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日粮中添加油菜籽的饲喂效果

奶牛日粮中添加油菜籽的饲喂效果

一、奶牛日粮中添加油菜籽的饲养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高栋[1](2020)在《添加不同形式亚麻油对肉羊肉品质、肌肉脂肪酸、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发酵指标和瘤胃微生物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舍饲肉羊日粮中添加不同形式亚麻油对肉羊肉品质、肌肉脂肪酸、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发酵指标和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小尾寒羊24只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CON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为LO为亚麻油组、L为亚麻籽组、LOM为亚麻油微胶囊脂末组,分别以精料的5%含油量进行添加。试验一:添加不同形式亚麻油对肉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饲料营养物质消化的影响。试验开始时各组羊只体重接近(P>0.05),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试验结束以后各组羊只体重出现显着差异(P<0.05),LOM组体重最高48.83kg,LO组体重最小41.83kg;干物质采食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平均日增重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但是从数据上看各试验组平均日增重都略高于CON组;亚麻籽及不同形式亚麻油对料重比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是LOM组料肉比相比其它各组来说较低,相对提高了羊只的饲料报酬。试验发现,对胴体重和屠宰率没有显着影响(P>0.05)。亚麻籽及不同形式亚麻油的添加对饲料中Ca、P及EE的消化率都有显着影响(P<0.05)。对Ca的消化率L 组>LOM组>CON组>LO组,对P的消化率LO组>L组>LOM 组>CON 组,对 EE 的消化率L组>LO组>LOM组>CON 组;对NDF、ADF以及CP没有显着影响(P>0.05)。试验二:添加不同形式亚麻油对肉羊肉品质、氨基酸、肌肉脂肪酸的影响。添加不同形式亚麻油对羊肉剪切力有显着影响(P<0.05),与CON组相比,试验各组均显着降低了背肌的剪切力。从总体上看,添加三种不同形式亚麻油对背肌pH45min、pH24h、熟肉率、失水率的影响并不显着(P>0.05)。与CON组相比,亚麻油的三种不同添加形式对肉羊背最长肌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日粮中添加亚麻籽及不同形式亚麻油对总SFA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但是CON、LOM组C17:0十七烷酸的含量显着高于LO、L组(P<0.05)。添加亚麻籽及不同形式亚麻油对MUFA的影响主要在C16:1棕榈烯酸、C17:1十七碳烯酸、C18:1油酸、C20:1二十碳烯酸。添加亚麻油及亚麻籽显着降低了 C16:1、C18:1的含量(P<0.05),添加亚麻油显着提高了 C17:1的含量(P<0.05),添加亚麻籽、亚麻籽油以及亚麻油微胶囊脂末均显着提高了 C20:1的含量(P<0.05),对于TVA和总的MUFA添加任何形式亚麻油均没有明显影响(P>0.05)。对于PUFA来说,添加亚麻籽及不同形式亚麻油能够显着提高ALA、CLA的含量,特别是LOM组含量最高(P<0.05)。虽然对LA含量影响差异不显着,但各试验组含量均略高于对照组。LO组总PUFA含量显着高于CON组(P<0.05),L、LOM组虽然没有显着高于CON组,但是其含量略高于CON组。试验各组S/P都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n-3 PUF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LO组n-6 PUF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LOM组n-6/n-3比值低于L、LO组,但不显着(P>0.05),CON组n-6/n-3比值高于试验各组。试验三:添加不同形式亚麻油对肉羊血清脂肪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LO、LOM组HDL含量显着高于CON组(P<0.05),提高了 44.6%、43%。添加亚麻油、亚麻籽、亚麻油微胶囊脂末与CON组相比,显着降低了 INS的含量(P<0.05)。LO、L组GLU含量显着高于CON组(P<0.05)。总体来看,添加任何形式亚麻油对LDL、T-CHO、TG和LEP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四:添加不同形式亚麻油对肉羊瘤胃发酵指标以及微生物的影响。日粮中添加不同形式亚麻油对瘤胃pH和氨氮浓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日粮添加三种不同形式亚麻油的试验组与CON组相比,显着降低了乙酸、异戊酸含量(P<0.05),显着提高了丙酸的含量(P<0.05)。与CON组相比LO、L组均显着降低了丁酸和戊酸的含量,LOM组对丁酸和戊酸的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日粮添加亚麻籽及不同形式亚麻油对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没有显着影响(P>0.05)。添加亚麻籽及不同形式亚麻油对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螺旋菌门的丰度无显着影响(P>0.05)。CON组、L组的瘤胃球菌属的丰度显着高于LO组、LOM组(P<0.05)。LO组、L组、LOM组丁酸弧菌属的丰度显着高于CON组(P<0.05)。CON组、LO组、L组拟杆菌属的丰度显着高于LOM组(P<0.05)。各试验组与对照组普雷沃菌属、月形单胞菌属、理研菌属、琥珀菌属的丰度均差异不显着(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相比较对照组日粮中添加不同形式亚麻油提高了肉羊试验末重,亚麻油微胶囊脂末组效果最好;提高了日粮中Ca、P、EE的消化率;降低了肉羊肌肉的剪切力;降低了乙酸、异戊酸、丁酸和戊酸的含量,提高了丙酸的含量,降低了瘤胃球菌属、拟杆菌属的丰度,提高了丁酸弧菌属的丰度;提高HDL、GUL含量,降低了 INS的含量;增加了肌肉中CLA含量,特别是亚麻油微胶囊脂末组,能够显着降低n-6/n-3的比值,改善了羊肉品质。

徐文彬[2](2020)在《加工方式对棉籽分子结构和瘤胃降解与小肠消化影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旨在探究干热(140℃、150℃和160℃加热1 h)、微波(700W加热1 min、2 min和3 min)和γ辐照(30 k Gy、45 k Gy和60 k Gy)对棉籽分子结构的影响及其与营养价值、瘤胃降解参数和小肠消化率之间之间的相关关系。本试验采用试验室化学分析法、美国康纳尔净碳水化合物-净蛋白质体系(CNCPS)、尼龙袋法和改良的三步体外法对不同加工方式的棉籽的营养价值进行评定与分析。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棉籽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采集与分析,探究分子结构与营养价值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期将得到的光谱信息作为预测棉籽营养价值的预测因子,并能够建立回归方程。试验一加工方式对棉籽常规营养成分及CNCPS体系中各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热和微波增加了干物质(DM)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的含量(P<0.05),降低了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的含量(P<0.05),γ辐照对棉籽化学成分均无显着影响(P>0.05)。(2)干热、微波和γ辐照显着降低了快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A)的含量(P<0.05),对其余CNCPS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分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试验二加工方式对棉籽瘤胃降解参数及小肠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热、微波和γ辐照对棉籽干物质(DM)和粗蛋白质(CP)的瘤胃降解参数及小肠消化率具有显着影响(P<0.05)。(3)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微波时间的延长和辐照剂量的加大,棉籽干物质有效降解率(EDDM)、蛋白质有效降解率(EDCP)、瘤胃非降解蛋白质的小肠消化率(Idg)和总可消化蛋白(TDP)的含量逐渐降低,小肠可消化蛋白质(IDP)的含量逐渐升高。试验三:棉籽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影响及其与营养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干热、微波和γ辐照显着增加了酰胺I带峰高和峰面积、酰胺II带峰高和峰面积、α-螺旋峰高和α-螺旋与β-折叠峰高比(P<0.05),对酰胺I带与II带峰高比和峰面积比以及β-折叠峰高无显着影响(P>0.05);(2)棉籽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其营养价值之间存在相关性;(3)除瞬时降解蛋白(PA)和瘤胃可降解部分降解率(Kd)外,蛋白质营养价值可以利用蛋白质光谱参数进行有效估测并建立回归方程。其中,粗蛋白(CP)、中性洗涤不溶性蛋白(NDICP)、可溶性蛋白(SCP)、非蛋白氮(NPN)、快速降解真蛋白(PB1)、中度降解真蛋白(PB2)和慢速降解真蛋白(PB3)的回归方程高度拟合。试验四:棉籽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影响及其与营养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除总碳水化合物峰2和峰3高度比之外,干热、微波和γ辐照对棉籽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光谱参数均有显着影响(P<0.05);(2)棉籽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与其营养价值之间存在相关性;(3)除快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A)、瘤胃培养可降解部分(D)和瘤胃培养不可降解部分(U)外,利用碳水化合物光谱参数可以对碳水化合物营养价值进行有效估测并建立回归方程。其中中性洗涤纤维(NDF)、木质素(ADL)、碳水化合物(CHO)、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FC)、纤维素(Cellulose)、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和慢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B2)的回归方程高度拟合。综上所述,干热、微波和γ辐照会对棉籽瘤胃降解参数、小肠消化率和分子结构产生显着影响。棉籽分子结构与其营养价值之间存在相关性,能够利用其分子结构对营养价值进行估测和拟合,并建立回归方程,为FTIR技术为分析饲料营养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东伟[3](2019)在《瘤胃发酵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日粮中添加不同配比的亚麻油与棕榈油对绒山羊瘤胃发酵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为通过营养调控油脂改善绒山羊羊肉脂肪酸组成提供理论支持。试验分体外试验(试验一与试验二)和体内饲养试验(试验三)两个部分。试验一主要对亚麻油与棕榈油的比例进行初筛,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五个处理,分别为亚麻油:棕榈油为0:10(Ⅰ组)、4:6(Ⅱ组)、5:5(Ⅲ组)、6:4(Ⅳ组)、10:0(V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底物日粮精粗比50:50,油脂添加量占底物日粮2%。以成年阿尔巴斯白绒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羊,试验期晨饲前空腹口腔采集瘤胃液进行体外培养,分别测定3h、6h、9h、12h和24h时间点体外培养液中瘤胃发酵相关指标及24h时间点的脂肪酸组成。试验二在试验一的基础上对亚麻油与棕榈油的混合添加比例进行优化,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六个处理,分别为亚麻油:棕榈油是5:5(Ⅰ组)、6:4(Ⅱ组)、7:3(Ⅲ组)、8:2(Ⅳ组)、9:1(V组)和10:0(Ⅵ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其他试验条件同试验一。试验三主要利用体内法研究了亚麻油和棕榈油的混合添加对绒山羊瘤胃发酵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采用3×3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将12只体重相近的成年健康阿尔巴斯白绒山羊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棕榈油组(Ⅰ组)、混合油组(Ⅱ组)以及亚麻油组(Ⅲ组),每组4只。混合油组的亚麻油与棕榈油的配比依据试验二优化筛选的比例,为6:4。试验日粮精粗比50:50,油脂添加量为全日粮组成2%。每期试验28 d,包含7 d预饲期和21 d正式试验期,正式试验期最后2d,分于晨饲前Oh时间点和晨饲后6h时间点两次口腔采集瘤胃液,测定相关指标。试验一的结果表明,与亚麻油组相比,混合油组的体外瘤胃培养液中NH3-N浓度、原虫数量与产气量降低,BCP浓度与VFA浓度增加;C18:3n-3和n-3PUFA含量可达到与单独添加亚麻油相似的水平,且显着高于棕榈油组,尤以6:4的比例添加的Ⅳ组效果较好。综合多项指标考虑,本试验中亚麻油与棕榈油的比例为6:4较好。试验二的结果表明,与亚麻油组相比,混合油组中BCP、TVFA浓度增加,原虫数量、NH3-N浓度和乙/丙降低;同时提高了体外瘤胃培养液中C18:3n-3和n-3PUFA的含量;混合油组中随亚麻油比例的增加,C18:1c9浓度逐渐降低,尤以比例为9:1的混合油组、亚麻油组较低,显着低于比例为5:5的混合油组。综合考虑,认为亚麻油与棕榈油的比例为6:4的效果较好。试验三的结果表明,亚麻油:棕榈油为6:4的混合油组原虫数量、NH3-N浓度和乙丙比显着降低,BCP浓度显着升高;瘤胃液中的C18:3n-3、n-3PUFA含量显着高于棕榈油组,但与亚麻油组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与单独添加棕榈油相比,日粮中亚麻油与棕榈油以6:4的混合添加能够改善绒山羊的瘤胃发酵功能,并且可增加瘤胃液中C18:3n-3、n-3PUFA含量,达到与单独添加亚麻油相似的水平。亚麻油与棕榈油的混合添加优于单一的亚麻油和棕榈油添加。

