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调查

永康市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调查

一、关于永康市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姚石[1](2021)在《基于县域单元的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城乡关系严重失衡。城乡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提出,旨在破解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机制藩篱,缩小城乡差距,是重塑城乡关系、推动新时代下城乡关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优化城乡功能结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县域单元作为国家政权结构中的关键一环,实现了城、乡发展的有机衔接,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和核心载体。然而,由于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科学内涵和独特机理未较全面地明晰,由此影响了对其水平的合理测度;其次,现有研究大多从市域及以上单元展开,忽略了县域这一基本单元;再次,由于县域单元具有小范围性、复杂多样性等特征,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路径已成为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构建一套较为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分析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探究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借助Cite Space V软件分析得到研究的三大热点:概念的形成与演变、机制、水平评价及路径分析,这为全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分别阐述了县域单元、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内涵,根据内涵阐释进一步剖析城乡融合发展的形成机理;第三,在结合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和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借助频度统计法完成评价指标的预选,进一步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咨询专家的方式,构建出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方法为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第四,运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对浙江省85个县域单元进行实证评价,分析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的水平及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且增长速率低,大部分县域单元间差异呈缩小态势但区域间差距微弱扩大;空间格局上具备中心极化性、群体集聚性、区域差异性特征。最后,从空间、人口、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六个层面分析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系统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未来城乡关系均衡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毛筱眉[2](2020)在《江山市清湖二村商贸型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等五大战略总要求。传统村落是承载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文化传承等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体系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文化信息含量最高的一处阵地。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乡村振兴战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传统村落面临着文化传承不够、发展受制约等多种问题。本文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分析清湖二村的现状及矛盾问题,充分借鉴国内外保护利用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活态保护利用策略。共六个部分:第一章简述了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后界定清湖二村的研究范围和重点研究范围,并提出研究框架。第二章对国内外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相关研究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并进行总结。第三章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的新要求,提出“原真性与现代性相融”、“整体性与区域性相协调”、“以人为本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等保护利用原则,并从空间格局活态保护、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产业活态发展等方面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第四章对清湖二村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概况进行阐述,分析选址特征、空间格局、特征价值等,提出村落在环境、文化、产业等方面的问题,并着重分析村落在保护与发展中的矛盾问题。第五章主要为案例实践,根据上述提出的策略和方法,以江山市清湖二村为例,首先分析村落现状及矛盾问题、总结其特征和价值,结合第三章节提出有关清湖二村活态保护利用的方法和策略,制定了具体的方案。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

戴书涵[3](2020)在《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市越来越壮大,传统村落这种最能体现民众精神本质与气质的村落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加速发展,其数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与此同时,现存的传统村落的状况也不容乐观,不仅面临着强有力的外部冲击,也面临的内部瓦解,保护的速度赶不上传统村落消失的速度。传统村落的存在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是文化传承的无价瑰宝,对其保护刻不容缓,让其发展也势在必行。本文以金华市传统村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分析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经验,深挖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原因进行分析,在结合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提出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具体对策。本文重点采用访谈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研究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数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自然气候、自然环境、隐居避世的文化渊源等特征,通过与省内其他兄弟市就传统村落保护与发现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金华市传统村的保护与发展之路走在浙江省前列。通过代表性传统村落——汤溪镇寺平村的保护与发现探索的具体实例分析,再通过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类比分析,研究发现金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依旧面临诸多问题,如在法律法规面临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状况,管理方面面临多头、合理发展的困境,盘活资源方面面临土地流转的难、保护资金难落地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对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的困境进行剖析,研究发现主要原因在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制度根源三个方面。本文借鉴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相关经验,结合金华市传统村落的自身特色,就金华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可行对策。