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十四届选煤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段雍[1](2020)在《基于图像的煤矸识别和定位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煤矸分选是煤炭生产的必要工序,可以提高煤矿安全、提升煤品级,减少入洗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现有煤矸分选主要有人工分选和机械分选,这些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能耗高、易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煤矸分选机器人作为一种新的选煤设备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煤矸识别及定位作为分选机器人的首要环节,直接影响煤矸分选效果。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从图像分析或视觉计算的角度对煤矸识别定位进行研究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根据煤炭生产相关规程及选煤厂实际工况,在实验室搭建模拟实验平台,获取样本图像,建立韩城矿区单一样本图像库;采用三种不同的滤波器对样本图像进行降噪处理,对比分析得出非线性低通滤波处理效果最佳;基于煤和矸石表面灰度及纹理的差异,对煤和矸石样本图像的灰度参数和纹理参数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在灰度方面灰度方差和偏度2个参数区分度更高,在纹理方面纹理对比度和熵2个参数区分度更高。(2)选用K-邻近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作为煤和矸石图像识别算法,以灰度方差和偏度组成的灰度特征、纹理对比度和熵组成的纹理特征、偏度和对比度组成的灰度-纹理联合特征作为分类器的输入向量分别对两种分类器进行训练和对比验证,得到以灰度-纹理联合特征进行训练的分类器识别效果更好,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煤矸识别算法准确度更高。(3)选取三种自动图像阈值分割方法进行图像二值化处理,对比分析得出聚类法效果更好;运用机器视觉中颗粒分析的方法,采用形态学腐蚀法对样本图像进行背景颗粒的去除及填充,得到完整、干净的样本目标颗粒;采用形态学腐蚀和膨胀法完成了图像中重叠的样本分离和重构;通过质心法提取样本质心,在煤矸混合图像中得到较为准确的位置信息,并对相机进行标定,得到现实坐标系与像素坐标系之间的映射关系。(4)以LABVIEW为平台开发了包括图像采集、图像滤波、图像特征提取、样本训练、样本分类、图像二值化、去除背景和填充、质心提取等部分程序,实现了煤矸图像的自动采集、处理,灰度、纹理特征的分析,以及煤矸的识别及定位。(5)搭建实验平台,随机选取实际工况下的煤和矸石样本对识别及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识别准确度和系统运行速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定位在X坐标平均误差为5.0mm,Y坐标平均误差为4.7mm;不同光源类型、光照强度以及不同煤矸表面湿度对于煤和矸石的识别结果均有一定的影响,光源类型为LED条形灯带,光照强度为300lux时,系统对煤和矸石样本识别准确度为88.3%和90.0%;打开相机和单一样本识别总时间平均为0.130s。本文研究实现的煤矸识别定位方法及系统,能够较准确的实现煤和矸石的自动识别及定位。
阴茜[2](2019)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A公司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然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煤炭行业曾一度陷入亏损状态,面对煤价持续走低,产能积压,进口煤炭的冲击等多种不利影响,煤炭企业的经营压力不断增大,使得净利润呈负增加趋势,进而也导致煤炭企业市场竞争力整体降低。对此,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基础上,优化煤炭行业资源结构,引导煤炭企业逐步完成“降成本”任务。供给侧改革期间,煤炭行业整体回暖,煤价的回升,“降成本”工作的推进,煤炭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时机。本论文在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煤炭企业的成本管理、以及价值链成本管理等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以供给侧改革基本内容和成本管理相关理论为依据,将A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供给侧改革下A公司成本管理现状,通过分析得出A公司传统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发现A公司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待改进之处,成本管理范围有漏失之处,成本管理体系有待完善之处,成本管理理念执行不到位这四个方面的问题。针对A公司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采用价值链成本管理方案,为A公司的成本管理提出了相关优化建议,得出A公司可进一步优化其成本核算方法,完善成本管理体系;成本管理的范畴进行全面盘点,优化生产工艺;相关成本管理数据进行细化,推进信息化智能系统操作;不断更新其成本管理理念,注重企业的自主创新。旨在更好的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深入改革力度,更好的进行成本管理工作,谋求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于磊[3](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杨康[4](2006)在《跳汰选煤评述》文中认为对近年来国内外跳汰选煤技术与设备的发展进行了介绍和评述。指出跳汰选对于易选、中等可选,特别是动力煤分选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在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跳汰选仍将是主要选煤方法之一。
