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赵捷[1](2021)在《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R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每一个人都要投入终身学习中才能在信息更新加快、科技发展迅速、网络互联互通的时代实现个人的生存和不断的发展。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引领者,更需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本研究选取太原市R区三所小学的部分教师作为调查样本,将问卷法和访谈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对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现状开展实证调查,了解目前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找寻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深究造成问题的原因,为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具体包括以下五方面:第一,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必要性体现为以下三方面: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适应小学生知识结构与心理特征的变化的必然要求。可行性体现为以下三方面:国家发展基础教育的战略需求,小学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和“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便利性。第二,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培养的现状调查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一是培养目的为“学习型教师”,教师的外部动机为主导性动机;二是培养内容十分丰富,指导教学实践的内容收获最大;三是培养方式多种多样,以组织集体学习、观摩研讨为主;四是重视掌握基本学习方法,获取所需知识和信息;五是注重精神奖励,以撰写学习心得评价教师终身学习的效果;六是强调开发学习资源,校园文化中渗透终身学习理念。第三,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培养目的不够明确,内部学习动机不足;二是培养内容拓展不够,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三是培养方式偏重讲授,方法应用水平较低;四是激励评价缺乏科学,积极性实效性不强;五是培养环境仍需改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第四,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原因主要有以下六方面:一是终身学习意识薄弱,轻视求知趋于功利;二是理论脱离教学实践,忽视教师层次差异;三是模式固化创造力弱,学习方法欠缺灵活;四是激励机制形式单一,评价未能发挥成效;五是场所受限资源短缺,理念错位监管缺位;六是法律保障支撑不足,制度体系亟需完善。第五,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解决对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二是构建科学培养体系,完善教师培训机制;三是提供政策法律保障,健全相应配套制度。
段孟君[2](2021)在《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调查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中泰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泰国汉语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导致泰国汉语教师紧缺。本土汉语教师是泰国汉语教学的主要力量,是影响泰国汉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泰国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泰国汉语教育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泰北地区,汉语教育事业起步较早,发展优势明显。因此本文选择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其继续教育现状与需求,探讨推进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些策略。本文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分别对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同时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教师继续教育及继续教育需求进行了梳理。第一章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和现状进行调查。第二章对泰北中小学本土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并找出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分别从继续教育时间、继续教育地点、继续教育形式、继续教育内容、继续教育的师资、学历提升等方面对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进行统计分析。第四章根据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土汉语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向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组织机构、泰北中小学及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提出了一些建议。
仇淼[3](2021)在《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教师参加在线培训是有针对性提高教学能力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线培训模式是一个依托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将培训目标、内容、实施过程、评价等因素有机结合成某种标准样式的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在线培训不是单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线下培训的内容照搬,而是根据参训人员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培训偏好展开的新兴培训方式。受制于培训目标模糊、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实施趋于形式化和评价方式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效果并不理想。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经验可以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本研究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其由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子系统组成。基于认识到成人的学习是一种自身需要、自主驱动、自我经验基础上的建构式学习,学习内容需与成人学习者工作、生活中的实践问题相关,因此,成人教育理论成为本研究分析的基本理论支撑。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案例法和比较研究法,探索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过程、现实样态,形成的特点、普适性和可借鉴性,并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通过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历史溯源发现: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形成了肯普非线性模式;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间,形成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形成了尼文混合模式。当前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不再以单一目标或内容框定某一固定培训模式,而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充分发挥其“个性化”“沉浸式”“全息化”的优势。第二章阐释了肯普非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肯普模式发布初期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随社会不断发展,肯普模式经过多次修改,逐步完善。e MSS项目作为肯普模式的案例代表,呈现出非线性的实施方式。该项目专为工作1-3年的新任教师设计,其在线学习环境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参训教师可以按需选择任意学习空间。第三章阐释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史密斯-雷根模式作为第二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模式,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三大策略设计,从而达到学习者高效接受知识、内化知识、迁移知识的目的。美国人民大学教育硕士计划作为史密斯-雷根模式的实际运用案例,注重培训策略的设计,同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强调参训教师对不同教学策略的探索和运用。第四章阐释了尼文混合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带有线性和非线性特征的尼文混合模式在教学设计中重视计算机设备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辅助运用。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作为尼文模式的现实案例,致力于为不同层级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初级准备和高级准备等课程,注重将教育技术融于教育者准备计划各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并强调用教育技术协助参训教师查询、学习、探索、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第五章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特点、普适性及可借鉴性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美国中小学在线培训模式目标的设计呈现出通过大数据技术全面分析和预测参训教师需求的特征;第二,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设计始终秉承参训教师需要完整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理念;第三,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重视以情景任务为导向,建构在线实践共同体;第四,美国带有州独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以及政府、在线培训平台等组织协同保障培训质量。