姚凯勇[4](2019)在《黄酒糟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奶牛饲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豆粕资源不足,开发和利用非常规蛋白饲料资源十分迫切。黄酒糟作为黄酒产业的副产品,有较高的蛋白含量及低廉的价格,但由于新鲜黄酒糟含水量高难以保存,且有酒精残留不能直接饲喂动物,其氨基酸组成也不平衡。为此,本研究通过微生物固态发酵以提高黄酒糟的饲用价值,探索其在奶牛日粮中的应用效果。首先通过菌株组合、混菌固态发酵和发酵条件优化,提高黄酒糟蛋白含量和改善其氨基酸组成;在体外瘤胃发酵试验以及抗氧化性评价基础上,通过奶牛饲养试验探讨了发酵黄酒糟部分替代豆粕对奶牛生产性能、氮利用的影响,为非常规蛋白质饲料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1基于微生物的固态发酵黄酒糟工艺优化将待用的芽孢杆菌和酵母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有关代谢基因发现,与参照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相比,本研究待用的芽孢杆菌其氨基酸合成与代谢通路富集多,酵母菌在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氨基酸合成与代谢通路富集多,提示它们能在固态发酵中提升发酵饲料的营养和饲用价值。随后分别将酵母、芽孢单菌及联合发酵,发现联合混菌发酵具有较大优势。在微生物固态发酵工艺中,对菌种接种比例、发酵温度、培养基含水量、发酵时间、翻料次数等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优化,挑选对发酵影响较大的发酵温度、培养基含水量以及菌种接种比例三个因素进行3X3正交设计,以优化发酵条件以获得最佳粗蛋白和多肽的产量。最佳条件如下:水与总固体培养基的比例为53:100(v/w),温度为30℃,严朊假丝酵母与枯草芽孢杆菌的接种比例为2:1,发酵时间为44小时,翻料次数为2次。发酵黄酒糟饲料中粗蛋白、多肽含量分别比未发酵的高 14.5%、40.9%。2发酵黄酒糟营养价值及抗氧化特性的体外研究2.1营养成分分析通过对比发酵前后的养分变化发现,发酵黄酒糟氨基酸含量比未发酵黄酒糟提高26.1%,必需氨基酸增加量(31.2%)大于非必需氨基酸增加量(21.1%),特别是赖氨酸和蛋氨酸水平提升较多。同时,体外发酵试验表明发酵黄酒糟可增加瘤胃液微生物蛋白的浓度,提高粗蛋白消化率。2.2抗氧化性研究比较发酵前后的黄酒糟,发现发酵黄酒糟显着提高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等;相关性分析表明,发酵黄酒糟抗氧化性能的增加与多酚类物质转化的增强以及小分子蛋白和多肽产生有关。通过2D蛋白电泳分离鉴定部分小分子蛋白,发现黄酒糟固态发酵过程中产生了蛋白酶以及生物活性物质,部分解析了发酵黄酒糟抗氧化能力提高的机制。2.3黄酒糟替代豆粕对瘤胃发酵的影响通过体外瘤胃产气试验探索不同比例的黄酒糟、发酵黄酒糟替代豆粕对瘤胃产气和发酵参数以及饲料间组合效应的影响,发现了最适的黄酒糟和发酵黄酒糟替代豆粕的比例,即当黄酒糟或者发酵黄酒糟在与豆粕1:1时,瘤胃发酵参数与以豆粕为主要蛋白源的对照组相近,且具有较强的正组合效应。3黄酒糟在奶牛日粮中的效果研究通过奶牛饲养试验,探究黄酒糟和发酵黄酒糟替代泌乳奶牛日粮中的部分豆粕对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氮利用率以及热应激耐受力的影响。选取15头处于泌乳中后期的中国荷斯坦奶牛(泌乳天数190±15.2d,体重692±70kg)用于3X3复拉丁方试验。三种日粮处理为(干物质基础):(1)含18%豆粕日粮(对照组),(2)未发酵黄酒糟按日粮粗蛋白50%替代豆粕日粮(未发酵组),(3)发酵黄酒糟按日粮粗蛋白50%替代豆粕日粮(发酵组);每期试验期持续20天,前15天为适应期,后5天用为采样期。3.1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参数对照组和发酵组的干物质采食量高于未发酵组(P= 0.04),前两组组间无差异(P>0.05)。与对照组和发酵组相比,未发酵组产奶量(P=0.02)、乳蛋白(P=0.02)和能量校正乳(P= 0.05)产量均较低。在三种日粮中,未发现乳脂,乳蛋白,乳糖和总固形物含量存在差异(P>0.05);乳中尿素氮、体细胞数、饲料转化效率和氮转化率也没有日粮间的差异(P>0.05)。发酵组的售奶净收益较高于对照组和未发酵组(P= 0.06),而未发酵组与对照组间无差异(P>0.05)。未发酵组的血尿氮浓度低于发酵组和对照组(P=0.02),其他血液生化无组间差异(P>0.05)。3.2奶牛瘤胃发酵、日粮降解率及氮代谢未发酵组的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微生物蛋白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与发酵组间无差异(P>0.05);日粮处理没有改变瘤胃发酵模式(P>0.05)。日粮蛋白质的瘤胃快速降解部分(P=0.38)和慢速降解部分(P= 0.58)不受日粮影响;与对照组和发酵组相比,未发酵组的粗蛋白降解速率常数(P二0.04)和可消化部分(P=0.05)较低,而对照组与发酵组间没有差异(P>0.05)。与未发酵组相比,饲喂发酵黄酒糟和豆粕日粮的奶牛氮摄入量和瘤胃有机物降解率较高,奶牛的微生物蛋白和代谢蛋白产量增加,产奶性能得以改善。总体看,用发酵黄酒糟部分替代豆粕对泌乳奶牛的氮利用与代谢没有不利影响。3.3黄酒糟替代豆粕对奶牛热应激的影响饲喂未发酵和发酵黄酒糟日粮有降低热应激下奶牛直肠温度(P=0.06)和呼吸频率(P = 0.05)的趋势,并提高奶牛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以及总抗氧化能力水平(P<0.05);相比未发酵黄酒糟,饲喂发酵黄酒糟提高奶牛抗氧化的能力更强。通过分析奶牛血常规,发现未发酵和发酵黄酒糟在热应激下降低奶牛炎症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提示热应激下能降低奶牛炎症的风险。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枯草芽孢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菌混菌联合固态发酵,制得了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较高、并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发酵黄酒糟。结合体外试验和奶牛饲养试验的效果表明,发酵黄酒糟替代奶牛日粮中的部分豆粕并不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对奶牛瘤胃发酵和氮利用效率无不良影响,但能降低饲料成本,且能够缓解奶牛热应激。

郝力壮[5](2019)在《牦牛暖季补饲对改善肉品质的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放牧牦牛生产模式具有生产周期长、收益低、草场压力大、牦牛肉品质差等问题,面对“国家”、“地方”和“牧民”对草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增加收入和进一步改善生活的迫切需求,亟待提升牦牛肉品质,转变现有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由于暖季气候条件适合牧草和家畜生长,高寒草地可生产富含功能性次生代谢物和不饱和脂肪酸的优质牧草,另外牦牛在暖季具有补偿生长能力,因此暖季三者叠加优势为肉品质改善和低成本高效生产提供了潜力。本研究通过四个试验,系统地评价了暖季牧草营养价值,确定了限制放牧牦牛生产潜力的营养素;通过对两岁三月龄放牧牦牛进行补饲,评估了暖季补饲对牦牛肉品质、牧草利用和甲烷排放的影响,采用UHPLC-QE-MS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进一步揭示了肉品质对暖季补饲的响应机理,以期为实现牦牛生态、优质和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本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试验一:高寒草地暖季牧草营养、消化率及生产潜力评价研究。采用化学分析法、体外产气法和4N-AIA法对暖季牧草营养系统评价可知,牧草中钙磷比不平衡,磷、钠、钾、锌、硒五种元素均不能满足暖季放牧牦牛需要,返青末期和枯黄期牧草中钴、返青末期牧草中锰不能满足牦牛需要;暖季放牧牦牛干物质采食量(DMI)和消化率(DMD)三期分别为4.31 kg/头·d、4.01 kg/头·d、3.27 kg/头·d和72.49%、65.51%、58.11%,采食量/体重为2.38%3.11%;蛋白质采食量(CPI)和蛋白质消化率(DCP)三期分别为632 g/头·d、510 g/头·d、254 g/头·d和68.98%、59.93%、55.95%;通过草地营养承载力评价显示,暖季草地牧草能量供给相对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牦牛发挥其生长潜力的需求。(2)试验二: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增重效益及牧草利用的影响研究。选取体况一致、健康两岁三月龄生长期公牦牛30头,根据一致性原则,随机分为放牧组(n=15,体重94.56±3.9 kg)和补饲组(n=15,体重95.01±4.1 kg)。结果表明:暖季补饲可极显着提高放牧牦牛日增重和经济效益(P<0.01);补饲组比放牧组牦牛三期总采食量分别增加18.82%、29.42%和41.77%,牧草采食量却分别减少16%、8.04%和4.12%,而牧草干物质消化率(DMD)和采食日粮转化效率分别提高了6.08%、10.56%、8.12%和23.11%、29.23%、44.45%,充分表明补饲可有效减轻草场压力、提高牦牛采食牧草利用率和日粮转化效率。(3)试验三: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品质和甲烷排放的影响研究。在试验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暖季补饲对放牧牦牛屠宰性能、肉品质和甲烷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骨重外,均极显着提高其屠宰性能各项指标和屠宰后45 min及24 h pH(P<0.01);极显着降低了蒸煮损失率、失水率和剪切力(P<0.01),改善了肉嫩度,但对肉色无显着影响(P>0.05);通过暖季补饲,极显着提高了背最长肌肌间脂肪、n-3不饱和脂肪酸、必需氨基酸、VB1和Vpp的含量以及PUFA/SFA、EAA/NAA和EAA/TAA比值(P<0.01),极显着降低了肉中胆固醇含量、n-6/n-3比值和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The atherogenic index,AI)(P<0.01),但对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和矿物质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无论补饲组还是放牧组牦牛,肉中重金属残留和药物残留均远低于国家肉品质安全限定值;暖季补饲可极显着降低放牧牦牛每采食1 kg干物质和每增重1 kg体重甲烷排放量及甲烷能与采食总能比值(P<0.01),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4)试验四: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品质改善的响应机理研究。