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DTA代替碱性柠檬酸铵测定过磷酸钙中有效磷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黄河清,储德韧,章明洪[1](2021)在《无机肥料中有效磷含量的测定国际标准制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统一全球无机肥料中有效磷含量的测定方法,对国际上现有的3种主要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了我国现行仲裁方法(GB/T 8573)、欧盟标准方法(EN 15959)以及传统国际标准方法(ISO 6598)的差异性,研究表明上述3种方法对测定结果没有显着差异。ISO/TC 134推荐了以GB/T 8573为基础,制订新国际标准ISO/DIS 22018,该新标准草案通过国际实验室间比对,验证了GB/T 8573分析方法适用性广、精密度高,是一种较好的通用测定方法,可作为新的国际标准推广使用。
房娜娜[2](2020)在《机械活化磷矿粉的磷释放特征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面临高品位磷矿日渐枯竭,中低品位磷矿由于富集成本较高而开发不利等问题。机械活化技术能够显着提高中、低品位磷矿的磷溶解性,但目前大部分都集中在机械活化加工设备的工艺研究,而缺乏机械活化磷矿粉磷释放特征及其活化机理探讨。因此,本文利用行星式球磨机在转数和研磨介质一定的条件下,研究岩浆型(辽宁北票)、变质型(湖南石门)和沉积型(湖南石门和湖北宜昌)中低品位磷矿的随着研磨时间(0-60min)变化,其物理、化学性质相应变化及其与磷的溶解性的关联性,并验证机械活化磷矿粉在燕麦及大田玉米上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1)机械活化作用能够显着提高磷矿粉的磷溶解性。机械活化作用能够显着降低磷矿粉的粒度,中位粒径D50可最小达到6.42-10.48μm。与未活化磷矿粉相比,机械活化60 min内磷矿粉枸溶性磷含量提高到12.46%-17.06%,枸溶率提高1.64-13.67倍。枸溶率与研磨时间呈显着的指数方程关系。机械活化磷矿粉枸溶性磷含量与粒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2)机械活化作用能够改变磷矿粉的物理、化学性质,且与磷溶解性有极大的关联性。从物理性质变化来看,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磷矿粉中的主相磷灰石和伴生矿物随着机械活化时间的延长均转化为非晶态。从化学性质来看,机械活化作用能够改变磷矿粉的物相。红外光谱(IR)和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四个磷矿粉中的氟磷灰石(Ca5(PO4)3F)随着机械活化作用发生了CO32-的B型替代和通道离子替代,即CO32-替代PO43-四面体和OH-取代了F-,分别形成了碳磷灰石(Ca10(PO4)6CO3)和羟基磷灰石(Ca5(PO4)3OH),经过热重分析(TGA)验证,碳磷灰石和羟基磷灰石在机械活化过程中分别发生了脱碳反应和热解反应,形成了Ca(PO3)2,增加了磷的溶解性。与未活化的磷矿粉相比,机械活化磷矿粉的pH值提高了0.44-0.92个单位。(3)与未活化磷矿粉相比,机械活化磷矿粉施入红壤在100天内能显着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培养25天后,机械活化磷矿粉处理的土壤pH值显着高于过磷酸钙和未活化磷矿粉的处理。(4)机械活化磷矿粉具有缓释磷性能。施用等纯磷量的机械活化磷矿粉后,北票岩浆型机械活化磷矿粉MA处理的两茬燕麦总吸磷量显着高于过磷酸钙处理,而干物质总重和总磷偏养分生产力Ppnp则与过磷酸钙处理持平,其中第一茬燕麦植株干物质重和磷偏养分生产力Ppnp显着低于过磷酸钙,而第二茬燕麦的生长指标和土壤速效磷则高于过磷酸钙处理。(5)与100%重过磷酸钙的处理相比,20%机械活化磷矿粉与80%重过磷酸钙配施能够使玉米的吸磷量、产量、磷利用率(磷养分偏生产力Ppnp和表观利用率Prec)持平,且纯收入提高253.8元hm-2(1.53%)。替代量超过50%后会造成玉米不同程度的减产。10%机械活化磷矿粉和90%重过磷酸钙配施的土壤速效磷含量与100%重过磷酸钙处理相当。综上,探索机械活化磷矿粉的磷释放特征及其机理研究将为合理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粉,缓解我国磷资源危机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
刘会强[3](2017)在《磷钼酸喹啉重量法测定磷含量原理剖析及不确定度评价》文中认为磷是肥料测试的常规指标,磷钼酸喹啉重量法被多项国家标准定位仲裁法。从浸提剂的选择、沉淀的组成及作用、陈化、过滤、烘干等过程对磷钼酸喹啉重量法测定磷含量的操作原理进行了深入剖析,分析了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并从重复性试验、天平的称量、样品的定容体积及分取等方面对其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价,提出磷钼酸喹啉重量法具有沉淀组成与理论值比较一致,组成稳定,分子量大,溶解度小,沉淀颗粒较粗,易于过滤、洗涤和烘干至恒重等优点,且其不确定度较小,可信赖程度高。