此外,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重视教师的内生需求以及个人发展差异性,并注重将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融入在线培训项目和平台的设计中,这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第六章根据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建构和运行的探索,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利用“全息化”技术全面、多维收集数据,设计符合教师需求的在线培训目标;二是关注教师个人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为参训教师提供定制化在线培训内容;三是注重参训教师、培训教师以及在线培训平台间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四是重视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的质量,引入第三方和微认证评估机制,协同政府、教育机构、中小学等多方组织,建立在线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冯琳[4](2020)在《“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高校开展的成人教育活动始于19世纪初期,走在世界的前列。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大学推广运动等将高等教育推向成人教育的前沿。“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许多高校相继将成人教育置于重要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使命之一。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由于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所彰显的主要功能不同,均对当时社会及成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探析“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的演进历程,探求其功能的演进规律和特征,剖析影响功能发挥的因素,对于明确当下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定位,促进功能发挥,推动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在追溯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历史的基础上,本论文围绕“功能演进”这一主线,将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针对主要功能是什么、演进动因、主要表现和价值意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9世纪初期至“二战”之前,除高校教师偶尔为民众开设的讲座、课程以外,赠地学院运动、大学推广运动以及初级学院运动是美国高校开展成人教育活动的早期实践,具有“社会福利”性质,表现并发挥促进工农业、社区和个人发展的功能。在理论研究方面,桑代克通过科学实验证明成人能够学习,林德曼对成人教育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些实践和理论使得成人教育成为可能,并为“二战”后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战”爆发至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受战争、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以及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影响,美国高校成人教育主要表现并发挥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功能。高校在战时积极开展短期培训和函授教育、为服役和退伍军人提供教育机会以及开展公民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对于满足战时国家对各项人才的需求、维护战后国家社会稳定和提高国际地位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在社会环境、《成人教育法》等相关法案及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主要功能得到发展,彰显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这一时期,社区学院获得快速发展并促进了成人职业发展,高校积极与企业合作以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同时对各类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为解决距离问题,方便在职成人学习,高校采用第二代远程教育模式,并创新教育模式,开展针对性教育。促进成人职业发展的功能对促进不同水平成人职业发展、满足不同职业领域成人的需求以及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必要的人力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在社会环境变化、《终身学习法》等相关法案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以及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彰显促进成人终身学习的功能。这一时期,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勃兴、高校融合多元教育领域以及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使成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扩大、满足了成人多元学习需求以及推进了美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在对“功能演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尝试探讨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特征及其对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发挥的启示。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的演进历程,从服务国家与社会至强调个体价值,具有阶段边界的模糊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功能作用的实用性等特征。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要想发挥自身功能,需要政府适当引导支持,建立健全成人教育法律体系;基于终身学习视角,树立正确的成人教育功能观;整合各类高等院校,彰显成人教育功能定位差异性与特色;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加强高校成人教育灵活性。
谢婷[5](2020)在《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广西L县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在终身学习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的背景下,成人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热点。农村小学特岗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农村教育改革的中流砥柱。作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成为目前国内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关注特岗教师专业发展,聚焦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也是教育优质均衡的必然诉求。本文运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表征了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具体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提出了消解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具体对策,对丰富成人教育基础理论、深化终身学习理论以及促进小学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重要性表征为四个方面:一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是不断融合城乡教育趋势、融合终身教育理念、践行终身学习方式、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二是优化师资结构及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的重要途径。农村小学特岗教师通过继续教育,提升其专业知识、技能与学历水平,进而改善和优化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三是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举措。以自主学习为重要特征的继续教育方式,促进农村特岗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四是促成新手教师转型为熟练教师的关键手段。基于L县的调查分析,发现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层面上政策存在瑕疵,培训赋能偏弱;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工作环境和评价方式消解特岗教师继续教育动力;从教师自身来看,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模糊及专业能力差异彰显继续教育复杂性等问题。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导致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政府统筹资源有限,培训缺乏针对性;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及思想的固化;教师自我认知不足以及选拔制度的缺陷。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自身四个维度,探究消解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策略为:政府要统筹国家与地方资源,提高培训赋能,特别关注特岗教师群体,统筹制定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和构建区域协作的特岗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社会要构建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系统,构建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合理规划特岗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培训实效;学校要激活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外动力,科学安排特岗教师工作任务,注重校本研训以及加强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教师教育环境;教师要由内至外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加强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合理规划特岗教师职业发展、提高特岗教师自我教育意识,构建学习共同体。