中国煤炭学会选煤专业委员会[5](1999)在《选煤专业委员会四届二次全体会议暨’98学术年会纪要》文中认为中国煤炭学会选煤专业委员会四届二次全体会议暨’98学术年会于1998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研讨21世纪煤炭洗选加工发展战略及在当前煤炭与环保改革形势下的主要技术对策。全国选煤主要科研、设计、高校、省和局管理部门的委员、学组成员代表和特邀代表共55人参加了这次会议。江苏煤管局、南京煤炭设计院及南京煤炭研究所对会议都给予了重要支持,并派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指导。
那汝贤[6](1990)在《提高学术活动质量 为发展选煤服务》文中提出煤炭学会选煤专业委员会成立10年来一直把抓好学术活动做为自己的中心任务,共举行过五次大型全国选煤学术会议和若干次专题研讨会,基本上保持每年一次。在举行学术活动的同时,召开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汇报工作,研究活动计划。通过最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就如何提高学会学术活动质量,我们有如下四点体会:1.全面的大型学术会议与专题研讨会相结合。全面的大型学术会议参加人数上百人,论文近百篇,涉及到选煤专业的各个领域,
王显政[7](2017)在《坚持服务宗旨 推动转型升级 努力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文中指出4月13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四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在京隆重召开。会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代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作题为《坚持服务宗旨,推动转型升级,努力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的工作报告,全面回顾了2016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围绕行业改革发展所做的各项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煤炭行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并提出了2017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重点工作安排。
张宏方[8](2014)在《太西洗煤厂重介质选煤专家知识库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专家系统的日趋成熟,其应用也渗透到矿物加工领域。一个完整的专家系统通常由人机交互界面、知识库、推理机、解释器、综合数据库和知识获取六部分组成,而知识库的优劣决定了专家系统的性能。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煤炭洗选加工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选煤技术的发展,具有良好性能的重介质旋流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选煤厂。重介质旋流器的分选过程是在一个复杂的流场中进行的,影响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效果的因素很多且相互叠加,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可分为结构参数和工艺参数两个方面,在现场生产中,设备已经安装,在一定时期内可认为其结构参数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样对其工艺参数的研究成为重点。本文采用工艺参数和分选效果之间的简化数学模型来形式化地将专家知识存入知识库,总结了前人对重介质旋流器的研究,讨论了各工艺参数对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效果的影响,尝试从各种途径得到工艺参数对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效果的影响模型。对于太西洗煤厂二分区重介生产系统,本文采用科学的试验方法,对生产中监测到的工艺参数进行了工业性试验,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手段得到工艺参数对分选效果的影响模型。通过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重介质旋流器的一段可能偏差和一段实际分选密度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5.89%和1.94%。人工神经网络建立起来的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效果预测模型,可以通过实时检测到的工艺参数得到当时分选效果,指导现场生产得到理想的分选效果。
于惠[9](2010)在《浅谈选煤设备的技术改造》文中指出以跳汰选煤和重介质旋流器选煤两种选煤设备和方法为主,对选煤设备的技术改造做了阐述,提出的理念就是既要有效完成生产任务,又要尽量降低各种消耗,从而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高的效益。