在试验三的基础上,采用代谢组学技术进一步研究了暖季补饲对牦牛肉品质改善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暖季补饲可极显着影响牦牛肌肉中代谢物的变化(P<0.01),鉴定出已知代谢物955个(POS)和596个(NEG),筛选得到差异代谢物177个(POS)和198个(NEG),通过对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进一步筛选和KEGG代谢通路功能注释,得到可注释到KEGG代谢通路上的差异代谢物38个,其中上调31个,下调7个;上调的差异代谢物(81.58%)均参与放牧牦牛机体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维生素代谢、矿物质代谢和免疫代谢途径等功能代谢通路,而下调的差异代谢物(18.42%)均为损伤机体健康的代谢物;鉴定出参与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通路的关键代谢物有:丙酮酸、甲基丙二酸、L-酪氨酸、L-异亮氨酸、L-色氨酸、3-碘-L-酪氨酸、L-谷氨酰胺、D-苯丙氨酸、D-精氨酸、N-F-L-天门冬氨酸、D-泛酸、吲哚甘油磷酸盐、黄嘌呤、次黄嘌呤、肌苷、牛磺酸,参与脂肪酸代谢通路的关键代谢物有:二十碳五烯酸、花生四烯酸和顺-8,11,14-二十碳三烯酸,参与碳水化合物(能量)代谢通路的关键代谢物有:丙酮酸、D-葡萄糖-6-磷酸、草酰乙酸、顺乌头酸、L-富马酸1-磷酸、D-阿拉伯糖醇,参与维生素和矿物质代谢通路的关键代谢物有:丙酮酸、L-酪氨酸、D-泛酸、磷酸吡哆醛、2-氨基-4-羟基-6-(D-赤-1,2,3-三羟基丙基)-7,8-二氢蝶啶、硒甲基L-硒代半胱氨酸和甲基硒代半胱氨酸Se-氧化物,参与免疫代谢途径通路的关键代谢物有:肌苷、牛磺酸、二十碳五烯酸、花生四烯酸、顺-8,11,14-二十碳三烯酸、L-酪氨酸、D-泛酸、磷酸吡哆醛,这些关键代谢物表达量均极显着上调(P<0.01);而标志着机体健康受损的差异代谢物:亚硫酸盐、L-瓜氨酸、L-肌肽、L-谷氨酰基5-磷酸、肌酸均极显着下调(P<0.01)。总之,暖季放牧牦牛补饲,促进了牦牛生长发育和肉品质改善,减轻了机体损伤,提高了牦牛机体免疫能力。(5)通过本论文系统研究,形成了具有“饲养管理简便”、“增重效果明显”、“屠宰性能、肉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得到显着改善而安全品质不受影响以及减轻草场压力和降低甲烷排放等优势的“1122”生产模式,即“一个暖季、一种饲料、两岁三月龄牦牛、早晚饲喂两次”,提升了传统生产模式,可在高寒草地牦牛生产中推广应用,综合效益显着,从而全面提升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综上所述,高寒草地暖季牧草营养供给不能完全满足牦牛发挥其生长潜力的需求,经补充缺乏的关键营养素后,上调与生长发育和肉品质改善相关代谢通路上的关键代谢产物,促进了各营养素对机体的协同正效应,从而提高了其生产和屠宰性能、改善了肉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且未影响肉安全品质,降低了牦牛甲烷排放,减轻了草场压力,提高了生产系统综合效益。因此,今后可通过“1122”生产模式的暖季短期放牧牦牛育肥出栏,从而实现牦牛生态、优质和高效生产。

李海庆[6](2019)在《日粮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脂CLA调控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提高其产品的共轭亚油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进而提高人体健康。滩羊是宁夏地区传统主养绵羊品种,提高滩羊肉品质的营养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为原料,分五个试验,研究了其对滩羊断奶羔羊生长性能、胴体品质、瘤胃发酵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及体组织中共轭亚油酸(CLA)含量的影响,通过检测体组织脂肪酸相关酶基因mRNA丰度和瘤胃液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揭示不同来源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脂共轭亚油酸调控作用及合成机理的影响,为滩羊肉品质调控提供技术手段和理论依据。试验一滩羊日粮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适宜添加比例的研究在精粗比为50:50的日粮中分别添加0%、1%、2%、3%的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采用体外发酵技术,培养0、3、6、12、24h,检测每个时间点的产气量、pH、NDF、NH3-N、BCP、VFA各项指标,利用这几项指标计算不同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筛选出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适宜的添加比例。MFAEI评定结果显示,添加2%的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的值最高,其次是3%组,最后是1%组。结果表明,这三种不饱和脂肪酸原料对瘤胃发酵指标效果比较一致,2%是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最适宜的添加比例。试验二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的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3月龄左右、体重相近的滩羊公羔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单栏饲养,分别设为对照组、大豆油组、亚麻油组、裂壶藻粉组。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的添加量均为日粮干物质的2%,日粮精粗比为50:50,预饲期15 d,正饲期60 d。结果发现,饲喂2%的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日粮的各组滩羊日增重均能达到150g以上,三个处理组的干物质采食量、胴体重、净肉重、尾脂重、骨肉比、屠宰率、GR值、眼肌面积、系水力、熟肉率、pH45min、大理石纹、滴水损失45min、滴水损失24 h、肉色a、肉色b值、肉色L值与对照组没有差异(P>0.05),表明添加的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适宜,对滩羊的生长性能和肉品质没有不良影响。试验三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组织脂肪酸的影响采集各组滩羊的瘤胃液、血浆、背最长肌、皮下脂肪,检测采集样品的脂肪酸含量,结果发现,大豆油组、裂壶藻粉组背最长肌中的c9,t11 CLA含量显着提高(P<0.05),亚麻油组背最长肌中的c9,t11 CLA含量有一定提高(P>0.05),三个处理组背最长肌的C18:1 t-11(TVA)含量极显着提高(P<0.01),裂壶藻粉组背最长肌中的DHA显着升高(P<0.01);大豆油组、亚麻油组和裂壶藻粉组皮下脂肪中的c9,t11 CLA显着提高(P<0.05),皮下脂肪TVA极显着提高(P<0.01),各组皮下脂肪的t10,c12CLA差异不显着(P=0.078),裂壶藻粉组皮下脂肪的DHA显着提升(P<0.01)。结果表明,饲喂2%大豆油、亚麻油和裂壶藻粉,均能提高羔羊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的TVA和c9,t11 CLA含量;亚麻油、裂壶藻粉能提高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的DHA含量。大豆油组、亚麻油组和裂壶藻粉组血浆中的c9,t11 CLA、t10,c12CLA、TVA含量显着升高(P<0.01),亚麻油组、大豆油组C18:0显着升高(P<0.01),而裂壶藻粉组C18:0显着降低(P<0.01),表明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瘤胃生物氢化与亚油酸、亚麻酸并不相同。大豆油组、亚麻油组和裂壶藻粉组瘤胃液中的c9,t11 CLA、t10,c12CLA、TVA含量均显着上升(P<0.01),表明瘤胃液中存在着生成c9,t11CLA、t10,c12CLA的微生物,是体内c9,t11 CLA生成的重要途径。四个试验组瘤胃液、血浆、皮下脂肪、背最长肌的TVA和c9,t11 CLA含量都呈现相同趋势,裂壶藻粉组>大豆油组>亚麻油组>对照组,表明裂壶藻粉的CLA合成效果最好,大豆油次之,亚麻油最低。本研究发现三个处理组的瘤胃液的TVA、c9,t11 CLA均和皮下脂肪的c9,t11 CLA有着较强的相关性,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中的TVA和c9,t11 CLA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表明,滩羊体内c9,t11 CLA含量可能是有两部分来源,一是瘤胃生物氢化不饱和脂肪酸产生c9,t11 CLA被机体吸收,二是吸收进入体内的TVA通过组织内源酶生成c9,t11 CLA,在脂肪、肌肉组织沉积。试验四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内CLA代谢通路的影响采集各组滩羊血清、背最长肌、皮下脂肪、肝脏组织,检测血清多项生化指标及体组织FAS、LPL、SCD、ACC的mRNA表达丰度,研究不饱和脂肪酸对机体代谢影响及体内CLA的合成机理。结果发现,饲喂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血清胰岛素含量显着降低(P<0.05),瘦素显着提升(P<0.05),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的代谢与胰岛素、瘦素有着密切的联系。饲喂亚油酸、亚麻酸能提高血清中NEFA、TG、LDL、HDL(P<0.05),饲喂裂壶藻粉NEFA、TG、LDL、HDL略有下降(P>0.05),表明二十二碳六烯酸与亚油酸、亚麻酸体内代谢有着较大的差异,裂壶藻粉较大豆油、亚麻油对机体健康更为有利。饲喂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对SOD、CAT、GSH-Px影响不大(P>0.05),但均会引起羔羊血清MDA明显升高(P<0.05),表明添加亚油酸、亚麻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对滩羊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影响不大,但对体组织有一定程度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大豆油组、亚麻油组、裂壶藻粉组的肝脏组织SCD显着下降(P<0.05),FAS、ACC、LPL差异不大(P>0.05),肌肉组织、皮下脂肪的LPL、SCD、ACC、FAS与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表明饲喂不饱和脂肪酸滩羊体组织的c9,t11 CLA生成与肝脏组织的SCD表达有关。试验五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瘤胃发酵参数及相关氢化微生物的影响宰前分别采取各组滩羊瘤胃液,检测瘤胃液细菌、pH、VFA、NH3-N等指标,研究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瘤胃代谢的影响及CLA的合成机理。结果发现,大豆油组、亚麻油组、裂壶藻粉组的瘤胃液pH和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瘤胃NH3-N浓度均略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总VFA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大豆油组、裂壶藻粉组与对照组相比显着下降(P<0.05),亚麻油组略有下降(P>0.05);而乙酸、丙酸、丁酸的分子比例并没有下降,大豆油组、亚麻油、裂壶藻粉组的乙酸/丙酸变化不大(P>0.05),表明添加2%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对羔羊瘤胃内环境影响较小。大豆油组和亚麻油组的瘤胃Butyrivibrio(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溶纤维丁酸弧菌)、Pseudobutyrovibrio(假丁酸弧菌属)数量高于对照组,表明瘤胃Butyrivibrio、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Pseudobutyrivfbrio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亚油酸、亚麻酸的c9,t11 CLA合成,瘤胃生物加氢是羔羊体内c9,t11 CLA合成的重要途径。裂壶藻粉组Butyrivibrio、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Pseudobutyrivibrio与对照组差异不大,表明参与滩羊瘤胃二十二碳六烯酸生物氢化的微生物与亚油酸、亚麻酸有较大区别,可能存在二十二碳六烯酸生物氢化特定的微生物。综上所述,日粮中分别添加2%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对滩羊羔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无不良影响,对瘤胃主要发酵指标影响不大,能增加血液氧化反应,血液生化指标变化较大。添加2%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可以明显提升背最长肌、皮下脂肪、血浆、瘤胃液中的TVA、c9,t11 CLA含量,裂壶藻粉的提升效果最好,其次是大豆油,亚麻油最差。另外,裂壶藻粉、亚麻油均能显着提高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的DHA,提高羊肉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价值。大豆油组、亚麻油组、裂壶藻粉组的肝脏组织SCD显着下降,表明羔羊组织CLA合成与肝脏内源Δ9去饱和酶表达有关。瘤胃内Butyrivibrio(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溶纤维丁酸弧菌)、Pseudobbtyrivibrio(假丁酸弧菌属)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c9,t11 CLA的合成,但参与二十二碳六烯酸生物氢化的微生物可能与亚油酸、亚麻酸不同。