王冬冬[6](2020)在《教师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A”教师培训平台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帮助教师队伍建立过硬的职业素养与全面的行业素质,将是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趋向。建立健全即符合教师实际需求又具备先进理论支撑的教师培训体系是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教育兴国,科技助教,互联网技术以广泛的适用范围与卓越的实际效果,已然渗透至行业的方方面面。网络研修社区作为近期一经兴起便立刻成为讨论焦点的教师研修新思路,如今已在试点城市推行过程中成效显着,具有可观的实际成效。“A”教师培训平台是当前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平台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主流平台的代表。与诸多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类似,其立足于远程培训与网络研修两大支柱功能,同时为教师进行集体研学交流,分组教研探讨,交流教学心得,交互经典案例提供平台支撑。再者,伴随多年运营以及使用经验,平台对于各成员自身个人信息以及相关学习行为加以统计,纳入大数据库。借助海量多维数据对其进行综合性归纳整合,进一步勾画出更具针对性与实践性的学习者画像,能够将学习者信息以及特点进行直观表现,对于教师培训平台优化培训效率,优化培训体系具有重大意义,能够为最大化地满足求学者以及教学者所需,为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夯实根基。因此,本研究以网络研修社区支持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为大方向,选择“A”平台为实验平台,通过对“A”平台的改造,将以近期大家关心的重要命题——网络研修社区的学习者画像为目标,以网络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建构为研究主题。首先,对于平台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其进行预处理,立足于业务实际需求,建立更具全面性的数据汇聚表,从而,进一步设计数据资产评估报告;其次,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围绕学员实际情况设计综合评价体系,随后,邀请专家对于该体系精确度与待优化部分进行微调;再次,笔者尝试选择k-means算法,以平台学员为对象进行聚类分析,对于各学员维度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剖析,依据学员平台学习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缺陷,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举措;最后,采用协同过滤算法,进一步做好平台对口教学资源以及教培课程的自动推荐,为用户推荐关联度较高的学习伙伴,并及时推荐研修活动信息,依据其最终数据验证推荐成效。研究成果主要在于:其一,进一步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平台大数据埋点与收集提供理论指导,构设较为先进科学的数据汇聚表,建立更具针对性与全面性的数据仓库;其二,打造立体化、多元化能够完美契合学习行为逻辑与步骤的评价模型;其三,帮助平台教师以及管理负责人更直观地了解学习者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为学员自动推荐对口学习服务以及学习伙伴,真正确保课程快速推进,捕捉大众需求热点,给予学员更具针对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学习体系;其四,借助本研究成果,能够为同类型数据挖掘实证调研以及相近领域优化模式贡献一些思路。
李志[7](2020)在《面向农村教师的MOOC学习支持服务研究 ——以《应用学习科学改进教学策略》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途径单一与MOOC的发展催生出一批教师教育类MOOC,该类MOOC对提高教师的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改革有着巨大的作用。目前国内对教师教育类MOOC研究势头不减的情形下,对农村教师这一特定群体的学习研究不多。为更好的指导面向农村教师或有大量农村教师学员的MOOC建设,提高该类MOOC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性和适切性,本研究在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类MOOC《应用学习科学改进教学策略》的研究基础之上,探索农村教师在教师教育类MOOC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为面向农村教师的MOOC建设提供可靠的建议和借鉴。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进行研究。首先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了现阶段MOOC、学习支持服务、MOOC学习支持服务农村教师网络学习及学习支持服务的现状,并对国内已有的教师通过MOOC学习及培训的研究做了总结,归纳出农村教师MOOC学习支持服务的四大分析维度,该维度包括学习资源支持、学习评价支持、交互支持和政策支持。其次通过比较研究法,有针对性地选择国内外四大MOOC平台共8门教师教育类MOOC实施的学习支持服务,发现每门MOOC各有特点,总结其特点有:(1)在学习资源的设计上,注重学习资源的多样化,并且资源的选择和设计具有针对性;(2)在学习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多选择以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3)在交互支持上,在各门MOOC,尤其是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都非常注重课程论坛的设计及互动,并且尽可能的为学习者提供平台所具有的交互工具。然后通过从学习资源支持、学习评价支持、交互支持和政策支持四个维度对个案课程教师教育类MOOC“应用学习科学改进教学策略”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全面介绍,发现该课程有以下特点:(1)学习资源支持层面:种类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学习评价支持层面:多样化的评价方式;(3)交互支持层面:及时的答疑与多渠道交流方式;(4)政策支持层面:研修活动、比赛及继续教育学分。接着通过对个案中的农村教师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并选择其中6名农村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剖析农村教师在教师教育类MOOC中的学习现状及其群体的特性,发现:(1)教师学习者以35岁以上的小学女性教师为主,多是拥有20年教龄以上的教师,其学历普遍不高,大部分教师少有能够外出培训的机会,70%以上都没有过MOOC学习经验;(2)进入MOOC更多是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在MOOC学习中,更愿意与同伴一起学习;(3)对于课程的难度比较认可,但仍需一定的支持;(4)在参加过MOOC学习后,对MOOC的认可度较高,也愿意将MOOC作为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但工作压力和时间分配是导致部分教师中途放弃学习的重要因素;(5)农村教师MOOC课程成绩与是否有过MOOC学习经历、是否参加网上直播讲座和讨论区积极程度有强相关,与是否订阅课程微信公众号和是否参加线下面对面培训也相关。又对农村教师在MOOC学习支持服务的满意度分析发现:(1)对优秀的教学案例和经验技巧类的视频类资源更满意;(2)对作业互评的方式满意;(3)对及时的答疑和线上交流满意;(4)对学校的引导、鼓励和支持帮助满意。最后对农村教师MOOC学习支持服务的期望进行研究与分析,研究发现:(1)农村教师对于通过MOOC这样的方式学习很乐意,但刚接触MOOC时需要课程团队给予更多的引导和支持,对补充性的参考资料也非常感兴趣;(2)希望能够得到及时的评价反馈;(3)希望能够有简单便捷的人机交互工具和多样的人人交互方式;(4)需要政策的鼓励,并期望MOOC学时能够与继续教育挂钩。基于上述研究及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农村教师MOOC学习支持服务的改进优化建议:(1)在学习资源支持层面,在确保基础资源、拓展资源和案例资源的适切性和前沿性的同时,重视导学资源并安排合理的课程时长;(2)在学习评价层面,应采用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做到评价支持服务的实时性和准确性;(3)在交互支持层面,提供简单便捷的人机交互工具和多样化的交流方式,做到人人交互及时有效,在讨论区的话题设计上要接地气;(4)在政策支持层面,与教育局和学校积极合作,宣传推广MOOC,将MOOC学时与继续教育学分挂钩,举办相关的比赛活动。