刘莉君[10](2011)在《优质稀缺煤种难选煤泥的分选过程强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煤炭资源种类齐全,但不均衡,焦煤和肥煤占查明煤炭资源储量的比例不足6%和3%,属于优质稀缺煤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优质焦肥煤用量缺口很大,进口量逐年增加,2009年我国进口焦煤量达3449×104t,而我国主要的焦肥煤生产普遍存在分选回收率低、精煤灰分高的问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以开滦集团为例,其总精煤量约占入洗量的1/3,而煤泥分选的精煤产率不到50%,且精煤灰分高,严重制约了焦煤工业的发展。优质稀缺煤炼焦煤,特别是其难选煤不仅已成为选煤行业的难题,而且已成为炼焦煤乃至煤化工行业发展的瓶颈。针对我国优质稀缺煤炭资源的实际需求,开展其强化分选过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国内外对于难选煤分选强化手段单一,分选效率提高有限等不足,本文从试验方法和分析手段研究入手,强调分选过程强化与煤泥的表面性质、矿物质嵌布和分选过程中物性变化特征之间的关联,着重建立符合浮选过程中物性变化的两段柱式浮选过程及以其为主体的强制调浆-两段柱式浮选-中煤细磨解离联合分选工艺流程。借助ZEISS的Mlm显微光度计、红外光谱仪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系统分析了煤样的表面以及工艺矿物性质特征,通过多组分捕收剂、球磨机细磨解离以及柱式浮选的组合方式,获得了煤性质特征与药剂主要官能团之间作用机理、煤细磨解离行为以及两段柱式浮选过程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了两段式浮选过程以及在工业上应用煤的解离分选。基于这些研究,本文提出并建立了组合强制调浆-两段柱式浮选-中煤细磨解离的分选工艺流程,并进行了半工业实践验证,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够进一步提高优质稀缺煤的浮选效率。研究取得了如下认识和结果:(1)研究了难选煤泥的表面性质和传统药剂在分选难选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难选煤所突现的高灰、难浮、选择性差、细粒含量高以及中煤含量高的特点,提出了多组分药剂复配,强化药剂在难选煤杂极性、不均匀表面的作用。多组分药剂中起主要作用的官能团为芳香环、醚氧键、羧基及羟基,并研究了煤样在药剂作用前后红外光谱和表面ζ电位变化与多组分药剂强化作用的关系。(2)研究了采用添加分散剂和高速剪切两种形式强化调浆过程,添加分散剂,颗粒Zeta负电位下降,颗粒分散程度提高,细粒粘附减少,同时也减少了对捕收剂的竞争吸附;高速剪切同样减少了颗粒表面细颗粒粘附,为药剂作用提供新鲜表面,改善煤泥的疏水性,为难选细粒煤的高效分选创造了必要的矿化条件。(3)建立了中煤细磨强化解离分选的工艺。提出了优质稀缺煤浮选过程中中煤含量较高时,可采用细磨工艺,以确保煤样中可燃体成分与矿物质成分分离,为实现煤样的高效浮选提供了技术支撑。利用浮选产品的密度分配率确定煤样的中煤含量,并根据中煤的流向确定合理的煤泥细磨工艺流程,最终确定以尾煤分级后中煤细磨解离为主体的分选工艺流程。中煤细磨-浮选工艺流程中中煤浮选入料细度为-0.074mm含量占59.47%,细磨后的中煤单独浮选,最终综合精煤可燃体回收率为76.42%,产率为65.20%,同时精煤灰分为11.63%。该流程在不改变原产率的情况下,对中煤解离分选,使可燃体回收率提高了10%以上。(4)提出了与难选煤分选性质变化规律相匹配的两段柱式浮选过程。即根据难选煤泥分选过程的特点,采用易浮煤粒静态化的高效浮出机制和难选微细粒煤高效微泡矿化,高紊流、强旋流及高能量状态的强力分离机制的两段柱式浮选过程,以实现难选煤泥分选效率和回收率的提高。该过程为煤炭和其它金属、非金属矿物的浮选过程提出了新的概念。以气泡与颗粒碰撞矿化机理为基础,建立两段柱式浮选的浮选速度常数模型和颗粒停留时间模型。计算表明,浮选柱第二段的浮选速度常数约为第一段的5倍,当处理量为50m3.h-1时颗粒的停留时间为4.9min;根据回收率轴向扩散模型计算得知两段柱式浮选过程的回收率明显高于一段柱式浮选过程。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建立了两段柱式浮选过程半工业分选试验系统,并通过大量试验对两段柱式浮选系统各参数进行了优化,验证了两段柱式浮选过程的合理性。本文提出了以强制调浆-两段柱式浮选-中煤细磨为主体的优质稀缺难选煤分选新工艺,结合以捕收剂的强化作用改善煤样表面性质,解决了难选煤存在的高灰、细泥含量高、中煤含量高等问题。应用该系统分选钱家营难选煤,精煤灰分可达到12.01%,可燃体回收率为83.75%,与钱家营现场生产浮选指标相比,当精煤灰分同为12%时,可燃体回收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
二、第十四届选煤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十四届选煤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图像的煤矸识别和定位方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图像的煤矸识别研究现状 |
1.2.2 基于图像的煤矸定位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煤矸样本获取与图像特征分析 |
2.1 煤和矸石图像获取及样本集的建立 |
2.1.1 图像采集系统硬件平台 |
2.1.2 煤矸图像样本集的建立 |
2.2 煤矸图像处理 |
2.2.1 煤矸图像高斯滤波 |
2.2.2 煤矸图像非线性低通滤波 |
2.2.3 煤矸图像中值滤波 |
2.2.4 滤波器滤波效果的评价 |
2.3 煤矸图像特征分析 |
2.3.1 煤矸图像灰度特征分析 |
2.3.2 煤矸图像纹理特征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图像的煤和矸石识别方法 |
3.1 基于K-邻近法的煤矸识别方法 |
3.2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煤矸识别方法 |
3.2.1 支持向量机理论 |
3.2.2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煤矸识别 |
3.3 煤矸识别分类器对比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图像的煤和矸石定位方法 |
4.1 煤矸图像二值化处理 |
4.2 去除背景颗粒与样本填充 |
4.3 样本质心提取 |
4.4 重叠样本分析与定位 |
4.5 坐标系转换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图像的煤矸识别和定位的实现 |
5.1 软件平台的选择 |
5.2 识别和定位程序设计 |
5.2.1 煤矸图像采集程序 |
5.2.2 煤矸图像滤波程序 |
5.2.3 煤矸图像特征提取程序 |
5.2.4 煤矸样本训练程序 |
5.2.5 煤矸样本识别程序 |
5.2.6 煤矸样本质心提取程序 |
5.3 混合煤矸图像的识别及定位程序 |
5.4 本章小结 |
6 煤矸识别和定位实验验证 |
6.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6.2 基于图像的煤矸样本识别验证 |
6.2.1 正常环境下的煤矸识别验证 |
6.2.2 不同光照环境下煤矸识别验证 |
6.2.3 不同煤矸表面湿度的煤矸识别验证 |
6.3 基于图像的煤矸样本定位验证 |