牛占宇[7](2017)在《日粮添加不同油籽对绵羊脂代谢及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在日粮中添加具有不同脂肪酸特征的油籽,即油菜籽(52%的C18:1)、葵花籽(66%的C18:2)和胡麻籽(55%的C18:3),以研究它们对舍饲育肥绵羊瘤胃发酵特性、生长性能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用40只体重为33.73±3.65kg、生理状态相似的杂交公羊(小尾寒羊×蒙古羊)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10只。各组绵羊分别喂以含有不同脂肪酸特征的油籽,其中对照组采用基础日粮(不含油籽),以豆粕和棉粕代替油籽,试验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 10%油菜籽、基础日粮+ 10%葵花籽、基础日粮+10%胡麻籽的日粮。预饲期10天,正试期35天,试验期内所有试验动物自由饮水。试验一:日粮添加具有不同脂肪酸特征的油籽对舍饲育肥绵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饲喂期对育肥羊的生长性能相关指标进行记录,饲喂期结束后对所有羊只进行屠宰,测定屠宰性能并当场采集瘤胃液以便后期测定瘤胃发酵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采食量及日增重均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油籽对瘤胃pH影响差异显着(P<0.01),其中胡麻籽组PH值最高,油菜籽组最低;各处理组瘤胃液中氨态氮含量胡麻籽组显着(P<0.05)高于其他三组,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瘤胃菌体蛋白含量各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添加具有不同脂肪酸特征的油籽对育肥绵羊生长性能没有显着影响;胡麻籽组的瘤胃pH值和氨态氮含量显着高于油菜籽组和对照组,但均处于正常水平范围内;试验处理对瘤胃菌体蛋白含量均无显着影响,表明在育肥绵羊日粮中添加具有不同脂肪酸特征的油籽可以作为调控绵羊肉中功能性脂肪酸组成的方法。试验二:日粮中添加具有不同脂肪酸特征的油籽对舍饲育肥绵羊血液脂肪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在试验结束的时候对所有羊只进行采血,样品采回后,使用生化分析仪对其血液中脂肪代谢相关指标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10%的油菜籽后对血液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无影响(P>0.05);葵花籽组显着(P<0.05)提高了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但对甘油三酯含量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胡麻籽组相比于对照组无影响(P>0.05)。因此,日粮中添加葵花籽后促进了其脂肪沉积,而油菜籽和胡麻籽对脂肪代谢无影响。试验三:日粮中添加具有不同脂肪酸特征的油籽对舍饲育肥绵羊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束后对试验羊进行屠宰,并从第12肋骨处采集皮下脂肪进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油菜籽、葵花籽和胡麻籽后,葵花籽组和胡麻籽组显着提高了育肥羊脂肪组织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0.05),油菜籽组相比于对照组有一定的增加但差异不显着(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油菜籽组和葵花籽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胡麻籽组(P<0.05),而试验组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显着(P<0.05)。n-6多不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n-6/n-3)为胡麻籽组(4.49)<油菜籽组(8.77)<对照组(13.92)<葵花籽组(17.40),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胡麻籽组对于改善n-6/n-3效果最好。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添加油菜籽和葵花籽可以显着提高脂肪组织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胡麻籽对于改善多不饱和脂肪酸及n-3脂肪酸的含量效果最好。综上所述,本试验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具有不同脂肪酸特征的油籽(1)对育肥绵羊瘤胃发酵特征及生长性能没有显着影响。(2)增加了育肥绵羊脂肪组织中有益脂肪酸如n-3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对改善育肥羊羊肉品质,提高育肥羊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孙红梅[8](2015)在《牦牛低甲烷排放日粮筛选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天然草场退化,草畜矛盾日益突出。针对全年草地营养供给极不均衡和放牧牦牛全年营养需要稳定之间的矛盾,为保障高寒牧区牦牛安全越冬,亟需进行科学合理补饲,以期解决越冬出现的掉膘死亡等问题。在实现牦牛冷季安全越冬的同时,降低牦牛甲烷排放又是实现高寒牧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从牦牛日粮营养角度出发,设计了不同精粗比(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不同能量水平精料(低能量L、中能量M、高能量H,代谢能分别为8.63 MJ/kg、11.15 MJ/kg、13.58MJ/kg)的日粮,采用体外产气技术、SF6示踪技术和宏基因组16S r DNA测序技术,对饲料组合效应、牦牛瘤胃甲烷产量、瘤胃发酵情况以及牦牛体增重和瘤胃微生物进行分析,以期筛选适宜的牦牛低甲烷排放日粮,揭示其内在机制,为实现高寒牧区冷季牦牛安全越冬及低碳高效饲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精粗比70:30时,日粮干物质消化率较高(62.25%),瘤胃内环境适宜,甲烷产量最低。采食中能量组(70:30M)日粮时,牦牛瘤胃甲烷生成最少。高能量精料使瘤胃细菌和古菌的多样性下降。Methanobrevibacter是牦牛瘤胃中主要的产甲烷菌属,在70:30H组数量最少,70:30L组最多;而70:30M组Prevotella最多,能提高饲料降解率,牦牛日增重最多(523.61g/kg·d),因此,70:30M组牦牛单位日增重的甲烷产量(125.24 g/kg·d BWG)最低。综上所述,70:30M日粮为牦牛较佳低甲烷排放日粮。

拜彬强[9](2015)在《生长期牦牛舍饲育肥及肉品质调控日粮的适宜能量水平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探究了全舍饲条件下,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生长期牦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瘤胃发酵情况、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一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生长期牦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18头生长期健康阉牦牛,随机分为三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进行全舍饲试验。日粮精料能量水平分别为低能量(代谢能8.36MJ/kg),中能量(代谢能11.15 MJ/kg),高能量(代谢能13.58 MJ/kg),分别饲喂三个处理组,粗饲料为燕麦青干草。预饲期40天,正式期180天。试验结果表明:低能量组、中能量组、高能量组牦牛的末体重较初始体重分别增加了31.20%、49.63%和51.31%;中能量组和高能量组的平均日增重均显着高于低能量组(P<0.05);中能量组与高能量组的最佳饲喂时间分别是169d和92d;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尿素氮(BUN)含量显着上升(P<0.05),其余生化指标均随饲喂时间的变化不显着,且在正常范围内波动。该试验表明,随日粮能量水平的升高,日增重效果越好,但结合经济效益考虑,中能量组日粮适合应用于实际生产;长期全舍饲,除了BUN变化显着外,对于其余血液生化指标均无显着影响。试验二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生长期牦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从每个处理组各选择4头牦牛,饲喂日粮不变,进行预饲期7天,正式期3天的消化试验。正式期进行3天的全收粪。试验结果表明:中能量组DM、OM及CP的表观消化率均高于低能量组和高能量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高能量组EE消化率显着高于其余各处理组(P<0.05);中能量组和低能量组的NDF、ADF消化率均显着高于高能量组(P<0.05);高能量组和中能量组Ca的消化率均显着高于低能量组(P<0.05),且中能量组最高。该试验表明,随日粮能量水平的升高,牦牛对于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降低,但对于其它营养成分的消化能力均有所提高。试验三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生长期牦牛瘤胃发酵情况的影响试验分组同试验一,其中预饲期15天,正式期15天。正式期最后一天晨饲3h后,口腔采集瘤胃液样品。试验结果表明:随能量水平的升高,瘤胃pH及MCP显着升高(P<0.05);但VFA的总量及原虫数量却显着下降(P<0.05);中能量组总脱氢酶活性显着升高(P<0.05),当能量水平过高时,又下降至低能量组的水平;各处理组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该试验表明,日粮高脂水平能抑制牦牛的能量代谢,对于瘤胃发酵指标产生显着影响,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试验四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生长期牦牛肉品质的影响实验一结束后,对所有牦牛进行集中屠宰试验。采集右侧12~14肋骨间背最长肌进行指标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能量水平对牦牛的肉色、pH、屠宰率影响均不显着(P>0.05);中能量组的剪切力显着低于高能量组(P<0.05)。该试验表明,适宜的能量水平能提高牦牛肉嫩度。综上所述,随日粮能量水平的上升,牦牛日增重显着升高,且中能量组牦牛日增重效果最好,结合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情况、肉品质及总体的经济效益考虑,中能量组(代谢能11.15MJ/kg)饲料比较适合应用于实际生产。

张杰杰,赵红波,游伟,成海建,刘晓牧,万发春,孙国强,宋恩亮,刘倚帆[10](2014)在《饲粮油菜籽添加水平对肉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旨在探讨饲粮中不同油菜籽添加水平对肉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从而为肉牛育肥过程中合理使用油菜籽提供依据。【方法】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取18月龄、平均初始体重为(447±35.67)kg的西门塔尔杂交公牛40头,依据饲粮中油菜籽含量随机分为对照组(0%)、低菜籽组(8.7%)、中菜籽组(17.4%)、高菜籽组(26.0%),预饲期10 d,正试期90 d。试验结束后称重,计算饲料成本,并采集瘤胃液和血液分别用气相色谱法、比色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和血清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素(TSH)。用SAS9.2软件中一般线性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试验结束各组牛末重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中菜籽组日增重最高,为1.33 kg·d-1,显着高于高菜籽组(P<0.05),比对照组和低菜籽组分别高6.40%和7.25%;高菜籽组干物质采食量最高,对照组最低,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随油菜籽添加水平的提高,饲料成本降低(P>0.05);中菜籽组料重比最低,高菜籽组最高,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油菜籽添加水平不显着影响瘤胃液pH、氨态氮以及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P>0.05),但随油菜籽添加水平的提高瘤胃液中氨态氮、丁酸和乙酸/丙酸的含量呈降低的趋势,丙酸呈上升趋势,总的挥发性脂肪酸先上升后降低;血清中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中菜籽组和高菜籽组血清中促甲状腺素(TSH)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与低菜籽组差异不显着(P>0.05)。饲粮油菜籽添加水平对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肌酐、胆固醇含量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对照组和低菜籽组的谷草转氨酶活性显着低于中菜籽组和高菜籽组(P<0.05),中菜籽组尿素氮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与其它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添加不同水平的油菜籽对瘤胃发酵参数无显着影响,肉牛育肥期间饲粮油菜籽添加到17.4%时日增重不受影响,饲粮中添加油菜籽可加重甲状腺和肝脏的代谢负担。