通过上述优化建议,以期为“应用学习科学改进教学策略”课程及其他教师教育类MOOC的课程建设、实施和更迭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尹中玥[8](2020)在《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学习参与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教师远程培训是基于国家专门为教师设计和开发的教师网络学习与评测平台,面向中小学教师开展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培训活动,目的在于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2010年国家级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启动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主要包含“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两项,培训主要依托远程培训、短期集中培训等方式,为偏远地区及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但是,当前的教师远程培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存在着教师培训参与热情不高、培训内容适需性较弱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教师远程培训的实际效果,挫伤教师持续参与教师远程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从参训教师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教师远程学习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帮助教师提高参与远程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已经逐渐称为教师远程培训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师作为远程培训活动的主体,其自身的需求、主观能动性、感受体会等因素会影响教师远程培训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教师的反馈意见对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师远程培训活动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笔者对参与过远程教师培训的教师实施调研,试图调查教师远程培训过程中教师学习参与的现状,并对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文章分为七个部分对教师远程培训过程中教师学习参与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建模、验证及讨论。第一部分: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方法,画出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并梳理国内外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第二部分:阐述本研究的三个理论基础,并对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三部分:根据研究目的展开实证调查,通过问卷的方式,收集教师的基本信息并了解教师参与远程培训的现状及学习参与情况。明确不同教师群体间的差异并进行比较分析,对教师学习意愿和学习行为与假设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与描述。第四部分:构建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学习参与度影响因素模型。通过数据验证模型的拟合度,并修正模型。第五部分:通过研究,结合文献从教师远程学习动机、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评价以及保障机制六个方面分析教师远程培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六部分:根据研究发现的问题,从教师远程学习动机、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评价以及保障机制六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第七部分:根据以上研究,指出研究仍然存在的局限,对后续的拓展或深入研究提出研究展望。
张雪莲[9](2020)在《设计思维视角下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参与培训和研修的形式逐渐转向了网络。网络研修平台的普及,不仅能够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共享、教育信息化水平显着提升,而且为教师培训带来了便利。然而,当前网络研修仍有欠缺,一些教师认为网络研修无法满足其实际教学需求。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设计思维能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力,可以从根本上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应该从发展教师设计思维的角度出发对网络研修平台的构建进行完善,从而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需要。本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开展研究,基于设计思维理论对15个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进行调查和分析,探究其对于教师设计思维的培养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平台的构建策略。首先,文章对国内外关于网络研修平台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指出设计思维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在设计思维视角下,构建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必要性。其次,阐述了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三,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核心理论基础设计思维理论,并基于IEDO的设计思维理论模型构建了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评价框架。第四,基于评价框架制定评价量表,并分别对15个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出平台对于教师设计思维发展的支持情况。最后,结合相关文献和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为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构建提出策略和建议。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出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对于教师设计思维发展的支持存在的不足,并分别从功能、资源和活动三个维度对网络研修平台的构建提出具体的策略和建议。平台功能方面:同步与异步交互有机结合,畅通交流渠道,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检验研修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丰富激励机制,调动研修积极性,提升教师教学实施效果。平台资源方面:增加信息技术工具,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丰富示范性反思范例和反思工具,培养教师反思性思维和能力。平台活动方面:完善名师引领活动,发挥名师效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协作学习环境,引导教师头脑风暴,高效解决教学问题;增加反思实践性训练,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温倩[10](2020)在《山区县城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研究》文中提出教育和学校的成长点是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质量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培训。近年来,政策的规定和教师培训的客观需求即学习化社会的影响,国际上人才竞争的激励性等,各种形势所趋使教师专业培训蔚然成风。因此,将山区县城小学教师培训需求与状况作为研究的着力点,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教师培训发展的基础上,借鉴绩效差距分析模式的思维范式,从山区小学教师培训需求与现状的比较入手,再将绩效分析的维度和教师培训OTP模式的研究维度相结合,最终确立了人员、组织、任务三方面的分析维度。将终身教育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以及行为改变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山西省太原市下辖县L县小学教师的培训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问卷以及访谈调查等方式对该县小学教师培训需求和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并将调查结果可视化呈现。调查了解发现,该县小学教师培训活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虽然有进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一是教师培训主体懈怠疏散,“力不从心”;二是培训本体“体弱难支”,收效甚微;三是学校等相关部门作为培训助体“托盘不稳”。基于此,从提高教师主动学习力、完善培训体系,激发教师学习内驱力以及凝聚学校等相关部门多方力量来激发教师内部培训动机进而实现教师高效培训。
二、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R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
1.2.1 终身学习能力研究 |
1.2.2 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研究 |
1.2.3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1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
2.1.1 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2.1.2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
2.1.3 适应小学生知识结构与心理特征变化的必然要求 |
2.2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
2.2.1 国家发展基础教育的战略需求 |
2.2.2 小学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 |
2.2.3 “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
第三章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
3.1 终身学习能力培养调查结果分析 |
3.1.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1.2 培养目的和态度分析 |
3.1.3 培养内容分析 |
3.1.4 培养方式分析 |
3.1.5 培养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分析 |
3.1.6 培养的激励和评价分析 |
3.1.7 培养环境分析 |
3.1.8 培养的困难和影响因素分析 |
3.2 调查结论 |
3.2.1 培养目的为“学习型教师”,教师的外部动机为主导性动机 |
3.2.2 培养内容十分丰富,指导教学实践的内容收获最大 |
3.2.3 培养方式多种多样,以组织集体学习、观摩研讨为主 |
3.2.4 重视掌握基本学习方法,获取所需知识和信息 |
3.2.5 注重精神奖励,以撰写学习心得评价教师终身学习的效果 |
3.2.6 强调开发学习资源,校园文化中渗透终身学习理念 |