6.4 系统定位和识别时间测量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A公司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炭企业成本管理视角的研究现状 |
1.2.2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 |
1.2.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成本管理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述与理论基础 |
2.1 供给侧改革 |
2.1.1 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容 |
2.1.2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 |
2.1.3 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
2.2 成本管理理论 |
2.2.1 传统成本管理理论 |
2.2.2 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 |
2.2.3 煤炭行业价值链成本分析的意义 |
第3章 供给侧改革下A公司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A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
3.2 供给侧改革下A公司成本管理现状 |
3.2.1 供给侧改革对A公司成本变动的影响 |
3.2.2 供给侧改革下A公司原煤生产的成本管理现状 |
3.2.3 供给侧改革下A公司洗煤生产的成本管理现状 |
3.3 供给侧改革下A公司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成本核算方法运用欠妥 |
3.3.2 成本管理范围有遗漏 |
3.3.3 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 |
3.3.4 成本管理理念执行不到位 |
第4章 供给侧改革下A公司价值链成本管理方案的构建 |
4.1 A公司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可行性 |
4.2 煤炭企业价值链成本方案的设计原则 |
4.2.1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 |
4.2.2 基于可理解性原则 |
4.2.3 基于应变性与稳定性原则 |
4.3 A公司价值链作业中心的确定 |
4.3.1 煤炭企业基本作业中心 |
4.3.2 煤炭企业辅助作业中心 |
4.3.3 煤炭企业洗选煤作业中心 |
4.3.4 煤炭企业销售费用作业中心 |
4.3.5 煤炭企业管理费用作业中心 |
4.4 煤炭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方案的构建 |
4.4.1 煤炭企业价值链的设定 |
4.4.2 煤炭企业成本价值链的计算 |
4.4.3 煤炭企业价值链设计中的成本动因分析 |
4.5 A公司价值链成本管理方案的分析 |
4.5.1 A公司基本作业中心成本分配 |
4.5.2 A公司辅助作业中心成本分配 |
4.5.3 A公司洗选煤作业中心成本分配 |
4.5.4 A公司销售费用作业中心成本分配 |
4.5.5 A公司管理费用作业中心成本分配 |
4.6 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之间的差异分析 |
第5章 供给侧改革下A公司成本管理进一步优化建议 |
5.1 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完善成本管理体系 |
5.2 全面盘点成本管理范畴,优化生产工艺流程 |
5.3 细化成本管理数据,推进信息化智能系统操作 |
5.4 更新成本管理理念,注重企业自主创新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
1.2.1.1.1 时间的界定 |
1.2.1.1.2 范畴的界定 |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
1.2.2 研究视角 |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
1.9 未尽事宜 |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
2.1.1.3 小结 |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
2.1.2.3 小结 |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
2.2.1.3 小结 |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5 小结 |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
2.3.1.3 小结 |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
2.3.2.3 小结 |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
3.1.1.3 小结 |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3.1.2.1.1 棉纺工艺 |
3.1.2.1.2 棉织工艺 |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3.1.2.3 小结 |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3.2.2.3 小结 |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
4.1.1.5 小结 |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4.1.2.3 小结 |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
4.2.1.3 小结 |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4.2.2.1.1 毛纺工艺 |