首先,要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引导模式,强调组织领导,政策保障,科学合理规划,理清核心价值;其次,要明确合理开发的潜力与顺序,明确优先开发、远期开发、辅助开发和不宜开发的目标群体,理清发展顺序;再次,在推动核心要素多点开花的新模式等方面,围绕“人、文、地、产、景”五个大类,对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核心内容的价值提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本文以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从实际出发,重视薄弱环节,深挖内在原因,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关和开放的理念,为金华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谢安民[4](2020)在《精英能动、双轨治理与新乡贤交往空间生产 ——浙江省乡村礼堂建设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世纪以来,农村文化礼堂的兴起是乡村社会公共生活的最为显眼的变化。它起初是浙江北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发行为,十八大前后被浙江、河南、湖北等省在属地农村推广,2019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成为一项乡村治理国家政策。在此过程中,礼堂建设主体事实上一直是新乡贤。近年来,学术界普遍认可,文化礼堂乃是当下最重要的乡村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但是,就其形成机制而言,已有研究往往与政府宣传策略一致强调普通村民的行为意义,而无视或者低估了乡村精英的参与作用。它们也未看到乡村精英内部互动关系对礼堂公共空间的直接影响,也即后者产生于既定的乡村治理格局之下。基于浙江省新乡贤参与礼堂建设案例,本文的研究问题是,本世纪以来的乡村精英角色、乡村治理格局的变迁如何影响了乡村公共空间的生产?乡村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构建,是乡村治理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多数学者使用广义公共空间概念,它的主体是抽象的人。有关研究因为过于空泛,不太具有现实分析力。少数学者使用了狭义公共空间概念,它的主体是各种乡村行动者。但是,这些研究对于乡村精英作为公共领域行动者的动机及意义分析都不太明确。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乡村公共空间总是直接形成于一定的乡村治理格局之中。在大多数研究中,本世纪乡村治理格局总体上仍被归为改革后的乡政村治模式。其结果是,忽略了乡村两级多种治理主体之间的交错关系。有少数学者试图避免这种简化倾向,转而认为近二十年时期形成了新双轨政治模式。然而,实际上仍未根本摆脱乡政村治论的影响。当然,这些文献包含的乡村精英角色分析,正是探讨乡村治理格局之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影响关系的核心内容。乡村精英研究一般存在三种视角:国家附属论、国家与社会中介论和地方精英能动论。对于新乡贤这一新兴乡村精英研究的主流视角相当于中介论。实际上,能动论更为符合近年来新乡贤的去国家化的命名及其实际的治理主导者形象。本研究运用“地方精英能动论”、“双轨治理”和“交往型公共领域”框架,分析本世纪以来新乡贤动员地方文化和社会、经济和政治资源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确认其在乡村治理格局中的公共权威,主导构建新型乡村公共空间的过程。在乡村礼堂建设过程中,新乡贤总体上相对于基层政府官员属于交往行动者,但是相对于普通村民较多扮演了策略行动者的角色。在新乡贤群体内部,村两委干部相当于策略行动者,乡村文化人、老党员、老干部和经济能人等相当于交往行动者,他们之间是一种策略合作的关系。这种合作对于乡村治理格局,进而对乡村公共空间的起承转落有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资料为浙江政府官方评选的省市两级、两届“最美文化礼堂人”共126人的事迹介绍材料,他们包括村干部、乡村文化人、退休或在职教师、退休干部、经济能人、志愿者等。本研究还使用了笔者在浙江文化礼堂发源地A县的4个村庄的田野调研资料,以及二手收集的浙东南H县的6个村庄资料。本研究认为,新乡贤乃是与传统士绅相似的非正式的能动性的乡村精英,他们构成了乡村治理的“复合双轨”中的公共权威。在政府规划乡村礼堂建设机遇下,新乡贤主要出于个人自身文化需求、村庄治理诉求和宗族吸引等,全面参与了乡村礼堂的规划、筹资和设计的各个过程,并将其构建为自身群体的文化交往的公共空间,为其文化权威的建树奠定了物质性和组织性基础。这种公共空间具有泛文化的特征,可称之为“新乡贤交往空间”。它是指处于基层政府与普通村民之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在其中,新乡贤占据了事实上的主导地位,并从基层政府和普通村民两边获取象征性或实质性的文化认同。这种公共空间形式上表现为政府和村民的中介领域,但是在根本上仅代表新乡贤自身。目前,“新乡贤交往空间”发展还不充分,它既受基层政府外部支持,又受其控制,更主要的是,它为新乡贤群体内部权力关系所限制。然而,它有可能丰富未来乡村社会的非正式治理制度。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主要是阐明了“新乡贤交往空间”兴起的社会本质,论证了其赖以形成的“双轨治理”的直接条件和“精英能动”的根本条件,为在乡村社会中调适经典公共领域理论提供了个案。本文的“新乡贤交往空间”明显不同于国内农村研究中的以普通村民为主体的“公共空间”,而与海外中国研究中的“文化网络”、“士绅社会”有所相似。不过,新乡贤交往空间并不拥有“士绅社会”的特权功能,而更多地是文化性公共空间,它是当代乡村“文化网络”的组成部分,存在一定的乡村社会有效治理潜力。“新乡贤交往空间”有别于西方社会实际存在的“宰制型公共领域”,也不是规范意义上的“自由型公共领域”,而是“教化型公共领域”。这些发现,使得本研究同时具有为实现乡村治理振兴提供借鉴的现实意义。

纪文渊[5](2020)在《半城镇化地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地方认知研究 ——以浙江永康芝英古镇为例》文中提出半城镇化地区是城镇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介于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区类型。此类地区依然存在着大量的传统聚落,面临着外部环境冲击和内生动力不足的双重挑战。随着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传统聚落的发展目标从实现农村现代化转向“产业、生态、治理”的全面复兴,半城镇化地区传统聚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将关注点聚焦于半城镇化地区传统聚落的公共空间建设,思考如何通过激活空间活力,对内唤起当地居民文化自信、对外增进聚落文化交流,最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空间句法与地方理论相融合的多学科视角,构建半城镇化地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地方认知的研究框架;在研究对象上,选取具有典型半城镇化特征的浙江永康芝英镇作为实证研究的着眼点,并对芝英古镇公共空间的地方认知进行深入剖析与阐述。在研究内容上,首先,归纳半城镇化地区传统聚落的公共空间特征,结合大量实地调研对芝英古镇公共空间的分布及类型归纳总结;其次,借鉴空间句法理论,对芝英古镇的整体空间结构进行数据建模和量化分析,客观反映公共空间分布与古镇整体空间结构形态之间的关联;第三,借鉴人文地理学的地方理论的相关概念,对芝英古镇公共空间的调查问卷进行设计,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得到古镇居民的公共空间地方认知现状,并与空间句法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总结出半城镇化地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地方认知特征;最后,基于公共空间的地方认知特征制定优化原则,并以芝英古镇的公共空间作为设计落脚点,提出一套具有实操性的设计优化策略,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聚落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周婉钰[6](2020)在《基于社区共生发展理论的景区村庄规划研究 ——以永康市塘里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景区村庄是浙江省紧跟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基于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万村景区化的建设理念提出来的概念,指的是以村庄、社区及其村民或居民生产、生活范围为核心,以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建筑风貌、历史遗存、民俗文化、体验活动、特色产品为主要吸引物,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及旅游配套服务的区域。通过对景区村庄规划建设的探讨,尝试解决空心村、景观同质化现象和景区与社区功能分离,需求存在矛盾的问题。对摸索景区与村落社区融合发展的合理途径和村落转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前期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和景区与社区共生发展研究内容的资料收集,在对景区村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梳理后,结合已有乡村旅游建设经验和优秀案例的调研及分析,将生物学中共生关系延伸至风景园林领域,基于如今景区村庄发展面临的挑战,就两者共生关系提出规划建设的参考意见。提出了景区与社区融合共生发展的三种模式关系,分别为合作协同关系,偏利关系以及相对独立的关系。再分别通过环境整治、政策管理和经营模式转换等方面入手针对三种关系中历史文化要素、传统村落风貌、人居环境营造、产业经济的发展、村落品牌的打造、生态环境的保护、村民主导地位的明确以及重要遗产景观的保护等具体内容及方式提出规划建设建议。最后通过永康市塘里村景区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探讨村庄社区和景区两者在三种共生关系模式下的具体规划方法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最终得出景区村庄的规划需要以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基底,在村落传统文化保护的基础上,通过权衡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转变传统的景区运营方式,在景观营造、管理方式、产业经营等全方面立体的加强景区与社区的共生发展,打破传统景区村庄规划建设中的壁垒,树立自身村落品牌,最终实现浙江省景区村庄更好的共生发展。