第四章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4.1 培养目的不够明确,内部学习动机不足 |
4.2 培养内容拓展不够,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
4.3 培养方式偏重讲授,方法应用水平较低 |
4.4 激励评价缺乏科学,积极性实效性不强 |
4.5 培养环境仍需改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
第五章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
5.1 终身学习意识薄弱,轻视求知趋于功利 |
5.2 理论脱离教学实践,忽视教师层次差异 |
5.3 模式固化创造力弱,学习方法欠缺灵活 |
5.4 激励机制形式单一,评价未能发挥成效 |
5.5 场所受限资源短缺,理念错位监管缺位 |
5.6 法律保障支撑不足,制度体系亟需完善 |
第六章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6.1 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
6.1.1 强化终身学习理念,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
6.1.2 完善终身学习规划,灵活应用学习方法 |
6.1.3 调整个人良好心态,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
6.2 构建科学培养体系,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
6.2.1 营造良好学习环境,转变理念加强监管 |
6.2.2 适应层次发展需求,全面促进实际工作 |
6.2.3 开拓创新更新模式,扩大参与加强互动 |
6.2.4 多元优化激励机制,健全发展评价体系 |
6.3 提供政策法律保障,健全相应配套制度 |
6.3.1 加快终身学习立法,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
6.3.2 实施学分银行制度,推进学习成果认证 |
6.3.3 搭建终身学习平台,畅通人才成长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访谈提纲(校领导) |
附录三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访谈提纲(教师)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 |
二、关于继续教育需求的研究 |
三、关于国际汉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 |
四、关于国外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意义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一章 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问卷调查 |
一、问卷设计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二节 访谈调查 |
一、访谈设计 |
二、访谈对象 |
三、访谈过程 |
第二章 泰北中小学本土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
第一节 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统计分析 |
一、本土汉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基本情况 |
二、本土汉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形式及内容 |
三、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组织机构及费用 |
第二节 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总结 |
一、整体满意,但仍存在不足 |
二、部分教师终身学习观念淡薄 |
三、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
四、继续教育时间安排不合理 |
第三章 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统计分析 |
第一节 继续教育需求及目的 |
一、继续教育需求 |
二、继续教育目的 |
第二节 继续教育时间地点需求 |
一、继续教育地点需求 |
二、继续教育时间需求 |
第三节 继续教育学历提升及师资需求 |
一、继续教育学历提升需求 |
二、继续教育师资需求 |
第四节 继续教育教学形式及内容需求 |
一、继续教育教学形式需求 |
二、继续教育内容需求 |
第五节 泰北中小学本土教师继续教育需求总结 |
一、继续教育需求与成就动机较高 |
二、继续教育师资需求专业化 |
三、继续教育内容需求多元化 |
四、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继续教育需求 |
第四章 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建议 |
第一节 对继续教育组织机构的建议 |
一、合理安排继续教育时间 |
二、重视教师合理需求 |
三、优化继续教育形式 |
四、增强继续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五、加强中泰合作,扩大经费投入 |
第二节 对泰北中小学的建议 |
一、加强对继续教育的重视 |
二、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支持 |
三、减轻教师负担 |
第三节 对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的建议 |
一、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
二、明确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
三、提升教师适应与反思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价值凸显:在线培训是中小学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二)现实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
(三)理论困惑:针对“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研究不够突出 |
(四)他者参照: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具有较强借鉴性 |
二、概念界定 |
(一)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 |
(二)在线培训 |
(三)在线培训模式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国内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
(二)关于国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一)系统论 |
(二)成人教育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步骤 |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进程 |
一、萌芽期(20世纪40-60年代) |
(一)时代背景:“八年研究”对教师培训的转向 |
(二)培训目标:“得到一个教师”转向“得到一个合格的教师” |
(三)模式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视听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肯普的非线性模式主导 |
二、发展期(20世纪70-80年代)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
(一)时代背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教师教育技术运用的要求提高 |
(二)培训目标: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 |
(三)模式基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史密斯-雷根的线性模式主导 |
三、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
(一)时代背景:全球化背景下对教师多样化要求 |
(二)模式目标:教师个性化发展 |
(三)模式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尼文混合与肯普、史密斯-雷根模式并行 |
第二章 肯普的非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并行 |
(二)建构条件:循环设计法保障内容针对性 |
(三)建构形态:四要素、双椭圆结构、三目标、九环节 |
二、实践运作:eMSS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 |
(一)运作准备:项目设计呈周期性 |
(二)运作流程:双椭圆式运行结构 |
(三)成效影响:因材施训成效显现 |
第三章 史密斯-雷根的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 |
(二)建构条件:形成性评价从教师需求分析起贯穿始终 |
(三)建构形态:分析、策略、评价三大版块 |
二、实践运作:美国教育硕士计划(美国人民大学) |
(一)运作准备:详细设计三大类培训策略 |
(二)运作流程:注重以传递教学策略为培训内容及培训策略的实施 |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学策略的实施成效显现 |
第四章 尼文的混合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行 |
(二)建构条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保障教学每个阶段质量 |
(三)建构形态:前研究、设计(再设计)、终结性评价三大板块 |
二、实践运作: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 |
(一)运作准备:注重计算机设备及相关技术与学习理论的融合 |
(二)运作流程:注重计算机设备提供支持并保障实施 |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育技术与培训融合的成效显现 |
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特性分析 |
一、对模式的独特性分析 |
(一)目标:基于大数据技术 |
(二)内容:注重教师为中心 |
(三)实施:关注在线实践共同体的构建 |
(四)保障:聚焦多维度 |
二、对模式的普适性分析 |
(一)内部建构的普适性分析:教育技术对教师内生需求的支持度 |
(二)外部保障的普适性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保障机构聚合互动 |
三、对模式的可借鉴性分析 |
(一)内部建构可借鉴分析:关注教师完整生命成长 |
(二)外部保障可借鉴分析:兼顾教育技术与资源的统筹和整合 |
第六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启示 |
一、目标:创新教师需求分析方法 |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多渠道集成数据 |
(二)“全息化”技术为教师精准画像 |
二、内容:回归教师专业成长本原 |
(一)促进教师个体生命发展 |
(二)体现教师实践性工作逻辑 |
三、实施: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载体 |
