3 生石灰对鳜主养池主要水质因子的影响
    4 结论
第三章 非离子态氨及酸碱度对鳜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鱼
        1.1.2 试验用水
        1.1.3 试验容器
        1.2 试验方法
        1.2.1 非离子态氨对鳜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
        1.2.2 鳜鱼种对不同pH值的耐受试验
    2 结果
        2.1 非离子氨对鳜鱼种的毒性试验
        2.2 鳜鱼种对pH值的耐受性
    3 分析与讨论
        3.1 鳜鱼种对非离子态氨的耐受性
        3.2 鳜鱼对pH值的耐受范围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精养池塘淤泥的危害及改良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池塘工业化养殖污染现状与水质优化方案[D]. 陶柄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2]中国水产养殖环境氮磷污染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J]. 刘国锋,徐跑,吴霆,徐增洪,徐刚春. 江苏农业学报, 2018(01)
  • [3]上犹县池塘养殖中细菌性出血病调查及防治思路[J]. 张相洋. 渔业致富指南, 2015(03)
  • [4]高效生态养殖鱼塘环境特征及其产品品质的研究[D]. 何琳. 上海海洋大学, 2013(05)
  • [5]我国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与体系研究进展[J]. 戈贤平,缪凌鸿.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1(03)
  • [6]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模式的初步研究[D]. 朱方建. 上海海洋大学, 2011(04)
  • [7]生态养殖技术对加州鲈生长及养殖环境的影响[D]. 周建春. 苏州大学, 2009(09)
  • [8]杭锦旗水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J]. 刘挨祥.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01)
  • [9]鳜池主要水质因子变动规律及氨对鳜的毒性研究[D]. 高银爱.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10]自身污染和密度胁迫对鱼类的影响及对策[J]. 张磊,赵志刚. 北京水产, 2006(04)

标签:;  ;  ;  ;  ;  

集约池污泥的危害及改善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