王鹏远[7](2019)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金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旅游发展进入到大众旅游时代,全域旅游由此应运而生,它旨在推动我国旅游从“景区旅游”转向“全域旅游”,实现全时、全景、全业、全民的旅游发展目标。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许多产业主动寻求与旅游业的融合,形成了新的旅游产品和业态。此外,高铁、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也缩短了旅游的时空距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也给许多处于传统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地区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金华就是其中之一。鉴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全域旅游概念、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展和相关理论基础上,提出全域旅游空间结构概念及空间优化模型,采用地理数学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金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发展现状和演变情况进行研究,总结其相应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全域旅游背景下金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方案,以便提高金华市旅游的总体竞争力,实现金华市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一共分六章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论述了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同时对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作了必要说明,并简要介绍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对国内外关于全域旅游和旅游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的阐述,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思路,此外还介绍了相关研究理论,包括“点-轴”开发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旅游增长极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和中心地理论,为全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是概念界定及模型构建,在对全域旅游和旅游空间结构概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概念,并得出了全域旅游空间结构发展的四个阶段,金华恰恰对应于第三阶段——非均衡快速发展阶段,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构建了全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概念模型,以期金华市旅游空间结构能够转向高水平均衡阶段。第四章是金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首先对金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经济情况和金华市旅游发展现状等方面内容作了介绍,为本文提供了研究区域可靠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接下来则是本研究的一大重点,对金华市的旅游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主要通过地理数学统计、GIS空间分析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旅游交通空间结构、旅游产业融合情况、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等方面对金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现状作了具体分析,同时也对金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情况作了说明,根据所得的结果总结出金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特征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五章是金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主要从“点-线-面-网络”四个层面展开进行具体优化,在点状层面上,分别以城市组团发展、旅游小镇逐步发展、景区村庄分类集群化发展、A级景区提质增效为具体优化方案;在线状层面上,主要是对旅游交通进行分级体系打造,并以生态廊道和交通廊道建设为契机,打造金华旅游的风景廊道,在设施共建中实现全域旅游;在面状层面上,主要是要实现旅游与其他产业的共融,实现休闲农业全域化、影视旅游全域化和商贸旅游全域化,其次,每个县市则依据自身的融合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产业,最终形成金华全域范围分工合作的局面;在网络层面上,金华市旅游发展彻底转变为全域视角,往多极核心联动型发展路径,形成各县市之间联动发展的空间网络,同时也设计了几条精品游线。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主要是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创新点的提炼,以及对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做简要的说明,并对本研究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楼卓珺[8](2019)在《基层信访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永康市X镇为例》文中提出信访是普通群众通过书信、走访、电话等方式与国家机关或者单位进行直接联系,向他们反映一些真实情况,表达真实意见的方式。信访有利于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我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普通群众能够通过这一制度参与到政治活动中,也可通过信访制度维护自身权益,通过信访拉近了人民群众与党的距离,表达了普通大众最真实的想法。信访工作开展的好坏,对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群众维权意识的不断加强,信访的次数、规模等都在不断的增加,并且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特征。信访在解决社会争端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们由于信访制度而忽略的法律作用,导致“信访不信法”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和工作人员在应对方法上都不够完善,很多时候对于相关事件并没有提出很好的解决措施,甚至陷入被动的局面,不仅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更可能激化矛盾,助长不良之风。本文正是以信访制度为基础,对浙江省永康市X镇的工作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次研究综合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图书馆、知网、报刊、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搜集与基层农民信访工作相关的资料,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对浙江省永康市X镇农民的信访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实际调查数据的分析。以此为基础,运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通过对信访现状和困境的分析,总结出在新形势下基层信访工作的出路,对完善永康市基层信访工作现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雪[9](2019)在《传统乡土建筑的乡土性演变研究 ——以永康市舟山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乡村地区保留着大量的乡土民居、寺庙、宗祠、书院、戏台等乡土建筑。这些乡土建筑以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以简单的手法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表现出尊重自然、融合文化、因地制宜的审美意境,具有浓厚的乡土性特征。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居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乡土建筑在数量上急剧减少、建筑类型变得单一、空间格局遭到改变、原生环境受到破坏,其乡土性特征也逐渐消逝。