(一)优化参训教师与培训教师的交互方式 |
(二)建构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 |
四、保障:建立多维在线培训保障体系 |
(一)多元整合质量保障团体 |
(二)互联整合质量保障技术 |
结束语 |
(一)研究回顾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历史溯源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实践的积累 |
一、教育对象向成人拓展:赠地学院运动 |
二、形式制度化探索:大学推广运动 |
三、新生力量的出现:初级学院运动 |
第二节 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的探索 |
一、桑代克——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科学基础的奠基者 |
二、林德曼——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先驱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显着时期(“二战”爆发到20世纪50年代末) |
第一节 主要功能突显的动因 |
一、“二战”期间国家对各方人才的迫切需要 |
二、战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影响 |
三、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与促进作用 |
第二节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战时开展短期培训和函授教育 |
二、为战后服役和退伍军人提供教育机会 |
三、开展公民教育、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 |
第三节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满足战时对各项人才的需求 |
二、维护和推动战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
三、增强国际竞争力 |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显着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初) |
第一节 主要功能演进的动因 |
一、社会环境对成人职业发展的影响 |
二、相关法案政策的颁布、引导与支持 |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与影响 |
第二节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社区学院的快速发展及其对成人职业发展的促进 |
二、培养企业员工与各类专业人员 |
三、第二代远程教育模式的运用及教育方式创新 |
第三节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促进不同水平成人的职业发展 |
二、满足不同职业领域成人的需求 |
三、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必要的人力资源 |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显着时期(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至今) |
第一节 主要功能演进的动因 |
一、后工业社会的影响 |
二、相关法案政策的颁布、引导与支持 |
三、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 |
第二节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勃兴 |
二、融合多元教育领域 |
三、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 |
第三节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推进成人教育机会的扩大化 |
二、满足成人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
三、推进美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省思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特征 |
一、从服务国家与社会到强调个体价值 |
二、阶段边界的模糊性 |
三、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
四、功能作用的实用性 |
五、社会需求、个人需求与高校成人教育发展之间的平衡性 |
第二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对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发挥的经验借鉴 |
一、政府适当引导支持,建立健全成人教育法律体系 |
二、基于终身学习视角,树立正确的高校成人教育功能观 |
三、整合各类高等院校,彰显成人教育功能定位差异与特色 |
四、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增强高校成人教育灵活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广西L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1.特岗教师的相关研究 |
2.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 |
3.继续教育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关键概念界定 |
1.特岗教师 |
2.继续教育 |
(五)理论依据 |
1.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2.人力资本理论 |
3.成人学习理论 |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七)研究对象和思路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思路 |
一、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
(一)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
(二)优化师资结构及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的重要途径 |
(三)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举措 |
(四)促成新手教师转型为熟练教师的关键手段 |
二、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时间 |
3.调查对象 |
4.调查方式 |
5.调查内容 |
(二)调查过程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1.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需求 |
2.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
3.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内容 |
4.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与评价 |
5.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困境 |
三、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
1.政府方面:政策存在瑕疵,培训赋能偏弱 |
2.学校方面:学校的工作环境和评价方式消解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动力 |
3.教师自身:职业认同模糊及专业能力差异彰显继续教育的复杂性 |
(二)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
1.政府统筹资源有限,培训缺乏针对性 |
2.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及思想固化 |
3.教师自我认知不足以及选拔制度的缺陷 |
四、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消解策略 |
(一)政府层面:统筹国家与地方资源,提高培训赋能 |
1.关注特岗教师群体,统筹制定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
2.构建区域协作的特岗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 |
(二)社会层面:构建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系统 |
1.构建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
2.合理规划特岗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培训实效 |
(三)学校层面:激活特岗教师继续教育内外动力 |
1.科学安排特岗教师工作任务,注重校本研训 |
2.加强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教师教育环境 |
(四)教师层面:由内及外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
1.加强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合理规划特岗教师职业发展 |
2.提高特岗教师自我教育意识,构建学习共同体 |
五、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教师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A”教师培训平台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 教师网络研修成为教师培训的新型方式 |
(二) 以促进学员个性化发展为核心诉求的在线教育进入新阶段 |
(三) 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开创了新天地 |
二、问题提出 |
(一) 传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难以实现针对学习者的个性化教学与管理 |
(二) 研发个性化智能教学系统是解决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学习缺乏个性化的关键 |
(三) 学习者模型建立是个性化智能教学系统研究的核心基础环节 |
(四) 基于“A”平台的学习者行为建模实证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一) 教师专业发展 |
(二) 教师网络研修 |
(三)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 |
(四) 教师工作坊 |
(五) 学习者模型 |
四、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五、研究创新点 |
(一) 首次在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中引入学习者模型 |
(二) 利用聚类分析构建网络研修社区的学习者模型 |
六、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七、研究框架 |
(一) 理论研究 |
(二) 实践研究 |
八、研究方法 |
(一) 问卷法 |
(二) 个案研究法 |