二、奶牛日粮中添加油菜籽的饲养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奶牛日粮中添加油菜籽的饲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添加不同形式亚麻油对肉羊肉品质、肌肉脂肪酸、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发酵指标和瘤胃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1.1.1 脂肪酸的分类
        1.1.2 脂肪酸与人类健康
        1.1.3 共轭亚油酸的研究进展
    1.2 脂类物质在反刍动物体内的分解与合成
        1.2.1 瘤胃微生物
        1.2.2 脂类在瘤胃的代谢
        1.2.3 脂类在小肠的消化与吸收
    1.3 亚麻油的营养价值及应用
        1.3.1 亚麻籽的概况
        1.3.2 亚麻油营养价值
        1.3.3 亚麻油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1.4 微胶囊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4.1 微胶囊技术
        1.4.2 微胶囊技术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试验研究
    2.1 添加不同形式亚麻油对肉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饲料营养物质消化的影响
        2.1.1 前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3 结果分析
        2.1.4 讨论
        2.1.5 小结
    2.2 添加不同形式亚麻油对肉羊肉品质、氨基酸及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2.2.1 前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结果分析
        2.2.4 讨论
        2.2.5 小结
    2.3 添加不同形式亚麻油对血清脂肪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2.3.1 前言
        2.3.2 材料与方法
        2.3.3 结果分析
        2.3.4 讨论
        2.3.5 小结
    2.4 添加不同形式亚麻油对肉羊瘤胃发酵指标以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4.1 前言
        2.4.2 材料与方法
        2.4.3 结果分析
        2.4.4 讨论
        2.4.5 小结
3 总体讨论
4 全文总结
5 创新点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加工方式对棉籽分子结构和瘤胃降解与小肠消化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棉籽的营养价值
    1.2 棉籽饲粮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1.2.1 棉籽饲粮对反刍动物干物质采食量和日增重的影响
        1.2.2 棉籽饲粮对反刍动物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1.2.3 棉籽饲粮对产奶量和奶品质的影响
        1.2.4 棉籽饲粮对肉品质的影响
        1.2.5 棉籽饲粮对反刍动物血液指标的影响
        1.2.6 棉籽饲粮对反刍动物瘤胃代谢的影响
    1.3 干热、微波和辐照在饲料业中的应用
        1.3.1 干热在饲料业中的应用
        1.3.2 微波在饲料业中的应用
        1.3.3 辐照在饲料业中的应用
    1.4 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定
        1.4.1 CNCPS体系评定饲料营养价值
        1.4.2 饲料瘤胃降解参数的评定
        1.4.3 饲料蛋白质小肠消化率的评定
    1.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
        1.5.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简介
        1.5.2 FTIR技术在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
        1.5.3 FTIR技术在碳水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的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常规营养成分与CNCPS体系组分分析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CNCPS体系组分的计算
    2.2 瘤胃降解试验和小肠消化率的测定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动物与日粮
        2.2.3 瘤胃降解试验方法
        2.2.4 小肠消化试验方法
        2.2.5 测定指标与计算公式
    2.3 棉籽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测定
        2.3.1 试验材料
        2.3.2 光谱信息的采集
        2.3.3 光谱信息的分析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加工方式对棉籽营养成分和CNCPS组分的影响
    3.2 加工方式对棉籽瘤胃降解参数和小肠消化率的影响
    3.3 加工方式对棉籽分子结构的影响
        3.3.1 加工方式对棉籽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影响
        3.3.2 加工方式对棉籽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影响
    3.4 棉籽蛋白质分子结构与蛋白质营养价值之间的关系
        3.4.1 棉籽蛋白质分子结构与蛋白质营养成分、CNSPS蛋白质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3.4.2 棉籽蛋白质分子结构与CP瘤胃降解参数及小肠消化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3.4.3 棉籽蛋白质分子结构与蛋白质营养价值之间的回归关系
    3.5 棉籽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与碳水化合物营养价值之间的关系
        3.5.1 棉籽碳水化合物结构与碳水化合物营养成分、CNCPS碳水化合物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3.5.2 棉籽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与DM瘤胃降解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3.5.3 棉籽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与碳水化合物营养价值之间的回归关系
4 讨论
    4.1 加工方式对棉籽营养成分和CNCPS组分的影响
    4.2 加工方式对棉籽瘤胃降解参数及小肠消化率的影响
    4.3 加工方式对棉籽分子结构的影响
        4.3.1 加工方式对棉籽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影响
        4.3.2 加工方式对棉籽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影响
    4.4 棉籽分子结构与营养价值之间的关系
        4.4.1 棉籽蛋白质分子结构与蛋白质营养价值之间的关系
        4.4.2 棉籽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与碳水化合物营养价值之间的关系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瘤胃发酵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亚麻油与棕榈油概述
        1.1.1 亚麻油的主要成分与功能
        1.1.2 棕榈油的主要成分与功能
        1.1.3 亚麻油与棕榈油在动物日粮中的应用
    1.2 瘤胃发酵及其影响因素
        1.2.1 瘤胃发酵参数
        1.2.2 影响瘤胃发酵的因素
    1.3 影响动物产品脂肪酸组成的因素
        1.3.1 日粮类型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3.2 饲养方式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3.3 品种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4 立题依据及技术路线
2 试验研究
    2.1 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法初筛绒山羊日粮中亚麻油和棕榈油的混合添加比例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法优化绒山羊日粮中亚麻油和棕榈油的混合添加比例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2.3 亚麻油与棕榈油的混合添加对绒山羊瘤胃发酵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3.4 小结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3.1 论文总体讨论
    3.2 论文总体结论
4 创新点
5 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黄酒糟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奶牛饲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与符号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第一节 中国奶牛养殖业发展概况
        1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
        2 奶牛日粮蛋白质饲料资源分析
        3 非常规蛋白质饲料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酒糟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我国酒糟资源概况
        2 酒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进展
        3 酒糟资源饲料化利用方式
    第三节 酒糟及微生物发酵技术及其应用
        1 酒糟在单胃动物中的应用
        2 酒糟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3 酒糟的微生物固态发酵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发酵黄酒糟工艺优化及制备
    第一节 发酵菌种全基因组重测序及功能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1.2 基因组文库构建与测序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
        2 结果
        2.1 KF-1和KF-2测序数据及过滤统计
        2.2 参考基因组信息和进化树
        2.3 比对结果
        2.4 KF-1和KF-2的基因位点突变统计分析
        2.5 KF-1和KF-2的参考基因组基因功能注释
        2.6 KF-1和KF-2变异位点基因功能注释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发酵工艺单因子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 结果
        2.1 菌种组合
        2.2 固态培养基初始含水量
        2.3 发酵温度
        2.4 接种比例
        2.5 发酵时间
        2.6 翻料次数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发酵工艺正交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发酵黄酒糟的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性评价
    第一节 发酵黄酒糟的营养成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化学成分分析