如何将传统乡土建筑的乡土性要素真正地保留、传承,适应现代需求,并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对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进行深入地研究。本文在对乡土建筑相关文献梳理,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以永康市舟山村为案例,采用归纳演绎、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的内涵特征、形成机制、构成要素、时代演变、保护利用等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为传统乡土建筑系统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的内涵主要是对区域自然环境的适应而展现出的独特建筑风貌;对区域人文环境的反映而展现出的特有的建筑文化;对建成环境的尊重而展现出的景观协调一致性,其在空间上具有地域性特征,在时间上具有时代性特征。(2)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微观层次庭院风貌主要包括: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外部造型和细节装饰。中观层次建筑群体组合主要包括:功能与分区、比例和尺度、协调与统一、层次与序列。宏观层次村落整体风貌主要包括:山体、河流、土地、植被等自然要素和村落的空间形态与结构,立面形态与色彩等建成要素。(3)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气候、地形地貌、水系、资源等自然环境要素的适应,二是对宗法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经济技术、防御意识等人文环境要素的反映。乡土性在现代社会具有浓厚的文化、历史、美学和旅游价值。(4)以永康市舟山村为案例地,对其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演变研究发现: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要素演变实质是庭院风貌逐步脱离传统民居特征的过程;建筑群体组织逐步偏离原有建成环境的过程;传统村落逐步远离周围自然环境的过程。演变顺序呈现出庭院建筑破坏到建筑群体组织格局瓦解,再到村落整体风貌的改变,由小到大,层层递进的演变特征。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空间演变特征呈现出由村落外缘向村落内部的方向趋势,传统村落外围建筑首先受到现代建筑组织肌理的冲击,导致外围传统民居破败相对较严重并逐渐向村落内部侵蚀。在道路交叉口,街角口,道路两旁等交通通达度比较好的区块,传统乡土建筑保存的完整性较差,演变速度较快。聚落中以宗祠、水口池塘、寺庙等公共类型建筑保存相对完整,其附近的民居保存较为完整,而其他功能类型的传统乡土建筑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消失。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演变机制主要分为社会,个人和自然三个层面。社会层面因素是乡土性演变的原生推动力量,对乡土性的演变起到引导和推动的作用,进而影响乡土性演变速度,形成不同的演变类型。自然层面因素始终贯穿于乡土性演变的整个过程,起到基本作用,其具有偶然性、稳定性、持续性等特征。个人层面因素受社会层面因素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是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演变的直接力量。(5)通过对舟山村传统乡土建筑在保护和利用上存在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传统乡土建筑保护与利用原则,从乡土性视角对舟山村传统乡土建筑提出保护建议与利用措施。

陈莉[10](2015)在《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改革及完善研究 ——以C县级市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领域频频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公众的恐慌和不安。究其原因,固然有商人唯利是图的因素,但更深层次则暴露出了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已着手就食品安全监管推行大部制改革,食品安全“九龙治水”的局面逐步得到遏制,推行食品安全大部制改革一方面意味着政府的行政色彩淡化、保障服务性功能增强;另一方面意味着执法力量的整合,将有效减少监管执法的冗余交叉与空白盲点;更意味着对于食品安全问责将直接系于“地方政府负总责”之下。在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各地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机构组织、职能、作用都进行了基于当地实际情况的调整。在某些地区,甚至实行了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局合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超级大部制改革,这种增强性质的大部门整合对于加强执法力量、增强协调能力、提高执法效能、整合监管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实行属地管理原则造成监管混乱与盲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执法队伍建设落后;监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未能整合多元主体力量等缺陷。本文研究了在大部制改革前后,C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食品安全方面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案件查处、社会共治等情况的变化调整,指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改革中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性。本研究在深入探讨了“超级大部制”改革后一地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较为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为地方政府消除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强化地方食品安全监管的路径:设立三级机构完善检测体系、大力开展宣传促进社会共治、借力信用评级增加违法成本、正确处理举报增强政府公信力、完善信息公开健全问责机制、建立沟通机制打通信息通道。

二、关于永康市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永康市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县域单元的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研究的重点
        1.6.3 研究的难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城乡融合发展相关研究回顾
    2.1 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2.1.1 文献收录时间计量分析
        2.1.2 文献发文国家计量分析
        2.1.3 文献作者及机构计量分析
    2.2 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热点确定
        2.2.1 关键词初步分析
        2.2.2 研究热点的演化过程及特征
        2.2.3 关键词聚类分析
    2.3 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热点分析
        2.3.1 城乡融合发展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2.3.2 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
        2.3.3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分析
        2.3.4 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解析
        3.1.1 县域单元
        3.1.2 乡村振兴
        3.1.3 城乡融合发展
    3.2 城乡融合发展的形成机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评价体系
    4.1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的预选
        4.2.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代表意义
    4.3 评价方法的确定
        4.3.1 评价方法的比较
        4.3.2 评价方法的选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浙江省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实证评价
    5.1 浙江省概况
    5.2 浙江省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评价
        5.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2 评价模型的构建
        5.2.3 计算各主成分及综合得分
    5.3 浙江省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特征
        5.3.1 各全局主成分得分的时空特征
        5.3.2 综合得分的时空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提升路径与政策建议
