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波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润,陈巨峰,李嘉朋,冼淡,李金,王磊,刘士维[1](2019)在《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92例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按随机数表分法为两组,对照组46例使用平阳霉素治疗,研究组4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聚桂醇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1%(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生理、情感、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赵军海,苏泾渭,段志斌[2](2018)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应用微波热凝结合手术治疗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应用微波热凝结合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该科收治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抽取实施手术治疗54例作为对照组,实施手术结合微波热凝治疗55例作为试验组,分析两组的控制率、咀嚼效率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试验组控制率为96.4%,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咀嚼效率、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手术结合微波热凝治疗,有利于改善咀嚼功能和预后,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邵卓娜,李敏,宋俊松[3](2017)在《应用缝扎硬化与微波热凝治疗口腔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缝扎硬化和微波热凝治疗口腔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收取口腔良性肿瘤9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A组(缝扎硬化治疗肿瘤47例)、B组(微波热凝治疗良性肿瘤50例)。所有患者都应用2%的利多卡因进行术前麻醉,术后辅以常规口服抗生素,避免感染。观察记录2组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和肿瘤复发率,以及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A组总治愈率为95.7%,术后1年内未发生复发,仅有2例发生并发症。B组总治愈率为80.0%,术后肿瘤复发率为4.3%,并发症发生率为16.0%。2组间统计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缝扎硬化的总治愈率和治愈效果均较微波热疗好,值得临床推广。
陈奋[4](2015)在《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给药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血管畸形及血管瘤是多发病、常见病,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约占全身的60%,患者数量巨大。目前血管畸形的一些类型疾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治疗次数多、而且常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血管畸形的药物治疗主要是硬化剂注射治疗,其中平阳霉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硬化剂,本文拟采用平阳霉素作为模型药物,以壳聚糖/甘油磷酸盐温敏原位凝胶作为药物载体,对一种用于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新型平阳霉素传递系统进行了研究。本文制备了平阳霉素壳聚糖温敏原位凝胶,以胶凝时间、粘度及形态学为评价指标,考察制剂理化性质。通过体外释放研究,对制剂进行体外评价。理化性质研究表明,壳聚糖和甘油磷酸钠的浓度均能影响制剂的胶凝时间及粘度,而药物浓度对两者影响小。体外释药的研究表明,释放面积、震荡速度、温度、药物浓度、壳聚糖浓度及甘油磷酸盐浓度等因素均会影响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体外释放行为。优化后处方能体外持续释放10天以上,累计释放量达到85%左右,表明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体外具有明显缓释效果。采用流变仪考察了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体系的流变学性质。流变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到37度左右时,原位凝胶溶液发生了从溶液向凝胶的相转变过程,表明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具有显着的温敏特性。以人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为细胞模型,对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进行了体外细胞学考察。结果表明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对平阳霉素抑制EA.hy926细胞生长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发现此作用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造成细胞坏死两条途径实现的。以家兔为动物模型,进行了平阳霉素壳聚糖温敏原位凝胶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平阳霉素溶液剂,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可显着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明显减少平阳霉素突释,并使后期的释放保持一定速度,使药物释放时间延长。以家兔耳缘静脉系统为血管畸形模型,研究了应用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后耳缘静脉的形态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平阳霉素原位凝胶能有效地栓塞家兔的耳缘静脉并使之闭锁,疗效明显优于市售平阳霉素注射液。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是较为理想的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药物传递系统。
凌永昌,刘瑞珍[5](2014)在《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进展》文中提出基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的文献,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治疗手段和方法以及其跟踪治疗观察两方面对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治疗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提供研究参考。
王焱[6](2013)在《微波热凝联合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微波热凝联合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02例颌面部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时期选择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微波热凝组54例和手术组48例,对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时间及美容效果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微波热凝组总有效率为96.30%,手术组总有效率为95.8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3,P>0.05)。手术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微波热凝组[(25.5±3.2)d与(31.6±4.8)d,t=7.625,P<0.01],但微波热凝组美容效果满意度明显高于手术组(90.74%与75.00%,χ2=4.533,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手术组(5.56%与18.75%,χ2=4.262,P<0.05)。手术组术后发生面神经损伤者3例(6.25%),微波热凝组治疗后无面神经损伤病例。6个月随访中,均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微波热凝联合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临床效果和美容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全超坤,张龙城,林欣然,李咏玲[7](2011)在《咽喉部巨大血管瘤治疗11例》文中研究说明咽喉部血管瘤位于气道及消化道入口,部位特殊,易受损出血,血管瘤较大时可有吞咽、呼吸功能障碍。由于其位置深、术野小、瘤体周边解剖结构复杂、创面修复及止血不易等因素,因此咽喉部血