丰艳广[4](2017)在《磷水平和苹果砧木类型对氮、磷吸收利用的影响》文中指出磷素作为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矿质营养元素之一,磷素的缺乏和过剩均显着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多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中大量的施用磷肥,不但浪费资源、增加了生产成本,并且导致土壤磷素累积,增加环境污染的风险。此外,高磷状况还会导致植物体内养分的失衡,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甚至影响到其它营养元素的含量和有效性。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还与其植物学特性相关,不同物种甚至不同栽培品种之间存在差异。本试验以生产上常用的几种苹果砧木为试材,研究了不同供磷水平下平邑甜茶幼苗对氮、磷的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以及不同砧木类型对氮、磷的吸收和利用的差异,旨在为苹果砧木选择及磷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提高果树的养分利用效率。1.以一年生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为试材,试验设置0、0.5、1.0、2.0、3.0、4.0、6.0 mmol·L-11 H2PO4-七个磷浓度处理,砂培试验,用Hoagland营养液培养,采用15N标记。研究供磷水平对平邑甜茶生长及氮、磷的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平邑甜茶整株总生物量(干重)随着磷浓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2 mmol·L-11 H2PO4-时整株总生物量最大,为3.34 g,是不施磷(0 mmol·L-11 H2PO4-)处理1.22 g的2.74倍。磷吸收效率随着磷浓度的增加显着增加,磷利用效率与磷吸收效率为负相关关系,随磷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氮肥利用率随着磷浓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2 mmol·L-1H2PO4-时达到最大,为16.75%,分别是0 mmol·L-11 H2PO4-(1.88%)、0.5 mmol·L-11 H2PO4-(8.81%)、6 mmol·L-11 H2PO4-(13.49%)时的8.91、1.9、1.24倍。2.以一年生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为试材,试验用土为胶东地区果园酸性土壤,试验设置九个磷浓度(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kg/hm2P2O5),所用肥料为过磷酸钙,同时施入入尿素和硫酸钾,其中尿素为15N-尿素。研究过量供磷水平对平邑甜茶生长和氮、磷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胶东地区果园酸性土壤条件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平邑甜茶幼苗的整株生物量(干重)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特点,在200 kg/hm2时总生物量最大,为5.26 g/株,比不施磷处理增加了7.79%,是800 kg/hm2处理的1.61倍。其磷吸收效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然后基本保持不变的趋势。施磷肥量为100 kg/hm2时最高,为8.82 mg/株。磷利用效率在不施磷处理时最高,为0.72 g/mg;之后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磷利用效率先增加后降低。随着施磷量的提高,平邑甜茶幼苗的氮肥利用率也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施磷肥量为100kg/hm2时有最大值(21.09%),继续过量供磷导致氮肥的利用率降低,而后基本维持在15%水平。3.以正常管理的一年生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八棱海棠(M.micromalus Makino)、富平楸子[M.prunifolia(Willd)Borkh.]、新疆野苹果[M.sievesii(Ledeb.)Roemer]、东北山定子(M.baccata Borkh.)5种苹果砧木为试材。砂培试验,用Hoagland营养液培养,采用15N标记。研究5种苹果砧木生长以及对氮、磷的吸收和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平邑甜茶的总生物量(干重)最大,为3.20 g/株,八棱海棠(3.15 g/株)次之,然后是富平楸子(2.74 g/株)、新疆野苹果(2.66 g/株),东北山定子总生物量最小,为2.02 g/株。5种砧木的磷吸收效率为八棱海棠(23.15 mg/株)>新疆野苹果(20.79mg/株)>平邑甜茶(20.65 mg/株)>东北山定子(14.84 mg/株)>富平楸子(14.81 mg/株);磷利用效率为富平楸子(0.19 g/mg)>平邑甜茶(0.15 g/mg)>八棱海棠(0.14 g/mg)≈东北山定子(0.14g/mg)>新疆野苹果(0.13 g/mg)。5种砧木的氮肥利用率从高到低为八棱海棠(13.83%)>新疆野苹果(13.79%)>富平楸子(13.48%)>平邑甜茶(13.39%)>东北山定子(9.00%)。
李少芳[5](2014)在《常见肥料中磷和钾的检验方法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和钾含量是评价肥料的重要指标,磷和钾含量检测对农业和肥料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常见肥料种类及概念。详细介绍了标准中复合肥有效磷和钾含量的检测方法。介绍了有机肥标准中总磷和钾的检验方法,本文改用微波消解法批量处理有机肥样品,大大提高了消煮效率。对不同肥料的磷和钾的检验方法进行了比较和经验总结,对从事肥料的质量检验人员有参考价值。