    6.1 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2 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提升路径
    6.3 促进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6.3.1 强化规划引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6.3.2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
        6.3.3 引导产业有机联动,发展“农业+”多种业态
        6.3.4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打造富有地区特色的“绿色”县域
        6.3.5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对等化
        6.3.6 以小城镇为抓手,鼓励发展乡村社区群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浙江省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附录 B 浙江省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负向指标调整属性后数据
附录 C 浙江省县域单元城乡融合发展各主成分得分及排名
致谢
作者简历

(2)江山市清湖二村商贸型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涉及的相关概念、定义解析
        1.3.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国内外村落活态保护利用研究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2.1.1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历程
        2.1.2 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利用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2.2.1 传统村落保护历程
        2.2.2 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研究
    2.3 文献述评
3. 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3.1 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要求
        3.1.1 生态宜居
        3.1.2 文化振兴
        3.1.3 产业振兴
        3.1.4 治理有效
    3.2 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原则
        3.2.1 原真性与现代性相融合原则
        3.2.2 整体性与区域性相协调原则
        3.2.3 以人为本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原则
    3.3 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内容和方法
        3.3.1 空间环境的活态保护
        3.3.2 历史建筑的活态利用
        3.3.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3.3.4 村庄产业的活态发展
4. 江山市清湖二村现状研究分析
    4.1 村落概况
        4.1.1 自然概况
        4.1.2 历史沿革
    4.2 清湖二村特色概述
        4.2.1 选址和空间格局
        4.2.2 建筑特征
        4.2.3 文化特征
    4.3 村落现状问题
        4.3.1 人居环境问题
        4.3.2 文化传承问题
        4.3.3 产业发展问题
        4.3.4 乡村治理问题
    4.4 村落保护利用主要矛盾
        4.4.1 村民诉求
        4.4.2 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物质空间之间的矛盾
        4.4.3 环境容量与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
        4.4.4 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效益的矛盾
5. 清湖二村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研究
    5.1 现状SWOT分析
        5.1.1 优势(strengths)
        5.1.2 劣势(weaknesses)
        5.1.3 机遇(opportunities)
        5.1.4 威胁(threats)
    5.2 清湖二村活态保护利用策略
        5.2.1 空间环境活态保护
        5.2.2 建筑的活态利用
        5.2.3 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5.2.4 旅游产业活态发展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个人简介

(3)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传统村落
        2.1.2 旅游开发潜力
        2.1.3 研学
        2.1.4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1.5 中华传统文化
        2.1.6 小城镇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系统理论
        2.2.3 博弈理论
    2.3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并存的理论分析
        2.3.1 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2.3.2 传统村落保护的内容与目的
        2.3.3 传统村落发展的方向
第三章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
    3.1 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调研与实施
    3.2 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数量特征
        3.2.1 中国传统村落分布
        3.2.2 浙江省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分布情况
        3.2.3 金华市传统村落分布情况
    3.3 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对象特征
        3.3.1 空间分布——盆地、丘陵地形
        3.3.2 自然气候
        3.3.3 自然环境——较为封闭
        3.3.4 隐居避世的文化渊源
    3.4 汤溪镇寺平古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分析
        3.4.1 寺平古村自然生态环境
        3.4.2 寺平古村的保护与开发探索
        3.4.3 大型活动倒逼古村保护与发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瓶颈
    4.1 寺平古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瓶颈
        4.1.1 保护对象相对单一,局限于单体建筑
        4.1.2 改传统建筑虽赋予新功能,依旧利用率不高
        4.1.3 盈利模式仍旧单一,可持续竞争力较弱
    4.2 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探索
        4.2.1 国家及省级层面
        4.2.2 金华市层面
    4.3 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方面的瓶颈
        4.3.1 法律法规的缺陷
        4.3.2 多头管理的尴尬
        4.3.3 各类规划的浪费
        4.3.4 合理发展的困境
        4.3.5 土地流转的难度
        4.3.6 保护资金的困境
    4.4 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困境的原因分析
        4.4.1 社会根源:城镇化进程与城乡断档发展
        4.4.2 思想根源:观念陈旧与理念偏差
        4.4.3 制度根源:职能分工与抓手不足
第五章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经验借鉴
    5.1 周庄与西塘模式
    5.2 松阳模式
        5.2.1 多元旅游型
        5.2.2 文创基地型
        5.2.3 休闲度假型
        5.2.4 松阳县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启示
    5.3 日本白川乡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探索
    6.1 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引导模式
        6.1.1 强化组织领导
        6.1.2 多重政策保障
        6.1.3 科学合理规划
        6.1.4 理清核心价值
        6.1.5 处理好“四大关系”
    6.2 明确开发潜力与顺序
    6.3 围绕核心要素的可持续发展