(三) 科学模型法 |
(四) 文献研究法 |
九、本章小结 |
第一章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存在问题的研究 |
一、研究说明 |
二、问题调研的理论基础 |
(一) 技术接受度理论与模型 |
(二) 技术接受评价框架 |
(三) 网络研修社区接受度评价框架 |
三、调研问卷的设计及调研结果 |
(一)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情况调查问卷设计与开发 |
(二)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调研结果 |
(三) 教师使用网络研修社区接受度分析 |
(四)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存在的问题分析 |
四、网络研修社区的改进发展分析 |
(一) 依托数据分析将现有的网络研修社区进行智能化改造 |
(二) 具备快速识别学习者需求与偏好的能力 |
(三) 支持对学员的个性化教学 |
五、构建学习者模型是实现网络研修社区智能化改造的基础 |
六、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学习者建模的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
(一)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起源 |
(二) 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三) 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分析 |
二、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的特点及其对学习者的评价 |
(一)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的特点 |
(二) 教师研修社区中的学习者评价 |
(三)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及其学习者评价的文献分析与评价 |
三、学习者建模 |
(一) 学习者模型的分类 |
(二) 学习者建模的方法 |
(三) 学习者建模研究文献分析与评价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教师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构建的教育理论研究 |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一)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
(二) 体验式学习理论 |
二、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 |
(一) 使用背景 |
(二) 理论基础 |
三、成人学习自我导向理论 |
(一) 成人学习理论 |
(二) 成人学习自我导向学习理论 |
(三) 成人学习自我导向学习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四、学习分析技术理论 |
(一) 学习分析的概念 |
(二) 学习分析的应用范围 |
(三) 学习分析的构成与模型的理论基础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师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构建的技术理论研究 |
一、技术理论研究的思路与主要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主要方法 |
二、关键技术研究 |
(一) 建立数据仓库 |
(二) 数据汇聚 |
(三) 数据资产评估 |
(四) 特征与指标计算 |
三、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的实现与模型应用研究 |
一、数据说明 |
二、教师研修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 明确目标,构建维度 |
(二) 特征设计 |
(三) 指标体系构建 |
(四) 维度聚类 |
三、学习者分类 |
(一) 学习者分类概述 |
(二) 分类方法理解 |
(三) 分类类别确定及计算 |
四、“A”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结果分析 |
(一) 聚类结果分析 |
(二) 对应分析不同类别学习者的特征 |
(三) 对应分析不同类别学习者的行为特征 |
五、成果检验与应用 |
(一) 通过真实培训项目验证学习模型的有效性 |
(二) 基于学习者模型的个性化推荐功能的实现 |
(三) 借助学习者模型提出“A”教师培训平台改善的规划 |
(四) 应用学习者模型提升培训质量 |
六、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一、研究创新 |
(一) 教育理论层面 |
(二) 建模方法层面 |
(三) 技术算法层面 |
二、研究不足 |
(一) 学习者模型的精准度不足 |
(二) 对学习者类别的识别结果进行实证测量的不足 |
(三) 基于多时间阶段、多项目的指标体系试用的不足 |
(四) 将学习者画像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一) 结合社交网络分析 |
(二) 结合语义分析 |
(三) 探究自适应学习 |
四、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国基础教育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中国基础教育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调研结果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面向农村教师的MOOC学习支持服务研究 ——以《应用学习科学改进教学策略》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攻坚点 |
1.1.2 MOOC是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供给的新形态与新模式 |
1.1.3 学习支持服务是MOOC设计和实施的重要基石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关键概念界定 |
1.4.1 教师教育MOOC |
1.4.2 学习支持服务 |
1.4.3 MOOC学习支持服务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
2.1.2 终身学习理论 |
2.1.3 创新扩散理论 |
2.2 研究综述 |
2.2.1 MOOC的研究现状 |
2.2.2 MOOC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现状 |
2.2.3 农村教师网络学习及学习支持服务研究现状 |
2.2.4 教师教育MOOC学习及培训研究现状 |
2.2.5 已有研究述评 |
3 教师教育类MOOC学习支持服务现状比较研究 |
3.1 平台和课程的选取及选取依据 |
3.1.1 平台的选取及依据 |
3.1.2 课程的选取及依据 |
3.2 比较的维度设计 |
3.2.1 学习资源支持的对比 |
3.2.2 学习评价支持的对比 |
3.2.3 交互支持的对比 |
3.3 比较总结与启示 |
3.3.1 学习资源:多样化并且具有针对性 |
3.3.2 学习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
3.3.3 交互支持:注重论坛并提供平台交互工具 |
4 《应用学习科学改进教学策略》学习支持服务设计与实施 |
4.1 课程介绍 |
4.2 课程学习支持服务设计与实施 |
4.2.1 学习资源支持层面:种类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4.2.2 学习评价支持层面: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
4.2.3 交互支持层面:及时的答疑与多渠道交流方式 |
4.2.4 政策支持层面:研修活动、比赛及继续教育学分 |
5 农村教师MOOC学习支持服务满意度与期望分析 |
5.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5.1.1 T县的基本情况 |
5.1.2 调查的制定与实施 |
5.2 农村教师的MOOC学习现状与特性分析 |
5.2.1 农村学校教师群体特征描述 |
5.2.2 农村教师参加MOOC学习的目的分析 |
5.2.3 农村教师中途放弃MOOC学习的主要因素描述 |
5.2.4 农村教师MOOC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分析 |
5.2.5 农村教师MOOC课程成绩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6 农村教师MOOC学习现状及特性总结 |
5.3 农村教师MOOC学习支持服务满意度分析 |
5.3.1 农村教师对MOOC学习支持服务整体满意度较高 |
5.3.2 学习资源满意度:对教学案例及经验技巧类资源更满意 |
5.3.3 评价方式满意度:对作业互评的方式满意 |
5.3.4 交互支持满意度:对及时的答疑和线上交流满意 |
5.3.5 政策支持满意度:对学校的引导、鼓励、支持帮助满意 |
5.3.6 农村教师MOOC学习支持服务满意度总结 |
5.4 农村教师MOOC学习支持服务期望分析 |
5.4.1 农村教师对MOOC学习支持服务整体期望较高 |
5.4.2 学习资源期望:补充性参考资料及引导性资源 |
5.4.3 学习评价期望:获得及时的评价 |
5.4.4 交互支持期望:简单便捷的人机交互工具和多样的人人交互方式 |
5.4.5 政策支持期望:政策鼓励及继续教育学分 |
5.4.6 开放题期望分析 |
5.4.7 农村教师MOOC学习支持服务期望总结 |
6 农村教师MOOC学习支持服务改进建议 |
6.1 学习资源支持层面 |
6.1.1 重视导学资源 |
6.1.2 确保基础资源、拓展资源和案例资源的适切性和前沿性 |
6.1.3 保证合理的课程安排 |
6.2 学习评价支持层面 |
6.2.1 多元评价相结合 |
6.2.2 评价支持服务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
6.3 交互支持层面 |
6.3.1 简单便捷的人机交互工具 |
6.3.2 及时有效的人人交互 |
6.3.3 多样化的交流方式 |
6.3.4 接地气的讨论区话题设计 |
6.4 政策支持层面 |
6.4.1 与相关部门合作宣传推广MOOC |
6.4.2 MOOC学时与继续教育学分挂钩 |
6.4.3 举办相关的比赛活动 |
7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8)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学习参与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教师远程培训研究现状 |
二、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研究 |
三、远程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远程教育理论 |
二、成人教育理论 |
三、统计分析应用理论 |
第二节 基本概念 |
一、教师培训 |
二、社会性影响 |
三、绩效期望 |
四、学习支持 |
五、学习参与 |
第三章 调查与统计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 |
一、信度分析 |
二、效度分析 |
第三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教师的基本特征分析 |
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群体间差异比较分析 |
一、不同性别群体间差异比较分析 |
二、不同学段群体间差异比较分析 |
三、不同教龄群体间差异比较分析 |