4.2.2.1.2 毛织工艺 |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4.2.2.3 小结 |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4.3.2.3 小结 |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5.1.2.3 小结 |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5.1.3.2.1 川沙水泥厂 |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5.2.2.3 小结 |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5.2.3.2.1 梧州硫酸厂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跳汰选煤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跳汰机类型简介 |
2 分选机理的研究 |
3 空气脉动跳汰机 |
3.1 风阀 |
3.1.1 气动盖板阀 |
3.1.2 气动蝶阀 |
3.1.3 气动滑阀 |
3.1.4 无背压软接触盖板阀 |
3.1.5 多室共用风阀 |
3.1.6 多频脉动风阀 |
3.1.7 复振风阀 |
3.2 机体结构 |
3.3 排料方式 |
3.4 筛板 |
3.5 检测与控制 |
4 跳汰选煤的发展应用前景 |
(7)坚持服务宗旨 推动转型升级 努力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6年协会重点工作回顾 |
(一) 推动化解煤炭过剩产能, 促进行业脱困发展 |
一是超前开展政策研究, 提出对策建议。 |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16]7号文件, 推动相关政策措施落实。 |
三是加强行业自律, 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
(二) 编制发布行业“十三五”专项领域发展指导意见, 明确行业发展方向 |
(三) 召开现场推进会, 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
(四)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推进煤炭科技进步 |
一是组织召开了全国第八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 |
二是开展了煤炭科技奖评审、国家科技奖和中国工业大奖推荐工作。 |
三是加强了知识产权和行业标准化工作。 |
(五)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行业基础工作不断加强 |
一是加强了行业人才培训体系建设。 |
二是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新成果。 |
三是加强行业基础工作。 |
(六) 密切跟踪煤炭经济运行形势, 完善市场交易机制, 推动煤炭市场化改革 |
一是加强市场运行监测预警。 |
二是推进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
三是加强统计信息平台建设, 提高协会信息服务水平。 |
(七) 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扩大中国煤炭工业的国际影响 |
(八) 加强煤炭文化建设, 弘扬时代精神, 提升行业文化软实力 |
(九) 加强协会党建工作, 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
(十) 加强自身建设, 完善体制机制, 提高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
二、2017年协会重点工作安排 |
(一) 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变化 |
二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作用增强。 |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 |
四是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强化。 |
(二) 2017年协会重点工作安排 |
一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决策部署, 加强政策研究, 深入推进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 |
二是推动煤炭工业“十三五”相关领域发展规划重点任务落实。 |
三是稳步推进煤炭市场体系建设。 |
四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煤炭转型升级发展。 |
五是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提高服务行业发展能力。 |
六是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行业从业者素质。 |
七是开展评先树优活动, 推动行业文化繁荣发展。 |
八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提升中国煤炭工业的国际影响力。 |
九是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 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推动协会改革发展。 |
(8)太西洗煤厂重介质选煤专家知识库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清单 |
表清单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专家系统知识库及研究现状 |
2.2 重介质旋流器研究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3 重介质旋流器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方案 |
3.2 试验方法选择 |
3.3 工艺系统简介 |
3.4 测量仪器及其结果校正 |
3.5 试验设计与因素水平 |
4 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效果模型 |
4.1 量纲分析模型 |
4.2 已有数据分析模型 |
4.3 生产系统试验数据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浅谈选煤设备的技术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跳汰选煤 |