        1.3 氨基酸成分分析
        1.4 In vitro试验测定发酵参数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酵前后化学组成对比
        2.2 发酵前后氨基酸组成对比
        2.3 发酵前后体外瘤胃发酵与消化率对比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发酵黄酒糟的抗氧化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 SDS-PAGE分析
        1.4 双向蛋白电泳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酵过程中菌落数和pH值变化
        2.2 发酵过程中总酚和蛋白多肽的含量变化
        2.3 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性变化
        2.4 发酵过程中总酚、多肽含量与抗氧化性的相关性分析
        2.5 发酵黄酒糟蛋白与多肽组分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发酵黄酒糟替代豆粕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材料
        1.3 体外瘤胃发酵方法
        1.4 产气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产气参数
        2.2 体外瘤胃发酵参数
        2.3 体外瘤胃消化率
        2.4 体外瘤胃发酵的组合效应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发酵黄酒糟在奶牛上的应用效果评价
    第一节 发酵酒糟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日粮及试验设计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采食量与生产性能
        2.2 血液生化指标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发酵酒糟对奶牛瘤胃发酵和氮代谢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1.2 样品采集
        1.3 瘤胃in situ试验测定日粮的降解
        1.4 非降解蛋白质小肠消化率的测定
        1.5 尿中嘌呤衍生物的测定
        1.6 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in situ瘤胃降解参数
        2.2 瘤胃发酵参数
        2.3 代谢蛋白质产量与氮利用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发酵黄酒糟替代豆粕对奶牛抗热应激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1.2 样品采集及指标分析
        2 结果
        2.1 热应激指数、直肠温度及呼吸频率
        2.2 血液抗氧化指标以及血液常规检测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提示、创新点、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牦牛暖季补饲对改善肉品质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牦牛营养研究进展
        1.2.2 高寒草地牧草品质特性
        1.2.3 牦牛肉品质调控研究
        1.2.4 牦牛甲烷排放研究
        1.2.5 动物补偿生长研究
        1.2.6 国外肉牛生产状况
        1.2.7 公众对肉品质关注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营养、消化率及生产潜力评价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点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方法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产量和概略养分分析
        2.3.2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矿物质营养评价
        2.3.3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体外模拟产气评价
        2.3.4 高寒草地暖季放牧牦牛消化率及其能量采食量评价
        2.3.5 高寒草地暖季放牧牦牛蛋白质消化率及其采食量评价
        2.3.6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概略养分单位面积输出量
        2.3.7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矿物质含量单位面积输出量
        2.3.8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体外产气参数单位面积输出量
        2.3.9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承载潜力评价
    2.4 讨论
        2.4.1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产量和概略养分分析
        2.4.2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矿物质营养评价
        2.4.3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体外模拟产气评价
        2.4.4 高寒草地暖季放牧牦牛消化率及其能量采食量评价
        2.4.5 高寒草地暖季放牧牦牛蛋白质消化率及其采食量评价
        2.4.6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概略养分单位面积输出量
        2.4.7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矿物质含量单位面积输出量
        2.4.8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体外产气参数单位面积输出量
        2.4.9 高寒草地暖季牧草承载潜力评价
    2.5 小结
第三章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增重效益及草地牧草利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点
        3.2.2 试验材料
        3.2.3 试验方法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3.3.2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牧草群落构成及产草量的影响
        3.3.3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采食量及转化效率的影响
        3.3.4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牧草消化率的影响
    3.4 讨论
        3.4.1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3.4.2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牧草群落构成及产草量的影响
        3.4.3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采食量及转化效率的影响
        3.4.4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牧草消化率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品质和甲烷排放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肉品质测定试验材料
        4.2.2 肉品质测定试验指标及方法
        4.2.3 甲烷测定试验地点及补饲日粮
        4.2.4 甲烷测定试验动物及管理
        4.2.5 甲烷测定试验步骤
        4.2.6 甲烷测定测定方法
        4.2.7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屠宰性能的影响
        4.3.2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食用品质的影响
        4.3.3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4.3.4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脂肪酸营养成分的影响
        4.3.5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氨基酸营养成分的影响
        4.3.6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维生素营养成分的影响
        4.3.7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矿物质营养成分的影响
        4.3.8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重金属残留的影响
        4.3.9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药物残留的影响
        4.3.10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甲烷排放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屠宰性能的影响
        4.4.2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食用品质的影响
        4.4.3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4.4.4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脂肪酸营养成分的影响
        4.4.5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氨基酸营养成分的影响
        4.4.6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维生素营养成分的影响
        4.4.7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矿物质营养成分的影响
        4.4.8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重金属残留的影响
        4.4.9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药物残留的影响
        4.4.10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甲烷排放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暖季放牧牦牛补饲对其肉品质改善的响应机理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牦牛肉品质代谢组研究的可靠性评价
        5.3.2 代谢物定性定量分析
        5.3.3 多元统计分析
        5.3.4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5.3.5 差异代谢物KEGG分析
    5.4 讨论
        5.4.1 代谢组学研究技术的选用及可靠性
        5.4.2 暖季补饲对改善牦牛肉品质的响应机理
    5.5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6.3.1 推广应用前景
        6.3.2 下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项目资助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6)日粮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脂CLA调控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脂肪酸的分类及作用
        1.2.1 脂肪酸的分类
        1.2.2 n-6多不饱和脂肪酸
        1.2.3 n-3多不饱和脂肪酸
    1.3 脂肪酸对反刍动物的影响及在瘤胃中的代谢
        1.3.1 脂肪酸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1.3.2 脂肪酸在瘤胃中的代谢
    1.4 CLA的结构及生理作用
        1.4.1 CLA的结构
        1.4.2 CLA的生理作用
    1.5 CLA的来源及反刍动物合成途径
        1.5.1 CLA的食物来源
        1.5.2 反刍动物CLA合成途径
    1.6 反刍动物CLA合成营养调控