张波[8](2010)在《手术联合术中微波热凝治疗口腔颌面部较大海绵状血管瘤10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观察手术联合术中微波热凝治疗口腔颌面部不同部位较大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选择不同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共10例,在手术过程中,将微波功率调至2030W,分次在瘤体内进行热凝,后沿包块边界完整切除。结果 10例患者经1224个月随访治愈和有效率达100%。结论手术联合术中微波热凝治疗颌面部较大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疗程短、疗效高、出血少等优点。
汪建峰[9](2009)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分类及治疗的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脉管性疾病包括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两大类病损,系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以往对脉管性疾病的命名、分类比较混乱;治疗方法也很多,造成一些病例不同程度的过度治疗和引起难以纠正的并发症。而判定血管瘤增殖能力的大小,也就是判定血管瘤是否快速生长,成为众多治疗方法选择的关键。
吕道志,余夏妍,陈安,邹启贵[10](2009)在《平阳霉素及糖皮质激素与微波联合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72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平阳霉素、糖皮质激素与微波联合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采用平阳霉素、糖皮质激素与微波联合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72例,瘤体0.6cm×0.9cm~9.0cm×15.0cm大小。7~10d注射一次平阳霉素,3~5次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的总量不超过40mg;小于6岁患儿口服强地松;根据病情联合微波治疗。结果:治疗后经6~30个月的随访,治愈率91.67%,有效率100%。结论:平阳霉素、糖皮质激素与微波联合应用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微波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论文提纲范文)
(1)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
2.2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
2.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
3 讨论 |
(2)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应用微波热凝结合手术治疗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治疗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
2.2 两组咀嚼效率比较 |
2.3 两组QLQ-C30评分比较 |
3 讨论 |
(3)应用缝扎硬化与微波热凝治疗口腔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案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给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疾病简介 |
2.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常见临床治疗方法 |
2.1 激素治疗 |
2.2 手术治疗 |
2.3 激光治疗 |
2.4 硬化治疗 |
2.5 抗肿瘤药物注射治疗 |
2.6 小结 |
3. 介入治疗血管畸形的新型平阳霉素载药体系研究进展 |
3.1 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及磁性微球 |
3.2 平阳霉素Zein原位凝胶及Zein-SAIB原位凝胶 |
4. 注射用可降解原位水凝胶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 |
4.1 温度敏感型原位水凝胶 |
4.1.1 聚乙二醇(PEG)类嵌段共聚物 |
4.1.2 壳聚糖类水凝胶 |
4.1.3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 |
4.2 其他pH/温度敏感型水凝胶 |
4.3 注射用可降解原位水凝胶的应用 |
4.4 小结 |
5. 本课题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 |
5.1 课题研究目标 |
5.2 课题研究内容 |
5.3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制备 |
2.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理化性质测定及形态学观察 |
2.2.1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胶凝时间的考察 |
2.2.2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的粘度测定 |
2.2.3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形态学考察 |
2.3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测定 |
2.3.1 释放面积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2 温度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3 壳聚糖浓度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4 甘油磷酸钠浓度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5 载药量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6 摇床振荡速度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7 酶对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释放的影响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理化性质测定及形态学观察 |
3.1.1 胶凝时间与粘度测定 |
3.1.1.1 甘油磷酸钠浓度对胶凝时间及粘度的影响 |
3.1.1.2 壳聚糖浓度对胶凝时间与粘度的影响 |
3.1.1.3 平阳霉素药物浓度对胶凝时间与粘度的影响 |
3.1.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形态学考察 |
3.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体外释放考察结果 |
3.2.1 释放面积对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 |
3.2.2 温度对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 |
3.2.3 壳聚糖浓度对体外释放的影响 |
3.2.4 甘油磷酸钠浓度对体外释放的影响 |
3.2.5 载药量对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 |
3.2.6 摇床振荡速率对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 |
3.2.7 酶对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 |
3.2.8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与市售制剂体外释放的比较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流变学评价及体外降解考察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2. 流变学的基本理论 |
2.1 高分子溶液的粘弹性特征 |
2.2 高分子溶液流变性质及参数测定 |
2.3 表征原位凝胶动态粘弹性的相关参数 |
3. 实验方法 |
3.1 样品的制备 |
3.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相转变过程的表征 |