1.1 风阀装置的进步 |
1.2 机体结构的改进和发展 |
1.3 排料方式的进展 |
2 重介质旋流器选煤 |
2.1 在简化工艺方面 |
2.2 在自动控制方面 |
2.3 在大型化方面 |
3 结束语 |
(10)优质稀缺煤种难选煤泥的分选过程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优质稀缺煤资源现状 |
1.2 煤泥分选研究进展 |
1.2.1 物理方法 |
1.2.2 化学方法 |
1.2.3 物理—化学联合法 |
1.2.4 其他方法 |
1.3 煤泥分选过程强化研究进展 |
1.3.1 提高捕收剂作用活性 |
1.3.2 添加调整剂 |
1.3.3 选煤用浮选机发展趋势 |
1.3.4 选煤用浮选柱发展趋势 |
1.3.5 增加颗粒行为尺寸 |
1.3.6 增加气泡表面积通量 |
1.3.7 分级或脱泥浮选 |
1.3.8 一次精选和分支浮选 |
1.3.9 强制调浆技术 |
1.3.10 多重力场分选 |
1.3.11 浮选过程模拟 |
1.4 存在问题及课题的提出 |
1.5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6 研究意义 |
第2章 样品来源及性质研究 |
2.1 开滦难选煤资源状况 |
2.2 试验样品制备以及试验试剂和仪器 |
2.3 试样的可选性分析 |
2.3.1 浮选速度试验法 |
2.3.2 分步释放法 |
2.4 原料特性与可选性行为研究 |
2.4.1 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 |
2.4.2 矿物组成分析 |
2.4.3 煤岩组成以及矿物质分布特性研究 |
2.4.4 密度组成 |
2.4.5 粒度组成及其对可选性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难选煤泥浮选强化药剂作用的研究 |
3.1 难选煤泥表面性质的研究 |
3.1.1 煤的分子结构 |
3.1.2 难选煤泥的颗粒形态 |
3.2 难选煤多组分捕收剂强化捕收作用 |
3.3 多组分捕收剂分选难选煤泥试验 |
3.3.1 多组分捕收剂分选试验 |
3.3.2 药剂在煤粒表面吸附量测定 |
3.3.3 药剂在煤粒表面的作用机理研究 |
3.4 强制调浆的试验研究 |
3.4.1 高速剪切调浆强化药剂作用 |
3.4.2 分散剂对细颗粒分散效果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难选煤泥细磨强化解离分选的研究 |
4.1 难选煤的中煤连生体评定与分析 |
4.2 煤泥细磨关键问题 |
4.3 研磨方式对磨煤产品的影响分析 |
4.3.1 磨煤方式对比 |
4.3.2 解离度评价方法 |
4.3.3 磨煤过程对解离度的影响 |
4.4 不同磨煤入料性质分析以及解离行为分析 |
4.4.1 煤泥直接入磨—浮选试验研究 |
4.4.2 分级细磨—浮选试验研究 |
4.4.3 粗选精煤细磨—浮选试验研究 |
4.4.4 中煤细磨—浮选试验研究 |
4.4.5 不同入料细磨试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难选煤泥两段柱式浮选的过程强化 |
5.1 难选煤泥分选的过程特征 |
5.2 两段柱式浮选过程的提出 |
5.2.1 单段浮选柱分选方式 |
5.2.2 两段柱式浮选过程的设想 |
5.2.3 两段式浮选系统的设计 |
5.2.4 柱体结构 |
5.3 两段柱式浮选过程动力学分析 |
5.3.1 两段柱式浮选的浮选速率常数 |
5.3.2 柱浮选区颗粒停留时间 |
5.3.3 两段柱体回收率 |
5.4 难选煤泥利用两段柱式浮选过程的试验研究 |
5.4.1 试验设备联系图 |
5.4.2 处理量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
5.4.3 捕收剂用量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
5.4.4 起泡剂用量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
5.4.5 一段循环压力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
5.4.6 二段循环压力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
5.4.7 两段柱式浮选的合理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难选煤泥的高效浮选试验研究 |
6.1 难选煤泥高效分选新工艺的形成 |
6.2 难选煤泥分选工艺试验研究 |
6.2.1 高效调浆系统试验 |
6.2.2 两段浮选系统试验研究 |
6.2.3 分级中煤细磨系统试验研究 |
6.2.4 难选煤泥分选新工艺试验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论文主要结论 |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作者简介 |
四、第十四届选煤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图像的煤矸识别和定位方法研究与实现[D]. 段雍.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A公司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D]. 阴茜.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3]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4]跳汰选煤评述[J]. 杨康. 选煤技术, 2006(05)
- [5]选煤专业委员会四届二次全体会议暨’98学术年会纪要[A]. 中国煤炭学会选煤专业委员会. 中国煤炭学会会讯(第93期), 1999(总第93期)
- [6]提高学术活动质量 为发展选煤服务[A]. 那汝贤. 中国煤炭学会会讯(第68期), 1990
- [7]坚持服务宗旨 推动转型升级 努力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J]. 王显政. 中国煤炭工业, 2017(05)
- [8]太西洗煤厂重介质选煤专家知识库开发[D]. 张宏方.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9]浅谈选煤设备的技术改造[J]. 于惠. 装备制造技术, 2010(12)
- [10]优质稀缺煤种难选煤泥的分选过程强化研究[D]. 刘莉君. 东北大学, 2011(07)