应媛芳[6](2014)在《低品位磷矿有效磷机械活化分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机械化学法处理磷矿的工艺,针对工艺过程中机械活化、助磨剂、干磨、湿磨、活化剂、钾矿和焙烧等因素对磷矿中磷灰石活性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激光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差热等现代材料分析方法对活化产物进行表征,讨论了活化前后样品的相组成、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和微观结构等性质发生的改变,并用磷钼酸喹琳重量法测定水溶性磷、有效磷含量的变化规律。本文采用的机械力化学法有工艺流程短、不存在使用溶剂或气体的反应以及传统工艺很难甚至无法实现的在亚稳定状态下生产产品等优点。机械力化学法具有利用摩擦、冲击等机械能诱发物理化学变化,以及诱导固体组织、结构和性能发生变化的特点,以该种方法制备新材料或对材料进行改性处理,均具有产业化基础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实验中考察了单磷矿活化、添加助磨剂活化磷矿、磷矿与活化剂共活化和磷矿与钾矿共活化的工艺参数,包括活化方式、活化时间、磷钾比、培烧温度等。机械活化工艺结果表明:磷矿粉干磨1Omin水溶性磷含量最高达9.5%,有效磷含量达61.6%;焙烧温度从200℃升至600℃有效磷含量从62.1%升至66.6%;添加活化剂与磷矿粉活化,有效磷含量可达86.2%;磷矿粉与钾矿粉活化,有效磷含量87.3%;对活化样品进行分析证实机械活化过程磷灰石晶粒尺寸减小、晶格产生缺陷、发生一些离子替换及生成新相,从而使磷灰石活性增强。
李玉卫[7](2012)在《磷复肥中有效磷的提取剂及测定条件》文中研究指明论述磷肥按溶解性分类情况。根据不同磷肥的溶解性(水溶性、弱酸溶性和枸溶性)选择合适的溶剂、称量范围和溶解条件,测定其有效磷(水溶性磷和枸溶性磷总和)含量,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季秀霞,顾凤妹[8](2010)在《磷肥中有效磷含量的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磷钼酸喹啉重量法测定过磷酸钙中有效磷的方法,样本标准偏差0.078%,此方法经t检验与标准方法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采用磷钼酸喹啉重量法实用性强,完全能够满足现场生产要求的方便省时、快速准确的分析要求,适用于过磷酸钙中有效磷含量的测定。但目前采用磷钼酸喹啉重量法仍然存在试剂用量大、操作繁琐等缺点。
文方芳[9](2009)在《有机结合态磷肥研制与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合成了五种有机结合态磷肥,并利用实验室培养和盆栽试验方法分别研究了其在三种典型土壤中的移动性、土壤中的转化及生物有效性。通过测定了不同磷肥的扩散距离和扩散量、植株生物量、植株吸磷量、磷肥利用率、土壤速效磷和土壤有机磷组分,得到以下结论:(1)选用农田有机废弃物与无机磷在最适反应条件下经过理化反应,最终合成5种有机结合态磷肥并分别用OP1、OP2、OP3、OP4和OP5表示。含磷量(P2O5)分别为:9.12%、9.69%、11.26%、11.56%、12.18%。(2)随着土层加深,所有磷肥在沙土、褐土和红壤的扩散量越来越小。不同性质磷肥在不同土壤中的扩散趋势各不相同。无机磷肥在三种土壤中的扩散距离以过磷酸钙最短,焦磷酸钠相对最长,磷酸二氢钙介于二者之间;焦磷酸钠在三种土壤20mm土层中的扩散量显着高于磷酸二氢钙和过磷酸钙,其在褐土和红壤40mm的土层中扩散量显着地高于磷酸二氢钙和过磷酸钙,而在沙土中焦磷酸钠与磷酸二氢钙的扩散量之间没有差异,但两者的扩散量均显着高于与过磷酸钙;焦磷酸钠在三种土壤中的表观扩散系数比过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钙提高了0.421.07倍,磷酸二氢钙比过磷酸钙提高了0.070.58倍。(3)有机结合态磷肥在扩散距离、扩散量和表观扩散系数上都优于无机磷肥。五种有机结合态磷肥的扩散距离比无机磷平均长了20.6mm,以OP1扩散距离最长,其次是OP3和OP2。有机结合态磷肥在20mm和40mm的平均扩散量分别比无机磷肥提高了0.40.8倍和1.72.8倍。三种土壤中无论是20mm还是40mm的土层,不同磷肥扩散量大小顺序是:OP1>OP3≈OP2>OP4≈OP5>无机磷肥,且OP1在三种土壤不同土层中的平均扩散量最大,并与其他有机结合态磷肥之间的差异达到显着;三种土壤中有机结合态磷肥的表观扩散系数比无机磷肥提高了0.321.57倍,OP1在三种土壤中的表观扩散系数均达到最高,OP3除在沙土中表观扩散系数低于OP2之外,在褐土和红壤中的表观扩散系数均大于OP2,但与OP2差异不大。OP5的表观扩散系数在三种土壤中均大于OP4。(4)有机结合态磷肥在土壤中主要向有效性高的组份转化,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施无机磷肥处理的活性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2.375.9%,5.067.79%,9.4127.87%和15.6343.02%,有机结合态磷肥处理的四个有机磷组分含量比无机磷肥分别提高了2.0546.9%,6.8632.9%,1.0730.86%和7.5635.93%。施无机磷肥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比对照提高了0.962.33倍,有机结合态磷肥比无机磷肥提高了37.3135%。无论高磷低磷水平下,四种有机磷组分与土壤速效磷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达到极显着。(5)施无机磷肥的植株生物量比对照提高了0.942.1倍,三种无机磷肥提高植株生物量的顺序为:焦磷酸钠>磷酸>磷酸二氢钙,有机结合态磷肥比焦磷酸钠提高了29%。施用有机结合态磷肥提供的有效磷高,在施用量减半时已达到无机磷肥高水平效果。(6)有机结合态磷肥促进了植株对磷的吸收,肥料利用率高。三种无机磷肥处理每盆植株吸磷量、植株含磷量和磷肥利用率,以焦磷酸钠提高的最多,其次是磷酸,最少的是磷酸二氢钙。有机结合态磷肥分别比焦磷酸钠提高了41.9%,29.6%和61.9%。通过对有结合态磷肥在三种土壤中的移动性、土壤中的转化和生物有效性分析,可以得出有机结合态磷肥的施用效果优于无机磷肥。