3.3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溶液流变性质的表征 |
3.4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体外降解实验 |
3.4.1 介质接触面积对体外降解的影响 |
3.4.2 介质温度对体外降解的影响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1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溶液相转变过程的表征 |
4.2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溶液流变性质的表征 |
4.3 平阳霉素原位凝胶体外降解实验结果 |
4.3.1 介质接触面积对体外降解的影响结果 |
4.3.2 介质温度对体外降解的影响结果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的体外作用实验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细胞株 |
1.4 实验用相关溶液 |
1.4.1 磷酸盐缓冲液(PBS 0.01M,pH 7.4)的配制 |
1.4.2 细胞完全培养液的配制 |
1.4.3 消化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平阳霉素及其壳聚糖原位凝胶作用下细胞形态的观察 |
2.2.1 正常EA.hy926细胞的复苏与传代 |
2.2.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诱导EA.hy926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
2.2.2.1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
2.2.2.2 荧光染色法 |
2.3 MTT法测定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2.3.1 MTT法测定细胞毒性实验原理 |
2.3.2 不同药物浓度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2.3.3 不同作用时间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 |
2.4 流式细胞仪测定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
2.4.1 EA.hy926细胞周期的测定 |
2.4.2 EA.hy926细胞凋亡的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诱导EA.hy926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
3.2 不同药物浓度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 |
3.3 不同作用时间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 |
3.4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
3.4.1 细胞周期实验结果 |
3.4.2 细胞凋亡实验结果 |
4. 讨论 |
4.1 关于EA.hy926细胞 |
4.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生长的效果 |
4.3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EA.hy926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 |
1. 试药和仪器 |
1.1 试药 |
1.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色谱条件 |
2.2 体内样品预处理的方法 |
2.2.1 空白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 |
2.2.2 生物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 |
2.3 血浆后处理样品的检测方法 |
2.4 平阳霉素及内标物储备液的配制 |
2.5 平阳霉素标准曲线的测定 |
2.6 回收率和精密度实验 |
3.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方法 |
3.1 体内实验动物 |
3.2 分组给药方案和采集血样方法 |
4. 药动学实验结果 |
4.1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4.2 药动学参数计算结果 |
5. 讨论 |
5.1 血管畸形动物模型的选择 |
5.2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的体内释放效果 |
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对家兔耳缘静脉局部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动物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给药方案 |
2.3 宏观肉眼观察 |
2.4 微观光镜观察 |
3. 实验结果 |
3.1 肉眼观察结果 |
3.2 光镜观察结果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应用前景展望 |
本文缺点及不足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学位论文自愿预先检测申请表 |
(5)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手段和方法 |
1.1 手术治疗 |
1.2 非手术治疗 |
1.2.1 药物治疗 |
1.2.2 物理治疗 |
1.3 联合治疗 |
2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跟踪治疗观察 |
2.1 护理 |
2.2 美容 |
2.3 其他 |
3 总结 |
(8)手术联合术中微波热凝治疗口腔颌面部较大海绵状血管瘤1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设备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标准 |
1.5 结果 |
2 讨论 |
(10)平阳霉素及糖皮质激素与微波联合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7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平阳霉素注射 |
2.2 强地松治疗 |
2.3 微波治疗 |
3疗效标准 |
结果 |
讨论 |
1 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血管瘤的机制 |
2 激素治疗血管瘤的机制 |
3 微波治疗血管瘤的作用 |
4 联合治疗的优点 |
四、微波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论文参考文献)
- [1]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J]. 张国润,陈巨峰,李嘉朋,冼淡,李金,王磊,刘士维.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20)
- [2]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应用微波热凝结合手术治疗的效果研究[J]. 赵军海,苏泾渭,段志斌.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23)
- [3]应用缝扎硬化与微波热凝治疗口腔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对比[J]. 邵卓娜,李敏,宋俊松. 实用癌症杂志, 2017(08)
- [4]介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平阳霉素壳聚糖原位凝胶给药系统的研究[D]. 陈奋. 沈阳药科大学, 2015(01)
- [5]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进展[J]. 凌永昌,刘瑞珍.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11)
- [6]微波热凝联合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 王焱. 中国基层医药, 2013(14)
- [7]咽喉部巨大血管瘤治疗11例[J]. 全超坤,张龙城,林欣然,李咏玲.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06)
- [8]手术联合术中微波热凝治疗口腔颌面部较大海绵状血管瘤10例[J]. 张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0(02)
- [9]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分类及治疗的进展[J]. 汪建峰. 航空航天医药, 2009(10)
- [10]平阳霉素及糖皮质激素与微波联合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72例报告[J]. 吕道志,余夏妍,陈安,邹启贵.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