        1.6.1 饲喂植物油
        1.6.2 饲喂鱼油和微藻
        1.6.3 调控瘤胃内环境
        1.6.4 草原放牧
        1.6.5 其他影响因素
    1.7 微藻及其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滩羊日粮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适宜添加比例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2.1.3 试验设计
        2.1.4 样品采集与人工瘤胃装置
        2.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6 数据统计与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大豆油最佳添加比例的筛选
        2.2.2 亚麻油最佳添加比例的筛选
        2.2.3 裂壶藻粉最佳添加比例的筛选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3.1.3 日粮组成
        3.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5 数据统计与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日增重的影响
        3.2.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体尺指标的影响
        3.2.3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屠宰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组织脂肪酸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日粮组成及试验设计
        4.1.2 试验材料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4 数据统计与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2.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皮下脂肪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2.3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浆脂肪酸的影响
        4.2.4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液脂肪酸的影响
        4.2.5 组织中TVA、c9,t11 CLA含量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3.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3.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皮下脂肪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3.3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血浆脂肪酸的影响
        4.3.4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瘤胃液脂肪酸的影响
        4.3.5 组织中TVA与c9,t11 CLA含量相关性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内CLA代谢通路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日粮组成及试验设计
        5.1.2 试验材料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5.1.4 数据统计与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5.2.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5.2.3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肌肉SCD、FAS、LPL和ACC基因表达的影响
        5.2.4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肝脏SCD、FAS、LPL和ACC基因表达的影响
        5.2.5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皮下脂肪SCD、FAS、LPL和ACC基因表达的影响
    5.3 讨论
        5.3.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5.3.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5.3.3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机体组织LPL、ACC、SCD、FAS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瘤胃发酵参数及相关氢化微生物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日粮组成及试验设计
        6.1.2 试验材料
        6.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6.1.4 数据统计与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6.2.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相关氢化微生物的影响
    6.3 讨论
        6.3.1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6.3.2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相关氢化微生物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论文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总体结论
        7.1.1 滩羊日粮大豆油、亚麻油、裂壶藻粉适宜添加比例的研究
        7.1.2 饲喂不饱和脂肪对滩羊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7.1.3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组织脂肪酸的影响
        7.1.4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机体CLA代谢通路的影响
        7.1.5 饲喂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CLA代谢通路的影响
    7.2 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日粮添加不同油籽对绵羊脂代谢及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反刍动物脂类物质代谢的研究进展
        1.1.1 脂类的分类与功能
        1.1.2 脂类物质在反刍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
        1.1.3 脂肪酸在瘤胃内的氢化
    1.2 常见油脂
        1.2.1 植物油籽
        1.2.2 保护性油脂
        1.2.3 其他油脂
    1.3 脂肪在反刍动物体内的合成
        1.3.1 脂肪合成的部位
        1.3.2 脂肪合成的途径
        1.3.3 脂肪合成的调控
    1.4 脂肪酸
        1.4.1 脂肪酸分类
        1.4.2 脂肪酸与人类健康
        1.4.3 羊肉的脂肪酸组成
        1.4.4 饱和脂肪酸
        1.4.5 不饱和脂肪酸
    1.5 脂类物质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5.1 日粮添加脂类物质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1.5.2 日粮添加脂类物质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
        1.5.3 日粮添加脂类物质对畜产品品质的影响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立项依据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2. 试验研究
    2.1 日粮添加不同油籽对绵羊生长性能及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2.1.1 引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1.4 讨论
        2.1.4.1 日粮添加不同油籽对育肥绵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2.1.4.2 日粮添加不同油籽对育肥绵羊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2.1.5 小结
    2.2 日粮中添加不同油籽对绵羊血液脂肪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2.2.1 引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4 讨论
        2.2.5 小结
    2.3 日粮添加不同油籽对绵羊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3.1 引言
        2.3.2 材料与方法
        2.3.3 结果与分析
        2.3.4 讨论
        2.3.5 小结
3 总体讨论
4 总体结论
5 展望
    5.1 本研究的创新点
    5.2 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牦牛低甲烷排放日粮筛选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温室效应
        1.1.2 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情况
        1.1.3 青海地区牦牛概况
    1.2 瘤胃甲烷的产生
        1.2.1 反刍动物瘤胃中甲烷的产生机理
        1.2.2 产甲烷菌简介
        1.2.3 反刍动物瘤胃中甲烷产生的过程
    1.3 调控瘤胃甲烷生成的措施
        1.3.1 饲养方式
        1.3.2 饲草料加工程处理度
        1.3.3 采食量
        1.3.4 环境温度
        1.3.5 饲喂次数和次序
        1.3.6 日粮类型
        1.3.7 精料比例
        1.3.8 家畜的数量及生产水平
    1.4 饲料中不同营养素对甲烷产量的影响及调控
        1.4.1 碳水化合物类型
        1.4.2 脂质和蛋白质
        1.4.3 饲料添加剂
        1.4.4 外源有机酸
        1.4.5 卤族化合物
        1.4.6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1.4.7 离子载体
        1.4.8 驱除原虫
        1.4.9 其他
    1.5 监测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的技术
    1.6 本研究方法及内容
        1.6.1 本研究拟采用的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精粗比对体外发酵情况和甲烷产量的影响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及时间
        2.1.2 试验动物及管理
        2.1.3 试验日粮
        2.1.5 体外产气技术
        2.1.6 测定指标及数据处理
        2.1.7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精粗比对48h累积产气量的影响
        2.2.2 不同精粗比对组合效应的影响
        2.2.3 不同精粗比对Gompertz模型参数的影响
        2.2.4 不同精粗比对DMD的影响
        2.2.5 不同精粗比对发酵液pH值的影响
        2.2.6 不同精粗比对发酵液NH_3-N浓度的影响
        2.2.7 不同精粗比对发酵液VFA浓度的影响
        2.2.8 不同精粗比对甲烷产量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精粗比对体外累积产气量的影响
        2.3.2 不同精粗比对体外发酵pH的影响
        2.3.3 不同精粗比对体外发酵NH_3-N浓度的影响
        2.3.4 不同精粗比对体外发酵VFA的影响
        2.3.5 不同精粗比对体外发酵DMD的影响
        2.3.6 不同精粗比对组合效应和Gompertz模型参数的影响