龙海[10](2008)在《劣质过磷酸钙现场快速检测》文中指出过磷酸钙是目前使用广泛的化肥产品,其由硫酸分解磷灰石再经熟化制得的,其主要成分为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钙。多年来抽查结果表明,过磷酸钙产品质量不容乐观。因而,如何对这种化肥产品实现现场、快速和简便的检测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过磷酸钙检测的标准原为HG 2740-1995,现行标准为GB 20413-2006,不但有效磷的提取和检测繁琐、费时,而且检测方法均为磷钼酸喹啉重量法,需要大型设备恒温干燥箱,不能实现有效磷的现场、快速检测。针对此现状,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借助微波萃取技术和光度分析法结合的新测试技术。过磷酸钙的原标准分析法中选用碱性柠檬酸铵作为提取剂,有效磷的提取分为水溶性磷和柠檬酸铵性磷两步法提取,耗时2h左右;现行有效标准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作为提取剂,耗时1 h左右;两种方法在有效磷的检测过程中均采用重量法。而本课题所提出的借助微波萃取技术和光度分析法结合的新测试技术,通过引入微波萃取作为实际过磷酸钙样品的快速预处理方法,对现行的标准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方法将提取时间缩短为4.5 min;同时,采用分光光度分析法取代重量分析法,并在显色反应中再次引入微波加热,将有效磷的检测时间由2h缩短为80 s。全程检测由原标准7 h和新标准的3h缩短为25 min之内(耗时最短的仅为17 min)。从而实现了过磷酸钙产品质量的现场、快速和简便监测。同时,建立了《劣质过磷酸钙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的试行标准。本课题的研究中,重点研究和探索了以下三方面内容:1.劣质过磷酸钙现场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建立了微波萃取技术和光度分析法结合测定劣质过磷酸钙的分析方法,系统探讨了影响上述分析过程的各种因素,实验发现:在EDTA浓度为0.1 mol/L,微波加热提取4.5 min ,pH值在4.4~11之间,显色反应微波加热时间选定为80 s,微波加热装置为交流220 V、功率800 W、国产家用微波炉,选用称量1 g、误差为±0.01 g的计量器具等优化测试条件下,获得满意的实验结果。实验还发现:硅酸盐对检测结果的干扰为0.04~0.27%。鉴于国标GB 20413-2006《过磷酸钙》规定:合格品有效磷含量≥12%,加之对有效磷含量在10%以下劣质过磷酸钙的检测其相对误差(回收率)可以放宽,故本课题设定现场快速检测方法不确定度的表示方法为引用误差,其值为12%×(-4~+6%),即所测有效磷的绝对误差为-0.48~+0.72%;为了降低风险,减少误判,本法对有效磷含量在10%以上的过磷酸钙用EDTA经过热提取,使其检测结果与国标法比一般偏高。2.通过精密度验证实验和对比实验,对劣质过磷酸钙现场快速检测方法的不确定度进行了验证。我们选定10个有代表性的样品,在方法规定的相同条件下,各重复测定10次,其标准差为0.04~0.20。选定51个来自四川和重庆法定质检机构和行政执法部门具有代表性的样品,用本法检测,其检测结果与国标法相比,差值均在-0.30~+0.70%之间,符合课题设定的-0.48~+0.72%误差要求。3.新测试方法和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本课题研究的方法现已在全国近300个市县推广应用,2006~2008年,仅浙江嘉兴、河北石家庄、陕西宝鸡、四川遂宁、重庆等地质监部门,就查获100多批次、数量3000多吨、标值近200万元的劣质过磷酸钙。综上所述,本课题建立了劣质过磷酸钙现现场快速检测方法。选用0.1 mol/L的EDTA溶液作为提取剂,用分光光度法取代重量法,在有效磷的提取和检测过程中两次使用微波加热技术,不但检测时间大为缩短,而且检测结果准确度高;加之分光光度法选用HACH DR/890便携式分光光度计(或台式分光光度计),取代了重量法中的大型恒温干燥箱和精密台式天平,便于携带,实现了本课题确定的对劣质过磷酸钙现场、快速、准确检测的目标。该方法正成为我国目前现场检测劣质过磷酸钙、速度最快、准确度高的新方法,同时也是我国目前现场快速检测肥料方法中,应用范围最广、查获劣质肥料数量最多、涉案金额最大的快速检测方法。此外,该方法还适用于复合肥和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铵等磷肥产品的现场快速检测。
二、EDTA代替碱性柠檬酸铵测定过磷酸钙中有效磷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DTA代替碱性柠檬酸铵测定过磷酸钙中有效磷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无机肥料中有效磷含量的测定国际标准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试验样品 |
1.3 试验步骤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测定结果 |
2.2 t检验 |
3 方法可行性验证 |
4结论 |
(2)机械活化磷矿粉的磷释放特征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磷矿资源现状 |
1.3 磷矿在生产磷肥中的应用 |
1.4 速效磷肥施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5 直接施用磷矿粉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5.1 直接施用磷矿粉的研究现状 |