        6.3.1 传统村落+“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6.3.2 传统村落+“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6.3.3 传统村落+“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6.3.4 传统村落+“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6.3.5 传统村落+“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及发展路径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精英能动、双轨治理与新乡贤交往空间生产 ——浙江省乡村礼堂建设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分析框架
    1.4 资料方法
    1.5 本文观点
2.精英的转换
    2.1 传统士绅
    2.2 民国新乡绅
    2.3 集体农村干部
    2.4 改革后新乡贤
3.“双轨”的重建
    3.1 平衡双轨
    3.2 长单轨
    3.3 强单轨
    3.4 复合双轨
4.礼堂的复兴
    4.1 传统礼堂
    4.2 近代礼堂
    4.3 农村礼堂
    4.4 文化礼堂
5.新乡贤的参与
    5.1 规划选址
    5.2 规模设计
    5.3 建设筹资
    5.4 布局展陈
6.内在的动力
    6.1 村民的文化需要
    6.2 新乡贤的文化兴趣
    6.3 村庄的治理诉求
    6.4 宗族的吸引
    6.5 女性新乡贤的作用
7.自我的限制
    7.1 村庄领导的竞争
    7.2 村两委成员的冲突
    7.3 乡村文化人的工具化
    7.4 乡村文化人的行政化
8.基层政府的策略
    8.1 行政动员
    8.2 业务指导
    8.3 被动支持
    8.4 特意排斥
9.乡村交往的重构
    9.1 “礼治”交往
    9.2 文化交往
    9.3 再组织化
    9.4 村域外交往
10.结论
    10.1 新乡贤交往空间的历史形成
    10.2 新乡贤交往空间与文化网络
    10.3 新乡贤交往空间与士绅社会
    10.4 新乡贤交往空间与公共领域
参考文献

(5)半城镇化地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地方认知研究 ——以浙江永康芝英古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聚落保护的重要性
        1.1.2 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建设的困境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传统聚落研究概况
        1.2.2 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研究概况
        1.2.3 聚落形态研究概况
        1.2.4 地方理论研究概况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辨析
        1.3.1 半城镇化地区
        1.3.2 传统聚落
        1.3.3 传统聚落的公共空间
        1.3.4 地方认知与地方依恋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 研究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2.半城镇化地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现状——以浙江永康芝英古镇为例
    2.1 半城镇化地区传统聚落特征及公共空间类型
        2.1.1 半城镇化地区传统聚落特征
        2.1.2 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类型
    2.2 半城镇化状态下的芝英古镇现状
        2.2.1 芝英古镇地理区位发展历程及地方特色
        2.2.2 芝英古镇的半城镇化特征
        2.2.3 芝英古镇的总体布局
    2.3 芝英古镇公共空间实地调查
        2.3.1 芝英古镇交通空间分布及现状
        2.3.2 芝英古镇休闲空间分布及现状
        2.3.3 芝英古镇商业空间分布及现状
        2.3.4 芝英古镇文化空间分布及现状
    2.4 本章小结
3.空间句法及地方理论在公共空间地方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3.1 空间句法理论及应用基础
        3.1.1 空间句法的核心理论
        3.1.2 空间句法的基本分析模型
        3.1.3 空间句法的量化分析指标
    3.2 地方理论及应用基础
        3.2.1 地方理论的核心概念
        3.2.2 地方认知及其研究维度
        3.2.3 地方认知的研究方法
    3.3 空间句法理论与地方理论之间的关联与互补
        3.3.1 空间句法理论研究特点
        3.3.2 地方理论研究特点
        3.3.3 空间句法与地方理论在认知研究上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4.芝英古镇公共空间的句法解析
    4.1 芝英古镇公共空间量化分析
        4.1.1 公共空间轴线模型的建构
        4.1.2 芝英古镇聚落形态句法分析
        4.1.3 芝英古镇保护区与整体空间的差异
    4.2 芝英古镇公共空间句法分析
        4.2.1 交通空间
        4.2.2 商业空间
        4.2.3 休闲空间
        4.2.4 文化空间
    4.3 芝英古镇空间形态对公共空间功能布局的影响
        4.3.1 城镇化进程改变了芝英古镇的活力中心
        4.3.2 商业和公共活动逐渐向城镇化的空间集聚
        4.3.3 传统文化空间功能处于衰退期
    4.4 本章小结
5 芝英古镇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地方认知
    5.1 芝英古镇居民公共空间地方认知调研与分析
        5.1.1 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
        5.1.2 被调查者基本信息
        5.1.3 公共空间调研数据分析
    5.2 芝英古镇居民的地方认知特点及分析
        5.2.1 古镇人口结构的混合化
        5.2.2 古镇居民对不同类型公共空间存在认知偏向
        5.2.3 居住时间长短对古镇居民地方认知的影响
    5.3 芝英居民地方认知与古镇空间句法分析的比较
        5.3.1 地方认知中心与芝英古镇形态中心相一致
        5.3.2 地方认同度的高低与其空间可达性有关
    5.4 本章小结
6.半城镇化地区芝英古镇公共空间的优化策略
    6.1 半城镇化地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地方认知特征
        6.1.1 不同居住群体的地方认知存在差异化
        6.1.2 城镇化对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功能需求的改变
        6.1.3 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公共空间地方认知的影响
    6.2 半城镇化地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优化原则
        6.2.1 保持传统聚落空间结构的连续性
        6.2.2 关注不同主体对公共空间的空间需求
        6.2.3 重构不同主体对聚落传统公共空间的地方感
        6.2.4 提高公共空间的服务效能——混合性空间
    6.3 基于优化原则的芝英古镇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6.3.1 古镇新活力中心带动传统核心区转型发展
        6.3.2 整合古镇现有水塘和广场空间形成节点网络化
        6.3.3 赋予古镇宗祠空间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功能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文图表索引
附录二 芝英古镇公共空间调研问卷
附录三 芝英古镇核心保护区分析部分空间句法参数
附录四 芝英古镇全镇分析部分空间句法参数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社区共生发展理论的景区村庄规划研究 ——以永康市塘里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落发展
        1.1.1.2 乡村旅游时代的兴起
        1.1.1.3 景区村庄发展的出现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1.1 关于景区村庄发展研究
        1.2.1.2 关于景区与社区共生发展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2.1 关于景区村庄发展研究
        1.2.2.2 关于景区与社区共生发展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1.1 资料收集法
        1.4.1.2 实地调研法
        1.4.1.3 案例分析法
        1.4.1.4 实践验证法
        1.4.2 技术路线
2 景区村庄规划相关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共生
        2.1.2 社区与乡村社区
        2.1.2.1 社区的概念
        2.1.2.2 乡村社区的概念
        2.1.3 景区村庄
    2.2 浙江景区村庄建设的肇始
        2.2.1 成熟的政策支持
        2.2.2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积累
        2.2.2.1 乡村基础整治阶段(2003-2007年)
        2.2.2.2 乡村人居环境提升阶段(2008-2010年)