        2.3.7 不同精粗比对甲烷产量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瘤胃发酵和甲烷产量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SF_6示踪技术原理
        3.1.2 SF_6示踪法的装置材料
        3.1.3 SF_6渗透管的制作
        3.1.4 SF_6渗透速率测定
        3.1.5 SF_6渗透管的投喂
        3.1.6 牦牛瘤胃液取样方法
        3.1.7 试验地点及日粮
        3.1.8 试验动物及管理
        3.1.9 试验步骤
        3.1.10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11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液pH值的影响
        3.2.2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NH_3-N浓度的影响
        3.2.3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中MCP浓度的影响
        3.2.4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原虫数量的影响
        3.2.5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中VFA浓度的影响
        3.2.6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体增重的影响
        3.2.7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甲烷产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液pH和VFA浓度的影响
        3.3.2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液NH_3-N及 MCP浓度的影响
        3.3.3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原虫数量的影响
        3.3.4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增重的影响
        3.3.5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甲烷产量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及管理
        4.1.2 样品采集和贮存
        4.1.3 试验分析过程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细菌和古菌Alpha多样性分析的影响
        4.2.2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细菌和古菌Beta多样性分析的影响
        4.2.3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细菌的影响
        4.2.4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古菌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能量日粮对瘤胃细菌和古菌多样性的影响
        4.3.2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细菌菌属数量的影响
        4.3.3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古菌菌属数量的影响
        4.3.4 不同能量日粮对牦牛瘤胃产甲烷菌属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6.1 本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生长期牦牛舍饲育肥及肉品质调控日粮的适宜能量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牦牛的现状
        1.1 牦牛的数量及分布
        1.2 牦牛的分类
        1.3 牦牛的生产性能及特点
    2 营养水平对反刍动物影响的研究
        2.1 能量水平在反刍动物上的研究
        2.2 蛋白质及能氮比例对反刍动物研究
    3 双低油菜籽在反刍动物上的研究
        3.1 双低油菜籽概述
        3.2 双低油菜籽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
    4 牦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牦牛品种退化,生产性能降低
        4.2 草场超载过牧,草畜矛盾突出
        4.3 冷季掉膘严重,补饲方法有待商榷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能量水平对生长期舍饲牦牛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1 试验方案
        1.1 材料与方法
        1.2 指标测定与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总体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生长期牦牛舍饲效益的探究
        2.4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总体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日增重的影响
        3.3 高精粗比条件下生长期牦牛舍饲效益的探究
        3.4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能量水平对生长期舍饲牦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1 试验方案
        1.1 材料与方法
        1.2 指标测定与方法
        1.3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DM及OM消化率的影响
        2.2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CP及EE消化率的影响
        2.3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NDF及ADF消化率的影响
        2.4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Ca及P消化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DM及OM消化率的影响
        3.2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CP及EE消化率的影响
        3.3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NDF及ADF消化率的影响
        3.4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Ca及P消化率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能量水平对生长期舍饲牦牛瘤胃发酵情况的影响
    1 试验方案
        1.1 材料与方法
        1.2 指标测定与方法
        1.3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瘤胃液pH、总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2.2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瘤胃液NH_3-N浓度和MCP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瘤胃液原虫数量的影响
        2.4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瘤胃液VFA含量及其组成比例的影响
        2.5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瘤胃液脂肪酸含量及其组成比例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瘤胃液pH和总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3.2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瘤胃液NH_3-N浓度和MCP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瘤胃液原虫数量的影响
        3.4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瘤胃液VFA含量及其组成比例的影响
        3.5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瘤胃液脂肪酸含量及其组成比例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能量水平对生长期舍饲牦牛肉品质的影响
    1 试验方案
        1.1 材料与方法
        1.2 指标测定与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屠宰率的影响
        3.2 不同能量水平对牦牛肉部分品质的影响
    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1 论文总体结论
    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饲粮油菜籽添加水平对肉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1.2 饲养管理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3.1 生长性能
        1.3.2 瘤胃液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测定
        1.3.3 瘤胃液中氨态氮含量的测定
        1.3.4 瘤胃液p H的测定
        1.3.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饲粮油菜籽添加水平对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饲粮油菜籽添加水平对肉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2.3 饲粮油菜籽添加水平对肉牛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2.4 饲粮油菜籽添加水平对肉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饲粮油菜籽添加水平与肉牛生长
    3.2 饲粮油菜籽添加水平与肉牛瘤胃发酵
    3.3 饲粮油菜籽添加水平与肉牛甲状腺激素
    3.4 饲粮油菜籽添加水平与肉牛血液生化指标
4 结论

四、奶牛日粮中添加油菜籽的饲养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添加不同形式亚麻油对肉羊肉品质、肌肉脂肪酸、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发酵指标和瘤胃微生物的影响[D]. 高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加工方式对棉籽分子结构和瘤胃降解与小肠消化影响的相关性研究[D]. 徐文彬.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3]瘤胃发酵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D]. 张东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4]黄酒糟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奶牛饲用效果研究[D]. 姚凯勇. 浙江大学, 2019(01)
  • [5]牦牛暖季补饲对改善肉品质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 郝力壮. 兰州大学, 2019(08)
  • [6]日粮不饱和脂肪酸对滩羊体脂CLA调控作用及机理研究[D]. 李海庆. 宁夏大学, 2019
  • [7]日粮添加不同油籽对绵羊脂代谢及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D]. 牛占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8]牦牛低甲烷排放日粮筛选及其机制研究[D]. 孙红梅. 青海大学, 2015
  • [9]生长期牦牛舍饲育肥及肉品质调控日粮的适宜能量水平研究[D]. 拜彬强. 青海大学, 2015
  • [10]饲粮油菜籽添加水平对肉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 张杰杰,赵红波,游伟,成海建,刘晓牧,万发春,孙国强,宋恩亮,刘倚帆. 中国农业科学, 2014(11)

标签:;  ;  ;  ;  ;  

奶牛日粮中添加油菜籽的饲喂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