1.5.2 磷矿粉的生物有效性评价标准 |
1.5.3 影响磷矿粉直接施用效果的因素 |
1.5.4 提高磷矿粉有效性的途径 |
1.6 机械活化磷矿粉的研究进展 |
1.6.1 机械活化技术的概念 |
1.6.2 机械活化磷矿粉的研究进展 |
1.6.3 机械活化磷矿粉的物理、化学性质 |
1.6.4 机械活化磷矿粉的晶体结构特征与磷溶解特性的关系 |
1.6.5 机械活化磷矿粉的研究方法 |
1.6.6 机械活化磷矿粉的应用效果 |
1.6.6.1 机械活化磷矿粉对土壤磷库的影响 |
1.6.6.2 机械活化磷矿粉对不同作物生长的影响 |
1.6.7 机械活化磷矿粉存在的问题 |
1.7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机械活化作用对磷矿粉粒度、磷溶解特性及其关系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磷矿 |
2.1.2 试验预处理 |
2.1.3 试验设计 |
2.1.4 指标测定方法 |
2.2 数据分析与统计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机械活化作用对磷矿粉粒度的影响 |
2.3.2 机械活化磷矿粉枸溶性磷含量和枸溶率的变化 |
2.3.3 机械活化磷矿粉枸溶性磷含量与粒度的关系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机械活化后磷矿粉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及磷释放机理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预处理 |
3.1.3 试验设计 |
3.1.3.1 机械活化磷矿粉表面形貌变化 |
3.1.3.2 机械活化磷矿粉的表面功能基团变化 |
3.1.3.3 机械活化磷矿粉的物相组成及晶体结构表征分析 |
3.1.3.4 机械活化磷矿粉热稳定性变化 |
3.1.3.5 机械活化对磷矿粉的pH影响 |
3.2 数据分析与统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机械活化对磷矿粉表面形貌变化的影响 |
3.3.2 机械活化对磷矿粉表面基团变化的影响 |
3.3.3 机械活化对磷矿粉的物相转变及晶体结构的影响 |
3.3.4 机械活化对磷矿粉热稳定性的影响 |
3.3.5 机械活化作用对磷矿粉pH值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施用机械活化磷矿粉后土壤磷动态释放特征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指标测定 |
4.2 数据分析与统计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机械活化磷矿粉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4.3.2 机械活化磷矿粉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机械活化磷矿粉对作物的产量及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5.1 机械活化磷矿粉对燕麦的产量及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5.1.1 材料与方法 |
5.1.1.1 供试材料 |
5.1.1.2 试验设计 |
5.1.1.3 指标测定 |
5.1.2 数据分析与统计 |
5.1.3 结果与分析 |
5.1.3.1 机械活化磷矿粉对燕麦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5.1.3.2 机械活化磷矿粉施用后对燕麦干物质重的影响 |
5.1.3.3 机械活化磷矿粉对燕麦吸磷量的影响 |
5.1.3.4 机械活化磷矿粉对燕麦磷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
5.1.4 讨论 |
5.1.5 小结 |
5.2 机械活化磷矿粉与水溶性磷肥配施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
5.2.1 材料与方法 |
5.2.1.1 试验地点 |
5.2.1.2 供试材料 |
5.2.1.3 试验设计 |
5.2.1.4 指标测定 |
5.2.1.4.1 植物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
5.2.1.4.2 土壤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
5.2.2 数据分析与统计 |
5.2.3 结果与分析 |
5.2.3.1 栽培年限、磷处理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速效磷和玉米产量指标的影响 |
5.2.3.2 机械活化磷矿粉与水溶性磷肥配施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5.2.3.3 机械活化磷矿粉与水溶性磷肥配施对玉米吸磷量和产量的影响 |
5.2.3.4 机械活化磷矿粉与水溶性磷肥配施对磷利用率的影响 |
5.2.4 讨论 |
5.2.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 |
(3)磷钼酸喹啉重量法测定磷含量原理剖析及不确定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磷钼酸喹啉重量法测定磷含量原理剖析 |
1.1 浸提 |
1.1.1 磷的溶解性分类及浸提剂的选择 |
1.1.2 浸提剂 |
1.1.2. 1 EDTA溶液 |
1.1.2. 2 柠檬酸溶液 |
1.1.3 EDTA提取有效磷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
1.1.3. 1 EDTA提取有效磷的操作过程 |
1.1.3. 2 注意事项 |
1.2 沉淀 |