四、不同职称群体间差异比较比较 |
五、不同初始学历群体间差异比较比较 |
第五节 相关分析 |
一、学习意愿与假设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二、学习行为与假设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四章 建模及验证分析 |
第一节 模型建构与研究假设 |
一、模型设计原理 |
二、模型框架结构 |
三、变量定义 |
四、研究假设 |
第二节 模型验证过程分析 |
第三节 模型验证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假设不成立的可能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教师参与远程培训的学习动机待加强 |
一、教师参与教师远程培训学习的动机不强 |
二、教师远程培训过程中存在动机减退现象 |
第二节 教师的培训目标和培训目的有待改进 |
一、教师对远程培训目的尚未有清晰的认识 |
二、教师远程培训目标的制定需合理化改进 |
第三节 培训的内容对成人学习不具有启发性 |
一、培训内容缺乏对教师教学实践的启发性 |
二、培训内容未完全契合成人学习者的特点 |
第四节 培训方法忽视坊主作用且灵活性较低 |
一、教师远程培训忽视专家坊主的关键作用 |
二、教师远程培训的方式单一且缺乏灵活性 |
第五节 培训评价缺乏评价工具且忽视过程性 |
一、未能结合培训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工具 |
二、忽视教师远程培训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 |
第六节 保障机制尚不够完善且情感支持较少 |
一、教师远程培训的保障机制有待调整完善 |
二、情感支持服务处于不断萌芽和发展阶段 |
第六章 解决问题的建议 |
第一节 注重激发并且维持一线教师的学习动机 |
一、在教师远程培训中,激发教师远程学习动机 |
二、在教师远程培训中,关注一线教师日常生活 |
三、在教师远程培训中,预防教师学习动机减退 |
第二节 学习目的满足成人需求且重视社会影响 |
一、明确教师远程培训的学习目的与最终目的 |
二、社会性影响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
三、学习目标的设定应符合成人学习者的需求 |
第三节 培训内容符合教师学习风格且有启发性 |
一、教师培训的内容是教师远程培训的核心 |
二、培训内容的组织应符合教师的学习风格 |
三、教师培训内容应对教师教学具有启发性 |
第四节 重视坊主的作用引领教师学习方法改革 |
一、重视专家坊主在教师远程培训中的引导作用 |
二、指导教师自主学习并促进教师之间协作学习 |
三、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元的教师研修活动 |
第五节 制定评估工具开展全过程性的学业评价 |
一、制定教师远程培训的质量评估工具 |
二、重视教师远程培训中的过程性评价 |
三、推进教师远程学习评价智能化变革 |
第六节 建立远程培训支持机制并提供情感支持 |
一、建立好的机制对教师远程培训活动的意义 |
二、依据成熟学习理论建构有效教师学习机制 |
三、为教师提供全面的教师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
第七章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第一节 研究局限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设计思维视角下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推动教育事业前进的重要着力点 |
(二)网络研修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三)借助网络研修平台培养教师设计思维是教育变革的必然要求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网络研修平台研究现状 |
(二)国内网络研修平台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概念界定 |
(一)网络研修 |
(二)网络研修平台 |
(三)教师设计思维 |
五、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二)反思性教学理论 |
(三)协作学习理论 |
六、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于设计思维理论构建教师网络研修平台评价框架 |
一、设计思维的概述 |
(一)设计思维的内涵 |
(二)设计思维的要素与流程 |
(三)设计思维对教师发展的意义 |
二、教师设计思维 |
(一)教师设计思维的内涵 |
(二)教师设计思维的特征 |
(三)教师设计思维过程 |
(四)如何发展教师的设计思维 |
三、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评价框架 |
(一)发现-发现教学问题 |
(二)解释-理解教学问题 |
(三)构思-设计教学方案 |
(四)实验-实施教学方案 |
(五)演化-反思教学活动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调查分析 |
一、样本选取 |
二、分析过程和结果 |
(一)分析过程 |
(二)分析结果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构建策略 |
一、平台功能方面 |
(一)同步与异步交互有机结合,畅通交流渠道,培养教师问题意识 |
(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检验研修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
(三)丰富激励机制,调动研修积极性,提升教师教学实施效果 |
二、平台资源方面 |
(一)增加信息技术工具,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
(二)丰富示范性反思范例和反思工具,培养教师反思性思维和能力 |
三、平台活动方面 |
(一)完善名师引领活动,发挥名师效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
(二)提供协作学习环境,引导教师头脑风暴,高效解决教学问题 |
(三)增加反思实践性训练,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简介 |
附录B 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评价量表 |
附录C 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分析结果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山区县城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社会发展对教师要求的提高促使教师培训 |
(二)山区县城小学教师培训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
二、研究综述 |
(一)关于教师培训的文献综述 |
(二)关于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文献综述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三、理论基础 |
(一)终身教育理论 |
(二)人本主义理论 |
(三)行为改变理论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师培训 |
(二)培训需求 |
(三)培训实效性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法 |
(三)访谈法 |
第三章 山区县城小学教师培训情况调查 |
一、问卷编制与实施 |
(一)问卷设计概述 |
(二)问卷的发放 |
(三)问卷信效度分析 |
二、访谈法及对象选择 |
(一)访谈提纲设计 |
(二)访谈对象选择 |
三、结果分析 |
(一)人员分析 |
(二)任务分析 |
(三)组织分析 |
第四章 山区县城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问题的成因 |
一、教师:培训主体懈怠疏散,“力不从心” |
(一)教师培训意识懈怠,动力不足 |
(二)教师培训观念有误,目的不纯 |
(三)教师个人基础较差,能力不够 |
(四)教师工学矛盾突出,精力不支 |
二、培训:培训本体“体弱难支”,收效甚微 |
(一)培训目标和内容存在主观预设性,不贴合教师需求 |
(二)培训形式的固化单一致使培训过程枯燥乏味 |
(三)培训环节的缺失和各个培训之间的衔接不当导致培训难收深效 |
(四)“自上而下”的培训体制,教师主体地位丧失 |
三、学校等相关部门:培训助体“托盘不稳”,“火车头”作用失灵 |
(一)学校培训意识缺失,不够重视 |
(二)学校培训制度不完善,难护热情 |
(三)培训管理有疏漏,难保真效 |
(四)相关政策保障不足,不够精准 |
第五章 山区县城小学教师培训提效之策 |
一、教师:提高意识,发挥教师主体性 |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和更正教师培训观念 |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
二、培训:完善培训体系,激发教师学习内驱力,实现培训真效力 |
(一)以教师实践问题为导向,培训目标和内容要紧贴教师需求 |
(二)注重培训形式的适合性、环节的完整性和培训活动的衔接性, |
(三)以教师为本,关注教师诉求,变“被动接受”到主动享受 |
三、学校等相关部门:凝聚多方力量,实现教师高效培训 |
(一)加强学校等相关部门的培训意识 |
(二)完善培训制度与管理,充分显现人性化 |
(三)加大教师培训学习的政策和设施等各项支持保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调查问卷 |
(二)访谈提纲 |
致谢 |
后记 |
四、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R区为例[D]. 赵捷. 山西大学, 2021(12)
- [2]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调查分析[D]. 段孟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D]. 仇淼. 西南大学, 2021(01)
- [4]“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D]. 冯琳. 河北大学, 2020(08)
- [5]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广西L县的调查[D]. 谢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教师研修社区学习者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A”教师培训平台为个案[D]. 王冬冬.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面向农村教师的MOOC学习支持服务研究 ——以《应用学习科学改进教学策略》课程为例[D]. 李志. 河南大学, 2020(02)
- [8]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学习参与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 尹中玥.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设计思维视角下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调查研究[D]. 张雪莲. 鲁东大学, 2020(01)
- [10]山区县城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研究[D]. 温倩.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