        2.2.2.3 美丽乡村建设阶段(2011年至今)
        2.2.3 景区村庄理念的提出
    2.3 浙江景区村庄发展现状
    2.4 当下浙江景区村庄发展面临的挑战
        2.4.1 “空心村”现象
        2.4.1.1 人口问题
        2.4.1.2 经济发展问题
        2.4.2 景观同质化现象
        2.4.2.1 村落和谐传统的人居环境遭到破坏
        2.4.2.2 历史文脉及文化断层
        2.4.3 景区社区发展矛盾现象
        2.4.3.1 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系统,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功能
        2.4.3.2 外在推力和内在驱动力作用下利益主体需求矛盾明显
    2.5 本章小结
3 景区村庄规划建设中的相关实践案例分析
    3.1 村落品牌运营案例分析——浙江嘉兴乌镇乌村
        3.1.1 案例总结
    3.2 特色产业引领案例分析——浙江杭州梅家坞
        3.2.1 基本概况
        3.2.2 茶历史文化概况
        3.2.3 茶产业概况
        3.2.4 案例总结
    3.3 居民参与案例分析——陕西礼泉县袁家村
        3.3.1 基本概况
        3.3.2 居民参与概况
        3.3.3 案例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景区与社区共生发展关系及类型
    4.1 核心利益相关者需求分析
        4.1.1 政府利益诉求
        4.1.2 投资开发商利益诉求
        4.1.3 合作伙伴利益诉求
        4.1.4 村民利益诉求
        4.1.5 旅游参与者利益诉求
        4.1.6 分析总结
    4.2 景区与社区共生关系
    4.3 景区与社区共生发展类型
        4.3.1 合作协同关系
        4.3.1.1 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规划
        4.3.1.2 村落传统风貌的延续
        4.3.1.3 良好的人居环境的营建
        4.3.1.4 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4.3.1.5 村落品牌的打造
        4.3.2 偏利关系
        4.3.2.1 生态环境的保护
        4.3.2.2 村民主导地位的明确
        4.3.3 相对独立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塘里村景区村庄规划建设
    5.1 永康市塘里村现状
        5.1.1 基本概况
        5.1.1.1 地理位置
        5.1.1.2 周边资源分析
        5.1.1.3 历史沿革
        5.1.1.4 人口及产权状况
        5.1.2 建设情况
        5.1.2.1 村落风貌格局现状
        5.1.2.2 土地利用现状
        5.1.2.3 道路交通现状
        5.1.2.4 基础设施现状
        5.1.3 资源分析
        5.1.3.1 自然资源
        5.1.3.2 历史文化资源
        5.1.4 产业及经营模式现状
        5.1.5 利益相关者需求分析
        5.1.6 塘里村景区村庄评价
    5.2 永康市塘里村景区村庄共生发展规划
        5.2.1 规划背景及态势分析
        5.2.1.1 上位规划解读
        5.2.1.2 态势分析
        5.2.2 规划目标及定位
        5.2.2.1 规划目标
        5.2.2.2 规划定位
        5.2.2.3 规划用地布局
        5.2.3 村落传统文化延续及利用规划
        5.2.3.1 自然景观环境保护利用
        5.2.3.2 村落风貌格局保护利用
        5.2.3.3 传统建筑保护利用
        5.2.3.4 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利用
        5.2.3.5 非物质文化保护利用
        5.2.4 人居环境营造规划
        5.2.4.1 交通规划
        5.2.4.2 市政工程规划
        5.2.4.3 空间景观规划
        5.2.5 产业及经济发展规划
        5.2.5.1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5.2.5.2 手工业产业发展规划
        5.2.5.3 旅游发展规划
        5.2.6 运营管理规划
        5.2.6.1 运营模式
        5.2.6.2 村落品牌打造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7)全域旅游背景下金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全域旅游概念
        1.2.2 旅游空间结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2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全域旅游研究综述
        2.1.1 国外全域旅游研究
        2.1.2 国内全域旅游研究
        2.1.3 研究评述
    2.2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2.2.1 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2.2.2 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2.2.3 研究评述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点-轴”开发理论
        2.3.2 “核心-边缘”理论
        2.3.3 旅游增长极理论
        2.3.4 产业融合理论
        2.3.5 中心地理论
3 全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模型构建
    3.1 全域旅游空间结构
        3.1.1 全域旅游空间结构与传统旅游空间结构对比
        3.1.2 全域旅游与旅游空间结构发展关系
    3.2 优化模型构建
        3.2.1 全域旅游空间结构形成过程
        3.2.2 全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模型构建
        3.2.3 金华全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4 金华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4.1 金华市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环境状况
        4.1.3 社会经济情况
    4.2 金华市旅游现状
    4.3 金华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4.3.1 研究方法
        4.3.2 金华市旅游空间结构现状
        4.3.3 金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
        4.3.4 金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特征与问题
5 金华市全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5.1 从点层面出发的优化
        5.1.1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5.1.2 旅游小镇空间结构优化
        5.1.3 景区村庄空间结构优化
        5.1.4 景区质量提升优化
    5.2 从线层面出发的优化
        5.2.1 建设风景廊道
        5.2.2 打造旅游交通分级体系
    5.3 从面层面出发的优化
        5.3.1 旅游产业融合优化路径
        5.3.2 优势产业全域化,地区分工明确化
    5.4 从网络层面出发的优化
        5.4.1 转向全域发展视角
        5.4.2 形成联动网络格局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金华市3A级以上景区名录
附录B 金华市特色小镇、风情小镇名录
附录C 金华市3A级景区村庄名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层信访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永康市X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四、国内研究综述
    五、核心概念和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依据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我国信访工作的历史、功能及目标
    一、基层信访工作的历史发展
        (一)初步建立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冲击和削弱阶段
        (四)恢复和规范阶段
        (五)深化和提高阶段
    二、信访工作的现状
    三、基层信访工作的基本功能
        (一)传达公民意愿的作用
        (二)监督救济的作用
        (三)协调解决的作用
    四、基层信访工作的目标
        (一)问题能反映
        (二)权益有保障
        (三)矛盾能化解
第二章 X镇信访工作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X镇基本情况
    二、X镇信访事项总体情况
        (一)X镇信访事项特点
        (二)X镇信访事项分类