1.2.1 喹钼柠酮试剂的配制 |
1.2.2 喹钼柠酮试剂的组成和作用 |
1.2.2. 1 喹钼柠酮试剂的组成 |
1.2.2. 2 喹钼柠酮试剂的作用 |
1.2.3 喹钼柠酮试剂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
1.3 陈化 |
1.4 过滤 |
1.4.1 过滤的步骤 |
1.4.2 注意事项 |
1.5 沉淀的烘干 |
1.5.1 沉淀的沉淀形式 |
1.5.2 沉淀的称量形式 |
1.5.3 烘干注意事项 |
1.6 磷钼酸喹啉重量法磷含量的测定试验 |
1.6.1 仪器设备 |
1.6.2 测定过程 |
1.6.3 磷含量的计算 |
2 不确定度的评价 |
2.1 不确定度来源的识别 |
2.1.1 A类不确定度 |
2.1.2 B类不确定度 |
2.2 不确定度分量的量化 |
2.2.1 A类不确定度 |
2.2.2 B类不确定度 |
2.2.2. 1 样品质量引入的不确定度 |
2.2.2. 2 沉淀质量引入的不确定度 |
2.2.2. 3 定容体积引入的不确定度 |
2.2.2. 4 移取体积引入的不确定度 |
2.2.3 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cr及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 |
2.2.4 扩展不确定度U |
3 结语 |
(4)磷水平和苹果砧木类型对氮、磷吸收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物的磷素营养研究进展 |
1.1.1 磷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形态和分布 |
1.1.2 植物磷素营养的生理功能 |
1.1.3 植物对磷素的吸收和利用 |
1.1.4 植物磷素营养失调症状 |
1.2 土壤中的磷素 |
1.2.1 土壤中磷的含量、形态和分布 |
1.2.2 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
1.3 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
1.3.1 磷肥的种类和性质 |
1.3.2 磷肥的合理施用 |
1.3.3 磷肥的施用现状 |
1.3.4 施用磷肥对环境的影响 |
1.4 植物的氮素营养 |
1.4.1 植物氮素营养的生理功能 |
1.4.2 植物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 |
1.4.3 磷在植物氮代谢中的作用 |
1.5 植物磷效率研究进展 |
1.6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材与处理 |
2.1.1 砂培下供磷水平对平邑甜茶氮、磷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
2.1.2 土培下供磷水平对平邑甜茶氮、磷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
2.1.3 五种苹果砧木的氮、磷吸收及利用差异的研究 |
2.2 测定方法 |
2.2.1 植株生理指标的测定 |
2.2.2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砂培下供磷水平对平邑甜茶氮、磷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
3.1.1 供磷水平对平邑甜茶生物量的影响 |
3.1.2 供磷水平对平邑甜茶的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3 供磷水平对平邑甜茶的磷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
3.1.4 供磷水平对平邑甜茶各器官Ndff值的影响 |
3.1.5 供磷水平对平邑甜茶幼苗全氮量、15N肥料利用率和分配率的影响 |
3.2 土培下供磷水平对平邑甜茶氮、磷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
3.2.1 供磷水平对平邑甜茶生物量的影响 |
3.2.2 供磷水平对平邑甜茶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3 供磷水平对平邑甜茶磷吸收效率和磷利用效率的的影响 |
3.2.4 供磷水平对平邑甜茶各器官Ndff值的影响 |
3.2.5 供磷水平对平邑甜茶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3.3 五种苹果砧木的氮、磷吸收及利用差异的研究 |
3.3.1 五种苹果砧木生物量的差异 |
3.3.2 五种苹果砧木根系形态指标的差异 |
3.3.3 五种苹果砧木磷吸收效率及利用效率的差异 |
3.3.4 五种苹果砧木各器官的Ndff的差异 |
3.3.5 五种苹果砧木的全氮量、15N吸收总量及15N利用率的差异 |
3.3.6 五种苹果砧木幼苗根系对NO3-吸收速率的差异 |
4 讨论 |
4.1 砂培下供磷水平对平邑甜茶氮、磷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
4.2 土培下供磷水平对平邑甜茶氮、磷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
4.3 五种苹果砧木的氮、磷吸收及利用差异的研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常见肥料中磷和钾的检验方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肥料的种类 |
2 复混肥料 (GB 15063-2009) 中磷和钾的检验方法 |
2.1 有效磷含量的测定 (GB/T 8573-2010磷钼酸喹啉重量法[3]) |
2.1.1 沉淀重量法 |
2.2 复混肥料中钾含量的测定 (GB/T 8574-2010四苯硼酸钾重量法[4]) |
2.2.1 钾坩埚的洗涤 |
3 有机肥中总磷和钾的测定 (NY525-2012) |