    三、X镇信访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非访所占比例大
        (二)意识有偏差
        (三)信访机构公信力较低
        (四)信访工作队伍薄弱
    四、X镇信访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信访职能偏离轨道
        (二)社会法治文化缺失
        (三)信访机制不完善、运行受阻
        (四)信访工作机制存在缺陷
第三章 当前乡镇信访工作问题的对策探究
    一、合理定位政府职能及信访工作
        (一)合理定位政府职能
        (二)合理定位信访工作
    二、大力推进信访立法工作
    三、完善基层信访工作机制
        (一)落实定期下访工作机制
        (二)加强“党建网格”在基层工作中的运用
        (三)推广网络信访方式
    四、建立高素质基层信访工作队伍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传统乡土建筑的乡土性演变研究 ——以永康市舟山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阐释
        1.2.1 乡土建筑
        1.2.2 乡土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理论基础
        1.5.1 人地关系理论
        1.5.2 城市意象理论和环境心理学理论
        1.5.3 乡土建筑保护理论
    1.6 论文框架和技术路线
        1.6.1 论文框架
        1.6.2 技术路线
2 传统乡土建筑的乡土性理论构建
    2.1 传统乡土建筑的乡土性内涵及特征
        2.1.1 传统乡土建筑的乡土性内涵
        2.1.2 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的特征
    2.2 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的构成要素
        2.2.1 庭院建筑特色
        2.2.2 建筑群体组合
        2.2.3 村落整体风貌
    2.3 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的形成机制
        2.3.1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2.3.2 对人文环境的反映
    2.4 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的当代价值
        2.4.1 历史价值
        2.4.2 文化价值
        2.4.3 美学价值
        2.4.4 旅游价值
3 传统乡土建筑的乡土性实证剖析
    3.1 案例地选取
        3.1.1 选取要求
        3.1.2 舟山村地理位置
        3.1.3 自然地理背景
        3.1.4 社会经济背景
    3.2 舟山村传统庭院建筑风貌
        3.2.1 建筑形式
        3.2.2 建筑材料
        3.2.3 外部造型
        3.2.4 细节装饰
    3.3 舟山村传统乡土建筑群体组合
        3.3.1 功能与分区
        3.3.2 协调与统一
        3.3.3 比例与尺度
        3.3.4 层次与序列
    3.4 村落整体风貌
        3.4.1 山水格局
        3.4.2 土地与植被
        3.4.3 村落空间形态与结构
        3.4.4 村落立面形态与色彩
    3.5 舟山村乡土性特征总结
4 舟山村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演变分析
    4.1 演变阶段划分
    4.2 协调:晚清-1949 年演变特征
        4.2.1 演变要素
        4.2.2 演变机制
    4.3 侵蚀:1949-1978 年的演变特征
        4.3.1 演变要素
        4.3.2 演变机制
    4.4 失调:1978-2012 年的演变特征
        4.4.1 演变要素
        4.4.2 演变机制
    4.5 修复:2012-现在的演变特征
        4.5.1 演变要素
        4.5.2 演变机制
    4.6 演变规律总结
        4.6.1 乡土性要素演变时间特征
        4.6.2 乡土性要素演变空间特征
        4.6.3 乡土性演变机制特征
5 基于乡土性视角舟山村传统乡土建筑保护和利用
    5.1 舟山村传统乡土建筑保护的现状与困境
        5.1.1 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
        5.1.2 资金短缺和人才匮乏
        5.1.3 建筑部件失窃和盗卖
        5.1.4 产权不清和产权分散
        5.1.5 没有建立长效的保护机制
    5.2 舟山村传统乡土建筑保护与利用原则
        5.2.1 展示性原则
        5.2.2 整体性原则
        5.2.3 协调性原则
        5.2.4 永续利用的原则
    5.3 舟山村传统乡土建筑保护的建议
        5.3.1 划分传统乡土建筑保护片区
        5.3.2 庭院风貌局部更新
        5.3.3 建筑空间格局维护
        5.3.4 村落景观环境营造
    5.4 舟山村传统乡土建筑利用措施
        5.4.1 通过购买或置换使产权转移
        5.4.2 引入民间资本使活水注入
        5.4.3 开展乡村旅游使永续发展
        5.4.4 乡土建筑废墟的活化利用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舟山村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演变访谈记录
附录 B 舟山村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演变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改革及完善研究 ——以C县级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阐释
    第三节 国内外有关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理论基础运用简述
第三章 C市食品安全监管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C市及其食品安全现状及改革情况简述
    第二节 改革前后机构设置与人员调整对比
    第三节 监管体系存在问题比较
    第四节 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比较
    第五节 社会共治工作情况比较
    第六节 检测资源和能力仍然不足
    第七节 信息监测和披露能力有限
    第八节 对社会力量动员层次较低
第四章 国内部分县市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借鉴
    第一节 大部制改革前部分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实践
    第二节 大部制改革中部分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改革经验
    第三节 启示与借鉴
第五章 深化改革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设立三级机构完善检测体系
    第二节 大力开展宣传促进社会共治
    第三节 借力信用评级增加违法成本
    第四节 正确处理举报增强政府公信力
    第五节 完善信息公开健全问责机制
    第六节 建立沟通机制打通信息通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永康市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县域单元的浙江省城乡融合发展评价研究[D]. 姚石.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2]江山市清湖二村商贸型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利用研究[D]. 毛筱眉. 浙江大学, 2020(01)
  • [3]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研究[D]. 戴书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精英能动、双轨治理与新乡贤交往空间生产 ——浙江省乡村礼堂建设案例研究[D]. 谢安民. 浙江大学, 2020(01)
  • [5]半城镇化地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地方认知研究 ——以浙江永康芝英古镇为例[D]. 纪文渊. 上海大学, 2020(04)
  • [6]基于社区共生发展理论的景区村庄规划研究 ——以永康市塘里村为例[D]. 周婉钰.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1)
  • [7]全域旅游背景下金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D]. 王鹏远.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8]基层信访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永康市X镇为例[D]. 楼卓珺.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传统乡土建筑的乡土性演变研究 ——以永康市舟山村为例[D]. 王雪.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10]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改革及完善研究 ——以C县级市为例[D]. 陈莉.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永康市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