3.1 消煮步骤: |
4 常见肥料中磷和钾的检测方法小结 |
4.1 常见肥料中磷的检验方法小结 |
4.2 常见肥料中钾的测定方法小结 |
5 结论 |
(6)低品位磷矿有效磷机械活化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磷矿与钾矿概述 |
1.1.1 磷矿现状 |
1.1.2 磷矿在生产磷肥中的应用 |
1.1.3 钾矿现状 |
1.1.4 磷矿的研究方法 |
1.2 磷肥概述 |
1.2.1 磷肥钾肥生产及需求现状 |
1.2.2 磷肥工业存在的问题 |
1.3 机械力化学概述 |
1.3.1 机械力化学发展历史 |
1.3.2 对机械力化学机理研究的发展 |
1.3.3 机械力化学应用 |
1.3.4 机械力化学在农业中的应用 |
1.4 研究思路及意义 |
1.4.1 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案 |
2.3.1 机械活化工艺 |
2.3.2 培烧活化磷矿粉工艺 |
2.3.3 磷提取工艺 |
2.4 测试与表征 |
2.4.1 磷钼酸喹啉重量法 |
2.4.2 粒度分析 |
2.4.3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 |
2.4.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4.5 差热-热重分析(TG-DSC) |
2.4.6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4.7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结果 |
3.1 磷矿和钾矿粉原料 |
3.1.1 磷矿粉化学分析 |
3.1.2 磷矿粉表面形貌分析 |
3.1.3 磷钾矿粉相分析 |
3.2 干磨与湿磨对磷矿粉机械活化的影响 |
3.2.1 化学分析 |
3.2.2 XRD分析 |
3.2.3 粒度分析 |
3.2.4 SEM分析 |
3.3 助磨剂对磷矿粉机械活化的影响 |
3.3.1 化学分析 |
3.3.2 XRD分析 |
3.3.3 粒度分析 |
3.3.4 SEM分析 |
3.4 磷矿粉与活化剂共同活化 |
3.4.1 化学分析 |
3.4.2 XRD分析 |
3.4.3 SEM分析 |
3.5 磷钾矿复合机械活化 |
3.5.1 化学分析 |
3.5.2 XRD分析 |
3.5.3 SEM分析 |
3.6 焙烧对磷矿粉机械活化的影响 |
3.6.1 单磷矿活化培烧 |
3.6.2 磷钾矿复合活化培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4.1 机械活化矿物机理 |
4.1.1 球磨设备中的机械力化学机制 |
4.1.2 磷矿活化的相变和结构变化 |
4.1.3 单磷矿活化红外光谱分析 |
4.1.4 机械力作用下热力学和动力学机理 |
4.2 培烧对机械活化矿物的影响 |
4.2.1 磷矿焙烧的相变和结构变化 |
4.2.2 单磷矿活化TG-DSC分析 |
4.3 提取液浸出机理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磷复肥中有效磷的提取剂及测定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 磷肥按溶解性分类[1] |
2 测定磷肥有效磷的溶剂种类及其应用范围 |
2.1 柠檬酸溶液 |
1) 碱性柠檬酸铵溶液[2] |
2) 中性柠檬酸铵溶液[2] |
3) 柠檬酸溶液 (20g/L) |
2.2 EDTA溶液 |
3 磷矿粉有效磷含量的测定 |
4 结论 |
(8)磷肥中有效磷含量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磷肥的溶解性 |
1.1 水溶性磷肥 |
1.2 弱酸溶性磷肥 |
1.3 难溶性磷肥 |
2 原理 |
3 测定有效磷的试样溶液的制备 |
3.1 水溶性磷肥试样溶液的制备 |
3.2 弱酸溶性磷肥试样溶液的制备 |
4 有效磷含量的测定 |
4.1 方法提要 |
4.2 沉淀的组成 |
4.3 沉淀的性质 |
4.4 沉淀形成的条件 |
4.4.1 磷钼杂多酸的形成 |
4.4.2 磷钼酸喹啉的生成 |
4.5 沉淀剂的组成与作用 |
4.6 沉淀的洗涤 |
5 计算方法 |
6 结果与讨论 |
6.1 精密度实验 |
6.2 准确度实验 |
7 结论 |
(9)有机结合态磷肥研制与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我国土壤磷素状况 |
1.2 土壤中的无机磷 |
1.2.1 土壤中无机磷的形态、分级、含量和分布 |
1.2.2 土壤中无机磷的有效性 |
1.3 土壤中的有机磷 |
1.3.1 土壤中有机磷的形态、分级、含量和分布 |
1.3.2 土壤中有机磷的有效性 |
1.4 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的途径 |
1.4.1 调节土壤pH 和 Eh |
1.4.2 改变施肥技术 |
1.4.3 改变种植方式 |
1.4.4 种植磷高效型植物 |
1.4.5 利用 VA 菌根和土壤微生物 |
1.5 开发研究新型磷肥的必要性 |
1.5.1 我国磷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5.2 发展新型磷肥 |
1.6 本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思路 |
2.2 技术路线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供试土壤 |
2.3.2 供试作物 |
2.3.3 试验装置 |
2.3.4 磷肥扩散试验操作方法及测定项目 |
2.3.5 盆栽试验操作方法及测定项目 |
2.3.6 测定方法 |
2.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有机结合态磷肥研制过程 |
3.1 试验设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最适反应条件 |
3.2.2 反应产物制作过程 |
第四章 有机结合态磷肥在不同土壤的移动性 |
4.1 试验设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类型磷肥在三种土壤中的扩散趋势和扩散距离比较 |
4.2.2 不同类型磷肥在三种土壤20mm 和40mm 处的磷扩散量 |
4.2.3 不同类型磷肥扩散曲线拟合方程 |
4.2.4 不同类型磷肥在三种土壤中的表观扩散系数 |
4.3 小结 |
第五章 有机结合态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 |
5.1 试验设计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类型磷肥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5.2.2 不同类型磷肥对土壤有机磷总量的影响 |
5.2.3 不同类型磷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磷的影响 |
5.2.4 不同类型磷肥对土壤中活性有机磷的影响 |
5.2.5 不同类型磷肥对土壤中稳性有机磷的影响 |
5.2.6 不同类型磷肥对土壤高稳性有机磷的影响 |
5.2.7 有机磷各组分形态与速效磷的关系 |
5.3 小结 |
第六章 有机结合态磷肥的生物有效性 |
6.1 不同类型磷肥促进植株生长效果 |
6.1.1 不同类型磷肥处理植株的生长状况 |
6.1.2 不同类型磷肥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6.2 不同类型磷肥对植株吸磷量的影响及肥料利用率 |
6.2.1 不同类型磷肥对每盆植株吸磷量的影响 |
6.2.2 不同类型磷肥对植株含磷量的影响 |
6.2.3 不同类型磷肥的肥料利用率 |
6.3 小结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7.1 讨论 |
7.1.1 不同类型磷肥在不同土壤中的移动性 |
7.1.2 不同类型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 |
7.1.3 不同类型磷肥的生物有效性和利用率 |
7.2 结论 |
第八章 创新点与展望 |
8.1 创新点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劣质过磷酸钙现场快速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项目立项背景及意义 |
1.1 过磷酸钙质量经济现状 |
1.2 劣质过磷酸钙快速检测技术现状 |
1.2.1 有效磷的提取方法评价 |
1.2.2 有效磷的检测方法评价 |
2 研究内容及技术关键 |
2.1 主要研究内容 |
2.2 技术关键 |
3 项目组织及实施 |
3.1 项目立项过程 |
3.2 项目的组织 |
4 实验研究及结果讨论 |
4.1 检测方法技术路线的选择 |
4.2 实验条件 |
4.2.1 试剂: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分析纯)、偏钒酸铵(分析纯)、钼酸铵(分析纯)、硝酸(分析纯)、过磷酸钙样品 |
4.2.2 仪器及条件 |
4.3 实验步骤 |
4.3.1 试剂的配制 |
4.3.2 有效磷的提取 |
4.3.3 有效磷的测定 |
4.3.4 标准曲线绘制 |
4.3.5 计算有效磷含量 |
4.4 方法条件优化 |
4.4.1 显色反应条件的优化 |
4.4.2 有效磷提取条件的优化 |
4.4.3 干扰物质的考察 |
4.5 方法不确定度的验证 |
4.5.1 方法精密度验证 |
4.5.2 本方法检测结果与国标法检测结果比较 |
4.6 复合肥中的应用研究 |
4.7 磷酸二氢钾、铵中的应用研究 |
4.8 检测方法小结 |
5 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 |
5.1 《劣质过磷酸钙现场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对推动全国农资打假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
5.2 《劣质过磷酸钙现场快速检测方法》为行政执法部门农资打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6 结论 |
6.1 课题研究成果 |
6.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EDTA代替碱性柠檬酸铵测定过磷酸钙中有效磷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无机肥料中有效磷含量的测定国际标准制定研究[J]. 黄河清,储德韧,章明洪.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01)
- [2]机械活化磷矿粉的磷释放特征及其机理研究[D]. 房娜娜.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磷钼酸喹啉重量法测定磷含量原理剖析及不确定度评价[J]. 刘会强. 煤炭与化工, 2017(06)
- [4]磷水平和苹果砧木类型对氮、磷吸收利用的影响[D]. 丰艳广. 山东农业大学, 2017(10)
- [5]常见肥料中磷和钾的检验方法概述[J]. 李少芳. 广州化工, 2014(20)
- [6]低品位磷矿有效磷机械活化分离研究[D]. 应媛芳. 大连交通大学, 2014(04)
- [7]磷复肥中有效磷的提取剂及测定条件[J]. 李玉卫. 磷肥与复肥, 2012(04)
- [8]磷肥中有效磷含量的测定[J]. 季秀霞,顾凤妹. 河北化工, 2010(12)
- [9]有机结合态磷肥研制与有效性研究[D]. 文方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10]劣质过磷酸钙现场快速检测[D]. 龙海. 重庆大学,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